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用亚轨道火箭首飞成功了吗
5月17日7时33分31秒,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用亚轨道火箭“重庆两江之星”在中国西北某基地成功点火升空,实现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用亚轨道火箭首飞。
零壹空间未来目标是紧密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围绕研究任务建立起一个从科研需求到飞行验证,从方案设计到成果固化的闭环式航天科技生态链,通过系列化的飞行试验,引领全国空天技术的发展方向,逐步提升国家空天领域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快速推动前沿技术的工程应用。同时,公司自主研发的OS-M系列火箭将专注于微小卫星精准迅捷组网发射,服务于全球小卫星及相关业务需求客户,提供快速、低成本以及优质的发射服务,其首型火箭计划将于今年年底前后首飞。
OS-X系列火箭是为航空航天技术验证量身打造的专用飞行试验平台,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航天飞行试验专业、开放、低成本的助推火箭的空白,全面助力航空航天前沿技术实践与转化。OS-X火箭的研制成功是在国家“军民融合”政策指导下,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典范,实践了快速、高效的新型商业航天发展模式,是我国新时代航天领域发展道路上的成功探索。
Ⅱ 民营自研商业火箭是什么
相信小伙伴们都知道,美国的民营太空发射公司创始人“钢铁侠”马斯克和Space X,重庆两江新区也有这样一家“胆儿肥”的民企欲后来居上。5月8日,重庆零壹空间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零壹空间”)正式宣布,“重庆两江之星”将于5月17日左右在西北某基地点火升空(最终发射时间根据天气微调)。这标志着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业火箭发射进入倒计时。
计划5月17日首飞
零壹空间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舒畅透露,目前火箭完成了发射前所有的测试和总装合练,分段的部装已经在北京完成,并开始往中国西北部的试验场进行分段运输,正进行最后紧张的发射前准备工作,计划在今年5月17日首飞。
火箭主体涂装重庆元素
箭身主体涂装由“重庆两江之星”文字和包围文字的两部分曲线图案组成,这上下两部分曲线图案分别代表了长江和嘉陵江,也就是重庆两江,这两部分选取了重庆两江新区标识的颜色,让人能够直观感受到这枚火箭是为重庆两江新区量身打造的。流畅的线型具有速度感和动感,象征重庆两江新区和零壹空间奋发向上的劲头势不可挡。
研发团队重庆人占了一半
作为国内首家从事商业火箭研发的民企,目前,零壹空间的团队100多人,年底将达到200多人的规模。现在研发团队占到一半。
即将首飞的“重庆两江之星”火箭研发制造团队里,就有不少来自重庆的工程师。目前零壹团队里重庆籍员工占比超过30%,总共11人的总装团队里,其中8人都来自重庆。这枚火箭可谓是货真价实的“重庆造”。
舒畅说,现在公司也在不断招收优质的应届生,如重庆大学就是良好的人才储备基地。加之重庆本来就有雄厚的制造基础,所以总装工程师、总装工人、测试工程师,都是面向重庆本地招聘。
在北京,零壹空间的总部里,重庆籍员工占到了30%,舒畅说等今年年底重庆的制造基地建成后,重庆籍的人才都会回来。
联合国内高校发起“飞行联盟”
零壹空间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相关领域十多所顶级高校发起了“先进空天技术验证飞行联盟”。
该平台是一个创新、共享、开放的前沿科技验证平台,可为航空航天高新技术研究提供飞行试验服务,具有快速响应,服务定制化和低成本、高可靠的特点。“飞行联盟”将以开放合作的态度吸纳更多高校,并将向国外扩展,共同提升空天领域的前沿技术水平。
此次与“重庆两江之星”一同首飞的,还有10所国内航空航天类顶尖高校校徽,以及“飞行联盟”的标志。
计划
空间站货运太空旅游
都要试一试
舒畅透露,在市场方面,除现场签约客户,零壹空间还与多家海内外客户签订发射协议。
目前,M系列火箭订单已排至2020年,X系列火箭订单已排至2019年,并与欧洲、亚洲多家卫星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20年预计将实现年产30发以上M系列火箭和20发以上X系列火箭的能力。
零壹空间是国内目前唯一能提供卫星组网专享发射服务和快速补网的民营企业,其研发的M系列火箭专注于微小卫星精准迅捷组网发射,计划将于今年年底前后首飞。
商报记者了解到,位于两江新区航空产业园的零壹空间研发制造基地,初期投资2.5亿元,占地100亩,将建设研发中心、数字化智能制造总装中心、测试中心、飞行器控制与仿真中心和专用实验室等,建成达产后年产值15亿人民币。
基地一期50亩已开工建设,预计年内投用,将形成年产30发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及试验能力。“今年年底重庆智能制造基地将建成投用,主要承担火箭总装工作,同时重庆基地也是整个公司的研发副中心。”舒畅表示。
舒畅还称,目前已经成立了电子公司,正在跟重庆谈合作。预计到2020年,OS-X火箭能达到30~50发的这样一个规模。届时相信能吸引更多涉及卫星应用等领域的企业来渝布局。
“我们既然能把火箭送上去,那么未来我们会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例如空间站的货运,美国的SpaceX公司目前已经在为国际空间站提供货运,我们国家的空间站是2022年建成,届时在空间站货运方面也将有市场空间。再比如现在也有很多公司在研究太空旅游计划,这都是我们未来一定会进入的领域。”舒畅说。
Ⅲ 北斗导航卫星相关概念上市公司股票有哪些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华力创通公司、合众思壮、振芯科技、中海达等。
1、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
2009年4月,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重组基础电信业务正式并入中国电信;卫星通讯业务并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从事卫星运行服务业的核心专业子公司。
紧紧围绕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发展战略,中国卫通确立了构建天地一体卫星运营服务体系,成为服务水平和品牌价值高、国际化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亚洲第一、国际一流的卫星综合信息服务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固定卫星服务、数字发行服务和卫星通信网络服务三大业务。
2、华力创通公司
华力创通公司是国内最早进入嵌入式实时系统技术领域的公司之一。华力创通自设立以来一直专注于从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仿真测试系统及其相关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重点服务于中国的国防军工领域,为中国国防及相关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装备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提供仿真技术产品和服务。
3、合众思壮
北京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卫星导航定位领域企业,技术涵盖GPS、GLONASS、北斗及多系统组合导航定位,主营北斗高精度、北斗移动互联 和时空信息应用三大板块 ,不断深化中国精度、中国位置、中国时间三大时空平台产品的应用。
4、振芯科技
成都振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06月12日成立,经营范围包括设计、开发、销售集成电路、微波组件及相关电子器件等。公司拥有视频图像领域雄厚的技术实力,以“视频监控-智能安防”为发展战略,致力于为国内安防监控行业的用.
5、中海达
中海达全名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领域第一家上市企业。
公司以"创中国GNSS第一品牌"为目标,定位于做"中国GNSS专家",始终引领中国GNSS行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是中国GNSS产业的领军企业。公司稳居国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创 "国际一流GNSS品牌"为己任。
Ⅳ 中国民营运载火箭新突破双曲线一号火箭首飞成功意味着什么
本次发射携带了中国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理工大学的两颗卫星,搭载了央视未来新星验证载荷、西瓜创客载荷及星时代-6载荷等三个末子级载荷,以及长安欧尚汽车和金六福一坛好酒的两个商业配重。
预计至2020年末,星际荣耀将完成双曲线一号遥二至遥六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形成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的规模发射,并开启向大规模商业发射的征程。星际荣耀15吨级液氧/甲烷变推力火箭发动机——焦点一号已经完成了整机200秒长程试车;基于焦点一号构建的双曲线二号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预计将于2021年进行首飞;基于100吨级液氧/甲烷变推力火箭发动机——焦点二号构建的双曲线三号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预计将于2023年进行首飞。由此星际荣耀将构建由固到液、由小到大的运载火箭型谱。
Ⅳ 中国首枚民营火箭创始人说了什么
5月17日7时33分,中国首枚民营自主研发的商用亚轨道火箭“重庆两江之星”在西北某基地腾空而起,火箭在306秒飞行了273千米后,落入预定区域,实现了长时间的临近空间有控飞行,获取了大量真实飞行环境数据。
坐在控制室里,零壹空间创始人舒畅哭得稀里哗啦。几个小时后,他和创业伙伴一起踌躇满志地出现在新闻发布会上。路透社称,这是中国太空探索计划最新的里程碑。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时,舒畅说,自己上一次这样哭得稀里哗啦,是8年前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毕业时,被时年80岁的经济学家厉以宁的毕业赠言打动了。
“你们不能天天想着沙滩和美女,因为你们接受了中国最好的教育。”那位中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著名学者,给毕业生定了“两个100万”的目标:挣100万的钱、写100万的字。
“挣100万元是对家庭、对自己的责任,对你们来说太简单。” 厉以宁补充说,“要写100万字,就要追求不同,去做不同的事情,要不,有谁看?”
自此,如何做到“写100万字”成为舒畅的创业信条,“走不同的路”贯穿了他创业的各个阶段。在他看来,这“100万字”就是他的火箭事业。
“会尝试让中国人坐上你们的火箭去俯瞰祖国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问。
“我们眼下确实做不到。”顿了一下,他身体前倾,“以后,为什么不做呢?”
今年,舒畅33岁,他的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
这是中国商业航天历史性机遇,他嗅到了梦想的味道
舒畅儿时就对浩瀚宇宙充满好奇。2004年,他报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飞行器设计专业,主修飞机设计,尤其偏好设计战斗机。
刚入校,一位老师播放视频。“看到工程师做出的飞机成功上天后无比激动的场景,我也热血沸腾。”他回忆说,“当时我想,如果能设计飞机上天,那该多好!”
在他看来,创业就是要敢于去碰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感觉不可能,是因为存在一种恐惧,不少人就认定别想了。为何不问问自己:你喜欢吗?喜欢就做吧。”
“去做一些别人不曾做或觉得不可能的事情,人家才会愿意读你的100万字。”于是,他一头扎了进去。
“传统上研制一个发动机可能需要3年,我们就9个月”
尽管并非一帆风顺,但舒畅和他创立的公司很快就表现出超凡的效率。
他邀请马超担纲技术,组建了10多人的团队,又吸引到春晓资本、哈工大、联想之星15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公司有了雏形。
2016年5月,公司仅20多人,也名不见经传,却得到了官方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重庆两江新区,显示出巨大的诚意。
这是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也是我国内陆地区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新区内的航空航天产业园做发动机、钛合金、通航、跑道、飞机维修等的配套完备,生态链很好。
“我们想成长为国际化的公司,重庆是直辖市,又处在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同时,重庆人比较火辣,我们做的事情也需要‘血性’,一拍即合。”舒畅决定将生产基地设立在重庆两江新区,随即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此后,公司顺利完成多轮投资,总额已超过5亿元。
“回头看,我很庆幸,感觉只要坚持下来,所谓不可能其实没那么难。”他说,对于民营航天而言,资本、技术、政策都是瓶颈,“但人才是关键”。
“我们并不靠高薪吸引人才,很多人还是降了工资来的。”他说,很多从事运载火箭研究的年轻人,都因为梦想和情怀而加盟。
在舒畅看来,公司之所以创立不久就完成自主研发出火箭并成功首飞,是因为团队有好的技术,国家有成熟的产业链,“设计出来就有人可以制造出来,其他国家就未必能行。”
“民企的运行效率也至关重要。”他分析说,传统上研制一个发动机可能需要3年,“我们就9个月。”因为公司有扁平化的运行机制,总设计师直接管几十位设计人员,分成几个部门,沟通异常高效,节约了大量时间,“大家站黑板那儿一画,总设计师现场拍板就定了”。
在舒畅看来,这种体制优势会让民营航天迸发出极大活力。
“我们不是确定一个任务,产品定型了,交付后就束之高阁。”他表示,首飞成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定格X系列的1.0版本。此后会优化提升,“今年8月的第二批发射,就升级成2.0版,以后一直创新、改进,向前迭代”。
“不断推陈出新的迭代当然有风险,但我们勇于应对,迭代才能提升性价比,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为此,公司需要建立敢于应战和接受失败的文化。
“2016年年底,我们决定自己研制发动机,同事不相信项目负责人能干成,我在台上代表公司表态‘毫无保留’地支持他放手干,如果点一发点不成,再点第二发,点第三发,不要怕失败!我这么年轻,也没当过这么大公司的CEO,我为什么相信自己能搞好,却不相信你呢?”
发射前,他们也考虑到可能会失败。“此前就有理性的措施,如果失败了,备份产品很快就可以进行第二次发射,资金也做好了安排。”
“公司要做好失败的准备,团队要接受可能的失败,我们也希望媒体和社会宽容我们以后可能的失败,真要失败了,那还得继续往前干,站起来再打一发。”舒畅表示,这一发火箭都是自主研发的,很多单机比国家队产品的集成度都要高,新技术、新产品的探索加大了失败的风险。
创业起步要踩实,问题论证清楚再行动
从最开始,舒畅就试图为创业植入“与别人不同”的基因。
从技术参数看,舒畅和他的团队发射的第一发火箭,与埃隆·马斯克当年的第一发大体相当,但两者其实相去甚远,“我们做火箭,就是遵循科学去设计制造,将客户的东西可靠地送到指定位置,而不是复制某款火箭,我们不需要一个样。”
“全世界都没有我们的X系列这样的产品,专门服务科研领域的飞行验证,这样的细分领域,我们算是第一个。”他说,“M系列可能是全世界总价最低的一款火箭,但是性能还很好。”
舒畅建议有雄心创业的青年努力做到与别人不同。同时,虽然创业需要赚钱,但并不是重大抉择都取决于钱。
“我研究生毕业后做了3份工作,从航天到联想,工资下降了30%,从联想出来创业,基本上没有工资。”他说,“我并不是不在意钱,而是不希望钱影响到选择。”
“我从未想过挣不到100万元,担心的是写不好100万字。如果站起来就够得着,那不是好的创业目标,会让你懒惰。要定一个通过较长时间的拼搏才能够到的目标。”他说,如果做出与众不同但能解决需求的产品,必然能赚更多钱。
“我建议创业起步要踩实,一定要把问题论证清楚再行动,而不是一冲动就去干,因为创业太难。”他说,前端论证越充分,未来战略就越清晰,“我们今天的很多战略,在成立时就想得挺明白了,一直沿着往前走”。
Ⅵ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子公司有哪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辖有8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10家专业公司、12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以及若干直属单位。详见下图:
主要从事运载火箭、各类卫星、载人飞船、货运飞船、深空探测器、空间站等宇航产品和战略、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试验和发射服务。科研生产基地遍及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成都、香港、深圳等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致力于发展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空间生物等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大力开拓卫星及其地面运营、国际宇航商业服务、航天金融投资、软件与信息服务等航天服务业,是我国境内唯一的广播通信卫星运营服务商,我国影像信息记录产业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强的产品提供商。
(6)民营火箭上市公司舒畅扩展阅读: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我国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究、设计、试制、试验和生产基地。其前身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成立于1957年11月16日,第一任院长由钱学森同志兼任。
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
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专业最齐全的承担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的专业研究院,主要承担着我国航天产品固体发动机的研制、生产、试验任务,以及该领域内国家重大技术创新和预先研究任务。
Ⅶ 百亿上市公司要出资和马斯克造火箭,你如何看待这件事
关于马斯克造火箭这件事情,很多人都是排斥态度,都是觉得异想天开,不可能成功的,但很多人没有想过,如果对方真的成功了呢,那一下子就不一样了。直接打破了造火箭,必须要某些国家出面才可以做到的,这种定律凭个人也可以做到这种改变就不是单纯的商业上的创造了。
所以胆子大的才能吃肉,这个定律放在国内是对的,放在国外也是对的,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嘲笑人家说这不就是往里面砸钱嘛,那钱干点什么不好啊,但人家的想法跟普通人的想法就是不一样的,不然为什么人家能够成为世界首富。而大多数普通人都是普通人呢,所以事情的结果到底如何,我们拭目以待,没有必要对人家这种行为抱有太大的恶意。
Ⅷ 回到现实的民营航天,离商业化还有多远
2019年7月25日,国内第三枚民营运载火箭“双曲线一号”火箭成功发射。随着地面上人群的欢呼和媒体的关注,中国民营火箭企业在迎来“爆发式”发展后,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然而,正如大部分业内人士所言,全球范围内火箭制造与发射“远远无法满足卫星上天的需求”,商业航天是一个彻底的“卖方市场”,只要你有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就不愁市场。
风头无两的SpaceX,正是在这样的“卖方市场”里横空出世,让不看好者大跌眼镜。
商业化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从无到有”只是开始
一方面,大量的发射缺口意味着商用火箭的服务过程一定是高频次的,至少远远大于当前官方火箭发射的频率;另一方面,唯有低成本才能让高频次释放,传统火箭发射成本下,“预测”的发射频次很多都无法落地。
所以,火箭发射在未来必然以低成本下的高频次需求为主。
对民营航天企业而言,商业化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没有经验可以复制,但至少商业市场的逻辑一定是低成本+高可靠性。
Ⅸ 中国民营火箭公司和SpaceX有可比性吗
今年5月,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顺利升空,成功将孟加拉国的第一颗卫星送入太空。SpaceX作为行业标杆,已领先一步迈入了商业变现的阶段。
以零壹空间为代表的国内民营公司也希望能在低成本上打开局面。零壹空间CEO舒畅曾提出,要集中精力做全世界总价最低的火箭,专门针对500公斤以下的小微型,把它做到极致。就像小米手机,当苹果卖5000块钱的时候它卖1999块钱,舒畅在火箭领域也希望能够做到这样。
而近年来国内立方星等微小卫星技术的进步,一下子打开了轻量卫星的市场需求,这给零壹空间这样的民营火箭公司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遇。虽然中国的民营公司在技术水平上和SpaceX还相距甚远,但在商业模式上,二者仍有相似之处。
来源:新华网
Ⅹ 民营火箭创始人畅想了什么
民营火箭创始人畅想:坐火箭从北京到广州20分钟
“坐火箭从北京到广州20分钟”
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用火箭成功发射 创始人舒畅讲述商用火箭从0到1的故事
5月17日7:33,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OS-X火箭“重庆两江之星”在中国西北某基地成功发射。这是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用火箭,其首飞成功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让创始人舒畅获得了很多掌声。
首飞成功后,舒畅比之前更加忙碌,各种调研、考察以及媒体的采访接踵而至,“首飞成功是商业火箭的从0到1,未来,我们还会有更多的技术更多的创新从0到1”。
舒畅定了个规矩,在公司不允许叫“总”,而是直呼其名,谁称呼其为“舒总”,就要在公司群里发红包。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兼CEO,舒畅没有给自己单独设一间办公室,而是和其他员工一样,在偌大的办公区中有一个小小的“格子间”。这名32岁的年轻人有着过硬的技术功底、理科男的缜密逻辑、良好的口才以及毫无架子的真诚。
大学曾创业做外卖平台
“我们要打造的就是平等、有话直说的文化。”舒畅认为,创新是商业火箭公司的生命,而创新从一开始就是容易被质疑的,所以要鼓励大家把观点亮出来。因此只有当整个公司形成一种保护“有话直说”的氛围,大家才会敢把想法说出来。
在2015年创建公司的时候,舒畅年仅29岁,为什么是他?为什么要造火箭?这还要从舒畅在大学时期就种下的创业梦说起。
舒畅本科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飞行器设计专业,因为觉得设计战斗机特别酷炫,所以他学的是战斗机设计。大学时代的他学习很刻苦,那时候他一有时间就泡在图书馆,经济、历史甚至包括医学等各种书籍都看。
“坦白说那时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以后适合做什么,所以才天天看书。”舒畅认真剖析自己:有理工男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善于言辞、善于跟人打交道,综合素质较好,最后得出结论:“我是适合创业的。”在大二下学期,舒畅确定了自己要创业,并立刻开始尝试。
第一次创业是做夏令营,舒畅将高中母校和北京高校的资源联合起来,做的夏令营活动取得了成功。后来,舒畅又发现了大学生对外卖的需求,很多学生认为外出吃饭浪费时间,如果给他们送餐并加上一些跑腿费,他们是愿意接受的。在对大学生外卖需求市场进行了调研之后,舒畅从老家拉来了一些朋友,跟着自己创业送外卖。
“那时候还不懂互联网,就靠着小灵通,接到订单再去买去送,每一单加一两块跑腿费。”做了一段时间,舒畅发现,做不下去了。他认为,这次创业失败是输在了自己能力不足,不懂互联网,不懂融资。但这次经历让舒畅坚定了创业的决心。
本科毕业后,为了弥补自己不懂经济不懂投融资的“短板”,舒畅进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攻读经济学硕士,在北大读硕士期间,舒畅热衷于去报告厅听企业家们的演讲,在激励自己的同时努力获得创业所需要的资本和资源。
商业火箭从0到1
硕士毕业后,舒畅进入了航天科技集团,主要负责产业投资。2014年底,国家下发文件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卫星研制领域,“军民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国商业航天的政策窗口逐步开启。舒畅敏锐地嗅到了商业航天的风口,他想要投资一家民营航天企业,但找了一圈后发现,市场上并没有这样的公司。“我为什么不能自己来干?”
2015年8月,舒畅开始组建团队。如今舒畅公司的总裁马超是舒畅在北航的师兄,也是他的辅导员,博士毕业后便进入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一直从事国家重大科研工程,三十出头已经是单位重点培养的年轻领导干部。马超对舒畅要自己造火箭的计划很认同,但由于自己手中做的事情也很有成就感,因此一开始拒绝了舒畅。
最终让马超下决心加入的反而是困难和挫折,很多人对舒畅要自己造火箭不屑一顾,“不要拿美国来对比,国情不同,中国不可能造出私营火箭”。这刺激了马超,他跟舒畅说:“以前没觉得这件事多有挑战,现在我们非得把这枚火箭打上天不可。”
如今,舒畅的团队已有120多人,大多数都是85后,舒畅求才若渴,公司仍在大量招人。“我们需要聪明人,因为爱动脑筋的人总是不断有创新的点子。”让舒畅最为感动的是,一位同事曾经拉着他的手说,“不管遇到多少困难,我一定会跟着公司走下去。”
走自主研发的路
火箭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组建团队后,舒畅最大的难题就是融资。“一听说我们要造火箭,一些人甚至把我当成骗子”,谈起早期融资的经历,舒畅坦言碰了很多钉子。“那时候我才29岁,还长着一张娃娃脸,说要在中国造商业火箭,别人觉得不靠谱也属正常”。舒畅坦然回顾着那时的窘迫,“好在我们每个阶段都熬过来了”。
公司成立之后,舒畅带领团队立刻着手做方案设计然后进行认证。他们认为,“穿新鞋,走老路”将是商业航天的末路,舒畅决定走自主研发的路,这意味着长时间的付出。而首飞火箭上的“黑科技”就是对团队付出最好的回报,“发动机、综控机、无线通信、飞控软件等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可以说,火箭上的心脏、大脑、小脑都是我们自己掌握的。”
首飞前半个月,核心研发团队已进驻发射基地,开始进行高强度的准备工作,半夜下班甚至通宵都很平常,其间一位同事过生日,当大家把生日蛋糕推出来的时候,这位同事流鼻血了。首飞成功后,研发团队所有人都哭了,自己造的火箭飞上了天,这种成就感无与伦比。
舒畅对公司名字好不好非常在意。当初在给公司起名时,舒畅左思右想,有一天晚上舒畅躺在床上,手里有本书,是风靡创投圈的《从0到1》,书中认为,必须要有梦想,要不断创新,让未来与众不同并且更加美好,从0到1,才能创造无限的价值。
舒畅当时就决定了公司的名字——零壹空间,做中国商业火箭的从0到1,做商业火箭创新的从0到1。有了这个想法后,舒畅大半夜兴奋地给好多人发了微信,问他们对这个名字的看法,有很多人觉得不错,也有建议他,苹果公司这么牛,你不如叫梨公司,很有特点也很容易记住。但舒畅认为,名字原本没意义,因为公司有价值才得到大家的认可,名字才有价值。“把本来没有意义的名字变成大家都认可的名字,作为创业者很有成就感。”
让火箭成为交通工具
首飞成功后,有人称这是“中国版SpaceX”,舒畅则认为,自己走的是一条和SpaceX差异化发展的路。“我们现在做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主要是针对500公斤以下的小卫星,SpaceX针对的是一吨级以上的大卫星。”
目前舒畅公司有M和X两个系列的火箭,M系列运载火箭为小卫星客户提供发射服务;X系列火箭是为航空航天技术验证量身打造的专用飞行试验平台,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航天飞行试验专业、开放、低成本的助推火箭的空白,全面助力航空航天前沿技术实践与转化。舒畅告诉记者,今年公司至少还有三次火箭发射计划。
实际上,舒畅更想做航天领域的华为。“这符合中国国情,我们不造梦,我们是实干派,希望能实实在在改变很多人的生活。”
对大众而言,火箭发射、航空航天神秘而遥远,发射商业火箭能给大众带来便利吗?对此疑问,舒畅举例解释,比如火箭发射卫星信号,解决了飞机、大海中上网的问题,这是目前已经实现的。“再大胆一点设想,一枚火箭从北京飞到广州大约只需要20多分钟,如果我们把成本降下来,火箭能不能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舒畅坚信,未来取代飞机的一定是火箭,不断的创新将带来变革。
为了实现梦想,作为创始人的舒畅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每天18小时,一周六天都是处于工作状态,还经常飞来飞去出差。在舒畅办公桌的最显眼位置上摆放着他们自主研制的火箭模型,在模型旁边,是一家三口的照片,舒畅抱着女儿,紧挨着太太,笑容灿烂。
“前几天在天桥下有一个可以上台唱歌的活动,4岁的女儿不敢上去,我就上去唱了,唱完再鼓励她。”尽管因为工作太忙陪伴女儿的时间不多,但舒畅尽量让自己能够成为孩子的榜样,“有一个为梦想努力奋斗的爸爸,我希望她能感到骄傲。”
对话
5~10年在细分领域成为龙头企业
广州日报:怎么看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前景?
舒畅:2015年是我国商业航天元年,这一年成立了若干家卫星公司、火箭公司,行业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公司的卫星还没来得及上天,火箭还没拿出产品,与国外差距很大。
广州日报:你对年轻人创业有什么建议?
舒畅:自带梦想和情怀的创业,能够激励很多年轻人做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现在我们的创业氛围很好,因而年轻人更要做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未来会有很多新技术,新变革,一定会有大量的人来质疑,希望年轻人能坚持梦想,把科技创新做到新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