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幾乎每年都分紅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幾乎每年都有分紅的上市公司有六大國有銀行、貴州茅台、五糧液、中國平安、長江電力、寶鋼股份、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神華、美的集團、格力電器等等。
每年分紅的上市公司都是業績有護城河的公司,以央企和國企居多,現金充裕,分紅率高。
1、貴州茅台(600519):2020年10派192.93元,摺合年股息率0.89%,上市以來年年都分紅。
3、建設銀行(601939):2020年10派3.26元,摺合年股息率4.55%,上市以來年年都分紅。
4、中國平安(601318):2020年10派14.00元,加上2020年半年報分紅10派8元,摺合年股息率2.79%,上市以來年年都有分紅。
5、招商銀行(600036):2020年10派12.53元,摺合年股息率2.46%,上市以來年年都分紅。
6、農業銀行(601288):2020年10派1.851元,摺合年股息率5.53%,上市以來年年都分紅。
7、長江電力(600900):2020年10派6.80元,摺合年股息率3.22%,上市以來年年都分紅。
8、中國神華(601088):2020年10派18.1元,摺合年股息率9.15%,上市以來年年都分紅。
由於篇幅有限,不一一例舉。
上市公司的分紅是回報大小股東的具體舉措。
股民通過證券市場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一是可以通過股票買賣差價來賺取收益,另外在股票持有期間,享有上市公司派發的股利。
證監會多年來,一直表態鼓勵上市公司根據實際的經營情況,向股民派發現金股利,不要做「鐵公雞」。連續多年的分紅,也有利於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上,進行增發股票融資。
「幾乎每年都分紅」的兩項標准
每年都以較低的股息率分紅,或是去年高額分紅,今年經營成果同去年相比沒有變化,上市公司卻選擇不分紅,這兩種情況都不符合「幾乎每年都分紅」的要求。
仔細思考一番,可以從兩個角度出發,選用排除法,從A股市場中的3600多隻股票,選出符合要求的上市公司。
01 累計分紅率
每年都分紅,但是每股分紅金額相對於每股凈利潤或每股市值來說,金額太小,這樣的上市公司是不符合要求的。
根據已經披露的上市公司財務數據, 我們選用截止到2018年年底上市公司上市以來的分紅率作為評判標准。標准達到50%以上次入庫備選。
02 分紅常態化
僅對近三年的上市公司分紅情況進行統計分析,不再往前追溯,時間越久,上市公司分紅的政策可能就會有所不同。基本的要求就是,近3年每年都分紅,且3項金額之間不存在 10%的偏離。
2隻上市公司分紅股
按照前述標准,篩選出來A股市場28隻股票,滬深股市平分秋色,各14隻股票。其中19家上市公司都屬於製造業。
01 分紅率最高
截止2018年底,自上市以來累計分紅率最高的上市公司是九牧王,主營業務是製造業項下的服裝服飾細分行業,累計分紅率較高的同時,也維持了較高水平的每股股利,達到了1元/股。
02 每股股利最高,且最穩定
每股現金股利最高的上市公司是步長制葯,達到了1.61元/股,而且近三年未發生變動。
03 每股股利遞減趨勢少數
28隻個股當中,只有長江電力每股股利2018年、2017年較2016年下降了6.2%;重慶水務每股股利2018年較2017年下降了6.7%;
其他26隻個股當中,21隻股票維持了近三年每股收益不變;另外寧滬高速近三年,每股股利維持了4.5%的增長。
上市公司分紅,是對股東的回報,持續分紅就是持續回報。當然有些公司未分紅也不一定就是差,比如美國 科技 公司,早期迅速成長期也很少分紅。上市公司需要結合自身所處的發展周期來制定合適的分紅方案。
整體來說,高速成長的公司,創業早期的公司,分紅相對較低,甚至有些公司不分紅,需要把資金用於再投資,可以為股東創造更高的價值。而對於高度成熟的公司,運營多年的公司,則傾向於較高的分紅,因為公司的市場份額已經很高,業績基數較大,繼續高成長的難度加大,將利潤分給股東,股東可以用利潤找到更好的資產投資。
那麼我統計一下,最近20年每年都分紅的公司,一共有41隻,這些公司自1999年至今,每年都堅持分紅,屬於「良心」公司,而A股幾千隻股票,能堅持20年分紅的也只有41隻,可見沒有多少公司是能堅持初心的,這些公司名單如下:
不過有些公司是之後上市的,這個數據未能統計後面上市的公司,也不夠充分,如果只考察最近10年每年都分紅的公司,則標的數上升至434家,限於數量眾多,截取其中的20家公司給大家看一下:
最後說一下哪些公司的股息率最高,目前銀行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在2%左右,我以2.5%的股息例為標准,查詢最近5年,每年股息率都超過2%的公司,一共有25家,從這些公司也可以看出共性,都是處於金融業、公用事業、交通運輸等行業,並且大部分估值水平都比較低,絕大部分市盈率都在15倍以下,也顯示了低估值公司的高分紅優勢,具體名單如下:
❷ 家居行業發展情況如何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海爾智家(600690);格力電器(000651);美的集團(000333);小米集團(01810.HK)等
本文核心數據:智能家居設備出貨量;智能家居行業市場規模等
智能家居的概念起步於20世紀早期,2013年,微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智能家居實驗室Lab of
Things,2015年以來,AI技術全面賦能智能家居,全球范圍內智能家居產品逐漸普及。
行業需求現狀
近年來,消費者對於智能家居產品的接受度不斷提高,Statista和Strategy
Analytics公布數據顯示,2016-2021年,全球擁有智能家居設備的家庭數量不斷增長。2021年達2.6億戶。
分細分市場看,截至2021年,全球智能照明、智能安防及智能家居控制和鏈接用戶數量均已超過1億,能源管理、家庭娛樂和智能家電用戶數量也超過0.8億。
行業供給現狀
IDC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2021年全球智能家居出貨量持續增長,尤其在2017-2019年三年間呈高速增長;2020年,盡管新冠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嚴重沖擊,全球智能家居設備出貨量仍將保持增長,達8.54億台,同比增長4.1%;2021年全球智能家居設備出貨量以11.7%的速度增長,達8.96億台。
從各細分市場供給格局來看,全球智能家居設備中視頻娛樂智能家居設備的市場份額最大,達35%,出貨量達3.11億台;其次是家庭監控和安全,份額佔比達21%,出貨量為1.85億台。
市場規模
根據Statista數據,2017-2021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場規模逐年提高,2021年達到1044.2億美元,同比增加32.56%。
綜上所述,近年來全球智能家居行業發展迅速,智能家居產品快速普及,市場需求及市場供給均持續上升,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行業發展前景良好。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智能家居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❸ 最高年股息率35%創造A股歷史!13股股息率超過10%(附名單)
數據是個寶
數據寶
炒股少煩惱
以去年末收盤價為基準股價,2018年共有895家A股上市公司的股息率超過一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1.5%,370家上市公司的股息率超過3%,13家上市公司股息率超過10%。
股息率是投資者判斷上市公司長期投資價值的重要指標。數據寶統計顯示,滬深兩市共有2603家公司公布2018年度分配方案,分配方案中包含現金分紅的有2577家,合計派現金額1.15萬億元。1072家的分紅方案已實施完成,1097家分紅方案已獲股東大會通過。
13股股息率超過10%
以年內已實施完成和年報公告已獲股東大會通過的分紅方案的總金額為每股派現額基準,以去年末收盤價為基準股價,2018年共有895家A股上市公司的股息率超過一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1.5%,370家上市公司的股息率超過3%,13家上市公司股息率超過10%。其中,來自房地產、化工和 汽車 行業的高股息率上市公司數量最多,各有超過30家上市公司2018年的股息率超過3%。通信、計算機、休閑服務行業高股息率上市公司數量最少。傳統行業依然是派現大戶。
蘭州民百、康力電梯、方大特鋼、曠達 科技 、三鋼閩光和英力特 2018年的股息率均超過15%。其中,康力電梯、英力特和曠達 科技 2018年的扣非凈利潤分別下滑83%、77%和45%,股息率卻創近年新高。據統計,這三家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為44.96%、51.25%和45.65%,股權集中度較高。
在股息率超過10%的13家上市公司中, 三鋼閩光和萊克電器 2018年扣非凈利潤增速超過30%,業績增長性最高。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13隻股票中,蘭州民百、康力電梯、安記食品和迪馬股份2019年以來的股價漲幅超過40%,走勢最好。
蘭州民百股息率創造 歷史 大股東分得8.7億
蘭州民百 2018年股息率高達35.09%,不僅為兩市最高,也創下了A股股息率最高的記錄。 2018年度公司分配方案為10派16元(含稅),較去年同期的分紅標准每10股派1元增長1500%。此外,公司在2018年已進行過10派1元和10派3元兩次現金分紅,三次分紅共計派發現金15.59億元,占當年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的98.45%。通過三次分紅派現,蘭州民百持股比例高達55.6%的第一大股東紅樓集團2018年累計可獲得公司分紅收益8.7億元。
從業績表現來看,2018年蘭州民百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15.84億元,同比增長超10倍,扣非凈利潤1.35億元,同比增長24.58%。 公司的高分紅資金主要來自於公司年內出售資產所帶來的非經常性損益的大幅增長,業績增長缺乏持續性。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以前公司上市以來的累計分紅率僅為22.07%,排在兩市第兩千餘位,而經過2018年的大手筆分紅後公司上市以來分紅率迅速攀升至70.93%,躋身兩市前100。
39股連續三年股息率超3%
結合前兩年已實施完成的分配方案來看,兩市共有39家公司連續三年的股息率超過3%(以該年末股價為基準股價)。 中國石化、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上汽集團、長江電力 等權重股均榜上有名。在大盤遭受重挫的5月,連續多年保持高股息率的個股普遍抗跌性較好,三分之二的個股跑贏大盤,長江電力股價創 歷史 新高。
業績方面,39隻連續三年股息率超過3%的個股中,28股2018年的扣非凈利潤實現增長,17股連續三年的扣非凈利潤增速均大於0,整體來看業績增長的可持續較高。 方大特鋼、龍蟒佰利、寶鋼股份 等11股近三年的凈利潤復合增長率超過30%。
數據寶
❹ 未來幾年,阿里巴巴的營收會超越同樣高度發展的華為嗎
目前來看,華為是比阿里強太多了。可以說,未來幾年內,阿里巴巴是無法超過華為,甚至和華為站在同樣高度的。甚至,有一些方面,可能是阿里一輩子都無法超越華為的。
我們從幾點來深入分析一下:
第一、華為是100%的純中國企業,沒有上市,沒有一絲國外的資金占股。
而如今的阿里巴巴,網路,騰訊,這樣的三大巨頭,基本都是有外資投資的,而且都是上市公司,這一點,華為當之無愧,無人能及。
第二、華為在2018年營收達到721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9.5%!
相當於騰訊的2倍,騰訊在2018年營收達到3127億人民幣,雖然營收不足華為的一半!
約為阿里巴巴的3倍,2018年阿里營收達到250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58.1%!
第三、華為的強大有目共睹,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雖然營收上華為比阿里和騰訊都強,但是從凈利潤上有差別。
華為的凈利潤僅有593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5.1%。
騰訊的利潤非常高,達到787億人民幣,比華為還要高。
而阿里的凈利潤達到640.93億人民幣,同樣比華為利潤更高!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1、華為研發投入高達1015億人民幣,投入佔比達到14.1%,排在歐盟2018年工業研發投資排行第五名,而且華為在最近10年,研發投入高到4800億人民幣。雖然營收很高,但是華為更注重研發。
而阿里巴巴的研發投入僅有287億人民幣,只有華為的1/4多一點。
2、華為在2018年這段時間,受到了美國的打壓,這是一個「小小的」企業,對抗世界第一霸主的較量。但是,結果卻是,華為的業績依然堅挺,並且毫不示弱。
3、華為不是一家上市公司,任正非的股份佔比不到1.4%,其他98.6%的股份都是員工持有,都是骨幹持有,都是研發團隊的人才持有。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華為把大部分的利潤和分紅給了員工。這是阿里無法做到的。
總結
所以,綜合來看,華為的潛能真的太大了,甚至從做企業的角度,做中國100%企業的高新技術企業的角度來看,阿里和華為還有一定的距離。
雖然,利潤上阿里比華為多了點,但是從目前整個市值、自身的實力、對於 社會 的貢獻,以及世界的影響力來看,華為當之無愧的是目前獨角獸企業霸主之一,阿里和華為還有一定的差距。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華為是一個明星企業 ,也是中國民企排名第一位的企業,其 科技 實力更是被認為是可以作為表率的一家企業,而阿里巴巴做為電商的領頭羊,實力同樣不容小覷,其發展速度比華為還要更快,那麼阿里巴巴未來是否會超越華為了?
1、華為的營收情況
2018年華為的營收是7212億元 ,同比增長19.5%,在這種體量之下還能保持這樣的增速,實在是難能可貴。華為的營收也並非都是增長如此迅猛,在2011年到2013年的三年間,就出現過「低迷期」,營收增速才10%左右,但是從2014年 開始華為的營收增速就上了一個台階,每年保持20%,甚至30%的增長,在這一增長速度下,華為的營收也很快從哪2000多億站上了3000億、4000億、5000億、6000億、7000億的門檻,甚至在2019年都有可能突破8000億的門檻。
華為的營收大幅增長,一方面有賴於4G網路的鋪設 ,帶來的巨額投資,另一方面也有賴於華為在移動終端取得的巨大成功,從手機市場的一個小玩家,變成行業老大。
2013年的時候,華為的消費者業務貢獻的營收是570億人民幣 ,占總營收的比例是24%。
但是到了5年之後的2018年 ,華為的消費者業務增 長到了3489億元,占營收比例達到了48%。華為消費者業務貢獻的營收同比上年增長了45%,相比2013年的570億的營收,更是增長了510%;而在同期,華為的運營商業務從1601億元增長到了2940億元,5年時間增長了84%,而且在2018年還出現了負增長,運營商業務貢獻的營收萎縮了1.3%。
另一個就是中國對華為營收的貢獻更加突出 ,在2013年的時候,中國地區貢獻的營收佔比為35%。
而到了2018年,中國地區貢獻的營收達到了51.6% ,貢獻的營收比例相比2013年的35%大幅上升。
華為未來還能保持如此之高的增速嗎?上半年外部環境不容樂觀 ,外界都擔心華為的業務增長,但是2019年上半年業績出來後,實現了4013億人民幣的營收,增長23.2%,似乎是越戰越勇的態勢,任正非後來在采訪中也講到,華為面臨的形勢依然非常嚴峻,上半年業績仍然保持大幅增長的原因是國內客戶的大力支持,以及銷售的慣性作用導致。所以未來華為是否能夠保持15%、或者20%的增速是非常存疑的。
愛2019年上半年華為保持業績的增長是有賴於消費者業務的增長 ,消費者業務貢獻營收的比例,從2018年的48%增長到了2019年上半年的55%,半年之間又提高了7個百分點。
2、阿里巴巴的營收情況
2019年的年報顯示阿里巴巴的營收為3768億元(2019年年報的時間是2018年4月1日-2019年3月31日), 所以大體上可以把阿里的2019年的年報看作是自然年2018年的營收。下面我為了方便做比較,就用自然年度來代替,我說的2018年的營收,其實指的是阿里2019年年報的營收(也就是2018年4月1日-2019年3月31日間的營收),其他年度的營收也是以此類推。
2018年阿里巴巴的營收是3768億元人民幣 ,同比 增長50.5% ,而2019年第一季度,阿里巴巴實現營收1149億元,同比增長 42% 。如果按照這個增速,2019年阿里的營收將會達到5000億。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阿里巴巴過往的營收情況, 2011年的時候,阿里巴巴的營收只有200億元,到了2018年已經增長到3768億元,增長了18倍。
阿里巴巴的營收增速不可謂不快 ,復合增速達到了52%,而華為同期的復合增速是20%。
3、阿里巴巴有沒有可能追上華為的營收?
有可能的,過去7年的時間,阿里巴巴的復合增速是52% ,而華為的復合增速是20%,增速的不同造就了兩者成長速度的差異,7年時間阿里巴巴的營收增長了18倍,而華為的營收增長了2.5倍。
2017年阿里巴巴的營收是2503億元 ,比華為2013年2390億元高出了113億元,但是2018年阿里巴巴的營收已經是相當於華為2015年的營收規模了,兩者的營收分別是3768億元和3950億元。
如果2019年阿里巴巴保持首季度的增速42% ,那麼2019年的營收將達到5035億元,相當於華為2016年5216億元的規模。
如果我們假設未來幾年阿里巴巴保持40%的增速 ,而華為保持20%的增速,那麼幾年後阿里能夠追上華為呢?
答案是4年時間,也就是2022年!
時間好像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快很多,但是商業就是如此, 你能想到阿里巴巴在2011年的時候營收只有200億元嗎?而當時華為的營收已經是2039億元了,阿里巴巴只有華為的10%。而到了2018年,阿里巴巴的營收已經達到了華為的52%,商業上的事情就是如此, 速度決定了規模,天下商業唯快不破 。華為要追趕三星、蘋果等巨無霸企業,依靠的也是速度,蘋果已經是負增長了,這是 華為趕超的機會,當 前華為的營收只有蘋果的40% 。
總結:其實未來華為的增速要保持20%是非常困難的 ,保持10%-15%已經是不錯了,盡管手機業務在迅速增長,但是行業已經是負增長了,只能在萎縮的存量中進行競爭,這會非常激烈,目前還存貨的手機品牌都不是那麼容易就敗的。華為要搶占他們的份額也不容易,尤其是當前手機並沒有什麼重大技術的突破帶來換機潮,至於所謂的5G,每家手機品牌都是平等機會,都可以同時推出5G手機,並非是某一家手機獨享的技術。
當然了,未來幾年阿里巴巴要保持40%的增速也很困難 ,因為互聯網的紅利正在衰退,阿里巴巴保持30%的增速已經是成功。
無論以哪種方法計算,未來四五年內 ,阿里巴巴的營收趕上華為的營收是非常有可能的。
當然了,無論是阿里巴巴,還是華為都是非常優秀的企 業,在各自的領域里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創造了巨大的 社會 價值,本文的比較只是單純的從營收規模做比較,並非是比價兩家企業的優劣,這兩個企業都是筆者非常喜歡的企業,兩位創始人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企業家。
不會超過華為
不排除有這個可能,阿里巴巴這幾年的營收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長,2019財年阿里巴巴營收為人民幣3768.44億元,同比增長50.58%。不久前阿里巴巴公布的2020財年一季度數據顯示,阿里巴巴營收為1149.2億元,同比增長42%,速度雖有所放緩,但仍然保持高速增長。
我們再來看看華為,華為是我國最大的民營企業,其2018年的營業收入為7212億元,幾乎是阿里巴巴的2倍,領先幅度不小。近年來華為的營收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長,但增速不及阿里巴巴的一半。今年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為401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2%。
其實如果兩者繼續保持這個速度增長,未來幾年阿里巴巴的營收是不可能超過華為的,但大家都知道,華為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受到不公平打壓,這對華為的發展肯定會有影響,上半年華為之所以能夠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主要是從今年5月份開始華為才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對上半年的業績影響比較小。華為總裁任正非早前就曾表示,華為重新恢復振興需要三至五年。以阿里目前的增長勢頭,不出三年它的營收就可以翻一翻,當然,阿里巴巴未來幾年能否保持超高速增長也是未知的,存在很大變數。
總之,不管未來幾年阿里巴巴的營收能否超過華為,阿里和華為都是我國優秀的 科技 公司,誰的營收高也無所謂。
阿里巴巴的營收肯定在四年內超過華為!阿里巴巴國際站,1688.速賣通,菜鳥,阿里雲,螞蟻 科技 ,餓了么,盒馬鮮生,釘釘,菜贊達,哈啰出行,淘寶直播,淘寶特價版等都在快速發展壯大!是中國唯一可以在未來十年內成為全球第一企業的領軍者!
盡管從感情傾向上講,相信大多數國人都希望自主創新的華為一直領先,但以目前阿里集團的瘋狂膨脹態勢,營收超越只是遲早的事,我個人認為五年左右阿里營收會超過華為。
從商業模式,阿里是標準的互聯網公司,無邊際效應,輕資產,病毒式擴展幾何數增長,而華為還是傳統的技術研發類公司,增長發展方式比較穩定。因此單純從商業模式講阿里絕對占優。
近日,由美國全球投資資料庫CBinsights發起的全球商業聯賽,阿里巴巴一路過關斬將,接連擊敗美國的諾華制葯、迪士尼、特斯拉、SpaceX、蘋果、亞馬遜,登頂世界第一,成為全球投資者心目中最值得長期投資的企業!
說明,在國際上不光華爾街等投行包括全球投資者都認可阿里巴巴的商業模式。
而且產品和布局上,阿里豐富多元更突出。
阿里旗下都是重殺器:螞蟻金服(估值6000億)、菜鳥物流、阿里雲(增長迅猛,全球第二,僅次於亞馬遜),電商平台:淘寶、天貓、1688國內站、alibaba.com國際站、Aliexpress 全球速賣通。
從國際化來說,目前阿里走在前面。阿里的支付寶已經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阿里巴巴的跨境電商也是影響世界范圍。
華為則主業突出,作為專注通迅的國際化技術企業,華為在5G時代在世界領先,然而由於涉及到基礎通訊網路的國家戰略,在某些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受到排斥和抵制,影響了它的快速拓展和營收的大幅提高。
再看營收:2018財年阿里巴巴營收為人民幣3768.44億元,而2018年的華為營業收入為7212億元,幾乎是阿里巴巴的2倍,領先幅度不小。
但阿里巴巴這幾年的營收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長,近年來華為的營收保持20%左右的增長,增速不及阿里巴巴的一半。因此,按此增長速度,阿里營收不用太久就能追上華為。
但營收只是企業成功的一個方面,並不代表誰更偉大,對 社會 的貢獻更大。個人認為華為是更偉大更值得尊敬的企業。
對中國來說,華為很重要,在世界范圍,阿里可以算是偉大的公司。不接受反駁
任正非,馬雲兩個牛人創造了倆家牛逼的公司華為和阿里。算是中國的驕傲,一家偏向底層技術研發,掌握最先進的5g通信標准技術,連起未來世界萬物互聯的鎖匙,前景不可限量,他是屬於自己可以創造增量的,所以規模只會越來越大,能夠達到多大規模不好預測。阿里移動互聯網電商平台風生水起,中國數一,但是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國際市場也開始發力就現在效果比較不顯。阿里一般資本投資控股比較多,方方面面,阿里雲成長快速市佔第一。阿裡面廣,布局很深,如果這些項目就現在合並起來規模是不輸華為的。營收跟華為相比差距不大。阿里總體偏向營銷,投資收購,技術剛剛開始重視。可以說是存量跟別人競爭。最後總結華為的前景更好。阿里的成長壓力越來越大。
營收要超越,只要合並報表就行了,合並大潤發、聯華、銀泰商業、三江購物等等,把這些報表一加,超過華為不成問題。
2018年世界五百強第一是沃爾瑪,我們的國家電網都只能排第二,沃爾瑪營收5003億美元。沃爾瑪是零售,而阿里巴巴早已入股了眾多的零售集團,只是股份比例不高,所以還不能合並報表。如果阿里巴巴願意合並報表的話,超越華為都是分分鍾的事。
阿里巴巴的定位是互聯網公司,而華為是硬體公司,所以兩者比營收是不公平的。而且就像我上面說的,營收上去很容易,利潤要上去才是難點。
但是本人還是比較看好華為在未來的收入增長,華為如果不是美國連續三輪極限施壓制裁,華為極有可能在今年營業收入突破10,000億人民幣。但也正是美國的制裁,迫使華為開展了和擴展了更多方向的產品開發,華為已經明顯開始加快部署整個鴻蒙系統生態,對於物聯網時代特點的操作系統,華為在部署的速度上明顯快過競爭對手谷歌。而且華為已經開始和眾手機廠商,包括中國各大智能 汽車 公司,展開了在操作系統上的廣泛合作。另外華為雖然在智能家居方面暫時落後於競爭對手小米,但是由於華為在產品的開發設計和顛覆性技術開發上具有更加明顯的優勢,這些硬體開發優勢,再加上華為系統軟體的優勢未來整個智能家居產業鏈,華為必然會超過小米,華為應該早已開始了晶元生產線的研發或者相關替代技術的研發,華為你完成對整個通信產業的布局只差一步。未來華為的產品開發將包括整個智能生活,家居產業鏈,手機通信手錶,平板筆記本等產品線,再加上智能 汽車 !華為未來的成長潛力將是接近100,000億級的!
因此短時間內,阿里巴巴的營業收入會超過阿里巴巴,但是10年20年華為的營業增長或前景將更加廣闊。
❺ 和邦生物2021年凈利暴增73倍達30億元,農化、光伏板塊高增長或將延續
中宏網股票頻道3月16日電 3月14日晚間,農化龍頭四川和邦生物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和邦生物,證券代碼:603077)披露了其亮眼的2021年度業績報告。報告顯示,和邦生物2021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98.67億元,同比增長87.56%;實現歸母凈利潤30.23億元,同比暴增7284.28%。
年報顯示,和邦生物長期堅持以「全球一流的技術、一流的產品質量、一流的製造成本」為指導思想,藉助資本市場力量,逐步完成了在化工、農業、光伏三大領域的基本布局,形成了聯鹼、雙甘膦/草甘膦、蛋氨酸、光伏四大業務板塊。和邦生物表示,在前述四大板塊業務中,公司都分別處於全球或銷區的龍頭地位,2021年業績強勢增長也主要系板塊業務中主營產品產銷兩旺所致。
此外,和邦生物同期發布公告,擬分拆所屬子公司四川武駿光能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駿光能」)至上交所主板上市。和邦生物表示,通過本次分拆,上市公司將進一步實現業務聚焦,有利於武駿光能專注於綠色能源領域的業務發展。
隨著前期在光伏板塊布局進入收獲期,加之現有農化業務仍處於高景氣板塊,未來在市場需求、政策支持等積極因素作用下,分析人士預測,和邦生物業績走勢仍將處於上升通道。
業績持續爆表 全年實現凈利30億元
在2021年半年報、三季報業績數據持續大漲之後,市場對於和邦生物2021年全年業績暴漲已有心理預期。年報數據顯示,和邦生物2021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98.67億元,同比增長87.56%;實現歸母凈利潤30.23億元,同比暴增7284.28%;實現扣非凈利潤30.14億元,同比激增690.63%。同時,公司擬以2021年度利潤分配方案實施時股權登記日的應分配股數為基數,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0.15元(含稅)。
整體來看,和邦生物在報告期內表現出穩健的成長性和超強的經營韌性,繼2021年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20.09億元後,全年業績再次爆表,公司在資本市場投資價值也進一步顯現。
公司表示,此次業績的大幅增長得益於雙甘膦、草甘膦、玻璃、碳酸鈉、氯化銨等主營產品產銷兩旺。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主要產品價格和銷量均有所上漲,加之公司不斷提升管理效率和員工素質,保障了公司高質量運營,致營業收入保持較大幅度的增長。
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不斷通過自主技術創新、工藝革新、引進先進技術等措施和手段,實現了雙甘膦、草甘膦、蛋氨酸、聯鹼、光伏玻璃裝置等的產能利用率、成本控制水平的持續提升,為公司獲得良好的盈利空間創造了技術條件。
新產品蛋氨酸達產達標 未來增長空間顯現
2021年5月,和邦生物曾在投資者交流平台上表示:「1-4月公司對外銷售蛋氨酸已上千噸。」此次年報也披露,和邦生物蛋氨酸項目2021年底正式轉固投產,標志著公司在化工領域對高技術含量、大型復雜化工裝置工藝運行能力得以再度的提升,公司蛋氨酸項目運營現場全面實現「無色、無味」,標志著公司綠色發展水平更上一個台階。
光大證券在2021年11月份的一份研報中指出,我國蛋氨酸市場在經歷了2014-2015年的暴漲暴跌後價格總體持續下行,當前價格基本處於底部,擁有較廣闊的上行空間。
天風證券研報顯示,蛋氨酸市場穩定。外媒報道稱,受天然氣等原料上漲影響,自2022年1月31日起,希傑蛋氨酸國際報價上漲10%。據海關數據統計,2021年12月國內蛋氨酸進口量21,885噸,同比降3.6%;環比增加7,237噸,增幅為49%。
和邦生物的蛋氨酸產線投產後,將成為中國第二家實現液體蛋氨酸量產企業。「公司規劃在蛋氨酸項目通過一到兩年的穩定運行、工藝優化後,以此為基礎,持續發展,目標成為液態蛋氨酸全球龍頭製造商。」和邦生物此前表示。
子公司擬分拆上市 新材料板塊後市可期
和邦生物此次還披露了《關於分拆所屬子公司四川武駿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至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預案》。預案顯示,公司擬將控股子公司武駿光能分拆至上交所主板上市。此次分拆完成後,和邦生物仍將擁有對武駿光能的控股權。
公告顯示,武駿光能最近三年的主要業務為優質原片玻璃、Low-E鍍膜玻璃及製品玻璃的生產及銷售。2019年至2021年,武駿光能分別實現營收9.11億元、9.86億元、13.93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1.34億元、2.41億元、4.92億元。
和邦生物表示,通過本次分拆,公司將進一步實現業務聚焦、突出主營業務,專注於傳統化工及農業領域的發展,實現做優、做強。同時,控股子公司武駿光能作為玻璃產品和光伏業務板塊的經營主體,通過獨立上市,有利於增強資本實力和投融資能力、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同時抓住光伏行業發展的市場機遇,提升業務競爭能力,有助於強化公司在光伏領域的布局,推動公司業務全面發展、提升公司整體資產質量、增強公司的整體盈利能力。
目前,武駿光能已於上交所輔導備案,未來掛牌上市後憑借產業鏈優勢將繼續增厚和邦生物業績。
在新材料業務上,和邦生物前期布局項目進展順利。年報顯示,重慶武駿年產8GW光伏封裝材料及製品項目工程,按計劃實施;阜興 科技 年產10GWN+型超高效單晶太陽能矽片項目,按計劃實施;重慶光伏封裝材料及製品項目2021年初啟動實施,將於2022年3月27日至2023年1月,逐步進入試生產、投產。
除上述項目外,和邦生物在新材料領域資本動作也較為頻繁。
2021年10月19日,和邦生物發布公告,子公司武駿光能擬與佟興雪、海南省仁愛文化中心、天津昊鼎新能源合夥企業共同投資設立安徽阜興晶體 科技 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為生產光伏發電用矽片,投資總額30億元,首期注冊資本為4.55億元,全部為現金出資。本項目生產模式主要是採用高純太陽能級硅材料,通過晶體生長、切片等製成工藝,生產出矽片。擬分拆上市的武駿光能持有安徽阜興新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58.33%股權。
公開資料顯示,投資人佟興雪除出資外,還將全職為阜興 科技 服務,為項目提供先進工藝技術支持,組建公司運營團隊。佟興雪在世界太陽能光伏行業具有20多年從業經歷,歷任海內外多家公司高級管理職務,申請專利200餘項,在光伏產業鏈多個環節填補了國內外產品和技術空白,無疑將大大助力合作項目的發展。
和邦生物發布的公告還顯示,該項目達產後預計年銷售收入65億元,年利潤總額11.71億元。項目實施後,將進一步優化公司產業布局,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符合公司的長遠發展規劃及全體股東的利益,有利於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3月10日,和邦生物還披露了2022年1-2月主要經營數據。經初步核算,2022年1-2月,和邦生物實現營業總收入18億元左右,同比增長100%左右;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5億元左右,同比增長500%左右。面對業績開門紅,開源證券分析師表示看好和邦生物憑借西南純鹼巨頭和雙甘膦全球龍頭地位迎來2022年業績穩步提升,其進一步認為隨著光伏玻璃、單晶矽片及磷礦開發項目有序推進,公司上下游產品鏈進一步延伸,產品格局進一步豐富,和邦生物發展前景可期。
❻ 多家上市公司三季度業績高增,三季報增長是利好還是利空
多家上市公司從三季度公布的財報上看,都是業績增長的狀態,無論是茅台還是中國移動,無論是做白酒的還是做這個通訊的,或者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比較有名的兩桶油,本身表現的非常不錯,三季度表現比較好的應該算是一個利好消息。
三季度好不一定會延續到四季度,但是起碼它是有一個慣性的企業本身有了一定的現金流,就算四季度它出現了一些回落的情況,但它也挺得住啊。三季度的數據比較好證明他三季度是有盈利的,並且趙義二季度要好不少有一定的現金流,幾率就有更高的應對,風險能力到了年底經濟發展更多還是追求穩定一點,那不太追求經濟的大幅增長了。因為前三個季度的發展情況,基本上就已經奠定了今年的經濟格局了,剛到四季度的刺激也起不了太大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