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票市场 > 圣湘生物科创板

圣湘生物科创板

发布时间:2023-08-04 23:19:57

Ⅰ 第一家公开宣布申请科创板上的医药公司已诞生 权威解读来了

第一家公开宣布申请科创板上市的医药公司诞生了。

3月8日晚间,港股生物医药公司复旦张江(1349.HK)发布公告称,拟申请在科创板发行不超过1.2亿股股票,每股面值0.1元。

复旦张江是H股的“老兵”了。早在2002年8月,复旦张江就已在香港创业板上市,2013年12月转入香港主板。2018年,该公司的营收规模为7.4亿元,净利润1.3亿元。截至3月8日收盘,公司市值54.64亿港元。

如今复旦张江又计划分拆在香港主板和科创板两地上市。公告显示,复旦张江在A股发行完成后,在科创板发行的股本约占总股本的11.5%,总股本中还包括55.9%现有内资股和32.6%的H股。

自2018年11月5日,设立科创板的计划被公布,整个生物医药板块都躁动起来。光大证券认为,科创板拓宽了创新型医药企业融资渠道,未来生物医药板块也可能成为科创板的主力板块。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纳斯达克生物医药板块市值高达10050亿美元(2019年3月5日),占纳市市值8%权重,是最重要板块之一。

当然,对于复旦张江来说,目前的核心任务是保证其发行A股计划,能在股东大会上通过,且最终获得证监会和上交所的批准。至于“是不是第一家,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复旦张江副总裁、执行董事苏勇对《中国企业家》说。

争抢头啖汤

作为近期资本市场热点,科创板于3月2日凌晨正式开闸。中国证监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实施了《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相关业务规则和配套指引》。这意味着,企业的IPO申请受理即将启动。

科创板上市条件包括:发行后股本总额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0%以上等。

在市值和财务指标上,科创企业想要登陆科创板满足五项标准中的一项即可。其中,对于暂未产生营收的公司的要求是: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里还专门提到: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这条规则大大放宽了医药行业的上市门槛,也比较符合这个行业的特点。”新经济投行易凯资本负责医药业务的副总裁张骁告诉《中国企业家》。

医药行业尤其是创新药研发企业,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在一款新药上市之前,几乎没有收入来源。业内对于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有一组公认的数据:平均花费10年时间和26亿美元,成功率不足7%,至少100个科学家参与。

早在科创板开闸前几日,在“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新闻发布会上,上交所理事长黄红元就透露,交易所做了很多摸底了解工作,初步判断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企业相对较多。“这些企业总体研发投入较大,发展潜力较大。”

张骁表示,易凯资本服务的医药公司中,有不少符合科创板要求的,如泽生 科技 、长风药业、长江脉等。弘晖资本管理合伙人王晖也向《中国企业家》透露,弘晖资本投资的圣湘生物等企业在积极准备科创板。

“复旦张江能不能成为第一家在科创板上市的医药公司,还不好说。实际上,也有很多中介机构早已进场的医药公司,可以针对新公布的审核规则进行材料准备”,肿瘤诊疗一体化平台公司思路迪的CFO徐萌告诉《中国企业家》,该公司也在评估旗下业务板块在科创板上市的可能。

“医药行业对科创板的热情挺高。尤其一些年轻创业者,有技术、有干劲,如果科创板通过 社会 资金再扶他们一把,相当于给了他们一个创业成功的渠道”,孙飘扬说。

科创板“好风”一来,是不是只要搭上医药的边,企业就能“凭借力”,“上青云”呢?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医药公司一般在研产品较多,而新药研发存在一定风险,因此企业核心产品可能存在研发进度不达预期风险;此外,还存在企业核心产品销售不达预期风险,公司已上市的核心产品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加剧、推广进程较慢等风险,从而影响核心产品销售,最终影响公司业绩。

张骁也认为,国家包括科创板可能还是会考虑上述风险,以及对中小股民、散户的影响,从而在现有标准上有所提升。

“不会像它说的‘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就OK了。与之对应的较大概率是,某种药品能获批或上市风险非常小,才有可能批准(该公司)上市。”张骁表示。

医药股争夺战

科创板对未盈利的医药企业上市“开了绿灯”。实际上,对于这部分企业来说,实现在中国上市还有其他选择,即香港联交所主板。

2018年4月,香港联交所号称“24年最大改革”落地,包括允许未盈利的生物 科技 公司上市。其上市规则提到,对于无收入生物 科技 公司,预期市值不少于15亿港元,从事核心产品研发至少12个月、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已经通过概念阶段,进入第二期或第三期临床试验等。

上述多名医药行业人士向《中国企业家》评论,科创板对医药行业的上市规则,与香港联交所给医药行业的上市规则差不太多,“应该是前者参考了后者”。

目前,尚未盈利就在港交所上市的医药公司有6家,包括歌礼制药、百济神州、华领医药、信达生物、君实药业、基石药业。另外,还有盟科医药、方达医药、Steath、AOBiome、康希诺、维亚生物、亚盛药业、迈博药业等至少10家医药企业排队上港股。

未盈利生物 科技 公司港股上市情况。制图:李秀芝

尽管香港主板有先发优势,但科创板看起来对医药行业仍更有吸引力。王晖表示,科创板是中国国家战略方针的一部分,香港主板的高度与之不同。

关于为何要登陆科创板,复旦张江称,董事认为,A股发行将有利于提升形象、扩充融资管道。且相较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主板而言,科创板上市更能体现创新及研发能力。

复旦张江没有言明的是,A股和H股之间的估值鸿沟,这是两地上市公司、投资人,甚至交易所早已认清的现实。

在2018年9月的一场香港交易所与生物医药创新公司闭门座谈会上,身为港交所行政总裁的李小加也坦陈,“香港市场的资金的量、估值的高度远不及内地的A股市场”。

这意味着,那些符合上述要求,原本为了去香港主板上市而搭建红筹架构的公司,如果想转到内地的科创板上市,并不需要花大代价拆红筹。

针对生物医药企业,两地交易所之间或有一场“争夺战”。

徐萌透露,已经有一些拟在香港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决定转向科创板了。在目前的形式下,香港交易所的确需要考虑形成一些对医药企业更有吸引力的策略,但目前还没具体的方案出台。

本文源自中国企业家杂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Ⅱ 湖南上市公司超八成盈利 圣湘生物净利暴增147倍

本报记者 何文英

虽然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上市公司复工复产普遍延迟,但对于吃得苦、“霸得蛮”的湖南人来说,这都不算个事儿。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114家湖南上市公司(不含千山退)合计实现总营业收入约3133亿元,实现净利润235亿元。有92家湖南上市公司实现盈利,占比80.7%;五成公司营收同比增长,超六成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其中,中联重科上半年净赚40亿元,盈利能力位居湖南上市公司榜首。

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疫情影响下,湖南上市公司上半年能交出这样一份期中成绩单,表现相当不错。像中联重科、蓝思 科技 这类头部企业增长迅猛,可见湖南制造业的头部企业还是很强的。”

5家湘企营收跻身百亿元

今年上半年,湖南省GDP为19026.4亿元,114只湘股的营业收入共计3133亿元,占全省GDP的16.47%。同时,A股上市的湖南企业的经营规模也呈增长态势,114家上市湘企业的营收平均值约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

上半年营收超过百亿元的湖南上市公司共有5家,分别是华菱钢铁、多喜爱、中联重科、蓝思 科技 和步步高,其中有3家分布在制造业。

多喜爱的上榜,得益于重组蜕变。多喜爱主营家纺产品,在2019年被浙建集团借壳重组后,主营业务由家纺产品的生产销售变成建筑施工、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等,今年上半年以371亿元的营收规模排名湖南上市公司营收榜的第二位。

中联重科则受益于“两新一重”建设,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8亿元,同比增长29.49%。公司董秘杨笃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半年公司持续完善业务端对端管理模式,管理效能稳步提升,市场竞争优势增强,新兴产业空间持续打开,实现了高质量、可持续的业绩增长。

蓝思 科技 一直被视为消费电子护窗玻璃行业的风向标。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37.05%。蓝思 科技 董秘钟臻卓对《证券日报》记者解释称:“上半年,公司及时可靠地保障了下游客户的交付需求,进一步赢得客户的信任与支持,扩大了公司在全球优质细分产品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此外,公司在消费电子垂直领域加强整合,多点开花,从而成功穿越了传统淡季。”

科创板“新兵”成“黑马”

上半年,114家湖南上市公司合计盈利235亿元。其中,有92家公司上半年盈利,共赚了约266亿元;另外22家合计亏损约31亿元。

中联重科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0亿元,摘得湖南上市公司盈利榜桂冠。华菱钢铁、长沙银行、五矿资本、蓝思 科技 、圣湘生物、芒果超媒、爱尔眼科、方正证券、中南传媒分列湖南上市公司盈利榜的第二至第十位。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榜单中,除了往年经常上榜的金融业、制造业、医疗业的“优等生”外,还杀出了一匹科创板“黑马”圣湘生物。资料显示,圣湘生物是一家以自主创新基因技术为核心,集诊断试剂和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于一体的体外诊断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于今年8月28日正式登陆科创板。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圣湘生物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迅速供往疫情防控一线。在产品快速铺开的贡献下,圣湘生物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2亿元,同比大增147倍。

圣湘生物董秘彭铸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除了新冠检测试剂贡献的业绩外,今年上半年公司的仪器装机量是过去三年的近2倍,为公司试剂业务的持续发展带来较大增量空间。此外,公司国际化步伐大幅提速,上半年境外销售占比由去年的5.05%一跃增至45.12%,国际销售渠道中50%以上为国外政府官方相关渠道,公司产品目前已服务于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疫情防控一线,国际化将成为公司业绩持续增厚的新主线。”

不过,也有部分湖南上市公司受疫情影响较大,上半年业绩出现亏损。其中,*ST金贵是亏损大户,半年亏损13亿元。此外,佳沃股份、*ST湘电、华银电力、开元股份等7家公司的亏损额也超过1亿元。

Ⅲ 生产肛拭子的上市公司

圣湘生物。
公司产品全自动核酸提取仪及核酸提取或纯化试剂于近日获得美国FDA授权,用于核酸的提取、咽拭子、肛拭子、粪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富集、纯化等步骤。
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自主创新基因技术为核心,集诊断试剂、仪器、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为一体的体外诊断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在科创板上市(股票代码:688289),并入选“科创50”指数样本股,上榜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湖南省企业百强。

Ⅳ 核酸检测行业越来越卷

5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正式要求提升监测预警灵敏性,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拓宽监测范围和渠道。其中,截至5月5日,上海按照“固定采样点+便民采样点+流动采样点”相结合方式,已在全市布局设置常态化核酸采样点9021个,其中4500多个核酸采样点已经布设完成开放;杭州也宣布将设立10000个免费核酸采样点,全市日均配置采样人员达到8000人以上。此外,其他城市,包括北京、深圳也在积极建立采样点。

这对核酸检测企业而言,是一大利好。

常态化核酸催生多家新企业

据天眼查资料显示,北京朝安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朝安”),成立于2022年4月26日,注册资本1000万元;经营范围包括许可项目:检验检测服务、医疗服务、第三类医疗器械租赁、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中药饮片代煎服务、药品生产、药品批发、药品委托生产、药品进出口、药品零售等。

这家刚刚成立不足二十天的新冠检测公司仅仅只有2名股东,3位高管,其中大股东徐野持股90%,同时兼职执行董事和经理;二股东李景财持股10%,兼任公司监事;剩下的一位便是财务负责人王斯微。资料显示,这3个人均只任职1家企业,便是北京朝安。

从行业看,新冠核酸检测产业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主要是扩增酶、引物、探针等;中游包括核酸检测试剂盒、PCR扩增仪器、采样工作站等;下游主要提供采样和检测的医疗以及ICL实验室机构。新冠检测的直接业务主体便是这些下游检测实验室,由于新冠高传染性,这种实验室一般也需要相关资质(P2级别),通常是牌照准入。据悉,像北京朝安这类企业还需要经过前置审批,该审批承诺办结时间为20个工作日。

而根据微博某网友晒出的核酸检测图片,该企业最早在5月6日便已参与北京核酸检测工作,这意味着北京朝安用了不到6个工作日就拿到了前置审批。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近2400家医学检验机构中,有近40%的医学检验机构成立于3年内。

另外,在这些检测企业中,还包括之江生物、圣湘生物、金域医学、明德生物、万孚生物、达安基因、华大基因、东方生物、迈克生物等一大批检测龙头。其中,之江生物、圣湘生物、捷诺生物、伯杰医疗、达安基因和华大基因早在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初期,就已先后获得了新冠病毒检测产品上市资质。并且,圣湘生物、之江生物分别于2020年8月28日、2021年1月18日先后挂牌科创板。

盈利几何?

东吴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公众号“川阅全球宏观”的最新研报估算,如果未来中国所有的一线和二线城市(2021年人口为5.05亿)都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则每个月常态化核酸的费用上限为1212亿元,约合1.45万亿元/年,而这些开支一般是财政资金和医保基金共同负担。新冠检测业务的吸金能力从中便可管中窥豹,试问如此的香饽饽谁能放弃?

那么,竞争者如此多,这些检测企业到底盈利几何?以之江生物为例,受核酸检测业务拉动,2020年该公司扣非净利润达到了9.27亿元,同比增长1993.02%,总市值一度达到140亿元。不过,其2021年业绩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20.19亿元,几乎与2020年持平,但净利润却大幅下滑,实现净利润7.59亿元,同比下滑18.61%。报告指出,新冠病毒检测试剂集采,是导致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2020年处于高光时刻的圣湘生物,其业绩在2021年也进入疲态。数据显示,公司2021年全年营业收入为45.15亿元,同比下降5.22%,归母净利润为22.43亿元,同比下降14.29%。

以万孚生物为例,其今年第一季度营收26.25亿元,同比增长276.87%;净利润为9.04亿元,同比增长481.32%;扣非净利润8.99亿元,同比增长535.50%,仅一季度就赚足了去年全年的量。

再看东方生物,2021年,东方生物全年实现营收101.69亿元,同比增长211.43%;归母净利润49.2亿元,同比增长193.33%。这样的好业绩在一季度依然持续着,东方生物一季度营业收入47.46亿元,同比增长112.28%,归母净利润20.67亿元,同比增长74.20%。

业内人士分析称,随着医改和分级诊疗持续推动,第三方医学独立中心会日趋强大起来。数据显示,中国四大ICL(独立医学检测实验室)巨头分别是:金域医学、迪安、艾迪康、达安基因,它们的市场份额已经接近六成,寡头竞争格局初显。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这四大机构可能会争取更多检测量,价格战火拼在所难免,而新成立的小型ICL很难分一杯羹。

检测机构扩张如此迅速,仿佛让人联想到2020年疫情初期的口罩之战,熔喷布市场的过分扩张和产能过剩情景。

业内认为,扩张如此迅速,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安全性和合规程度已经触及了红线。以四大ICL龙头企业为例,在资本市场上一路扩张的同时,这些企业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比如,艾迪康因检测报告出具时间缓慢等问题屡被用户在多个社交平台上投诉。金域医学作为四大ICL服务商之一,2022年初在河南市场出现检测准确性等丑闻。

如果核酸是门生意,那么,如何在扩张规模求利润的同时保证检测质量?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重视。第三方独立医学检测机构的确是填补医院以外防疫工作缺口的重要力量,但是,核酸检测只是检测手段,并不能治愈新冠,与疫苗这些预防工具而言,核酸检测行业的无序扩张必须要严加管控。

Ⅳ 抓紧完善配套规则 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

多名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日前表示,注册制改革是资本市场改革“牛鼻子”工程,经过科创板、创业板试点后,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是“十四五”时期资本市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他们建议,做好注册制试点总结评估和改进优化,强化市场主体责任,抓紧完善相关配套规则,尽快实现全市场实行注册制。
改革稳步推进 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
“注册制增加了A股市场的股票供给,监管部门也在强调退市机制的完善,有进有出,让整个资本市场更加健康地流动起来。”全国政协委员、中信集团总经理奚国华表示,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保持了制度的连续性,稳定了市场各方预期,进一步提升了股权融资市场化水平。
奚国华建议,监管机构应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市场化监管思路,加快推行全市场注册制。
全面实行注册制已是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确定方向。全国政协委员、东方财富董事长其实认为,全面实行注册制将是“十四五”时期资本市场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切入点,有助于更高质量的创新、更高质量的供给,以及更高质量引进外资和我国券商更高水平地走出去。
上交所数据显示,2020年科创板新增上市公司145家,募集资金2226.22亿元,科创板融资额超过主板。深交所数据显示,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以来,市场总体平稳,主要制度规则和技术系统运行顺畅。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等措施落地,极大地丰富了科技企业、创新创业企业融资渠道,推动资本市场在促进科技企业做优做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以信息披露为核心 真正还权于市场
“应当看到,注册制试点时间不长,有关制度安排尚未经历市场周期和监管闭环的检验,有的新制度、新办法仍需磨合优化,实践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注册制试点进行评估和改进,总结推广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创造条件。”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表示,注册制改革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真正还权于市场,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证监会原主席尚福林认为,真实披露信息,投资者才有可能根据发行人的真实情况和自身的风险偏好做出价值判断和投资选择,才能有效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保证发行人信息披露真实性,是注册制改革的关键环节,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尚福林说,一是发行人是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人,要提高信息披露的针对性、有效性、可读性。二是要压实中介机构核查验证和专业把关责任。三是要培育合格投资者,使其能够自主判断投资价值,做出投资决策。四是交易所和监管部门要做好审核注册,把住入口关。同时,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规则并严格执行,以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真正做到“不做假账”。依法依规对信息造假等失信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严加惩处,不断夯实信用基础,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国俊表示,注册制有更严格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处罚力度也更为严格。资本市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中介机构必须对审计项目从严把关。
全国人大代表、天衡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余瑞玉认为,要强化中介机构“把关人”角色,对中介机构故意和过失情形下分别应承担的责任进行相应区分。
完善配套制度 优化市场生态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认为,推进注册制改革还需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优化资本市场生态。
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表示,“十四五”期间着力推进注册制改革,需增强对企业上市的包容性和支持力度,持续带动发行承销、交易、持续监管、投资者保护等各环节关键制度创新。以市场化定价制度吸引更多优质公司上市,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发行生态,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建议,科创板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科技属性,支持更多硬科技企业上市。进一步完善发行定价机制与监督机制,营造更为良好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环境。
为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全国人大代表、深圳证券交易所理事长王建军表示,有必要深化落实民事赔偿责任优先原则,构建与注册制改革相适应的证券罚没款赔先罚后机制。
针对落实“零容忍”方针,肖钢表示,从过往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经验看,对案件的查处要加强对大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等“关键少数”违法责任追究力度,加大对有关中介机构违法责任的处罚,要有立体式追责机制,把行政处罚、市场禁入、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以及民事赔偿、刑事追责等手段结合起来,形成对违法行为“零容忍”的全方位体系。

Ⅵ 科创板一周动态:首批4只科创50ETF即将开售

本周,新加坡国有投资公司淡马锡(Temasek)发布2020财年成绩单,表示在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财政年里,淡马锡投资组合净值为3060亿新元(约合1.53万亿人民币),在中国的投资组合比例上升至29%,超过新加坡(24%)。据悉,这是该投资巨头对中国持仓首次超过对新加坡本土市场的投资。

而在国内最具资本热度的上交所科创板,本周又有哪些动态呢?以下为详细介绍:


01

首批4只科创50ETF正式获证监会批文

9月11日,首批跟踪科创50指数的ETF产品正式获得证监会批文,它们分别是华夏科创50ETF、易方达科创板50ETF、华泰柏瑞科创50ETF、工银瑞信科创50ETF,其发售日期预计在本月18日或22日。从产品托管人看,华夏基金旗下科创50ETF在招商银行托管,易方达基金旗下产品在工商银行托管,工银瑞信、华泰柏瑞旗下科创50ETF则分别选择在农行、建行托管。

据了解,科创50指数以2019年12月31日为基日,以1000点为基点。截至9月11日,该指数运行9个多月以来,涨幅达32.32%,赚钱效应超过了同期沪深300、中证500涨幅,在主流指数中表现优异。

02

华纳大药厂:正面回复“左奥硝唑片”专利纠纷

9月7日,华纳大药厂提交了关于科创板审核问询函的回复,其中就关于发行人股权结构、董监高等基本情况、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等问题进行正面回答。

对于上述专利纠纷,华纳大药厂方面表示:公司仅在2019年度开始生产并销售左奥硝唑片产品,销售收入为63.15万元。由于纠纷案件所涉及的诉讼金额较小,不会对公司的持续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华纳大药厂核心产品销售收入

03

科前生物:确定申购价11.69元/股

9月11日,科前生物正式启动科创板IPO申购。该公司的发行总数约10500万股,网上发行约为1600万股,发行市盈率26.23倍,申购价格为11.69元/股,单一账户申购上限1.6万股。

科前生物是一家专注于兽用生物制品研发、生产、销售及动物防疫技术服务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产品是猪用疫苗和禽用疫苗。本次科创板IPO,科前生物拟募资17.47亿元,用于动物生物制品产业化建设等7个项目。预计将在本月下旬在科创板正式敲钟上市。


据招股书披露,2020年上半年科前生物实现营收3.55亿元,较上年同期上涨23.86%;净利润为1.83亿元,较上年同期上涨18.14%。

04

创尔生物:答复关于“医药制造业”行业定位的质疑

9月11日,创尔生物提交了关于科创板首轮问询后的意见回复,其中就发行人曾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基本情况、核心技术、行业定位和财务数据等问题进行答疑。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创尔生物就行业定位”医药制造业“质疑的进行的答复,称公司主要产品胶原贴敷料、胶原蛋白海绵、生物护肤品的核心材料为活性胶原,其中胶原贴敷料主要用于皮肤过敏、激光、光子术后创面修复辅助治疗,胶原蛋白海绵主要用于皮肤出血创面的止血以及开放性损伤创面的修复,生物护肤品主要用于皮肤屏障护理、提升肌肤愈活能力等,所处行业属于“C27医药制造业”大类下的“C277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类。

创尔生物主营收入财务数据

05

康众医疗:回复关于“技术先导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市场先发优势”问题

9月11日,康众医疗提交关于审核中心上市意见落实函的回复、并同时提交科创板上会稿。其间就“康众医疗在医疗类平板探测器中全面使用碘化铯直接生长技术先导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市场先发优势”问题进行答疑。

其回复称:“康众医疗业务增长落后于国内主要竞争对手是因为目前国内市场尚以硫氧化钆技术路线为主,再加上产品成本和售价相对较高、正式推向市场的时间较晚,从而导致其技术的先导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市场先发优势。未来尚需进一步提升销售能力。 ”

其他快讯

9月7日,亚辉龙生物提交科创板上市注册申请。这是一家继安必平、赛科希德、圣湘生物后,又一即将在科创板上市的IVD公司。此次IPO拟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4100万股,募集资金达7.33万元。

9月8日,惠泰医疗通过上市委会议。这是一家以完整冠脉通路和电生理医疗器械为主导,外周血管和神经介入医疗器械为重点发展方向的医疗器械公司。该公司科创板IPO拟公开发行股票的数量不超过1667万股,募资8.4万元。

9月9日,阿拉丁生化科创板上市注册生效。这是一家科研试剂制造商,业务涵盖高端化学、生命科学、分析色谱及材料科学四大领域,同时配套少量实验耗材。此次IPO拟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2523.34万股,募集资金达4.33万元。

Ⅶ 盘点核酸检测的A股上市公司名单

棱镜洞察,专注于解读上市公司信息,保护中小投资者。
近些日子,随着核酸检测的常态化,核酸检测的需求迅速扩增。今年4月,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副主任李金明对外表示:“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已经完成了约115亿人次的核酸检测。”
目前,我国多个城市提出要15分钟核酸“采样圈”,为市民“姿局悔应采尽采”、“愿采尽采”提供方便。政策之下,核酸检测成为刚需,以核酸检测服务为代表的市场将扩大。入局企业雨后春笋般出现,2022年5月13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国已有1.31万家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开展核酸检测,有15.3万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核酸检测技术工作,核酸检测能力已经能够达到单管每日5700万管。根据及相关软件的统计,广义上的涉及新冠检测业务的上市公司就有104家,核心公司大概20家。大规模筛查加上日常检测,不同研究机构给出的核酸检测市场规模约千亿,新冠检测行业迎来井喷发展期。
本期,就从全球新冠疫情的形势,新冠核酸检测产业链、核酸检测的A股上市公司核心名单(26家)及数据分析与预判等角度进行分享。
一、全球当前疫情形势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高位流行,国内疫情多点散发,节假日期间人员流动聚集增加,疫情传播风险加大,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针对近期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形势,2022 年 9 月 9 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发文称,近期,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此起彼伏,出现当前这种严峻疫情形势的主要原因,要归结于周边环境和变异病毒两方面。近期,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此起彼伏,每日报告确诊病例数和无症状感染者人数在千例以上的严峻形势,已经持续约一个月。这是自武汉疫情以后、除上海疫情之外,我国新冠疫情形势最为严峻、复杂的。
再来看下国外,欧美多数国家已经放松了疫情防控措施,包括检测力度减弱,或者报告数减少(基数已经很大了),由人为因素造成欧美国家疫情不严重的假象。欧美国家在先前的四波新冠疫情流行中,有观点认为已相当比例的人发生了自然感染,特别是第四波奥密克戎毒株流行,造成了人群中很大比例的人感染,这种自然感染 + 疫苗免疫接种,产生的人群保护效果,比单纯疫苗接种产生的保护效果要好。类似观点在国外占据的影响力较大,导致全球疫情高位反复和复杂。
二、核酸检测产业链分析
自2020年5月武汉完成约990万人次的首次大规模核酸检测以来,作为诊断新冠肺炎的最重要判断标准,核酸普筛成为全国腊答各地应对散发疫情的重要手段。过去两年里不同毒株进化导致的多地散发疫情,进一步造就了前述115亿的庞大检测人次。
今年5月初,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在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拓宽监测范围和渠道。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已陆续出台核酸检测要求,并布局建设核酸采样点。据杭州发布消息,杭州全市将设立不少于10000个采样点,方便市民就近进行检测,常态化核酸检测政策从4月28日开始推出,后续每48小时内完成一次核酸检测。
在各地要求常态化核酸检测政策下,根据太平洋证券研报的测算,若按政策推广至全国,检测渗透率40%计算,仅核酸检测服务单月市场规模达154亿元,半年则达922亿元。这还不包括检测服务上游的试剂、耗材和庞大的原材料市场。千亿市场蛋糕诱惑下,入场的企业络绎不绝。(看了50多家有核酸检测概念的上市公司半年报,没有哪一家公司就市场规模进行描述,因为这个市场测量不容易计算,部分上市公司一家上半年营业收入就达到200多亿元,也没有权威的数据发布,所以这个922亿只能作为参考)。
根据西南证券的测算,常态化核酸带来的核酸检测相关需求超过1300亿,其中上游设备400亿元,中游试剂市场280亿元,下游负责检测的ICL(独立医学实验室)赛道680亿元。
安信证券研报曾提及,根据主流试剂厂商数据测算,胶体金试剂盒每份平均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约在1-2元左右,核酸试剂盒每份平均生产成本约在3-5元迹正左右。
据东吴证券研究院估算,如果未来中国大城市(一二线城市)都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涉及人口约5.05亿。若每个月常态化核酸的费用上限为1212亿元,相当于一年就会创造出1.45万亿元的市场规模。
上游试剂原材料和检测设备仍是罗氏、诺华、雅培、Illumina等海外巨头主导,尤其是试剂材料方面,虽然国内阵营有科创板上市的诺维赞,菲鹏生物,但规模尚不能和国际巨头相比。国内的核酸检测企业主要还是集中于中游试剂生产以及下游的检测环节。本文主要梳理的是下游的检测环节上市公司情况。
面对上述千亿市场,不少新型核酸检测企业迅速崛起。但在5月份,北京在十天内有3家核酸检测企业因在核酸检测过程中涉嫌违法犯罪,相关人员被采取刑事措施,如金准医学更是被吊销营业执照,创始人被抓获。据不完全统计,5月至7月,辽宁、青海、安徽、四川、广东、湖南、陕西、贵州、吉林、天津、内蒙古、甘肃、北京、河南等多地开展核酸机构排查。排查结果显示,超两百家核酸检测机构被要求暂停业务或进行整改。其中,部分是上市公司旗下的第三方机构,甚至还有不少地方的疾控中心、三甲医院也被排查出问题。
三、A股上市公司核酸检测清单
在筛选名单时作了以下工作:一是查阅网络媒体的相关文章;二是查阅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主要是2021年度报告和2022年半年度报告)。在做统计中我发现,网络上部分名单的数据统计很不合理,比如某公司是新冠疫苗企业,也把它纳入核酸检测名单;部分企业提供了棉签或消毒水,也说它是核酸检测公司;有的则是把医疗器械企业也纳入核酸检测名单内;有的确实是核酸检测企业,但是体量非常低甚至没有取得订单,对于我们进行投资分析意义不大;有的则是其本身不属于检测行业,只是趁着这个市场需求,临时加入到这个市场,后续布局不可测。上述这几类分类方式我认为从投资角度来说都是“假核酸检测公司”,典型的蹭热点!投资者要注意分辨。
所以,的清单建立的基础是:一是同X顺ifind版的新冠检测名单104股;二是根据上市公司公告,剔除没有核酸检测相关描述的企业(上市公司自身都不拿出来说,应该未来也不会有多大可能在这方面进行布局);三是结合网络部分名单进行一一核实,确定该上市公司公告表示有相关业务后才纳入的名单;四是根据其业务规模和定位,剔除对我们没有参考价值的公司。综上,有了独家编制的A股上市公司核酸检测名单(26家)。
注:上述营业收入是公司全部收入,包括公司的其他业务收入。
四、数据分析与预判
从刚公布的2022中报业绩看,“核酸赛道“是一枝独秀。根据上述数据显示,26家涉及核酸检测的A股上市公司中上半年合计营收达1113亿元,净利润总额约469亿元,利润率大概有30%以上。而同期A股4800多家上市公司中,仅有不到400家公司能够达到如此水准,厉不厉害?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踩中新冠核酸检测风口的企业吸金能力凸显,引得众多企业争相布局,但现在赚的钱是否能够及时拿到,后续趋势是否持续,需要投资者仔细思考。
1、收入集中在前几家公司
在已经披露的2021年业绩中,有新冠检测业务的企业(104家)累计带来3765亿营收(有数据统计由新冠检测业务带来的收入大概为1000亿元),贡献了663亿净利润(包括了其他业务板块业绩)。但这门生意目前已经是一场寡头之争,跑在前列的十家企业市场份额接近6成。疫情防控常态化相关政策,让核酸检测市场迎来更大上涨空间。
从今年的中报数据来看,这26家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综合为1113亿元,净利润综合达到469亿元。前十家公司营业收入805.32亿元,占26家公司的72%,核心部位凸显。
不同于以上布局国内“核酸”检测的企业,九安医疗在核酸检测板块内一枝独秀,以232亿的营收(比上年同期增长3989.07%)及152亿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3989.07%)秒杀一众同行,九安医疗的主营业务是新冠“抗原”检测,且国外销售额占其总营收的98.48%,主要来自海外子公司iHealth在美国的抗原试剂产品热销。在 2021 年 12 月到 2022 年 3 月的美国新一轮疫情高峰时期,因为当时美国本土制造提产速度不及预期,相当长时间内检测试剂呈短缺状态。iHealth 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于 2021 年 11 月获得美国 FDA EUA 授权并开始销售。根据已经披露的美国政府采购订单情况,公司获取了第一个 5 亿人份试剂盒采购合同中 70%左右的份额,成为美国防疫工作重要的支持力量。试剂盒项目的发货数量超过之前任何一次,日发运量高峰时达到 3000万人份。iHealth 系列产品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30.52亿元,占公司总体收入的99.08%。下半年的业绩情况将会怎样?根据欧美国家的调性,还是持保守观点,我们拭目以待。
达安基因是为数不多同时涉及上游设备、中游试剂和下游检测的公司。受益于贯穿核酸检测上下游的布局,达安基因上半年堪比印钞机,其营收达到了66.76亿元,净利润则为36.08亿元,净利润率高不可攀。达安基因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 PCR 法),是最早一批进入国家药监局快速审批通道的七款产品之一。根据2022年4月的国家临检中心发布的2022年第一次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快检室间质评结果报告,使用达安基因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的实验室占比为62.9%,位列第一。根据2022年7月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接收集中隔离点样本检测机构)室间质量评价/能力验证结果报告》,使用达安基因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的实验室占比为23.9%,仍然位列行业第一。
迪安诊断则代表了线下采样检测机构们的现状,上半年检测诊断业务的营收107.53亿元,同比增长85.68%,净利润21.84亿元。从利润率来看,线下核酸的采样检测属于相对的“苦活和累活”,同处ICL赛道的金域医学上半年营收83.12亿元,也只获得了17.83亿的净利润。2022年上半年其共完成核酸检测超1.5亿管,参与了浙江、天津、江苏、内蒙古、黑龙江、河南、上海、北京等30个省份的核酸检测重任。在报告期实现的107.5亿元营业总收入中,新冠核酸检测收入47.5亿元,占比高达44.2%。
2、应收账款高企,业绩质量有待观察。
从前期角度来看,核酸检测行业确实不错,不过随着时间发展,大部分行业生态和社会环境均会发生变化。从今年上半年财报来看,新冠核酸检测企业暴利仍在,但是业绩质量堪忧,很多企业应收账款高企,几乎相当于上半年营收总和。从数字来说,企业的营收和净利润确实都大幅增长了,但是大家的应收账款都很高,现金流吃紧,这就让业绩质量大打折扣了。因为,目前大部分新冠核酸检测费用主要来自政府财政资金投入。
根据投资者对公司的询问,大部分公司均回复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公司的账期会延长,因为近年来,我们国家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减速,财政资金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投入巨大,部分地区的核酸检测费用结算大概率存在延期,表示理解也表示无奈。随着疫情持续,可能将进一步加剧部分民营医疗机构可能带来的坏账风险,进而导致可能出现年度业绩的下滑。
另外,随着疫情控制的精准度提升和检测价格竞争性下行,新冠检测规模和盈利性很可能已经或很快到达峰值。
3、行业利润逐步下降
疫情初期,有核酸检测能力的企业少,所以只要你有产能,就有市场,前期产品的利润也高。可随着疫情发展,国内已经有几十家公司具备生产核酸检测产品的能力,大家相互竞争,导致销售价已经快降到了成本价区间,利润更是微乎其微。
新冠核酸检测费用的断崖式下跌也使行业利润进一步压缩。5月2日,北京市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降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项目价格的通知》,将单样本核酸检测价格由原来的每人份24.9元降至19.7元,降幅超过20%。同时,混合检测的价格由5.9元降至3.4元,降幅达42%。8月22日,云南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显示,圣湘生物4款中标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价格最低降至3.6元/人份。而在2020年初,核酸检测最初定价是200元/人份。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对于刚刚布局该行业还未形成规模效应的企业来说,未来之路存在诸多未知。
常态化的检测需求让不少上市公司业绩亮眼,市场的博弈始终也在同步进行着。无论对于老百姓还是承担支出的政府部门来说,检测只是由于疫情反复引发的被动需求,这个需求不大可能,大家也不希望是长期的需求,从技术角度来说,也不会支持这种长期的可能。
4、市场依在,看自己造化。
虽然在利润率水平上无法和上游相比,但ICL赛道的竞争格局却逐步在固化升级。根据机构研究显示,国内独立第三方医学检测市场已经形成了“4+X”的格局,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艾迪康(港股)和达安基因四家公司合计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九安医疗的市场主要在国外)。更为关键的是,采样检测环节还没有被纳入集采。
核酸检测风口的变化,在不同阶段营造了各有差异的造富神话。任何行业的发展都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节奏,短期的暴利在供需暂时错配的时候是合理的,但是长期必然会迎来反噬。对于核酸检测行业更是如此,一旦政策有所调整,可能整个行业都要面临方向性的转变。

Ⅷ 上市公司半年报全部出炉!最赚钱的不是茅台

2020年A股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尘埃落定。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2020年9月1日,除了暴风集团和千山退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半年报之外,沪深两市397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0半年度财务报告。

在这特殊的一年,A股公司的赚钱能力如何?是否扛过了疫情冲击?哪些行业表现优异哪些公司出现巨亏?国是直通车带您一览上市公司半年报。

总体来看,2020上半年所有A股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35185.98亿元,其中第二季度营收128251.74亿元,环比上升20.11%;合计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8453.52亿元,其中第二季度实现净利润10159.18亿元,环比增长22.77%。

其中,沪深两市共有超八成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实现的归属净利润为正值。

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上市公司业绩带来较大冲击,但从数据可以看出,二季度的表现相比一季度有明显好转。

从单季度可比数据来看,2020年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速大幅放缓,2020第一季度创下 历史 新低-7.74%,第二季度强势复苏,反弹至4.15%,环比方面增幅高达20.11%。

在归母净利润方面,2020第二季度企业业绩增速下降速度放缓,单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也由一季度的-23.32%上升至-12.19%。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认为,从中报来看,实现盈利的上市公司数量较一季度而言有明显改善,一季度仅七成实现盈利。

但他也强调,若细分至各个行业来看,可见分化态势,部分行业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业绩仍待改善,但也有不少行业在终端市场及供给端逐步恢复至常态的基础上,业绩表现得到显著改善。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科创板营收和净利增长可观,创业板盈利增幅较大,中小板表现平稳,主板业绩表现不佳;从各行业的业绩表现来看,金融、建筑、化石能源、交运设备与交通运输依然是营收大户,行业总营收均超1万亿元。

中金公司研究团队称,A股中报业绩基本符合市场预期。按已发布业绩的约3800家公司计算,2020年上半年盈利同比增长约为-17%,其中非金融为-20%。已披露公司第二季度单季盈利同比增长-5%,其中非金融为3%。

相较一季度,非金融业绩增速有较明显好转,而金融板块尤其是银行业绩增速有所回落。不同板块之间的分化较大,例如通信、农业、机械二季度有较明显正增长,能源、交通运输等业绩仍为负增长。

茅台近期突破1800元的 历史 高位,尽管它在A股的股价榜上占据首位,但要论赚钱能力却排不进前10。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方面,全部A股中金融及能源上市公司上榜较多,其中工商银行以1487.9亿元的成绩排名第一,随后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分列二至四位,这四家银行上半年赚钱超过1000亿元。

贵州茅台以226.02亿元的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在赚钱排行榜上排第14位,在其前面的13家公司全部属于金融行业。

如果看收入榜和亏损榜的话,会发现有两家公司同时都进入了前三。

收入最高的前三甲分别是中国石化的10342.46亿元、中国石油的9290.45亿元和中国建筑的7281.88亿元。

尽管“两桶油”在收入榜占据第一和第二位,但两者的收入同比分别下降了31%和22.3%,主要归因于疫情和国际油价暴跌影响,中石化的主要产品经营量和实现价格同比下降,中石油则主要是受成品油、天然气销售量减少以及油气产品价格下降影响。

如果要比增速,圣湘生物是今年上半年最惊艳的公司。数据显示,圣湘生物在上半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长均位列第一。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1159.3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亿元,同比增长14687.2%。

这家以体外检测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在上半年的业绩增长主要依赖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圣湘生物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等相关产品市场需求量短期内大幅增加,导致公司本年度业绩显著增长。

圣湘生物提示,“公司报告期后业绩大幅增长为新冠疫情所致,具有偶发性,未来业绩存在不可持续和大幅波动的风险”。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上半年,科创板、创业板和中小板公司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42.29%、13.97%和8.53%。其中,科创板公司中超六成业绩实现增长。从板块来看,二季度科创板企业业绩继续回升,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业绩由降转升。

而从半年报中的研发投入指标数据来看,A股上市公司愈加注重关乎长久发展的“硬实力”,研发费用同比增长的公司逾1920家,这意味着近半壁江山A股公司都在加码研发,其中,增幅在10%以上的至少有1448家,占已露半年报公司的逾36%。

按绝对金额统计,报告期内研发费用达到1亿元以上的公司有570家,超过3亿元的有170家,超过10亿元的有46家。

其中,中国建筑以接近90亿元的研发费用位列第一,中国石油、中国铁建、中兴通讯等公司紧随其后。中芯国际以22.78亿元的研发投入领跑科创板公司,位列第二的是研发投入7.09亿元的君实生物。

数据显示,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幅在10%以上的1448家公司中,有907家当期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3%,占比超过六成。

按照行业划分,电子、医药生物、机械设备、化工、计算机等有着硬 科技 属性行业的公司在研发投入的数据上更为亮眼。

粤开证券首席市场分析师殷越认为, 2019年年报业绩显示, 科技 股已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势头,而在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今年一季度企业盈利情况再度探底,库存周期被拉长,随着二季度国内经济的持续修复, 科技 股高弹性凸显。

殷越直言:“当前中国经济仍处于回暖的过程中,后续受疫情影响有限的企业盈利有望持续修复。”

来自:国是直通车

作者:夏宾

责编:周锐

阅读全文

与圣湘生物科创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佳力图涨停原因 浏览:428
怎么看股指期货价格变化 浏览:143
002442股票行情 浏览:959
中天火箭几个涨停板 浏览:956
天然气输送相关上市公司 浏览:526
退市股票上新三板后如何交易 浏览:159
公司新三板上市采访问题 浏览:675
云服务器龙头上市公司 浏览:776
上市公司海外并购审核流程 浏览:492
国产医用胶片上市公司 浏览:159
炒股票五行属金吗 浏览:805
鸡蛋上涨利好上市公司 浏览:780
唐风炒股 浏览:409
手机制造产业链上市公司 浏览:193
股票分红后价格下降等于没分红 浏览:231
新三板交易制度存在的问题研究 浏览:116
公司说要上新三板 浏览:666
怎么追涨停的股票 浏览:726
中国燃气生产商上市公司 浏览:586
国储能源上市公司 浏览: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