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裡有關於催化劑發展歷史的圖片資料
催化劑工業發展史 - 正文
━━━━━━━━━━━━━━━━━━━━━━━━
萌芽時期(20世紀以前)
奠基時期(20世紀初)
金屬催化劑
氧化物催化劑
液態催化劑
大發展時期(20世紀30~60年代)
工業催化劑生產規模的擴大
工業催化劑品種的增加
有機金屬催化劑的生產
選擇性氧化用混合催化劑的發展
加氫精製催化劑的改進
分子篩催化劑的崛起
大型合成氨催化劑系列的形成
更新換代時期(20世紀70~80年代)
高效絡合催化劑的出現
固體催化劑的工業應用
分子篩催化劑的工業應用
環境保護催化劑的工業應用
生物催化劑的工業應用
中國催化劑工業的發展
━━━━━━━━━━━━━━━━━━━━━━━━
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化學工業中利用催化技術的生產過程日益增多,為適應對工業催化劑的要求,逐步形成了產品品種多、製造技術進步、生產規模和產值與日俱增的催化劑工業。
萌芽時期(20世紀以前)
催化劑工業發展史與工業催化過程的開發及演變有密切關系。1740年英國醫生J.沃德在倫敦附近建立了一座燃燒硫磺和硝石制硫酸的工廠,接著,1746年英國J.羅巴克建立了鉛室反應器,生產過程中由硝石產生的氧化氮實際上是一種氣態的催化劑,這是利用催化技術從事工業規模生產的開端。1831年P.菲利普斯獲得二氧化硫在鉑上氧化成三氧化硫的英國專利。19世紀60年代,開發了用氯化銅為催化劑使氯化氫進行氧化以製取氯氣的迪肯過程。1875年德國人E.雅各布在克羅伊茨納赫建立了第一座生產發煙硫酸的接觸法裝置,並製造所需的鉑催化劑,這是固體工業催化劑的先驅。鉑是第一個工業催化劑,現在鉑仍然是許多重要工業催化劑中的催化活性組分。19世紀,催化劑工業的產品品種少,都採用手工作坊的生產方式。由於催化劑在化工生產中的重要作用,自工業催化劑問世以來,其製造方法就被視為秘密。
奠基時期(20世紀初)
在這一時期內,製成了一系列重要的金屬催化劑,催化活性成分由金屬擴大到氧化物,液體酸催化劑的使用規模擴大。製造者開始利用較為復雜的配方來開發和改善催化劑,並運用高度分散可提高催化活性的原理,設計出有關的製造技術,例如沉澱法、浸漬法、熱熔融法、浸取法等,成為現代催化劑工業中的基礎技術。催化劑載體的作用及其選擇也受到重視,選用的載體包括硅藻土、浮石、硅膠、氧化鋁等。為了適應於大型固定床反應器的要求,在生產工藝中出現了成型技術,已有條狀和錠狀催化劑投入使用。這一時期已有較大的生產規模,但品種較為單一,除自產自用外,某些廣泛使用的催化劑已作為商品進入市場。同時,工業實踐的發展推動了催化理論的進展。1925年H.S.泰勒提出活性中心理論,這對以後製造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金屬催化劑 20世紀初,在英國和德國建立了以鎳為催化劑的油脂加氫製取硬化油的工廠,1913年,德國巴登苯胺純鹼公司用磁鐵礦為原料,經熱熔法並加入助劑以生產鐵系氨合成催化劑。1923年F.費歇爾以鈷為催化劑,從一氧化碳加氫制烴取得成功。1925年,美國M.雷尼獲得製造骨架鎳催化劑的專利並投入生產(見圖)
催化劑工業發展史
這是一種從Ni-Si合金用鹼浸去硅而得的骨架鎳。1926年,法本公司用鐵、錫、鉬等金屬為催化劑,從煤和焦油經高壓加氫液化生產液體燃料,這種方法稱柏吉斯法。該階段奠定了製造金屬催化劑的基礎技術,包括過渡金屬氧化物、鹽類的還原技術和合金的部分萃取技術等,催化劑的材質也從鉑擴大到鐵、鈷、鎳等較便宜的金屬。
氧化物催化劑 鑒於19世紀開發的二氧化硫氧化用的鉑催化劑易被原料氣中的砷所毒化,出現了兩種催化劑配合使用的工藝。德國曼海姆裝置中第一段採用活性較低的氧化鐵為催化劑,剩餘的二氧化硫再用鉑催化劑進行第二段轉化。這一階段,開發了抗毒能力高的負載型釩氧化物催化劑,並於1913年在德國巴登苯胺純鹼公司用於新型接觸法硫酸廠,其壽命可達幾年至十年之久。20年代以後,釩氧化物催化劑迅速取代原有的鉑催化劑,並成為大宗的商品催化劑。制硫酸催化劑的這一變革,為氧化物催化劑開辟了廣闊前景。
液態催化劑 1919年美國新澤西標准油公司開發以硫酸為催化劑從丙烯水合制異丙醇的工業過程,1920年建廠,至1930年,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又建成乙烯水合制乙醇的工廠。這類液態催化劑均為簡單的化學品。
大發展時期(20世紀30~60年代)
此階段工業催化劑生產規模擴大,品種增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由於對戰略物資的需要,燃料工業和化學工業迅速發展而且相互促進,新的催化過程不斷出現,相應地催化劑工業也得以迅速發展。首先由於對液體燃料的大量需要,石油煉制工業中催化劑用量很大,促進了催化劑生產規模的擴大和技術進步。移動床和流化床反應器的興起,促進催化劑工業創立了新的成型方法,包括小球、微球的生產技術。同時,由於生產合成材料及其單體的過程陸續出現,工業催化劑的品種迅速增多。這一時期開始出現生產和銷售工業催化劑的大型工廠,有些工廠已開始多品種生產。
工業催化劑生產規模的擴大 這一時期曾對合成燃料和石油工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繼柏吉斯過程之後,1933年,在德國,魯爾化學公司利用費歇爾的研究成果建立以煤為原料從合成氣制烴的工廠,並生產所需的鈷負載型催化劑,以硅藻土為載體,該制烴工業生產過程稱費歇爾-托羅普施過程,簡稱費托合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國大規模採用,40年代又在南非建廠。1936年E.J.胡德利開發成功經過酸處理的膨潤土催化劑,用於固定床石油催化裂化過程,生產辛烷值為80的汽油,這是現代石油煉制工業的重大成就。1942年美國格雷斯公司戴維森化學分部推出用於流化床的微球形合成硅鋁裂化催化劑,不久即成為催化劑工業中產量最大的品種。
工業催化劑品種的增加 首先開發了以煤為資源經乙炔制化學品所需的多種催化劑,其中制合成橡膠所需的催化劑開發最早。1931~1932年從乙炔合成橡膠單體2-氯-1,3-丁二烯的技術開發中,用氯化亞銅催化劑從乙炔生產乙烯基乙炔,40年代,以鋰、鋁及過氧化物為催化劑分別合成丁苯橡膠、丁腈橡膠、丁基橡膠的工業相繼出現,這些反應均為液相反應。為了獲得有關的單體,也出現了許多固體催化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用丁烷脫氫制丁二烯的Cr-Al-O催化劑,40年代中期投入使用。同一時期開發了乙苯脫氫生產苯乙烯用的氧化鐵系催化劑。聚醯胺纖維(尼龍66)的生產路線,在30年代下半期建立後,為了獲得大量的單體,40年代生產出苯加氫制環己烷用的固體鎳催化劑,並開發環己烷液相氧化制環己酮(醇)用的鈷系催化劑。在這一時期還開發了烯烴的羰基合成用的鈷系絡合催化劑。
在此階段固體酸催化劑的生產和使用促進了固體酸催化劑理論的發展。為獲得生產梯恩梯炸葯的芳烴原料,1939年美國標准油公司開發了臨氫重整技術,並生產所需的氧化鉑-氧化鋁、氧化鉻-氧化鋁催化劑。1949年美國環球油品公司開發長周期運轉半再生式的固定床作業的鉑重整技術,生產含鉑和氧化鋁的催化劑。在這種催化劑中,氧化鋁不僅作為載體,也是作為活性組分之一的固體酸,為第一個重要的雙功能催化劑。
50年代由於豐富的中東石油資源的開發,油價低廉,石油化工迅猛發展。與此同時,在催化劑工業中逐漸形成幾個重要的產品系列,即石油煉制催化劑、石油化工催化劑和以氨合成為中心的無機化工催化劑。在催化劑生產上配方越來越復雜,這些催化劑包括用金屬有機化合物製成的聚合用催化劑,為謀求高選擇性而製作的多組元氧化物催化劑,高選擇性的加氫催化劑,以及結構規整的分子篩催化劑等。由於化工科學技術的進步,形成催化劑產品品種迅速增多的局面。
有機金屬催化劑的生產 過去所用的均相催化劑多數為酸、鹼或簡單的金屬鹽。1953年聯邦德國K.齊格勒開發常壓下使乙烯聚合的催化劑(C2H5)3Al-TiCl4,1955年投入使用;1954年義大利G.納塔開發(C2H5)3Al-TiCl3體系用於丙烯等規聚合,1957年在義大利建廠投入使用。自從這一組成復雜的均相催化劑作為商品進入市場後,催化劑工業中開始生產某些有機金屬化合物。目前,催化劑工業中,聚合用催化劑已成為重要的生產部門。
選擇性氧化用混合催化劑的發展 選擇性氧化是獲得有機化學品的重要方法之一,早已開發的氧化釩和氧化鉬催化劑,選擇性都不夠理想,於是大力開發適於大規模生產用的高選擇性氧化催化劑。1960年俄亥俄標准油公司開發的丙烯氨化氧化合成丙烯腈工業過程投產,使用復雜的鉍-鉬-磷-氧/二氧化硅催化劑,後來發展成為含鉍、鉬、磷、鐵、鈷、鎳、鉀 7種金屬組元的氧化物負載在二氧化硅上的催化劑。60年代還開發了用於丁烯氧化制順丁烯二酸酐的釩-磷-氧催化劑,用於鄰二甲苯氧化制鄰苯二甲酸酐的釩-鈦-氧催化劑,乙烯氧氯化用的氯化銅催化劑等,均屬固體負載型催化劑。在生產方法上,由於浸漬法的廣泛使用,生產各種不同性質的載體也成為該工業的重要內容,包括不同牌號的氧化鋁、硅膠及某些低比表面積載體。由於流化床反應技術從石油煉制業移植到化工生產,現代催化劑廠也開始用噴霧乾燥技術生產微球型化工催化劑。在均相催化選擇性氧化中最重要的成就是1960年乙烯直接氧化制乙醛的大型裝置投產,用氯化鈀-氧化銅催化劑制乙醛的這一方法稱瓦克法。
加氫精製催化劑的改進 為了發展石油化工,出現大量用於石油裂解餾分加氫精製的催化劑,其中不少是以前一時期的金屬加氫催化劑為基礎予以改進而成的。此外,還開發了裂解汽油加氫脫二烯烴用的鎳-硫催化劑和鈷-鉬-硫催化劑,以及烴液相低溫加氫脫除炔和二烯烴的鈀催化劑。
分子篩催化劑的崛起 50年代中期,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首先生產X-型和Y-型分子篩,它們是具有均一孔徑的結晶性硅鋁酸鹽,其孔徑為分子尺寸數量級,可以篩分分子。1960年用離子交換法製得的分子篩,增強了結構穩定性。1962年石油裂化用的小球分子篩催化劑在移動床中投入使用,1964年XZ-15微球分子篩在流化床中使用,將石油煉制工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自分子篩出現後,1964年聯合石油公司與埃索標准油公司推出載金屬分子篩裂化催化劑。利用分子篩的形狀選擇性,繼60年代在煉油工業中取得的成就,70年代以後在化學工業中開發了許多以分子篩催化劑為基礎的重要催化過程。在此時期,石油煉制工業催化劑的另一成就是1967年出現的鉑-錸/氧化鋁雙金屬重整催化劑。
大型合成氨催化劑系列的形成 60年代起合成氨工業中由烴類制氫的原料由煤轉向石腦油和天然氣。1962年美國凱洛格公司與英國卜內門化學工業公司 (ICI)分別開發了用鹼或鹼土金屬助催化的負載型鎳催化劑,可在加壓條件下作業(3.3MPa)而不致結炭,這樣有利於大型氨廠的節能。烴類蒸汽轉換催化劑、加氫脫硫催化劑、高溫變換催化劑、低溫變換催化劑、氨合成催化劑、甲烷化催化劑等構成了合成氨廠的系列催化劑。(見彩圖)
催化劑工業發展史 催化劑工業發展史
更新換代時期(20世紀70~80年代)
在這一階段,高效率的絡合催化劑相繼問世;為了節能而發展了低壓作業的催化劑;固體催化劑的造型漸趨多樣化;出現了新型分子篩催化劑;開始大規模生產環境保護催化劑;生物催化劑受到重視。各大型催化劑生產企業紛紛加強研究和開發部門的力量,以適應催化劑更新換代周期日益縮短的趨勢,力爭領先,並加強對用戶的指導性服務,出現了經營催化劑的跨國公司。重要特點是:
高效絡合催化劑的出現 60年代,曾用鈷絡合物為催化劑進行甲醇羰基化制醋酸的過程,但操作壓力很高,而且選擇性不好。1970年左右出現了孟山都公司開發的低壓法甲醇羰基化過程,使用選擇性很高的銠絡合物催化劑。後來又開發了膦配位基改性的銠絡合物催化劑,用於從丙烯氫甲醯化制丁醛。這種催化劑與原有的鈷絡合物催化劑比較,具有很高的正構醛選擇性,而且操作壓力低,1975年以後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大規模使用。利用銠絡合物催化劑。從α-氨基丙烯酸加氫制手性氨基酸的過程,在70年代出現。這些催化劑均用於均相催化系統。繼鉑和鈀之後,大約經歷了一個世紀,銠成為用於催化劑工業的又一貴金屬元素,在碳一化學發展中,銠催化劑將有重要意義。一氧化碳與氫直接合成乙二醇所用的銠絡合物催化劑正在開發。絡合催化劑的另一重大進展是70年代開發的高效烯烴聚合催化劑,這是由四氯化鈦-烷基鋁體系負載在氯化鎂載體上形成的負載型絡合催化劑,其效率極高,一克鈦可生產數十至近百萬克聚合物,因此不必從產物中分離催化劑,可節約生產過程中的能耗。
固體催化劑的工業應用 1966年英國卜內門化學工業公司開發低壓合成甲醇催化劑,用銅-鋅-鋁-氧催化劑代替了以往高壓法中用的鋅-鉻-鋁-氧催化劑,使過程壓力從24~30MPa降至5~10MPa,可適應當代烴類蒸汽轉化制氫流程的壓力范圍,達到節能的目的。這種催化劑在70年代投入使用。為了達到提高生產負荷、節約能量的目標,70年代以來固體催化劑造型日益多樣化,出現了諸如加氫精製中用的三葉形、四葉形催化劑,汽車尾氣凈化用的蜂窩狀催化劑,以及合成氨用的球狀、輪輻狀催化劑。對於催化活性組分在催化劑中的分布也有一些新的設計,例如裂解汽油一段加氫精製用的鈀/氧化鋁催化劑,使活性組分集中分布在近外表層。
分子篩催化劑的工業應用 繼石油煉制催化劑之後,分子篩催化劑也成為石油化工催化劑的重要品種。70年代初期,出現了用於二甲苯異構化的分子篩催化劑,代替以往的鉑/氧化鋁;開發了甲苯歧化用的絲光沸石(M-分子篩)催化劑。1974年莫比爾石油公司開發了ZSM-5型分子篩,用於擇形重整,可使正烷烴裂化而不影響芳烴。70 年代末期開發了用於苯烷基化制乙苯的ZSM-5分子篩催化劑,取代以往的三氯化鋁。80年代初,開發了從甲醇合成汽油的ZSM-5分子篩催化劑。在開發資源、 發展碳一化學中,分子篩催化劑將有重要作用。
環境保護催化劑的工業應用 1975年美國杜邦公司生產汽車排氣凈化催化劑,採用的是鉑催化劑,鉑用量巨大,1979年佔美國用鉑總量的57%,達23.33t(750000金衡盎司)。目前,環保催化劑與化工催化劑(包括合成材料、有機合成和合成氨等生產過程中用的催化劑)和石油煉制催化劑並列為催化劑工業中的三大領域。
生物催化劑的工業應用 在化學工業中使用生化方法的過程增多。60年代中期,酶固定化的技術進展迅速。1969年,用於拆分乙醯基-DL-氨基酸的固定化酶投入使用。70年代以後,製成了多種大規模應用的固定化酶。1973年製成生產高果糖糖漿的葡萄糖異構酶,不久即大規模使用。1985年,丙烯腈水解酶投入工業使用。生物催化劑的發展將引起化學工業生產的巨大變化。
此外,還發展用於能源工業的催化劑,例如燃料電池中用鉑載在碳或鎳上作催化劑,以促進氫與氧的化合。
中國催化劑工業的發展
第一個催化劑生產車間是永利錏廠觸媒部,1959年改名南京化學工業公司催化劑廠。於1950年開始生產AI型合成氨催化劑、C-2型一氧化碳高溫變換催化劑和用於二氧化硫氧化的Ⅵ型釩催化劑,以後逐步配齊了合成氨工業所需各種催化劑的生產。80年代中國開始生產天然氣及輕油蒸汽轉化的負載型鎳催化劑。至1984年已有40多個單位生產硫酸、硝酸、合成氨工業用的催化劑。
為發展燃料化工,50年代初期,石油三廠開始生產頁岩油加氫用的硫化鉬-白土、硫化鎢-活性炭、硫化鎢-白土及純硫化鎢、硫化鉬催化劑。石油六廠開始生產費托合成用的鈷系催化劑,1960年起生產疊合用的磷酸-硅藻土催化劑。60年代初期,中國開發了豐富的石油資源,開始發展石油煉制催化劑的工業生產。當時,石油裂化催化劑最先在蘭州煉油廠生產,1964年小球硅鋁催化劑廠建成投產。70年代中國開始生產稀土-X型分子篩和稀土-Y型分子篩。70年代末在長嶺煉油廠催化劑廠,開始生產共膠法硅鋁載體稀土-Y型分子篩,以後在齊魯石化公司催化劑廠開始生產高堆比、耐磨半合成稀土-Y型分子篩。60年代起中國即開始發展重整催化劑,60年代中期石油三廠開始生產鉑催化劑,70年代先後生產出雙金屬鉑-錸催化劑及多金屬重整催化劑。 在加氫精製方面,60年代石油三廠開始生產鉬-鈷及鉬-鎳重整預加氫催化劑。70年代開始生產鉬-鈷-鎳低壓預加氫催化劑,80年代開始生產三葉形的加氫精製催化劑。
為發展有機化學工業,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開始製造乙苯脫氫用的鐵系催化劑,乙炔加氯化氫制氯乙烯的氯化汞/活性炭催化劑,流化床中萘氧化制苯酐用的氧化釩催化劑,以及加氫用的骨架鎳催化劑等。60年代中期為適應中國石油化工發展的需要,新生產的催化劑品種迅速增多,至80年代已生產多種精製烯烴的選擇性加氫催化劑,並開始生產丙烯氨化氧化用的微球型氧化物催化劑,乙烯與醋酸氧化制醋酸乙烯酯的負載型金屬催化劑,高效烯烴聚合催化劑以及治理工業廢氣的蜂窩狀催化劑等。
2. 哪些化學家因研究催化劑而得諾貝爾獎
1990年
科里(E.J.Corey) (1928-)
科里,美國化學學家,創建了獨特的有機合成理論—逆合成分析理論,使有機合成方案系統化並符合邏輯。他根據這一理論編制了第一個計算機輔助有機合成路線的設計程序,於1990年獲獎。
60年代科里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有機合成法-逆合成分析法,為實現有機合成理論增添了新的內容。與化學家們早先的做法不同,逆合成分析法是從小分子出發去一次次嘗試它們那構成什麼樣的分子--目標分子的結構入手,分析其中哪些化學鍵可以斷掉,從而將復雜大分子拆成一些更小的部分,而這些小部分通常已經有的或容易得到的物質結構,用這些結構簡單的物質作原料來合成復雜有機物是非常容易的。他的研究成功使塑料、人造纖維、顏料、染料、殺蟲劑以及葯物等的合成變得簡單易行,並且是化學合成步驟可用計算機來設計和控制。
他自己還運用逆合成分析法,在試管里合成了100種重要天然物質,在這之前人們認為天然物質是不可能用人工來合成的。科里教授還合成了人體中影響血液凝結和免疫系統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質等,研究成果使人們延長了壽命,享受到了更高層次的生活。
1991年
恩斯特(R.Ernst) (1933-)
恩斯特,瑞士科學家,他發明了傅立葉變換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維核磁共振技術而獲獎。經過他的精心改進,使核磁共振技術成為化學的基本和必要的工具,他還將研究成果應用擴大到其他學科。
1966年他與美國同事合作,發現用短促的強脈沖取代核磁共振譜管用的緩慢掃描無線電波,能顯著提高核磁共振技術的靈敏度。他的發現使該技術能用於分析大量更多種類的核和數量較少的物質,他在核磁共振光譜學領域的第二個重要貢獻,是一種能高解析度地."二維"地研究很大分子的技術。科學家們利用他精心改進的技術,能夠確定有機和無機化合物,以及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三維結構,研究生物分子與其他物質,如金屬離子.水和葯物等之間的相互作用,鑒定化學物種,研究化學反應速率。
1992年
馬庫斯(R.Marcus) (1923-)
馬庫斯,加拿大裔美國科學家,他用簡單的數學方式表達了電子在分子間轉移時分子體系的能量是如何受其影響的,他的研究成果奠定了電子轉移過程理論的基礎,以此獲得1992年諾貝爾獎。
他從發現這一理論到獲獎隔了20多年。他的理論是實用的,它可以解除腐蝕現象,解釋植物的光合作用,還可以解釋螢火蟲發出的冷光,現在假如孩子們再提出"螢火蟲為什麼發光"的問題,那就更容易回答。
1993年
史密斯(M.Smith) (1932-2000)
加拿大科學家史密斯由於發明了重新編組DNA的「寡聚核苷酸定點突變」法,即定向基因的「定向誘變」而獲得了1993年諾貝爾獎。該技術能夠改變遺傳物質中的遺傳信息,是生物工程中最重要的技術。
這種方法首先是拚接正常的基因,使之改變為病毒DNA的單鏈形式,然後基因的另外小片斷可以在實驗室里合成,除了變異的基因外,人工合成的基因片斷和正常基因的相對應部分分列成行,猶如拉鏈的兩條邊,全部戴在病毒上。第二個DNA鏈的其餘部分完全可以製作,形成雙螺旋,帶有這種雜種的DNA病毒感染了細菌,再生的蛋白質就是變異性的,不過可以病選和測試,用這項技術可以改變有機體的基因,特別是穀物基因,改善它們的農藝特點。
利用史密斯的技術可以改變洗滌劑中酶的氨基酸殘基(橘紅色),提高酶的穩定性。
穆利斯(K.B.Mullis) (1944-)
美國科學家穆利斯(K.B.Mullis) 發明了高效復制DNA片段的「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方法,於1993年獲獎。利用該技術可從極其微量的樣品中大量生產DNA分子,使基因工程又獲得了一個新的工具。
85年穆利斯發明了「聚合酶鏈反應」的技術,由於這項技術問世,能使許多專家把一個稀少的DNA樣品復製成千百萬個,用以檢測人體細胞中艾滋病病毒,診斷基因缺陷,可以從犯罪的現場,搜集部分血和頭發進行指紋圖譜的鑒定。這項技術也可以從礦物質里製造大量的DNA分子,方法簡便,操作靈活。
整個過程是把需要的化合物質倒在試管內,通過多次循環,不斷地加熱和降溫。在反應過程中,再加兩種配料,一是一對合成的短DNA片段,附在需要基因的兩端作「引子」;第二個配料是酶,當試管加熱後,DNA的雙螺旋分為兩個鏈,每個鏈出現「信息」,降溫時,「引子」能自動尋找他們的DNA樣品的互補蛋白質,並把它們合起來,這樣的技術可以說是革命性的基因工程。
科學家已經成功地用PCR方法對一個2000萬年前被埋在琥珀中的昆蟲的遺傳物質進行了擴增。
1994年
歐拉(G.A.Olah) (1927-)
歐拉,匈牙利裔美國人,由於他發現了使碳陽離子保持穩定的方法,在碳正離子化學方面的研究而獲獎。研究范疇屬有機化學,在碳氫化合物方面的成就尤其卓著。早在60年代就發表大量研究報告並享譽國際科學界,是化學領域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這項基礎研究成果對煉油技術作出了重大貢獻,這項成果徹底改變了對碳陽離子這種極不穩定的碳氫化合物的研究方式,揭開了人們對陽離子結構認識的新一頁,更為重要的是他的發現可廣泛用於從提高煉油效率,生產無鉛汽油到改善塑料製品質量及研究製造新葯等各個行業,對改善人民生活起著重要作用。
1995年
羅蘭 (F.S.Rowland) (1927-)
克魯岑、莫利納、羅蘭率先研究並解釋了大氣中臭氧形成、分解的過程及機制,指出:臭氧層對某些化合物極為敏感,空調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噴氣式飛機和汽車尾氣中所含的氮氧化物,都會導致臭氧層空洞擴大,他們於1995年獲獎。
羅蘭,美國化學家,發現人工製作的含氯氟烴推進劑會加快臭氧層的分解,破壞臭氧層,引起聯合國重視,使全世界范圍內禁止生產損耗臭氧層的氣體。
莫利納 (M.Molina) (1943-)
克魯岑、莫利納、羅蘭率先研究並解釋了大氣中臭氧形成、分解的過程及機制,指出:臭氧層對某些化合物極為敏感,空調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噴氣式飛機和汽車尾氣中所含的氮氧化物,都會導致臭氧層空洞擴大,他們於1995年獲獎。
臭氧層位於地球大氣的平流層中,能吸收大部分太陽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受損害,而正是他們闡明了導致臭氧層損耗的化學機理,並找到了人類活動會導致臭氧層損耗的證據,在這些研究推動下,保護臭氧層已經成為世界關注的重大環境課題,1987年簽訂蒙特利爾議定書,規定逐步在世界范圍內禁止氯,氟,烴等消耗臭氧層物質的作用。
莫利納,美國化學家,因20世紀70年代期間關於臭氧層分解的研究而獲1995年諾貝爾獎。莫利納與羅蘭發現一些工業產生的氣體會消耗臭氧層,這一發現導致20世紀後期的一項國際運動,限制含氯氟烴氣體的廣泛使用。他經過大氣污染的實驗,發現含氯氟烴氣體上升至平流層後,紫外線照射將其分解成氯.氟和碳元素。此時,每一個氯原子在變得不活潑前可以摧毀將近10萬個臭氧分子,莫利納是描述這一理論的主要作者。科學家們的發現引起一場大范圍的爭論。80年代中期,當在南極地區上空發現所謂的臭氧層空洞--臭氧層被耗盡的區域時,他們的理論得到了證實。
克魯岑 (P.Crutzen) (1933-)
克魯岑、莫利納、羅蘭率先研究並解釋了大氣中臭氧形成、分解的過程及機制,指出:臭氧層對某些化合物極為敏感,空調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噴氣式飛機和汽車尾氣中所含的氮氧化物,都會導致臭氧層空洞擴大,他們於1995年獲獎。
臭氧層位於地球大氣的平流層中,能吸收大部分太陽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受損害,而正是他們闡明了導致臭氧層損耗的化學機理,並找到了人類活動會導致臭氧層損耗的證據,在這些研究推動下,保護臭氧層已經成為世界關注的重大環境課題,1987年簽訂蒙特利爾議定書,規定逐步在世界范圍內禁止氯氟烴等消耗臭氧層物質的作用。
克魯岑,荷蘭人,由於證明了氮的氧化物會加速平流層中保護地球不受太陽紫外線輻射的臭氧的分解而獲獎,雖然他的研究成果一開始沒有被廣泛接受,但為以後的其他化學家的大氣研究開通了道路。
1996年
克魯托(H.W.Kroto)(1939-)
克魯托H.W.Kroto)與斯莫利(R.E.Smalley)、柯爾(R.F.Carl)一起,因發現碳元素的第三種存在形式—C60(又稱「富勒烯」「巴基球」),而獲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
斯莫利 (R.E.Smalley)(1943-)
斯莫利 (R.E.Smalley)與柯爾(R.F.Carl)、克魯托(H.W.Kroto)一起,因發現碳元素的第三種存在形式—C60(又稱「富勒烯」「巴基球」),而獲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
柯爾 (R.F.Carl)(1933-)
柯爾(R.F.Carl)美國人、斯莫利(R.E.Smalley)美國人、克魯托(H.W.Kroto)英國人,因發現碳元素的第三種存在形式—C60(又稱「富勒烯」「巴基球」)而獲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
1967年建築師巴克敏斯特.富勒(R.Buckminster Fuller)為蒙特利爾世界博覽會設計了一個球形建築物,這個建築物18年後為碳族的結構提供了一個啟示。富勒用六邊形和少量五邊形創造出「彎曲」的表面。獲獎者們假定含有60個碳原子的簇「C60」包含有12個五邊形和20個六邊形,每個角上有一個碳原子,這樣的碳簇球與足球的形狀相同。他們稱這樣的新碳球C60為「巴克敏斯特富勒烯」(buckminsterfullerene),在英語口語中這些碳球被稱為「巴基球」(buckyball)。
克魯托對含碳豐富的紅巨星的特殊興趣,導致了富勒烯的發現。多年來他一直有個想法:在紅巨星附近可以形成碳的長鏈分子。柯爾建議與斯莫利合作,利用斯莫利的設備,用一個激光束將物質蒸發並加以分析。
1985年秋柯爾、克魯托和斯莫利經過一周緊張工作後,十分意外地發現碳元素也可以非常穩定地以球的形狀存在。他們稱這些新的碳球為富勒烯(fullerene).這些碳球是石墨在惰性氣體中蒸發時形成的,它們通常含有60或70個碳原子。圍繞這些球,一門新型的碳化學發展起來了。化學家們可以在碳球中嵌入金屬和稀有惰性氣體,可以用它們製成新的超導材料,也可以創造出新的有機化合物或新的高分子材料。富勒烯的發現表明,具有不同經驗和研究目標的科學家的通力合作可以創造出多麼出人意外和迷人的結果。
柯爾、克魯托和斯莫利早就認為有可能在富勒烯的籠中放入金屬原子。這樣金屬的性能會完全改變。第一個成功的實驗是將稀土金屬鑭嵌入富勒烯籠中。
在富勒烯的制備方法中略加以改進後現在已經可以從純碳製造出世界上最小的管—納米碳管。這種管直徑非常小,大約1毫微米。管兩端可以封閉起來。由於它獨特的電學和力學性能,將可以在電子工業中應用。
在科學家們能獲得富勒烯後的六年中已經合成了1000多種新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的化學、光學、電學、力學或生物學性能都已被測定。富勒烯的生產成本仍太高,因此限制了它們的應用。
今天已經有了一百多項有關富勒烯的專利,但仍需探索,以使這些激動人心的富勒烯在工業上得到大規模的應用。
1997年
因斯.斯寇(Jens C.Skou) (1918-)
1997年化學獎授予保羅.波耶爾(美國)、約翰.沃克(英國)、因斯.斯寇(丹麥)三位科學家,表彰他們在生命的能量貨幣--腺三磷的研究上的突破。
因斯.斯寇最早描述了離子泵——一個驅使離子通過細胞膜定向轉運的酶,這是所有的活細胞中的一種基本的機制。自那以後,實驗證明細胞中存在好幾種類似的離子泵。他發現了鈉離子、鉀離子-腺三磷酶——一種維持細胞中鈉離子和鉀離子平衡的酶。細胞內鈉離子濃度比周圍體液中低,而鉀離子濃度則比周圍體液中高。鈉離子、鉀離子-腺三磷酶以及其他的離子泵在我們體內必須不斷地工作。如果它們停止工作、我們的細胞就會膨脹起來,甚至脹破,我們立即就會失去知覺。驅動離子泵需要大量的能量——人體產生的腺三磷中,約三分之一用於離子泵的活動。
約翰.沃克(John E.Walker) (1941-)
約翰.沃克與另兩位科學家同獲得1997年諾貝爾化學獎。約翰.沃克把腺三磷製成結晶,以便研究它的結構細節。他證實了波耶爾關於腺三磷怎樣合成的提法,即「分子機器」,是正確的。1981年約翰.沃克測定了編碼組成腺三磷合成酶的蛋白質基因(DNA).
保羅.波耶爾(Panl D.Boyer) (1918-)
1997年化學獎授予保羅.波耶爾(美國)、約翰.沃克(英國)、因斯.斯寇(丹麥)三位科學家,表彰他們在生命的能量貨幣--腺三磷的研究上的突破。保羅.波耶爾與約翰.沃克闡明了腺三磷體合成酶是怎樣製造腺三磷的。在葉綠體膜、線粒體膜以及細菌的質膜中都可發現腺三磷合成酶。膜兩側氫離子濃度差驅動腺三磷合成酶合成腺三磷。
保羅.波耶爾運用化學方法提出了腺三磷合成酶的功能機制,腺三磷合成酶像一個由α亞基和β亞基交替組成的圓柱體。在圓柱體中間還有一個不對稱的γ亞基。當γ亞基轉動時(每秒100轉),會引起β亞基結構的變化。保羅.波耶爾把這些不同的結構稱為開放結構、鬆散結構和緊密結構。
1998年
約翰.包普爾(John A.Pople) (1925-)
約翰.包普爾(John A.Pople),美國人,他提出波函數方法而獲諾貝爾化學獎。他發展了化學中的計算方法,這些方法是基於對薛定諤方程(Schrodinger equation)中的波函數作不同的描述。他創建了一個理論模型化學,其中用一系列越來越精確的近似值,系統地促進量子化學方程的正確解析,從而可以控制計算的精度,這些技術是通過高斯計算機程序向研究人員提供的。今天這個程序在所有化學領域中都用來作量子化學的計算。
瓦爾特.科恩(Walter Kohn) (1923-)
瓦爾特.科恩(Walter Kohn),美國人,因他提出密度函數理論,而獲諾貝爾化學獎。
早在1964-1965年瓦爾特.科恩就提出:一個量子力學體系的能量僅由其電子密度所決定,這個量比薛定諤方程中復雜的波函數更容易處理得多。他同時還提供一種方法來建立方程,從其解可以得到體系的電子密度和能量,這種方法稱為密度泛函理論,已經在化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因為方法簡單,可以應用於較大的分子。
1999年
艾哈邁德·澤維爾 (1946-)
艾哈邁德·澤維爾1946年2月26日生於埃及。後在美國亞歷山德里亞大學獲得理工學士和碩士學位;又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76年起在加州理工學院任教。1990年成為加州理工化學系主任。他目前是美國科學院、美國哲學院、第三世界科學院、歐洲藝術科學和人類學院等多家科學機構的會員。
1998年埃及還發行了一枚印有他本人肖像的郵票以表彰他在科學上取得的成就。
199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埃及出生的科學家艾哈邁德·澤維爾(Ahmed H.Zewail),以表彰他應用超短激光閃光成照技術觀看到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如何運動,從而有助於人們理解和預期重要的化學反應,為整個化學及其相關科學帶來了一場革命。
早在30年代科學家就預言到化學反應的模式,但以當時的技術條件要進行實證無異於夢想。80年代末澤維爾教授做了一系列試驗,他用可能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激光閃光照相機拍攝到一百萬億分之一秒瞬間處於化學反應中的原子的化學鍵斷裂和新形成的過程。這種照相機用激光以幾十萬億分之一秒的速度閃光,可以拍攝到反應中一次原子振盪的圖像。他創立的這種物理化學被稱為飛秒化學,飛秒即毫微微秒(是一秒的千萬億分之一),即用高速照相機拍攝化學反應過程中的分子,記錄其在反應狀態下的圖像,以研究化學反應。人們是看不見原子和分子的化學反應過程的,現在則可以通過澤維爾教授在80年代末開創的飛秒化學技術研究單個原子的運動過程。
澤維爾的實驗使用了超短激光技術,即飛秒光學技術。猶如電視節目通過慢動作來觀看足球賽精彩鏡頭那樣,他的研究成果可以讓人們通過「慢動作」觀察處於化學反應過程中的原子與分子的轉變狀態,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化學反應過程的認識。澤維爾通過「對基礎化學反應的先驅性研究」,使人類得以研究和預測重要的化學反應,澤維爾因而給化學以及相關科學領域帶來了一場革命。
2000年
艾倫-J-黑格 (1936-)
艾倫-J-黑格,美國公民,64歲,1936年生於依阿華州蘇城。現為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固體聚合物和有機物研究所所長,是一名物理學教授。
獲獎理由:他是半導體聚合物和金屬聚合物研究領域的先鋒,目前主攻能夠用作發光材料的半導體聚合物,包括光致發光、發光二極體、發光電氣化學電池以及激光等等。這些產品一旦研製成功,將可以廣泛應用在高亮度彩色液晶顯示器等許多領域。
艾倫-G-馬克迪爾米德 (1929-)
艾倫-G-馬克迪爾米德,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今年71歲,他出生於紐西蘭,曾就讀於紐西蘭大學和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以及英國的劍橋大學。1955年,他開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任教。他是最早從事研究和開發導體塑料的科學家之一。
獲獎理由:他從1973年就開始研究能夠使聚合材料能夠象金屬一樣導電的技術,並最終研究出了有機聚合導體技術。這種技術的發明對於使物理學研究和化學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其應用前景非常廣泛。
他曾發表過六百多篇學術論文,並擁有二十項專利技術。
白川英樹 (1936-)
白川英樹今年64歲,已經退休,現在是日本築波大學名譽教授。白川1961年畢業於東京工業大學理工學部化學專業,曾在該校資源化學研究所任助教,1976年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1979年回國後到築波大學任副教授,1982年升為教授。1983年他的研究論文《關於聚乙炔的研究》獲得日本高分子學會獎,他還著有《功能性材料入門》、《物質工學的前沿領域》等書。
獲獎理由:白川英樹在發現並開發導電聚合物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貢獻。這種聚合物目前已被廣泛應用到工業生產上去。他因此與其他兩位美國同行分享了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
2001年
威廉·諾爾斯(W.S.Knowles) (1917-)
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諾爾斯、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和美國科學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們在不對稱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三位化學獎獲得者的發現則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質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現在,像抗生素、消炎葯和心臟病葯物等,都是根據他們的研究成果製造出來的。
瑞典皇家科學院的新聞公報說,許多化合物的結構都是對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樣,這被稱作手性。而葯物中也存在這種特性,在有些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療作用,而另一部分沒有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這些葯是消旋體,它的左旋與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結構中。在歐洲發生過妊娠婦女服用沒有經過拆分的消旋體葯物作為鎮痛葯或止咳葯,而導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應停"慘劇,使人們認識到將消旋體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學獎得主就是在這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使用一種對映體試劑或催化劑,把分子中沒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開人的左右手一樣,分開左旋和右旋體,再把有效的對映體作為新的葯物,這稱作不對稱合成。
諾爾斯的貢獻是在1968年發現可以使用過渡金屬來對手性分子進行氫化反應,以獲得具有所需特定鏡像形態的手性分子。他的研究成果很快便轉化成工業產品,如治療帕金森氏症的葯L-DOPA就是根據諾爾斯的研究成果製造出來的。
1968年,諾爾斯發現了用過渡金屬進行對映性催化氫化的新方法,並最終獲得了有效的對映體。他的研究被迅速應用於一種治療帕金森症葯物的生產。後來,野依良治進一步發展了對映性氫化催化劑。夏普雷斯則因發現了另一種催化方法——氧化催化而獲獎。他們的發現開拓了分子合成的新領域,對學術研究和新葯研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成果已被應用到心血管葯、抗生素、激素、抗癌葯及中樞神經系統類葯物的研製上。現在,手性葯物的療效是原來葯物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在合成中引入生物轉化已成為制葯工業中的關鍵技術。
諾爾斯與野依良治分享諾貝爾化學獎一半的獎金。夏普雷斯現為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學院化學教授,將獲得另一半獎金。
野依良治(R.Noyori) (1938-)
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諾爾斯、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和美國科學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們在不對稱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績。
瑞典皇家科學院的新聞公報說,許多化合物的結構都是對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樣,這被稱作手性。而葯物中也存在這種特性,在有些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療作用,而另一部分沒有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這些葯是消旋體,它的左旋與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結構中。在歐洲發生過妊娠婦女服用沒有經過拆分的消旋體葯物作為鎮痛葯或止咳葯,而導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應停"慘劇,使人們認識到將消旋體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學獎得主就是在這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使用一種對映體試劑或催化劑,把分子中沒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開人的左右手一樣,分開左旋和右旋體,再把有效的對映體作為新的葯物,這稱作不對稱合成。
1968年,諾爾斯發現了用過渡金屬進行對映性催化氫化的新方法,並最終獲得了有效的對映體。他的研究被迅速應用於一種治療帕金森症葯物的生產。後來,野依良至進一步發展了對映性氫
2002年
瑞典皇家科學院於2002年10月9日宣布,將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里希,以表彰他們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領域的貢獻。
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分別表彰了兩項成果,一項是約翰·芬恩與田中耕一「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確認和結構分析的方法」和「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他們兩人將共享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一半的獎金;另一項是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里希「發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他將獲得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另一半的獎金。
2003年
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分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膜水通道,以及對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研究作出的開創性貢獻。他們研究的細胞膜通道就是人們以前猜測的「城門」。
2004年
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以色列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國科學家歐文·羅斯,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其實他們的成果就是發現了一種蛋白質「死亡」的重要機理。
2005年
三位獲獎者分別是法國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萬、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羅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理查德·施羅克。他們獲獎的原因是在有機化學的烯烴復分解反應研究方面作出了貢獻。烯烴復分解反應廣泛用於生產葯品和先進塑料等材料,使得生產效率更高,產品更穩定,而且產生的有害廢物較少。瑞典皇家科學院說,這是重要基礎科學造福於人類、社會和環境的例證。
2006年
美國科學家羅傑·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研究領域所作出的貢獻而獨自獲得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在一份聲明中說,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體內的細胞如何利用基因內存儲的信息生產蛋白質,而理解這一點具有醫學上的「基礎性」作用,因為人類的多種疾病如癌症、心臟病等都與這一過程發生紊亂有關。
2007年
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以表彰他在「固體表面化學過程」研究中作出的貢獻,他獲得的獎金額將達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54萬美元)。
2008年
三位美國科學家,美國Woods Hole海洋生物學實驗室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哥倫比亞大學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 Roger Y. Tsien (錢永健,錢學森的堂侄)因發現並發展了綠色熒光蛋白(GFP) 而獲得該獎項。
Osamu Shimomura,1928年生於日本京都,1960年獲得日本名古屋大學有機化學博士學位,美國Woods Hole海洋生物學實驗室(MBL)和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名譽退休教授。Martin Chalfie,1947年出生,成長與美國芝加哥,1977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1982年起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教授。Roger Y. Tsien,1952年出生於美國紐約,1977年獲得英國劍橋大學生理學博士學位,1989年起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教授。
3. 國內較大的催化劑生產廠家
小唐,你是問煉油催化劑還是別的 給你提供: 一、國內四大煉油催化劑生產廠家 1)長嶺煉化公司催化劑廠2)蘭州煉油化工催化劑廠3)齊魯石化公司催化劑廠4)撫順石油三廠催化劑廠 二、脫硝催化劑生產廠家 1)東方鍋爐(目前國內第一家生產水電廠煙氣脫硝催化劑的企業,實力很強的一家) 2)遠達環保(燃煤電廠廢氣脫硝) 三)金屬催化劑生產廠家 1)寶雞市瑞科醫葯化工有限公司(國內最大的貴金屬催化劑生產商) 2)臨沂市和平貴金屬催化劑有限公司(中國最大的電解銀催化劑生產企業) 好多啊,先幫你查這些
4. 生產PTA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生產PTA的上市公司有:桐昆股份、恆力股份、榮盛石化、恆逸石化、珠海港、S儀化、黑化股份等。
1、桐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1233):
主營業務:各類民用滌綸長絲的生產、銷售,以及滌綸長絲主要原料之一的PTA(精對苯二甲酸)的生產。
2、恆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600346):
主營業務:聚酯切片、民用滌綸長絲、工業滌綸長絲、聚酯薄膜、工程塑料和熱電產品的生產、研發和銷售
3、恆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000703):
主營業務:對石化行業的投資;有色金屬、建築材料和機電產品及配件;貨運代理;經營本企業及本企業成員單位資產產品和生產、科研所需的原材料、機械設備、儀器儀表、零配件及相關進出口業務。
產品名稱:精對苯二甲酸(PTA) 、聚酯切片 、聚酯瓶片 、滌綸預取向絲(POY) 、滌綸全拉伸絲(FDY) 、滌綸拉伸變形絲(DTY) 、滌綸短纖
4、榮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002493):
主營業務:化工品和化學纖維的開發、生產和銷售。
產品名稱:芳烴 、PTA 、聚酯切片及滌綸絲
。
(4)生產手性催化劑的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PTA的生產方法:
以對二甲苯為原料,液相氧化生成粗對苯二甲酸,再經加氫精製,結晶,分離,乾燥,得到精對苯二甲酸。
PTA為石油的下端產品。石油經過一定的工藝過程生產出輕汽油(別名石腦油),從石腦油中提煉出MX(混二甲苯),再提煉出PX(對二甲苯)。
PTA以PX(配方佔65%-67%)為原料,以醋酸為溶劑,在催化劑的作用下經空氣氧化(氧氣佔35%-33%),生成粗對苯二甲酸。然後對粗對苯二甲酸進行加氫精製,去除雜質,再經結晶、分離、乾燥、製得精對苯二甲酸產品,即PTA成品。
參考資料來源:
桐昆股份-同花順
恆力股份-同花順
恆逸石化-同花順
榮盛石化-同花順
PTA-網路
5. 目前國內有哪些板式脫硝催化劑生產廠
大唐南京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大唐集團環境技術有限公司投資組建的脫硝催化劑專業製造企業。
地處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佔地面積150畝,平板式脫硝催化劑年產量為30000立方米,是世界供應量最大的,集研發、實驗、生產、檢測和人才培養為一體的,
同時擁有行業一流實驗室的脫硝催化劑製造基地。
6. 生產綠氫的上市公司
1.億華通:最純正燃料電池標的,業務涵蓋電堆和系統; 騰龍股份:燃料電池龍頭新源動力第一大股東; 大洋電機:參股巴拉德加碼布局氫燃料電池業務,公司燃料電池產品包括電池模組、整車控制器、電機驅動系統等,並通過參股產業鏈相關公司打通氫氣儲運、加氫、燃料電池系統開發等環節;
2.深冷股份:參股徐州銘寰,具有豐富的燃料電池、重整制氫系統開發、製造及系統集成經驗,同時公司產品智能加氫槍是為燃料電池汽車進行氫氣加註的核心零部件設備; 中通客車:已有5款燃料電池客車; 宇通客車: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份額大約為8%; 福田汽車:國內最早從事燃料電池客車研發並獲得第一款公告的公司; 美錦能源:控股華南地區最大的氫燃料電池商用車整車企業飛馳汽車,參股的廣東國鴻氫能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燃料電池電堆及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總成;
3.濰柴動力:已建成兩萬套級產能的燃料電池發動機及電堆生產線,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氫燃料電池發 雄韜股份:布局氫燃料電池全產業鏈; 東方電氣:具備動力燃料電池自主技術,全國首批高原氫燃料電池發動機成功交付; 雪人股份:並購參股瑞典SRM公司,擁有了全球領先的燃料電池空壓機及氫循環泵技術和品牌,已向國內21家整車和發動機企業供貨; 漢鍾精機:已研發出應用於燃料電池產業的空氣壓縮機產品; 鮑斯股份:鮑斯股份深耕壓縮機領域,在燃料電池壓縮機領域有望把握進口替代的機遇; 安泰科技:金屬雙極板已實現巴拉德供貨,另外擁有氣體擴散層等業務,在質子交換膜和催化劑布局; 百利科技:成功研發高溫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 貴研鉑業:領跑國產燃料電池催化劑;
4.龍蟠科技:投資安徽燃料電池企業明天氫能,設立子公司江蘇鉑炭氫能,重點布局氫燃料電池催化 道氏技術:氫燃料電池膜電極等材料的研製和銷售;
7. 手性技術
生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碳原子在形成有機分子的時候,4個原子或基團可以通過4根共價鍵形成三維的空間結構。由於相連的原子或基團不同,它會形成兩種分子結構。這兩種分子擁有完全一樣的物理、化學性質。比如它們的沸點一樣,溶解度和光譜也一樣。但是從分子的組成形狀來看,它們依然是兩種分子。這種情形像是鏡子里和鏡子外的物體那樣,看上去互為對應。由於是三維結構,它們不管怎樣旋轉都不會重合, 如果你注意觀察過你的手,你會發現你的左手和右手看起來似乎一模一樣,但無論你怎樣放,它們在空間上卻無法完全重合。如果你把你的左手放在鏡子前面,你會發現你的右手才真正與你的左手在鏡中的像是完全一樣的,你的右手與左手在鏡中的像可以完全重疊在一起。實際上,你的右手正是你的左手在鏡中的像,反之亦然。所以又叫手性分子。
至於其分類,按不同標准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法,比如正負之分。
8. 阿拉丁試劑的生產產品
科研用試劑是科學和企業研發研究中的必需和關鍵物質基礎,在生命科學、新葯創制、新型材料、新能源、食品、環境等重點領域科學研究和研發有廣泛需求,是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證。科研用試劑種類多,應用廣,質量要求高,更新換代快,工程化和標准化難度大。我國科研用試劑總體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核心高端化學、生物和新材料科研試劑仍然大量需要依賴進口。阿拉丁就是針對我國近幾年國內不生產而靠大量進口的試劑種類進行攻關,成功開發了近35000種試劑產品,其中超過50%的產品均為公司專有產品,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
阿拉丁專注於分析色譜、高端化學、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四大領域,試劑品種有如下幾類:
分析色譜試劑可以細分下面幾類:分析試劑,分析標准品,氣相色譜,高壓液相色譜,離子感測器材料,樹脂與LC分離介質,溶劑等。
高端化學試劑可以細分下面幾類:不對稱合成,催化和無機化學,化學生物學,香精香料,雜環砌塊,有機砌塊,有機金屬試劑,特殊合成,穩定性同位素產品。
生命科學試劑可以細分下面幾類:生化試劑,癌症研究,細胞生物學,細胞培養,血液學和組織學,代謝組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營養學研究,植物生物技術,蛋白組學等試劑。
材料科學試劑可以細分下面幾類:替代能源,生物材料,金屬和陶瓷科學,微米/納米電子材料,納米材料,有機和印刷電子學,高分子科學。 阿拉丁不斷致力於使自己的產品和對客戶的服務達到最高質量標。阿拉丁提供一種獨特的服務解決方案。阿拉丁認為,服務戰略應當以每個產品對客戶目標的影響為導向。
符合全球標准阿拉丁的QC質控規范全部參考全球標准,任何物質必須經過定性和定量進行質量把控,阿拉丁擁有全球最先進的儀器,產品定性包括核磁(NMR)、X-射線衍射(XRD)、紅外(IR)、熔點檢測、折光率檢測、各種電泳、粒度檢測、比旋光度檢測和密度檢測等等,定量包括核磁(NMR)、液相色譜(HPLC)、氣相色譜(GC)、質譜(MS)、電泳、熒光光譜(XRF)、熒光定量和各類滴定等等,提供網站直接瀏覽列印,確保產品質量結果的可跟蹤性和可靠性。不同生產環境,嚴格的ERP質量監督把控程序(QA)會及時發現產生不合格產品的漏洞,配合ISO9001 質量體系,阿拉丁採用了全方位綜合分析技術量身打造每一個產品,確保所有阿拉丁的產品批次的均一性。
凈含量和安全性 每天,阿拉丁公司的品牌同廣大客戶發生著數萬次的親密接觸。阿拉丁始終如一地堅持產品質量安全的傳承和實踐,建立了全球性的產品安全評估機構和技術力量,執行嚴格的產品安全宗旨和政策,向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阿拉丁的解決方案確保工藝過程符合國內外法規,每個產品均提供MSDS安全操作說明書,COA質檢證書,以保持客戶員工和財產的安全,並幫助客戶完全按符合要求的操作規范操作。
產品標簽和可追溯性阿拉丁的標簽全部採用二維碼設計,包含有產品的批次、貨號,以及原料的批次和貨號。任何一個環節出了質量問題,我們都可以溯源。為了遵守法規,阿拉丁將來源不同的數據匯總到簡明易懂的標簽上。信息技術確保精確跟蹤和貼標材料成分、含量信息和原料來源。阿拉丁的貼標解決方案易於集成到現有系統中,從而確保合規、安全和精確。
阿拉丁擁有從碩士到博士一批高素質一流的研發團隊,針對化學細分領域,團結合作,鑽研比拼。阿拉丁研發團隊以深厚的基本功,創新的精神、卓越的合成技術,針對客戶的不同需求,提供最具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
阿拉丁品牌已成為國內試劑和科研領域最具知名度的品牌,各行各業領域的科研人員眾口皆碑。
阿拉丁以「質量控制標准化、共性關鍵技術規范化、產業化基地工程化、產學研用聯盟機制化」為核心目標,以開展我國高純化學試劑、生命科學試劑、新材料試劑等質量及標准規范研究,提高高純試劑產品質量為主要內容,深入研究高純試劑制備關鍵技術,開展高端試劑工程化研究及特殊包裝儲運過程質控評估體系研究。
阿拉丁通過技術攻關和機制、模式的創新,重點解決了研發用試劑標准規范的制定及工程化研究,首次建立了色譜級、農殘級、光譜級、質譜級、分子生物學級、液質連用級、氣質連用級、細胞生物學級等近萬種高純試劑分析方法體系;這些產品的質控規范方法體系都標注在本公司的官網上,可以在線查詢。建立了同位素試劑、無水試劑、格氏試劑、納米試劑、產品的包裝物及儲運質控和評價體系;建立了有機同位素試劑質控和評價體系;建立了科研用高純試劑的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良性機制模式。
高端化學類試劑產品核心技術包括:
1、金屬有機反應和金屬有機化合物的純化
2、催化活性的檢測
3、低溫反應
4、格氏反應
5、知道如何操作和處理空氣敏感和濕氣敏感產品
6、擁有釕、銠、鈀、銥、鉑、金、鎳、銅、鋯等金屬化合物的均相催化劑、磷配體、氮配體、氧配體、手性催化劑和手性配體等的合成技術。
生命科學類產品核心技術包括:
1、微量核酸提取技術
2、恆溫擴增技術
3、全封閉式靶核酸核酸擴增物快速檢測技術
4、SNP/基因突變檢測技術
5、染色體單體分離分析技術
6、蛋白表位標記技術
7、磁珠分離技術
分析色譜技術包括:
1、超精細實時在線精餾控制。
2、色譜、光譜和質譜溶劑中超痕量目標雜質去除。
3、無水溶劑分子篩脫水技術。
至今阿拉丁已取得授權的專利共計24項,其中發明專利5項。阿拉丁先後被評為 「上海市奉賢區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水平在國內試劑行業處於領先地位。 阿拉丁公司經過長期摸索的QA/QC質量控制制度和程序,通過世界級的ERP系統控制好每個質量節點,阿拉丁的QC質控規范全部參考全球標准制定,任何物質都必須經過定性和定量進行質量把控。
阿拉丁建立了全球標准化的QA/QC質量把控體系,分析測試中心擁有全球最先進的各類儀器,儀器設備投資位列國內儀器設備之首,大型包括X-射線衍射儀(XRD)、紅外光譜儀(IR)、液相色譜和氣相色譜儀多台(HPLC&GC),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ICP),元素分析儀,激光粒度儀,、熒光定量PCR儀和各類滴定儀、折光率檢測、各種電泳、比旋光度檢測和密度檢測等等,以確保阿拉丁的產品質量完全符合和達到國際標准。
原輔料、半成品和成品貨物的標簽全部採用二維碼設計,包含有產品的批次、子批、編碼ID或貨號。任何一個環節出了質量問題,阿拉丁都可以迅。速溯源並追根問底,強大的世界級的ERP和供應鏈管理SCM系統確保了各項流程的實施。
阿拉丁質量管理部門,有大批質量控制人才,其中碩士及以上學歷的佔60%以上,並且所有人員都是從事質量控制崗位1年以上。為阿拉丁產品質量控制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阿拉丁不定時的派出質管部人員輪流外出學習,以增強自身業務能力,最終為阿拉丁產品質量控製做出更大的貢獻。
阿拉丁超過80%的產品的質量標准體系屬自己企業建立,實踐檢驗已經達到全球標准。
阿拉丁創立的質量標准體系填補國內空白--阿拉丁所建立的科研用試劑核心技術標准和質量控制平台,打破了我國高純試劑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降低了對國外的技術依存,為提高我國高純試劑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了解,科研用試劑是科學研究中的必需和關鍵物質基礎,在生命科學、新葯創制、新型材料、新能源、食品、環境等重點領域科學研究有廣泛需求。過去,我國科研用試劑總體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核心科研試劑仍然大量依賴進口,有核心技術標準的試劑產品不超過2000種,而國外試劑公司擁有近十萬種的試劑產品,均有完善的試劑質量標准體系。阿拉丁針對國內試劑標准化大量缺失的現狀,通過技術攻關和機制、模式的創新,解決了近35000種科研用試劑標准規范的制定,填補了這方面我國標准化的一片空白,這些產品的質量標准都可以在本公司電子商務平台公開下載,為整個試劑行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9. 生產正丙醇的上市公司
與正丙醇相關的上市公司其實比較少,如:巨化股份、三維工程、東華內能源。
1、巨化容股份,該公司主要經營氟化工原料及後續產品、基本化工原料、化肥和農葯的生產與銷售等;
2、三維工程,該公司主要產品或服務為工程設計及工程總承包;催化劑的生產及銷售。主要服務於石油化工、煤化工行業,從事以煉油化工項目為主的工程設計和總承包業務。
3、東華能源,該公司主營液化石油氣和丙烯的生產及儲存化工品(異丙醇、正丙醇等)。
(9)生產手性催化劑的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2020年7月17日,商務部公布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正丙醇反傾銷調查的初步裁定。商務部初步裁定,原產於美國的進口正丙醇存在傾銷,國內正丙醇產業受到了實質損害,而且傾銷與實質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並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正丙醇實施保證金形式的臨時反傾銷措施。
自2020年7月18日起,進口經營者在進口上述產品時,應依據裁定所確定的各公司的傾銷幅度254.4%—267.4%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提供相應的保證金。
其中面臨的主要風險有:國際油價大幅波動的風險、全球疫情防控不及預期的風險、中美貿易爭端加劇的風險、化工生產安全的風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巨化股份
10. 哪些上市公司是生產鋰電池的
1、贛鋒鋰業
贛鋒鋰業公司長期致力於深加工鋰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綜合實力位列國內深加工鋰產品領域第一。主要產品包括金屬鋰(工業級、電池級)、碳酸鋰(電池級)、氯化鋰(工業級、催化劑級)、丁基鋰、氟化鋰(工業級、電池級)等二十餘種。
多項細分產品市場上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其中金屬鋰、丁基鋰、氟化鋰2007年、2008年的銷量均居國內第一;電池級金屬鋰和電池級碳酸鋰的銷量居國內領先行列。公司是國內唯一建立「鹵水/含鋰回收料-碳酸鋰/氯化鋰-金屬鋰-丁基鋰/電池級金屬鋰-鋰系合金」全產品鏈的企業,也是國內鋰行業唯一實現全產品鏈競爭的企業。
2、天齊鋰業
天齊鋰業是國內最大的鋰電新能源核心材料供應商,國內鋰行業中技術領先、綜合競爭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全球最大的礦石提鋰生產商,天齊鋰業是一個新能源新材料的科技公司。
3、西部礦業
西部礦業集團有限公司是由原錫鐵山礦務局改制而成立的,錫鐵山礦務局原址在青海海西大柴旦錫鐵山鎮。1999年5月,根據探礦情況,錫鐵山開采年限有限,新一屆領導班子在毛小兵局長的帶領下開始全面推行「人事、勞動、工資」制度改革,企業以此為開端逐步向現代股份制企業轉變。
4、當升科技
北京當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起源於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的一個課題組,是從事新能源材料研發和生產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從事鈷酸鋰、多元材料及錳酸鋰等小型鋰電、動力鋰電正極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國內領先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專業供應商。經過多年的努力,公司於2010年4月成功登陸創業板。
5、國軒高科
國軒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於1995年01月23日在南通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李縝,公司經營范圍包括鋰離子電池及其材料、電池、電機及整車控制系統的研發等。
前景
《規劃》出台 有望改變世界鋰電池格局
4月18日,國務院討論通過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下稱《規劃》),明確了以純電驅動為汽車工業轉型的主要戰略取向,推廣普及非插電式的混合動力汽車,並提出了在2015年純電動以及混合動力車累計產銷量達到50萬輛,到2020年超過500萬輛的目標。
《規劃》的出台,在坊間引發巨大關注。諸多專家認為,此舉將促進汽車業進入新一輪發展期,此外,還在無形中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動力電池產業勾勒出一個龐大的市場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