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上市公司 > 虧損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模式研究

虧損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模式研究

發布時間:2023-09-19 10:19:53

1. 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

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

近年來,國內外一系列令世人矚目的會計丑聞頻頻出現,以致投資者、公司員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這與公司管理層的盈餘管理行為有很大關系。

一、盈餘管理的定義

關於盈餘管理的定義,目前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本文認為盈餘管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盈餘管理通常是指公司管理層為了給公司或個人謀取利益,通過使用會計手段或採取實際行動使公司的賬面盈餘達到所期望水平的操控性行為,這些行為既包括合法操控性行為,也包括非法的或欺詐性的操縱行為。比如,公司管理層在會計准則、會計制度允許的范圍內,通過進行合理職業判斷選擇會計方法而導致的賬面盈餘的變動;公司依法進行重組其資產或交易以達到即期或持續影響公司賬面盈餘的行為等,這些屬於合法的操控性行為。如果公司有意識地“過度”或“不當”使用會計選擇和職業判斷來影響賬面盈餘;有意編造虛構交易來調整賬面盈餘的行為等,就是非法操控公司盈餘。狹義的盈餘管理僅指非法的或欺詐性的盈餘操縱行為。一般來講,盈餘管理中,公司管理層為了實現特定目的對盈餘進行調增或調減,這些調整並沒有真正的現金流量做基礎,我們經常把這類盈餘管理稱為過度的盈餘管理。

應當認識到,從長期看,盈餘管理行為並不影響企業實際的盈餘,只是改變企業實際盈餘在不同會計期間的分布,但是它通常會使得會計數據不可靠,財務報告提供的盈餘信息與真實收益之間存在著一定差距,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盈餘狀況,從而影響到企業的盈餘質量。

二、盈餘管理與相關概念

與盈餘管理較為接近的概念是盈餘操縱、盈餘造假。盈餘操縱包括盈餘管理和盈餘造假兩個內容,兩者既為互斥關系,又是盈餘操縱的全部形式。如果從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和公允性來看,盈餘管理只是破壞了財務數據的`公允性,沒有破壞它的真實性,其使用的手段是以合法和不損害公司價值為前提的;盈餘造假是指使用違法手段直接破壞財務數據真實性的行為,如偽造財務憑證、竄改財務數據等。相關概念關系如圖2-1所示,C區域是指那些純粹的盈餘造假行為,是非法行為,它與本文討論的盈餘管理行為有本質的區別。在B區域,這是一個顏色逐漸加重的灰色區域,在該區域,財務數據都是真實的,但會計處理過程是有失公允的,嚴格地說,B區域的會計處理都是違反公認會計原則,只是在B區域的右側,違反程度較輕,而在左側,違反程度較重。在A區域,財務報告不但真實而且公允,本文認為在這一區域不存在盈餘管理行為。事實上,在A區域和B區域之間也很難找到一個明確的界限,即在何種程度上就認為財務報告喪失了公允性,這依賴於主觀的判斷。

三、盈餘管理的動因

企業管理層進行盈餘管理的主觀動機主要來自於各種利益驅動,或為追逐自身利益,或為上市籌資,或為達到避稅的目的等。

(一)資本市場動因

在資本市場中,會計信息被廣泛應用來進行股票估價,為了提高股票價格,擁有穩定增長的每股盈利,企業管理者通常進行盈餘管理。另外,為了獲得上市、配股、增資擴股及發行債券資格,避免ST、PT等,企業也會有強烈的動機進行盈餘管理。例如,根據我國《公司法》和有關證券法規的規定,發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須在最近三年內連續盈利,這樣企業為取得上市資格,往往就會通過盈餘管理對粉飾財務報表。又如,在我國,“殼”資源非常稀缺,配股資格對上市公司來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我國的上市公司具有強烈的再融資需求,證監會對上市公司再融資有最低條件的規定。大量的研究和實證表明,為達到再融資的標准,上市公司會實施盈餘管理。

(二)自身利益驅動

在內部人控制的治理結構下,經理人會通過各種途徑做出有利於個人利益的行為,而盈餘管理則是經理人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之一。企業管理人員的報酬與企業的經營業績掛鉤,用來反映經營業績的會計盈餘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人員往往希望通過一定程度的盈餘管理行為,對財務會計報告中的敏感數據進行人為處理來改善企業經營業績,進而提高自己的薪酬,這就是著名的“報酬計劃假說”。

(三)籌資動因

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向企業提供貸款時越來越注重企業的償債能力,通過企業提供的會計報告考察企業的資信狀況。對於那些財務狀況不太好的企業,在面臨資金短缺急於獲得貸款時,就不得不編制一份像樣的會計報告以應付金融機構,這個過程中企業必定存在著盈餘管理。

(四)避稅動因

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下,高盈利的企業通常繳納更多的所得稅,因此,企業為避免高額所得稅而進行盈餘管理降低本期盈利。由於我國稅法體系尚不完善,稅收優惠政策較多,同時,企業管理層對會計政策和會計處理方法運用的靈活性較大,這些條件都為企業進行合理避稅提供了可能。而對於上市公司而言,他們會更多的關注在資本市場的籌資情況,所以稅收動機不很明顯。此外,政府行業管制、收費管制、反壟斷都會誘使企業管理當局進行盈餘管理以降低政治成本,避免制裁。

四、規范企業盈餘管理的建議

(一)健全上市公司內部治理機制

上市公司自身需要加快企業內部制度環境建設,尤其是建立有效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是會計信息質量的制度保證。要在企業內部形成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間的有效制衡機制,建立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內控機制,進行相應的全面預算控制、組織規劃控制、會計系統控制、財產保全控制及內部審計控制。最後,建立內部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是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監督內部審計部門的活動,協調內外審計關系的作用。審計委員會與內部審計部門形成的報告關系、監督系統關系,能使管理者更好地履行受託責任,從而利於遏制管理層對財務報告的盈餘管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審計委員會中的成員包含獨立董事,獨立董事制度也是剝離內部控制人尋租的辦法,與未設立獨立董事的公司相比,設立獨立董事公司的可操控應計利潤較低,因此應當增加獨立董事在審計委員委員會的比例,才能保證審計委員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二)逐步完善會計制度體系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新的會計實務問題不斷出現, 需要會計制度規范的內容也越來越多,新會計准則在理論體系、基本准則與具體准則的協調等方面有待完善,因此,我們應立足國情,根據實際需要對會計准則等相關會計制度及時加以補充和修訂,努力構建高質量會計准則體系,盡量減少會計准則中可供選擇的會計程序和方法,壓縮企業進行盈餘管理的空間范圍。

(三)完善監管政策,加強外部監督

第一,立法機構應當逐步完善監管法律體系,加強法制建設。財政、審計、稅務部門、證監會作為政府監督企業的行政管理部門,應充分發揮其監督、檢查職能,從企業信息披露的相關性、可靠性方面加強管理與監督,加強法律責任的確定性程度及嚴厲程度。同時,加大對管理當局財務造假的懲罰力度,加強對獲取不當利益的個人及組織的約束,針對資本市場中可能出現的非公平公正和弄虛作假的交易情況,制定嚴厲的處罰條例細則。第二,通過改進股票上市發行政策、配股政策及摘牌政策切實提高政府效率。第三,健全注冊會計師的職業法規建設,提高注冊會計師的素質,包括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強化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健全審計准則體系,確保審計質量。

(四)完善現行上市公司相關規定

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從制度上逐步規范和完善資本市場,維護市場的公平、公正和公開,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建立保持股票市場穩定的長效機制。應當繼續改革與完善新股發行制度、退市制度及ST制度,同時應當建立一套完善的上市及配股考核指標體系,避免由於指標的單一性而使管理當局進行盈餘的操縱。最後,適當借鑒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制定相應的股東派生訴訟制度和控股股東賠償制度,以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

2. 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分析

注冊會計師考試頻道為大家分享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分析,歡迎參考閱讀,希望對考生會計和財務管理的理解能有所幫助。

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一直是人所矚目的焦點。盡管有一些文章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進行了研究,但僅以個例作為論據,並未舉出具有概括性的確切數據。本文根據盈餘管理的特點及主要手段,對我國上市公司2000年報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從整體上考察我國上市公司目前盈餘管理的狀況。

一、盈餘管理的特點國外學者PaulM.Hyaly和JamesM.Wahlen對盈餘管理的定義如下 :「盈餘管理發生在管理當局運用職業判斷編制財務報告和通過規劃交易以變更財務報告時,旨在誤導那些以公司的經濟業績為基礎的利益關系人的決策或影響那些以會計報告為基礎的契約的後果。」

這一定義向人們展示了盈餘管理的兩個特點:第一,盈餘管理的動機是誤導「利益關系人的決策」或影響「契約的後果」。從企業利益關系人的角度上看,企業業績主要影響企業所有者、潛在投資者和債權人所作出的投資決策,企業所有者對企業管理者的報酬決策及稅務部門的稅收決策。可能的盈餘管理動機有籌資動機,管理報酬動機,避稅動機和公司形象動機等。在這些動機中,由於籌資資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於籌資動機的盈餘管理問題表現得最明顯。籌資動機可以進一步分為上市動機,配股動機和避免退市動機。第二,盈餘管理的途徑有兩條:職業判斷和規劃交易。但為什麼不利用其他途徑?答案在於盈餘管理的難度不同。從編制現金流量的間接法可知,利潤由兩部分構成:經營性凈現金流量和各種應收應付項目。其中的各種應收應付項目根據受到操縱的程度不同在會計科目上可進一步分為:可操縱性應計利潤會計科目和不可操縱性應計利潤會計科目。由於調整經營性凈現金流量和不可操縱性應計利潤的難度較大,而可操縱性應計利潤會計科目的會計核算多涉及到職業判斷,操縱難度相對較小,因而盈餘管理主要利用職業判斷和規劃交易,在可操縱性應計利潤上做文章。故而,報刊文章所揭露的盈餘管理案例多發生於以下一些涉及職業判斷的會計事項中:計提資產減值准備,計提折舊,費用資本化,成本分攤和存貨計價,投資收益核算的會計方法選擇等。另外,有報道顯示地方ZF所給予的補貼收入也成為一些公司的調節盈餘的手段。

二、統計分析根據盈餘管理以上的兩個特點 ,本文設計了三類統計指標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進行了研究:1.統計目的本次統計目的有二:①對於不同盈利水平的上市公司,其可能存在的盈餘管理的具體目的和具體方式是什麼?②計提資產減值准備和接受ZF補貼作為盈餘管理手段時,其運用特點是什麼?

樣本選擇,區間劃分和抽樣方法的依據如下:(1)深滬兩地上市公司總數近1300家。在相同的監管背景,近似的監管措施下,深圳市場的上市公司與上海市場具有很強的相似性,所以選取深圳市場上市公司作為樣本總轎戚體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喚搜

(2)凈資產收益率是我國上市公司監管的重要標准。按照證監會1999年7月閉鏈陵28日年發布的《關於上市公司配股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上市公司配股要求「最近3個完整會計年度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且「任何一年的凈資產收益率不得低於6%」。因此,本文劃分凈資產收益率從0到6%和從6%到10%兩個區間,以分別考察其盈餘管理的不同特點。另外,為了重點考察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為保住配股權而盈餘管理的行為,本文劃分區間(10%,11%)。

(3)由於一些區間公司數目較少,為減小偏差,統計中增大部分區間的抽樣比例到50%。

3.指標設計本文設計了三類指標以衡量我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情況。第一類指標衡量了可操縱性會計利潤的比例,目的在於從整體上衡量不同區間的盈餘管理整體狀況。第二三類指標調查了資產減值准備的計提行為和ZF補貼的狀況,以考察這兩種可能的盈餘管理手段的運用特點。

(1)可操縱性會計利潤指標構成:該指標分為個數指標和平均數指標可操縱性會計利潤個數指標=可操縱性會計利潤比值為負數的公司數目/公司總數目×100%可操縱性會計利潤平均數指標=某區間公司可操縱性會計利潤比值的算術平均數可操縱性會計利潤比值=可操縱性會計利潤/2000年度會計凈利潤×100%可操縱性會計利潤=2000年度會計凈利潤—經調整後的會計利潤經調整後的會計利潤=2000年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2000年度投資活動現金流入小計—2000年度償付利息所支付的現金+△應收項目—△應付項目+△存貨△應收項目=2000年應收賬款+2000年應收票據—1999年應收賬款—1999年應收票據△應付項目=2000年應付賬款+2000年應付票據一1999年應付賬款—1999年應付票據△存貨=2000年度存貨總額—1999度存貨總額解釋:本指標意在衡量不同區間可操縱性應計利潤占凈利潤的比例。如前所述,調整可操縱性應計利潤是盈餘管理的主要方式。從整體上看,如果不同區間的上市公司的指標存在明顯差異,則此差異不是由於上市公司所處行業和所處地點所致,而是因為不同區間的上市公司採用了或調增或調減的不同盈餘管理方式而已。由於可操縱性應計科目和不可操縱性應計科目並不存在絕對的區別,只有可操縱程度上的差別,為保險起見,本文從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開始,只考慮可操縱性相對較小的應收付賬款,應收付票據,存貨總額。另外,因為在我國的現金流量表中,分得股利或利潤收到的現金、債券利息收入收到的現金等並不作為經營活動現金流入,而列在投資活動中;對於付現利息不作為經營活動現金流出,而列在籌資活動中,然而由於這些項目均反映在會計凈利潤中,所以指標考慮投資活動現金流入凈額和償付利息所支付的現金以統一計算口徑。

評價方法:兩種指標結果的評價都必須區分虧損公司和盈利公司。

對個數指標來說,如果是虧損區間的公司,由於其會計凈利潤為負,指標越大,說明有越大比例的公司的可操縱性會計利潤為負值,從而表明公司可能在調減盈利。如果是盈利公司,由於其會計凈利潤為正,指標越大,說明有越大比例的公司的可操縱性會計利潤為正值,從而表明公司可能在調增盈利。

對於平均數指標來說,如果是虧損區間,指標越小,說明可操縱性會計利潤比例越小,指標小到變成負數,說明公司可能在利用可操縱性會計利潤項目調減盈利。對於盈利區間,指標越小,反而說明公司可能在利用可操縱性會計利潤項目調增盈利。

無論個數指標還是平均數指標,不同區間的指標差異越大,不同的盈餘管理方式越明顯。

(2)資產減值指標:構成:資產減值指標=短期投資跌價准備+壞賬准備+存貨跌價准備+長期投資減值准備/資產總計解釋:本指標用來衡量不同盈利區間的上市公司四項資產減值准備與資產總額之比。如不同區間指標存在較大的差異,則表明不同盈利水平上的公司可能在計提政策上存在較大差異,因而本指標可以反映企業利用計提資產減值准備進行盈餘管理的狀況。

評價方法:本指標越高,說明上市公司有越大的可能調減了利潤。本指標越低,說明公司有越大的可能虛增了利潤。不同區間的指標的明顯差異則表明盈餘管理方式的不同。

(3)補貼收入指標:構成:本指標由個數和平均數指標構成個數指標=接受補貼收入的公司/公司總數×100%平均數指標=某區間(補貼收入/會計凈利潤×100%)的平均數解釋:一些報道反映補貼收入也在企業的扭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指標意在考察有多少上市公司接受了多大程度上的補貼收入,即補貼收入的頻率與幅度。

評價方法:個數指標越大,說明在此區間上ZF有越強的傾向給予企業直接支持。平均數指標越大,說明在此區間上ZF扶植企業的幅度越大。

4.統計結果分析(1)可操縱性會計利潤指標結果分析統計結果見下表:如表所示:個數指標由高到低分為三個檔次。虧損區間構成第一檔次。(10%,11%)區間,(0,6%)區間和(6%,10%)區間的指標值幾乎相同,構成第二檔次。(11%,20%)區間和大於20%區間的指標指構成第三檔次。

一些文章指出:按照證監會《關於上市公司配股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對於凈資產收益率的規定,最近3個完整會計年度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且計算期間內任何一年的凈資產收益率不得低於6%的上市公司才可能具有配股資格。上市公司為了保住這個籌資資格,採取盈餘管理以虛增盈利,紛紛不遺餘力往(10%,11%)和(6%,10%)區間擠是很自然的。同時,上市公司無疑也存在強烈的避免虧損的願望。本次統計支持了上面的說法。在盈利公司中,(10%,11%)區間,(0%,6%)區間和(6%,10%)區間的公司個數指標最高,與第三檔次指標數存在較大差異,說明這三個區間的上市公司可能利用可操縱性會計利潤項目調高年報中的會計盈利。

(11%,20%)和大於20%兩區間的指標相差無幾,均處於最低水平。這一方面表明兩區間公司的盈利質量較好,同時也不能排除存在隱藏部分盈利以維持較高的盈利水平的可能。

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如果上市公司連續三年虧損,公司將被暫停股票上市,之後,若在限期內無法扭虧為盈,不再具備上市條件的,公司最終將受到終止股票上市的處罰。有研究表明部分公司在虧損的當年或第二年採用割肉(takeabath)的盈餘管理方法,剔除以前年度的潛虧,並預計一些以後年度的費用和損失,為以後年度扭虧為盈儲存一部分利潤。如此的會計處理,從一定程度上虛增了虧損,目的是為將來扭虧作鋪墊。本次統計中虧損區間高達82%的個數指標(僅兩家公司指標為正)不僅支持了這一推斷,而且表明調減盈利的盈餘管理行為在虧損區間中可能非常普遍。

3. 企業盈餘管理手段探究

企業盈餘管理手段探究

盈餘管理的基本特性包括兩方面:第一,從一個足夠長的時段( 最長也就是企業的整個生命期) 來看,盈餘管理並不增加或減少企業的實際盈利,但會改變企業實際盈利在不同會計期間的反映和分布。換句話說,盈餘管理影響的是會計數據。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企業盈餘管理手段探究論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摘要: 近年來,盈餘管理問題已成為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一大因素。我國自20 世紀末開展企業股份制改造,資本市場逐漸得到發展,企業進行盈餘管理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但仍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分析了盈餘管理問題形成的原因,並從各個角度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 盈餘管理;會計學;經濟學;債務契約

一、盈餘管理理論概述

1. 盈餘管理的內涵

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中,對盈餘管理的概念存在分歧,至今尚無定論。但是從以下比較權威的定義中可以了解盈餘管理的基本涵義。美國會計學家威廉·斯科特認為,盈餘管理是指在GAAP(公認會計原則)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他認為,只要企業管理人員有選擇不同會計政策的自由,他們必定會選擇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的會計政策,這就是所謂的盈餘管理。可以看出,盈餘管理就是在法律和公認會計准則允許的范圍內對企業利潤進行的人為調節。

2. 盈餘管理的基本特徵

對盈餘管理基本特徵的研究,有助於把握盈餘管理研究的內容和框架。根據前面的討論,盈餘管理的基本特性包括兩方面:第一,從一個足夠長的時段( 最長也就是企業的整個生命期) 來看,盈餘管理並不增加或減少企業的.實際盈利,但會改變企業實際盈利在不同會計期間的反映和分布。換句話說,盈餘管理影響的是會計數據,尤其是會計中的報告盈利,而不是企業的實際盈利。會計方法的選擇、會計方法的運用、會計估計的變動、會計方法的運用時點、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餘管理手段。

第二,盈餘管理必然會同時涉及經濟收益和會計數據的信號作用問題。這里所說的經濟收益與上段提到的企業實際盈利並沒有實質上的差別。盡管人們並不知道企業究竟有多大的經濟收益,但盈餘管理最終還是離不開經濟收益這一基準。更何況在盈餘管理研究中,人們已開始尋找某些指標,如現金流量等,並試圖在某種意義和程度上來反映經濟收益。應當注意到,無論是盈餘管理在企業的實踐,還是盈餘管理的理論研究,都非常關心會計數據的信息含量和信號作用。關於盈餘管理的“經濟收益觀”與“信息觀”的地位和重要性,在不同的國家,由於證券市場的發達和完善程度差異較大,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二、盈餘管理的手段

(一)利用會計手段進行盈餘管理

1. 會計估計變更

主要包括變更無形資產攤銷年限、存貨計價方法的變更、其他會計政策的變更等。企業一般傾向於選擇最能體現其現實意圖的會計政策和方法。但會計方法一經選定,不得隨意變更,這是會計准則一致性的要求。而我國的實際情況是,許多上市公司經常通過會計政策、方法的選擇與變更獲得額外會計收益,原因是其選擇、變更成本太低,變更程序太容易。

2. 費用與收益的提前或延遲確認

盈餘管理主要通過以下幾種途徑改變收入的確認時間,一是提前確定收入,即在銷售完成之前,還沒有完成滿足銷售確認條件下就記作企業收益,將後期利潤轉移到本期。二是遞延收益,主要發生在企業預期利潤減少的情況下。費用的盈餘管理行為也分為提前確認和延遲確認兩種方法。提前確認費用的方法主要有大額計提相關資產的減值准備、一次性沖銷不良資產的賬面價值等。延遲確認費用的方法有潛虧掛賬、費用支出資本化等。

(二)利用非會計手段進行盈餘管理

1. 關聯交易

關聯交易是指在關聯方之間發生的轉移資源或義務的事項,而不論是否收取價款,如關聯方之間的購銷業務、代理和租賃等。我國大部分企業都是從母公司剝離出來的,造成大股東絕對控股的局面。因此,上市企業與改制前的母公司之間大多存在錯綜復雜的關聯關系和關聯交易。所以,盡管我國新會計准則中有種種相關規定,但利用關聯交易來調節業績,仍然是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重要手段。例如增加收入、轉嫁費用、託管經營、資金佔用費用和資產租賃等。

2. 資產重組

資產重組是公司為優化資產結構、完成產業調整、實現戰略轉移等目的而實施的資產置換或股權轉讓等行為。統計數據顯示,資產重組具有使企業一夜之間轉虧為盈的神奇功效。企業資產重組分為:股份轉讓、資產置換、對外收購兼並、對外轉讓資產等。一些企業的資產重組實質在於利用交易時間差,在會計年度結束前進行重大的資產買賣,確認暴利,或者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關聯企業之間進行“垃圾換黃金”的不等價交換,將企業外部巨額利潤注入企業內部,以及將虧損輸出企業,實現利潤轉移。統計數據顯示,一些上市公司扭虧為盈的秘訣往往在於資產重組。

3. 虛擬資產調節

所謂虛擬資產,是指實際發生的費用或損失按會計應計制的規定而暫時列作待攤費用或長期待攤費用等科目。利用虛擬資產作為費用的“蓄水池”。隨意確認計入當期損益的時點,以達到調節利潤的目的。此外還有會計政策變更,一些會計政策的變更,如存貨計價方法、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方法、合並范圍的確定等,與企業當期的會計盈餘,甚至未來期間的收益密切相關。因此,企業也可通過會計政策的變更來實現盈餘管理。

三、盈餘管理問題出現的成因

1. 籌資原因

我國上市企業盈餘管理的直接原因就是籌資。《公司法》對企業有嚴格的規定,如必須在近三年內連續盈利,才能申請上市。為達到目的,企業便採用盈餘管理,進行財務包裝,合規合法地“騙”得上市資格。同時,經過盈餘粉飾的報表還有助於企業獲得較高的股票定價。

2. 避稅原因

公司盈餘管理的避稅成因也是十分明顯的。“合理避稅”之所以成為可能,一方面是由於我國的稅法體系還不十分完善,稅收優惠政策頗多;另一方面是企業管理者在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的選用上有較大的靈活性。管理者會通過選用適當的會計政策和方法調減應納稅所得額,從而有資格按照顧性稅率繳納所得稅。

3. 獲取政治成本原因

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企業面臨著與會計數據明顯正相關的嚴格管制和監控,一旦財務成果高於或低於一定的界限,企業就會招致嚴厲的政策限制,從而影響正常的生產經營。為了避免發生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會設法降低報告盈餘,以非壟斷的形象出現在社會公眾面前。如微軟公司就曾通過遞延確認實際所得收入來下調盈利,以逃避美國反壟斷機構的指控。

四、對於盈餘管理問題的治理對策

1. 完善會計政策和會計准則

會計准則的制定過程是各方利益博弈的過程,具有靈活性。上市企業對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的選擇具有主觀性,由於會計行為的特點,這一點是無法避免的。目前我國一系列具體會計准則和《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對盈餘管理行為起到了有效抑製作用。因此,完善具體會計准則和信息披露制度,對限制企業盈餘管理的空間有著積極的意義。

2. 加強對資產重組資產評估的管理

產業重組並購就是收購方與目標公司主營業務相同或相近。這樣的並購整合是為了資源的有效利用,獲得產業發展上的規模效應。實質性重組並購具有較長的產業運作期限和全球一體化發展的戰略眼光。通過產業重組並購,使企業存量資產和各種資源,從分散的小型企業流向大型企業,從劣勢企業流向優勢企業,從傳統產業流向高新技術產業,達到產業升級的作用。同時,加強對資產重組、資產評估過程中信息披露的監管力度,提高透明度,維護市場中介組織的獨立性,評估機構向企業化方向發展。

3. 規范關聯交易行為

上市企業治理結構的實質是對相關權利、責任和收益的制衡安排。在我國,董事會是代表股東利益的常設機構,監事會和董事會是平行機關,同時對廣大股東負責。由於多數非獨立董事是上市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而獨立董事只是以掛名方式出現,並不“獨立”,這與當時設置獨立董事制度的初衷相違背。大量實證研究表明,上市企業之所以能夠進行盈餘管理,與企業治理結構有關,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規范上市企業的治理結構。

4. 改善證券市場相關制度規定

目前,我國證監會關於上市、配股、停牌的有關規定,作為上市公司與監管部門之間隱含的契約標准,仍使上市公司存在強烈地盈餘管理動機。因此,應當建立一套指標體系,完善上市及配股的考核條件,避免由於指標的單一性而使管理當局進行利潤操縱。

參考文獻:

[1] 魏明海. 盈餘管理研究[M], 北京: 中國財政金融出版社,2013:85.

[2] 寧亞平. 盈餘管理的定義及其意義研究[J]. 會計研究,2012,(9).

[3] 蔣義宏. 中國上市公司會計與財務問題研究[M]. 大連: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98.

[4] 顧兆峰. 論盈餘管理[J]. 財經研究,2010,(3).

;

4. [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動機·手段·對策] 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動機

上市公司披露的會計信息,反映公司盈利能力和財務狀況,是投資者評價公司經營狀況、發展潛力,決定資金投向的主要依據。此外,會計盈餘被許多政策、法規和契約直接或間接地用作公司業績考核的重要依據,使其重要性日益凸顯。但是,部分上市公司運用各種手段對利潤實現情況進行人為的調整和操縱,美化財務報告,粉飾上市公司的本來面目,致使虛假會計信息泛濫,嚴重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誤導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擾亂資本市場的正常秩序。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動機及常用手段,並提出將我國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控制在適度范圍內的對策,盡可能減少盈餘管理的負面影響。
一、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主要動機
(一)盈餘管理 盈餘管理是實證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始於20世紀80年代。從契約角度看,管理人員可能投機性地運用盈餘管理,以犧牲契約其他參與方的利益為代價增加自己的利益。從財務報告角度看,上市公司管理層可能不接受證券市場的有效性,記錄過高的費用或強調盈餘的構成而不是凈利潤。美國學者Scott在從經濟收益角度出發,指出盈餘管理是管理人員在會計准則允許的范圍內,選擇那些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的會計政策,或採取實際行動影響盈餘以液稿實現其具體盈餘報告目標。Roychowdhury(2006)認為盈餘管理是公司管理層採取偏離正常業務活動的行為,以使利益相關者相信公司實現的財務報告目螞搜標是在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發生的。寧亞平(2005)認為,在本質上盈餘管理屬**性行為,其使財務報表反映的盈餘水平是管理層所期望的,而非企業實際業績,嚴重損害報表可靠性。在股份公司制度下,委託人與代理人利益沖突,信息不對稱,契約不完備和規避政治成本等使得盈餘管理長期存在。寧亞平等(2005)研究表明我國上市司從1995年至2003年普遍存在盈餘管理,以避免報告虧損或平滑利潤。
(二)盈餘管理主要動機 (1)資本市場動機。會計信息被投資者和證券分析師廣泛用來對公司股票進行估價,管理者不完全認同證券市場有效性,從財務報告角度來看,管理者可能利用盈餘管理迎合分析師的盈餘預測,以避免損害自身榮譽和未符合分析師盈餘預測導致股票價格大幅度下降。吳聯生等(2007)比較了同樣具有避免虧損動機的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發現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程度遠高於非上市公司,由此得出結論認為股票市場提高了盈餘管理的程度。(2)契約動機。首先,會計盈餘被用來幫助監控公司與其眾多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契約。委託代理關系使代理人與委託人利益不一致,委託代理契約的剛性及代理人與委託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自利性的管理人員具有信息優勢,發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Healy(1985)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如果凈利潤低於最低限,當期確實無法獲得獎金或凈利潤高於最高限,管理層都會選擇降低報告凈利潤的會計政策,以增加未來年度獲得獎金的機會。只有凈利潤介於最低限和最高限之間,管理層才會選擇增加報告凈利潤的會計政策和程序。同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由於穩定的獎金流比不穩定的獎金流可以帶來更高的期望收益,風險規避的管理層更傾向於選擇會計政策以平滑報告盈餘。我國學者王克敏和王志超(2007)研究分析高管報酬與盈餘管理行為的結果表明高管報酬與盈餘管理正相關,此外,聲望、政治前途、職悶埋歷務消費等隱性報酬也驅動上市公司管理層進行盈餘管理。其次,債權人在有限責任公司制度中處於不利地位,典型的長期貸款合同中包含了保護性條款,如限制現金股利、增加舉債規模和降低營運資金和股東權益到一定水平,限制管理當局以犧牲債權人的利益為代價為公司股東謀取利益。大量研究對即將達到債務契約邊界條件的公司是否盈餘管理進行了檢驗。Sweeney(1994)實證研究發現相對於已經違約的企業,未違約的企業的確更多地利用了增加盈利的會計政策,而且面臨違約風險的企業盈餘管理的幅度更大。李丹和蔡玉華(2007)從債務契約性質與盈餘管理幅度角度進行實證研究,短期融資性負債比例與公司盈餘管理幅度正相關;長期融資性負債與盈餘管理幅度次正相關;商業信用性質等其他負債比例與盈餘管理呈負相關關系。最後,存在於公司與股東之間的隱含契約代表一種基於公司過去業務的期望行為。Bowen,DuCharme and Shores(1985)研究隱含契約動機的盈餘管理,發現高報利潤能提高管理人員的隱含契約聲譽,增加股東對管理人員將會繼續履行合同責任的信心。(3)監管動機。我國證監會制定的監管政策與上市公司的報告收益相聯系,證券主管部門對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有兩條硬性規定:其一,連續三年虧損將被摘牌;其二,近三年凈資產收益率均在10%以上方有配股權。上市公司為了達到其配股、均衡增長、完成計劃目標以及避免摘牌等目的,往往會通過盈餘管理與市場監管部門博弈,有時人為對其利潤進行“管理”,Chen和Yuan(2001)研究表明許多上市公司是利用盈餘管理手段來達到利潤指標的。田高良、齊保壘和王愷(2011)實證研究發現如果上市公司在第一年發生虧損,第二年管理層會進行盈餘管理以避免發生連續虧損而被ST;此外,我國上市公司被ST後,管理層可能會通過盈餘管理爭取扭虧為盈,以避免被剝奪上市資格。(4)配股動機。在我國不發達的資本市場中,股東對上市公司經理層的約束機制尚未建立,上市公司沒有分紅派現的壓力,配股融資成本低於公司舉債融資成本,大多數上市公司均以配股作為上市後的最佳融資渠道。證監會制定的配股政策始終都以凈資產收益率(ROE)為標准,於是可能通過盈餘管理使那些凈資產收益率接近配股及格線但不符合配股要求的上市公司達到要求並能爭取配股。此外,配股價格的高低關繫到上市公司籌集資金的數額以及順利與否,業績優良的公司的配股可以定價高一些,配股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上市公司為了提高配股價格也會進行盈餘管理。洪明渠等(2008)實證研究2001年至2004年增發、配股的公司為發現股權再融資前,上市公司較高程度向上進行盈餘管理,再融資後股票市場反應總體為負,公司收益明顯下降。(5)節稅動機。我國稅法一般規定以會計利潤為基礎徵收企業所得稅,再根據規定進行納稅調整。公司為了節稅,盡量降低報告凈收益以減少現金流出,同時,我國稅法體系不健全,稅收優惠政策多,也給企業提供了盈餘管理的空間。(6)政治成本動機。較強盈利能力的企業,尤其石油天然氣等戰略性生產行業、特大型企業及飛機製造和能源公司等壟斷性公司,會受到媒體或消費者的更多關注。政府部門就可能會對其增加稅收或施加其它管制,使其面臨較高政治成本,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規模龐大的公司可能面對較高的環境責任成本,盈利較高的企業可能面對較大的國外競爭,基於北管理層可能利用會計程序和方法使凈利潤最小化,特別是在企業前景光明的時候,向社會公眾傳達“非暴利”信息以降低政治成本。

5. 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問題研究

目前的上市公司的盈利只有極少數的公司有分紅的現像,很多大的公司只考慮擴大再生產不分紅,這樣讓股東很失望。

6. 誰知道上市公司要怎麼進行盈餘管理

盈餘一、盈餘管理的涵義
盈餘管理是目前國外經濟學和會計學廣泛研究的課題。對盈餘管理的概念會計學界存在著諸多不同意見。從以下兩個權威性的定義可以看出盈餘管理的基本涵義。一是美國會計學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認為,盈餘管理是指"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另一是美國會計學家凱瑟琳·雪珀(KathehneSchipPer)認為,盈餘管理實際上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據以上兩個權威性的定義,可以看出,盈餘管理主要具備這樣一些涵義:第一,盈餘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它包括經理人員和董事會。盡管經理人員和董事會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並不完全一致,但他們對企業會計政策和對外報告盈餘都有重大影響,企業盈餘信息的披露由他們各自作用的合力所決定。第二,盈餘管理的客體是企業對外報告的盈餘信息(即會計收益)。在雪珀的定義中,盈餘管理不僅僅指對會計收益的調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對其他會計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對會計收益以外的財務數據的操縱並不具有普遍的意義,它所具有的經濟後果相對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將其納入盈餘管理的范疇反而會影響對盈餘管理本質的把握。第三,盈餘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綜合運用會計和非會計手段來實現對會計收益的控制和調整,它主要包括會計政策的選用,應計項目的管理,交易時間的改變,交易的創造等。第四,盈餘管理的目的是盈餘管理主體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員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會成員所代表的股東利益的最大化。綜上所述,盈餘管理就是企業管理當局在遵循GAAP(或會計准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達到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二、盈餘管理的目的
對盈餘管理目的的剖析可以從盈餘管理的終極目的與其具體目的兩個層次來了解。
1.盈餘管理的終極目的
毫無疑問,企業盈餘管理的終極目的是十分明確的,即獲取私人利益。一般認為,通過盈餘管理獲取私人利益的主體是掌握企業管理權的高級雇員,包括總經理、部門經理和其他高級主管。現代意義上的公司制企業是以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為基礎的,公司的大股東可能並不參與日常經營管理,真正掌握管理權的往往是公司的高級雇員。由於管理者與股東的目標並不完全一致,他們都有各自的小算盤。因此,委託--代理關系一經建立,"道德風險"、"信任危機"等問題也將隨之產生。為使二者的目標趨於一致,委託方(股東)通常採用業績--報酬激勵的方式來促使管理者盡最大努力工作。
管理激勵機制產生了雙重效應。一方面,它使管理者的管理活動迅速向股東的目標靠攏;另一方面,它又使管理者更積極地謀求任期內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包括報酬最大化、更多晉升機會等。為此,管理者就有動因採用盈餘管理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凈利潤低於獎金方案的下限,管理者就有可能進一步降低凈利潤。這樣,下一年度得到獎金的概率就會增加。相反,如果凈利潤高於獎金方案的上限,管理者在計算報告利潤時就會盡量去除超過上限的部分,因為這部分利潤得不到獎金。只有當凈利潤在獎金方案的上限和下限之間時,管理這才會有增加報告利潤的動機。此外,管理者在卸任之前通常會選擇有利的會計政策調增報告利潤,以獲取最後一次高額獎金。同樣,業績較差的企業管理者在任期將到時,為防止或推遲被解僱,也會利用盈餘管理來粉飾真實業績。但是,一旦管理者的變動得到確定,管理者便可能降低當期利潤,以增加未來盈利的可能性。在實行承包制的企業中,管理者進行盈餘管理以達到獲取個人利益的目的的可能性更大。
管理者報酬與會計利潤掛鉤的制度原本是用來消除股東與企業管理者之間的"信任危機",但實施的結果卻是事與願違,非但沒有消除危機,反而加深了危機。最終的結果是管理者通過盈餘管理獲取了巨大的私人利益,而股東、底層雇員卻成了名副其實的受害者。
2.盈餘管理的具體目的
管理當局為了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最終目的,在實施盈餘管理過程中又會有一些具體目的。與其終極目的不同的是,盈餘管理的具體目的一般是以促進企業發展為中介,以達到公司規模擴張之後管理者報酬的增加、在職消費層次的提高以及政治前途的發展等終極目的的實現。盈餘管理的具體目的一般表現為四個方面:
一是籌資目的。我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籌資,當公司首次發行股票時。《公司法》對企業有嚴格的規定,如必須在近三年內連續盈利,才能申請上市。為達到目的,企業便採用盈餘管理,進行財務包裝,合規合法地"騙"得上市資格。同時,經過盈餘粉飾的報表還有助於企業獲得較高的股票定價。再如上市公司准備配股的時候。中國證監會的有關文件規定,公司"最近三年內凈資產收益率每年都必須在10%以上,屬於能源、原材料、基礎設施類的公司可略低於9%"。為了達到配股及格線,上司公司便會積極利用盈餘管理調整凈資產收益率以達到配股的目的。
二是避稅目的。公司盈餘管理的避稅目的是十分明顯的。"合理避稅"之所以成為可能,一方面是由於我國的稅法體系還不十分完善,稅收優惠政策頗多;另一方面是由於公司管理者在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的選用上有較大的靈活性。比如我國企業所得稅實行33%的比例稅率,同時又規定了兩檔照顧性稅率,對企業管理者而言,稅法的規定便為其開展盈餘管理提供了彈性空間。管理者會通過選用適當的會計政策和方法調減應納稅所得額,從而有資格按照顧性稅率繳納所得稅。
三是獲取政治成本的目的。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企業面臨著與會計數據明顯正相關的嚴格管制和監控,一旦財務成果高於或低於一定的界限,企業就會招致嚴厲的政策限制,從而影響正常的生產經營。為了避免發生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會設法降低報告盈餘,以非壟斷等形象出現在社會公眾面前。如微軟公司就曾通過遞延確認實際所得收入來下調盈利,以逃避美國反壟斷機構的指控。
四是規避債務契約約束的目的。債權人與企業簽訂債務契約是為了限制管理者用債權人的資產為企業獲利但卻有損於債權人利益的行為。通常包含一些保證條款以保護債權人利益,如不能過度發放股利、不進行超額貸款、計提一定比例的償債准備金等等。有些商業銀行甚至規定不得向虧損企業貸款。這些都使得企業不敢輕易違反有關條款,否則會招致很高的違約成本。如果企業的財務狀況接近於違反債務契約,管理者就有可能調增報告利潤,以減少違約風險。盈餘管理就成為企業減少違約風險的一個工具。
三、盈餘管理的表現形式與防範
1.盈餘管理的表現形式
一是多種形式的"利潤儲存器"。有些企業用不切實際的假設去估計諸如退貨、貸款損失、保修費用等或有事項的准備,這樣,企業就可在業績良好時多計提准備,在業績不佳時少計提准備,以調節利潤。
二是操縱收入的確認時間。如為了虛增利潤,在銷售完成之前、貨物起運之前,或在客戶還有權取消定貨或推遲購貨之前,就確認收入。當為了少計利潤時就做相反的操作。
三是濫用重要性原則。重要性原則認為,對微不足道的項目則不值得對其進行精確計量和報告。有些企業以會計上的重要性原則為借口,編造會計數據,從而達到粉飾財務業績的目的。
四是巨額沖銷。有些企業為了保證未來盈利水平,採取巨額沖銷的手法。例如,在企業重組過程中誇大重組費用,以隱瞞利潤。而當重組企業未來盈利不足時,這些虛列的費用,即隱瞞的利潤,就會變成重組企業的收入。有些兼並公司,尤其是那些通過發行股票實施兼並的公司,在兼並時確認一大筆研究開發費用,或預提大量經營費用,形成巨額准備。在適當的時候就可以調節利潤。
2.盈餘管理的防範措施
一是完善會計規范。首先要求公司在改變會計方法和原則時,應盡可能詳細地披露其改變對利潤的影響,包括增加財務報表附表,詳細列示所有調整項目。其次堅決反對以重要性為借口,為故意虛報業績開脫責任。再次對收入確認提出嚴格要求,特別要避免收入的提前確認。
二是加強審計監控。注冊會計師行業應明確對被兼並公司研究開發費的審計原則,對公司兼並中有關巨額沖銷、資產重組以及收入確認等事項的規則應加以補充、完善。外部審計師必須把信息的完整性放在首位,不允許以追求效率而忽視效果的審計方法取代完整的審計程序。
三是加大監管力度。監管機構應將那些重組過程中預提費用、進行巨額沖銷的公司,列入重點核查范圍。發現問題應進行嚴厲的處理,加大懲罰力度。

7. 淺論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盈餘管理

淺論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盈餘管理

【摘要】 本文根據上市公司的不同盈餘管理動機將上市公司進行了分類,並分別探討了它們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的具體表現。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對各類上市公司是否有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進行了驗證,並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關建議。

Abstract Based on the listed company's different incentives to manage earnings of listed companies will be classified and discussed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each asset impairment they use earnings management. By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whether there is an impairment of various types of listed companies use asset management incentive earnings were verified,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關鍵詞】 上市公司 資產減值 盈餘管理 信息披露

Key words Company's assets Impairment earning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迅速,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逐漸增多,手段也逐漸多樣化。其中,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具有較高的選擇性和靈活性,很多環節需要會計人員進行職業判斷,為管理層進行盈餘管理創造了條件。我國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具有較強的中國特色,並且處於不同財務狀況下的上市公司具有不同的盈餘管理動機,它們利用資產減值時的表現也各不相同。

一、 理論分析及研究假設

本文通過分析不同財務狀況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不同動機與表現,進而提出研究假設。

1. 避虧公司。我國《公司法》及證監會關於虧損上市公司的相關政策規定:“如果上市公司最近兩年連續虧損,即最近兩年年度報告披露的當年經審計凈利潤均為負,則該公司的股票將被特別處理(即被ST);當上市公司最近三個年度連續虧損時,其公司的股票將被暫停交易(即被PT)”。由此可見,零值是一個關鍵的臨界值。這一規定對避虧公司至關重要,因為一般這種公司都面臨虧損,為了避免股票被特別處理或暫停交易給公司帶來巨大損失,管理層通常會採用計提較少金額的減值准備,甚至不提或轉回較大金額,使得獲利增多或至少不減少,以躲過虧損這一“生死大劫”。

由此本文提出假設1:避虧公司具有防止虧損的動機,當期凈計提的資產減值准備幅度顯著低於控制樣本公司。

2. 巨虧公司。上文提到的對上市公司特別處理的規定中,都只強調了是否虧損這個條件,並沒有對虧損程度做出具體要求,即巨額虧損和一般虧損對證券市場的監管機構來說性質都是一樣的。並且上市公司的管理層了解投資者的心態,知道他們只關心能夠使上市公司現金流量穩定增長的盈利來源,並不在乎未涉及現金流出的一次性非經常性損失。所以,巨虧公司就可能會誇大虧損,把以前年度應確認而沒有確認的損失和費用予以確認,或把以後期間有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提前確認,都集中在一個會計期間內進行,讓本會計期間一次虧夠。

由此本文提出假設2:巨虧公司具有誇大虧損的動機,當期凈計提的資產減值准備幅度顯著高於控制樣本公司。

3. 扭虧公司。企業上市可以幫助其籌集到大量的資金,並取得固定的融資渠道,而我國證券市場的上市額度是有限的,相關證券法規對虧損上市公司的特別處理也有著嚴格的規定,所以上市公司是非常珍貴的資源。虧損公司若想保住來之不易的上市資格,就會在經營不利發生虧損時想盡一切辦法扭虧為盈。此類公司利用資產減值的手段一般是在允許的范圍內,少提甚至不計提減值准備,或者是轉回以前年度計提的巨額減值准備來提高當期的會計盈餘,實現利潤的反彈。

由此本文提出假設3:扭虧公司具有扭虧的動機,當期凈計提的資產減值准備幅度顯著低於控制樣本公司。

4. 盈利公司。在證券市場中,投資者都比較青睞於利潤平穩增長的公司,上市公司為了吸引投資者的投資,降低融資成本,要樹立企業業績穩步增長的良好形象,向投資者傳遞公司盈利能力不斷提升的信息。當上市公司某個會計年度經營狀況良好時,管理層反而不直接披露本期的優良業績,而是會選擇大額加速計提各項減值准備,這樣可以為以後的業績保留一定的增長空間。並且,在經營狀況較好的年度計提較多的減值准備,使得未來可以不計提或者少計提,也是在為以後年度減輕負擔。

由此本文提出假設4:盈利公司具有利潤平滑的動機,當期凈計提的資產減值准備幅度顯著高於控制樣本公司。

二、實證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將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對所提出的假設進行證明,獨立樣本t檢驗就是對兩個獨立樣本的均值是否有顯著差異進行推斷。本文會將研究總體分為控制樣本和研究樣本,以被視為沒有盈餘管理動機的控制樣本為參照,將研究樣本中的上市公司分別與其進行比較,檢驗它們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是否顯著差異,從而判斷其是否具有盈餘管理行為。

資產減值凈計提率是指當期計提的資產減值准備在計提減值前的總資產中所佔的比重,反映當期計提減值的幅度,其中當期資產總額來自資產負債表,當期計提的資產減值准備來自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凈資產收益率是凈利潤與平均股東權益的百分比。本文研究所用數據來自於銳思金融資料庫。

(二)樣本的分類和選取

根據獨立樣本t檢驗的需要,本文分為控制樣本和研究樣本,我們參考前人的研究方法,以凈資產收益率、資產減值凈計提率以及凈利潤等指標對研究樣本進行分類。以下為分類標准:

1. 控制樣本,選擇“微虧公司”作為控制樣本,選取標準是當期凈利潤小於0,資產減值凈計提率大於0,且剔除當期所計提的資產減值准備後其凈利潤大於0。

2. 研究樣本,該類樣本被視為具有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根據不同的動機我們又分為避虧公司,巨虧公司,扭虧公司和盈利公司四大類。

(1)避虧公司:0<當期凈資產收益率<2%。

(2)巨虧公司:當期凈資產收益率<-20%,資產減值凈計提率>0,且扣除資產減值後仍虧損。

(3)扭虧公司:上期凈利潤<0,當期凈利潤>0,且資產減值凈計提率<0。

(4)盈利公司:當期凈資產收益率>20%,且資產減值凈計提率>0。

按照以上指標,我們從2009年12月31日之前上市的滬市A股製造業公司中,篩選出最符合條件的四類公司共79家,其中避虧公司22家,巨虧公司25家,扭虧公司5家,盈利公司27家,再加上控制樣本9家,共選出88家上市公司,本文對這88家上市公司2012年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的數據進行研究。

(三)假設檢驗

1. 對假設1的檢驗。

表1和表2是對22家避虧公司和9家控制樣本公司資產減值凈計提率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表2中,Levene方差齊性檢驗的p值為0.61,大於顯著性水平ɑ=0.05,即避虧公司和控制樣本公司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的方差滿足齊性,所以t檢驗應看“假設方差相等”一行中的結果。t檢驗結果顯示p值為0.325,大於0.05,說明避虧公司和控制樣本公司的平均資產減值凈計提率沒有顯著差異,證明避虧公司的盈餘管理動機不明顯,他們並沒有利用少計提甚至不計提減值准備來粉飾報表,並且表1中避虧公司的凈計提率均值大於0,說明其也沒有利用減值准備的轉回來提升利潤。所以,初步證實假設1不成立。

2. 對假設2的檢驗。

表3和表4列示了25家巨虧公司和9家控制樣本公司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的對比情況。表4中Levene方差齊性檢驗中,p值為0.021,小於顯著性水平ɑ=0.05,即巨虧公司和控制樣本公司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的方差呈非齊性,所以t檢驗應看“假設方差不相等”一行中的結果。t檢驗中的結果顯示p值為0.022,小於0.05,說明巨虧公司和控制樣本公司的平均資產減值凈計提率差異顯著。表3中,巨虧公司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均值確實明顯大於控制樣本公司,所以初步證實假設2成立,巨虧公司有多提減值准備的動機。雖然現行准則規定不得轉回已確認減值損失,但他們仍然可以在虧損當期大量計提減值准備,為以後年度的盈利減輕負擔。

3. 對假設3的檢驗。

表5和6列示了5家扭虧公司和9家控制樣本公司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的對比情況。表7中Levene方差齊性檢驗中,p值為0.640,大於顯著性水平ɑ=0.05,即扭虧公司和控制樣本公司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的方差呈齊性,所以t檢驗應看“假設方差相等”一行中的結果。t檢驗結果顯示p值為0.006,小於0.05,說明扭虧公司和控制樣本公司的平均資產減值凈計提率差異顯著。再從表5可以看出,扭虧公司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均值明顯低於控制樣本公司,由此可以證明假設3成立。另外,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為負表明利用轉回減值准備以提升利潤的公司不在少數,准則雖規定非流動資產減值損失確認後不得轉回,但利用流動資產減值做調節利潤的“蓄水池”,更具有隱蔽性,更容易操作。

4. 對假設4的檢驗。

表7和表8是對27家盈利公司和9家控制樣本公司資產減值凈計提率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表8中,Levene方差齊性檢驗的sig.值為0.054,大於顯著性水平ɑ=0.05,即盈利公司和控制樣本公司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的方差滿足齊性,所以t檢驗應看“假設方差相等”一行中的結果。t檢驗中的結果顯示p值為0.009,小於0.05,說明盈利公司和控制樣本公司的平均資產減值凈計提率差異顯著。但我們從表7中可以看出,盈利公司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的均值比控制樣本公司偏低,與假設4正好相反,所以假設4不成立。這種現象就體現了現行准則對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空間的擠壓,由於不再能任意轉回減值准備,所以上市公司在計提時都非常謹慎。

(五)實證研究結論

以上實證研究表明,具有避免虧損動機的公司,資產減值凈計提率與控制樣本無顯著差異,具有平滑利潤動機的盈利公司資產減值凈計提率比控制樣本顯著偏低,兩類樣本公司的檢驗結果與假設1和假設4相反,即他們沒有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但假設2和3通過了驗證,巨虧公司和扭虧公司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都與控制樣本有顯著差異,他們存在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的行為。由此可見,虧損公司具有較為強烈的盈餘管理動機,相關監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該類公司的監管力度。

三、對策建議

通過上文的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可以得出,我國現行資產減值准則壓縮了盈餘管理的空間,但在實際操作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還不能完全杜絕盈餘管理的行為。就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希望能為抑制盈餘管理反映真實經營業績起到積極作用。

(一)進一步完善資產減值准則

首先,准則應盡量使用量化標准明確各項操作,減少模糊性語言,從而減少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現行准則中,對於減值跡象的判斷標准都屬於定性描述,在具體判定時還需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這就給具有盈餘管理動機的管理人員留下了操縱空間,我們希望在未來准則的制定和修改中,能夠加入明確的量化標准,對資產減值政策的選擇有明確的描述。

其次,完善資產減值損失轉回的相關規定。不允許轉回在一定程度上有損會計信息的客觀真實性,因為減值因素消失後不能轉回減值准備,會使上市公司資產虛減,導致資產信息不準確,從而影響投資者的決策,所以,本文認為應當允許轉回非流動資產減值准備。但為防止上市公司利用非流動資產減值准備調節利潤,可將轉回的數額作為調整當期的期初留存收益處理。

(二)提高資產減值信息披露透明度

首先,應要求盡早披露資產減值信息。如果要求上市公司在財務報告發布之前就以公告形式披露資產減值的詳細信息,將會使企業無法依照年度經營業績的好壞而利用資產減值調節利潤,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盈餘管理的動機,防範盈餘管理的行為。

其次,應強行規定上市公司必須詳細披露減值操作的依據和方法,以及判斷資產價值回升的依據,而不能採取自願披露的方式。針對不按規定披露信息或披露虛假信息的行為,應制定嚴厲的懲罰措施,提高他們受處罰的成本,使管理者意圖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時有所顧忌和收斂。

(三)加強監管力度

首先,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應充分、合理地收集審計證據,明確各項資產減值准備的審計程序,以謹慎的態度實施審計工作,以客觀公正的立場出具審計意見。

其次,對不同財務狀況的上市公司,外部審計人員應設置不同的審計側重點。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的手段隨其所處財務狀況的不同而不同,並且本文實證研究發現,虧損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的可能性較大,所以外部審計人員有針對性的進行審計有助於提高審計質量。

再者,證券監管部門應改革對上市公司的考核制度。應制定完整的考核體系,考察上市公司的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等等,設置更為合理的評價指標,有助於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 王雪雲.新准則下上市公司資產減值計提行為實證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 何福英,論盈餘管理的動機及其影響.經濟研究導刊,2011;29

3. 楊麗娟.長期資產減值與盈餘管理方式選擇.經濟研究導刊,2013;14

4. 劉偉.資產減值准則對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影響研究.大連: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

8. 扭虧上市公司關聯交易與盈餘管理分析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盈餘管理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盈餘管理具有兩面性,有其合法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其有害的一面。它為規避稅賦、轉移利潤或支付、取得公司控制權、形成市場壟斷、分散或承擔投資風險等提供了在市場外衣掩蓋下的合法途徑,從而誤導投資者,最終擾亂市場資源配置。從已有的文獻資料來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方法很多,如通過會計政策選擇、會計估計變更和關聯交易等。隨著我國會計准則的不斷完善,通過會計政策選擇和會計估計變更進行盈餘管理的空間愈來愈小,而通過關聯交易進行盈餘管理已經成為上市公司的首選方法。據《證券時報》和聯合證券公司1999年所作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手段中,進行關聯交易的佔55.56%,巧用會計政策的佔44.44%.就2000年年報來看,在1018家上市公司中,有29家上市公司通過關聯交易實現為數不菲的一次性轉讓收益,公司的凈利潤指標由此大大改觀。由此可以看出,我國上市公司通過關聯交易進行盈餘管理的現象較為嚴重,研究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盈餘管理問題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關聯交易盈餘管理的涵義與特徵

關聯交易是指在關聯方之間發生轉移資源或義務的事項,而不論是否收取價款c3,。盈餘管理是指在CAAP(公認會計原則)允許的范圍內,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雖大化的行為『4)。據此,筆者將關聯交易盈餘管理定義為:上市公司控股大股東。管理當局為誤導財務信息的使用者,利用現有制度的缺陷和會計政策的選擇,靈活繞開會計制度的規定,通過構造關聯交易和對關聯交易進行披露管理,追求其自身利益的行為過程。我國關聯交易盈餘管理具有以下特徵:

(一)主體雙重性。上市公司管理當局和其大股東(通常是原國企改制形成的母公司)分別是台前、台後盈餘管理的主體。

(二)客體多樣性。關聯交易盈餘管理的客體不僅限於有形資產,還包括股權、債權、盈利機會以及專利、專有技術、商標、土地使用權等無形資產。此外,行為(如提供勞務、代理等)也成為關聯交易盈餘管理的客體。

(三)形式多樣化。上市公司進行關聯交易盈餘管理不僅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而且還通過虛構關聯交易和現有制度存在的缺陷等。

(四)收益主體復雜化。西方盈餘管理中收益主體一般是管理者,而我國的關聯交易盈餘管理的收益主體不僅包括上市公司管理當局,而且還包括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政府官員以及關聯企業。

(五)存在的普遍性和隱蔽性。由於我國證券市場的不規范、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完善以及我國股市先天制度缺陷等多方面因素,使得關聯交易盈餘管理已滲透到不少企業。而關聯交易盈餘管理是在關聯企業內部間進行,又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外部人員(如上市公司的公眾股東)很難了解交易的內幕。這一特徵也為上市公司利用關聯交易盈餘管理欺騙股東、謀取不當利益提供了可乘之機。

二、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盈餘管理的內部動機

(一)發行股票,包括取得上市資格、配股和發行新股。我國上市公司大都是通過由集團公司剝離部分優質資產而成立一家股份公司上市的。集團公司為了最終使上市公司成為其持續不斷的「提款機」,在公司上市之前,大股東總是想方設法幫助其上市,在其配股與發行新股階段又不惜一切代價幫助具配股與發行新股。而我國證監會對申請上市、配股和增發新股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都有嚴格的規定,以使有限的寶貴資金流向績優的上市公司。為達到上市、配股和增發新股的目的,有些上市公司就會在大股東的支持或配合下,藉助關聯交易盈餘管理調整凈資產收益率,改善公司的經營業績,合法合規地「騙」得上市、配股和增發新股的資格。將義宏、魏剛等的研究也表明:無論中國證監會如何修改上市、配股和發行新股的規定,但只要規定有一項最低值的要求,落在這個點周圍的企業就格外密集。

(二)避免摘牌。《公司法》規定:最近3年連續虧損的上市公司應暫停其股票上市。目前我國公司爭取上市非常不易,如果上市後又被摘牌,不僅對股東和上市公司是莫大損失,而且對地方政府的「政績」也具有較大的影響。因此,有些上市公司寧願在賬務處理上做文章而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保留意見,也不願遭受被摘牌的厄運。有關研究表明:為避免出現連續三年虧損而受到證券監督部門的處罰,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現虧損年度明顯地非正常調減盈餘;而在扭虧為盈的年度,又明顯地存在著調整收益的盈餘管理行為。陸建橋的研究表明:營運資金項目尤其是應收應付項目、存貨項目等有可能是上市公司最主要的盈餘管理工具,而通過關聯交易可以非常容易地對營運資金進行管理。

(三)避稅。有學者研究表明,我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避稅動機不是十分強烈。但筆者發現生產應稅消費品的上市公司,都有自己控股或全資的銷售公司,其生產的應稅消費品都全部銷售給銷售公司,其交易的真正目的值得懷疑。因為我國稅法規定消費稅屬於價內稅,征稅環節主要在生產環節,因而銷售價格(出廠價格)的高低對消費稅稅額的大小有著直接的影響。而通過設立銷售公司(或供銷公司),先低價銷售給銷售公司,然後再由銷售公司高價銷售,這樣就可以達到少交消費稅的目的。特別是白酒行業,由於稅率較高,因此避稅動機十分強烈。如某酒業股份有限公司(母公司)2002年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為12.66億元,執行的消費稅稅率為25%+0.50元/市斤的復合稅率,其消費稅約為4.2億元。由於其主營業務收入全部來自酒類產品銷售,納入其合並會計報表的子公司為供銷公司(主要從事酒類產品銷售)、印務有限責任公司(主要從事包裝物、刊物印刷)、投資咨詢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投資活動)、環保產業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工業用蒸汽生產、銷售),因此能增加其合並主營業務收入的主要是母公司和其銷售公司。但其2002半年報顯示其合並主營業務收入約為34.6億元。從中我們可以判斷出:導致真合並主營業務收入明顯偏高的主要原因是供銷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偏高,或者說銷售公司對外銷售價格過高。如果它不設立供銷公司的話,母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即為現在的2至3倍,消費稅就要多交7至8億元,而通過設立供銷公司就可以少交了7至8億元消費稅。

三、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盈餘管理的外部成因

(一)公司組建模式中的缺陷。我國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原國有企業改制而成,其中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採取了主體上市,原企業改造為母公司(集團公司)的模式。這種「剝離」上市導致上市公司不完全具備獨立完整的供應,生產、銷售系統和直接面向市場獨立經營的能力,對關聯方存在產品銷售,原材料供應等方面的依賴性。它與其改制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它子公司之間必然存在著錯綜復雜甚至是唇齒相依的關聯關系和關聯交易,因而更易產生關聯交易盈餘管理問題。

(二)上市制度中的缺陷。由於我國證券市場起步較晚,自從其建立以來,政府採用計劃指標、額度制和審批制相結合的辦法來解決企業發行上市資格安排和排隊問題(2001年3月17日證監會宣布正式實施股票發審核准制度),加之我國證券市場存在嚴重的「供需瓶勁」,因而股票發行溢價通常較高,權益性資金成本相對低廉,通過股票市場籌集資金能夠為企業帶來超額收益,結果使上市資格成為一種「殼」資源。企業為了取得上市資格會採取各種手段進行盈餘管理,即便上市之後,上市資格的「殼」資源性質仍然存在,公司上市之後的再籌資仍然要服從計劃控制的要求。因而,上市公:司為了保「殼」或企業為了借「殼」上市,大量利用關聯交易的手段達到其目的。

(三)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我國公司治理結構中突出的問題是國有股的「一股獨大」的現象,盡管我國的國有股減持計劃已部分降低了國有股在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中的份額,但國家股和法人股仍佔多數。由於股權的高度集中,流動性不強,加之我國上市公司的經理人市場尚未形成,容易形成「內部人控制」的局面,從而使大股東基本上控制了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甚至出現許多大股東的法定代表人兼任高層管理人員。這些大股東的法定代表人兼任高層管理人員,導致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具有與上市公司更大的利益一致性。由於我國資本市場的融資成本倒掛,權益資金資本低於債務性資金成本,大股東樂意支持上市公司利潤包裝,並通過股利分配、回購大股東資產。資金往來等實現其利益。因而,在大股東控制的條件下,大股東幫助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幾乎不受約束,不少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盈餘管理就是由於股權構成及形成機制而產生的。

(四)會計制度的缺陷。由於我國會計處於與國際會計接軌時期,因而近幾年不斷出台了新的准則,本想遏制企業的盈餘管理行為,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又有一些不足,為盈餘管理留下了較大空間。如為防止企業通過關聯交易虛構利潤,出台了《企業會計准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但隨後出現了利用資產置換、股權轉讓在內的非貨幣性交易以及債務重組操縱利潤。為了防範這兩類業務,財政部於1999年發布了《企業會計准則——非貨幣性交易》和《企業會計准則——債務重組》,但是新的能夠規避准則約束的交易方式又出現了,即通過非貨幣性交易「貨幣化」等。為了制止上市公司愈演愈烈的利用顯失公允的關聯交易操縱利潤,財政部於2001年12月21日緊急出台了《暫行規定》,但在上市公司最近發生的關聯交易中,又出現了關聯交易「非關聯化」。從我國關聯交易會計規范的演進過程可以看出,會計規范在約束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盈餘管理中存在著局限性。

四、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盈餘管理的主要方式與手段

(一)關聯交易非關聯化。在現有會計准則中,沒有對關聯方作專門的定義,只給出了判斷關聯方的標准,即:在企業財務和經營決策中,如果有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間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對另一方施加重大影響,則將其視為關聯方;如果兩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則也將其視為關聯方。按照以上標准,如果兩方或多方同受一方共同控制或同受一方施加的重大影響,則該兩方或多方通常不視為關聯方。這就為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提供了空間。由於我國的大部分上市公司與其控股股東——集團公司有著天然的聯系,上述准則和規定實行後,原來由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幫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幾乎不現實,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現在則變成受控股股東重大影響的若干個子公司進行盈餘管理,這樣就可以使關聯交易非關聯化,繞開其規定。另外,准則規定:擁有附屬企業20%以下的股權,通常也不認為是關聯方,因而當發生較大數額關聯方交易前,上市公司可以提前出售其附屬企業的股權,以使其關聯交易非關聯化。如被會計師出具非標准無保留審計意見的某地磁卡,2001年銷售給某高新技術投資公司的驗鈔機收入達2.24億元,銷售毛利為1.31億元,占上市公司2001年度合並主營業務利潤的54.56%,該高新技術投資公司原是該磁卡持有94%股權的控股子公司,但2001年度經兩次轉股之後至2001年末不再持有其股權,因此這筆巨額銷售從關聯交易變為非關聯交易。

(二)關聯交易復雜化。現有會計准則規定:上市公司對關聯方進行正常商品銷售的,分別按以下情況處理:1.當期對非關聯方的銷售量占總銷售量較大比例的(通常為20%及以上),應按對非關聯方銷售的加權平均價格作為對關聯方之間同類交易的計量基礎,並據以確認為收入;實際交易價格超過確認為收入的部分,計入資本公積。2.商品銷售僅限於上市公司與其關聯方之間,或者與非關聯方之間的商品銷售未達到商品總銷售的較大比例的(通常為20%以下),在這種情況下,應當視情況處理:實際交易價格不超過商品賬面價值120%的,按實際交易價格確認為收入:實際交易價格超過所銷售商品賬面價值120%,將按商品賬面價值120%確認為收入;實際交易價格超過確認為收入的部分,計入資本公積(關聯方差價)。根據以上規定,上市公司可以設計一種復雜的關聯方交易以達到進行盈餘管理的目的。假設某集團公司有A、B、C、D、E五家子公司,其中A為上市公司,假定商品銷售僅限關聯方之間。集團公司先把商品銷售給B,因而B的賬面價值就為原價值的120%,B再把它銷售給C,C的賬面價值就為原價值的,以此類推,當E把它銷售給A時,A的賬面價值可能為原價值的幾倍,因而當A把商品再銷售給其任何一個關聯方時,其可以從中獲得巨額利潤,從而達到提高其利潤的目的。通過反向操作,也可以使其達到平滑利潤的目的。

(三)關聯交易隱性化。從表面上看,上市公司與另一家公司進行交易,無關聯關系,但實際上兩家公司又屬同一行政主管部門領導,在主管部門的行政干預下,上市公司才不得不與那家公司進行了交易,其公允性值得懷疑。另外,也有這樣的情況:兩家公司進行交易,表面上發現不了它們有關聯關系,但實質上是關聯交易。比如說,我們假定A為上市公司,B為A的子公司,C為另一外界公司且與A、B無任何關系。現A以高於市價100%的價格向C出售商品,C再把商品以同樣的價格出售給B,對C來說並沒有損失什麼,但A卻可以通過C把商品加價出售給其關聯企業,以達到提高其利潤的目的。從形式上看,A與C、B與C無任何關聯關系,但它們之間的交易實質上是關聯交易。雖然確定關聯方交易應遵循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但這要求會計、審計人員對企業的經濟業務進行深入的分析,了解和有相當豐富的工作經驗,一般情況下會計、審計人員是很難發現的。加之會計信息不對稱,外部人員要想知道上市公司的隱性關聯交易,更是難上加難。另外,我國會計准則對隱性關聯交易的規定較少,這導致了一些上市公司利用隱性關聯交易來提高利潤,粉飾會計報表,使關聯交易盈餘管理愈演愈烈。

五、規范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盈餘管理的對策

(一)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導致我國關聯交易盈餘管理愈演愈烈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上市公司較為普遍的「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它已經給中國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帶來一些弊端和負而影響。而改變此現象的唯一方法是實現公司治理模式由行政型向市場型治理模式的根本性變革,使投資主體多元化和公司股權分散化,至少使其他股東聯合起來能夠在表決權上與大股東抗衡,改變上市公司利益主體和治理主體過於集中的局面。此外,西方發達國家在上市公司董事會中引進獨立董事的做法,有助於健全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國證監會於2001年8月16日發布《關於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提出上市公司應建立獨立董事制度,但對獨立董事如何履行其職責以及不履行如何處罰,沒有作詳細的規定。從實際執行來看,某些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成了一種擺設,其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因此應不斷完善獨立董事制度,使其獨立性得以充分發揮。可以考慮增加獨立董事的數量,特別是增加會計人員的數量。特別要加強對獨立董事的監督,應盡快出台對獨立董事不履行職責的處罰規定。

(二)改變上市公司取得上市資格、配股和發行新股以凈資產收益率為唯一核心控制參數。如上所述,上市公司進行關聯交易盈餘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取得上市資格。配股和發行新股,而我國關於股票上市、配股和發行新股的規定都是以凈資產收益率為唯一核心控制參數。這樣固然可以大幅度降低管製成本,但很可能誘發上市公司在利用關聯交易提高凈資產收益率方面大做文章,增加市場的投資風險和信息成本。因而應改變上市公司取得上市資格。配股和發行新股以凈資產收益率為唯一核心控制參數,建立一個包括貨幣量指標和實物量指標、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的綜合經濟指標體系,以全面考核上市公司業績及經營質量,激勵上市公司在生產經營中兼顧微觀經濟效益和宏觀經濟效益、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揮上市公司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中的典範作用。

(三)進一步完善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准則。對關聯方關系的判斷標准應採用國際會計准則和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來判斷關聯方,同時應充分考慮我國上市公司的特點,制定一套比較靈活的、可操作性強的關聯交易定價政策,並規范關聯方交易定價政策的披露。對於重大的關聯交易,應由獨立董事聘請資產評估機構對所進行關聯交易的資產進行評估,並披露市場公允價格以及其關聯交易的定價與市場公允價格的差額,使外界信息使用者能夠判斷其關聯交易的合理性。

(四)規范中介行為,發揮其監督作用。首先,加大注冊會計師對關聯交易的審計力度。有關部門應盡快出台關聯交易的審計准則或審計指南,注冊會計師也應關註上市公司特別是微利公司或巨額虧損公司的重大關聯交易。對上市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產生重大影響的交易,注冊會計師應分析其是否為非公允的關聯交易,並發表公允的審計意見,以提高關聯交易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其次,在資產評估過程中,要求資產評估師出具客觀、公正的結果,杜絕其過程中的隨意性。總之,監管部門應對中介機構的執業質量進行有效督導,規范其競爭行為,提高其質量水平,才能從該環節有效地防範不正當關聯交易的後果。

(五)加大對關聯交易盈餘管理的監管和懲處力度。相對於發達國家和地區而言,我國上市公司的外部環境較為嚴峻而公司所受到的監管卻較為寬松,現有的法規對關聯交易的監管和懲處力度較小,這就為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提供了空間。而且目前的上市公司關聯交易更趨隱蔽,由於信息不對稱,上市公司利用關聯交易進行盈餘管理被審計出的概率很小,而其所能夠得到的收益又是如此的巨大,因而上市公司就更願意冒險利用關聯交易進行盈餘管理。如果我國加強對關聯方交易盈餘管理的監管和懲處,其在進行關聯交易盈餘管理時就不得不考慮後果。另外,控股股東在沒有相應制裁措施約束的情況下,利用控制權操縱關聯交易,將更加傾向於侵害公司利益,造成中小股東利益受損。因此,應盡快建立健全投資者保護法,建立民事賠償制度,以加大盈餘管理成本,減少關聯交易盈餘管理,進一步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參考文獻

[1]張斌,蔣琪發。上市公司關聯方及關聯交易信息披露問題初探[J].商業會計,2000.(8)。

[2]劉百芳。我國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財經一一天津財經學院學報。2001.(10)。

[3]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准則[2].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15-17.

[4]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M].Prentice-hall,inc.1997,295.

[5]劉燁。我國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盈餘管理解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1.(9)。

[6]陸建橋。中國虧損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1999.(9)。

[7]何劍亮。論上市公司的關聯交易及其監管[J].證券市場導報,2002.(1)。

[8]陳林榮。規范關聯方交易提高會計透明度[J].財會通訊。2002.(10)。

[9]王蕾。我國上市公司關聯交易會計規范的演進與思考[J].財會通訊。2002,(10):24-25.

[10]肖虹。上市公司關聯方交易盈餘管理實證研究[J].財會月刊。2001.(4)。

閱讀全文

與虧損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模式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90後炒股天才 瀏覽:190
佳力圖漲停原因 瀏覽:428
怎麼看股指期貨價格變化 瀏覽:143
002442股票行情 瀏覽:959
中天火箭幾個漲停板 瀏覽:956
天然氣輸送相關上市公司 瀏覽:526
退市股票上新三板後如何交易 瀏覽:159
公司新三板上市采訪問題 瀏覽:675
雲伺服器龍頭上市公司 瀏覽:776
上市公司海外並購審核流程 瀏覽:492
國產醫用膠片上市公司 瀏覽:159
炒股票五行屬金嗎 瀏覽:805
雞蛋上漲利好上市公司 瀏覽:780
唐風炒股 瀏覽:409
手機製造產業鏈上市公司 瀏覽:193
股票分紅後價格下降等於沒分紅 瀏覽:231
新三板交易制度存在的問題研究 瀏覽:116
公司說要上新三板 瀏覽:666
怎麼追漲停的股票 瀏覽:726
中國燃氣生產商上市公司 瀏覽: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