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上市公司 > 為什麼企業都要去國外上市公司

為什麼企業都要去國外上市公司

發布時間:2024-12-04 16:53:04

A. 為什麼有的公司會選擇在國外上市呢

眾多國內企業選擇在美國上市,各自的出發點均不一樣,但是通過美國上市,可幫助企業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目標。 1.企業家改變了生活方式:能夠迅速讓企業的資產證券化,用證券通過股市募集到所需要的資金,實際上是將企業的資產迅速變為可流通的有價證券和現金,使企業股東徹底的從資產不能變現的壓力中解放出來了,使股東過著有錢有閑的日子. 2.財富可世襲:很多企業家的下一代的價值觀與父母不一致,不願意與父母一起打拚守業或沒有能力繼承家業,企業家們非常擔心企業無法延續,財富無法從真正的意義上被繼承增值,通過上市徹底改變了這種無法突破的瓶頸,即使下一代是傻子,只要父母將自己在上市公司的合法股權,合法轉讓給下一代即可實現財富繼續增值. 3.企業家美國移民:在美國上市企業家可全家移民,三至六個月可獲得美國綠卡,可享受美國外交保護. 4.企業上市市值高:在美國可增長到20倍至80倍之間,一夜之間可使億萬財富變成幾十億甚至幾百億財富. 5.戰略發展需要。 美國市場對於急需進行市場擴張的國內企業來說就有極大的誘惑了,如果才能夠更快更加有效底進入國際市場?在美國上市是一條比較快捷的途徑。選擇在某地上市,面對的主要投資群體就是所在地的人們。通過美國上市,實際上就是在向全世界的群體展示自己企業的實力,給他們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然後通過後期的營銷運作,企業相對來說比較容易進入國際市場。因此,從戰略角度來考慮,通過這種方式不失為企業進行市場擴張的有效途徑。 6.規范公司治理,獲得國際先進企業管理經驗。 由於美國證券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在監管和規范程度方面都有一套成熟且嚴格的制度,並且在企業的整個監管方面力度比較大。隨著企業上市,企業變成了受社會關注的公眾上市公司,使企業有了更好的發展機遇,能夠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並且由於接受監管當局嚴格的監管,使公司在治理方面更加規范。 國內企業通過海外上市,將在國際化的技術、市場、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得到更多的合作機會。學習國外公司的先進管理經驗,對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增強在經濟全球化環境中的國際競爭力將大有裨益。 7.低成本融資,迅速提高企業競爭力。 從客觀上來看,國內證券市場發行新股速度在不斷加快,股市規模在不斷地擴張。但是,如果在短期內發行新股過多,必然對二級市場產生消極影響。 從主觀上講,公司在國內發行新股受到的限制較多,為了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升國際競爭力,低成本到海外上市將是企業的良好選擇。 此外,在海外上市和在國內上市有所不同,在海外上市是比較純粹的市場和企業行為。企業只要滿足法律所規定的條件即可上市,沒有名額等限制,人為的因素少一些,也不需要等待一年的時間。相對於國內上市而言,海外上市周期較短、手續也比較簡單,這都從綜合層面上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因此,完全依靠市場生存和發展的企業到海外上市籌集資金更是值得考慮的選擇。 由於美國金融市場十分龐大,尤其是美國紐約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在這樣一個平台上,企業短期內通過股票銷售籌集的資金,是大筆的、不可隨意撤出的企業發展資金,而且由於溢價或市場競價原因,其數額往往會接近甚至超過企業原有總資產。通常將企業資產的30%上市即可收回相當於原有企業100%~150%的投資,使企業實際增值一倍甚至更高。其次,建立長期在股市上融資的平台,每年都可能融得相當於上市資產的30%的資金。 8.品牌提升,提高在全球知名度。 能夠在美國上市相對來說就是一種實力的象徵。國外上市流程的規范性、嚴格性以及對企業整體素質的要求的苛刻性在一定程度上都要高於國內的標准。因此,一旦企業在美國上市成功,尤其是在國際上知名的證交所上市,那麼該企業在國內的知名度以及市場地位都會有很大的提高。此外,如果走美國上市,將在國際化的技術、市場、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得到更多的合作機會,為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創造條件,並將迅速打響國際知名度。而國際知名度,對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吸引力、兼容性及擴張力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B. 為什麼一般國內公司要選擇在國外上市

你好.上市公司特點 (1)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可為非上市公司,但上市公司必須是股份有限公司; (2)上市公司要經過政府主管部門的批准。按照《公司法》的規定,股份有限公司要上市必須經過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證券管理部門批准,未經批准,不得上市。 (3)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發行的股票不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的不是上市股票。 (1)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可為非上市公司,但上市公司必須是股份有限公司; (2)上市公司要經過政府主管部門的批准。按照《公司法》的規定,股份有限公司要上市必須經過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證券管理部門批准,未經批准,不得上市。 (3)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發行的股票不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的不是上市股票。 答案補充 這是股票要求 (1)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可為非上市公司,但上市公司必須是股份有限公司; (2)上市公司要經過政府主管部門的批准。按照《公司法》的規定,股份有限公司要上市必須經過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證券管理部門批准,未經批准,不得上市。 (3)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發行的股票不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的不是上市股票。 答案補充 這是上市條件: 根據我國《公司法》的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其股票上市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股票經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批准已向社會公開發行; 2、公司股本總額不少於人民幣5000萬元; 3、開業時間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連續盈利;原國有企業依法改建而設立的,其主要發起人為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可連續計算; 4、持有股票面值達人民幣1000元以上的股東人數不少於1000人,向社會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公司股份總數的25%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人民幣4億元的,其向社會公開發行股份的比例為15%以上; 5、公司在最近三年內無重大違法行為,財務會計報告無虛假記載; 6、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條件。 滿足上述條件可向國務院證券管理審核部門及交易所申請上市

C. 為什麼有些公司選擇在美國上市,而不是在自己國家

有些公司選擇美國上市肯定是有很多原因的,不在自家股市上市而跑別人家股市上市,有些公司處於各種方面的考慮還是選擇了美股上市比較好;我個人認為去美國上市的有以下幾種原因:

(5)美國股市注重高科技的公司上市

美國股市其實就是非常注重一些高科技的公司,也是支持高科技的公司在美股上市;類似有些高科技企業達不到A股的上市標准,只能通過美股上市融資;而恰恰美股也是為這些高科技公司打開了大門,這樣順水推舟的就成功在美股上市。

總之不管中國企業在哪個國家上市,每個企業都是有自己的選擇權,並非所有企業都是必須在自家股市上市,也沒有這個規定;最後企業在哪裡上市,肯定是有企業的大股東來決定的,不管選擇哪個國家的股市上市都是各有利弊之處,沒有十全十美的。

D. 現在為何很多公司要上市都是去國外上市而不是再A股呢

1 國內股市對上市公司的利潤都有明確要求。
不管是創業板還是主板都對企業盈利能力和營業收入提出了明確要求,但是科技互聯網公司上市之初,往往達不到這樣的條件,很多公司上市時甚至還是年年虧損的,最典型的就是京東,連虧了多年之後在美國上市。
但對於很多追求上市的科技互聯網公司來說,需要上市融資的時候正好還在發展初期,盈利模式還不太清晰,業務還在虧損。
如果等到盈利了再上市,很可能發展的時間窗口就過去了。
2 國內上市要求同股同權
很多科技互聯網公司,由於需要大量的融資,需要多輪融資,為了保證創始人團隊對經營的絕對控制權,避免大權旁落或者被資本裹挾,會設置一種AB股制度。比如1股B股,相當於10倍A股的投票權。這樣,即便創始人團隊只有很少的股權,那麼也能完成對公司的絕對控制。
國內的阿里巴巴、京東、網路等等公司都採用了類似的股權結構設計。
不過這倒不是大陸資本市場股市獨有的,就連世界金融中心香港也有同樣的要求。
正是此項要求,又把大量的科技互聯網公司隔絕在了門外。
3 國內股市很不穩健,動不動就暫停IPO。
自股市建立以來,已有有多次暫停IPO,有些科技互聯網公司不堪其擾,就跑國外上市。准備上市了,遭遇暫停IPO,一停就是一年半載,最佳融資時間可能就錯過了。
而且科技互聯網公司,快是很重要的,排隊排隊很可能就被友商超越了。
4 排隊排隊還得排隊
國內企業眾多,中小企業總數已經超過8000萬家,大多數都有融資需求,上市熱情很高漲,然後排隊的企業就多了。導致要上市的企業太多,排隊要排隊很久。而相比國內,在國外很快就能通過,顯然不願意在國內排隊漫長等候。
5 回歸A股也充滿不確定性
盡管有不少科技互聯網公司也希望能夠回歸A股,但是回歸A股不僅要從美國退市,進行股改,更重要的還得抓准時機,不然又是等等等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企業都要去國外上市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10萬本金月入 瀏覽:204
十全十美炒股戰法 瀏覽:336
炒股票不要心跳分享了一般而言 瀏覽:70
投資投資者參與科創股票交易方式 瀏覽:624
你認為以炒股為生可行嗎 瀏覽:824
牽著小豬炒股票啥意思 瀏覽:41
長江證券怎樣開通手機炒股 瀏覽:982
9歲學炒股 瀏覽:755
炒股自雇移民 瀏覽:242
快樂炒股入門教程 瀏覽:857
上市公司資本運營風險分析 瀏覽:98
廣發信德新三板基金 瀏覽:673
688106金宏氣體股票價格 瀏覽:264
機會戶開通科創板條件 瀏覽:295
炒股散戶專業 瀏覽:25
新三板永順生物申購 瀏覽:791
今日股票行情大盤指數多少 瀏覽:883
常熟銀行股票價格多少錢 瀏覽:732
大千生態有多少漲停 瀏覽:837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上市公司 瀏覽: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