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养猪业上市公司有哪些
2017年上半年过去,牧原生猪出栏295万头,相当于2016年全年的量。
2017年预计在2016年的基础上直接翻一番,将达到600万,甚至800万头。
不得不说,牧原应该是这两年生猪出栏增长最快的企业。
NO3.正大
对于正大,根据静书统计的资料来看,其在中国的生猪产能已经有至少1500万头,包括在建和刚拿下的项目。但是根据今年5月猪易传媒采访正大高层的资料来看,正大目前的生猪出栏仍旧维持在300万头左右。
NO4.雏鹰农牧
对于雏鹰农牧来说,也是公司+农户,但是其加的方式与温氏又不同,雏鹰的农户,养的是母猪。并且,雏鹰农牧作为上市企业第一个上市的养猪企业,如今在养猪上的心思却不那么专一。金融、电竞、电商,食品,雏鹰农牧都有涉猎。
在生猪养殖上,进展缓慢,2017年上半年生猪出栏119万头,同比去年增长了16万头。
NO5.正邦
如果说2017年养猪的口号喊得最响亮的,那自然是正邦。
早在2013年之前,正邦就提出了2016年生猪出栏要达到1000万头的目标,2013年正邦生猪出栏还在114.98万头。
尽管目标没有完成,但是2016年5月的时候,正邦董事长林印孙提出,2020年控制生猪规模要达到5000万头。其中自养1000万,公司+农户1000万,饲料服务3000万头。
但这还不是终极目标,2017年2月,正邦集团总裁林印孙又提出了7000万头生猪战略目标。
这还不算完。
君不见,今年4月份福州的饲料工业展上,正邦又调回到5000万头的目标。
根据数据显示, 2017年上半年生猪出栏96万头,同比去年非但没有增长,还下降了30万头。
NO6.宝迪
对于宝迪,也算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
养猪的时间够久,体量也足够大,但是在养猪的步伐上,却一直停滞不前。 根据最新资料来看,2016年下半年开始,宝迪也加快了猪场项目的建设。
NO7.中粮肉食
如果说集万千宠爱为一身的养猪企业,那必然是中粮肉食。一个是国企的背景,一个是香港的上市企业,可以说占尽了各种资源和优势。
2017年上半年,生猪出栏量101万头,同比增长35.7%。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今年6月,中粮宣布,也要走“公司+农户”的模式。
NO8.扬翔
对于扬翔,2015年生猪出栏80万头,2016年120万头左右。不仅仅增量较快,其成本控制也较低,据了解,目前扬翔的成本在5.5元左右。其高层表示,未来扬翔的目标是4.5元。
NO9.新希望六和
2016年2月份宣布转型养猪的新希望六和,这两年的进展也令人瞩目。特别是其夏津的猪场,psy达到30,料肉比可以做到2.3。
根据了解,2016年新希望六和生猪出栏110万头,但是2017年,也讲翻一倍,达到250万头左右。并且,新希望六和目前已经囤下了足够900万头生猪出栏的土地。
NO10.金锣
在今年一次山东畜牧业协会的会上,金锣的一位代表曾说过,2016年生猪出栏100万头,2017、2018这两年,争取再达到200万头。
并且,按照今年的预计,佳和农牧、铁骑力士、特驱生猪出栏将超过100万头。
文章的最后,我们来看养猪业前二十大排名!
其他基本为年出栏40-80万头的企业,有天邦、新大牧业、新五丰、环山、安佑、大北农。其中,大北农生猪出栏增长也较为迅猛,预计2017年将达到120万头,增长高达300%。
以上排行榜上的企业,除了牧原完全是自繁自养,其余企业多少都涉及了公司+农户的模式。特别是一些缺乏自己种猪场的企业,没有足够的仔猪供应,会抓其他猪场的仔猪来交给农户放养。这种情况,风险很高。在2016年猪价较高的时候,这么操作,多少还是有利可图。而一旦猪价大幅下跌,跌破6.5元,那么很多放合同猪的饲料企业将直接亏损。
新希望六和夏津农牧总经理张涛曾表示:“曾经有竞争对手到这一带来,开出了250-300元的代养费,跟我们争夺农户。但他们的整体效率不如我们,去年猪价高的时候还能撑得住,今年就不能坚持下去了。我们就曾经有几个合作养殖户,去年有段时间曾经被竞争对手开出的高价吸引走,结果到今年又回来找我们,求着要和我们重新合作。”
但是今年猪价来看,跌破13元还仅仅是个开始,下半年生猪行情同样不容乐观。再看2018年,2019年,更是硝烟弥漫。好在,各大企业可以根据对行情的把握,在调整生猪出栏的速度,以防止猪价大跌时候过度的亏损。
表面上看起来,各大巨头养猪,要争抢的是散户退出的市场份额。但是不要忘了,在面对猪周期的时候,不是以规模论英雄,而是成本。
② “养猪大户”巨亏212亿,超5亿元商票逾期
“养猪大户”巨亏212亿,超5亿元商票逾期
“养猪大户”巨亏212亿,超5亿元商票逾期,正邦科技于2022年4月30日披露年报,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76.7亿元,同比下降3%,“养猪大户”巨亏212亿,超5亿元商票逾期。
猪周期曙光渐现之时,一位“养猪大户”却栽在了黎明之前。6月8日晚间,头部猪企正邦科技自曝因流动资金紧张导致5.42亿元商票逾期,引发了行业热议。
6月9日-10日两天,正邦科技股价跌去11.18%,探底近三年来最低股价。截至6月10日收盘,公司股价报5.48元/股,市值172亿元,相较于2020年巅峰时期的800亿元市值,已蒸发80%。
2021年,正邦科技全年亏损188亿元,在头部猪企中亏损额居于首位;而公司自2007年上市以来净利润合计才99亿元,这意味着,其14年盈利在去年“一朝清零”。
此外,正邦科技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还面临近200亿元有息负债。有投资者干脆在投资平台建议,为避免重蹈雏鹰农牧的覆辙,“正邦科技应该提早进入债务重组,保住产能,否则猪’起飞’的时候没钱买饲料”。
而在其内部员工看来,正邦科技也正是栽在了其之前“跃进式”举债扩张之下。“公司近年来力争行业第一,开启野蛮式扩张,许多举措甚至有违现实考虑。最终因为形势误判,导致公司深陷债务危机。”
2021年,除了牧原股份外,另外三家头部生猪养殖企业均录得不同程度亏损。在前述业内人士看来,猪企们的业绩危机想要缓和,“关键还在于猪价何时回温”。
近日,各大生猪养殖上市企业陆续公布2022年5月生猪销售简报,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正邦科技及新希望5月份合计出栏生猪396万头,其中仅正邦科技生猪出栏量录得同比下滑55%,其余三家同期出栏量均有所增长。
同期,四家头部生猪养殖企业生猪销售价格虽均略有增长,但仍未能实现盈利。若按照今年5月正邦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复公司一季度养殖完全成本(包含生猪养殖、销售过程中发生与承担的所有费用)为20元/公斤计算,公司每卖一头猪亏损5.33元/公斤。而同期牧原股份单头生猪售卖每公斤亏损不足1元。
今年4月时,牧原股份表示,公司养殖完全成本已略低于16元/公斤。温氏股份和新希望今年一季度的养殖完全成本则分别为18元/公斤和18.7元/公斤,其中温氏股份更是提出力争在今年底,将养殖完全成本能控制在16元/公斤左右。相比之下,正邦科技的20元/公斤养殖完全成本距离其他头部生猪养殖企业差距不小。
猪价的持续回温为不少生猪养殖企业带来信心。前不久,新希望明确作出了盈利规划,“今年下半年会好于上半年”,基于公司年底养殖完全成本控制在16元/公斤,且明年没有过多考虑周期上行的基础上,“新希望预计每头猪会有150元以上的基础利润,对于1850万头出栏的'规模大概会有27亿元盈利。”
牧原股份也在今年6月底投资者网上集体接待日活动中表示,公司经营性现金流稳健,公司将在2021年4026.3万头生猪出栏量基础上,预计新增1000-1600万头左右。同时公司2022年全年屠宰目标1000万头以上。
截止今日收盘,正邦科技(002157)报5.7元/股,暴跌7.32%,换手率为5.65%,总市值为179.3亿元。网友在股 吧纷纷表示,“不割肉,陪你ST”、“天雷滚滚”、“一个月工资亏完了”、“一地鸡毛!”。
正邦科技逾期未兑付5.4亿元
6月8日晚,正邦科技发布《部分商业承兑汇票逾期未兑付的公告》称,受猪周期影响,公司及子公司江西正邦养殖有限公司等近期因流动资金紧张出现部分商票逾期未兑付的情形,截至本公告披露日,逾期未兑付余额合计约5.4亿元。
公告表示,公司将持续与债权人积极协商,妥善处理相关商票逾期未兑付事项。同时,正邦科技还提醒,公司可能因上述逾期面临诉讼、仲裁等风险。敬请广大投资者理性投资,注意投资风险。
业绩巨亏188亿元
正邦科技于2022年4月30日披露年报,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76.7亿元,同比下降3%;实现归母净利润-188.19亿元,上年同期为57.4亿元,未能维持盈利状态。
正邦科技于2022年4月30日披露一季报,报告期内,正邦科技实现营业收入64.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8.9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33亿元,上年同期为2.1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3.14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36.8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3.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2.80%。
收年报问询函
2022年5月24日,深交所向正邦科技下发年报问询函表示,深交所要求说明公司的偿债能力,是否存在流动性风险?结合报告期账龄超过1年的重要应付账款和重要其他应付款尚未结算的原因,说明公司就相关事项是否存在应计提而未计提的罚息、违约金?是否存在无法按期付息或兑付的风险?
截止我发稿,正邦科技至今未回复。
正邦科技:5月销售收入同比下降80.83%
正邦科技6月8日晚间公告显示,
5月销售生猪74.97万头(其中仔猪31.24万头,商品猪43.73万头),环比下降18.39%,同比下降54.52%;销售收入7.00亿元,环比下降8.99%,同比下降80.83%。商品猪(扣除仔猪后)销售均价14.67元/公斤,较上月增长18.03%;均重86.58公斤/头,较上月下降0.44%。2022年1-5月,公司累计销售生猪409.44万头,同比下降24.34%;累计销售收入42.50亿元,同比下降71.07%。
6 月 8 日晚间,头部养猪企业正邦科技承认,因为流动资金紧张,5.42 亿元商票逾期。
6 月 9-10 日两天,正邦科技股价跌至近三年最低,跌幅达 11.18%。
截至 6 月 10 日收盘,正邦科技股价 5.48 元 / 股,市值 172 亿元,相较于 2020 年巅峰时期的 800 亿元市值,已蒸发 80%。
财报数据显示,正邦科技 2021 年亏损 188 亿元,在头部猪企中居首,今年一季度再次亏损 24.33 亿元,净资产只剩 6.53 亿元。
15 个月之内,正邦科技的亏损额已合计达到 212 亿元。
而自从 2007 年上市以来,正邦科技 14 年的净利润总和才 99 亿元。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截至 2022 年一季度末,正邦科技还有 200 亿元的有息负债。已有投资者建议尽快债务重组,保住产能。
2019 年 10 月," 养猪第一股 " 雏鹰农牧因资金链断裂,数百万生猪饿死,破产退市。
正邦科技将亏损的原因归结为猪价大幅下滑。
因为非洲猪瘟引发的全球猪肉供应紧张,猪价曾连续疯涨 19 个月,直到 2021 年我国生猪、能繁母猪存栏量逐步恢复正常,生猪价格大幅回落。
数据显示,2022 年 6 月第一周,全国生猪价格 8.2 元 / 斤,3 月底以来连续 11 周增长,合计增幅超过 40%。
2021 年,正邦科技销售生猪 1492.67 万头,位列全国第二,但毛利率从 2020 年的 27.4% 下滑至 -45.88%。
是时候,生猪养殖企业在 2021 年几乎全军覆没,温氏股份、新希望分别亏损 134 亿元和 96 亿元,只有牧原股份净赚 69 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正邦科技创始人林印孙曾在 2020 年以 320 亿元财富成为江西首富,但到 2022 年缩水至 245 亿元。
③ 华为“跨行”养猪的背后:这个风口真的把猪吹上了天
核心提示
热点: 前不久,华为首次公开提及此前传言已久的“南泥湾”计划,即生产自救,包括在煤炭、钢铁、音乐等领域,并表示华为不靠手机业务也可以存活。同时宣布要在智慧养猪上发力。
分析: 养猪的吸金能力究竟有多大?互联网大厂为什么扎堆儿养猪场?养猪的风口真的是“躺赢”吗?
文:中外管理 任慧媛
养猪,这个世人眼中的“土鳖”行业,却能总能一次又一次地迎来高光。从北大才子陆步轩到互联网新贵网易、京东、阿里,再到房地产大亨恒大、万科、碧桂园,都在前赴后继地建起猪圈,响起“猪哼哼”。
如今,又轮到了 科技 巨头,一场“芯变”让一贯强势领先的华为转而展开“南泥湾”计划,开始生产自救,其中就包括智慧养猪,因此也再度将养猪业推向风口。网友调侃:手机销量不够,要用养猪自救?
那么,养猪的吸金能力究竟有多大?互联网大厂为什么扎堆儿养猪场?养猪的风口真的是“躺赢”吗?华为所涉足的养猪业与之前在猪圈内外徘徊的大佬们,会有什么不一样?
1、“跨行”养猪的背后:利润率高达50%
从互联网圈到房地产圈再到 科技 巨头,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跨行”养猪?
答案首先不外乎逐利掘金。中国人每年要消耗掉5000多万吨的猪肉,餐桌上的“硬菜”,猪肉的占比超过6成,人均年消费量约 59 公斤,平均每人每天要吃掉600克的猪肉,世界上一半的猪肉都上了中国人的餐桌。
几大传统养猪企业用亮眼的数据,证明了这一市场的丰厚广阔:2019年,新希望净利润50.42亿元,同比增长195.78%。其中,生猪养殖业增幅为公司5大业务板块之首。根据牧原股份发布的2020年度业绩预告,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27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1.58%,平均一头猪的利润为1500元——这相当于两瓶贵州茅台酒的利润,利润率高达50%。
生猪养殖所带来的高额利润,让他们跑赢了90%的上市公司。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以1173.8亿元的身价,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9名,让万达集团王健林、网易丁磊、拼多多黄峥都只能望其项背。而温氏股份、正邦 科技 、唐人神等猪企业的业绩也从2019年起迎来了井喷。
当然,猪肉市场开启了近3年的涨价潮,与2018年出现的非洲猪瘟直接导致国内的生猪存栏量减少40%以上,有着直接关系。但即便没有非洲猪瘟时,牧原股份的利润率也达到了20%。
要利润有利润,要体量有体量,所以越来越多的“外行”们开始垂青于养猪市场。首先是互联网企业的争相入局,阿里、京东已经宣布推出猪脸识别,通过智能识别系统了解每头猪的养殖情况及 健康 数据。再早之前的网易丁磊,也是在实践 科技 养猪这条路上坚持了多年。
同时,前来分羹的还有房地产公司,早在2014年,恒大集团就高调宣布斥资3亿元在贵州援建110个养猪农牧基地;到了2018年,万科和碧桂园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纷纷开始部署养猪大业。至此,四大房企已经有三家涉足养猪业。
2、养猪,正成为 科技 大厂的新战场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打起猪圈的主意,但互联网大厂和房地产公司掘金的方式并不相同:房地产纯粹是要通过养猪来分一杯羹,而互联网和 科技 厂商的目的在于用新技术对传统的养殖模式进行改造,赚猪圈的钱。
国际认证金融理财师、私人银行家庄锦兴向中外管理分析:房地产政策趋向收紧,各大房地产公司面临房地产周期末端转型的压力,所以凭着自身的资金优势和规模优势介入空间广阔的养猪业,是房地产企业产业转型的一种选择。
互联网企业走进猪圈,则意在技术赋能、追求效率。美国的生猪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一直有很强的竞争力,就是因为超过80%以上的猪肉来源于大型养殖场,规模化养殖让饲料、机器、水电动力等成本大幅下降。而中国的规模化水平远不如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便导致了中国生猪市场的极不稳定。
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之间的差距就是互联网公司的机会。所以,无论是阿里的“ET 大脑”还是京东的“神农大脑 ”,核心都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AI技术应用,提高养殖端的效率、降低成本。未来的商业路径也绝不是猪肉销售,而是通过输出技术,为行业提供养殖端解决方案,从而获取利润。
后来者居上的还有华为,众所周知,2020年第四季度因为芯片供应不足,导致华为手机出货量下降,市场占有率已经下降至第6名。而手机的盈利一度占到华为总收入的50%以上。芯片问题如果短时间内解决不了,华为就必须展开自救,寻找新的利润来源。
“华为有如此大的规模,如此多的员工,想要自救就必须找到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使得华为本身的技术沉淀能够进行价值变现。”庄锦兴谈道:养猪市场既然可以孵化出牧原、温氏、新希望等大型企业,说明市场是足够大的,自然可以接纳华为这样的巨型公司。
3、万亿养猪市场:“门外汉”掘金不容易
虽然高 科技 赋能下的养猪场充满了金属色调的高级感和未来感,但这不代表这些“门外汉”们能够轻易撬开养猪场的大门。除了深耕多年的几大传统猪企的业绩迎来大涨之外,后来的“跨行”者却多是雷声大雨点小,不差钱的房地产企业也只是在猪场内外反复试探,脚步并不是那么坚定。
比如,万科一年25万的出栏量还不足新希望集团一年355万出栏量的零头,规模有限,只是牛刀小试。
万达集团则是知难而退,王健林曾在投资10亿元之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养猪计划,给出的解释是:“盖个十万头猪的猪场要几个亿,我们盖个五星级酒店才多少钱?”
按照华为相关人士在2020农牧数智生态发展论坛上的演讲,所谓的“智慧养猪”无外乎向猪场输出ICT技术,包括传感器、物联网技术以及背后的人工智能算法,重心在于猪场设施的升级。也就是说,华为想要去做的是智能化养猪的集成系统,而非把猪从小养到大,推向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和京东已经推出了类似的互联网技术,且各有优势。网易作为最先介入养猪业的互联网企业,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也走在了华为前面。所以可以判断,华为想在养猪行业推广其应用技术并不容易。
另一方面,在国内生猪行业开启集中化进程的背景下,智能化养猪固然是“牧原们”跳不过的必选题,但目前智能化养猪其实也还在路上,尚未成为生猪行业的主流模式。据了解,即使是牧原、温氏、新希望等养殖规模最大的头部企业,资金的主要用途仍在于产能扩张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在“智能猪场”方面的投入并不明显。
其背后原因,还在于智能化养猪的可行性不强,没有能落地实践且成本合理的应用场景。比如,“猪脸识别”技术一度炙手可热,宣称可以为个体猪只身份识别提供一种无接触、全自动的解决方案。但由于生猪生长周期短,脸部变化大,识别模型训练难度大,使得识别准确性并不能满足“个体精准识别”的基本需要。
微猪 科技 产品经理、合伙人王瑞年曾撰文写道:人工智能养猪有其应用场景,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应用场景仍是养殖环节的某个或某几个点,而非成体系的技术方案。因而,对于人工智能养猪的畅想,都是对未来养猪的美好愿景,都需要在养猪业的现实状况基础上从点到面到体系,一步步来。
互联网大厂们如果没有做好打10年攻坚战的准备,那么掘金万亿养猪市场的机会恐怕也只存在想象中。
④ 万科为什么养猪
实际上,在房地产市场逐渐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的过程中,各大房企都在布局多元化发展以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开启了一场“美好生活”争夺战。
而万科早在2018年,就将集团战略升级为“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并把投资方向向农业领域拓展,谋划了种养循环产业园项目,试图打造饲草种植、种猪繁育、商品猪育肥和屠宰、食品加工和冷链物流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
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各行各业都遭受到重创,房地产也不例外,选择在此时入局养猪市场,或许可以帮助万科实现业务多元化、分摊风险,并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而从2020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据光大证券研究报告显示,8家主要生猪养殖企业一季度营收和归属净利润均呈现大幅上涨状态,8家上市公司一季度总共净赚96亿元。其中,又以牧原股份赚得最多,高达41亿元,相当于月赚13.6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牧原股份的营收仅有81亿元,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达到了64.53%、56.32%。
牧原股份更是在其旗下官方微信公众号牧原招聘开出高薪招聘养殖技术类成熟人才养猪。据牧原招聘显示,高级储备干部、高级兽医研发工程师等岗位月薪均为4万,上岗后综合年薪可达48万-200万。
⑤ 上市猪企一季度业绩股价双跌,养猪暴富的风口过去了吗
肉价触底反弹升至21元/公斤 猪企股价逆势飘红
受猪价触底反弹的利好影响,猪企上市公司股价回升。
巨星农牧等上市公司也迎来一波上扬行情。以巨星农牧为例,自5月20日起,截至今天(6月14日)上午收盘,该股最大涨幅达60%。
猪企股价逆势上扬
有数据显示,4月27日以来,巨星农牧、鹏都农牧、正虹科技、东瑞股份累计涨幅均超过20%。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今天大盘下挫1.6%,上证指数暂时守住3200点;猪肉板块更是逆风向扬,该板块上涨1.91%。
截至上午收盘,巨星农牧涨幅6.22%,傲农生物涨幅5.51%。顺鑫农业、温氏股份、天邦股份,正邦科技等涨幅均超过3%。
肉价时隔4个月重返21元
今年4月份以来,猪肉价格上涨。6月8日,全国猪肉平均批发价重新站上21元/公斤,这是今年2月之后,时隔4个月重新回到21元之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月数据显示,当月猪肉价格环比上涨5.2%。随着生猪产能逐步调整、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有序开展,猪肉价格呈现探底回升势头。
在目前猪价下,养猪企业重新回到盈亏平衡点。据测算,4月出栏一头生猪平均亏损248元,较3月少亏损79元。按照最新猪价测算,目前生猪养殖已基本达到盈亏平衡。
分析认为,按照生猪价格最低点为新一轮周期起点的划分标准,本轮周期起点已经确认。而且国家多次对猪肉进行收储、豆粕价格走高、养殖成本上升等因素,都为猪肉表现提供了条件。
开源证券表示下半年猪价高度可期,6-7月为生猪价格爬坡上行阶段,7月下旬至8月猪价上涨动能或相对较强。若6-7月生猪出栏(屠宰量)相对平稳,后续生猪“供大于求”状态将在下半年切换为“供小于求”,生猪价格或进入“需求拉动,供给挺价”的双螺旋驱动价格上涨阶段。
A股公司中,受猪肉价格大跌影响,一季报多数养猪企业出现巨亏,正邦科技、温氏股份一季报亏损金额超过百亿元,新希望亏损达到95亿元。
媒体质疑去年年报虚增利润39亿
猪企股价向好之时,又有媒体发文质疑,由于在2021年财报中少计提39亿元的存货跌价准备,牧原股份疑似虚增利润约39亿元。
牧原股份证券部人士对外界回应:“减值损失是基于会计估计基础上的会计处理,减值测试有既定的程序及方法,年审会计师要对测试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计。公司2021年末进行减值测算过程中使用的育肥猪预测销售体重为110kg,并非文中根据其他数据间接推算的118.7公斤。公司存栏生猪的可变现价值高于存栏生猪成本,不计提减值是根据减值测试结果做出的会计处理,完全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
2022年5月,牧原股份收到深交所关于公司2021年年报的问询函,其中提及,报告期该公司对上述存货均未计提跌价准备,要求说明原因及合理性。
此后牧原股份年审机构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就曾回复认为,牧原股份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高于“存货成本”,所以不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牧原股份此前曾受到市场质疑。2021年3月13日早间,拥有8.8万粉丝的大V“天地侠影”发表《牧原会是惊雷吗?》一文,对A股生猪养殖龙头牧原股份提出多项质疑。文章发布后,在资本圈引发激烈辩论。
⑥ 未来三年是否还能靠养猪赚钱市场前景怎么样
现在每家每户基本上都吃得起猪肉,市场消费比重也就越来越高。如今很多农村地区也开始搞养猪场赚钱,小编家乡就有一位搞养猪场的专业大户,一共养了几百头猪,每年少说也是赚了10几万。那么未来三年是否还能靠养猪赚钱?为大家介绍养猪成本及利润分析如下:
一、未来三年养猪赚钱吗?
1.养殖前景
2020年下半年,“二师兄”一路飚红,高位运行的猪价让人都不敢去菜市场了,现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面,听到猪价,必定认为的是会涨!但是这种势头会一直持续下去吗?2021年养猪业利润也会很大吗?个人觉得,不是这样!
很多人看着最近的养猪利润还不错,就纷纷跟风养殖,想从中分得一杯羹,但是今年与以往不同,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目前生猪最高价的省份是海南,价格为20.40-20.8元/斤,最低的是黑龙江,价格为17-17.4元/斤,还有上涨的趋势。
2.猪仔成本费用:养殖场养猪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需要进猪仔,如果按照200元一只来计算的话,就需要4000元的猪种费用。
3.养殖场建造费用:现在建造养殖场是比较费钱的,大概建造一个小型的养猪场需要3万元左右,但是建好之后后期可以继续使用的,还是很划得来的。
4.养猪饲料成本费用:猪饲料成本是比较大的开资,一般需要达到2万元左右。
按照以上计算方法去除成本费用以及其它费用,大概还能赚10万元左右。
总结:以上就是有关于养猪成本利润分析以及未来三年养猪赚钱相关内容介绍,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养殖户。
⑦ 上市猪企一季度业绩股价双跌,养猪暴富的风口过去了吗
猪肉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的一种肉类,所以有不少朋友对此也是特别关注的,最近一段时间上市猪企一季度的业绩已经公布了出来,有很多朋友发现他们的整体业绩并不是特别好,所以出现了业绩股价双跌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也引起了很多朋友的恐慌,那么养猪暴富的风口是不是已经过去了呢?
通过以上的了解,最近一段时间出入下课有可能会继续出现下降,但是在养猪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猪肉价格会呈现阶段式的进行波动,这样的情况也是比较正常的,所以养猪企业应该根据市场的规则来进行调整,保证自己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
⑧ 猪价跌破成本线,牧原缩水1300亿,为何还有猪企斥巨资养猪
猪价下跌,公司开始亏损了,怎么看都不应该扩大规模,养猪企业是不是脑袋傻了?我觉得并不是,一半是无奈只能扩张,另一半是等下一个周期;为什么这么说呢?
养猪企业上市后,企业就不是一个人的了,所以业绩很重要,规模非常重要,股东们只看到了这个情况,要求发展,所以这个时候亏钱也想着投资,等以后还要赚钱,真正懂养猪的很多人说了并不算,这样就会给公司带来比较大的压力,如果是资金链条断了,后边就完了;如果坚持了下来,发展速度可能会更快些;
养猪是一个大行业,永远都会存在,所以大企业要发展,要下个周期赚钱肯定也得一直扩大规模,除非是没钱了;现在看牧原的利润还是不错的,公司放着那么多钱,股东还有公司肯定也想继续投资;而且当时为了打压猪价,上边也给养猪企业下了出栏的目标,所以也得扩大规模来完成了;
上市企业缺钱以后借钱还是很容易的,所以只要专注主业好好做一般都没问题;再有真正的大股东们都在股市赚很多钱,高价的时候卖给散户,股价低的时候又接回来,这样他们优势就很大了;
猪价现在下跌不赚钱,股市下跌是正常的,而且还会继续下跌很多,直到下个周期猪价出现反弹;咱们散户养猪人,淘汰弱残,想办法降低成本,控制好猪别发生非州猪瘟就能熬过去了;
猪价跌破成本线,牧原缩水1300亿,为何还有猪企斥巨资养猪?
要知道牧原是老养殖企业,有丰富的养殖经营管理的经验,他不比去年冲着养猪高额利润和政府的补贴而来的企业,猪肉是国人的主要肉食品,现在有的猪企斥巨资养猪是聪明的做法,这批肥猪什么时间出栏?是在春节前出栏,出栏时间恰好是肥猪价格高的季节,现在新涌入养猪业的新企业亏本惨重,基本没有多少企业能够有胆量和能力斥巨资养猪,养猪企业少了,竞争力减少了,春节猪肉价格就会恢复正常的价格,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这次肥猪价格持续下降,与养殖企业有很大的关系,这些企业不懂养殖业的经验管理,是养猪业的门外汉,不懂就要交学费,门外汉是要交学费的,这些企业没有经营过畜牧业生产,所以都是按照工业生产方式养猪。这些养殖企业一是在不适宜出栏的季节仍然大量养殖出栏肥猪,使市场肥猪长期保持供大于求的状况,导致肥猪价格持续下跌。养猪人都知道,春节后到端午节前是一年中猪肉消费的淡季,也是一年中猪肉价格最便宜的季节,一般都要控制在这段时间内的肥猪出栏数,尽量减少肥猪的出栏。今年春节后在这段时间内新投资跨界养猪企业争先恐后大量出栏肥猪,造成肥猪在猪肉消费淡季大量出栏上市,形成了肥猪供大于求的状况,造成肥猪价格长期萎靡不振。二是养殖企业人为地增加猪肉消费淡季的猪肉供应量,一些养殖企业在春节后发现市场的肥猪价格持续下降,他们按照工业生产方法囤积可以出栏的肥猪进行继续养殖,渴望在二次育肥期间肥猪市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知道大肥猪的出肉量比正常出栏的肥猪多,一般是两头大肥猪的出肉量相当于三头正常出栏肥猪的出肉量,二次育肥使猪肉供大于求,价格就会持续下降。本来春节后就是猪肉的消费淡季,养殖企业的这个不当操作使萎靡不振的猪肉市场更加雪上加霜。三是生产没有计划,盲目扩产,盲目竞争导致肥猪的出栏数量大增。四是屠宰企业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对白条猪继续降价,白条猪下降幅度小,导致猪肉的消费量没有增加,销售量不增,出栏肥猪大增,市场上猪肉价长期维持在高价位上,餐饮业被迫维持原来的销售价格,导致猪肉消费量维持不变。
从年初开始,肥猪价格持续下降,早在一个多月前肥猪就已经亏本了,肥猪亏本主要是由于育肥仔猪费用高,一般占肥猪市场成本的40%左右,每斤肥猪的育肥仔猪费用就达到6元左右,如果销售价格低于每斤13元就已经亏本了,仔猪的高费用造成了肥猪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现在养殖企业是严重亏本,这次肥猪价格长期持续下降,养猪人是亏惨了,去年所赚的钱逐渐倒出, 现在国内生猪养殖数量仍然不足,根据统计,现在生猪养殖数量仅恢复到2017年的95%,我国每年生猪的正常递增是5%左右,三年就是要在2017年的基础上增加15%以上,所以按照正常发展速度,缺额在20%左右,因此,国内的生猪生产并没有饱和,与正常发展速度比较,缺口还是大的,到秋季后进入猪肉消费旺季,肥猪供应的缺口就会显示出来,猪肉价格是要上升的。国家只要现在把目前多余的肥猪收购一部分,使市场供需达到平衡,肥猪价格很快就恢复到正常的价位。现在大肥猪存栏量已经大幅度减少,等待出栏的肥猪数量也不多,并且近期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猪产能也大幅度减少,这就使得这些国家不得不加大进口以满足国内需求。不仅国外在着急“抢猪肉”,国内也会抓紧趁肥猪价格低的时期冷贮猪肉以供应激。一些养殖企业亏本惨重,有的已经没有能力继续从事于养猪,在这次竞争中将被淘汰出局,从事于原来的产业,热钱将大量撤出养猪业。因此,不要认为现在的肥猪价已经跌破成本线,养猪是不会有人继续养殖的,那你就错了,现在是市场经济,物价有下跌就有上涨,况且常规情况下春节是国内猪肉消费的旺季,价格是会大幅度的提高的,所以投资扩产是理智的做法。
重点原因有以下三点:
1,任何产业,都有自己的周期性,猪价跌破成本线,标志着上一轮谷峰的结束,未来将会有新一轮谷底的缓慢过渡,但最终依然会出现新的一轮行情。
2,生猪产业是我国的民生产业,和粮食产业一样,同样具备着国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2019年2020年,我国政府加大了扶持猪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政策,足以说明国家层面对于生猪产业的重视程度。
3,我国有13亿公民,从最近这几年的数据来看,我国每年的猪肉缺口大约在20%左右,若以我国近几年的年消费猪肉平均量约5000万吨计算,那么缺口就是1000万吨。那么1000万吨是什么概念?它接近了美国的猪肉年产总量。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猪企其实依然存在着短缺。
硬刚需,况且是一轮一轮的,跌破成本价,会导致本少无支撑的小中养殖场倒闭关场,退出。到时又迎来一波上扬。
答:因为为下一茬打基础,总不能停产,就像农民种地庄稼不收年年种,给大家算一下种地有多少收入。
从种小麦开始犁一亩地50元,肥料120元,自留种子需50元,买种子2块5毛一斤需要80元,浇两遍水也一亩地十跌度电,16元,打三四次边农药大概60元,收割机50元,按一亩地一千斤收,不算人工,算人公还培钱。
所以为啥猪价跌破成本线还要养猪决不能撂挑子
徐话说的好庄稼不收年年种一顿不吃饿得慌
有赚有赔很正常
人们常说十分钟聪明用七分剩下三分留子孙
首先猪企有补贴,抗风险能力强。其次是现在国外又发生了猪瘟疫情,牛疫情,促使很多出口国家正在压缩出口数量,这必然会造成新一轮的肉价上涨。由于前一段时间大肥猪和进口肉的增加,再加上消费的低迷,促使肉价下滑。还有一些游资的炒作进入到生猪和猪肉的正常规律周期,这也搅乱了猪肉的正常市场,所以大型猪企扩张是以备不时之需,防止再一次发生猪飞上天。
牧源是那里的企业,那里的老板
如果我有资本我也会去养猪。因为在今天的饭桌上,猪肉出现的频率已经超出大米了。这就决定有硬性的市场条件。再其次养猪如果在土地,山坡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它的饲料来源很广泛,能够控制成本。还有就是养猪可以自繁自养,也降低成本。现在就是要低成本,增加合理的人力,低风险养殖。不要投入大规模的资金。
牧原老总比您懂得更深更多,您这是咸萝卜吃多了[what][what][what]
⑨ “养猪”正成为科技大厂的新战场
华为的“智慧养猪”项目方兴未艾,对应的连锁反应已经开始发酵。
金新农趁机释放了生猪养殖向智能化迈进的信号,低迷多日的股价随即开始上涨;唐人神公开表态称智慧猪场管理平台正在有序推进,公司将全面推动智能化养猪;正邦 科技 和新希望也陆续对外表态,智能化、自动化养猪将是大势所趋……
不出意外的话,继网易、阿里、京东等互联网企业跨界养猪,碧桂园、万科等房地产企业进军养猪业后,华为的“南泥湾”项目将再度把“养猪”推向风口。
人类对猪的驯化,据说已经有9000多年的 历史 ,西汉第一位布衣丞相公孙弘在发迹前就有“海边牧猪”的故事。但生猪的规模化养殖到了19世纪末才出现,所谓的现代化规模养殖仅有40多年的时间。
而中国的生猪养殖又有一些特殊:中国人每年要消耗掉5000多万吨的猪肉,几乎占全世界总消耗量的50%,但中国养猪行业仍然以散养户为主,市场前20企业的占有率都不到10%,典型的“大行业、小公司”的格局。
为何看起来有些“畸形”的市场,偏偏在过去几年中屡屡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以至于出现了上千家房企转行养猪的一幕?
答案离不开“养猪”的高利润。根据牧原股份发布的2020年度业绩预告,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27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1.58%,平均一头猪的利润为1500元,相当于两瓶贵州茅台酒的利润。
仅仅将原因归于养猪的“暴利”,恐怕还不足以吸引华为们的眼球,毕竟生猪行业每隔三四年的时间就会出现一轮猪周期:猪肉价格上涨——养猪行业扩产——生猪产能过剩——猪肉价格下跌——养猪大户转行——生猪供应下降——猪价再次上涨。倘若错判了猪周期,哪怕是行业的头部玩家也可能被迫出局。
真正诱导局外人鱼贯而入的变量其实是“非洲猪瘟”。2018年出现的非洲猪瘟直接导致国内的生猪存栏量减少40%以上,猪肉市场随后开启了近3年的涨价潮,并深深改变了国内生猪养殖的市场格局:无情的“非洲猪瘟”迅速淘汰了散养户,一直悬而未决的模式之争也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
国内养殖行业主要有两个流派,一是牧原代表的“自建自繁自养”的重资产模式,二是温氏代表的“公司+农户“的轻资产模式。
2020年以前,牧原的市值被温氏牢牢压制,但在2020年后却出现了两极化的现象,牧原的市值一路暴涨,温氏的市值却在持续下跌,最终拉开了2000亿元的差距。个中原因并不难解释,牧原对产业链的严格把控验证了集约化、标准化在对抗不确定因素方面的优势,而温氏赖以生存的轻资产模式遗憾错过了生猪价格持续上涨的红利。
生猪养殖的重资产模式被深层次验证,或许就是 科技 大厂们看到的机会。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养猪”几乎是没有技术门槛的生意,以至于“北大才子卖猪肉”的行为成了十几年前的现象级新闻。这样的偏见显然成了一种常识,房地产企业的闻风而动就是最好的例子。
恰恰是房地产企业的“诚实”,让外界看到了生猪行业复杂的一面。
2014年末的时候,喜欢定小目标的王健林宣布在贵州投资10亿元,目标是建设30万头规模的土猪扩繁厂、屠宰加工厂和饲料加工厂。然而刚过了一年多的时间,万达就放弃了自己的养猪计划,彼时给出的解释是:“盖个十万头猪的猪场要几个亿,我们盖个五星级酒店才多少钱?”
“不信邪”的许家印在万达终止养猪计划同年,高调宣布斥资3亿元在贵州援建110个养猪农牧基地;到了2018年,万科和碧桂园也按耐不住内心的冲动,纷纷开始部署养猪大业……结果告诉我们,看似不差钱的房地产企业只是在猪场内外反复试探,并未在“养猪”的征途上坚定的走下去。
并非是房地产企业不贪恋养猪的暴利,而是踏出了半只脚便感知到了养猪的水有多深。
以2020年赚的盆满钵满的牧原为例,沉甸甸的成绩单可谓在资本市场出尽了风头,关于牧原的58份研报都给出了“买入”或“增持”的评级。可稍微细究下牧原的经营状况,诸如大股东频繁的股权质押、短期借款比例较高、业绩增长的不确定性等内部问题,远没有奠定与市值匹配的市场地位。
确切地说,牧原的暴涨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对于一家市场份额仅有3%的龙头企业,想要在市场中上演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还需要给出足够的硬实力。比如当猪肉的价格下行后,养殖企业的利润空间注定将被压缩,而在非洲猪瘟常态化的局面下,围绕安全防控的刚性投入将不断增加,牧原们如何继续保持领先态势?
经济学给出的答案是降低成本,以低成本作为穿越“猪周期”的筹码。
牧原们寻找的路径是提升生产效率,对应的例证也有很多。牧原曾经以不低于2万的月薪在部分高校中招揽人才,目的正是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养殖业,补充生猪行业所欠缺的智力资源;同样的道理,金新农、正邦 科技 、唐人神等在华为曝出进军“智慧养猪”消息后的动作,也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养殖业的诉求。
网易、阿里、京东、华为等 科技 大厂先后推出的“养猪计划”,出发点或许是为了解决牧原们的切肤之痛。
网易的“养猪”充满了小资情怀。据说是烫火锅时吃到了一份可疑的猪血,丁磊萌生了自己去养猪的想法。不管这些故事是否属实,单就网易味央最近的战略方向来看,选择的终归是一条对外赋能的路。
阿里、京东等与“养猪”的渊源,甚至可以归结为To B的产物。在互联网向To B转型的大背景下,无论是阿里云的AI养猪,还是京东数科的“猪脸识别”,本质上都是以新技术对传统的养殖模式进行改造。
华为似乎也没有例外。按照华为在2020农牧数智生态发展论坛上的演讲,所谓的“智慧养猪”无外乎向猪场输出ICT技术,包括传感器、物联网技术以及背后的人工智能算法,重心在于猪场设施的升级。
简单来说,房地产企业进军养猪行业的考量可能是从中分一杯羹,而 科技 厂商的目的在于赚猪场的钱。如果说房地产企业是牧原们眼中的“野蛮人”, 科技 厂商则善意地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
作为养殖“门外汉”的 科技 厂商,能否撬开猪场的大门呢?至少可以找到两个有利的积极信号。
一是网易味央和浙江基投的合作,后者将承担味央猪场的投资和建设。经历了“自建自繁自养自销”的重模式后,网易味央有意将模式进一步变轻,即向合作伙伴输出养殖模式,自身专注于营销和运营。诸如浙江基投等玩家的加入,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网易 探索 出的养殖模式和商业模式已经被外界所接受。
二是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的表态。比如牧原曾多次向媒体开放“智能化养猪场”,特别是在非洲猪瘟爆发时采用巡检机器人进行消毒、监控等工作。虽然牧原等头部企业尚未透露和 科技 厂商合作的消息,单就彼此对“智慧养猪”模式的理解来看,猪场的智慧化转型中终究绕不过华为、阿里、网络等 科技 企业。
只是需要厘清的是,目前“智慧养猪”只是一种共识性的存在,尚未成为生猪行业的主流模式。即使是温氏、牧原、新希望等养殖规模最大的头部企业,资金的主要用途仍在于产能扩张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在“智能猪场”方面的投入并不明显。华为、阿里等“养猪新势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站在 科技 厂商的立场上,“智慧养猪”可能不是一条容易走通的路,却是不可错失的蓝海市场。简单算一笔经济账的话:2020年末国内的生猪存栏为4.07亿头,猪舍的成本在1000元/头左右,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千亿级市场。
何况从潜在的市场趋势来看,并不缺少短期内破局的可能。
一方面,生猪期货已经于2021年初在大商所上市,参考美国生猪养殖规模的集中化进程,生猪期货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型养殖企业可以通过生猪期货规避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进而不断倒逼中小散户退出市场。至少在美国推出生猪期货的20多年里,5000头以上特大型生猪养殖场的存栏量占比从20%提升至74%,国内不无存在依靠生猪期货加速集中化进程的可能。
另一方面,规模化生产将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平稳的市场供应,继而平抑“猪周期”,迫使生猪行业的竞争重心转向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而“智慧养猪”的想象空间在于: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人解放出来,不仅减小了疫情等不确定风险,也将加速猪场向标准化、无人化过渡。在国内生猪行业开启集中化进程的背景下,“智慧养猪”注定是牧原们跳不过的必选题。
也就不难理解华为在这个时间节点进军“智慧养猪”的动机,中国养殖业持续千年的“小农模式”正在出现瓦解的裂痕,生猪养殖的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已经是 社会 上下的主流意志,此时进场无疑是拿到先手棋的绝佳时机。
可以预见的是,华为绝非是最后一个宣布“养猪”的 科技 大厂,当国内生猪养殖的市场格局进一步明晰,还将有越来越多的 科技 玩家涌入。
⑩ 神奇的湛江首富,及公子哥的资本“迷局”
2020年12月15日,连续吃了14个跌停板的“绞肉机”——仁东控股,一早开盘便被巨量的卖盘,封死在跌停板上。
开盘3分钟之后,一股神秘游资进场扫货,短短37秒的时间,即将仁东控股,从跌停板,直接拉升至涨停板。
随后,仁东控股被死死封在涨停板上;与此同时,前期被套牢的股东,一时间如作鸟兽散,在涨停板上割肉止损。
与内蒙古前首富霍庆华的公子,33岁的仁东控股实控人——霍东(详见:《内蒙古首富的“坠落”,和公子的“过山车”!》),死守仁东控股不一样;湛江首富陈华的公子,32岁的京基实业掌门人——陈家荣,则选择了在涨停板割肉止损。
这一天,京基集团出逃了1.6亿元,将持股比例降至4.99%,仅剩市值4.3亿元;加上上半年减持的5000万元,4年前不到10亿元的投资,目测已经亏损了3.6亿元。
由此可见,仁东控股已经不仅是散户“绞肉机”,它同样是大股东“收割机”。
陈家荣,湛江首富陈华的大公子,一个年轻的资本猎手。
他曾在资本市场频频出手,作为门口的野蛮人,“血洗”过康达尔的董事会;而此次,陈家荣在仁东控股上马失前蹄,也并非第一次失手资本市场。
那么,这个年轻少帅有着怎样的资本迷局?他的首富父亲,曾经拉着美国总统来站台打广告的陈华,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一、
1966年,陈华在湛江吴川市蛤岭村出生。
陈家祖祖辈辈靠捕鱼和务农为生,生活极其贫困。
读小学时,全班54个同学,只有陈华买不起红领巾,每次升国旗,陈华都躲在树底下,不敢参加。
10岁那年,父亲出海捕鱼,不幸被机器撞倒,鲜血直流。
听到消息的陈华,带着7岁的弟弟,一路狂奔,把父亲抬回来。
回来的路上,大雨滂沱,看着奄奄一息的父亲,陈华和弟弟陈辉放声痛哭。他不知道为什么生活会如此艰难,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改变贫困。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陈华只得帮助父母,承担生活的压力,经常下地干活,下海捕鱼。
1984年,家里实在没有钱交学费了,18岁的陈华,只能辍学。
听在海南昌江县的亲戚说,那里有泥水工可以做,陈华带着弟弟,揣着借来的10元钱,来到了海南。
谁知泥水工的活被别人做了,总不能空手而归,陈华就四处找活干,在一个茂名人开的石场,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兄弟俩不怕苦、不怕累,打石头、搬水泥、推车子,脏活累活都干了。
半年下来,兄弟俩带着500元回到家。母亲看着两个又黑又瘦的孩子,差点没认出来,一把老泪夺眶而出。
还完家里的债务,500元已所剩无几。
1985年,春节刚过完,陈华想去深圳找事干。听到消息的姐姐,主动找到陈华,借了20元给他做路费。
就这样,陈华又带着弟弟,来到深圳,希望在这片热土上,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二、
没背景、没知识、没文化,三无人员陈华,只能去工地做苦力。
当时也是僧多粥少,找活干的人多,而活却很少。工地一个月只能开十来天的工,每天只能挣5元,一个月最多也就挣个60元。
除去日常开支,一个月下来所剩无几。当时,陈华的梦想,就是能赚到2万元,回老家盖个房子,再买一台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
这样的收入,显然离梦想还很远。
穷则思变,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于是,工地不开工的时候,陈华就去一户一户敲别人家门,主动找活干。
1986年12月16日,陈华来到深圳罗湖黄贝岭的贝岭居敲门找活,当他一路敲到5楼的时候,一个戴着眼镜的先生问他:你有没有水磨机?
陈华敏锐的意识到,有活干了。
虽然手头上没有,陈华还是开口说有。听说有,这个先生给他写了一个字条,让他去朱经理的人。
第二天一早,陈华在一个工地上找到了朱经理。看到字条,朱经理给了他一叠厚厚的图纸。
看不懂图纸,陈华找了一个做工程的老乡,想帮他把项目承包下来,自己打份工就行了。
老乡觉得陈华为人老实,也不想坑他,还是帮他把工程接下来了。就这一单工程,陈华赚到了7000元。
收到钱的陈华,高兴地睡不着觉,在无意之中,他找到了做生意的感觉。
有了第一桶金和经验,陈华成立了工程队,当上了包工头。
经过几年打拼,陈华在深圳小有名气。
1993年底,一个朋友找到陈华,告诉他深圳梅林那里有一个业主,手上有一块地,但没有钱,正在找人合伙开发。
做了多年包工头的陈华,知道这是一个进入房地产行业的绝好机会,于是就把合作给谈了下来。
1994年12月,陈华以8888万元注册资本,成立了深圳市京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正式进军房地产。
三、
当时,陈华一无资本、二无资金、三无人才,又是一个三无人员,公司也是标准的皮包公司。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陈华多年来的信条。
没人懂设计,陈华就找到会做设计的朋友,直截了当地说:我没钱给你,将来送你一套房做设计费。
拿到图纸,找到材料供应商,都是一样的套路,先赊货,后给钱。
就这样,通过借鸡生蛋的办法,陈华硬是把一件看起来不可能的事,给干成了。
房子盖好之后,陈华又想如何把房子卖出去。
陈华的这个楼盘叫金梅花园,与当时非常出名的莲花北小区,隔了一条北环大道。
陈华灵机一动,花了3000元,在《深圳特区报》做了一个小广告,广告语写着: 离莲花北仅一步之遥 。
广告一经发出,陈华的电话就被打爆。第一次“蹭热点”营销,就让他尝到了甜头。
陈华的经商和营销的天赋,在这一个楼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金梅花园这个项目,让陈华在深圳的房地产市场站稳了脚跟,获得了此后拓展的资金和经验。
1995年,陈华再接再厉,又在深圳开发了薜荔花园,这是一个旧改项目,又再一次让他在深圳此后的旧改项目中,占有一席之地。
此后,陈华陆续在深圳梅林开发了几个名盘——碧云天、碧华庭居等,这些大大小小的楼盘,见证着京基一步一步壮大。
2002年,陈华走出梅林,开发了深圳碧海云天这个楼盘。
楼盘还没有落成,陈华就在琢磨着给这个楼盘找一个代言人。
在一次会议上,高管们一致商定请香港的周润发来代言,无奈没有档期。陈华脑洞一开,为什么不能请美国的前总统克林顿前来助阵呢?
陈华提出这个想法,高管们都以为他是异想天开。
一向“想好就干,没条件创造条件上”的陈华,马上托人联系了美国的《商业周刊》。
一波三折,最终在《商业周刊》的帮助,陈华顺利请到了克林顿。
但由于美国前总统造访深圳,还只是为了一家民营企业,这在中国外交史上是第一次,审批流程相对比较繁琐。
2002年5月23日,在碧海云天开盘20天后,美国前总统姗姗来迟,发表了30分钟的演讲。
京基地产这次创新性的营销,在国内引起了轰动,足以写入商学院经典案例。
尝到总统营销的甜头,陈华如法炮制,不断制造噱头,增加京基地产的知名度和江湖地位。
2004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京基花巨资成为了赞助商,陈华获得了一次演讲的机会。在会议上,陈华又和美国的前总统老布什紧紧抱在一起,再次成为了媒体的焦点。
2004年12月,京基地产成立10周年,陈华又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前首相——梅杰,请来助阵,并为他在大梅沙的五星级酒店奠基站台。
这一招,陈华屡试不爽。
2011年,京基的商业经典之作,主楼高441米,时任深圳最高大楼——京基100封顶,陈华请来了龙永图、杨利伟、刘翔等明星,前来助阵。
2014年,在京基房地产的20周年庆典上,陈华同样邀请了英国的前首相——布朗,前来助阵。
这个湛江农村出生,高中辍学的穷小子,在中国的营销史上,硬是打出自己的一个流派——总统营销。后有没有来者不知道,但前无古人是一定的。
四、
2014年,京基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顶峰,全年销售额达到了70亿元。
虽然与一线房企相距甚远,但这个成绩,也足以在深圳二线房企中站稳脚跟。
彼时,深圳一高官落马,善于总统营销的陈华,也归于沉寂。
陈华一手创造了京基的地产帝国,横跨住宅、商业、酒店多种业态。当他隐于幕后之时,属于富二代们的时代来临了。
陈华的大公子,1988年出生的陈家荣,在父亲的栽培之下,于2012年毕业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大学毕业之后,陈家荣回到国内,在平安证券的投行部工作。
这份短短2年的工作,让陈家荣熟悉了中国的资本运作之道。
2014年,陈家荣回到家庭企业京基地产,头衔也由“总裁助理”,逐渐过渡到“副总裁”。
陈家荣想利用在投行的工作经历,给父亲打下的江山,来获得更低的融资渠道。而在此之前,陈华的基本上是利用自有资金,滚动开发楼盘,极少借贷。
有多少钱办多大的事,虽然让京基地产走得极为稳健,但也极大的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以京基地产接班人示人的陈家荣,正在改变这样一种模式。与父亲在资本市场的保守不同,陈家荣显得更加激进。
在陈家荣进驻京基地产一年前,也就是2013年9月,林志与陈木兰等13个自然人账户,在A股二级市场悄悄买入康达尔的股票,这是陈家荣在资本市场最早布下的棋局。
短短的3个月时间,13个自然人账户持有康达尔已经达到了15%,相当于三次举牌(举牌: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防止机构大户操纵股价,收购流通股份5%时需要公告)。
康达尔的实控人和董事长——罗爱华,还没有意识到一个大鳄已经悄悄向她靠近。
没多久,罗爱华就因职务侵占罪,被警方带走,并被立案调查。
但法院并没有起诉罗爱华,2014年11月1日,罗爱华辞去了康达尔总裁职务,由其80后女婿接任。
2015年6月,林志等人的持股比例达到了19.8%,罗爱华这才意识到,林志等人并不是财务投资人那么简单。
发现了威胁之后,罗爱华领导的董事会,迅速拒绝了林志派驻董事的提案,予以本能的反击。
很快,陈家荣就露出他的“獠牙”。
2015年8月,京基与林志结成了一致行动人,总持股比例达到了24.7%。
罗爱华这才发现,她的真正对手,并不是什么林志,而是京基的陈家荣。
康达尔的董事会立刻剥夺了林志等人的股东权利,要求林志和一致行动人改正违法行为,将持股比例下降到5%以内。
12月,双方矛盾再度升级。
京基和林志将康达尔董事会告上法庭,要求判决董事会做出的决议违反法律而无效。
2016年2月,林志等人将股票悉数转让给了京基,京基也继续在二级市场上增持康达尔。
到了2016年6月,京基持有康达尔的股票达到了31.65%,与罗爱华持有的31.66%,仅一步之遥远。
随后,这种状态保持了两年之久。
2018年8月3日,京基再次打破了平静,拟以24元每股的价格,要约收购康达尔10%的股份,以获得康达尔的控制权。
但这个收购计划并未获得康达尔通过,董事会认为京基不具备收购上市公司的主体资格。
仅仅10天之后,罗爱华因为涉嫌背信上市公司利益,再一次被警方带走。
随后,康达尔多次召开会议,董事会上的11名董事,有10名来自京基的提名,完全被陈家荣控制。
京基的要约收购再次提上议事日程,2018年11月2日,京基获得了康达尔41.65%的股份。
陈家荣如愿以偿,花了34.7亿元,将一家上市公司收入囊中。
康达尔是一家老牌的深圳企业,与深圳同岁,主业是养猪。
陈家荣为何会看上一个养猪的上市公司?原因为他,在深圳长期发展,康达尔手上有着价值百亿的低价土地,这才是陈家荣的慧眼所在。
陈家荣血洗康达尔董事会,与姚振华收购万科发生在同一时期,精彩和惨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宝万之争”。
但由于“宝万之争”占据舆论高地,最终姚振华的收购计划夭折,而躲在姚振华后面的陈家荣,则顺利地把康达尔给吃下来了。
这是陈家荣历时最长的一场收购战,也是最成功的一次。
然而,除此之外,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陈家荣,也多次折戟沉沙。
五、
陈家荣不仅仅将目光锁定在A股,港股同样也是他的用武之地。
2015年,陈家荣曾经联合另一位深圳的富二代——香江集团的刘根森,耗资3亿港元,入股香港上市公司先传媒。
这家公司后面改名为KK文化,陈家荣一度增持到第一大股东,并当上了KK文化的董事会主席。
但到了2018年底,陈家荣抛售了KK文化的所有股份,并辞去了董事会主席的职位。
而他抛售时,KK文化的股价,只有他入股时的一半。
然而,KK文化的亏损,对陈家荣来说,只能算是毛毛雨。
当他遇到最强“韭菜收割机”——蔡文胜时,这个年轻少帅也成了一茬绿油油的韭菜。
2016年12月15日,蔡文胜的美图公司在香港上市。陈家荣砸下9.2亿港元,以每股8.5港元的价格,认购了美图1.09亿股,成为美图的基石投资者。
2017年6月,陈家荣再次斥资34亿港元,在场外扫货4亿股。而此时,蔡文胜的儿子以及早期投资者,几乎尽数退出,陈家荣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接盘侠”。
有网友总结了人生三大悲:炒股炒成股东,炒房炒成房东,泡妞泡成老公。三大悲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被套了。
陈家荣炒美图,也炒成了股东。2020年,陈家荣当上美图的非执行董事,成了名副其实的被套股东。
连年巨额亏损的美图,现在股价只有1.5港元,和当初陈家荣入股时候的8.5元相比,已经跌去了82%。
只能说,姜还是老的辣,京基少东家在蔡文胜面前,还是太嫩了。
而如文章开头所述,陈家荣的仁东控股连续13日跌停,发生“地天板”封死涨停时,仓皇出逃,则是陈家荣的第三个投资败笔。
陈家荣在港股也并非一无所获。
2018年4月,走投无路的乐视,将手中持有的17.83%的酷派股份,以8.08亿港元的总价,转让给了威日创投。
实际上,威日创投的实控人,正是陈家荣。
随后,陈家荣又将酷派的股份,转让给了弟弟陈家俊。
陈家俊是陈华的二公子,一名90后,南加州理工大学金融硕士毕业。大学毕业之后,他一直在京基百纳商业管理公司担任副总裁。
酷派也曾是深圳红极一时的手机厂商,日渐没落之后,手中的土地价值连城。
陈家俊也如愿当上了酷派的董事会主席及执行总裁,酷派的董事会也是清一色的京基人。执掌酷派后,对京基地产来说,那些土地也如探囊取物。
六、
穷山沟出来的陈华,凭一己之力,打造出了京基的地产帝国,成为了湛江的常年首富。
陈华的大公子陈家荣和二公子陈家俊,自小家境优渥,享受到了国外的优质教育。
与陈华不加杠杆,不借贷经营的保守相比,两位学历光鲜的公子哥,则更喜欢在资本市场上四处出击。
作为京基集团的接班人,长子陈家荣则更为凶狠,成为“站在门口的野蛮人”,一举拿下康达尔的控制权。
但在港股上,陈家荣则屡战屡败,成为了美图的最大接盘侠。除了在酷派上略有所获,在其它几个港股上,则鲜有胜绩。
陈家俊在A股和港股上的诸多布局,也让人眼花缭乱,成了让人看不懂的资本迷局。
陈家荣的是非成败,目前尚未有定论。
但有一点,他是成功的,那就是投胎。
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句话,对陈家荣和陈家俊来说,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