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養豬業上市公司有哪些
2017年上半年過去,牧原生豬出欄295萬頭,相當於2016年全年的量。
2017年預計在2016年的基礎上直接翻一番,將達到600萬,甚至800萬頭。
不得不說,牧原應該是這兩年生豬出欄增長最快的企業。
NO3.正大
對於正大,根據靜書統計的資料來看,其在中國的生豬產能已經有至少1500萬頭,包括在建和剛拿下的項目。但是根據今年5月豬易傳媒采訪正大高層的資料來看,正大目前的生豬出欄仍舊維持在300萬頭左右。
NO4.雛鷹農牧
對於雛鷹農牧來說,也是公司+農戶,但是其加的方式與溫氏又不同,雛鷹的農戶,養的是母豬。並且,雛鷹農牧作為上市企業第一個上市的養豬企業,如今在養豬上的心思卻不那麼專一。金融、電競、電商,食品,雛鷹農牧都有涉獵。
在生豬養殖上,進展緩慢,2017年上半年生豬出欄119萬頭,同比去年增長了16萬頭。
NO5.正邦
如果說2017年養豬的口號喊得最響亮的,那自然是正邦。
早在2013年之前,正邦就提出了2016年生豬出欄要達到1000萬頭的目標,2013年正邦生豬出欄還在114.98萬頭。
盡管目標沒有完成,但是2016年5月的時候,正邦董事長林印孫提出,2020年控制生豬規模要達到5000萬頭。其中自養1000萬,公司+農戶1000萬,飼料服務3000萬頭。
但這還不是終極目標,2017年2月,正邦集團總裁林印孫又提出了7000萬頭生豬戰略目標。
這還不算完。
君不見,今年4月份福州的飼料工業展上,正邦又調回到5000萬頭的目標。
根據數據顯示, 2017年上半年生豬出欄96萬頭,同比去年非但沒有增長,還下降了30萬頭。
NO6.寶迪
對於寶迪,也算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
養豬的時間夠久,體量也足夠大,但是在養豬的步伐上,卻一直停滯不前。 根據最新資料來看,2016年下半年開始,寶迪也加快了豬場項目的建設。
NO7.中糧肉食
如果說集萬千寵愛為一身的養豬企業,那必然是中糧肉食。一個是國企的背景,一個是香港的上市企業,可以說占盡了各種資源和優勢。
2017年上半年,生豬出欄量101萬頭,同比增長35.7%。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今年6月,中糧宣布,也要走「公司+農戶」的模式。
NO8.揚翔
對於揚翔,2015年生豬出欄80萬頭,2016年120萬頭左右。不僅僅增量較快,其成本控制也較低,據了解,目前揚翔的成本在5.5元左右。其高層表示,未來揚翔的目標是4.5元。
NO9.新希望六和
2016年2月份宣布轉型養豬的新希望六和,這兩年的進展也令人矚目。特別是其夏津的豬場,psy達到30,料肉比可以做到2.3。
根據了解,2016年新希望六和生豬出欄110萬頭,但是2017年,也講翻一倍,達到250萬頭左右。並且,新希望六和目前已經囤下了足夠900萬頭生豬出欄的土地。
NO10.金鑼
在今年一次山東畜牧業協會的會上,金鑼的一位代表曾說過,2016年生豬出欄100萬頭,2017、2018這兩年,爭取再達到200萬頭。
並且,按照今年的預計,佳和農牧、鐵騎力士、特驅生豬出欄將超過100萬頭。
文章的最後,我們來看養豬業前二十大排名!
其他基本為年出欄40-80萬頭的企業,有天邦、新大牧業、新五豐、環山、安佑、大北農。其中,大北農生豬出欄增長也較為迅猛,預計2017年將達到120萬頭,增長高達300%。
以上排行榜上的企業,除了牧原完全是自繁自養,其餘企業多少都涉及了公司+農戶的模式。特別是一些缺乏自己種豬場的企業,沒有足夠的仔豬供應,會抓其他豬場的仔豬來交給農戶放養。這種情況,風險很高。在2016年豬價較高的時候,這么操作,多少還是有利可圖。而一旦豬價大幅下跌,跌破6.5元,那麼很多放合同豬的飼料企業將直接虧損。
新希望六和夏津農牧總經理張濤曾表示:「曾經有競爭對手到這一帶來,開出了250-300元的代養費,跟我們爭奪農戶。但他們的整體效率不如我們,去年豬價高的時候還能撐得住,今年就不能堅持下去了。我們就曾經有幾個合作養殖戶,去年有段時間曾經被競爭對手開出的高價吸引走,結果到今年又回來找我們,求著要和我們重新合作。」
但是今年豬價來看,跌破13元還僅僅是個開始,下半年生豬行情同樣不容樂觀。再看2018年,2019年,更是硝煙彌漫。好在,各大企業可以根據對行情的把握,在調整生豬出欄的速度,以防止豬價大跌時候過度的虧損。
表面上看起來,各大巨頭養豬,要爭搶的是散戶退出的市場份額。但是不要忘了,在面對豬周期的時候,不是以規模論英雄,而是成本。
② 「養豬大戶」巨虧212億,超5億元商票逾期
「養豬大戶」巨虧212億,超5億元商票逾期
「養豬大戶」巨虧212億,超5億元商票逾期,正邦科技於2022年4月30日披露年報,公司2021年實現營業總收入476.7億元,同比下降3%,「養豬大戶」巨虧212億,超5億元商票逾期。
豬周期曙光漸現之時,一位「養豬大戶」卻栽在了黎明之前。6月8日晚間,頭部豬企正邦科技自曝因流動資金緊張導致5.42億元商票逾期,引發了行業熱議。
6月9日-10日兩天,正邦科技股價跌去11.18%,探底近三年來最低股價。截至6月10日收盤,公司股價報5.48元/股,市值172億元,相較於2020年巔峰時期的800億元市值,已蒸發80%。
2021年,正邦科技全年虧損188億元,在頭部豬企中虧損額居於首位;而公司自2007年上市以來凈利潤合計才99億元,這意味著,其14年盈利在去年「一朝清零」。
此外,正邦科技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還面臨近200億元有息負債。有投資者乾脆在投資平台建議,為避免重蹈雛鷹農牧的覆轍,「正邦科技應該提早進入債務重組,保住產能,否則豬』起飛』的時候沒錢買飼料」。
而在其內部員工看來,正邦科技也正是栽在了其之前「躍進式」舉債擴張之下。「公司近年來力爭行業第一,開啟野蠻式擴張,許多舉措甚至有違現實考慮。最終因為形勢誤判,導致公司深陷債務危機。」
2021年,除了牧原股份外,另外三家頭部生豬養殖企業均錄得不同程度虧損。在前述業內人士看來,豬企們的業績危機想要緩和,「關鍵還在於豬價何時回溫」。
近日,各大生豬養殖上市企業陸續公布2022年5月生豬銷售簡報,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正邦科技及新希望5月份合計出欄生豬396萬頭,其中僅正邦科技生豬出欄量錄得同比下滑55%,其餘三家同期出欄量均有所增長。
同期,四家頭部生豬養殖企業生豬銷售價格雖均略有增長,但仍未能實現盈利。若按照今年5月正邦科技在投資者互動平台回復公司一季度養殖完全成本(包含生豬養殖、銷售過程中發生與承擔的所有費用)為20元/公斤計算,公司每賣一頭豬虧損5.33元/公斤。而同期牧原股份單頭生豬售賣每公斤虧損不足1元。
今年4月時,牧原股份表示,公司養殖完全成本已略低於16元/公斤。溫氏股份和新希望今年一季度的養殖完全成本則分別為18元/公斤和18.7元/公斤,其中溫氏股份更是提出力爭在今年底,將養殖完全成本能控制在16元/公斤左右。相比之下,正邦科技的20元/公斤養殖完全成本距離其他頭部生豬養殖企業差距不小。
豬價的持續回溫為不少生豬養殖企業帶來信心。前不久,新希望明確作出了盈利規劃,「今年下半年會好於上半年」,基於公司年底養殖完全成本控制在16元/公斤,且明年沒有過多考慮周期上行的基礎上,「新希望預計每頭豬會有150元以上的基礎利潤,對於1850萬頭出欄的'規模大概會有27億元盈利。」
牧原股份也在今年6月底投資者網上集體接待日活動中表示,公司經營性現金流穩健,公司將在2021年4026.3萬頭生豬出欄量基礎上,預計新增1000-1600萬頭左右。同時公司2022年全年屠宰目標1000萬頭以上。
截止今日收盤,正邦科技(002157)報5.7元/股,暴跌7.32%,換手率為5.65%,總市值為179.3億元。網友在股 吧紛紛表示,「不割肉,陪你ST」、「天雷滾滾」、「一個月工資虧完了」、「一地雞毛!」。
正邦科技逾期未兌付5.4億元
6月8日晚,正邦科技發布《部分商業承兌匯票逾期未兌付的公告》稱,受豬周期影響,公司及子公司江西正邦養殖有限公司等近期因流動資金緊張出現部分商票逾期未兌付的情形,截至本公告披露日,逾期未兌付余額合計約5.4億元。
公告表示,公司將持續與債權人積極協商,妥善處理相關商票逾期未兌付事項。同時,正邦科技還提醒,公司可能因上述逾期面臨訴訟、仲裁等風險。敬請廣大投資者理性投資,注意投資風險。
業績巨虧188億元
正邦科技於2022年4月30日披露年報,公司2021年實現營業總收入476.7億元,同比下降3%;實現歸母凈利潤-188.19億元,上年同期為57.4億元,未能維持盈利狀態。
正邦科技於2022年4月30日披露一季報,報告期內,正邦科技實現營業收入64.9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48.9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4.33億元,上年同期為2.12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23.14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436.86%;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3.6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2.80%。
收年報問詢函
2022年5月24日,深交所向正邦科技下發年報問詢函表示,深交所要求說明公司的償債能力,是否存在流動性風險?結合報告期賬齡超過1年的重要應付賬款和重要其他應付款尚未結算的原因,說明公司就相關事項是否存在應計提而未計提的罰息、違約金?是否存在無法按期付息或兌付的風險?
截止我發稿,正邦科技至今未回復。
正邦科技:5月銷售收入同比下降80.83%
正邦科技6月8日晚間公告顯示,
5月銷售生豬74.97萬頭(其中仔豬31.24萬頭,商品豬43.73萬頭),環比下降18.39%,同比下降54.52%;銷售收入7.00億元,環比下降8.99%,同比下降80.83%。商品豬(扣除仔豬後)銷售均價14.67元/公斤,較上月增長18.03%;均重86.58公斤/頭,較上月下降0.44%。2022年1-5月,公司累計銷售生豬409.44萬頭,同比下降24.34%;累計銷售收入42.50億元,同比下降71.07%。
6 月 8 日晚間,頭部養豬企業正邦科技承認,因為流動資金緊張,5.42 億元商票逾期。
6 月 9-10 日兩天,正邦科技股價跌至近三年最低,跌幅達 11.18%。
截至 6 月 10 日收盤,正邦科技股價 5.48 元 / 股,市值 172 億元,相較於 2020 年巔峰時期的 800 億元市值,已蒸發 80%。
財報數據顯示,正邦科技 2021 年虧損 188 億元,在頭部豬企中居首,今年一季度再次虧損 24.33 億元,凈資產只剩 6.53 億元。
15 個月之內,正邦科技的虧損額已合計達到 212 億元。
而自從 2007 年上市以來,正邦科技 14 年的凈利潤總和才 99 億元。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截至 2022 年一季度末,正邦科技還有 200 億元的有息負債。已有投資者建議盡快債務重組,保住產能。
2019 年 10 月," 養豬第一股 " 雛鷹農牧因資金鏈斷裂,數百萬生豬餓死,破產退市。
正邦科技將虧損的原因歸結為豬價大幅下滑。
因為非洲豬瘟引發的全球豬肉供應緊張,豬價曾連續瘋漲 19 個月,直到 2021 年我國生豬、能繁母豬存欄量逐步恢復正常,生豬價格大幅回落。
數據顯示,2022 年 6 月第一周,全國生豬價格 8.2 元 / 斤,3 月底以來連續 11 周增長,合計增幅超過 40%。
2021 年,正邦科技銷售生豬 1492.67 萬頭,位列全國第二,但毛利率從 2020 年的 27.4% 下滑至 -45.88%。
是時候,生豬養殖企業在 2021 年幾乎全軍覆沒,溫氏股份、新希望分別虧損 134 億元和 96 億元,只有牧原股份凈賺 69 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正邦科技創始人林印孫曾在 2020 年以 320 億元財富成為江西首富,但到 2022 年縮水至 245 億元。
③ 華為「跨行」養豬的背後:這個風口真的把豬吹上了天
核心提示
熱點: 前不久,華為首次公開提及此前傳言已久的「南泥灣」計劃,即生產自救,包括在煤炭、鋼鐵、音樂等領域,並表示華為不靠手機業務也可以存活。同時宣布要在智慧養豬上發力。
分析: 養豬的吸金能力究竟有多大?互聯網大廠為什麼扎堆兒養豬場?養豬的風口真的是「躺贏」嗎?
文:中外管理 任慧媛
養豬,這個世人眼中的「土鱉」行業,卻能總能一次又一次地迎來高光。從北大才子陸步軒到互聯網新貴網易、京東、阿里,再到房地產大亨恆大、萬科、碧桂園,都在前赴後繼地建起豬圈,響起「豬哼哼」。
如今,又輪到了 科技 巨頭,一場「芯變」讓一貫強勢領先的華為轉而展開「南泥灣」計劃,開始生產自救,其中就包括智慧養豬,因此也再度將養豬業推向風口。網友調侃:手機銷量不夠,要用養豬自救?
那麼,養豬的吸金能力究竟有多大?互聯網大廠為什麼扎堆兒養豬場?養豬的風口真的是「躺贏」嗎?華為所涉足的養豬業與之前在豬圈內外徘徊的大佬們,會有什麼不一樣?
1、「跨行」養豬的背後:利潤率高達50%
從互聯網圈到房地產圈再到 科技 巨頭,為什麼大家都喜歡「跨行」養豬?
答案首先不外乎逐利掘金。中國人每年要消耗掉5000多萬噸的豬肉,餐桌上的「硬菜」,豬肉的佔比超過6成,人均年消費量約 59 公斤,平均每人每天要吃掉600克的豬肉,世界上一半的豬肉都上了中國人的餐桌。
幾大傳統養豬企業用亮眼的數據,證明了這一市場的豐厚廣闊:2019年,新希望凈利潤50.42億元,同比增長195.78%。其中,生豬養殖業增幅為公司5大業務板塊之首。根據牧原股份發布的2020年度業績預告,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27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41.58%,平均一頭豬的利潤為1500元——這相當於兩瓶貴州茅台酒的利潤,利潤率高達50%。
生豬養殖所帶來的高額利潤,讓他們跑贏了90%的上市公司。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以1173.8億元的身價,位列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9名,讓萬達集團王健林、網易丁磊、拼多多黃崢都只能望其項背。而溫氏股份、正邦 科技 、唐人神等豬企業的業績也從2019年起迎來了井噴。
當然,豬肉市場開啟了近3年的漲價潮,與2018年出現的非洲豬瘟直接導致國內的生豬存欄量減少40%以上,有著直接關系。但即便沒有非洲豬瘟時,牧原股份的利潤率也達到了20%。
要利潤有利潤,要體量有體量,所以越來越多的「外行」們開始垂青於養豬市場。首先是互聯網企業的爭相入局,阿里、京東已經宣布推出豬臉識別,通過智能識別系統了解每頭豬的養殖情況及 健康 數據。再早之前的網易丁磊,也是在實踐 科技 養豬這條路上堅持了多年。
同時,前來分羹的還有房地產公司,早在2014年,恆大集團就高調宣布斥資3億元在貴州援建110個養豬農牧基地;到了2018年,萬科和碧桂園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沖動,紛紛開始部署養豬大業。至此,四大房企已經有三家涉足養豬業。
2、養豬,正成為 科技 大廠的新戰場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是打起豬圈的主意,但互聯網大廠和房地產公司掘金的方式並不相同:房地產純粹是要通過養豬來分一杯羹,而互聯網和 科技 廠商的目的在於用新技術對傳統的養殖模式進行改造,賺豬圈的錢。
國際認證金融理財師、私人銀行家莊錦興向中外管理分析:房地產政策趨向收緊,各大房地產公司面臨房地產周期末端轉型的壓力,所以憑著自身的資金優勢和規模優勢介入空間廣闊的養豬業,是房地產企業產業轉型的一種選擇。
互聯網企業走進豬圈,則意在技術賦能、追求效率。美國的生豬價格在國際市場上一直有很強的競爭力,就是因為超過80%以上的豬肉來源於大型養殖場,規模化養殖讓飼料、機器、水電動力等成本大幅下降。而中國的規模化水平遠不如美國等發達國家,這便導致了中國生豬市場的極不穩定。
市場需求與行業發展之間的差距就是互聯網公司的機會。所以,無論是阿里的「ET 大腦」還是京東的「神農大腦 」,核心都是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的AI技術應用,提高養殖端的效率、降低成本。未來的商業路徑也絕不是豬肉銷售,而是通過輸出技術,為行業提供養殖端解決方案,從而獲取利潤。
後來者居上的還有華為,眾所周知,2020年第四季度因為晶元供應不足,導致華為手機出貨量下降,市場佔有率已經下降至第6名。而手機的盈利一度佔到華為總收入的50%以上。晶元問題如果短時間內解決不了,華為就必須展開自救,尋找新的利潤來源。
「華為有如此大的規模,如此多的員工,想要自救就必須找到一個足夠大的市場,使得華為本身的技術沉澱能夠進行價值變現。」庄錦興談道:養豬市場既然可以孵化出牧原、溫氏、新希望等大型企業,說明市場是足夠大的,自然可以接納華為這樣的巨型公司。
3、萬億養豬市場:「門外漢」掘金不容易
雖然高 科技 賦能下的養豬場充滿了金屬色調的高級感和未來感,但這不代表這些「門外漢」們能夠輕易撬開養豬場的大門。除了深耕多年的幾大傳統豬企的業績迎來大漲之外,後來的「跨行」者卻多是雷聲大雨點小,不差錢的房地產企業也只是在豬場內外反復試探,腳步並不是那麼堅定。
比如,萬科一年25萬的出欄量還不足新希望集團一年355萬出欄量的零頭,規模有限,只是牛刀小試。
萬達集團則是知難而退,王健林曾在投資10億元之後主動放棄了自己的養豬計劃,給出的解釋是:「蓋個十萬頭豬的豬場要幾個億,我們蓋個五星級酒店才多少錢?」
按照華為相關人士在2020農牧數智生態發展論壇上的演講,所謂的「智慧養豬」無外乎向豬場輸出ICT技術,包括感測器、物聯網技術以及背後的人工智慧演算法,重心在於豬場設施的升級。也就是說,華為想要去做的是智能化養豬的集成系統,而非把豬從小養到大,推向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和京東已經推出了類似的互聯網技術,且各有優勢。網易作為最先介入養豬業的互聯網企業,在理論與實踐結合方面也走在了華為前面。所以可以判斷,華為想在養豬行業推廣其應用技術並不容易。
另一方面,在國內生豬行業開啟集中化進程的背景下,智能化養豬固然是「牧原們」跳不過的必選題,但目前智能化養豬其實也還在路上,尚未成為生豬行業的主流模式。據了解,即使是牧原、溫氏、新希望等養殖規模最大的頭部企業,資金的主要用途仍在於產能擴張和上下游產業鏈的延伸,在「智能豬場」方面的投入並不明顯。
其背後原因,還在於智能化養豬的可行性不強,沒有能落地實踐且成本合理的應用場景。比如,「豬臉識別」技術一度炙手可熱,宣稱可以為個體豬隻身份識別提供一種無接觸、全自動的解決方案。但由於生豬生長周期短,臉部變化大,識別模型訓練難度大,使得識別准確性並不能滿足「個體精準識別」的基本需要。
微豬 科技 產品經理、合夥人王瑞年曾撰文寫道:人工智慧養豬有其應用場景,但從實際操作來看,應用場景仍是養殖環節的某個或某幾個點,而非成體系的技術方案。因而,對於人工智慧養豬的暢想,都是對未來養豬的美好願景,都需要在養豬業的現實狀況基礎上從點到面到體系,一步步來。
互聯網大廠們如果沒有做好打10年攻堅戰的准備,那麼掘金萬億養豬市場的機會恐怕也只存在想像中。
④ 萬科為什麼養豬
實際上,在房地產市場逐漸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的過程中,各大房企都在布局多元化發展以尋求新的利益增長點,開啟了一場「美好生活」爭奪戰。
而萬科早在2018年,就將集團戰略升級為「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並把投資方向向農業領域拓展,謀劃了種養循環產業園項目,試圖打造飼草種植、種豬繁育、商品豬育肥和屠宰、食品加工和冷鏈物流為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
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各行各業都遭受到重創,房地產也不例外,選擇在此時入局養豬市場,或許可以幫助萬科實現業務多元化、分攤風險,並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而從2020年一季度的數據來看,據光大證券研究報告顯示,8家主要生豬養殖企業一季度營收和歸屬凈利潤均呈現大幅上漲狀態,8家上市公司一季度總共凈賺96億元。其中,又以牧原股份賺得最多,高達41億元,相當於月賺13.6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牧原股份的營收僅有81億元,毛利率和凈利率分別達到了64.53%、56.32%。
牧原股份更是在其旗下官方微信公眾號牧原招聘開出高薪招聘養殖技術類成熟人才養豬。據牧原招聘顯示,高級儲備幹部、高級獸醫研發工程師等崗位月薪均為4萬,上崗後綜合年薪可達48萬-200萬。
⑤ 上市豬企一季度業績股價雙跌,養豬暴富的風口過去了嗎
肉價觸底反彈升至21元/公斤 豬企股價逆勢飄紅
受豬價觸底反彈的利好影響,豬企上市公司股價回升。
巨星農牧等上市公司也迎來一波上揚行情。以巨星農牧為例,自5月20日起,截至今天(6月14日)上午收盤,該股最大漲幅達60%。
豬企股價逆勢上揚
有數據顯示,4月27日以來,巨星農牧、鵬都農牧、正虹科技、東瑞股份累計漲幅均超過20%。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今天大盤下挫1.6%,上證指數暫時守住3200點;豬肉板塊更是逆風向揚,該板塊上漲1.91%。
截至上午收盤,巨星農牧漲幅6.22%,傲農生物漲幅5.51%。順鑫農業、溫氏股份、天邦股份,正邦科技等漲幅均超過3%。
肉價時隔4個月重返21元
今年4月份以來,豬肉價格上漲。6月8日,全國豬肉平均批發價重新站上21元/公斤,這是今年2月之後,時隔4個月重新回到21元之上。國家統計局發布的5月數據顯示,當月豬肉價格環比上漲5.2%。隨著生豬產能逐步調整、中央凍豬肉儲備收儲工作有序開展,豬肉價格呈現探底回升勢頭。
在目前豬價下,養豬企業重新回到盈虧平衡點。據測算,4月出欄一頭生豬平均虧損248元,較3月少虧損79元。按照最新豬價測算,目前生豬養殖已基本達到盈虧平衡。
分析認為,按照生豬價格最低點為新一輪周期起點的劃分標准,本輪周期起點已經確認。而且國家多次對豬肉進行收儲、豆粕價格走高、養殖成本上升等因素,都為豬肉表現提供了條件。
開源證券表示下半年豬價高度可期,6-7月為生豬價格爬坡上行階段,7月下旬至8月豬價上漲動能或相對較強。若6-7月生豬出欄(屠宰量)相對平穩,後續生豬「供大於求」狀態將在下半年切換為「供小於求」,生豬價格或進入「需求拉動,供給挺價」的雙螺旋驅動價格上漲階段。
A股公司中,受豬肉價格大跌影響,一季報多數養豬企業出現巨虧,正邦科技、溫氏股份一季報虧損金額超過百億元,新希望虧損達到95億元。
媒體質疑去年年報虛增利潤39億
豬企股價向好之時,又有媒體發文質疑,由於在2021年財報中少計提39億元的存貨跌價准備,牧原股份疑似虛增利潤約39億元。
牧原股份證券部人士對外界回應:「減值損失是基於會計估計基礎上的會計處理,減值測試有既定的程序及方法,年審會計師要對測試過程和結果進行審計。公司2021年末進行減值測算過程中使用的育肥豬預測銷售體重為110kg,並非文中根據其他數據間接推算的118.7公斤。公司存欄生豬的可變現價值高於存欄生豬成本,不計提減值是根據減值測試結果做出的會計處理,完全符合會計准則的要求。」
2022年5月,牧原股份收到深交所關於公司2021年年報的問詢函,其中提及,報告期該公司對上述存貨均未計提跌價准備,要求說明原因及合理性。
此後牧原股份年審機構中興華會計師事務所就曾回復認為,牧原股份存貨的「可變現凈值」高於「存貨成本」,所以不需要「計提存貨跌價准備」。
據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牧原股份此前曾受到市場質疑。2021年3月13日早間,擁有8.8萬粉絲的大V「天地俠影」發表《牧原會是驚雷嗎?》一文,對A股生豬養殖龍頭牧原股份提出多項質疑。文章發布後,在資本圈引發激烈辯論。
⑥ 未來三年是否還能靠養豬賺錢市場前景怎麼樣
現在每家每戶基本上都吃得起豬肉,市場消費比重也就越來越高。如今很多農村地區也開始搞養豬場賺錢,小編家鄉就有一位搞養豬場的專業大戶,一共養了幾百頭豬,每年少說也是賺了10幾萬。那麼未來三年是否還能靠養豬賺錢?為大家介紹養豬成本及利潤分析如下:
一、未來三年養豬賺錢嗎?
1.養殖前景
2020年下半年,「二師兄」一路飈紅,高位運行的豬價讓人都不敢去菜市場了,現在很多人的觀念裡面,聽到豬價,必定認為的是會漲!但是這種勢頭會一直持續下去嗎?2021年養豬業利潤也會很大嗎?個人覺得,不是這樣!
很多人看著最近的養豬利潤還不錯,就紛紛跟風養殖,想從中分得一杯羹,但是今年與以往不同,有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存在。目前生豬最高價的省份是海南,價格為20.40-20.8元/斤,最低的是黑龍江,價格為17-17.4元/斤,還有上漲的趨勢。
2.豬仔成本費用:養殖場養豬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需要進豬仔,如果按照200元一隻來計算的話,就需要4000元的豬種費用。
3.養殖場建造費用:現在建造養殖場是比較費錢的,大概建造一個小型的養豬場需要3萬元左右,但是建好之後後期可以繼續使用的,還是很劃得來的。
4.養豬飼料成本費用:豬飼料成本是比較大的開資,一般需要達到2萬元左右。
按照以上計算方法去除成本費用以及其它費用,大概還能賺10萬元左右。
總結:以上就是有關於養豬成本利潤分析以及未來三年養豬賺錢相關內容介紹,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養殖戶。
⑦ 上市豬企一季度業績股價雙跌,養豬暴富的風口過去了嗎
豬肉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吃的一種肉類,所以有不少朋友對此也是特別關注的,最近一段時間上市豬企一季度的業績已經公布了出來,有很多朋友發現他們的整體業績並不是特別好,所以出現了業績股價雙跌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也引起了很多朋友的恐慌,那麼養豬暴富的風口是不是已經過去了呢?
通過以上的了解,最近一段時間出入下課有可能會繼續出現下降,但是在養豬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豬肉價格會呈現階段式的進行波動,這樣的情況也是比較正常的,所以養豬企業應該根據市場的規則來進行調整,保證自己能夠獲得更大的利潤。
⑧ 豬價跌破成本線,牧原縮水1300億,為何還有豬企斥巨資養豬
豬價下跌,公司開始虧損了,怎麼看都不應該擴大規模,養豬企業是不是腦袋傻了?我覺得並不是,一半是無奈只能擴張,另一半是等下一個周期;為什麼這么說呢?
養豬企業上市後,企業就不是一個人的了,所以業績很重要,規模非常重要,股東們只看到了這個情況,要求發展,所以這個時候虧錢也想著投資,等以後還要賺錢,真正懂養豬的很多人說了並不算,這樣就會給公司帶來比較大的壓力,如果是資金鏈條斷了,後邊就完了;如果堅持了下來,發展速度可能會更快些;
養豬是一個大行業,永遠都會存在,所以大企業要發展,要下個周期賺錢肯定也得一直擴大規模,除非是沒錢了;現在看牧原的利潤還是不錯的,公司放著那麼多錢,股東還有公司肯定也想繼續投資;而且當時為了打壓豬價,上邊也給養豬企業下了出欄的目標,所以也得擴大規模來完成了;
上市企業缺錢以後借錢還是很容易的,所以只要專注主業好好做一般都沒問題;再有真正的大股東們都在股市賺很多錢,高價的時候賣給散戶,股價低的時候又接回來,這樣他們優勢就很大了;
豬價現在下跌不賺錢,股市下跌是正常的,而且還會繼續下跌很多,直到下個周期豬價出現反彈;咱們散戶養豬人,淘汰弱殘,想辦法降低成本,控制好豬別發生非州豬瘟就能熬過去了;
豬價跌破成本線,牧原縮水1300億,為何還有豬企斥巨資養豬?
要知道牧原是老養殖企業,有豐富的養殖經營管理的經驗,他不比去年沖著養豬高額利潤和政府的補貼而來的企業,豬肉是國人的主要肉食品,現在有的豬企斥巨資養豬是聰明的做法,這批肥豬什麼時間出欄?是在春節前出欄,出欄時間恰好是肥豬價格高的季節,現在新湧入養豬業的新企業虧本慘重,基本沒有多少企業能夠有膽量和能力斥巨資養豬,養豬企業少了,競爭力減少了,春節豬肉價格就會恢復正常的價格,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這次肥豬價格持續下降,與養殖企業有很大的關系,這些企業不懂養殖業的經驗管理,是養豬業的門外漢,不懂就要交學費,門外漢是要交學費的,這些企業沒有經營過畜牧業生產,所以都是按照工業生產方式養豬。這些養殖企業一是在不適宜出欄的季節仍然大量養殖出欄肥豬,使市場肥豬長期保持供大於求的狀況,導致肥豬價格持續下跌。養豬人都知道,春節後到端午節前是一年中豬肉消費的淡季,也是一年中豬肉價格最便宜的季節,一般都要控制在這段時間內的肥豬出欄數,盡量減少肥豬的出欄。今年春節後在這段時間內新投資跨界養豬企業爭先恐後大量出欄肥豬,造成肥豬在豬肉消費淡季大量出欄上市,形成了肥豬供大於求的狀況,造成肥豬價格長期萎靡不振。二是養殖企業人為地增加豬肉消費淡季的豬肉供應量,一些養殖企業在春節後發現市場的肥豬價格持續下降,他們按照工業生產方法囤積可以出欄的肥豬進行繼續養殖,渴望在二次育肥期間肥豬市場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不知道大肥豬的出肉量比正常出欄的肥豬多,一般是兩頭大肥豬的出肉量相當於三頭正常出欄肥豬的出肉量,二次育肥使豬肉供大於求,價格就會持續下降。本來春節後就是豬肉的消費淡季,養殖企業的這個不當操作使萎靡不振的豬肉市場更加雪上加霜。三是生產沒有計劃,盲目擴產,盲目競爭導致肥豬的出欄數量大增。四是屠宰企業沒有按照市場規律對白條豬繼續降價,白條豬下降幅度小,導致豬肉的消費量沒有增加,銷售量不增,出欄肥豬大增,市場上豬肉價長期維持在高價位上,餐飲業被迫維持原來的銷售價格,導致豬肉消費量維持不變。
從年初開始,肥豬價格持續下降,早在一個多月前肥豬就已經虧本了,肥豬虧本主要是由於育肥仔豬費用高,一般占肥豬市場成本的40%左右,每斤肥豬的育肥仔豬費用就達到6元左右,如果銷售價格低於每斤13元就已經虧本了,仔豬的高費用造成了肥豬的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現在養殖企業是嚴重虧本,這次肥豬價格長期持續下降,養豬人是虧慘了,去年所賺的錢逐漸倒出, 現在國內生豬養殖數量仍然不足,根據統計,現在生豬養殖數量僅恢復到2017年的95%,我國每年生豬的正常遞增是5%左右,三年就是要在2017年的基礎上增加15%以上,所以按照正常發展速度,缺額在20%左右,因此,國內的生豬生產並沒有飽和,與正常發展速度比較,缺口還是大的,到秋季後進入豬肉消費旺季,肥豬供應的缺口就會顯示出來,豬肉價格是要上升的。國家只要現在把目前多餘的肥豬收購一部分,使市場供需達到平衡,肥豬價格很快就恢復到正常的價位。現在大肥豬存欄量已經大幅度減少,等待出欄的肥豬數量也不多,並且近期菲律賓、越南等東南亞地區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生豬產能也大幅度減少,這就使得這些國家不得不加大進口以滿足國內需求。不僅國外在著急「搶豬肉」,國內也會抓緊趁肥豬價格低的時期冷貯豬肉以供應激。一些養殖企業虧本慘重,有的已經沒有能力繼續從事於養豬,在這次競爭中將被淘汰出局,從事於原來的產業,熱錢將大量撤出養豬業。因此,不要認為現在的肥豬價已經跌破成本線,養豬是不會有人繼續養殖的,那你就錯了,現在是市場經濟,物價有下跌就有上漲,況且常規情況下春節是國內豬肉消費的旺季,價格是會大幅度的提高的,所以投資擴產是理智的做法。
重點原因有以下三點:
1,任何產業,都有自己的周期性,豬價跌破成本線,標志著上一輪谷峰的結束,未來將會有新一輪谷底的緩慢過渡,但最終依然會出現新的一輪行情。
2,生豬產業是我國的民生產業,和糧食產業一樣,同樣具備著國家重要的戰略意義。在2019年2020年,我國政府加大了扶持豬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政策,足以說明國家層面對於生豬產業的重視程度。
3,我國有13億公民,從最近這幾年的數據來看,我國每年的豬肉缺口大約在20%左右,若以我國近幾年的年消費豬肉平均量約5000萬噸計算,那麼缺口就是1000萬噸。那麼1000萬噸是什麼概念?它接近了美國的豬肉年產總量。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豬企其實依然存在著短缺。
硬剛需,況且是一輪一輪的,跌破成本價,會導致本少無支撐的小中養殖場倒閉關場,退出。到時又迎來一波上揚。
答:因為為下一茬打基礎,總不能停產,就像農民種地莊稼不收年年種,給大家算一下種地有多少收入。
從種小麥開始犁一畝地50元,肥料120元,自留種子需50元,買種子2塊5毛一斤需要80元,澆兩遍水也一畝地十跌度電,16元,打三四次邊農葯大概60元,收割機50元,按一畝地一千斤收,不算人工,算人公還培錢。
所以為啥豬價跌破成本線還要養豬決不能撂挑子
徐話說的好莊稼不收年年種一頓不吃餓得慌
有賺有賠很正常
人們常說十分鍾聰明用七分剩下三分留子孫
首先豬企有補貼,抗風險能力強。其次是現在國外又發生了豬瘟疫情,牛疫情,促使很多出口國家正在壓縮出口數量,這必然會造成新一輪的肉價上漲。由於前一段時間大肥豬和進口肉的增加,再加上消費的低迷,促使肉價下滑。還有一些游資的炒作進入到生豬和豬肉的正常規律周期,這也攪亂了豬肉的正常市場,所以大型豬企擴張是以備不時之需,防止再一次發生豬飛上天。
牧源是那裡的企業,那裡的老闆
如果我有資本我也會去養豬。因為在今天的飯桌上,豬肉出現的頻率已經超出大米了。這就決定有硬性的市場條件。再其次養豬如果在土地,山坡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它的飼料來源很廣泛,能夠控製成本。還有就是養豬可以自繁自養,也降低成本。現在就是要低成本,增加合理的人力,低風險養殖。不要投入大規模的資金。
牧原老總比您懂得更深更多,您這是咸蘿卜吃多了[what][what][what]
⑨ 「養豬」正成為科技大廠的新戰場
華為的「智慧養豬」項目方興未艾,對應的連鎖反應已經開始發酵。
金新農趁機釋放了生豬養殖向智能化邁進的信號,低迷多日的股價隨即開始上漲;唐人神公開表態稱智慧豬場管理平台正在有序推進,公司將全面推動智能化養豬;正邦 科技 和新希望也陸續對外表態,智能化、自動化養豬將是大勢所趨……
不出意外的話,繼網易、阿里、京東等互聯網企業跨界養豬,碧桂園、萬科等房地產企業進軍養豬業後,華為的「南泥灣」項目將再度把「養豬」推向風口。
人類對豬的馴化,據說已經有9000多年的 歷史 ,西漢第一位布衣丞相公孫弘在發跡前就有「海邊牧豬」的故事。但生豬的規模化養殖到了19世紀末才出現,所謂的現代化規模養殖僅有40多年的時間。
而中國的生豬養殖又有一些特殊:中國人每年要消耗掉5000多萬噸的豬肉,幾乎佔全世界總消耗量的50%,但中國養豬行業仍然以散養戶為主,市場前20企業的佔有率都不到10%,典型的「大行業、小公司」的格局。
為何看起來有些「畸形」的市場,偏偏在過去幾年中屢屢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以至於出現了上千家房企轉行養豬的一幕?
答案離不開「養豬」的高利潤。根據牧原股份發布的2020年度業績預告,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27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41.58%,平均一頭豬的利潤為1500元,相當於兩瓶貴州茅台酒的利潤。
僅僅將原因歸於養豬的「暴利」,恐怕還不足以吸引華為們的眼球,畢竟生豬行業每隔三四年的時間就會出現一輪豬周期:豬肉價格上漲——養豬行業擴產——生豬產能過剩——豬肉價格下跌——養豬大戶轉行——生豬供應下降——豬價再次上漲。倘若錯判了豬周期,哪怕是行業的頭部玩家也可能被迫出局。
真正誘導局外人魚貫而入的變數其實是「非洲豬瘟」。2018年出現的非洲豬瘟直接導致國內的生豬存欄量減少40%以上,豬肉市場隨後開啟了近3年的漲價潮,並深深改變了國內生豬養殖的市場格局:無情的「非洲豬瘟」迅速淘汰了散養戶,一直懸而未決的模式之爭也漸漸有了清晰的答案。
國內養殖行業主要有兩個流派,一是牧原代表的「自建自繁自養」的重資產模式,二是溫氏代表的「公司+農戶「的輕資產模式。
2020年以前,牧原的市值被溫氏牢牢壓制,但在2020年後卻出現了兩極化的現象,牧原的市值一路暴漲,溫氏的市值卻在持續下跌,最終拉開了2000億元的差距。個中原因並不難解釋,牧原對產業鏈的嚴格把控驗證了集約化、標准化在對抗不確定因素方面的優勢,而溫氏賴以生存的輕資產模式遺憾錯過了生豬價格持續上漲的紅利。
生豬養殖的重資產模式被深層次驗證,或許就是 科技 大廠們看到的機會。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養豬」幾乎是沒有技術門檻的生意,以至於「北大才子賣豬肉」的行為成了十幾年前的現象級新聞。這樣的偏見顯然成了一種常識,房地產企業的聞風而動就是最好的例子。
恰恰是房地產企業的「誠實」,讓外界看到了生豬行業復雜的一面。
2014年末的時候,喜歡定小目標的王健林宣布在貴州投資10億元,目標是建設30萬頭規模的土豬擴繁廠、屠宰加工廠和飼料加工廠。然而剛過了一年多的時間,萬達就放棄了自己的養豬計劃,彼時給出的解釋是:「蓋個十萬頭豬的豬場要幾個億,我們蓋個五星級酒店才多少錢?」
「不信邪」的許家印在萬達終止養豬計劃同年,高調宣布斥資3億元在貴州援建110個養豬農牧基地;到了2018年,萬科和碧桂園也按耐不住內心的沖動,紛紛開始部署養豬大業……結果告訴我們,看似不差錢的房地產企業只是在豬場內外反復試探,並未在「養豬」的征途上堅定的走下去。
並非是房地產企業不貪戀養豬的暴利,而是踏出了半隻腳便感知到了養豬的水有多深。
以2020年賺的盆滿缽滿的牧原為例,沉甸甸的成績單可謂在資本市場出盡了風頭,關於牧原的58份研報都給出了「買入」或「增持」的評級。可稍微細究下牧原的經營狀況,諸如大股東頻繁的股權質押、短期借款比例較高、業績增長的不確定性等內部問題,遠沒有奠定與市值匹配的市場地位。
確切地說,牧原的暴漲有一定的運氣成分。對於一家市場份額僅有3%的龍頭企業,想要在市場中上演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還需要給出足夠的硬實力。比如當豬肉的價格下行後,養殖企業的利潤空間註定將被壓縮,而在非洲豬瘟常態化的局面下,圍繞安全防控的剛性投入將不斷增加,牧原們如何繼續保持領先態勢?
經濟學給出的答案是降低成本,以低成本作為穿越「豬周期」的籌碼。
牧原們尋找的路徑是提升生產效率,對應的例證也有很多。牧原曾經以不低於2萬的月薪在部分高校中招攬人才,目的正是吸引高素質人才進入養殖業,補充生豬行業所欠缺的智力資源;同樣的道理,金新農、正邦 科技 、唐人神等在華為曝出進軍「智慧養豬」消息後的動作,也在某種程度上證實了養殖業的訴求。
網易、阿里、京東、華為等 科技 大廠先後推出的「養豬計劃」,出發點或許是為了解決牧原們的切膚之痛。
網易的「養豬」充滿了小資情懷。據說是燙火鍋時吃到了一份可疑的豬血,丁磊萌生了自己去養豬的想法。不管這些故事是否屬實,單就網易味央最近的戰略方向來看,選擇的終歸是一條對外賦能的路。
阿里、京東等與「養豬」的淵源,甚至可以歸結為To B的產物。在互聯網向To B轉型的大背景下,無論是阿里雲的AI養豬,還是京東數科的「豬臉識別」,本質上都是以新技術對傳統的養殖模式進行改造。
華為似乎也沒有例外。按照華為在2020農牧數智生態發展論壇上的演講,所謂的「智慧養豬」無外乎向豬場輸出ICT技術,包括感測器、物聯網技術以及背後的人工智慧演算法,重心在於豬場設施的升級。
簡單來說,房地產企業進軍養豬行業的考量可能是從中分一杯羹,而 科技 廠商的目的在於賺豬場的錢。如果說房地產企業是牧原們眼中的「野蠻人」, 科技 廠商則善意地拋出了合作的橄欖枝。
作為養殖「門外漢」的 科技 廠商,能否撬開豬場的大門呢?至少可以找到兩個有利的積極信號。
一是網易味央和浙江基投的合作,後者將承擔味央豬場的投資和建設。經歷了「自建自繁自養自銷」的重模式後,網易味央有意將模式進一步變輕,即向合作夥伴輸出養殖模式,自身專注於營銷和運營。諸如浙江基投等玩家的加入,某種程度上預示著網易 探索 出的養殖模式和商業模式已經被外界所接受。
二是牧原、溫氏等頭部企業的表態。比如牧原曾多次向媒體開放「智能化養豬場」,特別是在非洲豬瘟爆發時採用巡檢機器人進行消毒、監控等工作。雖然牧原等頭部企業尚未透露和 科技 廠商合作的消息,單就彼此對「智慧養豬」模式的理解來看,豬場的智慧化轉型中終究繞不過華為、阿里、網路等 科技 企業。
只是需要釐清的是,目前「智慧養豬」只是一種共識性的存在,尚未成為生豬行業的主流模式。即使是溫氏、牧原、新希望等養殖規模最大的頭部企業,資金的主要用途仍在於產能擴張和上下游產業鏈的延伸,在「智能豬場」方面的投入並不明顯。華為、阿里等「養豬新勢力」,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站在 科技 廠商的立場上,「智慧養豬」可能不是一條容易走通的路,卻是不可錯失的藍海市場。簡單算一筆經濟賬的話:2020年末國內的生豬存欄為4.07億頭,豬舍的成本在1000元/頭左右,可以說是名符其實的千億級市場。
何況從潛在的市場趨勢來看,並不缺少短期內破局的可能。
一方面,生豬期貨已經於2021年初在大商所上市,參考美國生豬養殖規模的集中化進程,生豬期貨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型養殖企業可以通過生豬期貨規避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進而不斷倒逼中小散戶退出市場。至少在美國推出生豬期貨的20多年裡,5000頭以上特大型生豬養殖場的存欄量佔比從20%提升至74%,國內不無存在依靠生豬期貨加速集中化進程的可能。
另一方面,規模化生產將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平穩的市場供應,繼而平抑「豬周期」,迫使生豬行業的競爭重心轉向生產成本和生產效率。而「智慧養豬」的想像空間在於: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將人解放出來,不僅減小了疫情等不確定風險,也將加速豬場向標准化、無人化過渡。在國內生豬行業開啟集中化進程的背景下,「智慧養豬」註定是牧原們跳不過的必選題。
也就不難理解華為在這個時間節點進軍「智慧養豬」的動機,中國養殖業持續千年的「小農模式」正在出現瓦解的裂痕,生豬養殖的現代化、規模化、標准化已經是 社會 上下的主流意志,此時進場無疑是拿到先手棋的絕佳時機。
可以預見的是,華為絕非是最後一個宣布「養豬」的 科技 大廠,當國內生豬養殖的市場格局進一步明晰,還將有越來越多的 科技 玩家湧入。
⑩ 神奇的湛江首富,及公子哥的資本「迷局」
2020年12月15日,連續吃了14個跌停板的「絞肉機」——仁東控股,一早開盤便被巨量的賣盤,封死在跌停板上。
開盤3分鍾之後,一股神秘游資進場掃貨,短短37秒的時間,即將仁東控股,從跌停板,直接拉升至漲停板。
隨後,仁東控股被死死封在漲停板上;與此同時,前期被套牢的股東,一時間如作鳥獸散,在漲停板上割肉止損。
與內蒙古前首富霍慶華的公子,33歲的仁東控股實控人——霍東(詳見:《內蒙古首富的「墜落」,和公子的「過山車」!》),死守仁東控股不一樣;湛江首富陳華的公子,32歲的京基實業掌門人——陳家榮,則選擇了在漲停板割肉止損。
這一天,京基集團出逃了1.6億元,將持股比例降至4.99%,僅剩市值4.3億元;加上上半年減持的5000萬元,4年前不到10億元的投資,目測已經虧損了3.6億元。
由此可見,仁東控股已經不僅是散戶「絞肉機」,它同樣是大股東「收割機」。
陳家榮,湛江首富陳華的大公子,一個年輕的資本獵手。
他曾在資本市場頻頻出手,作為門口的野蠻人,「血洗」過康達爾的董事會;而此次,陳家榮在仁東控股上馬失前蹄,也並非第一次失手資本市場。
那麼,這個年輕少帥有著怎樣的資本迷局?他的首富父親,曾經拉著美國總統來站台打廣告的陳華,又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
一、
1966年,陳華在湛江吳川市蛤嶺村出生。
陳家祖祖輩輩靠捕魚和務農為生,生活極其貧困。
讀小學時,全班54個同學,只有陳華買不起紅領巾,每次升國旗,陳華都躲在樹底下,不敢參加。
10歲那年,父親出海捕魚,不幸被機器撞倒,鮮血直流。
聽到消息的陳華,帶著7歲的弟弟,一路狂奔,把父親抬回來。
回來的路上,大雨滂沱,看著奄奄一息的父親,陳華和弟弟陳輝放聲痛哭。他不知道為什麼生活會如此艱難,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改變貧困。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陳華只得幫助父母,承擔生活的壓力,經常下地幹活,下海捕魚。
1984年,家裡實在沒有錢交學費了,18歲的陳華,只能輟學。
聽在海南昌江縣的親戚說,那裡有泥水工可以做,陳華帶著弟弟,揣著借來的10元錢,來到了海南。
誰知泥水工的活被別人做了,總不能空手而歸,陳華就四處找活干,在一個茂名人開的石場,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兄弟倆不怕苦、不怕累,打石頭、搬水泥、推車子,臟活累活都幹了。
半年下來,兄弟倆帶著500元回到家。母親看著兩個又黑又瘦的孩子,差點沒認出來,一把老淚奪眶而出。
還完家裡的債務,500元已所剩無幾。
1985年,春節剛過完,陳華想去深圳找事干。聽到消息的姐姐,主動找到陳華,借了20元給他做路費。
就這樣,陳華又帶著弟弟,來到深圳,希望在這片熱土上,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二、
沒背景、沒知識、沒文化,三無人員陳華,只能去工地做苦力。
當時也是僧多粥少,找活乾的人多,而活卻很少。工地一個月只能開十來天的工,每天只能掙5元,一個月最多也就掙個60元。
除去日常開支,一個月下來所剩無幾。當時,陳華的夢想,就是能賺到2萬元,回老家蓋個房子,再買一台黑白電視機和收音機。
這樣的收入,顯然離夢想還很遠。
窮則思變,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
於是,工地不開工的時候,陳華就去一戶一戶敲別人家門,主動找活干。
1986年12月16日,陳華來到深圳羅湖黃貝嶺的貝嶺居敲門找活,當他一路敲到5樓的時候,一個戴著眼鏡的先生問他:你有沒有水磨機?
陳華敏銳的意識到,有活幹了。
雖然手頭上沒有,陳華還是開口說有。聽說有,這個先生給他寫了一個字條,讓他去朱經理的人。
第二天一早,陳華在一個工地上找到了朱經理。看到字條,朱經理給了他一疊厚厚的圖紙。
看不懂圖紙,陳華找了一個做工程的老鄉,想幫他把項目承包下來,自己打份工就行了。
老鄉覺得陳華為人老實,也不想坑他,還是幫他把工程接下來了。就這一單工程,陳華賺到了7000元。
收到錢的陳華,高興地睡不著覺,在無意之中,他找到了做生意的感覺。
有了第一桶金和經驗,陳華成立了工程隊,當上了包工頭。
經過幾年打拚,陳華在深圳小有名氣。
1993年底,一個朋友找到陳華,告訴他深圳梅林那裡有一個業主,手上有一塊地,但沒有錢,正在找人合夥開發。
做了多年包工頭的陳華,知道這是一個進入房地產行業的絕好機會,於是就把合作給談了下來。
1994年12月,陳華以8888萬元注冊資本,成立了深圳市京基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正式進軍房地產。
三、
當時,陳華一無資本、二無資金、三無人才,又是一個三無人員,公司也是標準的皮包公司。
「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是陳華多年來的信條。
沒人懂設計,陳華就找到會做設計的朋友,直截了當地說:我沒錢給你,將來送你一套房做設計費。
拿到圖紙,找到材料供應商,都是一樣的套路,先賒貨,後給錢。
就這樣,通過借雞生蛋的辦法,陳華硬是把一件看起來不可能的事,給干成了。
房子蓋好之後,陳華又想如何把房子賣出去。
陳華的這個樓盤叫金梅花園,與當時非常出名的蓮花北小區,隔了一條北環大道。
陳華靈機一動,花了3000元,在《深圳特區報》做了一個小廣告,廣告語寫著: 離蓮花北僅一步之遙 。
廣告一經發出,陳華的電話就被打爆。第一次「蹭熱點」營銷,就讓他嘗到了甜頭。
陳華的經商和營銷的天賦,在這一個樓盤中,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揮。
金梅花園這個項目,讓陳華在深圳的房地產市場站穩了腳跟,獲得了此後拓展的資金和經驗。
1995年,陳華再接再厲,又在深圳開發了薜荔花園,這是一個舊改項目,又再一次讓他在深圳此後的舊改項目中,佔有一席之地。
此後,陳華陸續在深圳梅林開發了幾個名盤——碧雲天、碧華庭居等,這些大大小小的樓盤,見證著京基一步一步壯大。
2002年,陳華走出梅林,開發了深圳碧海雲天這個樓盤。
樓盤還沒有落成,陳華就在琢磨著給這個樓盤找一個代言人。
在一次會議上,高管們一致商定請香港的周潤發來代言,無奈沒有檔期。陳華腦洞一開,為什麼不能請美國的前總統柯林頓前來助陣呢?
陳華提出這個想法,高管們都以為他是異想天開。
一向「想好就干,沒條件創造條件上」的陳華,馬上託人聯系了美國的《商業周刊》。
一波三折,最終在《商業周刊》的幫助,陳華順利請到了柯林頓。
但由於美國前總統造訪深圳,還只是為了一家民營企業,這在中國外交史上是第一次,審批流程相對比較繁瑣。
2002年5月23日,在碧海雲天開盤20天後,美國前總統姍姍來遲,發表了30分鍾的演講。
京基地產這次創新性的營銷,在國內引起了轟動,足以寫入商學院經典案例。
嘗到總統營銷的甜頭,陳華如法炮製,不斷製造噱頭,增加京基地產的知名度和江湖地位。
2004年4月的博鰲亞洲論壇,京基花巨資成為了贊助商,陳華獲得了一次演講的機會。在會議上,陳華又和美國的前總統老布希緊緊抱在一起,再次成為了媒體的焦點。
2004年12月,京基地產成立10周年,陳華又把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的前首相——梅傑,請來助陣,並為他在大梅沙的五星級酒店奠基站台。
這一招,陳華屢試不爽。
2011年,京基的商業經典之作,主樓高441米,時任深圳最高大樓——京基100封頂,陳華請來了龍永圖、楊利偉、劉翔等明星,前來助陣。
2014年,在京基房地產的20周年慶典上,陳華同樣邀請了英國的前首相——布朗,前來助陣。
這個湛江農村出生,高中輟學的窮小子,在中國的營銷史上,硬是打出自己的一個流派——總統營銷。後有沒有來者不知道,但前無古人是一定的。
四、
2014年,京基的發展,也達到了一個頂峰,全年銷售額達到了70億元。
雖然與一線房企相距甚遠,但這個成績,也足以在深圳二線房企中站穩腳跟。
彼時,深圳一高官落馬,善於總統營銷的陳華,也歸於沉寂。
陳華一手創造了京基的地產帝國,橫跨住宅、商業、酒店多種業態。當他隱於幕後之時,屬於富二代們的時代來臨了。
陳華的大公子,1988年出生的陳家榮,在父親的栽培之下,於2012年畢業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大學畢業之後,陳家榮回到國內,在平安證券的投行部工作。
這份短短2年的工作,讓陳家榮熟悉了中國的資本運作之道。
2014年,陳家榮回到家庭企業京基地產,頭銜也由「總裁助理」,逐漸過渡到「副總裁」。
陳家榮想利用在投行的工作經歷,給父親打下的江山,來獲得更低的融資渠道。而在此之前,陳華的基本上是利用自有資金,滾動開發樓盤,極少借貸。
有多少錢辦多大的事,雖然讓京基地產走得極為穩健,但也極大的限制了自身的發展。
以京基地產接班人示人的陳家榮,正在改變這樣一種模式。與父親在資本市場的保守不同,陳家榮顯得更加激進。
在陳家榮進駐京基地產一年前,也就是2013年9月,林志與陳木蘭等13個自然人賬戶,在A股二級市場悄悄買入康達爾的股票,這是陳家榮在資本市場最早布下的棋局。
短短的3個月時間,13個自然人賬戶持有康達爾已經達到了15%,相當於三次舉牌(舉牌:為了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防止機構大戶操縱股價,收購流通股份5%時需要公告)。
康達爾的實控人和董事長——羅愛華,還沒有意識到一個大鱷已經悄悄向她靠近。
沒多久,羅愛華就因職務侵佔罪,被警方帶走,並被立案調查。
但法院並沒有起訴羅愛華,2014年11月1日,羅愛華辭去了康達爾總裁職務,由其80後女婿接任。
2015年6月,林志等人的持股比例達到了19.8%,羅愛華這才意識到,林志等人並不是財務投資人那麼簡單。
發現了威脅之後,羅愛華領導的董事會,迅速拒絕了林志派駐董事的提案,予以本能的反擊。
很快,陳家榮就露出他的「獠牙」。
2015年8月,京基與林志結成了一致行動人,總持股比例達到了24.7%。
羅愛華這才發現,她的真正對手,並不是什麼林志,而是京基的陳家榮。
康達爾的董事會立刻剝奪了林志等人的股東權利,要求林志和一致行動人改正違法行為,將持股比例下降到5%以內。
12月,雙方矛盾再度升級。
京基和林志將康達爾董事會告上法庭,要求判決董事會做出的決議違反法律而無效。
2016年2月,林志等人將股票悉數轉讓給了京基,京基也繼續在二級市場上增持康達爾。
到了2016年6月,京基持有康達爾的股票達到了31.65%,與羅愛華持有的31.66%,僅一步之遙遠。
隨後,這種狀態保持了兩年之久。
2018年8月3日,京基再次打破了平靜,擬以24元每股的價格,要約收購康達爾10%的股份,以獲得康達爾的控制權。
但這個收購計劃並未獲得康達爾通過,董事會認為京基不具備收購上市公司的主體資格。
僅僅10天之後,羅愛華因為涉嫌背信上市公司利益,再一次被警方帶走。
隨後,康達爾多次召開會議,董事會上的11名董事,有10名來自京基的提名,完全被陳家榮控制。
京基的要約收購再次提上議事日程,2018年11月2日,京基獲得了康達爾41.65%的股份。
陳家榮如願以償,花了34.7億元,將一家上市公司收入囊中。
康達爾是一家老牌的深圳企業,與深圳同歲,主業是養豬。
陳家榮為何會看上一個養豬的上市公司?原因為他,在深圳長期發展,康達爾手上有著價值百億的低價土地,這才是陳家榮的慧眼所在。
陳家榮血洗康達爾董事會,與姚振華收購萬科發生在同一時期,精彩和慘烈程度,絲毫不亞於「寶萬之爭」。
但由於「寶萬之爭」占據輿論高地,最終姚振華的收購計劃夭折,而躲在姚振華後面的陳家榮,則順利地把康達爾給吃下來了。
這是陳家榮歷時最長的一場收購戰,也是最成功的一次。
然而,除此之外,在資本市場長袖善舞的陳家榮,也多次折戟沉沙。
五、
陳家榮不僅僅將目光鎖定在A股,港股同樣也是他的用武之地。
2015年,陳家榮曾經聯合另一位深圳的富二代——香江集團的劉根森,耗資3億港元,入股香港上市公司先傳媒。
這家公司後面改名為KK文化,陳家榮一度增持到第一大股東,並當上了KK文化的董事會主席。
但到了2018年底,陳家榮拋售了KK文化的所有股份,並辭去了董事會主席的職位。
而他拋售時,KK文化的股價,只有他入股時的一半。
然而,KK文化的虧損,對陳家榮來說,只能算是毛毛雨。
當他遇到最強「韭菜收割機」——蔡文勝時,這個年輕少帥也成了一茬綠油油的韭菜。
2016年12月15日,蔡文勝的美圖公司在香港上市。陳家榮砸下9.2億港元,以每股8.5港元的價格,認購了美圖1.09億股,成為美圖的基石投資者。
2017年6月,陳家榮再次斥資34億港元,在場外掃貨4億股。而此時,蔡文勝的兒子以及早期投資者,幾乎盡數退出,陳家榮成為了一名光榮的「接盤俠」。
有網友總結了人生三大悲:炒股炒成股東,炒房炒成房東,泡妞泡成老公。三大悲的根本原因,都是因為被套了。
陳家榮炒美圖,也炒成了股東。2020年,陳家榮當上美圖的非執行董事,成了名副其實的被套股東。
連年巨額虧損的美圖,現在股價只有1.5港元,和當初陳家榮入股時候的8.5元相比,已經跌去了82%。
只能說,姜還是老的辣,京基少東家在蔡文勝面前,還是太嫩了。
而如文章開頭所述,陳家榮的仁東控股連續13日跌停,發生「地天板」封死漲停時,倉皇出逃,則是陳家榮的第三個投資敗筆。
陳家榮在港股也並非一無所獲。
2018年4月,走投無路的樂視,將手中持有的17.83%的酷派股份,以8.08億港元的總價,轉讓給了威日創投。
實際上,威日創投的實控人,正是陳家榮。
隨後,陳家榮又將酷派的股份,轉讓給了弟弟陳家俊。
陳家俊是陳華的二公子,一名90後,南加州理工大學金融碩士畢業。大學畢業之後,他一直在京基百納商業管理公司擔任副總裁。
酷派也曾是深圳紅極一時的手機廠商,日漸沒落之後,手中的土地價值連城。
陳家俊也如願當上了酷派的董事會主席及執行總裁,酷派的董事會也是清一色的京基人。執掌酷派後,對京基地產來說,那些土地也如探囊取物。
六、
窮山溝出來的陳華,憑一己之力,打造出了京基的地產帝國,成為了湛江的常年首富。
陳華的大公子陳家榮和二公子陳家俊,自小家境優渥,享受到了國外的優質教育。
與陳華不加杠桿,不借貸經營的保守相比,兩位學歷光鮮的公子哥,則更喜歡在資本市場上四處出擊。
作為京基集團的接班人,長子陳家榮則更為兇狠,成為「站在門口的野蠻人」,一舉拿下康達爾的控制權。
但在港股上,陳家榮則屢戰屢敗,成為了美圖的最大接盤俠。除了在酷派上略有所獲,在其它幾個港股上,則鮮有勝績。
陳家俊在A股和港股上的諸多布局,也讓人眼花繚亂,成了讓人看不懂的資本迷局。
陳家榮的是非成敗,目前尚未有定論。
但有一點,他是成功的,那就是投胎。
牛頓曾經說過: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這句話,對陳家榮和陳家俊來說,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