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上市公司 > 东芝上市公司如何筹资

东芝上市公司如何筹资

发布时间:2024-10-08 22:48:58

㈠ 现代企业的最核心竞争力有哪些

行行业业各不同 纵观企业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竞争力,已经是个媒体最常使用、人们耳熟能详的词了。

说到企业竞争力,人们可能会列出市场占有率、盈利率、技术领先性、自主产权产品、客户稳定性,等等。

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也许人们会众说纷纭。而且,在不同行业里,核心竞争力可能是不同的。

那么,就让我们看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中海油:标杆管理

【评述】

“标杆管理”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学习日本的活动中,首开先河的施乐公司。1976年,一直在世界复印机市场上独占鳌头的施乐公司遇到了来自日本企业的挑战,市场份额从82%直线下降到35%。面对威胁,施乐公司开始了针对日本公司的对标研究,其结果是重新夺回了市场。

摩托罗拉的发展过程是标杆管理的又一正反教材。1974年摩托罗拉在日本企业的巨大压力下,被迫退出电视机市场,它抱残守缺了好几年,直到80年代中期开始详细研究日本企业的运作模式,尤其是研究日本最好的企业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确立竞争优势的。其不仅与日本企业对标,为了缩短供货时间,他们专门研究比萨饼外卖店和联邦快递公司,从而制定了自己新的送货标准,大大缩短了供货时间。可以说,没有那个时期的对标,就没有摩托罗拉今天的成功。

对标是一门艺术,其结果不应仅仅是一堆数据,还应包括建立在数据之上的分析,以帮助企业找出差距获得核心竞争力。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办公厅是个繁忙的机构。现在,他们又多了一项工作,就是编制一组分析报告。

在这组报告中,中海油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被详细分解,并一一对应地和5家国际石油公司进行比较。在管理学上,这种做法被称为对标,也叫“标杆管理”或者“基准管理”,是指企业把自己的产品及经营管理方式与先进企业进行比较,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是中国国有企业第一次和海外企业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对标。

作为参照系的5家海外公司中,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是最主要的一家,因为中海油与其他4家公司的比较只在核心业务的层面上,而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的比较是全方位的。

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成立于1972年,2001年在纽约和奥斯陆两地整体上市,《财富》杂志把它排在全球500强的第189位,在世界石油公司中排名第14位。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于1982年,2002年在纽约和香港同时上市,是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之一,在世界石油公司中排名在50位左右。

可是,中海油为什么没有把壳牌或埃克森等作为“对标”的对象而是选择了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呢?中海油总裁傅成玉解释说:“这就像赛跑,现在我是第20名,那么我追赶的对象首先不是第一名、第二名,而必须是19、18、17名这样往上赶。而且,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在发展历史上跟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而我们跟它的差距又很大,有可比性和可学性。”

对标对的主要是竞争力。中海油把与竞争力有关的内容分解成6个方面:公司规模、持续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抗风险能力。

在这6大项和18个小项的一一对照中,中海油知道自己除了销售净利润这一项占优外,其他各项指标全处于下风。其中,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的资产规模之比为1:4,年产量之比也是1:4,营业收入之比为1:7,国际化程度1:11,研发费用之比为1:3.5。

通过对标,中海油的员工们感到了差距,感受到压力。总裁傅成玉最坐不住的是规模太小,最为强调的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反映了一个公司能不能不断地追赶前面的国际大公司。而且,不是说我们如果赶上了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就停止了步伐,我们必须有后劲。这种后劲就体现在持续发展能力上。”

华为:技术为王

在业界,深圳华为公司可谓大名鼎鼎,其产品涵盖了交换、接入、传输、移动通信等主要通信领域。人们打电话时,用的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公司的网络,但很可能其背后的技术支持就来自华为公司,目前每两个上网的网民中,就有一个使用华为的接入设备。

2000年华为的销售额是220亿元,在国内IT行业排名第十,然而,它的利润却超过了联想排名全国第一!去年其销售额再增16%,达到255亿元。要知道,这是一家成立仅13年的民营企业!它成功的秘诀来自何方?

2001年的销售额255亿元,而公司投入科研的资金却高达30亿元,达到11.7%。这在世界的高科技行业仅次于微软。持续的高投入使华为在同行业中逐渐占领了技术的先机,仅2001年一年,华为就有500多项专利技术,而且智能网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华为的展览室,整齐地摆放着一台台闪烁着的机器,每天来这里参观的都是世界各国的通信运营商。华为的许多产品都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国内外运营商垂青的是华为产品的稳定性和超前性。因为这里展示的都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通信产品,一些刚刚发明的超前技术,在这里已成了定型产品。目前CDMA在国内刚刚流行,而华为的第二代CDMA产品已经展示了。

以前国内的先进通信设备都是进口的,这几年由于华为的崛起,通信设备大步伐实现了国产化;加上华为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设备的价格也大幅度下调。通信干线传输网以前被国际大公司,如北电、阿尔卡特等所垄断,华为从1995年开始进入这个领域,现在已经占有40%的市场份额。据专家介绍说,这光网络的群体突破,就如同交换机在中国群体突破一样,强化了民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据悉,去年华为255亿元的销售额,全部都是靠最新技术取得的。像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铁通等通信公司的技术改造使用的产品,50%以上都是华为提供的。今年在光网络研发的费用预计将投入6个亿。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知识产权部部长宋柳平说:华为专利申请量总共近1000件。核心技术对于高科技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的法律体现形式实际上就是知识产权。

在华为,你去问任何一个员工,他都会告诉你,华为要把自己建设成一个哑铃形的企业。也就是说,研发和市场很丰满,而在生产方面只要求掌握核心技术。而在研发和市场之间,华为对前者投入了更多的关注。用华为总裁任正非的话,就是“对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就是华为的生命”。这话华为说了10年,也做了10年!这使华为始终保持了令同行业羡慕的高利润率,也使华为拥有近1000项自主知识产权,使得华为的产品被德国、意大利、法国、印度等100多个国家所采用,并使自己从思科、朗迅等国际大公司的客户变成了它们的竞争对手。

【评述】

技术创新的论述始于战前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理论。技术创新是指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其商业化应用有关的经济技术活动。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已经把技术创新作为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标志。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起至2001年11月底,我国专利申请受理总量为130多万项;其中,2001年中国专利申请总量约为20多万项。而1998年美国专利申请为220万项、日本为79万项、德国为60万项。

IBM公司连续8年在美国专利申请数量方面名列第一,2000年获得2800项,其中1/3已经应用到生产中去;这个公司靠知识产权在2000年至少创造了10亿美元的使用权收入。IBM公司在全世界拥有34000项专利,其中在美国拥有约20000项,它还是拥有欧洲专利和日本专利最多的非本国企业。

对一个企业来说,研究和开发的投资也反映了技术创新的一个侧面。

微软公司在2001年的研发费用高达50亿美元,占其销售额的18%。朗迅公司每年拿出营业额的11%,就是40多亿美元,为其下属的贝尔研究室做研发的基金。诺基亚公司2000年用于研发的费用为27亿美元,占全年销售额的9%。东芝公司2001年研发费用约为26亿美元,占全年销售额的5.5%。

中集:物美价廉

【评述】

与国内众多企业不同,中集集团一直下的是“国际象棋”,是在按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参与竞争。这就迫使他们寻找企业制胜的利器,生产模式的转变就是他们的“撒手锏”。

在国内市场也好,国际市场也好,要吸引客户,要占有市场,一要靠你的质量,你的质量始终是第一流的;二要靠你的价格,因为你生产成本低,你就可以以比别人低的价格参与竞争,你就可以在市场上生存,就可以同任何企业抗衡。

中国加入WTO了,许多企业欲走出国门,比如家电企业,国内市场的蛋糕越切份越小,利润越来越薄,到海外开拓新天地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但是,你能按国际市场规则办事吗?你有像中集集团那样物美价廉的“撒手锏”吗?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可能并不为一般人所知,但它在业界却非同小可:集装箱产销量连续6年居世界第一,年销售额达90亿元,占全球38%的市场份额;2001年中报每股盈利0.996元,为当时全国股市之最。

就是这样一个大公司,却没有高档写字楼,更不必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了。它的办公面积还不到2000平方米;总部的工作人员连打字员都算上,也不超过120人!10多年来,他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但总裁麦伯良却认为:公司空间虽小,但市场压力却很大;中集集团就靠市场压力的刺激,才成为世界第一。

“从1996年起就是世界第一。我认为物美价廉是最根本的原因。在质量上能够达到世界级水平;而且这个水平得到你的客户、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并且这个水平的价格比别人便宜相当的幅度。”

集装箱制造业主要依赖于国际海运市场,国际化程度相当高,大型国际海运公司办事情都有一套国际通行规则。中集集团从成立那天起,下的就是“国际象棋”。

年销售额为90亿元的大公司,市场部只有10名工作人员。

他们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复国际客户发来的电子邮件。国际海运行业集中度比较高,中集公司在全球也就100多名客户,销售中出现任何问题,市场部人员必须在24小时之内为客户解决好。因此,公司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没有设立销售公司或代办处,而是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和亲临现场的办法,流动在国家大型海运公司之间。这既保证了与客户的密切接触,也节省了巨额销售费用。

在中集集团,无论是总裁,还是销售经理,或是普通员工,都认为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是公司开拓国际市场的两大法宝。深圳南方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学斌说:“我们觉得要减少7种浪费,就是过多的生产、库存、动作、等待、返工、运输等,有许多诸如此类的浪费在企业膨胀。比如我们产生有增值劳动的动作,在一个工厂里有多少?在一个人身上有多少?他的工作可能大量在做等待、准备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你如果能提高效率的话,生产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一个集装箱的生产要经过200个流程,工人需要几千个动作;每个动作公司都经过精确计算,给予最具效率的安排。如在机床上焊接一块钢板,公司规定工人必须先焊接钢板的左边,然后再焊接其他部位。精密的生产设计流程,使集装箱的质量在上升,成本在下降。深圳这样的一家集装箱企业以前一年只能生产1000多个集装箱,现在这样的产量一天就能完成。

尽管国际集装箱价格从80年代的3000美元一个下降到现在的1300美元左右,但中集集团仍有相当的利润空间,每个工人每年所创造的产值都超过80万元,从而有效地弥补了价格下降所造成的损失。过去一度是世界集装箱制造第一的韩国,在中集集团的巨大压力下,正在淡出这个行业。

格兰仕:比较优势

中国入世了,一些人惊呼“狼来了”,大度的人喊出“与狼共舞”;而格兰仕并没有大惊小怪,因为它自己就是国际市场的一匹“狼”!

在格兰仕新建的空调生产车间,同时开工两条生产线,一条是格兰仕自己的品牌,一条是为家乐福生产的洋品牌。仅今年1月,格兰仕就出口法国空调10万多台!

广东格兰仕企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俞尧昌说:“我们是八国联军搞空调,就是把它们生产线整合过来,利用我们整合的过程站在巨人肩上去发展。”

这老总所说的“整合”,就是沿袭格兰仕生产微波炉的模式,按国际惯例称为OEM。OEM一般是指将本国的设备、原料、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与国际的品牌糅和到一起,再将成品卖给商标的提供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贴牌生产。

格兰仕的前身是一家生产羽绒制品的企业。1993年起生产微波炉1万台,1996年利用OEM形式把许多海外知名厂商的先进生产线搬到了国内,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目前的年销售量达到1200万台。

压缩成本是他们争夺市场的利器。俞总算了这样一笔账:引进的生产线在欧、美、日企业的每周开工时间一般为24到30小时,而在格兰仕工人三班倒,每周开工时间可以达到156小时。这样,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就下降了5~8倍。最初,微波炉核心部件从法国进口需要38美元,俞总对法国人讲:“你把技术和设备都搬到格兰仕生产,我们5美元一个卖给你。”法国人毫不犹豫地签了字。精明的格兰仕在比较中找到了自己的优势。

副总经理赵静说:“看准自己的长处,能够做自己的品牌的时候,我们要竭尽全力;当看到别人比我们强的时候,我们也退一步,海阔天空。”她统帅的海外销售部有80多个精兵强将,把销售的触角伸到了200多家跨国公司,其中80多家是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如美国的通用电气、日本的松下等。根据最新统计,2001年格兰仕居国内家电企业出口的第二位,其微波炉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从1998年的12%上升到35%,出口创汇从1996年的420万美元上升到2亿美元,产量的50%出口到海外市场。

格兰仕在发展过程中追求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俞尧昌说:“要么不做,要做就是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在这个领域做到绝对的比较优势。”

【评述】

近年来,国际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跨国公司则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许多跨国公司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本国以外的地方。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已经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业务,其中在26个国家建立了生产厂家。2000年在美国以外的销售额为530亿美元,占其全球收入的41%。

可口可乐公司的海外业务也很大,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其中70%的产量在海外,80%的利润来自海外。在全球碳酸饮料市场上的占有率为43%。它在中国的业务中,98%的原材料和包装都实现了国产化。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韦尔奇说:国际化只能是企业业务的国际化,而不是公司组织结构的国际化。研究市场,要研究竞争者,搞清自己的定位。是自己去构建一个产业链,还是把自己作为全球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加入这个产业链?

关键是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应干什么,需要干什么。就是说,先走好路,再去想怎么跑。

中铝业:垄断竞争

【评述】

有人说,西方100多年来的现代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企业兼并史。从世界级大企业的发展轨迹看,几乎都经历了一个收购兼并,先以大吃小、后强强联合的过程。收购和兼并的根本目的在于扩大生产规模,提升自己在市场的竞争力。

购并可以缩短建设周期,加快投资周转速度。据资料显示,创建一个新企业从考察谈判到办成开业一般需要1.5~2年,要形成一定规模需要3~5年。相比之下,购并企业只需要3~5个月,即使加以改造形成规模,也最多需要1~2年。购并可以利用现有的生产设备、技术和人员,节省建厂时间,从而缩短投资回报年限。

目前,中国企业界、尤其是上市公司,也开始了新一轮购并战略重组。弱弱联合,强弱联合、强强联合,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企业就是在这种收购与兼并中发展、壮大,改换门庭,甚至死亡。这是好事。

“9·11”事件之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纽约股市更是受到重创。可是,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却决意破釜沉舟,12月要在这里挂牌。

可就在几年前,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加拿大、瑞士等国际业界大亨都瞄准国内铝业企业,准备各个击破,低价收购。而中国铝业却是各自为战,大小厂矿并立。不过,由于关税等的保护,日子还算过得去。

“入世”就是挑战,就是压力,铝业的人们在未雨绸缪。形成合力,做大做强,组成联合舰队,可能是唯一的出路。2000年6月,在国务院的指导下,中国铝业总公司成立了,整合了12家企业,成为中国最大的电解铝和唯一的氧化铝生产商。由于原来雄踞一方的大企业一夜之间失去了法人资格,“在搞新垄断”的议论不绝于耳。

但是,中国铝业董事长郭声琨坚定不移:“垄断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的大趋势,跨国公司是国际经济活动的主角。中国铝业如果不能形成统一的团队,这些小舢板将会被汪洋大海所吞没。组建铝业总公司,不管是保护民族产业还是国际惯例,都是行得通的。”

2001年1月,中国铝业总公司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了资产重组,成立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决意在海外上市。

谈何容易?海外的股东们提出要求:氧化铝每吨生产成本要低于130美元的国际标准,回报率要保持10%以上。可此时中国铝业的成本是156美元,而市场价格飘忽不定。这似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市场总体恶化,不仅要降低成本,还要确保利润,人们真正感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了。

要实现这些指标,没有现代企业制度,恐怕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中国铝业,不要说领导的决策了,就是每个普通工人所节约的一桶油、一方水都与海外股市对企业的要求连在了一起。在山西铝厂的氧化铝二分厂,15台油隔泵每次停泵检修的周期是3~5天,每次需要消耗1.5桶油,耗资约1000元。通过加强在操作上、检修质量上、配件质量上的管理后,平均检修周期延长到10天,有时在15天,一年下来节约费用就是40万元。

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中国铝业的产量提高了8.8%,生产成本降低到国际平均标准之下了。

逆风上市的自信也正来源各项指标的过硬。他们真的成功了。在香港每股达到1.71港币,在纽约每ADS达到20.10美元,超出发行价的24%和14%;于是,承销商行使了超额配售权,再发售1.62亿股。中国铝业共筹资4.87亿美元。

上市成功显示了中国铝业的竞争力。1998年美国铝业曾计划用1.6亿美元买断平果铝厂,现在却要以5亿美元的价格购买平果铝厂的50%的股份!

通过资产重组,中国铝业规模大了,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国铝业海外上市成功了。在加入国际竞争的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中国铝业企业制度的完善。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联想:刷新理念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一些独特的理解:

“对于核心竞争力,我们的理解可能一开始就与别人不同。比如有些新闻媒体或者投资者,经常谈论核心竞争力就是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认为联想就是市场做得好。后来我们研究了半天,这东西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吗?好像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我们有办法制定能不断产生新的东西的战略。

“我们认为联想的核心竞争力是有一个非常好的管理基础。我们把这管理理念定成我们的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别看这都是理念性的东西、方法论的东西,它确实指导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能在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竞争能力。所以我们自己以为这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说到企业领导人这种人力资源,我觉得我自己的一个重要长处,就是在我管联想的时候,把自己放在一个主人的位置上,把联想当作命来看。跟着后面我们有杨元庆、郭为这些人,他们又是把联想当成命来看,而且他们下边又产生出一批人来。所以,我觉得这套东西本身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我觉得我的主要能力在于知道哪能产生杨元庆、郭为,他们做得比我还优秀。真心真意地讲,他们确实做得比我好,这才是我的功劳或者说贡献之处。我曾接待过美国花旗银行的董事长,他要退休了;到中国来时跟我说,对他的评价不是现在。这个故事我到处讲,当时给我触动真是很大。所以,今天我觉得元庆他们做得更好、确实能力强。这时候我感到那真是一个我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应该如实地讲,品牌也是一种竞争力。很早时我们也想有自己的品牌,但正是因为想清楚后根据当时的情况,我们没本事那么做,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资金,也没有那样的技术实力,所以我们走了一条贸工技的路。我们先给人家去卖东西,通过这个积累资金、学习方法,然后一步步往这儿走,这说明什么呢?实际当时我们懂得去制定战略,像中关村好多企业在当时跟我们一起的时候,不少企业都是很辉煌或是做得差不太多。当时的两通两海要比我们响多了,但是后来因为环境变了,情况变了,它们的战略跟不上。因此我觉得不是别的,制定战略本身它是个能力,另外,还有战略制定以后到底怎么去执行的问题。”

【评述】

所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们的说法可能各不相同;而且,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里,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也会不尽相同;并且,就是一个企业,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核心竞争力也可能是在不断变化的。那么,能不能分析个性,抽出共性呢?

有专家的总结非常好:核心竞争力就是表现为你这个企业所独有的。第一,偷不走的,别人不可能轻易模仿;第二,买不来的,就像两只鞋一样是拆不开的;第三,带不走的,这个能力是属于企业的,不是个人的。

㈡ 康佳低成本扩张探析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广东光明华侨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1980年5月21日,是中国首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1991年8月改组为中外公众股份制公司,1992年3月,康佳A、B股股票同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现有总股本5.47亿股,华侨城集团直接和间接控股51.06%,是国有控股企业。康佳早期以来料加工方式为合资方生产电子表、收录机等产品,1984年开始生产彩电,但以外销为主。1987年,康佳拿到国内最后一张--第57张“内销电视生产许可证”。90年代后,康佳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相继组建牡丹江康佳、陕西康佳、安徽康佳、重庆康佳等生产基地(以下简称“分康”),成为中国第二大彩电制造商,“中国电子百强企业”排名第4。

彩电行业分析

康佳从事的领域是竞争性极强的彩电行业。从1980年四川长虹从日本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开始,各地彩电项目纷纷上马。后来虽然实行了彩电定点生产制度,但没有遏制住遍地开花的势头。1988年,政府征收彩电消费税,长虹彩电每台降价350元,第一次彩电价格战打响。进入90年代,彩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部分彩电品牌被淘汰出局。这一时期,彩电行业内开始出现联合并购现象,上海三大彩电品牌金星、飞跃、凯歌组成上广电,牡丹江康佳、南通长虹、深圳TCL、云南海信等垮地域企业横空出世。

彩电市场由昔日的卖方市场演变为现今的买方市场。我国彩电生产厂家超过100家,但50%以上的市场被长虹、康佳、TCL等主要彩电企业控制。1998年全国彩电生产量为3300万台,而国内市场容量仅2300万台,供需缺口巨大。业内人士估计,全国彩电的企业库存和商业库存超过1000万台,积压资金惊人。价格竞争于是成为彩电市场的主旋律,价格战的结果促使彩电行业已由垄断竞争走向寡头垄断。

康佳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企业战略管理中比较流行的一种系统分析工具,它通过对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进行客观分析,以便掌握企业的竞争态势,作出合理决策。

优势:

品牌优势 康佳品牌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据有关机构评估,康佳品牌价值78.87亿元,居国内品牌第6位,并被国家工商行政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融资渠道 康佳A、B股同时上市,资信优良,是各大银行的黄金客户。1997年、1998年和1999年中国银行分别向康佳提供38亿、42亿和50亿人民币的融资额度,1999年,康佳新增发行8000万A股,筹资12亿人民币。

营销网络 康佳在全国各大中心城市设立了60多家销售分公司,与全国95%以上的地市级大商场开展工商合作,终端销售商达到乡镇一级,建立了300多个特约维修站、3000多个外联维修点,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市场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

成熟管理 康佳作为中国首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和第一批公众股份制公司,形成了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康佳是我国彩电行业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国内双重认证的企业。

劣势:

彩电属于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康佳地处深圳特区,生产成本、管理成本、运输费用相对要高。另一方面,如果仅立足深圳,康佳的市场辐射半径难以覆盖全国,特别是一些地方彩电品牌所在的区域市场,康佳难以打进。

机会: 内地一些国有彩电生产企业,拥有优良的厂房、设备,素质较高的干部、工人、低廉的生产成本、一定区位的市场,但是由于机制、市场等方面的原因,债务积压,工人下岗,设备闲置,人心思变,急于寻找出路。当地政府欢迎康佳这样的优势企业来收购、兼并,搞活困难企业,国家也鼓励东部沿海企业到中西部投资、交流。

威胁: 竞争对手长虹等凭借其规模和成本优势,不断挑起价格战;高路华、彩星等“新面孔”以超低价挤进彩电市场;东芝、索尼、三星、飞利浦等跨国公司一改单纯进口的方式,纷纷以合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彩电市场,实现本土生产,本土销售;欧盟对中国彩电的反倾销诉讼;中国即将加入WTO。

扩张的实施

以最近成立的重庆康佳(简称“重康”)为例,重康注册资金4500万元,从股权结构方面看,深圳康佳以2700万元现金投入,占60%股份;重庆无线电三厂以实物作价1800万元投入,占40%股份。重康作为新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既是深圳康佳的控股子公司,又是重庆无线三厂的参股子公司。深圳康佳、重庆无线电三厂作为重康的股东,双方照股权比例推选董事组成董事会,依法享有投资收益、参与重大决策等权益。其他三家“分康”亦是这种模式,牡康、陕康、安康分别是深圳康佳与牡丹江电视机厂、陕西如意电气总公司、安徽滁州电视机厂的合资企业。四家企业均由深圳康佳控股,但并不存在谁兼并谁的问题。

在组织结构上,四个分康的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等均由深圳康佳派出。董事长由当地合作方担任,以便于协调新公司与老厂、当地政府之间的关系。在企业冠名上,均是“地名+康佳+电子(或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康佳在各分康推行自己的CIS、管理模式和价值观念,分康在计划、生产、销售等方面接受深康佳的指导和服务。

事实上,如果康佳选择整体兼并的方式,不仅救活不了当地电视机厂,反容易被其巨额的债务和沉重的社会负担拖垮。选择合资方式,“新厂不理旧债”,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有利于轻装上阵,从而带活老厂。

扩张的意义

对康佳而言,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集约化程度,提高了市场占有率。生产规模方面,康佳本部有7条彩电生产线,牡康3条、陕康3条、安康6条、重康3条。生产能力方面下属各分康的彩电生产能力已超过集团总产量的60%。1993年,康佳彩电产量109万台,销售收入22亿元,到1999年,康佳彩电产量650万台,销售收入130亿元,6年内翻了近5番,速度惊人。如果在深圳本部进行传统的扩大再生产,而不是运用资本经营实行超常规发展,是达不到如此速度的。康佳投入一定的增量资产盘活了数倍的存量资产。几大分康的组建、生产规模的壮大,为康佳驾驭彩电降价狂潮、实现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对内地国有企业而言,康佳的“入主”带来了特区的企业机制,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使得停转的生产线重新开动,下岗工人重新上岗,当地配套企业也应运而生,增加了当地税收,改善了当地的产业结构。据统计,几大分康的组建,为内地提供了5500个工作岗位,累计创造利税4.2亿元。

扩张的启示

1. 固守专业,优势互补 康佳20年的历史,做过电话、VCD、音响、传真机,还做过房地产,但真正成功的只有彩电,康佳的强项是彩电。康佳到内地扩张,基本上都是做彩电或关联性较大的项目,而不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盲目“多元化”。康佳选择的合作对象也是在厂房、设备、管理、人才等方面具备相当基础的彩电生产厂。否则,上新项目、铺新摊子,既浪费了企业资源,拉长了生产周期,又丧失了企业原有优势。

2. 按经济规律办事 康佳低成本扩张是康佳资本经营的成功探索,也是按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办事的结果。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康佳要内地组建生产基地,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战略规划和市场布局有节奏地进行;二是各分康是以资本为纽带,按现代企业制度来组建和运行。康佳没有接受有些地方政府提出的“无偿划拔”方式,也没有充当“慈善家”简单地为内地企业“输血”。企业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赢利,为国家交税。

3. “激活”资产才有价值 康佳投资中西部地区,与内地企业就合作事宜进行谈判的过程中,国有企业的资产如何评估,成为双方谈判的焦点问题。有人认为,内地企业资产被严重低估,是国有资产流失。这种认识在其他东西部企业合作中也存在,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其实资产的价值最终需要市场来衡量,而不能仅仅看账面上是多少。产品卖不出去,资产闲置,工人下岗,再多的账面价值也没用。况且,康佳作为一家国有控股企业,“流失”也是“流失”到国有企业。

4. 运行机制令行禁止 同样的厂房、生产线、工人和中层管理人员,甚至并不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优秀的技术人员,但在和康佳合资前后竟然产生完全不同的结局。表面看,是因为原有企业缺乏品牌、营销网络和流动资金;深层次看,其实是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各个分康按现代公司制运作,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而不是各行政厅局。深圳康佳输入的机制并不见得先进多少,关键它能执行下去,做到令行禁止。

5. 走向“国际化”先得“国内化” 事实上,国内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际市场的细微变化也会灵敏地反应到国内市场上。中国企业要走向国际化,先得在国内市场立住脚跟。康佳基本上走这样的道路,通过低成本扩张,逐步完成国内生产和销售布局后,然后在印度、菲律宾、墨西哥等国建立生产基地,开始跨国经营之路。

康佳低成本扩张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东西部企业合作的有效途径,其基础是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其关键是以产权为纽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目的是既迅速扩大优势企业的经营规模,又盘活存量资产,带活困难企业,达到双赢的结局。低成本扩张模式适用于充分竞争领域中具备核心能力的企业。需要提醒的是,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的企业必须具备核心能力,否则,不顾自身实际的盲目扩张,极可能是个陷阱。

㈢ 大陆企业台湾上市

一台单价新台币五百元的电扇,竟能创造出六十亿元的营收。 <BR><BR>走进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的偏僻小镇,两座占地相当於二十一座足球场面积的厂房矗立眼前,全球产值最大的电扇工厂——艾美特电器坐落於此(编按:产量第一为大陆家电厂——美的电器)。全球有将近两成的电扇来自这里,包括日本三洋(Sanyo)、东芝(Toshiba)、韩国三星(Samsung)与法国HEV等品牌的电扇都由艾美特代工。 <BR><BR>这间从台湾台南发迹的工厂,随著总部撤离台湾,国内已少有人知道。但「艾美特」这个品牌在中国却是赫赫有名,三月上旬,刚获得中国商务部评选为「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之一,与海尔电器、五粮液与蒙牛乳业等一百多家中资企业齐名。 <BR><BR>艾美特现有员工近八千人,每年生产超过一千万台电扇,加计电暖扇、电磁炉等产品,去年合并营业额近六十亿元。这个数字,让艾美特成为全球产值最大的电扇霸王。 <BR><BR><STRONG>草创期台南黑手老板,十六年前抢进中国</STRONG><BR><BR>尽管在台湾没没无闻,但这个在中国拥有品牌价值的小家电业者,二○○五年,还被外资相中,入股投资。管理资产超过一千亿美元的英国Henderson资金管理公司,在走访两百家中国企业後,将第一笔对中国的投资,投进艾美特,金额达三千万美元(约合新台币九亿九千万元),握有艾美特二一%股权,Henderson为何挑中艾美特? <BR><BR>时间拉回三十四年前,艾美特电器前身——东富电器在台南安平工业区内成立(编按:艾美特於一九九八年与东富完全切割),黑手出身的创办人史鸿尧,因为具备自制马达的能力,很快在电扇行业窜起。一九九一年,公司营收达到一亿元时,开始前进大陆设厂。当时,中国刚开放外资设厂,艾美特算是先锋者,坐享抢得先机的好处。 </div>

电扇属於季节性商品,一年只有半年生意好做,风险极大。不过,这种只有半年可做的生意,当时在史鸿尧心中,却已是不折不扣的好生意。因为在大陆生产一台电扇,成本比台湾便宜二○%,更只有日本的二分之一,靠著生产成本低廉,旺季不断加班,不过六年时间,艾美特的营收规模就成长超过十倍。 <BR><BR>公司业绩虽然持续成长,但因进入门槛不高,大陆工厂相继崛起,这批成本压得比台湾厂商更低的蚂蚁雄兵,开始蚕食原本属於台商的市场占有率。 <BR><BR>危机早已浮现,艾美特却因沉醉於业绩飞快成长而没发现。一九九六年,一个重大危机突然降临,这才一棒打醒了这个醉心产能扩张的电扇工厂。艾美特的第一位专业经理人,也是现任董事长郑立平,接手扮演起这家企业转型的灵魂人物。 <BR><BR><STRONG>危机期圣婴现象後拚命扩产,导致供过於求</STRONG><BR><BR>之前一年,占艾美特八成营业额的欧洲市场,因为气候出现二十世纪以来罕见的「圣婴现象」,夏季平均气温逼近摄氏四十度,造成当年度电扇供不应求。「当时,连电扇目录都能卖钱。」郑立平回忆,排队上门的欧洲客户多到十五分钟接待一批,得从早上八点一路排到晚上。 <BR><BR>产品不够卖的盛况当然不只发生在艾美特。因为担心「圣婴现象」会持续蔓延,电扇客户纷纷调高隔年订单需求。当时,广东已是全球最重要的电扇生产基地,占全球产量超过七成,这个假性需求让已经显得拥挤的电扇聚落更出现爆发性的成长,一九九六年,广东电扇工厂数竟然再增一倍,超过一千家。 <BR><BR>然而,物极必反,「圣婴现象」过後,连续两年,全球跟著出现罕见的凉夏,扩产的电扇工厂全都得到报应,艾美特营收在一九九七年衰退近四成,获利更缩水到接近亏损边缘。 <BR><BR>电扇的核心技术在马达,想进入这个行业,纵使不具备马达生产能力,但由於市场上的马达供应商多如繁星,因此在大陆,四、五个人组成的家庭工厂比比皆是

㈣ 孙正义简介祖籍

孙正义(そんまさよし)其本贯为一支孙氏(朝鲜语:일직 손씨)。祖父辈是从韩国大邱移民至日本当矿工的在日朝鲜人,并取日本姓氏安本。1957年出生于日本,国际知名投资人。软件银行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1978年,孙正义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81年创建软银集团,短短33年成了一个信息技术帝国。美国《商业周刊》杂志把孙正义称为电子时代大帝(Cyber Mogul)。2014年9月16日,随着阿里巴巴登陆美股市场,孙正义的财富净值涨至166亿美元,跻身日本首富。

2017年12月1日,孙正义将刊登2017年度全球50大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 2018年4月,获《时代周刊》2018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荣誉。

(4)东芝上市公司如何筹资扩展阅读:

孙正义早期创业故事:

1999年,马云在四处寻找投资人,他找到了日本软银集团的创始人孙正义。这个身材矮小、语速很快、充满激情的中年人,只花费了几分钟听马云讲他的构想,就答应为这家刚刚创立的公司投资2000万美元。十多年后,这笔在当时不算大的投资让孙正义获得了几千倍的回报。

孙正义的软银集团每年会收到700多个融资请求,公司会耐心地挑选出70个进行投资,为了获得巨大的回报,孙正义长期为阿里巴巴融资,并且等待了15年之久。

20世纪末,孙正义已经发现互联网是商业世界的下一个引爆点,他以此为出发点,积极寻找自己梦想的新载体。孙正义坚持认为,日本要想摆脱“失去的十年”的困扰,互联网、新经济是功效最强大的引擎。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技术的变革推动日本走向了有自己特色的新经济时代。很多人以为,日本没有出现苹果、Facebook那样的伟大的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其实不然,至少,软银就搭上了新经济的高速列车,在之后的几年里,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互联网公司都跟软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阿里巴巴,比如新浪。

参考资料:网络-孙正义

㈤ 什么是战略财务管理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含义:
战略财务管理首先明确了战略财务管理的起源、目标、内涵、管理程序和功能等理论体系;接着以战略筹资管理、战略投资管理、战略营运资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战略利润决策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战略购并管理、战略国际经营管理为阐述基础将现代战略管理的理念融入财务管理的八大核心环节。并辅以公司治理下最新资本运作理论和方法的渗透,创新地运用了平衡记分卡、管理期权、模糊综合分析法、灰色关联理论等现代管理工具解决了困扰战略财务管理的多因素联动、投资周期长等难点问题。
基本内容:
1、战略营运资金管理:营运资金即循环资本,其指的是企业维持日常经营所需的资金,并通常意义上表现为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差额。营运资金周转的过程即企业营运资金开始于现金投入生产经营阶段,终止于转化为现金的过程,在财务战略管理思想导向下,企业营运资金循环周转管理十分重要,其不仅能在有效管理时降低资金成本,还会在管理失误时将企业推入财务困境中。
2、战略财务风险管理:战略财务风险即未来的不确定性作用于企业战略及财务管理,并使企业经营目标陷入风险,战略财务风险管理即在总体经营目标下,企业在战略管理及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执行风脸管理的基本流程,以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和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为达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及方法。
3、战略融资管理:战略融资管理即在发展战略规划、内外部经济环境的条件下,企业为保长期竞争能力而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并系统谋划资金筹措目标、结构、渠道及方式的理财方式。
4、战略投资管理:战略投资是企业以战略为导向的投资,此种投资形式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等特点,战略投资管理须针对此种投资方式,全面考虑投资可行性,进行相应的管理措施。
5、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即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下,采取相关措施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以全面分析、预测决策企业经营收支、成本费用、资本性支出及资金流向等,进而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指导、协调和控制,构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管理体系。

阅读全文

与东芝上市公司如何筹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民生证券科创板知识测评的答案 浏览:44
3家企业过会创业板 浏览:479
炒股亏了2万块想不开 浏览:560
三只松鼠能涨停几天 浏览:908
方正证券科创板开户题目 浏览:291
上市公司开董事会需要公告嘛 浏览:653
艾媒咨询是上市公司吗 浏览:844
多个股票证券户如何申购新股 浏览:401
蓝帆医疗科创板 浏览:181
大业股份一字涨停 浏览:202
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比例 浏览:398
喜用神火不能炒股票吗 浏览:796
新三板申报的实质性障碍 浏览:888
拉涨停资金越大越好 浏览:882
上市公司借款会不会影响净利润 浏览:236
为什么炒股割韭菜 浏览:346
股票500手是多少股价格 浏览:236
新三板精选层打新如何打 浏览:691
涨停敢死队内部小课 浏览:148
银行换港币炒股 浏览: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