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联想集团拟冲刺科创板上市,联想究竟为何会选择科创板
联想集团于12月12日向香港证券交易所提交公告,宣布董事会批准了中国存托凭证(CDR)发行的初步提案,并申请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科技创新板上市交易。CDR的。据香港电台统计,联想集团已发行近120.42亿股普通股。根据联想集团发布的公告,公司计划发行新的普通股,占扩容后公司已发行普通股总数的比例不超过10%,最多发行近13.38亿股。
香港市场整体利润的70%来自中国股票,整个市场利润增长率与中国内地经济息息相关。2021上半年,随着基础经济效应的减弱和全球经济的复苏,内地经济有望保持高速增长,这将带动香港股市利润的高速增长。作为一个离岸市场,香港股市充分反映了利润走势。从历史复苏的角度来看,内地经济基本上是好的,当香港股票的利润增长是向上的时候,香港股市是看涨的,并且预期会比A股获得更好的回报。香港经济是一个对外贸易经济体。全球经济贸易的繁荣是香港经济繁荣的基础。根据最近的信息,香港计划在二月开始接种疫苗,并在另一天恢复通关。尽管未来的经济复苏将是曲折的,但香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在指数层面,目前ah溢价指数为142,处于较高水平。截至12月20日,恒生指数的市盈率约为15倍,明显低于世界其他指数的估值。在行业个股层面,ah与其他行业的估值仍有较大差距。
Ⅱ 千余员工临门补缴公积金,博力威谋登科创板,研发投入低于同行
浪潮涌动之下,广东博力威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力威”)拟登陆科创板上市。虽然营收近年来持续增长,不过博力威却面临着市占率持续下滑的窘境。
不仅如此,相比同行业规模更大的竞争者,博力威的研发投入也低于可比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而这或许意味着,博力威的市场占有率或难有改观。
研发投入低于同行平均水平
作为锂电池制造大军的一员,博力威主要生产轻型车用锂电子电池,而这也是该公司拟募集资金投入最大的项目。
招股书显示,此次冲刺科创板IPO,博力威拟募集资金4.4亿元,其中将有3.16亿元投入轻型车用锂离子电池建设项目,占比超过70%。
不过,随着轻型车用锂离子电池领域参与者的增多,博力威在此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持续下滑。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该公司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3.21%、12.36%和8.09%。
轻型车用锂离子电池也是博力威营收的主要来源。招股书披露,2017年至2019年,博力威轻型车用锂离子电池产品实现的营收分别为2.38亿元、4.17亿元以及4.41亿元,占比分别为35.44%、47.25%以及46.6%。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持续下滑,博力威轻型车用锂离子电池的营收增速放缓极为明显。2018年,其同比增速高达74.83%;而在2019年,其同比增速骤降至5.82%,几近停滞。
这一变化既与锂离子电池市场竞争饱和有关,更与博力威自身的研发投入关系密切。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17年至2019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从349亿美元增长至450亿美元,不过增速却从23%大幅下降至9%。
行业增速下滑的背后,市场份额向规模型头部企业集中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白皮书(2020)》显示,LG、松下、和三星位居2019年全球锂离子电池业务收入排名前三位;在国内,亿纬锂能和鹏辉能源分别排名第五和第七。
博力威则远在青山外。博力威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该公司目前在锂离子电芯领域的市场地位与上述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在研发能力上,博力威与同行同样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距。
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博力威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917.38万元、3702.4万元以及4566.14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02%、3.89%和4.45%,2020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滑至3.8%。
三家可比上市公司同期的平均研发费用率则分别为4.9%、5.3%以及5.6%。2020年上半年则进一步上升至6.01%。
事实上,研发投入的不足,也让博力威对外部采购颇为依赖。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博力威锂电池电芯外部采购的比重均维持在70%以上。
外部采购比重居高不下,无疑对博力威的市场竞争力提出了考验。这一点,在博力威经营现金流上体现得尤为显眼。
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博力威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197.25万元、-1446.12万元和4743.04万元,且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低于净利润。
上述年间,博力威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3344.82万元、6322.19万元以及7007.42万元,保持着稳定增长的局面。
净利润和经营现金净流入的不匹配,无形之中制约着博力威的经营水平。
1200余员工未缴公积金
成立于2010年的博力威已走过10个年头。
10年间,实控人对博力威的控制有增无减。招股书显示,博力威实际控制人为张志平、刘聪夫妇,两人分别直接持有博力威26.5%和6.67%股份。
此外,张志平、刘聪夫妇还通过昆仑鼎天持有博力威56.33%股份,通过博广聚力持有博力威5%股份,通过乔戈里控制博力威5%股份。综合计算,张志平、刘聪夫妇可实际支配博力威的股份表决权比例高达99.5%。
不仅如此,张志平、刘聪两人分别担任博力威董事长和副董事长职务。
博力威也在招股书中直言,该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如果实际控制人利用其控制地位,通过行使表决权或其他方式对公司发展战略、生产经营决策、人事安排、关联交易和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施加不利影响,将有可能损害公司及公司其他股东的利益。
一股独大的“夫妻店”,使得博力威员工权益保障或成空谈。
招股书显示,2017年和2018年,博力威员工总数分别为1172人和1418人,而在此期间,该公司有大量员工的五险一金处于未缴纳状态。
其中,2017年和2018年间,博力威包括社保、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的五险未缴纳人数分别有500左右和600余人。而在住房公积金中,未缴纳的员工分别为1123人和1294人,占其2017年和2018年员工总数的95.82%和91.26%。
这无疑给博力威节省了一大笔费用。2017年和2018年,博力威的应付职工薪酬总额分别为1230.57万元以及1392.67万元,而在2019年则增长至2063.91万元。
事实上,正是在筹谋科创板上市关键期的2019年,博力威开始“紧急”为员工补缴社保。招股书显示,这一年,博力威未缴纳社保、医疗、生育、失业四险的人数大幅下滑至100人,未缴纳工伤险的员工也下降至86人。
与此同期,其未缴纳公积金的 员工则 从1200以上骤然降至217人。
对于2017年和2018年大量员工未缴纳五险一金的情况,博力威在招股书中解释称,大部分员工系自愿放弃缴纳。匪夷所思的地方在于,这些自愿放弃缴纳的人,为何又在2019年选择缴纳五险一金?
博力威“自愿”的说法,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同吗?
Ⅲ A股 | “IPO老油条”安必平即将首发上会:体外诊断市场的入局之难
体外诊断市场算是迎来了其发展黄金期
作者 | 寿司英雄
来源 | 格隆汇新股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近日,上交所披露,根据科创板上市委2020年第35次审议会议公告,广州安必平医药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必平”)将首发6月3日上会。
1
冲刺IPO的“老油条”?
事实上,在本次申报登陆科创板之前,安必平早就想要冲刺IPO,那时它瞄准的是创业板。
2011年,分子诊断试剂行业先行军——达安基因出资774.06万元购入了安必平39.90%的股份,随后在多次股权交易之后, 安必平在2015年2月向深交所递交了创业板招股说明书。
但好景不长,2016年11月,由于其超过三个月未更新财务数据而自动退出IPO申报, 而原因如下:
“发行人生产并经经销商往终端医院销售了一批未经注册但明确为科研用途的体外诊断试剂,相关经销商和医院因此受到药监局的处罚,相关机构尚未明确认定发行人在此事项中应承担的责任。”——官方公告
而显然没有受到创业板的垂青之后,安必平没有气馁, 它开始通过借壳上市这一决策想要走出一条捷径, 于是金宇车城便像一场“及时雨”来得非常及时。2016年12月,金宇车城发出公告,拟购买安必平合计100%的股权,交易作价初步确定为13.2亿元。
然而 这一次的“捷径”似乎也没有奏效,其借壳上市的结果还是不了了之。
事不过三,随着科创板的设立之后,基于该板块对服务 科技 创新企业的包容性,从事于体外诊断的安必平也无法继续沉默, 在2019年底首次闯关科创板, 虽说结果还未揭晓,但好在这一次的上市之路比往常走得远一些。
2
体内诊断是块好蛋糕?
首先,安必平 从事于体外诊断试剂及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建立了细胞学诊断、分子诊断和免疫诊断三大技术平台,主要应用于肿瘤的病理诊断。主要通过自主研发创新,掌握沉降式液基细胞学技术、反向点杂交PCR制备技术、实时荧光PCR制备技术、FISH探针合成及标记技术、IHC病理诊断抗体筛选及质控技术和相关配套仪器制造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并依此建立了相应系列产品线。
“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细胞学诊断领域的LBP系列,主要应用于病理科;分子诊断领域的PCR系列,应用于HPV病毒检测,可与LBP系列联合应用于宫颈癌筛查。”——招股书
通过其招股书可以看出,本次安必平拟公开发行不超过2334万股, 拟募集资金3.74亿元,投资于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和营销服务网络升级建设项目。
募资资金使用概况
来源于:公司招股书
事实上,安必平的眼光不错,其所选的竞争赛道——体外诊断行业被誉为“医生的眼睛”,
近年来,随着人们 健康 意识的不断提高,行业不断得到稳步发展,尤其是在疫情时期,其在现代检验医学的重要性便更为凸显。
全球体外诊断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
来源于:华夏基石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为714亿美元,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或将达到747亿美元。其中, 2010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为4.8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我国体外诊断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4.3亿美元。
纵观市场格局,目前雅培、罗氏、西门子和碧迪等跨国公司占据市场较大的份额,而由于起步较晚,技术壁垒还未完全突破, 我国体外诊断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期,用户集中在二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中低端市场,并逐步向三级医院渗透,可以说市场集中度较为分散,竞争虽激烈,但市场空间还未饱和。
而目前来说,与安必平行业、业务、产品较为接近的可比公司包括凯普生物、艾德生物、之江生物、透景生命、泰普生物、迈新生物、硕世生物、广州鸿琪等,但对于本文的安必平来说,其作为一家聚焦于体外诊断的企业够不够格还是存有一定的疑问,毕竟 其经营过程中埋藏的风险点不容忽视。
3
风险点接二连三?
实际上,通过其招股书可以发现,安必平的经营风险还是较为突出的。
1.业绩波动明显
首先,来看其基本面,其营收和净利的波动还是较为明显,且增长有所放缓。
近三年公司业绩基本面概况
来源于:公司招股书
在2017年、2018年以及2019年期间(以下简称“报告期”),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60亿元、3.06亿元以及3.5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50亿元、0.62亿元以及0.73亿元。
近三年业绩基本面变动情况
来源于:公司招股书
其中,报告期内,公司自产产品营收占比为86.80%、89.33%和91.2%,其中占比超过30%的两大业务为LBP系列、PCR系列,为公司收入利润的主要来源。而 自产产品占比过高在一定程度上存有过度单一的风险,毕竟一旦自产自销出现问题,这无疑会对安必平的经营带来一定的破坏。
近三年主营业务占比情况
来源于:公司招股书
2.应收账款的攀升
此外,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容,其应收账款也出现攀升之势。报告期内,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1.48亿元、1.64亿元、1.69亿元, 占据报告期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较高,不仅可以看出公司对下游的议价话语权并不强,且这或为其资金周转带来未知的威胁,毕竟一旦坏账金额风险增加,或对公司未来业绩和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近三年应收账款情况
来源于:公司招股书
其中,还需要说明的是,报告期内, 安必平的前五大主要客户采购合集总额一直徘徊在营业额的10%左右,甚至在2019年低于10%,仅仅占据8.78%,可以看出该公司客户分散,应收账款的收回之路较为复杂。
2019年公司前五大客户情况
来源于:公司招股书
而针对上述这一痛点,公司称旗下产品主要销售给国内公立医院,其验收付款周期相对较长,进而对公司的资金占用较长。
3.以直销为核心的销售费用过高
除此之外,安必平的销售费用过高这一痛点也不容忽视。
近三年费用金额概况
来源于:公司招股书
在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率分别为47.16%、46.30%以及45.58%, 整体高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近三年公司销售费用率情况
来源于:公司招股书
对此,公司称,这一痛点主要是基于公司的销售模式和产品结构所致,安必平主要实行“直销与经销相结合、直销为主、经销为辅”的销售模式,其中,在报告期内, 直销收入(含配送经销商收入)比例达到70%左右,而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直销比例仅占50%左右。
近三年公司销售模式占比
来源于:公司招股书
虽然在报告期内,可以看出安必平的直销占比有所减少,而经销模式开始有所扩大, 但整体来说,直销模式仍占大头,或存有销售费用再次升高的风险,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公司的研发费用比例;且随着后期经销商销售的扩容,一旦产品服务出现差错,也或将为公司带来一定的品牌危机。
4.研发能力的“短板”
最为重要的是,既然入局了体外诊断领域,那么 研发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促进公司成长的关键性要素, 而在这一方面, 相对于同行业来说,相对于自身高的销售费用,安必平的研发水平或显现出了一定的短板。
近三年公司研发费用占比
来源于:公司招股书
根据招股书显示,在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530.49万元、1558.65万元以及2185.89万元, 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88%、5.09%以及6.15%,可以看出占据的比例过低。
同时,目前公司现有486人, 研发人员仅占公司员工总数的近19%,远远低于销售人员的比例(41.98%)。
近三年公司研发人员占比情况
来源于:公司招股书
此外, 相对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安必平的研发费用率明显较低,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 而对此,公司称,由于公司的产品类别和技术成熟度不同、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所处发展阶段不同且公司的直销收入占比高等因素所致。
近三年公司研发费用率情况
来源于:公司招股书
要知道体外诊断产业链一般由诊断试剂和仪器制造商、经销商、代理以及使用仪器或试剂的用户(包括医院、第三方医学实验室、血站、体检中心等)构成。而 整体而言,掌握创新命脉的上游产业获利回报占优(毛利率在60-70%),而入局其中的安必平虽然单就财报来看,其主营业务毛利率较为稳定,但一旦结合其较为薄弱的创新研发能力,一切就值得深思了,毕竟在销售方面用尽气力或许会“本末倒置”,进而吞噬掉其创新生机。
近三年主营业务情况
来源于:公司招股书
4
结 语
就目前来说,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助推之下, 体外诊断市场算是迎来了其发展黄金期,颇具蓝海潜质。
而基于我国目前市场竞争虽激烈,但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集中度低,势必需要一次大洗牌来进行优胜劣汰,而在这其中, 只有具有规模化优势且高度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 而看本文的安必平,虽然其多年来冲刺IPO的决心强烈,但目前其经营模式或受上述的风险点而有所承压,想要加强且稳固其差异化优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Ⅳ 冲刺科创版
车企的科创板之路正在提速。
当传统车企向汽车“新四化”转型,当投资由狂热转向谨慎,资金掣肘让造车新势力融资变得愈发艰难,具有灵活准入和融资机制的科创版,开辟了一条新路,成为车企心照不宣的解决方案。
今年以来,多家车企瞄准科创板上市,吉利IPO已过会,恒大汽车和威马汽车启动上市辅导,合众、天际、爱驰计划明年IPO。然而,登陆科创板,并不意味高枕无忧,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虽然科创板对企业盈利没有明确要求,但并不意味着持续亏损的造车新势力能轻松登陆。除了五项市值和财务标准外,在科创板首轮问讯中,申请企业平均还要回答近50个问题,涉及未来规划、企业制度、现金流状况等多个方面。因此,科创板支持的是有真正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的企业,实现资本市场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成功IPO,并不代表最终的胜出,新势力企业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决于创新,定胜于产品。登陆科创版之后,仍需凭借自身的硬实力,经受住市场的检验。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Ⅳ 思必驰冲刺科创板IPO:三年净亏损8.3亿!AI公司为何盈利难
思必驰冲刺科创板IPO:三年净亏损8.3亿!AI公司盈利难主要是因为AI技术是没有办法通过现有的技术来进行变现,从技术到产业落地,中间是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有很大的商业壁垒,让很多公司是没有办法完全承担起这个责任,因为是需要保持一个极大的资金投入才有可能继续维持,所以对于很多公司来说,这也就需要去承担比较大的责任。其实大家也都知道,任何一项数据的出现,都一定要进行商业化的落地和规模化的应用才是有可能会实现商业价值,而人工智能企业研发出来的目前只是一项技术,所以想要真正的去实现产业链,还是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让这条路走下去。
最后想要将AI技术落到实处,这也是比较大的挑战,需要改变思维发展技术,不然AI技术只能浮于表面。
Ⅵ 蚂蚁2.1万亿IPO暂停背后:一场失落的财富盛宴
火速上会和一夜叫停的强烈对比,令这家独角兽企业迅速站上风口浪尖。图/IC
文 | 《 财经 》记者 杨秀红 黄慧玲
编辑 | 陆玲
曾有望问鼎全球最大规模IPO的蚂蚁集团(688688.SH),其上市之路陡生变故。随之而来的是,高达2.1万亿元的财富盛宴被画上了休止符。
2020年秋,蚂蚁集团先是以惊人的速度推进IPO进程,拿到科创板上市的令牌,估值高达2.1万亿元;然后在11月5日上市前夜,风口突变,IPO戛然而止。
火速上会和一夜叫停的强烈对比,令这家独角兽企业迅速站上风口浪尖。
“蚂蚁集团年盈利超20亿美元,看起来并不缺钱。之所以今年选择上市融资,背后其中一个因素可能是受到投资股东的推动。”深度 科技 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告诉《 财经 》记者。
“那些着急(推动蚂蚁集团上市)的,可能有些人是放杠杆进去的,不上市无法变现,还要还利息。”一位业内观察人士亦对《 财经 》记者称,“这些人真的变蚂蚁了,不过是在热锅上。”
一位金融领域专业人士则对《 财经 》记者表示,投资股东在背后推动上市可能是次要因素,蚂蚁集团今年快速IPO,其中一大主要原因可能是源自于国内资本市场对外展示注册制的一种需求,即不仅海外市场可以让大型创新型独角兽上市,国内资本市场也具备这种条件。
而蚂蚁集团IPO被暂停,除了监管层出台的网贷新规将对公司业务和估值产生重要影响外,有业内人士认为,这背后可能也涉及到蚂蚁集团股东和各方的博弈、蚂蚁集团庞大股东群中存在的穿透迷雾等。
“拆解蚂蚁集团的原始股东,堪称豪华,主要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阿里系和他们的“亲朋好友”;第二类是国内具备很强实力的投资机构;第三类则是一些顶级海外投资机构,如新加坡投资公司、马来西亚国库控股、淡马锡等。” 张孝荣称:“这些机构的投资手笔,动辄上亿。”
此外,“蚂蚁集团股东背景较为复杂,其庞大的股东群背后的最终穿透问题,并不明晰。”前述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表示。
对此,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也曾指出,“金融市场能够有效运转的基础条件,首先要求信息对称,但投资者跟融资者天然就是信息不对称。因此,需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等,让信息变得透明。”
刘锋在接受《 财经 》记者采访时表示:“蚂蚁集团是一家具备创新能力的好公司,支付宝提供的贷款模式惠及了更多人。但与此同时,它的网贷业务风险也确实需要防范。目前监管层出台的网贷新规正是为了防范网贷行业爆发大的金融风险。”
原始股东财富兑现遇阻之际,参与蚂蚁集团战略配售基金认购的大批投资者们,则在纠结是否在有效期内赎回资金。有部分投资者表示将坚决赎回,还有一些投资者则意识到,战略配售基金赚不赚钱取决于基金中90%的资金如何投资,而不是拟投资蚂蚁集团进行战配的10%。
IPO被叫停后,蚂蚁集团短期内重启IPO的概率变小,原始股东的退出也被延后。《 财经 》记者采访的多位金融领域人士均表示,短期来看,蚂蚁集团重启上市比较难,目前还难以判断其需要多久才能重启IPO。
日前,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对外表示,蚂蚁集团何时上市,取决于政府如何重组对于金融 科技 企业的监管框架,也同样取决于企业如何应对监管环境的变化。
一位证券行业资深人士对《 财经 》记者表示,如果是价值投资者,是不用担心蚂蚁集团何时上市的。
2012年3月,彭蕾被任命为阿里小微金服CEO。2014年10月,这家公司被命名为“蚂蚁金融服务集团”,彼时,阿里集团旗下的这只“小蚂蚁”正式登台亮相。
六年后,这只“小蚂蚁”成长为一头“大象”——估值达2000亿美元的蚂蚁集团。
2020年7月20日,蚂蚁集团正式宣布,启动在上交所科创板和港交所主板寻求同步发行上市的计划。
此后,其上市进程快速推进。8月25日上交所受理其IPO申请,至9月18日,蚂蚁集团首发上会且成功过会。从提交IPO申请到成功过会,蚂蚁集团仅用时25天,其冲刺科创板IPO的速度创下 历史 纪录。
2020年10月26日晚间,蚂蚁集团公布定价,A股发行价确定为每股68.8元,香港发行价格确定为每股80.00港元,这意味,其总市值高达2.1万亿元。
2.1万亿元的市值是何概念?
以A股市场为例,蚂蚁集团公布定价时,A股市场总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为贵州茅台(600519.SH),其总市值为2.06万亿元。这意味着,如能成功上市,蚂蚁集团有望超越贵州茅台,一跃成为A股市值第一股。
其快速成长之路,从其几年间的估值变化可见一斑。2015年,蚂蚁集团A轮融资时,其投后估值约为2600亿元。仅仅时隔五年,其估值几乎跃升为此前的8倍,达到2.1万亿元。
与很多 科技 企业持续烧钱、上市时仍在亏损不同,蚂蚁集团已实现连续盈利且年盈利规模达上百亿元。蚂蚁集团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9年,蚂蚁集团分别实现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69.51亿元、6.67亿元和169.57亿元,2018年和2019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90.40%和2442.06%。
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2020年,其前三季度业绩更为惊人:蚂蚁集团今年1月-9月实现营业收入1181.91亿元,同比增长42.56%,主要来自数字金融 科技 平台收入的增长;实现毛利润695.49亿元,同比增长74.28%;整体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48.13%增长至58.84%。
尽管蚂蚁集团火速过会并创下全球最大IPO募资纪录且盈利能力不一般,但在刘锋看来,其选择的上市时机并不是一个好时机。因为赶上了美国大选、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地方上正在爆发的一些债务危机。
《 财经 》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蚂蚁集团之所以选择今年冲刺IPO,可能受到背后原始股东的推动。
至于股东急于在今年变现的原因,张孝荣认为可能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国内对美元外流的限制,使得蚂蚁集团的一些外资股东希望尽早变现;二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股东对于未来经济的发展预期较为悲观,希望在经济寒冬来临之前,先落袋为安;三是出于对中美关系的担忧。此前,外媒曾报道称,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政府曾考虑将蚂蚁集团列入贸易黑名单。如果这一措施落地,将会影响蚂蚁集团上市时的估值。
提及蚂蚁集团上市前的原始股东,其阵容堪称豪华,既有全国社保基金、中邮集团等“国家队”,也有中国人寿、新华人寿等保险资金,还有刘永好、史玉柱、王中军等商界大佬,更有多家股东尚未穿透到底层的私募基金。
“蚂蚁集团的股东中,可能还隐藏着更多鲜为人知的大佬。”前述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对《 财经 》记者称:“比如一些私募基金,其股权穿透是比较难的。”
根据蚂蚁集团披露的招股书,其持股较为集中,前十大股东合计持有93.36%的股份。
其中,杭州阿里巴巴网络 科技 公司持股32.64%,为第一大股东。阿里系高管及内部员工持股平台杭州君瀚股权投资企业(下称“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股权投资企业(下称“杭州君澳”),分别持股29.8%和20.65%,为公司第二和第三大股东。由此可见,阿里巴巴及阿里系成员持有蚂蚁集团大约83%的股权。除此之外,前十大股东中还有全国社保基金、中国人寿、置付(上海)投资中心等。
据《 财经 》记者此前了解,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目前的股权是过渡结构,最终会过渡成全体员工包括管理层持股40%,包括阿里在内的战略投资者持股60%。
目前,马云为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人。蚂蚁集团在回复上交所问询函时曾披露道,马云通过杭州云铂控制的杭州君瀚及杭州君澳间接控制公司50.5%的股份,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根据相关章程及协议,在杭州云铂股东会相关决议事项上,井贤栋、胡晓明及蒋芳为马云的一致行动人。
此前业界预计,蚂蚁集团的上市将带来新一轮造富运动,一大批千万乃至亿万富翁将由此诞生。马云、蚂蚁集团众高管以及公司持股员工均将从中受益。
除公司高管以及员工持股外,历经多轮融资,蚂蚁集团背后还有一大批投资人的身影。除了前文提及的社保基金、中国人寿等,还包括中投公司、中金甲子、国开金融、建信信托等。在2018年的融资中,蚂蚁集团还吸引了大批海外资金进驻,如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马来西亚国库控股、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淡马锡、泛大西洋资本集团、凯雷投资集团等。
相对这些早期进入蚂蚁集团股东群的投资人,在蚂蚁集团正式开启申购时,一大批机构和投资者们也争相抢购其新发股份。仅在A股市场,其新股申购资金规模就高达19万亿元,超额认购倍数超过800倍,最终中签率仅0.1267%。
然而,11月5日的既定上市日,蚂蚁的股东们却未能等来上市钟声。随着11月3日晚间,上交所宣布暂缓蚂蚁集团在科创板上市,随后蚂蚁集团在港交所公告,暂缓H股上市,这场财富盛宴被画上了休止符。
蚂蚁集团IPO衍生出的另一台大戏,就是五只创新未来战略配售基金。“一元钱就可以做蚂蚁股东”,“明星经理管理”……稀缺题材+明星基金经理+全方位宣传,共同成就了这场基金圈盛事,也成了公募基金难得的“破圈”机会。
从申报、审批到发行,五只基金的速度可谓“闪电”:9月10日,华夏、易方达、鹏华、汇添富、中欧五家基金公司一齐上报“创新未来”主题基金,引发市场关注。仅仅一周多的时间,五只基金便正式获批。
9月22日深夜,五家公司一同发布招募说明书。与此同时,蚂蚁集团招股说明书注册稿官宣,五只基金将与此前成立的战略配售基金一同参与蚂蚁集团战略配售。
接下来的几天,基金广告在各大城市的地铁、公交车站、楼宇电梯间轮番播放。“到处都能看到广告,感觉像提前过了‘双11’。”一位投资者回忆道。
9月25日凌晨,五只基金正式开售。一组极具电商色彩的销售数据是: “2分钟时间就卖出10亿元。仅1小时,5只基金卖出102亿元。” 排在首位的易方达创新未来率先达到120亿元销售限额,提前结束发行,“一日售罄”。
时值国庆,发行宣传横跨整个假期。五只蚂蚁战略配售基金在支付宝开设了118场直播为新发基金路演,累计观看超7000万人次,假期内也轮番上阵为投资人答疑。华夏基金国庆8天连播,每天直播4小时,汇添富基金则在9月25日连续直播11个小时,基金经理还亲自做客直播间,创下单场最长理财直播纪录。
10月8日晚间,五只创新未来基金全部募集结束。相关数据统计称,5只基金累计超千万人认购,相当于每秒钟有8个人购买。按照600亿元的总规模,基金人均投入仅6000元,成为史上最普惠的新发基金。
11月3日,上交所决定暂缓蚂蚁集团上市。消息一出,越来越多的基金投资者提出退款要求。
大多数基金投资者都是冲着蚂蚁来的。“不买蚂蚁股票,这个产品就失去了核心价值,产品已经变质,就该退货。”有投资者如此表态。
实际上,部分投资者所理解的“核心价值”,并非基金真正的“核心价值”。从投资组合比例来看,参与蚂蚁战配的部分只占10%,剩下的90%投向何方,才是真正决定基金表现的关键因素。并且,这批基金是股票投资不低于60%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因此,它们本质上是一款打着蚂蚁战略配售旗号的高风险产品。
业内人士评价,回看蚂蚁集团和五只基金的前宣,打上“参与蚂蚁战配”的标签却只占实际组合的10%,相当于用蚂蚁IPO一事给投资者的预期加杠杆。用10%的仓位撬动了一场全民高风险投资盛宴,也埋下了预期落空后的隐患。
投资者的预期有多高,失落就有多大。据《 财经 》记者对相关基金投资者群体的抽样调查(样本数量超过100人),超过70%的基民认为应该退钱,约有两成基民认为至少应该打开申购赎回。
证监会在11月5日晚间对此表态,随后易方达、鹏华、中欧、汇添富、华夏五家基金公司统一公告了优化方案:申请在交易所上市,方便投资者在场内进行卖出。
对于上市转让的方案,投资人很难满意。市场人士认为,转托管的业务陌生且复杂,对新进场的基金投资者来说难度太大,且上市之后大概率折价。也有公募人士表示,目前只能算一个折中方案,未来是否开放赎回还是未知数。
11月10日深夜,五家公司陆续发布公告,推出新方案。新方案增设B类份额,投资者可以按基金份额净值退出。与此同时,五只创新未来基金仍按11月5日的声明,申请份额上市交易。
至此,投资者的退出诉求得到解决,关于创新未来基金的争议暂告一段落。
从后视镜里看创新未来基金,褪去的不仅是参与蚂蚁战略配售的光环,更经历了一场“加杠杆”的疯狂和“去杠杆”的阵痛。
放下参与蚂蚁战配的预期后,投资者们开始重新审视五只基金。是去是留,意见开始分化。《 财经 》记者了解到,一些投资者表示将坚决赎回,“相信基金经理的话不如直接买开放式基金,没必要封闭一年半”。还有的想套利,“赎回后再买回来,还能赚差价(因为二级市场大概率折价)。”更多人开始意识到,赚不赚钱取决于90%,而不是那10%的宣传由头。
目前五只基金均已开始建仓。“由于11月23日-12月22日期间有一个月的退出选择期,为了应对赎回压力,应该会对仓位进行一定的控制。”一位基金从业人士分析道。
在被暂停上市后,市场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是,蚂蚁集团还能上市吗?蚂蚁集团的股东们还有没有在资本市场上变现的机会?
多位受访人士对《 财经 》记者表示,蚂蚁集团IPO和暂停上市背后,是股东和各方牵涉者之间的一场大博弈。
《 财经 》记者采访的多位金融领域人士均表示, 短期来看,蚂蚁集团重启上市比较难,目前还难以判断其需要多久才能重启IPO。
关于蚂蚁集团庞大股东群的穿透问题,可能也会成为其未来符合上市条件时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前述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对《 财经 》记者表示:“其最终股权穿透图可能不会公之于众,但是监管层需要掌握这些信息。”其进一步表示,依照目前的技术手段,股权穿透虽然复杂,但并非不可实施。从海外成熟市场经验来看,股权穿透都是比较明晰的,而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路要走。在其看来,近年来,公司上市后大批的减持变现,是影响公司难以做大做强、中国资本市场难以成长的原因之一。
随着2.1万亿市值的庞大IPO项目被叫停,蚂蚁集团原始股东和员工们预期可实现的财富梦想,暂时搁浅。
根据蚂蚁集团公开资料,2015年- 2018年间,公司进行了多次融资。
A轮融资发生于2015年6月至8月期间,当时,全国 社会 保障基金理事会、上海众付股权投资管理中心、北京中邮投资中心、中国人寿、中国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春华资本等12家投资者参与了蚂蚁集团的融资,这些股东合计出资192亿元。此次融资完成后,公司投后估值约为2600亿元。
2016年5月,蚂蚁集团进行了B轮融资。彼时,置付(上海)投资中心、中国人寿、上海麒鸿投资中心、中金甲子等16家投资者参与了该轮融资,其合计出资291亿元。此次融资完成后,蚂蚁投后估值约为3900亿元。
2018年,蚂蚁集团在境内外进行了两轮融资。在境外,蚂蚁国际引入了包括淡马锡在内的45家境外投资机构,蚂蚁国际向这些机构合计发行了18.38亿股,交易对价为103亿美元。在境内,其向北京创新成长企业管理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中国人寿、北京千舜投资公司等融资218亿元,投后估值升至9600亿元,折合约1500亿美元。
按照A轮投资者的投入资金和蚂蚁集团最终估值测算,如蚂蚁集团此番能顺利上市,A轮投资者五年投资收益有望达到10倍,从192亿元涨至1920亿元。
对于那些期望依靠股权激励获得资产增值的员工而言,数百万财富也暂时化为泡影。
在招股书中,蚂蚁集团曾计划对员工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其中,拟在上市后通过增发或回购等形式,以不超过9.14亿股股份用于未来约4年的员工激励,其中A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使用不超过8.22亿股,上市后H股激励计划使用不超过0.92亿股。与此同时,A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还将额外包括杭州君瀚名下的不超过3.96亿股股票。
按照蚂蚁集团A股68.8元/股和H股80港元/股的发行价计算,这些拟激励股权的市值有望达到900亿元。
假设这部分股权全部授予蚂蚁集团当前1.66万名员工,则每人可分得540万元。那些持股数量较多的高管们,损失则远高于这一平均数字。
在上市前夜,最后一轮接盘的投资者们,可能是蚂蚁集团股东中失望最小的一群人。
11月3日晚,蚂蚁集团被暂缓上市后,投资者认购的资金退款问题也被提上日程。
次日,蚂蚁集团公告,香港公开发售的申请股款(连同1.0%经纪佣金,0.0027%香港证监会交易征费以及0.005%香港联交所交易费)将不计利息分两批退回。
11月5日晚间,蚂蚁集团发布公告称,发行人及联席主承销商将按照投资者缴纳的新股认购资金及相应的新股配售经纪佣金(如有)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返还投资者。发行人及联席主承销商将于2020年11月6日启动退款程序,相关资金于2020年11月9日退回。投资者认购的股份将于2020年11月6日注销。
中签的投资者对此反应不一,有投资者表示, 打新蚂蚁集团,中一签缴款3.44万元,预期上市后可以翻倍,这一预期和如今的退款相比落差有点大。但也有投资者比较庆幸:蚂蚁集团在遭遇监管之后,上市股价表现可能不如预期,如果上市后破发,损失会更大。
至于原始股东们的退出问题,一位证券行业资深人士对《 财经 》记者表示,“如果是价值投资者,是不用担心蚂蚁集团何时上市的。有一个估值方法就是,如果公司不能上市,你买不买?如果不买,那么这就不是价值投资。”
本文刊于2020年11月23日《 财经 》杂志
Ⅶ 东风集团加速创业板IPO,210亿融资面向“未来”
回归A股,成为继比亚迪、广汽集团和长城汽车后的第四家“A+H”股整车制造企业,东风集团冲刺创业板整车第一股,为什么说是在为集团的未来做准备?
10月13日,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489.HK以下简称“东风集团”)发布公告称,东风集团创业板上市申请已获深圳证券交易所受理。根据招股书显示,东风集团此次登陆创业板拟公开发行不超过9.57亿股,预计融资金额为210.33亿元,是目前创业板开板以来拟募集资金最高的企业。
根据募集资金运用计划,全新品牌高端新能源乘用车项目岚图品牌将拟使用募集资金70亿元,包括全新新能源平台架构、自动驾驶汽车、氢燃料电池研发项目在内的共六项新一代汽车和前瞻技术开发项目,拟使用募资资金77亿元。
据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唐滕此前表示,东风讲五化,比行业多讲了一个轻量化,而这个轻量化一是指汽车产品的轻量化,二是指制造的轻量化,第三则是利用社会资本的发展方式融入到企业当中,形成轻资本发展。
无疑,回归A股对于东风汽车的资本“轻量化”极为利好。汽车行业分析师任万付对车市红点表示:“A+H股的布局,可以帮助东风拓宽融资渠道。同时,抢滩创业板整车第一股,也会加大东风如今的影响力,拉升企业估值,体现企业的综合实力。”
不难看出,新五化是东风汽车回归A股的加速器,反过来,一旦东风集团在A股上市成功,资本市场的引入,也将为东风汽车的“新五化”助力,进而扩大整个集团的综合实力。
红点观察:就整个行业趋势而言,国内新能源车市的增长潜力仍尚待爆发。从此次东风集团回归A股所募集资金的投入就足以看出,包括新能源产品和新能源平台架构在内的新能源建设已经成为东风集团中长期战略发展的核心,而增强智能化、网联化等方面的技术储备和研发也是促进东风抢滩未来市场的重要领域。如果IPO成功,资金的支持无疑将加速东风集团加速自主品牌高端化突围,尤其是对于岚图品牌来说。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Ⅷ AI独角兽云天励飞冲刺科创板IPO的难点在哪|观止研究院
AI Maker
「智能时代的塑造者」
2020年12月8日,AI独角兽云天励飞在科创板提交IPO招股书将募资30亿元。其中,8亿元用于城市 AI 计算中枢及智慧应用研发项目,3亿元用于面向场景的下一代 AI 技术研发项目,5亿元用于基于神经网络处理器的视觉计算 AI 芯片项目,14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3个月过去了,云天励飞收到了问询函。在科创板首轮问询中,上交所主要关注公司股东、 历史 沿革、尚未盈利和累计未弥补亏损、子公司和分公司、人员、主要产品、行业特点、市场竞争状况关联方和、收入构成和客户、毛利率、期间费用、未决诉讼、行政处罚等共计34个问题。
其中影响最大的则是公司高管离职,股东变更,长期亏损,营收增长不稳定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并不是云天励飞所独有的,大部分AI企业都面临这些问题,比如之前云知声、禾赛 科技 、依图等多家企业的IPO申请被终止审核。
这些AI独角兽们都在争“AI第一股”,现实却是面临集体“淹没”的危险。披露招股书的云从、旷视、依图、云知声都普遍亏损,更大的压力在于,这些拿了很多融资的AI独角兽,并不能在二级市场获得匹配融资时的高估值。
于是这些企业在准备申请上市时,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明显地暴露出来。
为什么会这些AI企业现在会遭遇这样的困境呢?
首先AI行业的产业链上来看,人工智能行业的基础层主要提供数据和算力支持,其中包括硬件设施、 系统平台和数据资源三个维度;技术层为感知和认知能力,包括算法模型、基础框架和通用技术;应用层即场景和产品,主要包括各类型的智能产品和应用平台。
同时,智能产品端及众多物联网化的终端和边缘端设备是数据资源的重要来源,形成了对基础层底层数据的持续补充,进而带动技术层的演进和迭代,从而构成完整的闭环。
目前,国内的人工智能企业集中于应用层,基础层则较为薄弱。由于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较高,基础层的底层技术由少数国际巨头垄断。而且目前AI应用的方向还比较局限,这时就会出现很多AI企业业务重合的现象,企业优势不明显,长此以往,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除了这些外在的因素,企业的成长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
1、 企业的生长周期
爱迪思在《企业生长周期》中提到, 企业就像人一样,在企业的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进行抗争和经历风雨都是正常的事,在下一个阶段发展时,企业也会面临转型问题。 在生命历程中,企业要学会自己处理这些问题,要不然就会发展成阻碍企业发展的病症。
企业在每一个阶段的成长,都会有相应的问题出现,都需要管理者去克服,每一次阶段的跨越,也是一次熔炉的考验,也是一次生命的重组,如果企业成功度过了这次熔炉,就可以顺利跨入下一个阶段,获得新生。
根据爱迪思的企业生长周期理论,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和死亡期。
企业的成长与老化,主要是通过灵活性和可控性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的。 企业年轻时充满了灵活性,但控制力却不一定强。企业老化时,关系变了:可控性增加了,但灵活性减少了。
这里的“年轻”说明企业做出变革调整相对容易,但由于控制水平低,行为一般无法预测,“老化”意味着企业对行为的控制力比较强,但缺乏灵活性,缺乏改革的意向。一个企业既有灵活性又有控制性,也就是说既不过于幼稚又非老态龙钟时,这个企业就具备了年轻和成熟的优势,表现得既具活力又有控制力,这个阶段就称之为盛年期,也是企业的最佳状态。
盛年期的企业可以根据管理者的意愿进行改革,也有能力把握自己的未来方向。 管理的本质并不是创造一个根本没有“问题”的坏境,而是引导企业进入盛年并永葆青春。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是企业孕育期,这时企业还没有诞生,仅仅是一种创业的构想,这时候强调的是创业的意图和未来能否实现的可能性。创业者需要极度的热情和自信,让自己相信,也让别人相信自己正在做的这件事可以成功,这时候的创业者是梦想家。
当企业真正诞生以后,有人承担了风险,企业也从孕育期进入了婴儿期。
这时候, 进入婴儿期的企业需要资金的支撑才能得以生存 ,这时候创业者非常注重销售额,铆足了劲往前冲,只要看到机会的苗头,就忍不住要抓住,生怕错过难得的机遇,此时的重点是不顾一切地活着,同时也是打磨产品,接受市场验证的好时机,但也是对梦想进行实验的过程,这个过程极有可能会打破创业者的幻想,也许会撞得心血淋漓,甚至会让创业者丧失信心。如果这个阶段成功度过了,意味着产品通过了市场的检验,创业者的梦想可以继续发光发热。
企业完成了产品的市场实验之后,接下来要 追求以市场份额和利润衡量的销售额 。此时的企业也进入了学步期。
此时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看起来前途一片美好。创业者觉得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开始出现自信心的膨胀,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可以干成,于是开展多条业务路线同时作战,最后发现资源和精力不足以支撑过快的扩张,最后极有可能公司业务都陷入困境。出现问题都是正常的,最重要的是创业者能及时醒悟,确立企业发展的优先顺序,先集中精力发展最重要的部分,并逐步规划行政体系和工作程序,让公司的发展变得更有效率,为企业进入下一个阶段青春期做准备。
进入青春期的企业,创业者要开始逐步授权,规范工作程序,建立职能权责体系,把之前的 探索 经验和成功模式制度化,这时候注重的是企业利润和效率的双重提高。青春期的制度化过程,为企业进入盛年期做准备。
但是这时,创始团队内部也很有可能会发生因为理念的分歧而分手的局面,创始人开始综合考虑利润与成本比例的问题,不再像孕育期和婴儿期一样不顾一切地追求创新,但有些人依然痴迷于之前创造产品的激情,想延续孕育期和婴儿期的状态,因为不想妥协,最后选择离开,尤其是创新型的技术人才。
成功走过青春期的阶段后,企业进入了盛年期。这时候的企业既有制度化的体系,又没有丧失创新精神,是企业发展的最佳状态。基业长青的企业,都有长期保持盛年期的活力和控制力。
企业从孕育期走到盛年期,是创业者不断断挑战自我,否定自我的过程。 企业每进入一个阶段,对于创业者来说,就是一次熔炉的考验,是脱胎换骨,获得新生的过程。创业者在上一个阶段获得成功的人格特质,在现阶段可能造成发展的阻碍,所以创业者在经历熔炉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摒弃过去成功的自我,塑造新的自我的过程。
如今,市场上的AI企业,尤其是想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频频受阻,如云知声、禾赛 科技 、依图等多家企业的IPO申请被终止审核。从它们的规模和特点来看,它们大都处于学步期到青春期的过渡阶段,依然需要外部的支持,还没办法自我成长。
当前,科创板的审核变得更加严格,所以云天励飞要想成功上市,也面临不小挑战。这个挑战不光是因为外部政策的变化,还包括企业自身成长面临的困难。
2、 云天励飞的成长周期
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篇文章《AI初创浪淘沙,开启A股上市路》里写道,“陈宁将云天励飞的创业之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更多的是技术平台的研发、沉淀、打磨,从2014年到2016年,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夯实了底层的算法平台、大数据平台,尤其是锤炼了芯片平台。”
“2017年到2019年期间,进入了产品落地、场景开发、市场拓展的阶段,面向各类场景,云天励飞逐步丰富解决方案,落地了城市级的动态人像系统,面向公安的各个警种去开发各类的应用,还从警务拓展到智慧社区治理、园区管理、商业领域等场景。”
”一方面,动态人像识别系统“深目”协助破获案件,名噪一时,并且“深目”迅速在深圳大部分区域以及北京、上海、杭州等20多个城市,以及东南亚多个国家落地。另一方面,云天励飞的解决方案也从公共安全拓展到城市治理和新商业的领域。”
“2019年之后,云天励飞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快速发展的阶段,这时的云天励飞具备了快速开发城市级解决方案的能力,在2020年疫情期间快速开发了一套城市级的疫情监测和大数据分析平台。 ”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2014年到2016年的云天励飞,处在婴儿期阶段,是不断挖掘市场需求,打磨产品,验证产品的市场的阶段。
2016年云天励飞研发的动态人像识别系统“深目”开始落地深圳龙岗区,在警务场景中崭露头角。这意味着云天励飞已经度过婴儿期,准备进入学步期。
此时的云天励飞,处在学步期阶段,逐步从智慧安防到城市治理的拓展,这个阶段是扩大市场份额的阶段,也是营收增长迅速的阶段。
招股书披露的数据,云天励飞在2017年、2018年、2019年营收分别为5023.33万元、1.33亿元、2.3亿元,可见营收增长速度之快。但是在2020年的1-9月,营收约2.7亿元,营收增速放缓。
除此之外,云天励飞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净亏损分别为5479.63万元、1.99亿元、5.1亿元,而在2020年前9个月净亏损为8.6亿元, 合计亏损达16.256亿元。
为了未来上市的计划,学步期的云天励飞开始考虑转型,逐步拓展业务范围,从安防到城市管理,但拓展的同时也要综合考量成本和利润的比例,逐渐放弃过去只注重销售额不计成本的工作模式,开始追求利润,调整企业发展的方向,开始公司管理制度的规范化。
但是企业是靠着前面阶段的模式才获得此时的成就,现在却要换成新的模式,这时企业内部会发生理念的分歧,甚至导致创业伙伴的离开。
云天励飞在这个阶段确实也遭遇了创业伙伴的离开。
云天励飞曾在回复问询函称,田第鸿与陈宁均为云天励飞创始股东,两人于2014年共同出资设立云天有限,其中陈宁持股70%、田第鸿持股30%;随着公司的发展,两人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逐渐产生重大分歧,田第鸿决定于2018年9月停止在云天励飞处工作。
掌握核心技术人员的离开,对云天励飞的发展无疑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幸运的是,云天励飞找到王孝宇博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王孝宇博士曾任NEC Labs首席研究员,也是前Snap资深科学家、Snap研究院创始人之一。他的加入,为云天励飞的技术实力增加了一份强有力的保障。
2019年之后,云天励飞逐步从学步期向青春期过渡。2020年,云天励飞开始着手准备科创板上市的申请,这也意味着云天励飞要开始往规范化管理方向发展。
此时的云天励飞开始注重公司成本和利润比例的把控,建立权责分明的体系和管理制度,管理者要开始试着授权,逐步让企业成为不再依赖一个人的力量或者外部力量,可以自我成长的组织,避免出现创始人或某个重要的高管离开,这个组织就无法正常运转。
这时候,对于公司管理者来说,创新精神是必须要长期保障的,但是又不能只顾创新,要考虑公司的营收、利润、成本以及公司的未来等问题,要多方兼顾。这本身对管理者也是一个挑战,首先自己要意识到改变,再去推动企业内部改变,这是企业和管理者进步成长的一个必经过程。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此时云天励飞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仅对于管理者陈宁来说,还是企业本身来说,都是一个改变和学习的好机会,也是一次难得的熔炉。最后他是否能熬过熔炉的考验,我们谁也无法下定论,只好留待时间来验证。
* 参考资料:
1、伊查克·爱迪思 《企业生命周期》中国 社会 科学出版社
2、沃伦·本尼斯 《极客与怪杰》机械工业出版社
3、新华网 《技术骨干频频离职 科创板公司遭遇留人难题》
4、搜狐网 《未决诉讼、尚未盈利 云天励飞科创板IPO存“硬伤” 》
5、雷帝触网《云天励飞遭问询:为何二股东田第鸿退出 王孝宇年薪超千万》
6、腾讯网《云天励飞持续亏损研发下滑 行情再差也要上市“补血”》
7、半导体行业观察 《云天励飞:低调AI初创企业的步步为“赢”》
Ⅸ 博创智能2022年能上市吗
能上市。2022年6月8日,博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博创智能)冲刺科创板上市获上交所受理,本次拟募资5.5亿元。
Ⅹ 逾30家公司冲刺科创板 行业龙头比拼硬实力
不少公司对登陆科创板跃跃欲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传音控股、晶晨半导体、优刻得、泰坦 科技 等30多家公司宣布冲刺科创板,其中9家是新三板公司。业内人士指出,企业的 科技 创新能力是科创板关注的核心,首批登陆科创板企业一定是优中选优,细分领域行业龙头公司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多家公司完成上市辅导
细数这30多家公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已进入上市辅导或辅导完成的公司。其中,传音控股、睿创微纳、特宝生物、申联生物完成上市辅导。利元亨、天奈 科技 则是民生证券首批上报申报材料的公司。此外,启明医疗、聚辰半导体、新光光电等公司正在接受上市辅导。另一类是公布计划申请科创板上市的公司,如泰坦 科技 、久日新材、赛特斯、江苏北人等。其中,有部分公司通过母公司在沪深交易所互动平台、集团官网等透露其冲刺科创板的计划。18日,东富龙(300171)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参股子公司伯豪生物有意向申报科创板。天眼查显示,东富龙为伯豪生物第一大股东,持有其34.02%股份。
行业分布上,上述企业大部分属于科创板重点支持的6大新兴战略性行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领域企业数量较多。其中有晶晨半导体、聚辰半导体、集创北方、华润微电子等6家半导体公司,启明医疗、申联生物、复旦张江、赛诺医疗等6家生物医药公司。
在拟申报科创板公司中,有不少硬 科技 公司和行业龙头公司。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华润微电子2017年以94.9亿元销售额排名国内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第三;传音控股出口量居中国手机企业第一,2017年营收超200亿元,是手机行业的“隐形冠军”。
新三板公司扎堆申报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拟申报科创板的公司中,新三板公司占据众多席位,包括江苏北人、金达莱、赛特斯、大力电工等9家公司。
15日公告冲刺科创板的先临三维是新三板市场知名度较高的高 科技 明星公司,为高端制造、精准医疗等领域用户提供“3D数字化—智能设计—增材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联讯证券研报显示,先临三维是符合科创板多项要求的少数新三板企业之一。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表示,目前申报科创板的新三板公司中,有几家公司质地不错,本身也符合IPO条件。
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称,在新三板一万多家企业中,有些优质企业有更大的资本规划,申报科创板动力比较足。
不过,对照科创板上市标准,从细分领域和财务指标来看,其中有些公司与科创板的标准还有差距。
以大力电工为例,公司目前市值为3.48亿元,公司2016年和2017年营收分别为1.03亿元、1.0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1726万元和1453万元。根据科创板上市标准,最低市值标准是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元。如此看来,市值将成为其登陆科创板的最大拦路虎。
联讯证券新三板研究负责人彭海认为,目前有428家新三板企业符合科创板上市前四项财务标准,占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的4.11%。考虑到前期上市企业数量少,结合挂牌企业主营业务类型看,预计符合科创板上市标准的新三板企业少于30家。
“能上科创板的新三板公司是极少数,不会出现大批科创板公司来自新三板的情形。”王骥跃说。
科技 创新能力是核心
业内人士表示,科创板五套上市标准满足其中一套即可,但 科技 创新才是科创板的关键所在。
科创板五套上市标准之一,关于研发投入的要求是,企业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目前拟申报科创板的新三板公司中,除赛斯特和先临三维,其他公司2015年-2017年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均低于15%,有3家公司比例低于5%。
付立春表示,目前众多公司扎堆宣布拟申报科创板,不排除有蹭热点的动机,甚至是为了融资、资本运作的便利。宣布冲刺科创板后,可以获得更多资金关注;二级市场上,一些上市公司透露子公司动态,可以达到推升股价、提升市值的效果。企业应该对申报科创板有冷静判断,盲目蹭热点会有较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