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危害及對策的目錄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是會計信息製造者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前提。企業經營者往往會從自身利益出發,隱瞞或虛報經營成果;使會計主體不能真正按市場經濟的要求走向科學化管理。
(二)會計體制不健全
會計管理體制存在弊端是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會計人員作為企業的一員,受本單位領導的控制和制約,須按企業領導的意志進行會計核算,做假帳,提供虛假會計信息,使會計信息不能真正反映企業實際經濟狀況。
(三)監督體系不健全
監督機制不完善,也會導致會計信息的失真。由於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建立健全,在許多方面與市場經濟還不相適應。從會計監督來看,改革賦予了企業自主權和會計核算的靈活性,但錯誤的思想認識造成會計核算失真等問題日益嚴重。審計監督由於面廣任務重,加之人員知識老化等問題,因而與承擔的任務和需要達到的目標不相適應,未能很好地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
(四) 懲治措施不到位
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也是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我國為規范會計核算,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基本上已與國際接軌。但有些企業的經營者和會計人員對法律孰視無睹,法律觀念極為淡薄,部分執法機構有章不循,執法時隨意性大,從而助長了經營者的違法行為,對會計造假往往是「重經濟處罰,輕行政、法律處罰;重對單位處罰,輕對個人處罰;重內部處理,輕外部公開處理」,從而減弱了法律的效力。
(五)會計人員素質及職業判斷
會計人員本身素質、職業判斷與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有很大的關系。一方面,業務素質不高,職業道德觀念不強,導致會計人員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嚴格的業務訓練。另一方面,會計人員的管理日常化程度低。日常考核和繼續學習、知識更新成為薄弱環節,使會計人員的實際業務水平大打折扣。主管部門往往順從單位負責人的意見,出現了會計人員「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會計人員出於自我保護,屈服於單位領導,會計核算缺乏獨立性,內部監督職能沒有發揮出來。
(六)會計基礎工作薄弱
有些單位無視《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規定,會計機構設置不健全,會計人員配備不合理,崗位責任制不明晰,會計交接手續不規范,缺乏有效的內部管理制度,會計監督機制不健全。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危害市場經濟秩序
失真的會計信息是傳遞錯誤信息,誤導經濟行為的導火索。從微觀角度看,會計信息的影響滲透於各項管理工作和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包含投資、融資、利益分配的決策、計劃或控制等;失真的會計信息,直接影響國家稅收、導致各項經濟指標失真,最終導致國家經濟政策與實際的偏離,引起錯誤的社會經濟政策出台,並帶來嚴重的社會經濟矛盾。
(二)損害各方利益
會計信息失真,其實質關繫到經濟利益的分配。此外,對產品銷售收入與成本的確認,有的單位受隱瞞收入、降低利潤,減少稅金的利益驅動,可能減少收入確認數額,增加成本費用數額;推遲確認時間,反之,若經營者想誇大經營業績,也會相應歪曲這一信息。
(三)誘發經濟犯罪
假造會計票據、亂攤成本、設「兩本賬」、偷逃國家稅收、轉移國家資金搞「小金庫」等,這些行為會導致生產經營活動無法科學化、制度化,削弱了國家財經法紀的權威性。造成秩序混亂,從而誘發經濟犯罪。
(四)危害會計人員
會計信息失真,實際上使操作人員在執行國家財經法紀的行為上大打折扣,或者說是在實際操作中降低了執行財經法紀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國家財經法紀的踐踏。會計人員應當強化職業道德修養,不做假賬,誠信做好會計工作,否則,輕者調離會計工作崗位,重者受到法律制裁。
三、防範會計信息失真的建議與對策
(一)強化會計法規與准則的學習與運用,減少會計虛假信息的施展空間
一是學習、完善、熟練運用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壓縮財務會計報告的粉飾空間,適當增加財務報表附註,合理披露非財務信息,進一步完善與嚴格規范關聯交易的披露事項。嚴格按照現代企業制度,正確確認收入、成本費用和利潤,加強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支出、利潤和現金流量信息的呈報。
(二)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
只有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真正成為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完善單位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才能使企業嚴格執行會計法規,自覺遵守經濟規律,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資料。
(三)從立法執法的角度,加大處罰力度和造假成本
嚴格執法,提高法律法規的嚴肅性,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新修改的《會計法》對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做出了明確規定,特別是加大了對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打擊力度。但能否嚴格執法成為重中之重,若執法不嚴,法只能成為擺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雖然會計造假、會計信息失真無法完全杜絕,但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嚴厲處罰制度。對惡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處罰力度,必須從立法執法對造假單位和責任人進行經濟處罰和刑事處罰,不僅要其付出傾家盪產、聲名狼藉的代價,對造成嚴重後果的單位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還要坐牢,使惡意造假者付出的代價遠遠大於其得到的收益。提高會計造假的成本,才能從根本上遏制會計造假屢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勢頭。加強執法力度,才能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四)增強單位負責人的會計法律意識
強化單位負責人的法律意識,加強單位負責人對會計工作的領導。單位負責人的法律意識增強了,才能有效避免會計違紀、違法行為的發生,才能督促會計人員依法提供真實、完整的會計信息。在對會計工作的建設上,不能只把目標局限在財會部門和財會人員上,應把這項工作提升到整個經濟管理上來,標本兼治,從根上消除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
(五)完善內部監督機制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強化會計監督是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的關鍵所在。建立健全監督制度,制定切實可行的日常監督,臨時監督,事前、事中、事後監督及跟蹤監督的具體內容和要求,並加以落實;完善會計信息監管體系,加大會計監管力度,遏制會計信息失真的蔓延;正確處理單位與國家利益的關系,單位負責人要積極支持會計人員行使監督職責,以身作則,樹立會計人員在經濟管理中的良好形象。
(六)發揮外部監督的作用
強有力的外部監督體系。對會計信息質量進行驗證、檢查、監督是國際通行的做法。各級財政、稅務、審計機關要依法對企業加強財務檢查和審計監督,在對所屬單位的會計人員業務上進行指導,核算上進行監督、檢查,對查出的問題予以糾正,對弄虛作假、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要嚴肅處理,對有關人員予以行政處分,直至追究刑事責任。
(七)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提高會計隊伍綜合素質
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政治思想水平,加強會計從業人員的道德倫理修養和法制觀念;同時,應重視會計人員專業技術資格的聘任和年度考核工作加強對會計證的管理;切實做好會計人員的經常性管理和後續教育。防範會計舞弊,杜絕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加大執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凡是單位負責人授意、指使會計人員編造、篡改會計數據,弄虛作假,損害社會利益的,必須依法嚴懲,追究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隨時發現,隨時處理,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會計人員「頂得住又站得住」,保證會計人員的根本利益;加強監督力度,各級財政、稅務、審計機關要依法對企業加強財務檢查和審計監督,各級主管部門也應負起責任,在對所屬單位的會計人員業務上進行指導,核算上進行監督、檢查,對查出的問題必須予以糾正,對弄虛作假、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要嚴肅處理,對有關人員予以行政處分,直至追究刑事責任。發揮審計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機構的作用。
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是一個迫切而艱巨的任務,它需要政府及社會各監管部門、從業人員的共同努力。要加強會計人員培訓和繼續教育,准確掌握會計准則,按要求進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強化財會人員執業道德教育,充分認識會計工作的重要性、嚴肅性,使之在履行職責時大公無私、廉潔奉公、堅持原則、不謀私利,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完整、准確,杜絕偽造、編造會計信息的現象的發生。發揮好會計的核算、監督職能,按照《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要求,規范整個會計處理過程,
為會計信息報告打下良好的基礎,使會計信息失真在源頭就實施有效預防和控制,並把制度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建立一個完善而健康運行高質量的會計信息系統,為我國經濟的有效運行提供可靠保障。
Ⅱ 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研究論文
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 會計管理工作對於企業的經營以及社會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建設和發展水平。本文主要結合企業內部控制理論,首先對會計信息管理失真問題進行了簡單概述;隨後,分析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出現的內部控制原因;最後,在總結前文的基礎上,重點探究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解決措施,旨在內控准則指導下提供一些可行性較高的參考意見,推動社會化企業內控管理水平。
關鍵詞: 會計信息失真;內部控制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資本市場的競爭,社會各界對於我國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上市公司的財務管理工作越來越關注。各企業的財務報告披露是公眾了解企業的一個窗口,因此,失真的會計信息、虛假的財務報告無可避免地將給企業乃至社會帶來重大負面影響。2008年出台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其相關指引,為分析會計信息失真、解決會計信息失真提供了系統的指導意見,有利於企業提高管理水平,防範財務風險。
一、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表現
(一)核算失真
一切的財務管理工作都是基於通過會計核算的方式,對企業在一定時間段內的各項經營活動進行分析和確認,以計量報告的形式,為後續的經營和管理活動,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支持。但是在實際的管理活動中,主觀上適用核算辦法選擇錯誤,系統原因導致賬目錯誤等不良現象,從而容易導致企業各項經營和管理費用計算失誤,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產生。
(二)信息披露失真
企業財務報告及其報表附註等是企業一段時間經營成果的總結和體現,上市公司需要將自己的財務報告對外披露,國有企業需要將自己的經營成果向上級主管部門進行披露,其他類型的企業也需要生成財務報告以便其管理者或股東了解企業營運情況,但在這個披露的環節,往往也會出現信息披露內容與實際經營成果不符、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的現象,導致財務報告使用者做出錯誤的投資判定。
二、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具體原因
(一)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缺失
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缺失。一個企業如果不重視內部控制制度建設,不相容崗位未有效分離,企業決策出自「一言堂」,財務管理缺乏有效監督機制,這樣的企業財務核算工作無章可循,會計信息披露無法可依,談何真實完整的財務信息。
(二)控制活動執行度差
企業在組織開展內部控制活動中,針對會計信息失真制度有制訂但是執行性差,例如,企業建立了嚴格的資金安全管理制度,要求出納不能編制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但某財務主管因人手不足仍由出納編制,且未採取其他補救措施,導致了出納私制銀行對賬單和余額調節表,不能真實體現企業實際賬戶余額,給企業造成損失。企業的內控制度未有效被執行,同樣會導致企業會計信息出現錯報。
(三)內部控制信息系統不暢通
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產生的另一個原因是內部控制信息系統不暢通。內部控制信息系統不暢通導致了企業管理者不能及時獲得真實完整的財務信息;基層財務人員發現問題後不能及時傳遞給管理者,導致企業投資失誤造成損失,如德國國家銀行向雷曼兄弟打款3億歐元就是因為在要命的10分鍾內信息溝通不暢導致。
三、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解決措施
(一)提高從業人員綜合素質
根據前文對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具體表現以及產生原因進行分析之後,可以了解到,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產生的原因有許多,對於我國企業經營管理以及市場環境的整體穩定等方面,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對此,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在實際的工作中,需要提高對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重視力度,採取積極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徹底減少會計信息失真,提升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效率。我國大部分企業都對財務從業人員的崗前培訓以及員工的思想道德素質培訓極其重視,如國家電網公司,要求對新進財務類大學生進行為期半年的脫崗崗前培訓,重點對企業的'財務電算化系統和企業內控制度等進行系統培訓;工作過程中重視會計從業人員的道德修養培訓,通過道德講堂和廉政教育,提高公司財務人員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
對企業內部控制結構進行優化設計,有利於提高會計信息的綜合管理質量。比如,我國某地區的企業在實際的工作中,管理人員明確地認識到了企業內部控制對於會計信息核算管理工作的影響。因此,企業實施了股權分置改革模式,對企業內部的股權結構進行了分散性優化。通過將企業內部控制結構建立在多元化、分散性以及具有一定靈活性的股權結構之上,有利於將企業原本單一化的股權結構和管理模式進行優化設計。從管理層面上加大對內部控制的重視,構建新型內部控制管理體系。從企業內部職工的角度出發,積極地組織各項培訓和管理活動,提升企業內部會計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部門的員工對於內部控制的認識。此舉對於國有企業來說,具有極強的創新發展作用。通過實施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吸收各個地區實體以及戰略投資者,作為企業的新型股東。利用債權轉換股權的方式,豐富企業股東的組織結構和參與類型。配合更完善且獨立的董事會制度,充分發揮出公司董事對於會計信息核算工作的指導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不僅會對企業本身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而且,還會對國家宏觀調控管理工作,產生不利影響。對此,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以及企業的經營管理者,都需要在實際的工作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明確認識到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性。通過採取積極有效地管理措施,不斷地提升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同時對企業內部的治理結構進行優化,降低企業經營活動中可能產生的損失。
參考文獻
[1]李蜀虹.淺論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及對策研究[J].經貿實踐,2016(7).
[2]高小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與治理對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9).
[3]唐雪松.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成因與治理對策[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8).
;Ⅲ 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對策研究
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觀因素,又有主觀因素。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客觀因素
1.會計要素確認和計量缺乏可靠性。《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將資產定義為:「資產是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各種財產、債權和其他權利。」這一定義沒有真實反映資產的質量特徵。資產的質量特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並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二是資產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這種經濟利益是指流入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的能力,這是資產所具有的最重要的質量特徵。當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已經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時,則該資源不能確認為企業的資產,也不能在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方予以反映。按照《企業會計准則一基本准則》對資產的定義所制訂的企業財務會計制度,也就沒有真正反映資產的質量特徵,當企業的某項資產已經發生了損失或者已經發生了減值,比如有些企業大量的應收賬款長期收不回來,而債務單位實質上已經撤銷,或者實質上已經無力承擔償債義務,但是,按照行業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仍然確認為資產列示在資產負債表上,使得企業的資產虛增,利潤虛增,導致會計信息缺乏可靠性。這樣的例子,對固定資產、長期投資、無形資產也同樣存在,這種企業資產不實的情況,會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2.會計核算制度缺乏統一性,信息不可比。過去不同性質的企業執行不同的會計制度,一般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分別執行分行業的會計制度和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同時執行現金流量表、債務重組和或有事項三個具體會計准則。由於不同性質的企業實行不同的會計制度,而不同的會計制度所採用的會計政策也不同,由此造成行業內各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可比,特別是如果企業集團內部既有國有企業,又有外商投資企業,也有股份有限公司的情況下,給企業集團編制合並會計報表時統一會計政策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3.會計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後續教育未跟上,由國家財政部門直接管理會計人員存在局限性。
(1)會計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一方面,國家財政部門舉辦的會計專業職稱考試已經持續多年,考試規模逐年擴大,為會計人員隊伍的質量提供了基本保證。另一方面,往往是一考了之,缺乏會計實務經驗的人比比皆是。同時,新的會計准則不斷推出,除注冊會計師考試教材能跟上或超過這個節奏外,而更廣泛、規模更大的會計專業考試教材還遠遠跟不上這個節奏。廣大會計人員對新准則的了解、掌握。運用水平差異很大。因為會計人員業務水平參差不齊,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也十分普遍。
(2)會計人員後續教育未跟上。作為會計人員提高業務水平的重要環節——會計人員後續教育,未跟上知識更新的要求,更未能得到普及。從目前實施後續教育的情況來看,後續教育往往流於形式。一方面各單位負責人、會計人員對後續教育重視不夠,另一方面,對後續教育無強制性規定。後續教育的現狀不利於會計人員業務素質的提高。
(3)由國家財政部門直接管理會計人員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國家各級財政部門實施的會計管理是源於計劃經濟時期的管理方式,隨著大量的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出現,這些企業會計人員不穩定,流動性大,會計人員的'工作獨立性較差。而財政部門未及時出台會計管理的因應措施,從某種程度上講,會計管理力不從心,鞭長莫及。
4.年度會計報表未全面實施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目前僅對上市公司及國有企業實施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眾多民營企業還遠未實施。同時,對醫院、學校、研究所等有經濟收入的事業單位實體的會計監督,還停留在內部審計監督階段和不連續的國家審計階段。因為缺乏連續的審計監督,會計信息失真不可避免。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觀性因素
1.隱瞞、少報收入,多列、虛列支出,達到偷稅的目的。
2.多列資產,少列負債,不反映或有負債;虛列收入,少計支出,虛增利潤,粉飾報表,達到欺騙債權人及廣大投資者,取得資金,達到圈錢的目的;或從個人名利出發,製造經營業績(政績)以達到個人目的。
3.為個人或小團體的不正當利潤,巧立名目,編造經濟事項,超出開支范圍及標准;設立小金庫,賬外設賬,達到逃避檢查、監督的目的。
4.非法轉移企業法人財產及經營業務,讓企業空殼化,甚至破產,以達到逃廢債務、偷稅的目的。
此外,既有客觀原因,又有主觀因素的情況,如賬表不符、賬賬不符、賬證不符、賬實不符的現象普遍存在;或者根本不按規定設置賬簿,保管賬簿,無賬可查。這既是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又是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形式。還有,為了獲取不正當利益,利用現行財務會計制度的缺陷大做文章,既「合法」,又能達到目的的情況時有發生。
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
(一)進一步修訂、完善財務會計制度,加快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的步伐,從技術上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2000年國務院頒布的《財務報告暫行條例》及2001年財政部制訂的《企業會計制度》以及已經頒布的具體會計准則和今後陸續出台的會計准則,將為會計信息質量提供必要的保證,也將解決前述由於會計制度和會計政策帶來的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
(二)改進會計專業教育,改革和完善會計職稱考試制度,不斷更新課程及考試科目,增加實踐方面的內容和案例分析等,把好會計人員隊伍的入門關,考慮制定會計職業准入規則,適當提高會計執業准入的門檻。
鑒於一般會計專業教材編制周期較長,教材總是慢半拍甚至幾拍,跟不上新規定、新准則出台的步伐。因此,應當加快會計專業教材建設,讓會計專業教育及職稱考試緊跟新規定。新准則出台的節奏。同時會計教學增加實踐環節,會計職稱考試加重會計實務比重,體現最新規定及准則,從而引導會計教學。
會計職稱考試,應當堅持一定的實際工作年限的硬性規定,對非會計專業又不曾修過會計課程的考生,應相應增加考試科目。
(三)強化會計人員後續教育力度,改進管理措施。除了會計專業教育及會計職稱考試等基礎教育和應試教育外,會計人員後續教育最為重要了。如果說前者屬於階段教育,則後者屬於終身教育。後續教育可以彌補會計專業教育及會計職稱考試的不足,能夠幫助會計人員解決現實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滿足會計人員更新知識、提高業務水平的需要。因此,對會計人員,應有年度後續教育的強制規定。會計人員的後續教育記錄,可以作為用人單位錄用會計人員及會計職稱評聘的重要依據。
(四)改革會計管理體制,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可參照成立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辦法,成立中國會計師協會,全國的會計管理改由行業協會自律管理,國家財政部門改變直接管理的做法,轉為間接管理和行使行政執法監督職能。協會應該屬於非盈利性的組織,定位為管理、協調、服務等方面。從而改變目前國家財政部門直接管理會計的力不從心、鞭長莫及的現狀,提高會計管理的效率和質量,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促進經濟的發展。
(五)修訂《稅法》,適當降低稅率。完善《稅收征管法》,改革征管措施,做到公開、公平、公正,消除做賬的最大誘因。會計信息失真,與現行稅法和征管措施的缺陷密切相關。一方面,相當一部分的流轉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流失,影響國家財政收入;另一方面,稅率過高,影響企業的自身積累和發展。比如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高達4%的稅率,讓一般工商企業無利可圖,隱瞞銷售收入不可避免。不難想到,假如適當降低稅率水平,同時加強稅收征管,完全可以將因降低稅率所減少的稅收收回來。這樣,稅率降低了,經濟發展了,企業也不用、不敢冒巨大的偷稅風險去做賬了。
(六)大力推行年度會計報表的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全面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如果注冊會計師簽發的審計報告具有應有的公信度,如果銀行及其他債權人大膽使用經注冊會計師發表意見的會計報表,如果投資者可以就注冊會計師發表意見的會計報表作出投資決策,如果國家稅務機關根據注冊會計師發表審計意見的會計報表及製作的納稅文書征稅,則會計信息質量將不再是問題。
從目前我國注冊會計師事業的現狀來看,應有一個巨大的發展空間。國家在加強行業監管的同時,應該給其「消費」市場。也就是說,讓注冊會計師簽發的貨真價實的審計報告有人看,有人用,有人出錢「買」。中國的注冊會計師事業蓬勃發展了,會計信息的質量也就提高了。
當然,會計信息失真又是一個階段問題。國家和社會公眾不會讓虛假會計信息長期存在下去,不會容忍少數人的不正當利益長期損害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法制進一步健全,虛假會計信息會沒有市場,人為提供虛假會計信息謀取不正當利益會因為付出巨大代價,最後不得不權衡利弊,放棄造假。但我們不能坐等這一天的到來,而應該採取堅決的措施,對會計信息失真及早治理。
會計信息造假的應對方法
1、改善企業的激勵機制以及利益方面的分配。造假的根本原因還是由於造價者為了取得經濟利益或者其他方面的獲取,企業只有通過改進激勵制度和利益分配才有可能徹底的消除造假行為的產生。因此利益分配的平衡和員工業績的階段考核制度的完善勢在必行,平衡國家、地方、企業和個人之間的利益分配,完善對高層管理人員、會計工作人員的考核,不能只是看數字作為評價的依據,要切實了解考核人員的專業水平。
2、要明確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以及責任負責的主體。信息造假大部分都是管理人員受益指示,或者強行要求的,也可能是管理責任人管理的疏忽導致的,會計工作人員的會計工作有管理人員只是分配,經濟利益也是有負責人管理,工作人員只有聽從指揮的可能,一般不會出於個人原因故意知道假信息,處於這一點國家制定的《會計法》中明確指出單位負責人為會計信息質量的直接負責人,這樣就從根本上抓住了問題的出發點,保證了會計責任人的職業道德,也就保證了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與否。有效的預防了造假行為的產生。
3、加強對企業內部的管理和監督。在新的《會計法》中明確指出,企業要建立完善的會計監督制度,會計機構內部也要完善稽查制度和牽制制度,這幾項都是控制制度的重要成分,通過採取有效的內部監督和管理控制,可以有效地預防企業內部出現造假的行為,以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4、加強對企業會計工作的外部管理。因為很多造假行為都是因為企業內部的自身利益造成的,而且會計信息的管理又是由企業內部人員完成的,因此避免會計造假僅靠企業內部管理監督是不可能完全避免造假行為發生的,更重要的是要加強企業外部的監督,加大監督力度,增設威懾力。
5、加大法律的管理力度,對造假行為加強懲罰的力度,認真的貫徹《會計法》的實施,從嚴處理,切實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Ⅳ 會計信息披露失真、財務舞弊和會計造假三者的區別是什麼
三者 可能有這樣的 區別與聯系:
「會計造假」是 行為; 「財務舞弊」是 性質, 「會計信息披露失真」是 後果。
連起來就是:
「會計造假」往往 以 粉飾 會計信息 為目的,而最終導致 「會計信息披露失真」。這種行為 屬於 「財務舞弊」。
Ⅳ 淺談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問題
馬上就是一輪畢業生,但是好多大學生的畢業論文不知道該怎麼寫,在這里我為大家推薦會計畢業論文一篇——淺談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問題,歡迎大家閱讀和參考!
摘 要: 上市公司會計造假是目前的熱點問題。中國自加入WTO以來,我國經濟開始高速發展,但同時各種財務問題也隨之而來。企業會計造假、會計信息失真,是我國財經領域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尤其是近幾年上市公司作假手段多樣,主要通過提供虛假報表信息、進行關聯交易和虛假上市等手段來進行會計信息造假,騙取股東之間的信任與支持,使自身企業獲取不菲收益。這樣做不僅嚴重的破壞了證券市場的正常運營次序,也使會計行業遭遇信譽危機。本文首先從會計造假的相關概述入手,分析了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危害性和種種原因,解析會計造假的根源。其次,再通過例舉三個國內有名上市公司造假的案例,重點分析其會計造假的手段,揭露中國證券市場現存一些如市場環境、法規、制度不完善等問題,並就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引發的問題作出一些思考和討論。最後,提出一些相關建議和解決方案,以促進我國財經領域大環境健康、有序的向前發展。
關鍵詞: 會計造假,危害及原因、手段
1 引言
當前,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及其治理在中國乃至全世界證券市場都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儼然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早在2001年,安然公司會計造假案轟動一時,其虛報盈利5.86億美元並且隱瞞債務和虧損,負責其審計、幫助其作弊的全球第五大會計師事務所安達信會計公司也隨之名聲掃地,最後破產。其後歐美一系列上市公司也相機爆出的財務丑聞,導致投資者遭受數以萬億計美元的損失,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擾亂了市場經濟。同樣,在我國有類似會計造假案發生。以1996年渤海事件為起點,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造假丑聞接連曝光。在1999年至2000年期間,銀廣夏通過虛構巨額利潤745億元使會計造假事件可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投資者蒙受了巨大損失。之後國家財政部門也採取相應措施想要杜絕此會計造假事件的發生。可是,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問題並沒有根本得以解決,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勢。近幾年上市公司會計造假事件仍然屢見不鮮。
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已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因為會計信息是一個企業運營狀況的綜合反映,也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原始信息來源之一。治理會計信息造假和提高會計信息真實度已經刻不容緩。本文旨在研究導致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原因,例舉我國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經典案例,著重分析其作假手段以及應當採用哪些對策應對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問題,以促進中國證券市場健康、有序地向前發展。
2 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相關概述
2.1 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含義
關於會計造假的定義,國內學術界的常見定義有:(1)會計信息造假是指會計活動中行為人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制度的規定,採取欺詐手段在會計財務中進行弄虛作假,偽造編造會計事項,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從而為小團體或個人謀取私利的違法犯罪行為。(2)會計造假是一種以獲取不正當利益為目的,採用欺騙性手段故意謊報財務事實的行為。綜合以上,我們可以把會計造假含義界定為:管理者利用信息不對稱,違反會計相關法律法規,用不合法的會計造假手段進行虛假的會計信息披露,調節企業自身盈餘狀況,誤導信息使用者的違法、犯罪行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會計造假有如下特徵:事實上的虛假信息、利益驅動、主觀上的故意欺詐、違法。而常見的會計造假手段有:造假憑證、做假賬、制假表、假審計和假評估。
2.2 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危害
2.2.1 對信息使用者的危害
會計信息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會計信息的質量直接影響信息使用者。關於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盈餘情況和現金流量等方面信息,均是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依據。比如,對於銀行來說,當他們選擇貸款對象時,就要分析對方公司的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等在內的短期償債能力和長期償債能力,衡量其貸款存在的風險;再比如中小投資者,他們都是依靠公司對外公布的財務報告進行投資分析和決策的;對於政府部門來說,他們要進行宏觀調控,制定相應的經濟政策,就要從總體上了解公司資產負債結構,盈餘虧損,現金流轉等情況。如果這些都是以虛假的會計信息為基礎的話,必將導致投資者作出錯誤的決策,承受巨大的經濟損失。更為嚴重的是,政府部門以此虛假信息作為宏觀調控和資源配置的基礎,必會造成國家資產的損失和浪費,相應的經濟政策和宏觀調控情況也達不到預想的應有效果,社會的正常秩序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2.2.2 對證券市場的危害
證券市場在當今經濟市場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證券市場中的股票市場。證券市場作為企業籌集資金的重要場所,對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資金流向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全國證券市場發展至今出現許多因為會計信息造假而破產的上市公司,從瓊民源到銀廣夏,再到涉嫌虛假上市的勝景山河,他們都是不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使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讓投資者的信心備受摧殘。另一方面,部分上市公司通過會計造假獲取了不正當利益,而其他企業為了彌補自身不足,也必然會趨向於使用會計造假手段。正確真實的會計信息決定著證券市場的正常和高效運行,然而一些上市公司利用會計造假,曝露虛假財務信息,嚴重誤導投資者進行決策,極易引發股市震盪,造成經濟運行不穩定。長此以往必將導致資本市場的不穩定,擾亂經濟秩序。
2.2.3 對公司的危害
實現利潤最大化是公司的最終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離不開有效的管理,而有效的管理離不開真實正確的信息,特別是真實的會計信息。公司的財務會計信息是對公司過去一定時期發生的經濟活動的總結。而有些上市公司受到利益誘惑,利用會計造假手段在報表上虛增支出,隱瞞利潤,以逃避稅收,導致了國家資產和稅收大量流失;而有些公司自欺欺人,人為的調節固定資產折舊辦法,造成與實際不符,存貨積壓嚴重,變現能力變差,對公司自身也帶來不利影響。長此以往,必會弱化公司管理,使公司失去競爭與生存能力。而更有一些上市公司權利人,通過會計造假手段,人為調節收入、虛增虛減利潤,助長了腐朽之風。這樣做更會破壞企業的形象,如果企業想要長遠走下去就必須以誠信為基石,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本,一旦公司造假,就會令投資者失望,對企業形象大打折扣,不再對其投資,企業面臨破產危機。
2.3 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原因
2.3.1 會計相關法律法規的缺陷
首先,我國的.會計准側和會計制度規范基本是參照美國原則導向性模式制定的,大多是粗線條、框架性的條規,在會計操作上起到總體引導的作用。我國《企業會計准側》規定對於會計信息的判定和判定標准要有良好可操作性,並且上市公司會計核算要遵循穩定性原則,做好合理的資產減值准備,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但事實上我國沒有一個統一的會計人員職業判斷標准,這些相關法規大多模凌兩可、操作性不高,會計造假行為就會趁虛而入。我國目前的會計准側和會計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會計實際操作和准側無法同時跟進,具有一定滯後性,上市公司就可以利用這些空隙進行非法操作。如在計提資產減值准備上做手腳,也可通過固定資產折舊時掩蓋事實等等,這些都存在這很大的主觀判斷,為企業操縱利潤帶來了很大的空間,難以保證財務報告的真實准確性。
其次,對於違法行為的處置力度不夠。我國目前《會計法》、《企業會計准側》、《證券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規對會計造假的處罰力度明顯偏弱,處罰上市公司造假的方式大多為警告和罰款,罰款的金額在10萬元到100萬元之間,對於幫助上市公司造假的會計師事務所懲罰也是罰款,而最高的刑事處罰也只有三年。相對於上市公司造假獲取的巨額利益,許多公司也往往選擇後者。
2.3.2 上市公司自身治理結構缺陷
首先,上市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股權結構不合理。保證公司公司經營目標的最終實現,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必不可少。然而,一方面現代的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股東與經理人之間無法有效的溝通,產生代理問題。有些經理人為了自身利益,追求個人目標,例如獲得升職機會或者得到灰色收入等等,他們會損害股東權益進行會計造假以獲得業績突出,謀取私利。另一方面,我國目前上市公司「一股獨大」,即大股東直接控制著上市公司的總體大方向和總體經營策略。有時,這些大股東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暗示或者給經理人施壓,要求他們進行會計造假,損害中小股東的權益。另外,上市公司的董事會結構不合理,權利失衡,董事會內部董事佔大多數,這就使得投票機制形同虛設,無法有效的發揮董事會作用。
其次,上市公司業績評價體系存在缺陷。現在許多上市公司業績考核側重於經營結果的評價,而忽略了過程和程序是否合理。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利潤、資產收益率等方面,一味的強調企業經營結果是否達到預定目標,與過去的指標相比是否有所提高。正是由於上市公司對會計信息產生過程的忽視,對經營結果更加偏愛,從而促使了上市公司使用會計造假手段想要提高經營結果,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嚴重。
2.3.3 監管力度不夠
盡管我國制定了一系列保證財務信息真是可靠和打擊會計造假的法律法規,如《會計法》、《公司法》、《證券法》等,但會計造假事件仍然屢見不鮮,而且造假手段不斷創新變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市場監管力度不夠,懲罰機制不嚴。大多政府部門的檢查都不夠嚴格,流於形式,並不能很好和及時的發現問題並給與制止。這樣的監督不嚴就在一定程度上慫恿了會計造假的發生。更有甚者,某些地方政府為了完成增稅任務,維護地方形象或趨於金錢慾望,干預各方面貸款給上市公司,以解決虛報利潤所上交的稅金,讓會計造假有恃無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