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國股災的1929年美國股災
在世界其他國家,發生過多起因股市而引起的經濟災難,最典型的要數1929年美國股災。
1929年10月29日
在這個被稱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裡,紐約證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拋售股票的旋渦之中,這是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影響波及西方國家乃至整個世界。此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危機已經悄悄降臨,人們卻沒有注意到。1926年秋,在20年代的投機狂潮中被炒得離譜的佛羅里達房地產泡沫首先破滅了。然而,這絲毫沒有給華爾街的瘋狂帶來多少警醒。從1928年開始,股市的上漲進入最後的瘋狂。事實上,在20年代,美國的許多產業仍然沒有從一戰後的蕭條中恢復過來,股市的過熱已經與現實經濟的狀況完全脫節了。
1929年3月,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對股票價格的高漲感到了憂慮,宣布將緊縮利率以抑制股價暴漲,但美國國民商業銀行的總裁查爾斯·米切爾從自身利益考慮,向股市中增加資金投入以避免下跌,股票經紀商和銀行家們仍在極力鼓動人們加入投機。甚至一些著名的學者也失去了冷靜。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耶魯大學的歐文·費雪,這位大經濟學家不僅自己融進了投機者的行列,而且還在公開演講中宣稱:「股票價格已達到了某種持久的高峰狀態。」
不過,也有不少人保持著冷靜的頭腦,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的父親約瑟夫·肯尼迪就是及早從股市中脫身者之一。他對自己說,如果連擦鞋匠都在買股票,我就不想再呆在裡面了。這個明智的選擇使他提早撤出資金,為其家族的未來奠定了基礎。
1929年夏,股票價格的增長幅度超過了以往所有年份,崩潰已經近在眼前。9月3日,華爾街的一位統計學家羅傑·巴布森在華爾街的金融餐會上說了一句話:「股市遲早會崩盤!」這句話被《道瓊斯金融》發表。其實,這位先生在此前的兩年中一直重復著這句話,卻只被人們當做笑談,沒想到這次竟一語成讖,千古留名。此話不久就傳遍了全美國,投資者信心開始動搖,股市立刻掉頭向下。
股市下跌的消息驚動了總統胡佛,他趕緊向新聞界發布講話說:「美國商業基礎良好,生產和分配並未失去以往的平衡。」有關的政府財政官員也出面力挺股市。但此時人們的神經已經異常脆弱,股市在經過曇花一現的上揚後,就開始了噩夢般的暴跌。 1929年10月的最後10天,集中了證券史上一連串著名的日子。
10月21日,紐約證券交易所開市即遭大筆拋售,全天拋售量高達600多萬股,以致股市行情自動記錄器到收盤1小時40分後才記錄完最後一筆交易。
10月23日,形勢繼續惡化,《紐約時報》指數下跌31點。
10月24日,這一天是股市災難的開始,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早晨剛剛開市,股價就如決堤之水轟然下泄,人們紛紛脫手股票,全天換手1289.5萬股。紐約數家主要銀行迅速組成「救市基金」,紐約證券交易所總裁理查德·韋尼親自購入股票,希望力挽狂瀾。但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10月25日,胡佛總統發表文告說:「美國的基本企業,即商品的生產與分配,是立足於健全和繁榮的基礎之上的」,力圖以此刺激新一輪投資。然而,過了一個周末,一切挽救股市的努力都白費了。
10月28日,史稱「黑色星期一」。當天,紐約時報指數下跌49點,道瓊斯指數狂瀉38.33點,日跌幅達13%,這一天,已經沒有人再出面救市。
10月29日,最黑暗的一天到來了。早晨10點鍾,紐約證券交易所剛剛開市,猛烈的拋單就鋪天蓋地席捲而來,人人都在不計價格地拋售,經紀人被團團圍住,交易大廳一片混亂。道·瓊斯指數一瀉千里,至此,股價指數已從最高點386點跌至298點,跌幅達22%,《紐約時報》指數下跌41點。當天收市,股市創造了1641萬股成交的歷史最高紀錄。一名交易員將這一天形容為紐約交易所112年歷史上「最糟糕的一天」。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
11月,股市跌勢不止,滑至198點,跌幅高達48%。
翌年,股市憑借殘存的一絲牛氣,在1~3月大幅反彈。並於4月重新登上297點。此後又急轉直下,從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連續出現了6次暴跌,道·瓊斯指數跌至41點。與股災前相比,美國鋼鐵公司的股價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車公司從92美元跌至7美元。
在這場股災中,數以千計的人跳樓自殺。歐文·費雪這位大經濟學家幾天之中損失了幾百萬美元,頃刻間傾家盪產,從此負債累累,直到1947年在窮困潦倒中去世。 這次股災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人們聞股色變,投資心態長期不能恢復。股市危機、銀行危機與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是個相互推動的惡性循環,股市暴跌後,投資者損失慘重,消費慾望大減,商品積壓更為嚴重。同時,股市和銀行出現危機,使企業找不到融資渠道,生產不景氣,反過來又加重了股市和銀行的危機,國民經濟雪上加霜。由於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經濟危機又引發了遍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5000萬人失業,無數人流離失所,上千億美元財富付諸東流,生產停滯,百業凋零。
紐約股市崩潰發生之後,美國參議院即對股市進行了調查,發現有嚴重的操縱、欺詐和內幕交易行為,1932年銀行倒閉風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諸多問題。在痛定思痛、總結教訓的基礎上,從1933年開始,羅斯福政府對證券監管體制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法律為基礎的監管構架,重樹了廣大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保證了證券市場此後數十年的平穩發展,並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仿效。這樣,以1929年大股災為契機,一個現代化的、科學的和有效監管的金融體系在美國宣告誕生。經歷了大混亂與大崩潰之後,美國股市終於開始邁向理性、公正和透明。此後,經過羅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戰對經濟的刺激,美國股市逐漸恢復元氣,到1954年終於回到了股災前的水平。
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九日,星期一,這一天對於美國紐約所有股票持有者來說,是一個難忘的災難性日子,美國當日一天中股票市場財富縮水超過五千億美元。由此使得全球經濟的病變迅速蔓延
㈡ 美國金融風暴導致全球股市大跌,您認為美國這次救市是否會成功
會失敗,因為美國救市資金在負債面前是小數字,杯水車薪. 熊市繼續著熊的步伐,一切配合機構出貨股評的鼓雜訊在熊掌下一片狼跡,所謂的反轉不過是機構再次給個人投資者編織的一幅美麗的夢而已,既然是編織的,當機構出貨目的真正實現後,夢就該醒了.我反復提醒的大跌還是來了,該來的還是要來這是客觀現實,一切固執的看多者反復的抄底行動帶來的只是機構的反復出貨熊市時間延長而已,機構的倉位越低,未來的走勢可能越不好看,這次印花稅行情機構出貨接近千億,散戶被套資金也是近1500億,血的教訓再次放在投資者面前,在導致大跌的大小非沒解決前憑主觀願望希望迎來反轉行情本來就是個不顧現實的夢,機構在巨大的大小非面前都選擇逃命的時候,個人投資者憑什麼去迎接反轉行情?現在大盤破位後呈現加速向下的趨勢,我在印花稅行情發動之初就一直在提醒要破1800反彈結束時逢高減倉或者出局,反彈減倉是熊市必須要執行的鐵律,今天1800瞬間就完蛋了(大小非還不解決,下個目標暫時是1500了,信不信是各位的事了),連個象樣的反抽都沒有,大跌就在預期中來到,那些一直喊散戶持倉不賣或者抄底的股評現在應該偷笑了吧,他們和機構的目的達到了,這次印花稅行情籌碼順利實現的轉移,機構籌碼轉移到個人投資者手裡了,之前有人曾經長期攻擊我罵我憑什麼一直看空股市誤導散戶賣出股票(我自認為曾經幫助很多人在4000點以上的高位跑掉了沒害他們,問心無愧,我只是在盡努力提醒股友風險而已,在反彈面前至少要有人保持清醒能夠提醒風險,就當我是苦葯吧不好吃),我不是憑的主觀意願,而是客觀存在的資金面崩潰狀態的現實來分析股市的,資金面、信心面長期處於崩潰狀態,政府全出些擦邊球政策忽悠個人投資者,當然不管是機構、股評還是媒體政府都大勢噴多,把一些垃圾政策說成實質性的政策,把散戶活活的吸進去當機構和大小非的靶子,政府用意多想想吧?真的是愛護個人投資者嗎?如果攻擊我的人有時間到處下些文章來攻擊我不如多想想怎麼多幫幾個散戶朋友分析下怎麼躲過大盤熊市的危機吧,已經被套的至少要幫他們減少傷害,而不是把時間放在怎麼攻擊我上,放在怎麼讓散戶違背客觀熊市的現實去抄底被套,都是散戶錢來得不容易。請多為股友們想想把,我在這里就先謝謝你們了。 在機構給散戶描繪美好未來時讓散戶去抄底時,機構在干嗎? 機構機構這么看好後市干嗎在鼓勵散戶大膽抄底的同時自己卻瘋狂減倉!之前一波波的拉高出貨再配合一個個新的利好謠傳(我反復給中小投資者提過,國家真的要出政策的時候是偷襲不是提前讓社會知道,有哪次不是這樣?回憶下吧!也就是說謠言可能和前期謠傳了利好一樣說不準全都是機構造出來配合出貨的而謠言的結果都這只有一個)7、8月份利好滿天飛了2個月都沒出來可能還記憶憂新吧謠言利好的時候可能就沒利好,當利好謠言破滅消失市場跌出恐慌來了沒人相信利好了,可能利好才會出來,永遠站在大多數瘋狂投資者的對面可能也是理智之舉!在大多數人瘋狂失去理智和判斷力的時候保持一份警惕心沒有壞處。稍微理智清醒的基金經理很清楚現在世面上的所謂利好都是可有可無的,不影響大局的所以出利好就是堅決減倉,不過他們做得絕的是把不影響大局的利好做得像實質性利好給了個人投資者太多希望。 大盤曾經在10月13日誘多,14日就破位了,之前破位後大盤已經連續在5日線下小幅度震盪走低了8個交易日了,請注意這種走法,在之前反復上演超過5次,已經成了熊市的典型走法了,如果連續很多個交易日被5日線壓制震盪走低,一旦無法選擇突破向上突5日線\10日線,那投資者還會在信心崩潰的情況下迎來再次大跌(這是我昨天說的),而不是很多股評所說的離底不遠大膽建倉或者不會大跌了。如果機構繼續維持減倉態勢,我不認為有機會迎來中級行情,大行情是機構做出來的不是散戶,關注後市的機構動作吧! 可交換債:穩市又一"定心丸"? 可交換債券與可轉換債券一樣,也具備贖回、回售的條款,以及向下修正轉換價的可能性。可交換債業務的推出,讓「大小非」股東多了一種市值管理、債務融資的工具。對投資者而言,則多了一種新的固定收益類投資產品。 從發行股東角度看,在市場逐步企穩轉好的前提下,所持股票在交換期可以溢價出售,價格將比目前市場價高出20%至30%,可以獲得當前融資,解決迫在眉睫的資金困境。從投資者角度看,如果市場轉好上漲,投資者擁有的換股期權將轉化為實利,從而分享股價上升的收益。但是該政策都是在一個假設前提下才會有作用,也就是市場逐步企穩轉好的前提下價格將比目前市場價高出20%至30%,但是現在是牛市嗎?誰願意去在下跌市中賭股市將長期上漲??又讓散戶去消化嗎?而且該政策還存在很多不好解決的問題,大規模發行也面臨一些障礙。一方面,換股價格難以確定;另一方面,大規模發行可能會影響到大股東的控股權,大股東會願意嗎? 對於「小非」而言,可交換債的發行門檻稍顯嚴格。證監會要求發行可交換債的股東最近一期末的凈資產額不少於3億元,且最近3年可分配利潤不少於公司債券一年的利息。這使得「小非」不太可能成為發行主體。 既然小非不具備資格,大非又會因為股權受損,大非會主動伸脖子挨宰嗎?那該政策真的能夠解決大小非問題嗎?文字游戲是政府最喜歡玩的,其實把字眼看清楚了什麼也不是。 首先救市就需要錢來救而這最基本的東西做為世界第一富裕的國家美國卻出現了很尷尬的事欠的外債數十萬億沒法還完的情況下經濟又出了問題(次貸危機涉及的負債額超過3萬億美圓,後續陸續有企業破產累加負債值無法避免)美國是除中國以外的唯一一個可以靠強大的內需度過經濟危機的國家但是這次正好出問題的是內部問題而不是外部問題,所以這和上次的東南亞經濟危機不可同一而語如果這次危機在美國捉襟見肘的救市資金下擴大成全球金融危機,那可以毫不避諱的說美國可能經歷超過5年的經濟衰退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現在中國肯定不可能獨善其身現在的沖擊只是開始而已,中國擴大內需的策略也是刻不容緩. 客戶向證券公司借資金買證券叫融資交易.客戶向證券公司借入證券賣出叫融券.該消息初期對入市資有限,在很長一段時間後走上正軌後(可能在3年以上),規模才可能對市場產生較大影響,而且通過國外市場顯示,融資融券發展到相對平衡後有助漲助跌的左右,但不會改變大趨勢,如果在牛市中該消息是利好,因為會放大上漲的勢頭,而在熊市中該消息一定程度上是很大的利空,因為下跌趨勢也可能被放大,該政策是把雙仞劍,在不同的趨勢中作用正好相反,由於該制度涉及業務擔保品、保證金強制規定、強行平倉制度、結算風險基金、信用等級制度等,必須要注意因杠桿投資帶來的遠超過以前的投資風險。 當然作為想出貨的機構,就算是利空,機構、股票和媒體也會忽悠個人投資者一直看多該利好政策,並認為該政策是實質性的利好,當然他們只想讓個人投資者這么認為,他們心理很清楚,該政策可能幾年內對股市都不會產生什麼利好,甚至可能因為熊市中的助跌作用是股市跌得更厲害,而借所謂的利好出貨,個人投資資金接盤的意願更大,說到底和印花稅政策一樣的是掩護機構出貨的遮羞布。 9月「大非」減持數量為1.47億股,小非」9月的解禁數量為1.58億元,但減持數量卻高達3.05億股,說明此前解禁未賣出的「大小非」紛紛選擇在9月出逃。救市行情成出逃良機.對比這幾個月的股市走勢,能清晰得出一個規律:行情好,走勢穩,大小非跑得就越多;反之,則減持少。 如果導致這次熊市的大小非問題真的如國家通過新華社評論所暗示的讓時間來解決,那解禁高峰期後的2011年才有希望,走出底部調整到位.主力出貨的行情沒底.底是機構大規模建倉抄出來的不是散戶建議穩健對安全要求較高的投資者不介入,持幣為主輕倉觀望. 導致大跌的大小非問題直接導致了資金面的失衡,空方長期壓制多方,而在這個長期趨勢中資金面被空方占據,行情自然是長期震盪走低.這就是股票為什麼老跌的真正原因.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請謹慎採納朋友
麻煩採納,謝謝!
㈢ 2015年股災基金私募公募全部被套,怎麼辦
逢反彈出局觀望,等待企穩以後再說
㈣ 美國的救市基金怎麼用
7000億分做三部分使用,首先可以馬上使用2500億去收購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總統認為需要,可以追加1000億去收購不良資產,剩下的3500億需要得到國會的批准才能使用,也是去收購不良資產
還有1500億左右的資金用於減稅和向那些無法還貸的人提供幫助,避免房子被銀行收回
㈤ 2015年的股災是怎麼回事。
5月26日開戶,6月12日開始跌,7月8日國家隊入市。
一大批股票幾元一股。千股跌停,千股停牌,千股復牌,千股漲停。
7月十幾號一根大綠K線吞掉了一個星期的漲幅,後來兩天企穩。
到了8月18日國家隊證金公司和中金公司,商討救市資金如何退市,又跌下三天大綠K線,後來證金發澄清公告,救市資金不會退出,2850形成階段性底部,10月8日三大指數跳空高開,千股飆紅。
10月21日漲幅過大屬於技術回檔,第二天拉陽線繼續上行。此後八天主力觀望做成傘行K線。第九天傳言深港通實行,券商三天全漲停。
後來說深港通明年才實行。11月12到11月26形成倒直角三角形,27日又拉了一根大綠K線。又企穩上行。很多股票均線系統都紊亂了。
以下條件造成了2015年國內股市上半年的牛市,而到下半年開始——物極必反。
1、天時(政策利好):換屆 俗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股市也一樣,國家每一次換屆,都會有各種利好政策出台(一路一帶),從而摧生大牛行情。
2、地利(技術利好):經過12年13年的技術盤整,A股股市等於經歷了一次大的換手,虧損的該賣的都賣了,虧慘了不想賣的,死套也不想割肉了。於是造成市場的籌碼比較穩定,形成了14/15年的牛市的基本。
3、人和(資金利好):12年之後,國家的社會貸款總量在急劇放大,到15年時接近於頂峰,而同時國內有實體經常未見出色。於是社會資金只能流入房地產、互聯網和股市。
大概是從一路一帶板塊的龍頭股——南車北車合並完成並復牌下跌開始(天時),而上證指數沖上5000點(地利),成批個股股價翻倍,市場的獲得盤豐厚。造成股災的最後導火索是證監會對融次融券業務的打壓,直接造成市場短期失血(人和)。於是股災發生!
㈥ 2015股災,政府頒布的救市財政政策。
一、2008年GDP總體概況2008年,在周期性、結構性調整和外部環境急劇惡化的三重影響下,我國經濟運行進入調整期。特別是9月份之後,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我國經濟增長出現了急劇下滑勢頭。2008年我國GDP增速從上年的13%下降到9%,年度增速下降4個百分點,為近二十年來最大年度降幅。圖1:2004至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及其增長速度分季度看,GDP增速從2007年二季度的13.8%下降至2008年四季度的6.8%,在六個季度的時間內下降了7個百分點,增速跌去一半多,這樣的降幅從1992年我國開始進行季度GDP統計以來從未出現過。圖2:2004-2008年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二、2008年經濟增速下滑的背景(一)經濟增速下滑的主因若要對2009年經濟走勢進行正確判斷,需清楚本輪經濟下滑的主因。如上所述,國外金融危機是全球經濟下滑的主因,危機通過出口向我國實體經濟蔓延,繼而導致除政府支出外其餘三架馬車紛紛減速。經濟下滑機制示意圖如下:圖3:2008年經濟增速下滑機制示意圖(二)政府力挽下行中的經濟從近20多年的經驗來看,政府對我國經濟具有較強的干預性。具體表現為:一,經濟出現波動時,政府並不任由經濟自我調整,而是傾向於採取政策穩定經濟;二,政府對經濟具有較強的控制力,政策效力能在較短時間展現,對經濟起到較大的穩定作用。進一步的分析可關注本系列研究中的財政支出篇。2008年,面對下行中的經濟形勢,我國政府一如既往的採取措施應對。在政府救市的一系列政策中,提高出口退稅率以及增加財政支出是其中的重點措施。而增加財政支出擴大內需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本輪危機源於出口。對症下葯,拯救出口本應是最佳的應對之策。但無奈控制我國出口的主體並不在我方,而在國外需求。而國外需求疲軟的局面在短期亦難以打破。因而,以擴大內需為主,以促進出口為輔成為本輪救市的政策方向。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可以預期,經濟形勢將向著下圖所示方向發展。圖4:經濟形勢預測發展方向(三)從歷史經驗看本輪經濟復甦與1997金融危機對比,2008金融危機無論從危機爆發的主因、外部經濟危機向我國實體經濟的蔓延方式以至我國應對危機的方式都與其十分的相似。危機爆發的起始階段,兩者均遵循著」國外需求減弱→我國出口增速放緩→GDP增速放緩」的模式。政府為拯救經濟,同樣採取」積極財政政策→財政支出增加→帶動私人投資以及民間消費增加→GDP增速恢復」的實現方式。因而,分析師預期,在本輪危機中,經濟走勢與1997年時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從總體來看,1997金融危機時,我國實體經濟受到明顯波及的起始時點約在1997年。從1997年開始,GDP增速下行,並於1999年達到谷點,繼而逐步回升。經濟增速下行至達谷點歷時約2年。從GDP各組成部分來看,在此階段,出口大幅減速始於1998年,整個低谷過程歷時約4年。固定資產投資於1997年陷入低谷,在1998年時恢復,繼而受財政政策影響逐步走高。政府支出在1998年開始提速,並一直處於高速增長狀態。消費在1997年時受到重創,一直低迷至1999年。參照1997金融風暴,結合本輪經濟形勢的特點,分析師預期本輪經濟走勢大致如下:危機爆發於2007年,我國實體經濟於2008年受到影響。從2008年開始算起,GDP將一直處於低位徘徊,2009年或2010年年度數據見底機會較大。與1997年時相比,凈出口處於低迷狀態的時間或許更長,可能長達4至6年。在本輪危機中,影響外需不足的主體不再是東南亞,而是全球經濟,經濟需更長的時間才能復甦。固定資產投資受4萬億投資方案影響,將在2008年的基礎上繼續走高,並將處於高位運行狀態3至5年。同樣道理,財政支出也將如是。消費增速將在2009年出現較為明顯的下行,將伴隨著GDP增速的變化而變化。三、三大需求對GDP的影響分析以上通過政府這條主線對本輪經濟調整做了梳理,並預期了大致的經濟走勢。以下將細分資本形成總額、國內消費、對外貿易三個方面來具體分析2009年GDP及其走勢。【註:政府支出分為政府的消費支出與投資支出。在下述分析中,本部分將把政府支出中的消費部分以及投資部分分別歸入國內消費以及資本形成總額中,並不單獨對政府支出進行分析。】國內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對外貿易是我國GDP構成的三大要素。本專題的其餘部分分別從」國內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對外貿易」三大需求的角度論述了2008年三大需求的變動情況及其原因,並預測了2009年各個部分走勢及其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現將核心觀點總結列出:(一)對外貿易—經濟下滑的主要力量,2009年形勢不容樂觀同1998年相似,2008年經濟調整的源頭是從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最為直接的外貿部門開始的。2008年四季度以來外貿形勢的急劇變化,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沖擊很大。最突出表現就是進出口增速的急劇下降。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核算數據,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從2007年的2.6個百分點下降為2008年的0.8個百分點。圖5:2008年進出口同比增長速度但此次外貿部門受到的沖擊比1998年更為嚴重。首先,由於近幾年來我國外貿進出口持續高速增長,外貿出口依存度由2003年的26.7%上升到2007年的37.5%,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提高,對經濟的影響也就更為顯著。其次,此次的危機直接發生於我國的最主要出口市場美國和歐洲,進而引發全球性的危機;而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影響范圍局限於亞洲,當時美國和歐盟仍處於繁榮之中。圖6:我國近年出口依存度結合本系列專題文章」2009年宏觀經濟預測-對外貿易」一文,並綜合考慮各個因素,分析師預計2009年上半年凈出口仍將是拖累GDP增速的主要力量,而在2009年下半年會出現轉折,對GDP增速產生正面的影響。總體來看,分析師預計2009年凈出口增速為0。 (二)資本形成總額—政府投資加大力度,私人投資有望於2009下半年復甦正如前文所論述,本輪的經濟危機同1997年金融危機有著極其相似的地方。在上一輪危機中,政府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政府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並實施住房改革,極大地帶動和刺激了私人投資,帶動社會總投資的快速增長。當前,為了防止經濟快速下滑,應對經濟危機,政府也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宣布了4萬億投資方案,加大中央政府的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並頒布了一系列扶持房地產的政策,刺激私人投資領域。以下,我們通過對比來分析此次中央政府的基建設施帶動力度有多大? 圖7:1998年基礎建設投資帶動房地產投資從上圖可以看出,1998年政府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加上實施的房改,極大地帶動了私人部門的房地產開發。此前1996-1997年,房地產投資幾乎零增長,1998-2002年,房地產投資平均增速躍升至20%。據統計,房地產投資對於GDP的增速從1997年的0躍升至2002年的1.2個百分點。可見,上一輪財政投資效果非常顯著。分析師認為此次的財政投資的效果遠不如1998年。主要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一方面,1998年中國的基礎設施薄弱,興建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項目的經濟和社會回報率較高,因此政府只需投入部分資金,便能帶動社會投資參與,而當前,基礎設施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已基本上較為飽和;另一方面,當前房地產投資面臨深度調整,開發商的投資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打擊,政府基礎設施投資帶動的私人部門房地產投資效果將不如1998年的顯著。綜上所述,分析師認為,雖然中央政府投資帶動的效果不如1998年明顯,但隨著近幾年的發展,中國政府的財力有所增強,仍具備利用財政政策作為經濟增長穩定器的能力,即仍具備再擴大投資力度的能力。因此,財政投資對當前的經濟形勢無疑是一劑強心劑,有助於保持2009年的投資增速穩定。在私人自發投資增速下降,政府投資及其帶動投資有所增加的背景下,分析師預計2009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約在26%至30%之間。圖8:財政收入佔GDP比重另外,結合本系列的專題文章」2009年宏觀經濟預測-資本形成總額」一文中所提到的:存貨調整有望於2009年上半年結束,且在國家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下,房地產市場調整有望於2009年下半年產生復甦跡象,分析師認為2009年上半年投資對GDP增速的拉動還未呈現出來,下半年將會有明顯的拉動跡象。(三)國內消費—消費需求受到抑制,2009年下半年有望回暖消費可分為政府消費以及民間消費兩部分。正如」2009年宏觀經濟預測-國內消費」一文所述,2008年9月以來,受國內外各因素影響,消費增速不斷回落。圖9:消費增速月度變化情況考慮到政府積極財政政策的影響,2009年,政府消費支出將有所增加。但在就業形勢嚴峻、CPI大幅下滑等因素影響下,民間消費將在2009年處於低迷狀態,增速下滑的可能性較大。結合兩者的變化趨勢,分析師預計我國總體消費增速將下滑,2009年全年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速約為12-15%,實際增速約為11-14%。三、2009年GDP增速及其走勢預測綜上所述,分析師預計2009年全年GDP增速為7.5%-7.8%之間,而2009年GDP增速季度走勢可能呈現前低後高的現象,底部可能出現於2009年第二季度
㈦ 15年股災國家實際動用多少資全救市
這個真心不知道
但是有賺無虧是肯定的 。。。
㈧ 美國次貸危機是什麼危機,為什麼引發全體股災呢
次貸是次級按揭貸款,是給信用狀況較差,沒有收入證明和還款能力證明,其他負債較重的個人的住房按揭貸款。相比於給信用好的人放出的最優利率按揭貸款,次級按揭貸款的利率更高,這個可以理解吧?你還錢的可能性不太高,那我借錢給你利息就要高一些咯。風險大,收益也大嘛。放出這些貸款的機構呢,為了資金盡早回籠,於是就把這些貸款打包,發行債券,類似地,次貸的債券利率當然也肯定比優貸的債券利率要高咯。這樣呢,這些債券就得到了很多投資機構,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還有其他基金的青睞,因為回報高嘛。
但是這個回報高有一個很大的前提,就是美國房價不斷上漲。怎麼說呢?房價不斷上漲,樓市大熱,雖然這些次級按揭貸款違約率是比較高的(這個也容易理解吧,因為那些人信用狀況本來就差,收入證明也沒有,其他負債也重,還不起房貸也是容易發生的事情),但放貸的機構即使收不回貸款,它也可以把抵押的房子收回來,再賣出去不就也賺了嘛,因為樓市大熱,房價不斷漲嘛。
好了,危機如何發生呢?就是06年開始,美國樓市開始掉頭,房價開始跌,購房者難以將房屋出售或通過抵押獲得融資。那即便放貸的機構錢收不回來,把抵押的房子收了,再賣出去(難說賣不賣得出去,因為房地產市場萎縮,有價也沒市)也肯定彌補不了這個放貸出去的損失了。那麼,由此發行的債券,也是不值錢了,因為和它關聯著的貸款收不回來。之前買了這些債券的機構,不就跟著虧了嗎?很多投資銀行,對沖基金都買了這些債券或者是由這些債券組成的投資組合,所以就虧了很多。舉例,一系列事件包括:
——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
——匯豐控股為在美次級房貸業務增加18億美元壞賬撥備
——面對來自華爾街174億美元逼債,作為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裁減54%的員工
——8月2日,德國工業銀行宣布盈利預警,後來更估計出現了82億歐元的虧損(這個數字真的是巨額),因為旗下的一個規模為127億歐元為「萊茵蘭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銀行本身少量的參與了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德國央行召集全國銀行同業商討拯救德國工業銀行的籃子計劃。
——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繼新世紀金融公司之後美國又一家申請破產的大型抵押貸款機構。
——8月8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倒閉,原因同樣是由於次貸風暴
——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凍結旗下三支基金,同樣是因為投資了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銀行瑞穗銀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團宣布與美國次貸相關損失為6億日元。日、韓銀行已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產生損失。據瑞銀證券日本公司的估計,日本九大銀行持有美國次級房貸擔保證券已超過一萬億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內的五家韓國銀行總計投資5.65億美元的擔保債權憑證(CDO)。投資者擔心美國次貸問題會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強大沖擊。不過日本分析師深信日本各銀行投資的擔保債權憑證絕大多數為最高信用評等,次貸危機影響有限。
——其後花期集團也宣布,7月份有次貸引起的損失達7億美元,不過對於一個年盈利200億美元的金融集團,這個也只是小數目。
但次貸風暴引起的危機,已經嚴重影響各國資金流動性。簡單的說,在當前次貸問題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各銀行自然收緊信貸,避免放貸,這就導致銀行間短期同業拆解利率大漲,換句話說,大家都不想把錢放出去,因為也搞不清楚其他銀行因為次貸的損失會多大,財務狀況如何,所以就把同業拆解利率調高了。那反過來,同業拆借利率很高,導致資金籌集的成本大增,所以連銀行自己都不願意從其他銀行借錢。所以資金的流動性就大大降低,這個是有很大風險的,對本國各行各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籌集都有很大影響。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等看到目前流動性突然緊縮,所以就向市場緊急注入巨額資金。各國央行在數日內向市場注入超過三千億美元,方式就是,宣布向各大銀行提供比市場上同業拆借利率要低的無限額拆借,這樣就可以把同業拆借利率壓下來。但這樣的舉措,又會進一步地向金融市場表明次貸危機的嚴重性。例如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向市場注入巨資保持流動性,是自9·11恐怖襲擊來的首次。
危機是否進一步擴大,就要看各國各銀行到底關於次貸的損失有多大了。
總體上看,次貸對於中國的影響甚少,因為中國的資本市場幾乎是對外隔絕的。中國五大銀行投資美國次貸的數目甚少,目前估計他們總共的損失大概才50億人民幣,所以理論上對中國的影響甚微。但仍然要注意的是,如果次貸在全世界范圍內產生巨大影響,即便中國自身的直接損失很少,但外部環境導致美元的幣值,流動性波動極大,對國內的影響也不容低估。
㈨ 2015股市暴跌國家救市哪一塊
救市標的滬深300標的股,放心不會一直救下去的,終究要還給市場,充其量是托市
㈩ 1987年美國股災暴發的原因損失多少錢這些錢都被誰賺了
2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87年10月19日,一個讓人牢記的日子,一個被金融界稱為「黑色星期一」的日子,一個被《紐約時報》冠以「華爾街歷史上最壞的日子」。當我們回首當年那段痛徹心扉的日子,彷彿覺得它恍如隔世但又無比清晰……
最近的股市波動勾起人們對1987年10月19日股災的回憶。股民都不禁擔心,股災20周年將到來,歷史是否會重演。
近期,美聯儲前任主席格林斯潘表示,現在世界金融市場的景象,與1987年股災時非常相似。在市場中,恐慌情緒占據了上風。市場的不安定急壞了現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為了規避次貸造成的種種風險,他進行了大幅的減息救市。危機狂潮不但讓美國嘗到救市不易的滋味,也沖出國門,波及到全世界。各國政府紛紛採取措施予以應對。歐美通過注入近十萬億美元資金,紓緩了信貸的短缺。
雖然這些措施暫時穩定了市場的信心,但近日全球股市再起波瀾,通脹猛虎又蠢蠢欲動,讓市場不免又產生了股災「二十年一輪回」的擔憂。
摩根士丹利環球策略師碧斯表示,美國現在的市場狀況與1987年股災時相似,當時市場擔憂貸款突破極限,現在則有次貸問題,而現在對沖基金設程序盤,跌市時加劇沽售,與1987年流行的投資組合保險相同。
雖然市場近期已日漸平緩,道指也仍在14000點的歷史高位徘徊,但有分析師指出,全球化令現在金融市場的風險蔓延范圍更廣,市場也更全球化,據統計顯示,目前風險在全球擴散的速度比20年前更快,風險不再只存在於一個特定市場。
讓我們再次回顧一下20年前那黑色的一天……
1987年10月19曰,星期一,華爾街上的紐約股票市場颳起了股票暴跌的風潮,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盤事件。道瓊斯指數僅在一天內就重挫508.32點,跌幅達到22.6%,創下自1941年以來單日跌幅最高記錄。6.5小時之內,紐約股指損失5000億美元,其價值相當於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8。
這次股市暴跌震驚了整個金融世界,並快速在全球股票市場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倫敦、法蘭克福、東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均受到強烈沖擊,股票跌幅多達10%以上。股市暴跌狂潮在各國股民中引起巨大恐慌,許多百萬富翁一夜之間淪為貧民,數以千計的人精神崩潰,跳樓自殺。
「一切都失去了控制」,《紐約時報》這樣報道。許多百萬富翁一夜之間淪為貧民,最苦的是那些靠自己多年積存的血汗錢投資於股票的投資者。受股價暴跌震動,股民的心理變得極為脆弱。因股市暴跌而不堪於債務重壓的許多人,精神徹底崩潰,自殺的消息不絕於耳。銀行破產,工廠關門,企業大量裁員,人心惶惶。
有分析人士指出,1987年的那次美股暴跌,對美國經濟的沖擊並不明顯,其傷害也僅限於股市,而且恢復的速度也相對較快。但是近段時間所發生的這起風暴,雖然較不嚴重,但影響范圍擴大,產生了近10年來樓市最大跌幅、信用市場嚴重分裂、經濟增長放緩,以及反復無常的股市等一系列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