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一条铁路和有轨电车哪个先发明的
1879年,德国工程师维尔纳·冯·西门子在柏林的博览会上首先尝试使用电力带动轨道车辆。此后俄国的圣彼得堡、加拿大的多伦多都进行过开通有轨电车的商业尝试。
德国工程师维尔纳·冯·西门子1881年在柏林近郊铺设的第一条电车轨道,靠一条铁轨通电,另一条铁轨作回路。但这种线路对街上的交通太危险了,西门子于是采用将输电线路架高的方式解决了供电和安全问题。
1884年,美国人C·J·范德波尔在多伦多农业展览会上试用电车运载乘客。他试用的电车用一根带触轮的集电杆和一条架空触线输电并以钢轨为另一回路的供电方法。1888年美国人斯波拉格在里士满用上述方法在几条马拉轨道车路线上改用电力牵引车行驶,并对车辆的集电装置,控制系统、电动机的悬挂方法及驱动方式作了改进,于是出现了现代有轨电车。
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在1887年创立了首个电动电车系统,1888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也开通了有轨电车。
1890-1920年是有轨电车在世界范围大发展的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大城市都有有轨电车。虽然这种电车的路轨是固定的,不能让路,在交通拥挤的街上造成诸多不便,巴黎、伦敦和纽约很快废弃了这样的电车,但是,还有许多欧洲大陆上的城市保留了这种有轨式电车。
路面电车在20世纪初的欧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一些城市风行一时。随着私家汽车、公共汽车及其他路面交通在1950年代起的普及,不少路面电车系统于20世纪中叶陆续拆卸。路面电车网络在北美、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地几乎完全消失。但在瑞士、德国、波兰、奥地利、意大利、比利时、荷兰、日本及东欧等国,路面电车网络仍然保养良好,或者被继续现代化。
1970年代末起,部分没有路面电车的地方政府在研究后,开始建造新的路面电车线。很多仍有路面电车的城市亦增加线路,或把原有系统现代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所带来的问题日显严重,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土地紧缺、交通拥堵等问题,迫使欧洲发达国家重新将大容量的轨道交通作为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点。由于中小城市无法负担地铁的巨额投资,于是现代有轨电车在欧洲中小城市应运而生。现代有轨电车应用以来,以其便捷性、舒适性及美观性受到市民和政府的肯定。在1978-2005年间,欧洲有数十座城市发展了现代有轨电车。
(1)街景电车新三板扩展阅读
墨尔本拥有全球最大的有轨电车网络。
有轨电车曾是很多城市交通工具,20世纪60-70年代,很多城市都摒弃了它,全球数十个城市又开始扩建和新建有轨电车。墨尔本不仅保留了它还加以利用。殖民地电车餐厅(The Colonial Tramcar Restaurant)始于1983年,是全球第一家,也是唯此一家开设在有轨电车上的高级餐厅。
墨尔本的电车餐厅之所以被称为浪漫的旅游节目,那是因为整个过程是动态的,这在行进中的有轨电车上享用美食而完成的浏览街景的游玩项目。这要归功于墨尔本市完整的,现代化的,有轨电车交通体系,难能可贵。
⑵ 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是央企还是国企
中关村是中国的高科技中心,它被誉为“中国的硅谷”,很多人都简称它为“村子”。很多的西方分析家对中关村的前景很乐观。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斯坦福大学在最初硅谷的发展中扮演了相似的角色。
发展历程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关村的发展建设,国务院先后5次做出重要决定。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这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这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05年8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支持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8条决定。中关村街景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又批复同意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中关村示范区今后十年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北京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发展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关村已经聚集以联想、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航空航天为代表,以研发和服务为主要形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中关村目前“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园、德胜园、雍和园、石景山园、通州园、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等十个园区。“十二五”期间,中关村将继续完善“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重点建设“两城两带”,即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和由海淀北部、昌平南部和顺义部分地区构成的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以及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和通州、房山的部分地区构成的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促进高端产业集群发展。中关村示范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0年,示范区企业实现总收入近1.6万亿元,约占全国高新区的1/7,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5%。技术合同成交额1579.5亿元,约占全国的40.4%,80%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2010年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413家,比2009年增加160家。2010年,中关村示范区增加值2644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5%,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关村万元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长期保持了低能耗运行,支撑了首都“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2011年1至6月,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7905亿元,同比增长19.3%。上市公司上半年在示范区实现总收入约1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2011年上半年示范区现代服务业总收入超过4800亿元,同比增长约21%。
人才资源
中关村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聚集中国近四成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承担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及近千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关村核心区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32所高等院校,206个国家及北京市科研院所。中关村拥有6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5个国家工程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各类创业孵化服务机构100多家,孵化总面积超过320万平方米,留学人员创业园29家,总孵化面积60多万平方米。为中小型创业企业提供财务代理、法律咨询、投融资、担保贷款、创业辅导和创业培训等多方面服务。中关村正在率先建设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构筑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高地,打造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实现人才优先发展。中关村是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首批授予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超过1.5万人,累计创办企业6000余家,活跃的企业超过2000多家,是国内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目前,北京市共有中央“千人计划”人才311人,163名“海聚工程”人才,其中80%在中关村地区。成长出以联想的柳传志、网络的李彦宏、博奥生物的程京、中星微电子的邓中翰、科兴生物的尹卫东、碧水源的文剑平、神雾热能的吴道洪、创新工场的李开复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新老企业家。2011年3月,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等15个中央部门和北京市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要求中关村率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建设人才特区,并给予了13条创新人才政策支持,这是中央为构筑我国人才发展战略高地、建设人才强国做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科技金融
中关村初步形成了“一个基础,六项机制,十条渠道”的中关村投融资模式。“一个基础”是指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以信用促融资,以融资促发展。“六项机制”是指信用激励机制、风险补偿机制、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投保贷联动的机制、银政企多方合作机制、分阶段连续支持机制、市场选择聚焦重点机制。“十条渠道”包括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境内外上市、代办股份转让、担保融资、企业债券和信托计划、并购重组、信用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小额贷款。实施金融支持中关村企业做强做大的四项措施:一是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和股权激励政策;二是支持企业境内外上市,形成“中关村板块”;三是实施支持中关村企业承接国家重大建设工程招投标的融资支持政策;四是实施中关村企业并购重组计划。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创业板和中关村代办系统为重点,支持企业做强做大。截止2011年8月,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90家,其中境内114家,境外76家,38家企业在境内创业板上市,初步形成了创业板中的“中关村板块”。中关村每年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关村代办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又称“新三板”),代办系统累计已挂牌及通过备案企业94家。在总结中关村代办试点工作基础上,证监会正在积极推进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中关村将建立并完善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中关村都发挥了策源地和示范引领作用。产业结构已经实现向技术创新和高技术服务业转型,产业链不断向高端拓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道路。中关村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大力推进重大研发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取得了大量的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打造了国内最大、代表我国高新技术发展最高水平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初步形成了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成立了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同参加的产业技术联盟55家,推动自主技术标准创制和应用。推进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已在高校院所中挂牌开放实验室83家。深入实施“十百千工程”,实行“一企一策”支持方式,集成政策资源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引进和激励人才、上市和并购等,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实施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瞪羚计划”,聚焦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优势领域,选择一批专业性强、成长速度快、发展前景好的企业,通过鼓励研发投入、信贷融资补贴、办公生产空间费用补贴、知识产权创制资助等方式给予重点支持。中关村示范区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源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企业参与或主导参与创制的标准个数近2000个,其中国际标准86项,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798项;企业拥有授权专利超过3.5万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3万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超过50项;承接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达968个;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大部分核心任务。中关村承担国家“863”项目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承担国家“973”项目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私企居多~大型企业也是由股份制组成~说白了就是中国IT行业企业集散地~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⑶ 有轨电车的历史
1879年,德国工程师维尔纳·冯·西门子在柏林的博览会上首先尝试使用电力带动轨道车辆。此后俄国的圣彼得堡、加拿大的多伦多都进行过开通有轨电车的商业尝试。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在1887年创立了首个电动电车系统,1888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也开通了有轨电车。
路面电车在20世纪初的欧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一些城市风行一时。随着私家汽车、公共汽车及其他路面交通在1950年代起的普及,不少路面电车系统于20世纪中叶陆续拆卸。路面电车网络在北美、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地几乎完全消失。但在瑞士、德国、波兰、奥地利、意大利、比利时、荷兰、日本及东欧等国,路面电车网络仍然保养良好,或者被继续现代化。
1970年代末起,部分没有路面电车的地方政府在研究后,开始建造新的路面电车线。很多仍有路面电车的城市亦增加线路,或把原有系统现代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所带来的问题日显严重,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土地紧缺、交通拥堵等问题,迫使欧洲发达国家重新将大容量的轨道交通作为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点。由于中小城市无法负担地铁的巨额投资,于是现代有轨电车在欧洲中小城市应运而生。现代有轨电车应用以来,以其便捷性、舒适性及美观性受到市民和政府的肯定。在1978 —2005 年间,欧洲有数十座城市发展了现代有轨电车。
现代有轨电车运行可靠、舒适、节能、环保等特点,且其技术特性已与轻轨基本无异,如今多地方也开始在城市中改建或新增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如法国斯特拉斯堡、瑞士日内瓦、西班牙巴塞罗那以及我国的大连、天津、上海等城市。现代有轨电车作为城市新兴的一种先进的公交方式,已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在世界范围被普遍推广也充满了光明的前景。
2012年至2020年,我国现代有轨电车规划已超过2500公里,工程总投资预计达3000亿元,车辆市场规模达600亿元,年均需求75亿元。
现代有轨电车其形式的多样化,例如Metrotram (专用路权的有轨电车) 、Tramtrain (与铁路共享路权的有轨电车) 、Cargot ram(货运有轨电车) 等运营理念的实现;第三轨供电的实践;单轨导向橡胶轮胎走行的导轨电车的诞生;低地板车辆生产技术、信号与控制技术的进步,等等。现代有轨电车往往成为城市的骨干交通模式,线路几乎全部穿过市中心。如哥德堡(Gothenburg) 的有轨电车线网为明显的放射型,线路从市中心向郊区辐射。
现代有轨电车已成为中小城市公交的骨干模式。欧洲的城市根据自己不同的经济实力以及有轨电车的发展历史,采取了不同方式来更新、建设有轨电车线路。其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改造原有有轨电车线或废弃铁路。
(2)新建有轨电车线路。
(3)有轨电车与干线铁路共享轨道。
纵观欧洲的现代有轨电车系统,多数城市采用了旧线改造与新建线路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一方面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又可按需供给,在适当的地区布设新线,提高线路或整个网络的服务水平。同时,在规划线路时就考虑到现代有轨电车与其他轨道交通(包括干线铁路与城市地铁) 的兼容,为今后的灵活运营打下基础。 现代有轨电车与旧式有轨电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大量采用独立路权。
一般新建线路的独立路权区段占50 %以上,从而保证了现代有轨电车的旅行速度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独立路权的形式又有很多种:
(1)原有市郊铁路或工业铁路改造的线路,保留有碴轨道,因此线路与其他交通方式完全隔离。
(2)采用草坪绿化带作为隔离物的专用路权。
(3)轨道两侧铺设路缘石,高度适宜,平时起到提供独立路权的作用;当发生机动车严重堵塞或其他意外事故时,机动车又能够驶过路缘石,运行在有轨电车的线路上。现代有轨电车的另一个特点是对行人非常“友好”。
现代有轨电车与其它机动车相比,有固定的轨道,对于行人更加安全;且尾气排放少,噪声低,行人的步行环境更佳。因此商业街区常采用机动车禁行,而只允许“行人+有轨电车”的模式。此外,还有一些城市(如阿姆斯特丹) 将有轨电车与公交车的路权共享。这种方式是一种新的尝试。尽管其维护费用比单纯运行有轨电车时高,但较好地保障了同一通道上公交车的优先权,使得原本是有轨电车专用的道路空间利用率大大提高。
德国工程师维尔纳·冯·西门子1881年在柏林近郊铺设的第一条电车轨道,靠一条铁轨通电,另一条铁轨作回路。但这种线路对街上的交通太危险了,西门子于是采用将输电线路架高的方式解决了供电和安全问题。
1884年,美国人C·J·范德波尔在多伦多农业展览会上试用电车运载乘客。他试用的电车用一根带触轮的集电杆和一条架空触线输电并以钢轨为另一回路的供电方法。1888年美国人斯波拉格在里士满用上述方法在几条马拉轨道车路线上改用电力牵引车行驶,并对车辆的集电装置, 控制系统、电动机的悬挂方法及驱动方式作了改进,于是出现了现代有轨电车。
1890~1920年是有轨电车在世界范围大发展的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大城市都有有轨电车。虽然这种电车的路轨是固定的,不能让路,在交通拥挤的街上造成诸多不便,巴黎、伦敦和纽约很快废弃了这样的电车,但是,还有许多欧洲大陆上的城市保留了这种有轨式电车。
墨尔本拥有全球最大的有轨电车网络。
有轨电车曾是很多城市交通工具,上世纪60-70年代,很多城市都摒弃了它,现在,全球数十个城市又开始扩建和新建有轨电车。墨尔本不仅保留了它还加以利用。殖民地电车餐厅(The Colonial Tramcar Restaurant)始于1983年,是全球第一家,也是唯一开设在有轨电车上的高级餐厅。
墨尔本的电车餐厅之所以被称为浪漫的旅游节目,那是因为整个过程是动态的,这在行进中的有轨电车上享用美食而完成的浏览街景的游玩项目。这要归功于墨尔本市完整的,现代化的,有轨电车交通体系,难能可贵。公共交通优先,在墨尔本的交通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淋漓精致的发挥。马路中间来回双向的两道有轨电车道路是有轨电车的专用通道,任何时候都有优先权,汽车只能在道路旁单道行驶。这个电车餐厅的旅游项目是在正常电车体系中运行的,上车地点是平时有轨电车的上下客站点,不少有轨电车站点上都有车辆欲达可视屏幕,运行操作井然有序。电车餐厅行进的路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墨尔本当时的交通状况随时做些调整。所以,每辆有轨电车除了有专职司机之外,还有一名扳道岔的工人随车而行,有轨电车上还和调度中心保持联系,随机处置突发状况。沿途风光,秀色可餐。
⑷ 嘉兴的有轨电车是谁想出来的
1884年,美国工程师亨利发明了架空线,电车开始由有轨向无轨转变。后来经过不少人的改革,才出现了现在这种电车。由此可见,有些发明创造是几代科技人员智慧的结晶。
有轨电车,是采用电力驱动并在轨道上行驶的轻型轨道交通车辆。有轨电车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亦称路面电车,简称电车,属轻铁的一种,列车一般不超过五节,但由于在街道行驶,占用道路空间。
此外,某些在市区的轨道上运行的缆车亦可算作路面电车的一种。 电车以电力驱动,车辆不会排放废气,因而是一种无污染的环保交通工具。
相关信息:
有轨电车曾是很多城市交通工具,20世纪60-70年代,很多城市都摒弃了它,全球数十个城市又开始扩建和新建有轨电车。墨尔本不仅保留了它还加以利用。殖民地电车餐厅,始于1983年,是全球第一家,也是唯此一家开设在有轨电车上的高级餐厅。
墨尔本的电车餐厅之所以被称为浪漫的旅游节目,那是因为整个过程是动态的,这在行进中的有轨电车上享用美食而完成的浏览街景的游玩项目。这要归功于墨尔本市完整的,现代化的,有轨电车交通体系,难能可贵。
公共交通优先,在墨尔本的交通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淋漓精致的发挥。马路中间来回双向的两道有轨电车道路是有轨电车的专用通道,任何时候都有优先权,汽车只能在道路旁单道行驶。
这个电车餐厅的旅游项目是在正常电车体系中运行的,上车地点是平时有轨电车的上下客站点,不少有轨电车站点上都有车辆欲达可视屏幕,运行操作井然有序。电车餐厅行进的路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墨尔本当时的交通状况随时做些调整。
所以,每辆有轨电车除了有专职司机之外,还有一名扳道岔的工人随车而行,有轨电车上还和调度中心保持联系,随机处置突发状况。沿途风光,秀色可餐。
⑸ 中国哪些城市有有轨电车
目前保留有有轨电车的中国城市包括香港、大连,天津,上海,长春;长春的有轨电车被改造为城市轻轨线路。
1、有轨电车是采用电力驱动并在轨道上行驶的轻型轨道交通车辆。有轨电车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亦称路面电车或简称电车,属轻铁的一种(以电力推动的列车,亦称为电车)。 由于电车以电力推动关系,车辆不会排放废气,因而是一种无污染的环保交通工具。天津是中国最早运营有轨电车的城市。
2、1879年,德国工程师维尔纳·冯·西门子在 柏林的博览会上首先尝试使用电力带动轨道车辆。 此后俄国的圣彼得堡、加拿大的 多伦多都进行过开通有轨电车的商业尝试。 匈牙利的 布达佩斯在1887年创立了首个电动电车系统,1888年美国 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也开通了有轨电车。
3、路面电车在20世纪初的欧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一些城市风行一时。随著私家汽车、公共汽车及其他路面交通在1950年代起的普及,不少路面电车系统于20世纪中叶陆续拆卸。路面电车网络在北美、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地几乎完全消失。但在 瑞士、德国、波兰、奥地利、意大利、比利时、荷兰、日本及东欧等国,路面电车网络仍然保养良好,或者被继续现代化。
4、1970年代末起,部分没有路面电车的地方政府在研究后,开始建造新的路面电车线。很多仍有路面电车的城市亦增加线路,或把原有系统现代化。
5、有轨电车(3)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所带来的问题日显严重,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土地紧缺、交通拥堵等问题,迫使欧洲发达国家重新将大容量的轨道交通作为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点。由于中小城市无法负担地铁的巨额投资,于是现代有轨电车在欧洲中小城市应运而生。现代有轨电车应用以来,以其便捷性、舒适性及美观性受到市民和政府的肯定。在1978 —2005 年间,欧洲有数十座城市发展了现代有轨电车。
6、现代有轨电车运行可靠、舒适、节能、环保等特点,且其技术特性已与轻轨基本无异,如今多地方也开始在城市中改建或新增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如法国斯特拉斯堡、瑞士日内瓦、西班牙巴塞罗那以及中国的大连、天津、上海等城市。 现代有轨电车作为城市新兴的一种先进的公交方式,已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在世界范围被普遍推广也充满了光明的前景。
7、2012年至2020年,中国现代有轨电车规划已超过2500公里,工程总投资预计达3000亿元,车辆市场规模达600亿元,年均需求75亿元。
8、有轨电车现代有轨电车其形式的多样化,例如Metrotram (专用路权的有轨电车) 、Tramtrain (与铁路共享路权的有轨电车) 、Cargot ram(货运有轨电车) 等运营理念的实现;第三轨供电的实践;单轨导向橡胶轮胎走行的导轨电车的诞生;低地板车辆生产技术、信号与控制技术的进步,等等。现代有轨电车往往成为城市的骨干交通模式,线路几乎全部穿过市中心。如哥德堡(Gothenburg) 的有轨电车线网为明显的放射型,线路从市中心向郊区辐射。
9、现代有轨电车已成为中小城市公交的骨干模式。欧洲的城市根据自己不同的经济实力以及有轨电车的发展历史,采取了不同方式来更新、建设有轨电车线路。其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改造原有有轨电车线或废弃铁路。
(2)新建有轨电车线路。
(3)有轨电车与干线铁路共享轨道。
纵观欧洲的现代有轨电车系统,多数城市采用了旧线改造与新建线路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一方面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又可按需供给,在适当的地区布设新线,提高线路或整个网络的服务水平。同时,在规划线路时就考虑到现代有轨电车与其他轨道交通(包括 干线铁路与城市地铁) 的兼容,为今后的灵活运营打下基础。 现代有轨电车与旧式有轨电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大量采用独立路权。
一般新建线路的独立路权区段占50 %以上,从而保证了现代有轨电车的旅行速度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独立路权的形式又有很多种:
(1)原有市郊铁路或工业铁路改造的线路,保留有碴轨道,因此线路与其他交通方式完全隔离。
(2)采用草坪绿化带作为隔离物的专用路权。
有轨电车(3)轨道两侧铺设路缘石,高度适宜,平时起到提供独立路权的作用;当发生机动车严重堵塞或其他意外事故时,机动车又能够驶过路缘石,运行在有轨电车的线路上。现代有轨电车的另一个特点是对行人非常“友好”。
现代有轨电车与其它机动车相比,有固定的轨道,对于行人更加安全;且尾气排放少,噪声低,行人的步行环境更佳。因此商业街区常采用机动车禁行,而只允许“行人+有轨电车”的模式。此外,还有一些城市(如阿姆斯特丹) 将有轨电车与公交车的路权共享。这种方式是一种新的尝试。尽管其维护费用比单纯运行有轨电车时高,但较好地保障了同一通道上公交车的优先权,使得原本是有轨电车专用的道路空间利用率大大提高。
德国工程师 维尔纳·冯·西门子1881年在 柏林近郊铺设的第一条电车轨道,靠一条铁轨通电,另一条铁轨作回路。但这 种线路对街上的交通太危险了,西门子于是采用将输电线路架高的方式解决了供电和安全问题。
1884年,美国人C·J·范德波尔在 多伦多农业展览会上试用电车运载乘客。他试用的电车用一根带触轮的 集电杆和一条架空触线输电并以钢轨为另一回路的供电方法。1888年美国人斯波拉格在 里士满用上述方法在几条马拉轨道车路线上改用 电力牵引车行驶,并对车辆的集电装置,控制系统、电动机的悬挂方法及驱动方式作了改进,于是出现了现代有轨电车。
1890~1920年是有轨电车在世界范围大发展的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大城市都有有轨电车。虽然这种电车的路轨是固定的,不能让路,在交通拥挤的街上造成诸多不便,巴黎、伦敦和纽约很快废弃了这样的电车,但是,还有许多欧洲大陆上的城市保留了这种有轨式电车。
墨尔本拥有全球最大的有轨电车网络。
有轨电车有轨电车曾是很多城市交通工具,上世纪60-70年代,很多城市都摒弃了它 ,现在,全球数十个城市又开始扩建和新建有轨电车。墨尔本不仅保留了它还加以利用。殖民地电车餐厅(The Colonial Tramcar Restaurant)始于1983年,是全球第一家,也是唯一开设在有轨电车上的高级餐厅。
墨尔本的电车餐厅之所以被称为浪漫的旅游节目,那是因为整个过程是动态的,这在行进中的有轨电车上享用美食而完成的浏览街景的游玩项目。这要归功于墨尔本市完整的,现代化的,有轨电车交通体系,难能可贵。公共交通优先,在墨尔本的交通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淋漓精 致的发挥。马路中间来回双向的两道有轨电车道路是有轨电车的专用通道,任何时候都有优先权,汽车只能在道路旁单道行驶。这个电车餐厅的旅游项目是在正常电车体系中运行的,上车地点是平时有轨电车的上下客站点,不少有轨电车站点上都有车辆欲达可视屏幕,运行操作井然有序。电车餐厅行进的路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墨尔本当时的交通状况随时做些调整。所以,每辆有轨电车除了有专职司机之外,还有一名扳道岔的工人随车而行,有轨电车上还和调度中心保持联系,随机处置突发状况。沿途风光,秀色可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