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上市公司 > 我國上市公司負債結構

我國上市公司負債結構

發布時間:2023-07-07 15:15:24

Ⅰ 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現狀

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現狀
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偏好股權資本。從長期資金來源構成看,企業長期負債比率極低,有些企業甚至無長期負債。特別是在連續數次降息,在債務成本不斷下降的背景下,長期債務比例不升反降,並一直維持在低水平上,這不能不說明我國上市公司具有明顯的選擇股權融資方式的偏好。西方現代資本結構理論提出,企業融資次序應遵循內源融資優先,債務融資其次,股權融資最後的順序。然而,從我國近幾年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看,則是盡量避免借債,在企業上市時,多剝離負債,在再融資時,多推薦配股。
從內源融資與外源融資的關系看,我國企業具有強烈的外源融資偏好。1995-2000年對於未分配利潤大於0的上市公司,內源融資平均只有不到15%,85%以上是外源融資,而未分配利潤小於0的上市公司,外源融資更是在100%以上,內源融資為負。在外源融資結構中,股權融資又占優勢,典型地表現為股權融資偏好,融資的順序一般表現為:股權融資、短期負債融資、長期負債融資 中國企業上市之前有著極其強烈的沖動去謀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成功上市;上市之後在再融資方式的選擇上,往往不顧一切地選擇配股或增發等股權融資方式,以致形成所謂的上市公司集中性的「配股熱」或「增發熱」;大多數上市公司一方面保持很低的資產負債率,而另一方面目前1000多家上市公司幾乎沒有任何一家會主動放棄其利用再次發行股票融資的機會。我們將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上述特徵稱為股權融資偏好。這是與國外成熟融資市場的「啄食次序」所不同的,我國企業在外源融資時,表現出強烈的股權融資慾望和行動。自1990年股市成立,市場規模不斷擴大。1990年,我國上市公司只有10家,到2004年已達1377家;1991年,我國股票籌資額只有5億元,2004年達到1510.94億元,企業對公開發行股票的願望仍然十分強烈,對上市資格和上市後股權融資資格的爭奪一直沒有停止過。從1991年-2004年我國企業債券與股票融資額的比較中可以看到,股權融資的金額遠遠高於債權融資。

Ⅱ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

就是對償債能力 盈利能力 營運能力 發展能力分析償債能力: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等
營運能力: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等
盈利能力:毛利率,凈利率,成本費用率等
流動資產率= 流動資產/ 額資產總額
自有資金負債率= 負債總額(流動負債+ 長期負債)/ 資本總金額(所有者權益)

自有資金負債率越大,債權人所得到的保障越小,獲得銀行貸款的可能性越小(或者說銀行收回貸款的難度就越大)。企業的原材料供應商也很關心這一指標,它是確定付款方式、付款期限的依據。自有資金負債率越低,股東及企業以外第三方對企業的信心就越足,但如果自有資金負債率過低,說明企業沒有充分利用自有資金,發展潛力還很大。一般認為1 ∶1 最理想
負債經營率= 長期負債總額 / 所有者權益總額

通過長期負債來籌集結構性資產所需的資金是一條途徑。但長期負債過大,利息支出很高,一旦企業陷入經營困境,如貸款收不回、流動資金不足等情況,長期負債就變成企業的包袱。而使用自有資金投資企業的結構性資金,就沒有這種弊病。因此,負債經營率反映企業負債結構的獨立性和穩定性,一般認為1 ∶3 或1 ∶4 較為合理。比率越高說明企業獨立性越差,比率越低說明企業的資金來源穩定性越好。
一、獲利能力比率
(一)與銷售有關的獲利能力比率1.毛利率=毛利÷銷售(營業收入)×100% (算出來的數字越高越好)銷售=銷售量×單價毛利=銷售額(營業收入)-銷售成本(主營業務成本)2.營業利潤率=營業利潤÷銷售×100%
(算出來的數字越高越好)3.稅前利潤率=稅前利潤÷銷售×100%
(算出來的數字越高越好)4.凈利潤率=稅後利潤÷銷售×100%
(算出來的數字越高越好)
(二)與投資有關的盈利能力比率1.運用資本報酬率=營業利潤÷運用資本×100%
(算出來的數字越高越好)運用資本=總資產-流動負債2.總資產報酬率=稅後利潤÷總資產×100%
(算出來的數字越高越好)二、營運能力比率營運周期=收款期+存貨期-付款期其中收款期和存貨期越短越好,付款期越長越好!說明營運周期越短。1.存貨期=存貨÷銷售成本×365天
期限在60—90天比較好2.收帳期=應收帳款÷主營業務收入(銷售)×365天
期限在60天比較好,不能超過90天3.付款期=應付帳款÷銷售成本(購貨)×365天
三、償債能力比率
(一)短期償債能力1.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如果是2 :1說明償債能力強。
如果是1.5 :1說明償債能力一般。
如果再低償債能力較弱或者很弱。
2.速動比率=(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
如果是1:1說明償債能力強。
如果是0.5 :1說明償債能力一般。
如果再低償債能力較弱或者很弱。
(二)長期償債能力
1.債務比率=總債務(總負債)÷總資產=(流動負債+長期負債)÷(固定資產+流動資產)
西方國家的標準是65%以下中國的標準是70%以下
2.財務杠桿比率=長期債務÷(總資產-流動負債-遞延稅款)
財務杠桿比率沒有標准,一般來說,財務杠桿比率越高風險越大,但是此時如果公司的營業利潤率高於利息率時,公司的回報也越高,反之,財務杠桿比率越低也就風險越小,但是可能你的回報也較低。
3.利息保障率=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3倍以上償債能力強
低於3倍 償債能力弱

Ⅲ 關於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問題分析 關於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問題分析簡述

1、自從20世紀50年代MM定理誕生以來,資本結構問題便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資本結構決策是上市公司投融資決策的核心問題,企業資本結構影響企業的融資成本和市場價值。只有深入了解全部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狀況及其歷史演變過程,才能對上市公司資本結構有全局性的認識,才有可能找出其存在問題的真正症結所在。至今為止對於資本結構的解釋有多種理論,譬如平衡理論和優序理論。然而,無論是哪一種都不能單獨地作出解釋。資本結構是指企業為其生產經營融資而發行的各種證券的組合。一般地人們將其特指為企業資產中股權與債務之間的相對比例。它是現代財務管理理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最佳資本結構指在一定條件下使公司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低,企業價值最大的資本結構,它是一種能使財務杠桿利益、財務風險、資本成本、公司價值等之間實現最優均衡的資本結構。資本結構合理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公司償債和再籌資能力,決定公司未來盈利能力,成為影響公司財務形象的備渣瞎重要指標。

2、在此基礎之上得出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特點如下:

通過比較我國和西方發達國家上市公司的資產仿空負債表,可以發現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上市公司的權益類科目差異相當大。我國上市公司的流動負債總額與西方國家差不多,大都在35%~43%之梁毀間,但我國上市公司的所有者權益比重高,超過50%,而西方發達國家都在40% 以下,相應地,我國公司的長期負債水平相當低。資本結構的順序偏好理論認為,企業偏好將內部資金作為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其次是債務資金,最後才是新的股權融資。然而,在籌集資金時,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視權益融資為首要途徑,對於負債則過於謹慎,表現為上市後極力擴大股票發行額度,而且分配方案也多以配股為主,很少支付現金股利。

Ⅳ 尋求PDF完整版 《淺析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優化>>相關論文

淺析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優化 資本結構論文 資本結構論文<<隱藏

CKYJ 摘 要:根據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具有資產負債率偏 低、負債結構不合理、股權融資偏好等現狀,分析了我國上市 公司資本結構形成的原因 ,在此基礎上 ,提出了優 化 我 國 上 市公司資本結構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上市公司 資本結構 現狀原因分析 對策建議 一、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現狀 我國的上市公司是改革開放以後新出現的企業形式,絕 大多數由國有企業改制而成 , 由於歷史和 體 制 等 原 因 的 影 響,導致我國上市公司呈現出獨特的資本結構特徵。 (一)資產負債率水平偏低 負債經營的基本原理就是在保證公司財務穩健性的前 提下充分發揮財務杠桿的作用,謀求股東利益最大化。 資產 負債率是反映公司資本結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指標,它反 映了在總資產中有多大比例是通過舉債來籌資經營的,這個 比率也被稱為 「舉債經營比率」。 我國上市公司在融資方式 上,雖然外部融資的比例很高 ,但在外部融資中偏 好 於 股 權 融資,債務融資發展緩慢,從而使資產負債率偏低。 另外,長 期以來形成的單一化融資體制導致了國有 企 業 的 過 度 負 債 問題,增加了國有企業還本付息壓力和出現財務風險的可能 性,而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革上市後 ,可以通過發行 新 股 和 再 融資配股等多種融資方式獲得大量資本金,從而降低了企業 的資產負債率,但也從過低的資產負債率中反映出上市公司 並沒有充分利用財務杠桿,進一步舉債的潛力很大。 (二)負債結構不合理 負債結構由短期負債和長期負債 構 成 ,一 般 而 言 ,短 期 負債占總負債一半的水平較為合理。 從現實情況看,我國上 市公司的短期負債占總負債的比例偏高,反映出公司使用過 度的短期負債來維持正常的經營活動。 當上市公司面臨的金 融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時,如利率上調、通貨膨脹,短期負債比 例過高,會直接影響上市公司的資金周轉 ,增加上 市 公 司 的 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給公司經營帶來潛在威脅。 (三)以股權融資為主 企 業 經 過 改 制 上 市 後 ,將 擁 有 留 存 收 益 、配 股 、增 發 新 股、發行公司債券和銀行信貸等多樣化的融資方式。 從現在 的融資環境來看 ,上市公司長期資金來源有留存收 益 、長 期 負債以及股權融資三種渠道, 其中留存收益屬內部融資,而 後兩者屬外部融資。 按照優序融資理論,內部融資的成本最 低,債務融資次之,股權融資最高。 因此,融資順序應為:內部 融資 →債務融資 →股權融資。 從我國上市公司近幾年的資本 結構看,內部融資的比例小,外部融資占絕對優勢地位,其中 (2010 年第 1 期) 股 權 融 資 更 是 占 到 了 50% , 是上市公司最重要的長期資 金來源。 其原因在於,我國上 市公司很多是由國有企業轉 制而成的, 在未成為上市公 司時, 融資主要通過銀行的 貸款解決。 然而,一旦上市, 他們為了擴大經營規模 ,提 高盈利能力, 不再將債務融 資作為融資方式的首選 ,而 選擇以股權融資為主, 且具 有很強的「配股熱」傾向。 基 證券交易與上市公司 淺 析 我 國 上 市 資 公 本 司 結 構 ■ 白 的 繼 優 德 化 / 於此,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順序就出現了特殊性—— —股權融 資 →內部融資 →債務融資,有悖於「優序融資理論」。 二、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成因分析 (一)股權融資成本較低 融資成本是公司選擇融資方式時, 最根本的決定因素。 股權融資的成本主要是股利和發行費用,債務融資的成本主 要是在預定的期限內支付的利息和相關發行費用。 資本結構 理論認為, 由於負債所發生的利息費用 可 以 在 稅 前 列 支 扣 除,有一定的減稅效應,使其實際成本下降;而股權資本由於 承擔的經營風險比債務資本要大, 股東要求的回報率就高, 因此,債務融資的成本要低於股權融資的成本 ,一 般 公 司 在 選擇融資方式時, 債務融資的比例應比股權融資的比例大, 但我國上市公司在融資時,卻以股權融資為主。 這主要是因 53 證券交易與上市公司 CKYJ 以股權融資 ,裡麵包含著股東和經理人的利益沖突 ,選 擇 債 務融資,過度負債,必然會增加公司的財務風險,陷入破產的 概率增大,直接威脅到經理人的利益;選擇股權融資,股權資 本過度擴張,勢必造成股東權益的「稀釋」,股票價格下降,有 損於股東的利益。 由於代理問題的存在,特別是我國上市公 司的國有股佔主導地位, 使股東地位基本處於缺失的狀態, 經理人實質上控制著公司的運營。 經理人既不願在公司日常 經營中陷於被銀行等債權人上門逼債的尷尬境地,更不願因 公司不能到期償還債務陷於財務危機,從而使自己在公司中 所獲得的職位、薪金等既得利益受到威脅,不需還本付息,無 強制性的股權融資就成了經理人的最佳選擇 ,可以 說 ,經 理 人在謀求自身利益而不願用債務融資。 三、優化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建議 (一)大力發展債券市場 完善發達的資本市場是 上 市 公 司 資 本 結 構 優 化 的 調 節 器和控制器。 在我國,債券市場發展的滯後,導致了上市公司 融資手段的單一,影響了股票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的發揮 以及上市公司融資方式的選擇,直接加大了上市公司融資的 成本和難度。 在成熟的國際資本市場上,債券市場的規模要 遠遠大於股票市場的規模,這提醒我們應該大力發展債券市 場。 要推動債券市場的健康發展,使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協 調發展,應對現有制度做以下改善:一是發行制度層面上,嘗 試市場化改革。 建議債券發行由審批制向核准制、注冊制過 度,依據宏觀經濟指標及其變動來決定債券發行規 模 、節 奏 和種類。 放寬對債券發行主體資格的限制,在債券的發行審 核方面, 要繼續滿足一些國家大型優質企業的發債需求,同 時允許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發行債券,消除對非國有企業發 行債券的歧視。 二是政府減少行政干預,讓市場來決定債券 利率。 利率是資金的價格,反映出資金的稀缺程度,意味著投 資者的收益和風險水平。 只有將利率市場化後,債券在市場 上由其不同的信用等級和流動性來形成不同的利率水平,真 正反映其內在價值,體現「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 這樣,市場上才有不同利率水平的債券品種 ,以滿 足 不 同 風 險偏好的投資者的需求,進而吸引更多的資金流入市場。 三 是豐富債券發行品種。 各公司因權益關系、資產規模、融資目 的、投資項目等因素的不同 ,對發行何種債券有著 不 同 的 要 求。 同時,由於我國債券品種單一,投資者選擇餘地小,投資 風險的規避比較困難 ,進行債券品種的創新 ,能為 債 券 發 行 公司和投資者都提供廣闊的選擇空間。 四是建立完善的信用 評級體系。 信用評級是對債券投資價值、償債能力以及風險 (2010 年第 1 期) 為上市公司中派發現金股利的公司較少,股票配股對公司來 說不需要現金流出 ,幾乎不需要成本 ,且還有許多上 市 公 司 常年不分紅 ,或者只是象徵性地分紅 ,很少有公司用 自 己 的 全部盈利實施分紅 ,就形成了在我國股利支出極低 ,股 權 融 資成本比債務融資成本低的特殊情況。 所以,我國上市公司 偏好股權融資,資產負債率也相對較低。 (二)股權融資約束力弱 債務融資面臨著到期需還本付息的「硬約束」,上市公司 的經營業績不好時,容易引發財務風險或破產風險。 相對而 言,股權融資是一種 「軟約束」,它是永不到期的無需 還 本 付 息的可以自由支配的低成本資金來源 ,在經營困難時 ,甚 至 連股利也無需發放,所承擔的風險非常小。 股權融資的約束 主要來自於股東 、董事會和監事會的監督 ,投資者對 管 理 層 只是間接約束。 而我國的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國有企業改制而 成,在總股本中,國有股占很大比例,國有控股股東是中小股 東的代理人 ,而委託人中小股東的權利卻得不到保護 ,中 小 股東的投資幾乎成了事實上的零成本資金,中小股東對上市 公司幾乎沒有約束力,這些都使上市公司管理層更熱衷於股 權融資。 (三)債務融資困難 完善的資本市場體系應包括長期借貸市場、債券市場和 股票市場。 從我國現實情況來看,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很不 平衡,債券市場的發展大大滯後於股票市場的發展。 一是債 券市場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 債券的發行仍是傳統的審批程 序,比股票上市的審批更為復雜,條件更為嚴格;債券的管理 實行額度控制的計劃管理 ,發行規模小 ,這些使上市 公 司 缺 乏發行債券的動力和積極性,也使債券市場的發展受到了相 當程度的限制。 二是我國上市公司的經濟效益總體上不佳, 盈利能力相對較差。 這種狀況導致留存收益較少,從而使公 司陷入自有資本不足,內部融資困難的窘境。 上市公司為了 投資,擴大規模,就必須想辦法利用外部融資的方式,但我國 商業銀行功能尚未完善 ,長期貸款的風險又較大 ,使 其 並 不 偏好於長期貸款; 上市公司從銀行的貸款用途被嚴格限制, 具有局限性,同時也不願承擔銀行貸款的高額利息。 由此可 見,上市公司想要利用債務融資困難重重 ,出現了融 資 方 式 向股權融資偏移的狀況。 (四)經理人謀求自身利益 我國上市公司的經理人在企業中的持股比例很小,幾乎 為零。 這導致經理人的利益與公司的利益無法捆在一起,他 們的報酬與經營業績並不顯著相關。 到底是以債務融資還是 54 CKYJ 程度等方面的評估。 公司的信用是公司發行債券的基石,信 用評級及評價指標體系的不健全,將會嚴重阻礙債券市場的 健康發展。 培育信用評價機構,為投資者提供客觀、公平、科 學、權威上網評估意見 ,市場投資者可以根據公司的 信 用 等 級進行投資決策。 (二)降低國有股比重,改善股權結構 加快國有股的自由流通 ,通過國有 股 減 持 ,實 現 股 權 所 有者多元化,引入新的投資者如銀行、投資基金、本公司職工 以及社會公眾等,特別是要吸引、鼓勵企業投資者,他們最終 代表個人投資者利益,加之其實行專家管理,所以,它能激勵 也有能力對上市公司實行有效監督。 對於非國家經濟命脈、 支柱,非國民經濟基礎和保證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競 爭 性 強 的行業上市公司 ,國有股權可以逐步退出 ,以減少國 有 股 權 的集中程度。 在上市公司中,也應該加入公司經理人的股權, 並適時適當地擴大他們的持股比例,使其個人利益與上市公 司的績效聯系在一起, 能更多地為上市公司的長遠發展、壯 大來考慮,只要公司經理人能夠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 ,那 么 對於其較高的股權收益就應當敢於承諾。 (三)完善對經理人的監督和激勵機制 目前,由於我國上市公司絕大部分是由國有企業改制而 來,國有股所佔比重過大。 作為國有資本代表的政府官員並 不具有對企業資產剩餘的索取權,而只是得到固定的工資以 及福利,缺乏監督動機和積極性 ;分散的小股東的監 督 作 用 又非常有限,造成了經理人行為自主性過大,缺乏監督控制。 因此,在外部環境上,完善經理人市場,使上市公司的經理人 存在潛在的競爭對手,一旦經理人因自己的行為使公司的利 益受損,他就會聲譽下降,自身的人力資本降低,不利於以後 的職業發展。 在上市公司的內部治理機制上,設計最優的選 聘、激勵和監督機制。 首先,建立一套科學、完善、有效的選聘 制度。 要引入競爭機制,對經理人進行上崗激勵。 其次,對經 理人給予薪酬制度的激勵。 一是股東與經理可以簽訂報酬績 效工資制, 根據經理人給公司所帶來的效益來決定其收入, 可以減少經理人的道德風險 ; 二是讓經理人 擁 有 公 司 的 股 權,使其自身利益與公司股東利益相掛鉤 ,經理人為 能 給 自 身帶來更多的福利 ,就會在投資方面更為謹慎 ,選擇 投 資 收 益高、把握大的項目進行投資。 再次,要強化監事會的各種監 督職能。 給予監事會一些實質性的權力,如董事會的重大決 議要經監事會通過,監事會對經理人的聘用、考核進行參與, 監事會人員中應增加一些懂經營 ,善管理,有專業技 能 的 人 參考文獻: 參加,提高監事會的監督,檢查能力。 (四)規范上市公司融資 證券交易與上市公司 嚴格考察上市公司的資格,選擇真正優秀的公司上市是 保證合理融資行為的一個重要前提。 股票發行實行真正的核 准制,讓公司根據自身實際的經營狀況和資本市場狀況決定 是否上市發行股票或增發股票和配股 , 讓 企 業 獨 自 承 擔 風 險。 在上市公司分紅方式和分紅比例上要嚴格地審核,以確 保其真正地實行分紅,且適當地提高股權融資的成本。 鑒於 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行為呈現明顯的股權融資偏好,特別是 再融資時首選配股和增發新股,證監會應加強對上市公司配 股、增發新配的審批,規范其融資行為,如對申請發行新股或 配股的上市公司 ,若是處在結構性過剩的行業中 ,證 監 會 應 暫緩其發行 ;對多次變動項目投向 ,涉及金額巨大 而 又 投 資 失誤的,應對上市公司的經理的經營能力提出質疑 ,從 嚴 審 批,造成重大影響、損失的,取消其配股資格。 對上市公司的 行為要全過程跟蹤監督, 看其配股資金是否與原計劃相符, 項目收益情況是否與預期一致 ,如沒有按照規定執 行 ,在 配 股、增發新股方面要設置更多的限制 ;違規的上市 公 司 要 給 予處罰。 這樣才可以加強對配股資金使用的約束,一定程度 上限制上市公司的「配股熱」。 〔1〕王 玉 榮 . 中 國 上 市 公 司 融 資 結 構 與 公 司 績 效 〔M 〕. 北 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2〕陸正飛 .中國上市公司融資行為與融資結構研究〔M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童盼 . 融資結構與企業投資 :基於股東—— —債權人沖 突的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金 鏑 ,王 文 娟 . 我 國 上 市 公 司 資 本 結 構 優 化 研 究 〔J〕. 科技咨詢導報,2007(23). 〔5〕李興開,姜龍梅 . 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現狀及優化 對策〔J〕.財會研究,2007(9). 〔6〕 楊經洲 . 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方式和資本結構分析 〔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7(4). ◇作者信息: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會計師 ◇責任編輯:張效功 ◇責任校對:張效功 (2010 年第 1 期) 55

Ⅳ 數據調研:中國的金融資產結構

中國金融資產主要分為:流通中現金、金融機構存款、金融機構貸款、有價證券(債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國主要金融資產分布情況(見表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資產由單一的銀行資產向市場化、多元化方向發展。1981-1995年累計發行國債4794.39億元,國家投資債和投資公司債共313.98億元,金融機構債1182.97億元,企業債1738.3億元,股票(A股面值)119.56億元,大額存單1796.28億元(中國證監會,1995)。這些金融工具的出現為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中國金融資產的大部分仍是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占金融資產總量的比例1978年為93%,1986年為87%,1991年為84%,1995年為83%。這一比例改革開放以來雖呈下降趨勢,但90年代以來下降緩慢,說明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不盡人意。中國金融資產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經濟體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貨幣化)的過程。80年代這一比重上升較快,進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來。

中國的儲蓄主體在改革中也發生了變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國營企業變為現在的老百姓。據世界銀行專家估計,中國改革前政府積累占總積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國內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5%,其中居民儲蓄佔1.2%,政府儲蓄佔15.4%,企業儲蓄佔18.9%。也就是說,1978年社會總儲蓄的96.7%來自政府和國營企業。1978年末,中國居民儲蓄余額只有210.6億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5.9%,占當年社會存款總額的16.2%。

改革前,國家是儲蓄主體,也是投資主體,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國有固定資產投資主要來自財政撥款,銀行貸款主要作為流動資金。銀行的貸款也主要來自政府和國有企事業的存款。1978年,企事業存款和財政存款之和為1089.9億元,占銀行存款總額的83.8%。

1995年底中國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5.4萬億,其中近3萬億是居民儲蓄。儲蓄者和投資者分離了,最大的儲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資者是國家。銀行和金融機構的中介作用變得非常重要了。國家通過對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錢投資建設國有企業。因此,國營企業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說是在國家銀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觀的金融資產結構必然反映到企業的資產負債結構上來。銀行和金融機構貸款是中國企業資金來源的主渠道。企業很難通過發行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方式來獲得資金。從1986年開始發行企業債,到1995年,共發行企業債1738.3億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約4500億,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個人股。國家股大多是靠過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價值折算的,實際現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個人股的發行可以使企業籌到現金,但能夠被批准發行股票的企業實在是太少了。這樣企業通過發行股票所能籌到的資金十分有限,大多數企業只能靠銀行貸款。

在主要金融資產之外,還有其他金融資產,比如民間借貸、民間集資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這些金融資產,都有一定意義上的所有權、參與權和處理權,並以此獲得收益。但目前民間借貸、民間集資還有待進一步規范化。

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可以概括為:儲蓄主體在改革開放中由政府變為老百姓;國家政府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國家對國有企業的投資由撥款改為貸款,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渠道狹窄;其他不動產市場剛剛起步。這就使老百姓把絕大部分積蓄存在銀行里,銀行把大部分資金貸給國有企業,成為國有企業長期投資(固定資本)和流動資金的主要來源,造成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比率不斷升高。

二、中國的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為什麼迅速增長?

中國金融資產的變化過程主要有兩條主線,一條是貨幣化過程,另一條是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這里我們主要分析貨幣化過程。貨幣化有兩種含義:一是財政赤字的貨幣化,即國家用印鈔票的方法來彌補財政赤字。二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貨幣化,即在經濟發展中,特別是改革轉軌過程中,產生超常貨幣需求,從而使貨幣流通速度減慢。本文的貨幣化是指後一種意義上的。

1978到1995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9.7%,通貨膨脹率平均為7.5%,廣義貨幣(M2)平均每年遞增25%。廣義貨幣增長率在這樣長時期里遠遠超過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在各國經濟發展史中是少見的。據筆者保守估計,從1978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鑄幣收入平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左右。謝平(1994)估計,1986-1993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貨幣發行收入平均為國民生產總值的5.4%。海外經濟學家常常不理解為什麼中國政府的實際綜合赤字那麼高(約佔GNP的8-9%),通貨膨脹率卻不很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貨幣化帶來的鑄幣收入。

表2給出了中國貨幣化過程的主要指標。中國的廣義貨幣(M2)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M2/GNP)在改革期間呈快速上升趨勢。從1978年的32%上升到1995年的105%,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在發展中國家金融深化的案例中實屬罕見。在1994-1995年間,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美國為59%,英國為104%,日本為114%,德國為70%,印度尼西亞為46%,韓國為44%,馬來西亞為89%,菲律賓為50%,新加坡為89%,泰國為79%(國際貨幣基金1996年報)。中國的這一比重遠遠超過周邊發展中國家,就是和英、美、日、德這些發達國家相比也是相當高的,僅次於日本。

中國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迅速提高,一方面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的問題。在改革開放中,中國的儲蓄主體由國家變為老百姓,收入分配向居民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資產投資的選擇不多,銀行儲蓄一直是主渠道。這主要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滯後造成的。中國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這樣高不是經濟主體的自然選擇,而是在現有體制和政策的制約下不得已形成的。 表2中貨幣與廣義貨幣之比(M1/M2)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這一點。貨幣占廣義貨幣的比重從1978年的82%下降到1995年的39%。也就是說,不僅廣義貨幣增長快,而且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廣義貨幣中居民儲蓄的比重不斷升高,反映了居民所持金融資產大都壓到銀行存款上了。1995年現金凈投放600億,全社會流通現金量只比上年增長8.3%;M1增長16.8%;M2增長高達29.5%,比25%的控制目標高出4.5個百分點。

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滯後,還可從各國金融資產結構比較中看出。表3給出中國與周邊國家和一些發達國家金融資產結構的比較。1993年中國股票市值佔GDP的9%,債券市值佔GDP的11%。而周邊國家股票市值平均佔GDP的148%,債券市值平均佔GDP的30%。英、美、德、日四個發達國家的股票市值平均佔GDP的75%,債券市值佔GDP的74%。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不僅落後於發達國家,也遠遠落後於周邊發展中國家。

三、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畸形的後果

1.企業負債率高。據國有資產管理局的數字,1980年國有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僅為18.7%。1990到1993年分別為58.4%、60.5%、61.5%、71.7%。1994年對12.4萬戶國有企業清產核資時,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已上升為75.1%,若扣除實際的掛帳損失,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3.3%(吳曉靈,1995)。

2.金融運行風險高。首先,銀行信貸資金周轉速度減慢,國家銀行貸款年周轉速度由1993年的1.32次降到1995年的1.15次,即313天才周轉一次。第二,國有企業相互拖欠嚴重,國家銀行應收未收利息1995年高達2200多億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億元。第三,國有銀行信貸資產質量逐步下降,1995年末,不良貸款佔全部貸款的22.3%,如果按國家銀行1995年底貸款余額為4萬億元算,大約有9000億元的不良貸款。第四,國有銀行經營困難。中、農、工、建四大行1992年上交利潤343億元,1994年降為166億元,1995年上半年竟出現除中國銀行外的全行業性虧損。

3.國有企業債務負擔重。1996年第一季度,全國國有工業企業在總體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凈虧損,虧損總額達34.1億元。虧損企業比重從1995年同期的40.8%,上升到44.9%,在國有大中型企業中,這個比例由1995年的45.1%,上升到51.4%(石剛,1996)。1996年的第二、三季度情況略有好轉,但總體經濟效益仍不容樂觀。國營企業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債務負擔重,許多國營企業資本金不足,特別是1985年實行撥改貸以後,有些國營企業從固定資產投資到流動資金全靠銀行貸款。國營企業辛辛苦苦掙到的錢全都給銀行還本付息了。

4.影響國家財政收入。企業先向銀行還本付息,剩下的才是利潤。當企業連銀行利息都付不出時,根本無法向國家上繳利潤了。國家作為所有者從國有企業獲得的凈收入佔中央財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從1978年的51%,下降為1990年的6.34%,1993年則為-138.4億元,1994年為-254.2億元(吳曉靈,1995)。國有企業上繳稅收占同期稅收的比重也呈下降趨勢。1978年,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上繳的稅金,占當年各項稅收的54%;1991年下降為42.1%,1992年為42.7%,1993年為38.5%,1994年為39.9%。

5.國有企業行為扭曲。目前,國家銀行約有70%的貸款是以較優惠的利率貸給國有企業的。國有企業獲利的捷徑就是要貸款。國家銀行1995年底的貸款余額近4萬億,其中70%貸給國營企業,即28000億。假定貸給國營企業的平均利息比市場利率低8個百分點,那麼每年國家銀行通過優惠貸款給國營企業的利息補貼就是2240億元。所以國有企業的注意力主要不是放在改善經營提高效率上,而是放在爭取貸款上。

6.非國營企業行為不規范。非國營企業中三資企業的資金來源狀況較好,除三資企業以外的非國營企業的資金問題一直沒有規范化。首先是資本市場對他們不開放,靠發行股票或債券直接獲得資金的可能較小。這些企業要發展(而且往往他們有較好的項目),需要資金,就打得銀行的主意。他們不得不使用各種辦法來爭取銀行貸款,經常跨越合法線,破壞了金融秩序。

7.銀行行為不規范。我國目前利率是由中央銀行決定的。老百姓儲蓄多少,銀行系統必須收多少。同時銀行貸款的風險越來越高,國家規定的貸款利率太低,商業銀行不願意放貸。 由於國家牌價貸款利率低於市場利率,於是出現了尋租等不規范行為。

四、改革的突破口在金融,金融怎樣改?

中國的改革在尋找新的突破口。筆者認為突破口在金融改革,因為目前我國經濟矛盾的交點在金融上。國有企業的主要問題是負債率高,資金緊,矛頭指向銀行。企業相互拖欠嚴重,信用瓦解,經濟秩序混亂,誰來負責?銀行系統。進一步完善稅收制度和社會保險體系,需要對企業和個人收入和經濟往來進行記錄、監控的信用統計,又是非銀行系統不可。改變企業高負債的狀況需要建立資本市場,還是金融問題。可以說,新的金融體制的建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沒有它,其它現代市場經濟杠桿都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而中國的金融體制和服務滯後,是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

金融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金融改革應看清一步走一步。首先,積極開展金融服務,提高服務質量,這是新金融體制的基礎。第二,要盡快實行「銀行商業化,利率市場化」,充分發揮市場利率配置資源的杠桿作用,逐步縮小直至消滅尋租的根源――牌價利率和市場利率之差。第三,積極發展住房抵押貸款業務,提高銀行資產質量。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積極穩妥發展中國直接融資的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但不能馬上大規模放開。

金融改革應從金融服務做起。中國現行服務與市場經濟的要求相距甚遠。在個人服務方面,中國居民工資的銀行直存率,個人支票持有率等金融服務指標遠遠落後於與我們收入相同的發展中國家。在企業服務方面,中國的銀行劃帳轉帳、票據貼現、支票清算周期等項基本服務都不盡人意。外匯業務也是如此。要盡快增加城市工資直存比例,發展個人支票服務。個人支票可首先用於象房租、水電、電話費和子女學費等安全業務上。工資直存、支票和信用卡業務都有利於對企業和個人的收支進行記錄和監督,為最終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和稅收體系打下基礎。改善服務質量的最有效方式是引入競爭。中國各商業銀行間的競爭應當進一步加強,並適當加快引入外資銀行。 逐步實行「銀行商業化,利率市場化」。麥金農和肖(1973)證明了在利率被壓低的經濟里,資本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儲蓄會減少。在資本利用方面,由於利率低,許多項目都爭著要貸款。

銀行很難區分哪些項目是最好的,增加了銀行選擇貸款對象的成本。因此利率被壓低會阻礙經濟成長。而在高利率下,可能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逆向選擇在貸款決定做出之前發生。利率高,有些企業(特別是軟預算約束的企業)會毛遂自薦。這些企業根本就不打算還錢,所以利率高篩選不掉他們。道德風險在企業獲得貸款以後可能發生。中國的企業是負盈不負虧的。有些企業在拿到貸款後不按預定方案投資,而是把資金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上。如果項目投資成功,企業獲高利潤;如果項目失敗,反正是虧銀行的錢。在利率高時,企業這種逆向選擇和敗德行為的可能性會增加。

大力發展抵押貸款和以抵押貸款為基礎的債券市場。到1995年底,中國城市有5000萬平方米商品房待售(金融時報,1996.6.24)。我國城市目前滯銷房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里只談抵押貸款問題。抵押貸款市場分這樣幾個層次,第一,由銀行向購買者提供抵押貸款。第二,由銀行將各種抵押貸款合同分組,加以標准化,然後以這些抵押合同為擔保發行債券。第三,由中央政府出面制定抵押貸款管理辦法,設計標准抵押貸款合同,建立抵押貸款保險公司,然後對劃定范圍內的抵押貸款標准合同進行保險。國家的保險可以大大降低信息成本,減少交易費用,使以抵押貸款為基礎的債券的二級市場健康發展,大大提高抵押貸款資產的流動性和安全性。美國政府大規模介入抵押貸款市場是30年代大危機時開始的。那時美國有數以千計的金融機構有抵押貸款業務,合同不一,規模不同,可謂五花八門。中國現在的以國有銀行為主導的金融市場格局比美國當年好得多。美國80年代發生的儲貸銀行危機,日本90年代發生的住宅金融危機都不足以論證中國目前不應發展抵押貸款。只要管理得好,開展規范的商品房抵押貸款業務很可能提高我國銀行的資產質量。

逐步開放資本市場,增加直接融資的比例是走向市場經濟的必由之路。市場經濟發展到這個階段,有要求資本市場的內在動力。開放資本市場有風險,但不開放風險更大。不開放資本市場,中央把得很死,造成的結果是地方政府和企業聯合起來對付中央。中央開放一塊,地方政府和企業就把它搞亂。象國債回購本來屬於貨幣市場的業務,企業卻用來作為長期融資手段,用於長期的投資項目。地方政府和企業對資本市場的要求如同洪水,僅靠堵是不行的,疏導、規范這種需求才是長久之計。要積極發展中國急需的用來直接融資的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但不能操之過急。

中國上市公司的業績如何?股份制改造是不是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道路?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深圳)曾經對1995年我國上市公司情況做過一次調查分析,1995年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大滑坡,利潤大幅度下降。1995年在深滬兩大交易中心掛牌的300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5.74%,遠遠低於同期我國銀行存款利率。其他指標,如稅後利潤,每股稅後利潤等均不如人意。一向經營業績好,素質高,經過精挑細選的上市公司是股份公司的榜樣。這一報告至少提醒我們,認為經過嚴格篩選上市的公司的經營機制已經得到轉變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國家體改委生產司司長吳天林1996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中日金融證券研討會上介紹了中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的情況。中國共有股份制試點企業3.6萬多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9000多家,從業人員716萬,股本總額5970億元,其中國家股佔43%,法人股佔25.10%。吳天林報告有以下幾個要點:第一,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能力通過股份化改造顯著增強,1994年9000多家股份公司的凈資產平均增長率為42.4%,1995年可統計的1600多家的凈資產平均增長率為12.5%。第二,公司規模迅速擴大,經濟效益明顯提高。1994年股份公司中有107家進入全國500家最大的工業企業,有62家進入全國500家最大服務企業。1995年以來,深滬上市的323家公司的平均凈資產總額5.76億元/戶,而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固定資產凈值平均為9294萬元/戶。1995年在深滬上市的股份公司平均稅後利潤為6338萬元/戶。第三,開辟了國有企業直接融資的渠道,降低了企業資產負債率。據對全國9000多家股份公司統計(包括境外上市和發行B股企業),共向社會籌資約1500億元,向內部職工籌資約350億元,籌集外資約600億元。直接融資降低了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首批境外上市的九家企業,改制前資產負債率平均為50.9%,1995年改制後為36.7%。對全國1600多家股份公司初步統計,1995年資產負債率平均為57.8%,比同期全國國有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低10個百分點。

許小年(1996)分析了深滬兩市300多家上市公司的業績與股權結構的關系發現,公司業績與國有股比例成反比,與法人股比例成正比,與個人股比例沒有顯著的統計關系。他認為國家股形成不了對企業的有效監督與制約,國家股所有者從一定意義上說缺位。法人為了自身的利益有積極性也有能力去收集信息,監督企業,因此法人股比例高的上市公司的業績好。但個人股與企業業績無關則比較難解釋。

我國的企業債券市場也存在許多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很多企業不能按時還本付息。據估計,目前約有60%的企業債券還本付息困難。發行企業債券時是由銀行擔保的,所以國家銀行不得不替企業先墊付還債資金。這些問題使得企業債券的進一步發展、二級市場的建立時間表向後推遲。

中國未來幾年進一步發展國債市場的潛力很大。中國目前國債余額不足GDP的10%,與發達的市場經濟相差甚遠。如果說改革的前十幾年中央政府從貨幣化拿到了一大塊資源,從90年代開始到本世紀末,中央政府將從發展國債市場上拿(借)到一大塊資源。發展國債,使得國債余額佔GDP的比例進一步提高,是優化中國金融資產結構,進一步發展公開市場業務的需要。與此同時,也要大力發展國債基金,以解決買賣國債難,用不同債種分散風險等問題。

雖然起步不久,中國的資本市場已在市場經濟中起到重要作用。盡管股票債券與中國金融資產總量相比還是很小的百分比,但中國資本市場的雛形已具,

Ⅵ 如何分析資產負債比率

分析方法:

  1. 首先要了解資產負債包括哪些,資產主要包括:流動資產、固定資產、長期投資、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等。負債主要包括:長期負債及流動負債。

  2. 其次得了解比率演算法:資產負債比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3. 最後才是按比率高低去分析。資產負債率越低,說明以負債取得的資產越少,企業運用外部資金的能力較差;資產負債越高,說明企業通過借債籌資的資產越多,風險越大。因此,資產負債率應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為佳。具體需要根據各行業自行認定最佳比率。

    附註:

    1、資產負債率是國際公認的衡量企業償還債務能力和警示財務風險的重要指標。根據財政部《企業績效評價操作細則(修訂)》(2002)規定的指標,認為50%是企業合理的資產負債率參考指標(國際上公認該指標應為60%)。

    2、當使用資產負債率衡量企業的債務償還能力和警示財務風險時,應進行全面詳細的分析,不僅要關注資產負債率數值的大小,還應結合考慮企業當期的流動資產大小和結構,以及企業融資債務的結構,並進行企業的其他影響要素分析。只有如此,才能使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處於較合理的水平,才能使企業既規避了發展風險,又抓住了發展良機。

Ⅶ 論文:企業價值與負債結構的關系研究

一、緒論

(一)問題提出
在學術界,中外學者一直對融資治理效應問題高度關注,最早的研究追溯到MM定理。當時,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設,最後得出融資結構與企業價值沒有相關關系。但是通過後來的假設,與這一結果截然相反。再後來,學者們進一步研究,放寬了假設條件,引入了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破產成本等其他因素,進而也得到了一些新的理論。對企業來說,融資至關重要,融資合理可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除此之外,也是增加企業價值的一種方法與策略。正因為如此,使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最優資本結構是多少,如何調整融資結構,對企業來說,是個難以迴避的戰略問題,同樣也是作出融資決策必須考慮的問題。
(二)相關概念界定
1.負債結構
本文中的負債結構,不僅包括總體負債比重,而且包括負債本身的期限結構和類型結構。
筆者認為,資產負債率這一指標能更好地反映企業的負債占總資本的比重,因此採取了資產負債率反映企業的總負債結構水平。
在負債的期限結構上,一般按時間來劃分。在本文中,用期末一年以上的負債和負債總額的比例反映長期負債率,用流動負債和負債總額的比例反映短期負債率。
在我國,企業的負債一般來自於向銀行的借款即銀行借款;日常經營過程中形成的應付賬款、預收賬款等商業信用;另外就是企業發行的債券,即應付債券。但是由於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較慢,債券融資在企業中的比例較小,因此,本文主要考察了前兩類負債。
2.企業價值及企業價值評估
在實際中,企業價值有內在價值和市場價值之分。一般來說,由公司股票的市場價值和企業債券的市場價值組成市場價值。而內在價值則指企業真實的經濟價值,是企業本身的價值。信息不對稱,根據市場規律,企業市場價值總是在內在價值上下波動。
企業價值評估,是指在充分考慮一個企業各方面影響因素的情況下,依據目前及未來的盈利能力,對其整體資產的價值進行的綜合性評估。
由於評估時把企業看作一個整體,包括有形和無形的資產,因此又稱為整體的資產評估。但是,評估過程並不是把各個單項資產的評估值累計相加,而是按一定的組織管理、科學抽象的邏輯關系,使企業形成一個抽象的有機組合體。隨著技術的發展,評估方法也越來越多,當然,選用何種評估方法至關重要,因為不同的方法計算出的企業價值有較大的差異。目前的評估方法中,代表性的有歷史成本法、收益現值法、期權估價法和市場法。方法體系如圖1所示。

本文的企業價值衡量指標,選擇了學術界常用的托賓Q。為了使其值更能真實地反映我國的上市公司情況,本文結合我國的實際進行了一些方面的調整。
由於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有兩類: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其中非流通股又有兩類:國有股和法人股。在2004年底,部分非流通股開始在一些條件下逐步轉化為流通股,在轉化過程中,非流通股的定價原則一般是以上市公司的每股凈資產來計算的,所以本文在計算托賓Q時也用每股凈資產代替了非流通股的市價。為了計算方便,流通股的股票價格取每年最後交易日的價格。

二、企業價值與融資結構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樣本選擇
本文以製造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選取2005-2007年的數據分析融資結構與企業價值的關系,這里的數據來自國泰安資料庫。為了研究的嚴謹性,對數據進行了兩方面的篩選:第一,排除了ST類和PT類公司。這些公司處於非正常狀態,或者連續虧損,如果同時對它們研究,影響實證結論。第二,排除了上市不足兩年的公司,因為剛上市公司的還沒進入正常的經營軌道,有包裝成分。
(二)變數定義(見表1)
由於企業規模有大有小,企業價值和不同的企業規模也有一定的相關性;此外企業成長機會也會影響企業價值,因此本文選取企業規模和企業成長機會作為控制變數,採用總資產對數來表示企業規模,用總資產的增長率來表示企業的成長機會。
(三)研究假設
假設1:企業價值先是隨著資產負債率的增加而增加,然後經過某一點後,隨著資產負債率的增加而減少,並且存在一個最優值。
從權衡理論看出,負債融資具有利弊雙重性。一方面,利息抵稅效用:與股權融資相比,負債主要的優點是它可以給企業帶來稅收的優惠,即負債利息可以從稅前利潤中扣除,相應減少了凈利潤,企業少繳稅,費用流出減少,增加了企業價值;財務杠桿效用,債權人一般只要求企業定期內支付一定的利息,不會對經營成果分紅,當企業利用負債融入的資金經營獲取的利潤遠遠多於需要支付的利息時,那麼剩餘的部分就歸屬於股東,提高了企業業績,即負債的財務杠桿效應;負債可以減少管理者和股東之間的沖突,隨著外部股東的介入,經營管理者會發現,多了一個利益群體——股東,會引起利益沖突,但是負債的融資將管理者和股東的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有效地減少了兩者之間的代理沖突。另一方面,若是資產負債率過高,會導致財務危機。還本付息的壓力給企業的經營帶來一定的問題,特別是經營不善時,盈利不抵付利息,容易發生財務危機;過度債權融資,需要支付過多的利息,便引起了利益沖突。另外,在資金的用途上,債權人、股權人二者存在分歧,股東偏好於高風險高收入項目,而債權人一般喜歡穩健的投資項目。因此,企業經營中的負債融資與企業價值並不是單一的線性關系,過高過低都不利於企業的發展。企業價值先是隨著資產負債率的增加而增加,然後經過某一點數值後,隨著資產負債率的增加而減少,並且存在一個最優值。
假設2:企業的短期負債融資比例和企業價值有正相關關系;企業的長期負債融資比例和企業價值有一個負相關關系。
短期借款是企業向自身以外的金融機構或非金融機構借入的1年期以內的借款。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隨著資金市場和各種融資工具的發展,短期債務資金相對有更多的優點,如可轉換性、靈活性和多樣性,這樣更利於調整企業的資金結構。短期負債籌集的資金一方面可以彌補投資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約束過度投資,更有利於企業的治理效應。長期負債,一般是指在時間上超過1年的借款,在一年內到期的借款一般歸入短期借款。長期負債與短期負債相比,具有數額較大、償還期限較長的特點。另外,長期借款相對於短期借款來說,由於其時間長、轉化不靈活,很難對企業起到一定的約束治理作用。比如:由於還款時間較長,企業在遇到特殊情況時,會首先考慮挪用長期借款而不是短期借款。由此在監督企業資金使用用途上,短期借款就比長期借款起到更好的監督作用,因而提出:企業的短期負債融資比例和企業價值有正相關關系;企業的長期負債融資比例和企業價值有一個負相關關系。
假設3:企業中的商業信用和企業價值有負相關關系,企業的銀行借款和企業價值有正相關關系。
商業信用是企業在正常的經營活動和商品交易中由於延期付款或預收賬款所形成的企業常見的信貸關系。從其本質上而言,商業信用是以雙方誠實信用為前提的,彼此承諾對各自的義務負責。主觀上要誠信,是指在交易活動中,雙方在理念上要誠實、守信,除了彼此之間的真誠、公平交易外,沒有其他的惡意和叵測之心;客觀上要實現承諾,履行自己的合同、協議義務。從商業信用的定義來看,優點是: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即可形成,籌集得迅速、及時,比如企業正要支付一筆原材料賬款,但是企業其他方面又急需要這筆資金,那麼延期支付原材料款,便形成了一筆商業信用。它的缺點是:商業信用是在信用的基礎上自然形成的,沒有特定的借款手續,如質押品等;其次是企業是真的資金周轉不開,還是拿這筆信用款做其他用途也不清楚,最壞的打算是企業陷入困境,不履行責任,只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利益,因而商業信用對企業的治理效應表現較差,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的價值表現為負效應。
銀行借款,是指由企業根據借款合同從有關銀行或非銀行金融機構借入所需資金的一種籌資方式,又稱銀行借款籌資。銀行有專門的貸款部門,有專門的專業人才,為了降低壞賬率,對於每筆貸款程序較為復雜。首先是貸款前的信用調查,調查貸款人是否有還債能力;其次是審核通過後簽署一系列的合同協議,要提供抵押、質押、擔保等等。另外,貸款後銀行一般也有能力介入企業的治理當中。相對來說,銀行借款政策更為謹慎,企業壓力更大,從而也促進企業更有效合理地使用各種來源的資金。因而提出企業中的商業信用和企業價值有負相關關系,企業的銀行借款和企業價值有正相關關系的假設。
(四)研究模型
參照回歸分析研究的方法體系,本文對融資結構和企業價值的關系分析時建立以下模型:
模型1:檢驗負債總體水平與企業價值的關系。
Q=α+β1Lev+β2SIZE+β3GROWTH+ε
模型2:檢驗負債期限結構與企業價值的關系。①
Q=α+β1SD+β2SIZE+β3GROWTH+ε
Q=α+β1LD+β2SIZE+β3GROWTH+ε
模型3:檢驗負債類型結構與企業價值的關系。
Q=α+β1BD+β2CD+β3SIZE+β4GROWTH+ε
註明:以上公式中的α、β、ε分別為常數項、相關變數的系數和誤差項。
(五)實證研究結果分析
本文使用SPSS統計分析對融資結構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並根據前述構建的模型對回歸結果進行分析。
1.資產負債率與企業價值的回歸結果分析

Ⅷ 上市公司的負債率怎麼看

計算公式為: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1、負債總額:指公司承擔的各項負債的總和,包括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

2、資產總額:指公司擁有的各項資產的總和,包括流動資產和長期資產。

負債率是期末負債總額除以資產總額的百分比輪鄭含,也就是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例關系。資產負債率反映在總資產中有多大比例是通過借債來籌資的,也可以衡量企業在清算時保護債權人臘笑利益的程度。資產負債率這個指標反映債權人所提供的資本佔全部資本的比例,也被稱為舉債經營比率。資產負債率=總負債/總資產。

表示公司總資產中有多少是通過負債籌集的,該指標是評價公司負債水平的綜合指標。同時也是一項衡量公司利用債權人資金進行經營活動能力的指標,也反映債權人發放貸款的安全程度。

如果資產負債比叢肢率達到100%或超過100%說明公司已經沒有凈資產或資不抵債。



閱讀全文

與我國上市公司負債結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漲停之後還能賣出嗎 瀏覽:400
科創板北京君正 瀏覽:481
股指期貨炒 瀏覽:100
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上市公司一覽表 瀏覽:638
民生證券科創板知識測評的答案 瀏覽:44
3家企業過會創業板 瀏覽:479
炒股虧了2萬塊想不開 瀏覽:560
三隻松鼠能漲停幾天 瀏覽:908
方正證券科創板開戶題目 瀏覽:291
上市公司開董事會需要公告嘛 瀏覽:653
艾媒咨詢是上市公司嗎 瀏覽:844
多個股票證券戶如何申購新股 瀏覽:401
藍帆醫療科創板 瀏覽:181
大業股份一字漲停 瀏覽:202
上市公司發行股票比例 瀏覽:398
喜用神火不能炒股票嗎 瀏覽:796
新三板申報的實質性障礙 瀏覽:888
拉漲停資金越大越好 瀏覽:882
上市公司借款會不會影響凈利潤 瀏覽:236
為什麼炒股割韭菜 瀏覽: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