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季度收入708元,首葯控股公司火了,為何一家上市公司營收才708元
在我們的印象里,上市公司一般都是規模很大、管理規范、營收規模較大、利潤水平也非常不錯的公司。然而,在最近科創板公司首葯控股發布的第一季度報告卻使得這家公司在互聯網上小小的火了一把。原來啊,根據其所披露的2022年度第一季度報告中的內容顯示,它們於第一季度實現的營業收入僅僅只有708元人民幣,相對於上年同一時間幾乎下降了百分之百。而與此同時,它們的扣非後凈利潤也是讓看客們搖了頭,竟然達到了5066.2萬元。
縱觀整個科創板,其實還有不少醫葯類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只有幾百塊這么可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像首葯控股一樣沒有獲准上市的產品,公司的產品沒能得到有關部門的認證自然就不能進行商業化生產銷售 ,也就不能獲得收入了。
㈡ 20家充電樁上市公司2018年及2019年一季度業績匯總
2018年,充電樁領域上市公司處境可謂是備受煎熬,前有市場需求大缺口,後有資金缺乏帶來的運營危機。
據中國電動 汽車 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充電基礎設施新增33.1萬台,相比於2017年全年的24.2萬台,增長36.8%,新能源增量車樁比近3:1。截止2018年底,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77.7萬台,同比增速為74.2%。
2015年,《電動 汽車 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目標新增集中式充換電站超過1.2萬座,分散式充電樁超過480萬個,以滿足全國500萬輛電動 汽車 充電需求。2018年12月10日,四部委發布提升新能源 汽車 充電保障能力行動計劃,力爭用3年時間大幅提升充電技術水平,並強調要千方百計滿足「一車一樁」接電需求。
為補齊超過400萬的缺口,企業扎堆布局充電樁業務,但還有不少新能源 汽車 司機面臨充電難困境,而充電樁企業則面臨著充電樁站建設和運營盈利難題。
電池網統計了20家充電樁領域上市公司2018年及2019年一季度業績情況,以窺充電樁市場運營現狀。其中,2018年營收超10億的13家,國電南瑞營收高達285.4億元;2019年一季度營收過億的有16家,其中國電南瑞、眾業達、萬馬股份、特銳德、許繼電氣5家營收超10億元。2018年實現盈利的14家,國電南瑞凈利潤達41.62億元,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有6家;2019年一季度實現盈利的有12家,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的11家。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充電樁市場尚處於發展初期,技術、生產、資金實力對充電樁製造商來說是生存考驗,大量資金投入、土地、稅收、補貼等問題對充電樁的運營有較大限制,整體來說市場機遇和風險並存。
3月26日,四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完善新能源 汽車 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6月25日後不再對新能源 汽車 給予購置補貼,轉為支持充電基礎設施「短板」建設和配套運營服務等方面。
政策轉向,充電樁運營廠商盈利能力將進一步提升,充電樁市場有望迎來下一個紅利期。日前,特銳德董事長於德翔在寫給股東的公開信中,正式宣布充電樁業務子公司特來電在2018年跨過盈虧平衡線,並於2019年正式開始盈利。
東方證券表示,充電運營環節的市場空間由充電站總充電時長及服務費水平決定,預計到2025年運營環節市場規模將達1620億元。未來,根據典型充電站模型,進一步提高樁利用率有望成為企業提升盈利能力關鍵。
㈢ 上市公司一季報什麼時候披露對股價的影響
上市公司的季報披露或多或少會影響上市公司的股價,A股正處於一季報披露時機,投資者可以根據季報的披露結果來選擇個股,尋找買賣機會,接下來就跟大家介紹一下一季報的披露時間以及對股價的影響。㈣ 一季度業績慘淡,十多家上市車企利潤大幅縮水
近期,國內各大車企相繼披露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意料之中,受疫情影響,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雙下滑成為普遍現象。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1-3月國內汽車市場整體銷量下滑42.4%至367萬輛。銷量下滑帶來的影響,在14家整車上市企業披露的一季度財報中表現得更為直接。
▼
合資板塊銷量下滑影響集團盈利
處於行業頭部地位的上汽集團,一季度累計銷量為67.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153.3萬輛相比,同比下滑55.71%,超過行業平均降幅。作為銷量主力的兩大合資車企,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一季度銷量降幅均接近六成。其中,上汽大眾銷售18.3萬輛,同比下降60.9%;上汽通用銷售17.9萬輛,同比下降58%。
雖然一季度銷量下滑嚴重,但上汽集團營收和凈利潤均位於業內首位。財報顯示,其一季度營業總收入為1059.47億元,同比下滑47.0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1.2億元,同比下滑86.42%;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6.91億元,同比下降90.91%。
對於凈利潤大幅下降的原因,上汽集團方面解釋稱,公司本期受疫情影響,產銷量同比下降,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投資收益和所得稅費用同比下降超過30%。
跑贏大盤的廣汽集團,一季度累計銷售30.61萬輛,同比下降38.13%。作為廣汽集團的銷量擔當,廣汽豐田和廣汽本田受疫情影響銷量有所下滑,廣汽本田銷量為11.6萬輛,同比下降35.6%;廣汽豐田銷售12.77輛,同比下降13.37%,二者占據廣汽集團近八成的銷量。而廣汽新能源則成為集團內唯一實現同比增長的板塊,在2020年第一季度實現「逆勢三連漲」,前三個月同比增幅分別達到53%、100%和121%,一季度累計銷量近8000輛,同比增長83%。
財報顯示,一季度廣汽集團營收107.65億元,同比下跌24.4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18億元,同比下滑95.73%。不難看出,廣汽本田和廣汽豐田銷量和營收的下滑對廣汽集團影響較大。
受合資品牌銷量不振影響的車企還有北京汽車。北京汽車最新公布的財報顯示,該公司今年一季度營收同比下滑29.5%至329.83億元,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95.1%至6084.98萬元。
北京汽車乘用車板塊主要由BEIJING品牌、北京賓士、北京現代和福建賓士四部分組成,其中北京賓士對北京汽車利潤貢獻最大。數據顯示,北京賓士一季度累計銷量為11萬輛,同比下滑24.2%;北京現代銷售10.82萬輛,同比下滑43.3%。
對於業績下滑的原因,北京汽車稱主要因為疫情對汽車行業的整體沖擊,整車銷量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幅度下滑,從而導致集團效益下降。
不難看出,車市寒潮下,傳統的利潤大頭——合資品牌的銷量表現直接影響各大集團的盈利情況,尋找新的增長主力抵禦風險迫在眉睫。
▼
「增長」的凈利潤
多家上市車企的一季度財報,營收下滑成為常態,也有少數車企實現扭虧為盈。
根據長安汽車此前發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今年一季度預計盈利5-7.5億元,較上年同期同比增長123.85%-137.78%;營業收入為115.64億元,同比下滑27.76%。
對於實現扭虧的原因,長安汽車表示:「公司產品結構改善,盈利能力提升,同時全資子公司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引入戰略投資者,公司放棄增資優先認購權,預計增加當期非經常性損益22億元左右。」
如果以5-7.5億元的預計盈利減去非經常損益的22億元,長安汽車2020年第一季度的經營業績仍舊存在14.5—17億元的虧損。
受疫情和補貼退坡的影響,比亞迪一季度累計銷量為6.1萬輛,同比下降47.9%,其中新能源汽車2.2萬輛,同比下降69.7%。財報顯示,比亞迪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96.79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13億元,雖然同比去年降幅較大,在自主品牌中能夠實現盈利實屬不易。不過,比亞迪一季度獲得政府補貼高達5.33億元,如果扣除補貼,其凈利潤為-4.717億元。
財報還特別強調,比亞迪口罩生產也為集團的銷售收入及盈利增長提供正面貢獻。
同樣「盈利」的江鈴汽車,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6.19億元,同比下滑29.0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0.69億元,同比增長176.10%,1.6億元的政府補貼是江鈴汽車凈利潤實現同比正增長的原因。
▼
自主品牌壓力加劇
反觀作為自主品牌第一梯隊中的重要一員,長城汽車一季度的銷量和業績營收大幅下滑。財報顯示,長城汽車一季度營業總收入為124.16億元,同比下降了45.13%;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5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7.73億元,下滑了184.08%。
對於業績下滑,長城汽車解釋,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集團產銷量同比減少,一季度長城汽車累計銷售15.03萬輛,同比下降47.04%,與一季度銷量超過30萬輛的長安汽車存在不小的差距。
前不久與一汽解放完成重組的一汽轎車,一季度營收286.35億元,同比下滑3.9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82億元,同比下滑80.06%。值得一提的是,一汽轎車旗下的自主品牌表現強勁,一汽紅旗一季度銷量突破2.5萬輛,同比增長88%;一汽奔騰一季度累計銷量為2.2 萬輛,同比增長12%。
身處疫情中心的東風汽車,一季度的業績和銷量不理想在意料之中。財報顯示,東風汽車一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20.7億,同比下降33.7%;實現歸母凈利潤虧損2764.7萬,上年同期為1.2億元。東風汽車表示,公司爭取在疫情結束後挽回損失,努力追趕年初制定的全年經營目標。
▼
加速的「馬太效應」
原本邊緣化的車企,今年一季度財報更是不忍直視。
一度靠賣房度日的海馬汽車,銷量和營收下跌已成為常態,其一季度總營收為4.42億元,同比下跌37.8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0.9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0.44億元相比,虧損額度進一步擴大。即便一季度收到政府補助約969萬元,也難以填上虧損的窟窿。
在海馬汽車的產銷公告中,第一季度累計銷量2591輛,同比下降49.12%;累計產量1469輛,同比下降59.94%。目前在產的產品僅有SUV車型,其他類別車型均暫時處於停產狀態。
眾泰汽車同樣處境艱難。今年一季度,眾泰汽車實現營收2.09億元,同比下滑94.7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4.17億元,同比下降494.1%。對於凈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眾泰汽車表示,主要原因是銷量下降影響。
最為尷尬的是,眾泰目前處在「無車可賣」的情況,預計今年下半年其才能完成國六車型研發,但何時量產、上市目前還是未知數。
相比前兩者,江淮汽車的銷量表現好於行業平均水平。一季度江淮汽車銷售各類汽車及底盤8.34萬輛,同比下降35.53%,低於行業降幅6.87個百分點。財報顯示,一季度江淮汽車營收91.2億元,同比下降37.68%,下降主要原因為疫情影響導致銷量下滑;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56億元,上年同期為盈利6463.59萬元。
力帆汽車深陷與盼達汽車的「內斗門」,甚至將主要業務轉至摩托車市場。變賣資產後的一汽夏利一季度凈利潤雖同比增長35.72%,但仍處於虧損的艱難處境中,整車生產停滯、主營業務萎縮。
一直被討論的車市「馬太效應」,在特殊時期愈演愈烈,被壓到「尾部」的弱勢自主品牌淘汰不可避免。
——END——
《汽車通訊社》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對不遵守本聲明、惡意使用、不當轉載引用《汽車通訊社》原創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㈤ 24家汽車整車上市公司2018年及2019年一季度業績匯總
電池網統計了24家 汽車 整車上市公司2018年及2019年一季度業績情況,其中,2018年營收超百億企業達17家,上汽集團、比亞迪營收分別高達8876.26億元、1300.55億元;2019年一季度營收超十億的有19家,其中,超百億的有上汽集團、比亞迪、長城 汽車 、長安 汽車 、江淮 汽車 、廣汽集團、福田 汽車 、中國重汽8家企業,上汽集團營收高達1960.16億元;2018年實現盈利的企業有19家,凈利破百億的有上汽集團、廣汽集團,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的有9家;2019年一季度實現盈利的企業18家,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有10家。
縱觀24家 汽車 整車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發現,新能源 汽車 補貼大幅退坡、行業競爭激烈成為影響企業盈利能力最顯著的特徵。
從上市公司披露的業績可以看出,2018年,隨著各家企業對新能源 汽車 布局不同,業績也出現不同程度的分化;客車領域,由於補貼退坡宇通客車、金龍 汽車 、*ST安凱、亞星客車、中通客車凈利均呈下滑趨勢,*ST安凱由於連續兩年的虧損,被實施退市警告。上汽集團、廣汽集團、一汽轎車等傳統車企今年一季度營收和凈利潤呈現下滑趨勢。
補貼政策推動下,我國已連續四年位居全球新能源 汽車 產銷第一大國,目前,我國新能源 汽車 中央補貼累計清算或發放近956億元,車企墊付的資金規模更高達千億元。3月26日,為支持新能源 汽車 產業高質量發展,四部委宣布今年新能源 汽車 補貼退坡50%,到2020年補貼完全退出。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新能源車產業蓬勃發展,各城市及企業推車禁售燃油表,在制定未來目標時,自主品牌、外資品牌、傳統品牌、新勢力品牌等所有車企幾乎都瞄準了新能源市場,多位專家預計今年新能源 汽車 銷量將超150萬輛。
在補貼退坡與競爭加劇大環境下,新能源 汽車 品牌「活下來」是現階段主要目標,後補貼時代誰將勝出還未可知。
㈥ 14家鋰電材料上市公司2020年一季度業績匯總
摘要:
統計在內的14家鋰電材料上市企業2020年第一季度總營收約146.67億元,平均營收約10.47億元,其中廈門鎢業、華友鈷業、中材 科技 等3家營收超10億元。2019年第一季度總營收約164.27億元,平均營收約11.73億元,其中廈門鎢業、華友鈷業、奧克股份、石大勝華、中材 科技 等5家營收超10億元。
(點擊放大查看原圖)
14家鋰電材料上市公司在營業收入方面: 2020年第一季度總營收約 146.67億元 ,平均營收約 10.47億元 ,其中廈門鎢業、華友鈷業、中材 科技 等3家營收超 10億元 。2019年第一季度總營收約 164.27億元 ,平均營收約 11.73億元 ,其中廈門鎢業、華友鈷業、奧克股份、石大勝華、中材 科技 等5家營收超 10億元 。
14家鋰電材料上市公司 在凈利潤方面: 2020年第一季度,華友鈷業、中材 科技 兩家凈利潤超 1億元 ,10家全部實現了盈利。2019年第一季度凈利潤超 1億元 ,石大勝華、中材 科技 凈利潤超 1億元 ,11家全部實現了盈利。
下面將14家鋰電材料上市企業第一季度詳細表如下: 一:當升 科技 當升 科技 2020年第一季度報告: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4.16億元 ,同比減少 36.40% ;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 0.33億元 ,同比減少 48.66% 。
二:德方納米
德方納米2020年第一季度報告: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1.57億元 ,同比減少 28.79% ;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 0.06億元 ,同比減少 73.43% 。
三:廈門鎢業
廈門鎢業2020年第一季度報告: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35.36億元 ,同比減少 7.29% ;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 0.72億元 。
四:湘潭電化
湘潭電化2020年第一季度報告: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2.06億元 ,同比減少 20.26% ;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 0.05億元 ,同比減少 71.91% 。
五:合縱 科技
合縱 科技 2020年第一季度報告: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1.13億元 ,同比減少 65.96% ;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 -0.66億元 ,同比增加 452.09% 。
六:科恆股份
科恆股份2020年第一季度報告: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2.67億元 ,同比減少 30.21% ;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 0.08億元 ,同比減少 63.50% 。
七:華友鈷業
華友鈷業2020年第一季度報告: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44.24億元 ,同比增加 0.53% ;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 1.84億元 ,同比增加 1385.10% 。
八:富臨精工
富臨精工2020年第一季度報告: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3.41億元 ,同比增加 2.18% ;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 0.82億元 ,同比增加 149.09% 。
九:奧克股份
奧克股份2020年第一季度報告: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7.33億元 ,同比減少 49.35% ;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 0.11億元 ,同比減少 79.94% 。
十:石大勝華
石大勝華2020年第一季度報告: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8.71億元 ,同比減少 23.47% ;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 -0.18億元 ,同比減少 113.14% 。
十一:新宙邦
新宙邦2020年第一季度報告: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5.21億元 ,同比增加 1.62% ;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 0.98億元 ,同比增加 59.04% 。
十二:天際股份
天際股份2020年第一季度報告: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1.14億元 ,同比減少 39.99% ;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 -0.21億元 ,同比減少 122.24% 。
十三:中材 科技
中材 科技 2020年第一季度報告: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28.89億元 ,同比增加 8.68% ;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 2.42億元 ,同比增加 11.52% 。
十四:國民技術
國民技術2020年第一季度報告: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0.79億元 ,同比減少 7.78% ;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 -0.11億元 ,同比增加 23.19% 。
全國能源信息平台聯系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台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