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證監會問函上市公司提供材料不完整在期限內未補充的證監會可以對其什麼處罰
信息披露義務人未在規定期限內報送有關報告,或者報送的報告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中國證監會按照《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條處罰:發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義務人未按照規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以三十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並處以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發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義務人未按照規定報送有關報告,或者報送的報告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以三十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並處以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發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義務人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指使從事前兩款違法行為的,依照前兩款的規定處罰。
⑵ 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工作考核期內存在哪些情形的不得評為A
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辦法(2020年修訂)》第二十四條規定,上市公司在考核期內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其信息披露工作考核結果不得評為A:
(一)年度財務報告或半年度財務報告被注冊會計師出具非標准審計報告;
(二)最近一個會計年度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上市的公司,上市當年營業利潤比上年下滑50%以上或上市當年即虧損(上市時尚未盈利的創業板公司,不受本款「上市當年即虧損」的限制);
(三)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公司實現的盈利低於盈利預測數(如有)的80%;
(四)公司因違規行為被深交所出具監管函或約見談話;
(五)因涉嫌違反相關證券法規,公司被有權機關立案調查;
(六)董事會秘書空缺(包括指定董事或高級管理人員代行董事會秘書職責以及由董事長代行董事會秘書職責等情形)累計時間超過三個月;
(七)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受到中國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行政處罰、深交所公開譴責或通報批評處分,或被深交所出具監管函累計二次以上;
(八)因涉嫌違反相關證券法規,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被有權機關立案調查;
(九)未按照規定及時披露年度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審計報告或鑒證報告,或者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出具非標准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
(十)深交所認定的其他情形。
考核期間不滿12個月的上市公司原則上不得為A。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因政策類問題存在時效性,有關回答請以官網發布最新內容為准。
⑶ 中小板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存在哪些違規情況下,會被深交所予以公開譴責
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公開譴責標准》第八條規定,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存在下列違規情形之一,且情節嚴重的,本所予以公開譴責:(1)將募集資金用於投資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借予他人等財務性投資,或者直接或間接投資於以買賣有價證券為主要業務的公司,涉及金額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金融類企業除外);(2)變更募集資金投向,未按規定履行審批程序和信息披露義務,涉及金額超過人民幣1億元或者超過募集資金凈額30%。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因政策類問題存在時效性,有關回答請以官網發布最新內容為准。
⑷ 深交所公開譴責處分泰禾集團及相關當事人,該事件對企業經營造成了啥影響
深圳證券交易所對泰禾及其相關各方的董事長兼總經理兼董事長黃其森、劉向民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泰禾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兼董事會秘書黃其森,按照《關於對泰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相關當事人給予公開譴責處分的決定》,公司的劉向民因違規深圳股票交易所的《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管理准則第十二條——懲戒執行》而被深圳證券交易所公開譴責。
⑸ 交易所公開譴責處分嚴重嗎
法律分析:上市公司最近十二個月內受到過證券交易所的公開譴責的嚴重後果一般而言,交易所針對上。上市公司最近十二個月內受到過證券交易所的公開譴責的嚴重後果。一般而言,交易所針對上市公司的紀律處分和監管措施共有通報批評、監管關注和公開譴責三種。
法律依據:《稅務法》 第八十二條 稅務人員徇私舞弊或者玩忽職守,不征或者少征應征稅款,致使國家稅收遭受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稅務人員濫用職權,故意刁難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的,調離稅收工作崗位,並依法給予行政處分。稅務人員對控告、檢舉稅收違法違紀行為的納稅人、扣繳義務人以及其他檢舉人進行打擊報復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⑹ 被紀律處分的上市公司對股價是利空還是利好
滬深交易所堅持證監會「四個敬畏、一個合力」工作要求,以促規范、穩監管、維權益、防風險為核心目標,以紀律處分為重要抓手,對證券市場各類違規行為及時「亮劍」,強化監管職能,提升監管水平,持續推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深交所全年共作出紀律處分決定書215份,較2018年154份增長39.61%。其中,對上市公司及責任人作出決定書197份,對債券類發行人及責任人作出決定書9份,對會員作出決定書9份。
隨著處分案件的增多及日益復雜化,在總結監管經驗的基礎上,深交所紀律處分呈現以下特徵:
一是持續做好依法依規監管。2019年,深交所進一步優化自律監管規則體系,啟動對《上市公司規范運作指引》等規則的修訂工作,在引導上市公司持續做好信息披露、強化公司治理建設的同時,充實紀律處分監管依據,讓紀律處分「有規可循」。
二是對「關鍵少數」予以精準監管。針對因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長等關鍵主體主導的上市公司違規案件,深交所通過完善責任認定規則,注重區分個人行為與公司行為,突出對違規行為決策者、主要負責人的責任追究,避免「一刀切」式監管,持續提升紀律處分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三是進一步擴大處分主體范圍。深交所將上市公司、債券發行人、會員等市場主體均依法依規納入監管范圍,並首次對在股票質押業務中違規的9家會員,採取3個月至9個月不等的暫停股票質押回購交易許可權處分,防範潛在的質押風險,實現監管的「全方位覆蓋」。
四是上市公司及相關責任人仍為監管重點。深交所全年共對112家次上市公司和693人次相關當事人予以紀律處分,較去年分別增長31.76%和13.42%。其中,對39家次上市公司及203人次責任人員予以公開譴責,以處分促規范,向監管要動力,著力提升上市公司質量。
五是紀律處分種類更為豐富。除常規的通報批評之外,公開譴責、公開認定不適合擔任相關職務、暫停交易許可權等紀律處分的適用頻率有所提高。全年共計對13人次嚴重違規的董監高予以公開認定不適合擔任相關職務,並首次對會員採用暫停交易許可權的處分。通過適當運用公開認定等資格罰,提高了市場主體違規成本,強化了紀律處分懲戒力度。
堅持依法依規治市 提升精準監管能力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內容是投資者行使知情權、做出投資決策的重要基礎。交易所應以投資者需求為導向,加強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效性的監管。
2019年以來,部分上市公司在其公告中惡意隱瞞、蹭熱點、炒概念,引發了投資者和公共媒體質疑,影響公司股價及成交量,對市場造成惡劣影響。交易所應及時問責,嚴肅處理重大事項披露違規案件,引導上市公司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切實做到真實、准確、完整。
而重組業績承諾、增持承諾等公開作出的承諾,不僅是承諾人與上市公司間的約定,也是關繫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實效和經營實效的重要環節,往往對投資者的決策和交易產生重要影響。部分當事人在作出業績承諾或增持計劃時,未審慎評估其履行能力,對投資者造成誤導。為保障投資者合法權益、強化重組效能監管,交易所應通過紀律處分等督促市場主體誠信行事,處分違反承諾的案件。
年度業績對公司股價及投資者決策可能產生重大影響。2019年部分上市公司在其業績預告、業績快報中披露的凈利潤與其年度報告中經審計的凈利潤存在較大差異,其中一些公司還存在「業績變臉」等情況。對此,交易所應嚴格適用業務規則,對此類案件中的上市公司及相關責任人予以處分。
可以說,交易所發出的多份紀律處分決定書,是對市場違規者的警示,也是維護廣大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答卷。2020年是中國資本市場的「三十而立」之年,監管部門應認真學習貫徹新《證券法》,夯實自律監管制度基礎,優化紀律處分工作程序,提升紀律處分針對性、透明度和公信力,為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砥礪奮進。
所以說,肯定是利空。
⑺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的後果
法律分析:信息披露制度是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制度基石,也是維護投資者知情權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國證券法及相關法律、法規、行業規定均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以及違規披露進行了常規定義和處罰規定。證監會近年來也不斷加強對上市公司真實信息披露的督促。那麼哪些內容應該作為披露的信息,哪些行為應被視為違法違規的披露行為,哪些主體因此可能產生相應經營風險,上市公司及相關從業者都應當進一步了解並引起重視。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 第一百九十三條 違反本法第五十六條第一款、第三款的規定,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或者誤導性信息,擾亂證券市場的,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二十萬元的,處以二十萬元以上二百萬元以下的罰款。違反本法第五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在證券交易活動中作出虛假陳述或者信息誤導的,責令改正,處以二十萬元以上二百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依法給予處分。傳播媒介及其從事證券市場信息報道的工作人員違反本法第五十六條第三款的規定,從事與其工作職責發生利益沖突的證券買賣的,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買賣證券等值以下的罰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二百零三條 公司不依照本法規定提取法定公積金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責令如數補足應當提取的金額,可以對公司處以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⑻ 對上市公司的公開譴責有效嗎上市公司遭受公開譴責有哪些影響
對上市公司的公開譴責有效嗎?上市公司遭受公開譴責有哪些影響?
隨著深交所發布實施《主板上市公司公開譴責標准》,明確主板上市公司公開譴責的認定標准,至此深市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公開譴責標准全部公布實施,這是深交所進一步健全完善多層次自律監管機制、提升自律監管透明度的重要舉措。
《主板上市公司公開譴責標准》分為總則、信息披露違規、規范運作違規和附則四章,共十八條。適用范圍上與中小板、創業板保持一致,僅適用於對深市主板上市公司實施公開譴責,不包括對主板上市公司的通報批評以及對股東、實際控制人和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等其他主體的紀律處分。
深交所相關負責人介紹,《主板上市公司公開譴責標准》具有以下特點:一是聚焦監管重點,通過梳理近年來的違規示例發現,公司違規主要集中於重大交易、關聯交易及資金佔用、違規擔保等重大事項的信息披露違規。《主板上市公司公開譴責標准》明確了上述重點違規行為的公開譴責認定標准;二是量化板塊差異,《主板上市公司公開譴責標准》在充分借鑒中小板、創業板公開譴責標準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板塊差異,結合主板公司的規模、特點,明確了部分違規觸發標準的絕對金額,並特別增加了關聯交易信息披露違規的具體認定標准;三是落實退市制度改革,將欺詐發行、重大信息披露違法及其他未按規定披露重大事項導致公司股票被終止上市或者被暫停上市等違法違規情形納入公開譴責范疇;四是明確復核機制,明確上市公司可在收到深交所公開譴責決定之日起的15個工作日內根據相關規定申請復核,保證紀律處分的公平公正。
此次《主板上市公司公開譴責標准》的制定公開透明,堅持開門立規,規則制定期間通過業務專區向深市主板全部上市公司徵求了意見。經過認真梳理研究,吸收採納了其中的合理意見。
深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深交所著力構建簡明、高效、開放的多層次自律監管規則體系,多渠道提高監管透明度,實現規則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公開。未來深交所將繼續以投資者需求為導向,進一步健全完善規則體系,探索建立事中事後監管新機制,提高監管法治化水平,切實履行依法依規監管和陽光監管職責。
公開譴責制度在我國資本市場並不是新生事物,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它就已經在滬深交易所主板市場上實施。10多年來,受到兩家交易所公開譴責的公司已達數以百計。藉助於信息傳播的發達,「公開譴責」儼然成為社會經濟生活領域中的一個熱門詞彙。通過檢索搜索引擎和相關資料庫可以發現,對上市公司公開譴責的關注以及由此產生的信息反復傳播,使其數量之多超過了政治和外交領域的譴責。而對於一種聲譽制裁而言,信息的有效傳播是關鍵的一步。
從我國證券市場的執法機制來看,在證券訴訟尚不健全的背景下,公開譴責作為一個執法機制,發揮了其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規范運作等領域的作用,承擔了重要的任務。然而,無論是公眾的直覺,還是已有的一些實證研究均表明,公開譴責不具有足夠的懲戒效果,也就不能對違規行為形成有效的預防。
一、公開譴責的作用機制:聲譽制裁與聲譽損失
為了理解公開譴責的作用機制,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作為一個商業組織和市場主體,交易所為何以及如何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管。眾所周知,證券交易所市場主要買賣金融產品(股票、基金、固定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產品、衍生品等)。類似其他任何一種市場,為了避免被買賣雙方拋棄,市場組織者會竭力避免成為檸檬市場(lemons market),維護自己的商業聲譽。因而,即便沒有對交易所的行政監管,交易所為了提升自身競爭力,也有動力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管。在監管方式和手段上,交易所也並無新意:一是建立質量合格標准,即通過上市和退市制度篩選公司,以控制質量底線;二是敦促其持續性信息披露,以減少信息不對稱。在此基礎上,交易所就成為了公司質量的潛在的擔保方(非擔保法意義上),在聲譽上兩者是綁定的。因此,也就不難理解,某些公司會宣傳本公司是某某交易所上市公司,有交易所會宣傳自己是「藍籌股市場」。而這種聲譽上的綁定,反過來,又進一步強化了監管的必要性。
交易所競爭背景下對自身商業聲譽的維護,這一邏輯,對滬深交易所完全適用。實踐中,滬深交易所在融資端面臨香港市場、美國市場的競爭;在投資端,面臨房地產、信託、銀行理財產品、民間借貸市場的全方位挑戰,維護市場聲譽的壓力前所未有。除此以外,在境內市場,滬深交易所在上市公司監管方面承擔了更多的公共責任,還有必要維護自身的公共聲譽。這首先是因為,我國交易所具有準公益機構的屬性,在上市公司監管領域已經形成了「證監會一派出機構一滬深交易所」三位一體的執法機制。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是交易所的重要目標。其次,由於長期以來退市制度執行上存在的問題,境內市場沒有上市公司的淘汰機制。即便上市公司質量已經嚴重惡化,交易所也沒有能力將其清除。在這種情況下,作為隱形的質量擔保方,增加了交易所的監管壓力。最後,新興加轉軌市場中市場機制尚不成熟,市場主體不能歸位盡責。其中,上市公司普遍缺乏公眾公司意識;中介機構的保薦(質量擔保)作用常常失靈,表現為屢禁不止的欺詐發行、業績變臉;理性的投資文化尚未形成,投資者熱衷於「炒短、炒小、炒差」,進而形成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這從ST板塊與藍籌板塊的平均市盈率比較中很容易看出。
作為市場自律監管組織,交易所對上市公司的監管權力來源於契約,即通過與上市公司及相關責任人簽訂《上市協議》和《董事、監事、高管承諾》。證券交易所的職能定位,決定其監管權力在於保證公司證券法律以及《上市規則》被遵守,限於信息披露和規范運作兩大方面。但由於信息披露監管在一些情況下是「讓壞人說明自己幹了壞事」,這就使自律監管延伸至其他經濟社會管理領域,如環保、工商、稅務、企業社會責任等。
然而,僅有自律管理顯然不夠,當出現害群之馬時,交易所需要有足夠的處分手段,不能「除名」至少要能「點名」。這種點名的機制,就是公開譴責。從語義上看,譴責,是指嚴正申斥,即指對個人、團體、黨派、國家等的荒謬言行或錯誤政策進行嚴厲責備,帶有莊重色彩。對於證券交易所而言,公開譴責是其通過指定媒體或採取其他公開方式對上市公司及其相關責任人進行譴責的紀律處分措施。在這個意義上,公開譴責是交易所自律管理的結果,更是自律管理的保障。
綜上,公開譴責的作用機制,是通過對上市公司負面信息的披露,形成對上市公司的聲譽損失,達到預防的目的。因而,公開譴責本質上是一種市場化的、自律性的聲譽機制。
以下,我們對其中的核心要素—聲譽制裁、聲譽損失及其威懾效果進行介紹。
(一)公開譴責作為聲譽制裁
在境外市場,監管機構的聲譽制裁,一般認為其是罰金或其他懲罰措施的附帶功能,是對前者的補充和強化。在境內市場,公開譴責針對的是上市公司及其相關責任人的聲譽,屬於聲譽罰的一種,不涉及直接經濟損失(罰金),也不影響公司的上市地位。上市公司受到公開譴責的信息,將會被計入誠信檔案。
對於境內市場,盡管公開譴責的強制性受到質疑,但它仍然是交易所對上市公司的紀律處分中最為嚴厲的。除了公開譴責以外,交易所針對上市公司的紀律處分和監管措施,還有通報批評和監管關注。其中,通報批評是將上市公司違規行為在全體上市公司范圍內通報,監管關注則是以關注函的形式向違規上市公司送達。公開譴責是以公開譴責決定書和新聞稿的方式對全市場發布,措辭也更為嚴厲。
公開譴責為聲譽機制提供信息基礎,屬於監管中的信息披露工具。信息時代的發展,使得負面事實的發現、揭露和批評變得普遍。在負面信息的揭露方面,新聞媒體和做空者(Short Seller)無疑更為敏感,但由於利益的摻雜,媒體負面報道和市場做空傳言在權威性上有嚴重的缺陷。與此相比,公開譴責具有一定權威性。公開譴責作用的有效發揮,有賴於信息的生產、傳播和傳導。
1信息的生產,即對上市公司及其相關責任人的違規失信的事實予以查證、核實。
2信息的發出,即發布公開譴責決定書和公開譴責新聞稿,其正式發布渠道為證券交易所網站和次日的三大報。
3信息的擴散,即新聞媒體,包括金融咨詢終端(例如wind、同花順、大智慧等)、財經網站、網路自媒體以及其他紙媒,將信息及時傳達廣大受眾。
4信息的接受,即上市公司的社會公眾股東、潛在的投資者、債券持有人、銀行、證券分析師、上市公司商業交易對手、監管者獲得上市公司被譴責的信息,了解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公司治理方面的違規失信行為。
5信息的傳導,即信息受眾形成公司財務數據不真實、公司治理混亂、管理層誠信狀況不佳的擔憂,降低其聲譽資產。
6聲譽損失的形成。在有效市場中,公開譴責將影響上市公司市值(V),並增加上市公司後續融資的難度,影響董事、監事、高管人員的職業聲譽。
在公開認定不適合擔任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管的情況下,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管還將因此去職。
(二)公開譴責產生的聲譽損失
商業活動中,聲譽反映了合作夥伴在於它從事商業活動時可期獲得利益的期望。聲譽產生於反復博弈,形成艱難,失去容易,是商業主體應當珍視的寶貴資產。在資本市場上,信息披露真實、准確、完整、及時、充分以及公司治理良好,是上市公司聲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理人市場上,董事、監事、高管的職業聲譽,主要體現為對公司事務的忠誠和勤勉。
公開譴責的作用原理,在於以市場自律的方式,為上述聲譽資產的形成提供信息基礎。從理論上看,對於上市公司而言,公開譴責產生的聲譽損失,會使其商業夥伴拒絕交易,融資成本提高,最終影響上市公司的價值。對於董事、監事、高管而言,聲譽受損不但顯著提高了這些公司高級管理人員變更的概率,而且還降低了高管變更後繼續擔任其他職位的機會。
(三)公開譴責的威懾效果
公開譴責本質上是一種制裁機制。與證券侵權訴訟不同,公開譴責的主要作用不在於補償,而在於對違規者的懲戒,從而達到預防的目的。公開譴責通過違規行為設置後果,從而為上市公司及其責任人創造在事前放棄違規行為的激勵。這就要求,規則覆蓋到絕大多數的上市公司違法失信行為,同時執法具有有效性。相較於自然人的違法,從事違規行為的上市公司更傾向於是一個理性的計算者(RationalCalculator),公開譴責的威懾效果必須足以改變潛在違規者的預期。
因此,保證公開譴責的威懾效果,必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有足夠比例的違法違規行為被處分;二是違法成本要足夠高,即被譴責所遭到的聲譽損失必須要大於其從違規行為中的所得。
從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覆蓋來看,公開譴責主要集中於信息披露違規和公司治理違規兩大領域,覆蓋了絕大多數的上市公司違法違規行為。從執法數量看,近年來呈現下降趨勢,與香港市場大致持平,反映了市場誠信狀況的改善。比較各年度的公開譴責數量,可以發現公開譴責數量具有一定周期性,呈現階段性強化與轉常規交替。2010年以來,監管者更傾向於採取公開譴責,體現了從嚴監管的取向。
三、公開譴責所產生的聲譽損失
上市公司受到公開譴責,包含了公司財務數據虛假、公司治理混亂等負面信息。理論上,這些負面信息將產生上市公司的聲譽損失,影響上市公司價值(V),並增加上市公司後續融資的難度,影響董事、監事、高管人員的職業聲譽,並在事後對違規行為形成預防。在本部分,我們將從以下幾個預設角度進行一個初步的檢驗。
(一)對公司市值的影響
資本市場對負面信息很敏感。在理性市場的前提下,某種事件的發生會立即影響到證券價格的波動,通過觀察事件發生後某段時間內相應證券價格的波動變化就能夠衡量該事件的發生所產生的影響與後果。
此外,公開譴責勢必構成了公司估值超預期的風險。是否對這一超預期風險進行了揭示並調減上市公司的投資評級。
(二)對公司融資的影響
無論企業通過股權融資還是債權融資,也無論其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企業的信用無疑都是資金融出方最為關心的因素。理論上,公開譴責造成企業聲譽資產損失,將提高融資難度,增加融資成本。
實踐中,出於市場化融資審核及定價機制的不信任,監管部門在實踐中採取了管制的方式將上市公司再融資與受到公開譴責相綁定,即在2006年修訂的《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第11條中規定,「上市公司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公開發行證券:上市公司十二個月內受到過證券交易所的公開譴責」。根據上述規定,公開譴責將對其作出後一年內上市公司再融資構成「一票否決」的效果。
(三)對董事、監事、高管個人聲譽的影響
根據強制力本身的不同,針對董事、監事、高管的公開譴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單純的公開譴責,實踐中,這一類型僅對珍惜個人聲譽的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管人員有效果;另一種是在公開譴責的同時,公開認定其不適合擔任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管人員。這反映了在的監管體制下,交易所公開認定不適合擔任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管人員,雖然在理論上屬於一種聲譽制裁,但在實踐中具有資格罰的效果。
更為重要的是,為了強化對董事、監事、高管的履職監管,2006年修訂的《上市公司公開發行證券管理辦法》也將董事、監事、高管的聲譽與上市公司再融資綁定。《上市公司公開發行證券管理辦法》第6條規定,上市公司公開發行證券,必須滿足「現任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十二個月內未受到過證券交易所的公開譴責」。
(四)再犯率—特殊預防的角度
從這個角度看,至少對於特殊預防而言,公開譴責有效性很弱。這些再犯企業具有的一些共性特徵,大都資產質量較差。
(五)小結
信息披露工具雖然贏得支持市場化人士的青睞,被認為是各類監管工具中的首選,但其客觀上存在強制力不足的缺陷。如果沒有有效的市場傳導機制,信息披露工具將會面臨無效的尷尬境地。實踐中,公開譴責的有效性問題體現了上述困境。公開譴責對違規企業產生的聲譽損失,雖然無法精確的量化,但從幾個角度予以觀察可以形成一個大致的判斷:公開譴責發出後不會對上市公司市值產生影響;藉助再融資監管中綁定會對上市公司發行證券產生影響;會對董事、監事、高管人員的個人聲譽產生影響。後兩者,藉助於與行政許可的綁定,是當前公開譴責的實效所在。但對於某些資產質量較差、對於自身誠信形象不關心的企業,公開譴責很難發揮期待的作用,在實踐中就體現為這些企業違規再犯率極高。
公開譴責是市場化執法機制的結果和保障。因此,我們認為,公開譴責制度的完善的方向,應當置於監管體制調整與完善的大背景下予以思考。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當前公開譴責有效性的症結,在於市場化聲譽機制的失靈。因此,有必要對症下葯,在保留和強化公開譴責市場紀律處分的本色的基礎上,通過植入監管因素,增強其實效性、強制性和權威性。具體而言,公開譴責將進一步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完善。
一是切實增強公開譴責的監管實效。公開譴責的監管實效,在於威懾效果。對此,首先應當將公開譴責繼續與上市公司再融資掛鉤。其次,推動證券分析師對公開譴責風險的披露和評價。在此,借鑒境外市場經驗,探索建立「三振出局」制度,即對三次公開譴責的公司,取消上市地位。最後,實現公開譴責信息在人民銀行徵信系統的信息共享。
二是完善公開譴責的實施機制。除了強化威懾效果以外,還有必要完善公開譴責的實施機制,即落實事後的整改。對於公開譴責事項,建立事後的跟蹤機制,要求上市公司及其責任人完成相應的整改報告。對於拒不整改的情形,交易所應有進一步強化監管的手段和措施。例如,在公開認定不適合擔任上市公司董事的情形下,相關董事拒不離職的,應當仿照香港市場,賦予交易所停牌的權利。
三是提升公開譴責的法制化水平。明晰公開譴責的監管標准,通過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實現相關標準的客觀化;逐步實現公開譴責的程序、文書的公開化,提高自律管理的透明度;加強公開譴責的及時性,實現信息的有效傳導。
⑼ 深交所怎麼處理重大違法情形
從深圳證券交易所獲悉,為貫徹落實中國證監會《關於修改〈關於改革完善並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的決定》,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深交所日前發布《上市公司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實施辦法(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五是上市公司最近六十個月內,被中國證監會依據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條作出三次以上行政處罰。
六是交易所根據上市公司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影響等因素認定的其他情形。
⑽ 深圳證券交易所宣布三家上市公司被終止上市,這分別是哪些公司
根據最新消息,深圳的幾家准備上市公司被深圳交易所宣布終止上市,預計在6月10號起將會進入到退市整理期交易。
這種上市公司被退市制度是很正常的,這種制度的有效實行能夠幫助市場凈化環境,使得市場進行優勝劣汰機制度,這對於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是相當重要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