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上市公司 > 从泥瓦匠到上市公司ceo

从泥瓦匠到上市公司ceo

发布时间:2022-12-21 15:37:47

A. 美团创始人王兴的父亲

王兴的父亲王苗,福建龙岩人,从事水泥生意的,曾投资6亿元创立了年产200万吨水泥的现代水泥厂,王苗是大股东兼董事长,占股40%。据说,从龙岩到永定途经的多座桥梁,造桥用的水泥都源于他的水泥厂。

王苗不仅事业有成,其教育子女也是相当成功的。王兴和姐姐从小就是学霸,姐姐顺利考入清华大学,而王兴更是直接保送清华。或许,如此优秀的两人和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王苗的妻子是厦门大学知名经纪学者王亚楠的高徒,而王苗的父亲就曾是龙岩二中的教导主任。

早年间,王苗由于父亲的关系变成了社会底层,只能回老家种田。直到1979年,王苗终于有契机离开农田成为了一名建筑工人,从泥瓦匠人到独自承包工程,王苗赚了不少钱,也成为大家眼中的土豪了。1992年,王苗将自己300万积蓄投资了当时年产还不到10万吨的水泥厂。

(1)从泥瓦匠到上市公司ceo扩展阅读

王兴,福建龙岩人,1979年2月生,1997年王兴从龙岩一中保送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专业,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人人网(原校内网)创始人,饭否网总裁,美团网创始人兼CEO。

王兴于2003年放弃美国学业回国创立校内网,2006年被千橡集团收购;2007年创办饭否网;2010年创办团购网站美团网;2014年,王兴入围2014年度华人经济领袖。

2016年10月18日,2016胡润IT富豪榜发布,王兴以105亿元排名第35。2018年10月,王兴以390亿财富排名2018年胡润百富榜第58位。 2019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排名第379位,财富值48亿美元

B. 95后小伙从泥瓦匠成为人大代表,他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在大家关注到一个95后的小伙邹彬从一个平平无奇的泥瓦匠然后成为了人大代表之后,可以发现他身上有一种乐于拼搏无限奉献的工匠精神,这样的一种优秀品质是值得大家去学习和关注的。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他这其中的成长故事也是很多人都难以想象的,他来自一个小山村,在跟着自己的父母去打工的过程中,很多的脏活累活都干过。

泥瓦匠&人大代表

而且在他成为人大代表的时候,大家也觉得非常的欣慰,他为许多的建筑工人所代言,他也让我们看到了现在的泥瓦匠,并不是过去的农民工,而是在建筑产业下的新型工人。在他经历和认识到了建筑工人的一些艰苦工作之后,也让我们看到他做出了很多的改变,在现在许多的工人生活已经得到改善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每一个职业的艰辛。而且对于邹彬来讲,能够从一个泥瓦匠到人大代表这,其中是他在坚持以及努力之后带来的成就。

C. 在国外木工比瓦工吃香吗

在国外是木工最吃香,因为国外建房子大部分都是木质的,很少用水泥砖,美国农村瓦工工资比木工工资低,并且瓦工苦于木工,什么原因造成的?第一,有历史的原因,有市场化自动调节原因。八十年代以前,当地的木工很吃香,在农村有许多木工活,比如盖房、做家具、做棺材等活都是当地木工干,相应师傅带徒弟也比较多。就在这时农村统一经营转变为分户经营,木工干活在全国流动,青海当时干木工活有浙江、四川等地木工,所产出新式家具非常流行,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他们每年年底回老家顺便去大城市家具店观看,采纳新图纸不断在更新,势必木工活被外地木工承接,当地木工受冷落,学徒也越来越少。第二,随着经济形势不断发展,当地盖瓦房多了,盖木料房少了,用砖瓦瓷片多了,用土块少了,学木工的人渐渐减少。相应瓦工需求增多,学瓦工年轻人逐渐增多。第三,近年来,小县城盖大楼不断拔地而起,购买商品房人越来越多,从而装潢木工活相应增多,木工活不同于瓦工活技术性强,比较严密,没有一定基础训练,干不出好活来。而瓦工活楼房的墙角必须有技术,而其他大部分活比较简单,挂上线顺着往下干就行。显然,木工活技术性强,技术人员少(有历史发展的原因,人才缺乏后续跟进),工资相对瓦工自然就高,市场在调节。

D. 做为一名“95后”,邹彬是如何从泥瓦匠一步步走上“代表通道”采访台的

泥瓦匠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不需要知识含量的工作,这个职业能够发展的空间,就是成为包工头,如果在好一点就是自己开一个小公司,但95后的泥瓦匠邹彬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从这样一个普通的工作中脱颖而出,走上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通道”,代表着普通老百姓,在全国代表的面前,分享自己的故事。

1、是什么时候邹彬成为人大代表?

2018年3月2日上午,邹彬第一次成为了湖南省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代表之一,在代表团中,他是唯一的“95后”,也是湖南团最年轻的代表。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人大代表,是因为他身上集合了农民工、技术人能等标签,在代表大会上,他即是代表农民工发声,也是为技术工发声。

E. 半年身家涨1250亿!13岁泥瓦匠被迫经商,如今拿下多个世界第一

来源 海西商界(haixishangjie)

作者 A Dolphin

近日,在某视频平台上一条名为“苏州老板每天都是私人飞机上下班”的视频走红网络,引起大众热议。

该网友声称此苏州老板为恒力石化董事长陈建华。随后浑水调研发文称,视频中显示的私人直升机参考价格为8200万元人民币,且陈建华旗下疑似还有一架价值3.26亿喷气式公务机。

且不论该直升机是否确为陈建华所有。但可以确认的是,以陈建华的财力,这些都不甚稀奇。

就在几个月前,陈建华夫妇刚以2600亿身家入选《2021胡润全球富豪榜》,成为江苏首富,中国十大富豪之一,超越了李嘉诚、雷军。其身家较半年前,飙升了1250亿。

陈建华财富暴涨的背后,是A股化纤上市公司中市值最大的恒力集团市值暴增的推动。

陈建华与香港恒基兆业创办人李兆基之子李家诚同为1971年出生。不同的是,一个是富二代,一个是穷小子。但陈建华后来所创造的成就与财富却远远超过了李家诚。

儿时的陈建华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就连几元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来。生活所迫,13岁陈建华选择了辍学打工。但小小年纪的他又能做得了什么?

一次偶然,陈建华得以在建筑工地当泥瓦匠赚取微薄收入。天不遂人愿,因工地上的意外,他骨折了。尽管后来痊愈,他却再也无法从事重体力的劳动。经商,成为他唯一的选择。

由于出生在被誉为“丝绸之府”的江苏吴江市,尚未成年的他,开始沿街兜售一些纺织成品。渐渐地,通过数年的奋斗,陈建华的买卖生意不断做大,并成功积累下一定的积蓄。

经商,为陈建华带来了全新的人生轨迹。他开始不满足于这些小买卖,创业的想法在他心里扎了根。

1994年,陈建华得知吴江一家濒临倒闭的织造厂正在出售,他激动难耐,与妻子一拍即合,耗费369万元成功收购该工厂,并正式成立了吴江化纤制造厂(恒力集团前身)。

但他没想到的是,他买到的只是一个“空壳”。工厂里仅有一百多台机器,一个人也没有。原来,听说工厂被卖给不知名的个人后,工人们觉得工厂未来无望,一夜之间全部辞职。

但投入身家的陈建华并未放弃。他来创业,就是来改变,来创造的。设备换新,制定管理铁律、摒弃大锅饭,搞奖励,在他的一系列操作下,工厂不仅正常运转,还更加“火热”。

一年里,陈建华就让工厂扭亏为盈,实现超1千万的收入。但很快,纺织厂又遇上了亚洲金融危机,全行业深陷困境,倒闭的倒闭,亏损的亏损。

敢为人先的他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策——收购倒闭的工厂和设备。这一决定,成就了他金融危机过后的行业地位。当别人正要重新开始时,他已经成为了纺织行业老大。

尽管成为了中国织造业领头羊,但陈建华又立即看到了自身的局限性——造不出纺丝,而纺丝又是织造面料的主要产品。

据了解,在千禧年,中国纺丝产能严重不足,一些高端纺丝则完全依赖进口。加上国际市场尚未打开,导致当时中国的纺织业出口量仅占全球不到1/6。

2002年,陈建华的纺织厂遭到一众国际化纤厂抬价刁难。原料恶意上涨,势必影响生意。但要自行制造纺丝,就必须组建化纤厂,即以PTA(精对苯二甲酸)为主要原料,生产加工制造人造纤维。

为改变自身劣势,陈建华毅然决然斥资22亿元,向石化中游、纺织上游“化纤”突围。这一年,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诞生。

事实上,当时的中国也有不少化纤企业,但因为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其成品无法与国外相比拟。为保证竞争力,陈建华从德国引进了先进生产设备和生产线。

次年,陈建华通过合并旗下公司,正式组建了(中国)恒力集团。不过几年,陈建华就靠着设备新、规模大、成本低击垮了行业内的外资工厂,而那些工厂里的顶尖工程师们,也全被恒力吸收招纳。

2007年初,恒力20万吨超亮光丝项目正式投产,再次打破了国外市场垄断,填补了国内高档有光丝的空白。

2009年,陈建华再次发力提高产能。这一年,恒力集团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超亮光丝和工业丝生产企业,陈建华也被称为“世界化纤巨子”。

就在陈建华高光的这一年,受到金融危机波及国际油价大幅降落,而原油又是生产PTA的主要源头,是恒力化纤厂的重要原料。当时的中国,在PTA及芳烃领域也都严重依赖进口。

陈建华一鼓作气,决定再次逆流而上,进攻上游石化行业。

“什么时代做什么事”。这是陈建华总结恒力集团的过往。事实上,当时的恒力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实力。但前进不止,敢为人先,才是陈建华的一贯作风。

2010年,恒力集团正式投资建设恒力石化(大连长兴岛)产业园,主要建设年产660万吨的三条PTA生产线,这是恒力开展“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开端。

事实上,恒力意识到,原油的产量是无法决定的,但如何高效地提炼原油,赋予原油超越本身的价值,是集团未来的重点。“炼化一体化”模式就是恒力的选择。

一边打造“从一滴油到一匹布”全产业链布局,另一边陈建华也没忽视资本的加持。

2015年,陈建华不顾众人反对,拿下上市公司股份。随后,经陈建华操作,恒力成功借壳上市。

到了2019年,恒力集团投资投资740亿元,建成的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投产。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石油炼化项目,也意味着恒力集团实现了从原油到纺丝的完整产业链条。

但恒力的步伐依然不止于此。在“炼化一体化项目”投产的同时,恒力又开始筹建总投资高达1350亿元的中国最大的煤化工项目。

有人会问,已经打通了从原油源头到生产销售布匹的恒力,为何要再耗费巨资开启“从一块煤到一匹布”的产业链布局?

实际上,恒力的目标,是煤化工与石化工两手抓。因为石油对恒力而言,依然是个不确定性因素较高的原料。而煤炭和石油互为替代品,中国又是产煤大国,在某种时刻,煤炭可以替代原油,从而抵消原油的部分风险。

如今,陈建华带领恒力一举打破国外对中国PTA与芳烃高端行业垄断,坐拥多个“全球之最”:全球产能最大的PTA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织造企业之一、全球规模最大且收率最高的乙烯项目......

从卖布,到造布,到造纺丝,再到炼化原油。一家小小的纺织厂,成功逆流而上打通全产业链,走向世界。这离不开陈建华的运筹帷幄。

数据显示,恒力集团2020年实现营收6953亿元,接近7000亿,成为排在华为后面的第二大民营企业,中国最大的民营化工企业。

中国从来不缺艰苦突围的人。正如陈建华所言:“处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我们每一天都在创造 历史 。”恒力的过往,通过一步步摸索,才拥有了诸多奇迹和 历史 时刻。但奋斗不止, 科技 无上限,于未来而言,恒力依然不能掉以轻心。

F. 浙商钟睒睒再度成为中国首富,他是怎样成功“逆袭”的

他通过泥瓦匠到现在的中国首富,慢慢的逆袭成了这个位置。在身价缩水近千亿的情况之下,仍然能够到达这个位置,确实很不容易。要知道这个人刚开始的时候就是一个泥瓦匠到现在的大富豪,这是什么概念?这说明对方的嗅觉比较灵敏,而且财富创造比较到位,所以慢慢的一步一步逆袭。

嗅觉比较灵敏,财富创造比较到位

慢慢的从电大毕业之后,他就攒下了自己的第1桶金,而且还做起了小记者,凭借着这些人脉成为了当地的总代理。那个时候保健品比较激烈,发展的也很顺利,所以说他顺利的赚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1,000万。直到后来又创立了农夫山泉,最终农夫山泉一炮而红,那么财富也开始一步一步的创作到位。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中国首富,这所有的一切都在于这个男人的努力。

G. 从泥瓦匠成知名歌手,满文军是怎么自毁前程的

1996年,一首名叫《懂你》的歌曲红遍大街小巷,它的演唱者满文军也随之爆红。

《懂你》这首歌是国内资深音乐人薛瑞光所做,当年,他和满文军都是铁路文工团的职工,便拿出这首歌给满文军试音。

当时的满文军还不识谱,但却非常喜欢这首歌,一直试音了好几个小时。

薛瑞光看满文军这么认真,大为感动,就将这首歌免费送给了他,希望等他识谱之后,可以唱出来。

1996年,满文军带着这首歌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青歌赛,一举获得冠军,进而走红全国。

满文军于1969年出生在北京市平谷区,父亲是泥瓦工,母亲是个家庭妇女。

中学毕业之后,满文军没考上高中,但此时的他已经是个健壮的小伙子了,便开始跟随父亲做泥瓦工。

做泥瓦匠的日子非常枯燥,满文军便经常在干活时哼唱歌曲,获得了工友们的一致赞扬。

身边不断有朋友说:你唱得比明星都好。让满文军有了极大的自信。

满文军的人生告诉我们:

无论你多成功,一定要保持自我约束,才能在未来走得更远.

H. 写成功路上无捷径的事例

困难本身就是对奋斗者的一种考验,是通往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谁跨越了它,谁就有可能取得成功,成功路上没有捷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写成功路上无捷径的事例,欢迎阅读!

写成功路上无捷径的事例篇1

昨天我出门开会打优步,一早一晚,遇到了两位风格迥异的专车司机。

第一位,是早高峰的时候。载我的是一位年纪偏大的师傅,我一上车,他就问我说:“怎么走啊。”

我说:“跟着导航走吧。”

车开出去一段,就开始堵车,师傅挠挠头开始嘟嘟囔囔抱怨说:“我早上六点就起来拉活了,等了一个小时才拉一单,现在你是第二单,哎呀,又赶上大堵车,哎!今天早高峰任务算是完不成了!”

“早高峰任务很难完成吗?”我特别喜欢了解各行各业的人的状态,便问他。

“优步的政策是早上6点到10点算是早高峰,这段时间内拉够四单,平台奖励司机一百块钱。”

“那不少啊!”

“你看我现在就堵在这了,我把你送到国家会议中心,一个半小时过去了,然后我还得空载回到这个地方等单子,任务肯定是完不成了… …”怨气说出来,并没有让他好过多少。正说着,右边车道有车要并线,他厌烦地啪啪按喇叭。

虽然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他在城里跑还要放空车到老地方等派单,但是看他一筹不展的样子,肯定是单子不好接。

对于自己为什么完不成早高峰任务,他把这个责任都推给公司了:“现在公司太坏了,太欺负人了!他们标准定的这么高,故意让你完不成任务!对了,不然你下车后你再下个单,我抢着了就能完成任务了。”

我表示下车后还要赶时间,他便没有再勉强。虽然一路上他苦大仇深的给我灌输负能量,不过我还是在乘坐体验那一栏给了他五星好评,按照我下车时他所要求的那样。

下午从会场出来,又叫了一辆车。是个笑容满面的年轻人,我一上车就热情地跟我打招呼。

有感于上午的 经验 ,我问师傅说:“现在单子不好抢吧。”

“也没有啊,我早上六点出门,接单率还是挺高的。”

“那早高峰奖励能拉够吗?”

“我能啊。我还建了一个微信群,里面有两百多个司机,我老乡!都是跑优步的,”等红灯的时候他乐呵呵地展示给我看,“我老能完成任务,所以他们都加我,哈哈。”

他不仅能完成早高峰订单,拿到一百块奖励,而且下午四点到晚上十一点的订单也能够顺利领到奖励,又能拿到九十块钱。

司机小哥表示早高峰完成奖励,光是等单是不行的,有的区域有私家车的比较多,自然不会打专车上班,等在那再久也没有用;还有就是,因为平台是靠接单量计算奖励的,所以长距离的订单一定会吃亏,再熟悉路况的司机也架不住三环四环堵两个来回。

经过他的细心观察和多次试验,发现西北五环的科技产业园区早上最好接单,那年轻人多,需求量大,而且基本上打车都是从宿舍到单位,最多也就是两三公里路程,轻轻松松完成任务。

专车司机一个月多的话能挣到一万多块,少的话几千块。同样是早上六点出车,晚上十一点收车;同样是辛苦、单调的工作,却有不小的收入差距。虽然优步司机中,优胜者比一般人也就多挣大几千块钱,但是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在阶级、背景、起点和平台都高度相似的情况下,胜出的会是有心人。

而抱怨外界,投机取巧,幻想不劳而获,总是觉得是命运故意来磨得自己没脾气,即便是拼命往前跑,也很难使自己的努力增值。

所以古龙说:“聪明人不会让自己吃苦的,但是不吃苦,又只能停留在小聪明阶段。”

《笑傲江湖》第二季,有位选手卖彩虹圈10块钱一个,一天能在街头卖出4万块钱,同样是街头生意,比别人卖的都好太多。刚开始评委还不相信,4万块就意味着要卖出4000个,怎么可以?

等节目开始后,评委们完全相信他能够卖出那么多钱,因为他把彩虹圈玩出十八般武艺,特别吸引人。

这个世界上努力的人也很多,聪明的人也很多。只有努力加上聪明,才是能够获得更好的收益。

人要努力,但是不能低着头努力。

年轻的时候对于在高位者和白手起家的人有些偏见,总觉得他们要么就是入行甚早,要么就是运气奇好。这些人在我眼里就是投机倒把或者暴发户的代名词。这几年见了不少人,基本上把我之前对于有钱人的认识推翻掉了,我发现这个世界上聪明人都在从事着赚钱的事情,而最聪明的人从事着最赚钱的事情。而在现代社会来说,你获得的收入是和你自己的能力基本匹配的。

我们集团的老总,只要见过你一面,第二次就能够叫出你的名字,感觉特别亲切。有时候换身衣服换个发型进大楼的时候还会被保安拦下,让我出示工作证,所以他的 记忆力 实在是让我印象深刻;上次还见到某个创业型互联网公司的CEO,四十岁出头,戴个眼镜穿个格子衫,背着双肩包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一和他谈话,发现这个人真的是了不起,知识面之丰富,对于不熟悉的领域之虚心,让我佩服不已。

人的智商从科学上来讲取决于三个部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和反省智力。

其中,我们大多数人的神经智力都差不多,中国人平均神经智力105,大部分人从于这个水平,神经智力特别爆表的例子,比如说爱因斯坦。

经验智力,就是重复做一件事情能够达到的水平,比如日本纪录片《寿司之神》里面的小野二郎,他做寿司五十年,现在的手艺已经出神入化。

反省智力,就是你对于事情的判断、应对和积极心态。这是智力当中把人和人真正拉开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大凡我们所谓的聪明人,反省智力都比较高,而反省智力根本上是一种 逻辑思维 能力,它能够使成功的结果放大。

所以那两位优步司机,在神经智力和经验智力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反省智力高的人,就可以在这个领域取得殊胜。

所以不是把一件事情重复一百次就会成功,不断地重复而从不思考,只能说你行动过,经历过;而在不断的重复过程中 总结 经验,积极思考,才叫做经验,是去芜存菁之后真正宝贵的东西。

在此过程中得到的一切,谁都拿不走。

作者简介:正经婶儿,文史哲 爱好 者,非着名鸡汤婊,豆瓣读书签约作者。爱讲 故事 ,好混逼格,假装有点高逗萌,乐于推进女性的自我觉醒。

写成功路上无捷径的事例篇2

有人会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为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烦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有一个朋友,特别喜欢在朋友圈发一些负能量的文字,比如说:再怎么努力,屌丝也不会变成高富帅。再比如说:大多数人的天资,注定了这辈子只会一事无成。虽然,他说的代表了一部分事实,但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出身一般,都天资平平,如果再不努力,就真的一点儿希望都没有了呀!

我出生的小镇,人们的生活相对城市里会比较辛苦,但跟附近的农村比,生活在镇上的人即使这样辛苦,也还算好些,起码离集市比较近,还能就近卖点菜什么的。生活在农村,过得就很不易了,拿二十个鸡蛋去卖,也得从凌晨四点走到太阳高照,才能从家里走到集市上。不走路骑自行车的话,要一个多小时;骑摩托车要快点,四十分钟左右;现在村里通了小巴,到一趟集市,也得半个小时。在我童年的时候,大部分村里人家里是没有摩托车的,他们赶集的时候,通常半夜出发,从明月高悬走到日头挂在天空,才能赶上最早班的集市。

初中时,我的同桌,家就生活在农村。她的父亲从事泥瓦匠的工作,因为没读过书,和大部分村里人一样,坚信养儿才能防老,于是一口气生了三个姑娘,最后东躲西藏才生了一个儿子。我同桌是家里第二个姑娘,最容易被忽略的那个存在。据她说,整个小学期间,每天早上起床,她妹妹踩在凳子上烧一家人的饭,她姐姐带着她上山打猪草。猪草上晃动着露珠,极新鲜的时候被割下来,倒在猪圈里。然后她才能匆匆忙忙吃妹妹亲手烧的早饭,背着书包提着篮子去上学。为什么要提着篮子呢?中午放学的路上,边走路边割猪草,割满的时候,差不多也该到家了。

我们那个初中,是镇上唯一的重点中学。她是她们村小学唯一一个考进来的。她上初中的时候,她的小学同班同学起码有三分之一退学,回家种地或者去广东深圳谎报年龄打工。

她初中报了特困生,免了学费,但生活费对于她的家庭来说,也是不小的开支。学校离她家远,基本一个月才能回去一次。每次到学校,书包里装满了馒头干,泡着可以吃一周,这样七天的生活费就都省了。那时候,她一个月的生活费只有十五块钱,据说大部分时候只能就着家里腌制的豆瓣酱吃二两白米饭。我比她幸运,我家住在镇上,父亲常年做生意,还算有点小钱,家离学校近,每天中午和晚上回家,吃母亲煮的饭,就这样,一周还有二十块钱生活费。所以,我一直不理解,一个月十五块钱,还住校,她究竟是怎么过的。

她是班上最努力的学生。有多努力呢?我是走读生,每天中午和晚上回家,偶尔下雨天懒得回,就在学校食堂吃,吃完饭回到教室总能看到她在位置上学习,不是背英语就是做练习题。她没有钱买更多的复习资料,只好把书本上的例题和考试的试卷反复练习,达到最熟练为止。晚上下自习,她还留在教室不走,一直到熄灯。熄灯后她回寝室,还在看书。她每天的洗漱都在寝室熄灯之后,悄无声息的,洗完默默上床睡觉。

因为贫穷,她是班上最沉默最努力的一个。我从来没有问过她为什么这么努力,我初中的时候太懵懂,整天只知道玩,根本无力思考这么沉重的问题。直到很多年后,回想起来,才明白,对于她来说,读书是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她别无选择。

尽管她已经这么努力,却始终只能考班级第三、四名。那时候一个年级有八个班,她的成绩在年级里总是二十名以后。班上的老师评价她:“天资不足,勤奋有余。”不知道她听了这样的评价,心里会怎样想,想必很难过吧,但她习惯了不吭声。一个贫穷而又沉默的孩子,她心里的翻江倒海总是会被忽略掉。

以她的努力,自然能考上高中,虽不是市里最牛的学校,但也算重点了。她高中和我不是一个学校,听说比初中还努力。据说高三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复习,夜里在床上点了蜡烛念书,烧坏了一床被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她考上了省里的师范大学。之所以上师范,一是因为她没有考到更好的学校,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师范免学费,好像还有补助什么的。她不愿意贷款,因为她一 毕业 就得支援家里。在她家,她是唯一一个念了高中和大学的。在她们家因为父母已年迈,因为姐姐和弟弟妹妹都生活在农村,因为姐姐曾经为了她能读书,去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保姆,父母和亲人在农村过着很苦的日子,她作为家庭里唯一一个“ 文化 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帮助家人。

大学毕业,她应聘到浙江某重点高中做老师,没两年就和她的学长结了婚。学长研究生毕业,也出来做老师了。夫妻俩都是老师,又是大学谈的恋爱,共同语言自然不少。学长是城里人,家里条件虽然一般,但相对她家,已算非常好了。据说,他们结婚的时候,迎亲队伍从村子里敲敲打打地走过,羡煞了一路人。

在村里人眼里,她算是鸡窝里飞出来的金凤凰。只有我们这些在外面漂泊的人才知道,就算双双做园丁,过的依然是平凡夫妻的小生活。唯一不同的是,她的丈夫不必面朝黄土背朝天,她也不必成为一个匆匆忙忙煮完饭还得迎着日头下地干活的女人。于她来说,现在的生活虽然平淡,但跟村子里的同龄人比,已是天上地下。

她去年生了孩子,现在女儿快一岁了。有一次我们聊天,她发来一个网上特别有名的段子:“有人会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为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烦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看她发这样的段子,我很感慨,我想,如果她没有读书,没有考出来,只在家里做平凡农妇,是不会跟我说这样的话的,我很高兴我的初中同学,跟我说了这样的话。我了解她这一路走来的不易,才更觉得她了不起。

现在这个世界,很多时候,不是你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因为天资和机遇会深深地限制一个人。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努力并不是为了过上多牛逼的生活,而仅仅只是为了让明天比今天更好一点,哪怕稍微好一点点,就已经是很好了。人生很多时候,不是为了能赢过别人,只是为了能赢过昨天的自己。只要做到,就已经算成功。

反正无论努力还是不努力,时间都一样过,那就努力呗!就算一个人的希望总是会被各种负能量所打击,也还是要充满正能量地生活。毕竟,如果没有希望,人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下一页更多成功路上无捷径的事例

I. 没学历但最后很成功的成功人士的例子

泡泡网CEO李想:不要沉溺创业梦

“80后”创业者是一群穿着牛仔裤的年轻人,他们有梦想、有激情、有无数新奇好玩的念头。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将天马行空的想法落实为有价值的事业,但李想做到了。这个生于1981年的大男生,如今已是一个真正的CEO——他创建的互动媒体泡泡网和汽车之家,个人身价过亿。

他领导着160人的团队,展现着作为一个职业管理者的稳健与才干。
(姚聿弓)
平凡人家走出的实干家
李想是又一个在传统教育体制之外成长起来的个案。在高三那年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不上大学,继续创业。那个时候,他自己做的网站“显卡之家”已经开始实现盈利,他也因此顺利赚得人生“第一桶金”。“就是这件事改变了我之后的生活,顺理成章地把我引到了创业的道路上。”李想坦言,“如果当时没有做出一点成绩,我应该还是会去上大学,那么兴许现在我就是一个IT方面的编辑了吧。”
对于李想来说,在当时得到父母的支持是极其可贵的。“一开始他们也不赞成我放弃读书,但我告诉他们,我要创业就没法兼顾学业,他们最终还是尊重了我的选择。”李想回忆道,还在上初中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给了他一份存折,里面有可供他支配的零花钱。父母彻底“放权”,尚年幼的李想却从不胡乱挥霍,每个月最大的开销就是购买各种电脑方面的书报杂志。“也许从那时起,他们就相信我能管好自己的事,做出正确的决定。”
如今李想“红”了,他的泡泡网和汽车之家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但李想笑着说,其实到现在父母也不清楚他究竟在做什么。“他们只是从报纸电视上知道我现在干得挺好,我爸爸经常会上网去看看我的网站,但我想他也搞不明白。”事业做大了,李想仍时刻牢记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一,做人要讲道德;二,培养能力比学习技巧更重要。他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他的整个团队。
杰克·韦尔奇是榜样
“虽然我放弃了上大学,但我自始至终没有放弃过学习。”李想如是说。在学生时代,李想就靠着多年从书本上积累下来的理论知识为各种电脑类刊物写稿。令人很难想象的是,在这个如此强调实践操作的领域,李想竟能全靠“纸上谈兵”,成为一个专业的“电脑达人”。
“说起来,好不容易拥有自己的第一台电脑时,我都不知道鼠标怎么用!但要说到系统和硬件,我所掌握的东西已经超过了学校里的所有人。那个时候我已经不跟自己的同学聊电脑了,都跟行业内的专家聊。”
李想目前经营的网站“泡泡之家”,称得上是业内第一的数字产品互动媒体,简单地说,网站所提供的服务就是向会员推荐最值得购买的IT产品,提供最专业的测评报告。这件事,其实他当学生的时候就已经在做了。所以有人说,李想就是为这个行业而生的,他完美地将事业和兴趣融合在一起,做得有滋有味。
在大多数同龄人还处在“受雇于人”的状态之下时,李想已经当上了CEO,他手下的员工,很多都比他年龄大。问他:管理事业和管理人哪个更难?他笑笑说:对一个CEO来说,管理事业就是管理人,团队的凝聚力是很重要的。
经历过手下一半员工在一夜间辞职跳槽的人事危机之后,如今的李想更注重与团队成员的交流。他关掉msn,坚持与大家面对面地谈,分享各自的观点与看法,不以“领导”的角色自居。李想的“汽车之家”2005年成立,如今已在同类网站中跻身前三名。“一开始公司自己的人都不相信我们能发展得这么快,但我要给大家信心,告诉我的团队我们可以做到,结果我们真的做到了。”
李想告诉记者,杰克·韦尔奇就是他现在的榜样和目标,这个目标并非指杰克·韦尔奇所取得成就,而是指管理大师的思想和作风很值得他仿效。看来这位年轻的CEO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去学。
不要被创业概念冲昏头
在“80后”这个群体中脱颖而出的李想,又一次给了许多对“创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者信心。但对于“大学生创业”这个话题,李想却要毫不留情地浇一盆冷水。“创业成功的几率就跟中彩票一样,大家看到的只是成功的例子,其实背后的失败者不计其数。我只是一个个案,并不具备普遍意义。所以,我不鼓励盲目的创业,更不喜欢那种‘考不上大学或找不到工作就去创业’的想法。一个就业失败的人,肯定是没法创业的。”李想认为,如果说他身上有什么可借鉴的经验,那就是:只要主动出击,努力地把事情做好,一个人就能掌握生活的主动权,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点,无论对于创业者还是就业者,都是适用的。“我觉得现在有一些大学生心态很消极,他们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生活的安排,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其实在我看来,如果花四年的时间把基础打好,学一点真正有用的东西,同时抱一个良好的心态,将自己的位置放低,一路脚踏实地地走过来,怎么可能找不到工作?我看这样的人哪个公司都会抢的吧?!”
让李想从一个“老板”的角度谈谈他选择员工的标准,他的回答是:良好的心态,出色的能力。这与他曾经说过的“泡泡网只要两类人:一流的人;努力成为一流的人的人”完全相符。李想继而补充道:“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工作中的‘不做’。做了,即便失败也获得了经验,但不做就什么都得不到。”
拥有了财富也拥有了名气,可李想却依然朴实得像个学生。那么对他来说,财富意味着什么?“创业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财富,更多的是为了实现梦想。最重要的是坚持一种把事情做到最好的态度,那么财富就是迟早的事。”站在2007年的入口,李想的目标是“成为行业领跑者”。“跟门户网站一样,我们这个领域也已经走到决出胜负的时候了。到2008年,我希望我的泡泡网和汽车之家都能占领第一的宝座。过去我们做的事好比是在一块地上盖了很多小房子,接下去就该推倒这些小房子建高楼了。”显然,李想已经踌躇满志地做好了大干一场的准备。
记者手记
带着年轻的成熟
北京的冬天很凛冽,但一走进李想他们的大办公室,就能感受到一股生动的暖意:橙色的灯光很柔和,紧凑的格间里走动忙碌着的都是一群年轻人。李想准时出现在会议室,脸上带着谦和的笑容,没有我想象中的那种成熟世故的味道,正如他的同事所说:“他是个很随和的人。”
李想接受过太多媒体的采访,说过太多次相同的话,但这一次,他还是显得耐心又客气。见记者忙着做笔记,他还经常会故意停一停。在他自己的博客上,李想写道:“我愿意为公司当一枚棋子。”所以宣传自己,说到底都是为了这个团队,为了目前他所珍惜的这一切。
李想长着一张属于“80后”的年轻的脸,但在思想、判断和执行力上,他似乎拥有超越年龄的理性。没有打算重回学校的李想,执着地要在创业的道路上乘风破浪。那么,祝他顺利。

J. 向炳伟的江湖传奇:从陕西汉中走出的泥瓦匠,到创办伟志集团

1956年正月的一天夜晚,在陕西汉中南郊一个简陋的小屋里传来了一阵婴儿的哭啼声,一个小生命就这样诞生了,他就是向炳伟。

向炳伟何许人也?

向炳伟1956年出生于陕西汉中,1987年靠贷款5000元创办汉中伟志西服厂,92年创建伟志服装有限公司,1998年改制成为陕西伟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集团实现生产、销售双过650万套, 销售收入 3.2亿,成为西北、西南地区最大的服装生产企业。

在那个年代创业的人也许多有不易,但是向炳伟这个从陕南穷山沟走出的一位民营企业家,他的早年却是个泥瓦工,很多人想都想不到。他是很多汉中本地老一辈都知道的能人,他的人生经历了太多的传奇。

笔者此文的目的就是要讲讲这位大家都快要遗忘的,曾经在汉中乃至陕西叱咤风云的乡土企业家。

向炳伟出生时家境异常贫穷,母亲常年卧病在床,为了生存,他从小就要学着捡粪,喂猪,种地,那个年代,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为了给他的母亲治病,需要到城里收泔水换取仅仅的五厘钱。

他跟大多数小孩一样也渴望读书,天资聪颖的他从小就喜欢思考,勤奋好学,然而1968年,才上到小学四年级时,因为一场灾难,他永远地离开了校园。那个年代是个疯狂的年代,到处的武斗让他们根本上不了学。

这都不算最无奈的,最无奈的是他的父亲。不知什么原因,他的父亲天生跟他不合,从小就看不上他,经常一言不合就是棍棒相加,他的父亲觉得他是个怪人。 好在聪明的向炳伟从来就觉得自己就是个能够干成大事业的人。

他在1972年终于跟自己的父亲闹掰了,他决定离开家庭到城里的建筑工程队做小工。什么是小工?其实就是干些和灰,搬砖的活,放在今天就是个搬砖的。

然而生性倔强的他肯定不甘心只做一名小工。他从小善良敦厚,性格较为内敛,干活还算卖力,渐渐地得到了众师傅的认可,但是在刚开始的三年里他也只是干些体力活,有空了学学别人怎么砌砖抹灰,顺便攒点生活费。

直到1975年他决心要好好系统地学习泥瓦技术,他觉得给家庭厨房砌土灶有前途。于是他苦心钻研土灶的结构工艺,自己一个人在家用泥巴学着砌,砌好了拆,拆了又重新砌,终于他凭借着靠自己个人研究出一套自己的土灶样式— 马蹄回风灶 。其实他的这个“发明”,原理也很简单,只不过他敢于尝试。他设计的这种灶据说不用拉风箱,火劲还大。很快,他有了名气,周边的人都跑来找他砌灶,他也赚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可是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他在随后的几年里为了挣钱,他到处揽活,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钱是挣了点,但是由于长期的弯腰工作,他的腰开始经常地剧烈疼痛,后来到汉中的医院诊断为腰肌劳损,医生嘱咐他不能再干那个活了,否则将会终生瘫痪。那年是1980年。

这个消息真的是个晴天霹雳。这意味着自己必须永远地放弃自己苦心钻研五年的泥瓦技术了,他好不容易搞得“发明”也就此荒废,内心是非常的不甘心,可是没办法,为了活命,他最终还是放弃了。

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所谓“谋事在人,富贵在天”。 在他24岁刚刚找到自己的人生的方向时,却由于命运又不得不放弃,一切推倒重来,那个年代真的很艰难。

那段时间他想了很多,既然不能站立干活了,就找个坐着干活的差事。

于是他想到了裁缝这个行业,经过自己的综合考虑,加之改革开放后人们都有做漂亮衣服的需求,他断定制衣行业大有可为,想好了就立马去做。

他把自己值钱的东西卖掉,加之几年泥瓦工作攒下的钱,他去买了台缝纫机,并通过打听汉中湘水镇有个师傅手艺很好,他就去拜师学艺。湘水镇位于汉中南郑县,离家有几十公里,山大沟深,他带着不多的盘缠千里迢迢地来到这里,说尽了好话,希望师傅能收留他学点缝纫技术,师傅最终收了钱,答应了他的请求。

他就在师傅的家里每天练习针线活,学习如何操作缝纫机。师傅刚开始只教他缝裤包,只给他演示了一次,从此再也不管他了,他就照着师傅所教潜心练习。可是所谓“ 隔行如隔山 ”,缝纫技术哪有他想象的那么容易,那是个需要细心和耐心的活,一般只适合女的。习惯了拿瓦刀的他刚开始显得非常不适应,师傅也觉得他很笨。他每天都练习缝同样的裤包,可是始终缝得不好,一段时间他一个人跑到后山在那里发呆,他怀疑自己不是干裁缝的料。他几次面对着大山自言自语地说道:“难道老天真的要绝人之路,我该怎么办?”

好不容易凑够自己的所有家当来学习缝纫技术,现在再放弃,他内心非常不甘心,况且自己腰有问题,泥瓦工也干不了了,不能回去了,他还能干啥呢?他对自己说,就这一条路了,不会也得会。

他后来依然每天就练习缝裤包,每一针每一线都反复地练习,他把师傅缝好的裤包拿来仔细研究。白天他干活,晚上他做梦都在想着怎么缝针。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缝的裤包越来越好,缝纫机也被他操作得极度熟练了。师傅也慢慢认可了他,逐渐教他了些更复杂的工艺。

通过自己近五年的潜心学习,他逐渐掌握了裤子,上衣,衬衣以至西服和中山装的制作工艺。要知道他也只是个普通人,这些技术他用了好几年并且几倍于常人的勤奋才有了今天,这些是多么的不容易。后来他成功后每次想起都忍不住流泪,他说他要感谢师傅收留了他,那段艰苦的岁月是他人生最重要的财富。

最难能可贵的是,向炳伟这个人始终学东西爱钻研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他后来总结了套针对于做西裤的“向氏裁剪公式”,使用这套公式,可以从裁剪到最后成型加工任何款式的西裤,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现在想来,只有小学文化的他能研究出一套下料公式,可见他的脑子还是很够用的。

学成缝纫技术后,他向师傅做了深情地拜别就决定出师了。

他又选择回到了汉中城里,他找了个简单的门面房,开始了自己的开店生涯,并且带了几个徒弟。由于他做的西服质量不错,价钱也合适,他逐渐打开了名气,越来越多的人来找他做衣服,几乎每天都是人们排着长队等候他缝制衣服。当然在这开始的几年里,他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春风,钞票也大把大把地挣进了口袋。

挣了钱就要创业。1987年他跟家人和店里的7个伙计商量后决定从银行贷款5000元办一个服装厂,并且取名—汉中伟志西服厂,厂址选择在汉中人流量大的城南建国路上。

那个时候正值八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于汉中才刚刚起步,汉中几乎没有一家私营的服装厂,甚至整个我国西部地区私营的服装厂都寥寥无几,他是在汉中开的第一家私营厂,虽然规模并不大。 这是他人生发迹的关键一招

在最开始的建厂五年里,他始终坚持质量和信誉第一,凡是他厂出来的西服必须经过比别的厂更多的检验工序,别的纽扣要3到5股线就好了,他要16股线,并且要做25公斤的承重实验,这么严苛的质量要求势必拉高了他的生产成本。然而向炳伟却说,我们厂才刚起步,要占领市场,质量必须要比别的厂更好,成本高那是值得的。他的眼界还是高于常人的,一开始想得最多的是市场而不是利润。

1992年生意逐渐步入正轨,可是他发现原有的企业经营模式已经不太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了。他坚定地改革,选择拥抱国内大市场,他把公司进行了改制,成立了汉中伟志服装有限责任公司。在那一年他还去了当时服装行业非常发达的香港,对香港知名的服饰公司进行了深入地考察,回公司后他做出了个大胆的举措— 不满意便退货

这个举措放在今天可能也都玩烂了,可是在92年的大陆尤其是西部这样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地方,已经是非常的大胆了。当时公司管理层都觉得这样做会产生恶意退货的现象,损失会非常大,但是他认为只要服装质量确实不错,最终真正恶意退货的只会是少数,要对消费者的心理有信心。 如果用现在的视角来审视他当年的决策,无疑他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抓住人性是他成功的法宝。

果不其然,在政策刚刚实行的前半年恶意退货的非常多,因为 这个承诺当时没有任何概念限定。既包括伟志的系列服装产品,也包括伟志经销的商品;包括“虎豹”皮衣,也包括上海皮鞋;既包括因产品质量原因退货,也包括消费者兴趣转移退货,而且未规定任何退换时间,有点类似现在 7天无理由退货 。因此,一些人仅仅为了享受,穿几个星期退一件,再穿再退,再退再买。还有为验证承诺和朋友打赌而将穿过五年的西服也拿来退钱的,在这个骚动的秋季,怀有各种心态要求退钱的人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但是,怀有不良心态的大量退货者也使伟志经历了一场生死的严峻考验。面对各地反馈的不良信息,望着成捆成堆的退货,除了向炳伟,所有的人都沉不住气了,所有的人都为向炳伟捏了把汗。

向炳伟天生就是个倔强的人,他始终坚信大浪淘沙,他想通过这个举措筛选出真正的信任伟志的客户,一时的损失只是实验的成本。他还不断给公司人做思想工作,要相信正常消费者心理。他还在公司里出台规定,凡是不执行不满意便退货政策的就罚款,甚至开除。

终于通过半年的沉淀,那些恶意退货的越来越少了,更多的人觉得伟志的东西确实不错,没有理由退货,并且复购率还提升了,在这半年里利润损失了30多万, 但是向炳伟没有抱怨,觉得迟早会赚回来。

他的这个政策在当时是非常的大胆前卫,导致提振了整个消费市场的信心,伟志的名气就从这一下打响了,市场上都知道有个叫做伟志的服饰品牌,销量迅速提升。

伟志也以在全国首家提出“不满意便退钱”的卓越信誉被当年中国 社会 经济调研中心评为“全国公众信誉良好企业”,同时作为全国惟一一家服装企业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授予最高奖一一保护消费者杯。

对于这些他并不满足,他继续抓服饰质量,并且在1995年又提出—你买衣服,我洗我烫。意思就是 凡新购伟志西服者,均可享受伟志专卖店三次免费洗烫。这些都是他学习了南方的厂子的经验,没办法,当时南方在服饰行业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内陆尤其是陕西还很落后。

向炳伟是个善于创造发明,但是同时又是个善于学习模仿别人好的经验的智者,这是他能成为一个企业家的重要质素。

由于伟志的服饰质量在90年代确实过硬,使得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私人小企业成为了我国西南和西北两个市场的明星企业,产品牢牢的站稳了西部地区。

能从陕南汉中这样一个落后地区走出的缝纫工成长为一个私人企业的老板,在当时是多么的不容易,况且他的文化也只有小学水平,放在现在根本不敢相信,这是汉中人的骄傲,陕西的骄傲。

1998年他又将公司改制为陕西伟志服装股份有限公司,以适应股票市场,并且把公司总部由汉中搬迁到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始了二次创业,他的伟志专卖店一度开到了繁华的西安东大街上。这一次股份制改革,不但夯实了伟志集团未来发展的根基,也顶住了当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服装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企业一举在山西、河南等省份扩张了400多家专卖店。这一年他已经42岁了,终于做到了集团公司董事长的他在想,他要追求更多精神境界的东西,包括他没能读多少书的遗憾。

他深知自己文化水平低,所以他特别注重员工的文化素养,他要员工做到“善诚智勤”。他深知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是根本不行的,那么文化这东西还得靠有文化的人来操作。

所以他在创立伟志集团以来一直特别强调人才的培养,只要能留住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人才,再高的代价他也愿意。在公司不断壮大的几年里他多次以高薪吸引各层次的人才。

1996年元月,新年伊始,他公开在 社会 上发布招聘公告,用10万元年薪招聘公司副总,5万元年薪招聘高级管理人员,这在现在虽不是多么优厚的待遇,但是在那时可是超出同行业的高薪了,一时间成了报纸上的爆炸新闻。招聘公告出来没多久,硕士,博士,甚至大学教授,国企厂长都争相打来电话应聘,共计3500多人卷入招贤大军。

可以说没有优厚的待遇,怎么吸引得到各层次的高级人才?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只要确实是人才的,所有待遇都一一兑现。他深知自己的文化程度低,公司要发展光靠他一人是根本不行的,需要大量有志同道合的人跟他并肩作战,他视人才为他的兄弟。

公司运营的这么多年里,他给员工的福利从来都是连绵不断。98年10月 ,在军乐队雄壮的军乐声中,伟志集团评出的一批“孝子”连同他们孝敬的父母被伟志集团接到西安观光 旅游 。 他相继送走了四批优秀员工赴日本研修留学;它还送走包括一名炊事员在内的十名先进职工飞赴新、马、泰 旅游 观光。

经过近十年的奋斗,2001年他的企业年生产和销售双双突破650万套,实现年销售3.2亿元,这在20年前陕西的私人企业里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是他做到了,一个从陕西汉中穷山沟走出的泥瓦工彻底震惊三秦大地,也引起西部服装界的舆论哗然。

一时间整个西部地区服饰界都在疑问,向炳伟到底是谁?他一个穷山沟出来的泥瓦工凭什么能?

很多同行都很纳闷,一个平平无奇的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村人是怎么从一个泥瓦工再到缝纫工,最后竟摇身一变成为了坐拥亿万财富的企业家。

其实他的成功道理很简单,一个是靠智慧,二个是靠超出常人的勤奋,三个也许是老天给他的机遇。 他对自己的成功曾经总结出了四个字—善,诚,智,勤

所谓善诚智勤,首先最重要的是善,就是不管做任何事,尤其是做企业须态度要端正,对世间要心存善念。其次是诚,做生意最讲究诚信,人无信不立,尤其服装这种老百姓天天要穿在身上的东西,要做工诚实,不敢半点虚假。再者才是智,就是做事要运用智慧,多动脑子,没有智慧的人是做不好任何事的,最后才是勤,他认为再聪明的人懒惰同样成不了事,要勤奋,比那些比你强的人更加勤奋。他的这套理论是讲究逻辑顺序的,环环相扣。

他最引以为傲的是2009年还和日本号称经营之圣的 稻盛和夫 有过一次神交。

那是2009年的11月1日傍晚时分,在五州皇冠假日宾馆,他怀着崇敬的心情准备迎接一位来自日本的客人,为此他还重拾起几十年前的书法爱好,题写了 一幅字,上书 '' 修心悟道、觉己觉人、福佑天下; 虽然他的书法不是那种大家风范,但是字里行间的智慧已经跃然纸上了。

稻盛和夫先生是日本一位创造 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著名企业家。先生对他说: 你先做泥瓦工,后做缝纫工,成就了中国知名的成衣企业,还如此用心感悟佛教,这样的企业家在中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53岁的向炳伟和77岁的稻盛和夫进行了自然而又深刻的对话,他们在很多问题上产生了共鸣。他们在“如何将佛法思想融入企业的管理哲学之中,从而帮助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问题上,形成统一认识。

临别之际,稻盛和夫先生握着向炳伟的手,真诚地说道:“我们是心灵相通的人,这很难得……我们是灵魂的朋友!”

向炳伟这位从汉中走出的企业家始终没有忘记生养他的这块土地。2011年他毅然决定在汉中褒河物流园打造一个智能制造服装产业园,作为他的汉中分公司,同时解决了汉中部分群众的就业问题。他认为他回汉中太晚了,从96年搬离汉中,时隔15年才重新回馈汉中老乡,但是他也尽力了。


如今时光到了2021年,向炳伟已经65岁了,他早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现在的伟志集团已经是个从服饰到房地产开发,物业,酒店管理的大型多元化的股份公司,在册企业员工近2000多人。他的个人财富早已数以十亿计,并且被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他为汉中370万父老乡亲挣足了面子。

可是谁想得到,他是从泥瓦工做起,半路转行做了裁缝,文化水平只有小学程度,也许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一部传奇吧!

阅读全文

与从泥瓦匠到上市公司ceo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新手学炒股书籍下载 浏览:578
炒股高分电影 浏览:779
企业炒股如何入帐 浏览:143
15年炒股亏了多少 浏览:486
有案底的人可以炒股吗 浏览:435
科创板的知识评价答案 浏览:988
分个红还能涨停 浏览:864
炒股的人都有哪些需求 浏览:953
炒股和比特币 浏览:569
博士眼镜股票价格预测 浏览:913
股票复牌首日涨停 浏览:506
上市公司季度报告编制时间 浏览:809
炒股有好公式吗 浏览:318
炒股无忧网主力拉升视频 浏览:948
炒股用手机还是电脑好 浏览:862
炒股交易有什么app 浏览:570
缠论教你炒股票108课app 浏览:828
春秋航空股票历史涨停后走势 浏览:446
证券账户借别人炒股的法律责任 浏览:760
十六周岁可以炒股了吗 浏览: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