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进军科创板融资120亿,国内第三大晶圆代工厂崛起
(文/陈辰 编辑/尹哲)众所周知,芯片制造主要简单分为设计、制造和封装三大环节。其中,芯片制造是国内半导体被“卡脖子”最重要的环节。
近年来,随着产业发展及国际形势变化,中芯国际一度成为“全村的希望”。因此,在一路“绿灯”下,中芯国际顺利登上科创板,成为国内晶圆代工第一股。
如今,继中芯国际之后,第三大晶圆代工企业——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晶合集成”)也拟进军科创板,以实现多元化发展。
5月11日,晶合集成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书(申报稿)已获上交所科创板受理,并于6月6日变更为“已问询”状态。
招股书显示, 公司拟发行不超过5.02亿股,募集资金120亿元,预计全部投入位于合肥的12英寸晶圆制造二厂项目。
根据规划, 募投项目将建设一条产能为4万片/月的晶圆代工生产线,主要产品包括电源管理芯片(PMIC)、显示驱动整合芯片(DDIC)、CMOS图像传感芯片(CIS)。
图源:晶合集成招股书,下同
自12英寸晶圆制造一厂投产以来,晶合集成主要从事显示面板驱动芯片代工业务,产品广泛应用于液晶面板领域,其中包括电脑、电视和智能手机等产品。
与此同时,随着产能持续抬升以及工艺不断精进,晶合集成的营业收入实现高速增长。
而在这背后, 晶合集成的经营发展也存在系列风险,其中包括产品结构较单一、客户集中度极高、盈利能力不足,以及扩产项目能否达成预期业绩等 。
因此,尽管自带“国内第三大晶圆代工企业”光环,但晶合集成未来数年发展走势如何,仍是一个尚难定论的未知数。而要实现多元化及技术突破,其还需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诞生与发迹“错配”
近十年来,合肥新型显示产业异军突起,加剧了“有屏无芯”的矛盾。同时,电子信息企业快速集聚,更激起地方政府打造“IC之都”的雄心。
“大约在2013年左右,家电、平板显示已经作为合肥的支柱产业,但在寻求转型升级时都遇到了同一个问题——缺‘芯’。”合肥市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陈军宁教授曾表示。
为了解决缺芯问题,合肥市邀请了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十几名专家一起参与讨论和论证,最终制定了合肥市第一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
基于此,2015年,合肥建投与台湾力晶集团合作建设安徽省首家12英寸晶圆代工厂——晶合集成。
据部分媒体报道, 这一项目旨在解决京东方的面板驱动芯片供应问题。
晶合集成合肥12英寸晶圆代工厂
根据总体规划,晶合集成将在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内,建置四座12寸晶圆厂。其中一期投资128亿元,制程工艺为150nm、110nm以及90nm。
至于力晶达成合作的重要原因,是其当时遭遇了产能过剩危机重创,便致力于从动态存储芯片(DRAM)厂商转型为芯片代工企业。
2017年10月,晶合集成的显示面板驱动芯片(DDIC)生产线正式投产。这是安徽省第一座12寸晶圆代工厂,也是安徽省首个超百亿级集成电路项目。
随后,晶合集成的产能实现迅速爬升。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下称“报告期内”), 公司产能分别为7.5万片/年、18.2万片/年和26.6万片/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8.59%。
与此同时,其产品也迅速占领市场。据央视报道称,2020年占全球出货量20%的手机、14%的电视机和7%的笔记本电脑,采用的都是晶合集成的驱动芯片产品。
对于近五年实现快速发展的原因,晶合集成董事长蔡国智曾总结为,首先是“选对合作伙伴很重要”,以及公司对市场趋势判断正确、不间断的投资和新冠疫情带来的“红利”。
但稍显“遗憾”的是,报告期内, 晶合集成向境外客户销售收入分别为2.15亿元、4.68亿元和12.63亿元,占当期总营收比例为98.59%、87.69%、83.51%。
其中,鉴于公司的台湾“背景”及相关资源,晶合集成的境外客户中中国台湾地区客户占比颇高。
这也就是说,京东方并没有大量采购晶合集成的面板驱动芯片。业内数据统计,我国驱动芯片仍以进口为主。2019年,京东方驱动芯片采购额为60亿元,国产化率还不到5%,可见配套差距之大。
此外,晶合集成依赖境外市场同时,还存在客户集中度极高的问题。
报告期内, 其源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均约九成。其中,2019年和2020年,公司过半总营收来自第一大客户。 这显然对公司的议价能力和稳定经营不利。
国资台资加持主控
诚然,如蔡国智所言,晶合集成的快速成长的确得益于“不间断的投资”。
2015年5月12日,合肥市国资委发文同意合肥建投组建全资子公司晶合有限(晶合集成前身),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
成立之初,晶合有限仅有合肥建投一个股东。随后,在国内半导体产业以及合肥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情况下,公司决定大搞建设。
2018年10月,晶合有限增资,合肥芯屏、力晶 科技 入股。具体股比上,合肥建投持股32.71%,合肥芯屏持股26.01%,力晶 科技 持股41.28%。
后来经过数次减资、增资,晶合有限于2020年11月正式整体变更设立为股份公司,即晶合集成。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 合肥建投直接持有发行人31.14%股份,并通过合肥芯屏控制晶合集成21.85%股份,合计占有52.99%股份。而力晶 科技 的持股比例降至27.44%。
值得一提,合肥市国资委持有合肥建投100%的股权,因而为晶合集成的实际控制人。
那么,多次出现且持股一度占优的力晶 科技 是什么来头?
资料显示,力晶 科技 是一家1994年注册在中国台湾的公司。经过业务重组,其于2019年将其晶圆代工业务转让至力积电,并持有力积电26.82%的股权,成为控股型公司。
得益于力晶 科技 的较强势“助攻”,力积电的晶圆代工业务迅速实现位居世界前列。
调研机构预估,力积电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2.89亿美元左右,位列全球十大芯片代工第7名,领先另一家台湾半导体企业——世界先进一个名次。
而除了力晶 科技 和合肥市国资委之外,晶合集成还曾于2020年9月引入中安智芯等12家外部投资者。
其中, 美的集团旗下的美的创新持有晶合集成5.85%股权。而持股0.12%的中金公司则是晶合集成此次IPO的保荐机构。
不过,证监会及沪深交易所今年初发布公告显示,申报前12个月内产生的新股东将被认定为突击入股,且上述新增股东应当承诺所持新增股份自取得之日起36个月内不得转让。
鉴于晶合集成的申报稿是于2021年5月11日被上交所受理,美的创新、海通创新等12家股东均属于突击入股 ,才搭上了晶合集成奔赴上市的列车。
对此,晶合集成解释称,股东入股是正常的商业行为,是对公司前景的长期看好。
“上述公司/企业已承诺取得晶合集成股份之日起36个月内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在本次发行上市前直接或间接持有的晶合集成股份,也不由晶合集成回购在本次发行上市前直接或间接持有的晶合集成股份。”
经营业绩持续增长
背靠有半导体技术基因的力晶 科技 ,以及资金雄厚且自带官方背书的合肥建投,晶合集成近年来在营收方面有较明显增长。
报告期内, 晶合集成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18亿、5.34亿和15.12亿元人民币,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63.55%。
其中,2020年,疫情刺激全球宅经济、远距经济等需求大举攀升,而半导体作为 科技 产品的基础元件也自然受惠。因此,晶合集成的业绩同比大增达183.1%。
美国调研咨询机构Frost&Sullivan的统计显示, 按照2020年的销售额排名,晶合集成已成为中国大陆收入第三大的晶圆代工企业,仅次于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
值得注意,这一排名不包含在大陆设厂的外资控股企业,也不包含IDM半导体企业。
不过,相比业内可比公司的经营状况,晶合集成仍有不小差距。比如,2020年,中芯国际营收274.71亿元,华虹半导体营收62.72亿元,分别是晶合集成的18倍及4倍以上。
另一方面,晶合集成已经搭建了150nm至55nm制程的研发平台,涵盖DDIC(面板驱动)、CIS(图像传感器)、MCU(微控制)、PMIC(电源管理)、E-Tag(电子标签)、Mini LED及其他逻辑芯片等领域。
但公司的市场拓展及经营高度依赖DDIC晶圆代工服务,因而主营业务极为单一。
报告期内, 晶合集成DDIC晶圆代工服务收入,分别为2.18亿元、5.33亿元、14.8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99.96%、99.99%、98.15%。
然而,正因如此,晶合集成预计,如果未来CIS和MCU等产品量产以及更先进制程落地,企业的收入和产能还有机会迎来新一波增长。
目前,晶合集成在12英寸晶圆代工量产方面已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但工艺主要为150nm、110nm和90nm制程节点。
其中,90nm制程是业内DDIC类产品最为主流的制程之一,而提供90nm制程的DDIC产品服务也逐渐成为晶合集成的主营业务。
报告期内, 晶合集成90nm制程类产品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52.15%,占营收比重从2018年6.52%逐年升至2020年的53.09%。 这一定程度上体现其收入结构正在优化。
此外,晶合集成正在进行55nm制程节点的12英寸晶圆代工平台研发,预计之后会在55nm制程产品研究中投入15.6亿元人民币,以推进先进制程的收入转化。
另据招股书透露,2021年,90nmCIS产品及110nmMCU产品将实现量产;55nm的触控与显示驱动整合芯片平台已与客户合作,计划在2021年10月量产。而55nm逻辑芯片平台预计于2021年12月开发完成,并导入客户流片。
基于此,晶合集成的企业版图未来确有望进一步扩充,而营业收入也势必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盈利毛利“满盘皆负”
虽然持续增收,但作为半导体行业新晋企业,晶合集成要实现盈利并不容易。由于设备采购投入过大,以及每年产生大量折旧费用等因素,晶合集成近年来净利润一直在亏损。
报告期内, 晶合集成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91亿元、- 12.43亿元和-12.58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54亿元、-13.48亿元和-12.33亿元,三年扣非净利润合计为-38.35亿元。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公司经审计的未分配利润达-43.69亿元。
对此,在招股书中,晶合集成也做出“尚未盈利及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及持续亏损的风险”提示,并称“预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后,公司短期内无法进行现金分红,对投资者的投资收益造成一定影响。”
另一方面,为满足产能扩充需求,晶合集成持续追加生产设备等资本性投入,折旧、 摊销等固定成本规模较高。这使得其在产销规模尚有限的情况下产品毛利率较低。
报告期各期, 晶合集成的产品综合毛利分别为-6.02亿元、-5.37亿元及-1.29亿元,综合毛利率则分别为-276.55%、-100.55%与-8.57%。
与行业可比公司相比,晶合集成的毛利率差距巨大,而且远低于可比公司毛利率的平均值。
值得一提,同期台积电的毛利率遥遥领先。而在大陆的半导体代工企业中,中芯国际及华润微的毛利率均低于平均值,仅有华虹半导体于2018年和2019年略高于平均值。
不过,随着产销规模逐步增长且规模效应使得单位成本快速下降,晶合集成的毛利率与可比公司均值的差距正在快速缩短。2020年,其综合毛利率已大幅改善至-8.57%。
与此同时,晶合集成各制程产品的毛利率也在持续改善。
招股书显示,2020年,公司150nm制程产品毛利已实现扭负为正,而110nm及150nm制程产品毛利率,相对优于90nm制程产品的毛利率。其主要原因为90nm制程产品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固定成本分摊比例较高。
晶合集成似乎对未来盈利很有信心,在招股书中称“主营业务毛利率虽然连年为负,但呈现快速改善趋势... 未来规模效应的增强有望使得公司盈利能力进一步改善。”
其实早在去年底,晶合集成就定下四大战略目标:即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实现月产能达到10万片、科创板上市、三厂启动以及企业盈利。 不难看出其对实现盈利的重视。
但是,参考近三年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并未看出晶合集成的亏损有明显好转趋势。更有行业人士称,“由于每年设备折旧费用可能吃掉大部分利润,收回成本可能要历时数年。”
技术研发依赖“友商”
毋庸置疑,晶圆代工行业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除需大量资本运作外,对研发能力要求也极高。可以说,研发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般来说,半导体企业的研发能力,主要通过研发费用投入占总收入比例、研发人员占总人员比例、科研成果转化率等评判。
首先,在研发费用投入方面。近年来,尽管一直“入不敷出”,但晶合集成的研发投入总额依然保持着较快上涨。
报告期内, 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31亿元、1.70亿元及2.45亿元。 然而,鉴于营业额的更快速增长,其 研发投入占比则出现持续下滑,分别为60.28%、31.87%及16.18% 。
不过,目前晶合集成的研发费用率仍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这主要是因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收入规模较可比公司相对较低,但研发投入维持在较高强度。
其次,在研发人员投入方面。 报告期各期末, 晶合集成研发人员数量持续增长,分别为119人、207人和280人, 占员工总数比例分别为9.47%、15.16%和16.81%。
相比之下,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华润微研发人员分别为2335人、未知、697人,占总人员比例分别为13.5%、未知、7.7%。
由此可见,晶合集成的研发人员占比超过已知的中芯国际和华润微,但在研发人员总数量上仍逊色不少。
另招股书显示,晶合集成现有5名核心技术人员,分别为蔡辉嘉(总经理)、詹奕鹏(副总经理)、 邱显寰(副总经理)、张伟墐(N1 厂厂长)、李庆民(协理兼技术开发二处处长)。
然而,根据背景信息介绍, 5名核心技术人员全部为台湾籍人士,而且除了詹奕鹏外,其余4人均曾任职于力晶 科技 。 这说明晶合集成的核心技术研发极为依赖力晶 科技 。
另外,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截至2020年12月31日, 晶合集成及其子公司拥有境内专利共计54项,境外专利共计44项, 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共71项 。
在行业可比公司方面,中芯国际仅2020年内便新增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布图设计权总计991项,新增获得数1284项;累计申请数17973项,获得数12141项;
华虹半导体2020年申请专利576项,累计获得中美发明授权专利超过3600项;
华润微2020年已获授权并维持有效的专利共计1711项,其中境内专利1492项、境外专利219项。
可以看出, 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华润微拥有的专利均超过了1000项,大幅领先于不足百项的晶合集成。
当然,对成立较短的半导体企业来说,这是必然会遭遇的问题之一。但要加强技术专利的积累及实现追赶,晶合集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募资百亿转型多元化
近年来,随着全球信息化和数字化持续发展,新能源 汽车 、人工智能、消费及工业电子、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领域的快速成长,带动了全球集成电路和晶圆代工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为抓住产业发展契机及进一步争取行业有力地位,晶合集成自2020开始便积极谋划在科创板上市,预计在2021年下半年完成。而这一时程较原计划提早了一年。
具体而言,本次科创板IPO, 晶合集成拟公开发行不超过约5.02亿股,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25%,同时计划募集资金120亿元。据此,公司估值为480亿元。
截至6月11日,科创板受理企业总数已达575家,其中仅9家公司拟募资超过100亿元。也就是说,晶合集成的募资规模已进入科创板受理企业前十。
在用途方面,公司的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入12英寸晶圆制造二厂项目。该 项目总投资约为165亿元,其中建设投资为155亿元,流动资金为10亿元。
如果募集资金不足以满足全部投资,晶合集成计划通过银行融资等方式获取补足资金缺口。
根据规划,二厂项目将建设一条产能为4万片/月的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其中,产品包括电源管理芯片(PMIC)、显示驱动整合芯片(DDIC)、CMOS图像传感芯片(CIS)等,主要面向物联网、 汽车 电子、5G等创新应用领域。
在图像传感器技术方面,晶合集成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90nm图像传感器技术的开发,未来将进一步将图像传感器技术推进至55nm,并于二厂导入量产;
在电源管理芯片技术方面,晶合集成计划在现有90nm技术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开发BCD工艺平台,辅以IP验证、模型验证、模拟仿真等构建90nm电源管理芯片平台,并于二厂导入量产;
在显示面板驱动芯片方面,晶合集成已在现有的90nm触控与显示驱动芯片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工艺制程能力,将技术节点推进至55nm。
招股书显示,12英寸晶圆制造二厂的项目进度为:2021年3月,洁净室开始装设;8月,土建及机电安装完成及工艺设备开始搬入;12月,达到3万片/月的产能。
此外,2022年3月,即项目启动建设一周年,达到3万片/月的满载产能。同年, 晶合集成还将装设一条40nmOLED显示驱动芯片微生产线。
未来,随着项目逐步推进建设及产能落地,晶合集成将继续坚持当前的战略规划:
依托合肥平板显示、 汽车 电子、家用电器等产业优势,结合不同产业发展趋势及产品需求,形成显示驱动、图像传感、微控制器、电源管理(“显 像 微 电”)四大特色工艺的产品线。
结语
依托台湾技术团队及合肥的国有资本等,晶合集成成立仅五年就成为了全球重要的显示面板驱动芯片代工厂商,并且剑指显示器驱动芯片代工市占率第一桂冠。
这样的成就对国内半导体企业来说,实属难能可贵。但长年押宝在“一根稻草”上,晶合集成的经营发展无疑潜在较多重大风险。同时,行业的激烈竞争及国际形势变化等外部压力也越来越大。
晶合集成董事长蔡国智,2020年上任,曾在宏碁股份、力晶 科技 和力积电等公司任职。
对此,晶合集成近年来正致力于推动企业转型,并制定了详细的三年发展计划。2020年7月,晶合集成董事长蔡国智接受问芯Voice采访时,曾透露了公司的具体战略规划:
2021年:目标是营收要倍增至30亿,公司必须开始获利赚钱,同时要完成N2建厂、产品多元化以及科创板IPO上市;
2022年:目标是N2厂正式进入量产阶段,公司营收突破50亿元大关,并维持稳定获利;
2023年:目标是单月产能要达到7.5万片,公司营收达70亿,并且开始规划N3和N4厂房的建设。
但在清晰的目标背后,晶合集成不可避免的面临一系列挑战。
比如现阶段半导体代工行业“马太效应”愈发明显,晶合集成要如何扭转劣势或突围?在现有企业规模及相关储备下,其多元化战略是否还能顺利推进并攻下市场?
此外,由于客户主要在境外,公司要如何真正提高关键国产芯片的自给率?
基于此,即便科创板上市成功,晶合集成还需要克服诸多问题及困难,其中包括改善盈利、升级工艺、募集资本、招揽人才、推进多元化及应对行业竞争等等。
至于本次募资的12英寸晶圆代工项目是否能达到预期业绩,以及相关战略未来是否能卓有成效落地,从而改善当前的系列问题,促使晶合集成进一步壮大乃至真正崛起,且拭目以待!
❷ 科创板迎来AI芯片龙头股“拓荒者”寒武纪抢跑千亿蓝海市场
7月20日,AI芯片明星企业寒武纪正式登陆科创板。发行价64.39元/股。至此,创立4年、68天过会的“AI芯片独角兽”与投资者们在二级市场初次会面,A股市场迎来了AI芯片龙头股。
寒武纪早已声名在外:处在人工智能这一“风口”,却甚少在公众面前主动展示自己,被视作低调的“实干家”,但由于产品过硬,行业地位颇高,谈及AI芯片必然要提及寒武纪,正如其名字是地质纪元上的开创意味,寒武纪是国内AI芯片的拓荒者。
于资本市场而言,寒武纪上市意味着科创板注册制对于“优秀企业”的评判标准走向多元化,意味着创新物种开始在国内资本市场生根发芽。于寒武纪而言,上市不是目的,而是走向公众的手段,有益于远大目标的实现,从而吸引更多人才的加盟——毫无疑问,创新型企业走向星辰大海最重要的资本之一就是人才。
“我们有远大的志向,但长跑才刚刚开始。”三年营收50倍增长,手握40亿元现金,处于“新基建”机会窗口,正如其创始人陈天石所言,寒武纪站在远大征程的起点,而未来是一片蓝海。
投资者等来科创板AI芯片龙头股
2016年3月,陈天石创办寒武纪,2020年3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受理寒武纪的科创板上市申请。四年时间,硬 科技 明星企业通过注册制走向公众投资者。
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寒武纪底蕴深厚,技术与产品性能高居全球领先水平。券商研报介绍,寒武纪是目前国际上少数几家全面系统掌握了智能芯片及其基础系统软件研发和产品化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公司凭借领先的核心技术,较早实现了多项技术的产品化,专门设计的通用型智能芯片架构已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寒武纪正处于快速发展期。2017年度、2018年度和2019年度,其营业收入分别为784.33万元、1.17亿元和4.44亿元,2018年度和2019年度较前年增幅分别为1392.05%及279.35%,将2019年的营收与2017年作对比,寒武纪在3年间实现了55.6倍的营收增长。
招股书显示,寒武纪此次公开发行4010万股,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10.02%,规模并不大。寒武纪募资了25.8亿元,主要来自保荐机构跟投子公司和其他战略投资者,后者包括联想(北京)有限公司、美的控股有限公司和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均为与寒武纪具有战略合作关系或长期合作愿景的大型企业及其下属企业。
相较于中芯国际等 历史 较长的芯片企业,寒武纪的成功上市开创了硬 科技 独角兽企业在注册制下成功上市的先河,搅动了一池春水。
长期以来,A股市场有着严格且固定的审核标准,这使得一些独具创新型的 科技 企业无法登陆A股市场,转求纳斯达克等更加“宽容”的市场环境。而一些A股上市公司,尽管上市时盈利能力达标,但不乏上市后业绩“变脸”,且后续发展乏力的例证,这并非投资者愿意看到的场景。
璞玉并不以当下的盈利能力作为唯一标准,如何留住可能伟大的企业?设立科创板实行注册制成为众望所归的转折点。寒武纪虽然尚未盈利,但其主要产品性能在与国内外主要竞争对手ARM、英伟达、英特尔以及华为海思的对比中不分上下,部分指标甚至领先对手,展示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
长跑型选手“放长线钓大鱼”
寒武纪本次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新一代云端训练芯片及系统项目、新一代云端推理芯片及系统项目、新一代边缘端人工智能芯片及系统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自成立以来,寒武纪快速实现了技术的产业化输出,先后推出了用于终端场景的寒武纪1A、寒武纪1H、寒武纪1M系列芯片、基于思元100和思元270芯片的云端智能加速卡系列产品以及基于思元220芯片的边缘智能加速卡。
2017年寒武纪将1A处理器IP授权华为海思使用,搭载在华为Mate10手机上,是全球首款AI手机芯片。思元系列产品也已应用于浪潮、联想等多家服务器厂商的产品中,思元270芯片获得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 科技 成果奖。截至2020年2月29日,寒武纪已获授权的境内外专利有65项,PCT专利申请120项。
在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初创企业中,寒武纪是少数已实现产品成功流片且规模化应用的公司之一,这亦是其大手笔投入研发的成果。招股书显示,寒武纪2017至2019年研发支出分别为0.3亿元、2.4亿元、5.43亿元,研发投入营收占比连续3年超过了100%,处于行业的较高水平。目前,寒武纪共有研发人员680名,占总员工的79.25%,硕士及以上的人员占比超过60%。
对于芯片企业而言,如寒武纪一般巨额的研发投入并不罕见——不论是设计还是流片,芯片企业都需要大量资金,“烧钱”是芯片企业的共同属性。按照普遍的流程,芯片研发不仅耗资巨大,耗时也较长,研究成品还需“Design in”,得到客户的响应与支持,磨合后方可进入大规模出货的营收创造阶段。
硬 科技 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这首先体现在回收研发成本的周期上,不过更需要看到得是,芯片企业一旦研发成功,护城河便是难以轻易被超越的,因此回报也将如研发投入一样,是巨量且长期的。
研发投入换取的“效率”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陈天石曾表示:“芯片这个赛道,比的就是出产品的速度,以及产品好不好用。”寒武纪进入赛道比较早,幸运地占了先机,产品又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在研发效率上已经经过市场的验证,成立四年,寒武纪每年都会推出和迭代新产品,相较于其他国外芯片设计公司与A股上市芯片设计公司以平均约每1-3年的迭代周期,寒武纪的研发能力表现突出。而相较于科创板企业的平均毛利率53.49%,寒武纪的综合毛利率也高过平均值。
不过,通往伟大芯片公司的赛程很长,更加需要长跑型选手,投资者也需要建立“放长线钓大鱼”的投资心态。寒武纪在招股书中坦言亏损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也是芯片企业的正常生长进程,尤其AI芯片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引擎,也是技术要求和附加值最高的环节,为了在以后“钓到更大的鱼”,寒武纪必须持续研发、快速迭代,而耐心的投资者将享受到最大的利益。
AI芯片领跑者“横着长”的生态路径
当部分初创企业靠着一颗芯片艰难维生时,寒武纪已经做出了一把芯片,这是“领跑者”的优势积累。
寒武纪的业务大致分为四部分:智能计算集群、AI推理芯片、IP授权、AI训练芯片。其中前三部分业务在2019年分别产生2.96亿元、7888万元和6877万元收入,毛利率分别为58.23%、78.23%、99.77%。第四部分业务AI训练芯片是技术的制高点,产品于2020年推出,预计2021年产生收入。
与华为的合作是寒武纪声名鹊起的因素之一,这证实了寒武纪的产品可靠性,而华为选择自研道路,也同时证明了AI芯片这一赛道的重要性。
研报显示,2020年仅智能手机、AR/ VR、无人机等在内的消费电子市场AI智能芯片需求量预计就达到26.11亿美元,而智能驾驶有望带来更广阔的市场需求。IDC预测,云端推理和训练对应的智能芯片市场,预计将从2017年的26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13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9.22%。ABI Research预计,边缘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26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7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3.93%。
对于寒武纪而言,与华为的友好竞争有益于长期发展。目前,寒武纪已不存在向单个客户销售比例超过公司销售总额50%的情况。而从寒武纪的收入结构变化可见,其2017-2018年99%的收入来自终端智能处理器IP授权业务,2019年新增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收入,业务走向多元化。
寒武纪定位于中立、独立的芯片企业,走的是生态型发展路线,而今,经过四年发展,寒武纪“云边端”三条产品线已经完备,接下来仍将不断迭代升级,未来,如英伟达等企业一样,寒武纪将构建出独有的生态,并延伸至交通、教育、医疗等多个细分领域。
“云边端一体的作用就是让开发者省力省心,让我们自己也省力省心。云边端一体意味着,部署在不同场景的芯片在硬件层具有统一的指令集和架构,在软件层具备统一的应用开发环境。这能减少公司和开发者研发不同种类芯片时的成本,是我们生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天石介绍寒武纪的业务架构时表示。
人工智能时代,新的巨头正在成长,毋庸置疑,寒武纪是种子选手。超过40亿元现金储备以及25亿元募集资金加持,寒武纪无疑是AI计算芯片初创企业中资金实力较雄厚之一,这是其巩固优势的基础。面对征途,寒武纪手握成熟且性能领先的产品,以及生态的雏形,蓝海就在前方,只待乘风破浪。 文/慧瑾
每日经济新闻
❸ 上交所研究所廖士光:科创板受理111家,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共占7成
5月25日,在由第一 财经 联合承办的浦江创新论坛之“资本市场创新与行业机遇”分论坛上,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副所长廖士光对目前受理的111家科创板企业做出结构性分析。
廖士光称,截至5月24日晚,上交所累计受理的111家其中,已问询89家,中止审核4家。其中,正中珠江审计的3家科创板受理企业被中止审核。
从区域分布分析,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为主,北京、江苏、上海、广东占了前四席,分别有22家、18家、15家和13家。
从行业分析,六大行业中,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为主,基本占到七成左右。具体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有41家;生物医药领域有24家;高端装备业有16家;新材料领域有13家;节能环保领域有4家;新能源领域有2家。
从申报企业的财务特征和 科技 特征分析,申报企业中,研发费用占比显著高于现有板块,体现科创的特质;另外,91%的企业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正,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负的企业仅有9家。而在2018年营收同比增速平均值方面,科创板达42%,相比现有三个板块遥遥领先,创业板、中小板和主板增速分别为20%、21%和15%。
廖士光表示,上海的科创后备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上交所未来将进一步做好市场服务,更好得和上海相关部门服务好科创企业,更好得推动两个中心建设,为资本市场和科创企业的成长发展提供应有的服务和支持。
❹ 2019年首批科创板名单
2019年3月22日,上交亏滚所披露9家首批科创板受理企业,分别为晶晨半导体、睿创微纳、天奈科技、江苏北人、利元亨、宁波容百、和舰芯片、安瀚科技,武汉科前生物。随着首批名单的公布,意味着离科创板新股挂牌的时间已不远了。
在首批披露的9家公司中,从所属产业、行业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3家,高端装备和生物医药各2家,新材料新销岁余能源各1家,这此企业均符合科创板的定位。
从选择的上市标准看,6家企业选择“市值+净利润/收入”的第一套标准,3家选择“市值+收入”的第四套标准,其中有一家为未盈利企业。这说明,亏损企业上市在A股市场已成为可能,也凸显出科创板发行上市条件的包容性。
从雀虚9家企业的融资规模看,累计融资110亿元,平均每家12.2亿元。拟融资最多的为和舰芯片25亿元,最低的为江苏北人的3.62亿元。
❺ 第二批6家科创板做市商名单出炉,分别为哪些有你的股票吗
新闻记者全新获知,中国证监会审批了第二批证券公司科创板做市商资质,共6家,各是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招商证券、兴业证券、东吴证券、浙商证券。加上9月份审批的第一批8家,目前为止,得到科创板做市商资质证券公司一共有14家。好几家组织觉得,科创板股票引入做市规章制度,能够达到投资人,上市企业和券商的“三赢”,对促进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创新战略地位重要。
“科创板做市体制做为中国金融市场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探寻,以自主创新为指引的科创板销售市场再一次站到了改革创新的前沿,进一步发挥科创板改革创新‘实验田’功效,适度发布科创板做市体制将成为金融市场交易方式创新性的一次强有力试着,有助于推动各市场持续发展,为日后继续在创业板甚至中小企业板营销推广吸取经验。”国泰君安表明,科创板做市业务流程有益于改进科创板投资者构造、激发市场活力、提高交易效率、提升销售市场可靠性、提高科创板配备使用价值,与此同时,整体实力坐落于行业前列的证劵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标准、财务内控管理完善、经营稳定、抗风险强等情况下,对进行做市业务流程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实际意义。
浙商证券老总吴承根还认为,科创板引入做市商混合的买卖规章制度,是中国股市买卖规章制度的一大自主创新。做市商的引入不但能够提高个股的流通性、减少股价的不确定性,还给其他版块引入做市商制度奠定基础。
“科创板引入做市商体制是中国注册制改革有序推进的重要阶段之一,能够达到投资人、上市企业和券商的‘三赢’,对促进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创新战略地位重要。”招商证券衍化投资部执行总裁唐胜桥如是说道。
❻ 我们研究了科创板首批上会的三家企业,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点
作者 | 李攸宁
来源 | 首席科创官
5月27日,资本市场迎来了一个重磅消息——科创板上市委首次审议会议将于6月5日(下周六)召开,被选中的三家企业——微芯生物、安集微电子、天准 科技 将面临上市流程中的重要一环。
谁又能成为科创板第一股呢?
在发行上市审核中,上市委审议会议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般来说,企业从准备上市到最后发行成功一共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为发行准备阶段、审核阶段、证监会注册阶段,以及最后的发行上市阶段。而上市委审议会议则处于第二阶段(审核)往第三阶段(证监会注册)的过渡环节。
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微芯生物、安集微电子、天准 科技 三家企业通过了上市委员会审议之后,便离上市发行更进一步。
与三家企业此前所经历的受理和问询环节不同,上市委主要侧重于对审核报告及申请文件进行审议,并就初步审核意见充分讨论后进行合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同意或不同意发行上市的意见。
然后,上交所将结合意见,出具同意发行上市的审核意见或者作出终止发行的决定。之后,同意发行上市的,将报送证监会履行发行注册程序。终止发行上市的,将终止审核程序。
由此可见,上市委审议会议这一环节对三家企业上市成功的重要性。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刻,不知道公司的董事长们还睡不睡得着。
主考官方面,上交所规定每次会议由5名委员组成,采取轮值制度,委员按抽签确定,并需满足相关专业和界别结构要求。
下周六的5位主考官分别为陈瑛明(上海瑛明律师事务所)、周芊(浙江证监局)、陈春燕(中国基金业协会)、郭雳(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和祝小兰(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
看这个构成,应该是监管层、中介机构、学界兼顾了。
在公告中,上市委特意强调,不受任何机构和个人的干扰,参会委员将严格执行有关回避要求。希望发行人、保荐人等中介机构、其他相关单位和个人自觉支持上市委委员公正履职,不得直接或间接以不正当手段影响上市委委员的专业判断,如以不正当手段严重干扰上市委委员审议,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终止发行上市审核。
截至目前,科创板受理企业共计112家。在这百家争艳的时刻,为何微芯生物、安集微电子、天准 科技 3家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
首先,从申报时间上来说,这三家企业均不在首批受理企业队列中,并不占据“天时”。其次,从问询情况来看,这三家企业中仅有微芯生物进行了三轮问询,其余两家只进行了二轮问询。可见,问询轮次并不是决定企业上会速度的决定因素。
2016年-2018年,微芯生物实现营收分别为8536.44万元、1.1亿元、1.47亿元,复合增长率超30%。净利润分别为539.92万元、2590.54万元、3127.62万元,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60.52%、62.01%、55.85%。虽然在众多受理企业中,微芯生物的营收算不上亮眼,但从研发投入来看,微芯生物还是很舍得下“血本”的。
安集微电子成立于2006年,主营业务为半导体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产品包括不同系列的化学机械抛光液和光刻胶去除剂,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和先进封装领域。保荐券商为申万宏源。
2016年-2018年,安集微电子营收分别为1.97亿元、2.32亿元、2.4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709.85万元、3973.91万元、4496.24万元,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21.81%、21.77%、21.64%,均超过了科创板规定的15%的研发投入占比。
天准 科技 成立于2009年,曾于2015年8月挂牌新三板,并于2018年1月摘牌。此次科创板上司的保荐券商为海通证券。天准 科技 主营产品为工业视觉设备,包括精密测量仪器、智能检测装备、智能制造系统和无人物流车。
2016年-2018年,天准 科技 营收分别为1.81亿元、3.19亿元、5.0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163.59万元、5158.07万元、9447.33万元,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26.22%、18.66%、15.66%。
从基本面来看,三家企业都不是受理企业中盈利能力最强的,也并非利润率最高的,保荐券商也各不相同。
但首席科创官发现,三者都有一个共同特质——重视研发,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均超过15%。由此可知,研发投入是科创板受理企业审核速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有了这三家企业打头阵,后面上会的企业也会接踵而至。
据了解,科创板上周六已经进行了第三次全网测试,原定于6月初的通关测试也即将到来。通关测试若顺利进行,就意味着上交所关于科创板的交易系统已全部准备就绪。看来,科创板开板指日可待。
❼ 盘和林:第五套标准企业获受理,科创板包容性并非“纸上谈兵”
6月10日晚,科创板首家选用第5套上市标准企业——苏州泽璟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上交所受理,计划募集资金23.84亿元。至此,泽璟制药也成为科创板120家受理企业中唯一选择第五套上市标准的企业。
据悉,泽璟制药专注于肿瘤、出血及血液疾病等大病种疾病和罕见病治疗领域的新药研发,旨在聚焦中国的临床需求提供保质安全、患者可及的治疗选择。公司致力于创新药物研发,目前已建立精准小分子药物和复杂重组蛋白新药研发平台,并依托两大核心技术平台开发多样化的产品管线。与贝达药业、百济神州等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其中晚期研发管线数量超出平均水平,自主研发优势明显,拥有完善的研发体系和持续创新能力。
以核心技术平台和产品管线为保障,泽璟制药在新药研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数据显示,泽璟制药先后承担5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1项国家 科技 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拥有境内发明专利20项、境外发明专利34项,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相对完整。此外,公司已按照GMP标准建成小分子及重组蛋白药物的生产车间,并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生产供应能力和成本控制效率得到进一步保障。
但由于尚处产品研发阶段,前期投入巨大且回收周期较长,大多产品还未取得商业销售批准,尚未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连续三年处于亏损状态。这也意味着泽璟制药未达到科创板上市前四套标准对营业收入或经营活动现金流的最低标准。而从第5套上市标准来评定,泽璟制药最近一次投资后的估值为47.5亿元,符合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的要求,其核心产品也符合市场空间大、技术优势明显等条件。
笔者认为,科创板不同于主板上市,在营业收入、净利润及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经营成果的标准之外,设置针对预估市值、产品空间及核心技术的第五套标准,是其科创定位的具体体现,能够真正起到弥补资本市场短板、呵护科创企业成长的包容性和互补性作用。以泽璟制药为例,专注于尖端新型产品研发,前期投入资金庞大,技术优势明显,但由于行业特性和产品周期原因,未能及时呈现在公司的经营成果指标上,此外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等高新行业也面临类似的融资困境。相比于已经获得稳定收入来源的成熟企业,“厚积薄发”型企业或许更加迫切的需要资本输血,以强化研发投入、建设产品生产线、扩张销售网络,早日实现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从而支撑公司的快速发展和良性运转。
对首家第五套标准企业的上市受理,切实表明科创板在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并未“纸上谈兵”, 包容和监管相结合,跳脱呆板的财务指标局限,更注重企业的 科技 属性。更加灵活的上市标准充分考虑到投入大、周期长但成长潜力巨大的行业特征,给予拟上市企业更多的融资机会和发展空间,坚持市场化、法制化改革方向的同时准确把握科创板定位,真正在不断反馈和完善的资本市场中实现弥补制度短板和增强包容性的功能。
作为资本市场落实创新驱动和 科技 强国战略重大改革举措,科创板通过在财务指标、产业倾向等方面的差异化安排,优先支持符合市场预期和国家战略的核心技术企业,增强对 科技 创新企业的包容性,能够为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增加新动力,助力资本市场和高新 科技 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受理、审核、审议、注册、上市,泽璟制药能否通过科创板重重考核走到最后一步还未可知。但能够真正将第五套标准从文件转化为实际受理,科创板的包容性和互补性已可见一斑,其代表性意义也为前期研发建设投资巨大的“厚积薄发”型企业带来资本市场的福音。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拥有关键核心技术、 科技 创新能力突出的新兴企业在科创板的包容机制下成长为面向世界 科技 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优质名企。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❽ 6个工作日交出“首问”答卷,蚂蚁集团科创板征程再进一步
8月25日晚间,上交所受理蚂蚁集团科创板上市申请,中金公司、中信建投为联合保荐机构。同日,蚂蚁集团向港交所递交A1招股申请文件。8月30日,蚂蚁集团科创板进程状态变更为“已问询”。
6个工作日后,蚂蚁集团回复“首问”。据此前披露,蚂蚁集团拟在A股和H股发行的新股数量合计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10%,发行后总股本不低于300.3897亿股(绿鞋前),这意味着将发行不低于30亿股新股。本次A股发行可引入绿鞋机制,超额配售权最高不超过15%。
在最新回复中,蚂蚁集团表达了对于科创板上市的决心和信心。蚂蚁集团表示,公司的A股发行和H股发行两者并非互为条件。如果公司由于任何原因未按计划进行H股发行,或如果公司在H股发行中发行的H股数量减少,或公司H股的实际发行价不在H股发行的估计价格范围内,A股发行可能仍会进行。
对于以上问题,蚂蚁集团在回复中披露了杭州云铂章程所涉及的相关具体内容,并进一步说明:马云能够实际支配杭州云铂股东会与行使蚂蚁集团股东权利相关事项山御的表决结果,并通过杭州云铂控制的杭州君瀚及杭州君澳间接控制公司50.5177%的股份,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根据相关章程及协议,在杭州云铂股东会相关决议事项上,井贤栋、胡晓明及蒋芳为马云的一致行动人。
另根据阿里巴巴集团的确认以及阿里巴咐销巴集团公司章程的约定,阿里巴巴合伙有权提名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多数成员,由股东大会选举,并在有限情况下有权直接任命董事,以使得其提名或委任的董事构成董事会成员的多数。但是,由于阿里巴巴合伙向阿里巴巴集团提名和委任的董事候选人由阿里巴巴合伙的合伙人通过一人一票表决的方式决定,因此马云不控制阿里巴巴集团。也就是说,马云控制蚂蚁集团,但不控制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非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
蚂蚁集团表示,杭州阿里巴巴网络 科技 有限公司持有公司32.6470%的股份,未达到公司股份总额的三分之一,不存在其他对于蚂蚁集团控制权的安排,并非公司的控股股东。进一步而言,其间接控股股东阿里巴巴集团也不控制蚂蚁集团。
在回应关于“数据共享协议与数据安全”问题时,蚂蚁集团表示,公司的数据平台和数据存储均是独立部署。公司和阿里巴巴集团各自具备独立的计算能力,双方各自采集的数据均各自独立存储,不存在共用的混合数据池。
蚂蚁集团还详细披露了拟重点投入研发的技术领域及方向,包括人工智能、风险管理、安全、区块链、计算及技术基础设施等。根据补充披露的最新数据,截至2020年7月31日,蚂蚁集团在全球40个国家或地区拥有专利或专利申请,共计26279项,其中衡唯游6382项已经获得授权,当中40.17%布局在中国。公司在区块链领域连续4年专利申请全球第一,累计专利授权数212件,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技术人员占比64%,覆盖所有业务线。
❾ 哪家券商将抢到科创板开市最大红利
科创板即将开市,首批25家上市企业的发行费用已经公开。哪家券商在这一轮开板红利中收获最多?南都科创工作室统计分析发现,首批上市的科创板企业或将为券商创收19.5亿元。在此前IPO项目源持续下滑的趋势下,科创板已成为券商业绩增量的大蛋糕。
随着证券市场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券商单纯依靠牌照渠道价值“躺赚”的空间已越来越小。新规则下,投研估值能力将成为券商的核心竞争力,这也将加速券商行业的马太效应,加速竞争分化。
富贵险中求?
中金力推两家未盈利药企上市
数据统计显示,科创板首批25家企业的背后,共有6家券商保荐的上板企业数超过两家。其中,收获最多首批上市企业的是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共有5家主保荐企业和1家联合主保荐企业。此外,另5家券商还包括中信证券、华泰联合、国信证券、中金公司和海通证券。
而从这6家券商截至目前保荐的申报企业来看,其中中信建投、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和华泰联合4家券商保荐的申报科创板企业数均达到或超过10家。在中信建投保荐的15家申报企业中,有6家成为了首批上市企业,“首批申报上市率”最高。而中金公司保荐申报了14家企业,仅两家首批上市,在保荐申报企业数较多的券商中首批上市率最低。
对比中信建投和中金公司保荐的申报企业发现,中信建投保荐的企业融资金额多数在10亿元以内,超过10亿元的仅3家,首批上市的6家企业中也有5家融资金额在10亿元以下。可以看出,中信建投在保荐申报科创板企业的策略上比较保守。
而中金公司在保荐申报企业上则显得更为“大胆”,不仅保荐了6家融资超过10亿元的企业申报,其中还有两家为未盈利药企,分别是泽璟生物和百奥泰,均属创新药研发公司。这两家公司也是目前科创版148家申报企业中,唯二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的企业,这意味着两家企业预估市值均超过50亿元。两家药企融资金额均超过20亿元,如果能够成功登上科创板,将为中金公司带来一笔可观的收益。
不过,未盈利的同 时尚 未有产品上市、尚无稳定营收也意味着该类企业具有更大的投资风险。事实上,在首批25家上市企业中,尚未出现医药制造业企业,即使是已盈利的药企也没能进入首批俱乐部。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与早前市场预期科创板将重点支持推动生物医药类企业上市的情况有差异。中金公司保荐的两家未盈利药企,可能在科创板开市后仍需较长时间观察。
逆势而上
首批创收预计直追上半年总量
为何科创板吸引这些上市券商公司大举进军?除了外部的政策推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等因素外,也由于科创板将成为存量IPO市场下滑背景下难得的增量大蛋糕,券商自身的商业诉求使它们对于保荐企业上市科创板具有很高的热情。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券商在IPO上的收入情况并不乐观。上半年券商承销保荐总收入约35.3亿元,同比下滑18%,存量一级市场融资速度放缓已经成为趋势。
据北京商报报道,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IPO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在趋势性下降,由于2017年IPO大爆发,提前透支了后续几年的IPO项目资源,加上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使得很多本来符合IPO资质的企业因业绩下滑等因素,退出IPO申报,导致拟IPO企业数量减少。
而IPO项目源的减少又加剧了市场竞争,券商不得不采用“价格战”的方式在日趋白热化的IPO项目竞争中争取客户。2018年底甚至出现了上海农商银行A股IPO中标3家券商承销费率均未超过0.5%的情况,而此前一般来说IPO承销费率在3%-6%左右。这些因素均使得券商保荐承销收入不断下滑。
在此背景下,科创板无疑将成为让券商眼红的下半年业绩增量大蛋糕。早在今年3月天风证券就曾发布科创板研报预测,首年科创板将给券商带来60亿的业绩贡献。
此外,科创板开市后券商的获益情况也可对比创业板开市后的情况进行参考预测。公开数据显示,自创业板2009年10月开市一年后,A股14家上市券商在2010年前三季度的业绩表现十分优异,主承销融资项目融资规模同比增加近三成,这主要就是受创业板和中小板IPO发行提速的影响。而创业板开市两周年时,共有271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被56家券商保荐承销,保荐承销费、发行费用共计126.9亿元。
不过,随着创业板开市两周年时大批股票破发造成股民损失,作为中介机构的券商曾被股民质疑“只荐不保干收钱”。彼时,271只上市创业板个股中破发比例高达77.12%,不仅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甚至不少重仓创业板的基金公司也亏损惨重。两年中创业板IPO项目造假、过度包装等问题不断,成为当时券商赚取创业板红利的另一面。
分析
新规则下“躺赚”情况不再
科创板或加速券商马太效应 投研估值能力是关键
近年来,随着中国证券市场持续运行,监管力度逐渐加码,券商“只荐不保”、“躺着赚钱”的空间已逐渐缩小。
2017年6月,新时代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因其保荐的登云公司IPO造假被立案调查,被罚款近1700万元,相比其保荐的登云公司被处罚60万元,对保荐券商的处罚力度更大。此前,时任证监会主席的刘士余曾公开表示,券商发展应从源头上严把上市公司质量关,不能“只荐不保”、一上了之。
而对于科创板来说,更是通过市场化询价定价、券商跟投机制等多项制度创新,更加注重上市企业和保荐机构的利益捆绑。这就使得券商如果没有足够的投研能力和销售能力,保荐一家企业IPO上市可能不仅赚不到钱,还有亏钱的风险。其中尤其是科创板要求券商跟投的机制,将券商与投资者绑上“一条船”,如果发行后股票下跌,券商也将直接面临亏损。
2018年7月9日,国内明星 科技 公司小米集团在港交所上市,上市当日股价即跌破发行价,直至昨日股价仍一直处于下探态势,上市一周年之际已从发行的17港元跌至9.37港元。事实上,股价破发情况在近年全球的资本市场并不少见。
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科创板采用市场化询价定价机制,放开了此前A股的23倍市盈率限制,在科创板短期热情过后,也将可能出现上市首日破发的情况。而能否避免破发,主要考验的就是券商投研估值能力。随着中国证券市场改革进程的加快,投研估值能力将成为区分券商质量的核心竞争力。
7月4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带队赴中金公司调研时提出,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是资本市场的“看门人”,中介机构的核查工作有效防范各类欺诈行为发生,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同时也是资本市场的“稳定器”和市场创新的“领头羊”,要通过更强的价格发现能力、更理性的投资行为、使用有效的对冲工具,不断创设新的金融工具,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
随后,为提升证券行业整体水平,7月5日,证监会正式发布《证券公司股权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证券公司分类管理,根据业务风险划分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和专业类证券公司。
分析认为,科创板即将开市以及证监会近日的一系列动作,将加速券商行业的马太效应,形成头部券商强者恒强的局面,头部券商将拿到更多的IPO项目源和收益,留下的市场空间将更小。与之相应的,券商市场也将面临竞争分化,中小券商需要谋求差异化发展。
出品:南都科创工作室
数据支持单位:
挖贝研究院
❿ 打新盛宴开启,科创板过会企业呈现“小而精”
31家科创板过会企业“小而精”
截至7月3日,共有141家企业申报上交所科创板上市:24家“已受理”,85家“已问询”,16家提交注册,15家已确认“注册结果”,中止审核企业1家(九号智能)。
根据证监会发布的公告,科创板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据Wind统计显示,从主题行业来看,在141家受理企业中,从占比最多的行业来看,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最多,有21家企业;电子核心产业,有20企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占有19家,生物医药产业占有18家,另外,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和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各占有10家,再者,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也占有8家。可见,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占了主流。
截至目前,累计有31家科创企业过会。其中有18家企业完成证监会注册程序,处于注册生效状态。另有13家处于提交注册状态。在发审委审核通过的31家科创企业中,上海企业最多,有7家;其次是北京有6家,广东省有5家,江苏省和浙江省各4家,陕西省2家,福建省、黑龙江省和山东省各1家。
从目前过会的31家科创板公司来看,这些招股企业不仅都有着精准的科创属性定位,从数据上看多数显得体量“小巧”。若不将中国通号(预计发行股数21.97亿股,拟募资105亿元)计入平均值计算中,其余30家科创企业,平均发行股数为3959.34万股,平均拟募集资金8.68亿元。安集微电子 科技 (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仅预计发行1327.71万股,拟募资仅3.03亿元。
据业内人士分析:“预计首批科创板企业将在7月份上市,科创板的推出和注册制的试行,将推动2019年下半年A股IPO市场的活跃。”
科创股打新盛宴开启
目前已经有14家科创板公司进入了招股阶段。除过华兴源创、睿创微纳和天准 科技 3家公司已经招股完毕,还将有包括中国通号等11家科创公司开始招股。
据wind资讯统计:从资产来看,14家科创公司2018年平均资产72.96亿元。其中,中国通号资产最大为796.79亿元,乐鑫 科技 资产最小为3.77亿元。2017年平均资产53.38亿元。其中,中国通号资产最大为612.45亿元,乐鑫 科技 资产最小为2.46亿元。
从归母净利润来看,14家科创公司2018年平均净利润4.1亿元。其中,中国通号净利润最大为34.09亿元,安集 科技 净利润最小为0.45亿元。2017年平均净利润3.2亿元。其中,中国通号净利润最大为32.22亿元,乐鑫 科技 净利润最小为0.29亿元。
从研发费用来看,14家科创公司2018年平均研发费用2.05亿元。其中,中国通号研发费用最大为13.8亿元,新光光电研发费用最小为0.12亿元。平均研发费用占比12.1%。其中,中微公司占比最高为24.65%,中国通号占比最小为3.45%。
打新盛宴开启,从已经招股完毕的三家公司来看,呈现“全体总参与”的热情。其中华兴源创网上最终发行数量为4010万股,参与申购的户数达到275.63万户,网上中签率为0.05985345%。
7月2日,睿创微纳和天准 科技 也进行了招股,顶格申购分别为 10.5 万元和 13.5 万元。其中,睿创微纳网上最终发行数量为1626万股,参与申购的户数达到286.05万户,网上中签率为0.06025353%。天准 科技 ,网上最终发行数量1844.05万股,参与申购的户数达到285.92万户,网上中签率为0.05496516%。
华兴源创、睿创微纳、天准 科技 这三只科创公司的发行股本在4000万股~6000万股之间,平均中签率为0.05793%。而据统计,2019年以来,发行股本在4000万股~6000万股之间,沪深主板、中小创的新股共有29只,这29只新股的平均中签率为0.0385%。按照平均中签率计算,科创板前三股是沪深主板、中小创同等发行规模新股的1.5倍。
除此之外,7月3日有杭可 科技 继续申购。杭可 科技 ,股票代码688006,它是浙江杭州市一家以锂离子电池的后处理系统的设计、研发、生产与销售企业。发行股份4100万股,网上发行数量为779万股,顶格申购需配市值为7.5万元,申购上限为0.75万股,发行价格为27.43元,发行市盈率为38.43倍,拟募集资金为11.25亿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7月8日将有澜起 科技 招股,7月10日起,更有包括中国通号、光峰 科技 、容百 科技 等9家科创公司将纷至沓来。
其中7月8日招股的澜起 科技 是上海徐汇区一家以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提供以芯片为基础的解决方案的企业。发行股份11298万股,网上发行数量为1582万股,顶格申购需配市值为15.50万元,申购上限为1.55万股,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
7月10日将有9家科创企业招股。其中中国通号,可谓“体量最大”。是北京市丰台区一家以轨道交通控制系统技术的研究与 探索 的企业。发行股份180000万股,网上发行数量为25200万股,顶格申购需配市值为252万元,申购上限为25.20万股,保荐机构为中金公司。
光峰 科技 ,是深圳市南山区一家激光显示核心器件企业。发行股份6800万股,网上发行数量为1156万股,顶格申购需配市值为11.50万元,申购上限为1.15万股,保荐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
容百 科技 ,是浙江余姚市一家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发行股份4500万股,网上发行数量为855万股,顶格申购需配市值为8.50万元,申购上限为0.85万股,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
福光股份,是福建省福州市一家军用特种光学镜头及光电系统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股份3880万股,网上发行数量为1096万股,顶格申购需配市值为10.50万元,申购上限为1.05万股,保荐机构为兴业证券。
新光光电,是哈尔滨市一家服务国防 科技 工业先进武器系统研制等领域,从事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发行股份2500万股,网上发行数量为713万股,顶格申购需配市值为7.00万元,申购上限为0.70万股,保荐机构为中信建投。
中微公司,是上海一家半导体设备的企业。发行股份5349万股,网上发行数量为1016万股,顶格申购需配市值为10万元,申购上限为1万股,保荐机构为海通证券。
乐鑫 科技 ,是上海一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发行股份2000万股,网上发行数量为510万股,顶格申购需配市值为5万元,申购上限为0.50万股,保荐机构为招商证券。
安集 科技 ,是上海一家关键半导体材料企业。发行股份1328万股,网上发行数量为366万股,顶格申购需配市值为3.50万元,申购上限为0.35万股,保荐机构为申万宏源。
铂力特,是陕西西安一家专注于工业级金属增材制造(3D打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股份2000万股,网上发行数量为380万股,顶格申购需配市值为3.50万元,申购上限为0.35万股,保荐机构为中信建投。
总体来看,科创板新股申购的火爆将延续,大幅超募现象或将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