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金融科技上市公司:
1、航天信息(600271):公司主營業務包含三大產業板塊,金稅及企業市場業務,金融科技及服務業務,物聯網技術及應用業務。
2、新晨科技(300542)
3、恆生電子(600570):《美國銀行家》雜志公布了2016年度最新的全球金融科技公司百強榜單,恆生電子位列第46位,是唯一排名進入前50的中國金融科技企業。
4、長亮科技(300348):長久以來,長亮科技秉承「引領金融科技共享互聯生活」的使命,在行業內樹立了良好口碑,輔助客戶高歌猛進。
5、浙商銀行(601916):公司所處行業歸屬於「貨幣金融服務」。
6、旗天科技(300061)
拓展資料:
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種,這種公司到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除了必須經過批准外,還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公司法》、《證券法》修訂後,有利於更多的企業成為上市公司和公司債券上市交易的公司。
上市要求
1、股票經國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核准已向社會公開發行。上市公司
2、公司股本總額不少於人民幣三千萬元。
3、開業時間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連續盈利;原國有企業依法改建而設立的,或者本法實施後新組建成立,其主要發起人為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可連續計算。
4、持有股票面值達人民幣一千元以上的股東人數不少於一千人,向社會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人民幣四億元的,其向社會公開發行股份的比例為10%以上。
5、公司在最近三年內無重大違法行為,財務會計報告無虛假記載。
上市程序
公司上市程序
根據《證券法》與《公司法》的有關規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程序如下:
向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提出股票上市申請
股份有限公司申請股票上市,必須報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核准。證券監督管理部門可以授權證券交易所根據法定條件和法定程序核准公司股票上市申請。
接受證券監督管理部門的核准
對於股份有限公司報送的申請股票上市的材料,證券監督管理部門應當予以審查,符合條件的,對申請予以批准;不符合條件的,予以駁回;缺少所要求的文件的,可以限期要求補交;預期不補交的,駁回申請。
向證券交易所上市委員會提出上市申請
股票上市申請經過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核准後,應當向證券交易所提交核准文件以及下列文件:
1、上市報告書;
2、申請上市的股東大會決定;
3、公司章程;
4、公司營業執照;
5、經法定驗證機構驗證的公司最近三年的或公司成立以來的財務會計報告;
6、法律意見書和證券公司的推薦書;
7、最近一次的招股說明書;
8、證券交易所要求的其他文件。
㈡ 以什麼為基礎,力爭到2025年實現金融科技核心競爭力跨越式提升
以加強金融數據要素應用為基礎。旨在進一步推動金融科技健全治理體系,完善數字基礎設施,促進金融與科技更深層次融合,力爭到2025年實現金融科技核心競爭力跨越式提升。
金融科技核心的特點
首先,對其概念內涵又產生了一些爭議,一方面,在人民銀行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進入收尾之際,各方逐漸接受了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的定義,即金融科技是指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它能創造新的業務模式、應用、流程或產品。
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者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響,另一方面,無論是對互聯網金融的整頓與反思,還是去年以來對大型互聯網平台進入金融業的治理,又使得某些偏頗認識甚囂塵上,如認為金融科技就是指大型科技企業做金融,或者就是技術企業給金融機構做外包服務而已。
對此,我們認為金融與科技的融合是天然的,從功能來看,幾乎所有金融業務都離不開新技術的影響和沖擊,而就從業主體看,最需要關注的就是四個方面,一是持牌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包括戰略、組織、產品與業務、風控等各方面,二是大型科技企業如何更加合規地開展技術與金融的創新。
三是技術、互聯網企業如何與持牌金融機構更合規、高效地合作,既非過去金融機構技術外包的傳統范疇,也不能任由其越界而承擔銀行應有職責,四是數據、徵信、基礎技術、金融標准等金融科技市場設施的運營。只有釐清所關注的重點問題,才能避免金融科技創新中的概念混淆與雞同鴨講。
㈢ 監管科技該如何操作
一是人工智慧,即基於機器學習自然語言理解,使監管政策能被計算機理解,並能把企業的違規金融行為和監管條例進行匹配,讓系統輔助人工,甚至幫助人工去判斷一些風險的信號。
二是區塊鏈,主要用於解決信任問題,比如銀行受銀保監會監管,需要報送數據給銀保監會;地方的小貸公司和擔保公司也需要報送報表,但是仍然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比如企業經營或金融業務行為能否准確報送,如何解決漏報和瞞報問題。而區塊鏈技術使監管機構與從業機構都在一個可信任網路上,讓計算機基於可信的數據進行計算,這樣也可以大幅提升監管效能。
三是雲計算結合大數據技術,通過互聯網進行傳遞和計算,對企業的行為、基本信息、經營異常信息去進行挖掘預測,進行數據關聯,從而判斷企業的風險信號。
四是加密技術。
㈣ 「十四五」觀察|干貨!金融業應做好這五件事
文 | 周景彤 中國銀行研究院資深經濟學家
梁 斯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
剛剛閉幕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 社會 發展的「六新」目標:經濟發展將取得創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 社會 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十四五」時期,圍繞「六新」,我國金融業將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以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為目標,優化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更好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人民高品質生活,切實提高金融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形成更加市場化,更加合理、開放、透明的融資格局。
展望未來,中國金融業將繼續在金融創新、金融開放和金融監管之間做好平衡,不斷提高金融監管的能力和效率。
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完善基礎貨幣投放機制,健全基準利率和市場化利率體系。」作為金融體系的核心監管機構,「十四五」期間將全面推動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建設。
進一步完善對流動性投放機制的改革。綜合運用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再貸款、再貼現和各類借貸便利管理流動性,同時對一級交易商制度、合格抵押品范圍等進行動態優化,強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創新及使用, 探索 直接向中小金融機構投放流動性的渠道;設立更加合理的激勵相容機制,鼓勵金融機構擴大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增強中小企業融資可能性,不斷改善企業融資環境,降低利率成本。
打造更加可信的利率體系。進一步弱化對數量型工具的使用,將貨幣供應量、 社會 融資規模作為監測指標,在基準利率建設、疏通利率傳導機制上不斷推進,理順政策利率、基準利率、市場利率、最終利率的利率體系,推出更多與DR007掛鉤的金融產品,將其打造為市場認可的基準利率。同時要繼續深化對LPR的改革,提高貸款定價的市場化水平,全面推進數量型向價格型調控框架的轉型。
健全國債收益率曲線,完善金融市場定價基準。加大財政貨幣政策的協同,適時啟動現券買賣提高國債交易活躍度,增大債券市場開放力度優化投資者結構,在適度改革財稅體制基礎上,合理化國債發行的規模和期限結構,形成更加連續、可信的國債收益率曲線,為金融市場各類產品提供更加准確的定價基準。
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繼續推動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改革,保持匯率彈性,提高一籃子貨幣在匯率形成當中的重要作用,為走向完全自由浮動奠定基礎。同時要在市場出現順周期現象時使用必要的宏觀審慎手段進行管理,不斷積累匯率管理經驗,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加快推動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在「一委一行兩會」監管架構上,持續推動功能性監管,更好適應混業經營的時代背景,實現跨產品、跨機構、跨市場監管,積極推動主動監管、聯合監管、動態監管,全面摸排監管盲區和監管空白。
推動微觀合規和宏觀審慎相融合。做好對個體金融機構監管和總體監管之間的平衡,優化逆周期調控框架的機制設計,做好對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的監管工作,更好發揮其穩定市場的作用。同時考慮出台問題銀行處置辦法,制定從接管、重組到退出等一系列流程的處置安排,發揮好存款保險條例的作用,鼓勵銀行內部的兼並重組及各類收購活動,優化行業結構,降低行業風險。
提高對金融機構經營合規的重視。加強對金融機構違法違規的處置力度,敦促金融機構樹立合規經營的理念,杜絕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在業務合規、產品合規、流程合規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實現風險管理的全鏈條覆蓋。對股權結構、同業業務、員工行為等進行全面查擺,摸排風險點,積極規范經營,防範業務風險。同時,要有更加合理的責任追究機制,從嚴問責,加大對管理人員、各類業務人員或後台人員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置力度,強化制度體系建設,補全制度短板,避免從內部出現風險。
創新居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 科技 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要實施創新發展,就離不開直接融資的大發展。
全面推廣注冊制改革,優化資產定價效率。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在總結科創板和創業板注冊制改革基礎上,積累經驗和糾錯機制,適時啟動股票市場的注冊制推廣,不斷優化一級市場定價機制。
加緊推動制度建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逐步建立多元化的上市公司評價體系,持續完善上市公司內部治理機制和外部監管機制,推動發行制度改革,設立合理、可行的退市制度,實現真正的「優勝劣汰」,令市場實現動態出清。
推動財富管理和融資功能並重。在強調融資功能的同時,對股市財富管理功能要更加重視,提高股市財富創造能力,為投資者提供合理的投資回報,強化投資者信心,共享資本市場發展紅利。
創新監管方式,有效防範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全面貫徹新證券法的各項要求,強化市場法制建設,不斷創新和優化監管方式,以 科技 監管為抓手提高監管效率,尤其要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加大對欺詐發行、內部交易、操縱市場、財務造假等行為的打擊力度,切實保護投資者權益。
考慮將金融 科技 發展納入國家戰略新興產業。金融 科技 已成為全球競爭的重點領域,主要國家將圍繞金融 科技 領域展開長期競爭。建議將金融 科技 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突出金融 科技 在未來發展中重要作用,制定相應的產業發展規劃和針對性的政策措施。
實行牌照管理制度。金融 科技 風險存在隱蔽性強、不易察覺的特徵,為避免行業出現無序競爭,必須要按照金融業管理的辦法和要求,針對金融 科技 推出牌照管理制度,只有獲取相應牌照才能夠從事相關業務,並接受監管。
出台針對性監管條例,推動監管 科技 應用。傳統監管條例和辦法無法有效對金融 科技 風險進行識別監控,需要出台針對性的法律,並綜合運用金融 科技 各類底層技術,積極推廣監管 科技 試點,有效監督金融 科技 在發展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各類風險,同時要掌握好監管節奏,張弛有度,保護合理的金融 科技 創新。
考慮將金融 科技 巨頭納入監管。部分金融 科技 公司體量大、創新能力強、具有較大市場影響力,一旦出現問題可能會引發系統性風險。可考慮將資產規模較大的金融 科技 公司納入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內,作為系統重要性機構進行管理。
堅定推動金融開放,加大對外開放力度。進一步出台針對金融開放的細則和指引,更好推動各類政策落地,吸引資質條件好、看好中國長期發展的金融企業或者外部資本進入,引入外部機制有序推動行業競爭,提高行業經營效率,更好服務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推動建設高水平金融開放新體制。全面落實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實現系統性、制度性開放,不斷完善對外開放產品體系,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商品期貨市場等,同步推進QFII和RQFII新修訂辦法盡快落地執行,提高人民幣資產吸引力,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有效應對更高水平開放帶來的風險挑戰。夯實開放經濟條件下的風險防範和風險管控能力,積極提高參與國際金融治理能力及話語權,更好參與全球金融競爭。
㈤ 2020金融科技行業分析調研報告
2018年,我國金融科技投融資達到階段性高點,隨後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有所降溫。國內市場上已形成少數大型互聯網企業主導的市場格局,金融科技應用場景廣泛,但目前來看,金融科技的融合深度仍然不足,停留在業務表面。隨著金融基礎設施的完善,金融科技將更多發力於服務實體經濟、普惠金融、提高硬實力等方向。
金融科技是金融服務與底層技術的深度融合
金融科技Fintech一詞最早是花旗銀行在1993年提出的,由Finance(金融)+Technology(科技)合成而來。根據金融穩定理事會,金融科技是指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能夠產生新的商業模式、應用、流程或產品,從而對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產生重大影響。
我國央行也參考了上述定義,指出「金融科技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旨在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創新金融產品、經營模式、業務流程等,推動金融發展提質增效」。
金融科技的實質就是金融服務與底層技術的結合,應用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以及區塊鏈等,打造金融支付、融資、投資、保險以及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新服務模式。
——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科技金融服務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㈥ 多家銀行設立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領域會發生什麼變化你怎麼看
2020年,對每個人都是非常艱辛的一年,也是金融 科技 滄海桑田的一年——線上金融進入強監管時代、金融 科技 監管框架雛形已現、銀行掀起分布式核心建設的浪潮、區塊鏈王者之相畢現、5G成為金融業門口的「野蠻人」。
讓我們回首2020年,總結金融 科技 的高光和落寞,並由此展望金融 科技 的2021年。
線上金融,強監管降臨
2020年開始,互聯網貸款、供應鏈金融助貸、網路小貸、互聯網保險、理財子公司的理財代銷業務都受到嚴格限制。
2020年7月17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 商業銀行不得以任何形式為無放貸業務資質的合作機構提供資金用於發放貸款,不得與無放貸業務資質的合作機構共同出資發放貸款。 互聯網貸款授信審批、合同簽訂等核心風控環節,應當由商業銀行獨立有效開展。商業銀行對於互聯網貸款借款人的身份核驗,不得全權委託合作機構辦理。
2020年9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司法部、商務部、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外匯局聯合發布《關於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明確規定,不得無牌或超出牌照載明的業務范圍開展金融業務;各類第三方供應鏈平台公司不得以供應鏈金融的名義變相開展金融業務。 未來無經營許可的供應鏈助貸將會受到打擊。
2020年11月2日,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共同發布了《網路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 叫停了網路小貸的跨區業務, 要求和流量平台注冊地統一,明確了網路小貸公司在聯合貸款中出資比例不得低於30%,明確了100萬的單戶貸款余額上限,限制了控股跨區域網路小貸公司的數量,提升了資本金的要求。
2020年12月14日,銀保監會發布實施《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明確規定 非保險機構不得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 互聯網保險業務包括:一是提供保險產品咨詢服務;二是比較保險產品、保費試算、報價比價;三是為投保人設計投保方案;四是代辦投保手續;五是代收保費。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20年5月2日,銀保監會印發《關於推進財產保險業務線上化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 到2022年,車險、農險、意外險、短期 健康 險、家財險等業務領域線上化率達到80%以上。
2020年12月24日,華東地區某銀保監局下發《關於進一步規范轄內存款市場若干問題的通知》。通知顯示,該局明確要求轄內各類型銀行機構不得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台或與其他第三方中介合作的方式吸收存款,已經開展合作的,即日起下架相關存款產品,終止合作。 第三方互聯網平台未來將不能做存款業務,銀行機構也要未雨綢繆,開拓互聯網平台之外的存款渠道。
2020年12月25日,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明確規定, 未經金融監管部門許可,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直接和變相代理銷售理財產品。 那麼,那些未經金融監管部門許可的互聯網平台、產業鏈平台,是不能對外銷售理財產品的。
線上金融強監管的大環境下,監管鼓勵金融機構發展自有線上渠道,但是外部線上渠道將一片蕭條。持牌金融機構是該「斷、舍、離」,放棄只提供資金、依賴互聯網渠道快速上量的打法了。擼起袖子,做笨功夫,自建特色場景,融入到產業鏈中去,「扎硬寨,打笨仗」,打造自有品牌金融產品,為自己的金融消費者提供本土化、差異化、可以持續促進粘性的場景服務,才是正途。未來也許會出現一種趨勢,金融機構開始發展非金融業務了,銀行的人開始給農民賣菜了,保險的人開始做 健康 科技 了,支付的開始做餐飲外賣了,未來金融機構招聘,可能不需要懂金融學的了,懂農業、物流、生物 科技 等的,可能更吃香。
金融 科技 ,監管框架初現
2020年是金融 科技 監管措施密集出台的一年,金融 科技 發展指標、金融 科技 監管沙盒、國家金融 科技 認證中心、國家金融 科技 風險監測中心都在這一年內塵埃落定。未來,金融 科技 產品要通過認證,要通過監管沙盒充分測試,並在風險檢測中心的監測下,才能為金融機構提供服務,可以說並不容易。
2020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金融 科技 發展指標》標准,該標准從戰略規劃、組織架構、金融 科技 資金和人才投入、線上智能服務情況、風控能力、專利、軟體著作權、金融 科技 應用和輸出等方面對金融 科技 發展指標進行了詳細闡述,對統計和量化考核金融機構的金融 科技 成果意義深遠。
2020年人民銀行共公布了9地64個金融 科技 監管沙盒項目。北京側重於AI和區塊鏈,深圳、雄安新區、蘇州重點是數字人民幣的試點;重慶側重於風控技術對於小微金融 科技 和農村金融促進;上海側重於基於區塊鏈和大數據的產業鏈金融風控技術促進金融和產業鏈和數字政務的融合;杭州側重於大數據、區塊鏈和分布式賬本技術;廣州側重於跨境金融服務安全和小微金融風控,這是因為廣東外貿金融服務較多,製造業的小微也較多。
這9個地區基本上是一線城市,也是中國經濟最為發達和活躍的地方,在這些地方做金融 科技 監管沙盒,有助於結合當地經濟的產業鏈和 社會 生態,有助於做促進金融更好地融合實體經濟的良好實驗。另外,這些地方都有非常多的金融 科技 企業,可以為金融 科技 監管沙盒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撐和實驗樣本。進一步試點,一要考慮小微企業客戶的獲得感,感知強不強作為評價依據之一,不能只是金融機構和金融 科技 企業試點,要了解客戶對於試點的感覺;二要促進金融和場景、產業鏈的融合,這一直是金融行業的大問題,監管可以鼓勵金融機構通過物聯網、生物識別和AI等金融 科技 加深和產業鏈的融合,並促進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促進金融真正的覆蓋產業鏈金融的全鏈條。
2020年10月13日,重慶國家金融 科技 認證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在重慶成立,該中心將依託國家統一推行的金融 科技 產品認證體系,打造金融 科技 認證核心競爭力,建設一流的權威專業化認證機構,成為我國金融 科技 多元共治體系的中堅力量。
2020年10月23日,在2020金融街論壇年會政策發布專場活動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莫萬貴表示,央行將在京設立國家金融 科技 風險監控中心,未來金融 科技 風險將納入全國的統一監控。
從上面這些信息來看,金融 科技 的監管框架未來將非常嚴密,和貸款的分類分級監控是一樣的,都要到微觀級別。
金融雲,分布式核心建設浪潮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信息 科技 「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下簡稱《徵求意見稿》),於2016年7月15日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指出:積極開展雲計算架構規劃,主動和穩步實施架構遷移。《徵求意見稿》要求: 到「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聯網場景的重要信息系統全部遷移至雲計算架構平台,其他系統遷移比例不低於60%。
除了上面的《徵求意見稿》,2020年央行重新發布了3個金融雲相關的標准,給金融雲的建設提供了明確和具體的指引。2020年10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雲計算技術金融應用規范技術架構》(JR/T0166-2020)、《雲計算技術金融應用規范安全技術要求》(JR/T0167-2020)、《雲計算技術金融應用規范容災》(JR/T 0168-2020)等三項金融行業標准,結合金融雲的運行機制與風險特性,從基本能力、網路安全、數據保護、運行環境安全、業務連續性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技術要求。
2020年是十三五的最後一年,金融機構建設金融雲系統的壓力倍增。各家銀行建設金融雲大多選擇分布式核心系統作為切入點,但是具體思路各不相同:
一些成立時間較長的銀行,不會一下子就將全行的業務都轉移到分布式系統上來,而是從財富管理、信用卡業務和互聯網渠道等方面為切入點,建設分布式資料庫系統,這樣影響較小,可以逐步試點,逐步推廣。
工商銀行對公(法人)理財系統2020年完成了從大型主機到基於分布式資料庫的分布式架構的改造。
光大銀行2020年自主研發POIN微服務系統,推廣容器雲平台,全行應用系統上雲率87.5%,光大銀行還基於 TiDB上線了面向新一代財富管理平台的分布式資料庫系統。
中信銀行和中興通訊聯合研發的分布式資料庫GoldenDB上線中信銀行信用卡新核心,支撐8000萬信用卡用戶,日均交易金額90億人民幣,通過了4500 TPS的壓力測試。
最近成立的民營銀行,因為 歷史 包袱小,可以一上來就高起點建設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分布式核心系統,為基於金融 科技 進行線上存貸業務展業和線下線上融合會員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江蘇第一家民營銀行-蘇寧銀行,定位於 科技 驅動的O2O銀行,歷時2年打造, 2020年上線了自主研發的行業首個線上線下一體化分布式核心系統「雲開」。「雲開」基於「蘇寧雲」的分布式架構,將銀行線上線下核心業務處理有效整合到一套系統中,解決了傳統銀行線上線下雙核心帶來的「用戶數據割裂」、「研發運維成本高」、「不支持高並發交易」、「產品研發交付慢」等嚴重問題,系統已承載蘇寧銀行2500萬用戶和300萬賬戶的日常處理,每天交易筆數150萬。
但金融機構真的需要分布式架構么?如果只是傳統業務,其實傳統資料庫就已經足夠。一些銀行平時的TPS不會達到幾千甚至上萬的規模。但是銀行做互聯網轉型總是要做一些事情,如果能順帶降低IT成本,提升業務需求響應的敏捷度,優化系統架構,那就是有好處的。
目前金融行業使用的還是較低技術層級的分布式資料庫、中間件、虛擬化等雲計算的能力,我們很多廠商更推崇的是集成別人的解決方案和開源代碼,掌握和貢獻核心原生技術的較少,缺乏在全球有影響力的雲計算核心技術。
業界雲計算領先的企業在核心技術上有了較大的突破。由NASA和 Rackspace公司發起的雲計算開源項目-OpenStack 2020年發布了第21版的平台(代號Ussuri),包括支持裸金融硬體配置的Ironic、支持容器化部署的Kolla、支持容器間IPV6通信的Kunyr、支持邊緣環境負載均衡的Octavia。2020年Red Hat公司發布了面向K8S、取代Docker的新容器運行時技術CRI-O,在容器市場掀起了新的浪潮。IBM基於IBM Z伺服器的高可用服務、Promontory合規技術、OpenShift容器平台,發布了IBM金融服務公有雲,Promontory在合規方面支持反洗錢、制裁、反腐敗、隱私與數據保護、網路與信息安全、消費者保護等服務,非常契合金融機構的需求。蘇寧金融 科技 也於最近發布了歷時十年打造的移動端開發DevOps平台mPaaS,支持線上金融APP的快速搭建和生成,包括一套客戶端原生框架和組件庫:3大研發框架、20多個基礎技術組件,30多個功能性組件;一個移動中台:提供研發、測試、發布、分析、運營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支持跨平台,可以實現開發一次多端投放,並支持多渠道的精準營銷和運營。
區塊鏈,王者之相畢現
區塊鏈2020年技術進展朝向保護隱私和提升效率方面發展。比特幣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面提升隱私保護和智能合約能力,即保護隱私的聚合簽名技術Schnorr簽名,提升比特幣隱私性的智能合約解決方案Taproot,可擴展比特幣智能合約靈活性和擴展性的默克爾抽象語法樹MAST。閃電網路開始出現多部份支付技術(multi-part payment),將發送的資金分割成較小的金額,通過閃電節點到達接收者,這已經有了TCP/IP和分布式金融的雛形,但是閃電網路也面臨以太坊的DeFi體系WBTC的挑戰。以太坊2.0(Ethereum 2.0, ETH2)2020年12月1日上線,以太坊2.0有兩個重大升級,一是從PoW(Proofof Work,工作量證明)升級到PoS(Proof of Stake,權益證明),通過驗證器和存入以太幣來構建區塊,可節約電力;二是部署分片鏈(Shard Chains),可以大幅度提升以太坊的吞吐量到10萬TPS級別。Fabric 2.0實現了智能合約的去中心化管理,CouchDB增加了狀態資料庫緩存提升讀取效率,用Alpine Linux來打包Docker映像降低空間佔用。
區塊鏈應用方面,迎來了幾個里程碑:
比特幣單價突破3.2萬美元,比特幣在加密貨幣市值的佔比突破70%,在全球法幣市值排行榜中排名第20,達到4990億美元,以市值論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金融機構」,超過了4800億美元的VISA;
中國央行的數字人民幣已經通過紅包和零售支付的方式在深圳和蘇州試點,支持離線錢包線下二維碼支付、線下「碰一碰」支付和電商線上支付等多種支付方式;
單季度交易額達2470億美元的PayPal公司宣布支持比特幣交易;
新加坡最大的商業銀行星展銀行推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交易平台,提供數字資產代幣化(非上市公司的股票、債券和私募基金支持的數字代幣)、數字貨幣交易(比特幣、以太坊、比特幣現金、瑞波幣和新加坡元、美元、港元、日元的互相兌換)和數字資產託管生態系統(數字資產加密密鑰);
分布式應用DAPP,分布式市場DeMa都有了重量級的應用,比如海伯利安地圖,等等。
區塊鏈技術加速成熟和實用化,王者之相畢現,毫無疑問將成為未來數字世界的基石技術。區塊鏈在構建分布式金融互聯網、分布式市場、分布式應用方面進展非常迅速,未來很快就有比特幣之外的殺手級應用。
5G,金融業門口的「野蠻人」
金融停留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太久,移動金融APP目前已經讓消費者審美疲勞。目前的場景金融也大多沒什麼新意,無外乎電子賬戶、貸款、結算等基本服務。5G,是可能會給金融服務帶來較大變革的突變型技術,目前全球移動通信用戶數為56億,未來將有全新的5G金融形態,只不過目前還在萌芽。
5G的核心技術有頻譜共享、載波聚合、大規模MIMO、固定無線接入、網路切片。5G數據傳輸速率最高可達10Gbit/s,用戶體驗速率達到100Mbit/s,比4G LTE快100倍。5G網路延遲極低,低於1毫秒,5G為30-70毫秒。5G支持超大網路容量,提供千億設備的連接能力。網路切片可以實現網路資源的虛擬化。
5G消息,是基於GSMARCS標准,支持文本、圖片、音視頻等多媒體格式,支持個人和個人之間的交互消息,也支持行業客戶與個人之間的交互消息。5G消息,可以和手機通訊錄完美結合,可以基於運營商的海量實名信息,確保對個人身份的識別。5G消息是手機協議棧的一部分,和微信不一樣,用戶無需下載APP就可以使用5G消息。
5G目前在銀行中的應用還比較淺層次。比如,建行主要在智能網點里應用5G,比如金融太空艙、智能家居、共享空間直播、客戶成長互動、安防監控等。工行已經向部分客戶試點推出5G消息服務,在簡訊頁面就辦理銀行業務,涵蓋投資理財、辦卡、貸款、繳費、智能客服、網點預約等20餘項應用場景。工行客戶無需下載APP、打開微信就可以完成業務辦理。民生銀行重點通過5G提供APP端的服務語音導航,還提供財富講堂、 財經 知識、子女教育、 健康 講座、稅務講解等等生活網路式的內容服務,民生銀行還通過5G提供賬戶信息即時通、大額轉賬、卡片激活、密碼管理、資產證明開具等服務。
傳統保險定損和理賠流程是比較繁瑣的,雖然已經優化,但是從拍照片到聯系理賠專員最快也要2個小時,車主要打7、8個電話才能完成理賠。眾安推出了「馬上賠」車險在線理賠,在一個視頻通話里走完從報案、查勘、定損、交單、理算到核賠、結案全過程,最快可2分鍾下款。平安好車主APP推出「信任賠」,只需車主將事故照片上傳APP,車主就可駕車離開現場,在3分鍾之內獲得理賠款。
運營商是對5G生態控制最深的角色,而且現在很多運營商都有金融牌照和金融 科技 公司。5G是斷代技術的典型代表,一種斷代技術的崛起,一定會伴隨著勢力版圖的重新劃分。從目前來看,5G消息對微信的顛覆已經在路上,多媒體消息、社交、視頻和直播已經完全不需要獨立的APP,而且移動運營商掌握海量的實名用戶的信息,5G時代客戶也完全不需要銀行APP就能辦理金融業務。如果說過去的十年,是電商金融時代,那麼未來的十年有可能是5G金融的時代。5G就是金融業門口的「野蠻人」。
展望2021年金融 科技 的模樣
金融 科技 對金融行業形態的改變之快,會超出我們的想像。
純線上風控將成為 歷史 ,線下物聯網技術將加速和線上風控融合,形成線上線下一體的風控體系,加速物理世界融合數字世界,現在的物聯網動產質押、智能頭盔盡調、衛星小微風控都是案例;在全球區塊鏈社區的強大支撐之下,比特幣、以太坊2.0、FABRIC等區塊鏈的性能/隱私優化將堅定地進行下去,分布式金融傳輸技術將加速發展,和跨鏈/側鏈等生態技術同步發展,將加速形成以互聯網世界為基礎的分布式金融互聯網生態,精簡一切金融中介和中間機構,讓金融回歸價值本源;5G將開始大規模取代現有的金融服務渠道如網頁、APP、微信和小程序,也會讓機器和人,乃至機器和機器之間的金融交互成為可能。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這個變化從不同視角來看,肯定有不一樣的答案,這里從 財經 的視角來回答。多家銀行紛紛設立金融 科技 公司,明顯可見「金融」+「 科技 」是一個未來的發展趨勢。
這里先來明確下在我國「金融 科技 」的實際內涵。具體來說就是,當前我國發展金融 科技 的側重點主要是在「市場基礎設施服務」的細分領域,更多是強調前沿各類技術對持牌合規金融業務的輔助、支持和優化作用,技術的運用始終是圍繞「金融」的內在規律和監管要求來進行。
這次在金融 科技 領域,那麼多銀行的陸續進入,可見金融 科技 已被很多傳統金融機構上升到戰略層面的考量以及核心競爭力所在。而變化是不可避免的,要求這些傳統銀行必須在流程、產品、風控、運營、場景等多領域進行全方位提升,需要 科技 為其擴張邊界。同時,當前互聯網巨頭還是把控著電商購物、社交運營等多重場景,銀行想要單槍匹馬殺出一條路相對比較困難,因而金融 科技 領域的跨行業、跨地域合作就自然產生,也會是今後很多中小銀行走特色化、本地化的一條有效出路, 科技 干好 科技 的事,金融做好金融的事,相互鏈接,共同為客戶提供開放式、體驗式的金融服務。
在我看來,由於前幾年互聯網發展的彎道超車,我國數字技術是比較強的,目前在全球金融 科技 領域,是處於主導地位。但在實際的經濟運行中,很多領域都沒有得到金融 科技 充分的服務,這是目前存在的矛盾點。因此,銀行這個代表著國家意志的金融機構的加入,能進一步催化金融 科技 行業的快速蛻變。
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不是銀行想這么做是時代推動著銀行這么做:
一,互金公司給銀行上了一課,金融還可以這么玩,成本更低,利潤更好,銀行以前只圈定服務優質客戶以達到利潤最大化,後面發現所謂優質客戶以外的客戶利潤更大。
二,傳統銀行不管是幾級支行還是社區銀行,受地域限制在,其實成本都是很高,一方面監管一方面成本,和獲利都是不成正比的,而互聯網平台受眾全國成本更低相對利潤就更樂觀了!
三,銀行傳統的營銷模式在漸漸失效,以前電台,戶外媒體都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現在越來越差,被迫轉型被迫創新!
㈦ 金融機構如何識別應對金融科技帶來的潛在風險
金融科技發展應用給金融機構帶來的潛在風險
互聯網科技與金融的高度融合,使金融科技這種輕資產重服務的網路模式慢慢滲透到金融模型、業務類型中,逐漸對傳統金融業務產生了鯰魚效應和示範效應,並推動金融機構產生變革。然而,網路虛擬環境信息不對稱、交易過程透明度低、信息安全無法得到保障,使傳統金融機構在原有聲譽風險、系統性風險等宏觀風險的同時,容易引發道德風險、技術風險、信用風險、法律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微觀風險。
金融科技是互聯網技術與傳統金融結合的產物,金融機構在發展金融科技和與互聯網公司合作時,面臨諸多的問題,總結金融機構金融科技風險的動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金融科技政策的模糊、法律的缺失、監管的滯後,容易引發法律風險、市場風險;如e租寶、大大集團等風險的頻發;其二,互聯網虛擬環境下的信息不對稱、交易不透明、身份不確定,容易引發道德風險;其三,金融科技對信息系統的依賴性、可篡改性、受攻擊性,容易引發技術風險;其四,金融科技與傳統金融業務的交叉性、綜合性、替代性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
金融機構金融科技風險分類和風險識別
金融科技究其本質,它還是金融,其活動沒有脫離資金融通、信用創造、風險管理的范疇,沒有違背風險收益相匹配的客觀規律,也沒有改變金融風險隱蔽性、突發性、傳染性和負外部性的特徵。不僅如此,現代網路空間的多維開放性和多向互動性,使得金融科技風險的波及面、擴散速度、外溢效應等影響都遠超出傳統金融。金融機構開展金融科技業務主要風險類別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金融機構布局金融科技P2P業務,容易引發信用風險。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紛紛布局金融科技業務,由於我國信用環境不健全、信用錄入數據不完整,容易引發信用風險;另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為P2P平台提供資金託管服務,基於平台自身制定項目審核和資金管理,一旦平台出現信用問題,投資人的合法權益很難得到保障,容易引發對傳統金融機構資金託管的責任追究,導致信用風險爆發。
(二)是金融機構與第三方支付、眾籌和互聯網理財等合作,容易引發法律風險。傳統金融機構利用第三方支付渠道投資網上貨幣市場基金,逐步拓展到定期理財、保險理財、指數基金等,支付機構會利用資金存管賬戶形成資金池,從而導致備付金數量劇增,支付機構違規操作挪用備付金引發客戶兌付困難,從而引發法律風險;與違規經營企業合作導致的非法集資、集資詐騙、洗錢等違法問題發生,容易引發法律風險。
(三)是金融機構搭建金融科技綜合經營平台,容易引發操作風險。傳統金融機構紛紛布局金融科技綜合服務平台,將金融投資、融資服務、證券交易、基金購買等金融業務植入網上平台,通過打通銀政保業務界限,提高綜合化經營水平,增強客戶粘性。金融科技平台的便捷性促使平台更新信息並便於用戶操作,然而,一方面由於網上開戶容易缺乏充分的投資者教育,容易引發投資者操作不當,另一方面,由於業務交叉容易引起內部控制和操作程序的設計不當,由此造成投資者資金損失或身份信息泄露,進而引發操作風險。
(四)是金融機構與P2P、互聯網理財、互聯網銀行合作,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一方面,P2P、互聯網理財違規採用拆標形式對投資者承諾保本保息、集中兌付等,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賬戶活躍度較高並投身到金融科技領域,存在著資金期限錯配的風險因素,一旦貨幣市場出現大的波動,就會出現大規模的資金擠兌,從而引發流動性風險。
(五)是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容易引發信息技術風險。移動通信技術的安全性很大程度取決於網路平台的IT技術、風險識別技術、抵禦黑客和病毒攻擊技術。近年來,偽基站、偽造銀行服務信息、信息「拖庫」「撞庫」事件頻發,如果防備不當,極易發生信息技術風險。
(六)是金融機構涉及寶寶類貨幣基金業務,存在監管套利風險。一方面導致產品功能跨界。另一方面可能從監管標准不一中套利。例如,互聯網「寶寶」類產品投資與銀行協議存款資金不屬於一般性存款、不需要繳納存款准備金,被一些人士認為是一種監管套利行為。
金融機構金融科技風險應對機制
目前,監管部門已經著手金融科技行業跨界互聯網理財和跨界金融業務規范的制定,傳統金融風險應對機制已經不能適應互聯網的金融創新。一方面,互聯網業務在確立負面清單、行為監管和投資者適當性原則等方面通過創新科技監管防範風險;另一方面,加強對資產、資金端、投資者的分類保護強化風險控制能力勢在必行。此外,根據《商業銀行並表管理與監管指引》,無論是銀行集團各附屬機構之間、附屬機構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交叉產品和合作業務的協同,或是其所屬機構的公司治理、資本和財務等,都必須在現有體制下進行全面持續的並表管控。因此,傳統金融機構布局金融科技或者與相關企業合作時,為防範風險跨業傳染,同樣必須將金融科技的風險類別融入現行風險管理體系中,構建一體化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才能有效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並表後總體風險狀況。
(一)合理把控金融科技內控風險,首先,應建立完備的金融機構防範金融科技風險內控機制,提高金融機構內部控制、操作管理以及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有效防範操作風險;其次,加強金融機構依法合規經營風險防範意識,增強員工的道德教育和行為管控,提高員工的職業素養,有效防範道德風險;第三,加強賬戶和資金流轉監測,嚴格身份識別、交易審核、大額對賬等;第四,建立金融機構子公司風險承擔、風險轉移的差異化經營策略,有效防範和化解聲譽風險;最後,建立風險預警應急措施,對涉嫌非法集資、集資詐騙、洗錢等違法違規行為做到早預警、早處理、早報告,一旦發現採取清收措施,並快速啟動司法保護程序,有效防範法律風險。
(二)加強金融科技信息科技風險防範,首先,提升金融科技核心技術水平,運行安全防範體系,如維護操作系統安全、防火牆技術、虛擬專用網路技術、入侵檢測技術、金融信息和數據安全防範技術等,防範系統故障、黑客攻擊、病毒植入等技術風險;其次,自建信用信息徵集和應用系統,配合監管機構實現信息共享,運用信息科技技術實現現場與非現場檢查,有效防範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的非法集資、集資詐騙、洗錢等犯罪活動,有效防範系統性風險;最後,運用先進的、大數據挖掘、區塊鏈等技術,建立信用評估體系和風險預警模型,有效防範防止信息泄露等產生的法律風險。
(三)構建金融科技風險量化監測指標體系,首先,運用量化指標,分析金融科技運行、強化金融科技風險管理和宏觀決策,金融機構可在資產品質端另列金融科技板塊,定期提供金融科技產品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與操作風險資本等量化指標風險監測。其次,可依託現行風控指標模型選擇指標,例如經由橫跨銀行?證券與保險採用的流動性覆蓋率(LCR)與凈穩定資金比率(NSFR)防範兌付流動性風險,利用資產組合的五級分類監測防範信用風險,或者通過關鍵風險敞口提列資本來防範操作風險。最後,從綜合統計的視角構建風險數據採集的基本框架,通過匯集金融科技子平台相關信息構建指標體系,形成一套與現行風險管理制度融合統一的監測框架,作為傳統金融風險管理體系的補充。
(四)避免金融科技風險傳染發生,首先,金融科技在大量客戶的相互遷徙和交叉等日趨復雜化下,應制定單一用戶畫像?個別交易對象或關聯企業所屬集團?特定商品風險頭寸?特定信息服務提供商等風險集中型態的限額,抵禦交易過於集中而產生交叉傳染的風險。其次,對於金融機構所屬的不同網貸子平台可建立同一人、同一關聯人或同一關聯企業的信息系統,運用平台間借款金額閥值的動態風險調整機制,有效防範跨平台借貸行為可能產生的違約或者惡意詐欺風險。最後,建立金融科技板塊重大突發信用事件通報機制,及早防範危機發生時的交叉感染風險。
㈧ 金融科技推動金融業數字化轉型
多位監管部門人士和專家10月21日在2020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金融 科技 的發展和大數據的運用推動了整個金融業向數字化方向轉型,也加大了風險防控難度,需從多方面加以應對。此外,還需加強監管 科技 應用,用 科技 手段來監管 科技 。
大數據是金融服務的基礎
從金融和 科技 的關系看,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表示, 科技 正從外在的輔助支撐變成內在的改造力量,已經成為金融發展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顛覆性 科技 在金融中的創新應用,正在深刻地影響著金融服務供給的方式。
「市場一般將金融 科技 概括為『ABCDE』:A是指人工智慧,B是指大數據,C是指雲計算、雲存儲,D是指分布式記賬、區塊鏈,E是電子商務。」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在「ABCDE」中,大數據最為重要。它是所有 科技 的支點,也是金融服務的基礎。人工智慧、雲存儲、分布式記賬和電子商務都離不開大數據。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常務理事會副主席、中國銀監會原副主席蔡鄂生表示,金融智能化是金融 科技 創新發展的必然趨勢,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金融智能化代表了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廣的生產要素內涵,是金融 科技 發展的高級形態和必然方向。目前,圍繞人工智慧,我國已經將一批金融 科技 產品投入試點,相信將來我國可以在金融智能化的頂端占據一席之地。
數據安全保護刻不容緩
易綱認為,金融 科技 發展和大數據運用推動了整個金融業向數字化方向轉型,同時也造成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保護和數據鴻溝等問題。
在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看來,金融與 科技 的深度融合在創新金融產品、再造業務流程、提升服務質效的同時,也改變了金融運行機理,加大了風險防控難度,金融創新發展面臨新形勢與新挑戰。比如,數據安全保護刻不容緩。越來越多的數據傳輸從內部專網轉向互聯網,大量敏感信息直接暴露在開放網路環境下。同時,部分消費者和金融機構數據保護意識相對不足,對數據泄露環節和危害認識不到位,而不法分子竊取數據的手段卻不斷翻新,從面對面誘騙到遠程網路攻擊,從木馬病毒到「簡訊嗅探」,個人隱私泄露等安全事件頻頻發生,甚至危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業務交叉風險也不容忽視。范一飛稱,金融 科技 背景下,金融混業經營更加普遍,多種業務交叉融合,導致風險交織復雜、難以識別、外溢加劇。從隱蔽性來看,一些金融 科技 創新產品通過粉飾包裝,增加了金融監管界定和識別的難度,使風險隱蔽性增加。業務交叉風險對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穩健經營提出了更高要求,給金融管理部門穿透式監管、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帶來了嚴峻挑戰。
提高監管 科技 水平
易綱認為,針對商業秘密、個人隱私保護和數據鴻溝等問題,應從多方面應對。一是建立清晰的法律框架,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該透明的一定要透明,該保護的一定要保護,嚴防隱私和商業秘密被濫用。二是完善金融監管體系。三是加強國際合作。四是要保留傳統的、有效的金融交易渠道和服務方式。
范一飛表示,要固本強基,發揮數據要素倍增作用。比如,優化數據治理。建立健全數據治理機制,加強數據標准、數據模型、資產目錄建設和管理,理清數據權屬關系,做好數據所有權、使用權、管理權和收益權的科學界定,打造金融數據「通用語言」,切實提升數據質量和管理水平。同時,強化數據保護。遵循「用戶授權、最小夠用、專事專用、全程防護」原則,充分評估潛在風險,加強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綜合國家安全、公眾權益、個人隱私和企業合法利益等因素做好數據分類分級,實現數據的精細化管理與差異化防護,把好安全關口,嚴防數據泄露、篡改和濫用。
蔡鄂生表示,金融 科技 發展給監管帶來挑戰,金融 科技 正在重構金融監管與金融業務之間的邏輯,使得很多新興業態游離於傳統的金融監管體系外。監管者缺乏充分技術手段對金融 科技 進行動態監測、實時追蹤和及時預警,從而可能出現監管缺失,產生眾多問題。強化 科技 監管的應用實踐是一個全球性的重要課題, 科技 發展使傳統的監管方式已經無法實現穿透性監管,不過基於 科技 的金融監管方式正在日漸發展成熟,用 科技 手段來監管 科技 ,有助於加快發展金融 科技 。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㈨ 廣電運通:聚焦 AI 核心要素,深化金融科技和城市智能場景應用
獲取本報告PDF版請見文末
出品方/分析師:萬聯證券 夏清瑩
1.1 銀行數字化轉型持續推進,建設「金融+場景」智慧一體化網點
銀行ATM機具存量下行,數字化轉型成為大勢所趨。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統計,ATM機具數量的統計口徑自2018年一季度起不僅統計傳統的自助存取款機等設備,同時新增統計了自助服務終端、VTM、智能櫃台等新型終端設備,但統計口徑的變化並未抑制住銀行整體ATM存量的下行趨勢。
營業網點數量縮減趨勢放緩,自助設備總數持續縮減。
根據Wind數據統計,我國四大行的營業網點合計數量在近幾年一直逐年縮減,從2021H1營業網點數量情況可以看到四大行合計的營業網點數量縮減趨勢有所放緩,後續銀行的營業網點數量有望趨於平穩。
同時,四大行的自助設備數量持續下滑,主要是傳統ATM類自助設備的下滑,而新型的智能櫃台數量逐年是有所提升的。
四大行加強布局智能銀行網點,推動「金融+場景」商業模式落地。
隨著銀行業推進網點的數字化轉型及智慧運營,網點的智能設備逐漸增加,服務模式也更加智能化。為了更好的為客戶提供服務體驗,各銀行均加強 探索 網點的場景化服務。其中,「金融+智慧政務」、「金融+普惠便民」的模式是多方實踐 探索 的方向。
1.2 公司產品線豐富,連續13年蟬聯網點設備銷量第一
市場龍頭地位穩固,連續十三年蟬聯網點設備銷量第一。根據《金融時報》發布的《2020年銀行網點市場綜述》中的數據顯示,廣電運通連續13年蟬聯網點設備銷量第一。
從2020年度市場表現看,廣電運通以六大行中最好入圍表現及最高市場份額,連續十三年蟬聯網點設備銷量第一。
提升產品性能,助力銀行數字化升級。
在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智能化金融設備的升級改造成為剛需。公司重點推進機芯以及智能櫃台、大額存取款一體機等硬體產品研發及性能提升,擁有了豐富的智能設備產品線。
目前,公司的存取款一體機、智能櫃員機已在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政郵儲、興業銀行、廣發銀行、華夏銀行等六大國有銀行及多家股份制大行投入運行。
連續中標大行智能終端設備項目,助力銀行網點綜合效能提升。
2020年,公司攜手中國建設銀行打造的「樂高式櫃台」在廣東試點落地;2021年,公司連續中標農業銀行存取款一體機項目、工商銀行智能櫃員機項目、華潤銀行存取款一體機采購項目、民生銀行新型廳堂運營機具項目等。
其中,在民生銀行項目中,公司的現金智能櫃(櫃式)、現金智能櫃(自助式)、非現金智能櫃、自助回單機全部入圍,標志著公司與民生銀行在廳堂機具上達成了全面合作。
公司的智能終端產品能夠助力銀行優化流程服務,重構業務流程,縮短業務辦理時長,適應線上線下協同,顯著提升客戶體驗,同時可運用更豐富的展示方式、互動手段,為銀行客戶帶來更貼心的服務。
1.3 擁抱多元化金融場景,建設 5G 智慧銀行網點
提供智能化轉型整體解決方案,推動銀行數智化轉型。公司作為向銀行提供智能化轉型整體解決方案的先鋒企業,積極創新智慧網點場景,增加金融服務觸點,構建覆蓋金融服務、智慧營銷、智慧運營以及金融數據安全為一體的全領域解決方案,推動銀行現有業務場景的數智化轉型。
銀行智慧網點轉型整體解決方案可打造網點「智能服務+數據運營+智慧決策」的核心能力,公司根據客戶的需求,可設計並實施「5G智慧銀行」、「數字化銀行」和「遠程視頻銀行」等方案。
從「交易智能化」到「場景智慧化」,提供全場景的綜合金融服務。
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背景下,銀行的數智化轉型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智能設備投放帶來的交易智能化,而是進一步向高效、綜合性的場景智能化轉型。
助力多家銀行打造「5G+智能網點」,多次中標特色主題網點項目。
公司自2019年起就先後助力建行、廣發銀行等打造5G+智慧網點,並推出了移動式金融服務艙。銀行可在移動式金融服務艙擴展文化、 旅遊 、政務等本地化生活服務,為客戶提供「常規金融自助服務+本地化生活服務」的一站式金融服務。
同時,公司助力建行在廣州打造了全國首個以住房金融服務為主題的「5G+智能銀行」,並在2021年9月再度承建了建行的住房租賃主題網點「2021年藍夢住房租賃信息服務大廳」項目。
滿足客戶智慧服務需求,傳遞金融 科技 理念。
公司還攜手工商銀行打造了山西省內首家5G智慧銀行網點——工行太原湖濱支行,這是山西省內首家「最具晉商底蘊的5G銀行營業網點」,深度融合了5G元素與特色場景。
該項目以「全智靈感」為規劃主題,打造了「全AI+咖啡廳式新銀行+一站式金融超市」三合一的未來銀行模板。網點被分為5G國際業務旗艦區、5G尊享業務旗艦區、5G智慧廳堂區、書香驛站+24小時區四大服務區域,深度集成大數據、人工智慧、生物識別等金融 科技 手段,將掃碼獲客等融入不同區域場景,構建了智慧化的廳堂服務體系。
2.1 數字人民幣試點持續落地,場景應用愈發多元化
試點活動不斷,數字人民幣試點進程持續超預期。中國的央行數字貨幣英文簡稱為「DC/EP」,「DC」是「 Digital Currency(數字貨幣)」的縮寫,「EP」是「Electronic Payment(電子支付)」的縮寫,主要功能就是作為電子支付手段。
2020年10月,數字人民幣增加了上海、海南、長沙、西安、青島、大連六個試點地區,加上此前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四地及北京冬奧會場等試點地區,數字人民幣試點已經形成「10+1」的格局。
在2021年京東618中,根據數字法幣研究社數據統計顯示,6月1日-6月18日期間,近21萬個數字人民幣子錢包被推送到到京東App,在京東App使用數字人民幣消費的用戶超13萬人,累計訂單數18萬筆,累計消費金額超2100萬元。
數字人民幣使用場景愈發多樣化,拓展至政務及便民服務領域。在數字人民幣近期的試點中,除了在線上及線下的商貿零售領域可使用數字人民幣外,數字人民幣還在部分地區進入了政務辦理、工資發放的領域。
例如,雄安新區成功實現了首筆「鏈上」數字人民幣工資代發。青島市的綜合支付雲平台「便捷青島」是國內首個城市級數字人民幣綜合服務平台,通過該平台可以使用數字人民幣乘公交、購葯、購買文化演藝等多項便民服務。此外,數字人民幣已經在多地陸續進入公積金、社保、醫療保險等領域。
2.2 積極參與數字人民幣項目,為多家銀行提供軟硬體產品服務
數家大行進行數字人民幣專題展示,多項數字人民幣產品落地。2021年4月25日,中國工商銀行數十項數字人民幣最新研發成果和應用在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首次公開。工行在個人錢包數、對公錢包數、數幣交易量等核心指標中均取得了市場領先。
2021年6月西部數博會期間,工、農、中、建、交、郵儲等省分行集中進行數字人民幣專題展示,各行均開展數字人民幣消費體驗活動。
公司積極助力銀行,推出數字人民幣智能機等產品。
公司與工行聯手打造了數字人民幣智能機,在功能上,數字人民幣智能機聚焦數字人民幣惠普便民功能,充分體現數字人民幣數字化特性,可為數字金融弱勢群體、境外短期來華人士提供全方位的數字人民幣服務,數字人民幣ATM則可以滿足數字人民幣與現金互相兌換的需求。隨著數字人民幣試點的穩步推進,公司也與多家銀行開展了數字人民幣ATM兌換測試。
參與長沙銀行數字人民幣試點項目,建設數字人民幣核心業務系統。
在長沙的數字人民幣試點中,長沙銀行數字人民幣核心業務系統由廣電運通全力支持建設。廣電運通助力長沙銀行完成與城銀清算和運營機構的對接,實現由共建APP「我的長沙」發起的個人業務以及由長沙銀行自有客戶渠道(個人手機銀行、企業手機銀行、個人網銀、企業網銀、櫃面等)發起的個人數字錢包、對公數字錢包以及收單支付相關業務處理。
3.1 構建專業研發組織體系,推進人工智慧戰略落地
建立專業研究團隊,保持高水平研發投入。目前,公司已建立「研究總院+專業研究院」的研發組織體系,擁有由院士領銜,包括博士、碩士在內的超2000人的專業研發團隊,並設立智能金融研究院, 探索 區塊鏈、數字人民幣應用、信息安全等金融 科技 領域前沿技術,連續兩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超過10%。
搭建人工智慧大數據平台,推進人工智慧戰略落地。
公司搭建aiCore system,圍繞智能金融、智能交通、智能安全、智能便民、智能計算等業務場景,向人工智慧行業應用企業全力轉型。
aiCore System是公司自研的企業級人工智慧大數據應用分析平台,旨在幫助用戶快速完成數據價值 探索 ,實現業務智能化,全方位提高用戶核心競爭力。
基於aiCore System,用戶可以快速接入海量異構數據,智能調配演算法對數據進行分析,挖掘數據價值,目前公司已經完成了aiCore2.0版本的研發。
聚焦金融 科技 和城市智能、推動AI全要素高質量協同發展。
公司重點從數字底座、通用技術、研發管理等方面落實公司高質量發展戰略。
一是人工智慧大數據平台aiCore System的性能及功能不斷優化;
二是深入結合公司在金融 科技 和城市智能的市場需求,提升aiCore平台對公司業務的支撐能力;
三是加強通用技術研發,優化生物特徵識別、計算機視覺技術,布局創新前沿技術,進一步延伸應用場景;
四是持續完善研發管理體系,強化DevOps開發模式,實現對軟體研發的全流程管理。
3.2 深耕智能安防、智能交通,助力構建數字政府
智能安防屢獲大單,行業應用平台被廣泛採納。智能安防是城市智能的重要組成,公司旗下子公司廣電信義在公共安全技術領域已深耕二十餘年,取得了多項核心技術專利,建立起「端-邊-雲」視覺計算產品體系,其警務雲、視頻雲、鴻鵠平台、獬豸平台等行業應用平台已被廣泛採用。
子公司廣電信義中標了2.26億元的深圳龍崗雪亮工程-視頻門禁二期項目,實現深圳市龍崗區雪亮工程一期至五期工程建設「大滿貫」。
智能交通市場廣闊,打造多個標桿項目。
智能交通領域是新基建的重要組成之一,公司在智能交通領域提出智慧客戶、智慧票務、智慧安檢等創新解決方案。5月20日,深圳首條無人駕駛地鐵——地鐵20號線一期工程列車熱滑試驗圓滿完成,標志著深圳地鐵將邁入無人駕駛時代。
公司在該項目中為其提供新一代AFC、智慧客服中心等智能設備,助力深圳地鐵成為全國首條全方位、多維度、廣覆蓋的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的地鐵線路。
此外,公司聚焦智慧大交通的戰略布局,基於生物特徵識別、自然語音交互、大數據挖掘等技術,形成面向乘客服務的全過程解決方案,實現智慧車站落地應用,打造了「寧波智慧客服中心」、「深圳地鐵智慧車站」、「高鐵集采項目」等多個標桿性智慧交通項目。
助力建設「數字政府」,構建智慧政務平台解決方案。
公司以深化國企改革和「數字政府」建設為契機,持續完善智慧財政平台、AI大數據審計平台、智慧國資國企大數據監管平台等解決方案,為「數字政府」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信息化保障。
2021上半年公司中標了1.3億的廣州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數字政府運營中心「穗智管」運營服務項目,助力廣州打造「一網統管、全城統管」的城市大腦;中標了1.34億的南航服務外包項目,為公司軟體服務業務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1 業績穩健增長,海外業務持續突破
業績穩健增長,凈資產持續提升。根據2021年半年報,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7.34億元(yoy+10.5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75億元(yoy+21.04%);扣非凈利潤3.29億元(yoy+29.27%);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資產105.76億元,比2020年末增加6.21%。
金融 科技 業務規模擴張迅速,城市智能業務穩健推進。
分行業看,金融 科技 業務營收15.68億元(yoy+14.66%);城市智能業務營收11.66億元(yoy+5.39%)。
其中,金融 科技 業務的營收佔比提升,持續中標六大行項目,仍然為公司業績的核心支撐。 迎難而上,公司海外業務持續突破。在全球疫情的影響下,公司海外收入實現了13.36%的穩健增速,同時子公司運通國際6月初與墨西哥BBVA銀行簽訂了約人民幣1.06億元自助金融設備采購合同。
公司基於在國內銀行網點轉型方案中積累的大量經驗,向海外持續輸出優秀金融 科技 解決方案,已助力新加坡DBS銀行(星展銀行)、越南TPBank(先鋒銀行)、泰國GSB銀行、哈薩克Kaspi行等多家海外知名銀行實現智能網點升級,提升銀行網點效能,成為柬埔寨、孟加拉、土耳其、南非等多國家地區的銀行建設數字化網點的長期合作夥伴,並贏得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采購合同。
4.2 報告總結
在銀行數智化轉型和新基建的背景下,公司重視技術研發,聚焦AI核心要素,深入基礎技術的研發,以數據、演算法、算力、場景為核心發展金融 科技 和城市智能領域。同時在控股股東無線電集團入選國企改革「雙百行動」的背景下,公司持續深化改革,目前,運通智能、廣電信義等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未來,公司將繼續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平台,並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多種方式,推動公司業務進一步發展壯大,激發企業經營活力。
預計公司21-23年營業收入分別為72.28/81.00/90.88億元,
凈利潤分別為8.39/10.13/12.06億元,
EPS分別為0.34/0.41/0.49元,對應2021年9月9日的收盤價PE分別為31.60/26.19/21.98倍。
(1)智能金融設備需求及智能網點建設需求不及預期;
(2)數字人民幣應用落地不及預期;
(3)技術研發水平不及預期;
(4)海外業務不及預期;
(5)疫情的不確定性風險。
—————————————————————
請您關注,了解每日最新的行業分析報告!
報告屬於原作者,我們不做任何投資建議!
獲取更多PDF版報告請登錄【遠瞻智 庫官網】或點擊鏈接:「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