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市公司里面衍生工具运用较多的有哪些可以列举一下吗
由于我国金融衍生工具本身品种少,受管制严格,而上市公司受到的监管较一般企业更加严厉,所以上市公司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并不多。
1、上市公司使用得最多的是可转换债券,很多上市公司再融资采用这种形式。你可以去中国证监会网站上查找各年可转换债券发行规模的数据(话说把可转债算作金融衍生品有点勉强);
2、上市公司也发行资产抵押证券化产品,这个案例不多,网上一搜即可;
3、上市公司对高管进行股权激励有采用股票期权的方式,可网上搜索案例;
4、上市公司被并购,并购方多给予公众投资者以现金选择权,但这个算作金融衍生品也有点勉强;
5、上市公司若主业涉及大额的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交易,会经常采用套期保值的方式锁定风险,或者有大额的外汇收付,也会采用外汇金融产品来避险,请查看石油、石油化工、航空、钢铁、有色金属行业和有大量进出口业务的上市公司年报,对于衍生金融品交易均应有详细披露。
总体来说,数据很分散,采集起来要费不少功夫。
❷ 我们需不需要上市公司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管理分险
需要上市公司利用衍生工具管理风险,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是属于衍生的额外用
❸ 如何查看上市公司是否使用衍生金融工具
看年报全文,董事会报告章节有专门的衍生品投资情况
❹ 谁能提供一些中国的上市公司应用金融衍生工具的案例,是中国的!!!!
中国尝试过国债的衍生品,但是效果不好,失败了
❺ 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上市公司运用衍生品的有多少家
根据2019年1月9日《经济日报》里的文章《借助金融工具管理风险莫因噎废食》这篇文章的观点来看,A股公司中大约有200多家披露过开展套保业务,也就是运用过衍生品,考虑到用衍生品投机不太符合上市公司要求,实际数字虽然肯定多于200家,但也应该不会超过300家
❻ 只有上市公司才能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吗
不是啊,很多的办法的,有个纪录片你可以看看
❼ 如何查询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情况
“大智慧”或者“万点”都可以查到得。中国证监会有专门的地方公布,有个什么报纸的也公布这些数据。
❽ 有哪位大虾谁能阐述下国内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工具的现状吗有追加分~
国内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工具的现状:
一、期权—典型的金融衍生工具:
期权是一种投资工具,是一个针对权利的合约,是指一方有权利以事先约定好的价格去购买或出售某一特定资产的权利;
这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是因应金融及实物投资市场众多投资者的需求而出现的,品种繁多,涉及领域广泛,投资者投资的目的首先是避险,而非套利。
举例:刘先生要购总价30万的一套房,假定眼前没有那么多钱。
刘先生愿意支付2.5万元作为换取他在未来一年内以30万元购买该房屋的权利,在合同有效期内,刘先生有权利将该合同转卖给其他人。(假定屋主允许1年期限,关心的只是30万价格,不在乎谁买)。
假定半年后,该房屋的价格从30万涨到50万;
刘先生可有两种选择:
1、以30万买下这房屋,立即以50万卖出,赚得20万,扣除先前支付的2.5万元,净利17.5万元,投资回报率54%;
2、将购买该房屋的权利卖掉,赚得20万,扣除先前支付的2.5万元,净利17.5万元,投资回报率700%;
发现了杠杆效应;
假定房屋价格没有按预期的上涨,跌破30万;
刘先生可有两种选择:
1、如果跌破30万,刘先生放弃购买权利,损失2.5万;
2、预期房价还会在未来几年上涨,而亏损执行该协议。
再假定刘先生有30万现金:
并且他足够了解市场,以2.5万购买了12份房屋的权利,30万的价格仍然是半年上涨50万,那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实施了全部的权利转让,12×17.5=210万,投资回报率还是700%,说明同样的30万,最高收益可达到210万,即购买实际房产和买进一项购买房产的权利所获得的收益差别甚大,这其中蕴含一个投资的杠杆比率问题,高杠杆可以导致高回报,但如果房产价格大幅下跌,同样也会蒙受一定的损失,但损失的极限值就是30万,这就是期权的魅力所在。也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造就投机者更多存在的原因,因为经济人对于暴利存有贪婪,对亏损,偏离预期的风险存在恐惧。
期权只是金融衍生工具中的一种,而下边的实例也是金融衍生工具中的典型业务模式,是一种锁定未来不确定性的衍生工具,类似的衍生工具有成千上万种。
二、用于锁定未来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对赌协议。
国内近期出现的中国国航、中国东航的航油套保业务损失,中信泰富的外汇期货投资损失,深南电的航油套保业务损失都是典型的衍生品投资案例。下边以深南电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从深南电案例及类似的案例看国内金融衍生品投资的现实,锁定风险反倒成了制造风险:
背景:深南电以电力生产为主业的企业,其中燃机发电的燃料油价格受到国际市场油价大幅波动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与外资金融机构签订了油价对赌协议,试图锁定油价波动造成的经营风险。
08年10月21日深圳南山热电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
于2008年3月12日与美国高盛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杰润(新加坡)私营公司签订的期权合约;未按规定履行决策程序、未按规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及涉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证监会深圳证监局要求本公司限期整改。
具体情况如下:
2008年3月12日,公司与杰润公司签订了两份合约,其主要内容如下:
1、第一份确认书:
有效期为2008年3月3日~12月31日,由三个期权合约构成。
当浮动价(在协议期限内纽约商品交易所当月轻质原油期货合约的收市结算价的算术平均数)高于63.5美元/桶时,公司每月可获30万美元的收益(20万桶×1.5美元/桶);出现此结果,年度最高可获得300万美元的价格补偿;
浮动价低于63.5美元/桶,高于62美元/桶时,公司每月可得(浮动价-62美元/桶)×20万桶的收益;出现此结果,年度最高大致获得300万补偿,最少是0。
浮动价低于62美元/桶时,公司每月需向杰润公司支付与(62美元/桶-浮动价)×40万桶等额的美元。
下表是实际的油价走势图:
实际上深南电在第一份合约执行后,因为前几个月平均油价高于63.5美元,是获得了高盛一方的补偿的。08年11月以前,深南电的下属公司香港兴德胜公司已经收到杰润支付的210万美元的价格补偿。
但08年11月份后,原油期价已经跌破62美元/桶。
按照08年11月内纽约能源交易所原油主力合约2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进行算术平均,11月的原油均价为57.1745美元。
根据协议,深南电将按(62美元/桶-浮动价)×40万桶=193.02万美元的金额向杰润支付现金。
2、第二份确认书:
有效期为2009年1月1日~2010年10月31日,为期22个月。
也由三个期权合约构成,杰润公司在2008年12月30日18点前,有是否执行的选择权。
当浮动价高于66.5美元/桶时,公司每月可获34万美元的收益(20万桶×1.7美元/桶);出现此结果,年度可获得408万美元的价格补偿。
浮动价高于64.8美元/桶,低于66.5美元/桶时,公司每月可获(浮动价-64.8美元/桶)×20万桶的收益;出现此结果,可获得最高408万补偿,最少是0。
浮动价低于64.5美元/桶时,公司每月需要向杰润公司支付与(64.5美元/桶-浮动价)×40万桶等额的美元。按40美元每桶的价格计算,可损失11760万美元。
表面看这个油价对赌协议,将导致深南电濒临巨额亏损甚至破产,所以自08年10月17日公告以来,其股价一路下跌。
在这种背景下,深南电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12月2日公告,11月30日,宣布要将深南能源(新加坡)持有的香港兴德盛公司100%股权卖给深业集团旗下的深业投资公司,转让价将不低于3.45亿元,而兴德盛正是在对赌协议中接收杰润支付金的公司。
市场人士认为,深南电此举旨在将全资子公司深南能源(新加坡)公司的有效资产卖掉,使其空壳化。这样一来,就算杰润秋后算账,拿到的可能也只是一个空壳公司,而难以获得实际的收益。
早在08年11月6日,杰润公司致函认为深南电公司的2008年10月21日的公告及2008年10月29日会议中的表态表明公司有意不履行第一份确认书和第二份确认书项下的交易,认为公司违约并宣布终止交易,交易项下的所有义务予以解除。
而08年11月10日,深南电公司复函杰润公司表示公司从未做出无意继续履行交易的表示,并认为杰润公司拒绝支付第一份确认书项下10月份应付公司款项及明确终止交易的来函,构成违约行为,宣布终止交易,公司和确认书和/或交易项下的所有义务被解除。同时,公司主张鉴于第二份确认书被杰润公司终止时,杰润公司未行使要求公司进入三向交易的选择权,此表明杰润公司已放弃或丧失了该选择权。虽然双方终止确认书及交易的理由不同,但对确认书与交易已经终止这一事实并无分歧。
交易终止后,杰润公司来函要求公司赔偿交易终止的损失,公司回函不予接受。杰润公司来函表示希望以商业方式解决争议,公司同意进行和谈。现双方正在就交易终止后的事宜进行磋商和交涉,但不排除如协商不成,双方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争议的可能。
于08年12月13日刊登的公告指出:深南电同杰润(新加坡)私营公司(以下简称"杰润公司")交易终止后,杰润公司来函要求公司赔偿交易终止的损失,公司回函不予接受。杰润公司来函表示希望以商业方式解决争议,公司同意进行和谈。现双方正在就交易终止后的事宜进行磋商和交涉,但不排除如协商不成,双方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争议的可能。
至今(09年2月20日)双方未能达成谈判一致意见或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期间,08年12月16日,《上海证券报》记者应尤佳发文《对赌协议终止延迟披露深南电存内幕交易?》指出,深南电延迟披露与杰润公司终止对赌协议的信息,投资者认为公司不及时披露信息与近期公司股价的波动不无关系"。外界还认为有依据此一不利消息,故意压低股价的嫌疑,对此,深南电还给与了一定理由的回应。
不论该交易目前是实际终止,还是虽终止但存在分歧,以及基于此一事项而严重影响公司股价,并存在公司基于这样的不利消息而存在操纵股价的嫌疑。
我想经验和教训值得反思。
其他的案例更是多多,只不过,涉及的衍生品品种有些差异,但同样的道理都是锁定了未来的价格,但也同时承担了套期保值的巨大的价格偏离预期而导致的风险。有些企业的亏损,媒体报了,我们知道,有些根本没有公开报道的,可能亏的也不少。
中国国航、中国东航的航油套保业务损失,中信泰富的外汇期货投资损失,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以及早前江铜的铜期货交易等其他没有被公开的各种金融衍生品交易,往往伴随的是企业的实际资金损失,以及企业领导层承担责任,高官调整或者将责任下移到管理层,对个别高管进行人事调整等等。
综上所述,对于金融衍生品的投资,要清楚的认识以下几点,作为市场的后来者,需要学习和借鉴,教训值得反思:
第一、这个不平等的对赌协议为什么能签订,深南电的重大对外合作,是否有董事会决议,股东大会决议,是否有个公司的内部审核制度和决策流程,公司治理问题严重,谁该承担责任?
第二、作为中国一家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的保护从哪里看得出来,对赌协议继续履行,公司将面临大额亏损甚至破产,中小投资者除了谋求股价涨跌的套利既资本利得,哪里去分享红利收入?当然,作为上市公司,壳也有市场价值,面临低价重组,小股东们只能再等股价涨上去,寻求套现。
第三、商业风险控制问题,金融衍生品投资的目的是锁定因为未来原材料价格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价格上涨,而增加小额成本获得锁定将来价格的一种合约。但如果合约的风险,经过评价,可能比承受当期原材料的高价风险更大的时候,是要慎重的。深南电的案例,对赌是面对国际油价的大幅上涨的情势下签订的,不是这样的交易就完全不能做,可以核算整个合约的收益与风险到底多大,实现风险与收益要对等也不是就不可以操作,比如当油价跌破50美元/桶时,交易自动终止,锁定未来价格范围的同时也锁定了风险,也可以寻求其他方式,对冲出现的损失。
第四、从提供金融衍生品的投行机构而言,他们是要获得套利的,为什么要和深南电签订这样的协议,如果高盛预测是亏损的,就不会达成交易,何况期间还设置了合约继续执行的选择权,增加投行赢的可能,因为这样的对赌协议是一种零和游戏,也就是说不是你输就是我赢的游戏。国际投行机构对于全球的经济走势和油价的判断能力比中国一家实业公司的能力要强得多。作为国际一流的投行机构,他们手中聚集中大量的合约,假定一半的合约对客户而言是高价套利,一半类同合约对客户而言是低价套利,那么对投行中间机构而言,可获得期权卖出价格的无风险套利。对于深南电这样的对赌协议而言,是以纽约商品交易所的油价为对赌的依据,我们假定高盛对该油价具有影响力,且其影响力的成本低于所有类似对赌合约的收益,将获得套利,从而对高盛而言,有影响纽约商品交易所油价的正向激励。
第五、期待中国的金融与资本市场能够逐渐能够成长起来,这样中国将会成长起来更多的金融人才,没有这样的市场,就没有人才生长的环境。包括我们的股票市场、期权期货市场,增加市场产品品种,增加市场规模。希望我们的政府能够从更高的高度看待金融与资本市场的发展。主要是应对国际化的金融发展挑战,因为实物资产的定价权,也包括我们国家的很多产业安全问题,都和国际金融资本以及跨国企业集团的投资和资金运动有关,包括其投资和经营策略,以及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性定价因素等。
❾ 在哪里可以查到A股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情况的数据呢写论文用,跪求……
这个论文题材挺好 就是数据搜集困难 首先确认你所谓的衍生金融工具 我认为我国常用有几种 权证 期货 期权 可转债。股指期货和权证,还有些不正规的商品期货比较常见 所以可以通过通达信软件看上市权证交易信息 公司自营席位的股指期货交易一办都是保密的项目你不会找到数据 现在除了三大期货交易所的信息外 中国国家承认的唯一现货期货电子交易平台是栖霞苹果里面有点煤炭的交易 其他的如钢铁的众城钢铁交易盘什么的都不是正规的 还有7月的山西煤炭电子交易平台开始 也会涉及到一些上市公司参与 所以针对权证的去些有据可查容易些 其他的不太好找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
❿ 如何搜集上市公司是否应用衍生金融工具及其使用情况的数据通过什么软件,查阅哪些项目
这个问题,你可以用 同花顺 或者什么炒股行情软件看这家公司的基本资料跟主要财务报表,里面的投资性收益,还有非经常性收益等,其中可能包括投资房地产,股票,或,期货,外汇,等财务杠杆,目前我国还只有 期货 算是衍生金融工具,但可以通过种种资本游戏,曲线投资或投机国外的 结构性票据 期权 以及 掉期工具 等,看到的不一定是准确和真实的,都会通过子公司跟财报合并,想把这个挖出来很难的···专业人员都要花很久的时间,一句话,中国股市别信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