『壹』 论财务报告的管制
摘要: 管制论基于市场失灵和公平问题,提出应当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管制,并对虚假陈述和内幕交易行为进行惩罚。非管制论从代理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出发,认为管理当局有自愿提供真实信息的动机,对信息披露进行强制性要求没有多大意义。从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看,管理当局会在造假的成本与效益之间进行权衡,如果造假成本低于收益,将会发生欺诈行为,从而损害投资者利益。因此,应当对财务报告进行管制,并追究虚假陈述行为的法律责任,但管制应当适度。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报告 管制
一、财务报告的非管制论
许多学者对政府管制财务报告提出异议。如Stigler(1964)在《证券市场的公共管制》中论证了1933年证券法实施以前,新股票承购人的获益并不低于实施后的承购人,从而认为投资者的收益与购买股票时是否得到足够的信息无关,进而得出证券市场管制无用的结论[1]。Benston(1969)认为,在1934年信息披露制度确立之前,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中有62%自愿披露财务信息,因而公司具有自愿披露信息的充分积极性。他认为,依据证券法规定所作的披露纯属旧闻,对投资者毫无用处。即使是对专业人士(投资公司),披露的作用也是值得怀疑的。Benston(1973)发现,1934年以前,在准备和发布财务报告时,很少有欺诈行为。言下之意,《证券交易法》并不能减少欺诈。F.H.Easterbtook和D.R.Fischell(1984)认为,证券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可以由市场自行解决[2],自愿且准确地披露均对公司有利。反欺诈规则和重新返回资本市场的需要都要求自愿披露的真实性[3]。George Foster(1986)认为,公司有提供信息以便以他们认为最恰当的条件从资本市场获取资金的动机。尽管公司有在财务报告中作过于乐观的陈述的动机,但至少有四个机制能够防止其在财务报告中进行虚假陈述:公司的声誉、管理者的声誉、第三方(注册会计师、投资银行等)的验证和法律的制裁。Peter Taylor和Smart Turley(1986)也指出,管理当局具有强烈的动机来提供充分而可靠的信息,以便吸引资源并确保对股票价格等经济指针(economic indicator)产生有益的效果(beneficial effects)。Paul G.Mahoney(1999)对证券联营(stock Pools)研究后得出结论,1934年证券交易法主要是由于国会和政府想对证券交易所实施政治控制,而不是要减少操纵(manipulation)。Jan Barton和Gregory Waymire(2002)对1929年10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交易的531家公司进行检验后发现,更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将减轻投资者在市场危机时的损失,管理当局自身具有提供更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以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动机。
财务报告非管制论的主要依据是代理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
(一)代理成本与财务报告
Jensen和meckling(1976)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在代理理论中,企业被看作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其中,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是最典型的一个契约。
Jensen和Meckling(1976)首先分析了外部股票的代理成本问题。他们将代理成本定义为委托人的监督支出、代理人的保证支出和剩余损失的总和。监督成本是指外部股东为了监督管理者的过度消费或自我放松(磨洋工)而耗费的支出。保证成本是代理人为了取得外部股东信任而发生的自我约束支出(如定期向委托人报告经营情况、聘请外部独立审计等)。剩余损失是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不一致而导致的其他损失。
在所有者与管理者身份合一的情况下,经理拥有企业全部的剩余索取权,经理人员会努力地为自己工作,因而不存在什么代理问题。但是,当管理人员通过发行股票方式或债务融资,从外部吸收新的经济资源时,就产生了代理成本问题。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理性经济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他们的利益函数不一致,股东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债权人的目标是企业能正常经营从而能到时还本付息,经理则追求较高的报酬和闲暇,因而代理人(经理)不会总是根据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股东(或债权人)因无法直接观察到经理人员的具体行动,所以愿意与经理签订契约来对经理进行监督,从而发生高昂的监督成本。在理性预期的资本市场上,存在所谓的价格保护机制。由于管理者行为而导致的企业价值的下降部分将全部强加给管理者,也就是说,代理成本最终将由管理者承担。这些成本不但会降低投资报酬,还有可能降低经理的奖金、分红和其他报酬,因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经理就有使监督成本保持最低的动机。Jensen和Meckling(1976)指出,如果外部股东付出监督支出从而迫使所有者——管理者减少对非金钱收益的消费是可能的话,那么,管理者将自愿地与外部股东缔结一份契约,该契约赋予他们权利以制约管理者在非金钱方面的消费。因此,管理者愿意提供一些保证,以限制其消费,因为这样他们将获得全部收益。“因为外部和内部的两种监督成本均强加于所有者——管理者承担,……如果管理者本人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这些信息,预先答应承担提供这种报告的成本并请独立的外部审计人员来检验其准确性,这对他是有利的”[4]。
由上述分析可见,代理理论认为,管理当局本身从自利的角度出发,有自愿提供经独立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高质量财务报告的动机。
上述理论是建立在起源于科斯(Coase)的新古典契约理论基础之上。该理论认为,财务契约发生在老练的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一般而言,投资者意识到被剥削的风险,会惩罚那些未按契约披露(contractually出sclose)有关信息的公司,使其约束自己以善待投资者的公司(LLSV,2000)。企业家在发行证券时将承担这些成本,因此他们有动力通过与投资者签订契约,以限制其对投资者的剥削(Jensenand Meckling,1976)。只要这些契约得以执行,金融市场就不需要监管(Stigler,1964;Easterbrook and FiSchel,1991)。 (二)信号传递模型
1970年Akeflof发表了《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和市场机制》,提出了旧车市场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他认为,在旧车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所谓信息非对称,是指一个经济当事人知道另一经济当事人所不知道的某些事情[5]。就旧车市场而言,旧车的卖者知道车的质量,而买者并不知道,而只知道旧车的平均质量,因而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那些质量最差的车主最急于将车脱手,所以当车的价格下降时,那些只有轻度缺陷的车的车主将退出旧车市场,剩下的将是劣车,即发生坏车驱逐好车现象。这样一来,将导致市场上质量的恶化,帕累托最优的交易不能实现,甚至导致市场的萎缩和不存在。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是由于有信息的个体依赖于他的私人信息的贸易决策影响不拥有该信息的市场参与者而引起的[6]。
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一个方法是信号传递(sig-nalling)。如果拥有私人信息的卖方有办法将其私人信息传递给没有信息的买方,或买方诱使卖方揭示其私人信息,交易的帕累托改进就能实现。因此,代理人(卖方)有动力显示自己的类型,选择某种信号,使自己的类型能够被委托人(买方)识别。委托人在观察到代理人的信号之后,与代理人签订契约,如在旧车市场上,好车的卖主会愿意发出信号表明他们提供了一辆好车而不是一个蹩脚货,并且质量越高,其披露将越充分。这就是所谓的信号显示机制。
在证券市场上,同样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及其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在证券市场背景下,信息不对称是指不同质量的证券可以相同的价格出售[7]。投资者由于不能充分了解企业机会和风险,因而不能正确地对企业做出评价,进行正确的投资,从而发生逆向选择,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同时,投资者又是理性的,他们将意识到内部信息的可能性,但由于
他们不能区分企业的质量,因而他们就会采取与旧车买主一样的决策,降低购买股票愿意支付的价格。其结果是,证券市场将会变得无效率或萎缩,而且由于不对称信息的存在,投资者和信贷者将会要求更高的资本报酬,以补偿其风险或进行财务分析的成本,导致企业筹资活动的困难和资本成本的上升。这时,拥有关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等私人信息的企业管理当局就有动力进行充分披露,向市场传递企业未来的准确信号,以证明他们的企业属于合意(desirable)的种类,他们的股票定价是偏低的(underpricing)。可信而充分的披露,减少了外部用户对公司前景的不确定性,外部用户将那些较高质量的企业从“柠檬”中剔除,而愿意以较高的价格来购买其证券,企业的酬资能力将会提高,资本成本将会降低,企业的价值将提高。因此,市场将会做出积极的反应,这些公司的股票价格将会上涨,而那些不披露信息的公司则被认为是有不好的消息,其股价将会下降。那些业绩一般的企业,由于认识到沉默会被视为隐瞒坏消息,并导致投资者对公司前景产生怀疑,因而也将自愿披露某些消息。业绩较差的企业出于维护信誉的考虑,也有可能自愿披露有关信息。最后,“只有那些最差的企业不再发出信号揭示其价值”[8]。
二、财务报告的法律管制观
一些学者从市场失灵和维护证券市场公平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当对信息披露进行法律监管。
(一)市场失灵
只有满足以下四个假定,市场才能引导资源有效配置:(1)商品或服务是私人物品;(2)一种商品对潜在消费者的全部价值或效用都反映在该商品的消费函数上,不存在虚张声势,没有威胁和策略,所有消费者都有正确和诚实的偏好显示;(3)生产该物品的所有成本都反映在供给曲线S=MC上;(4)市场是竞争性的。但是,在现实中,这四个假定是难以满足的,这时便出现了市场失灵,即市场失去其优化资源配置作用,市场运行的效率降低。会计意义上的市场失灵是指财务报告在无管制状态下的信息产出在帕累托法则意义上并非最佳(Watts和Zimmerman,1986),或者说,由财务信息市场而导致的资源配置是不公平的,也就是对某些集团或个人是不公平的。R.勒夫特维奇认为,会计信息的市场失灵会导致信息产出不足或过剩,甚至信息泛滥。
1.会计信息的非对称性。如上所述,证券市场背景下会计信息严重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上市公司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股东(委托人)无法观察经理的全部行动,也无法充分了解经理的能力,而只能获取关于经理行动和能力的不完全的信息。这样,经理等内部人员就拥有了更多、更准确的有关企业现在和未来的信息,也即存在内部信息。尽管按照有效市场理论,在一个半强式有效的市场,股票价格将会充分反映所有可公开获取的信息,但内部人仍能拥有比外部投资者更多的关于企业真实质量的信息,从而能够利用信息优势赚取超额利润。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管理当局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发生偷懒、不当消费等行为,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另外,管理当局会故意向股东提供虚假财务据告,以隐瞒自己的无能、舞弊行为或追求提升等利益。其二,在外部信息使用者中,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机构与众多散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其中,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证券市场最显著、最普遍、最难控制,同时也是能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经济学认为,不对称信息的两个典型后果是逆向选择(不利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败德行为(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所谓逆向选择,是指代理人在建立委托-代理关系之前,利用掌握的对委托人不利的信息签订对己有利的合同,而委托人则由于信息劣势而处于不利的位置上。所谓败德行为,是指代理人只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管委托人利益是否受损或从自身利益出发蓄意使其受损。逆向选择是事前选择,就会计而言,是指投资者错误地购买了公司的股票,选择了不称职的管理者。道德风险是事后交易行为,对于证券市场来说,主要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不尽心尽职,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或进行过度的在职消费,而不考虑投资者的利益,并进行选择性披露,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虚夸业绩,从而损害投资者尤其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持管制论的人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本身不能克服的,为了消除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需要对财务报告进行管制。
需要指出的是,该观点与信号传递理论的起点都是信息不对称,两者的差异是信息不对称能否由市场自身克服。信号传递模型认为,公司管理当局在市场推动下,会主动传递公司质量的信号,以减少偏低定价(underpricing)问题。而管制论者认为,信息不对称不是市场所能克服的,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管制(吴联生,2000;毕秀玲,2002)。 2.财务报告的公共物品性质。所谓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公共物品具有以下特征:(1)公共物品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一个人能在不减少其他人对同一物品消费的条件下消费此物;(2)公共物品的消费是非排他的,它不能阻止潜在的使用者,无论消费者是否在取得公共物品时付出成本,都将从公共物品的消费中获益;(3)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是不可分的,它不能分割出售。
信息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刘峰,1996)。Gonedes和Dopuch(1974)认为,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是一种公共物品,而不是私人物品。强制性信息披露的代表人物Coffee(1984)也认为,证券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各国《公司法》或《商法》一般均规定,上市公司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公布财务报告。因此,上市公司的每个股东(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部门、债权人、供应商、竞争对手)均可以得到公司的财务报告。这样,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就成为一种公共物品。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每个消费者将会意识到其他人所提供的公共物品也给他带来利益,即发生搭便车现象。根据外部效应理论,如果供应者不能将生产成本转嫁给所有的商品需求者,公共物品短缺的现象将始终存在。因此,私人提供公共物品是无效的。这时,应当通过政府干预来加以纠正。由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及其所包含的信息是一种公共物品,上市公司提供财务报告的好处并不能为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所独享,而财务报告的提供者上市公司却不能要求那些搭便车者支付信息提供成本,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并无动力提供更多的信息。尽管部分高质量公司管理当局有自愿披露信息的动机,但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制性要求,许多公司也只愿披露对公司有利的信息,而隐匿对公司不利的信息,甚至披露虚假的信息。财务报告还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对投资者的行为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投资者一旦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将遭受巨大损失。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物品这一特性,决定了政府应当对其进行管制。正如勒夫特维奇指出的,持公共物品论的人必然要求强化对会计信息的监管[9]。
(二)公平
公平是各国证券法所关心的问题。在证券市场交易中,必须保证每一投资者有均等、公平的机会获取信息,以使所有投资者的获利、受损机会均等。因此,应当对财务报告进行法律管制(吴联生,2000)。对财务报告进行法律管制,要求上市公司及时、完整、真实地披露有关信息,减少(并惩罚)内幕交易、操纵股价和虚假陈述行为,以实现投资者之间的公平。 三、结语
代理理论认为,管理当局为了使代理成本最低,会自愿提供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告。信号传递理论认为,管理当局有自愿提供信息的动机,以传递公司质量的信号,减少定价偏低的情况。这两种理论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它们不能解释现实中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现象。在代理理论中,管理当局是在比较了成本和效益后才主动提供财务报告,如果造假的成本
低于其可能获得的收益,管理当局仍然会选择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当然,也可以将对虚假陈述行为的法律制裁看作是增加的成本,这更验证了应该对虚假财务报告行为追究法律责任。信号传递理论所隐含的一个假设是,信号必须是不能被轻易模仿的。但是,在监管不严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散布虚假的信号来欺骗外部用户。这样,如果不对散发虚假信号的行为进行惩罚的话,将造成会计信息信号传递作用的丧失。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作为代理人的管理当局都是经济理性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如果不对虚假陈述行为加以规制和惩罚,将造成舞弊横行。正如一位美国证券法专家所说的,如果人都是天使,政府管理将成为多余,而事实是,人的本性使得证券市场不得不防范欺诈和操纵[10]。尽管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应该能够识别管理当局的操纵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但有效市场毕竟只是一个假说,即便是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一般认为也只达到半强式有效,其大量存在的财务舞弊对投资者造成巨额损失,并对投资者信心乃至整个资本市场产生了巨大打击。在资本市场处于发展初期的我国,更是存在大量的虚假财务报告,使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因此,资本市场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客观存在,要求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管制,并追究虚假陈述行为的法律责任,惩罚违规行为。
财务报告及其所载的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证券市场失灵是证券市场本身所无法克服的,政府必须对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进行适当的干预。
综上所述,为保证公司提供充分、真实、及时的信息,政府需要对财务报告进行必要的管制。对财务报告进行法律管制,追究虚假财务报告的法律责任,是政府干预证券市场、避免市场失灵带来资源配置低效率的重要手段。政府对信息披露的管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行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保证公司准确、及时、全面地披露有关信息,即实行强制披露制度;二是通过法律手段,对违反信息披露规则、提供虚假信息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行为进行惩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以保证所披露信息的真实和完整。上述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说,追究虚假陈述行为的法律责任是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必然推论。因为“任何法律都不能没有牙齿,制度只有以责任为后盾,才具有法律上之力。一切以法律形态实现的目的、宗旨、理念、权利皆是如此”[11]。一项制度要有效,除了应当包含制度本身的要求以外,还需要包含如果不遵循这项制度将会受到惩罚的条款。只有使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人付出高昂的代价,人们才会选择“说真话”。上述观点在现代证券管制中得到了证明。例如,在大危机后,美国先后制定了《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对公众公司的信息披露加以管制;在连续爆发会计丑闻后,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30日发布了Sarbanes-Oxley Act of2002(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加强了对财务报告的监管,尤其是强化了上市公司对财务报告的法律责任。
诚然,对信息披露进行法律管制,并追究虚假陈述的法律责任,可能会导致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减少。但是,相对于较少的披露,虚假信息披露的副作用可能更大,且更容易误导投资者的决策,相关性也不会提高。当然,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应当在成本效益的基础上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并鼓励自愿披露。但不管是强制性披露还是自愿性披露,都必须是真实、可靠、充分、及时的。为了保证公司披露的信息真实、完整、及时,必须追究虚假陈述行为的法律责任。
政府对财务报告的管制有一个限度的问题,管制过度同样可能产生不良后果,如增大改革难度、协调成本过大、产生更多的寻租空间等(毕秀玲,2002)。对于财务报告,要结合运用政府管制与市场调节手段,在对财务报告进行管制的同时,考虑管理当局自身提供财务报告的动机以及对新的财务报告管制的反应。至于两者的度如何掌握,是一个经验的问题,其基本原则是,既保证投资者能够获得真实、完整的信息,又不致给公司造成过高的披露成本。
[参考文献]
[1]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179-209.
[2]齐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监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何美欢.公众公司及其股权证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8.
[4]陈郁.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M].上海:三联书店,1997.41.
[5]哈尔.瓦里安.微观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469.
[6]张定胜.高级微观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69.
[7]William Beaver.Financial Reporting:An Accountion Revolution[M].Prentice-Hall,Inc.1998.30.
[8]Watts,Zimmerman.实证会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45-146.
[9]庄丹.企业财务会计的管制问题[J].财会月刊,1999,(1).
[10]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89.
[11]杨志华.证券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250.
[12]林钟高,刘永祥,徐正刚.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1).
『贰』 美国减免110项输美商品关税利好那些上市公司
你好,美国贸易代表处批准豁免110种中国进口产品的25%关税,覆盖医疗设备及关键电容器等,包括放射治疗设备以及用来治疗肝脏肿瘤的医疗设备,为期一年。产业链公司有望受益。具体包括
中京电子:外销客户主要为消费电子以外的客户,产品应用领域包括配套新加坡元盛的用于美敦力、豪洛捷的医疗设备用FPC;
万邦德:旗下万邦德医疗主要从事高端医疗器械研制、医疗设备制造和提供医院工程服务等业务,旗下公司为美敦力OEM、以及德国西门子、日本东芝、美国瓦里安等国际医疗设备提供维修保养以及相关医疗设备的再制造服务。
『叁』 放疗设备格局是怎样的
放疗设备的分类,从适应症范围、使用率和技术路线来说,可以分为常规(主流)放疗设备和特殊(非主流)放疗设备。之所以这么分类是为了更容易了解目前放疗行业各种不同的技术路线。
常规放疗:目前国内外放疗最主流的设备就是直线加速器了(以下简称“直加”),其以适应症广泛、操作难度中等、政府管控少而得到大多数从业人员的青睐。
直加的治疗原理是通过一系列电磁元器件的配合,产生高能量的X线或电子线射束轰击肿瘤细胞,达到杀灭肿瘤的功能,后来出现了动态光栅(MLC),可以将照射到靶区上射束的形状按需要进行调节,这就是适形照射(3D-CRT);再后来又做到了能调节射束的能量高低,可以根据靶区不同区域的密度深度不同而照射不同能量的射线,便又有了调强照射(IMRT);然后加上治疗头旋转,就有了旋转调强照射(VMAT或RapidArc);加上影像系统配合以后就有了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这几个技术是目前直加的标准配置也是国内外放疗最常用到的治疗技术。
直加适应症范围的广到底能广到什么程度?只要是适用于放射治疗的癌症,从头到脚的实质肿瘤它几乎都能治,至于治得好不好,就和设备的性能、医生物理师的水平密切相关了,这么说吧,翻一翻国内外医院各部位放疗的5年生存率,同样的设备,同样的治疗思路,治出来的效果国内跟美国还是差一截。
直加不需要放射源,全靠电磁器件产生放射线,所以在政府管控方面比较少,但是连续运行的稳定性各大厂商做得一直都还不是很理想。
『肆』 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的历史年表
1934年
刚从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的戴维·帕卡德 (Dave Packard) 和比尔·休利特 (Bill Hewlett) 去科罗拉多山脉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周的垂钓野营旅行。两人发现彼此对许多事情的看法非常一致,因而结为挚友。此后,比尔到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深造,戴维则在通用电气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在斯坦福大学教授及导师 Fred Terman 的鼓励下,二人决定成立一家公司并自己经营。
1938年
帕卡德夫妇迁入加州 Palo Alto 市爱迪生大街367号。比尔就在这栋房子后面租下一间小屋。比尔和戴维以538美元作为初期资本,并利用业余时间在车库里开始了创业历程。
比尔·休利特利用其负反馈研究课题研制成功惠普的首项产品,阻容声频振荡器(型号为 HP 200A),这是一种用于测试音响设备的电子仪器。该振荡器把一个白炽灯泡置入电路中,以提供可变电阻,这是振荡器设计上的一项突破。利用反馈原理,惠普又相继推出另外几项早期产品,如谐波波形分析仪及多种失真分析仪。
华特迪斯尼公司订购8台振荡器(HP 200B),用于制作经典电影《幻想曲》(Fantasia)。
1939年
两人于1939年元旦成立合伙公司,并以投硬币来决定公司名称,取名惠普。
华特迪斯尼公司利用 HP 200B 型声频振荡器测试制作电影《幻想曲》所使用的音响设备。 公司的测试与测量产品在工程界和科学界大受欢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美国政府的电子仪器订单象雪片一样飞来。惠普公司推出了许多新产品,并建造了首座公司大楼。
1940年
公司的生产车间从车库迁到PaloAlto市PageMill路和ElCamino区的一座租赁来的大楼。
公司向员工发放第一笔奖金,5美元的圣诞奖金。后来节日奖金变为生产奖金,再后来演变为全公司范围的利润分红计划。
净营业收入:34,000美元;员工人数:3人;产品种类:8种。
1942年
建造了首座自己的大楼(红木大厦),位于加州PaloAlto市PageMill路395号,它集办公室、实验室及工厂于一体,面积10,000平方英尺。比尔和戴维把大楼设计成不设隔墙的格局,以便空间更具灵活性。
戴维设计了一个电压计,该产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靠性,但价格却极低廉。
1943年
惠普为海军研究实验室开发了信号发生器及雷达干扰设备,从而进入微波科技领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发的成套系列微波测试产品,使惠普成为信号发生器领域公认的佼佼者。 惠普制定了公司目标,这一目标后来成为其独特管理哲学的基础,惠普也着手朝全球化方向发展。
高速频率计数器(HP524A)的推出,大大缩短了测量高频所需的时间(从原来的10分钟左右降至1~2秒)。在技术应用方面,广播电台使用HP524A可精确设定发射频率(例如调频104.7兆赫),从而符合当局(FCC)关于电波频率稳定性的规定要求。
明确制定公司发展目标,这一目标成为公司后来的管理模式,即广为人知的惠普之道(HPWay)奠定了基础。
1950年
微波测量仪器领域的几项重大技术进步使测量结果更加全面,并显著提高了测量精确性。
净营业收入:550万美元;员工人数:215人。
1957年
1957年11月6日,公司股票首次上市。
1958年
净营业收入:3,000万美元;员工人数:1,778人;产品种类:373种。
1959年
走出加州,在瑞士日内瓦设立了欧洲市场营销机构,并在西德的Boeblingen建立了第一家海外制造厂。 惠普在测试与测量市场领域保持稳健增长,并开始涉足其他相关领域,如电子医疗仪器和分析仪器等。惠普公司开始被视为一家积极进取、管理有方的公司和理想的工作地点。
1960年
新示波器的设计首次使用新采样技术,以观测广泛用于电脑科技的快速数字化波形。
在科罗拉多州的Loveland开设美国国内的第二间制造厂。
1961年
通过收购马萨诸塞州Waltham市的Sanborn公司,进入医学领域。
在纽约股市和太平洋股票交易所上市,股票交易代号为HWP。
1962年
惠普首次进入财富(Fortune) 杂志评选的美国企业500强,列第460位。
1963年
与日本横河(Yokogawa)电气公司在东京组建首家合资公司:横河惠普公司。
生产首个能按预设精确频率产生电信号的合成信号发生器,是对测量自动化的一大贡献。
1964年
惠普欢庆成立25周年。
戴维·帕卡德获选董事会主席,比尔·休利特当选总裁。
推出高精确度的HP5060A铯射束时间标准仪。
推出微波频谱分析仪是首个能对一组频带的个别信号进行直接读数和校准分析的测量仪器。
1965年
惠普收购跻身于分析仪器领域。
净营业收入:1亿6,500万美元;员工人数:9,000人。
1966年
公司的中心研究机构惠普实验室成立,它是世界领先的电子研究中心。
公司推出第一台电脑产品(HP2116A),它用作测试与测量仪器的控制器。
首个全固态部件振荡器问世,体积小,重量轻,并带有大显示屏,便于实验室和生产领域使用。
1967年
Boeblingen,惠普设在德国的分公司推出非接触式胎心监测仪,用于测定胎儿在分娩时的状况。
Boeblingen分厂还首先推出弹性工作制的概念,这一作法已在世界各地的惠普分厂广泛采用。
惠普的工程师带着开发的原子钟飞赴全球18个国家,为当地校准国际标准时间。铯射束时间标准最终成为校对国际时间的标准。
1969年
戴维·帕卡德出任美国国防部副部长(任期从1961年到1971年)。
首台用于色谱分离法的自动样本注入器能让分析样本时,整个系统不受影响。 惠普继续发扬其锐意创新的传统。到70年代末,公司的盈利与员工人数均取得大幅增长,比尔和戴维将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交给约翰·杨(John Young)。
1970年
推出全自动微波网络分析仪,它是设计和制造微波系统不可或缺的工具。
净营业收入:3亿6,500万美元;员工人数:16,000人。
1971年
利用激光技术生产出可测量百万分之一英寸长度的激光干扰仪。惠普激光干扰仪仍是制造微处理器芯片时首选仪器。惠普也利用类似的科技开发出一种激光仪器----第一个电子勘测工具。
1973年
推出首个由微处理器控制的化学分析系统,操作简单,分析结果也显著改善。
逻辑分析仪成为快速成长的数字电子领域工程师的首选工具。
1975年
惠普开发的标准接口简化了仪器系统。电子行业采用惠普的接口总线HP-IB作为国际接口标准,从而使多台仪器能方便地与电脑连接。HP-IB接口总线和惠普编程语言使现成的仪器构成测试系统成为可能。
1977年
约翰·杨出任惠普公司总裁(1978年出任首席执行官)。
1978年
工程师开发出一种新计算机语言,称作ECG标准语言(ECL)。作为最早的人工智能系统之一,它使惠普计算机系统能够象医生那样分析心电图。
1979年
推出第一个集成微处理器开发系统,集软件与硬件工程师所需的所有工具于一体。
惠普开发的石英毛细柱简化了化学分析过程,使之可以分析更多种化合物。
新推出的用于化学分析的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能迅速地同时测量多波长光线。 在这个日益全球化和经济飞速变化的年代,电脑科技对所有产品领域的巨大影响不仅提高了产品性能,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彻底改变了整个生产流程与组织结构。
1980年
推出64波道心电超声波监测仪,运作快速可以显出实时的心搏图像。
净营业收入:30亿美元;员工人数:57,000人。
1982年
信号数据网络是首个能快速传递数据、使一个终端可以同时监测24个医院病床的网络。
1985年
世界首台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网络分析仪让使用者能以接近实时的速度和经过前所未闻的频率范围进行快速方便的幅度和相位测量。
净营业收入:65亿美元;员工人数:85,000人。
1987年
比尔·休利特退休并辞去董事会副主席职务。
Walter Hewlett(比尔之子)和David Woodley Packard(戴维之子)当选为公司董事。
1988年
数字式万用表集高频、高精确度、和高分辨率电压测量仪一体。
开发出能测量太赫兹的传输频带宽度的分析仪,用于光电通讯领域。
1989年
惠普欢庆成立50周年。
惠普推出的新型原子辐射检测仪是首台能以气相色谱法检测除了氦以外的所有元素的检测仪。
推出测试与测量系统语言(TMSL)解决了必须通过写软件的方式在测试系统中的不同仪器间传递信息的难题。TMSL开辟了一个新的工业信息传送标准。 随着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与应用逐渐普及,变化的速度显著加快,竞争更趋激烈,产品从实验室到投放市场的周期大大缩短了。
1990年
惠普公司以其新研制的超临界液体提取器进入试样准备领域。
净营业收入:132亿美元;员工人数:9万1,500人。
1991年
收购Advantek公司拓宽了公司在全球通讯市场的元器件供给。
HP SONOS 1500 型回波心力记录仪允许医生通过超声波处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即时的非接触式的心电图定量分析。
1992年
推出新的原子钟,是世界上最精确的商业用计时装置。
公司的测试装置可产生和检测每秒25亿数据比特的数据流,让电信制造商能检验信息传送设备的性能。
公司推出首个蛋白质排序系统,该设备可以完全自动地分析蛋白质和缩氨酸。
光谱分析仪被证明是迅速成长的光通讯领域的一项重要产品。
推出新型组件式示波器,用于高速数字电子产品的设计领域。
HP SONOS 1500增强型心脏多孔成像系统是首个可自动测量心脏的喷射判断(评估心脏是否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的产品。
推出黄色和桔红色LED发光二极管,并将LED发光二极管的应用扩大到汽车、交通控制信号和移动信息仪表板。
刘易斯.普莱特当选惠普公司总裁及首席执行官。
1993年
AcceSS7网络监测系统允许电信客户从一个中央地点监测SS7网络的所有元素,这大大提高了通讯网络的效率。
HP 3D 表面张力电泳分析系统为生物科学家提供了领先的分离能力。
推出 HP 83000 系统,惠普凭此打入数字式集成电路产品测试市场。
1994年
营业收入达到250亿美元。
推出世界最亮的LED灯(发光二极管)。集高亮度、可靠性和低耗电等优点于一身,它在许多应用领域替代了白炽灯。
在中国与上海分析仪器厂建立合资公司。
公司进入DNA分析领域,以发展可用于药物研究和卫生保健业的系统与产品。
公司以首台可装设在半敞开环境下的感应式耦合等离子质谱测量仪(ICP-MS)进入无机产品市场领域。此前,化学家必须依赖通常装置在特殊实验室并由专人操作的大型系统。新系统将感应式耦合等离子质谱测量仪带入了日常实验环境中。
宽带系列测试系统崛起成为行业标准。它是首台测试自动柜员机和ISDN网络的系统,它首次将复杂的ISDN网络各个层面的测试结果集中在一起,帮助业者证明了这些新科技可以构成能传送声音、数据、图像和视像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
首次将脉冲式测氧化仪器置入纤维分离机中,SpO2提供了持续的非接触式评估患者血液中的氧气水平,从而改善了治疗师在测量心跳时决定是否进一步作心脏控制治疗措施的能力。
1995年
利用数十年的石英技术和铯时间标准的经验,开发出同步时钟系统,使网络在提供声音、数据、和视像通讯的新数字式服务时能提供更高水平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推出业界的首台低成本、高速度的小型红外线收发机,使在广泛范围的便携式计算应用设施,如电话、电脑、打印机、现款记录机、自动柜员机数字式相机之间,进行无线式点与射数据交换成为可能。
HP 6890型系列气体色谱测定系统提供了高水平的性能和简单的按键式控制,放宽了管理上的要求,并为下一代高性能气体色谱测定法的出现提供了机会。
第二代原子辐射检测仪可以在一万亿分之一的水平上测量大多数元素,也是以气体色谱法进行测量的唯一商业化原子辐射检测系统。
宽带服务分析仪是一种设置宽带网络的新便携式工具。它代表了在便于使用方面的突破,分析仪可以只需按键就能对网络质量进行各种复杂的测试,也方便了复杂的自动柜员机科技的使用。
为了开发“开放式医疗保健设施多方共同使用”的概念,惠普组织了Andover工作小组,专门定义、发展和执行标准的解决方案,并与医疗保健企业分享所得的信息。
1996年
惠普公司的联合创建人戴维·帕卡德于3月26日逝世。
推出1100系列的液相色谱大规模选择检测仪,HP 1100检测仪是设计用于帮助化学家加快产品发展周期(如新药的推出)和改善分析结果的质量。
惠普开发的用于有线和无线的高速数字式网络的网络时间同步设备解决了许多通过电话线传递数据和图像时面对的问题,如传真机线路掉线和调制解调器断线等。
1997年
收购了Heartstream,Inc 和 Heartstream Forerunner,书本大小的全自动外接式纤维分离机使经过培训的用户,如机舱人员、警察和医疗抢救小组能对突发性心脏病人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
第一代“单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科技集合了大量的化学操作在一个芯片上,加快了化学分析的速度,也大幅降低了成本,并使大家可以分享有关数字化信息。
基因序列扫描仪:可辨别微芯片表面上的上千种脱氧核糖核酸变异,并大大缩短了分析时间。
LumiLeds Lighting,与菲利普公司结成的合资公司,开发了一组用于交通灯业的革新信号元器件。
净营业收入:429亿美元;员工人数:121,900人。
1998年
革新的 HP 3070 系列电路板测试系统让制造商能更快更有效地测试印刷电路板。
The HP 95000 HSM 型高速存储测试系统可用于对随机存取动态存储芯片的大量生产性测试。这些系统芯片在 800MHz 状态下操作,并为存储芯片制造商提供了最小的占用空间、最低测试成本和最低风险的测试方案。
数据业务测试仪(ServiceAdvisor),一个向服务装置商提供的低成本、易于使用的“笔记本(tablet)”式测试平台,它接受各种可用于自动柜员机信息传送等电信测试服务的可互换标准件。
HP E6432A,一种新型VⅪ微波合成器,可用于各种自动测试,包括现场测试、航空电子设备、通讯系统和其他制造业测试。The TestBook Wireless是一种综合的错误探测解决方案,它方便了在现场或控制室的技师集中统一检测错误方式和客户服务信息,进而增加技师的生产力并减少客户的修理成本。
“单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科技系统研究取得进展,新系统可以在一片芯片上进行量的化学操作,加快了化学分析速度并显著降低了成本。
1999年
惠普宣布战略性重组计划,建立一家独立的测量公司和一家计算与图像公司,前者由元器件、测试与测量、化学分析和医疗仪器业务部门组成,后者包括惠普所有的计算、打印和图像业务。
在加州 San Jose 举行的具历史性的品牌形象发布会上,惠普宣布以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新测量公司的名称。
首次股票上市交易:1999年11月18日,安捷伦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代码为“A”。 2000年
2000年6月2日,惠普把其拥有的安捷伦股份分配给惠普股东,安捷伦科技完全独立。
安捷伦光子交换平台问世,加速了全光学网络的发展。
净营业收入:108亿美元;员工人数:47,000。
2001年
惠普创始人William R. Hewlett于1月12日与世长辞。
通过收购Objective系统集成公司(OSI),安捷伦能够为提供3G无线通信、光通信、宽带IP和分组语音网络和服务的服务供应商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飞利浦收购安捷伦科技医疗产品事业部。
2002年
安捷伦首次入选《财富》杂志美国500强公司,排名第212位。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Ned Barnholt出任董事长。
安捷伦收购RedSwitch,在安捷伦产品系列中增加了InfiniBand和RapidIO
安捷伦在世界各地发售的光学鼠标传感器已经超过1亿个。
净收入:60亿美元;员工人数:36,000人。
2003年
公司首次将3万多个人类基因点在一张芯片上,这些产品已经在很多基因客户中得到正面的验证
安捷伦为具有拍照功能的移动电话推出微型像机模块。
安捷伦销售的光学鼠标传感器数量突破2亿只,销售的FBAR双工器数量突破2000万部。
净收入:61亿美元;员工:29,000人
2004年
安捷伦的 Visual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VEE) Pro 系统开发软件为”火星探测漫游者”号车内的通信设备提供了测试界面。
通过与可转译基因组研究协会协作,安捷伦开发出了“比较基因组杂交”,这一突破性的应用,有助于识别和查找致癌的基因变异。
安捷伦收购了 Silicon Genetics,这是一家一流的生命科学探索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Silicon Genetics 基因组数据分析和管理工具的加入使安捷伦成为生命科学信息学市场中的领袖。
净收入:72 亿美元;雇员人数:28,000。
2005年
安捷伦主席、总裁兼 CEO Ned Barnholt 退休,William P. (Bill) Sullivan 继任总裁兼CEO。
安捷伦与成都前锋电子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资,为中国市场开发和生产测试设备。
安捷伦成立安捷伦科技(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部设在上海,以整合其在中国的实体。
2006年
质谱技术测试仪的主要优势不仅促进了应用层面的增加,而且还提升了性能优势。
横河分析系统(Yokogawa Analytical Systems)现为安捷伦科技的一家全资子公司。
安捷伦引进 E4898A 比特误码率测试仪(BERT),这是业界第一个运行速度达到 100 Gb/秒 的设备。
安捷伦引进了MXA信号分析平台,这是业界速度最快的信号分析仪之一,也是准确度最高的中档分析仪之一。
2007年
安捷伦收购了全球上市公司 Stratagene 后,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生命科学研究和诊断领域的地位。此外,安捷伦还于 2007 收购了生命科学实验室自动控制和机器人技术公司 Velocity11、主营光学测试的 Adaptif、提供电子实验室笔记本电脑的信息企业 Kalabie,以及主要为航天/国防提供信号智能和通信系统的 NetworkFab。
安捷伦推出了 7890A 气相色谱仪平台。该产品采用独特设计,可以巧妙处理气相色谱仪炉箱内的微板流,从而为新的应用提供支持,并大幅提高企业生产率。
安捷伦 E6651A 一经推出,便成为全球知名的集成移动 WiMAX 测试装置,让移动 WiMAX 用户产品的设计人员和生产商,可以从产品开发快速实现大批量生产 — 在提高 WiMAX 设备完整性和质量的同时,降低企业成本。
2008年
安捷伦和太阳能公司SunPower在安捷伦美国加州圣罗莎园区正研制一套功率可达一兆瓦的太阳能追踪系统。索诺玛县一旦有了这台最大的太阳能发电机,在未来三十年内,可减少超过九千万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相当于约7500辆汽车的排放物。
安捷伦推出6230精确质量飞行时间液相色谱/质谱(LC/MS)系统。该设备能检测并鉴定低至2 ppt的化合物,从而成为食品安全、毒理学及其他痕量化合物测定应用的有力工具。
安捷伦推出了用于多组学数据分析的单一软件平台GeneSpring,以及业内首款50 GHz的频谱分析仪。
安捷伦推出了PNA-X系列的测量接收机。该产品是当前天线测试应用领域中速度最快的接收机。同时,它以比其他同类产品数据采集速度快30%(即五个接收机频道每秒可同时采集四十万个数据点)的优势为该行业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标准。
安捷伦引入了一款PXB MIMO接收机测试仪,该设备可在设计初期进行更快更精确的多入多出测试。它能够提供真实环境下的最佳仿真,从而大大减少了研发周期。
2009年
生命科学和化学分析业务集团被拆分成了化学分析业务集团和生命科学业务集团。安捷伦自此由三个业务集团组成:生命科学、化学分析和电子测量。
安捷伦推出了首款在业内率先突破1瓦输出功率大关的模拟信号发生器-PSG E8257D。这款高输出功率的设备使用户再无需外置放大器、耦合器器和检波器等补充硬件。
安捷伦推出的N4391A,是第一款工业光信号调制分析仪,它的发布弥补了40/100G波长的光信号相位和频率测试测量领域的空白。
安捷伦推出了一款PCI Express(干扰发射机)用于串行总线协议测试。这一具有突破性的Express(r)(PCIe)总线模拟测试理念,是该行业中唯一一款可让开发者缩短测试周期并加快项目投向市场的时间的工具。
安捷伦推出的1290 Infinity液相色谱仪,拥有业界目前最强的分离能力,能够实现更快的分离性能,是业内最强大、最灵敏、最灵活的液相色谱系统。
安捷伦直驱机器臂赢得了实验室自动化联盟最佳产品的称号。此款机器臂的独立自动化功能和软件有力地推进了药物发现研究和基因应用的发展。 2010年
安捷伦收购了瓦里安公司,这是公司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收购。瓦里安大部分产品线都并入化学分析业务集团,同时生命科学业务集团也增加了包括核磁共振在内的重要业务。
安捷伦与美国国家食品安全和技术中心(NCFST)展开合作,开发新的食品检测科学方法以分析食源性疾病和食品质量。作为合作的一部分,安捷伦为NCFST提供功能强大的化学分析和生命科学仪器,以及培训和应用支持。
2011年
安捷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成立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成为该所的首个行业合作伙伴。
2012年
安捷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成立中国科大—安捷伦实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