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同为地震预警系统 中国和日本差在了哪
日本的地震预报和中国的地震预报不是同一个概念。
日本在全国设有800多个地震观测点。这样,可以迅速的测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地震震动时分别发生震动小的p波和震动大的s波。p波要比s波先期到达。日本的地震预报就是利用了p波和s波的时间差。
所以,日本的地震预报并不是地震发生前的预报。
由于时间差和传播的距离是成正比的,所以,距离震中心比较近的地方往往是s波已将到达后才发出警报的。
Ⅱ 地震预警系统的研究所
QuakeSolutionTM预警系统是王暾博士领导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在国内外专家的支持下,自汶川地震后,通过技术创新而实现的软硬件一体化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预警系统。该系统的重要创新是其误报率低、软硬件一体化技术等。另外,该系统还可具备烈度速报功能。与无预警系统相比,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在地震灾难到来前给出警告,缩短反应时间、判断时间、决策时间,减少人员伤亡。
有无预警系统时,避险过程比较。
成立于汶川地震后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开始研制地震预警技术;在来自国内外地震、应急专家的帮助下,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初步掌握了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的核心技术,且已经将这些技术融入到其开发的软硬件一体化系统中,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
从2010年底开始,研究所已经先后在2万余平方公里的汶川余震区域包含18个县市,覆盖了四川省、甘肃省、陕西省三省交界区域)布设了预警试验网络,自2011年4月15日起,已经对试验区域内发生的110次余震实现了预警,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参试人员先收到预警短信,然后才感觉到地震(在四川省地震局台站管理中心、成都市防震减灾局等单位都安装了接收终端,并进行了实时录像)。
汶川试验区域图中方框表明地震监测设备布设区域,其中的小圆点表示监测设备
预警和烈度速报系统展示平台展示了台站监控(左上屏)、实时数据流(左下屏)、预警警报窗口(右上屏)、烈度速报输出(右下屏) 地震预警系统就是在一定地域布设相对密集(例如,台站间距15公里)的地震观测台网,在地震发生时,利用地震波与无线电波或计算机网络传播的速度差,在破坏性地震波(横波或面波)到达之前给预警目标发出警告,以达到减少地震灾害和地震次生灾害的技术。地震预警的关键是利用地震波的前几秒的数据准确估计震级、震中位置以及快速估计地震对预警目标的影响等。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自主研制《地震预警系统》,公众体验从2011年日9月20日开始启动的。减灾面对全国公众招募多名地震预警系统体验志愿者,现阶段中国的部份志愿者正在参与测试,主要分为电脑客户端,手机手机客户端,手机短信,三种方式接收预警。支持的手机操作系统有安卓,IOS,和windows mobile,(iPhone地震预警接收软件可自动跟踪用户GPS位置,或用户自行设定所在区域,以接收相应预警信息)。体验志愿者将在智能手机或者电脑上安装地震预警系统的客户端,在地震发生时,手机和电脑将会自动响起地震横波到达所在位置的倒计时,非智能手机则通过短信功能,接收到地震预警的相关信息,提醒体验者及时避险。成都高薪减灾研究所自主研究的地震预警系统,已经预警120多次,有利促进了中国地震研究。 1989年,日本的铁道技术研究所开发出了实用性的地震预警系统,投入新干线列车运营管理。
2004年8月1日,日本的全国性地震预警系统试运行,2006年正式运行。
该系统能够在地震爆发后极短的时间内,向相关地区的民众传达地震波将要到达的信息,并且尽可能地将各种特殊情况考虑在内,使预警信息通知到人,“无所不至”。
2007年10月1日,日本气象厅推出了“紧急地震速报”,能够在地震发生后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向公众发出地震警报。
2007年11月26日,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出售的大部分手机都搭载了短信通知地震警报的功能,其它运营商之后也纷纷效仿。用户可以通过订阅服务,免费接收地震警报短信或电子邮件。智能手机通过设置或下载应用软件也可以实现接收警报。 2011年4月25日,预警系统开始试运行。
2011年7月和2011年12月,分别召开地震预警研讨会。
2011年9月20日,公众开始体验地震预警。
2011年11月1日,四川甘肃陕西的学校应用地震预警系统进行演习。
2011年12月6日,实际地震触发学校的地震预警警报,师生安全有效疏散。
2012年2月12日,组织志愿者座谈会。
2012年4月22日,多个智能手机平台能够接收地震预警信息等加入。
2012年5月10日,参加由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中国首次过万人地震预警演习。
2013年2月19日10时46分,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附近发生4.9级地震,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云南昭通市防震减灾局联合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对该次地震成功预警。这是国内地震预警系统首次实现对破坏性地震成功预警 。
Ⅲ 国内有好用的地震预警软件吗
雅安地震的不幸降临,震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上百名同胞顷刻间阴阳相隔,让人们再次痛苦地感受到了灾难的无情。我们为逝者哀悼,为生者祈福,无论捐财捐物,还是亲赴现场救援,都是希望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帮助雅安同胞早日脱离灾难。
与此同时,对地震的“敬畏有余而预备不足”则再次引起了人们的讨论和反思,无论是对地震救援知识的扩散传播还是要求相关部门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技术水平,完善预警救援机制,所有可能做到防灾患于未然的举措都值得我们在此研究讨论。
同样出于此目的,小编在此向朋友们介绍们几个可以安装在手机上的与地震相关的iOS端App,希望通过它们帮助我们了解地震预防、检测、提示的知识,当然若能在此次救援行动中发挥作用就再好不过了。
《地震预报与查询》--唤醒熟睡中的人们
自4月20日发生7级地震以来,雅安地区余震频频,来自中国地震台网微博消息,截止23日10时,四川芦山地震共记录到余震3407次,其中3级以上余震100次,不免让人为身处雅安的灾民和救援人员捏一把汗。最让人担心的莫过于在人们熟睡时候地震不请自来,往往造成人们反应不及。《地震预报查询》这款应用虽然也无法提前预测地震,但它能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叫醒睡梦中的人们,为他们争取到更多的响应时间和逃生机会。
《地震预报查询》包含三大功能:
1.内置了一份简单的地震救援手册;
2.可以连接至中国地震局、日本气象厅、美国地震信息中心等覆盖全球的地震信息中心,帮助用户在第一时间获取地震相关信息;
对于突然不幸降临的地震,该如何“审时度势”选择最佳途径逃生,大部分人心里都没有底。为了防患于未然,小编建议朋友们多多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
《地震逃生救援手册》的界面设计和功能非常简单,但对于补充我们的地震知识还是有一定裨益。该应用通过可滑动的页面向用户展示共59条地震自救/急救相关条目,点击进去便能查看包括地震基础知识、如何判断地震、防震避震措施、震后自救应对、地震互助互救,以及后期的心理预防等相关内容。
同类App:《地震自救手册》
目前来说,虽然已有不少与地震相关的App推出,但是在实用功能和操作体验方面都有很大不足,特别是地震预警类App,受地震监测预防技术限制,尚无法准确预测。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很期待此类App的发展。考虑到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速度,移动App推送消息预警灾害或许会成为最方便有效的方式。所以在此,我们希望全球各地的地震监测中心和应用开发者们,能够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开发出更好的地震预警类移动App。
为雅安同胞祈福,希望他们早日战胜灾难!
Ⅳ 汶川地震之前相关部门是否发出过预警系统
没有 这之后才开始的
我国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开始研制地震预警技术;在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四川省地震局、福建省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成都市防震减灾局等单位专家的帮助下,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初步掌握了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的核心技术,且已经将这些技术融入到其开发的软硬件一体化系统中,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
2014年5月7日,首都圈地震预警系统经过近1年半的建设,目前已建成并于当日投入运行,将为首都圈民众和地铁、化工等重大工程提供地震预警服务。首都圈是以国家首都城市为核心形成的都市圈,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也中国东部地震多发区之一,1976年唐山地震就发生在这一区域。此次系统覆盖了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沧州、大同等首都圈区域13万平方公里范围。当首都圈及周边区域发生地震时,预警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7秒内为民众和重大工程发出警报,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
Ⅳ 地震预警系统的作用影响
“地震预警”是指突发性大震已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动,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的损失, 也称作“震时预警”。地震预警系统是指实现地震预警的配套设施。2012年9月2日,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通过鉴定 。
中国地震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经进入发改委立项程序,计划投入20亿元,用五年时间建设覆盖全国的由5000多个台站组成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交界2013年2月19日10时46分58秒发生4.9级地震,有媒体报道称,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云南昭通市防震减灾局联合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对该次地震进行了成功预警。
据介绍,中国地震局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从2009年开始启动“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的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项目进展顺利,即将进行正式验收。“通过这个项目,中国地震局已经掌握了地震预警系统的关键技术,将来会直接应用到国家地震预警系统工程里去。”该工作人员说。
现状
中国虽然是个多地震国家,由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与
经济损失巨大,但除大亚湾核电站在法国人承建时建立了一个由地震监测网络和人工决策相结合的地震预警系统外,中国尚未自主建设过其他重大工程地震预警系统,有关研究工作也仅是刚刚在个别高校和研究所兴起。尽管地震预警在国外已有近50年的实践历史,但在中国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一片空白。强震动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地震三要素的快速确定;地震动场的生成;基于地震动参数的震害快速评估等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中国从上世纪末开始开展地震预警技术先期研究,已在测震台网和强震动台网观测数据实时处理、地震事件的实时检测、基于有限台站记录的实时地震定位、基于地震动初期信息的震级测定以及和地震动场实时预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地震本身是地质问题,由于相关研究费时费力所以造成很多学者选择其他研究方向。
Ⅵ 现在的地震预警系统有哪些预警缺陷
地震预警系统并不是地震预测系统。
“地震预警”是指突发性大震已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动,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的损失, 也称作“震时预警”。地震预警系统是指实现地震预警的配套设施。
按照系统响应的顺序可包括:地震监测台网、地震参数快速判测系统、警报信息快速发布系统和预警信息接受终端。整套系统的特点是高度集成、实时监控、飞速响应,尤其是飞速响应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地震预警系统其实就是在和地震波赛跑,多跑赢一秒,就能多获得一秒的应对时间,用分秒必争来形容最为恰当不过。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也就是说,当地震发生后,大家不会立刻感觉到地面的震动,而是要等相应的地震波传播到人所在的位置。这个时间差给地震预警留下了一显身手的空间。
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就在于可以探测到地震发生最初时发射出来的无破坏性的地震波(纵波即P-波,primary wave),而破坏性的地震波(横波即S-波,secondary wave)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则会延后10~30秒到达地表。深入地下的地震探测仪器检测到纵波(P-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震级、烈度、震源、震中位,于是预警系统抢先在横波(S-波)到达地面前10~30秒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
预警系统的原理决定了地震预警系统能够提供的应急时间是有上限的。预警系统面临一个尴尬的规律:越是地面运动强烈的极震区,能提供预警的时间就越短;对预警系统依赖越弱的地区,能提供的预警时间反而越长。预警系统在关键技术上还没能做到十全十美,尤其是地震参数的快速判定,以及复数个地震同时发生时,震源参数分离独立判定。
中国虽然是个多地震国家,由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巨大,但除大亚湾核电站在法国人承建时建立了一个由地震监测网络和人工决策相结合的地震预警系统外,中国尚未自主建设过其他重大工程地震预警系统,有关研究工作也仅是刚刚在个别高校和研究所兴起。
地震预警系统面临三个困难:
硬件条件的限制;
技术上的困难——地震发生后,只能用到近震源有限台站的初期信息来确定地震基本参数,并实时预测尚未到达的破坏性地震波的强弱。信息的有限性会影响地震事件自动判别的可靠性和地震基本参数的测定的准确性;
地震预警的局限性——地震预警系统并不是万能的,其应用受到台网条件、技术发展及震源所处位置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地震预警系统建立的阻碍在于思路、体制和科技三方面。同时由于部门利益分割严重致使地震相关工作大多是地震局在负责,打破部门分割,少一些‘本位主义’;发动多部门参与研究,避免思路僵化,引入竞争机制也是地震预警系统建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
Ⅶ 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就在于可以探测到地震发生最初时发射出来的无破坏性的地震波(纵波即P-波,primary
wave),而破坏性的地震波(横波即S-波,secondary
wave)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则会延后10~30秒到达地表。深入地下的地震探测仪器检测到纵波(P-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震级、烈度、震源、震中位,于是预警系统抢先在横波(S-波)到达地面前10~30秒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并且,由于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得更快,预警也可能赶在P波之前到达。
当地震发生后,离震中最近的几个预警台站会陆续接收到地震信号,触发地震参数快速判测系统;在收到信号的几秒至十几秒内,快速判测系统将估算出地震的发震时刻,发震位置,震源的类型和震级的大小;然后利用这些参数模拟出相关区域内地面运动的强烈程度;根据模拟的结果,抢在相应地震波以前,向不同地区发出相应的预警信息。
Ⅷ 从日本引进地震预警系统
我国已在25个省市部分区域建设了地震预警监测网,覆盖近2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预警网。截止2015年3月,系统已经过4000多次实际地震的公开检验,已成功预警景谷6.6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芦山7级强震等26次破坏性地震,减少了人员伤亡。
我觉得现状是普及 让更多人明白什么是预警 接到之后怎么办
Ⅸ 地震预警的发展现状
2014年,全球有五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能够为一个或多个用户提供预警信息的预警系统。除了墨西哥和日本拥有通过多种通信信道提供给公众预警信息的预警系统外,台湾、土耳其和罗马尼亚也拥有为一个或多个用户提供信息的地震预警系统。
日本
日本国土交通省所属的日本气象厅于2006年8月1日启用高度利用向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并于次年10月1日上午9时开始向全国的一般大众发布警报。
日本紧急地震速报分为“预报”和“警报”,“预报”向高度利用者提供,警报的发报条件为“预测震度5弱以上”。
墨西哥
墨西哥城地震预警系统SAS于1991年8月投入使用,向公众发布地震警报的地震预警系统。该系统可以使墨西哥城2000万人口中约有440万人能够接收到警报信号。
SAS系统已经使用十多年了,错报率和误报率很高,探测的地域还有一定限制,这使得SAS系统的作用有限。
2005年,墨西哥国家理工学院的巴埃纳?迪亚斯等人发明了一种地震预警系统,如震动超过里氏5级,该系统将自动激活,在地震波抵达前200s通过手机向人们发送预警信号,据试验,该系统预警成功率在90%以上。 1994年,中国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建立了用于地震报警的地震仪表系统;2001年10月,辽宁省地震局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建立了大型石化企业地震预警系统投入使用。
在政府层面,2009年开始,中国地震局在科技部支持下,开始启动“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的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2013年,据中国地震局相关人员介绍,“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经进入发改委立项程序,计划投入20亿元,用五年时间建设覆盖全国的由5000多个台站组成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
2014年8月,“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民间机构成功预警云南鲁甸6.5级地震,成立于汶川地震后,研究所通过自主研发的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对民众进行地震预警。据研究所所长王暾介绍,与日本的预警系统相比,ICL系统的响应时间快25%,可靠性更高。
据介绍,此次云南的地震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地震预警系统预警的第14次造成了破坏的地震,第一次预警破坏性地震是2013年2月19日巧家4.9级地震,迄今国内最大的被预警的地震为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7级强震。
2014年7月28日,该研究所宣布,跨越中国五省区(宁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的南北地震预警网贯通并启用,预警网包括1960个地震预警监测台站,覆盖近80万平方公里,可为超过3亿人服务的地震预警系统。
2014年8月,中国正在广东等地开展地震预警试验,未来将在全国范围内挖掘数千口地震深井,保证每个县城至少有一个,共同编织成一张巨大的地震预警网。在一口口深度1公里以上的深井中,将放入各种地震波检测仪器,一旦捕捉到地震波,即发射无线电波启动相应预警装置。然后,通过一系列自动化装置与交通运输、重大工程、厂矿企业等相连,赶在有破坏力的地震波尚未到来之时,及时断水断电。
2015年1月,成都高新区已通过其新浪政务微博“成都高新”开通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功能,这也是中国首个开通地震预警服务的政务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