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泰坦科技存在的问题
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科研试剂、科研仪器及耗材、实验室建设及科研信息化服务三大产品体系为基础,下游客户涵盖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和企业研发检测部门等,分布在生物医药、新材料、食品日化等领域。
根据财务数据显示,最近三年泰坦科技的业绩成长性颇为抢眼,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52.39%、62.52%和39.36%,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增速更是分别高达101.24%、34.15%和62.55%。相比表面的业绩数据,泰坦科技披露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更加值得关注,但是在这一方面,泰坦科技却存在不少疑点。
首先关注泰坦科技的财务数据真实性。根据财务数据显示,泰坦科技在2017年末的货币资金余额为10616.48万元,2018年末已升至21490.35万元;而在此基础上,泰坦科技在2018年收到的银行存款利息仅为22.86万元,即便以银行活期存款利率0.35%的水平测算,泰坦科技2018年内平均银行存款余额也不会超过6531.43万元,远远低于当年初和当年末的货币资金账面余额。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已有多家上市公司爆发货币资金虚假的财务危机,如康得新、康美药业等,这些公司在货币资金数据角度存在的共性之一就是,在拥有大金额账面货币资金的同时,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却少得可怜,测算的平均存款利率尚不及活期存款利率。而泰坦科技的利息收入与货币资金匹配的数据表现,与上述康得新、康美药业等公司存在很大相似性。
不仅如此,泰坦科技2018年账面货币资金从2017年的1.06亿元增长至2.15亿元,但短期借款余额仍高达1.13亿元,甚至比2017年末还增加了5080万元,这种“大存大贷”的财务数据表现,也同样出现在康得新、康美药业等极端案例中。
再来看泰坦科技的采购信息,根据招股书披露,“青岛方唐贸易有限公司”是泰坦科技2017年和2018年的主要供应商,其中2017年以2937.68万元的采购金额位列第4大供应商,2018年以4388.41万元的采购金额位列第2大供应商。
但是根据公开资料显示,“青岛方唐贸易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于2016年8月,注册资本为500万元,但是根据《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信息,截止到2018年末该公司的实缴资本仍然为零,且社保缴纳人数也为零。
更何况,根据该公司2017年度年检信息显示,该公司还曾修改过财务数据年检信息,其中针对销售总额从4.84万元调增到2612.34万元,净利润从-18.85万元调增到1.66万元;但即便如此,“青岛方唐贸易有限公司”年度的销售总额,也不及泰坦科技招股书中披露的同年向该客户采购金额。泰坦科技的关键供应商“青岛方唐贸易有限公司”经营是否正常?泰坦科技2017年向该供应商采购金额是否真实?是否经过了审计函证?针对上述重要质疑,泰坦科技并未回复记者的采访函。
此外,泰坦科技在2015年9月申请在新三板挂牌时发布的《公开转让说明书》,第64页披露了截至当时已取得的专利信息,其中包括有泰坦科技全资子公司“上海阿达玛斯试剂有限公司”作为申请人的“4位取代-7-氮杂吲哚的制备方法”,还有由泰坦科技作为专利权人的“一种用于合成抗癌药物的医药中间体6-氯-5-氟絪哚的制品”;但是在本次上市发布的招股书中,第188页披露的专利信息中,却并未包含此项专利,这也令人怀疑该公司在挂牌新三板时曾涉及专利信息披露造假
❷ IPO观察|炬光科技募资近半补血,商誉埋雷,华为哈勃突击入股
西安炬光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炬光 科技 ”)近日公布更新后的招股说明书,拟公开发行新股2249万股,募资约10亿元。
红星资本局从招股书发现,华为旗下哈勃投资曾于2020年9月参与公司增发,短短5个月后炬光 科技 即提交上市申请,或有“突击入股”之嫌。
炬光 科技 ,图据官网
募资10亿,近半用于“补血”
炬光 科技 是一家专业从事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激光光学元器件、光子应用模块和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等国家重大 科技 项目,以及牵头制定《半导体激光器总规范》《半导体激光器测试方法》两项国家标准。公司现已进入顶级光刻企业荷兰阿斯麦(ASML.US)、芯片巨头台积电(TSM.US)的供应链中。
早在2016年1月,炬光 科技 就曾经在新三板挂牌交易,但不到两年就终止挂牌,如今已转战科创板。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在其拟募集资金中,有2.44亿元用于东莞微光学及应用项目(一期),1.67亿元用于激光雷达发射模组产业化项目,1.5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剩余4.5亿元均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也就是近半募资要用于“补血”, 这也引发关注。
炬光 科技 近半募资补充流动资金
通常,监管层支持募集资金要尽量多用于公司主业项目建设等,而不太支持将大量募资补充流动资金。虽然一定比例“补流”能够提升公司抗风险能力,但是占比过高,说明公司资金链紧张,甚至有“圈钱”之嫌。炬光 科技 也对此作出说明:一是未来业务增长测算至2023年底,需要增加营运资金3.87亿元;二是2021-2023年规划研发投入2.75亿元。故本次募集4.5亿元补充流动资金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报告期内(2018-2021年上半年),炬光 科技 营业收入分别为3.55亿元、3.35亿元、3.6亿元及2.18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为1866.61万元、-8043.05万元、3487万元及3332.49万元。从近几年营收变动发现,公司的成长性并不突出,保持在3.5亿元左右;不过盈利状况不断向好,净利润呈逐年上升趋势。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5458.09 万元、7487.05万元、6989.71万元和3523.62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15.38%、22.35%、19.42%和 16.19%。公司研发投入保持较高的水平,研发费用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主要系公司专注于光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围绕“产生光子、调控光子和提供光子技术应用解决方案”进行全方位产品布局。
截至2020年12月31日,炬光 科技 拥有已授权专利403项,包括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境外专利108项,境内发明专利117项、实用新型专利150项和外观设计专利28项,发明专利超过5项。
依赖政府补助,子公司存“商誉雷”
炬光 科技 十分依赖政府补助和各种税收优惠等。招股书显示, 报告期内公司获得政府补助分别为1718.57万元、1529.8万元、1699.59万元和1194.52万元,三年半获得政府补助6000多万元。同时,报告期内税收优惠分别为264.95万元、998.68万元、511.70万元和790.63万元。
报告期获政府补助6000多万元
公司表示,政府补助是否能持续取得、能否维持在较高水平,存在不确定性;税收优惠政策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具有可持续性。
炬光 科技 一直秉承国际化经营的发展理念,2017年3月公司以2.255亿元收购德国LIMO,从而获得多项核心光学技术。LIMO位于德国多特蒙德,是世界领先的微光学供应商,大量产品销往德国、日韩、美国等地区,海外客户是公司重要的收入和盈利来源。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境外收入分别为2.14亿元、1.81亿元、1.89亿元和9160.51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 61.38%、54.88%、53.19%和 42.51%。
公司表示,跨国经营受国际政治环境、国家间贸易政策等影响较大,如果未来国际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贸易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盈利能力将受到影响。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炬光 科技 收购德国LIMO形成了较高的商誉,如果商誉减值将会对炬光 科技 业绩造成不利影响。事实上,商誉减值的风险已经出现。 LIMO在2019年度受德国经济下滑和对下游光纤激光器行业销售收入下降的影响,光学系统业务收入大幅下降。经审慎评估后,炬光 科技 2019年计提商誉减值5708.26万元。
如今,这颗“商誉雷”还未爆完,截至2021年6月,炬光 科技 商誉账面价值仍有7655.51万元,也主要因德国LIMO形成。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1.5亿元、1.3亿元、1.41亿元和1.46亿元,占各期末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40.95%、41.90%、28.65%和 29.8%,存货绝对金额较大,占流动资产比例较高。公司存货主要由原材料、在制品、自制半成品及库存商品等构成,存在一定的存货跌价风险。
除存货账面价值较高外,炬光 科技 应收账款也在增加。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6821.43万元、7718.36万元、8068.87万元和1.1亿元,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主要系公司报告期内业务规模的增长,应收账款规模随之增加。但账龄在1年以内应收账款比例在90%以上,表明应收账款质量较好。
华为哈勃被指“突击入股”
本次发行前,刘兴胜直接持有公司17.72%的股份,并通过与王东辉、西安宁炬、西安新炬等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间接控制炬光 科技 14.27%股份的表决权,合计控制了炬光 科技 31.99%股份的表决权,对炬光 科技 形成控制,为炬光 科技 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刘兴胜1973年出生,海归博士,曾任美国康宁公司高级研究科学家、美国恩耐公司工艺工程技术总监,2007年至2015年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至今任炬光 科技 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兴胜一直从事高功率激光器的研究,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炬光 科技 在接受IPO辅导期间,曾进行了一轮股份增发。2020年9月,哈勃投资、聚宏投资、西安宁炬和西安新炬以25元/股的价格,分别认购炬光 科技 相应增发股份。 而哈勃投资正是华为旗下的投资公司,主要从事创业投资业务,此番以5000万元认购炬光 科技 增发的200万股。
华为哈勃被指“突击入股”
西安宁炬、西安新炬为刘兴胜实际控股的公司,也是其员工持股平台。聚宏投资股东为王璜亮和闫小明,闫小明先于2019年8月以自然人身份进入炬光 科技 ,2020年3月将持有的股份转让给深圳明睿日,2020年8月再以PE机构的形式重返并间接持有炬光 科技 。而深圳明睿日的股东也有王璜亮,两家有关联关系。
相比之下,华为哈勃参与股份增发更引人注目,为何华为要青睐炬光 科技 ?是否看中其激光雷达技术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应用?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华为与北汽新能源旗下品牌极狐合作,推出了首款搭载华为HI自动驾驶系统的车型“极狐阿尔法S”。
而在炬光 科技 上市前最后一轮增发结束,短短5个月后的2021年2月即向科创板提交上市申请,这也让华为哈勃、聚宏投资等股东背上了“突击入股”的嫌疑。对于监管层来说,有关IPO公司在临近上市前入股或低价取得股份,上市后获取巨大利益的行为,将予以重点关注。
编辑 余冬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❸ 新三板到底能募多少资
机构投资者热捧
从历史渐进上看,2006-2010年,处于培育阶段的新三板市场5年间仅有16笔再融资。2011年以来,新三板挂牌公司再融资情况开始改善,2011年融资首次达到10笔,平均募集资金接近6500万元;2012年新三板挂牌公司定向融资达24笔,平均融资规模达到3560万元,平均市盈率为20倍。而2013年,新三板挂牌公司定向增发融资共有52笔,是2012年的两倍多,其增速可谓惊人。
其中,新三板史上募资总额最多的是北京中海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经过2010年、2012年及2013年三次定向增发和2012年的一次企业债,中海阳募资总额高达4.881亿元,在诸多挂牌公司之中脱颖而出。北京联飞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度市盈率高达39倍。现代农装于2013年11月底抛出定增方案,拟以8.1元/股募集3.24亿元,让人惊呼“都赶上IPO的融资水平了”,一改外界对新三板“交易不活跃”的印象。
值得指出的是,机构投资者的热捧大多出于IPO的预期,中海阳与现代农装都有强烈的转板预期。中海阳此前已经递交创业板IPO申请,后因光伏行业波动影响,不得不于2012年9月撤回申请。有别于大部分新三板公司剑指创业板,现代农装此前目标一直锁定在中小板。
机构投资者行列中隐藏了很多创投私募及券商直投的身影,其中不乏知名机构投资者。除了创投私募对新三板表现出了极大的投资兴趣,券商直投也在提前布局。
募资两极分化明显
按照官方口径,新三板的市盈率在18倍左右,平均融资金额在6000-8000万元左右,优秀企业的融资金额可以达到数亿元。事实上,有人欢喜有人忧,挂牌之后鲜有交易的并不在少数。如上海上电等公司挂牌至今,仍无任何一单交易,即便存在交易记录,股价低者也比比皆是,如指南针、ST羊业,二者的最低成交价分别为0.3和0.8元,可谓名副其实的“仙股”。
2014年截至1月17日,新三板总共成交31单,成交价格两极分化明显——最高的为中搜网络,每股高达27元,较之前成交价,增幅为47.06%,总共募集资金250万元;而成交价格最低的白虹软件,仅为1.01元,总共募资额为20.1万元。
当然,两极分化的现象不单单限于新三板。创业板、中小板亦是如此,以创业板为例,截至2014年1月17日,平均市盈率为59.23倍,自创业板指数进入1200点上方后,创业板调整的压力也逐步显现,一荣俱荣的创业板投资开始进入精挑细选的个股挖掘阶段。传统产业链品种继续低迷震荡,而华谊兄弟等一些颇具成长性的个股则是屡创新高。
“无论选择哪一个资本市场,具体能募集多少资金额仍取决于企业本身是否质地过硬,是否能够在资本市场讲一个足够好的故事。”中信建投投资银行部执行总经理李旭东在接受《浙商》记者采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