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财经>2008年刊上的一篇文章<中国2008,日本1988 >
以下为现任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CEIBS)经济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先生的一篇文章. 此前, 许先生曾任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兼研究部主管, 美林证券亚太高级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顾问。麻省Amherst学院经济学助理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等等.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中国2008,日本1988?
亚洲两个最大的经济何其相似,区别仅在时间上相隔了20年。
20年前,在世界各地的旅游景点,处处可见摇晃小旗的日本游客;今天从巴黎到洛杉矶,散漫喧哗的国人成为酒店饭馆的新宠。20年前,巨额贸易顺差迫使日元大幅升值,今天处于同样境地的是中国的人民币。20年前,日本人在全球寻觅资产,加州的高尔夫球场、纽约的洛克菲洛中心,无论价格几何,悉数收入囊中;今天轮到中国公司,大手笔购进巴西的铁矿、中亚的油田。20年前,世界10大银行日本占据9席,今天按市值计算,中国已10有其4。20年前,东京的股市和地产掀起非理性狂潮,今天上海的A股突飞猛进,很快就打破了东邻扶桑的泡沫记录。
两个亚洲大国的经济不但形同而且神似。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和起飞靠的是投资,投资对GDP的比率从1955年的15%快速上升,到1970年代初期已接近40%。我国经济增长最强有力的推动也是投资,投资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提高到2006年的42%。作为对照,战后美国的投资率一直稳定在15%的水平上。
表面上看,投资驱动并无不妥,日、中两国先后都实现了经济的高增长和低通胀。从1955年到第一次石油冲击的1973年,日本的GDP增长约为10%,而消费物价通胀年平均不到2%。低通胀的原因是投资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过剩产能下的过度竞争限制了厂商的定价能力。同样由投资驱动,我国当前经济周期的特征也是高增长和低通胀。
高增长掩盖了诸多深层次的结构问题,改革的意愿消失在满足于现状的欣慰之中,低通胀则解除了货币政策当局的警惕,银根松宽,信贷供应充足。信贷刺激了投资,投资带动景气上升,企业盈利的改善诱使银行发出更多的贷款,如此形成投资-景气-信贷之间的循环,进一步强化了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并为日后的流动性泛滥埋下了伏笔。
投资驱动的问题在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如同所有生产要素,投资服从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就像在给定面积的农田里施肥,第一袋肥料可增产100斤的话,第二袋只能增产60斤,第三袋所带来的新增产出更少。换一个等价的说法,为了获得一定的产出增加,农民必须使用越来越多的肥料。同理,为了维持一定的GDP增长比如说10%,仅有高投资率还不够,必须不断提高投资率。然而投资率存在着上限,理论上讲不可能超过100%。现实的上限在哪里?50%?即一年之内所创造价值的一半用于投资,另一半留作消费,这是一个迄今为止世界上从未见过的比率,我国经济距离这一点已经不远了。
一旦投资下滑,增长奇迹终结。自1970年代初开始,日本的投资率从35%的高位上回落,GDP增长率随之降到年平均4%以下,进入1990年代之后,增长基本停顿。人们自然要问,我国的投资率还有多少上升空间?如果投资趋向稳定或者下降,我们是否还能保持高速增长?
除了增长的不可持续性,投资驱动造成经济结构的扭曲,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过度发达,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相对落后。虽然人均GDP和美国相差不多,日本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为65%,比美国低了至少15个百分点。我国服务业产值不到GDP的40%,并且近年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目前与印度相比也要低10多个百分点。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失衡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贸易顺差和本币的升值都与之有着很大的关系。服务产品在本土消费,不会引起国际贸易摩擦,而制造业的过剩产能只能由海外市场吸收,强劲的出口实为投资驱动的必然结果。倘若当年日本及时将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服务业,或许可以避免“广场协议”的城下之盟;倘若我们能够及时叫停“二次工业化”的自编狂想曲,或许资源的消耗不致令世界感到难以承受,环境的破坏恐怕也不会严重到今天的地步。
制造业的过度发达源于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日本有产业政策,中国有五年计划。凡政府规划必然是重制造业,轻服务业,因为它既不知道如何也没有足够的信息制定服务业的规划。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日本以往的产业政策实际上都是制造业政策,而我国的五年计划的编制也是围绕制造业展开,对服务业仅轻描淡写,几笔带过。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区别在于前者多为集中、已知和确定的,而后者却是分散、未知和不确定的。汽车如何制造,看得见摸得着,一个互连网站能否招徕到足够的用户,没有人说得清楚,甚至在街角上开一家餐馆能否赚钱,要到开业经营之后,才能有个大致的估计。服务业在这里包括了对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的科技创新,虽然科技产业也有制造业的成分,但它的价值创造主要体现在无形的智力产品上。政府可以规划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两个汽车公司就是一个行业,但对于服务业特别是科技创新,政府既非专家又缺乏信息,不可能事先做出符合实际的预测与规划。
无论产业政策还是五年计划,政府导向的资源配置不可避免地向制造业倾斜。“日本模式”曾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其核心是政府、工业和金融的三位一体,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银行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提供廉价资金,企业进行快速的规模扩张。为了强化集体行动能力,银行与企业以及企业之间交叉持股,结成利益共同体。在我国,执行产业政策的是大型中央企业和国有银行,政府所有制则作为协调和沟通的连接纽带。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也制定了各自的区域经济规划,运用行政影响为重点项目提供融资。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规划对企业的约束日趋衰弱,但产业政策以及与其配套的监管却长期压抑了服务业的发展。政府对重要的服务业如金融实施了严格的市场准入、产品开发和定价的管制,不仅限制了这些行业自身的成长,而且由于机构与产品的单一和过分集中在银行业,不能给服务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银行要求借贷者拥有足够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并有稳定的现金流以支付利息,制造业因此受到青睐,而服务业和科技企业则遭到遗弃。
日、中两国都非常重视科技,日本建有筑波科技城,中国的科技园区更是遍布全国。然而不无讽刺的是,政府越重视,创新能力的提高似乎就越困难,日本的信息技术落后美国不止10年,而中国在经济高速成长期间甚至少有丰田、索尼那样能够进入高端国际市场的公司。
日本给人以科技发达的印象,其实正如日本前金融相竹中平藏所指出的,日本的特点是二元经济,外向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制造业部门创新能力较强,可与欧美竞争,而国内的金融、地产、建筑、零售等行业长期处于政府的保护之下,产品技术陈旧,效率低下。我国的二元经济也不宜再以城乡划分,而与日本类似,一方面是监管保护和政策扶持下的国有部门,与之并存的是在国内外激烈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民营部门,我国目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多出自后一部门。
创新能力不足成为日、中两国经济的软肋,为保持增长,两国都不得不追加投资,以弥补投资收益递减留下的缺口。美国之所以能够以15%的投资率实现战后的中度增长,关键是通过创新不断改进效率。尽管山姆大叔的增长成绩不如东亚耀眼,但他有理由对85%的消费率感到满意,毕竟发展经济的目的不是增长本身,而是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
当增长失去势头时,日本找到了快速创造财富的捷径——经济泡沫化。由于直接融资手段缺乏和资本市场的畸形,民间储蓄的大部流入商业银行,而银行消化储蓄资金的方法只有放贷。与直接融资不同,贷款会派生出新的存款回流到银行,迫使银行发放新一轮的贷款,由此造成流动性的过剩。股市和地产狂飚曾使东洋感觉已站在世界之巅,同样的纸面繁荣20年后在中国重新上演。
1989年近代历史上最大的泡沫破灭,日本经济从此陷入停滞和萧条,十几年间首相更换有如走马灯,认真反省“日本模式”的只有小泉政府。小泉在任内整顿金融,开放市场,打破交叉持股,缩小政府规模,最能代表其政策取向的,当属邮政储蓄的私有化。
历数“日本模式”的诸要素,产业政策、投资拉动、制造业优先、银行为主的金融等等,所有这些都可追溯到一个源头——政府对经济的积极干预。至于“日本模式”的另一面,消费不足、服务业落后、创新乏力、流动性过剩、资产泡沫,则可以归结为市场的虚弱。实际上,“无形之手”之所以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正在于“有形之手”的过于强势。
今天的日本在发展道路上的十字路口徘徊,沿袭自明治维新以来形成的传统,继续政府主导的“日本株式会社”模式?还是相信市场,倚靠企业和个人的创造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决定日本经济的未来走向。中国能否避免日本式的繁荣-萧条大循环?今后几年的政策时关键,希望2008年将是改革开放的第31年,而不是激情与惶恐交织的泡沫元年。
我还没来得及看 先发了 等下再看
2. 对日本邮政民营化改革的是非评析
邮政民营化是日本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总体进程的一个阶段,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并一直持续至今的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浪潮的一分子,其改革思想与以公共选择理论为基础的“重塑政府”运动一脉相承。 1 日本邮政的现状、改革历程及方向 1.1 现状 日本邮政系统拥有27万多名职工,约占日本全部国家公务员的1/3;在全国设有约2.47万个邮局, 其中约1.9万个是“特定邮局”,“特定邮局”局长实行世袭制。其主要业务有邮件、储蓄和保险。至2004年3月末,总资产达到404.2万亿日元。其中,邮储余额达到220万亿日元,超过日本四大商业银行存款余额的总和,保险部门资产120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四大寿险公司资产的总和。这两类资产总和相当于日本当年GDP的2/3,是金融市场名副其实的“巨无霸”。 1.2 改革历程 日本邮政创办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是典型的国营体制。20世纪80年代,继日本电信电话公司、日本烟草专卖公司、日本国有铁道公司成功实现民营化后,邮政改革一度是日本信奉新保守主义经济理论的政治家及官僚关注的问题。1997年9月,桥本内阁公布了行政改革会议的《中期报告》,该报告确立了邮政民营化的方向,但受到邮政省官僚、邮政工会及“特定邮局”局长的强烈反对,改革大幅度后退。同年12月,《最终报告》明确提出邮政不搞民营化,但要在5年以后改为独立核算、拥有经营自主权的“邮政公社”。此后,邮政三事业作为一体隶属于邮政事业厅,2001年编入总务省。也是在这一年,小泉出任首相,开始重弹邮政民营化改革论调。2003年4月1日,邮政公社的成立成为日本邮政事业创办以来的最大改革。2005年4月27日,日本临时内阁通过了“邮政民营化相关法案”,并于7月5日在众议院以微弱优势通过,但在8月8日遭国会否决。此后,小泉强行解散众议院,提前进行大选,由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获得了众议院480个议席中的327个(自民党占296个议席),超过了众议院总议席数的2/3,日本邮政民营化基本形成定局。 1.3 改革方向 “邮政民营化相关法案”由《邮政民营化法案》、《邮政股份公司法案》、《邮政局股份公 司法案》、《邮递事业股份公司法案》、《独立行政法人邮政储蓄及简易生命保险管理机构法案》、《邮政民营化法案实施过程中关于相关法律制定的法案》等6个法案构成。根据该相关法案,2007年4月(因遭国会否决延迟到2007年10月)邮政公社将改制为由政府100%控股的股份公司,邮件、储蓄、邮政简易保险三大业务将分别改组为“窗口网络服务公司”、“邮递公司”、“邮政储蓄公司”和“邮政保险公司”4家股份制公司。 完成股份制改造之后,日本政府将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使这4家公司能与同行展开平等竞争。同时,邮政系统职员目前的国家公务员身份将取消,成为普通民间企业职员。然后,政府分批出售持有的公司股份,使公司逐步成为由企业法人和私人持股的民营公司。到2017年4月(因遭国会否决延迟到2017年10月),上述4家公司将完成所有的民营化改革程序。其中,邮储公司和保险公司成为完全独立的民营企业,其权利和义务与其他金融机构完全相同。在这两家公司实行民营化3年之后,政府将其持有的所有股份分期分批在证券市场出售。邮递公司和窗口网络服务公司则由一家政府持有1/3以上股份的控股公司控股。 2 关于日本邮政民营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2.1 对日本邮政民营化改革的背景思考 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日本的泡沫经济迅速破裂,经济形势趋于险恶,政府财政严重恶化。 2002年,占日本经济总量60%以上的民间消费需求的名义增长率为-0.6%,就业形势更趋严 峻;国内企业价格指数增长率、消费者物价指数、面向企业的服务价格指数分别为-1.6%、-0.8%、-0.9%;通货紧缩更加难以治理。2003年,中央和地方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高达8.2%,而西方发达国家中赤字比重最高的美国也只有4.6%;中央与地方政府累计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高达151.0%,而西方发达国家中这一比例最高的意大利也只有108.1%。2004年末,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已经上升到719万亿日元,其中邮政储蓄和邮政保险持有316万亿日元。日本不得不重新审视政府的职能定位,有着官僚体系和政府腐败代名词之称的日本邮政系统遂成为改革的首选对象。
3. 汉能私有化后股票怎样买卖
汉能私有化过程应该是比较复杂的,一旦私有化成功,香港股票可以以每股5元卖回给汉能或随之转入国内A股继续持有。
汉能是在香港上市,目前处于停牌状态。无论继续维持停牌是出于香港证监会设置障碍还是汉能为了规避目前萎靡的股市环境,这种停牌状态都区别于一只正常交易中的上市公司私有化进程,手续会稍微复杂些。私有化完成但没有回归A股上市之前,是无法交易购买股票的,因为还没发行。而完成私有化又不等于立刻就可以在国内A股挂牌,即使是属于独角兽也是有一定的时间,是否借壳上也还不一定。总之汉能私有化后必须在A股或其他股票交易平台挂牌后才可以继续买卖。现持有的汉能股票个人觉得可以持有,毕竟汉能在薄膜太阳能技术是全球领先的,而美国、欧洲、日本已经早已推广使用这二代太阳能发电技术了,中国还是处于低端市场为主体的市场环境,但未来使用薄膜太阳能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的。汉能要私有化就证明对国内市场信心十足,事实上与国内薄膜太阳能万亿市场相比,目前汉能的股价市值是严重低估的,毕竟类似于垄断的优势是真实存在的。
4. 小泉提出日本邮政民营化对他有什么好处呢
日本邮政系统在全国境内有2.5万个分支机构,共吸纳存款1.9万亿美元,相当于日本最大私营银行东京-三菱银行存款的3倍。根据小泉政府提出的“邮政民营化相关法案”,日本邮政业在2017年前完成私有化。邮政民营化相关法案包括邮政民营化法案、日本邮政股份有限公司法案等6项法案,主要内容是在2007年4月解散日本邮政公社,成立一个控股公司,下设窗口公司、邮政事业公司、邮政储蓄银行和保险公司。窗口公司负责整个系统雇员开支、管理邮政企业财产等。控股公司起初将统领这4家公司,但到2017年必须售出在银行和保险业的股票。这个改革方案在日本朝野引起强烈争论。支持者称,邮政业私有化有助于改善服务、提高竞争力,由市场来决定如何有效使用巨额存款。反对者认为,邮政业民营化不仅会导致部分从业人员失业,而且会造成邮局减少,影响服务质量。
5. 中国概念股私有化浪潮的原因有哪些
资本市场恰如一座围城,城外的公司挤破脑袋想冲进去,置身其中的公司又费尽周折想逃出来。
3月27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河南众品食业(HOGS.NASDAQ)宣布,董事会收到董事长兼CEO朱献福提出的初步、非约束性私有化要约——朱献福有意以13.50美元/股的现金价格回购所有非其本人持有的在外流通普通股。
众品食业并不是近期唯一期望退市的中概股。一个月前,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B2B公司(1688.HK)启动退市。3月26日,马云(微博)致信阿里巴巴股东,希望股东们能对公司的私有化予以体谅。“尽管私有化的过程非常艰难痛苦,但我们宁愿有一个不完美的变革,也不愿看到一个没有希望的未来。”
而在3月12日,优酷网(YOKU.NYSE)与土豆网(TUDO.NASDAQ)宣布以100%换股方式合并,交易完毕后,土豆网将从美国纳斯达克退市。此时距土豆登陆纳斯达克仅7个月而已。
在它之前的2月14日,盛大(SNDA.NASDAQ)宣布,公司特别股东大会多数股东投票赞成、批准了CEO陈天桥拟23亿美元收购盛大在美发行股份的提议。其理由是,公司私有化后将不再承受资本市场对业绩短期营收、利润等的压力,可以踏实去做好长线业务布局。
如今,中概股的退市名单中,正不断地增加着新成员。据罗仕证券日前统计,2011年间,共有22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宣布或已经完成私有化退市,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2011年中国企业在美IPO22亿美元的总融资额。其中,同济堂、康鹏化学、中消安、盛大网络、环球雅思等10家已经完成私有化交易并退市,而近期仍在进行私有化交易的,有亚信联创、中房信、国人通信等。罗仕证券预计,私有化交易在2012年将继续保持强劲势头。
不仅在美国市场,在香港和新加坡,同样的一幕正不断上演。与此相对应的是,就在2010年,赴美上市中国企业数量达到创纪录的45家,融资额高达38.86亿美元,甚至出现了一周之内5家中国公司挂牌美国市场的盛况。
只是,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还来不及享受资本市场的盛宴,便遭遇了2011年最冷的寒冬。在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康雁看来,此时的退市潮反映了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企业上市往往是为了获得资金,但资金的获得并不是没有代价的。“用围城的比喻很形象,说到底,这是一个资本市场不断成熟和演变的必经过程。”
资本桎梏
盛大网络的退市,从去年10月17日公布私有化计划至今年2月15日正式完成,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
从2009年起,这家试图成为“网络迪士尼”的娱乐公司就进入了扩张期,其业务横跨游戏、文学、音乐、视频、旅游等,希望从版权内容输出的源头打通产业链。愿望虽然美好,但过长的战线对资金周转及管理形成了严峻挑战,盛大内部各种问题逐渐爆发。而当酷6的收购导致整个集团“很受伤”后,盛大便开始了接连的调整。
在推出私有化计划前,盛大网络的股价一度跌破30美元。而其手中高达14.17亿美元的现金以及拥有的盛大游戏(GAME.NASDAQ)股权已值每股约32美元。这意味着,公司构筑的娱乐帝国梦想并不能激发资本市场的兴趣。
这与阿里巴巴B2B公司的处境相似——阿里B2B公司的营收下滑也导致股价长期不振。根据其最新财报,B2B去年四季度营收增幅15.5%,创近年最低。纯利下跌6%,亦是连续9个季度来首次下跌。艾瑞统计数据显示,阿里B2B的市场份额最近2年整体下滑,8个季度下降了13.4%。对此,马云在今年1月的一次内部讲话中提到,未来三年整个集团的主旋律就是“修身养性”,加强内部建设。
资本市场估值不高、不被投资者关注、交易不活跃是盛大网络及阿里B2B私有化的重要原因。事实上,中概股在美国市场几乎都遭遇了类似的烦恼。网易CEO丁磊几年前参加两会时就表示后悔让公司上市。因为海外投资者对国内公司的产品和业务不熟悉,用户和投资人两个群体毫无重合,使得中概股的估值处于底部。搜狐CEO张朝阳也曾在投资者会议上公开表达了对搜狐市盈率的不满,认为搜狐的股价根本没有反映出公司的价值。
“如果管理层经过预算,发现公司的股价值30元,但实际股价只有20元,那么公司的融资成本就很高。”康雁称,“因为这相当于我每发行一股新的股票就要赔10元。”此外,企业在上市后还需持续不断地支付服务费,包括信息披露、审计、法律等方面的成本。每次发布季报、年报时,企业还要接受公众放大镜般的审视,一旦业绩低于预期,大股东、董事会便会面临投资者的压力。
就盛大而言,在退市前的一年内,每季的业绩表现皆难如人意。当时转型调整中的盛大正面临营收走高而净利走低的局面。若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盛大网络2011年第二季净利润为880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4.8%,环比下降89.71%,而2011年三季报显示,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盛大网络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应占净利为970万元,同比下降89.97%,这些都让公司面临着较大的声誉和公关压力。再看阿里巴巴,它的退市公告或多或少地显示公司担心股价疲软会影响整体的品牌形象。
“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它自身的监管成本、运营成本和决策效率成本也在不断地增加,而资本市场的价值又在向下走,对企业而言,每年付出大量的成本只是为了维持这么低的市值,就显得不太值得。”博斯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徐沪初指出。
另一种可能是,“当企业市值很低的时候,它会面临恶意收购等现象。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会导致公司的控制权旁落他人。”徐补充道。
从这个角度看,当企业不缺钱,或作为上市公司的成本大于其收益时,通过私有化退市就成了理性的举动。
即便如此,这并不能掩盖公司的潜在损失。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对资金链提出了更高挑战。
“如果你的现金流不是很好,就要通过银行贷款解决,这会让企业在短期内背负更高的成本。”康雁解释道,“而股票不需要马上分红,也没有义务在短期内对股东作出回报。”
在知名IT评论人谢文(微博)看来,私有化并不值得提倡。“一家公司往往请了很多律师、财务顾问,经过若干交易才上了市,而退市又要花很多成本,太过折腾。而从历史上看,真正的好公司或百年老店没有一家是这么干的。”他说道,“看一家企业是否健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花多大力气在资本层面,花多大力气在产品服务层面,又花多大时间在市场公关层面。不少中国企业,都将太多的精力放在公关、市场和资本游戏上。”
私有化的另一大隐性成本则表现在人才的获取上。用谢文的话说,员工们每天工作十几小时,大多是希望公司上市后能获得可观回报,而这条路被堵上后,很多一流人才便会蠢蠢欲动。“别的公司有上市和增值前景,我何必到你这里来?比如雅虎股价在过去几年一蹶不振,很多一流人才都走了,尽管公司的架子还在那,看起来还盈利,但实际已削弱了未来发展的动力。”
缓解浮躁
从公开信息看,陈天桥是在2010年底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在2010年三季度财报会议上提出了新的转型思路和新业务布局。
和阿里巴巴一样,盛大也同样需要“休养生息”,以及更谨慎地、用波澜不惊的方式部署整个产业链。然而美国资本市场关注的是业绩与回报,它们并不会给予上市公司足够的耐心。这在无形中给了盛大诸多压力。
这种状况在海外上市公司中并不鲜见。近几年,中国公司如潮涌般涌入海外资本市场。相比于国内严格的审批制度,海外上市的低门槛与业绩盈利的低要求,以及国际投资者对中概股的热捧,成了许多企业争相在海外IPO的助推力。但经历海外市场的洗礼后,不少公司发现每季度的财报发布都成了一道坎。
一位盛大的前高管称,陈天桥在过去数年间变得越发急躁,赌性也更加严重。他曾试图借爆发式的投资换取业务的迅速突破,但结果是让盛大上下陷入浮躁的心态中。
但事实上,业务转型与战略升级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来实施,这很有可能影响公司的短期盈利能力。况且,纳斯达克与中国概念股的蜜月期早已过去。
“有些时候,资本市场未必是利于企业发展的,”康雁认为,“遇到重大战略转型期的企业,必须进行一些长期的亏损性的投入来扭转态势,而资本市场的短期性无法支持企业的长期投入。”管理层与资本市场的出发点不同,就会展开利益的博弈,“这时私有化,就能不在资本市场的干扰下进行长期布局。”
此外,上市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束缚大股东的手脚,尤其对海外上市公司而言。如果大股东想对公司进行业务调整、资产重组,都要履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内部讨论、监管部门批准等流程,不仅时间长,而且大股东往往不能“随心所欲”。
或许,退市能减缓盛大的焦虑。而在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对出口贸易的持续负面影响下,阿里集团同样需要自我调整。
去年6月,阿里集团提出“大阿里”战略,奠定了阿里巴巴旗下B2B、B2C业务的基调,从而将各业务线打通。
而今,盛大和阿里有了更加从容的迹象。对于阿里集团而言,私有化为公司实现更大的目标创造了条件。
事实上,外界并不能排除这些退市公司是否会考虑进行PPP(Public-Private-Public,即上市、退市、再上市)。这意味着,它们从低迷的海外市场退市,回到估值较高的国内或者其他市场重新上市,市值可能会因此增长好几倍。
“这取决于公司当下的交易动机。”康雁称,“如果你认为私有化可以让你更好地集中核心业务,那么公司可以趁此机会做中长期的打算。如果私有化仅仅是因为股价太低丧失了融资功能,那么你面临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另一个市场将股票卖的更好。”
这种交易型的私有化,面临的是另一重挑战。用徐沪初的话说,私有化后的公司再上市时,必须要对公司的历史有一个回顾和交代。
“你一定要讲一个非常好的故事,如果这个故事不好,就会对再度上市产生很大的影响。”换言之,公司再度上市时,消费者和投资者对它的要求会更加苛刻,如果没有一种更好的盈利模式,便会对定价产生影响。
“这其中的风险很大。”徐沪初表示,“如果纯粹从财务角度出发而退市,将来就很难有故事可讲。而一旦涉及战略意图,大家便会以期待的心情对待公司的再度上市。从这个角度看,盛大和阿里都已经把后面的故事铺垫好了。”
博弈私有化
据统计,2011年间,共有20余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宣布或已经完成私有化退市,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2011年中国企业在美IPO22亿美 元的总融资额。关于私有化背后的逻辑和利益链条,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康雁,博斯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徐沪初提出了他们的见解。
《21世纪》:对企业而言,应该如何选择私有化的时机?
徐沪初:要看两方面,一是战略,二是成本。譬如,阿里巴巴需要重新梳理、整合旗下的业务,形成强有力的业务链。盛大也存在这个问题,即怎么把业 务整合起来打造所谓的娱乐帝国,这些都是从战略层面考虑的。第二要看资本市场的表现,是否给这些公司提供了私有化的契机。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形成了 第一次大规模私有化退市潮,当时美国股市萧条,公司股票价格大跌。1997年以后的香港市场以及2000年左右的日本市场发生了很多私有化的案件,也是因 为前者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后者股市长期低迷。这都是和宏观经济衰退相关的。
康雁:这里面主要反映了一个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股东回报的概念是根深蒂固的。企业的年报基本上传递的是一个增 长的回报的信息,否则你就会面临资本市场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股价,如果企业不能为股东创造长期的价值,那么股价就会下跌;二是机构投资 者会对董事会形成一种压力,会要求管理层作出对股东利益有利的举措。这里就形成了资本市场、投资者代表和管理层之间的博弈。当管理层发现资本市场对企业发 展形成了制约,就会面临私有化的选择。
《21世纪》: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上市之后的融资成本会大于收益?
徐沪初:这要分为四个方面看。首先是运营成本的增加;第二,企业的治理结构要符合规范,也会面临大量的成本;第三,企业上市后在某种程度上变得 透明了,但决策的效率下降了,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里,效率是很关键的,这实际上也是成本增加的一个方面;第四,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对外界披露得很清楚, 那么竞争对手一眼就可以从中判断出你的运营状况,对企业形成威胁,这也是潜在的成本。所以它不完全是财务意义上的东西。
康雁:融资成本是否大于收益,取决于你以什么样的价格去卖公司的股票。比如管理层通过对未来的预期,通过与同行业的企业做市盈率的比较等,发现 股票价值30元,但实际价格只有20元,那么相当于每发行一股就赔10元,这是非常高的融资成本。而说到监管,这只能是一种隐性成本,这种成本只有在你本 身运作不规范,有硬伤的时候才会成为成本。
《21世纪》:如果要启动私有化,管理层应该如何去制定比较合理的回购价格?
康雁:这实际是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博弈。一般说来,如果你的股票散户持有的比较多,相对来说你可以给出一个相对高的溢价让散户将手中的股票抛出。 如果你的股票在机构投资者手中比较多,那么你可能要看看这些机构投资者的结构。大的机构投资者你可能需要一对一地和他谈,或通过中介机构去达成一些交易的 妥协。之后,再对一些散户进行要约收购。
徐沪初:这要从两方面看。首先,你要对股价在未来几年的走势有一个预测,然而判断投资者如何看待企业的价值,再与其进行沟通谈判;第二,你要结 合资本市场的大背景,如果市场持续低迷两三年,投资者投资股票实际也没有得到增值,那么你的出价可以低一些。如果刚好这两年市场有一个快速增长,那么你的 出价肯定要高。
《21世纪》:这种博弈的过程中,有什么技巧吗?
康雁:中介机构即投行经常会用各种各样的技巧,比较简单的是,你要让投资者更加悲观地看待你的未来。如果他们认为公司未来增长很快,他们就不会 卖。你要告诉他们如果现在不卖他们以后就没有机会卖了,而且要让投资者相信这个价格是合理的。另外,你要让他知道如果他现在不卖,其他股东都集中卖了以 后,他最后卖是最吃亏的。类似于这样的一些处理方式,都是投行非常擅长运作的手段。
6. 为什么中国没有形成财团类的企业像日本 韩国 美国那样
其实中国也有这样的财团的,只不过叫的名字不同罢了,财团就是一些大的有实力的企业集团。
7. 日本的核电站都是私人企业吗就因为人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那法国和德国呢
这个问题很复杂,各国情况都不一样。日本的东京电力是私企,起因是当初日本搞改革的时候把国有银行电力等等公司一股脑儿全私有化了。
法国核电都是阿海珐集团的,但这个公司是国企。德国现在在退出核电,目前仍然有一些反应队,仍然是国家管理。
私人在欧美是不允许建核电站的,政府压根儿也不可能批准。
8. 日本私有化钓鱼岛中国如何应变
日本也没这个胆 要私有的话 早就驻军了 七几年的时候美国单方面的把钓鱼岛给了日本托管(没送主权) 那时候日本都不敢 还现在 前些年的撞船事件 日本抓了中国船长 最后还不是乖乖的送回来了 不过日本的野心也是不会死的
9. 怎样理解东京的三大铁路运营商关系
首先自二战后就没有东京市这个概念了。东京的中心地域分为23个区,每个区相当于其他道府县的市,相互独立,东京都分为23区、多摩和离岛三部分。
东京地铁最开始的前身是1927年(昭和2年)成立的东京地下鉄道株式会社,和1938年成立的东京高速鉄道株式会社。1939年两公司线路联营。随后于1941年在政府干预下合并为帝都高速度交通営団,也叫营团地下铁,是国营的。战后新组成的东京都政府有意将地下铁全面收归都营。但当时的运输省认为:营团地下铁为国家出资,具有高度公共性的事业体,且为战后复兴所需,因此应予存续。直到2004年4月1日,才为了因应行政组织改革而正式公司化并改为东京地下鉄株式会社,又称东京メトロ。(经营的路线也随之改称),并以2008年之后达成完全民营化为目标。东京地铁因为来源于国有,历史悠久,所以营运线路较多,有银座线、丸ノ内线、日比谷线、东西线、南北线、千代田线、有楽町线・副都心线、半蔵门线,联通的地方铁路也较多。
都营地下铁顾名思义是归 东京都交通局 管辖的地铁,线路只有都营浅草线、都营三田线、都营大江户线、都营新宿线四条。交通局除此外还管辖一条有轨电车线路“都电荒川线”和都营巴士线路。
至于JR线路,原来的日本国有铁路因为亏损严重于80年代末私有化,分为JR东日本、JR西日本、JR北海道、JR九州、JR四国、JR东海、JR货物七家公司。东京一带都是JR东日本公司所有的,线路有山手线、中央线、总武线、常盘线、东北线、京叶线、横须贺线、东海道线。JR货物所管的是货物铁路和货站。其中最大的是大井町的货物终站。
三个系统是独立的,从各自的优惠票不能通用就能看出来。
10. 日本没有抄袭中国文化之前的模样。 众所周知,日本是潜唐学习中国千年文化的.但却把它私有化。例如
根据网络的解释:
传说中曰本神治时代有位伊邪那歧命神,这位神明在举行祓除(用斋戒沐浴等方法初灾求福)之事时,常常脱去上衣、袴、带,那个时代曰本人生活的遗址现已发现数千处,其分布区域,北起北海道,南至九州,几乎遍布全曰本。原始社会的曰本人以群体方式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狩猎和采集(不要总是想到帝国时代去)。也许就是在那个时代,曰本人开始了用动物的皮毛或者树叶加工御寒,走出了裸露的时代。 在绳文式文化时代后期(曰本新石器时代,相当于前800-前500年)和弥生式文化时代(曰本使用弥生式陶器的时代,相当于前300-300年),曰本出现了两种基本的服装式样。一种是套头式圆领衫,造型类似于今天的圆领针织套衫;另一种是对襟式,门襟采用左衽,领尖至腰间,等距两初用细绳系结扣接,袖子为筒形袖,长度在膝以上。与上衣配套的还有袴、领巾、于须比。
袴原指穿在下身遮掩于上衣内的一种裆布,但是这里的袴是指有腿部连接的类似于裤子的下装。男子有一种称为裳的缠腰,缠腰绕系于上衣,由于系结出现褶裥,使服装产生了一些变化。女子大都穿裳,与男子不同的是,女子裳长及地,形式与今天朝鲜妇女裙"其玛"颇为相似。领巾一般作为装饰搭挂在两肩,搭挂的形式不限,通常是由个人的爱好决定的。在生产劳动中领巾还时常被用作挽系长袖的带子,或者作替代包袱布之用。在别离的场合,人们挥动着领巾,以示依依不舍的心情,它与后来明治时代流行的以挥舞手帕表示告别的作用是一样的。于须比是一种比领巾大且长的一种带状织物,蒙在头晌垂绕至腰间。古代曰本妇女忌讳被男子窥容,所以用于须比蒙面。
而我国唐代服饰传入曰本是在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代(公元710—794)。
也欢迎你来网络和服吧和大家讨论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