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範文
文獻是指有歷史意義或研究價值的圖書、期刊、典章。下面是我整理的文獻綜述範文,希望大家喜歡!
一、序言
伴隨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市場更加開放,競爭日益激烈。相關領域(產業)不同程度、有條件、分步驟地放寬市場准入,大批外資企業湧入我國市場,參與市場競爭。
競爭力是市場競爭的產物。我國走市場競爭的道路不過20來年,企業競爭力的研究遠遠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但是伴隨市場競爭程度的不斷深入,有關企業競爭力方面的研究愈發重要。企業競爭力研究對企業良性成長壯大至關重要,也是培育與提升企業綜合實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迄今為止,國內外眾多學者和相關組織對企業競爭力的研究頗多,從不同的角度和假設前提出發,在研究對象、評價方法等方面重塑競爭力內涵,構建競爭力評價指標及體系,分析企業的優劣勢,提升企業競爭優勢。
本文瀏覽、搜集有限的文獻資料,通過綜合、歸納、分析,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以求達到引導論文寫作的目的。
二、關於競爭力的不同定義
從目前看,企業競爭力的概念(定義)各式各樣,眾說紛紜。研究方法、內容及側重點也不盡相同。
劉曉斌在《零售企業競爭力定量評價分析》一文里通過綜合能力論、生命論、功能論、狀態論、機制論、素質論這不同研究角度和假設前提下的六方面得出零售企業競爭力的初步概念可以簡單明了地歸納為:零售企業競爭力是零售企業在競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包括在服務、品牌和市場營銷體現出來的外顯競爭力,在經營能力、信息技術體現出來的內在競爭力,以及在企業文化、企業制度等方面體現出來的核心競爭力。
賈玉花在《企業競爭力評價研究》一文中通過美國《產業競爭力總統委員會報告》,世界經濟論壇(WEF)1985、1994年《關於競爭力的報告》和日歐學者的比較研究等對企業競爭力歸納為:企業競爭力是指企業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通過配置或創造企業資源,在企業持續生存和發展方面所形成的比較能力。
這一概念體現了以下特徵:
①企業競爭力最終體現在持續生存和發展能力上,即體現在企業的目標上。
②企業競爭力是個多層次含義的綜合性范疇,不僅涉及到了企業內部要素結構和經營管理過程,而且涉及到企業的外部環境;不僅關繫到了企業自身的市場佔有率和盈利能力,還關繫到國家福利的多寡;不僅僅是靜態的比較能力,更是動態的進化的發展能力。
③企業競爭力是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即它是動態的產物,不是靜態的結果。企業只有通過各種資源的配置,在戰略規劃,產品設計,市場營銷,采購,生產,銷售及管理過程中逐漸形成企業的競爭力。
④企業競爭力是一種比較能力。這種比較能力是以廠商的競爭為前提的。它存在三種類型:強勢競爭力,均衡競爭力和弱勢競爭力,是被評價企業與競爭對手之間競爭力的對比關系。
⑤企業競爭力是一個系統性概念。它是由市場指標來表徵,由企業內部素質(信息、知識、創新能力、人力資本、企業文化等)來決定的。競爭力的強弱用單一指標是無法衡量的,需設計一套綜合性指標體系,對其進行科學評價。
同時該文還比較得出:「企業競爭力」是從經濟學角度進行研究的,特指企業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通過配置或創造企業資源,在企業持續生存和發展方面所形成的比較能力;「企業核心能力」更多地是從管理學的角度進行研究的,強調企業組織內部的學習、協調、凝聚功能。
從字面上來看,「企業競爭力」應當是較「企業核心能力」或「企業核心競爭力」含義更寬的概念,因為它不僅包括內部能力,還包括企業外部的'產品性能、價格或成本等方面的比較及由此形成的市場份額的重新劃定能力。基於以上理由,可以用「企業競爭力」的概念統一「企業核心能力」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或者把「企業核心能力」作為「企業競爭力」的一個組成部分,意在消除概念之爭和促進理論研究的深化。
劉忠敏《企業競爭力評價及其應用研究》一文中對比狄昂照、吳明錄、波特、錢德勒、普拉哈拉德等國內外學者和相關組織的研究成果認為,企業具備強勢競爭力或競爭優勢的根源在於企業的核心能力,同時認為企業競爭力是競爭力的形態之一,是指企業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通過配置或創造企業資源,能夠持續地、有效地向市場提供產品或服務的能力,主要體現佔有市場、創造價值、持續發展等方面與其他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比較能力。
這一定義包括以下幾層涵義:
①企業競爭力是以企業之間的競爭為前提的。
②企業競爭力概念本身並不能表明競爭力的強弱,因為競爭力是一種比較中的能力。
③企業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佔有市場的能力、創造價值和利潤的能力,以及創新發展的能力。
④企業競爭力是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
⑤企業競爭力受外界環境的影響。
張曉文等在《企業競爭力的定量評價方法》中認為:企業競爭力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競爭主體,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通過能力資源、制度與機制及與外部環境的交互作用,使其內外資源有效整合與優化配置,呈現比競爭對手更具優勢的良性循環態勢,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張東風、杜綱的《現代零售企業競爭力評價研究》中認為:現代零售企業競爭力是指零售企業在不斷整合供應鏈資源,提高效率,使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達到市場份額的擴展和成本被有效降低的能力。其主要體現在零售企業的內部經營管理、顧客服務、關系營銷、供應鏈管理、零售物流等方面。
三、關於企業競爭力的評價方法及其體系構建
劉曉斌在《零售企業競爭力定量評價分析》一文中運用層次分析法,把零售企業競爭力的評價因素和分析因素分成三部分,也即:
①基本要素(由外顯競爭力、內在競爭力和制度競爭力組成),
②評價要素,即在基本要素的基礎上,依據零售企業的特點,選取表示三個層次企業競爭力的要素,
③指標層,把各種評價要素的狀態進一步細化,用評價指標來表現。
由此建立的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由10個評價要素,31項評價指標構成。最後從整體、全局出發,對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其中,對競爭力指標體系中的定性與定量採用不同的賦值方法,建立模型,歸屬數據權重,比較分析所研究零售企業的競爭力狀況。
張曉文等的《企業競爭力的定量評價方法》從系統理論的觀點出發,構建了企業競爭力的函數關系式以及企業競爭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數學模型。從能力資源、能力制度與機制和能力狀態三大方面外加環境因素構建競爭力體系。通過層次分析法結合定量與定性分析建立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11個評價要素,21項評價指標。
邵一明、錢敏《零售企業競爭力指標與評價模型》一文中以市場佔有能力、營運能力、獲利能力、信息技術水平、人力資本這五大方面內容來設計競爭力評價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以上及細分評價指標的權重,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根據零售企業競爭力系統中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建立系統的遞階層次結構圖。通過比較判別法確定及計算各項評價指標的相對權重。並且運用綜合模糊評價的思想將各指標轉換成相應的分值,然後加權平均,得出總分,以此確定零售企業競爭力高低。從而轉換成具體的公式,進而建立模型,結合數據,最終計算得到零售企業競爭力的綜合得分。即得出零售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強弱,為零售企業改善經營,抵制外資零售企業的強烈沖擊,確立競爭的優勢,縮短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提供了強有力的依據。
黃河在《企業競爭力的評價及提升研究》一文中建立了以財務報表數據為主要依據的評價指標體系,對企業的顯在爭競力進行評價,同時力圖反映企業未來競爭能力的真實狀況。該評價指標體系分12大類,包括企業規模、營運能力、經營安全能力、盈利能力、市場控制力、技術創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人力資本、企業文化、資本運營能力、跨國經營能力、環境協調能力。各大類下又有若干小指標,共58項。
黃河在設計的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在指標設置、評價准則,尤其是度量方法上遵循指數化原則。根據資產類和過程類的分類處理原則將58項指標分為六類,且按上述六類指標將各企業的每類指標內所含的具體指標的數值進行加總並求出平均值,從而便利相互間比較。再通過將每類指標各個被評企業的平均值加總然後再求出行業的平均值,以行業平均值作為標准參數同各企業的數值進行比較。最後分別用各個標准參數與各企業相對應的綜合指標平均值相除,得出各企業六類指標相應的競爭力指數。評價體系建立及方法的運用關鍵在於權數的合理分配及方程的准確建立。
李飛、劉明葳的《中外大型零售企業競爭能力比較研究》將零售企業競爭力的內容分為作為競爭資源的核心層、作為核心能力的中間層以及作為競爭優勢的表現層,而文中著重強調中間層競爭能力的比較,也是該文的一大核心支出,文中提及的中間層比較包括業態創新能力、店鋪擴張能力、營銷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財務運作能力。
祝波、呂文俊的《商業零售企業競爭力評價體系及模糊綜合判斷》把對商業零售企業的評價指標重點放在財務指標的數據上,通過企業的財務數據,計算企業的財務狀況,從表面反映企業的競爭力狀況。
祝波、呂文俊從企業的基本資源狀況、經營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文化親和力等主因素方面入手,衍生出包含人力資源狀況、經營管理能力、營銷服務能力、市場創新、管理創新等多項評價的零售企業競爭力的子因素,從而構建了零售企業競爭力的綜合評價體系,最後運用AHP方法,確定各層級評價指標的權重,對零售企業競爭力進行模糊判斷,建立零售企業競爭力模糊綜合判斷模型,並運用層次分析法求解模型。
王桂根在《我國零售企業競爭力研究》一文中認為國內外的競爭力研究文獻中,對零售企業競爭力測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企業總體層面上,大多偏重於定性分析,沒有做出定量分析,缺乏直觀性和實際應用意義,也很難為企業提升競爭力提供依據。
因而作者採用量化的財務指標體系(選取了4個財務指標體系,即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增長能力),運用因子分析法對企業競爭力進行實證分析研究。
張東風、杜綱的《現代零售企業競爭力評價研究》中獨辟溪徑地吸收「供應鏈」理論和「平衡計分卡」原理來設計現代零售企業的競爭力評價體系,作者認為完整的零售企業競爭力評價體系由2部分構成,即服務績效(顧客服務績效+供應鏈服務績效)和內部績效,同時從從財務、客戶、流程、學習、成長4個角度形成了同樣是4個角度的現代零售企業競爭力評價的「四流評價體系,依據四流評價體系,構建了現代零售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對定性和定量評價指標分別採用多指標的綜合評價(數據標准化)和語義差別隸屬度賦值方法進行競爭力評價。
四、內外資企業的選取及相關競爭力指標比較
劉曉斌在《零售企業競爭力定量評價分析》認為,銷售額排名第一的零售巨頭沃爾瑪,它的發展運營策略、顧客策略、人力資源策略創造其驕人的業績。天天平價,始終如一、自有品牌全新感受、物流配送世界第一、營銷互補共生共容等是沃爾瑪成功的關鍵。沃爾瑪的競爭優勢在於後勤物流配送(存貨補充)能力和吸引客戶忠誠的經營能力,由沃爾瑪的例子得出競爭力具有時間性,難於評價,受影響的因素很多。進一步講,對競爭力指標體系設計,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李飛、劉明葳的《中外大型零售企業競爭能力比較研究》選取了10家進入中國的世界零售50強公司和10家中國本土最具競爭力的零售公司,著重在中間層的競爭力的五方面(創新能力、店鋪擴張能力、營銷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財務運作能力)進行差別比較研究。最終得出中外零售企業的均值和最優值。
劉星原的《零售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_兼析中外零售企業的競爭力》從中外零售企業出發,對這兩大團體在擁有良好的商業門店地理位置、擁有經營管理人才以及員工學習與培訓體系、掌握能滿足顧客需求的、具有異質性特點、其他企業難以模仿的經營內容或經營模式、具備對企業運行環節全過程的管理、成本控制、銷售能力、資金籌集能力與利潤率水平、企業的利潤率、銷售額、資本積累與資金籌集能力這些方面進行了定性的陳述。
王桂根在《我國零售企業競爭力研究》選取30個零售業上市公司作為評價對象,結合統計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挑選出的30個零售業上市公司2005年的數據資料,進行零售企業競爭力評價分析。選取分析變數,計算相關系數矩陣以及各特徵向量,確定主成分,然後分析出各個因子及其貢獻率後,構造出F函數。計算各個樣本在每個因子上的得分並得出其F值,以F值為標准進行判別。
五、企業競爭力研究的普遍意義
劉忠敏的《企業競爭力評價及其應用研究》認為對企業競爭力進行評價,具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①進行企業競爭力的定量評價,可以從定量角度科學、准確地描述和把握企業競爭力的狀況及其變化趨勢。
②企業可以根據綜合評價的結果,進行競爭力的綜合排序(特別是行業內部排序)及分布狀況研究,從而激勵企業發揮優勢,彌補不足,全面提高競爭力。
③開展企業競爭力綜合評價,便於企業對影響競爭能力的內部因素進行分析,為企業提供自我診斷的有效方法。
④企業競爭力綜合評價方法研究可以為形成長期評價制度奠定基礎。
⑤企業競爭力評價有助於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提高一國的綜合國力,並為政府政策及宏觀決策提供依據。
六、小結
近年來,中外學者對企業競爭力的研究方興未艾,企業競爭力也愈發受到有關人士特別是企業管理者的注意。雖然研究成果較多,成果也較豐富,但是作為核心力本身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一方面,不同的學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來研究、詮釋有關競爭力的不同方面;另一方面,關於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指標體系的構建及評價向來紛繁復雜,也由於競爭力評價的定性與定量比例不當(後者較難,前者較空洞),此外,對於內外資企業的數據對比分析實例由於種種原因往往涉及較少。正因為如此,也為論文的寫作選取了不錯的突破口。
相信通過本文的概述能夠為論文寫作指路。
1、前言
我通過登陸中國期刊網全文資料庫和查找有關文獻,共搜集有關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文獻資料二十幾篇,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04、05年。現將有關的資料歸納如下:
2、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
2.1不同類型社會體育指導的培養
劉平江、趙立《淺談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2002年)一文中提出:「要培養一專多能的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在鄧星華《論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2001年)一文中提出:「我國社會體育的特點和鍛煉群眾的需要,可以將社會指導員分為健身健美類、醫療保健類、競技運動類、休息娛樂類等四類。」從上述文獻資料可以看出,培養各個層次類別的體育指導員,可以全方位地為社會體育指導服務。
2.2加大高校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力度
廖軍在《充分發揮高校優勢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2003年)一文中表明:「高校體育專業擔負著為國家培養高層次體育專業人才的任務,根據社會對個類體育人員的客觀要求,其培養目標應主要是適應面廣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因此高校應該把培養和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列入其職責范圍。
3、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管理
3.1管理社會體育指導員應更加細化
倪同雲、白雲、陳琳等在《完善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管理體制的研究》(2002年)一文中明確指出:「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具有國情特色的較細分類,如在大類上可分為管理型、經濟型、技術型等,再在每個大類上分細,如技術型可分為:青少年指導員、老年指導員、婦女指導員等。」
3.2建立健全的我國社會體育組織管理體制
早在1987年,日本由文部省公布了《關於社會體育指導員知識,技能審核事業來認定規程》。在《鄧星華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2001年)一文中指出:「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法規,從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申報、培訓、考核、授予稱號、上崗經營、年審注冊、晉級權利和義務以及法律責任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確規定。」從上可以看出,建立完善的社會體育組織管理體制的重要性。
4、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現狀
4.1社會體育指導員總體數量情況及分布
如付明、李飛傑在《武漢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調查與研究》(2005年)一文中歸納出:「武漢三鎮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表現出第一總體數量偏少,第二等級結構失調,國家級一級所佔比例太少,而三級比例過大。」何敏學、都曉鵑在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特點研究》(2005年)一文中指出:「我國人均社會體育指導員約為1:3994,京津滬遼江浙等市處於領先地位。」
4.2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性別構成
李小燕在《宜昌市城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調查與分析》(2002年)一文中指出:「女性社會體育指導員大多為職業女性和離退休人員,這一分布是與女性工作生活生理結構以及對體育的價值觀念相應的。」在武笑玲、馬美榮等《城市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2004年)一文中指出:「目前洛陽市城區社會體育指導員性別結構與國家1998年的統計基本吻合,性別結構基本合理,男性高於女性,調查還發現女性社會體育指導員多為職業女性如文藝工作和離退休人員。」
4.3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年齡結構
孫培初年《齡結構偏大文化層次偏低---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現象調查》(2005年)一文中明確指出:「以上海為例:70%以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由街道社區聘請專業教師授課培訓各區省自己發證,除少量街道社區文教幹部外,絕大部分是離退休人員和下崗職工,其中年齡最大的78,歲最小的34歲,平均57歲。」
4.4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文化素質狀況
庄永達在《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問題研究》(2004年)一文中提到:「我國已經擁有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約20萬人,這樣的發展速度和規律應該來說是來之不易的,說明我國的各級體育部門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發展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但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如此高速度大規律地發展背後的質量保證問題。」
4.5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業分布狀況
付明李、飛傑在《武漢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調查和研究》(2005年)一文中表明:「武漢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業分布中專業社會體育指導員佔5.9%,兼職的人員最多達到62.2%,其次是離退休人員佔26%,體育教師所佔的比例最少為0.5%,其他的為3.4%。我們可以看出體育教師所佔的比例過少,說明體育教師的積極性還沒充分的調動起來。專職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所佔的比例不大,說明社會體育指導員在先階段還不能作為一種主要的謀生手段。」
5、總結
通過以上的文獻資料可以了解到,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管理等方面的理論以及它的一些現狀。荊州地處我國中南部,社會環境經濟實力體育發展水平和體育人口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相比還處於落後狀態。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雖然要順應我國這個大環境,但也必須體現指導員鮮明的地方特色,因時、因地制宜建立適合本地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
;㈡ 急求: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研究的文獻綜述!!
目前A股市場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主要是年報、半年報及四個季度的季報。各種財務報表一般分為「基本情況」和「財務會計報告」兩大部分,投資者須重點留意並加以認真分析。其中,「基本情況」披露上市公司主要財務數據和指標。這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盈利指標,反映企業的盈利狀況;一類為現金流指標,反映企業的實際現金收付。
一、盈利指標
盈利指標一般包括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凈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和每股收益、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等,投資者應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分析。
1、利潤的結構情況。不同的利潤結構,會導致同行業中業績增長相差不多的公司後市潛力不同。投資者應關注企業主營產品的盈利能力,注意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因為非經常性損益是指公司發生的與經營業務無直接關系,以及雖與經營業務相關,但由於其性質、金額或發生頻率,影響了真實、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項收入、支出,證監會發布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規范問答第1號——非經常性損益》中列示了非經常性損益包含的十四項內容,它們不具有持續性。
2、關註上市公司利潤增長情況。注意將本期利潤指標同上年同期、上年年末和第一季度的指標相對比,分析企業經營狀況是否具有增長性與持續性。其次要注意企業是否具有周期性變動,否則半年指標不一定具有代表性。此外要注意原有基數,基數低的公司則需要分別對待。有的上市公司看似增長比率很大,但基數較小,業績仍是不理想。
3、現金流指標。現金流指標包括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和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以上利潤指標採用的是權責發生制,雖然在邏輯上更能反映企業的獲利能力,但涉及人為主觀因素較多。相對來說,企業現金流量指標反映了企業收入和支出的「真金白銀」,造假的可能性大大減少,可以用來分析和驗證公司的盈利指標。例如,企業每股收益遠遠高於每股現金流,說明公司當期銷售多為賒銷,形成的利潤多為賬面利潤,有可能是虛假繁榮。
二、財務會計報告
財務會計報告包括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投資者通過財務指標了解企業的盈利狀況後,還應認真閱讀報表中的各項會計科目,特別是應收賬款、存貨、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等。一個優秀的企業必然能有效控制其費用的增長,保持較快的應收賬款和存貨的周轉速度。
更多詳見參考資料
㈢ 怎樣寫文獻綜述,很長
怎樣寫文獻綜述!很長
一、 文獻綜述的類型、特點及作用
文獻綜述是「一種在分析、比較、整理、歸納一定時空范圍內有關特定課題研究的全部或大部情報的基礎上,簡明的類述其中的最重要部分,並標引出處的情報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的定義包含三個基本要素:首先,文獻綜述反映原始文獻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它反映一定時期內或是某一時期一定空間范圍的原始文獻的內容。其次,文獻綜述集中反映一批相關文獻的內容。其它二次文獻如題錄、索引、文摘、提要等一條只能揭示一篇原始文獻的外表信息或內容信息,且各條目之間沒有聯系,而綜述一篇可集中一批相關文獻,且將這批文獻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予以揭示,信息含量比二次文獻多得多。第三,文獻綜述是信息分析的高級產物。書目、索引等是對原始文獻的外表特徵進行客觀描述,不涉及文獻內容,編寫人員不需了解原始文獻的內容,也不需具備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提要、文摘是對原始文獻的內容作簡要介紹和評價,編寫人員需要具有相關學科的一些基礎知識,以識別和評價原始文獻;文獻綜述則要求編寫人員對綜述的主題有深入的了解,全面、系統、准確、客觀地概述某一主題的內容。運用分析、比較、整理、歸納等方法對一定范圍的文獻進行深度加工,對於讀者具有深度的引導功能,是創造性的研究活動。
1.文獻綜述的類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文獻綜述進行劃分,最常見的方法是根據文獻綜述反映內容深度的不同即信息含量的不同劃分
按照文獻綜述信息含量的不同,可將文獻綜述分為敘述性綜述、評論性綜述和專題研究報告三類。
敘述性綜述是圍繞某一問題或專題,廣泛搜集相關的文獻資料,對其內容進行分析、整理和綜合,並以精煉、概括的語言對有關的理論、觀點、數據、方法、發展概況等作綜合、客觀的描述的信息分析產品。敘述性綜述最主要特點是客觀,即必須客觀地介紹和描述原始文獻中的各種觀點和方法。一般不提出撰寫者的評論、褒貶,只是系統地羅列。敘述性綜述的特點使得讀者可以在短時間內,花費較少的精力了解到本學科、專業或課題中的各種觀點、方法、理論、數據,把握全局,獲取資料。
評論性綜述是在對某一問題或專題進行綜合描述的基礎上,從縱向或橫向上作對比、分析和評論,提出作者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明確取捨的一種信息分析報告。評論性綜述的主要特點是分析和評價,因此有人也將其稱為分析性綜述。評論性綜述在綜述各種觀點、理論或方法的同時,還要對每種意見、每類數據、每種技術做出分析和評價,表明撰寫者自己的看法,提出最終的評論結果。可以啟發思路,引導讀者尋找新的研究方向。
專題研究報告是就某一專題,一般是涉及國家經濟、科研發展方向的重大課題,進行反映與評價,並提出發展對策、趨勢預測。「是一種現實性、政策性和針對性很強的情報分析研究成果」。其最顯著的特點是預測性,它在對各類事實或數據、理論分別介紹描述後,進行論證、預測的推演,最後提出對今後發展目標和方向的預測及規劃。專題研究報告對於科研部門確定研究重點和學科發展方向,領導部門制定各項決策,有效實施管理起著參考和依據的作用。這一類綜述主要表現為預測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專題調研報告,建議、對策與構想報告等。按文獻綜述報道內容的時間范圍劃分,可分為動態性綜述、回顧性綜述和預測性綜述。動態性綜述主要以描述近期內各類現實動態為主,如政治動態、科研動態、體育動態、經濟動態等。新聞綜述就是典型的動態綜述。這類綜述的時效性強,反映最新發展態勢。回顧性綜述描述過去一定時期內的成果和發展歷程,總結性較強,以作為當前的借鑒參考。預測性綜述是在綜述的基礎上,對未來一定時期內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提出預測。
按照綜述報道的時空范圍劃分,可分為縱向綜述和橫向綜述。縱向綜述按時間發展的順序展開敘述,可揭示綜述主題的發展速度;橫向綜述不分時序,按照主題或地域、國家、產品等展開敘述,有利於在同一水平上對比。按照綜述的服務對象劃分,可分為決策性綜述、研究性綜述和普及性綜述。決策性綜述主要目的是對各級領導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在綜述的基礎上,重在提出建議即決策的依據。研究性綜述為科研人員的科學研究工作服務,專業性較強,不需要對基本概念、原理的介紹。普及性綜述面向廣大讀者,目的是讓一般讀者了解某一主題、學科、事物的概況,有一個基本認識,一般包括基本概念、狀況、現狀、趨勢的簡單全面的介紹。按照綜述文獻報道的對象劃分,可分為學科綜述、文獻綜述和會議綜述、專題綜述等。學科綜述,綜述某一學科的發展態勢;文獻綜述,綜述一批文獻的研究成果,分析這批文獻的內在規律;會議綜述,綜合報道會議上提出的各種觀點、理論,一般作者不加評價;專題綜述,綜述某一專題領域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
文獻綜述的特點
文獻綜述的內容特徵前已述及,文獻綜述是一種高級情報研究產品,它是對原始文獻的再創造。其內容特點如下:
內容的綜合:這是文獻綜述最基本的特點,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文獻綜述首先表現出對大量文獻的綜合描述。各種類型的綜述,其基礎都是綜合敘述。「必須將每一篇需綜述的原始文獻置於上下文里,並用某一方面的知識對其進行分析和綜合」。另一方面,它綜述廣泛時空范圍內的發展和情況,既有縱向描述,又有橫向覆蓋。
語言的概括:文獻綜述對原始文獻中的各類理論、觀點、方法的敘述不是簡單地照抄或摘錄,而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用簡潔、精煉的語言將其概括出來。因此文獻綜述不同於文摘,不是將原文獻的中心內容摘錄出來;也不同於節錄,不必完全按照原文節選下來。而是將文獻中有用的理論、觀點和方法用最精煉的語言加以概括的描述,提煉出數據,同時舍棄原始文獻中的論證、計算、推導過程等細節。
信息的濃縮:文獻綜述集中反映一定時期內一批文獻的內容,濃縮大量信息。一篇綜述可以反映幾十至上百篇的原始文獻,信息密度大。關於一篇綜述需要有多少參考文獻,國內外的學者們都做過不少研究,有一些不同的意見。評價綜述文獻的壓縮程度可用綜述文獻正文每頁所引用的參考書目平均數或者是被綜述的原始文獻頁數與綜述文獻頁數之比來考察。各學科綜述的濃縮度是不同的,要以是否集中足夠的原始文獻,以全面反映綜述主題為依據來確定。
評述的客觀::綜述性文獻的客觀性有兩方面,一方面敘述和列舉各種理論、觀點、方法、技術及數據要客觀,必須如實地反映原文獻的內容,不得隨意歪曲,或是斷章取義,不顧上下文,同時還要避免因理解不同而出現的誤解;另一方面,在分析、比較、評論各種理論、觀點、方法時要有一種客觀的態度,應基於客觀進行分析、評價,不能出於個人的喜好、傾向進行評論,更不能出於個人的感情有意偏袒或攻擊。另外,在做出預測時,要以事實、數據為依據,以科學的推導方法為手段,力求客觀,而不是憑空想像,出於主觀願望盲目提出
文獻綜述的形式特徵
文獻綜述除了在內容上與其它信息產品及文獻有著較顯著的區別外,在形式上也存在一些較顯著的特徵。它的形式特徵往往成為判斷一篇文獻是否是綜述性文章的主要依據。參考文獻數量多。前已述及,文獻綜述濃縮原始文獻的內容。因此,其最顯著的形式特徵就是參考文獻數量眾多。米哈伊諾夫提出參考文獻在40-100篇的文章就算綜述;而普賴斯認為,凡包含其他著作的引文25處以上的任何論文都是綜述性論文;伍德沃德認為可將參考文獻數量不少於40處的任何科學文獻算作綜述性論文。標題醒目。綜述性文章的標題一般直接反映其綜述類型,如包含「綜述」、「概述」、「述評」、「評述」、「進展」、「動態」,或是「現狀、趨勢和對策」、「分析與思考」等文字的標題,該文獻一般是綜述性文章。另外,在綜述性文章的標題中經常會反映綜述的時間范圍,如「近幾年」等字樣。《近十年來我國綜述研究概述》是一典型的綜述性文章標題。
文獻綜述的作用
濃縮信息,集中報道一批相關文獻,便於科研人員及時了解學科、專業、專題發展動態。隨著信息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全球信息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各學科的文獻量激增;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大量涌現;其它語種文獻日益增多,文獻分散程度日益增大。用戶所能閱讀的百分比越來越小,當文獻數量達到一定程度,用戶就會對閱讀文獻失去興趣。文獻綜述濃縮各方面信息,使用戶在極短的時間內了解到大容量信息,且不存在語言障礙。一篇綜述覆蓋了幾十至上百篇原始文獻,用戶無需閱讀大量原始文獻,減少了重復閱讀。系統報道,便於用戶全面、系統地了解某方面的進展或概況。文獻綜述將所報道的內容經分析綜合,使之有序化。報道時既可縱向延伸,又可橫向比較,或是縱橫交錯。從不同角度將各種理論、觀點、方法條理化、系統化,反映問題的全貌。對原始文獻提出評價和預測。文獻綜述要反映一批相關文獻,因此在撰寫綜述的過程中,從原始文獻的選擇、對原始文獻內容的概括和介紹都要進行評價,通過評價去粗取精,消除謬誤,提供精華;在綜述的基礎上,合理推理,進行科學的預測,提出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前景,使得領導部門制定決策有據可依。科研人員可作為確定新的研究方向的參考,以避免重復開發研究。提供回溯檢索途徑,擴大用戶控制文獻量。文獻綜述文後附參考文獻及其有關信息,且因綜述一般是按一個或幾個專題、問題進行綜述的,因此參考文獻一般也屬於同一類的或具有相關性,讀者可從文後的參考文獻入手進行回溯檢索,直接查找閱讀自己感興趣的原始文獻,並集中掌握一批相關文獻。文獻綜述已日益受到越來越大的關注。特別是從事科學研究、制定決策的用戶都喜歡閱讀相關的文獻綜述,一些用戶已將文獻綜述作為一種主要的信息來源,並對文獻綜述的質量提出很多要求。如何撰寫質量較高的綜述,是目前信息工作人員和讀者都很關注的問題。
二、 文獻綜述的編寫
1. 文獻綜述的編寫步驟
文獻綜述是信息分析的重要成果。信息分析又稱為情報研究、情報調研、情報分析與綜合等。它是指「情報工作者根據社會和用戶的需要,圍繞某一課題,有目的地搜集和佔有資料,並通過整理、評價和篩選,運用分析、綜合等手段,對有關的信息進行系統地概括的一種科學思維活動和再創造的活動」。在信息分析的過程中,將產生題錄、索引、文摘、提要等一系列信息品,而文獻綜述是信息分析的最高級產品。它不同於前面幾類產品只對原文獻的形式和內容作簡單加工,而是一種再創造活動,同時也是一種研究活動。米哈伊諾夫認為「編寫綜述通常界乎於科學情報工作與研究工作本身之間,有時已經處於兩者的分界線之外」。文獻綜述的撰寫過程就是信息分析的過程,它是在綜合分析全部或大部分相關文獻內容的基礎上編寫文獻綜述的研究工作。
文獻綜述的編寫流程如下:確定選題與研究重點;文獻資料的搜集、跟蹤與積累;分析、評價資料價值,進行篩選;整理資料,使之系統化;撰寫綜述。
確定選題與研究重點確定選題是信息分析的第一步,也是撰寫文獻綜述的第一步。文獻綜述的選題一般有主動選題和被動選題兩種方式。主動選題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情報人員或情報研究機構通過日常的情報研究、服務活動,發現問題和線索,進行選題;一是情報人員或機構在與情報用戶的接觸和交流中,了解到用戶有哪些方面的需求,從而定題;一是專業研究人員在日常的研究工作中,日積月累大量的系統資料,並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主動選題撰寫綜述。被動選題分為上級領導部門下達的選題和外單位委託選題。不管是被動選題還是主動選題,都要考慮綜述選題是否有研究價值;根據本單位和自身的人力物力情況,是否有能力完成選題。選題的合適與否,關繫到能否順利地完成編寫任務,並獲得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選題的原則
針對性原則:也有人稱為對用戶的適用性原則,是指選題必須滿足一定用戶的需求,即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如果是上級領導部門選題或委託選題,選題的部門或單位應從本單位、本部門的需要出發,同時結合生產、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考慮選題;如果是情報部門自發選題,則不僅要了解用戶的直接需求,還應該了解和挖掘出用戶的潛在需求,挖掘出用戶沒有用語言表達出來或沒有意識到的那部分需求。預見性原則:選題的預見性,要求綜述的選題要注意當前的熱點問題,及時報道。但如果只是單純追求熱點報道,跟在「熱點」後面展開工作,就會產生信息遲滯,不能及時滿足讀者需求。因此,選題時要善於發現那些從學術和決策角度出發有較大價值,本應引起人們關注,但尚不為人們所注意的問題進行綜述,填補空白,引起人們的關注。
可行性原則:選題的可行性是指具有完成這個選題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條件。物質條件包括可獲得資料的途徑、多少、經費來源等;人力條件是指參加撰寫及搜集資料的人數多少,撰寫人員是否具備撰寫綜述的各方面條件,知識結構、學術水平、技能如何,及綜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達組織能力、外語水平如何。另外還要考慮完成綜述撰寫的時間限制,在現有人力物力情況下能否按時完成,完成的可能性如何,是否有能力承擔撰寫工作。無論是被動選題還是主動選題或是研究者的自發選題,都應仔細論證其可行性,以決定是否定題。在考慮選題的可行性時,應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本單位和撰寫人員自身的優勢。
獨創性原則:文獻綜述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大量的重復閱讀,節約時間和精力,因此也要避免重復選題。選題應該是別人沒有做過的,在決定選題前應廣泛調查了解前人是否做過同類綜述或是正在做。如果不做任何調查就盲目選題,容易造成重復選題,浪費大量人力、物力,並造成讀者的重復閱讀。
如何選題
文獻綜述的選題應堅持針對性、預見性、獨創性和可行性相結合的原則,具體說來,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選題。配合國家制定科研發展方向和科研規劃選題。如國家「九五」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的選擇和確定,需各學科提出綜述性的報告,供領導部門選擇決策。針對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中重大的規劃、政策、決策、重點建設項目選題。如在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上馬及建設中,有關人員提交了專題情報調研報告上百個。選擇行政管理中的有關內容選題。如技術引進,制訂生產計劃,開發新產品,及其它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綜述,使管理人員了解國內外的先進管理經驗,以便借鑒和學習。有爭論和有待解決的問題。對有爭論和有待解決的問題,綜述各家之言,或在綜述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有助於讀者橫向比較鑒別,加以選擇。啟發讀者的思路。針對新學科、新問題、新思潮研究及學科發展的新理論和新的生長點,科學發展趨勢、動向苗頭中反映出的重大問題選題。對一些有發展前途的新問題應及早從苗頭抓起,可配合其發展,不斷追蹤反映。配合國家經濟、政治的形勢進行有關基礎理論研究選題。如現階段關於「市場經濟」、「鄧小平理論」的研究等。
資料的搜集、跟蹤與積累搜集資料的步驟在確定了選題之後,就可以著手進行資料的搜集了。有計劃、有步驟地搜集資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明確查找范圍:必須進一步明確本綜述課題所涉及的內容主題有幾個方面,是哪些方面,從而明確所需資料的大致范圍,進而確定資料查找的范圍和重點,哪些是與綜述主題密切相關的核心資料源,哪些是撰寫綜述所需的背景資料源,哪些是參考資料源和工具資料源,劃定檢索范圍。
系統檢索:明確了查找范圍和重點後,開始進行系統的檢索,全面、廣泛地搜集一切可能的相關資料。「系統檢索是根據文獻的內容特徵(學科或主題)或外部標識(如作者、篇名、出版機構),通過檢索工具全面系統獲得文獻信息的一種方法」。在手工檢索中,經常利用的檢索工具有文摘、索引、題錄、目錄通報、目錄卡片等。在機檢中,經常利用的有機讀索引、文摘、全文資料庫等。就檢索途徑而言,手工檢索途徑有分類、主題、著者、書名、參考文獻、及各種專用名詞術語和專用符號代碼途徑。機檢系統的檢索途徑較多,除了包括上述手工檢索的途徑外,在全文檢索系統,還可以利用自由詞、關鍵詞、時間、地點、文摘詞、機構名等檢索途徑,並可進行模糊檢索、蘊含檢索和組配檢索,能夠較全面地檢索到相關的資料。檢索途徑和檢索工具的種類繁多,在進行系統檢索時,應根據自身的條件、綜述課題的概念和內容確定查找主題和類目,進而確定合理可行的檢索方法和檢索策略,選擇適用的檢索工具,保證檢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在檢索過程中,要將檢索到的資料的有關信息記錄下來,以備獲取原始文獻。
廣泛瀏覽:一般的檢索工具的出版在時間上都有一定的滯後期,大約一年到幾個月。因此,還需廣泛的閱讀瀏覽近半年的各類文獻資料,獲取最新信息。文獻資料的類型主要有:圖書、期刊、會議文獻、專利資料、標准文獻、報紙、網路全書、年鑒、手冊、機構指南、圖冊、辭典、科技報告、學位論文、手稿、統計資料、產品資料、政府出版物、內部資料等,以及縮微型和機讀型文獻。並注意瀏覽新書書目,新書通報等。在檢索和瀏覽時如何利用這些文獻資料獲取信息呢?可利用圖書、專業辭典、網路全書了解已有的定義、觀點;利用報紙、政府出版物了解國家有關的方針、政策及規定,以及課題的一般概況,獲得背景材料;利用相關的年鑒、手冊獲得事實和數據,掌握發展概況;利用綜述性文獻和會議錄掌握最新消息和研究動向;利用專利說明書了解某項技術或產品的各項性能指標;還可利用專利查新,了解某項技術或產品是否已開發過。應該強調的是,要注意對綜述性資料的搜集和利用。信息交流:包括參觀考察、參加會議或個別交談、現場調查、發放調查表等方式,直接獲得第一手材料和最新資料。通過交流獲得的信息應准確地記錄下來,並要認真核對其來源和可靠性,才能在綜述中引用或參考。
搜集資料的原則
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為了確保搜集資料的質量,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 廣泛性原則:這里有三層含義。一是指學科範圍廣泛,不僅要搜集本專題的相關文獻,還要搜集一定的相關的交叉學科、基礎學科的文獻資料;二是指文獻類型廣泛,包括印刷型文獻、縮微型文獻、機讀型文獻等各種形式的文獻資料;三是搜集的時空范圍廣。根據綜述的內容,搜集的資料在時間上可追溯幾十、上百年,在空間上可包括國內、國外的文獻資料。
代表性原則:要注意搜集有代表性的文獻資料。如刊登在本學科核心期刊上的文獻,由學科帶頭人或知名科學家撰寫的文章,國家有關部門領導人的講話等,可以代表當前的發展水平和認識程度。
時間性原則:搜集資料應確定搜集的時間范圍,回溯查找到哪一段時間為止。因為文獻資料都有其時效性,有些專題的文獻資料半衰期很短,老化速度快。確定合理的查找時間,可以避免獲取一些無用信息,減少資料篩選階段的工作。資料的搜集並不局限於這一段時期,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撰寫綜述的過程中,還要不斷地注意學科發展動態,繼續查閱、搜集最新資料,盡可能將最新的、最近時期的資料在綜述中反映出來。伴隨著資料搜集的過程,資料的積累也在同步進行著。這個跟蹤積累的過程一直要延續到綜述文章定稿為止。資料搜集和積累的方法主要有摘記(摘譯)、剪貼和復印、追記,不管是哪種方法,都必須記錄下該資料的出處(文獻類型,名稱,年卷期,頁次)和作者,出版單位,文獻收藏單位,索取號等。因此,在資料搜集和積累的過程中,可以產生「題錄」或「目錄」等綜述的副產品。分析、評價資料的價值搜集資料時,對資料只是大致瀏覽,根據資料的標題和文摘、提要、目錄編排等判斷是否可用。到了這一階段,就需對所搜集的全部資料進行通讀,做主題分析和因素分析,判斷是否可用,可用的程度有多大,進而對資料進行篩選,縮小參考資料的范圍。
鑒別資料的原則
評價和鑒定資料必須將綜述課題與資料的內容價值結合起來考慮,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則。
可靠性原則:即資料的真實性,文獻資料的內容是否客觀、真實。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文獻資料也存在著良莠難辨的問題,存在著大量的非科學、偽科學的東西,在鑒選資料時,應注意資料的真實性,選擇資料要慎重。
客觀性原則:指鑒定、評價文獻資料,決定取捨的態度要客觀、公正,不能帶有主觀傾向和先入為主的態度,更不能摻雜個人感情。
相關性原則:指搜集的文獻內容與綜述課題的相關程度如何,有多少內容是與綜述課題相關的。相關信息多的文獻應優先選擇,相關信息少的文獻或是雖然相關,但對於綜述課題沒有多少利用價值的文獻資料以及內容重復的資料可以剔除。
適用性原則:指文獻資料對於使用者可資利用的程度。即文獻資料的內容雖然和綜述課題密切相關,但是由於文獻資料產生的背景,如地理環境、氣候、自然資源、科技發展水平、經濟能力以及民族、文化、國情的差異,一些文獻資料所提供的信息並不是普遍適用,可以完全借鑒的,而是只適用於與產生該文獻的背景相似的情況。如對於產品、技術資料的介紹和評價,應考慮是否適於本國的國情,與本國的技術水平相適應。對於理論觀點和學說的介紹和評價、篩選則要考慮本國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人文因素等,不能隨意引用。情報的適用性原則是一個動態的原則,沒有明確的標准,需要撰寫人員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新穎性原則:一方面,要看文獻中提出的觀點、原理和方法與其他資料相比有沒有新的內容、新的發展,其描述的事實從未發表過或者在原有事實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結論;包含有新史料、新數據或在研究方法上運用了新技巧、新概念系統、新理論模式等等,是否介紹了新技術、新發明、新的管理經驗。綜述文獻里包含的新內容對於讀者最有啟發意義,使讀者及時了解發展動態。資料內容的新穎性可以從文獻的外部特徵、文獻的內容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判斷,還可以從推廣應用情況、與同類成果的對比、技術經濟效果等方面進行判斷。另一方面,要看文獻資料中反映的觀點、理論和方法等是否老化過時,失去了利用價值。特別是技術方法等方面的資料,時間性極強,隨著新一代產品的開發和使用,舊的技術方法很快就會被淘汰,沒有多少實用價值。因此必須弄清其時效性和先進程度。這一點在引進設備、投產新產品的情報調研方面尤為突出。要避免因資料陳舊,不了解現階段的發展情況而得出錯誤結論,盲目引進已過時陳舊的技術和設備。
㈣ 股利政策的影響因素分析
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盈利分配的重點,是協調各方利益的重要手段。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股利政策的影響因素分析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摘要: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盈利分配的重點,是協調各方利益的重要手段。本文以A股市場2007-2011年非金融非ST公司為樣本,探討了企業現金股利政策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每股盈餘、每股貨幣資金量、非流通股東股份佔比、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和現金股利水平顯著正相關;而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經營風險和企業的現金股利水平顯著負相關;國有股持股比例和現金股利水平負相關,但顯著性水平不穩定;公司規模對現金股利水平的影響並不顯著。
關鍵詞:現金股利政策 派息比 經營風險
作者簡介:
王筱舒(1970-),女,河南通許人,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鑽井二公司會計師
一、引言
股利政策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是復雜的、多方面的,制定有效的股利政策能夠協調不同利益,盡可能地增加企業和股東的價值。因此,有必要去弄清影響股利政策的重要變數,以便管理者做出合理的決策。目前國內外對這方面的研究可謂百家爭鳴,不同研究者對不同市場的研究結果也很不一樣,雖然對影響股利政策的基本因素如盈利等有比較一致的看法,但是當提及到股權結構、資本結構、增長機會等因素時則有不同的觀點和結論。本文綜合地研究並比較了不同變數的影響,同時首次將經營風險引入檢驗其對A股市場的現金股利分配的影響,不同模型組合一定程度上證實了經營風險和現金股利之間的負相關關系。同時藉助於模型,能夠識別最主要的影響變數和決策因子。為公司的股利政策提供合適的決策變數,為資本市場的監管者提供政策建議。
二、 文獻綜述
(一)國外文獻 廉姆斯(Williams,1938)開創了股利問題研究的先例,林特納(Lintner,1956)認為盈利水平是決定股利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時行業性質也會影響公司的盈利能力,進而影響公司的股利政策。他的觀點得到了法瑪(Fama,2001) 和 弗里奇(French,2001)的支持,他們指出影響公司股利水平的重要因素包含了盈餘水平、投資機會以及公司規模。詹森(Jason,1976)和麥克林則從公司增長機會的角度研究了它對公司股利的影響,他們發現具有高增長機會的公司傾向於支付更低的股利。Haddadin (2006)發現影響股利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盈利水平,同時股權結構和機構持股對股利政策並沒有顯著的影響。Al-Malkawi(2007)基於對約旦資本市場的研究則發現管理層持股和國家持股顯著地影響了股利政策,同時公司規模越大、公司年齡越長就越傾向於發放更多的股利,公司的財務杠桿越大股利支付越少。Jensen(1995)則發現公司流動性的減少會明顯地降低股利,也就是說現金持有量是影響股利水平的重要因素。Aviazian (2003)認為凈資產回報率和盈利水平和股利支付正相關,而負債水平和股利支付水平具有負相關關系。Kania和 Bacon (2005)則認為公司的風險也是影響股利水平的重要因素,公司面臨的風險越大,支付的現金股利水平越低。Nont Dhiensiri(2009)研究了紐西蘭1991年至1999年的75家連續分派股利的公司,發現數據較好地證實了代理理論,現金股利水平和股權分散度正相關,和內部人持股比例負相關。同時還發現近期銷售收入增長的公司更傾向於發放現金股利。
(二)國內文獻 劉孟暉等(2008)發現盈利能力越高、規模越大的公司更願意分配高額的股利,但是資產負債率越高,股利支付水平越低。嚴太華和龔春霞(2005)發現,盈利水平的差異是決定股利分配的重要因素。陳信元、陳東華(2003)通過對佛山照明的案例研究,認為企業股利分配是大股東轉移資金的工具,並沒有反應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和願望。黃娟娟、沈藝峰(2007)認為在一個中小股東法律保護較弱的市場中,對於股權相對集中的上市公司,大股東存在利用股利剝削中小股東的動機。公司的股權越集中,不但支付股利的可能性越大、支付現金股利的可能性也越大,並且可能支付的金額也越多。汪平和孫士霞(2009)認為國有股比重、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股權集中度和股利支付水平顯著正相關。楊淑娥、王勇通(2000)發現:現金股利主要受貨幣資金余額和可供股東分配的利潤兩個因素影響,並與它們呈正相關;股票股利主要受總股本大小、流通股比率和可供股東分配的利潤三因素影響,其中與總股本呈負相關,與其它兩個因素呈正相關。謝軍(2006)發現第一大股東具有發放現金股利的顯著動機,而且這種動機不受股東性質的顯著影響。企業成長性機會能夠弱化第一大股東分配現金股利的激勵,並促使公司保留更多的現金用於有價值的投資機會。
三、 A股市場股利分配特徵分析
(一)股息收益率與分紅的積極性 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間,A股流通股股東獲得股息率平均為0.907%,總體水平低於境外市場水平。我國股市高股息率的公司偏少,目前我國股市股息收益率超過2%的公司只佔4.6%,藍籌股為主的滬深300的股息率超過2%的公司只佔14%,大幅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家市場,也低於發展中國家市場水平。據道瓊斯公司統計,2010年度道瓊斯各國市場指數股息率為2.49%;與美國、英國、日本、台灣、香港等各國市場指數的股息率相比,滬深300指數成份股的股息率低於國際平均水平,市場整體股息水平則與境外市場水平差距更大。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總體上股息收益率在1.78%,近年來有所提高,但2011年的高股息收益率一部分也和市場不景氣股價下跌相關。股利支付率逐漸提高,支付現金股利的總額增長較快。從表(2)可以看出,A股市場2007-2011年之間參與分紅的公司比重不斷增加 ,到2012年,有將近72.2%的公司發放了股利。同時在證監會的積極引導下,現金分紅公司的比例也逐年增加,僅僅以送轉股形式發放股利的公司數量在減少。A股市場總體上較往年更加註重投資者在股利上的回報。
(二)配股門檻對分紅的影響 A股市場股利發放積極性的增加和政策的引導息息相關:2008年證監會出台了《關於修改上市公司現金分紅若干規定的決定》,現金分紅有利於處於增發配股條件邊緣的公司順利滿足配股條件,紅利的分發會減少凈資產同時增加了凈資產收益率。因此會有公司為了再融資而超出自身的盈利能力去超額發放股利。申弘(2007)對這些公司進行研究發現,資產規模越小,公司越容易超能力派現。這類公司處以發展的起步階段,資金需求量大,但由於經營風險大,融資渠道窄,因而更容易通過高股利達到增發配股的目的。 (三)歷年現金股利分配的其他特徵 (1)行業分布差異。從表(3)可以看出,相比其他行業,房地產業在該期間的現金股利支付明顯偏低平均稅前派息比只有0.09,這是由我國的房地產行業的調控帶來的資金壓力所影響的。其他行業之間的平均派息比均在0.18左右,不存在明顯差異。(2)概率分布。約有一半公司的稅前派息比在0.08 到0.3之間,另外超過四分之一的派息比在0.02到0.08之間,其餘期間的派息比佔比較少。派息比大於1的派息次數在這4年間總共50次,佔比僅1%。總體看上市公司現金股利分派的力度是較小,整體上的分布類似於雙峰曲線。
四、 研究設計
(一) 研究假設 (1)現金股利和盈利水平。盈利是股利支付的基礎,股利是企業對累計盈利的重要分配方式之一。同時公司法也規定年度累計凈利潤必須為正數時才可發放股利,以前年度虧損需要足額彌補。霍曉萍(2012)發現過去研究文獻幾乎都證實了盈利和現金股利水平之間的正向關系,公司越具有長期穩定的盈利越傾向於發放更多的現金股利,因此有如下假設:
假說1:股利支付率和每股收益之間正相關
(2)現金股利和公司規模。公司規模的擴張往往是業務和盈利擴張的結果,因此大規模的公司更有可能產生相對穩定的盈餘用於利潤分配。同時大公司往往具有更多的業務組合,不同的資產組合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風險,從而更容易有穩定充裕的現金流。而劉孟暉等(2008)的研究也表明,公司規模是股利分配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如下假設:
假說2:股利支付率和公司規模之間正相關
(3)現金股利和貨幣資金。代理理論認為在現金充裕的情況下,管理者具有過度投資或者用於享樂的傾向,從而損害了股東的利益。布萊克(1976)的實證研究也認為現金股利的支付減少了管理層對現金的自由支配,抑制了公司潛在的過度投資問題,所以現金股利是降低代理成本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認為貨幣資金充裕的企業會在股東的要求下分配現金股利,減少代理成本。另外現金股利分配本身會減少企業的貨幣資金,因此貨幣資金持有量的多少會直接影響股利的分配。因此有如下假設:
假說3:股利支付率和貨幣資金正相關
(4)現金股利和股權結構。掏空理論認為控股股東會利用一些手段轉移上市公司資源,而股利政策往往成了掏空的合法手段之一。閻大穎(2004)也發現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傾向和股權集中度顯著相關,現金股利是非流通股東轉移財富的主要方式。因此假設:
假說4:股利支付率和股權集中度具有正相關關系,每股現金流和非流通股比例正相關
(5)現金股利和債務水平。有序融資理論認為企業最優的融資方式是盡可能尋求內部融資,其次是債務融資,最後才是權益融資。因此,認為企業具有優先使用盈餘償還債務的傾向,而不是分配股利後再融資以新債償舊債。因此債務水平較高的企業,在未來融資能力水平一定的情況下,會處於資金流動性的考慮減少當前的股利分配。於是假設:
假說5:股利支付率和債務水平具有負相關關系
(6)現金股利和成長性。成長性好的公司,需要更多的資金來擴展業務規模,因此更傾向於留存企業的利潤用於企業未來的發展,從而減少當期的股利分配。股利的生命周期理論也認為處在成長期的企業會減少企業的紅利分發,因此假設:
假說6:股利支付率和企業成長性具有負相關關系
(7)現金股利和公司風險。具有更確定的穩定盈利的公司能夠支付較為穩定的股利,而面臨更大的經營風險的公司則會傾向於保留已有的盈利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股利是公司當前和未來盈利的一個信號,具有較高風險的公司對未來的盈利持謹慎態度而會減少當期的股利發放。因此有如下假定:
假說7:股利支付率和企業的經營風險負相關
(二)變數定義與模型構建 本文建立模型(基本模型)如下: DPO=α + β1EPS + β2SIZE + β3LEV + β4T - Q + β5NCR + β6SSP + β7CPS + β8OC + β9BR + β10OER + ε
變數定義如表(4)所示。使用SPSS中分層回歸的方法,使用不同的變數組合檢驗擬合優度和β顯著性。
(三)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用A股市場中2007年至2011年度發放現金股利公司,剔除了在該期間被ST和金融類的上市公司。定義一家公司發放一次現金股利為一個樣本,剔除數據不全的樣本之後,有效的樣本量為 4930個。
五、實證檢驗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這些樣本的描述性統計如表(5)所示。
(二)相關性檢驗 為了識別主要的影響變數以建立模型以及排除多重共線性的影響,先做了變數之間的相關性檢驗。從表(6)可以看出:與派息比顯著正相關的變數有EPS(每股收益),CPS(每股貨幣資金),和派息比顯著負相關的有LEV(資產負債率),其餘變數需要進一步的回歸分析才能准確判斷。變數之間相關性較小,初步判斷變數之間不具有多重共線性。
(三)回歸分析 用SPSS統計軟體對變數進行回歸,我們得到了如下模型的統計結果表(7)、至表(9):從上面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該模型整體較好地擬合了分派現金股利的影響因素,Adjusted R Square 為0.49,F檢驗結果為在0.05的置信水平上顯著。從膨脹系數和可容忍系數來看,各變數之間不存在共線性。模型的殘差正態性檢驗通過,同時Durbin-Watson檢驗系數為1.365,序列不存在自相關性,模型擬合較好。另外為了檢驗模型中解釋變數的穩定性,對變數做了不同的組合進行分層回歸,見表(10)的模型1至模型5。其中,模型1是基本的回歸模型,綜合考慮了所有變數;而模型2剔除了模型1中不那麼顯著的SIZE(資產規模)以及SSP(國有股佔比);模型3進一步剔除了BR(經營風險),所有變數均在0.01的置信度水平上顯著;模型4重新引入經營風險,在0.01水平上顯著;模型5重新引入SSP(國有股持股比例),在0.01置信度上顯著。可以發現盡管模型中變數不斷增減變化,但是變數的貝塔符號和顯著性變化很小。模型整體上比較穩定。 六、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結論:每股收益是影響現金股利水平的最重要因素,與現金股利發放水平顯著正相關。公司的現金股利的基礎是公司的盈利,盈利越多,發放的現金股利也會更多。企業貨幣資金持有量對現金股利具有顯著影響,持有較多貨幣資金的企業傾向於發放更多的股利,兩者關系顯著為正。同時企業在發放現金股利的時候,也會考慮自身的債務,負債比率越高的企業,更傾向於少發股利,用盈餘償還債務。債務水平和現金股利水平具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這一定程度上驗證了優序融資定理。從股權結構來看,非流通股的比例對現金股利水平有顯著的影響,非流通股占總股本的比例越高,企業發放的現金股利越多,證實了A股市場上的確存在非流通股股東利用股利掏空上市公司的現象。在股權非流通的情況下,股東利用合法的股利來給自己輸送利益幾乎成了主流的選擇。同時還可以從模型中看到,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越多,企業發放現金股利越積極,現金股利水平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顯著正相關。而往往第一大股東持有的股份很多是非流通股或者處於控股權的考慮根本就很少用於日常交易,股利的發放無疑是大股東定期回報的重要手段,他們具有利用股利掏空上市公司的動機。同時研究也發現,國有持有的股份越高,現金股利發放的水平越偏低,但是兩者的關系並不是特別穩定地顯著。另外與別的研究結論不同的是,本文並沒有發現公司規模和現金股利水平之間的顯著關系。但是企業的成長性和現金股利有比較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在0.1的置信水平上顯著),說明企業的現金股利政策會考慮未來業務增長的資金需求,處在成長期的企業傾向於發放更低的現金股利。之所以選擇主營業務的年增長率作為變數,主要考慮到中國資本市場的效率性有待商榷,用依賴於股價估計出來的市凈率或者托賓Q來衡量增長性和企業實際的情況可能偏差較大。同時發現企業經營的風險是決定股利政策的一個重要的變數,從回歸模型中可以看出,企業盈利的波動性越大,面臨的經營風險越高,在股利決策上就會越趨於保守,發放較少的現金股利。
(二)建議 本文提出如下建議:上市公司要根據自身的資金需要以及投資者的回報要求來平衡企業的股利政策。處在成長期或者具有較高經營風險的公司應該保留足夠的現金來滿足未來可能面臨的資金需求,應對業績的波動。同時企業應該在債務較高的情況下減少股利的發放,平衡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股權結構和股權的性質對公司的股利政策具有重要的影響,上市公司應該不斷地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防止大股東利用控制權掏空上市公司,造成股價下跌,小股東受損。本文實證結果支持了股利的掏空理論,對於監管機構而言,應該建立和完善市場法制制度,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這樣才有利於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對於股權集中,同時又超出自身盈利能力超發股利的公司要重點監察,防止大股東利用公司的股利政策掏空上市公司。要完善股利政策決策披露制度,讓股利分配變得更加透明化。同時鑒於國內資本市場整體分紅比例偏低的問題,應該在政策上積極引導上市公司分紅,增加分紅的積極性。例如實行差別的分紅稅收制度,降低長期投資分紅的紅利稅,一定程度上能降低A股市場上的炒作氛圍,讓股利成為股票收益的重要部分,有利於市場對公司的理性估值,提升資本市場效率。
【摘要】本文運用回歸分析法,分析了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傳遞盈利能力有效性的影響因素,從不同的行業和不同的經濟環境兩個方面來分析,比較了在各行業和不同的經濟環境中的股利政策有效性。通過實證分析得出穩定的行業較波動和風險較大的行業、牛市較熊市的股利政策的效果更加。
【關鍵詞】股利政策有效性行業經濟環境
一、引言及文獻回顧
股利分配的比例和方式不僅影響著短期股價,而且會對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企業價值產生較大的影響。股利政策信號傳遞理論認為,公司經營者與外部投資者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現象,經營者擁有外部投資者所不知道的有關企業的信息,如企業未來現金流量、投資機會、市場前景、盈利能力等,而這些信息會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因此,經營者通過股利政策來傳遞這些信息。高質量的公司往往願意通過相對較高的股利支付率和現金股利把自己同低質量的公司區別開來,以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對市場上的投資者來說,股利政策可能成為反映公司質量的信號。如果公司連續保持較為穩定的股利支付率,那麼投資者就可能對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有較樂觀的預期。也即,上市公司可以通過股利政策來向市場傳遞公司前景的利好消息。
對於股利政策信號傳遞的有效性,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許多研究運用事件分析法或者回歸分析的方法來檢驗公司業績產是否會對股利發放產生反映。Aharony等 (1994)研究發現,增加股利的公司比股利不變的公司在股利公告後的年度實現了更大的未預期收益,而減小股利的公司情況正好相反。Nissim等 (2001)研究了美國 1964―1997年大樣本公司的股利變動與未來收益,發現股利變動傳遞了未來收益信息。Kimie等 (2005)對大樣本日本公司的股利變動與經營業績及長期股票收益的相關性檢驗發現,股利變動與其後的經營業績一致。這些研究結論都支持股利變動傳遞了公司未來盈利的信息。近年來,中國學者借鑒國外相關研究成果,對此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大部分學者認為,公司股利政策傳遞了公司未來經營業績的信息 (鍾田麗等,2003;王勇,2006;李卓等,2007)。劉銀國通過實證研究得出股利政策尤其是現金股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市公司盈利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信號顯示”功能,從而上市公司高派現有助於公司績效的提高。
但是,對於影響股利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如行業背景、經濟環境、公司發展、股利高低等的研究卻相對較少。同樣的股利政策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背景下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對其進行研究有利於更加深入了解股利政策的效應發揮條件和影響因素。本文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考慮了行業和經濟環境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分別對不同行業和經濟環境下的樣本的股利政策有效性進行了實證研究,以考察它們對股利政策有效性的影響情況。
二、研究設計與樣本選取
(一)研究變數
由於上市公司的經營目標不是股價的短期上升,因此股利政策的目標也不是股利政策發放時公司的短期的股價上漲,而是公司的長期盈利能力的提高。股利政策的連續穩定性是股利政策能否有助於公司盈利能力提高的關鍵。因此本文所選取的樣本均至少連續三年發放股利,所選股均為A股。
1.行業的影響
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特點,為了研究不同行業股利政策的不同效果,本文將樣本分為製造業、電力、交通運輸業、信息技術業、金融保險業、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播業六大行業,考慮到經濟環境的平穩性,選取了04至06年的年度數據,以每股股利表示公司的股利政策,以凈資產收益率表示公司的盈利能力。
2.經濟環境的影響
經濟環境主要分為牛市和熊市。本文分別用2001-2002年和2007-2008年的相同樣本的數據來考察熊市和牛市對股利政策有效性的影響。同樣以每股股利表示公司的股利政策,以凈資產收益率表示公司的盈利能力。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採用多元回歸分析法,將不同影響因素下的變數分別回歸,然後比較其結果。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主要用於探討單個變數與多個自變數之間的關系,目的在於分析他們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的線性相關性。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變化是否提高了公司的盈利能力,考察的是單個因變數與多個自變數之間的關系,因此選用該模型是較為合適的。回歸基本模型如下:
其中表示t期的凈資產收益率,表示滯後一期的凈資產收益率,、表示t期和滯後一期的每股股利,表示常數項,表示隨機誤差項。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行業的影響
1.整體分析
通過不同行業的樣本的回歸,以2006年的凈資產收益率為被解釋變數,以2005年的凈資產收益率、2005年的每股股利、2006年的每股股利為解釋變數進行回歸,得到如下結果:
從上表可以看出,首先,凈資產收益率存在顯著的自相關性,表現為一階滯後項顯著,所有行業的凈資產收益率一階滯後項系數的P值為零。其次不同行業的盈利水平對股利政策的反映程度不同。其中,製造業對於當期股利和滯後一期股利均顯著,P值均為零。其餘行業企業的股利政策對於盈利水平均不是很顯著,當期顯著水平由高到低依次為社會服務和傳播文化業、電力、交通運輸業、信息技術業、金融保險業;滯後一期的顯著性水平由高到低依次為電力、社會服務與傳播文化業、交通運輸業、信息技術業、金融保險業。製造業是我國的一大產業,對我國的國民經濟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勢必要求其發展是相對穩定和健康的,而電力、交通運輸和社會服務與傳播文化中存在著壟斷的成分或國有成分佔比較大,因此其發展也相對較穩定。十分明顯地,穩定性越強,風險越小的行業其股利政策的效果越明顯,即公司的盈利水平對公司的股利政策的反映較大。可能的原因是這些相對穩定的行業風險較小,波動也較小,因此它們的股利政策相對於其它行業的企業而言,更容易使投資者抱有良好的預期;另一方面這些企業本身的業績也較為穩定,因此它們的盈利水平對股利政策有著較好的反映。而信息技術業和金融保險業相對來講風險較大,容易受其它因素影響而產生波動,因而盈利水平對股利政策反映較差。
(二)經濟環境的影響
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中,一方面企業的發展會受到不同環境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投資者也會根據不同的經濟環境作出不同的預期。因此在研究股利政策的有效性時有必要考慮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本文分別取了最近一次牛市和熊市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從表2、表3中可以看到,不管是當期還是滯後一期的每股股利,在牛市中,其顯著性均明顯高於熊市,即股利政策在牛市中更為有效。可能的原因是在牛市中公司本身發展良好,股價上升促進公司發展,從而使公眾具有良好的預期,進而增加投資,這樣又會進一步地促進公司發展。而在熊市中盡管公司會通過股利政策來傳遞公司的利好消息,但是公眾的預期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而普遍較差,因而股利政策無法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表4中,08年的每股股利系數為負,而08年下半年開始股市下滑,因此這也是股利政策對經濟環境變化的反映。
四、結論
分析結果顯示,公司的股利政策對其盈利能力有一定的解釋力,且系數均為正,說明股利政策對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股利政策的信號傳遞理論。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一般都具有連續性,在實證研究中主要表現為每股凈資產收益率存在較高的自相關性。因此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對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是有促進作用的。
更進一步地,對於不同行業,不同經濟環境下的公司股利政策有著不同的效果。分析顯示,越是穩定、風險越小的行業其股利政策的效果越是明顯,即公司的盈利水平對公司的股利政策的反映較大;而信息技術業和金融保險業相對風險較大,容易受其它因素影響而產生波動,因而其股利政策作用也較弱。另外,在牛市中,每股股利顯著性均明顯高於熊市,即股利政策在牛市中更為有效。以上說明行業和經濟環境對股利政策的有效性有著較大的影響。當然公司本身的經營狀況、以及股利水平的高低等其它因素也會影響到股利政策的有效性,根據其它的文獻研究表明,一般情況下公司本身經營狀況好、股利水平高的公司,其股利政策的效果也較好,這里不具體展開進行分析。
對於我國來講,我國股市尚處於發展階段,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尚不成熟,市場運行、行業監管等方面也尚待完善,股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如實反映上市公司的財務信息。另外,也存在一些上市公司為了短期利益而採用不配或超能力分配股利的現象,這不但會損害投資者的利益,從長期利益考慮,也將損害公司的穩定發展。因此完善市場,完善公司治理,才能使股利政策發揮應有的作用。
㈤ 對於IPO公司利潤影響要素分析論文
對於IPO公司利潤影響要素分析論文
利潤是一個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同時它也是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最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然而,由於會計分期假設和權責發生制的使用決定了某一期間的利潤並不一定意味具有可持續性、利潤帶來的資源並不一定具有確定的可支配性,利潤的高低也並非一定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強弱[1]。因此,如果管理者或者投資者僅僅將企業利潤作為決策的標准,勢必會加大他們承擔的風險,所以不管是管理者還是投資者都越來越關注企業的利潤質量。所謂利潤質量是指利潤的形成過程以及利潤結果的情況,體現公司利潤的變現能力,持續性和穩定性[2,3]。高質量的利潤能為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盈利基礎,同時也為投資者進行投資時降低風險、增加收益提供保障;低質量的企業利潤則可能阻礙企業的持續發展,增加投資者的投資風險。因此,研究公司利潤的質量不僅對公司自身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還對投資者投資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1文獻綜述
至今為止,國內外學者從多個角度對企業的利潤質量進行了分析研究。DhaouiAbderrazak,OuidadYousfi(2010)研究了目前的研發戰略的決定因素和分析對財務績效與盈餘管理的權力下放的R&D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跨國公司的研發權力下放,以改善公司的盈利能力,而管理人員的優勢,可以得到一些私人和非轉讓的盈餘管理而增加的好處[4]。因為產生這樣的結果就會鼓勵人們分散自己的研發,以增加盈餘管理。MihirA。Desai(2005)認為企業為了贏得資本市場,誇大其盈利水平,往往採取避稅這種方式,表面上提高了企業的利潤質量,卻導致企業的財務報告越來越不值得信賴[5]。PatriciaM。Dechow等(1995)對美國企業的實證分析發現企業的經營現金流量占的比重較高企業的利潤質量較高,組成企業利潤的應計利潤和經營現金流量相比,應計利潤的持續性弱於經營現金流量[6]。陳小林,林昕(2011)認為管理者會出於不同目的對盈餘進行管理,近而將盈餘管理按屬性分為決策有用性盈餘管理和機會主義盈餘管理,審計師將根據不同的盈餘管理屬性出具不同的審計意見[1]。郭世輝,崔文姣(2009)則以應收賬款規模、應收賬款周轉率和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與應收賬款增長率的差額為變數構建了應收賬款視角的利潤質量評價模型,並得出應收賬款規模與利潤質量呈負相關,而應收賬款周轉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與應收賬款增長率的差額對利潤質量有正的影響[7]。田甜(2008)在分析了影響企業利潤質量的因素後,提出應從加強企業應收賬款管理,提高企業資產獲利性等途徑提升企業利潤質量[8]。王秀麗(2005)從利潤結構角度研究了利潤質量問題認為高質量的利潤結構應體現出與企業發展戰略相符合性、與資產結構的匹配性、與對應的現金流量結構的趨同性、主營業務的核心性以及利潤自身結構的協調性等特徵[2]。
此外,周曉蘇(2004)則通過關聯規則分析了微利公司的利潤質量,發現微利公司通過非經營業務增加流動資產、或減少流動負債等方式來提高企業的流動比率,可以達到提高公司利潤質量的目的[9]。綜上來看,目前國外的學者對利潤質量的研究則主要集中在盈餘管理,應計利潤和經營現金流量對企業利潤質量的影響,國內學術界則是從審計意見,企業利潤結構、應收賬款、資產流動性角度來研究上市公司利潤質量的影響因素,而鮮有從受利潤質量影響的股票價格方面,對利潤質量進行分析。同時,IPO公司作為最受股民追捧的企業而學者們卻忽略了對其利潤質量影響因素的研究。本文選擇IPO公司利潤質量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影響IPO公司利潤質量的因素,並運用Logistic模型來探討其影響的方向和顯著性。
2研究假設和理論依據
股票價格能夠反映公司的歷史信息,是投資者分析決策的重要依據。然而已有研究成果表明股票價格不能直接反映公司利潤質量。一方面,股票價格受股票市場有效性影響,不同有效性的股票市場的股票價格對反映公司利潤往往具有不同的信度,無效的股票市場的股票價格不僅不能真實的反映公司歷史信息,也無法真實反映公司利潤的質量,因此,本文假設中國的股票市場是具有弱勢有效性的,IPO公司提供的財務信息真實可靠。另一方面,股票價格瞬息萬變,股價不能反映企業利潤的穩定性,也無法為投資者提供直接的利潤質量信息。因此,本文選擇股票價格變異系數而非股票價格來衡量企業利潤質量,是因為股票價格變異系數越小風險越小,投資者投資是對企業利潤的長期增長和穩定性分析結果的理性人選擇。此外,根據公司法、證券法的規定,從未上市的公司若要成為上市公司,必須由審計師對其前一年的財務報告,出具標准無保留意見,這也意味著從新上市公司前一年財務報告中獲取的財務指標值得信賴。
3影響IPO公司利潤質量變數選擇和樣本數據選取
3.1影響IPO公司利潤質量變數選擇
基於以上假設和現有的研究成果,從體現公司利潤的形成過程以及利潤的結果兩個方面對影響IPO公司利潤質量的變數進行選擇。(1)體現公司利潤的形成過程:應收賬款周轉率(X1)、存貨周轉率(X2)、流動比率(X3)、速動比率(X4)、每股現金凈流量(X7)、每股經營現金凈流量(X8)、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每股收益(X9)。(2)體現公司利潤的結果: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X5)、營業利潤率(X6)、凈資產收益率(X10)、稅後利潤增長率(X11)11個指標作為影響IPO公司利潤質量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此外,選擇各個上市公司收盤價格的變異系數作為衡量利潤質量優劣的標准。
3.2樣本數據選取
本文原始數據主要來源於大智慧軟體和宏源證券軟體,新股信息則來自於東方財富網(http://data。eastmoney。com)。基於研究需要,本文對預選樣本按以下標准進行剔除:
(1)本文只選擇2010年第一季度上市的IPO公司作為分析樣本。因為公司將在第一個季度的15天以內報出該企業第一季度的財務報表。但若公司3月31日上市,則該公司第一季度股票收盤價格變異系數為0,對其進行分析意義不明顯,這樣的IPO公司將被剔除。
(2)本文選者的財務指標都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對異常指標將予以剔除。例如,人人樂其資產周轉率達到了8800多,遠遠的超過其他公司的資產周轉率。
(3)金融企業與其他企業相比,具有特殊的風險,資本的財務杠桿率高等特點,因此金融企業也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圍之內。通過以上篩選最終有85家IPO公司符合本文的研究要求,所有數據均來自於2009年各個公司的年報數據。
4實證分析
4.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法是通過研究眾多研究變數內部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旨在運用假設的少數幾個變數來表示原來變數的主要信息的研究方法。根據因子分析法的操作原理和基本步驟,並對原始變數進行標准化的`基礎上,建立的因子分析數學模型如下:x1=a11F1+a12F2+∧+a1mFm+ε1x2=a21F1+a22F2+∧+a2mFm+ε2∧xn=an1F1+an1F1+an2F2+∧+anmFm+ε{m(1)其中,xi為原始變數,aij為因子負荷,Fi公共因子,εi為隨機擾動項。對樣本數據進行KMO和球形Bartlett檢驗,檢驗結果見表1。從表1可知,Bartletts檢驗結果拒絕了各變數獨立的假設,KMO統計量為0。623,大於臨界值0。5,所以比較適合進行因子分析。進行因子分析後,得出主成分信息(見表2)。從表2可知由相關矩陣求得特徵值,方差貢獻率和相關貢獻率中,前5個主成分的特徵值均大於1,他們的累積貢獻率達到75。95%,說明這5個因子能夠比較全面的解釋利潤質量的總體水平。提取5個因子後,計算出各變數的共同度(見表3),結果顯示每一個變數的共性方差均大於0。5,且大部份接近或者超過0。7,說明這5個因子能夠較好的客觀地反映了原變數的大部分信息。由這5個主因子與上述11個變數得到的因子載荷矩陣,因為初始的因子載荷矩陣系數不是太明顯,為了使因子載荷矩陣系數向0—1分化,本文對其採取方差最大旋轉,旋轉後的結果見表4。根據表4,我們得到的主因子的表達式為:F1=0。944x2+0。944x3—0。613x4+0。821x7F2=0。798x1+0。736x6F3=0。798x9+0。770x10F4=0。792x8+0。794x11F5=0。889x5其中,F1包括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每股現金流量,F2包括應收賬款周轉率,營業利潤率,F1和F2體現企業利潤的變現能力等。F3包括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F4包括每股經營現金凈流量,稅後利潤增長率,F5包括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F3,F4,F5表現企業利潤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4.2Logistic回歸分析
在對以上變數進行了因子分析後,我們還需要對其影響方向和顯著性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因此本文在因子分析後,運用Logistic模型進行分析。根據Logistic分析要求,因變數必須是二分類變數。因此,我們首先將IPO公司的股票收盤價的變異系數從小到大排序,並規定排在前面的43家公司為利潤質量較高的公司,Y值為1,剩下的42家公司Y值為0。在前面的分析中,提取了5個主因子,將5個主因子作為新變數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Logistic的回歸模型為:pi=ea+∑k=nk=1βkki1+ea+∑k=nk=1βxki(2)對其進行變形得到:logit(p)=ln(pi1—pi)=a+∑k=nk=1βkxki(3)即:Logit(p)=α+β1F1+β2F2+β3F+β4F4+β5F5其中P表示Y=1(即利潤質量高)的概率,F1表示提取的5個主因子。運用spss16。0進行logistic回歸,得出綜合回歸結果,綜合回歸結果中卡方值為15。922,其達到了0。05的顯著性水平,對其進行的Hosmer—Lemeshow檢驗,Hosmer—Lemeshow統計值的概率P為0。825大於顯著性水平0。05,說明模型的擬合優度較好。Logistic回歸具體結果見表5。得到logistic回歸模型為Logit(p)=0。450—0。725F1+0。264F2+0。242F3+0。606F4+0。313F5
5結果分析與結論
5.1結果分析
從表5結果來看:第一主因子F1的Wald值為4。938,大於其它主因子的Wald值,且顯著性水平達到了0。05。第一主因子F1包括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每股現金流量。由回歸系數符號,我們得知作為樣本的IPO公司的上述幾個指標對利潤質量有影響,且為負向影響,則意味著這些指標值越大,企業的利潤值越不高,股價的波動性越大。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每股現金比率的最佳值都存在一定的范圍,若超過這個范圍,企業的發展就會受到影響。如流動比率(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值)的最佳值為2:1,但在研究的85個樣本中只有4個樣本的流動比率接近於這個最佳值。這也在另一方面說明了中國的投資值對一個企業的評價,很大程度上來自於該企業的償債能力。第四個主因子F4的wald值為4。89,其顯著性水平達到了0。05,這個主因子包括了每股經營現金凈流量,稅後利潤增長率。從上表中,我們得知?4為0。606,回歸系數符號為正,則表明每股經營現金凈流量,稅後利潤質量增長率對利潤質量是正向影響。即每股經營現金凈流量越大,稅後利潤質量增長率越高,表明企業的利潤質量越好,投資者向這些公司投資的風險越小。主因子F2,F3,F5主因子的Wald值都沒有通過檢驗,說明這些因子包括存貨周轉率,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營業利潤率,每股收益,每股經營現金凈流量,凈資產收益率對利潤質量的影響不顯著,但並不能說明這些因素可以忽略。
5.2結論
本文用股票價格的變異系數代表利潤質量進行影響因素分析,並不能全部解釋利潤質量的影響因素,因為影響股價的因素不僅包括利潤質量方面的信息,還要受很多其他方面的影響。如方曙紅,李正逸(2007)以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為基礎,分析利率變動對我國股票股價的影響,最後得出在一般情況下,利率的上升,將會導致股票價格的下降[10]。所以回歸結果雖然不夠理想,但是總的來說仍然可以接受。本文通過因子分析法,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每股經營現金凈流量,稅後利潤質量增長率對IPO公司的利潤質量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每股現金比率對IPO公司的利潤質量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因此,管理層在對公司進行管理的時候,應該關注公司的流動資產,速動資產,以及負債等,不斷提高公司的利潤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