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市公司使用閑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
如果只是購買理財產品,完全不用停牌的,看來有別的消息,比如重組之類的。
如果它停牌,你只能受著!
② 上市公司可以拿閑置資金去理財嗎具體怎麼理財要無風險的
可以,目前很多上市公司都拿閑置資金去理財,比如購買國債,購買其他公司股票。因此有一類概念股叫參股金融
③ 【請問】上市公司利用可用自有閑置資金投資理財產品,是利好還是利空啊
是利好(即利多)還是利空需要根據上市公司投資的理財產品的市場行情具體而定。分兩種情況,具體如下:
1、利好(即利多)時:對多頭有利且能刺激股價上漲的消息和因素。 比如降息對房地產板塊就是利多。比如2012年6月7日,央行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次日地產股板塊集體漲幅超1%。
利好(即利多)對多頭有利,它能刺激股價行市上漲,利多的具體表現如公司利潤增加、股息增加,公司經營狀況好轉、利率降低等。
2、利空時:對空頭有利,且能促使股價下跌的因素和消息。比如2010年1月12日,央行宣布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重大利空消息,導致13日滬指跌2.8%,深成指跌2.97%。
利空能夠促使股價下跌的信息,如股票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惡化、銀行緊縮、銀行利率調高、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天災人禍等,以及其他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促使股價下跌的不利消息。
(3)上市公司閑置資金理財擴展閱讀:
利空與利多,從來就是一對歡喜冤家,勢不兩立還不說,有時還真假難辨。市場人士一般把利空分為實質性的利空,例如調高印花稅,就帶有政策調控的意味。而有的只是市場傳聞之類的利空,那就經不起考驗了,晚間有關方面人士一澄清,第二天股指就高開高走。
利多也具同樣的道理,也有實質性和非實質性之分,例如降低印花稅,就帶有政策鼓勵的用意,股指便會一沖上天,但也有傳說中的利多,一旦沒有兌現,不用說,所涉及的個股便跌跌不休。這種真假利空利多「騷擾」股市的例子,舉不勝舉。
多頭當然喜歡多出些利多,而空頭唯恐利空少了;多頭有時會利用利多出貨,也利用利空來吸貨;空頭也會利用利多反手打壓,真是一對股市中的活寶。
④ 一隻股票業績巨虧,為什麼還有閑置資金理財
因為只要是一個上市公司,他都會有一定的股東資金投入,上市公司的總資金也是進行其他項目的投入的,並不是總在這家上市公司里,所以他有閑置資金,便會去選擇理財,這樣也可以避免一些風險。
⑤ 請問有的上市公司明明用很多閑置資金去買理財產品,為什麼還去申請配股資金去收購資產像這樣的配股或者
股市本來就是圈錢的
⑥ 上市公司用自🈶️閑置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好事嗎
操作好了就是好事情!現在養老金都入市了!只要操作良好有序,讓錢生錢,還是不錯的選擇!但要注意不可以違規冒進!
⑦ 公司既然有閑置資金理財,為什麼不回購股票
理財資金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盈利來源,可以作為一項收入,但回購股票則不是出於財務需求,比如說:
1、回購後注銷,理論上公司回購股票的目的就應該是注銷,這樣子總股本會減少,對於公司來說,就等於是把錢扔水裡;
2、防止收購,減少被惡意收購的可能性;
3、推高股價或防止股價下跌,但這項操作在國內基本是邊緣地帶,上市公司一般不會冒這種風險來推高自家股價;
4、雇員福利,回購的股票用來推行員工持股計劃,或者進行業務激勵等;
5、其他目的,比如作為庫藏股用於今後的可轉債發行,或者優化資本結構等等
綜上可見,理財是財務目的,而回購股票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管理目的,所以兩者之間並沒有可比性
⑧ 上市公司閑置資金怎麼投資理財
一、進行風險評估,看您是屬於哪種風險投資者。
二、理財產品的分類:一種是資金池回類,也稱固定收益性答(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網銀版理財產品,比如標明某某款28天
46天
96天
186
365天版)這款理財產品是最安全的,給到客戶的預期收益基本能達到。一般登陸個人網銀選擇風險系數最小的理財就為這類型的理財產品。
三、理財產品的分類:結構性理財產品,就是把客戶籌集的資金投資在其他金融工具,比如股票,外匯,黃金等理財,所以它的收益往往是區間收益,比如4.5%-12.5%,比如以股票滬深指數為標准,當天基數為2000點,上限是2200,下限是1800,到達2200就得到12.5%的年化收益,反之則4.5%,所以在購買結構性理財一定要慎重!
四、一般平衡型和保守型理財客戶建議選擇固定收益型產品,激進型客戶可選取結構性理財,當然要結合目前的經濟形勢切入購買,不然較容易觸碰下限而達到最低收益甚至虧損。
五、最後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問清楚理財經理這款是固定還是結構性理財產品,結構性掛鉤的金融衍生工具是什麼,收益率怎麼計算,只有在了解全面的情況下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
⑨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規定有哪些
最近,銀行理財收益來率超自5%已成常態,甚至超7%的產品再現「江湖」。這種理財產品收益的節節攀升,不但吸引了個人投資者,也令A股上市公司嗅到了「錢味」。據統計,6月份以來,已有298家上市公司耗資629億元購買理財產品。
不過今年以來證監會對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已經開始不淡定了,年初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再融資新規,明確規定上市公司不得將募集資金投向理財等財務投資領域。對於廣大股民和實體經濟發展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此外,投資者還要留意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比例情況,留意相關公告信息。根據相關規定,上市公司發生的重大訴訟、仲裁事項涉及金額占公司最近一期審計凈資產絕對值10%以上且絕對金額超過500萬元,上市公司應該及時披露。
對於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規定,相信監管層後續會繼續完善相關規定內容,更有效的發揮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的作用,而不是簡單的用投資者的錢或者自有閑置資金用於財務投資。
⑩ 關於上市公司利用自有資金進行委託理財的情形,大家怎麼看 謝謝!答得精彩有分分獎勵哦:)
上市公司如有閑置資金來進行委託理財,嘗試冒較低的風險獲取較高的收益,無可厚非。但是這里有個度的問題,如果上市公司的主要收益來源都來自於這樣的委託理財,那就極不正常了,這樣缺乏穩定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要警惕。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實體經濟缺乏好的投資機會,實體經濟運行狀況不是很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