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明明基金賺錢,基民卻總是虧錢
如果基金業績很好,可是基民還是在虧錢,那就只有一種解釋「高買低賣」。
下圖是2011年到2019年,股票型基金的份額變化情況。
由上圖可知,
1.2015年大牛市的時候,投資者持有股票型基金的份額最高的。也就是說,大家在市場高點的時候,拚命的買股票型基金,俗稱「高買」。
2.在2014年熊市的時候,由於市場一直跌跌不休,投資者就把持有股票型基金贖回了(俗稱「低賣」),進而讓2014年的股票型基金份額是最低的。
所以即使基金業績再好,如果你總是這樣「高買低賣」,虧錢也就是早晚的事了。
② 為什麼有的人買基金會虧本為什麼他不等到下次大牛市到來時再賣掉呢
買基金當然虧本啦,一等就要等幾年有誰能容忍市值不斷下跌。
③ 有人說牛市也容易虧錢,這是為什麼呢
有人說牛市也會虧錢,這很正常啊,這是在整個大的市場趨勢向好的情況下,也仍然會有人虧錢,只是說在市場趨勢向好的情況下,賺錢的人會更多,但更多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賺錢,因為所有人都賺錢,那大家賺的是誰的錢呢?
你指望我今天買了這支股票,買了1萬塊錢的,明天這1萬塊錢就能變成11,000塊錢,不是說沒有這個可能性,而是說可能性微乎其微,百年難得一見,你憑什麼覺得你就能趕上呢?這可能性太低了,短線投資你是需要有信息的,要麼是內部信息,要麼就是你看到了某些大的新聞,覺得這會對某個公司造成很大的影響,它或者會上漲或者會下跌,這是可以預測的事情,你可以做一下,但這個基本上很難做,因為國內是沒有做空這種操作方式的。
④ 我的基金明明是漲勢,為什麼還虧錢
基金也是人在操作,沒有什麼東西是包賺的,虧錢很正常。一般來講,風險越大,風險收益也越大,希望風險小,那就選擇風險小的基金,簡單的判斷方法是,選擇收益率低的基金
⑤ 基金明明在賺錢為什麼基民一直虧
不是因為基金業水平不行,而是絕大多數基民對所持基金不了解,對基金經理不了解,對公司也不了解,也無從了解。
不了解就無法承受波動,無法預知未來,普遍淪為短炒。
結果是:基金業是賺錢的,基民大多數是虧損的。
京東金融今年發布的基民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僅有34.3%的基民實現正收益,0.5%盈虧持平,剩餘的65.2%都是虧損。
基民人均虧損2000多元(好消息是:比股民虧得少)。
這些基民有兩大特點
1、持倉數量少:近七成投資者僅申購一隻基金。
2、短線操作:80%的投資者持有單只基金不超過3個月就清倉走人。
為什麼會這樣?
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06月30日,全國已發公募產品的基金管理公司達117家,公募基金數量4355隻,資產規模總計10.07萬億,資產規模較16年末增加 9070億元,增幅 9.89%。
這裡面按投資方向不同分為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貨幣型基金……
從各類型基金的上半年業績表現看,QDII基金(投資海外)平均收益率最高,達7.22%,主要受益於港美股市場的良好表現。其次是股票型基金4.78%及混合型基金4.17%。
從基金公司規模看,旗下余額寶規模大幅增長的天弘基金以15186億元繼續蟬聯公募資產規模首位。
也就是說目前10萬億的公募基金資產里,天弘基金一家佔了15%以上。貨幣基金占基金業總體規模的一半。
所以基民實際上分出了兩個極端
1、買股票型基金的:追求高回報、集中、短炒。虧的都是這部分。
2、買貨幣型基金的:穩定但低回報的傻瓜式投資。賺零花錢。
一半是自己作的,一半是被逼的
根據去年底的數據:開放式基金自成立以來,偏股型基金的收益最高:年化平均收益率達到16.5%,超出同期上證綜指漲幅8.77個百分點。
如果基民用心研究、堅定持有、合理配置,大部分可以分享到中國股市的紅利。
但是難就難在這里,歷史數據已經顯示他們不可能堅定持有和分散配置。
因為普通人幾乎沒有可能選擇到一款他能判定的「好基金」。
這裡面涉及到基金的風格、定位、管理人能力、道德風險(老鼠倉)、人員變動、公司決策……太多因素的影響。
對投資者來說,如果能研究透以上環節,他其實完全有能力判斷一隻牛股了。因為股票有明確的財務數據、行業走勢等客觀數據。
大部分人,根本沒有花功夫去研究基金,也根本沒有這個經驗和能力去判斷。
從買入的時候就不知道邊界在哪裡:是激進還是保守?風控、止盈止損、倉位、配置,該怎麼安排?
沒有認知就無法承受波動,無法預知未來,普遍淪為短炒。
簡單說就是兩個字:瞎買。
於是基民的表現一般是這樣的
漲的時候,基金沒有牛股漲得快,懷疑基金經理能力:就這水平,不如我自己來炒吧。
跌的時候,比如剛過去的2016年,股票型基金平均跌幅12%,也懷疑基金經理能力:我還是趕緊跑吧。
如果說樂視網這樣的股票,不管被黑成翔還會有一堆鐵桿粉絲堅守;那麼基民幾乎都是一夜情,沒有長相廝守的。
然而怎麼辦?
現實是:股民虧的,遠超基民。散戶並不比基金靠譜。
資本市場機構化、去散戶化,是中外市場都證明的趨勢。
錢,早晚要交給專業的人打理。
需要解決兩個問題:
1、瞎買
大部分基民都是這個狀態:沒有遴選標准,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跟風買入。更不懂得根據基金的品類和周期進行配置。
2、短炒
因為不了解, 對自己這筆投資的性質、投資取向、風險邊界、判斷指標,都沒有明晰的定位,也沒有合理的收益預期,最後當成了投機短炒,而不是資產配置。
這個問題,基民和基金之間有一道無法逾越的認知鴻溝。
如果對於基金確實無法把控,建議轉投銀行理財產品。在購買之前可以到辨險識財查看該款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評價報告,這樣可以將風險降至最低。
⑥ 為什麼說牛市時投資貨幣基金很吃虧請哪位高手指點。
基金分四大類: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貨幣市場基金,指數型基金.
貨幣市場基金是指投資於貨幣市場上短期有價證券的一種基金。該基金資產主要投資於短期貨幣工具如國庫券、商業票據、銀行定期存單、政府短期債券、企業債券、同業存款等短期有價證券。
說牛市時投資貨幣基金很吃虧。無非是說貨幣基金比較炒股來說賺的少.但貨幣基金風險少,同時收益率也低.你不妨試試股票型基金,收益率會比貨幣基金高風險也較高.但是如果你對炒股不是內行的話,不如就把錢交給專業人員幫你炒.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⑦ 在大牛市中散戶也還是虧錢的主為什麼呢
在大牛市中散戶也還是虧錢的主:除了資金實力弱、信息不對稱等客觀原因外,也有其主觀因素:
一、「初生牛犢型」。此類投資者入市不久,「涉世不深」,沒有經歷過熊市深套割肉出局的血腥場面,對股市風險的傷力知之甚少且最容易被市場人士所左右。致命之處在於不知道休息,這山更比那山高。看了5000點,還想看7000點……結果追高在6000點,最終犯了方向性錯誤。
二、「短線是銀型」。此類投資者每天忙著追漲跌,交易日不買進賣出幾次就覺得不過癮。賺些散碎銀子還跟券商去分成。跑進跑出多了,到了關鍵時刻仍剎不住車,往往被前沖慣性推入「套」中。但此類投資者也不是等閑之輩,見事不對,立馬撤退,充其量將一隻手臂留在股市,整個人還是會斬倉出逃的。
三、「主動買套型」。此類人士有豐富的股市經歷,什麼場面都見過,心態極好,但因為手中持有的股票老不見漲,於是跟著市場人士的吆喝,對後市盲目樂觀,唱多號角永不離口。心想反正是擺著不花的錢,權當股市是銀行,不獲大利,絕不取款,套住了也絕不割肉。一副典型的「忍者神龜」的德性。豈料,一不小心在開盤價48.6元套在亞洲最賺錢的公司上,變最賺錢為最虧錢。
四、「提前抄底型」。此類投資者高位翻空,成功逃頂,暗自慶幸自己沒接住最後一棒。但往往晚節不保,在市場人士一片唱多聲中,自作聰明,以為底部就在眼前,逆市操作,殊不知在剛剛確立的下降通道中接過了莊家的籌碼。眾多散戶在中國船舶從300元跌到200元時,提前抄底。結果,在自由落體運動中輸得個體無完膚,邊坐滑梯邊大喊冤枉。
五、「人性的弱點型」。此類高手炒股頗有心得,操作也非常准確,往往能在急跌時搶到廉價籌碼,但此類投資者最大的毛病就出在一個「」字上。得無厭,獲利一倍都還嫌少。當股票上漲時,不賣!當股票下跌時更不賣!他的理由是漲了一倍我都沒賣,現在憑啥要賣。中國神創造的「神話」就讓眾多散戶抱定僥幸心理等待反彈,心中默念這次再上去就堅決賣了。殊不知股票像乘了電梯,怎麼上去的又怎麼下來了。此類投資者於是一咬牙:賺了錢都沒賣,憑什麼跌下來要賣。於是,下定決心長線持有。「」字多一筆,就成了「貧」字。
六、「麻木不仁型」。此輪回調行情被權重股滿倉套頂的中小散戶不在少數,他們眼睜睜看著別人在新熱點題材上掙大錢而自己無所作為,只能高唱:讓我一次套個夠。筆者有一位教授級的外科醫生股朋友,在134元高位買入中國平安,因天價融資遭腳踢,跌到60多元了,損失達20多萬元,但這位仁兄好像錢不是他的,居然沒有任何錶情。問他後市該怎麼動作,是不是換倉彌補損失?他說管他呢,反正頭都砍了再砍手腳也不痛,就當這幾十萬打了水漂吧。筆者告知他擁有再融資表決的投票權,他卻說:不知道網上怎麼投票。再說我那一票勢單力薄,猶如滄海一粟。你看,麻木到了何等地步?倘若這樣對待病人,恐怕要把手接到腳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