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上市公司 > 上市公司利潤操縱文獻綜述

上市公司利潤操縱文獻綜述

發布時間:2024-10-04 08:48:39

Ⅰ 求助,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文獻綜述2000字左右,幫幫忙,我不會寫啊!

淺析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

摘要:上市公司由於其重要地位而在經濟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上市公司信息質量披露存在較多問題。本文針對我國上市公司信息失真的現象,從原因、危害進行了分析, 提出了規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治理對策。

關鍵詞:上市公司 會計信息失真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含義
所謂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未能真實地反映客觀的經濟活動,給決策者的相關決策帶來不利影響的一種現象。上市公司信息質量失真主要表現在:一是信息披露不真是,二是信息披露不充分,三是信息披露不及時。

二、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總體情況
自1720年在英國發生世界上第一例上市公司會計舞弊案——「南海公司」事件以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問題就成為了投資人和債權人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雖然在過去的二百多年裡,由此催生的現代審計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同時世界各國也普遍建立和完善了財務會計准則,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有了很大的保障。但是,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並未如投資人和債權人所希望的那樣從根本上得到遏制。相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的案件還時有發生。在中國,這種現象也同樣存在:據有關資料披露,財政部1999年抽查100家國有企業會計報表時,有81家虛列資產37.61億元,89家虛列利潤27.47億元;在2000年度在會計信息質量抽查中,在被抽查的159家企業中,資產不實的有147戶。這147戶共虛增資產18.48億元,虛減資產24.75億元;虛增利潤14.72億元,虛減利潤19.43億元。在上市公司方面:2001年經注冊會計師審計,深滬兩市上市的1000餘家公司共被審計出應調減虛增利潤189億元,擠掉利潤水分達15.9%。其中,審計調減利潤317億元,審計調增利潤128億元,調增調減利潤總額445億元;審計調減資產903億元,調增資產842億元,總體調減資產61億元,調增調減資產總額1745億元。特別是有6家上市公司資產調減幅度超過50%。同時在上市公司中也發生了如紅光股份欺詐上市案,瓊民源、銀廣廈、麥科特、ST黎明、猴王股份、東方電子、藍田股份等一系列上市公司會計造假案件。這些舞弊案件的頻繁發生不僅使會計的誠信基礎受到了嚴重挑戰,而且也嚴重損害投資者的投資信心。

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利益驅動的因素,也有制度缺陷的影響,同時還存在道德層面的問題。我國處在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在資本市場的完善程度、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外部監督機制方面所存在的一些問題,使得中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與復雜性。綜合考察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我認為,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我國資本市場存在的問題與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
我國的資本市場是在市場經濟制度尚不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缺陷的背景下建立發展起來的,存在著市場機制缺失、市場結構單一與市場行政化等方面的問題。由於資本市場市場化程度低,企業融資渠道少,具有「殼資源」屬性的上市資格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而依據現有的制度,公司上市、配股、退市等均是以會計盈利能力作為標尺,為了滿足上市或配股的條件或避免退市,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從事了合法但不合理的盈餘管理或會計造假活動。同時,以國有企業為主的上市公司,在股權結構方面人為分割,流通阻滯,「同股不同價,同股不同權」;加之國有股一股獨大,小股東所持股權較少,較少關心企業經營實際,投機風氣嚴重,很容易引發大股東通過關聯交易,侵佔上市公司資產,損害小股東利益的行為。如「鄭百文」在自身虧損嚴重的情況下,為獲得上市募集資金的目的,虛構財務贏余以獲得上市資格;「銀廣夏」為維持和重獲配股資格,虛構交易、誇大利潤以哄抬本公司股價;「藍田股份」採取多計存貨價值、多計固定資產、虛增銷售收入、虛減銷售成本等手段虛增利潤套取銀行貸款;以及在2003年1月9日國家頒布《關於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之後,以錦州港、大慶聯誼為發端,掀起了一股證券民事賠償的高潮。這些事件反映出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具有較強的政策拉動的特徵。

(二)企業產權中各行為主體的利益沖突導致企業會計信息失真
經濟學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的個體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每個個體都在他所依存的體制所允許的有限的范圍內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由於個體利益的不同,在組織中將產生不同的利益主體。
一般而言,企業產權中有政府、債權人、所有者、經營者和其他與企業相關的個體等幾大主體。政府最關心稅收的征繳;債權人最關注其債權是否能按時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關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資產能否保值和增值;經營者關心業績的增加是否給自己帶來額外的經濟收益;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關心股票的價值和公司的業績。由於他們具有不同的行為目標和經濟特徵,存在著不同的利益驅動,不可避免地出現利益沖突。而經營者的地位與其他利益主體相比有其獨特之處,即經營者直接管理著企業,他對企業的經營、動作負直接責任,因而他有著得天獨厚的信息優勢。然而,基於其自身利益的考慮,經營者只會提供滿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的信息。同時,由於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經營者「偷賴」動機會帶來「道德風險」問題,即經營者有動機操縱會計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虛假信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從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於各自的利益目標不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從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於各自的利益目標不同,對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樣,有些信息使用者確實需要真實、客觀反映經濟活動的會計信息,而有些則不然。有時由於個人、部門和地區的利益驅動,出於某種特殊目的如粉飾政績或隱瞞事實等的需要,他們可能並不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如果這些真實的會計信息對他們的目的不利的話。從債權人角度分析,它們關注債權是否能按期收回,也應要求真實的會計信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並盡早採取對策。目前企業最大的債權人是銀行,是否所有銀行真的都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呢?恐怕未必。這里同樣涉及到銀行的利益問題。目前我國的銀行大部分是國有銀行,接受貸款的企業大部分是國有企業,如果說在貸款發放之前銀行對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還有所要求的話(實際上連這一點都存在疑問),那麼貸款發放之後會計信息真實性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銀行和信貸人員自身業績考核的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對他們不見得有好處,二是就算他們知道借款企業的真實情況(當然是財務狀況不好的情況),他們也無法做些什麼。剩下股東,應該說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是最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的,因為他們與企業的產權關系最明晰,其利益相關性最大。但以目前我國證券市場而論,投資與投機並存,後者占的比重較大,以賺取短期差價為目的的「股民」甚眾,而真正願意以「股東」身份出現的長期投資者卻為數甚少,會計信息是否真實對廣大股民來說並不重要,他們所關心的是會計信息是否會令股價上升,因為這才是他們的利益之所在。有時,不同的產權主體為了達到各自的但又是一致的利益目標,可能相互串通,合謀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雖然這不僅可能損害其他產權主體的利益,而且可能損害企業的長遠利益。

(三)內部控制制度缺乏或低效
建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就在於發現、防止和糾正錯誤與舞弊。一個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起碼應該達到以下目的:保證業務活動按照適當的授權來進行;保證所有交易和事項以正確的金額,在恰當的會計期間及時的記錄於適當的帳戶,從而使會計報表的編制符合會計准則的相關要求;保證對資產和記錄的接觸、處理均經過適當的授權;保證帳面資產與實存資產定期核對相符等。所以從理論上講,一切的錯誤和舞弊是能夠被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及時發現和糾正的。但是,如果一個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著缺乏,則很容易發生發生會計舞弊。同時,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有重大影響的控制環境的好壞也直接地影響著內部控制制度是否發揮作用。舞弊信息之所有能通過會計系統最終形成財務報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已極不正常,這才使得會計舞弊行為有機可乘。

(四)外部監管不力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泛濫
在我國,會計工作的主管部門是財政部。財政部負責制定會計制度及監督實施。根據《會計法》的規定,財政、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職責,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料實施監督檢查。按理說,我們的監管應該是有效的,能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的泛濫。但是,實際上監督乏力、監管手段缺乏的現象依然存在。證券監管、財政、審計、稅務等部門都有權監管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但是,各個監管部門缺乏配合,各自進行監管,沒有達到各家齊抓共管,形成有效的和相互補充的監管機制。就拿受到監管比較多的上市公司來講,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質量不高是有目共睹的。企業上市後,經營不善的,就採取各種手段,虛增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潤,獲得增資配股的資格,進一步套取廣大投資者的資金。有的上市公司還配合莊家,違規炒作自己公司的股票。到了虧損得無法維持下去的時候,就進行債務、資產重組,出賣手中的殼資源。這已經成為我國上市公司的一道風景線。鄭百文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1997年底,鄭百文公司在實際虧損1.5億元的情況下,採用虛提返利、費用跨期入賬等手段編制虛假財務報表,年報中向社會公眾披露盈利8560萬元,並在1998年通過配股籌集資金1.5億元。鄭百文公司巨額虧空和造假事件於2000年披露後,證監會才介入調查。由於證監會監管的力量和手段都有限,很難及時發現上市公司的造假行為,其他部門也未起到相應的作用。

四、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是直接與市場經濟規則嚴重背離的行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資金和市場。上市公司向公開市場提供的會計報告信息是外界了解企業企業經營狀況的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指標。上市公司公布其會計報告後,企業會計報表的外部使用人,包括股東、債權人、潛在投資者和其它社會公眾,都會根據這些報表所反映的信息(資產—負債狀況、經營情況等)來做出自己的決策。如果企業向公開市場提供的財務會計信息是不真實的,投資者就會感覺上當受騙了。而如果資本市場上的投資人感覺到上市公司在利用這些虛假的會計信息向他騙錢,他就不會向上市公司投資;同樣地,如果銀行知道公司提供的報表是假的,他們就不會再借錢給企業。如果大家都不向上市公司投資,則企業就會象無水之魚,遲早會陷入難以為繼的窘境。因此,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是直接與市場經濟規則嚴重背離的行為。它不但會嚴重銷弱了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危害了廣大投資人和債權人的利益,使社會公眾對會計誠信基礎產生懷疑,也會從根本上動搖了市場經濟的信用基礎,削弱和扭曲了證券資本市場的資金籌集和資源調配功能,危害宏觀經濟的正常運行。會計信息失真也助長了腐敗行為,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和企業改革的順利進行。

五、 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建議
治理上司公司會計信息失真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多管齊下,綜合治理。基於以上分析,我認為要提高上司公司會計信息質量,主要應當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改善股權結構,明確市場機制
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前提是要及時發現問題。通過政府行政監管為主導的會計監管體系反應太慢,當發現問題時,通常後果已無法挽回。以市場為主的會計監管機制主要依*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發現和揭示問題,發現速度往往要快得多,而建立這一機制需要調動投資者挖掘上市公司會計問題的積極性,需要以股東多元化、股權微觀分散化與宏觀集中化的股權結構為前提。因此,降低國有股比重,構造多元化股權結構,依*市場機制增加股權流動性,是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首要任務。

(二)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
1、明晰產權,發揮產權對會計信息生成過程的規范和界定功能
產權是企業取得市場法人資格的基本條件,只有產權明晰的企業才能真正成為市場主體。企業本質上是一個合同,該合同廣義地規定了哪項任務應當由企業中的哪些成員來完成,在這里,基本權力(收益索取權、使用權、讓渡權)實際被分割給了不同的利益團體。在產權不明晰的企業里,權力的讓渡不足,使得企業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市場,未能按市場的規律實施企業行為,從而造成會計信息並未按市場的需要提供。
只有產權的明晰界定,才會使市場主體根據會計行為規范開展會計管理交易活動。這是因為產權的明晰為會計信息目標的實現創造了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資產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存在經濟上的契約關系。在這兩個條件之下,資源的配置相對地有效率:經營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時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場而非所有者的旨意來實施經濟行為。同時,會計主體可以根據交易費用的高低來選擇會計規范組合方式,充分發揮會計規范的激勵、約束、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
2、推行獨立董事制度
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於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確定上市公司董事會成員應當有三分之一以上為獨立董事,其中應當至少包括1名會計專業人士。如果上市公司董事會下設薪酬、審計、提名等委員會的,獨立董事應當佔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比例。獨立董事的主要職責是對上市公司及全體股東履行誠信與勤勉義務,維護公司整體利益,尤其是關注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獨立董事將在董事會下設的審計委員會等專業委員會中體現「獨立」的價值。獨立董事具有向董事會提議聘用或解聘會計師事務所、單獨聘請外部審計機構或咨詢機構等特別職權,並就上市公司重大關聯交易的公允性等事項發表意見。推行獨立董事制度,充分發揮獨立董事的制衡作用,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三)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並嚴格執行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對於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防止舞弊行為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1、制定發布內部控制標准體系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化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迫切要求強化內部會計監管,建立和完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為了盡快推動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財政部應制定和發布統一的單位內部控制標准,供所有單位執行或參考。一般地,單位內部控制標准應滿足以下幾方面的要求:一是制定的標准應包括內部控制制度的各個方面,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二是將共性的內容制定詳細具體的標准,對復雜和特殊的內容制定原則性的標准;三是對於關系會計信息質量的內部會計控制內容和單位履行法規制度的控制內容,應制定規范性標准,對於僅涉及單位內部管理控制的內容可制定示範性標准。
2、組織好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貫徹實施工作
首先,要大力宣傳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其次, 切實履行財政部門的法定職責,通過定期監督檢查,督促各單位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第三,通過經驗交流會等方式,指導、幫助各單位搞好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建設,同時利用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力量,為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貫徹實施提供人力、技術等方面的支持。

(四) 加強企業外部監管機制的建設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加強對上市公司的監管處罰力度
要充分發揮《會計法》在發揚正氣和打擊歪風方面的威懾作用。進一步完善會計核算制度體系,繼續完善《企業會計制度》。針對各個行業的特殊業務,抓緊研究制定分行業的專業會計核算辦法。強化上市公司經營管理的透明化,減少交易雙方信息差異,並完善包括司法調查、證券監管、違規預警、行業自律、媒體監督等在內的全方位信息披露監管體系。並在立法方面,加大對虛假披露的懲戒力度,從制度上提高信息披露違規違法行為的成本。
2、完善獨立評審制度
注冊會計師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前提條件是財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起步晚,相關政策不配套,因而在前進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專職注冊會計師人數不多,職齡內人數不足,缺少必要的風險基金;有的事務所單純追求收入,忽視執業質量,甚至出具虛假報告;由於組織機構部門化,審計業務行政化,介紹業務按比例分成,收入按比例上繳,成為主管部門搞福利、發獎金的重要經濟來源,因而嚴重損害社會中介組織的形象和與社會各界的關系,影響了注冊會計師獨立、客觀、公正的地位等等。黨的十五大確定了我國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培育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目標,把培育和發展市場中介組織提到了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的高度。因此,我們應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通過脫鉤和改制兩步走推進事務所體制改革,盡快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準的注冊會計師隊伍及一批會計師事務所,並加強注冊會計師的執業監督,使社會會計監督機構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警察」。要進一步明確社會會計監督機制對會計審查的結論所承擔的法律責任,充分發揮其作用,維護信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嚴肅性。

參考文獻

1、趙煊君.中國證券市場—監管與投資者保護[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2、薛祖雲.會計信息與市場管制[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3、張俊民.會計監管[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年3月
4、中凱,鄭小平.如何健全與完善企業財務評價體系 [J].《企業參考》,2004年
5、唐俐.正確計算和運用企業財務評價指標 [J].《渝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6、張先治.財務分析[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

Ⅱ 股票投資風險的文獻綜述

第五章 股市風險
(文章來源:股市馬經)

第一節 風險的定義
股市的風險,就是買入股票後在預定的時間內不能以不低於買入價將股票賣出,以致發生套牢,且套牢後的股價收益率(每股稅後利潤/買入股價)達不到同期銀行儲蓄利率的可能性。如青島啤酒,在1993年8月上市時的開盤價為每股15元,隨著股市的下跌,其價格直線下降。其後雖然股價反復波動,但再未突破10元,而青島啤酒股票近幾年每年的最高稅後利潤也只有0.26元。所以在10元以上購買青島啤酒的股民就產生了風險。一是股民不能在買入價以上將青島啤酒拋出;二是即使將所有的稅後利潤分紅,其收益率都比不上一年期的儲蓄利率,甚至都要低於活期儲蓄利率。

根據預定投資時間的長短,股市的風險又可分為短期風險和長期風險。對於短期投資者或投機者來講,其收益就是股票的價差,股市風險就集中體現在股票的價格上,即風險發

生的後果是不能將股票以不低於買價拋出,從而使資金被套。而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股票的

收益雖然有時以價差的形式表現出來,但更經常地還是體現在股票的紅利及上市公司凈資產的增值兩方面,所以長期投資的風險決定於股票是否具有投資價值。

由於股票的價格始終都在變化,股市的風險就處於動態之中。當價格相對較高時,套牢的可能性就大一些,股價收益率要低一些,其風險就大一些;而當股票價格處於較低水平時,套牢的可能性就小一些,股價收益率要高一些,其風險就小得多。所以股票的風險隨著股價的上升而增大,隨著股價的下降而逐漸釋放。(文章來源:股市馬經 http://www.goomj.com)

第五章 股市風險

第八節 風險承受能力及投資趨向
雖然有多種方法來規避股票投資的風險,但由於股票價格的不可測性,只要進入股市,無論是老股民還是新股民,是大戶或是散戶,局部風險的發生將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股票投資中,股民應根據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隨時調整投資策略及投資組合,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打擊。

股民的風險承擔能力因各人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它包括年齡、閱歷、文化水平、職業特性、經濟收入、心理素質、社會關系等諸多因素。其中,與股票投資關系最為密切的可概括為四個方面:投資動機、資金實力、股票投資知識和閱歷、心理素質。這四個因素決定著股民對投資風險的承受能力。

按照上述這四個條件可以把股民的風險承受能力劃分為三檔,即低、中、高。其中,風險承受能力低的股民具有以下一些特徵:
1.懷著投機沖動參與股票投資。這些股民大多是在炒股發財效應的感染下萌發了入市的慾望,他們從親朋好友那裡聽到種種關於股市致富的傳聞和故事,並從其示範效應中得到鼓

舞和刺激,盲目地認為別人能做到的自己一定能做到,別人能賺錢自己也不會虧損,在毫無風險意識的情況下,就雄心勃勃將資金投入股市。這些股民因入市匆忙,所選擇的時機往往都是股價的高位。

2.除了日常工作以外,既沒有其它的收入來源,也沒有賺錢的門路,而自己對發財致富的要求又十分的迫切,就把股票投資視為跨入有產階級行列的捷徑,對通過股票投資來獲取高額收益的期望值極高。這些股民一般都是工薪階層,是依靠工資收入來維持生活的普通企、事業單位的職工、中小學教師、機關幹部、退休職工等。

3.入市的金額大大高於自己的經常性收入,兩者之間相差數倍甚至數10倍以上,其資

金比重在自己畢生積蓄中所佔的比重過高,超過50%以上,有的股民甚至負債炒股。
4.文化水平較低且對股票的相關知識及炒作技巧了解甚少,各方面信息閉塞,消息來源僅局限於股市、股民或正規的刊物,參與股票投資時間不長,缺乏實際操作經驗,社會關系簡單,沒有熟悉經濟、金融及企業管理方面的人為之參謀。為其提供有價值的投資咨詢建議。

5.性格內向,為人處事謹小慎微,平日里比較吝嗇,把錢看得很重;對股票投資的風險無心理准備,市場稍有波動便惶惶不可終目,買了怕跌,賣了怕漲,一旦投資套牢,虧了本,心理負擔極重,對日常生活影響極大。

風險承受能力強的股民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徵:
1.投資股票主要是被股票豐厚的股息紅利所吸引,重視長期投資效益。在投資中不急於求成,對眼前利益並不十分在意。
2.有比較穩定和優厚的經濟收入,賺錢的門路較多,有一定的經營經驗和意識,有較高的額外收入。這些股民一般都是有產階級,比如個體工商業者、外資企業職員或股份公司的高級職員、演員、中間商、作家、發明家、僑眷等。

3.股票投資數量與經常性收入相差不大,股票投資金額只佔自己儲蓄資金的一部分,通常在1/3左右,有穩定的資金來源來彌補投資損失。
4.有比較豐富的股票投資理論與實務知識,具有股票投資實踐經驗,有比較廣泛的社會關系。其信息來源不僅僅是局限於股市或股民之間,在親朋好友中有經濟、金融或企業管理方面的行家,能得到較有價值的投資咨詢建議。

5.性格開朗、豁達,不計較一時的得失,情緒樂觀。一旦在股票投資中遭受局部損失,也能夠"拿得起,放得下",重整旗鼓,以利再戰。
風險承受能力中等的股民其特徵在以上兩者之間。
股民在股票投資過程中,可根據以上所列舉的特徵,對照和分析自己屬於哪種情況,根據自己的風險能力採取相應的投資對策。但在實際中,往往是資金實力不強及風險承受能力差的股民,在投資中最沖動,最期盼能以小博大,賭博心理最重。而一些有產階級,由於比較珍惜來之不易的財富,在入市前心理准備比較充分,其投資行為也相對比較保守和理智。

在將資金投入股市前,投資者應首先測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其方法是將上面提到的幾種情況歸納為若干選擇題,然後根據自己的情況對號入座,用肯定或否定來回答。
1.投資股票的目的不是投機。
2.投資股票是看中紅利收入。
3.希望在股票交易中能獲得豐厚的價差收益,但不貪圖這類收益。
4.股票的投資收益並不是重要的收入來源。
5.對長期投資更感興趣。
6.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7.有穩定的剩餘收入。
8.剩餘收入能夠滿足入市的最低保證金要求。
9.有能力承受和彌補股票投資的虧損。
10.熟悉股票投資知識。
11.有固定、有效的信息來源。
12.有從事股票投資的朋友。
13.參加過股票買賣。
14.屬於當機立斷者,而不屬於患得患失者。
15.精力充沛。
16.心理健康,不重虛榮重務實,在逆境中能保持樂觀和信心。
接下來再將測試結果進行總結,肯定與否定的答案各佔50%時,為風險承受能力適中者,肯定的回答多於否定的回答時,表明風險的承受能力較強,如果否定的回答多於肯定的回答,則意味著投資者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比較弱。

如果是風險承受能力較強者,就比較適宜於股票投資;如果是風險承受能力較差者,應盡量抑制自己的投資沖動,一般應先熟悉股票市場的基本情況,掌握一些基本的投資知識及技巧。如果一定要入市炒股,可暫時投入少量資金,以避免股票投資風險給自己帶來難以承受的打擊,影響工作及生活。

附 "南海泡沫事件"
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英國正處於經濟發展的興盛時期。長期的經濟繁榮使得私人資本不斷集聚,儲蓄不斷膨脹,而投資機會相應不足,大量暫時閑置的資金有待尋找出路,而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在這種情形下,一家名為南海公司的股份公司在1711年宣告成立。南海公司的業務范圍是在南美經營奴隸貿易和捕鯨業務,但在公司董事中並無一人精於此道,公司發起人的真正目的就是利用人們急於投資發財的慾望騙取錢財。

在公司成立的最初幾年,南海公司先以認購政府債券的方式從政府那裡獲得了對南美貿易的壟斷權,在公眾中樹立了創利公司的光輝形象,引起了人們購買該公司股票的極大興趣。

1720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並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如第一年僅僅只需支付10%的價款來購買公司的新股票,使得投資者接踵而至,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眾參議員,而當時的國王也禁不住誘惑,竟也認購了價值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該公司的股票行情急劇上揚。同年4月,該公司新發行的300英磅面值的股票在一個月內便上升了近一倍,三個月後便漲到了1000英磅以上。由於股票價格持續上漲,其股價就象一個越吹越大的泡沫,人稱"南海泡沫"。而此時,該公司的經營狀況已到了瀕臨破產的邊緣。眼見陷阱已經布好,公司的操縱者便決定脫身,他們拋出了全部的股票。而當公眾了解到公司的真相以後,南海公司的股票價格便一瀉千里,市場籠罩在一片恐慌之中,成千上萬的股民慘遭重創甚至傾家盪產。

南海泡沫事件令股民猝不及防,在這次事件中損失慘重的科學家牛頓驚嘆道:"我能計算出天體的運行軌跡,卻難以預料到人們如此瘋狂"。為了防止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英國議會在事後通過了"泡沫法案",該法案對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提出了許多限制條件,從而也窒息了英國股份公司的發展。

總結"南海泡沫"事件的發生,其教訓主要有以下四點:
1.公眾缺少相應的股票知識。
2.資金冗餘,投資機會相應不足,而股票正好處於供不應求狀態。
3.股票的暴漲使人們輕信"股票至富"的魅力,使越來愈多的市民湧入股市,從而造成股市"泡沫"的越吹越大,導致市場投機愈來愈瘋狂,為股票市場的暴跌埋下禍根。
4.股票市場的巨大的集資誘惑,加上政府對股票的管理鬆懈,使公司不受法律約束而濫發股票。

Ⅲ 求關於"盈利質量分析"的文獻綜述

上市公司盈利質量分析

儲一昀 王安武

(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200433)
一、研究目的
上市公司盈利問題一直是個很敏感的問題,因為它關繫到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利益關系人的利益,因此如何合理評價公司的盈利情況就顯得十分重要。目前用來評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標主要有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總資產收益率、銷售利潤率等。這些指標從不同的角度對上市公司的盈利進行評價,比較全面,但也存在明顯的缺陷
不能反映盈利的現金流人,即無法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質量問題。毫無疑問,盈利如果沒有現金流人,不僅無法進行分配,而且還會影響到資產的質量,誤導投資決策。為此,本文利用上市公司的實際數據,擬通過對有關盈利指標的對比分析,進一步揭示上市公司的盈利質量問題,即盈利是否有足夠的現金保證,是否普遍存在應計制下盈利的虛假問題,
同時提出一個評價盈利質量的合理方法,以提高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水平。
二、分析方法
(一)盈利能力和盈利質量的含義
盈利能力和盈利質量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企業的盈利情況,二者各有側重。盈利能力強調企業獲取收益的能力,它以應計制為基礎,其表現為稅後凈收益的大小及有關比值的大小;而盈利質量則反映盈利的確認是否同時伴隨相應的現金流入,即以應計制為基礎的盈利是否與現金的流人相伴隨。只有伴隨現金流人的盈利才具有較高質量,具體表現為以應計制為基礎計算的有關盈利指標數值與以現金制為基礎計算的有關盈利指標數值的差異程度,一般而言,這一差異越小,盈利質量就越高。
(二)實證指標設計
根據前面對盈利能力和盈利質量的界定,盈利質量可以用應計制和現金制下有關盈利指標的差異程度來評價,因此盈利質量的評價與現金有關,盈利質量評價指標的構成應體現現金流量的特徵。盈利質量的高低主要看盈利是否伴隨現金的流入,如果有現金的同步增加,則盈利是有現金保證的,盈利質量較高,否則盈利質量較低。用現金流量來反映盈利狀況的指標也有多個:經營活動現金流量,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分得股利或利潤所收到的現金,取得債券利息收入所收到的現金等,這些指標在反映盈利狀況方面各有優點。但這些指標是以現金制為基礎的,無法直接與以應計制為基礎的有關指標進行比較。因此如果要將這些以現金制為基礎的盈利指標和以應計制為基礎的盈利指標聯系起來,則應構建與應計制指標如凈資產收益率具有可比性的指標,也就是說,對比指標的構成含義並不改變,但有關數值應為現金流量表中的有關數值。這些指標的含義與應計制下的含義相近,只是數值轉換為現金流量,通過這些指標的對比分析,可以發現目前上市公司盈利中存在的問題。
對於評價盈利質量指標的設計,本文採用對比的方法,設計了四組對比指標,其排列順序分別為:凈資產收益率(ROE)、每股收益(EPS)、總資產收益率(RQA)和銷售利潤率(具體情況見下表)。將其具體分成兩類:第一類對現金流量表的有關項目進行了調整後計算而得到,第二類直接利用現金流量表的有關項目進行計算。這樣分類的原因在於:雖然我國發布了現金流量表准則,但其具體構成項目與國際會計准則、美國和英國等國的會計准則還存在差異。在我國的現金流量表中,分得股利或利潤收到的現金、債券利息收入收到的現金等並不作為經營活動現金流入,而列在投資活動中;對於付現利息和籌資費用不作為經營活動現金流出,而列在籌資活動中,而這些項目均反映在凈利潤中,這樣使得凈利潤和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可比性受到影響。因此本文的前四個指標對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做了調整,將分得股利或利潤收到的現金和債券利息收入所收到的現金作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加項,而將付現利息和籌資費用作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凋項,這樣使得凈利潤和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計算。口徑趨於一致,具有可比性,以便客觀地評價上市公盲的盈利質量,而後四個指標均未調整而直接計算。
盈利指標
現金制
應計制
對比指標(現金制-應計制)

凈資產收益率
(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潤收現+債券利息收現-利息付現-籌資費用付現)/股東權益
凈利潤/股東權益
CHAI

每股現金流量和每股收益
(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潤收現+債券利息收現-利息付現-籌資費用付現)/股本
凈利潤/股本
CHA2

總資產收益率
(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潤收現+債券利息收現-利息付現-籌資費用付現)/總資產
凈利潤/總資產
CHA3

銷售利潤率
(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潤收現+債券利息收現-利息付現-籌資費用付現)/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所收到的現金
凈利潤/主營業務收入
CHA4

凈資產收益率
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股東權益
凈利潤/股東權益
CHA5

每股現金流量和每股收益
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股本
凈利潤/股本
CHA6

總資產收益率
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總資產
凈利潤/總資產
CHA7

銷售利潤
經營活動現金流量/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所收到的現金
凈利潤/主營業務收入
CHA8

相比較而言,前四個指標比較客觀,而後四個指標便易懂。將這8個對比指標的差額分別定義為CHAl、CHA2…CHA8(下文同此),這樣如果差額為正則表明盈利有現金保障,盈利質量較好,反之則較差。
(三)盈利質量的評價標准
在用上述8個指標評價上市公司的盈利質量時,如果指標為正,則表明應計制確認的盈利有現金保障,盈利質量較好;如果指標為負,則表明應計制確認的盈利缺乏現金保障,盈利質量較差。但盈利質量不能仗憑一兩個指標來評價,因此本文將盈利質量分為三個層次:(1)8個指標均為正值,盈利質量良好;(2)8個指標有正有負,盈利質量一般;(3)8個指標均為負值,盈利質量較差。並以此標准來評價我國上市公司的盈利質量。
三、樣本選擇
本文的樣本分為兩部分:
(一)選擇1998年中期報告第一次公布現金流量表的266家上市公司為樣本,由於虹橋機場巳月一6月)和杭鋼股份(3月一6月)不具有可比性,故剔除這兩家公司後,最終確定264家上市公司作為正式樣本。由於罰·渝欽白和引二農商社的凈資產為負,同時凈利潤也為負,會出現凈資產收益率為正的不正常情況,因此在計算凈資產收益率時取凈資產絕對值。264家公司占公布1998年中報的812家上市公司的32.51%,其中只有1家公司未經過審計,這樣看來樣本的可信性和代表性值得信賴。
(二)選擇截至1999年4月30日已經公布年度
報告的868家上市公司為樣本,有7家公司未公布現金流量表,其餘861家公司均披露現金流量表,將861家公司作為正式樣本,此時樣本代表性更好,而且全部經過審計,其可信性較高。將引不白雲山 (0522)凈資產取其絕對值,以免凈資產收益率計算的混亂。在現金流量表項目申,對於深發展(0001)和鞍山信託(600816)分別以收到的貸款利息和收回的中長期貸款代替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
四、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總體結果
差額
CHA1
CHA2
CHA3
CHA4
CHA5
CHA6
CHA7
CHA8

1998

中報
負值統計數量(家)
192
192
192
185
191
191
191
179

佔比(%)
72.7
72.7
72.7
70.1
72.7
72.3
72.3
67.8

位置最大差距
13

平均值
189

1998

年報
負值統計數量(家)
608
609
609
620
549
550
550
564

佔比(%)
70.6
70.7
70.7
72.0
63.8
63.9
65.5

位置最大差距
71

平均值
582

從上述統計結果看,在1998年中期報告公布現金流量表的264家上市公司中平均有189家上市公司存在盈利確認和現金流入不同步的問題,佔264家上市公司的71.59%。保守計算有179家上市公司,最多有192家上市公司存在現金流入滯後於盈利確認問題。在1998年報中,平均有582家公司現金流入滯後於盈利確認,佔861家公司的67.60%,較中報的71.59%略有下降。從8個指標的比例來看,除CHA4略有增加外,其餘7個指標的負值比仍均有所下降,這個結果反映出我國在去年出台的一系列會計准則在實踐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財政部的66號文件關於資產重組收益確認的規定,使得上市公司進行盈利操縱的空間進一步縮小。
(二)統計分析
(1)比例分析
項目
指標全部為正
指標有正有負
指標全部為負
合計

1998中報
數量(家)
67
21
176
264

佔比(%)
25.38
7.95
66.67
100

1998年報
數量(家)
216
122
523
861

佔比(%)
25.09
41.17
60.74
100

上表說明1998年中報的264家上市公司中有66.67%的公司盈利質量較差,有25.38%的上市公司盈利質量較好,而居於中間的上市公司則較少,盈利質量處於兩極分化狀態。在1998年報與申報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盈利質量有所提高,具體體現在指標有正有負的比例由7.95%提高到14.17%,提高了6.22%,指標全部為負值的比例由66.67%下降為60.74%,下降了5.93%;指標全部為正值的比例基本維持不變;同樣反映出我國上市公司的盈利質量較差,且處於兩極分化狀態。
在平均有189家公司8個指標全部為負值的1998年中報申,有176家上市公司8個指標全部為負值,佔189家公司的93.12%,佔264家公司的66.67%,表明這8個指標在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質量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同時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在1998年年報中8個指標均為負值的有523家上市公司,佔861家公司的60.74%,較中報的66.67%有所下降,盈利質量有所提高。但也說明上市公司盈利質量並不樂觀,在861家公司中有523家公司現金流人嚴重滯後於盈利的確認,存在一定的盈利操縱問題。
1998年中報中指標既非全為負值也非全為正值的上市公司有21家。我們發現這樣類型的上市公司比較少,只佔264家公司的7.95%。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上市公司的盈利質量處於這種情況:要麼指標全部為負,要麼指標全部為正,而有正有負的情況則較少,即盈利質量處於兩極分化狀況。這同時也說明用上述8個指標評價盈利質量的有效性。1998年年報中指標既非全為負值也非全為正值的上市公司有122家,這122家公司佔861家公
司的14.17%,比中報有所提高,但仍然反映出我國上市公司的盈利質量處於兩極分化狀態。
1998年中報中8個指標均為正值的上市公司有67家,表明這67家上市公司的盈利是有現金保障的,盈利質量較好,但這類公司只佔264家公司的25.38%,比例較低,同時,有近四分之三的上市公司盈利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現金保障,盈利質量較低。1998年年報中8個指標均為正值的上市公司有216家。這216家公司佔861家公司的25.09%,與中報的25.38%基本相當,進一步證明有近四分之三上市公司的盈利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現金障,盈利質量較低。
(2)平均值分析
下表列示了8個指標的平均值情況:
CHA1
CHA2
CHA3
CHA4
CHA5
CHA6
CHA7
CHA8

1998中報
-0.0444
-0.1599
-0.0313
-0.4374
-0.0302
-0.1266
-0.0266
0.4938

1998年報
0.0011
-0.1853
-0.0355
-0.1417
0.0313
-0.1236
-0.0241
-0.1094

1998年中報中,CFlA4如果排除深發展極端值的影響則為-0.80998,CH艙如果排除深發展極端值的影響則為-0.124526。經過上述調整,我們發現8個指標的平均值均為負數,這從總體上反映了我國上市公司現金的流入嚴重滯後於盈利的確認。這說明我國上市公司的盈利質量不夠理想,存在盈利操縱問題。盈利的獲得缺乏現金的保障,這同時也制約了上市公司的發展。在1998年年報中,CHM和CH妨為正,其餘為負,較中報有所提高,但在盈利質量方面並沒有明顯改善,同時能夠看出上市公司更加關注凈資產收益率,尤其是一些特別處理公司,在1998年報中THM指標前20名中有14家為特別處理公司。
(三)盈利質量與應收帳款關系的分析
應收帳款的增加並不一定就是盈利操縱的結果,應收帳款的增加有許多原因,如賒銷政策的變化、資產規模的增加等,所以不能通過應收帳款的增加而得到盈利操縱的結論。但如果應收帳款(包括應收票據)的增加與主營業務收人的比值為正,對於這樣的上市公司是否有盈利操縱行為呢?本文對此做深人分析。將1998年年報的861家公司剔除30家公司(未公布期初資產負債表和主營業務收人為負值的港澳實業)後的831家公司做為研究對象,其
中(期末應收帳款+期末應收票據-期初應收帳款-期初應收票據)/主營業務收入大於0的公司有540家,佔831家公司的64.98%。這540家公司的具體統計結果如下: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這540家公司的盈利質量平均水平較低,可能存在一定的盈利操縱行為,對8個指標均為負值的378家公司做進一步的分析後,發現378家公司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攤薄
8項對比指標
數量
比例
樣本比例
按本計算應有數量
差額

均為正
97
17.96
25.09
135(540×216/861)
-38

正負兼有
65
12.04
14.17
77(540×122/861)
-12

均為負
378
70.00
60.74
328(540×523/861)
50

合計
540
100
100
540
0

計算)為11.35%,而樣本總體831家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攤薄計算)為3.06%,可見這些公司存在著利用應收帳款(包括應收票據)虛增盈利的情況,由於沒有相應的現金流入,使得8個指標均為負值。在378家公司中凈資產收益率(攤薄計算)小於0的有3家公司,在0與6%之間的有47家公司,其餘378家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攤薄計算)大於6%,佔378家上市公司的86.77%。據《上海證券報》(1999年5月6日)公布的擬於1999年配股的上市公司有134家,其中有75家公司(佔134家公司的55.97%)屬於上述378家公司之中,可見我國擬配股公司盈利操縱之嚴重。
(四)虧損上市公司盈利質量分析
1998年公布年報的861家公司,有77家公司出現了虧損,對其進行盈利質量的分析,結果如下:
8項對比指標
數量
比例
樣本比例
按樣本計算應有數量
差額

均為正
60
77.92
25.09
19(77×216/861)
41

正負兼有
12
15.59
14.17
11(77×122/861)
1

均為負
5
6.49
60.74
47(77×523/861)
-42

合計
77
100
100
27
0

從上表可以看出,虧損上市公司的盈利質量高於樣本總體水平,這反映了我國虧損上市公司的盈利質量比較好。而從一般的角度看,虧損與盈利質量應成相反方向變動,但上述結果卻成正方向變動,這里是否還有其他更深層次的原因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規定,如果上市公司連續三年虧損,公司將被處以暫停股票上市,之後,若在限期內仍無法扭虧為盈,不再具備上市條件的,公司最終將受到終止股票上市的處罰。上市公司一旦因虧損而被特別處理、暫停上市乃至終止上市後,公司的管理人員、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利益都將受到損失。與此同時,在我國目前發行股票採用額度制、社會閑置資金相對充裕和大量企業急於改制上市的情況下,一家上市公司的\"殼\"資源價值昂貴,但若因虧損而被特別處理、暫停上市乃至終止上市後,這一寶貴的\"殼\"資源將會流失或大打折扣,由此造成的損失可想而知。因此可以推論,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員會有很強的動機去管理盈利,以盡可能避免出現虧損或避免連續三年虧損,以逃避有關法律、法規的懲罰和處理。當公司已經出現虧損,則想方設法盡可能避免連續三年虧損,從而導致這些上市公司在出現虧損一年或兩年中,採用明顯的調減盈利的應計制會計處理,徹底將以前年度的潛虧全部處理掉,並盡可能將以後的費用提前預計,使得後期的費用減少,為扭虧為盈利打下基礎。這樣的會計處理是現行會計准則和應計制所允許的,另一方面,在應計制下,預計一些損失或多推銷一些費用往往被認為是穩健原則的產物,並不會引起注冊會計師的注意,也不容易被外部信息使用者所洞悉。如此的會計處理,從一定程度上虛增了虧損(減少了利潤),但現金流量並不隨之減少,因此有關現金制指標與應計制指標的差額增加甚至為正。比如ST深華寶(0034)1998年虧損5.5182億元,公司在年報中稱:公司根據《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共處理壞帳損失197357966,78元、存貨跌價損失121677042.30元、長期投資損失14723879.38元、征地拆遷損失 37415262.35元、房改損失18680319.77元、其他損失33655955.78元,合計人民幣423510426.36元。董事會認為上述帳目處理均遵循了實事求是、依法處理的原則。從中可以看出該公司一次處理掉4.24億元的\"包袱\",而且找到了合法的根據,如果是這樣,那麼以前年度盈利的水
分之大可想而知。將如此之大的損失在1998年一次處理,使得當年不僅虧損而且還侵蝕了股本,因此被特別處理。如果不處理4.24億元的損失,其利潤仍為-1.2831億元,但不會侵蝕股本。因此可以認為該公司如是處理是在有關規定保護下的一種盈利的逆向操縱:即在應計制下多計入一些費用或損失,其目的在於減少以後年度的費用,為扭虧打下基礎。而這種處理很少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往往被認為是穩健原則的體現,因此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五)凈資產收益率的進一步分析
我們一般以凈資產收益率(R啞)來衡量企業的盈利水平。我國規定上市公司連續三年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達到10%(每年不低於6%)是取得配股資格的主要條件。對於那些已經連續兩年凈資產收益率均在6%以上的公司,在第三年的凈資產收益率尤為關鍵,三年平均是否達到10%是能否繼續在資本市場融資的關鍵。但這也給正確評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帶來困難,有相當部分上市公司為了能在資本市場繼續融資,操縱利潤,突破10%的生命線。
有部分上市公司經常進行所謂的\"資產重組\",其主要目的在於達到凈資產收益率10%的要求。由於存在一定程度的盈利操縱動機,因此相應的現金流量有可能並沒有配合盈利的增加而增加,應從現金流量的角度對企業的盈利能力進行重新評估。經統計截至1998年8月22日公布經審計中期報告的上市公司(本資料來源於《中國證券報》1998年8月31日第10版)有212家,其中有121家公司的審計原因為配股,佔212家上市公司的57.08%。這121
家公司的8個指標的有關情況見下表:
項目
數量
比例
樣本比例
CHA1
CHA5
CHA1和CHA5
應有數量(按照CHA1計算)
差額

均為負
87
71.90
66.67
94
94
93
88(121×192/264)
6

有正有負
8
6.61
7.95
2

均為正
26
21.49
25.38
27
27
26
33(121×72/64)
-6

合計
121
100
100
121
121
121
121
0

註:1998年報中有192家上市公司CHIA1為負值,有72家上市公司CHAI為正值
由上表可見,在121家因配股而審計的上市公司中,有87家上市公司的8個指標全部為負值,佔121家公司的71.90%。對於即將配股的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更為重要,CHA1全部為負值的為94家公司,CHA5全部為負值的為94家公司,二者均負的有93家公司。按照192家上市公司的CHA1為負值的比例計算,121家公司中應有88(121x192/264)家公司的CHAl指標為負,而實際有94家上市公司的CHI1為負,多出6家公司。這樣看來即將配股的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CHAl)低於其他上市公司。由前面的分析我們已經了解到,264家上市公司中有66.67%的公司8個指標全部為負,盈利質量不佳,而即將配股的上市公司中有71.90%的上市公司8個指標全部為負。這充分說明即將配股的上市公司的盈利質量低於其他上市公司盈利質旦水平,據《上海證券報》(1999年5月6日)公布擬於1999年配股的上市公司有134家,本文對此134家公司做上述同樣分析,其結論與
前相同,具體見下表。
項目
數量
比例
樣本比例
CHA1
CHA5
CHA1和CHA5
應有數量(按照CHA1計算)
差額

均為負
97
72.39
60.74
108
99
99
95(134×608/861)
13

有正有負
13
9.70
14.17
9

均為正
24
17.91
25.09
26
35
26
39(134×253/861)
-13

合計
134
100
100
134
134
134
134
0

五、本文的局限性
1.樣本選擇不夠全面,只選擇了1998年中期報告的264家公司和年度報告的861家公司,只有兩期,其代表性並不十分全面;
2.因中國現金流量表1998年第一次披露,無法選擇以前年度資料為樣本,作時間序列分析,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3.反映盈利的指標有多個,本文只選擇其中幾個進行比較研究,有一定局限性;
4.上市公司會計報告雖經審計,但並不能排除企業在編報會計報表時由於各種原因而導致的差錯及某些不可比的因素。
六、結論與建議
通過上面對我國上市公司盈利質量的多角度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並提出相應的政策性建議:
1.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盈利質量存在的問題,主要在於盈利的獲得和現金的流入並不同步,而且存在一定的盈利操縱行為。實證結果表明:98年中報中平均有71.59%的上市公司現金流人滯後於盈利的確認,有176家上市公司8個指標全部為負值,佔264家公司的66.67%;1998年年年報中平均有67.60%的上市公司現金流入滯後於盈利的確認,有523家上市公司8個指標全部為負值,佔861家公司的60.74%,盈利質量較中報有所提高,但同樣處於兩極分化的狀況,有近四分之三的公司盈利質量較差,有近六成公司的盈利質量很差,值得引起關注。
2.由於盈利的確認缺乏現金的保障,上市公司現金缺乏,因此不顧股權稀釋的壓力而爭取配股等融資手段繼續在資本市場融資;
3.擬配股的上市公司為達到繼續融資的目標,進行利潤操縱,使得其凈資產收益率達到規定的要求,容易誤導投資決策;
4.虧損公司的逆向盈利操縱(即過多轉銷費用或損失,以便於以後年度扭虧)行為應引起注意,需要加強有關監管;
5.配股條件的盈利指標只有凈資產收益率一個,很容易被上市公司操縱,建議採用若干個指標或若干個指標的加權平均數,同時體現現金流量要求,防止上市公司通過操縱盈利來獲得配股資格。
主要參考文獻
1葛家澎 論現金流且表、財會月刊、1998;5
2林坤霖 上市後盈餘管理與盈餘資訊關系之研究·會計研究月刊、第151期
3李爽、楊莉、現金流量分析一從東南亞金融危機說起,會計研究、1998;6
4陸德民,現金流量表若干問題探討.審計研究.1998;
5湯雲為、錢逢勝、會計理論、上海: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
6周正慶主編、證券知識讀本、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
7陳志谷、張訓蘇,資產經營與重組、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8陸建橋 中國虧損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實證研究、博士學位論文、1998

Ⅳ 我的論文題目是"會計信息披露對股票價格的影響",開題報告中的文獻綜述怎麼寫啊

摘要:會計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投資者等經營主體的行為,最終影響股票價格的走向。企業信息與股票價格之間的關系,說明市場具有信息傳遞、引起股價變動的功能。根據我國證券市場的特徵,分析會計信息披露對股票價格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有效市場假說;會計信息披露;股票價格;超常收益

眾所周知,股票的市場價格是股票內在價值的外部表現形式,價值決定價格,價格只能圍繞價值進行波動。雖然股票投資的盈虧是由投資人依據其意志並通過交易體現出來的,表面上看交易行為是投資盈虧的原因,但投資人投資意志的形成不僅取決於股價的市場水平,更有賴於通過對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信息以體現出來的股票價值的判定。企業信息與股票價格之間的關系表明,市場具有傳遞信息,引起股價變動的功能。

一、股票價格與股票價格信息的相關性

西方價格理論的基點是均衡價格。最簡單的均衡價格模型只包括三個變數,即供給的商品數量、需求的商品數量和商品價格,在競爭的市場經濟中,價格取決於供給和需求。達到價格均衡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供求平衡。這種理論可以很好地說明各種實物商品的價格以及價格的變動,從大到汽車、住宅,小到針線、糖果之類的各種商品。

但是股票作為一種商品,卻有著若乾和實物商品不同的特徵。股票不是一種實物商品,而是一種虛擬商品。購買股票作為一種投資行為,是投資者放棄當前的享受,而意圖獲取未來的收益;而作為一種投機行為,則是他根據自己的預期和判斷,預測(雖然有著諸多的不確定性,雖然這種預測可能會是錯誤的)該證券在隨後的較短時間內會發生對自己有利的變動,從而給自己帶來收益。作為虛擬商品的股票本身是沒有使用價值的,它只是代表著某種所有權,然而這種所有權既不能充飢,又不能禦寒。由於股票的這種基本特徵,它就具有了與其他商品大不相同的種種派生的特徵。例如,股票供求規律和一般商品的供求規律是不一致的。按照供求法則,一種商品物價上漲,則其需求下降;而價格下降,則其需求上升。然而在股票市場上追漲殺跌卻往往是常態,即股票的價格越是上漲,就越是有人去追捧它而買進;股票的價格停止漲勢而下跌,卻往往成為投資者拋售它的理由。股票價格的運行常常出現某種「趨勢」,其實質是一種投資者的行為交互影響而形成的「自我增強機制」。但是這種自我增強機制並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在一定的條件下會出現趨勢的逆轉。股市的崩盤,往往是由於這種趨勢的逆轉而產生的。

因此,股票價格比一般商品價格包含更豐富的信息。經濟學家佛里德曼曾經指出,價格有三大功能:一是傳遞信息;二是產生激勵;三是分配財富。價格之所以能夠傳遞信息是因為在商品的價格形成中凝結了大量的信息,而且各類信息及信息的交匯在股票價格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也比一般所認識到的要大得多。由於股票沒有使用價值,所以它沒有和其他商品類似的比較直觀的可比較性。因此,股票的價格是相對而言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投資者和投資者群體對股票價值的綜合判斷。

投資者對股票價值的判斷需要大量的信息,如該股票目前的凈資產,其未來可能的盈利狀況,產品開發、技術創新、投資項目的信息,行業發展變化的信息,宏觀經濟運行的信息等等。但這些信息都是「過去式」的信息,雖然由過去推斷未來在預測中的使用是合理的,但這樣的推斷在股票投資中的應用往往是不成功的。特別是當企業置身於非常復雜的競爭環境中,今天的成功並不意味著明天能夠繼續成功,而今天的失敗也不意味著明天仍然會失敗。對企業經營而言,未來是或然性的,而不是必然性的。這種對未來變動的預測信息盡管是不準確的,但投資者在買賣股票時卻是不得不加以考慮的。因此就有「買股票就是買未來」的說法,其實質就是在於投資者將購買股票作為投資手段,正是犧牲當前的享受以換取未來的更大報酬。在這一點上,股票的預測信息對股票價格的決定比當前和過去的信息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僅此一點就使得股票價格的信息含量比一般的商品要大得多,因此它包含著眾多投資者對該股票未來的綜合判斷。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判斷對價值型投資者是重要的,因為這類投資者是根據股票的內在價值來買賣股票,目的是獲取來自上市公司的經營回報。但是市場中另有一大類投資者,他們並不在意股票是否具有內在的投資價值,也不在意能否真正獲得來自上市公司的長期回報,他們關心的是股票價格的短期波動以及在短期波動中實現低買高賣來獲取利潤。這類人在股票市場上被稱為投機者。投機者的存在使得股票市場更加活躍,也使得股票價格的信息含量更為豐富。對這類投資者而言,他們更有興趣的是與其他投資者之間的博弈:什麼股票會是其他投資者感興趣的股票,則在其他投資者買進之前買進;在特定的場合和時間,投資者會作出什麼樣的反應。相互博弈的廣泛性,使得股票價格中所凝結的信息更為豐富,從而也使得股票價格的波動更為頻繁,其運行更加充滿不確定性。

一般而言,某種商品的價格由信息決定可能是不夠准確的,但在股票市場上卻有其特殊的意義。例如,在新股發行之時,廣大投資者作出決定的基本依據是該發行股票公司的招股說明書,這是募股時的法律文件。投資者正是根據披露出來的信息決定是否購買,同時也是根據這些信息來判斷其招股價是否合理,並以此來決定投資策略———購買與否以及購買多少。這些信息本身是投資者形成投資價值判斷的基礎,從而決定了供求關系的格局———有多少人購買以及最終的股票發行價格如何。至於在二級市場上,信息引起股價變動的實例更是不勝枚舉。一則上市公司投資於新項目的信息,可能會使股票市值在不長的時間內增加一倍甚至更多;而另一則對公司利空的消息,則卻會引發股價的大幅下跌。

證券市場上價格對信息的反應速度可能會遠遠超過任何其他市場。假如有一條對某股票是利好的消息披露出來,那麼該股票的價格會在很短的時間內上漲,而不會留下明顯能夠盈利的長期機會。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證券市場對於信息利用的效率是非常高的。

二、有效市場假說與會計信息披露

有效市場假說的核心是指有效市場中證券價格總能及時、准確、充分地反映所有有關信息。如果根據一組信息從事交易而無法賺取經濟利潤,那麼資本市場便是有效的。

有效市場假說根據證券市場與企業信息的關系將市場分為三種類型:強式有效市場、半強式有效市場和弱式有效市場。強式有效市場的證券價格充分且迅速地反映市場上的所有信息(包括未公開的內幕信息),它真正代表公司的投資價值,從而體現證券市場合理配置資源的功能,因此,投資者無法以任何信息獲得超額利潤。強式有效市場描述的是一個理想狀態:即證券價格根據所有信息(公開的和內幕的)自動作出充分反應與調整。企業信息不會影響證券價格,因為它披露的企業信息已經作為有用信息反映在股票價格之中,所以,會計信息披露對強式有效市場毫無意義,利用內幕信息從事交易的人無利可圖。

半強式有效市場的證券價格反映了一切公開可以得到的信息,包括與現在和過去證券價格有關的信息。企業信息的披露會引起證券價格的波動,從而引起證券交易市場資源配置的變化。一般來說,只有相當成熟的證券市場,投資者普遍具有理性,信息呈報途徑暢通、覆蓋面廣,有大量的機構投資者,信息披露制度充分完善,並具有一批高素質的投資咨詢機構,才能成為半強式有效市場。在半強式有效市場,由於可以公開獲得的信息已經充分反映在證券價格中,投資者利用可以公開獲得的信息進行交易,只能獲得經調整後的平均投資回報率。若在企業報告信息公布之前就得到它(即內幕信息),就能在證券價格作出調整前就選定投資方向,從而獲得超額利潤。因此,內幕信息交易是半強式有效市場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在弱式有效的證券市場,所有歷史價格或收益的信息均已體現在股票價格之中。價格充分反映了歷史上一系列交易中所包含的信息。有理論認為,證券價格沒有任何規律可循,所以,股票價格的波動只能是對「新」信息的反映。而新信息是不可預測的、隨機的,因此股票市場上的隨機波動不僅不是市場無效率的表現,相反它是對不可預測的新信息迅速、有效的反映。弱式有效市場揭示了新的信息會在發布瞬間充分地反映在證券價格中,故可以利用未公開的內幕和目前已公開的信息賺取超額利潤。弱式有效市場說明證券價格充分反映了所有過去的歷史信息,因而部分投資者可以憑借其信息優勢地位獲得超額利潤,同時由於可以憑借的信息包括內幕信息和目前已經公開的信息,因而弱式有效市場存在著最大也是最多的可乘之機。

國內學者對我國證券市場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證券市場具有弱式有效市場特徵,還不具有半強式有效市場特徵,正處於向半強式有效市場轉變的過程中。

三、會計信息披露對股票價格的影響分析

國內有關學者就信息披露對股票價格的影響已經進行過大量的實證研究。總結相關學者的研究,我們可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我國股市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逐漸趨於成熟。人們已經認識到什麼類型的信息對投資者是利好,什麼類型的信息對投資者是利空。「利好組合」可以獲得正的超常收益率,「利空組合」則獲得負的超常收益,這說明中國內地股市能區別對待不同性質的會計盈餘信息,或者說會計盈餘信息的信息傳遞效應確實存在,年報公布的盈利信息具有明顯的信息含量。

第二,無論是「利好組合」還是「利空組合」,在公布日之後均不再有明顯的超常收益率。從這個意義上講,內地股市對信息的反應明顯提高。但同時,信息的超前反應現象十分嚴重,在近幾年更為突出。因此,可以說內地股市對盈利信息的反應經歷了一個由不重視到重視,由對盈餘信息滯後反應到對盈餘信息超前反應的過程。在上市公司信息公布前,欲公布的信息或已逐步在股票市場上傳播,或已被人估計或預測到,使證券價格在相關信息正式公布前就作出了反應,而在信息公布時調整則不會太大。

第三,如果會計信息的披露是及時、充分的,那麼對股票價格的影響就應該在信息披露前後能夠比較清晰和准確地體現在股票價格的變動上,也就是說如果按照業績增長———股價上漲(反之下跌)的思路考慮股價的變化,相關財務指標的變化幅度與股票價格的變化幅度應基本相當。但是研究結果表明,在會計信息披露前後的較短時間內,各項財務指標的變化幅度要遠遠大於股票價格的變化幅度。事實上,股票價格已經提前反映了這些會計信息的變化,因此在信息披露前後較短時間內的變化幅度則相對較小,這也進一步證明了我國證券市場存在明顯的會計信息提前泄露現象。

我國證券市場基本能反映過去和現在的部分信息,這說明上市公司的企業信息已經對我國證券市場產生影響。但由於種種原因,股票價格還不能及時反映所有披露的企業信息;另一方面,由於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不充分,信息真實度不高,投資者據此進行的一些投資安排存在很大的風險,尤其是利潤操縱,已經使上市公司盈利性會計信息披露與股票價格的變動的相關度大打折扣。為此,從投資者對企業信息的要求出發,逐步完善現行會計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提高證券市場效率,是真正體現「在完善中發展,在發展中完善」原則的惟一出路。

參考文獻:

[1]閻達五。證券市場會計監管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孫強,郭樹華。信息非對稱條件下資本市場[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3]劉志新,賈福清。證券市場有效性理論與實證[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1.

Ⅳ 誰有資產減值會計問題研究參考文獻,求詳細!

所謂資產減值,是指由於外部環境因素或內部使用方式或范圍的改變而引起的資產價值的降低,致使資產未來可能流入企業的全部經濟利益小於該資產現有的賬面價值。資產減值會計起源於歐美發達國家,在我國仍處於比較初級的發展階段,無論在理論研究、具體規范還是實務操作方面都不很完善。在會計國際趨同的今天,我國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准則,其中《企業會計准則第8號——資產減值准則》史無前例的具體明確的做出了有關資產減值問題的規定。新會計准則重新規范了有關資產減值跡象的判斷,計量和轉回等問題,勢必對上市公司產生新的巨大的影響。本文通過對中國新舊會計准則,中國與國際會計准則等的比較,研究新准則中資產減值對上市公司的若干影響。
關鍵詞:資產減值 上市公司 盈餘管理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所面臨的產品市場、技術市場和金融市場日新月異,企業的經營前景充斥著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企業的盈利能力失去了其在工業時代所具有的穩定性,所以會計也必須及時反映這種盈利能力的變化。近些年來,資產減值問題已經引起各國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廣泛重視,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准則制定機構以及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都對資產減值的會計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先後出台了資產減值的會計准則,更好的規范了其實務界的行為並且有效增強了會計信息的有效性。
我國的資產減值會計雖然發起較晚,之前並沒有完善的准則出現,但是其具體應用已經滲透在我國的會計實務裡面,伴隨著1993年以來的國內會計改革的進程,我國的資產減值會計規范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同時也不可否認我國的這些會計規范存在的問題,以及實務界執行情況和管理情況的混亂。例如,規則不夠系統和具體。在新准則頒布之前,我國與資產減值相關的規定都分散在各准則條款《企業會計准則——投資》、《企業會計准則——存貨》、《企業會計准則——固定資產》、《企業會計准則——無形資產》之中,明顯缺乏系統性;在資產減值的確認和計量方面的規定可操作性較差,在長期資產的計量方面表現的尤為明顯。又如,內容不夠全面,缺乏按照資產組合或者現金產生單元來計提減值准備和商譽的減值該如何處理等的相關規定。可見,一部新的資產減值會計准則的出現是應運而生的。近年來,我國通過在深入研究探討發達國家會計准則如美國會計准則及國際會計准則的基礎上,結合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及適應未來的情況,於2006年正式出台了《企業會計准則第8號——資產減值》,重新定義和規范減值准備的相關問題,該准則於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並鼓勵其他企業執行。該准則的頒布和實施,標志著我國資產減值會計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二)研究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股市和證券市場的日趨完善,投資方式也日益多元化,我國投資者不再只滿足於購買國庫券,尤其是深市、滬市的開放,使得多數投資者將目光轉向股票市場和證券市場,上市公司必須向其廣大股民公開披露有關其經營狀況,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等問題,以便於股民能夠做出正確的投資選擇。而在資產以歷史成本計價的情況下,企業的財務報表很難准確如實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實情況。因為當企業的

外部經營環境或資產的內部使用方式或范圍發生變化的時候,資產真正可能帶來的經濟利益會低於按歷史成本計價的賬面價值,造成信息披露的失真。
事實上,資產減值問題在各國會計理論和實務屆都是十分受關心的問題。首先,在會計報表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資產在報表中數額通常較大,同時資產價值的變化還影響著企業的負債權益結構,由於社會經濟情況和企業內部等各種原因導致的資產可能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減少,會對以歷史成本計價的企業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帶來很大影響,從而影響著投資者正確的投資抉擇。
其次,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離不開人的主觀估計和預測,相關的准則和規范不能避免的在具體會計處理方面留給上市公司一些自由空間,也就是說上市公司可以利用准則規范所給的自由空間進行著盈餘管理,平滑收益操縱利潤。例如,在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中,上市公司可以自行決定壞賬准備的計提方法,這使得上市公司可以根據其需要高估或低估其壞賬准備計提比例來調節利潤;在存貨、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等方面,由於國內缺少公開信息的二手買賣市場,資產信息和價格市場尚不透明和完善,企業很難准確估計市場價格,因此對可變現價格和可回收金額的確定仍然要依靠主觀判斷,存在利潤操縱的可能性。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投資者、債權人已成為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客觀上要求必須提高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從而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資產減值會計的可操作性主要體現在:資產減值的確認、計量和轉回。我國在這方面雖然處於較初級的時期,但是仍舊在結合國情的基礎上努力與國際會計接軌,新准則中也對資產減值問題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本文將從比較分析我國與國際資產減值的准則規范以及分析新准則對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等的影響方面來闡述。

(三)研究思路
本文通過縱觀各國資產減值發展史,對各國的准則進行在確認、計量和轉回方面的國際比較,研究我國新會計准則在各方面的應用情況,同時揭露資產減值的各種確認、計量和轉回的方式對於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影響。

二、文獻綜述
(一)資產與資產減值的會計本質
探究資產的定義,我們就可以得知資產減值的會計本質。所謂資產,其定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准確把握資產的涵義,是財務會計研究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資產減值會計研究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因為它決定了資產負債表中哪些經濟要素需要作為資產確認、計量和報告。下面我將回顧在歷史上不同的時期對於資產定義的迥然不同的觀點[1]。
(1)未消逝成本觀。美國會計學家佩頓和利特爾頓在《公司會計准則緒論》一書中認為,成本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中以消耗的成本為費用,未消耗的成本為資產,從而將企業資產概括為「未消逝的成本」;(2)經濟資源觀。1970年美國執業會計師協會所屬會計原則委員會頒布的第4號公告認為,資產是按照公認會計原則確認和計量的企業經濟資源,資產也包括某些雖然不是資源但按照公認會計原則確認和計量的遞延費用。(3)未來經濟利益觀。1980年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發布的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第3號《財務會計報表的要素》認為,資產是可能的未來經濟利益,它是特定個體從已經發生的交易或事項中所取得的或加以控制的。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在《編制財務報表的框架》中指出:「資產是指作為以往的交易事項的結果而由企業控制的、可向企業流入未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未消失成本觀強調會計本質上不是一個計價的過程,而是收入和成本費用的配比過程。在這種觀點下,資產負債表淪為成本攤銷余額表,企業資產的價值不能得以真實反映。經濟資源觀根據會計原則來界定資產,認為資產取決於依據公認會計准則對經濟資源的確認與計量,這顯然顛倒了資產的實質與資產的確認主從關系,仍然未能揭示出資產的本質。未來經濟利益觀動態地研究資產的特性,從資產在企業經營中發揮的功能這一角度去考察資產的實質,這種表述完整而准確地詮釋了資產的實質——是否能為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我國1993年頒布的《企業會計准則》將資產定義為:「資產是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能夠用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在這種定義下,企業資產的確認和計量強調採用歷史成本。然而,讓我們探究企業持有資產的目的就會發現,企業並不只是單純的消耗資產然後攤銷計入成本和費用,最重要的是,對於一個持續經營的企業來說,持有資產是為了獲得未來的經濟利益。因此,對資產本質的認識從「經濟資源論」轉向了「未來經濟利益論」 。我國2000年頒布的《企業會計制度》採用了國際上的主流觀點,把資產定義為:資產是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並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資源,該資源會給企業帶來未來的經濟利益。按此觀點確認計量資產就會與按歷史成本法產生差額,當一項資產完全報廢或損失,不能帶來未來的現金流量時,或者是雖然能帶來未來經濟利益但是帶來的未來現金流量小於其賬面價值,形成的差額即為資產的減值,必須據此調整資產賬面價值。在我國2006《企業會計准則第8號——資產減值》中規定的資產,除特別說明外,包括單項資產和資產組。該准則涉及的資產減值對象包括如下:對子公司、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採用成本模式進行後續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固定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無形資產;商譽;以及探明石油天然氣礦區權益和井及相關設施等。

[1]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會計准則研究文庫——資產減值會計》,大連出版社,2005年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資產意味著「未來經濟利益」,企業只有在資產帶來的預期經濟利益高於或等於其市場價格時,才會做出資產購置決策。但在有效市場上,供需雙方的互動往往會導致商品的預期收益等於商品的生產支出加上合理利潤,才等於其市場價格[2]。因而,購入時的資產價格代表了當時對資產在壽命期內所能產出的未來經濟利益的合理評價,並且在購買當時也已經預計到資產的未來價值會隨時間的流逝及資產的使用而減少,如圖:

註:橫軸——時間 縱軸——經濟利益預期
粗線——代表某一時點上資產的可收回金額
細線——代表對資產未來經濟利益的原始預期

可見,資產的使用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在購置時無法預期的影響因素,從而導致資產取得時的價值評價曲線會與企業資產的真實價值在特定時點上產生差距,這個差距就是資產的減值。
而從會計學角度看,由於「受到基本假設和原則的制約……按經濟本質定義,資產確實是未來的經濟利益,但用於會計確認,有些問題就不好解決」[3]。在會計上我們探討資產減值時就必須探討它的計量問題,資產減值正是分別運用歷史成本與可收回金額這兩種計量屬性,對同一資產進行計量所產生的計量差異。
由上可見,資產減值的本質是資產的現時經濟利益預期低於原記賬時對未來經濟利益的評估值,在會計上則體現為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於其歷史成本[4]。

(二)資產減值的發展與完善
1、資產減值的早期思想
資產減值的早期會計思想源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十三世紀後,隨著商業的迅速發展,義大利的一些城市空前繁榮起來,商品、貨幣交換,信貸業務的增加促使會計迅速發展起來,誕生了沿用至今的借貸復式簿記。在當時的會計實務領域,人們已採用成本法和成本市價孰低法來計價存貨。文獻《數學大全》(1494年帕喬利)中曾提出不得高估存貨的思想,證明了當時實務中已經存在按照低於成本的市價估價存貨的做法[5]。根據文獻,第一個提及資產過時、毀損的會計核算方法的法國Jacques Saary於1675年明確提出了成本市價孰低法,將之用於存貨的陳舊、過時和毀損,並於1712年提出了他對可變現凈值的理解[6]。19世紀,在德國資產減值的會計思想還得到了法律的認可,「為了對付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投機,1884年的德國公司法還要求公司公布它的利潤和提交列有資產按成本和市價孰低法計價的資產負債表」。

2、美國資產減值會計的發展
雖然資產減值會計思想最初在歐洲大陸形成,但是那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產減值會計,只是穩健原則在會計上的應用。隨著二戰的結束,經濟重心轉移,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的領軍人,同時也成為世界會計的先行者,投資者和銀行等債權人要求企業編制穩健的資產負債表,資產減值會計由此迅速發展起來。在SFAS NO.121發布之前,美國先後對存貨減值、短期投資減值、長期投資減值、或有會計事項作出了規范,但均分散在不同的准則中,並且對持有和使用的資產的減值問題未予規范,這樣的漏洞成為許多美國企業自行計提減值或注銷來操縱企業盈餘的眾矢之的。

[2]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會計准則研究文庫——資產減值會計》,大連出版社,2005年
[3]湯雲為、錢逢勝,《會計理論》,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
[4]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會計准則研究文庫——資產減值會計》,大連出版社,2005年
[5]劉峰,《會計准則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年
[6]邁克爾.查特菲爾德,《會計思想史》,文碩譯,中國商業出版社,1989年
為了增強企業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抑制企業盈餘操縱的行為,AICPA的會計准則執行委員會ACSEC要求FASB對資產減值問題進行專題研究。1980年,ACSEC首次向FASB遞交了一份名為「對賬面價值不能完全回收的長期資產的核算」的問題報告,首次對永久性標准提出了質疑。1995年發布了SFAS NO.121,准則針對長期資產、可辨認的無形資產以及相關的商譽等項目區分不同的資產類型進行規范:對於持有或將繼續使用的資產,當有關事項或變化的環境預示著資產的賬面價值可能無法收回時,企業應當估計資產使用和最終處理所產生的未來現金流量,如果這個未折現的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小於賬面價值,企業應當根據資產的公允價值確認資產減值;對於待處置的資產,應以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減去銷售成本的差額中價值較低的一方確認。但是由於其沒有提供如何具體實施資產減值准則的實際指導,也沒有涉及處於處置狀態下企業分布的會計處理,針對這種情況,FASB於2001年發布SFAS NO.144,要求企業對所有通過出售處置的長期資產均按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孰低計量。自此,長期資產的減值處理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規范體系。

3、 國際會計准則機構對資產減值的研究發展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投資、國際貿易日益重要,資本市場日益壯大,資本流通速度日益加大,這對會計准則國際趨同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在這種情況下,對資產減值會計進行國際規范成為必然。1996年國際會計准則制定委員會做出了制定資產減值會計准則的決定。因為在此之前,國際會計准則中有關資產減值的規定都散布於存貨、固定資產、投資等具體的准則中,沒有統一的規范,影響會計核算的一致性。另外,原規定對資產減值損失的確認和計量沒有具體的規定。例如,准則中沒有明確規定是否應該對未來現金流量進行折現,而折現與否在計量結果有重大差異,嚴重影響著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又如,原准則中規定無形資產和商譽的攤銷期不得超過20年,但理事會於1996年3月決定重新考慮,在某種特殊情況下,如果對無形資產和商譽實施充分、可靠的減值測定,其攤銷期是否可以超過20年。這些在客觀上要求國際會計准則制定委員會就資產減值的確認、計量做出系統明確的規定。1998年4月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召開的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理事會會議正式批准了《國際會計准則第36號——資產減值》(Impairment of Assets,IAS36),並於同年6月發布。此項准則的發布實施對於完善現行國際會計准則,進一步規范資產減值的會計實務,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起著重要的作用。在2004年IASB修訂了IAS NO.36,變化主要發生在與商譽有關的減值測試部分。

4、我國資產減值會計的發展歷程
資產減值會計在我國的產生和發展歷史較短,但發展速度很快。總體說來,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初始階段 我國的資產減值會計產生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會計制度改革時的「兩則兩制」, 基於當時經濟發展的條件,會計制度僅要求企業對應收賬款計提一項減值准備——壞賬准備,從而確立了應收賬款應反映其可變現凈值的理念。
四項准備階段 1998年開始執行的《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第一次對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以及在境內發行外資股公司的應收賬款、存貨、短期投資、長期投資等四項資產的減值處理做出了具體的規范。但對其他上市公司(即僅發行A股的上市公司),除規定必須採用備抵法核算壞賬損失外,對存貨跌價損失、短期投資跌價損失和長期投資減值損失這三項准備是否確認,並未做出強制性的要求,由公司自行確定。雖然該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上市公司建立和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正確確認和計量資產減值准備,但由於其強制執行面較窄,所以作用十分有限。
八項准備階段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我國2001年末頒布的《企業會計制度》中明確提出了資產減值的概念,並且將原有的四項減值准備規范擴大到計提包括應收賬款、存貨、短期投資、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委託貸款、在建工程等在內的八項減值准備。
2006新准則的頒布 雖然2001《企業會計制度》已經再次擴大了計提減值准備的范圍,但是相關具體規范仍然散見在不同的准則條款之中,對於資產減值的確認、計量和轉回缺少統一的規范,影響到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新准則應時而生,大大改善了現行資產減值制度,增強了會計准則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考慮了中國的實際情況並結合國際會計准則,對減值准備的確認、計量和轉回重新進行了統一規定,其中變化最大的包括提出現金產生單元的概念以及商譽的減值處理,並且規定了計提減值准備以後會計期間不可以再轉回等等。

三、資產減值會計的國際比較
(一)資產減值的確認比較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對於資產減值的認識也不斷進步,我國對於資產減值概念的認識也處於發展之中。資產減值確認的實質就是資產價值的再確認。與初始確認以交易成本作為入賬依據不同,資產減值會計對於資產價值的確認是在資產持有過程中進行的,已經不再局限於過去,更多的是立足於現在和未來。由此,其確認基礎不是交易而是事項,即使沒有發生交易,只要造成資產價值減少的情況已經存在,資產價值的下降可以相對可靠的計算,就可以加以確

認了。例如,國際會計准則 IAS NO.36中認為所謂資產減值就是資產的賬面金額超過其可收回金額的部分;在新准則出台前,我國一直強調合理預計可能發生的損失,但是可能發生的損失具體指哪一方面並未統一明確,而是在具體資產項目減值損失計量的內容中做出了不同資產減值損失的描述;然而新准則中,我國的相關規定逐步與國際接軌,在第一章總則,第二條中闡述:資產減值,是指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於其賬面價值。其實,不只是對於資產減值概念的認識,我國的新准則在諸多方面都發生了新的進步,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逐步發展並與國際接軌。
下面本文將從減值准備確認的時間、標准、和基礎等角度,將我國的資產減值會計與國際會計准則和幾個發達國家的會計准則相比較,探究其中的異同。

1、 資產減值確認的時間比較
不同類型的資產、不同的內外部環境導致資產發生減值的時間和頻率不同。不同情形下的資產減值其確認時間應當是不同的。例如,對於不斷下降式的連續減值,應當在當期資產負債表日進行確認;而對於資產價值一次性下降、伴隨暫時性價格上升的資產減值以及資產價值起伏不定的三種情況,應當選擇在月、季、年度資產負債表日進行確認;對於存在導致減值的因素,但是減值一時並未表現出來的情況,可以暫時不確認減值損失,但是應當盡可能地進行披露。
我國新准則中第二章 可能發生減值資產的認定中第四條中規定:企業應當在資產負債表日判斷資產是否存在可能發生減值的跡象。因企業合並所形成的商譽和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無論是否存在減值跡象,每年都應當進行減值測試。
然而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對於資產減值損失的檢測時間沒有一個確切的規定,只是強調在出現任何資產的減值損失時,均要確認並計量損失,並進行相關的會計處理。另外,FAS142 第12 段規定,不進行攤銷的無形資產每年應進行減值測試,或在事項或環境的變化表明資產可能減值時,更為頻繁地進行減值測試。FAS142 第26 段規定,商譽的年度減值測試可在年度期間的任何時間進行,如果這種減值測試是在每年的同一時間進行的話。不同的報告單元可在不同的時間進行減值測試。FAS144 號僅僅規定,如果存在長期資產或資產組合的賬面價值不可收回的跡象,主體應測試其可收回性,對於企業進行減值測試的頻率沒有做出硬性規定。
我國新准則的規定與國際會計准則相似,IAS36第8段規定,在每個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應估計是否存在資產可能已經減值的跡象。如果存在這樣的跡象,企業應估計資產的可收回價值。在該段中還進一步規定,無論是否有任何減值跡象,會計主體也應在每個年度報告期末估計一項無確定資產所經營的經濟環境發生變化造成的,因此,應根據減值的跡象來決定應在何時對減值進行檢查。
澳大利亞AASB 第9 段中指出[8],主體應在每一個資產負債表日,評估是否存在資產可能已經減值的跡象,如果存在這樣的跡象,主體應估計資產的可收回金額。

2、資產減值確認標準的比較
資產減值如何確認取決於其採用的標准,標准分為三類:永久性標准,可能性標准,和經濟性標准。所謂永久性標準是指只有永久性即在可預計的未來期間內不可能恢復的資產減值損失才予以確認,英國一些國家採用了此標准,它強調只有在預計的未來期間內不可能恢復時,才對資產減值損失進行確認。
可能性標準是指對可能的資產減值損失予以確認。在可能性標准下,表明資產減值的確認被分為三類:⑴賬面金額很可能(probable)不能全部收回,這種情況應當確認;⑵賬面金額合理可能(reasonably probable)不能全部收回,這種情況應當披露;⑶賬面金額極小可能(remotely probable)不能收回,這種情況既不確認也不披露。美國等一些國家使用了可能性標准,其確認和計量的基礎不一致,美國FASB強調企業確認資產減值損失的基礎是通過測試企業某項資產經過使用和最後處置可得到的未來現金流量。該現金流量必須是非折現的,不含利息支出;而計量的基礎則是公允價值,當未來的現金流量的貼現值大於資產的賬面價值時,即使公允價值小於賬面價值,也不確認減值損失,這樣可能會導致資產價值高估。
經濟性標準是指只要發生減值就予以確認,其建立在資產計量的基礎上,確認與計量採用同一量度以保證相同情況下取得一致的結果,計量結果作為減值損失確認的緣由。國際會計准則和我國新准則都採用了經濟性標准,其確認和計量的基礎相同,這樣就可減少確認時的主觀判斷和人為操作,實務中更具可操作性。我國新准則中規定資產的賬面價值低於其可收回金額時,確認資產減值。計量的基礎可收回金額應當根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後的凈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
由此可見,永久性標准在應用中很難確定哪些是永久性減值,哪些是暫時性減值,大大增加了管理當局操縱會計信息的可能性;而可能性標准雖然避開了分辨暫時性和永久性減值這一問題,更加接近經濟現實,尊重管理當局的職業判斷,但是其提出的限制條件太低,存在被濫用的可能性,並且確認和計量的基礎不一致;我所贊成的是選用經濟性標准,其確認和計量基礎一致,易於操作便於理解,而且能及時反映環境變化對於資產價值的不利影響;不是過分依賴於管理當局的職業判斷,操作更具合理性。

3、資產減值確認基礎的比較
我國新准則第十八條規定:有跡象表明一項資產可能發生減值的,企業應當以單項資產為基礎估計其可收回金額。企業難以對單項資產的可收回金額進行估計的,應當以該資產所屬的資產組為基礎確定資產組的可收回金額。資產組的認定,應當以資產組產生的主要現金流入是否獨立於其他資產或者資產組的現金流入為依據。
國際會計准則中有相似規定,IAS36 第65 段中指出,如果存在資產可能減值的跡象,應估計單個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如果不可能估計單個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則會計主體應確定資產所屬的現金產出單元的可收回金額。
美國會計准則中規定,如果某項或某些長期資產是資產組合的一個組成部分,該資產組合還包括不由本公告規范的其他資產和負債,本准則也適用於該資產組合。此時,長期資產的會計核算主體是該資產組合。
英國FRS11 第27 段認為[9],收益產生單位應通過將報告主體的全部收益盡可能劃分成許多基本上獨立的收益流的方式加以確定,主要的資產應當在各個收益產生單位之間進行系統合理的分配。那麼,在實際可行的情況下,應該單獨對固定資產的使用價值進行估計,但是在不能合理地確定單項固定資產產生的現金流量時,應該根據收益產出單元計算使用價值。
澳大利亞AASB136 中指出[10],主體應確定單個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如果不可能估計單個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則主體應確定資產所屬的現金產出單元的可收回金額。
縱觀上述,各國均要求首先應當針對單項資產進行減值測試,如果某一資產產生的現金流量與其他資產無法區分時,就要針對資產組合進行減值測試。各國使用了大致相同的概念,如資產組合、收益產出單元和現金產出單元。

[7]《英國財務報告准則研究與比較》P329
[8] 汪祥耀、鄧川等著,《澳大利亞會計准則及其國際趨同戰略研究》,立信出版社
[9]《英國財務報告准則研究與比較》P331
[10] 汪祥耀、鄧川等著,《澳大利亞會計准則及其國際趨同戰略研究》,立信出版社

Ⅵ 國內外財務造假研究的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以高速度發展,人們進行經濟決策就需要更多更為准確的數據和信息,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所提供的各項財務指標是衡量企業發展狀況的依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個信息使用人的行為方向與資源配置動態都直接被財報的准確性所影響。如若較多上市企業出具虛假財務報告,或許會導致投資者作出錯誤決策而導致投資失敗,如此一來便會嚴重消磨投資者的投資熱情,擾亂證券市場秩序,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在財務舞弊更復雜、隱蔽性更強的新情況下,財務舞弊的識別和治理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因此,系統深入探索企業舞弊的共性特徵,防止企業舞弊以及降低審計失敗率刻不容緩。
1.1.2 研究意義
本文研究以我國醫葯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研究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特徵與防治對國家經濟發展有著建設性的意義。一是有助於保障資本市場各種經濟活動的有序進行。二是資本市場的穩定與完善程度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眾所周知,資本市場疲軟會造成經濟頹勢的惡性循環,證券投資者作為市場交易中的活躍分子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保護在投資市場中處於信息弱勢的中小投資者,三是有助於營造公平的投資環境。有助於增強中小投資者投資信心,此外,還有助於審計監督水平的提高。財務舞弊特徵給審計人員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將審計過程中容易忽視的細節總結出來,並且將企業顯示的各種特徵信號聯系起來,給注冊會計師審計提供了便利。
1.2 國內外文獻綜述
1.2.1 國內文獻綜述
閻達五、王建英(2001)採用「十分法」將取得的 1996 至 1998 年統計樣本中的資產收益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盈利質量指標按數值大小進行排序,通過均值差異檢驗,得出財務舞弊企業所呈現的具體特徵[1]。
章美珍(2002)將銀廣夏舞弊案例貫穿全文,從關聯方、經營活動現金流出量、內部控制等幾個方面闡述了企業舞弊的端倪,該案例分析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 可參考性[2]。
耿建新、肖澤忠等(2002)運用案例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分析了億安科技與銀廣夏的財務數據指標特徵,隨後又對 36 家盈餘操縱公司進行實證檢驗,發現財務舞弊公司在舞弊前每股現金流量顯著小於非舞弊公司[3]。
毛志宏、李荷和張星明(2006)通過選取上交所 2001 年-2004 被證監會處罰並披露57家 A 股公司作為研究對象,運用邏輯回歸模型詳細論證出了獨立董事比例、獨立董事年薪以及會議次數與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可能性是負相關的[4]。
羅秀珍(2012)從董事會治理角度對董事會構成、董事薪酬、審計委員會三方面進行展開論述,並輔以回歸分析,驗證了高層人事變動與董事會治理與財務舞弊相關性[5]。
方軍雄(2003)選取1993至2004年十年間被證監會處罰的48家公司作為樣本,將應收賬款周轉率、董事會專業人員數量、資產負債率、每股收益作為變數,採用二項 Logistic 回歸方法發現舞弊公司與非舞弊公司在上述四個指標方面存在顯著差異[6]。
阮錦勤(2003)運用邏輯回歸模型論證了股權結構、股權集中度以及董事會特徵與財務報告舞弊的關系,提出並證明監事會人員數量與企業財務舞弊的正向關系[7]。
岳殿民(2008)以 1997 至 2006 年被監督部門依法查處並曝光的 53 家公司並剔除數據不全、剔除證券行業種類公司得到 36 個舞弊樣本,再選取沒有舞弊行為的公司作為對照,綜合運用邏輯分析模型得出了盈利能力特徵與舞弊的關系[8]。
萬東敏(2012)將 2003 至 2010 年製造行業的舞弊樣本與經過 5 原則篩選的 27個參照樣本納入 Logistic 分析模型以及 T 檢驗,從企業內部結構、財務指標、審計意見等角度展開分析其與舞弊的相關性,具有較准確的識別率[9]。
張海燕將(2013)以2004年至2012年間被依法查處披露的44家舞弊上市公司與 44 家報表沒有作假的公司作為研究對象,通過 SPSS 軟體分析 27 個自變數並進行 T 檢驗,採用逐步向後的方式進行剔除,避免多重共線情況,得出應收賬款周轉率和流動比率是區別財務報告舞弊的有效指標[10]。
謝曉燕、程富(2009)通過分析評價的性質和內容,指出我國現階段對內部控制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標准,通過國際比較,找出我國與國際發達國家內部控制評價體系中的差距[11]。
戴文濤、王茜、譚有超(2013)研究了影響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評價外部環境、主客體、設立目標、評價方法、規范等內容,並且提出一個完整的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概念框架[12]。

1.2.2 國外文獻綜述
國外早期將企業財務舞弊的特徵研究稱為「企業舞弊紅旗」研究,通過對舞弊企業進行歸類分析,得出財務報告舞弊企業在某些方面存在共性特徵,將這些共性特徵定義為會計舞弊「紅旗」,一旦發現一個企業具有「紅旗」中的近似現象,便可以對其進行舞弊風險防控檢查[13]。Albrecht 和 Romney(1986)採用問卷調查與歸納研究方法,發現公司管理人員個人能力、文化素質高低與公司報表是否作假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14]。
Beasley(1996)通過對舞弊公司的分析發現獨立董事比重、董事會審計人員比例、會議次數可以納入舞弊公司預警信號中來[15-16]。
Summers 與 Sweeney(1998)從舞弊三因素理論入手,採用案例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對上市公司舞弊手段進行分析,發現大型上市集團公司大多採用關聯方關系弄虛作假的方式,通過偽造、變造虛假買賣合同等手段作高收入,利潤自然也增加。研究還指出隱藏內部關聯方交易事項,也是企業財務報告舞弊的常見現象[17]。
Abbott Parker 與 Peters(2002)運用案例剖析,通過正反例子對比說明治理層結構設置對預防財務舞弊的重要性,再一次強調了建立審計委員會的必要性,在研究中也指出內部機構審計專業性較弱也容易滋生財務舞弊,應合理安排董事會人員,增加財務或審計相關專業人才,面對公司重大財務決策可以著重聽取其有益建議[18]。
Doumpos(2005)在對公司財務舞弊研究時把本國 57 家公司作為取樣對象,從這 57 個樣本中分別獲得資產、負債、收入費用、利潤等數據計算負債率、銷售凈利率、資產周轉率將得到的指標帶入回歸模型,經過檢驗分析得出總資產周轉率在辨別企業是否存在舞弊行為方面具有顯著性[19]。
1.2.3 文獻評述
財務舞弊自企業成立以來就一直存在著,從最初單業務造假到各個報表聯動造假愈演愈烈,因此關於財務舞弊的手段、特徵以及對策的國內外文獻研究也較多。已有文獻中,實證過程中只將能夠量化的財務比率作為研究變數,研究變數類別較為單一,因此得出的研究結果的准確性有待商榷。在分析財務舞弊的具體特徵方面,對於企業發生財務舞弊時宏觀環境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特徵並沒有論證,本文將財務舞弊的宏觀環境特徵與微觀特徵相結合,全面分析財務舞弊特徵。研究領域偏窄。現存的文獻研究大多是財務舞弊特徵與識別,如若能將財務舞弊的特徵識別與計算技術結合,不僅能夠彌補研究上的不足,而且也能極大的提高該研究的實用性以及操作性。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框架
本文一共六章。第一章緒論部分首先闡述了該課題研究背景和意義,回顧關於財務舞弊案例的文獻,說明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闡述財有關務財務舞弊的定義及中醫葯企業發展現狀及趨勢。第三章從醫葯行業角度出發分析了行業的財務舞弊成因、特徵以及影響。第四章以新華制葯為例,利用新華制葯財務舞弊案例資料探討新華制葯財務舞弊的成因。第五章提出抑制財務舞弊的措施。第六章概括全文,得出結論。

閱讀全文

與上市公司利潤操縱文獻綜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指期貨炒 瀏覽:100
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上市公司一覽表 瀏覽:638
民生證券科創板知識測評的答案 瀏覽:44
3家企業過會創業板 瀏覽:479
炒股虧了2萬塊想不開 瀏覽:560
三隻松鼠能漲停幾天 瀏覽:908
方正證券科創板開戶題目 瀏覽:291
上市公司開董事會需要公告嘛 瀏覽:653
艾媒咨詢是上市公司嗎 瀏覽:844
多個股票證券戶如何申購新股 瀏覽:401
藍帆醫療科創板 瀏覽:181
大業股份一字漲停 瀏覽:202
上市公司發行股票比例 瀏覽:398
喜用神火不能炒股票嗎 瀏覽:796
新三板申報的實質性障礙 瀏覽:888
拉漲停資金越大越好 瀏覽:882
上市公司借款會不會影響凈利潤 瀏覽:236
為什麼炒股割韭菜 瀏覽:346
股票500手是多少股價格 瀏覽:236
新三板精選層打新如何打 瀏覽: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