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逾30家公司冲刺科创板 行业龙头比拼硬实力
不少公司对登陆科创板跃跃欲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传音控股、晶晨半导体、优刻得、泰坦 科技 等30多家公司宣布冲刺科创板,其中9家是新三板公司。业内人士指出,企业的 科技 创新能力是科创板关注的核心,首批登陆科创板企业一定是优中选优,细分领域行业龙头公司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多家公司完成上市辅导
细数这30多家公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已进入上市辅导或辅导完成的公司。其中,传音控股、睿创微纳、特宝生物、申联生物完成上市辅导。利元亨、天奈 科技 则是民生证券首批上报申报材料的公司。此外,启明医疗、聚辰半导体、新光光电等公司正在接受上市辅导。另一类是公布计划申请科创板上市的公司,如泰坦 科技 、久日新材、赛特斯、江苏北人等。其中,有部分公司通过母公司在沪深交易所互动平台、集团官网等透露其冲刺科创板的计划。18日,东富龙(300171)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参股子公司伯豪生物有意向申报科创板。天眼查显示,东富龙为伯豪生物第一大股东,持有其34.02%股份。
行业分布上,上述企业大部分属于科创板重点支持的6大新兴战略性行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领域企业数量较多。其中有晶晨半导体、聚辰半导体、集创北方、华润微电子等6家半导体公司,启明医疗、申联生物、复旦张江、赛诺医疗等6家生物医药公司。
在拟申报科创板公司中,有不少硬 科技 公司和行业龙头公司。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华润微电子2017年以94.9亿元销售额排名国内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第三;传音控股出口量居中国手机企业第一,2017年营收超200亿元,是手机行业的“隐形冠军”。
新三板公司扎堆申报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拟申报科创板的公司中,新三板公司占据众多席位,包括江苏北人、金达莱、赛特斯、大力电工等9家公司。
15日公告冲刺科创板的先临三维是新三板市场知名度较高的高 科技 明星公司,为高端制造、精准医疗等领域用户提供“3D数字化—智能设计—增材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联讯证券研报显示,先临三维是符合科创板多项要求的少数新三板企业之一。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表示,目前申报科创板的新三板公司中,有几家公司质地不错,本身也符合IPO条件。
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称,在新三板一万多家企业中,有些优质企业有更大的资本规划,申报科创板动力比较足。
不过,对照科创板上市标准,从细分领域和财务指标来看,其中有些公司与科创板的标准还有差距。
以大力电工为例,公司目前市值为3.48亿元,公司2016年和2017年营收分别为1.03亿元、1.0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1726万元和1453万元。根据科创板上市标准,最低市值标准是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元。如此看来,市值将成为其登陆科创板的最大拦路虎。
联讯证券新三板研究负责人彭海认为,目前有428家新三板企业符合科创板上市前四项财务标准,占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的4.11%。考虑到前期上市企业数量少,结合挂牌企业主营业务类型看,预计符合科创板上市标准的新三板企业少于30家。
“能上科创板的新三板公司是极少数,不会出现大批科创板公司来自新三板的情形。”王骥跃说。
科技 创新能力是核心
业内人士表示,科创板五套上市标准满足其中一套即可,但 科技 创新才是科创板的关键所在。
科创板五套上市标准之一,关于研发投入的要求是,企业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目前拟申报科创板的新三板公司中,除赛斯特和先临三维,其他公司2015年-2017年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均低于15%,有3家公司比例低于5%。
付立春表示,目前众多公司扎堆宣布拟申报科创板,不排除有蹭热点的动机,甚至是为了融资、资本运作的便利。宣布冲刺科创板后,可以获得更多资金关注;二级市场上,一些上市公司透露子公司动态,可以达到推升股价、提升市值的效果。企业应该对申报科创板有冷静判断,盲目蹭热点会有较大隐患。
B. 第一家公开宣布申请科创板上的医药公司已诞生 权威解读来了
第一家公开宣布申请科创板上市的医药公司诞生了。
3月8日晚间,港股生物医药公司复旦张江(1349.HK)发布公告称,拟申请在科创板发行不超过1.2亿股股票,每股面值0.1元。
复旦张江是H股的“老兵”了。早在2002年8月,复旦张江就已在香港创业板上市,2013年12月转入香港主板。2018年,该公司的营收规模为7.4亿元,净利润1.3亿元。截至3月8日收盘,公司市值54.64亿港元。
如今复旦张江又计划分拆在香港主板和科创板两地上市。公告显示,复旦张江在A股发行完成后,在科创板发行的股本约占总股本的11.5%,总股本中还包括55.9%现有内资股和32.6%的H股。
自2018年11月5日,设立科创板的计划被公布,整个生物医药板块都躁动起来。光大证券认为,科创板拓宽了创新型医药企业融资渠道,未来生物医药板块也可能成为科创板的主力板块。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纳斯达克生物医药板块市值高达10050亿美元(2019年3月5日),占纳市市值8%权重,是最重要板块之一。
当然,对于复旦张江来说,目前的核心任务是保证其发行A股计划,能在股东大会上通过,且最终获得证监会和上交所的批准。至于“是不是第一家,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复旦张江副总裁、执行董事苏勇对《中国企业家》说。
争抢头啖汤
作为近期资本市场热点,科创板于3月2日凌晨正式开闸。中国证监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实施了《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相关业务规则和配套指引》。这意味着,企业的IPO申请受理即将启动。
科创板上市条件包括:发行后股本总额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0%以上等。
在市值和财务指标上,科创企业想要登陆科创板满足五项标准中的一项即可。其中,对于暂未产生营收的公司的要求是: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里还专门提到: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这条规则大大放宽了医药行业的上市门槛,也比较符合这个行业的特点。”新经济投行易凯资本负责医药业务的副总裁张骁告诉《中国企业家》。
医药行业尤其是创新药研发企业,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在一款新药上市之前,几乎没有收入来源。业内对于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有一组公认的数据:平均花费10年时间和26亿美元,成功率不足7%,至少100个科学家参与。
早在科创板开闸前几日,在“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新闻发布会上,上交所理事长黄红元就透露,交易所做了很多摸底了解工作,初步判断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企业相对较多。“这些企业总体研发投入较大,发展潜力较大。”
张骁表示,易凯资本服务的医药公司中,有不少符合科创板要求的,如泽生 科技 、长风药业、长江脉等。弘晖资本管理合伙人王晖也向《中国企业家》透露,弘晖资本投资的圣湘生物等企业在积极准备科创板。
“复旦张江能不能成为第一家在科创板上市的医药公司,还不好说。实际上,也有很多中介机构早已进场的医药公司,可以针对新公布的审核规则进行材料准备”,肿瘤诊疗一体化平台公司思路迪的CFO徐萌告诉《中国企业家》,该公司也在评估旗下业务板块在科创板上市的可能。
“医药行业对科创板的热情挺高。尤其一些年轻创业者,有技术、有干劲,如果科创板通过 社会 资金再扶他们一把,相当于给了他们一个创业成功的渠道”,孙飘扬说。
科创板“好风”一来,是不是只要搭上医药的边,企业就能“凭借力”,“上青云”呢?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医药公司一般在研产品较多,而新药研发存在一定风险,因此企业核心产品可能存在研发进度不达预期风险;此外,还存在企业核心产品销售不达预期风险,公司已上市的核心产品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加剧、推广进程较慢等风险,从而影响核心产品销售,最终影响公司业绩。
张骁也认为,国家包括科创板可能还是会考虑上述风险,以及对中小股民、散户的影响,从而在现有标准上有所提升。
“不会像它说的‘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就OK了。与之对应的较大概率是,某种药品能获批或上市风险非常小,才有可能批准(该公司)上市。”张骁表示。
医药股争夺战
科创板对未盈利的医药企业上市“开了绿灯”。实际上,对于这部分企业来说,实现在中国上市还有其他选择,即香港联交所主板。
2018年4月,香港联交所号称“24年最大改革”落地,包括允许未盈利的生物 科技 公司上市。其上市规则提到,对于无收入生物 科技 公司,预期市值不少于15亿港元,从事核心产品研发至少12个月、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已经通过概念阶段,进入第二期或第三期临床试验等。
上述多名医药行业人士向《中国企业家》评论,科创板对医药行业的上市规则,与香港联交所给医药行业的上市规则差不太多,“应该是前者参考了后者”。
目前,尚未盈利就在港交所上市的医药公司有6家,包括歌礼制药、百济神州、华领医药、信达生物、君实药业、基石药业。另外,还有盟科医药、方达医药、Steath、AOBiome、康希诺、维亚生物、亚盛药业、迈博药业等至少10家医药企业排队上港股。
未盈利生物 科技 公司港股上市情况。制图:李秀芝
尽管香港主板有先发优势,但科创板看起来对医药行业仍更有吸引力。王晖表示,科创板是中国国家战略方针的一部分,香港主板的高度与之不同。
关于为何要登陆科创板,复旦张江称,董事认为,A股发行将有利于提升形象、扩充融资管道。且相较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主板而言,科创板上市更能体现创新及研发能力。
复旦张江没有言明的是,A股和H股之间的估值鸿沟,这是两地上市公司、投资人,甚至交易所早已认清的现实。
在2018年9月的一场香港交易所与生物医药创新公司闭门座谈会上,身为港交所行政总裁的李小加也坦陈,“香港市场的资金的量、估值的高度远不及内地的A股市场”。
这意味着,那些符合上述要求,原本为了去香港主板上市而搭建红筹架构的公司,如果想转到内地的科创板上市,并不需要花大代价拆红筹。
针对生物医药企业,两地交易所之间或有一场“争夺战”。
徐萌透露,已经有一些拟在香港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决定转向科创板了。在目前的形式下,香港交易所的确需要考虑形成一些对医药企业更有吸引力的策略,但目前还没具体的方案出台。
本文源自中国企业家杂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C. 第二批6家科创板做市商名单出炉,分别为哪些有你的股票吗
新闻记者全新获知,中国证监会审批了第二批证券公司科创板做市商资质,共6家,各是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招商证券、兴业证券、东吴证券、浙商证券。加上9月份审批的第一批8家,目前为止,得到科创板做市商资质证券公司一共有14家。好几家组织觉得,科创板股票引入做市规章制度,能够达到投资人,上市企业和券商的“三赢”,对促进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创新战略地位重要。
“科创板做市体制做为中国金融市场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探寻,以自主创新为指引的科创板销售市场再一次站到了改革创新的前沿,进一步发挥科创板改革创新‘实验田’功效,适度发布科创板做市体制将成为金融市场交易方式创新性的一次强有力试着,有助于推动各市场持续发展,为日后继续在创业板甚至中小企业板营销推广吸取经验。”国泰君安表明,科创板做市业务流程有益于改进科创板投资者构造、激发市场活力、提高交易效率、提升销售市场可靠性、提高科创板配备使用价值,与此同时,整体实力坐落于行业前列的证劵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标准、财务内控管理完善、经营稳定、抗风险强等情况下,对进行做市业务流程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实际意义。
浙商证券老总吴承根还认为,科创板引入做市商混合的买卖规章制度,是中国股市买卖规章制度的一大自主创新。做市商的引入不但能够提高个股的流通性、减少股价的不确定性,还给其他版块引入做市商制度奠定基础。
“科创板引入做市商体制是中国注册制改革有序推进的重要阶段之一,能够达到投资人、上市企业和券商的‘三赢’,对促进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创新战略地位重要。”招商证券衍化投资部执行总裁唐胜桥如是说道。
D. 四方伟业上科创板有希望吗
你好,是四方伟业没有上科创板的。
一个企业如果有上悔丛股票板块。你在股票市场一搜索就能查到。银前大科创板要求很高。对企锋竖业的资质审核非常严格。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科创板风险也很大。所以投资一定要谨慎。
一个企业不管是上的是你股票的哪个版本?都是可以查到的。希望能够帮到你。
E. 科创板上市条件和要求
科创板上市条件和要求:
1、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发行条件。
2、发行后股本总额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
3、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0%以上。
4、市值及财务指标符合本规则规定的标准。
5、本所规定的其他上市条件。
发行人申请在本所科创板上市,市值及财务指标应当至少符合下列标准中的一项:
1、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2、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且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
3、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20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且最近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4、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3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
5、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F. 四方伟业能成功上市吗
不能。成都四方伟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11月14日递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招中纯仔股裤老说明书(申报稿)。本次发行不超过1265万股,且占卖汪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预计募资7.18亿元,其中,6.27亿元将用于新一代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9152.94万元将用于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中心项目。
G. 哪家券商将抢到科创板开市最大红利
科创板即将开市,首批25家上市企业的发行费用已经公开。哪家券商在这一轮开板红利中收获最多?南都科创工作室统计分析发现,首批上市的科创板企业或将为券商创收19.5亿元。在此前IPO项目源持续下滑的趋势下,科创板已成为券商业绩增量的大蛋糕。
随着证券市场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券商单纯依靠牌照渠道价值“躺赚”的空间已越来越小。新规则下,投研估值能力将成为券商的核心竞争力,这也将加速券商行业的马太效应,加速竞争分化。
富贵险中求?
中金力推两家未盈利药企上市
数据统计显示,科创板首批25家企业的背后,共有6家券商保荐的上板企业数超过两家。其中,收获最多首批上市企业的是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共有5家主保荐企业和1家联合主保荐企业。此外,另5家券商还包括中信证券、华泰联合、国信证券、中金公司和海通证券。
而从这6家券商截至目前保荐的申报企业来看,其中中信建投、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和华泰联合4家券商保荐的申报科创板企业数均达到或超过10家。在中信建投保荐的15家申报企业中,有6家成为了首批上市企业,“首批申报上市率”最高。而中金公司保荐申报了14家企业,仅两家首批上市,在保荐申报企业数较多的券商中首批上市率最低。
对比中信建投和中金公司保荐的申报企业发现,中信建投保荐的企业融资金额多数在10亿元以内,超过10亿元的仅3家,首批上市的6家企业中也有5家融资金额在10亿元以下。可以看出,中信建投在保荐申报科创板企业的策略上比较保守。
而中金公司在保荐申报企业上则显得更为“大胆”,不仅保荐了6家融资超过10亿元的企业申报,其中还有两家为未盈利药企,分别是泽璟生物和百奥泰,均属创新药研发公司。这两家公司也是目前科创版148家申报企业中,唯二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的企业,这意味着两家企业预估市值均超过50亿元。两家药企融资金额均超过20亿元,如果能够成功登上科创板,将为中金公司带来一笔可观的收益。
不过,未盈利的同 时尚 未有产品上市、尚无稳定营收也意味着该类企业具有更大的投资风险。事实上,在首批25家上市企业中,尚未出现医药制造业企业,即使是已盈利的药企也没能进入首批俱乐部。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与早前市场预期科创板将重点支持推动生物医药类企业上市的情况有差异。中金公司保荐的两家未盈利药企,可能在科创板开市后仍需较长时间观察。
逆势而上
首批创收预计直追上半年总量
为何科创板吸引这些上市券商公司大举进军?除了外部的政策推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等因素外,也由于科创板将成为存量IPO市场下滑背景下难得的增量大蛋糕,券商自身的商业诉求使它们对于保荐企业上市科创板具有很高的热情。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券商在IPO上的收入情况并不乐观。上半年券商承销保荐总收入约35.3亿元,同比下滑18%,存量一级市场融资速度放缓已经成为趋势。
据北京商报报道,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IPO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在趋势性下降,由于2017年IPO大爆发,提前透支了后续几年的IPO项目资源,加上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使得很多本来符合IPO资质的企业因业绩下滑等因素,退出IPO申报,导致拟IPO企业数量减少。
而IPO项目源的减少又加剧了市场竞争,券商不得不采用“价格战”的方式在日趋白热化的IPO项目竞争中争取客户。2018年底甚至出现了上海农商银行A股IPO中标3家券商承销费率均未超过0.5%的情况,而此前一般来说IPO承销费率在3%-6%左右。这些因素均使得券商保荐承销收入不断下滑。
在此背景下,科创板无疑将成为让券商眼红的下半年业绩增量大蛋糕。早在今年3月天风证券就曾发布科创板研报预测,首年科创板将给券商带来60亿的业绩贡献。
此外,科创板开市后券商的获益情况也可对比创业板开市后的情况进行参考预测。公开数据显示,自创业板2009年10月开市一年后,A股14家上市券商在2010年前三季度的业绩表现十分优异,主承销融资项目融资规模同比增加近三成,这主要就是受创业板和中小板IPO发行提速的影响。而创业板开市两周年时,共有271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被56家券商保荐承销,保荐承销费、发行费用共计126.9亿元。
不过,随着创业板开市两周年时大批股票破发造成股民损失,作为中介机构的券商曾被股民质疑“只荐不保干收钱”。彼时,271只上市创业板个股中破发比例高达77.12%,不仅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甚至不少重仓创业板的基金公司也亏损惨重。两年中创业板IPO项目造假、过度包装等问题不断,成为当时券商赚取创业板红利的另一面。
分析
新规则下“躺赚”情况不再
科创板或加速券商马太效应 投研估值能力是关键
近年来,随着中国证券市场持续运行,监管力度逐渐加码,券商“只荐不保”、“躺着赚钱”的空间已逐渐缩小。
2017年6月,新时代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因其保荐的登云公司IPO造假被立案调查,被罚款近1700万元,相比其保荐的登云公司被处罚60万元,对保荐券商的处罚力度更大。此前,时任证监会主席的刘士余曾公开表示,券商发展应从源头上严把上市公司质量关,不能“只荐不保”、一上了之。
而对于科创板来说,更是通过市场化询价定价、券商跟投机制等多项制度创新,更加注重上市企业和保荐机构的利益捆绑。这就使得券商如果没有足够的投研能力和销售能力,保荐一家企业IPO上市可能不仅赚不到钱,还有亏钱的风险。其中尤其是科创板要求券商跟投的机制,将券商与投资者绑上“一条船”,如果发行后股票下跌,券商也将直接面临亏损。
2018年7月9日,国内明星 科技 公司小米集团在港交所上市,上市当日股价即跌破发行价,直至昨日股价仍一直处于下探态势,上市一周年之际已从发行的17港元跌至9.37港元。事实上,股价破发情况在近年全球的资本市场并不少见。
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科创板采用市场化询价定价机制,放开了此前A股的23倍市盈率限制,在科创板短期热情过后,也将可能出现上市首日破发的情况。而能否避免破发,主要考验的就是券商投研估值能力。随着中国证券市场改革进程的加快,投研估值能力将成为区分券商质量的核心竞争力。
7月4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带队赴中金公司调研时提出,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是资本市场的“看门人”,中介机构的核查工作有效防范各类欺诈行为发生,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同时也是资本市场的“稳定器”和市场创新的“领头羊”,要通过更强的价格发现能力、更理性的投资行为、使用有效的对冲工具,不断创设新的金融工具,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
随后,为提升证券行业整体水平,7月5日,证监会正式发布《证券公司股权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证券公司分类管理,根据业务风险划分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和专业类证券公司。
分析认为,科创板即将开市以及证监会近日的一系列动作,将加速券商行业的马太效应,形成头部券商强者恒强的局面,头部券商将拿到更多的IPO项目源和收益,留下的市场空间将更小。与之相应的,券商市场也将面临竞争分化,中小券商需要谋求差异化发展。
出品:南都科创工作室
数据支持单位:
挖贝研究院
H. 科创板打新股中签率。如果有120万,是在一个账户进行好,还是分别在两个账户进行好。中签率高
科创板、主板等来打新规则一样,源是市值打新,所有投资者的中签概率相等,所以是多账户打新的中签率更高。但新股申购时一张身份证名下只能有一个证券账户可以申购新股,其他账户均为无效申购。
新三板打新采用平均分配主义,资金越大,申购越早的投资者越容易获得额度。
股票低佣金开户流程,打新规则等可以发给你,不清楚的可以问我。
I. 科创板23年有新的大公司上市吗
两年前的今日,科创板鸣锣开市,一个肩负着注册制改革使命的全新板块登上舞台。
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两周年。这一天,科创板新增瑞可达(688800.SH)和大全能源(688303.SH)两家企业。至此,科创板由最初首批25家上市公司,扩容至如今的313家,IPO融资逾3800亿元。截至7月22日收盘,科创板总市值4.95万亿元。
当天,上交所宣布将在8月16日正式发布上证科创板新一代信息技术指数(下称“科创信息”)。这也是继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之后,又一条表征科创板市场的主要指数。
科创板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近两年来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率先破冰前行,写下多个历史“第一”;另一方面,在注册制之下,“新股不败”神话破灭,但市场化定价机制仍面临着进一步考验,询价机构抱团压低报价备受争议。
今年6月,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科创板改革的“试验田”作用得到较好发挥。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作为增量改革的重大探索,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创业板等存量市场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7月22日,上交所表示,改革“试验田”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已有19家未盈利企业,2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和3家红筹企业发行上市。科创板从受理申请到完成注册平均用时6个多月,审核周期大幅缩短。一系列关键制度创新在“试验田”中接受检验,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经济学者、允泰资本创始合伙人付立春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作为改革“试验田”,科创板最大的特色在于“新”“创”“引”。其“新”在于,科创板是新兴板块,没有存量市场的历史包袱,没有对核准制的路径依赖;其“创”在于,科创板设立时借鉴部分国际经验,整体制度具有创新性和领先性;其“引”在于,科创板带动了整个资本市场向法制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去升级,起到了明显的示范作用。
“硬科技”军团炼成记
作为资本市场一个新增板块,科创板自诞生以来便与“硬科技”挂钩,经过两年的发展,“硬科技”成色愈明显。
这两年以来,科创板吸引了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科创企业上市。上交所披露的数据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占比合计接近75%。
为了进一步强化科创板的科创属性,今年4月16日,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新增研发人员超过10%的指标;同时,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明确限制金融科技、模式创新企业在科创板发行上市,禁止房地产和主要从事金融、投资类业务的企业在科创板发行上市。
从地域分布来看,科创公司数量排名前五的省份(直辖市)分别是江苏省60家、广东省51家、上海44家、北京43家、浙江省26家。
包容是科创板的另一大标签。科创板设置了多元包容的上市标准,接纳红筹和同股不同权乃至亏损企业。
目前,已有泽璟制药-U(688266.SH)、康希诺-U(688185.SH)、芯原股份-U(688521.SH)等19家未盈利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同时,华润微(688396.SH)、中芯国际(688981.SH)、九号公司-WD(689009.SH)等一批特殊股权架构企业和红筹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
增量研究院院长张奥平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注册制下的科创板,在上市审核中弱化了盈利能力门槛,帮助了那些尚处于发展初期,急需大量资金持续研发投入、拓展市场的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发展。如此,为真正需要资金发展的优质资产提供资金渠道,同时也为资金提供真正具备长期增长潜力的资产,为科技领域的资金资产双循环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产业繁荣发展。
申万宏源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则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科创板运行两年以来,整体发展迅速,规模扩大得很快,从首批25家到300多家,这当中包含了国家重点支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行业,科创板在经济发展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科创板为企业筹集了资金,也给市场提供了新的投资标的,一些股票走势良好,也给投资者带来了相应的收益。
(图片来源/网络)
发行定价机制待完善
注册制之下,科创板新股定价机制也在发生变化,可突破23倍市盈率限制,市场化定价被寄予厚望。
经过两年的运行,科创板上市公司迅速扩容,由最初“卖方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买方询价机构话语权越来越大,新股发行价格和发行市盈率由此持续走低,募资不足成为新常态。
数据显示,截至7月21日,2021年以来多达54只注册制新股的发行价格低于10元,占比27.98%。今年以来,科创板公司首发市盈率在低于20倍的企业不在少数,如6月22日上市的铁建重工(688425.SH),首发市盈率仅10.54倍。
与发行价一路走低相对应的是,科创板公司上市后均出现大幅上涨。如今年6月23日上市的纳微科技(688690.SH),上市首日盘中一度涨1398.14%,最终收涨1273.98%,打破了科创板新股首日涨幅纪录。
多名受访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科创板上市首日大幅上涨,与询价机构抱团刻意压低发行价格有关,询价机构以此获得打新高收益。
“现在科创板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发行价从开始比较高到逐渐走低,这导致一些公司募资不足,如果说仅是因为公司业绩差、市场不认可,那倒也罢了,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这些公司总体情况不错,上市以后出现高倍数上涨,这明显反映出发行价格的不合理。”桂浩明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桂浩明认为,虽然现在没有证据证明机构在串通价格、打压价格,但大家故意往低位去报价的动机是存在的。反过来看,目前相关制度也存在问题,现在是支持剔除最高价,但对于超低价报价没有限制措施。由于机构本身的地位所致,在市场博弈中,机构更愿意通过共同联合报低价来获取更大的收益,这种问题需要从制度上加以解决。在实行注册制以后,市值配售规则已经失去了意义和存在的相应基础,这个问题需要解决。
J. 就差1分钱就发行失败!科创板惊现市值仅10.04亿公司
本以为拿到发行批文就万事大吉的拟IPO企业们要当心,未来,股票可能卖不出去。
去年净利润接近8000万元,本身业绩持续增长,但按照发行价格计算的总市值却仅10.04亿元,差点不能满足科创板的最低市值要求而被中止发行。
上纬新材给投行及券商提了醒。虽然注册制下,强调以信息披露为核心,淡化盈利指标方面的考核,但如果未能合理传播公司价值,引导机构投资者合理定价,发行失败就在眼前。
1
发行后市值仅10.04亿“侥幸”过关
上纬新材募资仅7000万
9月15日晚,上纬新材发布的一则公告引起投行圈广泛讨论。
公告显示,以发行价格2.49元/股计算,上纬新材此次发行对应的市盈率仅为11.51倍(每股收益按照2019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除以本次发行后总股本计算),低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C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最近一个月平均静态市盈率为28.96倍,也低于可比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42.01倍。
不仅如此,上交所官网显示,公司原本计划募资2.16亿元。
然而,因为发行价格偏低,即使发行成功,公司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为1.08亿元,预计募集资金净额仅7004.27万元,这还不及公司2019年度的净利润,这也创下科创板最低募资纪录。
事实上,此次确定的发行价格也让上纬新材勉强踩“红线”过关。
《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实施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发行人预计发行后总市值不满足其在招股说明书中明确选择的市值与财务指标上市标准的,应当中止发行。”
按照发行价格2.49元/股计算,上纬新材发行后总市值仅10.04亿元,这刚好略超科创板市值标准中最低的10亿元标准。如果发行价格为2.48元,将因市值不足10亿元发行失败。
公开资料显示,上纬新材主营业务为环保高性能耐腐蚀材料、风电叶片用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乙烯基酯树脂、特种不饱和聚酯树脂、风电叶片用灌注树脂、手糊树脂、胶粘剂、风电叶片大梁用预浸料树脂、风电叶片大梁用拉挤树脂、环境友好型树脂、轨道交通用安全材料等多个应用系列,是的复合材料用树脂供应商。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财务数据如下:
可以看到,上纬新材业绩并不算差。即使如此,公司仍然差点就因为发行后总市值不及10亿元而发行失败。
华南一家大型券商的保代表示,近期新股发行越来越困难。“这说明注册制下,券商承销能力才是未来投行最核心的能力。我们经常跟客户说,别再找没啥承销能力的券商了,明后两年可能承销能力不行的券商就卖不出去了。”
牛牛研究中心对2018年至今,市占率前二十券商的承销情况(包含IPO,增发、配股、可转债等)统计如下所示:
2
下半年已有30家IPO募资不足
创业板超6成估值不及行业
春江水暖鸭先知,上纬新材之前,其实早有端倪。
首先表现在募资完成情况上。Wind统计显示,今年以来,A股市场共有48家IPO企业出现募资不足的情况,其中发生在今年下半年的就有30家,占比高达62.5%。
不仅如此,机构投资者询价报价的不断走低也表明了资金的态度。
9月11日,有媒体报道称,参与询价的机构投资者当天对IPO企业发行价格报出了券商投研报告定价下限的2.3折,而今年5月,报价还在7折左右。
更不要提,科创板刚启动时,机构报价相对投价报告并不存在打折之说。
投行资深人士王骐跃甚至表示,“取消券商的投价报告,若买方报价均打到2折,3折,投价报告已经没有意义”。
牛牛研究中心对创业板企业8月以来确定的发行PE整理后发现,26家公司中,发行PE在23倍以下的共有6家,而估值低于行业PE的则有16家,占比高达61.54%。
这意味着,即使放开23倍市盈率限制,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大部分公司发行PE仍不及行业估值。
IPO承销定价这么难,究竟是怎么回事?
3
A股加速“港股化”
500亿市值公司成交占比提升7个百分点
首先,这与近期新股不断出现破发,投资者信心受挫有一定的联系。
Choice数据库显示,9月9日,锋尚文化(300860.SZ)成为创业板注册制下首只破发的次新股,从上市日至破发用时13个工作日,9月10日,美畅股份(300861.SZ)、时空 科技 (605178.SH)、新亚强(603155.SH)三只次新股也相继破发。
今年以来上市新股,连板日期统计如下:
风险规避下,机构投资者报价趋于谨慎,而新股定价机制的作用则放大了这种“恐慌”。
一方面,发行人和保荐机构(主承销商)依据剔除无效报价后的询价结果,按照申购价格、申购数量及申报时间等排序后,需要剔除申购总量中报价最高的10%,而不需剔除报价最低的10%,将报价中枢下移;
另一方面,《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实施办法》第十条规定,“初步询价结束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确定的发行价格(或者发行价格区间中值)超过第九条规定的中位数、加权平均数的孰低值的”,发布风险提示公告即可。但实践中,这个“四数区间”(网下投资者有效报价的中位数、加权平均数,五类中长线资金有效报价中位数和加权平均数)下限成为发行价格确定的隐形红线。
事实上,A股公司“港股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所谓“港股化”,就是低价及低市值公司越来越多,投资者更多的向龙头公司扎堆。
牛牛研究中心统计显示,按9月15日收盘价计算,2527家港股上市公司中,市值在10亿以下的公司共有1437家,占比高达56.86%,而市值规模在1000亿以上的公司仅有86家,占比仅3.40%,如下:
然而,成交方面却表现截然相反,不同市值分类对比如下所示:
可以看到,小市值公司虽然数量方面占绝对优势,但从资金成交情况来看,却很不乐观。
500亿市值以上公司数量占比仅6.33%,而成交金额占比却高达79.68%。投资者们都在高市值的龙头公司扎堆,低市值公司却被弃之不顾。
注册制实施后,优质公司供给不断,而退市制度的完善又让垃圾股的所谓“高风险,高收益”逐渐成为伪命题,A股市场“港股化”趋势明显。
首先,市值分布方面,牛牛研究中心统计后发现,2016年时,总市值在30亿元以下的A股公司仅有14家,而如今,市值在30亿元以下的A股公司却已经达到766家,如下:
不仅如此,从成交情况来看,小市值公司所占比重逐年降低。其中,50亿以下市值公司成交占比从2018年的28.83%减少至目前的13.45%,而市值500亿以上公司成交占比则从22.71%增加至目前的29.07%,如下:
应对建议有这些
价值传播很重要
IPO定价越来越低,与注册制实施后,上市公司供给数量不断增加,买方话语权增长有很大的关系。
针对这种现象,牛牛研究中心有两大建议。
首先,新股定价规则需要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
目前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采用询价方式的,网下投资者报价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当剔除拟申购总量中报价最高的部分,剔除部分不得低于所有网下投资者拟申购总量的10%,然后根据剩余报价及拟申购数量协商确定发行价格。剔除部分不得参与网下申购。”
这一规则是在IPO市场出现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募资情况下,为了遏制高发行价目的而制定的,并未剔除最低报价部分,无形中让发行定价中枢下移。随着卖方话语权趋于弱势,可以考虑适当将剔除报价范围放宽或者对报价偏低的部分也做类似处理。
不仅如此,虽然承销管理办法要求机构需要独立报价,但实践结果上来看,可能并非如此。以上纬新材为例,公司发布公告显示,超过400家询价机构的报价范围在2.49元-4.96元之间,而其中399家报价都是2.49元!
这399家机构包括公募基金、保险公司、证券公司、QFII、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私募基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投资风格不同,但最终报价却精确的相同。
对此,其实可以取消前文中所提的“四数区间”的隐形红线,并可采取累计投标询价的方法。
其次,价值投资的时代从发行询价开始,投资者沟通成为必不可缺的环节。
IPO过会只是第一步,询价环节可能将更重要。
华东一名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很多企业对自己对市场有错误认知,以为注册制下啥企业都能上。我觉得上纬新材案例对很多IPO企业老板来说是一次警醒。”
注册制改革后,越来越多的优质公司将上市,而随着A股“港股化”的推进,如何在发行询价阶段,传递自身价值,获得机构投资者认可,成为摆在拟IPO企业面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