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格灵深瞳的IPO之路:“AI小老弟”的尴尬进行时
格灵深瞳这家AI公司不知大家听过没有。
放置在互联网圈子,大家可能都会比较陌生,即便是在AI领域,其名头也不见得都认识, 更不用和AI四小龙来比了。
但之前,却有诸多传说在坊间流传,我们后面会提到。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作为AI创业公司,6月份在科创板递交了上市申请和招股书。目前状态是已问询。
相较于AI四小龙,作为无论公司规模还是体量都很小的公司,能否敲钟,上市的进程还存在诸多变数,多个维度看来处境或许比较尴尬。
格灵深瞳上市还是不上?这是一个大问题
上周,AI圈子里的一哥商汤 科技 正式递交了招股书,锁定港交所。 至此,有头有脸的AI四小龙都迈出了通往敲钟的第一步。具体来看,云从已经完成注册, 依图 科技 IPO已然终止,而旷视刚完成了第一轮问询。格灵深瞳和旷视神同步,完成了第一轮问询。
旷视和商汤、依图,背后各路豪华投资机构加持,经过几年的发展,自然到了寻求退出的时间,上市是必经之路。云从 科技 ,起初就定义为AI国家队的光环,上市之路也会略显从容。
从上市主体资格来看,格灵深瞳的申请,多少有些压线提交的既视感。
我们知道,想要上市,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格灵深瞳公司,2020 年度公司营业收入为 24,271.56 万元;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合计 28,308.78 万元,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7.37%;结合最近一次外部股权融资对应的估值情况,基于对发行人市值的预先评估,预计发行后总市值不低于人民币 15 亿元,符合上述标。
和科创板的上市标准《上市规则》相比照你就会发现,除了研发占比奇高,其他硬性的指标,也可以理解为压线达标的状态。
在招股书中,我们注意到一项股权转让说明提及,“本次转让价格对应的公司估值约 20 亿元, 低于最近一次融资估值,主要原因系:(1)2020 年受疫情影响,市场融资环境 较为低迷;(2)由于老股转让存在锁定期、减持等方面约束,转让定价考虑了流 动性折价。”
抛开估值问题, 或许是在大的经济环境下,在融资渠道不通畅的情况下,才铤而走险开启上市之路。
前段时间市面上谈论IPO的信息诸多,大都瞄准了某些公司IPO主动或被动放弃上市动作,展开了评论。甚至有的媒体称其IPO临门一脚堪比中国男足。讲真,还真替格灵深瞳捏一把汗。
拿什么拯救你,看那些显而易见的风险
每个公司的发展进程,必然会遇到各种各种的困难,甚至说什么九死一生。拿这家AI领域的“小老弟”来说,既然选择了上市,那些好的和坏的都放在了公众和放大镜下。我们注意到格灵深瞳披露的多个风险。
第一个是客户集中度较高,报告期内,公司对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合计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 为 78.23%、67.55%和 57.57%,集中度相对较高。
也就是说,如果未来无法持续获得前述客户的订单或公司与该等客户合作关系被其他供应商替代等,都将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我们知道,客户采购了AI解决方案或设备,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但是在充分竞争的当下,如果有其他公司的价值性价比更高,被取代也是非常正常。但对于格灵深瞳来说,势必会带来较大影响。
此外,从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风险来看,截至报告期末,格灵深瞳累计未弥补亏损为4340.12 万元。看上去不容乐观,但是如果和其他同样申请上市的旷视来说,可谓大巫见小巫。截至 2020 年 9 月末,旷视公司累计未弥补亏损高达 142亿元。由此,公司在未来一定期间可能无法盈利或无法进行利润分配的风险也是注定的,是各家公司都需要直面的问题。
除此之外,收入存在季节性波动的风险、新冠疫情对公司生产经营影响的风险、技术成果无法有效转化及商业化落地风险也都在不同程度的困扰着格灵深瞳,当然也是很多公司绕不开的选题。
小老弟身份尴尬,即便成功敲钟也难破
在这个节点,AI几条小龙争相上市,其实也是一个难得的比照机会。拿格灵深瞳和旷视、云从们来比,我们也能发现诸多差距。
先看资产总额,格灵深瞳截止2020年12月31日,为5亿9755万,云从 科技 截止到2020年6月,总资产为24亿3122万,旷视 科技 截止 2020 年 9 月 30 日, 达到了68亿9610万,总资产数据差距异常明显。
营业收入方面, 格灵深瞳2020全年为2亿4271万, 旷视2020年前9个月为7亿1642万, 云从前6个月数据为2亿2096万,大家也比较直观的看到三家的差异。
在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上,同样以上时间维度,云从 科技 为112.00%,旷视为104.16%,而格林深瞳仅为47.09%。通过招股书我们得知,云从和旷视在报告期内,2020年均比去年同期有大幅的增长,唯独格林深瞳的研发投入占比相较去年有了大幅下降。而AI公司本该是一件重技术投入的企业类型,在关键时刻,格林深瞳却反其道而行,让人不解。
从几个关键数据维度,我们或许能得知,格林深瞳和另外几家AI头部公司都存在明显差距,甚至可以说是扮演着“小老弟”的角色。在激烈的竞争中,无论营收还是研发投入水平上,均产生不了更大的势能,大概率只能扮演配角的角色。但即便能踉跄的上市,对于一个没有品牌知名度,并且规模体量太小的公司来说,都不是一个好事,如何让投资人散户买单,着实是个很大的考验。
说好的3000亿美元估值呢?
关于格灵深瞳这家公司,如果你没听说过他的名称或技术能力及产品,但有一个桥段故事大家可以听听当做谈资。
这是由两位明星创业者联合创办,赵勇曾是Google Glass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何博飞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29岁就担任了美国上市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创办于2013年4月,成立之初就获得真格基金和联创策源的天使投资。一年后,更是拿下红杉资本领投的数千万美元 A 轮融资,据现任CEO赵勇在一个场合讲述,当时才 4 个全职工程师。
在公司初创阶段,有个颇为传奇的对话桥段,格灵深瞳的两家早期投资人真格基金和红杉资本的掌门人徐小平和沈南鹏就未来市值应该是1000亿美元还是5000亿美元展开过激烈争论,最后妥协在3000亿美元这个“中间数”。
在招股书中我们看到有一个估值数据是20亿人民币,让当初3000亿美金的中间数成为笑谈。
格灵深瞳公司,有一个官方的定位,以“让计算机看懂世界”为愿景,专注于将先进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提供面向城市管理、智慧金融、商业零售、 体育 健康 、轨交运维等领域的人工智能产品及解决方案。
总之,愿景是美好的,处境是不容乐观的。既然选择了上市,也是凭本事做出的选择,意味着合规和透明化的运作,虽然靴子尚未落地,毕竟能“让计算机看懂世界”的远景得以进一步推动,也值得期待和赞赏。
Ⅱ 最后一只AI独角兽,终于要IPO了
久违的AI独角兽终于可以上市了。
投资界获悉,4月6日晚间,证监会已同意云从 科技 科创板注册申请。这意味着云从 科技 离IPO又近了一步。此前,云从 科技 曾在2020年12月递交招股书,但中间过程一波三折,直到2021年7月才通过科创板上市委审议。正如云从的投资人感叹,这个过程很揪心。
云从 科技 的历程,是一位80后博士创业的故事。1981年,周曦出生于四川内江市,先后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取得了计算机博士学位。2011年,周曦放弃留美,选择回国——到重庆研究AI。云从 科技 正是脱胎于周曦参与的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项目,2015年正式应运而生。
成立时间最晚,云从 科技 是“AI四小龙”最后一只独角兽 ,一路走来融资至少11轮,曾经蔚然壮观。此后,中国AI赛道开始沉寂。经历了大浪淘沙之后,商汤终于成功上市,旷视上会也获得通过,而依图选择终止IPO。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这群中国最耀眼的AI独角兽悄然间走向了不一样的命运。
中科大学霸创业
7年,做出估值300亿
云从 科技 的故事,起源于 中科院的一间实验室 。
1981年出生于四川内江市的 周曦 ,自小成绩优异被称为“神童”,18岁那年顺利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读于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在这座被誉为“科学家摇篮”的高等学府,周曦开始崭露头角,曾凭借声纹识别研究获得NIST评测世界冠军。
在中科大完成了本硕连读之后,周曦继续着求学之旅,在2006年来到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下称“UIUC”),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值得一提的是,周曦的博士生导师正是“计算机视觉之父”黄煦涛教授,而后者当年仅在全球招收三位学生。
读博期间,周曦将研究方向由语音识别转向了图像识别。这一过程无疑是痛苦的,周曦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他曾回忆过,“实验结果基本上都会很坏,因为程序、推导可能写错,假设也可能出错。在这么长的链条上,很多时候我们还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
但很快周曦就找到了突破口,在UIUC搭建了Cluster服务器阵列,将语音识别与图像识别领域交叉实践,获得的成果显著。此后,周曦带领团队代表UIUC接连参加了多项国际比赛,先后战胜了MIT、东京大学、IBM、Sony等著名研究机构,拿到六次世界智能识别大赛冠军,并发表了数十篇论文,被引用上千次。
博士毕业之后,周曦收到了多份高薪工作的邀请。时值2011年,中国科学院计划在西南地区筹建研究院,筹备人袁家虎(现任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院长)三次赴美与黄煦涛教授及周曦见面,希望能够为国内引进全球顶尖的 科技 人才。袁家虎院长的诚意和表态,让周曦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回国工作 。
因此,在留美5年之后,周曦放弃了优渥生活和事业,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创办了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智能多媒体中心,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包括图像识别与人脸识别技术等。
2015年,周曦再次做出了一项重大抉择,决定带领团队投身创业。谈及创业初衷,他曾表示,前沿尖端技术的创业,如果研究人员不能亲力亲为,成功的机会等于零, “亲力亲为,或许也只有很小的几率成功,即便如此,我也愿意一搏。”
于是,云从 科技 在这一年3月正式成立,并先将目光瞄向了银行。当时,为了拿下一家银行的身份核验项目,云从 科技 的团队憋了好多天,写了十几页的方案。结果,银行却表示从来没见过这么短的方案,最少都是300页起。
最终为了这个订单,周曦带着团队用2年时间提交了48种方案,直到内部测试准确率达到99.8%,客户才签下合同。“这件事让我意识到,要想把技术落地,就要扎根行业,与行业共同成长。”周曦曾回忆道。
时至今日,云从 科技 实现了从智能感知到认知、决策的核心技术闭环。公司自主研发的跨镜追踪、3D结构光人脸识别、双层异构深度神经网络和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等AI技术均处于业界领先水平。在业务布局方面,云从 科技 也已在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四大领域已逐步实现成熟落地应用。
当然, 持续亏损仍是云从 科技 无法忽视的问题 。招股书显示,其2018年至2020年的营收分别为4.84亿元、8.07亿元、7.55亿元;净亏损则分别为2亿元、17.63亿元、7.2亿元,尚未实现盈利。
根据招股书,云从 科技 的估值大约在 300亿-400亿 ,但具体还是要看发行情况。回顾创业,周曦曾经感慨,“我知道很难,但没想到这么难。” 好在他坚持了下来,云从 科技 如今距离登陆科创板也只剩下时间问题。周曦,即将斩获属于自己的第一个IPO。
融资11轮,VC/PE队伍庞大
IPO一波三折
在“AI四小龙”中,云从 科技 的融资历程并没有见到太多一线美元基金的身影。
人工智能元年2015年,刚成立的云从 科技 天使轮融资6000万元,投资方为人工智能公司佳都 科技 、杰翱资本,同年年底,云从A轮融资近2亿元。用投资人的话来说, 当时市场不是特别明朗,但云从估值已经很高了。
随后,AI在国内大爆发。2017年,云从 科技 B轮获得5亿元融资。此时我们能看到诸多国资背景的机构,如元禾原点、广州基金、越秀产业基金等。背靠产业集团小米的顺为资本也来了,还有星河集团与工程院院士发起设立的基金星河·领创天下,以及人民币基金普华资本、兴旺投资等,同时还出现了老股东杰翱资本、佳都 科技 的身影。
2018年的另一个标志性节点,云从 科技 B+轮融资超10亿元, 融资规模和B轮相比扩大了一倍 ,粤科金融、中国国新控股、广州基金、联升资本、渤海产业基金、张江星河、前海德升、越秀金控等近10家机构集体赶来。2019年,云从 科技 也获得了新鼎资本、金泉投资、众安资本、善金资本等机构的支持。
2020年更不用说。2020年5月,云从 科技 C轮融资18亿元,投资方包含中网投、上海国盛集团、南沙金控、长三角产业创新基金、工商银行、海尔金控、信中利、工银亚投、高捷资本等等知名机构。彼时有报道称,云从 科技 有望在2020年底上市。
但后续云从上市之路经历了一波三折。云从C轮融资完成后,很快被纳入了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一位投资人提到,当时担心可能对后期业务拓展有影响,所幸这并未耽误上市进程。2020年8月,云从 科技 在广东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同年12月递交招股书,但很快又被美国列入制裁名单。
更戏剧性的是,经历问询后,2021年3月底,云从 科技 因财务资料过期,上市申请被中止审核。 “这是最痛苦的时候” ,北京一位投资人描述。随后在2021年6月,云从 科技 更新了财务资料,上交所恢复上市审核进程。2021年7月,云从 科技 顺利通过科创板上市委审议,多了一道曙光。
此后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等待。就在昨日(4月6日),云从 科技 终于通过科创板注册。一位参与了云从融资的投资人感慨,这是最让他揪心的一个项目,“凡项目上会必过的信心差点被摧残殆尽”。接下来,便是等待云从 科技 的IPO敲钟。
最后一只AI独角兽,
唏嘘间,大家走向不同的命运
云从 科技 终于等来了IPO,宣告这一个时代的落幕。
曾几何时,无VC不投AI。数据显示,2015年-2018年,AI领域的投资频次和投资总额均快速增长,在2018年最高峰时,这一领域投资总额过千亿元,投资笔数接近500笔。融资似乎成了一场竞赛,行业的融资记录被一遍又一遍地刷新,成为中国创投史上罕见的一幕。
在当时,几乎每一家投资机构在被问到人工智能时,给出的回答不是“我们已经投了”就是“我们正在看”。正是在这样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下,以“AI四小龙”为代表的的一批创业公司应运而生。
其中, 云从 科技 成立时间最晚 ,2015年——而商汤 科技 成立于2014年,依图 科技 成立于2012年,旷视 科技 成立于2011年。伴随着AI融资狂潮,AI四小龙一时炙手可热。
但好景不长,在烧钱、亏损的质疑下,国内AI行业急转直下。“我已经很长时间没看AI的创业项目了”,一位北京VC投资人曾对投资界坦言。随着AI融资寒冬,云从 科技 成为了所剩不多跻身独角兽行列的AI创业公司。
而一旦没有了输血,摆在AI公司面前的选择并不多:要么悄悄关门,要么谋求上市之路。兜兜转转,“AI四小龙”各自走上了不一样的命运。
2021年12月30日,商汤 科技 正式挂牌港交所,最新市值高达2000亿港元,成为国内AI第一股。如果按原计划,商汤 科技 本应在12月中旬就已完成IPO。结果却在12月10日突生变故,因地缘政治原因不得不推迟发行。在这场生死博弈中,商汤 科技 选择坚定不移推进IPO——仅经过一个星期的调整,再次宣布重启公开招股,最终成功上市。
而其他人上市之路十分坎坷。早在2020年11月,科创板就宣布依图 科技 IPO获得受理;仅仅一个月后,四小龙中成立时间最晚的云从 科技 ,科创板IPO也获受理;随后在2021年3月,旷视 科技 也申报了科创板上市。
令人意外的是,2021年7月初,依图 科技 主动撤单,IPO之旅戛然而止。同月,云从 科技 上会获得通过,旷视 科技 也在两个月后上会获得通过。如今,在提交注册超8个月后,云从 科技 先于旷视 科技 获批注册。根据上交所最新显示,旷视 科技 注册申请目前处于中止状态,原因为公司财报更新。
而另外一家被寄予厚望的AI企业格灵深瞳,上市后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成立于2013年的格灵深瞳,在上市之前至少获得7轮融资,背后集结了一众知名VC/PE。曾经创投圈认为格灵深瞳估值能够达到3000亿美元。然而今年3月,格灵深瞳正式登陆科创板,但开盘即破发,最新市值仅有50亿元,实在是令人唏嘘。
即便惨淡,但上市起码还有翻身的机会。一级市场投资人感叹: “现在的形势是哪里能上就上哪里 。AI公司做各个行业的落地,摊子铺得很大,成本投入很高,上市肯定是为了确保有持续的现金流注入。”这一次,留给AI独角兽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Ⅲ 小红书投资一家潮玩产品;科创板AI第一股格灵深瞳挂牌 | 投资速递
小红书对潮玩产品公司“又燃又兔”进行了战略投资,该公司专注于将潮流元素、街头文化、艺术设计进行跨界结合,为用户提供潮流手办产品。同时,格灵深瞳在科创板成功挂牌,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第一股,其专注于将先进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转化为智能的产品和服务,针对不同场景需求提供应用软件、智能传感器以及云服务等。
国内投资事件中,赛卓电子获得A+轮投资,为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和交通工具等市场提供以位置传感器芯片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复亚智能完成数千万A2轮融资,专注于工业无人机自动机场和全自动飞行系统相关产品的研发,立志成为全球领先的无人机全自动飞行系统提供商。英特灵达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专注于智能光学成像技术的研发、技术咨询等服务。凯迪仕完成6亿元C轮融资,专注于智能锁领域,集产品研发、制造、销售、安装、售后于一体。同星智能完成了数千万元融资,专注于汽车电子及智能家居产品研发生产商。德默特获得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专注于微藻基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谱新生物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专注于细胞药物CDMO企业。上海建融家园获得资本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专注于房屋租赁平台。指南针以15亿人民币收购网信证券100%股权。腾远钴业在今日上市,发行价格为173.98元/股。企企通获得C2轮亿元级融资,专注于基于SaaS云服务的供应商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平台。火箭拳获得战略投资,专注于独立游戏开发团队,致力于做高质量主机游戏。唯车电商收购佛山汇和,完善二手车产业链布局。华南疫苗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专注于基因工程重组疫苗研发商。蓝卓完成第二轮5亿元融资,专注于工业操作系统研发商。长春高新子公司拟以增资形式取得椿安生物51%股权。贵研铂业以5822万人民币收购贵金属集团100%股权。
国外投资事件包括Double Protocol获得1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专注于GameFi和元宇宙资产的NFT租赁市场。OXIO获得4000万美元B轮融资,美国区块链电信服务提供商。Treehouse获得18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DeFi投资组合分析平台。BinaryDAO获得900万美元战略投资,Metis生态项目。OW Smell Digital完成100万英镑融资,气味数字化研发商。WorkHound日完成了12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美国员工反馈平台。Talent.com获得1.2亿美元的B轮融资,加拿大的网络招聘服务商。Loveseat获得700万美元A轮融资,美国的家具拍卖服务商。Wombat Exchange获得525万美元A轮融资,多链稳定币交易所。Navi Technologies申请首次公开募股,印度金融服务提供商。Lava Labs获得1000万美元A轮融资,NFT游戏研发商。Nautilus Labs获得3400万美元B轮融资,美国航程优化解决方案提供商。Tequila Works获得新一轮投资,腾讯成为大股东,继续支持游戏工作室开发原创游戏IP。Truera获得2500万美元B轮融资,美国企业模型智能平台提供商。Licious获得1.5亿美元F轮融资,印度生鲜肉类配送平台。Kymeta获得8400万美元战略投资,卫星通信创业公司。Avive获得2200万美元A轮融资,智能除颤器研发商。Penelope获得21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美国企业养老储蓄服务商。SiFive获得1.75亿美元F轮融资,实现定制硅芯片设计的民主化。德国学校管理平台Si收购Pupil.,学校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Overwolf以2900万美元收购Tebex,英国私人游戏网络供应商。
以上内容涵盖了一系列投资事件,从国内到国外,从科技到教育,展现了投资市场的多样性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