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毕业论文怎么写
首先抄,这个选题内容很袭老了,不建议写。如果非要写这个题目,可以分几部分来写
第一部分,绪论(或者引言、导言都可以),这部分内容可以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内容
第二部分,会计信息失真的概述,这部分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概念、理论等内容为后面的内容做理论铺垫
第三部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成因,这部分内容可以写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比如存在哪些问题(可以通过数据统计来反映),然后针对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第四部分,针对上一部分发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第五部分,总结全文给出结论。
不知道你是本科、硕士还是其他论文,思路仅供参考!
B. 会计信息失真参考文献
[2] 石晶晶.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 河南大学, 2010 [3] 韩淑珍. 伦理学视角的会计信息失真分析[D]. 西安理工大学, 2010 [4] 梁良.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 厦门大学, 2002 [5] 高振立.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6] 张书浩. 基于实证数据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研究[D]. 天津财经学院, 2004 [7] 王元章.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 东北农业大学, 2003 [8] 吴泵. 会计的社会责任若干问题研究[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9] 张斗. 试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及对策[D]. 西南财经大学, 2000 [10] 赵玮, 钟文静.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有关问题探讨[A]. 对外经贸财会论文选第十五辑[C], 2003 [11] 李正刚, 李长生.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和防范[J]. 对外经贸财会, 1996, (08) [12] 弓玲香, 张小拴, 赵媛. 根治会计信息失真之我见[J]. 山西统计, 1997, (06) [13] 廖洪玉. 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思考[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1999, (06) [14] 石李芬.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J]. 上海企业, 2000, (11) [15] 王晓梅.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溯源[J]. 滁州师专学报, 2001, (04) [16] 宋艳.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2) [17] 徐雪霞. 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看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1, (01) [18] 崔俊生, 邵桂兰. 整治会计信息失真 提高会计工作质量[J]. 黑河学刊, 2002, (02)
C. 求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方面的外文文献
外文文献偶就不知道了,不过例子你倒是能在网上找到的,著名的"安然"事件,应该能给你找资料的启发。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鉴于该案的影响之大,一定会有专门的人为此著书立说的。
D.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的论文的开题报告怎么写
〔摘要〕本文从市场经济环境、企业、企业会计等不同层面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根源,并建议采取相应对策。本文还探讨了企业会计信息与我国法律监管的关系,指出整合现有法律资源和增加新的法律成分是完善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法律责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上市公司 会计信息失真 法律监管及责任主体的确定
一、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信息是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做出投资决策、防范经营风险的主要依据。会计信息失真将会给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尤其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上市成为了国企市场化的必由之路。按《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要求,一定的赢利水平是公司成为准上市公司的先决条件,为达到这些条件,不少企业可谓绞尽脑汁通过会计调节来“创造”赢利。会计信息失真从表面看是管理问题,或者是单位领导或者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但究其实质,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从宏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制度基础和环境状况,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往往是根本性的。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判断:1.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程度。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制度的确立,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理念等。2.市场秩序的规范化程度。包括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市场监管制度体系及其执行的有效性等。3.投资者行为理性化程度。包括投资者群体的理性投资理念,投资风险防范与约束机制等。4.法律约束的有效性。包括对资本市场各个参与者行为的法律约束,对资本市场监管者的法律约束,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约束,对企业会计行为的法律约束等等。
(二)从微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影响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各个决定性因素是否以合理的方式存在,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1.从企业角度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组织管理体制,(现代大公司和集团公司的)内部产权机制,企业创新机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等。2.从企业会计角度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机制,会计核算规范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体系,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等。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成过程
促使会计信息失真从其形成过程来看,通常产生于两个主要的信息处理环节:信息的形成过程和信息的披露过程。
从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来看,信息失真可能表现在这些方面:搞数字游戏,虚增发生额和余额;隐瞒截留转移收入,私设“小金库”;虚增成本以便偷漏税款;捏造事实,开虚假发票报销;串用或乱用会计科目等。另外,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本公司的利益,甚至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不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科目,甚至是在收入、费用和成本科目上没有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或谨慎性原则进行核算,不按规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摊销预提费用、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推迟或者提前确认收入或支出,人为地操纵成本费用的计算标准和利润分配方法,从而掩盖企业经营过程的实际情况,不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正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虽然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因素是在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中,但对于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来讲,他们难以得到来自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实际情况,他们的投资或贷款行为主要受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影响。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又在会计信息的披露环节上对报表进行再加工。曾经对中小投资者产生过重大投资决策影响的失真财务报告,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中屡见不鲜。有不少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弄虚作假,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报表附注说明简单,甚至被忽略。上市公司必须在附注中向信息使用者传递补充的会计信息,如采用何种会计处理方法等。因为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将产生不同的报表数据,所以,如果不充分揭示企业会计核算所选择的方法,将使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倘若没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的话,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用性将大打折扣。2.审计部门监督不力。按照国际惯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必须由注册会计师审计并签字才能最终确认,其目的是通过独立核算的第三方认证,增加会计信息的可信度,降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风险。3.数据的不准确和不真实。这是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上市公司可以随意调整资产价值的大小,虚增收入,利用费用或折旧或应收应付等科目任意调节利润,从而达到迷惑广大社会公众的目的。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综上所述,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一方面要从宏观入手,真正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监督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使上市公司在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运营;二要从微观角度入手,加强会计人员的管理和继续教育,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强化内部监督,遵守国际规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 从外部宏观上,首先要按市场要求,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只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才能使企业自觉遵守经济规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其二,企业用人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程序办,充公引入竞争机制,要建立起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者业绩和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三,完善财经法规制度,充实财务会计管理手段。企业可利用网络实现对分支机构、远程库存的远距离财务监控和集中管理。其四,加大内部、外部控制力度,强化企业内部财会管理、监督权,确保会计信息真实。
(二)从内部微观上看,企业可通过加强会计控制建设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1.加强会计控制,拓宽对会计控制的认识。传统的会计控制是指会计人员通过对反映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的复核与检查以证实其是否真实地记录了各项客观的经济业务。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记账凭证、各类账簿及报表的相互核对及审阅,实现对经济业务的监督与控制。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情况下,单一的控制环境使会计履行控制与监督职能比较容易,会计信息输出也比较客观。但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与经营者存在着利益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及激励不相容三大矛盾,使得现行会计管理体制下,会计反映失实,会计控制弱化。在承认“人都是有限的理性经济人”这一前提条件下,会计代表谁来控制经济业务这种主体选择的不同,必然导致其控制内容与方法的不同。代表经营者的控制或再监督显然不同于代表所有者的监控,所以两权分离环境下会计控制的利益代表及控制目标需要重新审定。
2.加强会计控制,优化会计控制的环境。具体来讲,就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设计出一套使经营者在获得激励的同时又受到相应的约束,以保障所有者权益的机制。激励与约束的有效结合,将使经营者行为与所有者目标实现最大程度的一致。对经营者的约束,所有者可以利用业绩评价,或通过董事会利用公司章程规定经营者的权限范围,还可以派出监事会直接监督经营者的代理权,以维护所有者权益;对经营者的激励可以尝试推行年薪制与股票期权计划,使经营者利益与股东权益相结合。
3.充分发挥会计控制的作用,改变现行会计管理体制。由所有者委派财务总监,领导会计机构及会计工作,财务总监对所有者负责,会计人员对财务总监负责。公司业务运行则由经营者全权负责,财务总监与经营者相互配合相互监督,通过财务总监使所有者与经营者达到激励相容。财务总监制的会计管理体制下,会计控制的范围不仅仅是账、证、表的相互核对与审阅,还应包括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设计与控制、业务处理过程不相容职务的控制、事后的复核与分析控制、财产清查核对控制。除此而外,各公司可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结合经营战略、管理方法设置其他必要的控制点。通过关键控制点的有效运行,实现会计控制的目标――维护所有者权益,使会计提供的信息具有相关性与可靠性。
4.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使会计控制有效发挥作用。首先,应重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聘任和年度考核工作。将对外提供真实信息作为聘任、考核会计人员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的经常性管理。主要是加强对会计证的管理,以保证持证会计人员真正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保证会计证的权威性、严肃性。再次,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高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修养。一个财会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熟悉法规,具有高超的会计水平,更要品质好、思想过硬,真正与企业共命运。因此,财会人员需要不断充电、回炉,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提供前提条件。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1.强化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发挥公司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尽管公司法已对监事会人员、职责等做了规定,但绝大多数企业的监事会受人事、财务等方面的压力而有名无实,而只有让其责、权、利独立,才能真正发挥其监督企业会计系统对外提供和披露准确的会计信息的作用。
2.强化公司外部监督机制。外部监督的强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民间审计制度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十分有效的。要真正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作用,国家一方面要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执业质量,另一方面应对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质量进行抽查,严惩违反职业道德及执业规范执业的行为。二是加强国家行政干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过程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干预的程度及效果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财政机关、审计机关、证券监督管理机关等政府机关应加强对不实会计信息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同时应建立不实信息查询网,让企业和社会公众可随时查询提供不实会计信息的企业及责任人员,增加企业、经营者及会计人员的违规名誉风险和违规成本;另外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采用会计委派制等政府干预形式,通过政府的综合管制来改善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
四、我国会计信息失真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完善
任何行为都是成本收益权衡的结果,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责任主体也不例外。法律责任的有效性是责任主体的成本收益和法律监管成本收益相博奕的结果,责任主体行为的有效说明法律监管的无效,同样法律监管的有效说明责任主体行为的无效。
法律监管是政府行为也是经济行为,由于法律监管的有效性分析过于宏观,我们只能从法律监管后的市场反应间接地分析。首先,如果法律监管有效,法律实施后相关的违法现象应该下降,反之说明法律监管效率不高。据胡奕明对1996-2001年我国对上市公司违法性会计信息的处罚统计表明,无论是违法的绝对量(分别是1、10、22、26、52、104家)还是其占上市公司的处罚比例(分别为百分之0.19、1.34、2.59、2.74、4.78、9.01)都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法律监管不得力。再进一步看我国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处罚力度。陕西省审计学会课题组(2000)统计了22例在我国有很大影响的会计信息失真案例,结果显示:处罚时间严重滞后,80.91%的处罚在三年以后,会计信息失真给市场和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已无法挽回;另外处罚过轻,以针对内部管理人员的处罚为例,处罚种类只有警告、罚款和市场禁入三类,较重的市场禁入只占2.11%,较轻的罚款占46.15%(且人均罚款只有3.44万元,低于会计法规定的5万元),而最轻的警告约占51.74%。
有鉴于此,对于我国会计信息失真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完善,本文建议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整合现有法律资源,理顺相关法律间的关系。目前与会计信息失真相关联的法律相当混乱,对同一事项的认定不同的法律有不同的解释,如对责任主体罚款的规定:刑法为2-20万元,公司法为1-10万元,证券法为3-30万元,而会计法为0.3-5万元,相关法律间的混乱势必造成多头执法,这不利于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监管。其次,增加新的法律成分。一要加大处罚力度,总体而言我国对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监管的法律手段还不够严厉。美国通过的《公司责任法案》将违规首席执行官的处罚增加到10-20年的刑期和100-500万美元的罚款,韩国商法对不真实报告罪的处罚是5年以下徒刑或1500万韩元的罚金,相比之下,我国对责任主体的处罚就算不了什么了。二要确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民事责任的主体,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给投资者造成损失,上市公司和有关责任人应当对投资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尽管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月9日发布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对此已经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并且将控股股东纳入责任主体范围,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应对因虚假财务报告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是否仅仅包括上述人员?从诚信义务的分析出发,对财务报告负有义务和责任的主体应当包括:
(一)上市公司法人:上市公司对投资者负有诚信义务,因此应当对投资者因虚假财务报告而产生的损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二)上市公司的董事:股东将公司的管理权交给董事,不管董事与公司之间是信托关系还是代理关系,都是基于对董事的信任,这种信任就意味着责任。如果董事在审核财务报告时没有达到适当的谨慎标准,存在故意欺诈或者疏忽,导致财务报告发生错误陈报或构成误导,从而给信赖此财务报告的投资者造成损失,就有负股东对其的信任和依赖,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即使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进行了审计,也不能免除董事的义务。
(三) 上市公司经理:经理对公司和第三人(包括投资者)负有诚信义务。现代公司下,由于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运作,因而相对于一般的董事,尤其是外部董事,更加熟悉公司的运营情况,对企业真正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更为清楚。会计部门受经理的领导,因此财务报告的编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理的意志。可以说,每一份虚假财务报告几乎都难以离开经理的作用。因此,经理也应当对提供不实财务信息负有民事责任。
(四) 上市公司监事:监事监督职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公司的财务、尤其是对公司经营者提供给股东的财务报告和其他资料进行监督,以保证其真实、完整。若监事没有发现本应发现的董事和经理的虚假陈述行为并加以制止,甚至参与造假,导致财务报告中存在严重的虚假陈述,就违反了股东对其的信任,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五)控股股东:如果上市公司的虚假陈述行为是由于受到控股股东影响而做出的,控股股东就违反了对其他中小股东的诚信义务,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六)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审计工作具有专门性。注册会计师须按照审计准则实施专门的审计程序,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致性发表意见。由于以上特点,处于信息弱势的外部投资者与注册会计师之间就存在特定的依赖关系,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信赖决定注册会计师对外部第三人负有诚信义务。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没有遵循职业规范并保持应有的谨慎,导致没有发现应发现的错弊,甚至与管理当局协同舞弊,出具不实审计报告,就违反了诚信义务,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
(七)其他主体:
1.一般会计人员:从会计信息的产出来看,会计人员本身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动机一般并不足,虚假财务报告的根源在于管理当局,会计人员只是执行者。但是,作为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财务资料的直接制造者,当会计人员参与 造假,欺骗外部使用者时,仍应当承担行政责任,包括警告、罚款、吊销会计资格证书、永久或一定时期内不许从事会计、审计、财务及类似工作等。
2.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公司的内部管理机构,是为公司管理当局服务的,对于防范企业内部员工的舞弊行为有一定作用,但是对于防范整个公司主体的虚假陈述不可能有多大作用。而且,从主观来说,其本身并不具有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动机。因此,内部审计最多只能因为没有发现舞弊行为负行政责任,而不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或刑事责任。
3. 财务总监:财务总监在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中担任监督主体的角色。如果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而财务总监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虚假陈述行为,应当对其过失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和其他责任。如果财务总监直接参与造假,则是故意行为,更应当对虚假财务报告承担法律责任。
4.证券分析师:上市公司为了迎合证券分析师的预测而进行虚假陈述,虚夸利润。投资者投资于某种证券是依赖于信息披露的内容及其对公司前景所作的判断,而证券分析师在投资者心目中具有某种权威作用,投资者对他们高度信赖,相信他们以专业知识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做出预测和报道。因此,投资者对证券分析师的信赖,就使其负有真实提供公司财务分析报道的诚信义务。这样,如果证券分析师做出虚假陈述预测并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导致财务报告虚假的话,就应当与上市公司一起承担侵权责任。
5.承销商:如果在配股、增发过程中,证券公司参与财务报告的造假或者没有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必要的核查,或者证券公司为了操纵股价等目的而参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导致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存在重大虚假陈述,承销商也应当对投资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6.评估师:在民法中,资产评估师也是专家,如果其不按照职业规则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进行评估,出具虚假的资产评估报告,导致上市公司定期财务报告中的资产、损益数字虚假,应当赔偿投资者的损失。
E. 论文提纲: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探析 急!
[摘 要] 会计信息无论对于一个企业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会计信息的第一生命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更是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的最主要依据。会计信息失真会严重影响到财务会计报告使 用者的正确判断,但是,在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中,信息失真程度不低,已经演变成一种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危及 到证券市场的正常发展,值得我们多加关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会计信息失 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会计信息失真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危害;对策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最根本要求。而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仍极为普遍,会计信息失真不仅给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扰乱社会经济秩序、阻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其失真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造成了对会计信息的“诚信危机”。会计信息失真涵盖的范围很广,只要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都可以称之为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深入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因素,进而寻找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就成为当前会计、审计准则改革进程中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当前在上市公司中,虽然新的会计准则的颁布及其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总体上来说还不尽人意,存在的问题较多,对近年我国所发生的大量会计信息失真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上市公司违规造假,出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目的,故意隐瞒或虚构交易事项;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低估损失,高估收益,使得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不够真实,或上市公司运用不恰当的会计处理办法,提供带有明显误导性的财务报告,以粉饰经营业绩,使得会计信息不真实,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等。 会计人员滥用判断,利用其职业判断能力,对会计事项作出非公允的表达,致使会计信息扭曲。例如:《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七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即企业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应遵循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允许对不重要的事项可以简单处理、例外处理,但对于重要性的判断标准,无论是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新准则均未能作出规定。这样对业务事项是否重要的判断就将由会计人员处理,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经济事项所作出的重要性判断就可能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将直接导致对同一事项会计处理方法的不一致。许多会计事项正是由于会计人员的随意判断导致会计信息大量失真。 会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的差错失误。由于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欠缺,或者粗心大意,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差错,造成会计信息不准确。例如: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很大。与原有会计制度相比,内容更新较多,许多会计人员习惯于执行会计制度,会计业务发生时要告知“借”与“贷”的相应科目,但新会计准则规范的是确认计量和列报的一般原则,甚至没有具体的科目名称,这就使得部分会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容易出现差错,滥用会计科目,虚列会计明细,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上市公司就利用会计准则等有关财务核算规则存在的缺陷及其企业自身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大搞“特技表演”,导致会计信息未能公正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利用坏账准备计提随意性强;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多种选择;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与冲回;折旧政策的调整;利用会计差错更正;提前确认收入等等制造失真会计信息。
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新的存货记账方法,取消“后进先出”法,对于原先采用后进先出,存货较大,周转率较低的公司,如一家采用后进先出法的电器设备制造的公司,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下跌过程中,一旦变革为先进先出法,成本将大幅上升,毛利率快速下滑,当期利润便会显着下降。而对以生产电缆线、变压器的公司而言,由于当前国际市场有色金属的价格不断上涨,改变计价方法就会出现相反的结果。这种计量属性的改变,也会产生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1.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会计信息失真将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国民收入无序分配,导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其税收政策无法正常执行,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受阻,证券市场及其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混乱,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还将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滋生腐败,影响社会稳定,滋长浮夸之风和腐败现象,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对于上市公司自身来说,会计信息失真将使企业的会计工作丧失其职能,从而失去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指导作用,会影响企业经营者管理和科学决策,企业会因家底不清无法作出合理的经济预测而发生财务危机或其他重大损失,另外,信息失真会使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丧失向企业融资的信心。如此情况下的企业,长期下去,必将削弱其市场竞争力,制约其发展、壮大。 对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来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将给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信息投资风险,将会误导社会公众对证券投资作出错误的抉择,出现投资得不到回报,最终丧失投资热情。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一是非故意性原因造成的,例如: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资料及其数据的过程中,由于专业水平不够,经验不足,导致计量出错,主观判断失误;二是故意性原因造成的,例如为了某种意图和目的,通过弄虚造假,人为地、故意地隐瞒收入与支出等,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具体可以从下面几点来分析:
(一)各方利益的推动
1.投资方利益的推动。在证券市场中,相当一部分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喜欢猎取小道消息,只关心股票价格的升降,对会计信息的真假缺乏研究,从而造成市场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大量需求。 上市公司利益的推动。某些上市公司为了在当前证券市场中树立其良好形象,并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致于利用会计造假、操纵利润的各种利益冲动一直有增无减。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出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目的,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低估损失,高估收益,使得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不够真实。再者,上市公司运用不恰当的会计处理办法,提供带有明显误导性的财务报告,以粉饰经营业绩。 政府行为的不规范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调控通过市场以间接方式进行,但某些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左右企业管理人员的经济决策,甚至授意企业管理人员报列虚假的财务数据,人为夸大当地的经济增长速度,造成国家统计数据与地方统计数据相差悬殊,企业会计信息基础数据注水严重。这种由于政府行为的不规范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在当前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
F. 我在写毕业论文,想找2010到2011年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案例,谁能帮帮我啊!
上市公司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
2006-4-7 16:5中国农业会计·王维虎【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上市公司是股票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优劣决定着股票市场的发展前景。然而,我国自1990年及1991年上海证交所和深圳证交所相继成立至今,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披露频频曝光,丑闻连连。国外也不例外,美国安然事件前后,上市公司及中介机构也频报丑闻。
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状,我国财政部曾适时出台《企业会计制度》及具体会计准则。这些重大举措,对于抑制盈余操纵等会计造假极具震撼力和威慑力。然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公司治理结构和注册会计师的聘任等制度安排方面的缺陷,会计信息的不透明以及资产重组与关联方交易的滥用,均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拟从企业相关经济利益者博弈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剖析和探讨,并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
美国首先提出“公司治理”观点后,现代公司治理问题和实践已成为各国管理界普遍研究的一项课题。在我国,公司治理是被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来研究的,其对国家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泛意义上的公司治理,是用以处理不同利益相关者即股东、贷款人、管理人员和职工等一切与公司有利益联系的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经济目标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原则。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说:“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则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一)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种类多(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外资股等),持有不同种类股票的股东对公司治理结构有着不同的利益要求,这就使得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因涉及面广而复杂。
(二)股权结构以国家股和法人股等非流通股为主,尤以国家股比重最大,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而国家关于国家股和法人股不允许上市流通的规定,使持有国家股、法人股的股东独揽公司大权却不必承担股票市场的风险。
(三)上市公司举债比例小,债权结构不合理。尽管《证券法》对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条件要比申请配股的条件宽松得多,可申请发行债券的公司仍寥寥无几。
(四)董事会中内部董事占绝大多数,董事会结构不合理导致权力失衡,董事会的投票决策机制形同虚设,出现了公司治理上的“无效区”。目前我国多数国有企业的董事、经理是由控股股东委派,其代表股东行使的权力过大,尤其是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现象。“内部人控制”使得公司治理中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全丧失效力。
众所周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必然导致公司的投资者与管理层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会计造假的诱因之一,并可能带来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实行“国有股减持”方案,改变“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2.建立诸如期权持股、奖金等多种对经理人员的长期激励机制,规避其操纵会计信息、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并释放其道德风险。
3.实行审计委员会制度,加强内部监督的力度。审计委员会应履行下列权限和职责:
①审查会计政策、财务状况和财务报表程序;
②聘任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进行独立的审计;
③审查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审计工作;
④监督公司行为,确保公司如实编制和披露会计信息。
4.设立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改变中小股东没有发言权的被动处境。在实施独立董事制度之前,首先必须妥善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独立董事的聘任问题;
②独立董事的薪酬问题;
③独立董事的赔偿问题。
5.完善权力分配、权力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机制,迫使管理层释放信息,均衡信息分布。
二、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与会计信息质量
如果说公司治理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内部制度安排,那么,社会审计则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外部制度安排。
独立性是社会审计的灵魂,离开了独立性,社会审计的功能将一文不值,并有可能使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更具欺骗性。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聘任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严重危及了社会审计的独立性。尽管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要求,上市公司聘请会计事务所必须经过股东大会的批准。但在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的真正权力实际掌握在管理层手中,股东大会在聘任会计师事务所问题上,其充其量只是个橡皮图章,这既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具体表现,也是上市公司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制度原因。这种被扭曲了的聘任制度,往往助长了“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心态。不仅降低了一些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敏锐性,而且淡化了注册会计师对社会公众的责任感。
考虑到我国要彻底根除公司治理的“一股独大”还需时间,为此,我们认同有关专家的建议:
(一)暂时终止由上市公司自行聘任注册会计师的做法,改由监管部门或证券交易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告进行审计。
(二)实行上市公司审计轮换制,定期强制性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以免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过于亲密而丧失独立性。
(三)建立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
(四)推行无限责任合伙制,加大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成本。
三、关于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显著表现。但不可否认,追求高透明度可能会潜在地限制或损害某些相关利益团体,如加大信息成本;暴露企业潜在风险,加速企业死亡;等等。
我国资本市场在短短十年左右的发展中,出现过很多会计信息不透明的案例。如红光实业、郑百文、银广厦等等。具体原因是:提供不透明会计信息,其潜在的收益是可预期的(包括“获取”稀缺的上市资格、配股资格等),同时中介机构也会获得不菲的收益。从我国上市公司以往的实际来看,除了个别公司负责人因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或因欺诈发行股票罪而入狱外,总体上是经济处罚低,没有惩罚性赔偿。潜在的风险低、造假成本与造假收益的不对称,是助长会计造假的根本原因。
总之,影响会计环境的因素很多,但总体上不外乎两方面:一是事前的制度安排,二是市场对会计信息的识别能力及相关机构对不透明会计信息的惩罚力度。
四、资产重组和关联方交易使会计沦为“魔术”之虞
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通常是其股票上市交易后,因公司经营出现困难或危机而影响其经营业绩,甚至导致经营亏损,从而沦为ST或PT并最终退市。此时由政府主导、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参与和推动下,引入具有实力的公司(多为非上市公司)或集团,对上市公司资产或业务进行重组,达到入主方(重组方)持有上市公司控股股权,并随之掌控一系列资本、股权、债务、资产及人员安置、业务整合等涉及上市公司全面工作的运作活动。
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主要形式有资产交易、资金融通、担保和购销四类。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上市公司与原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上市公司很多资产重组都是在关联方的关照下进行的。经调查发现,有相当多的上市公司得到了控股股东积极有效的支持,如:利用多种让利方式向上市公司转移利润;不遗余力注入优质资产;不计成本地将自己拥有的优质资产和好的经营项目与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进行置换,以保证上市公司的盈利等。关联方交易往往会救上市公司于水火之中,使其得以喘息。但通过关联方的资产重组,尽管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会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但公司集团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没有改善,反而因承担了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使经营业绩受到拖累。由于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以互惠互利为前提的,这也决定了通过关联方交易所产生的不等价交换的结果,只能是今天的资产重组方案有利于上市公司,而明天的经营决策将有利于关联方。
会计理论界对会计到底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的争论由来已久。但现实中的一些令人困惑的做法让人觉得会计越来越像是一门魔术。同一个企业,经过资产重组和关联方交易,将“红色业绩”(亏损)变成“蓝色业绩”(盈利)简直易如反掌。此类案例不胜枚举,若取缔这些资产重组和关联方交易,ST和PT家族的阵容不知要扩大几倍。这类案例的最显著特点是不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是大股东向上市公司肆无忌惮地进行利润输送。不可思议的是,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和关联方交易调节利润,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以资产重组和关联方交易之名,行会计报表粉饰之实的现象如果不能被及时、有效地加以制止,财政部即使颁布再多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也是枉然。注册会计师再超然独立也无法制止会计造假,现存的收益确定、资产计价等理论体系也将崩溃瓦解,会计终究有一天会沦落为“魔术”。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华北航天工业学院
G.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大纲和毕业论文怎么写
<a href=http://www.pass-e.com>真题网提供</a><br>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 标题: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研究目的:了解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相关方法,结合我国国情,比较分析适应我国企业合并的相应方法。
内容:1、企业合并的涵义及不同合并形成;2、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及适应情况;3、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国际比较;4、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及理由。
参考资料:《财经研究》2001、1,“企业合并的基本会计方法及其比较分析”,邓小平;《财会月刊》2000、12:“购买法与权益联合法的比较分析”,宁宇新;《时代财会》2003、5:“对我国企业保并会计方法选择的现实思考”,万宇洵、李典和;《高级财务会计学》万宇洵主编,西南财大出版,“第三章,企业合并会计”;《会计研究》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研究课题组:“论控制与合并财务报告问题。
2 标题: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相关研究目的:辨别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规定;2、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国际国比较;3、关联方交易的定价政策;4、关联方关系的披露分析;5、关联主交易的规范措施;6、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资料:《会计准则讲解与操作》闫德玉等,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年;《财会月刊》2002、11“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的合并会计报表编制”,孟宇;《财会月刊》2003、1,“寻探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价格的监管体系”,车嘉丽,《黑龙江财会》“加强关联方交易披露和监管的对策”,雷鸣等;《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于关联方说明”等。
3 标题:或有事项的分析研究目的:了解或有事项的意义和种类,掌握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
内容:1、或有事项的涵义与种类;2、或有事项的确认;3、或有事项的计量;4、或有事项的帐务处理及披露;5、或有事项准则的不足与建议。
参考资料:《会计研究》,1996、3,“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林斌;《会计研究》”关于我国或有事项准则的有关问题“,宣和;《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2003年版,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会计准则(制度)选解》万宇洵编著,2003年,湖南大学出版社;《上海会计》”试谈或有事项确认为负债时的会计核算“王锡岚等。
4 标题:会计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原则及方法探究目的:掌握已有的会计调整事项的处理原则和方法,熟练运用其要求处理实际问题。
内容:1、会计调整事项的涵义和内容;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调整处理原则和方法;3、会计政策变更事项的调整处理原则和方法;4、会计估计变更事项的调整处理原则和方法;5、会计差错更正事项的调整处理原则和方法;6、对调整事项的处理原则和方法改进建议。
参考资料:《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制定,相应学习辅导资料及继续教育的教材,《企业会计准则(制度)选解》万宇洵编著,湖南大学出版社;各种会计杂志上相关论文。
5 标题:实质量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分析目的:结合实际把握实质重于形式的精神,旨在会计实践中灵活加以运用。
内容:1、实质重于形式为什么是修正性原则(要义);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确认收入时的表现;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融资租赁业务中的表现;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确认资产时的表现;5、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其他方面的运用;6、对该原则在具体准则中进一步体现的建议。
参考资料:《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制定,“实质重于形式探析”万宇洵,《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期;近几年来有关财会杂志上相关文章。
6 标题:重要性原则在具体准则中的体现目的:分析研究重要性原则的要义,融会贯通其在会计实践中的运用。内容:1、重要性原则的要义分析;2、重要性原则在干具体准则中的体现;3、具体准则中重要性原则表现的分析;4、进一步完善我国具体准则的建议。参考资料:《企业会计准则》2002年版,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会计准则(制度)选解》2003年,湖大出版社;近几年来有关会计杂志的相关论文。
7 标题:试论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二重性目的:介绍人力资源计量的两种方法:成本法和价值法,探讨建立人力资源会计成本计量与价值计量并存的二重模式。
内容:1、人力资源计量的成本法,其优点和缺点;2、人力资源计量的价值法,其优点和缺点;3、采用二重计量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采用二重计量模式的具体做法。
参考资料:《人力资源会计专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略论人力资源会计的几个问题》,财会通讯,2002,6。
8 标题: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研究目的:探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内容:1、会计职业道德概述;2、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措施。参考资料:近三年的会计杂志、报纸,如《会计研究》《FIOI财务会计导刊》《财会通讯》《财会月刊》等。
9 标题:商誉会计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此论文的写作,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商誉领域的专业知识。
内容:1、商誉的基本概念;2、商誉的确认;3、商誉的计量;4、商誉的摊销;5、商誉的诚值;6、商誉的披露。
参考资料:1、邓小平《商誉会计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FASB、AcSB、ASB、LASB、AASB、等有关国际组织关于商誉的会计规范。
10 标题:知识经济对会计的挑战及其对策目的:阐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面对。
内容:1、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2、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挑战;3、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对策。
参考资料:《管理会计学》(人民大学出版社)余绪缨主编;有关报刊杂志。
11 标题: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若干问题探讨目的: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地位相当重要,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报告对确定企业价值有重大意义。
内容:1、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地位;2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3、无形资产的计量问题;4、无形资产的披露问题。
参考资料:《无形资产会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于长春);《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计量的影响》(《会计研究》1999、2,唐学松);《无形资产的特征与评价》(《会计研究》1999、2,崔也光。
12 标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目的:理论联系实际,探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意义与途径
内容:1、简述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2、剖析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3、提高会计信息的措施和途径。
参考资料:《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因素分析》《财会研究》2002、11,《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事业财会》2002、5;《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探讨及其监管机制创新》《当代财会》,2002,5.
13 标题: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目的: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企业制度因素;探寻提高信息质量的相关途径;分析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会计学途径。
内容:1、会计信息质量的决定因素分析;2、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分析;3、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关系分析;4、提高信息质量的治理结构措施;5、改善治理结构的会计途径。
参考资料:《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研究》,2000、6;《公司治理中的会计确定》,《会计研究》,2002、4;《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1。
14 标题: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目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较长时间内一直在困扰着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其失真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通过本文的论述,更进一步控制,克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内容: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1、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类及其主要表现;2、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3、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参考资料:1、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大举措——感悟《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研究,2001,2,黄世出刘维;2、《银行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金融会计》2000年第7期;3、《财经理论与实践》200人年第1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5 标题: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措施。
内容:1、会计信息真实性概述(含义,重要性等);2、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特征、危害;3、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4、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具体对策。
参考资料:近三年的会计杂志、报纸,如《会计研究》《FIOI财务会计导刊》等。
16 标题:我国会计规范问题研究目的:探寻我国会计规范的具体形式,会计规范体系的完善等。
内容:1、会计规范的意义;2、目前会计规范的现状、体系、形式、有效性等;3、会计规范体系的完善;4、提高规范有效性的措施。
参考资料:王开田。会计规范理论结构;陈亚民,会计规范论;陈箭深,会计研究,2001、1;葛家澍,会计研究,2001,1。
17 标题: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研究目的:分析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因,为规范会计政策选择提供指南。
内容:1、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原因;2、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因;3、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等;4、规范会计政策选择的必要性;5、规范选择的原则、方法。
参考资料:《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分析》,《会计研究》2000,3:“试论会计政策的选择原则”《会计研究》1999、2;《会计选择论》。
18 标题: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相互协调的思考目的:从降低遵循税法的成本着想,探讨有关经济业务处理中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相互协调问题。
内容:分析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关系,探讨如何尽量做到二者的协调,并以某类经济业务的处理为例,说明如何协调。
参考资料:《企业会计制度》;有关税法规定;2002-2003年有关报刊中的相关资料。
19 标题: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目的:研究资产减值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具体问题。
内容:1、资产减值准备概述(含义、意义、理论依据等);2、《企业会计制度》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规定的若干突破;3、执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规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成因);4、对于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规定和操作的具体建议。
参考资料:近三年的会计杂志、报纸,如《会计研究》《FIOI财务会计导刊》《财会通讯》《财会月刊》《上海会计》《四川会计》《财会月刊》等。
20 标题: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其完善目的:完善的资本市场需要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作为市场经济初期阶段的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存在很多不足与缺陷,如何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一个重要课题。
内容:1、探讨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意义;2、分析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缺陷及原因;3、提出完善我办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思想。(可参考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会计信息披露治理经验)
参考资料:《会计研究》、《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现金流量表》《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分部报告〉《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理论与证据》(吴联生:2000,厦门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会计域秩序与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吴联生:2002,经济研究)等。
21 标题:关于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理论探讨目的:从理论上分析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和措施,为会计国际化的实践作指导。
内容:会计国际化的理论解析,影响会计国际化的因素,目前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加速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对策和措施。
参考资料:〈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财会通讯〉〈财会月刊〉。
22 标题:浅议我国加入WTO与会计改革目的:我国加入WTO后,会计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我国现有的会计管理系统,面对新的环境应如何进行改革和调整,从而更好的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内容: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综述:1、“入世”后对我国会计环境的影响;2、加入WTO后会计改革的目标与设想;3、适应国际环境,改革中国会计。
参考资料:1、〈向二十一世纪我国会计的改革与发展〉,上海会计2001,(1);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会计问题论文摘编〉上海会计,2001,(2);3、加入WTO会计怎么办〉会计之友,2002,(2);4、〈加入WTO与中国会计改革〉时代财会2002;5、〈加入WTO与我国会计行业应作出哪些调整〉——当代财经2002.
23 标题:国有企业经理人期权激励问题研究目的:通过写作本文,学生应熟悉经理人期权激励的基本原理、基本要求与操作方法,掌握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期权激励中的特殊问题等。
内容:1、经理人期权激励的涵义与功能;2、国有企经理人期权激励的必要性与重要性;3、国有企经理人期权激励的难点解决措施。
参考资料:1、谢德仁,刘文:〈关于经理股票期权会计确认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2年第9期;2、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经济研究〉,2000(3)。
24 标题:论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资格目的:通过写作本文,学生应掌握合伙事务所的特点及其对合伙人的要求,掌握我国合伙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参考资料:1、王善平:〈合伙会计师事务所中的私人财产与创新能力〉,〈会计论坛〉2002年第2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王善平:《独立审计的诚信问题》,《会计研究》,2002年第7期。
25 标题:试论财务管理目目的: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内容:介绍国内外关于企业财务目标的几种主要观点;运用经济学理论论述如何定位企业财务目标。
参考资料:《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财务与会计导刊》。
26 标题:试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目的:理解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财务目标观点,能比较各自的优劣,并结合当前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内容:1、简述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财务目标观点,并作比较。2、财务目标选择的原则标准;3、我国选择何种财务目标。
参考资料:《现代企业财务目标选择》《湖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有关财务目标理论的分岐综述》《财会月刊》2002,2;《企业财务目标的比较与选择》《交通财会》1999,3。
27 标题:非营利组织财务问题探讨 目的:本题为在非营利组织上(如学校、科研单位、非营利医院等)工作或对非营利组织财务感兴趣的同学准备。目的在于将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与非营利组织的实际相结合,探讨有关财务问题。
内容:就非营利组织的某个或某些财务问题(如收入、支出、筹资等),探讨非营利组织财务与企业财务的异同以及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优化。只要求就某一个或几个问题论述,不要求全面论述。
参考资料:1、何进日主编《财务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王名编著〈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张彪《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策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4、张彪、张士建《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若干基本问题探讨》《云梦学刊》2003年第4期;5、2002—2004年有关报刊中的相关资料。
28 标题: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目的:提示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内容:1、资本经营在国有企业中的运用状况;2、国有企业资本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国有企业资本经营主要问题产生的根源;4、解决国有企业资本经营中存在有主要问题的对策(或改进设想)。
参考资料: 1、范恒山,资本经营:走出误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李丽伟,浅议资本经营,现代会计,2002年第4期;3、余建春,建立和完善国资运营新机制,国有资产管理,2001,5; 4、郭元唏,资本经营,西南财经大学出版,1997版;5、陈光鸿,关于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几点思考,上海会计,1997,11;6、韩晓亮,资本经营应注意的七天风险,财务与会计(财政部),2002,12。
29 标题: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目的:探寻改进、完善企业财务报告的办法、措施。
内容:1、改善企业财务报告的必要性,现行企业报告的不足,环境的需要;2、改善企业财务报告应遵循的原则;3、改善企业财务报告的措施、办法。
参考资料:1、葛家树《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2、王相年,《论财务报告忍气吞声改进》《会计研究》1999年、7;3、朱元年论文,《会计研究》99、7;4、张延成论文,《会计研究》98、3。
30 标题:企业业绩评价问题研究目的:探寻评价企业业绩的指标体系、方式方法。
内容:1、企业业绩评价的意义、目标;2、业绩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3、业绩评价的方式方法。
参考资料:1、张蕊论文,《会计研究》2001、12;2、李晓强论文,《会计研究》2000、11;3、池国华论文,《会计研究》2003、8。
31 标题:浅议私营企业期间费用的控制目的: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私营企业象雨后春笋发展很快,现已成为推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力量。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何去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便是本文所旨。
内容: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1、私营企业期间费用控制的内容;2、当前私营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3、私营企业期间费用控制的对策。最后对私营企业发展前景展望。
参考资料:1、《试论期间成本》——会计研究,1999年11月,于胜道等;2、《论现代企业成本的战略管理》——会计研究;1995年7月,陆距;3、《现代市场经济成本控制新观念》——财会月刊,2002、6;颉茂华;4、《企业管理概念》——教材。
32 标题:企业融资结构的比较分析参考文献:会计研究,2004,7;杨兴王,郑军,基于代理成本的企业绩务融资契的安排研究;郑荣鸣,中外企业融资结构的比较分析;① 杨之帆,企业资本结构与融资方式偏好,财经科学,2001,4;周忠患等,财务管理,上海三联书店,1993。
33 标题:关于增值税若干问题的探讨目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与完善,这就必然要求现行增值税制也应当逐步适时的完善,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
内容: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1、增值税税负的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2、推行增值税转型的高风险及其对策;3、世界税制改革的动向与趋势。
参考资料:1、《世界税制改革的动向与声势》——“税务研究”邓子基2001、5;2、《增值税的宏观税负与微观税负》。——“税务研究”苏筱华2001、5;3、《对增值税转型的几点逆向思考》——“税务研究”陈晓等2001、5;4、《增值税分析控制法的大批量及稽查应用》“税务研究”李庆章2001、7。
34 标题:债转股对企业治理结构的效应分析目的:债转股成功的关键在于转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改善与完善。通过深入分析债转股对企业治理结构带来的正、负面效应,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内容:1、我国企业债转股的由来;2、债转股性质定位;3、债转股对企业治理结构的效应分析;4、完善债转股的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资料: 2、课题组:债转股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及其前景分析[J],管理世界,2001(5);1、 吴有昌,赵晓、债转股:基于企业治理结构的理论与政策分析[J],经济2、 2000(2); 2、延华、彭继厂、重建债转股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困难与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01(6);3、 玉,关于债转股问题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2(2);4、 庄乾志,债转股:功能缺陷七制度依赖,财经问题研究;2000(1);5、 周小川,关于债转股的几个问题研究[J],投资研究,1999(12)。
35 标题:浅析国有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目的:分析国有企业债务问题形成的原因,为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问题寻找出路。
内容:1、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现状;2、债务问题形成原因及分析;3、债务问题的解决(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参考资料:《财务月刊》《辽宁经济》《现代会计》等。
36 标题: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效能状况研究目的: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的构成,履职现状及其在公司治理中的效能,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设想,以便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效能的发挥。
内容:1、研究背景;2、上市公司监事会的构成现状分析(抽样调查);3、市公司履职现状及其在公司治理中的效能分析;4、上市公司监事会改进设想(结论)。
参考资料:1、网上查询有关上市公司监事会设置、工作效能、履职现状等有关资料;2、陈湘水,公司治理结构模式,资本市场,2001年第11期,63-67;3、监事会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组,强化监事会职能,上海证券报,2001、12、19;4、李维安,张亚双、如何构造适合国情的公司治理监机制,财经科学,2002年第2期,63-665、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原则研究课题组,中国公司治理原则草案及其解说,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1期,9-24;6、上海证券交易研究发展中心,当前我四市公司治理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中国证券报网络版,2001、11、12;7、夏冬林,我国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功能分析,会计研究,2000年第3期,12-17; 8、夏冬林,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交通状况研究,当代财经,2001年第7期,34-39。
37 标题:企业利润操纵方法的会计分析参考文献:[1l黎仁华。谈谈会计报表粉饰的审计策略〔J〕。财会月刊,2002,(2)。[2]阎务达等。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财务指标特征研究〔J.〕财务与会计,2001,(10)。[3]肖时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防范体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0,(5)。[4]马永义。对遏制利润操纵行为的一些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5)。
38 标题: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模式研究参考文献:② 王斌,企业的财务管理及其模式会计研究,1999,11③ 董伟,张朝,集团型的财务管理的模式,财务与会计,2001,10④ 于比彪等,财务管理与绩效考核集成,系统议计,财务与会计,2004,2、3⑤ 钱德勤,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财务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于比彪等,关于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系统的框架研究,会计研究。2004,8。
39 标题: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研究目的:通过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结合国内外近几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审计失败案例,分析CPA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因,探讨目前CPA法律责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CPA民事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内容:1、CPA法律责任基本问题(主体、客体、归类原则、构成要件等);2、CPA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因分析(主、客观原因);3、CPA承担法律责任的现存问题分析;4、对策和建议。
参考资料:谢荣,1994《市场经济中的民间审计责任》,上海社科院出版;《蒙氏审计学》第10版;江平《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论CPA民事责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审计研究》2002年第4期;《CPA民事责任的几个基本问题》《审计研究》2002年第4期。
40 标题:审计失败的成因及规避目的:通过近几年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审计失败案例的分析,寻求其审计失败的原因,探讨规避审计失败的措施。
内容:1、审计失败案例分析(典型审计失败案例分析或综合分析);2、原因分析;3、规避审计失败的措施。
参考资料:网上查询典型审计失败案例;CPA考试指定教材《审计学》;《会计研究》、《审计研究》2001、2002、2003年相关文章。
41 标题:试论界定审计责任的理性原则目的:研究和探讨审计人员审计责任的界定原则和思路。
内容:1、审计责任的概念界定;2、界定审计责任的理性原则,即程序理性原则或结果理性原则,或其他原则;3、实证问题研究。
参考资料:1、谢斐信“浅论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审计与经济研究》1998,5;2、申香华“论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界定”《经济经纬》,1999,2;3、贺花“国外有关注册会计师民事法律责任研究述要”《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8。
<a href=http://www.pass-e.com>真题网提供</a><br>
H. 会计信息失真的案例
案例一:绿大地股份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案例分析
一、引言
2010年3月,因绿大地涉嫌信息披露违规立案稽查,发现该公司存在涉嫌虚增资产、虚增利润、虚增收入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上市公司绿大地恶性财务造假案不仅误导经营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而且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危害。
二、会计造假行为
绿大地主要通过伪造合同、伪造单据和销售退回等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而达到虚增利润和收入的目的。
1、伪造合同,虚构交易
首先绿大地公司注册了一些由其实际控制或掌握银行账户的关联公司,这些公司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拥有各种不同的公章,而拥有这些公章就可以制造各种合同、发票。
财务背景出身的何学葵对此更是驾轻就熟。有了这些公章后,绿大地再利用相关银行账户操控资金流转,通过伪造合同的手段虚构交易业务,虚增收入和利润。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苗木,绿大地通过伪造的合同虚构受控公司之间的苗木交易,资金在各个受控公司之间周转,最终又回到了绿大地,进出之间虚增了营业收入2.96亿元。
2、伪造银行单据虚构银行交易
2004年,绿大地对五家供应商发生了数千万元的采购和支付。但在其提供的会计凭证中,通过支票付款的只附有支票存根,无银行转账回单,且有一半支票存根上填写的收款方与银行实际资金去向不明。其目的是以虚假采购的方式将资金流出,再通过其控制的五家关联公司将资金转回,虚增销售收入和利润。
3、通过销售退回虚构经济业务
在绿大地成功上市后,大客户陆续退回其购买的苗木,而这些销售合同是其在上市前所签,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均体现在上市前的财务报表中,上市后无故发生销售退回,绿大地难逃"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的嫌疑。
因此,中审亚太会计师事务所对绿大地2008年、2009年的销售退回出具了保留意见。绿大地2010年在接受监管层调查中承认,2008年苗木销售退回2348万元,并由此追溯调减2008年2348万元营业收入和1153万元净利润;而2009年苗木销售退回金额更高达1.58亿元净利润。
由此可以看出绿大地通过虚构经济业务虚增收入。
此外,绿大地还通过购买土地的方式虚增资产,并把"60块树苗估成300块"的手段高估存货,与中介机构串通,隐瞒企业问题,使得绿大地通过财务造假手段顺利上市。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诚信缺失
对企业以及大股东来说,上市与不上市有着天壤之别。一旦上市成功,不仅可以通过高价发行股票获得大量募资,控股股东和大股东也可以实现个人资本的扩张。
绿大地财务造假是专业人士所为,可以说有着很高的知识素养,但是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诚信不守,知识成了犯罪的帮凶,再加之上市公司违规成本与惩罚力度低,促使他们铤而走险,为了一己私利给广大股民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2、内部治理机构混乱
原则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理应分别履行其权力机构职能、决策职能、监督职能和执行董事会决策的经营职能,形成权责分明、协调运转、有效遏制的治理机构。而绿大地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董事会成员人数不够,过半董事均已辞职无法进行决策;监事会成员频繁调动,成员职务的变动几乎涉及到了各类职务。
2009年之前绿大地公司一直没有实现董事长与总经理职务的分离,自己监督自己,其监督效果可想而知了;从2010年4月起,董事会秘书由董事长担任,这样董事长在董事会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其权利无法得到有效制衡。
3、中介机构渎职
虽然绿大地公司涉嫌虚增资产、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等多项违法犯罪行为,但是其所采用的欺诈手法并非高深莫测,何学葵只是简单地篡改了一些数据促成了公司上市和实现个人资本增富。但是这些手段却接连"瞒过"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保荐机构、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等道道关卡。只是由于方方面面的渎职和纵容,绿大地最终达到欺诈上市的目的。
4、地方保护主义纵容造假
证监会对绿大地案调查之后,为了保护支持当地企业发展,分管这个工作的云南省副省长两次赴京,省副秘书长至少10次赴京,从中斡旋。证券犯罪中,一般涉及的上市公司,在当地都是明星企业、就业大户、利税大户,所涉及的企业高管都是"经济能人",因此当地政府往往授意当地司法机关将外地行政执法机关拒之门外。
甚至默许企业勾结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联手制作虚假报表。地方保护主义纵容了证券犯罪行为的发生,虽然能在短期内稳定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从长远而言,滋生更多的无规则运行并毁坏当地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土壤,损害亿万投资者的利益。
四、启示
绿大地会计信息失真案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但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在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方面的监管存在很多问题:
(1)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手段主要表现在操纵利润上,如虚构业绩,通过关联方转移利润,伪造合同虚构经济业务等。
(2)内部治理结构混乱、人力资源制度不完善、诚信缺失、中介机构渎职、地方保护主义等是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案例二:
基于辽宁等地经济数据造假案例的分析
2017年1月17日,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求发在辽宁省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对外承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指出2011年至2014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这次报告无疑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巨石,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事实上,中央早已注意到辽宁财政收入的造假行为,《国务院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揭示: 在2011年到2013年间,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将财政借款以税费名义缴入国库,虚增财政收入8.47亿元、占其公共财政收入的22.6%;
一、2014年:
中央巡视组首轮巡视辽宁时指出“辽宁全省普遍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2014年审计署发现2013年庄河市塔岭镇公布财政收入比实际财政收入高出2534万元,虚增16.24倍;而相邻的普兰店市将全市2014年公共财政收入,由年初预算53.35亿元下调为33.85亿元,降幅近20亿元。
二、2016年:
1、中央巡视组“回头看”指出辽宁省普遍存在数据造假问题,且存在第一次巡视后对中央决策部署敷衍了事,甚至唱反调的情况。随后辽宁省委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巡视工作。本文梳理了辽宁省委在之后出具的巡视报告以及各市、镇公布的巡视整改情况公告发现:
本溪市某些单位和部门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经济指标虚假捏造经济数据;开原市、调兵山市为了成为百强县虚增各项经济指标;阜新经济数据存在较大水分;铁岭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掺杂水分等。
2、辽宁省数据造假的具体情况目前暂无披露,但从经济数据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掌握大概的情况。2014年开始,辽宁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出现了负增长,财政收入也不断下跌,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缩水60%-70%。
尤其是在中央巡视组“回头看”期间即2016年,辽宁各市GDP出现了暴跌,其中鞍山和辽阳跌幅最大,分别下跌了38.3%和36.4%。这些数据表明,辽宁省的数据造假是比较普遍的,且虚增比例较大。
3、据报道,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虚增的收入约占同期财政收入的20%,虚增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比例达到23%。
继辽宁自曝之后,2018年1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也公开承认:“重新核算后,内蒙古需要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占2016年总量的26.3%;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核减2900亿元,占201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
4、2018年1月11日:
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也公开承认:“滨海新区2016年的万亿地区生产总值核减3348亿,占总量的50.32%”,这个备受瞩目的国家级新区一夜之间变得灰头土脸。
根据政府公开的文件与相关的报道,这些地方经济数据造假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虚构应税事项和纳税依据,虚假增加税收收入。如2012年辽宁省某县将县委和县政府机关用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划拨给县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进行对外转让,转让行为并没有实际发生,该县却在账面上征收得到了5671万的土地增值税等税收收入;
2、虚假拆迁或转让土地、使用财政资金缴纳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如2012年,辽宁省某县重复转让4家粮库土地,虚增国有资本经营收入6965万元;
3、财政收入虚增空转,即财政部门向企业进行拨款(以财政借款等名义),再由企业将资金缴回财政,以此实现财政收入的增加。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就公开承认主要通过虚增空转、工业增加值谎报等方式完成收入增长目标;
4、税收收入先增后返,虚增税收收入。2011-2013年间,辽宁省某县对33家企业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实行先征后返,虚增税收2224万元;
5、更改统计口径,将统计范围扩大。天津滨海新区的生产总值在调整统计口径后缩水超过50%;
6、直接的数据编造。根据公开报道,辽宁省某些市县还通过违规编造、随意调整财政月报的方式虚增财政收入。
案例三:
证监会湖北监管局在三峡新材现场检查中,发现公司在成本核算中存在少计原材料成本情况。 2013年10月15日,三峡新材收到证监会武汉稽查局《立案稽查通知书》,因三峡新材涉嫌违反相关法规,决定对其立案稽查。
一、三峡新材今年上半年财报显示:
公司营业收入为5.97亿元,同比增加31.81%;但是净利润为216.4万元,同比下滑66.19%。 身陷稽查漩涡中的三线新材,其短期借款规模有所收缩。 三峡新材的短期借款中,2013下半年期末短期借款为7.2亿元,比期初的15.3亿元减少8.1亿元。
其中抵押借款由期初的6亿元,下降到期末的5.8998亿元;信用贷款由6344万元,下降到2240万元。 今年上半年,三峡新材的短期借款,期末金额为6.2亿元,比期初的7.2亿元减少1亿元。其中质押借款由期初的7690万元,下降到期末的3500万元。
抵押借款由5.8998亿元,下降到5.65亿元;保证借款由3000万元,下降到2000万元;信用贷款由2240万元,下降到0元。 可见,三峡新材的短期信用贷款,一年间由6344万元骤减为0。
二、三峡新材公告显示:
其曾获得中国银行三峡获得最高为3000万元的授信额度。
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三峡新材账面在该行借款余额2240万元。而截至2014年6月30日,三峡新材已无信用借款。 8月14日,三峡新材董秘张光春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峡新材贷款的具体情况,不是因财务造假造成贷款收紧,但并未说明具体情况。
三峡新材半年报中的主要贷款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三峡分行当阳支行,该支行一位负责信贷的人士称,三峡新材的财务造假,对其未来继续借贷会有影响。
上述建行人士说,他们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关注三峡新材的财务造假,对已贷出去的款项,会关注这个事情怎么处理。三峡新材下次申请贷款时会难度加大,要求有真实的报表,还要拿真实保单、资金流水等原始凭证。
华南地区一家公司的会计人士表示,企业在贷款时,银行在条款中会约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定期提供有关财务会计报表等资料,如果没有提供真实的财务数据,银行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
三、今年4月12日,三峡新材出具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意见。
1、三峡新材在2011、2012年成本核算过程中,分别少计原材料成本7581.7万元、1567.7万元,导致2011、2012年营业成本分别少计7581.7万元、1567.7万元。
2、更正前,三峡新材2011年、2012年度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905.4万元、1463.8万元。而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后,三峡新材2011年、2012年度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4539.1万元、131.3万元。
对于财务造假,上交所在处分书中表示,“前述调整致使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失真,后果严重,性质恶劣。”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绿大地增发露马脚 从明星企业到造假大户
中国新闻网-辽宁内蒙古等多地自曝GDP“注水”:弄虚作假歪招
人民网-三峡新材财务造假曝光 风险重估或波及未来银行贷款
I. 求论证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不是会计职业道德问题
危害了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故有必要对它进行研究。本篇论文在借鉴以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进行探讨,以定性分析为主,分析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会计信息的含义、内...
J. 关于浅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 问题的论文谁有,可以给我发一份不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
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
甚至网络文库都有!
==================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骗人的,就不上算了。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