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上市公司 > 金融与科技上市公司情报监测

金融与科技上市公司情报监测

发布时间:2023-01-17 20:31:22

㈠ 中国的金融科技类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相关金融科技上市公司:
1、航天信息(600271):公司主营业务包含三大产业板块,金税及企业市场业务,金融科技及服务业务,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业务。
2、新晨科技(300542)
3、恒生电子(600570):《美国银行家》杂志公布了2016年度最新的全球金融科技公司百强榜单,恒生电子位列第46位,是唯一排名进入前50的中国金融科技企业。
4、长亮科技(300348):长久以来,长亮科技秉承“引领金融科技共享互联生活”的使命,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口碑,辅助客户高歌猛进。
5、浙商银行(601916):公司所处行业归属于“货币金融服务”。
6、旗天科技(300061)

拓展资料:
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这种公司到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除了必须经过批准外,还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公司法》、《证券法》修订后,有利于更多的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和公司债券上市交易的公司。
上市要求
1、股票经国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已向社会公开发行。上市公司
2、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三千万元。
3、开业时间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连续盈利;原国有企业依法改建而设立的,或者本法实施后新组建成立,其主要发起人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可连续计算。
4、持有股票面值达人民币一千元以上的股东人数不少于一千人,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的,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0%以上。
5、公司在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
上市程序
公司上市程序
根据《证券法》与《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程序如下:
向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提出股票上市申请
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股票上市,必须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授权证券交易所根据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核准公司股票上市申请。
接受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核准
对于股份有限公司报送的申请股票上市的材料,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予以审查,符合条件的,对申请予以批准;不符合条件的,予以驳回;缺少所要求的文件的,可以限期要求补交;预期不补交的,驳回申请。
向证券交易所上市委员会提出上市申请
股票上市申请经过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后,应当向证券交易所提交核准文件以及下列文件:
1、上市报告书;
2、申请上市的股东大会决定;
3、公司章程;
4、公司营业执照;
5、经法定验证机构验证的公司最近三年的或公司成立以来的财务会计报告;
6、法律意见书和证券公司的推荐书;
7、最近一次的招股说明书;
8、证券交易所要求的其他文件。

㈡ 以什么为基础,力争到2025年实现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跨越式提升

以加强金融数据要素应用为基础。旨在进一步推动金融科技健全治理体系,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促进金融与科技更深层次融合,力争到2025年实现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跨越式提升。

金融科技核心的特点

首先,对其概念内涵又产生了一些争议,一方面,在人民银行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进入收尾之际,各方逐渐接受了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定义,即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

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者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无论是对互联网金融的整顿与反思,还是去年以来对大型互联网平台进入金融业的治理,又使得某些偏颇认识甚嚣尘上,如认为金融科技就是指大型科技企业做金融,或者就是技术企业给金融机构做外包服务而已。

对此,我们认为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是天然的,从功能来看,几乎所有金融业务都离不开新技术的影响和冲击,而就从业主体看,最需要关注的就是四个方面,一是持牌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包括战略、组织、产品与业务、风控等各方面,二是大型科技企业如何更加合规地开展技术与金融的创新。

三是技术、互联网企业如何与持牌金融机构更合规、高效地合作,既非过去金融机构技术外包的传统范畴,也不能任由其越界而承担银行应有职责,四是数据、征信、基础技术、金融标准等金融科技市场设施的运营。只有厘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才能避免金融科技创新中的概念混淆与鸡同鸭讲。

㈢ 监管科技该如何操作

一是人工智能,即基于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使监管政策能被计算机理解,并能把企业的违规金融行为和监管条例进行匹配,让系统辅助人工,甚至帮助人工去判断一些风险的信号。

二是区块链,主要用于解决信任问题,比如银行受银保监会监管,需要报送数据给银保监会;地方的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也需要报送报表,但是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如企业经营或金融业务行为能否准确报送,如何解决漏报和瞒报问题。而区块链技术使监管机构与从业机构都在一个可信任网络上,让计算机基于可信的数据进行计算,这样也可以大幅提升监管效能。

三是云计算结合大数据技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递和计算,对企业的行为、基本信息、经营异常信息去进行挖掘预测,进行数据关联,从而判断企业的风险信号。

四是加密技术。

㈣ “十四五”观察|干货!金融业应做好这五件事

文 | 周景彤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

梁 斯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

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 社会 发展的“六新”目标:经济发展将取得创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社会 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十四五”时期,围绕“六新”,我国金融业将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目标,优化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切实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形成更加市场化,更加合理、开放、透明的融资格局。

展望未来,中国金融业将继续在金融创新、金融开放和金融监管之间做好平衡,不断提高金融监管的能力和效率。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监管机构,“十四五”期间将全面推动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对流动性投放机制的改革。综合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和各类借贷便利管理流动性,同时对一级交易商制度、合格抵押品范围等进行动态优化,强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及使用, 探索 直接向中小金融机构投放流动性的渠道;设立更加合理的激励相容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增强中小企业融资可能性,不断改善企业融资环境,降低利率成本。

打造更加可信的利率体系。进一步弱化对数量型工具的使用,将货币供应量、 社会 融资规模作为监测指标,在基准利率建设、疏通利率传导机制上不断推进,理顺政策利率、基准利率、市场利率、最终利率的利率体系,推出更多与DR007挂钩的金融产品,将其打造为市场认可的基准利率。同时要继续深化对LPR的改革,提高贷款定价的市场化水平,全面推进数量型向价格型调控框架的转型。

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完善金融市场定价基准。加大财政货币政策的协同,适时启动现券买卖提高国债交易活跃度,增大债券市场开放力度优化投资者结构,在适度改革财税体制基础上,合理化国债发行的规模和期限结构,形成更加连续、可信的国债收益率曲线,为金融市场各类产品提供更加准确的定价基准。

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保持汇率弹性,提高一篮子货币在汇率形成当中的重要作用,为走向完全自由浮动奠定基础。同时要在市场出现顺周期现象时使用必要的宏观审慎手段进行管理,不断积累汇率管理经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加快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在“一委一行两会”监管架构上,持续推动功能性监管,更好适应混业经营的时代背景,实现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监管,积极推动主动监管、联合监管、动态监管,全面摸排监管盲区和监管空白。

推动微观合规和宏观审慎相融合。做好对个体金融机构监管和总体监管之间的平衡,优化逆周期调控框架的机制设计,做好对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更好发挥其稳定市场的作用。同时考虑出台问题银行处置办法,制定从接管、重组到退出等一系列流程的处置安排,发挥好存款保险条例的作用,鼓励银行内部的兼并重组及各类收购活动,优化行业结构,降低行业风险。

提高对金融机构经营合规的重视。加强对金融机构违法违规的处置力度,敦促金融机构树立合规经营的理念,杜绝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在业务合规、产品合规、流程合规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实现风险管理的全链条覆盖。对股权结构、同业业务、员工行为等进行全面查摆,摸排风险点,积极规范经营,防范业务风险。同时,要有更加合理的责任追究机制,从严问责,加大对管理人员、各类业务人员或后台人员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置力度,强化制度体系建设,补全制度短板,避免从内部出现风险。

创新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 科技 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实施创新发展,就离不开直接融资的大发展。

全面推广注册制改革,优化资产定价效率。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在总结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基础上,积累经验和纠错机制,适时启动股票市场的注册制推广,不断优化一级市场定价机制。

加紧推动制度建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逐步建立多元化的上市公司评价体系,持续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监管机制,推动发行制度改革,设立合理、可行的退市制度,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令市场实现动态出清。

推动财富管理和融资功能并重。在强调融资功能的同时,对股市财富管理功能要更加重视,提高股市财富创造能力,为投资者提供合理的投资回报,强化投资者信心,共享资本市场发展红利。

创新监管方式,有效防范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全面贯彻新证券法的各项要求,强化市场法制建设,不断创新和优化监管方式,以 科技 监管为抓手提高监管效率,尤其要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加大对欺诈发行、内部交易、操纵市场、财务造假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

考虑将金融 科技 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金融 科技 已成为全球竞争的重点领域,主要国家将围绕金融 科技 领域展开长期竞争。建议将金融 科技 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突出金融 科技 在未来发展中重要作用,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和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实行牌照管理制度。金融 科技 风险存在隐蔽性强、不易察觉的特征,为避免行业出现无序竞争,必须要按照金融业管理的办法和要求,针对金融 科技 推出牌照管理制度,只有获取相应牌照才能够从事相关业务,并接受监管。

出台针对性监管条例,推动监管 科技 应用。传统监管条例和办法无法有效对金融 科技 风险进行识别监控,需要出台针对性的法律,并综合运用金融 科技 各类底层技术,积极推广监管 科技 试点,有效监督金融 科技 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同时要掌握好监管节奏,张弛有度,保护合理的金融 科技 创新。

考虑将金融 科技 巨头纳入监管。部分金融 科技 公司体量大、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可考虑将资产规模较大的金融 科技 公司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内,作为系统重要性机构进行管理。

坚定推动金融开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出台针对金融开放的细则和指引,更好推动各类政策落地,吸引资质条件好、看好中国长期发展的金融企业或者外部资本进入,引入外部机制有序推动行业竞争,提高行业经营效率,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推动建设高水平金融开放新体制。全面落实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现系统性、制度性开放,不断完善对外开放产品体系,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等,同步推进QFII和RQFII新修订办法尽快落地执行,提高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有效应对更高水平开放带来的风险挑战。夯实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风险防范和风险管控能力,积极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及话语权,更好参与全球金融竞争。

㈤ 2020金融科技行业分析调研报告

2018年,我国金融科技投融资达到阶段性高点,随后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有所降温。国内市场上已形成少数大型互联网企业主导的市场格局,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广泛,但目前来看,金融科技的融合深度仍然不足,停留在业务表面。随着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金融科技将更多发力于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提高硬实力等方向。

金融科技是金融服务与底层技术的深度融合

金融科技Fintech一词最早是花旗银行在1993年提出的,由Finance(金融)+Technology(科技)合成而来。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能够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央行也参考了上述定义,指出“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

金融科技的实质就是金融服务与底层技术的结合,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等,打造金融支付、融资、投资、保险以及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新服务模式。

——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科技金融服务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㈥ 多家银行设立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领域会发生什么变化你怎么看

2020年,对每个人都是非常艰辛的一年,也是金融 科技 沧海桑田的一年——线上金融进入强监管时代、金融 科技 监管框架雏形已现、银行掀起分布式核心建设的浪潮、区块链王者之相毕现、5G成为金融业门口的“野蛮人”。

让我们回首2020年,总结金融 科技 的高光和落寞,并由此展望金融 科技 的2021年。

线上金融,强监管降临

2020年开始,互联网贷款、供应链金融助贷、网络小贷、互联网保险、理财子公司的理财代销业务都受到严格限制。

2020年7月17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 商业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无放贷业务资质的合作机构提供资金用于发放贷款,不得与无放贷业务资质的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 互联网贷款授信审批、合同签订等核心风控环节,应当由商业银行独立有效开展。商业银行对于互联网贷款借款人的身份核验,不得全权委托合作机构办理。

2020年9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商务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明确规定,不得无牌或超出牌照载明的业务范围开展金融业务;各类第三方供应链平台公司不得以供应链金融的名义变相开展金融业务。 未来无经营许可的供应链助贷将会受到打击。

2020年11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发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叫停了网络小贷的跨区业务, 要求和流量平台注册地统一,明确了网络小贷公司在联合贷款中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明确了100万的单户贷款余额上限,限制了控股跨区域网络小贷公司的数量,提升了资本金的要求。

2020年12月14日,银保监会发布实施《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明确规定 非保险机构不得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 互联网保险业务包括:一是提供保险产品咨询服务;二是比较保险产品、保费试算、报价比价;三是为投保人设计投保方案;四是代办投保手续;五是代收保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0年5月2日,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 到2022年,车险、农险、意外险、短期 健康 险、家财险等业务领域线上化率达到80%以上。

2020年12月24日,华东地区某银保监局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辖内存款市场若干问题的通知》。通知显示,该局明确要求辖内各类型银行机构不得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或与其他第三方中介合作的方式吸收存款,已经开展合作的,即日起下架相关存款产品,终止合作。 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未来将不能做存款业务,银行机构也要未雨绸缪,开拓互联网平台之外的存款渠道。

2020年12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 未经金融监管部门许可,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直接和变相代理销售理财产品。 那么,那些未经金融监管部门许可的互联网平台、产业链平台,是不能对外销售理财产品的。

线上金融强监管的大环境下,监管鼓励金融机构发展自有线上渠道,但是外部线上渠道将一片萧条。持牌金融机构是该“断、舍、离”,放弃只提供资金、依赖互联网渠道快速上量的打法了。撸起袖子,做笨功夫,自建特色场景,融入到产业链中去,“扎硬寨,打笨仗”,打造自有品牌金融产品,为自己的金融消费者提供本土化、差异化、可以持续促进粘性的场景服务,才是正途。未来也许会出现一种趋势,金融机构开始发展非金融业务了,银行的人开始给农民卖菜了,保险的人开始做 健康 科技 了,支付的开始做餐饮外卖了,未来金融机构招聘,可能不需要懂金融学的了,懂农业、物流、生物 科技 等的,可能更吃香。

金融 科技 ,监管框架初现

2020年是金融 科技 监管措施密集出台的一年,金融 科技 发展指标、金融 科技 监管沙盒、国家金融 科技 认证中心、国家金融 科技 风险监测中心都在这一年内尘埃落定。未来,金融 科技 产品要通过认证,要通过监管沙盒充分测试,并在风险检测中心的监测下,才能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可以说并不容易。

202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 科技 发展指标》标准,该标准从战略规划、组织架构、金融 科技 资金和人才投入、线上智能服务情况、风控能力、专利、软件著作权、金融 科技 应用和输出等方面对金融 科技 发展指标进行了详细阐述,对统计和量化考核金融机构的金融 科技 成果意义深远。

2020年人民银行共公布了9地64个金融 科技 监管沙盒项目。北京侧重于AI和区块链,深圳、雄安新区、苏州重点是数字人民币的试点;重庆侧重于风控技术对于小微金融 科技 和农村金融促进;上海侧重于基于区块链和大数据的产业链金融风控技术促进金融和产业链和数字政务的融合;杭州侧重于大数据、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广州侧重于跨境金融服务安全和小微金融风控,这是因为广东外贸金融服务较多,制造业的小微也较多。

这9个地区基本上是一线城市,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活跃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做金融 科技 监管沙盒,有助于结合当地经济的产业链和 社会 生态,有助于做促进金融更好地融合实体经济的良好实验。另外,这些地方都有非常多的金融 科技 企业,可以为金融 科技 监管沙盒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和实验样本。进一步试点,一要考虑小微企业客户的获得感,感知强不强作为评价依据之一,不能只是金融机构和金融 科技 企业试点,要了解客户对于试点的感觉;二要促进金融和场景、产业链的融合,这一直是金融行业的大问题,监管可以鼓励金融机构通过物联网、生物识别和AI等金融 科技 加深和产业链的融合,并促进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促进金融真正的覆盖产业链金融的全链条。

2020年10月13日,重庆国家金融 科技 认证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在重庆成立,该中心将依托国家统一推行的金融 科技 产品认证体系,打造金融 科技 认证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流的权威专业化认证机构,成为我国金融 科技 多元共治体系的中坚力量。

2020年10月23日,在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政策发布专场活动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莫万贵表示,央行将在京设立国家金融 科技 风险监控中心,未来金融 科技 风险将纳入全国的统一监控。

从上面这些信息来看,金融 科技 的监管框架未来将非常严密,和贷款的分类分级监控是一样的,都要到微观级别。

金融云,分布式核心建设浪潮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信息 科技 “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于2016年7月15日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积极开展云计算架构规划,主动和稳步实施架构迁移。《征求意见稿》要求: 到“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

除了上面的《征求意见稿》,2020年央行重新发布了3个金融云相关的标准,给金融云的建设提供了明确和具体的指引。2020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技术架构》(JR/T0166-2020)、《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安全技术要求》(JR/T0167-2020)、《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容灾》(JR/T 0168-2020)等三项金融行业标准,结合金融云的运行机制与风险特性,从基本能力、网络安全、数据保护、运行环境安全、业务连续性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技术要求。

2020年是十三五的最后一年,金融机构建设金融云系统的压力倍增。各家银行建设金融云大多选择分布式核心系统作为切入点,但是具体思路各不相同:

一些成立时间较长的银行,不会一下子就将全行的业务都转移到分布式系统上来,而是从财富管理、信用卡业务和互联网渠道等方面为切入点,建设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这样影响较小,可以逐步试点,逐步推广。

工商银行对公(法人)理财系统2020年完成了从大型主机到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分布式架构的改造。

光大银行2020年自主研发POIN微服务系统,推广容器云平台,全行应用系统上云率87.5%,光大银行还基于 TiDB上线了面向新一代财富管理平台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中信银行和中兴通讯联合研发的分布式数据库GoldenDB上线中信银行信用卡新核心,支撑8000万信用卡用户,日均交易金额90亿人民币,通过了4500 TPS的压力测试。

最近成立的民营银行,因为 历史 包袱小,可以一上来就高起点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分布式核心系统,为基于金融 科技 进行线上存贷业务展业和线下线上融合会员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江苏第一家民营银行-苏宁银行,定位于 科技 驱动的O2O银行,历时2年打造, 2020年上线了自主研发的行业首个线上线下一体化分布式核心系统“云开”。“云开”基于“苏宁云”的分布式架构,将银行线上线下核心业务处理有效整合到一套系统中,解决了传统银行线上线下双核心带来的“用户数据割裂”、“研发运维成本高”、“不支持高并发交易”、“产品研发交付慢”等严重问题,系统已承载苏宁银行2500万用户和300万账户的日常处理,每天交易笔数150万。

但金融机构真的需要分布式架构么?如果只是传统业务,其实传统数据库就已经足够。一些银行平时的TPS不会达到几千甚至上万的规模。但是银行做互联网转型总是要做一些事情,如果能顺带降低IT成本,提升业务需求响应的敏捷度,优化系统架构,那就是有好处的。

目前金融行业使用的还是较低技术层级的分布式数据库、中间件、虚拟化等云计算的能力,我们很多厂商更推崇的是集成别人的解决方案和开源代码,掌握和贡献核心原生技术的较少,缺乏在全球有影响力的云计算核心技术。

业界云计算领先的企业在核心技术上有了较大的突破。由NASA和 Rackspace公司发起的云计算开源项目-OpenStack 2020年发布了第21版的平台(代号Ussuri),包括支持裸金融硬件配置的Ironic、支持容器化部署的Kolla、支持容器间IPV6通信的Kunyr、支持边缘环境负载均衡的Octavia。2020年Red Hat公司发布了面向K8S、取代Docker的新容器运行时技术CRI-O,在容器市场掀起了新的浪潮。IBM基于IBM Z服务器的高可用服务、Promontory合规技术、OpenShift容器平台,发布了IBM金融服务公有云,Promontory在合规方面支持反洗钱、制裁、反腐败、隐私与数据保护、网络与信息安全、消费者保护等服务,非常契合金融机构的需求。苏宁金融 科技 也于最近发布了历时十年打造的移动端开发DevOps平台mPaaS,支持线上金融APP的快速搭建和生成,包括一套客户端原生框架和组件库:3大研发框架、20多个基础技术组件,30多个功能性组件;一个移动中台:提供研发、测试、发布、分析、运营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支持跨平台,可以实现开发一次多端投放,并支持多渠道的精准营销和运营。

区块链,王者之相毕现

区块链2020年技术进展朝向保护隐私和提升效率方面发展。比特币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升隐私保护和智能合约能力,即保护隐私的聚合签名技术Schnorr签名,提升比特币隐私性的智能合约解决方案Taproot,可扩展比特币智能合约灵活性和扩展性的默克尔抽象语法树MAST。闪电网络开始出现多部份支付技术(multi-part payment),将发送的资金分割成较小的金额,通过闪电节点到达接收者,这已经有了TCP/IP和分布式金融的雏形,但是闪电网络也面临以太坊的DeFi体系WBTC的挑战。以太坊2.0(Ethereum 2.0, ETH2)2020年12月1日上线,以太坊2.0有两个重大升级,一是从PoW(Proofof Work,工作量证明)升级到PoS(Proof of Stake,权益证明),通过验证器和存入以太币来构建区块,可节约电力;二是部署分片链(Shard Chains),可以大幅度提升以太坊的吞吐量到10万TPS级别。Fabric 2.0实现了智能合约的去中心化管理,CouchDB增加了状态数据库缓存提升读取效率,用Alpine Linux来打包Docker映像降低空间占用。

区块链应用方面,迎来了几个里程碑:

比特币单价突破3.2万美元,比特币在加密货币市值的占比突破70%,在全球法币市值排行榜中排名第20,达到4990亿美元,以市值论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金融机构”,超过了4800亿美元的VISA;

中国央行的数字人民币已经通过红包和零售支付的方式在深圳和苏州试点,支持离线钱包线下二维码支付、线下“碰一碰”支付和电商线上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

单季度交易额达2470亿美元的PayPal公司宣布支持比特币交易;

新加坡最大的商业银行星展银行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交易平台,提供数字资产代币化(非上市公司的股票、债券和私募基金支持的数字代币)、数字货币交易(比特币、以太坊、比特币现金、瑞波币和新加坡元、美元、港元、日元的互相兑换)和数字资产托管生态系统(数字资产加密密钥);

分布式应用DAPP,分布式市场DeMa都有了重量级的应用,比如海伯利安地图,等等。

区块链技术加速成熟和实用化,王者之相毕现,毫无疑问将成为未来数字世界的基石技术。区块链在构建分布式金融互联网、分布式市场、分布式应用方面进展非常迅速,未来很快就有比特币之外的杀手级应用。

5G,金融业门口的“野蛮人”

金融停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太久,移动金融APP目前已经让消费者审美疲劳。目前的场景金融也大多没什么新意,无外乎电子账户、贷款、结算等基本服务。5G,是可能会给金融服务带来较大变革的突变型技术,目前全球移动通信用户数为56亿,未来将有全新的5G金融形态,只不过目前还在萌芽。

5G的核心技术有频谱共享、载波聚合、大规模MIMO、固定无线接入、网络切片。5G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0Gbit/s,用户体验速率达到100Mbit/s,比4G LTE快100倍。5G网络延迟极低,低于1毫秒,5G为30-70毫秒。5G支持超大网络容量,提供千亿设备的连接能力。网络切片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虚拟化。

5G消息,是基于GSMARCS标准,支持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格式,支持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交互消息,也支持行业客户与个人之间的交互消息。5G消息,可以和手机通讯录完美结合,可以基于运营商的海量实名信息,确保对个人身份的识别。5G消息是手机协议栈的一部分,和微信不一样,用户无需下载APP就可以使用5G消息。

5G目前在银行中的应用还比较浅层次。比如,建行主要在智能网点里应用5G,比如金融太空舱、智能家居、共享空间直播、客户成长互动、安防监控等。工行已经向部分客户试点推出5G消息服务,在短信页面就办理银行业务,涵盖投资理财、办卡、贷款、缴费、智能客服、网点预约等20余项应用场景。工行客户无需下载APP、打开微信就可以完成业务办理。民生银行重点通过5G提供APP端的服务语音导航,还提供财富讲堂、 财经 知识、子女教育、 健康 讲座、税务讲解等等生活网络式的内容服务,民生银行还通过5G提供账户信息即时通、大额转账、卡片激活、密码管理、资产证明开具等服务。

传统保险定损和理赔流程是比较繁琐的,虽然已经优化,但是从拍照片到联系理赔专员最快也要2个小时,车主要打7、8个电话才能完成理赔。众安推出了“马上赔”车险在线理赔,在一个视频通话里走完从报案、查勘、定损、交单、理算到核赔、结案全过程,最快可2分钟下款。平安好车主APP推出“信任赔”,只需车主将事故照片上传APP,车主就可驾车离开现场,在3分钟之内获得理赔款。

运营商是对5G生态控制最深的角色,而且现在很多运营商都有金融牌照和金融 科技 公司。5G是断代技术的典型代表,一种断代技术的崛起,一定会伴随着势力版图的重新划分。从目前来看,5G消息对微信的颠覆已经在路上,多媒体消息、社交、视频和直播已经完全不需要独立的APP,而且移动运营商掌握海量的实名用户的信息,5G时代客户也完全不需要银行APP就能办理金融业务。如果说过去的十年,是电商金融时代,那么未来的十年有可能是5G金融的时代。5G就是金融业门口的“野蛮人”。

展望2021年金融 科技 的模样

金融 科技 对金融行业形态的改变之快,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纯线上风控将成为 历史 ,线下物联网技术将加速和线上风控融合,形成线上线下一体的风控体系,加速物理世界融合数字世界,现在的物联网动产质押、智能头盔尽调、卫星小微风控都是案例;在全球区块链社区的强大支撑之下,比特币、以太坊2.0、FABRIC等区块链的性能/隐私优化将坚定地进行下去,分布式金融传输技术将加速发展,和跨链/侧链等生态技术同步发展,将加速形成以互联网世界为基础的分布式金融互联网生态,精简一切金融中介和中间机构,让金融回归价值本源;5G将开始大规模取代现有的金融服务渠道如网页、APP、微信和小程序,也会让机器和人,乃至机器和机器之间的金融交互成为可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这个变化从不同视角来看,肯定有不一样的答案,这里从 财经 的视角来回答。多家银行纷纷设立金融 科技 公司,明显可见“金融”+“ 科技 ”是一个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里先来明确下在我国“金融 科技 ”的实际内涵。具体来说就是,当前我国发展金融 科技 的侧重点主要是在“市场基础设施服务”的细分领域,更多是强调前沿各类技术对持牌合规金融业务的辅助、支持和优化作用,技术的运用始终是围绕“金融”的内在规律和监管要求来进行。

这次在金融 科技 领域,那么多银行的陆续进入,可见金融 科技 已被很多传统金融机构上升到战略层面的考量以及核心竞争力所在。而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要求这些传统银行必须在流程、产品、风控、运营、场景等多领域进行全方位提升,需要 科技 为其扩张边界。同时,当前互联网巨头还是把控着电商购物、社交运营等多重场景,银行想要单枪匹马杀出一条路相对比较困难,因而金融 科技 领域的跨行业、跨地域合作就自然产生,也会是今后很多中小银行走特色化、本地化的一条有效出路, 科技 干好 科技 的事,金融做好金融的事,相互链接,共同为客户提供开放式、体验式的金融服务。

在我看来,由于前几年互联网发展的弯道超车,我国数字技术是比较强的,目前在全球金融 科技 领域,是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很多领域都没有得到金融 科技 充分的服务,这是目前存在的矛盾点。因此,银行这个代表着国家意志的金融机构的加入,能进一步催化金融 科技 行业的快速蜕变。

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不是银行想这么做是时代推动着银行这么做:

一,互金公司给银行上了一课,金融还可以这么玩,成本更低,利润更好,银行以前只圈定服务优质客户以达到利润最大化,后面发现所谓优质客户以外的客户利润更大。

二,传统银行不管是几级支行还是社区银行,受地域限制在,其实成本都是很高,一方面监管一方面成本,和获利都是不成正比的,而互联网平台受众全国成本更低相对利润就更乐观了!

三,银行传统的营销模式在渐渐失效,以前电台,户外媒体都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差,被迫转型被迫创新!

㈦ 金融机构如何识别应对金融科技带来的潜在风险

金融科技发展应用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潜在风险

互联网科技与金融的高度融合,使金融科技这种轻资产重服务的网络模式慢慢渗透到金融模型、业务类型中,逐渐对传统金融业务产生了鲶鱼效应和示范效应,并推动金融机构产生变革。然而,网络虚拟环境信息不对称、交易过程透明度低、信息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使传统金融机构在原有声誉风险、系统性风险等宏观风险的同时,容易引发道德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微观风险。

金融科技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结合的产物,金融机构在发展金融科技和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时,面临诸多的问题,总结金融机构金融科技风险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金融科技政策的模糊、法律的缺失、监管的滞后,容易引发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如e租宝、大大集团等风险的频发;其二,互联网虚拟环境下的信息不对称、交易不透明、身份不确定,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其三,金融科技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可篡改性、受攻击性,容易引发技术风险;其四,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业务的交叉性、综合性、替代性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金融机构金融科技风险分类和风险识别

金融科技究其本质,它还是金融,其活动没有脱离资金融通、信用创造、风险管理的范畴,没有违背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客观规律,也没有改变金融风险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和负外部性的特征。不仅如此,现代网络空间的多维开放性和多向互动性,使得金融科技风险的波及面、扩散速度、外溢效应等影响都远超出传统金融。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科技业务主要风险类别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金融机构布局金融科技P2P业务,容易引发信用风险。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布局金融科技业务,由于我国信用环境不健全、信用录入数据不完整,容易引发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为P2P平台提供资金托管服务,基于平台自身制定项目审核和资金管理,一旦平台出现信用问题,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容易引发对传统金融机构资金托管的责任追究,导致信用风险爆发。

(二)是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支付、众筹和互联网理财等合作,容易引发法律风险。传统金融机构利用第三方支付渠道投资网上货币市场基金,逐步拓展到定期理财、保险理财、指数基金等,支付机构会利用资金存管账户形成资金池,从而导致备付金数量剧增,支付机构违规操作挪用备付金引发客户兑付困难,从而引发法律风险;与违规经营企业合作导致的非法集资、集资诈骗、洗钱等违法问题发生,容易引发法律风险。

(三)是金融机构搭建金融科技综合经营平台,容易引发操作风险。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布局金融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将金融投资、融资服务、证券交易、基金购买等金融业务植入网上平台,通过打通银政保业务界限,提高综合化经营水平,增强客户粘性。金融科技平台的便捷性促使平台更新信息并便于用户操作,然而,一方面由于网上开户容易缺乏充分的投资者教育,容易引发投资者操作不当,另一方面,由于业务交叉容易引起内部控制和操作程序的设计不当,由此造成投资者资金损失或身份信息泄露,进而引发操作风险。

(四)是金融机构与P2P、互联网理财、互联网银行合作,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一方面,P2P、互联网理财违规采用拆标形式对投资者承诺保本保息、集中兑付等,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账户活跃度较高并投身到金融科技领域,存在着资金期限错配的风险因素,一旦货币市场出现大的波动,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资金挤兑,从而引发流动性风险。

(五)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容易引发信息技术风险。移动通信技术的安全性很大程度取决于网络平台的IT技术、风险识别技术、抵御黑客和病毒攻击技术。近年来,伪基站、伪造银行服务信息、信息“拖库”“撞库”事件频发,如果防备不当,极易发生信息技术风险。

(六)是金融机构涉及宝宝类货币基金业务,存在监管套利风险。一方面导致产品功能跨界。另一方面可能从监管标准不一中套利。例如,互联网“宝宝”类产品投资与银行协议存款资金不属于一般性存款、不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被一些人士认为是一种监管套利行为。

金融机构金融科技风险应对机制

目前,监管部门已经着手金融科技行业跨界互联网理财和跨界金融业务规范的制定,传统金融风险应对机制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的金融创新。一方面,互联网业务在确立负面清单、行为监管和投资者适当性原则等方面通过创新科技监管防范风险;另一方面,加强对资产、资金端、投资者的分类保护强化风险控制能力势在必行。此外,根据《商业银行并表管理与监管指引》,无论是银行集团各附属机构之间、附属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交叉产品和合作业务的协同,或是其所属机构的公司治理、资本和财务等,都必须在现有体制下进行全面持续的并表管控。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布局金融科技或者与相关企业合作时,为防范风险跨业传染,同样必须将金融科技的风险类别融入现行风险管理体系中,构建一体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并表后总体风险状况。

(一)合理把控金融科技内控风险,首先,应建立完备的金融机构防范金融科技风险内控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操作管理以及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其次,加强金融机构依法合规经营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员工的道德教育和行为管控,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有效防范道德风险;第三,加强账户和资金流转监测,严格身份识别、交易审核、大额对账等;第四,建立金融机构子公司风险承担、风险转移的差异化经营策略,有效防范和化解声誉风险;最后,建立风险预警应急措施,对涉嫌非法集资、集资诈骗、洗钱等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早预警、早处理、早报告,一旦发现采取清收措施,并快速启动司法保护程序,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二)加强金融科技信息科技风险防范,首先,提升金融科技核心技术水平,运行安全防范体系,如维护操作系统安全、防火墙技术、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入侵检测技术、金融信息和数据安全防范技术等,防范系统故障、黑客攻击、病毒植入等技术风险;其次,自建信用信息征集和应用系统,配合监管机构实现信息共享,运用信息科技技术实现现场与非现场检查,有效防范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的非法集资、集资诈骗、洗钱等犯罪活动,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最后,运用先进的、大数据挖掘、区块链等技术,建立信用评估体系和风险预警模型,有效防范防止信息泄露等产生的法律风险。

(三)构建金融科技风险量化监测指标体系,首先,运用量化指标,分析金融科技运行、强化金融科技风险管理和宏观决策,金融机构可在资产品质端另列金融科技板块,定期提供金融科技产品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资本等量化指标风险监测。其次,可依托现行风控指标模型选择指标,例如经由横跨银行?证券与保险采用的流动性覆盖率(LCR)与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防范兑付流动性风险,利用资产组合的五级分类监测防范信用风险,或者通过关键风险敞口提列资本来防范操作风险。最后,从综合统计的视角构建风险数据采集的基本框架,通过汇集金融科技子平台相关信息构建指标体系,形成一套与现行风险管理制度融合统一的监测框架,作为传统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补充。

(四)避免金融科技风险传染发生,首先,金融科技在大量客户的相互迁徙和交叉等日趋复杂化下,应制定单一用户画像?个别交易对象或关联企业所属集团?特定商品风险头寸?特定信息服务提供商等风险集中型态的限额,抵御交易过于集中而产生交叉传染的风险。其次,对于金融机构所属的不同网贷子平台可建立同一人、同一关联人或同一关联企业的信息系统,运用平台间借款金额阀值的动态风险调整机制,有效防范跨平台借贷行为可能产生的违约或者恶意诈欺风险。最后,建立金融科技板块重大突发信用事件通报机制,及早防范危机发生时的交叉感染风险。

㈧ 金融科技推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

多位监管部门人士和专家10月21日在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金融 科技 的发展和大数据的运用推动了整个金融业向数字化方向转型,也加大了风险防控难度,需从多方面加以应对。此外,还需加强监管 科技 应用,用 科技 手段来监管 科技 。

大数据是金融服务的基础

从金融和 科技 的关系看,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表示, 科技 正从外在的辅助支撑变成内在的改造力量,已经成为金融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颠覆性 科技 在金融中的创新应用,正在深刻地影响着金融服务供给的方式。

“市场一般将金融 科技 概括为‘ABCDE’:A是指人工智能,B是指大数据,C是指云计算、云存储,D是指分布式记账、区块链,E是电子商务。”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在“ABCDE”中,大数据最为重要。它是所有 科技 的支点,也是金融服务的基础。人工智能、云存储、分布式记账和电子商务都离不开大数据。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常务理事会副主席、中国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表示,金融智能化是金融 科技 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金融智能化代表了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广的生产要素内涵,是金融 科技 发展的高级形态和必然方向。目前,围绕人工智能,我国已经将一批金融 科技 产品投入试点,相信将来我国可以在金融智能化的顶端占据一席之地。

数据安全保护刻不容缓

易纲认为,金融 科技 发展和大数据运用推动了整个金融业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同时也造成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保护和数据鸿沟等问题。

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看来,金融与 科技 的深度融合在创新金融产品、再造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质效的同时,也改变了金融运行机理,加大了风险防控难度,金融创新发展面临新形势与新挑战。比如,数据安全保护刻不容缓。越来越多的数据传输从内部专网转向互联网,大量敏感信息直接暴露在开放网络环境下。同时,部分消费者和金融机构数据保护意识相对不足,对数据泄露环节和危害认识不到位,而不法分子窃取数据的手段却不断翻新,从面对面诱骗到远程网络攻击,从木马病毒到“短信嗅探”,个人隐私泄露等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甚至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业务交叉风险也不容忽视。范一飞称,金融 科技 背景下,金融混业经营更加普遍,多种业务交叉融合,导致风险交织复杂、难以识别、外溢加剧。从隐蔽性来看,一些金融 科技 创新产品通过粉饰包装,增加了金融监管界定和识别的难度,使风险隐蔽性增加。业务交叉风险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稳健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给金融管理部门穿透式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带来了严峻挑战。

提高监管 科技 水平

易纲认为,针对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保护和数据鸿沟等问题,应从多方面应对。一是建立清晰的法律框架,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该透明的一定要透明,该保护的一定要保护,严防隐私和商业秘密被滥用。二是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四是要保留传统的、有效的金融交易渠道和服务方式。

范一飞表示,要固本强基,发挥数据要素倍增作用。比如,优化数据治理。建立健全数据治理机制,加强数据标准、数据模型、资产目录建设和管理,理清数据权属关系,做好数据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收益权的科学界定,打造金融数据“通用语言”,切实提升数据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强化数据保护。遵循“用户授权、最小够用、专事专用、全程防护”原则,充分评估潜在风险,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综合国家安全、公众权益、个人隐私和企业合法利益等因素做好数据分类分级,实现数据的精细化管理与差异化防护,把好安全关口,严防数据泄露、篡改和滥用。

蔡鄂生表示,金融 科技 发展给监管带来挑战,金融 科技 正在重构金融监管与金融业务之间的逻辑,使得很多新兴业态游离于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外。监管者缺乏充分技术手段对金融 科技 进行动态监测、实时追踪和及时预警,从而可能出现监管缺失,产生众多问题。强化 科技 监管的应用实践是一个全球性的重要课题, 科技 发展使传统的监管方式已经无法实现穿透性监管,不过基于 科技 的金融监管方式正在日渐发展成熟,用 科技 手段来监管 科技 ,有助于加快发展金融 科技 。

本文源自中国证券报

㈨ 广电运通:聚焦 AI 核心要素,深化金融科技和城市智能场景应用

获取本报告PDF版请见文末

出品方/分析师:万联证券 夏清莹

1.1 银行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建设“金融+场景”智慧一体化网点

银行ATM机具存量下行,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统计,ATM机具数量的统计口径自2018年一季度起不仅统计传统的自助存取款机等设备,同时新增统计了自助服务终端、VTM、智能柜台等新型终端设备,但统计口径的变化并未抑制住银行整体ATM存量的下行趋势。

营业网点数量缩减趋势放缓,自助设备总数持续缩减。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我国四大行的营业网点合计数量在近几年一直逐年缩减,从2021H1营业网点数量情况可以看到四大行合计的营业网点数量缩减趋势有所放缓,后续银行的营业网点数量有望趋于平稳。

同时,四大行的自助设备数量持续下滑,主要是传统ATM类自助设备的下滑,而新型的智能柜台数量逐年是有所提升的。

四大行加强布局智能银行网点,推动“金融+场景”商业模式落地。

随着银行业推进网点的数字化转型及智慧运营,网点的智能设备逐渐增加,服务模式也更加智能化。为了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服务体验,各银行均加强 探索 网点的场景化服务。其中,“金融+智慧政务”、“金融+普惠便民”的模式是多方实践 探索 的方向。

1.2 公司产品线丰富,连续13年蝉联网点设备销量第一

市场龙头地位稳固,连续十三年蝉联网点设备销量第一。根据《金融时报》发布的《2020年银行网点市场综述》中的数据显示,广电运通连续13年蝉联网点设备销量第一。

从2020年度市场表现看,广电运通以六大行中最好入围表现及最高市场份额,连续十三年蝉联网点设备销量第一。

提升产品性能,助力银行数字化升级。

在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智能化金融设备的升级改造成为刚需。公司重点推进机芯以及智能柜台、大额存取款一体机等硬件产品研发及性能提升,拥有了丰富的智能设备产品线。

目前,公司的存取款一体机、智能柜员机已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邮储、兴业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等六大国有银行及多家股份制大行投入运行。

连续中标大行智能终端设备项目,助力银行网点综合效能提升。

2020年,公司携手中国建设银行打造的“乐高式柜台”在广东试点落地;2021年,公司连续中标农业银行存取款一体机项目、工商银行智能柜员机项目、华润银行存取款一体机采购项目、民生银行新型厅堂运营机具项目等。

其中,在民生银行项目中,公司的现金智能柜(柜式)、现金智能柜(自助式)、非现金智能柜、自助回单机全部入围,标志着公司与民生银行在厅堂机具上达成了全面合作。

公司的智能终端产品能够助力银行优化流程服务,重构业务流程,缩短业务办理时长,适应线上线下协同,显著提升客户体验,同时可运用更丰富的展示方式、互动手段,为银行客户带来更贴心的服务。

1.3 拥抱多元化金融场景,建设 5G 智慧银行网点

提供智能化转型整体解决方案,推动银行数智化转型。公司作为向银行提供智能化转型整体解决方案的先锋企业,积极创新智慧网点场景,增加金融服务触点,构建覆盖金融服务、智慧营销、智慧运营以及金融数据安全为一体的全领域解决方案,推动银行现有业务场景的数智化转型。

银行智慧网点转型整体解决方案可打造网点“智能服务+数据运营+智慧决策”的核心能力,公司根据客户的需求,可设计并实施“5G智慧银行”、“数字化银行”和“远程视频银行”等方案。

从“交易智能化”到“场景智慧化”,提供全场景的综合金融服务。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背景下,银行的数智化转型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智能设备投放带来的交易智能化,而是进一步向高效、综合性的场景智能化转型。

助力多家银行打造“5G+智能网点”,多次中标特色主题网点项目。

公司自2019年起就先后助力建行、广发银行等打造5G+智慧网点,并推出了移动式金融服务舱。银行可在移动式金融服务舱扩展文化、 旅游 、政务等本地化生活服务,为客户提供“常规金融自助服务+本地化生活服务”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同时,公司助力建行在广州打造了全国首个以住房金融服务为主题的“5G+智能银行”,并在2021年9月再度承建了建行的住房租赁主题网点“2021年蓝梦住房租赁信息服务大厅”项目。

满足客户智慧服务需求,传递金融 科技 理念。

公司还携手工商银行打造了山西省内首家5G智慧银行网点——工行太原湖滨支行,这是山西省内首家“最具晋商底蕴的5G银行营业网点”,深度融合了5G元素与特色场景。

该项目以“全智灵感”为规划主题,打造了“全AI+咖啡厅式新银行+一站式金融超市”三合一的未来银行模板。网点被分为5G国际业务旗舰区、5G尊享业务旗舰区、5G智慧厅堂区、书香驿站+24小时区四大服务区域,深度集成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金融 科技 手段,将扫码获客等融入不同区域场景,构建了智慧化的厅堂服务体系。

2.1 数字人民币试点持续落地,场景应用愈发多元化

试点活动不断,数字人民币试点进程持续超预期。中国的央行数字货币英文简称为“DC/EP”,“DC”是“ Digital Currency(数字货币)”的缩写,“EP”是“Electronic Payment(电子支付)”的缩写,主要功能就是作为电子支付手段。

2020年10月,数字人民币增加了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六个试点地区,加上此前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四地及北京冬奥会场等试点地区,数字人民币试点已经形成“10+1”的格局。

在2021年京东618中,根据数字法币研究社数据统计显示,6月1日-6月18日期间,近21万个数字人民币子钱包被推送到到京东App,在京东App使用数字人民币消费的用户超13万人,累计订单数18万笔,累计消费金额超2100万元。

数字人民币使用场景愈发多样化,拓展至政务及便民服务领域。在数字人民币近期的试点中,除了在线上及线下的商贸零售领域可使用数字人民币外,数字人民币还在部分地区进入了政务办理、工资发放的领域。

例如,雄安新区成功实现了首笔“链上”数字人民币工资代发。青岛市的综合支付云平台“便捷青岛”是国内首个城市级数字人民币综合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乘公交、购药、购买文化演艺等多项便民服务。此外,数字人民币已经在多地陆续进入公积金、社保、医疗保险等领域。

2.2 积极参与数字人民币项目,为多家银行提供软硬件产品服务

数家大行进行数字人民币专题展示,多项数字人民币产品落地。2021年4月25日,中国工商银行数十项数字人民币最新研发成果和应用在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首次公开。工行在个人钱包数、对公钱包数、数币交易量等核心指标中均取得了市场领先。

2021年6月西部数博会期间,工、农、中、建、交、邮储等省分行集中进行数字人民币专题展示,各行均开展数字人民币消费体验活动。

公司积极助力银行,推出数字人民币智能机等产品。

公司与工行联手打造了数字人民币智能机,在功能上,数字人民币智能机聚焦数字人民币惠普便民功能,充分体现数字人民币数字化特性,可为数字金融弱势群体、境外短期来华人士提供全方位的数字人民币服务,数字人民币ATM则可以满足数字人民币与现金互相兑换的需求。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的稳步推进,公司也与多家银行开展了数字人民币ATM兑换测试。

参与长沙银行数字人民币试点项目,建设数字人民币核心业务系统。

在长沙的数字人民币试点中,长沙银行数字人民币核心业务系统由广电运通全力支持建设。广电运通助力长沙银行完成与城银清算和运营机构的对接,实现由共建APP“我的长沙”发起的个人业务以及由长沙银行自有客户渠道(个人手机银行、企业手机银行、个人网银、企业网银、柜面等)发起的个人数字钱包、对公数字钱包以及收单支付相关业务处理。

3.1 构建专业研发组织体系,推进人工智能战略落地

建立专业研究团队,保持高水平研发投入。目前,公司已建立“研究总院+专业研究院”的研发组织体系,拥有由院士领衔,包括博士、硕士在内的超2000人的专业研发团队,并设立智能金融研究院, 探索 区块链、数字人民币应用、信息安全等金融 科技 领域前沿技术,连续两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10%。

搭建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推进人工智能战略落地。

公司搭建aiCore system,围绕智能金融、智能交通、智能安全、智能便民、智能计算等业务场景,向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企业全力转型。

aiCore System是公司自研的企业级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分析平台,旨在帮助用户快速完成数据价值 探索 ,实现业务智能化,全方位提高用户核心竞争力。

基于aiCore System,用户可以快速接入海量异构数据,智能调配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数据价值,目前公司已经完成了aiCore2.0版本的研发。

聚焦金融 科技 和城市智能、推动AI全要素高质量协同发展。

公司重点从数字底座、通用技术、研发管理等方面落实公司高质量发展战略。

一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aiCore System的性能及功能不断优化;

二是深入结合公司在金融 科技 和城市智能的市场需求,提升aiCore平台对公司业务的支撑能力;

三是加强通用技术研发,优化生物特征识别、计算机视觉技术,布局创新前沿技术,进一步延伸应用场景;

四是持续完善研发管理体系,强化DevOps开发模式,实现对软件研发的全流程管理。

3.2 深耕智能安防、智能交通,助力构建数字政府

智能安防屡获大单,行业应用平台被广泛采纳。智能安防是城市智能的重要组成,公司旗下子公司广电信义在公共安全技术领域已深耕二十余年,取得了多项核心技术专利,建立起“端-边-云”视觉计算产品体系,其警务云、视频云、鸿鹄平台、獬豸平台等行业应用平台已被广泛采用。

子公司广电信义中标了2.26亿元的深圳龙岗雪亮工程-视频门禁二期项目,实现深圳市龙岗区雪亮工程一期至五期工程建设“大满贯”。

智能交通市场广阔,打造多个标杆项目。

智能交通领域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之一,公司在智能交通领域提出智慧客户、智慧票务、智慧安检等创新解决方案。5月20日,深圳首条无人驾驶地铁——地铁20号线一期工程列车热滑试验圆满完成,标志着深圳地铁将迈入无人驾驶时代。

公司在该项目中为其提供新一代AFC、智慧客服中心等智能设备,助力深圳地铁成为全国首条全方位、多维度、广覆盖的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的地铁线路。

此外,公司聚焦智慧大交通的战略布局,基于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音交互、大数据挖掘等技术,形成面向乘客服务的全过程解决方案,实现智慧车站落地应用,打造了“宁波智慧客服中心”、“深圳地铁智慧车站”、“高铁集采项目”等多个标杆性智慧交通项目。

助力建设“数字政府”,构建智慧政务平台解决方案。

公司以深化国企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为契机,持续完善智慧财政平台、AI大数据审计平台、智慧国资国企大数据监管平台等解决方案,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保障。

2021上半年公司中标了1.3亿的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数字政府运营中心“穗智管”运营服务项目,助力广州打造“一网统管、全城统管”的城市大脑;中标了1.34亿的南航服务外包项目,为公司软件服务业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1 业绩稳健增长,海外业务持续突破

业绩稳健增长,净资产持续提升。根据2021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7.34亿元(yoy+10.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5亿元(yoy+21.04%);扣非净利润3.29亿元(yoy+29.27%);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105.76亿元,比2020年末增加6.21%。

金融 科技 业务规模扩张迅速,城市智能业务稳健推进。

分行业看,金融 科技 业务营收15.68亿元(yoy+14.66%);城市智能业务营收11.66亿元(yoy+5.39%)。

其中,金融 科技 业务的营收占比提升,持续中标六大行项目,仍然为公司业绩的核心支撑。 迎难而上,公司海外业务持续突破。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公司海外收入实现了13.36%的稳健增速,同时子公司运通国际6月初与墨西哥BBVA银行签订了约人民币1.06亿元自助金融设备采购合同。

公司基于在国内银行网点转型方案中积累的大量经验,向海外持续输出优秀金融 科技 解决方案,已助力新加坡DBS银行(星展银行)、越南TPBank(先锋银行)、泰国GSB银行、哈萨克斯坦Kaspi行等多家海外知名银行实现智能网点升级,提升银行网点效能,成为柬埔寨、孟加拉、土耳其、南非等多国家地区的银行建设数字化网点的长期合作伙伴,并赢得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合同。

4.2 报告总结

在银行数智化转型和新基建的背景下,公司重视技术研发,聚焦AI核心要素,深入基础技术的研发,以数据、算法、算力、场景为核心发展金融 科技 和城市智能领域。同时在控股股东无线电集团入选国企改革“双百行动”的背景下,公司持续深化改革,目前,运通智能、广电信义等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未来,公司将继续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平台,并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多种方式,推动公司业务进一步发展壮大,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预计公司21-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2.28/81.00/90.88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8.39/10.13/12.06亿元,

EPS分别为0.34/0.41/0.49元,对应2021年9月9日的收盘价PE分别为31.60/26.19/21.98倍。

(1)智能金融设备需求及智能网点建设需求不及预期;

(2)数字人民币应用落地不及预期;

(3)技术研发水平不及预期;

(4)海外业务不及预期;

(5)疫情的不确定性风险。

—————————————————————

请您关注,了解每日最新的行业分析报告!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

获取更多PDF版报告请登录【远瞻智 库官网】或点击链接:「链接」

阅读全文

与金融与科技上市公司情报监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科创板打新一定挣钱吗 浏览:254
无自主核心科技冲击科创板 浏览:309
科创板上市前可以几年亏损 浏览:515
万达电影股票历史价格 浏览:654
新三板历史上重大改革 浏览:396
自已编写炒股软件 浏览:471
手机炒股交易怎么用 浏览:380
新三板并购细则浮出水面 浏览:451
通常新股上市几个涨停 浏览:320
炒股电脑登入账号十位 浏览:800
陈志平炒股培训班 浏览:445
涨停后还可以买卖吗 浏览:943
炒股佩戴什么可以发财 浏览:996
什么母婴店是上市公司 浏览:10
全中国上市公司几家 浏览:252
炒股app还可以这样用 浏览:679
说炒股是的人 浏览:958
平安证券可以买卖美股吗 浏览:373
股息率与什么时期股票价格 浏览:849
上市公司申请重整 浏览: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