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作為監督企業發展的內部控制制度更顯重要。目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為企業能夠健康發展,針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進行研究,採取一定的措施重塑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形象具有重大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企業內部控制內控效益內控效果
1.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概述
內部控制是指一個單位的各級管理層,為薯搭賀了保護其經濟資源的安全、完整,確保經濟和會計信息的正確可靠,協調經濟行為,控制經濟活動,利用單位內部分工而產生的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關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職能的方法、措施、程序,並予以規范化,系統化,使之成為一個嚴密的、較為完整的體系。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貫穿整個企業的工作過程,如果企業不重視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它們很難提供專業、客觀、公正的服務。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有責任維護會計信息的公正性、客觀性,使企業的發展更順利。
2.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的問題
2.1企業的內控制度影響其執行效率
企業內控制度有助企業管理高層制定的經營方針和經營目標的實現,企業內部控制由內部控制具體政策、內部控制制度和內部控製程序組成。但在許多企業中,存在著企業不願意進行內部控制制度的現象。是在對財務採取的內部控制制度不到位的企業,更不願意執行內部控制制度。在這些公司中,內部控制制度由全部控制轉為部分控制,甚至打折控制。內部控制制度的真正作用在這些公司無法全部發揮,自然內控制度的效率和效果更是無從談起。
2.2企業的內控情況影響其內控效率
企業的內部控制主要由內部控制環境、內部會計系統和內部控製程序三方面組成:內部控制環境、內部會計系統和內部控製程序。由於企業高管層的治理控制影響到公司的內部控制執行,使得公司的內部控制情況往往並沒有預期的效果顯著,所以內部控制效率也不明顯。內部控制從長遠看,與企業遠期利益有很大的聯系,高管層若只顧眼前利益,內部控制不恰當,直接影響公司長期的管理控制的效果和效率。企業治理控制和內部控制的現實導致了控制的薄弱低效。
2.3內部控制環境影響內部控制制度執行
企業作為一個系統,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下運行。環境又可分為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內部控制是以組織結構為基礎建立的制度控制,而合理的組織結構是達到內部控制目標的組織保證。組織各部門之間的分工合作要協調。內部控制制度因素只有適應分工的技術效率的內在要求,其整體的制度效率才能提高。要加強各部門之間分工合作的協調性,以保證內部控制執行的專業化和有效的管理。
3.提高企業內部控制水平的有效措施
3.1企業要精簡信息傳遞層次
企業要在內部進行了信息傳遞,因為部分企業內部組織結構過於繁瑣,信息傳遞程序過於復雜,要想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就必須精簡信息傳遞層次。內部審計是對企業內部控制的評價、檢查,內部審計是對內部控制的再控制。具體按:確定企業內控標准,內部審計通過對企業內控標準的審核來判斷其操作實用性,進而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企業內控信息傳遞的精簡內容;內部審計檢查企業內控標準是否健全,在分析企業內控缺陷基礎上,提出對企業內控標准健全方面的精簡內容;測試企業內控有效性,在判斷企業內控標准質量狀況的基礎上提出改進意見;出具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內審人員在報告中提出具體結論、建議,供企業管理層參考與採納,用以精簡信息傳遞層次以改善內部控制。
3.2相關政府部門加強對企業信息披露情況的監管
要提高企業內部控制執行的效益和效果,就是加強企業本身的信息披露。而加強企業信息披露,就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加強對企業信息披露的監管。企業要加強自律,主動進行信息披露,政府有關管理部門加強監管和企業加強信息披露,二者有機結合是企業內部控制向前健康發展的強有力保證。企業加強信息披露是根基,因為出於自身意願而自行管理,因此效率高。而政數派府監管主要是在企業信息披露的利益與社會公眾利益不一致時,有效約束企業加強信息披露的行為。
在我國,政府監管和企業自律這兩方面力度都不夠,政府對企業加強信息披露的監督管理沿襲了行政體制,屬於政府幹預型,審計署、財政部、證監會齊手共管,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企業自枝弊律的功能發揮。政府有關部門應組織審計署、證監會、財政部、工商部門等攜手組成獨立的監督企業加強信息披露的委員會,行使政府監督職責。從而加強對企業的自身監管,建立企業自律機制,促使企業從公司內部自學進行內部控制,自我監督,自然。
3.3加強對金融證券市場的監管,維持資本市場的良好秩序
確立金融證券市場的監管機構的法律地位,明確金融證券監管的法律條款和法律細則;增強金融證券的監管法律體系的完備和配套,提高和統一法律體系的整體性;增強金融證券監管的法律、法規的科學操作性,強化實效;建立並健全金融證券監管的法律、法規實施機制,加大執法強度和力度;適應金融證券網路化發展趨勢,制訂適宜金融證券網路化的監管制度。
3.4提高企業內部控制信息質量
通過對企業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狀況分析可以得出,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企業財務報告質量、企業本身的質量存在關聯,高質量公司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自願性高於低質量的。企業的治理結構與特徵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之間也存有正向關系,設有審計委員會的企業多是積極披露內部控制信息。計劃再融資的企業願意披露內部控制信息,而上市時間長,財務狀況不好,違規的企業不願意披露內部控制信息。
4.結語
我國研究企業內部控制及內控信息披露時間短,企業內部控制的效益和效果不勉勵突出也屬正常。企業要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選用高能力的人員執行內部控制制度。充分發揮會計、審計、管理對內部控制制度的職能作用。有關管理部門要加強對企業上市資格的審核和對企業信息披露情況的監管,加強對金融證券市場的監管,維持資本市場的良好秩序企業自身要精簡信息傳遞層次,各方共同努力,一起推進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效益和效果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3]周小燕,羅許練.我國醫葯製造業企業內部控制研究——基於風險管理角度[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
[5]張艷,鍾文勝.內部控制報告需要審計嗎?[J].財會月刊,2011,(04).
[6]康海英.內部審計如何應對變革中的內部控制[J].柴油機設計與製造,2010,(04).
[8]王琦蓉.內審的挑戰、機遇和發展方向[J].柴油機設計與製造,2010,(04).
⑵ 請問 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在哪裡能夠查到
可以參照看一下巨潮網。部分上市公司年報及內控審計報告都會在上面公布。2011年開始,凡在中國和外國同時上市的公司都被要求公布當年的內部控制報告,估計以後還會推廣。
⑶ 如何查詢主板上市公司內控自評報告和內控審計報告
查找一個公司往年的審計報告,如果是上市公司可以到公司網站查找,
如果是非上市公司可以找控股股東查找;可以到工商局查找;
如果知道是誰出具的審計報告,可以到他的會計師事務所查找。
最後的手段是,通過檢察院直接調取任何一家的審計報告。別的沒有渠道了。
⑷ 陷入財務困境的上市公司怎麼找
陷入財務困境的上市公司很好找,簡單的方法有:
1、經常上門戶網站的股票頻道,比如sina\163等,經常會有爆出XX上市公司資金鏈斷裂,債券可能違約,YY上市公司貨款無法收回等消息;
2、向證券分析師或者熟悉股票基本面的人士詢問,一般現在哪些行業比較不行,資金鏈緊。一般競爭性行業,大多都存在產能過剩問題,如果相應的上市公司又沒有國資背景的話,很容易陷入財務困境。比如光伏行業,非國有的鋼鐵、煤炭,還有小的房地產公司也是資金鏈很緊
3、通過財經媒體關注一些風格激進型的企業家,其所執掌的企業擴張非常迅速很容易產生財務困難。比如盧志強的泛海建設,常年處於高負債率之下;
4、從炒股軟體中搜索。比如查名字當中有*ST的,因為連續虧損,大多存在財務困難;
財務困境一般指企業資金流動性不足,難以支付到期債務。一 般陷於財務困境的公司,很容易從財務報表中識別。這些公司財務報表大多具有如下特徵中的一種或多種:
1、資產負債率逐期增加或居高不下
2、流動比率、速度比率偏低
3、應收賬款占總資產的比率偏高(意味著貨款回款低),應收賬款周轉率低
4、報表負債中,金融負債(即銀行借款)的比率較高
⑸ 最近世界范圍內內部控制失效的案例有哪些請給出一些知名上市公司的案例,最好是近幾年的。
1.多元化投資
(1)三九集團的財務危機
從1992年開始,三九企業集團在短短幾年時間里,通過收購兼並企業,形成醫葯、汽車、食品、酒業、飯店、農業,房產等幾大產業並舉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醫葯(000999)發出公告:因工商銀行要求提前償還3.74億元的貸款,目前公司大股東三九葯業及三九集團(三九葯業是三九集團的全資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權已被司法機關凍結。至此,整個三九集團的財務危機全面爆發。
截至危機爆發之前,三九企業集團約有400多家公司,實行五級公司管理體系,其三級以下的財務管理已嚴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債權銀行貸款已從98億升至107億,而遍布全國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貸款和貸款擔保約在60億至70億之間,兩者合計,整個三九系貸款和貸款擔保余額約為180億元。
三九集團總裁趙新先曾在債務風波發生後對外表示,「你們(銀行)都給我錢,使我頭腦發熱,我盲目上項目。」
案例簡評:三九集團財務危機的爆發可以歸納為幾個主要原因:(1)集團財務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資(非主業/非相關性投資)擴張的戰略失誤;(3)集團過度投資引起的過度負債。另外,從我國國有上市公司的發展環境來看,中國金融體制對國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資、快速膨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華源集團的信用危機
華源集團成立於1992年,在總裁周玉成的帶領下華源集團13年間總資產猛增到567億元,資產翻了404倍,旗下擁有8家上市公司;集團業務跳出紡織產業,拓展至農業機械、醫葯等全新領域,成為名副其實的「國企大系」。進入21世紀以來,華源更以「大生命產業」示人,躍居為中國最大的醫葯集團。
但是2005年9月中旬,上海銀行對華源一筆1.8億元貸款到期;此筆貸款是當年華源為收購上葯集團而貸,因年初財政部檢查事件,加之銀行信貸整體收緊,作為華源最大貸款行之一的上海銀行擔心華源無力還貸,遂加緊催收貸款;從而引發了華源集團的信用危機。
國資委指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對華源集團做清產核資工作,清理報告顯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華源集團合並財務報表的凈資產25億元,銀行負債高達251.14億元(其中子公司為209.86億元,母公司為41.28億元)。另一方面,旗下8家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預付賬款合計高達73.36億元,即這些上市公司的凈資產幾乎已被掏空。據財政部2005年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報披露:中國華源集團財務管理混亂,內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屬子公司為達到融資和完成考核指標等目的,大量採用虛計收入、少計費用、不良資產巨額掛賬等手段蓄意進行會計造假,導致報表虛盈實虧,會計信息嚴重失真。
案例簡評:華源集團13年來高度依賴銀行貸款支撐,在其日益陌生的產業領域,不斷 「並購-重組-上市-整合」,實則是有並購無重組、有上市無整合。華源集團長期以來以短貸長投支撐其快速擴張,最終引發整個集團資金鏈的斷裂。
華源集團事件的核心原因: (1)過度投資引發過度負債,投資項目收益率低、負債率高,說明華源集團戰略決策的失誤;(2)並購無重組、上市無整合,說明華源集團的投資管理控制失效;(3)華源集團下屬公司因融資和業績壓力而財務造假,應當是受到管理層的驅使。
(3)澳柯瑪大股東資金佔用
2006年4月14日,G澳柯瑪(600336.SH)發布重大事項公告:公司接到青島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青島澳柯瑪集團公司佔用上市公司資金處置事項的決定》,青島市人民政府將採取措施化解澳柯瑪集團面臨的困難。至此,澳柯瑪危機事件公開化。
澳柯瑪危機的最直接導火索,就是母公司澳柯瑪集團公司挪用上市公司19.47億元資金。澳柯瑪集團利用大股東優勢,佔用上市子公司的資金,用於非關聯性多元化投資(包括家用電器、鋰電池、電動自行車、海洋生物、房地產、金融投資等),投資決策失誤造成巨大損失。資金鏈斷裂、巨額債務、高層變動、投資失誤、多元化困局等眾多因素,使得澳柯瑪形勢異常危急。
澳柯瑪症結並非僅僅是多元化投資下資金問題,關鍵問題還有自身的管理模式,是魯群生近17年的家長式管理模式。魯群生在特定環境中創業成功,然而在擴張中缺乏應有的風險意識,澳柯瑪近親繁殖任用領導現象是企業對市場缺乏應有的敏感度。
案例簡評:擴張幾乎是每個企業追求的目標。而同在青島的三家家電集團(都是上市公司)卻有不同的選擇:海爾的擴張基於品牌戰略;海信的擴張基於技術突圍;而澳柯瑪的擴張卻選擇了不相關多元化道路。
「發散型的多元化擴張,不但沒有讓澳柯瑪做大作強,發而使其一盤散沙」。澳柯瑪集團大額佔用上市公司資金,用於其非相關多元化投資;然後頻頻發生的投資失敗和管理不善,致使資金鏈斷裂,也把集團風險也轉嫁給上市公司。應當說,造成澳柯瑪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層投資決策失誤、投資監管不到位、管理能力不足的綜合因素造成的。
2.金融工具投機
(1)中航油的金融衍生工具投機
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航油)是中國航油集團的海外控股公司;是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掛牌企業。中航油於2004年由於石油衍生品交易導致5.54億美元的虧損;被迫於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請債務重組。而之前,中航油曾被評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中航油成立有風險委員會,還曾聘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編制了公司的《風險管理手冊》和《財務管理手冊》;風險管理手冊明確規定,損失超過500萬美元,必須報告董事會。
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中航油自2003年開始做油品套期保值業務。但總裁陳久霖擅自擴大業務范圍,從事石油衍生品期權交易;一直未向中國航油集團公司報告,中國航油集團公司也沒有發現。陳久霖一直獨立於中國航油集團公司班子的領導之外,集團公司派出的財務經理兩次被換,集團公司卻沒有約束辦法。
陳久霖和日本三井銀行、法國興業銀行、英國巴克萊銀行、新加坡發展銀行和新加坡麥戈利銀行等在期貨交易場外,簽訂了合同。陳久霖買了「看跌」期權,賭注每桶38美元;但是沒想到國際油價一路攀升。中航油從事石油期權交易從最初的200萬桶發展到出事時的5200萬桶,致使中航油在清算時造成賬面實際損失和潛在損失總計約5.54億美元。
2005年6月3日,普華永道發布了有關中航油巨額虧損的最終調查報告。報告認為以下因素單獨或共同的造成了公司在期權投機交易上受到損失:(1)後來被證明從2003年3季度開始的對油價走勢錯誤的判斷;(2)不想在2004年披露損失;(3)沒有按照行業標准對期權倉位進行估值;(4)沒有正確的在公司的財務報表上記錄期權組合的價值;(5)缺乏針對期權交易的適當的及嚴格的風險管理規定;(6)公司管理層有意違反本應該遵守的風險管理規定;(7)整個董事會,尤其是審計委員會,就公司投機衍生品交易的風險管理和控制未能完全履行各自的職責。
案例簡評: 中航油從事場外石油期權投機是我國政府明令禁止的。國務院1998年8月發布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期貨市場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取得境外期貨業務許可證的企業,在境外期貨市場只允許進行套期保值,不得進行投機交易。」1999年6月,以國務院令發布的《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第四條規定:「期貨交易必須在期貨交易所內進行。禁止不通過期貨交易所的場外期貨交易。」第四十八條規定:「國有企業從事期貨交易,限於從事套期保值業務,期貨交易總量應當與其同期現貨交易量總量相適應。」2001年10月,證監會發布《國有企業境外期貨套期保值業務管理制度指導意見》,第二條規定:「獲得境外期貨業務許可證的企業在境外期貨市場只能從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進行投機交易。」
對從事金融衍生業務操作來看,中航油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還只是個新手;直接與國際大型基金進行對壘,無疑「以卵擊石」。
中航油事件最突出表現在「管理層凌駕」,導致監控機制的失效;直接抵觸了內部控制的經營合規性目標和報告可靠性目標。其違規之處有三點:一是做了國家明令禁止不許做的事;二是場外交易;三是超過了現貨交易總量。 其報告不可靠表現在:從事期權場外交易沒有在財務報告上披露,也沒有直接向母公司匯報。
(2)南方航空的委託理財
南方航空集團公司2004年7月間曝出的巨額委託理財投資損失;隨後,國家審計署廣州特派辦對南方航空實施了專項審計;廣東證監局也在2005年10月對南方航空股份公司進行了檢查。2004年績效考核的179家中央企業中,南航集團由於重大財務違紀事件,從B級降至了C級。2006年4月底,在香港、紐約和上海三地上市的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宣布,2005財年巨虧17.94億元人民幣;公司將其歸結為航空燃油價格持續暴漲,以及近年收購北方航空、新疆航空兩家公司導致的費用攀升;但這顯然難以說服市場。
南方航空集團屬於國有大型企業,在銀行貸款方面具備良好的信譽憑證,不用任何抵押即可以從每個商業銀行獲得10至20億元的貸款。用銀行的錢來進行投資理財,確實是賺錢的商機。南航集團從2001年就開始進行委託理財業務;與南航集團有過委託理財業務的有漢唐證券、中關村證券、世紀證券。南航集團調集巨額資金乃至賬外資金進行委託理財,其中僅流向深圳世紀證券公司的委託理財資金即達12億元。
南航給世紀證券的委託理財資金基本上被世紀證券用於重倉持有南航集團旗下的南方航空(600029.SH)。南方航空2003年7月25日上市,當時因「非典」的影響,南方航空上市首日收於3.88元,是四大上市航空公司中股價最低的。世紀證券在此低位入貨,3個月不到,南方航空從4.2元上漲到6.8元,升幅超過60%,世紀證券也獲得了豐厚的賬面利潤。但隨後,在油價不斷攀升的壓力下,航空股開始萎靡不振,世紀證券因此損失慘重。從世紀證券賬面上看,南航委託理財的12億資產已經無法償還。也正是由於對南航所形成的巨大債務壓力,世紀證券被迫走上重組之路。世紀證券無力歸還南航集團12億元委託理財中的7.15億元,南航集團無奈只得將其實行債轉股。
2005年8月,南航集團副總裁兼上市公司董事彭安發、南航集團財務部部長的陳利明因涉嫌違法,先後被司法機關依法逮捕;2006年3月二人被廣東省反貪局移交廣州市檢察院起訴。2006年10月16日,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原財務部部長陳利民因涉嫌挪用、貪污、受賄等罪,接受廣州市中級法院公開庭審。據檢察機關偵查證實,2001年8月至2005年5月,陳利民利用經辦委託理財的職務便利,採用先辦事,後請示或不請示;只籠統匯報理財收益,不匯報合作對象或隱瞞不報等方式,大肆超范圍地開展委託理財業務,已侵吞集團部分理財收益,收受回扣;超許可權地從銀行貸款供個人、朋友注冊公司、經營所用;收受漢唐證券、世紀證券、姚壯文賄賂近5400萬元,挪用公款近12億元,貪污公款1200多萬元。
案例簡評:南航集團的委託理財業務,實際上是南航集團用自己的錢,藉助於證券公司進行操作自己的股票。從法律法規方面來說,不論是國有資金入股市炒股,還是利用自有資金操作自己股票,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從內部控制的角度說,南航集團幾十億的委託理財業務集中於公司2-3個人的運作,企業決策層、黨委、內部審計監管沒有跟上,雖然不能肯定存在管理層縱容,但是可以肯定地說是對重大投資監控不到位;個人收受賄賂、挪用和貪污公款,反映了關鍵人員的道德敗壞和企業基本內部控制的缺失或管理層凌駕等問題。另外,中國的金融體制也為這種現象提供了便利。
(3)國儲局的銅期貨投機
2005年11月13日開始外電紛紛披露,中國國儲局一名交易員劉其兵在LME(倫敦金屬交易所)銅期貨市場上通過倫敦金屬交易所場內會員SEMPRA,在每噸3000多美元的價位附近拋空,建立空頭頭寸約15萬至20萬噸。這批頭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但自9月中旬以來,銅價每噸上漲約600多美元,這些空單無疑已經造成巨額虧損,而該交易員劉其兵則神秘失蹤。國儲局的交易對手包括斯邁爾金屬公司、瑞福期貨、倫敦標准銀行、巴克萊銀行、曼氏集團、AMT、薩頓公司、以及一家總部在法國里昂的基金公司。
國儲局選擇了部分交割,即向倫敦交易所交付5萬噸現貨銅,其餘15萬噸的空單展期到遠期。市場人士指出,國儲目前以3.7億元左右的虧損,換得了短期的風平浪靜;但是與國際基金的對決還將繼續,最後的結局還沒有出現,不排除基金再度逼倉的局面出現。
在國儲銅事件上,同樣是普通的調節中心的交易員,一邊為中心做交易,一邊為自己建立了多達20萬噸的頭寸,嚴重被套且長時間沒人發現;另外,交易行為由原來的兩個崗位變成由劉其兵一個人操控。
案例簡評:國家物資儲備是國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戰略後備力量,是保障國家軍事安全和經濟安全的重要手段。事實上,當國儲局從負責國家戰略物資儲備調節向投機賺錢的方向轉變時,它就已經開始背離其固有的職責。
同中航油期權投機案一樣,同樣是小角色、新手的國儲局,與國際基金大諤對壘,顯然不是其的對手。
吳其兵進行投機性銅期貨操作,顯然有悖於國家相關法規規定的限於套期保值業務。對於重大的期貨業務交易由一個人操控,嚴重違反了內部控制的基本原則(不相容職務分離);另外,一起跟進的與公司業務相當的「老鼠倉」,說明關鍵交易員存在嚴重的道德敗壞。
⑹ 內控失敗的國有企業有哪個
近年來,國內企業的重大危機接二連三地發生,整體來看,突出有三類重大風險:一是多元化投資,二是金融工具投機,三是生產安全事故。
撇開生產安全事故不說,前兩類風險具有明顯的兩大特點:一是風險發生對企業造成的損失巨大,動輒就會使企業「傷筋動骨」;二是同類事故在大型國有企業時有發生。
鑒於此,我們稱此兩類風險為大型國有企業典型的高風險業務。
下面我們通過案例對此兩類重大風險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資
(1)三九集團的財務危機
從1992年開始,三九企業集團在短短幾年時間里,通櫻肢過收購兼並企業,形成醫葯、汽車、食品、酒業、飯店、農業,房產等幾大產業並舉的格局。
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醫葯(000999)發出公告:因工商銀行要求提前償還3.74億元的貸款,目前公司大股東三九葯業及三九集團(三九葯業是三九集團的全資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權已被司法機關凍結。
至此,整個三九集團的財務危機全面爆發。
截至危機爆發之前,三九企業集團約有400多家公司,實行五級公司管理體系,其三級以下的財務管理已嚴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債權銀行貸款已從98億升至107億,而遍布全國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貸款和貸款擔保約在60億至70億之間,兩者合計,整個三九系貸款和貸款擔保余額約為180億元。
三九集團總裁趙新先曾在債務風波發生後對外表示,「你們(銀行)都給我錢,使我頭腦發熱,我盲目上項目。」
案例簡評:三九集團財務危機的爆發可以歸納為幾個主要原因:(1)集團財務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資(非主業/非相關性投資)擴張的戰略失誤;(3)集團過度投資引起的過度滑穗負債。
另外,從我國國有上市公司的發展環境來看,中國金融體制對國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資、快速膨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華源集團的信用危機
華源集團成立於1992年,在總裁周玉成的帶領下華源集團13年間總資產猛增到567億元,資產翻了404倍,旗下擁有8家上市公司;集團業務跳出紡織產業,拓展至農業機械、醫葯等全新領域,成為名副其實的「國企大系」。
進入21世紀以來,華源更以「大生命產業」示人,躍居為中國最大的醫葯集團。
但是2005年9月中旬,上海銀行對華源一筆1.8億元貸款到期;此筆貸款是當年華源為收購上葯集團而貸,因年初財政部檢查事件,加之銀行信貸整體收緊,作為華源最大貸款行之一的上海銀行擔心華源無力還貸,遂加緊催收貸款;從而引發了華源集團的信用危機。
國資委指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對華源集團做清產核資工作,清理報告顯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華源集團合並財務報表的凈資產25億元,銀行負債高達251.14億元(其中子公司為209.86億元,母公司為41.28億元)。
另一方面,旗下8家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預付賬款合計高達73.36億元,即這些上市公司的凈資產幾乎已被掏空。
據財政部2005年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報披露:中國華源集團財務管理混亂,內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屬子公司為達到融資和完成考核指標等目的,大量採用虛計收入、少計費用、不良資產巨額掛賬等手段蓄意進行會計造假,導致報表虛盈實虧,會計信息嚴重失真。
案例簡評:華源集團13年來高度依賴銀行貸款支撐,在其日益陌生的產業領域,不斷 「並購-重組-上市-整合」,實則是有並購無重組、有上市無整合。
華源集團長期以來以短貸長投支撐其快速擴張,最終引發整個集團資金鏈的斷裂。
華源集團事件的核心原因: (1)過度投資引發過度負債,投資項目收益率低、負債率高,說明華源集團戰略決策的失誤;(2)並購無重組、上市無整合,說明華源集團的投資管理控制失效;(3)華源集團下屬公司因融資和業績壓力而財務造假,應當是受到管理層的驅使。
(3)澳柯瑪大股東資金佔用
2006年4月14日,G澳柯瑪(600336.SH)發布重大事項公告:公司接到青島人民 ***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青島澳柯瑪集團公司佔用上市公司資金處置事項的決定》,青島市人民 *** 將採取措施化解澳柯瑪集團面臨的困難。
至此,澳柯瑪危機事件信頌卜公開化。
澳柯瑪危機的最直接導火索,就是母公司澳柯瑪集團公司挪用上市公司19.47億元資金。
澳柯瑪集團利用大股東優勢,佔用上市子公司的資金,用於非關聯性多元化投資(包括家用電器、鋰電池、電動自行車、海洋生物、房地產、金融投資等),投資決策失誤造成巨大損失。
資金鏈斷裂、巨額債務、高層變動、投資失誤、多元化困局等眾多因素,使得澳柯瑪形勢異常危急。
澳柯瑪症結並非僅僅是多元化投資下資金問題,關鍵問題還有自身的管理模式,是魯群生近17年的家長式管理模式。
魯群生在特定環境中創業成功,然而在擴張中缺乏應有的風險意識,澳柯瑪近親繁殖任用領導現象是企業對市場缺乏應有的敏感度。
案例簡評:擴張幾乎是每個企業追求的目標。
而同在青島的三家家電集團(都是上市公司)卻有不同的選擇:海爾的擴張基於品牌戰略;海信的擴張基於技術突圍;而澳柯瑪的擴張卻選擇了不相關多元化道路。
「發散型的多元化擴張,不但沒有讓澳柯瑪做大作強,發而使其一盤散沙」。
澳柯瑪集團大額佔用上市公司資金,用於其非相關多元化投資;然後頻頻發生的投資失敗和管理不善,致使資金鏈斷裂,也把集團風險也轉嫁給上市公司。
應當說,造成澳柯瑪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層投資決策失誤、投資監管不到位、管理能力不足的綜合因素造成的。
(4)以上3個案例的歸納與分析
以上案例,簡單歸納如下:多元化投資引發資金鏈斷裂的重大風險,其主要原因是決策失誤、非主業/非相關性投資、快速擴張、過度負債等。
以上這三家大型國有企業,都是通過多元化投資實現快速擴張的,又是以高度依賴借款支撐其快速擴張的,最終引發了整個集團危機。
應當說此類操作模式及其風險發生案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並不鮮見:比如1997年日本發生的八百伴(YOHAN)破產案(日本戰後最大的一宗企業破產案);又比如2004年國內發生的德隆系崩潰案。
企業多元化投資,包括非主業投資和非相關性投資,是進入一個新的行業領域,企業往往對其認識模糊,容易引發決策失誤;另外,高度依賴借款投資,是引發風險發生的重大誘因。
也即多元化投資伴隨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都很大,因而發生的概率和損失也會很大。
尤其在中國,金融體制對大型國有企業的縱容和資本市場監管不力,都提高了此類風險發生的概率。
另外,多元化投資風險很多都歸因到決策失誤,尤其是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出現強勢個體領導時,特別容易受到領導個人權威的影響,使個人決策代替或凌駕於集體決策,致使導致「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2.金融工具投機
(1)中航油的金融衍生工具投機
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航油)是中國航油集團的海外控股公司;是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掛牌企業。
中航油於2004年由於石油衍生品交易導致5.54億美元的虧損;被迫於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請債務重組。
而之前,中航油曾被評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中航油成立有風險委員會,還曾聘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編制了公司的《風險管理手冊》和《財務管理手冊》;風險管理手冊明確規定,損失超過500萬美元,必須報告董事會。
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中航油自2003年開始做油品套期保值業務。
但總裁陳久霖擅自擴大業務范圍,從事石油衍生品期權交易;一直未向中國航油集團公司報告,中國航油集團公司也沒有發現。
陳久霖一直獨立於中國航油集團公司班子的領導之外,集團公司派出的財務經理兩次被換,集團公司卻沒有約束辦法。
陳久霖和日本三井銀行、法國興業銀行、英國巴克萊銀行、新加坡發展銀行和新加坡麥戈利銀行等在期貨交易場外,簽訂了合同。
陳久霖買了「看跌」期權,賭注每桶38美元;但是沒想到國際油價一路攀升。
中航油從事石油期權交易從最初的200萬桶發展到出事時的5200萬桶,致使中航油在清算時造成賬面實際損失和潛在損失總計約5.54億美元。
2005年6月3日,普華永道發布了有關中航油巨額虧損的最終調查報告。
報告認為以下因素單獨或共同的造成了公司在期權投機交易上受到損失:(1)後來被證明從2003年3季度開始的對油價走勢錯誤的判斷;(2)不想在2004年披露損失;(3)沒有按照行業標准對期權倉位進行估值;(4)沒有正確的在公司的財務報表上記錄期權組合的價值;(5)缺乏針對期權交易的適當的及嚴格的風險管理規定;(6)公司管理層有意違反本應該遵守的風險管理規定;(7)整個董事會,尤其是審計委員會,就公司投機衍生品交易的風險管理和控制未能完全履行各自的職責。
案例簡評: 中航油從事場外石油期權投機是我國 *** 明令禁止的。
國務院1998年8月發布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期貨市場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取得境外期貨業務許可證的企業,在境外期貨市場只允許進行套期保值,不得進行投機交易。」1999年6月,以國務院令發布的《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第四條規定:「期貨交易必須在期貨交易所內進行。
禁止不通過期貨交易所的場外期貨交易。」第四十八條規定:「國有企業從事期貨交易,限於從事套期保值業務,期貨交易總量應當與其同期現貨交易量總量相適應。」2001年10月,證監會發布《國有企業境外期貨套期保值業務管理制度指導意見》,第二條規定:「獲得境外期貨業務許可證的企業在境外期貨市場只能從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進行投機交易。」
對從事金融衍生業務操作來看,中航油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還只是個新手;直接與國際大型基金進行對壘,無疑「以卵擊石」。
中航油事件最突出表現在「管理層凌駕」,導致監控機制的失效;直接抵觸了內部控制的經營合規性目標和報告可靠性目標。
其違規之處有三點:一是做了國家明令禁止不許做的事;二是場外交易;三是超過了現貨交易總量。
其報告不可靠表現在:從事期權場外交易沒有在財務報告上披露,也沒有直接向母公司匯報。
(2)南方航空的委託理財
南方航空集團公司2004年7月間曝出的巨額委託理財投資損失;隨後,國家審計署廣州特派辦對南方航空實施了專項審計;廣東證監局也在2005年10月對南方航空股份公司進行了檢查。
2004年績效考核的179家中央企業中,南航集團由於重大財務違紀事件,從B級降至了C級。
2006年4月底,在香港、紐約和上海三地上市的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宣布,2005財年巨虧17.94億元人民幣;公司將其歸結為航空燃油價格持續暴漲,以及近年收購北方航空、新疆航空兩家公司導致的費用攀升;但這顯然難以說服市場。
南方航空集團屬於國有大型企業,在銀行貸款方面具備良好的信譽憑證,不用任何抵押即可以從每個商業銀行獲得10至20億元的貸款。
用銀行的錢來進行投資理財,確實是賺錢的商機。
南航集團從2001年就開始進行委託理財業務;與南航集團有過委託理財業務的有漢唐證券、中關村證券、世紀證券。
南航集團調集巨額資金乃至賬外資金進行委託理財,其中僅流向深圳世紀證券公司的委託理財資金即達12億元。
南航給世紀證券的委託理財資金基本上被世紀證券用於重倉持有南航集團旗下的南方航空(600029.SH)。
南方航空2003年7月25日上市,當時因「非典」的影響,南方航空上市首日收於3.88元,是四大上市航空公司中股價最低的。
世紀證券在此低位入貨,3個月不到,南方航空從4.2元上漲到6.8元,升幅超過60%,世紀證券也獲得了豐厚的賬面利潤。
但隨後,在油價不斷攀升的壓力下,航空股開始萎靡不振,世紀證券因此損失慘重。
從世紀證券賬面上看,南航委託理財的12億資產已經無法償還。
也正是由於對南航所形成的巨大債務壓力,世紀證券被迫走上重組之路。
世紀證券無力歸還南航集團12億元委託理財中的7.15億元,南航集團無奈只得將其實行債轉股。
2005年8月,南航集團副總裁兼上市公司董事彭安發、南航集團財務部部長的陳利明因涉嫌違法,先後被司法機關依法逮捕;2006年3月二人被廣東省反貪局移交廣州市檢察院起訴。
2006年10月16日,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原財務部部長陳利民因涉嫌挪用、貪污、受賄等罪,接受廣州市中級法院公開庭審。
據檢察機關偵查證實,2001年8月至2005年5月,陳利民利用經辦委託理財的職務便利,採用先辦事,後請示或不請示;只籠統匯報理財收益,不匯報合作對象或隱瞞不報等方式,大肆超范圍地開展委託理財業務,已侵吞集團部分理財收益,收受回扣;超許可權地從銀行貸款供個人、朋友注冊公司、經營所用;收受漢唐證券、世紀證券、姚壯文賄賂近5400萬元,挪用公款近12億元,貪污公款1200多萬元。
案例簡評:南航集團的委託理財業務,實際上是南航集團用自己的錢,藉助於證券公司進行操作自己的股票。
從法律法規方面來說,不論是國有資金入股市炒股,還是利用自有資金操作自己股票,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從內部控制的角度說,南航集團幾十億的委託理財業務集中於公司2-3個人的運作,企業決策層、黨委、內部審計監管沒有跟上,雖然不能肯定存在管理層縱容,但是可以肯定地說是對重大投資監控不到位;個人收受賄賂、挪用和貪污公款,反映了關鍵人員的道德敗壞和企業基本內部控制的缺失或管理層凌駕等問題。
另外,中國的金融體制也為這種現象提供了便利。
(3)國儲局的銅期貨投機
2005年11月13日開始外電紛紛披露,中國國儲局一名交易員劉其兵在LME(倫敦金屬交易所)銅期貨市場上通過倫敦金屬交易所場內會員SEMPRA,在每噸3000多美元的價位附近拋空,建立空頭頭寸約15萬至20萬噸。
這批頭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
但自9月中旬以來,銅價每噸上漲約600多美元,這些空單無疑已經造成巨額虧損,而該交易員劉其兵則神秘失蹤。
國儲局的交易對手包括斯邁爾金屬公司、瑞福期貨、倫敦標准銀行、巴克萊銀行、曼氏集團、AMT、薩頓公司、以及一家總部在法國里昂的基金公司。
國儲局選擇了部分交割,即向倫敦交易所交付5萬噸現貨銅,其餘15萬噸的空單展期到遠期。
市場人士指出,國儲目前以3.7億元左右的虧損,換得了短期的風平浪靜;但是與國際基金的對決還將繼續,最後的結局還沒有出現,不排除基金再度逼倉的局面出現。
在國儲銅事件上,同樣是普通的調節中心的交易員,一邊為中心做交易,一邊為自己建立了多達20萬噸的頭寸,嚴重被套且長時間沒人發現;另外,交易行為由原來的兩個崗位變成由劉其兵一個人操控。
案例簡評:國家物資儲備是國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戰略後備力量,是保障國家軍事安全和經濟安全的重要手段。
事實上,當國儲局從負責國家戰略物資儲備調節向投機賺錢的方向轉變時,它就已經開始背離其固有的職責。
同中航油期權投機案一樣,同樣是小角色、新手的國儲局,與國際基金大諤對壘,顯然不是其的對手。
吳其兵進行投機性銅期貨操作,顯然有悖於國家相關法規規定的限於套期保值業務。
對於重大的期貨業務交易由一個人操控,嚴重違反了內部控制的基本原則(不相容職務分離);另外,一起跟進的與公司業務相當的「老鼠倉」,說明關鍵交易員存在嚴重的道德敗壞。
(4)以上3個案例的歸納與分析
以上3個案例簡單歸納如下:投機心理、監管不到位、關鍵人士的道德風險,是引發金融工具投機風險的重要原因。
中國企業在國際金融市場還是個新手,以投機為目的金融工具交易,勢必會成為國際金融大鱷的「盤中餐」。
當然,中國企業從事金融工具的案例比起1995年巴林銀行破產案(股指期貨投機虧損14億美元)、1996年住友商社巨虧案(銅期貨投機虧損26億美元)和1998年美國長資公司破產案(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進行俄羅斯國債和日本股指投機虧損43億美元),可謂是小巫見大巫。
但是,單單中航油的損失,已經是國資委感受到了切膚之痛。
其實早在1997年株洲冶煉廠就因為進行鋅期貨投機,造成虧損1億美元。
然而,同樣的事件在2004年、2005年重新上演。
雖然我國 *** 多次強調國有企業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僅限於套期保值,但是國有企業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進行投機的行為屢有發生;核心原因還是投機心理和缺乏監管。
因此,為降低國有企業金融工具投機風險,一定要加強金融工具投資的監管和相關業務操作的內部控制。
3.結合案例看大型國有企業的高風險業務控制
2006年7月國資委發布的《中央企業投資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中明確規定:非主業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一般控制在10%以下;自有資金占總投資的比重一般在30%以上;總投資規模不能超出企業財務承受能力,企業資產負債率要處於合理水平。
2006年10月國資委下發的《關於做好2007年度中央企業財務預算工作的通知》,特別強調:央企要加強對外投資、收購兼並、固定資產投資以及股票、委託理財、期貨(權)及衍生品等投資業務的風險評估和預算控制,及時跟蹤和評測高風險業務的風險水平。
從國資委的相關規定和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多元化投資和金融工具投機確定為大型國有企業的高風險業務是確切的。
因為,一方面大型國有企業獲取從事高風險業務的資金更容易,獲得金融工具交易資格(尤其是境外期貨、期權)也更有先天優勢;另一方面此兩類業務風險的發生對大型國有企業的打擊是致命的。
為了防止大型國有企業的高風險業務發生,企業應當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控制:
(1)建立正確的風險文化和意識
收益與風險是共存的。
建立正確的風險文化和意識,就是要不能因為強調利潤和規模增長,把業績提高依賴於高風險業務,而忽視從事高風險業務的高風險性。
(2)完善高風險業務控制制度,並加強監督檢查
現在大型國有企業涉及到高風險業務的管理制度比較少,因為這些業務涉及到決策,又多屬於新興業務。
另外,國有企業普遍缺乏對內部控制制度執行的監督檢查,從而也導致制度嚴肅性和權威性的喪失。
主要的原因有企業領導人不重視內部控制和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力量薄弱等。
(3)完善法人治理,建立決策者的制衡機制
大型國有企業管理的行政色彩比較濃,法人治理沒有完善,內部人控制現象還比較嚴重,管理層獨斷專行是導致決策失誤的主要原因。
大型國有企業最大的風險是戰略決策風險;一方面表現在戰略方向選擇的錯誤,另一方面表現在對戰略風險認識和管理不到位。
(4)加強國資監管,建立風險預警機制
雖然十六大已經明確國資委對國有企業要做到「管資產、管人、管事」,但是國資委對對國有企業的監管還比較落後。
主要原因是國資委對中央企業監管的技術和手段還比較落後,比如還沒有建立一套可行的風險預警機制。
⑺ 如何在國泰安資料庫里查找上市公司是否出具內部控制審計報告
呃....這個在國泰安找不到的,我們之前找數據的時候也碰到過這個問題的。最後是去同花順裡面找的,一家一家輸證券代碼進去然後裡面可以找到的~
⑻ 急求!!!在哪邊能查到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內控審計制度、或內控自我評價報告
深、滬上證券交易所
⑼ 騰訊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只有股份公司才可以上市。
二、申請上市,公司的經營必須在3年以上,三年內不得更換董事或者高級管理人員,並且公司的經營合法,符合國家法律的規定。
三、上市公司注冊資本不存在虛假出資和抽回資金的現象。
四、上市公司的注冊資本不低於3000萬元,公開發行的股份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額的四分之一,總股本不得低於4億元,公開發行的股份不得超過10%。
五、上市公司財務狀況。
1、上市公司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的財務狀況凈利潤3000萬元以上。
2、發行前股份總額不低於3000萬股。
3、最近一段期間未彌補損失的。
4、最近一期資產占凈資產的比例超過20%。
5、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累計至少為五千萬元,或者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的經營收入累計超過三億元。
6、上市公司主要是籌集資金,但募集資金之前必須嚴格使用,所以關鍵是要嚴格檢查公司是否符合上市條件。
(9)如何找內控出問題的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如果一個企業想要向投資者出售股票,它通過股票交易所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希望為企業的發展籌集資金。
當大量投資者認購新股時,股票採用抽簽的方式進行分配,認購的投資者希望能夠以高於認購價格的價格出售。
環境在中國,列入中國公司在中國或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A股和B股),中國公司直接向海外證券交易所(如紐約證交所、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倫敦證券交易所,等等)(H股)和間接通過中國公司在海外設立離岸公司,離岸公司的名字在海外證券交易所上市(紅籌股)三種方式。
廣義上來說,上市包括在市場上發布/推出新產品或服務,以及公司公開發行(非定向)股票。
⑽ 近兩年哪些企業內部控制出現問題
(一)內部控制環境不完善 控制環境反映出管理當局對控制的重視程度,設定了企業內部控制的基調,影響員工對內部控制的認識和態度。目前,企業控制環境存在的問題有: 1.組織結構不合理 企業的董事會成員和管理層成員高度重疊,機構臃腫,造成內部控制權責不清,經營權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產生濫用職權、以權謀私等現象出現,導致企業內部控制環境惡化。 2.風險管理意識薄弱 目前企業風險意識比較淡薄,缺乏風險應對、控制的有效機制,一旦出現重大風險就容易使企業陷入困境。 3.內審沒有有效發揮作用 內部審計可協助管理當局監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確保良好的控制環境.獨立性是審計的靈魂,但是,我國的很多企業雖然設置了內審部門,卻沒有具備真正意義的獨立性,因此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4.忽視企業文化 文化作為一種軟資源,是以導向力、凝聚力、激勵力和自我約束力的作用影響和調節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使人獲得源源不斷的精神動能,並使個體價值與組織價值和社會價值保持一致,成為整個內控機制發揮作用的基礎。然而很多企業卻忽視了以企業文化為核心的內部控制環境建設,導致內控不完善。 5.沒能合理的運用人力資源 企業內部控制的成效取決於員工素質程度,因為有效的內部控制必須由有設計水平和高素質的員工來貫徹執行,所以企業應在招聘、培訓、考核、晉升與獎勵等方面對員工素質的控制。但是很多企業沒能很好的運用人力資源,沒有制定和實施有利於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源政策,使的內部控制執行不到位。 (二)控制活動不完善 控制活動貫穿於整個企業內部所有的職能部門,包括交易授權、不相容崗位、業務流程和操作規范、業務記錄、規章制度、獨立檢查和控制標准等多項內容。而目前很多企業普遍存在著權責劃分不明確,沒有明確建立授權和分配責任的方法,不相容崗位沒有分離,各部門、人員之間權責分派不清,出現問題相互推脫,使得企業的內部控制無法貫徹執行。有些企業缺乏獨立復核制度,對一些重要的工作環節沒有進行獨立復核,無法確保經濟業務的正確、真實及完整。從而容易導致濫用職權、貪污舞弊的現象發生。 (三)內部控制監督不重視 目前很多企業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內部控制監督機制,導致企業內部控制的缺陷不能及時被發現,影響企業的健康運轉。有的企業雖設立審計監察部門,但內部審計只局限於傳統的「財務監督」與偏重紀檢監察角色,不能有效發揮內部控制的監督作用。 (四)內部控制手段落後 目前很多企業的內部控制仍採用手工,而忽視採用會計電算化,這樣一方面使會計數據處理的速度緩慢,會計核算的准確性和可靠性程度不高,計算失誤多;一方面使企業的內部控制在新的環境中落後於形勢,企業財產缺乏安全性,不能為企業決策提供完整的信息,也不能創造更高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