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然公司是怎樣破產的
安然公司(台灣譯安隆),曾是一家位於美國的得克薩斯州休斯敦市的能源類公司。在2001年宣告破產之前,安然擁有約21000名雇員,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力、天然氣以及電訊公司之一,2000年披露的營業額達1010億美元之巨。
破產原因如下:
1、安然的崩潰並不僅僅是因為假賬,也不全是高層的腐敗,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急功近利、貪婪冒險的賭場文化使安然在走向成功的同時也預掘了失敗之墓。正如一位美國學者指出的,安然的文化氛圍里有一種賭場氣氛。
2、安然的核心文化就是盈利,甚至可以說是貪財。在安然,經營者追求的目標就是「高獲利、高股價、高成長」。《財富》雜志撰文指出:正是由於安然公司的主管們建立了以贏利增長為核心的文化,經理們才有了很大的動力去涉險,安然追求的目標最後也只剩下一個,那就是贏利。
3、安然的公司精神就是冒險。安然鼓勵的是不惜一切代價追求利潤的冒險精神,用高贏利換取高報酬、高獎金、高回扣、高期權。安然甚至把堅持傳統做法的人視為保守,很快將其「清理」出去。同時安然內部不斷地進行著「大換血」,而招進的新人大多是工商管理碩士,一進門就會立即獲得五百萬元的炒作能源期貨大權。
4、安然衡量成功的唯一尺度是金錢。安然強調個人英雄主義而破壞了企業賴以存在的基石--團隊精神,使得安然的員工之間更多的是競爭,而不是合作。
B. 安然公司怎麼樣
2001年宣布破產。
安然公司(台灣譯安隆)成立於1930年,最初名為北部天然氣公司,是北美電力電燈公司、孤星天然氣公司以及聯合電燈鐵路公司的合資公司。1941至1947年間,隨著公司股票上市,公司的股權漸漸分散,到1979年,InterNorth Inc.成為公司的控股股東,並取代北部天然氣公司在紐約證交所掛牌。 1985年, InterNorth收購競爭對手休斯敦天然氣公司,並更名「安然」(Enron)。本來公司欲更名為「安特然」,但很快因字意不雅(Enteron:腸子)而再次縮略。 公司最初從事美國全國的電力、天然氣的配送,並在世界范圍進行電廠的建設、管道鋪設等基建。1998年公司成立Azurix公司,進軍水務業,並於1999年六月在紐約證交所部分上市。Azurix在主要的經營地布宜諾斯艾利斯未獲成功,造成了巨額虧損,2001年4月安然宣布將關閉Azurix並出售其資產。 通過率先將電力、電信等業務及附屬業務轉化成可以買賣的金融產品,甚至包括非同尋常的「氣候衍生產品」,安然自稱公司一直保持著健康成長。《財富》雜志自1996年到2001年,持續6年將安然評為「美國最具創新精神公司」,2000年安然更被該雜志評為「全美100最佳僱主」,在華爾街精英中安然裝修奢華的辦公室也被奉為美談。然而,正如事後被揭露的,安然報表所反映的許多利潤被虛增,甚至是憑空捏造出來的,公司通過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財務關聯交易,將不盈利的部分留在了表外。
隨著公司行賄以及在拉丁美洲、非洲以及菲律賓等地遭受政治壓力的謠言甚囂塵上,安然公司的全球形象日益受損。特別是在與印度Maharashtra 州電力公司一筆30億美金的合約中,安然被指通過喬治·布希和前總統比爾·柯林頓向印度政府部門施壓,2002年1月9日,美國司法部宣布對安然進行罪案調查,並於1月24日舉行國會聽證會。 2001年11月中旬,在被捲入一系列會計欺詐丑聞之後,安然和其聘請的會計事務所「安達信」面臨世上規模最大的破產深淵。一項由一家較小的能源類公司Dynegy發起的「白騎士」拯救計劃最終宣告失敗。 在2001年裡,安然的股價一路由90美元下滑至30美分。由於安然股票歷來被視為藍籌股,因此這對金融市場造成了史無前例的毀滅性打擊。
C. 當初美國安然造假,美國中小股民是否得到賠付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安然公司從發展壯大到破產也絕非朝夕之功,其中的原因自然不是那麼簡單。有宏觀經濟管理不嚴方面的、有微觀經濟管理失控方面的,有企業無法控制的外在的原因、也有企業能夠控制而不想控制結果最終導致無法控制的內在原因。在此,我們無法就安然破產的所有原因作出評斷,而僅就其內部原因作一些挖掘剖析。
(一)戰略決策錯誤。盡管安然破產的原因很多,但多數業內分析人士仍認為,企業的戰略決策失誤仍是最重要的原因。長期追蹤安然營運狀況的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CSFB)分析師勞納則指出,安然在錯誤投資上浪費了巨額資金,卻又無法創造利潤。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安然曾投資20億美元試圖改善企業內部網路,但完全是血本無歸。另一方面,安然又試圖擴大線上交易規模,以便涵蓋電力與天然氣之外的產品,然而最終失敗。安然過去的成功讓管理者們沉浸在過度自信之中,從而膽敢無視決策的風險。這些戰略決策風險主要表現在:其一,急功近利挺進到知識經濟網路科技的最前沿。公司盲目放棄了自己的主營業務,而轉向了電子交易等新領域,導致公司失控,猶如蕎麥農場種蘋果,蘋果雖然熟了,蕎麥農場已經垮了。
(二)輕視舉債風險。安然失敗的結果當然不是它沒有考慮到決策風險,美國企業戰略投資者的風險研究是世界一流的。安然更是以「規避金融風險」著稱——這是它的主要創新業務。也許正是這種規避風險的「專家企業」才可能犯這樣的錯誤,驕傲自大,輕視舉債風險,特別是企業外部宏觀經濟環境變遷帶來的風險,它對美國社會經濟大氣候變劣顯然沒有做充分估計。戰略決策方面的錯誤,套用一句老話,叫犯了盲目冒進的機會主義錯誤。而戰略決策上的失誤正是安然破產的致命原因。
(三)企業文化發展方向迷失。塑造怎樣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這直接影響著決策者的戰略管理。如果說企業文化管理是企業戰略管理的最終決定形式,安然的決策層顯然是鄙視了企業文化管理的合理性。正如通用公司的前任總裁韋爾奇所言:「通用過去與安然有很多合作,安然是第一流的石油天然氣供應商,但是安然後來轉向了貿易,對這一領域他們完全不熟悉,而且僱用新的人員,改變了自己的企業文化」。安然的高層把做實業時的理念及「專注戰略」完全轉移,狂妄而草率地過渡到了金融投資的所謂創新事業。當傑夫·斯基林進入安然時已經把安然的企業價值觀扭轉了,特別是1997年,年僅36歲的安迪·法斯托被任命為安然CEO後,開始了市場需求有限的情況下新一輪的「超常規」擴張,這時的安然已經從一家大型的能源公司,淪為一家從事能源衍生交易的「對沖基金」。新的企業文化和傳統行業的企業文化格格不入,在不同企業文化的沖突下,安然只能是二者取其一,於是就出現了「未能披露其寬頻服務業務的需求下降,而且由於許多參與者缺乏信譽,其創建寬頻交易市場的努力沒有成功的事實」;「未能及時沖銷由其首席財務長管理的某有限合夥公司進行投資的價值,從而事實上虛報了其營運收益報告」和「未能根據美國會計法則沖銷受損資產」的結果。狂妄的企業決策者鄙視企業文化的繼承與延續規律,正是安然戰略管理中最不可能「安然」的因素。
(四)企業本身沒有守法經營,發生了大量違規操作的行為。企業可以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利用法律空間實現其利益的最大化,但若其放棄了守法經營的基本理念,那麼其受到法律的懲罰和制裁便成為遲早的事情了。安然公司在經營過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違法違規行為:其一,暗箱作業,將債務、壞賬轉移到分支公司。有傳媒指出,安然手法是一種「會計的涅造」。最新一期美國《商業周刊》認為,「安然將財務的責任從賬面載體上消除,創造性地做賬,防範任何方面的人士(中下層職員、政府部門、股民等等)發現他們的外強中干、外榮內枯的真實情況,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二,利用財經審計的巨大漏洞,進行秘密交易以及「圈內人交易」。其三,隱瞞真實信息並製造虛假的報道,誤導股民及公眾視聽。在安然宣布破產前幾個月,安然已將內里掏空,但對外文宣仍然是鶯歌燕舞,一片繁榮。結果最終導致憤怒的安然公司職員和股民們向公司執行長官、董事會及高層管理人員提出47項指控,其中主要的五項是:涉嫌違反《公司法》;隱瞞債務,私下股票交易;公開用謊言誤導公司職員;在401(K)計劃戶頭上,安然違反公司職員退休金進入股市不得超過20%的規定,超過了60%;安然所雇審計公司大量銷毀文件,在休斯敦進行的碎紙活動,很可能導致毀壞證據的法律指控。
D. 求一部電影。和安然事件有關。記得電影裡面安然的股價一直下跌。只有這一點印象了。
The Crooked E: The Unshredded Truth About Enron
是這部 去看吧
E. 安然公司的轟然倒下據說與其設置了2000個SPV有關,真的如此嗎
安然公司是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2000年總收入高達1010億美元,名列《財富》雜志「回美國500強」答第七名,業務覆蓋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資產達620億美元。然而,安然公司的輝煌是建立在瘋狂做假的基礎上的。它對外借了巨額資金,但借款大部分列入了一些被公司高層所控制的合夥公司而沒有反映在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致使高達130億美元的債務不為投資人所知。與此同時,安然公司利用巨額借款大肆擴張,但投資大部分打了水漂。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人們對安然公司的懷疑越來越多,致使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安然公司進行了調查。隨著一系列內幕的披露,安然公司的股票價格從最高峰時的每股90多美元一路下跌至2001年11月30日的每股0.26美元。與此同時,巨額債務也相繼到期,而金融機構與投資者已對安然失去信心,致使安然公司陷入了財務危機。12月2日,安然公司不得不向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破產公司。
F. 2001年11月30日,安然股價蒸發多少億
2001年11月30日,安然股價跌至0.26美元,市值由峰值時的800億美元跌至2億美元...
G. 能不能介紹以下安然公司和它的丑聞
一直以來,安然身上都籠罩著一層層的金色光環:作為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在2000年的總收入高達1010億美元,名列《財富》雜志「美國500強」的第七名;掌控著美國20%的電能和天然氣交易,是華爾街競相追捧的寵兒;安然股票是所有的證券評級機構都強力推薦的績優股,股價高達70多美元並且仍然呈上升之勢。直到破產前,公司營運業務覆蓋全球40個國家和地區,共有雇員2.1萬人,資產額高達620億美元;安然一直鼓吹自己是「全球領先企業」,業務包括能源批發與零售、寬頻、能源運輸以及金融交易,連續4年獲得「美國最具創新精神的公司」稱號,並與小布希政府關系密切……
安然的噩夢
2001年年初,一家有著良好聲譽的短期投資機構老闆吉姆·切歐斯公開對安然的盈利模式表示了懷疑。他指出,雖然安然的業務看起來很輝煌,但實際上賺不到什麼錢,也沒有人能夠說清安然是怎麼賺錢的。據他分析,安然的盈利率在2000年為5%,到了2001年初就降到2%以下,對於投資者來說,投資回報率僅有7%左右。
切歐斯還注意到有些文件涉及了安然背後的合夥公司,這些公司和安然有著說不清的幕後交易,作為安然的首席執行官,斯基林一直在拋出手中的安然股票———而他不斷宣稱安然的股票會從當時的70美元左右升至126美元。而且按照美國法律規定,公司董事會成員如果沒有離開董事會,就不能拋出手中持有的公司股票。
也許正是這一點引發了人們對安然的懷疑,並開始真正追究安然的盈利情況和現金流向。到了8月中旬,人們對於安然的疑問越來越多,並最終導致了股價下跌。8月9日,安然股價已經從年初的80美元左右跌到了42美元。
10月16日,安然發表2001年第二季度財報,宣布公司虧損總計達到6.18億美元,即每股虧損1.11美元。同時首次透露因首席財務官安德魯·法斯托與合夥公司經營不當,公司股東資產縮水12億美元。
10月22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瞄上安然,要求公司自動提交某些交易的細節內容。並最終於10月31日開始對安然及其合夥公司進行正式調查。
11月1日,安然抵押了公司部分資產,獲得J.P摩根和所羅門史密斯巴尼的10億美元信貸額度擔保,但美林和標普公司仍然再次調低了對安然的評級。
11月8日,安然被迫承認做了假賬,虛報數字讓人瞠目結舌:自1997年以來,安然虛報盈利共計近6億美元。
11月9日,迪諾基公司宣布准備用80億美元收購安然,並承擔130億美元的債務。當天午盤安然股價下挫0.16美元。
11月28日,標准普爾將安然債務評級調低至「垃圾債券」級。
11月30日,安然股價跌至0.26美元,市值由峰值時的800億美元跌至2億美元。
12月2日,安然正式向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破產清單中所列資產高達498億美元,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破產企業。當天,安然還向法院提出訴訟,聲稱迪諾基中止對其合並不合規定,要求賠償。
安然模式的破產
首先遭到質疑的是安然公司的管理層,包括董事會、監事會和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他們面臨的指控包括疏於職守、虛報賬目、誤導投資人以及牟取私利等。
在10月16日安然公布第二季度財報以前,安然公司的財務報告是所有投資者都樂於見到的。看看安然過去的財務報告:2000年第四季度,「公司天然氣業務成長翻升3倍,公司能源服務公司零售業務翻升5倍」;2001年第一季度,「季營收成長4倍,是連續21個盈餘成長的財季」……在安然,衡量業務成長的單位不是百分比,而是倍數,這讓所有投資者都笑逐顏開。到了2001年第二季度,公司突然虧損了,而且虧損額還高達6.18億美元!
然後,一直隱藏在安然背後的合夥公司開始露出水面。經過調查,這些合夥公司大多被安然高層官員所控制,安然對外的巨額貸款經常被列入這些公司,而不出現在安然的資產負債表上。這樣,安然高達130億美元的巨額債務就不會為投資人所知,而安然的一些官員也從這些合夥公司中牟取私利。
更讓投資者氣憤的是,顯然安然的高層對於公司運營中出現的問題非常了解,但長期以來熟視無睹甚至有意隱瞞。包括首席執行官斯基林在內的許多董事會成員一方面鼓吹股價還將繼續上升,一方面卻在秘密拋售公司股票。而公司的14名監事會成員有7名與安然關系特殊,要麼正在與安然進行交易,要麼供職於安然支持的非盈利機構,對安然的種種劣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安然假賬問題也讓其審計公司安達信面臨著被訴訟的危險。位列世界第五的會計師事務所安達信作為安然公司財務報告的審計者,既沒審計出安然虛報利潤,也沒發現其巨額債務。今年6月,安達信曾因審計工作中出現欺詐行為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罰了700萬美元。
安然的核心業務就是能源及其相關產品的買賣,但在安然,這種買賣被稱作「能源交易」。據介紹,該種生意是構建在信用的基礎上,也就是能源供應者及消費者以安然為媒介建立合約,承諾在幾個月或幾年之後履行合約義務。在這種交易中,安然作為「中間人」可以很短時間內提升業績。由於這種生意以中間人的信用為基礎,一旦安然出現任何丑聞,其信用必將大打折扣,生意馬上就有中止的危險。
此外,這種業務模式對於安然的現金流向也有著重大影響。大多數安然的業務是基於「未來市場」的合同,雖然簽訂的合同收入將計入公司財務報表,但在合同履行之前並不能給安然帶來任何現金。合同簽訂得越多,賬面數字和實際現金收入之間的差距就越大。
安然不願意承認自己是貿易公司,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為了抬升股價。作為貿易公司,由於天生面臨著交易收入不穩定的風險,很難在股市上得到過高評價。安然鼎盛時期的市值曾達到其盈利的70倍甚至更多。
為了保住其自封的「世界領先公司」地位,安然的業務不斷擴張,不僅包括傳統的天然氣和電力業務,還包括風力、水力、投資、木材、廣告等等。2000年,寬頻業務盛極一時,安然又投資了寬頻業務。
如此折騰,安然終於在2001年10月在資產負債平衡表上拉出了高達6.18億美元的大口子。
破產餘波難平
在安然破產事件中,損失最慘重的無疑是那些投資者,尤其是仍然掌握大量安然股票的普通投資者。按照美國法律,在申請破產保護之後,安然的資產將優先繳納稅款、賠還銀行借款、發放員工薪資等,本來就已經不值錢的公司再經這么一折騰,投資人肯定是血本無歸。
投資人為挽回損失只有提起訴訟。按照美國法律,股市投資人可以對安達信在財務審計時未盡職責提起訴訟,如果法庭判定指控成立,安達信將不得不為他們的損失做出賠償。
在此事件中受到影響的還有安然的交易對象和那些大的金融財團。據統計,在安然破產案中,杜克(D uk e)集團損失了1億美元,米倫特公司損失8000萬美元,迪諾基損失7500萬美元。在財團中,損失比較慘重的是J.P摩根和花旗集團。僅J.P摩根對安然的無擔保貸款就高達5億美元,據稱花旗集團的損失也差不多與此相當。此外,安然的債主還包括德意志銀行、日本三家大銀行等
H. 安然事件
2001年美國的經濟方面的大事可以說非安然的破產莫屬,安然的破產本質在於公司自身的不能贏利,不過引起人們開始對公司調查的因素值得我們參考,也有利於我們對當前市場中的一些股票加以分析.
安然起初的問題,只是有人對他的盈利模式感到懷疑,而隨後有人發現作為安然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斯基林一直在拋出手中的安然股票———而他不斷宣稱安然的股票會從當時的70美元左右升至126美元。而且按照美國法律規定,公司董事會成員如果沒有離開董事會,就不能拋出手中持有的公司股票。這個一方面看好本公司股價的未來上漲空間,又受法律約束不能拋售股票的人卻不斷的做出了違法且有利不賺的事情,更引發了人們對安然的懷疑,隨後的調查發現了安然的假賬事件,繼而公司破產.
公司的高管無疑是最明白公司的現狀與未來的,斯基林之所以不斷的拋售說明了他對公司的不看好,事實也就是那樣,安然作為當時全球500強之一的企業也是一夜之間破產.在我們今天的A股中,不斷的會有企業發表申明對公司未來的看好,但是在看好的同時,我們看到的現象卻有不少是與安然當時的情況是類似的,那就是大小非的無情拋售.從高管談到大小非似乎是不相同,其實分析一下就明白是一回事.
我們今天市場中的大小非,是我們中國特有的一種現象,大家可以想一想這些大小非的持有者會與上市公司之間有著什麼樣的關系呢?最早上市的是一些國企,能持有大小非的無非是另一些國企再就是公司的高管了,隨著時間表的變化,可能持有者會有所變化,但是不管如何變,我想有一點,一定不會變,那就是這些大小非的持有者們或多或少不是公司的高管,就是與公司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人,他們對公司的現狀的了解是很清楚的.所以我們有理由把他們等同於公司高管(那些近幾年上市的民營企業的大小非的持有者就更不必說了.).一些公司在如今股價不斷創新低或是很低的情況下,還在拋售說明的問題也就很明白了,昨天我們說的蘇常柴A,眾多拋售中今天我們又看到的天房發展更是說明了這個問題,三季報顯示,每股凈資產達3.949元,業績增長三倍,主營收入增長百分之十九,結果大小非昨天還是以2.92元凈資產也不到的價買出了,說明了什麼問題?是公司也做了假賬,還是更看不到下面的公司發展前景,我想安然是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的.
當前,兩市每天差不多全有大小非們在不斷套現,除了對他們的暴利我們沒有辦法之外,(這是政府不為我們百姓著想)對於這些套現的公司來說,我們作為持有這些股票的朋友應加以認真的研究.不要作無謂的犧牲.
大盤今天下行後,尾盤回升收於一千七百上方,比想像的稍強些,這樣的強勢與許再有外盤的影響下,短期或有一點點小小的表現,但是對於當前沒有充足理由介入的情況下,除了能做到不怕止損的人進行快進快出的操作外,其餘人投資者仍以觀望為佳.板塊方面,受」兩會」影響,可能三通類的一些或有表現.
I. 安然(ENRON)衰落的原因,還有例子
Enron破產內幕及金融背景分析
Enron破產了,美國金融界里又倒下了一批預言家和基金管理人。的倒閉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也創造了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企業破產案。一向光芒照耀的美國金融界一下就黯淡了很多,是什麼原因造成了Enron公司的破產呢?
很多國內的經濟界朋友和我討論美國金融界的問題,並對照中國的情況來分析美國的金融問題,試圖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很湊巧的是,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審計出現了問題,結果中國政府出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政策,這個政策就是,未來中國的上市公司的財務審計必須要由海外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一下子就將中國的財務人員排除出去。當時我在一個經濟論壇BBS上這樣說,美國的金融界同樣黑暗,中國不從制度上解決問題,洋財務進來同樣解決不了中國的問題。沒有法律的制約,任何國家的會計師事務所都可能會重新陷入原來的怪圈,中國政府目前的辦法是個本末倒置的辦法,一個荒唐的辦法。
要談美國Enron公司,就要先談談美國的金融。大家對美國的制度都充滿了信任和嚮往,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國的制度不是最好,但確實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合理的制度。它主要的方針不是封堵,而是相互制約,用信用和制裁來約束各方。讓監督和競爭排除體制來維護秩序。無論任何事情,只要你遵守法律和秩序,你都可以參與,但你如果違反了法律及秩序,只好將你排出在外,讓你無法再在其中分一杯羹。也許有人會說,美國制度這樣好,怎麼還會出現Enron公司的事件呢?很明顯,美國金融界在這個事件中負有很大的責任,不客氣地講,美國金融界和政府管制單位對這個事件都要承擔主要責任,通過這個事件,美國的金融界必須要進行深刻的反思。
在大眾的眼中,美國應該是全世界最講自由的國家,經濟也應該是最資本主義的方式。但在我的眼中,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是表面現象,本質里更象共產主義國家的全民所有。在小型企業中,資本主義本質顯現的非常明顯,但在大型跨國公司裡面和金融界,它所體現更多的則是共產主義式的公有制。如果沒有對美國金融界的深入了解,沒有對共產主義中國的深入了解,你也許會很難理解這兩個世界上意識形態及社會制度截然相反的國家竟然有這么多的相同之處。
大家都知道,統治美國經濟的都是超級跨國公司,這些公司實力之大遠超過一個小國。它的股票持有人幾乎遍及世界各地,美國公民更是它的主要股東。無論這家公司的董事長還是總經理,幾乎都是聘請來的專業管理專家。盡管他們可能擁有部分公司股票或股票期權,但他們所持股份在整個公司里所佔有的比例也極為微小。即使是微軟這樣的公司,比爾.蓋茲所擁有的公司股份也是微乎其微。美國上市公司因為其本身資本結構的原因,形成了一個與東方國家極不相同的狀況,在東方國家中,特別是中國香港等地,董事長往往是企業的最大股東,所佔的股份比例往往高達企業總股份的百分之三十以上。但在美國,如果你能佔有公司總股份的百分之五以上,你絕對是公司的控股人。事實上,即使是這樣一個比例,在美國都很少見。而企業的董事長跟他所擁有的股份比例更沒有任何關系,董事長不過是股民聘請的一個高級管理人而已。美國這樣的企業資本形態,就造成了近似於共產主義國家的「公有化」企業,只是他們運用的公有制手段和形態不同,運行的制度不同。
在這個制度下運行的美國企業,其管理人的道德良心和制度性的約束就很有必要了。人的本性就是貪婪,當自身利益與公眾利益脫鉤時,沒有良好的制度性制約和法律的懲處就難以約束人的貪心。美國企業往往使用企業股票期權和高薪的方式來制約高級管理人員的貪婪,這在某種程度上講是很有效果,但從另一個角度上講也存在著不可預測性和漏洞。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同樣會在面臨巨大的個人利益時將公眾利益拋到一邊,相對於股民而言,企業高級管理人員更方便,更有理由來掩飾並修正自己的問題。這就是美國式的「公有制」本質。從嚴格意義上講,他們與大陸政府委派的企業管理者沒有太大的本質區別,他們都不是財產的所有者,企業的利益與自身的利益沒有根本上的聯系,公眾財產的比例遠高於個人所擁有的財產,他們是代表某些人的利益來管理企業,是職業管理人,而不是財產所有人。中美兩國在此方面的區別是,美國有更好的監督機制和完善的人才選拔競爭機制,使美國很難在人員選拔上出現問題,更容易將具備真正本事的人任用到企業中,加之完善的信用體制可以更好地讓高級管理人員自我約束。相對於美國,中國幾乎沒有任何制約機制,法律漏洞百出,更是形同虛設。
明白了美國上市公司的狀況,那麼我們就來再看看美國金融界的狀況是什麼。美國的各大商業銀行幾乎都是上市公司,無論從任何角度上看,都是「公有化」程度最高的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和各級管理人員與大陸國營企業員工沒有任何本質上的區別。相對而言,美國投資銀行和各類基金卻很少上市企業,更多的是非公開的私人企業。這個形態與美國的公司結構有關系,是公司制度的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狀況,相對而言,這些部門的效率往往會比上市的「公有化」程度高的企業更有效率,管理也嚴格。但這樣就能避免「公有化」的弊病了嗎?事實上,在投資銀行和各類基金會中,「公有化」的弊病更加明顯,情況更加嚴重。
基金是美國投資界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來源於保險,退休,醫療,保值,避稅,避險等各種不同渠道。這些基金的經理人大部分是美國經濟界精英,有著豐富的知識和實戰經驗。但同樣一點,他們都是被僱傭的職業經理人,他們個人的財富與基金投資人僅僅是薪水的關系,他們同中國的國有企業經理人一樣,並不擁有管理的基金的財產。所以,在心態上幾乎都是相同,管理龐大的基金只是他們謀生的工作,而根本就沒有私人企業家天生的貪婪和仔細。這樣一來,在管理效率上和責任上就缺乏了動力和活力。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說,在美國想借千萬美元或尋找千萬美元以上的投資要比你借幾十萬美元更容易,除去管理成本的因素之外,另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管理這些投資基金的經理人不是這些資本的所有者,他們更象一個「公有制」企業的經理人。約束他們的除去豐厚的傭金和薪水之外,依靠的只有自己的道德底線和法律的制約。相對而言,因為投資就有風險,如果你不是很明顯的侵吞財產,法律對這些經理人的約束幾乎是零。正因為這些條件和現象,所以,當你在美國籌集資本的時候,比起資本的個體擁有者來,你更容易說服他們。只要你有一份讓他們滿意,可以證明你並不是欺騙,而且計劃可行,有很高的利益回報,可以讓他們在你投資失敗時能對客戶有一個明確地交代的投資分析報告,他們就願意將錢交給你使用。特別是在美國這個資金充裕,資本市場競爭激烈的社會,職業經理人的膽量往往讓你吃驚,當你接觸到這個充滿了競爭壓力的金融圈,你就會發現,你向商業銀行借十萬美元可能需要半個月的時間,你要寫數十份信用報告;但你募集一億美元往往只需要十五分鍾,而且你不需要填寫任何報告,只要將你的構想告訴他們,基金經理人和投資銀行會調動專業人員幫你完成一切。這就是美國金融界的真正操作過程,一個讓外行人看得目瞪口呆的、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過程。
截止到目前,在全球關於Enron公司破產的分析報道已經多到不計其數。但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世界其他國家,真正了解內幕的金融界人士不是三緘其口,就是閃爍其辭,左顧而言它。而其他非金融界的人士因為其工作的原因不十分了解金融背景,結果,對Enron破產事件的報道主要集中在金融制度和信用問題上,新聞界因為政治的敏感性,把矛頭直接指向共和黨和美國總統小布希。關於美國金融制度的問題和會計師審計及信用的問題已經有很多文章談論並分析,本人認為有一定的道理,但任何分析如果脫離了大的環境和背景就只能是皮毛,而觸及不到本質的問題。那麼,也許會有人問,Enron公司破產的真正背景和原因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從八十年代的美國經濟環境來談Enron現象。我曾在一文中說過,Enron公司的破產是美國新經濟轉型過程中的必然結果,沒有什麼可以奇怪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Enron公司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能源公司,當時的美國經濟還在衰退期間,經濟轉型十分痛苦。在這個時期,資本極為充足,但卻不知道投資到哪裡。無論在何種狀態下,基礎的電力和其他能源都是金融界最喜歡最保險的投資項目,特別是在經濟衰退時期,基礎行業更是投資者的最愛。Enron公司正是在這個時期受到了金融界的注意,極為容易地募集到了大筆資本,在九十年代初期開始了大肆擴張。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網路經濟和生物經濟做為新經濟高速發展,引來了大量的風險投資,但投資界有一個顛撲不破的定理,就是分散投資,雞蛋不能放在一個藍子里。投資到網路經濟中的風險投資越高,投資到銀行和基礎行業里的避險資本也越高。但大家都知道傳統的基礎行業只能是保值,不能升值,要想消除網路高風險投資帶來的巨大風險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美國能源投資管制很嚴格,市場飽和,幾乎沒有什麼新的投資。事實上,在網路新經濟風行一時的時候,全世界及美國根本就沒有人願意投資資本到利潤率極低的電力和其他能源行業。但金融界投資了風險極大的網路和生物經濟,避險投資也要進行。就在這個關鍵階段,Enron公司提出了一個令全世界金融界都吃驚的大膽計劃,這就是「能源——金融」計劃。這個計劃在經過各界人士的研究之後,都覺得是個劃時代的大膽設想,而主持這個計劃的美國金融界人士更是對其充滿信心。結果,Enron公司由於這個計劃,理所當然地成為金融界投資避險資本的首選。當大量風險投資進入網路時,Enron公司得到的基礎投資也更多,幾乎是不受任何條件限制,而鼓吹Enron公司「能源——金融」計劃的美國金融界人士和投資機構,更是希望Enron一舉成功,並能給美國金融以及世界能源帶來一個嶄新的面貌。金融界在資本上全力支持Enron並全力鼓吹Enron「能源——金融」,企圖讓全世界的能源納入美國金融體系,規避美國能源在未來可能會受到的他國限制,讓未來的能源特別是電力和天然
J. 安然事件,安然公司只是把自己的年收入把多了,為什麼會影響他們後來破產,為什麼說是丑聞,就像我每月工
上市公司虛增收入的目的是為了讓虛假財務報表中的數字也就是營業收入回和凈利潤更加好看。
你個答人的工資對外吹噓是沒有影響的,但是上市公司不一樣,因為涉及到很多投資者(包括股民)的利益,這種財務報表中的不實陳述會誤導投資者做出不當決策。而安然公司的丑聞已經報道後,必然引起恐慌,然後是股票被大規模拋售,進而引起股價進一步下跌。這樣的後果就是公開市場上已經沒有安然公司融資的機會。對於企業來講,很多時候利潤並沒有現金流重要,因為短期內的虧損企業還可以承受,但是一旦資金鏈斷裂,導致的必然是企業無法持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