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01年,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研究員劉姝威正在為《上市公司虛假會計報表識別技術》
這老師上課就知道吹
Ⅱ 如何識別虛假財務報表 詳細
人為編造的財務報表, 往往是根據所報送對象的要求, 人為編造有利於企業本身的財務數據形成報表。 這種形式手段較為低級, 或虛減、 虛增資產, 或虛減、 虛增費用, 或虛減、 虛增利潤等, 但往往報表不平衡(子項之和不等於總數) 、 帳表不相符、 報表與報表之間勾稽關系 不符、前後期報表數據不銜接等。 利用會計方法的選擇形成的虛假財務報表, 手段較為隱蔽, 技術更為高級, 更難以識別,常見的手段有: (1) 調整收入確認方式, 使利潤虛增或虛減。 現行會計制度規定可以採取三種收入確定方式: A、 銷售行為完成(商品已銷售, 商品發出, 取得權利; 勞務已提供) , 無論貨款是否收到, 即可視為收入實現; B、 按生產進度確認(完工程度或工程進度) ; C、 按合同約定確認, 主要指分期付款銷售方式。 同時規定, 在確認營業收入時, 還應扣除折扣、 折讓、 銷售退回 。 造假時, 企業可根據需 要隨時調 整收入確 認方式 , 或調 整扣 除項目 。 (2) 調整存貨等計價方法, 從而虛增、 虛減資產和費用。 如通過選擇先進先出法、 後進先出法 、加權平均法等,使帳面資產或產品成本費用虛增、虛減。 (3) 調整折舊計提方法, 延長或縮短折舊年限, 虛增、 虛減成本費用, 從而調整利潤的高低 。 (4) 利用資產重組調節利潤。 資產重組是企業為了優化資本結構, 調整產業結構, 完成戰略轉移等目的而實現的資產置換和股權置換。 但目前資產重組被利用來做假帳, 典型做法有: A、 藉助關聯交易, 由非上市的企業以優質資產置換上市公司的劣質資產; B、 由非上市的企業將盈利能力較高的下屬企業廉價出售給上市公司; C、 由上市公司將一些閑置資產高價出售 給非上市公司的企業。 這些做法的特點一是利用時間差, 如在會計年度即將結束前進行重大資產買賣, 確認暴利;一是不等價交換, 即藉助關聯交易, 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母公司之間進行「以垃圾換黃金」 的利潤轉移。 (5) 利用關聯交易調節利潤。 主要方式有: A、 虛構經濟業務, 人為抬高上市公司業務和效益; B、 利用遠高於或低於市場價格的方式, 進行購銷活動、 資產置換和股權置換; C、 以旱澇保收的方式委託經營或受託經營, 抬高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 D、 以低息或高息發生資金往來, 調 節財務費用 。 E 、以 收取或支付管理費、 或分攤共同 費用 調節利潤。 利用關聯交易調節利潤的最大特點: 一是虧損大戶可在一夜之間變成盈利大戶, 且關聯交易的利潤大都體現為「其他業務利潤」 、 「投資收益」 或「營業外收入」 , 但上市公司利用關聯交易賺取的「橫財」 , 往往帶有間發性; 另一個特點是非上市公司企業的利潤大量轉移 到上市公司,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 (6) 利用資產評估消除潛虧。 按照會計制度的規定和謹慎原則, 企業的潛虧應當依照法定程序, 通過利潤表予以體現。 然而許多企業, 特別是國有企業, 往往在股份制改組、 對外投資、 租賃、 抵押時, 通過資產評估, 將壞帳、 滯銷和毀損存貨、 長期投資損失、 固定資產損失以及遞延資產等潛虧確認為評估減值, 沖抵「資本公積」 , 從而達到粉飾會計報表, 虛增利潤 的目的。 (7) 利用虛擬資產調節利潤。 根據國際慣例, 資產是指能夠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不能帶來經濟利益的項目, 即使符合權責發生制的要求列入了資產負債表, 嚴格的說, 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產, 由此產生了虛擬資產的概念。 所謂虛擬資產, 是指已經發生的費用或損失, 但由於企業缺乏承受能力而暫時掛列為待攤費用、 遞延資產、 待處理流動資產損失和待處 理固定資產損失等資產項目。 企業通過不及時確認、 少攤銷或不攤銷已經發生的費用和損失, 從而達到減少費用, 虛增利潤 的目的。 ( 8 )利用利息資本化調節利潤 根據現行會計制度的規定, 企業為在建工程和固定資產等長期資產而支付的利息費用, 在這些長期資產投入使用前, 可予以資本化, 計入這些長期資產的成本。 投入使用後則必須將利息費用計入當期損益。 但有些企業在長期資產投入使用後仍將利息費用予以資本化, 明顯濫 用配比原則和區分資本性支出與經營性支出原則,虛增了利潤。 利用利息資本化調節利潤的更隱秘的做法是, 利用自有資金和借入資金難以界定的事實,通過人為 劃定資 金來源和 資 金用 途, 將用 於非資 本性支出 的利息資 本化 。 ( 9 )利用股權投資調節利潤 主要做法是在對外投資中, 企業根據需要通過選擇權益法或成本法來進行對外投資核算,從而增大投資收益, 達到虛增利潤的目的。 如: 對於盈利的被投資企業, 採用權益法核算,對於虧損的被投資企業,即使股權比例超過 20% ,仍採用成本法核算。 另外, 根據財政部有關規定, 如果上市公司以實物資產或無形資產對外投資, 必須進行資產評估, 並將評估增值部分計入資本公積, 但規定公司將對外投資轉讓時, 必須借記與這項投資的資本公積, 同時貸記營業外收入。 這一規定無疑給企業虛增利潤提供了借口。 如公司通過與其他企業協議相互以實物資產或無形資產投資, 評估資產時彼此將對方資產價值高估, 再將所持股權轉讓給對方的關聯企業, 從而將高估的資產價值作為營業外收入虛增彼 此的利潤。這是利用股權投資調節利潤的又一方法。 此外還有利用其他應收款和其他應付款等科目調節利潤、 虛增資本金等。 2 、虛假財務報表的識別方法 ( 1 )對人為編造財務報表數據的識別方法: 主要採取掌握證據, 對比分析, 查帳核實等手段進行, 一般有下列一些方法: ①盡可能多的通過不同渠道搜集同一時點的財務報表, 對比異同點, 對差異的數據提出質疑 。 ②連續向企業要同一時點的財務報表,對有差異的數據進行質疑。 ③核對各財務報表內部的平衡關系和報表之間的鉤稽關系,找出疑點。 ④ 與平時觀察掌握的經營狀況進行對比, 找出關鍵或重要財務項目 的漏洞、 疑點。 ⑤現場調查,進行帳表、帳帳、帳證和帳實核對。 ( 2 )對會計方法選擇形成的虛假報表的識別方法: 此類情況的會計較為高明, 往往做到了報表平衡及帳表、 帳帳、 帳證等相符, 因此在識別方法 上宜採取以下一些方法: ①不良資產剔除法 這里所說的不良資產, 除包括待攤費用、 待處理流動資產凈損失、 待處理固定資產凈損失、 開辦費、 長期待攤費用等虛擬資產項目外, 還包括可能產生潛虧的資產項目, 如高齡應收款項、存貨跌價和積壓損失、 投資損失、 固定資產損失等。 其方法的運用, 一是將不良資產總額與凈資產進行比較, 如果不良資產總額接近或超過凈資產, 既說明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可能有問題, 也可能表明企業在過去幾年因人為誇大利潤形成「資產泡沫」 ; 一是將當期不良資產的增加額和增減幅度與當期的利潤總額和利潤增加幅度相比較, 如果不良資產的增加額及增加幅度超過利潤總額的增加額及增加幅度, 說明企業當期的損益表含有「水分」 。 ②關聯交易剔除法 關聯交易剔除法是指將來自關聯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予以剔除, 分析某一特定企業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賴於關聯企業, 以判斷該企業的盈利基礎是否扎實、 利潤來源是否穩定。 如果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利潤來源主要來自關聯企業, 就應特別關注關聯交易的定價政策, 分析企業是否存在以不等價交換方式與關聯企業交易從而虛增或虛減利潤的現象。 關聯交易剔除法的延伸運用是, 將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與其母公司編制的合並會計報表進行對比分析。 如果母公司合並會計報表的利潤總額(應剔除上市公司的利潤總額) 大大低於上市公司 的利潤總 額, 就意味母公司 通過關聯交易 將利潤轉移到上市公司 。 ③異常利潤剔除法 異常利潤剔除法是指將其他業務利潤、 投資收益、 補貼收入、 營業外收入從企業的利潤總額中剔除, 以分析企業利潤來源的穩定性。 當企業利用資產重組或股權投資等方式調節利潤時,主要在這些科目中反映,因而對此類情況該方法特別有效。 ④現金流量分析法 現金流量分析法是指將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 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 現金凈流量分別與主營業務利潤、 投資收益和凈利潤進行比較分析, 以判斷企業主營業務利潤、 投資收益和凈利潤的質量。 如果企業的現金凈流量長期低於凈利潤, 將意味著與已經確認為利潤想對應的資產可能屬於不能轉化為現金流量的虛擬資產, 表明企業可能存在虛增利潤的情況。 3 、財務報表數據的真實性分析和調整 ( 1 )對損益表的分析與調整 一般情況下,主要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與調整: ①了解收入確認方法是否前後期一致, 如不一致, 應按會計的一致性原則予以重新計算調整。 如主營業務利潤占利潤總額的比重較小, 應分析投資收益、 營業外收入等項目的來源是否 真實、合理。 ②了解費用支出的確認方法是否前後期一致, 如不一致, 應按會計的一致性原則予以重新計算調整。 如果費用成本過高或過低, 則應分析存貨的計價方法、 折舊計提方法以及折舊年限 是否合理,有無關聯交易形成不等價交換等。 ③如果投資收益、 營業外收入等項目在利潤總額中的比重過大或絕對量較大, 或通過前後期報表對比有較大的變動, 則應分析對外投資的核算方法是否合理, 有無通過關聯交易形成 虛增、虛減利潤的情況。 ④將企業營業收入、 凈利潤等與經營性現金凈流量和現金凈流量等進行對比分析, 通過比較差異的大小, 判斷分析營業收入是否正常、 利潤是否真實可靠。 如果損益表中利潤總額較大且主要由營業利潤構成, 而資產負債表中的現金凈流量較小, 應收款項(包括應收票據、應收帳款等) 較大且出現不正常增長, 則虛假利潤的可能性較大, 應進一步摸清情況並作相 應調整。 ( 2 )對資產負債表的分析與調整 ①流動資產項目的分析與調整: A 、短期投資:關鍵是落實投資的合法有效性。 — 種類有哪些? — 是否合法合規? — 投資來源是否真的為閑置資金? 如不是, 有可能佔用經營資金, 來源可能是銀行借款,導致營運資金缺口,影響經營活動產生的收入。 — 是否做過抵押、 質押? 已抵押、 質押的短期投資不能作為償債資金來源, 應從資產項中予以 扣除。 — 價值如何?市場價格是否高於歷史成本? B 應收票據 — 數量多少? 是否真實? 如過多, 應了解是否屬於正常的商品交易。 與前後期報表對比,分析是否與正常經營情況下的發生規律一致等。 — 承兌人是誰? — 可貼現性如何? — 期限是否超過所定期限? — 是否合法?有無拒付事項? C 、應收帳款 — 數量多少?占流動資產的比重多大?是否真實? — 帳齡長短? 對呆帳形成的可能性進行分析: 在金融形式較緊張的情況下, 購貨單位會以賒購方式作為籌資手段, 易導致發生呆帳。 分析後對可能發生的呆壞帳應從應收帳款中予以剔 除。 — 帳款分布情況?(客戶的分布情況、區域的分布情況) — 企業壞帳損失和回收政策是什麼? — 壞帳准備能否彌補損失? D 、存貨 存貨指企業佔用在生產經營過程中, 為銷售或耗用而儲備的物資, 包括材料、 燃料、 低值易耗品、 在產品、 半成品、 產成品、 協作件以及商品等。 應著重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 計價方法如何? 如在通貨膨脹時, 採用後進先出法, 高估存貨成本, 可減少利潤; 採用先進先出法, 可低估費用, 增加利潤。 關鍵要比較前後期採用的會計方法是否一致, 如不一致 ,一貫根據會計的一致性原則予以調整。 — 存貨量在流動資產和總資產中的比重高低? 與合理的存貨差別多大? 其原因是什麼? — 存貨周轉速度是否正常? — 存貨結構如何? 材料:過多,是否有不合理超儲積壓 存貨構成內容 在產品:過少,是否生產在萎縮;過 多,是否生產效率低? 產成品:過多,是否銷售受阻? 生產用 生產適應性結構 管理部門用 非生產用 非經營范圍用 質量完好 質量結構 霉爛變質、毀損 冷背呆滯,變現能力差 — 是否作了抵押、質押? — 變現能力如何? — 市場價值如何? E 、其他應收款 如數額長期居高不下,應特別關注有如下情況: — 是否有較多長期未還的個人借款(挪用公款?) — 對外借款? — 是否有當地黨政部門平調資金? — 是否有注冊資本的虛擬處理? F 、其他 待攤費用、 待處理流動資產損失一般不是主要分析項目, 但如果數額過大, 且時間較長, 則要關注其真實性、 原因和管理的有效性。②非流動資產 A 、長期投資 經濟過熱? — 投資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 正常環境? 生產經營擴張需要? — 流動性如何?(是否有較強的變現能力?) — 變現價值有多大? — 盈利能力如何? B 、固定資產 — 原值、 凈值占總資產中的比重是否恰當? 一般說來, 技術密集型企業固定資產價值比重較高, 如果過低, 有可能缺乏競爭力; 勞動密集型企業固定資產價值比重較低, 如果過高,有可能出現設備閑置。 — 原 值與 凈值比 較的 情況 。主要據此 分析企業生產 技術含量的 先 進性。 — 折舊方法是否合理? — 固定資產結構是否合理? 生產用。應分析主要關鍵設備配置與經營規模是否 適應? 非生產用。 — 是否已作了抵押? C 、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 — 真實價值如何? — 數額大小? ③負債 數量多少? A 、短期借款與長期借款 拖欠情況?還款意願判定。 是否全面反映? B 、應付帳款 — 是否全面反映? — 帳齡如何? — 是否經常拖欠? — 內容是否是貿易負債? C 、應付票據 — 數額大小? — 付款對象? — 期限、利率、到期日怎樣?是否與借款期限項沖突? D 、應交稅金 — 數量多少? — 與交稅期限比較。主要分析是否用借款交稅的可能性。 E 、或有負債 或有負債是企業財務報表以外反映的業務, 主要指對外擔保、 未決訴訟、 已貼現未到期票據和質量事故賠償糾紛等。 信貸人員一般可通過報表附註、 日常調查等渠道掌握情況。 主要應分析 以下一些內容: — 數量多少? — 付給誰? — 什麼條件下轉化為真實負債? — 對外擔保是以什麼資產作擔保? ④所有者權益 主要分析實收資本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 無進帳單和驗資證明, 在帳表上直接虛擬登記形成虛假資本。 這種情況主要通過了解企業的現金(含存款) 資金進出情況即可分析出真假並據此予以調整。 一般說來此類企業的信貸 風險非常高,一經發現,無論是評級還是貸款決策均應予以否定。 — 借款形成資本。企業往往進行如下賬務處理: 借款時: 借: 銀行存款 貸:資本金 還款時: 借:應付賬款(其他應付款、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等) 貸:銀行存款 對於一個成立不久的企業, 如果企業的流動資產構成主要是應收帳款或其他應收款, 且一直保持高比例的金額, 或應付帳款、 其他應付款出現與實收資本相當的借方發生額甚至出現借方余額, 則上述情況的可能性較大, 應進一步通過查帳弄清事實真相, 並對虛假數據進行 調整。 在實際工作中, 並非對每個企業以及財務報表的每一個項目都要進行詳細的分析調整。 一般說來, 對重點企業(包括將評為 A 級以上的企業, 或擬決定信貸准入將進行較大額度信貸投入的企業等) 應重點分析調整; 對某一具體企業, 又應對財務報表中的重要項目(包括對銀行債權有重大影響的項目、 經分析可能有較大出入的項目等) 進行重點分析調整。 總的原則是「突出重點, 抓大放小」 。
Ⅲ 上市公司虛假會計報表識別技術
這本書抄還是有學習價值的
但是比較淺 與格式化 無法對實際應用帶來過多的幫助
需要學習者有審計與會計的專業知識才可舉一反三
但是可以幫你形成一定的概念
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基本上都是假的 只有假多假少的區別 IPO審計是很嚴格的 基本上從賬面上 能審出的問題 都披露或者調整了 審計沒審出的問題 除了他們自己 誰也不知道
Ⅳ 有沒有什麼方法識別虛假財務報表
1、虛假財務報表的常見表現形式
一般分為兩類,一是人為編造財務報表數據,二是利用會計方法的選擇調整財務報表的有關數據。
人為編造的財務報表,往往是根據所報送對象的要求,人為編造有利於企業本身的財務數據形成報表。這種形式手段較為低級,或虛減、虛增資產,或虛減、虛增費用,或虛減、虛增利潤等,但往往報表不平衡(子項之和不等於總數)、帳表不相符、報表與報表之間勾稽關系不符、前後期報表數據不銜接等。
利用會計方法的選擇形成的虛假財務報表,手段較為隱蔽,技術更為高級,更難以識別,常見的手段有:
(1)調整收入確認方式,使利潤虛增或虛減。現行會計制度規定可以採取三種收入確定方式:A、銷售行為完成(商品已銷售,商品發出,取得權利;勞務已提供),無論貨款是否收到,即可視為收入實現;B、按生產進度確認(完工程度或工程進度);C、按合同約定確認,主要指分期付款銷售方式。同時規定,在確認營業收入時,還應扣除折扣、折讓、銷售退回。造假時,企業可根據需要隨時調整收入確認方式,或調整扣除項目。
(2)調整存貨等計價方法,從而虛增、虛減資產和費用。如通過選擇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等,使帳面資產或產品成本費用虛增、虛減。
(3)調整折舊計提方法,延長或縮短折舊年限,虛增、虛減成本費用,從而調整利潤的高低。
(4)利用資產重組調節利潤。資產重組是企業為了優化資本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完成戰略轉移等目的而實現的資產置換和股權置換。但目前資產重組被利用來做假帳,典型做法有:A、藉助關聯交易,由非上市的企業以優質資產置換上市公司的劣質資產;B、由非上市的企業將盈利能力較高的下屬企業廉價出售給上市公司;C、由上市公司將一些閑置資產高價出售給非上市公司的企業。
這些做法的特點一是利用時間差,如在會計年度即將結束前進行重大資產買賣,確認暴利;一是不等價交換,即藉助關聯交易,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母公司之間進行「以垃圾換黃金」的利潤轉移。
(5)利用關聯交易調節利潤。主要方式有:A、虛構經濟業務,人為抬高上市公司業務和效益;B、利用遠高於或低於市場價格的方式,進行購銷活動、資產置換和股權置換;C、以旱澇保收的方式委託經營或受託經營,抬高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D、以低息或高息發生資金往來,調節財務費用。E、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費、或分攤共同費用調節利潤。
利用關聯交易調節利潤的最大特點:一是虧損大戶可在一夜之間變成盈利大戶,且關聯交易的利潤大都體現為「其他業務利潤」、「投資收益」或「營業外收入」,但上市公司利用關聯交易賺取的「橫財」,往往帶有間發性;另一個特點是非上市公司企業的利潤大量轉移到上市公司,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
(6)利用資產評估消除潛虧。按照會計制度的規定和謹慎原則,企業的潛虧應當依照法定程序,通過利潤表予以體現。然而許多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往往在股份制改組、對外投資、租賃、抵押時,通過資產評估,將壞帳、滯銷和毀損存貨、長期投資損失、固定資產損失以及遞延資產等潛虧確認為評估減值,沖抵「資本公積」,從而達到粉飾會計報表,虛增利潤的目的。
(7)利用虛擬資產調節利潤。根據國際慣例,資產是指能夠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資源。不能帶來經濟利益的項目,即使符合權責發生制的要求列入了資產負債表,嚴格的說,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產,由此產生了虛擬資產的概念。所謂虛擬資產,是指已經發生的費用或損失,但由於企業缺乏承受能力而暫時掛列為待攤費用、遞延資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失和待處理固定資產損失等資產項目。
企業通過不及時確認、少攤銷或不攤銷已經發生的費用和損失,從而達到減少費用,虛增利潤的目的。
(8)利用利息資本化調節利潤
根據現行會計制度的規定,企業為在建工程和固定資產等長期資產而支付的利息費用,在這些長期資產投入使用前,可予以資本化,計入這些長期資產的成本。投入使用後則必須將利息費用計入當期損益。但有些企業在長期資產投入使用後仍將利息費用予以資本化,明顯濫用配比原則和區分資本性支出與經營性支出原則,虛增了利潤。
利用利息資本化調節利潤的更隱秘的做法是,利用自有資金和借入資金難以界定的事實,通過人為劃定資金來源和資金用途,將用於非資本性支出的利息資本化。
(9)利用股權投資調節利潤
主要做法是在對外投資中,企業根據需要通過選擇權益法或成本法來進行對外投資核算,從而增大投資收益,達到虛增利潤的目的。如:對於盈利的被投資企業,採用權益法核算,對於虧損的被投資企業,即使股權比例超過20%,仍採用成本法核算。
另外,根據財政部有關規定,如果上市公司以實物資產或無形資產對外投資,必須進行資產評估,並將評估增值部分計入資本公積,但規定公司將對外投資轉讓時,必須借記與這項投資的資本公積,同時貸記營業外收入。這一規定無疑給企業虛增利潤提供了借口。如公司通過與其他企業協議相互以實物資產或無形資產投資,評估資產時彼此將對方資產價值高估,再將所持股權轉讓給對方的關聯企業,從而將高估的資產價值作為營業外收入虛增彼此的利潤。這是利用股權投資調節利潤的又一方法。
此外還有利用其他應收款和其他應付款等科目調節利潤、虛增資本金等。
2、虛假財務報表的識別方法
(1)對人為編造財務報表數據的識別方法:
主要採取掌握證據,對比分析,查帳核實等手段進行,一般有下列一些方法:
①盡可能多的通過不同渠道搜集同一時點的財務報表,對比異同點,對差異的數據提出質疑。
②連續向企業要同一時點的財務報表,對有差異的數據進行質疑。
③核對各財務報表內部的平衡關系和報表之間的鉤稽關系,找出疑點。
④與平時觀察掌握的經營狀況進行對比,找出關鍵或重要財務項目的漏洞、疑點。
⑤現場調查,進行帳表、帳帳、帳證和帳實核對。
(2)對會計方法選擇形成的虛假報表的識別方法:
此類情況的會計較為高明,往往做到了報表平衡及帳表、帳帳、帳證等相符,因此在識別方法上宜採取以下一些方法:
①不良資產剔除法
這里所說的不良資產,除包括待攤費用、待處理流動資產凈損失、待處理固定資產凈損失、開辦費、長期待攤費用等虛擬資產項目外,還包括可能產生潛虧的資產項目,如高齡應收款項、存貨跌價和積壓損失、投資損失、固定資產損失等。其方法的運用,一是將不良資產總額與凈資產進行比較,如果不良資產總額接近或超過凈資產,既說明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可能有問題,也可能表明企業在過去幾年因人為誇大利潤形成「資產泡沫」;一是將當期不良資產的增加額和增減幅度與當期的利潤總額和利潤增加幅度相比較,如果不良資產的增加額及增加幅度超過利潤總額的增加額及增加幅度,說明企業當期的損益表含有「水分」。
②關聯交易剔除法
關聯交易剔除法是指將來自關聯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予以剔除,分析某一特定企業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賴於關聯企業,以判斷該企業的盈利基礎是否扎實、利潤來源是否穩定。如果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利潤來源主要來自關聯企業,就應特別關注關聯交易的定價政策,分析企業是否存在以不等價交換方式與關聯企業交易從而虛增或虛減利潤的現象。
關聯交易剔除法的延伸運用是,將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與其母公司編制的合並會計報表進行對比分析。如果母公司合並會計報表的利潤總額(應剔除上市公司的利潤總額)大大低於上市公司的利潤總額,就意味母公司通過關聯交易將利潤轉移到上市公司。
③異常利潤剔除法
異常利潤剔除法是指將其他業務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從企業的利潤總額中剔除,以分析企業利潤來源的穩定性。當企業利用資產重組或股權投資等方式調節利潤時,主要在這些科目中反映,因而對此類情況該方法特別有效。
④現金流量分析法
現金流量分析法是指將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現金凈流量分別與主營業務利潤、投資收益和凈利潤進行比較分析,以判斷企業主營業務利潤、投資收益和凈利潤的質量。如果企業的現金凈流量長期低於凈利潤,將意味著與已經確認為利潤想對應的資產可能屬於不能轉化為現金流量的虛擬資產,表明企業可能存在虛增利潤的情況。
3、財務報表數據的真實性分析和調整
(1)對損益表的分析與調整
一般情況下,主要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與調整:
①了解收入確認方法是否前後期一致,如不一致,應按會計的一致性原則予以重新計算調整。如主營業務利潤占利潤總額的比重較小,應分析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等項目的來源是否真實、合理。
②了解費用支出的確認方法是否前後期一致,如不一致,應按會計的一致性原則予以重新計算調整。如果費用成本過高或過低,則應分析存貨的計價方法、折舊計提方法以及折舊年限是否合理,有無關聯交易形成不等價交換等。
③如果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等項目在利潤總額中的比重過大或絕對量較大,或通過前後期報表對比有較大的變動,則應分析對外投資的核算方法是否合理,有無通過關聯交易形成虛增、虛減利潤的情況。
④將企業營業收入、凈利潤等與經營性現金凈流量和現金凈流量等進行對比分析,通過比較差異的大小,判斷分析營業收入是否正常、利潤是否真實可靠。如果損益表中利潤總額較大且主要由營業利潤構成,而資產負債表中的現金凈流量較小,應收款項(包括應收票據、應收帳款等)較大且出現不正常增長,則虛假利潤的可能性較大,應進一步摸清情況並作相應調整。
(2)對資產負債表的分析與調整
①流動資產項目的分析與調整:
A、短期投資:關鍵是落實投資的合法有效性。
— 種類有哪些?
— 是否合法合規?
— 投資來源是否真的為閑置資金?如不是,有可能佔用經營資金,來源可能是銀行借款,導致營運資金缺口,影響經營活動產生的收入。
— 是否做過抵押、質押?已抵押、質押的短期投資不能作為償債資金來源,應從資產項中予以扣除。
— 價值如何?市場價格是否高於歷史成本?
B應收票據
— 數量多少?是否真實?如過多,應了解是否屬於正常的商品交易。與前後期報表對比,分析是否與正常經營情況下的發生規律一致等。
— 承兌人是誰?
— 可貼現性如何?
— 期限是否超過所定期限?
— 是否合法?有無拒付事項?
C、應收帳款
— 數量多少?占流動資產的比重多大?是否真實?
— 帳齡長短?對呆帳形成的可能性進行分析:在金融形式較緊張的情況下,購貨單位會以賒購方式作為籌資手段,易導致發生呆帳。分析後對可能發生的呆壞帳應從應收帳款中予以剔除。
— 帳款分布情況?(客戶的分布情況、區域的分布情況)
— 企業壞帳損失和回收政策是什麼?
— 壞帳准備能否彌補損失?
D、存貨
存貨指企業佔用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銷售或耗用而儲備的物資,包括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在產品、半成品、產成品、協作件以及商品等。應著重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 計價方法如何?如在通貨膨脹時,採用後進先出法,高估存貨成本,可減少利潤;採用先進先出法,可低估費用,增加利潤。關鍵要比較前後期採用的會計方法是否一致,如不一致,一貫根據會計的一致性原則予以調整。
— 存貨量在流動資產和總資產中的比重高低?與合理的存貨差別多大?其原因是什麼?
— 存貨周轉速度是否正常?
— 存貨結構如何?
材料:過多,是否有不合理超儲積壓
存貨構成內容 在產品:過少,是否生產在萎縮;過
多,是否生產效率低?
產成品:過多,是否銷售受阻?
生產用
生產適應性結構 管理部門用
非生產用
非經營范圍用
質量完好
質量結構 霉爛變質、毀損
冷背呆滯,變現能力差
— 是否作了抵押、質押?
— 變現能力如何?
— 市場價值如何?
E、其他應收款
如數額長期居高不下,應特別關注有如下情況:
— 是否有較多長期未還的個人借款(挪用公款?)
— 對外借款?
— 是否有當地黨政部門平調資金?
— 是否有注冊資本的虛擬處理?
F、其他
待攤費用、待處理流動資產損失一般不是主要分析項目,但如果數額過大,且時間較長,則要關注其真實性、原因和管理的有效性。
②非流動資產
A、長期投資
經濟過熱?
— 投資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 正常環境?
生產經營擴張需要?
— 流動性如何?(是否有較強的變現能力?)
— 變現價值有多大?
— 盈利能力如何?
B、固定資產
— 原值、凈值占總資產中的比重是否恰當?一般說來,技術密集型企業固定資產價值比重較高,如果過低,有可能缺乏競爭力;勞動密集型企業固定資產價值比重較低,如果過高,有可能出現設備閑置。
— 原值與凈值比較的情況。主要據此分析企業生產技術含量的先進性。
— 折舊方法是否合理?
— 固定資產結構是否合理?
生產用。應分析主要關鍵設備配置與經營規模是否
適應?
非生產用。
— 是否已作了抵押?
C、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
— 真實價值如何?
— 數額大小?
③負債
數量多少?
A、短期借款與長期借款 拖欠情況?還款意願判定。
是否全面反映?
B、應付帳款
— 是否全面反映?
— 帳齡如何?
— 是否經常拖欠?
— 內容是否是貿易負債?
C、應付票據
— 數額大小?
— 付款對象?
— 期限、利率、到期日怎樣?是否與借款期限項沖突?
D、應交稅金
— 數量多少?
— 與交稅期限比較。主要分析是否用借款交稅的可能性。
E、或有負債
或有負債是企業財務報表以外反映的業務,主要指對外擔保、未決訴訟、已貼現未到期票據和質量事故賠償糾紛等。信貸人員一般可通過報表附註、日常調查等渠道掌握情況。主要應分析以下一些內容:
— 數量多少?
— 付給誰?
— 什麼條件下轉化為真實負債?
— 對外擔保是以什麼資產作擔保?
④所有者權益
主要分析實收資本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 無進帳單和驗資證明,在帳表上直接虛擬登記形成虛假資本。這種情況主要通過了解企業的現金(含存款)資金進出情況即可分析出真假並據此予以調整。一般說來此類企業的信貸風險非常高,一經發現,無論是評級還是貸款決策均應予以否定。
— 借款形成資本。企業往往進行如下賬務處理:
借款時:
借: 銀行存款
貸:資本金
還款時:
借:應付賬款(其他應付款、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等)
貸:銀行存款
對於一個成立不久的企業,如果企業的流動資產構成主要是應收帳款或其他應收款,且一直保持高比例的金額,或應付帳款、其他應付款出現與實收資本相當的借方發生額甚至出現借方余額,則上述情況的可能性較大,應進一步通過查帳弄清事實真相,並對虛假數據進行調整。
在實際工作中,並非對每個企業以及財務報表的每一個項目都要進行詳細的分析調整。一般說來,對重點企業(包括將評為A級以上的企業,或擬決定信貸准入將進行較大額度信貸投入的企業等)應重點分析調整;對某一具體企業,又應對財務報表中的重要項目(包括對銀行債權有重大影響的項目、經分析可能有較大出入的項目等)進行重點分析調整。總的原則是「突出重點,抓大放小」。
Ⅳ 推薦一本教普通投資者看透上市公司財務會計報表的書
《聰明的投資者》
作者:本傑明·格雷厄姆 叢書名: 出版社:江蘇人民回出版社 ISBN:9787214023698 出版時答間:1999-1-1 版次: 印次: 頁數:0 字數: 紙張: 包裝:平裝 開本: 定價:14 元
本傑明·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是巴菲特向崇拜者推薦的必讀書。
內容簡介:
本書是「證券分析」理論創立者本傑明·格雷厄姆的代表作。該理論不鼓勵投資者短期的投機行為,而更注重企業內在價值的發現。本書初版於1949,以後不斷修訂,一版再版,至今仍對全球金融業產生著深遠的影響,並為證券市場造就了一批億萬富翁,包括格雷厄姆的學生、著名的世界證券業首富沃倫·巴菲特。
Ⅵ 近幾年有哪些典型的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造假的案例,請把具體案例描述並分析一下
建議去網路文庫詳細看一下具體案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上市公司會計造假案例分析:
http://wenku..com/view/58be9cc389eb172ded63b79c.html
案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揭秘
http://www.e521.com/cksw/alfx/358857.shtml
下面是3個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案例
1、萬福生科
典型例子,當數萬福生科(5.940,0.18,3.13%)(300268.SZ)。2012年10月25日晚間,萬福生科公告稱,2012年半年報中虛增營業收入1.88億元、虛增營業成本1.46億元、虛增利潤4023.16萬元,未披露公司上半年停產事項。
但其造假顯然不僅存在於2012年上半年。2013年3月2日,萬福生科又公告稱,公司自查發現,2008年至2011年累計虛增收入7.4億元左右,虛增營業利潤1.8億元左右,虛增凈利潤1.6億元左右。此前,公司披露其2012年半年報中虛增營收1.88億元。這意味著,這家於2011年9月27日掛牌上市的公司,目前披露的累計虛增收入,已高達9.28億元。
萬福生科財務造假的特點,更因為其賬務被農業公司的行業特點遮蓋。「農業公司交易方式有的很原始,即使真的業績造假,單看調整後的業績報表也不容易識破。」一位接近深交所人士告訴記者。
有保薦人士認為,萬福生科存在難以被發現的虛假采購模式:公司將已實際入庫的糧食運出,以農戶的名義再次賣給糧食經紀人,後者再賣給公司,即一批糧食多次入庫,每次都有實際的入庫記錄。
比較久的兩個案例:
2、紫光古漢
而更讓市場震撼的,無疑是與萬福生科同屬於湖南地區的上市公司紫光古漢(000590.SZ)。3月12日,公司披露其財務造假等多項違法事實及證監會的處罰決定——2005年至2008年間,紫光古漢連續四年累計虛增利潤5163.83萬元,占其對外披露利潤累計額達87.04%。公司遭證監會警告並處50萬元罰款,前董事長郭元林等7名時任高管被證監會警告並處累計39萬元罰款。
紫光古漢的財務造假手法更多是通過關聯企業實現。其關聯公司湖南紫光葯業、衡陽中葯公司在紫光古漢虛增營業收入的不歸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3、綠大地
綠大地於2007年12月21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首次發行股票並上市,募集資金達3.46億元。
2004年至2009年間,綠大地在不具備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的情況下,登記注冊了一批由綠大地實際控制或者掌握銀行賬戶的關聯公司,並利用相關銀行賬戶操控資金流轉,採用偽造合同、發票、工商登記資料等手段,少付多列,將款項支付給其控制的公司組成人員,虛構交易業務、虛增資產、虛增收入。
其中,在上市前的2004年至2007年6月間,綠大地使用虛假的合同、財務資料,虛增馬龍縣舊縣村委會960畝荒山使用權、馬龍縣馬鳴鄉3500畝荒山使用權以及馬鳴基地圍牆、灌溉系統、土壤改良工程等項目的資產共計7011.4萬元。綠大地還採用虛假苗木交易銷售,編造虛假會計資料,或通過綠大地控制的公司將銷售款轉回等手段,虛增營業收入總計2.96億元。綠大地的招股說明書包含了上述虛假內容。
Ⅶ 如何識破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作假
如何判斷上市公司是否作假:
利用企業之間的關聯交易,提高經營業績,粉飾財務報告。一般而言,國內的上市公司大多屬集團型企業,無論是從公司結構、組織形式、還是經營涉足范圍、各個運作環節等,大多處於一種復合形的多元架構。其向公眾披露的合並會計報表數據范圍涵蓋了母公司、子公司、各類合營公司、聯營公司、及控制、共同控制、有重大影響等各類企業的經濟活動情況。關聯企業均為獨立法人,各自獨立核算,但關聯企業之間往往在整個集團內又相互配套,甚至互為商業購銷客戶,這些在理論上為上市公司通過內部交易調節合並數據提供了一個平台。在1997年《企業會計准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發布之前,由於對關聯方交易缺乏約束,有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內部關聯企業的關系或與控股股東的關聯企業關系,通過採取諸如買賣商品、轉移價格、轉讓其他資產、提供勞務、代理、租賃、提供資金、轉移項目、簽署各種協議、合約等五花八門的方式,以調節收入、利潤數字為目標,尋找各種合乎邏輯的借口,在關聯企業之間進行非實質性轉移交易,粉飾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編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美麗謊言。《企業會計准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自1997年1月1日起實施以後,對關聯方交易起到了一定的約束,但由於上市公司關聯方關系錯綜復雜,如果上市公司或其控制的大股東故意向中介監督機構隱瞞關系和關聯方的交易,加之中介機構的審計不深入,過於相信上市公司的一面之詞,利用關聯方交易粉飾財務報告的情況就難以杜絕。
通過「泡沫重組」,或突擊進行資產轉讓等方式,追求一種華而不實的短期逐利行為。每到年底,各家「T」類或准「T」類公司為避免停市摘牌厄運,挖空心思,利用各種形式的重組和資產轉讓、股權轉讓等「一錘子買賣生意」方式調節報表,扭虧為盈,涉險過關。還有一些本來有較好業績的企業,為了給人以高成長的印象或其他目的(如操縱二級市場價格等),「大幅」增長利潤。實際上,這種通過債務重組和轉讓資產等方式所獲得的非經常性收益並不是總能得到,由於主營業務沒有實際成長,這些企業在業績大幅提升一兩年後,往往又出現業績大幅縮水的情況,投資者則因為只看重企業表面收益的增長而投資失敗。
賬面資產與資產本身的實際價值背離,資產負債表中的虛擬資產大量滲透。仔細閱讀2001年以前的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會計報告,我們不難看出,在資產負債表中,列入上市公司資產類項目的待處理財產損溢、待攤費用、長期待攤費用等較直觀的虛資產部分在許多公司中佔有較大的數額,有的公司高達千萬余元,在某種程度上講這是以往年度不穩健的會計政策造成的後果,同時也是未來必須用盈利來消化的包袱。這還不算,另外還有一部分只有上市公司本身清楚的東西,即應收賬項中有多少收不回的壞賬?存貨中有多少滯銷、貶值、甚至報廢的部分?固定資產中到底有多少與現實公允價值背離較遠的部分,有多少已經不能再給企業帶來可預見的經濟效益但仍反映在賬表上的固定資產,還有無形資產部分等等,實際上往往只有在企業最終清算時虛實差別才充分顯現出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企業一遇到清算清盤時、重組時、改制時就會出現「大窟窿」的原因。當然,新的《企業會計制度》在某種程度上正在通過充分計提各項減值准備解決這些問題,但是相信有相當多的企業由於歷史、重組、置換、計提、設備更新、技術發展等諸多原因存在著資產嚴重脫離其實際價值甚至虛擬資產的情況。
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公開或隱形佔用其配股資金,風險揭示不明。由於上市公司改制不徹底,加之監管機制尚不完善,導致控股股東一股獨大,在某種程度上左右著上市公司的經營行為,上市公司成為大股東的提款機就不足為怪了。實際上,大股東擠占挪用上市公司的配股資金可以說佔了很大的層面,只不過是佔用的程度和多寡不同罷了。在二級市場的收購戰和上市公司法人股的轉讓及各種重組中,本身就不排除有專沖著想通過控股上市公司,旨在利用二級市場的便利籌資條件進行「圈錢」的圖謀行為。在擠占挪用的形式上,有直接的形式如通過內部融資、借貸,也有隱形的方式如通過內部銀行結算佔用等等形式,上市公司在披露時往往是迴避或含糊其辭。實際上,控股股東擠占挪用的資金往往因為投資失策或變成其他非貨幣性資產而不能按期歸還或歸還時大打折扣,可謂「借錢容易還錢難」,往往形成上市公司的一筆長期應收賬項,時間一長,存在著極大的風險。
大肆公開造假,人為編造原始憑證,出具極具欺騙性的財務會計報告。上市公司公然造假的事在中國證券市場時有發生,早年間的「瓊民源」、「銀廣夏」事件,使人們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越來越產生懷疑,從而引起「會計信息危機」。一般情況下,純粹弄虛作假、故意編造原始憑證和虛假商業合同等的情況在上市公司中占極少數,但筆者認為這是會計信息造假最惡劣的一種,因為它不同於利用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和會計規則的伸縮性在有限的范圍內調節財務數據。譬如少提各項減值准備以求虛增利潤等的公然造假完全就是一種欺詐行為。他們通過編造不實的購銷、代理等各種合同或協議,以及相配套的可以反映增加收入和利潤的原始交割單證,按照其設定的收入和利潤數字,從主觀意志出發,在具體構成經濟事項的表象上蒙騙執業不夠嚴謹的中介審計機構和投資者,採取此種造假行為的上市公司在其幕後都隱藏著不可告人的動機。如與二級市場黑庄勾結操縱股價、惡意圈錢、免於摘牌而孤注一擲等等。
或有事項特別是預計負債方面揭示不明確、不完整或迴避揭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或有事項這一特定的經濟現象已越來越多地存在於企業的經營活動中,並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產生較大的影響。一般常見的或有事項有:商業票據背書轉讓或貼現、未決仲裁或訴訟、債務擔保、產品質量擔保等等。可以說目前從普遍意義上講,上市公司絕大部分在或有事項上的相關信息披露上是不明確、不完整甚至有些採取迴避的態度,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人們對或有事項這一特定經濟現象認識不深,事前估計不足,認為在或有事項可能發生但沒有實際發生前沒有必要加以確認記錄;另一方面由於歷史等諸多因素如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等,具體會計信息披露人員對本可以反映的或有事項無法確認和記錄,如公司出現擔保業務後不反映也不主動向中介機構提示,外界考證起來比較困難,甚至還有個別少數領導簽字蓋章擔保後,企業本身的財務人員都不知情,更談不上披露。但一旦或有事項實際發生,公司面臨承擔責任時,一般數額往往較大,致使廣大投資者有一種被愚弄欺騙的感覺。
Ⅷ 如何識別上市公司會計報表造假
前期在分析個股時經常提到一個指標,那就是凈利潤和經營性凈現金流的匹配程度,這是確定一家公司業績真實性的重要指標。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企業經營利潤靠的是正常銷售收入,而凈利潤是扣除成本、各項費用和稅收後的最終所得。而我們的會計制度實行的是「責權發生」制,也就是說我把東西賣給你(或者給客戶提供完服務)這筆交易就可以進我的賬面的銷售收入了,因為我從法律上已經完成了我的責任和義務了,至於錢有沒有收到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錢立即就收到,那麼說明這家公司的議價能力很強,不給錢買不到貨,這是真正的好公司。而如果貨賣完了,賬面銷售收入增加了,但錢沒有收到,資產負債表裡的應收賬款肯定會不斷增加,賬面的利潤雖然也增加了,但其實只是空中樓閣。如果這些應收賬款最終沒有收回,這些壞賬將在下個會計年度集中體現,可能導致企業虧損,這其實就是一顆定時炸彈。
同樣的凈利潤,不同的真實程度怎樣才能體現出來呢?其實這些都反映在企業的現金流量表中,具體來說就是反映到現金流量表中的經營活動現金凈額中。學過會計的都知道,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三大報表中最難編制和最難造假的就是現金流量表(當然也可以造假,只是難度大些),因為有些東西可以虛構(比如存貨、應收賬款),但你賬上的現金很難造假。隨便舉個例子,如果一家企業年末凈利潤為1億元(不考慮其他營業外收入),其經營活動現金凈額也在1億元左右,說明這家公司經營很不錯。還有些公司經營活動現金凈額超過1億元,說明有些客戶要提前預付貨款買公司的貨(還有的周轉率很高),公司的產品應該是供不應求!在我國目前大部分商品都是賒銷的,公司賬面上存在一定的應收賬款也是正常現象,也就是說如果公司的經營活動現金凈額在0.6-0.8億元左右也都屬於正常。但是如果這家公司的應收賬款特別大,並且都集中在一兩家客戶,我們就要小心了。經營模式沒有變化,經營性現金凈流入起碼應該是同比例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