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上市公司 > 保爾森基金與上市公司合作

保爾森基金與上市公司合作

發布時間:2022-08-07 03:46:43

⑴ 高盛欺詐事件是怎麼回事

高盛於2007年2月應美國大型對沖基金保爾森公司委託,推出一款基於次級抵押貸款的抵押債務債券,向多國銀行、基金和保險企業等投資者推銷。而保爾森公司本身看空美國抵押債務債券市場,其向高盛支付了大約1500萬美元的設計和營銷費用,意在借做空抵押債務債券謀利。但高盛在向投資者推銷時沒有說明保爾森公司與這款金融產品有關,導致投資者在不足一年時間內損失大約10億美元。

「這種全新的金融產品很復雜,但其中的欺詐和利益沖突卻是簡單和老舊的。高盛錯誤地允許一位能深刻影響其投資組合中抵押貸款證券的客戶對抵押貸款市場做空,高盛還向其他投資者提供了虛假陳述:該證券的投資內容由一家獨立客觀的第三方機構進行選擇。」

SEC執法部門主管羅伯特·庫扎米在起訴書中作出上述表示,稱高盛允許意在做空的委託人參與決定「投資組合中納入何種抵押債務債券產品」,推銷時卻聲稱這一產品由「獨立客觀的第三方」推出,涉嫌誤導投資者。

與此同時,遭到起訴的還有高盛副總裁法布里斯·托爾雷,SEC指控他對這起欺詐案負主要責任,因為這位高管設計了上述交易,負責營銷材料的准備工作,而且負責與投資者進行直接溝通。SEC相信,托爾雷清楚保爾森公司對外隱瞞的賣空部位,也知道該公司在資產選擇中扮演的角色。

不過,SEC起訴書中未指控保爾森公司負責人約翰·保爾森違規違法,後者被認為是金融危機中最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由於他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堅持看空抵押債務債券市場,使其在2008年個人獲益37億美元,一時名聲大噪,但是SEC的起訴卻讓外界開始懷疑這位「空軍司令」的成功是否另有隱情。

反響 華爾街股市和期市暴跌

針對SEC方面的指控,高盛隨即做出了反擊。該行在一份聲明中否認涉嫌欺詐,稱SEC的指控「毫無根據」。聲明同時還強調,高盛自己在相關交易中就損失了9000萬美元之多,而且其本來就「沒有義務」向金融產品買賣雙方交代對方身份。

雖然高盛方面堅決否認了相關指控,但是該股股價當天依然受到強烈沖擊,至收盤時下挫23.57美元,至160.7美元的水平,全日暴跌12.8%,市值一夜之間蒸發120億美元。同時,華爾街銀行股也受高盛拖累出現大幅下跌,其中曾與保爾森公司有過業務往來的德意志銀行股票下跌9.2%,花旗、美銀、摩根士丹利等其他重要銀行股跌幅也均超過5%。而受銀行股集體大幅走低影響,道瓊斯工業指數當天一度跌破11000點,最後收於11018點,下跌1.13%。

除了股市以外,高盛涉嫌欺詐的消息還對大宗商品市場造成沖擊,紐約主力原油(80.91,-2.33,-2.80%)期貨合約當天大跌2.4%,創兩個多月來的最大單日跌幅。而紐約主力黃金(1132.90,-4.00,-0.35%)期貨合約也下挫2%,收於1137美元/盎司。

高盛「欺詐門」事件之所以造成市場強烈反應,在於此前該行一直沒有透露其正受到SEC調查一事。據美國媒體報道,高盛早在9個月之前就已收到SEC相關人士有關將對其起訴的警告,但是該投行沒有在例行公告中向投資者公布該信息。此外,高盛「欺詐門」事件還引發了華爾街地震,因為市場開始相信,SEC正在對金融危機中大型投行和金融機構扮演的角色進行調查,因為有跡象表明它們在房市顯出下滑跡象時仍設計並銷售與房市有關的金融產品。「本委員會將繼續調查投行及其他機構在房地產市場開始顯露疲軟跡象時與房地產市場結構化復雜金融產品有關的運作方式。」SEC結構化新產品部門的主管肯尼斯·倫奇在起訴書中的表態加劇了市場的擔心。

美國當地分析師認為,高盛「欺詐門」事件對高盛乃至華爾街的影響很大。雖然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高盛與SEC達成和解,並支付數億美元了事,但是這樣的事例或許會不止一起——因為自金融危機以來,雖然早有聲音指責高盛對金融危機推波助瀾,但這些指責沒有過硬的依據,也從來沒有導致調查或起訴。而這就意味著,美國監管層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將更加嚴格,而不再是「雷聲大雨點小」。同時,隨著對金融危機「秋後算賬」的繼續進行,將來或將有更多銀行面臨類似起訴。

美國總統奧巴馬上周六的表態也與這一市場預期吻合。奧巴馬在講話中督促美國國會通過更為嚴格的金融業監管措施,以免美國再次陷入經濟危機。

「現在我們不採取行動,導致金融危機的系統就會帶著相同的漏洞和弊端繼續運行。」奧巴馬的語氣頗為強硬,「如果我們不試圖改變招致危機的原因,我們註定將重蹈覆轍。」

連累 巴菲特一夜間損失10億美元

高盛涉嫌欺詐還將引發投資者對於大型金融機構的信用產生懷疑,因為就在本月初高盛發表的年報中,高盛CEO勞埃德·布蘭克費恩曾經撰寫了一封長達8頁的致股東信。在信中,他反復強調了高盛「客戶利益高於一切」的行事准則。很明顯,SEC的指控和高盛的自我標榜完全相反,這樣的矛盾將進一步動搖投資者對高盛的信心,促使他們懷疑高盛同時也在其他方面隱瞞事實。

除了影響投資者的信心以外,高盛涉嫌欺詐還讓很多該行一直以來的支持者感到難堪,其中就包括股神巴菲特。

實際上,就在高盛欺詐門事件爆發不久前,巴菲特投資旗艦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董事羅納德·奧爾森還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對高盛青睞有加,稱當年對高盛50億美元的投資非常有力地表明他們不僅相信高盛的實力也相信其完整性。

相關資料顯示,2008年9月份,就在雷曼兄弟破產和美國銀行緊急接管美林以後,高盛集團同意向巴菲特出售50億美元的認股權證,同意後者在未來四年內任何時候以每股115美元的價格認購高盛股票,並為這些認股權證支付10%的年息。

此後的一年多時間內,高盛股價在觸底反彈後節節走高,巴菲特當年的投資得到了巨大回報,這讓許多人開始對巴菲特當年的投資投以贊賞的目光。不過,出乎股神意料之外的是,這一次高盛卻因為涉嫌證券欺詐而被SEC告上了法庭,其股價也瞬間大幅縮水——按高盛的最新收盤價計算,巴菲特手中的認股權證價值大約為20.6億美元,一夜之間損失達到了9.5億美元。而更令巴菲特惱火的是,高盛「欺詐門」事件對其聲譽也構成了挑戰——是股神看走了眼還是高盛偽裝得實在太好?對於這一切,巴菲特將會在下月初的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給出答案。

⑵ TARP基金是什麼

TARP Fund
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 Fund問題資產紓解計劃基金
是美國政府為挽救2008年年底金融海潚中瀕臨破產的銀行而發出的援助金

⑶ 高盛怎麼辦

擺在替罪羊高盛面前的,只有三條路。 危機後尋找元兇或替罪羊,是政治博弈中的慣用做法,奧巴馬政府也不例外。眾所周知,金融危機的元兇在華爾街,但對替罪羊的選擇和處理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這個替罪羊必須是危機中受損相對較輕,在華爾街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實力,經得起起訴;其次,必須有足夠的證據或投訴,否則起不到政治秀的效果;第三,不能有損政府的利益或股份,否則在處理或起訴過程中將投鼠忌器,讓當政者或納稅人的利益受損。 縱觀華爾街,符合以上三項條件的首選非高盛集團莫屬。在危機逐步升級的階段,高盛一直一枝獨秀。而且,高盛與美國歷屆政府的關系密切,數任財長都來自高盛,所以民眾侃稱高盛為Government Sachs(即政府高盛),而奧巴馬則要改變這一印象。 然而,此替罪羊並非是一隻可以隨意宰割的綿羊。證交會指控高盛的罪名是違規交易,指出高盛夥同保爾森基金公司(Paulson&Co.)設計出一種按揭證券組合基金,在賣給歐洲客戶(ACA等公司)的同時,讓保爾森基金公司做空這些產品,而高盛沒有向買方披露這一情況,致使買方巨額損失,因此涉嫌欺詐。面對這一指控,高盛知道一場官司和公關戰不可避免。 對高盛而言,面臨三種策略選擇。第一種策略是主動出擊,把對高盛的指控變成對華爾街普遍現象的指控,從而轉向對證交會長期監管失職的指控,以此來淡化對高盛的指責。但此舉必定進一步得罪證交會,為日後的麻煩埋下伏筆。 第二種策略是速戰速決的無罪辯護,拒絕認罪,把民事指控變成道德過失,最後交一大筆罰金了事。這樣必須把當事人辭退,把對高盛的指控變成對個別雇員失職的指控,最大程度維護高盛的信譽。並且盡快通過庭外和解,避免把這場官司變成曠日持久的審判。這樣,雙方都可以聲稱獲得了勝訴,而發出不同聲音的民眾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接受這一結果。 第三種策略是廣結同盟,通過輿論和媒體,創造一種有利於高盛的外部環境,給證交會和法庭造成無形的壓力,從而影響判決結果。如此一番運作,不僅要贏得這場官司,還要通過官司把自己塑造成無辜替罪羊的形象,從而降低或逆轉人們對高盛的負面印象。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高盛明白,政府的意圖是要兌現追查危機元兇的承諾,是做給選民和外國受害者看的;證交會更是要改變從前無作為的形象,因此只能勝不能敗。而政府也明白,高盛最在乎的是長遠利益,不希望將案子長時間耗下去。這樣一來,這場官司的結果已然明了:原告為了面子,被告為了長遠利益,雙方必須協商出解決方案。 目前看來,這三套策略都在實施中。首先高盛總裁勞埃德·布蘭克費恩做出了強力反擊的聲明,認為該項指控純屬政治運作,是證交會為修補受損形象的作為。在否認所有指控的同時,高盛涉案副總裁法布里斯·圖爾辭職。接著由保爾森基金公司出面,聲明未曾參與銷售高盛生產的受指控基金產品,也未曾經手高盛設計和銷售的CDO系列產品的項目,並表示願意為高盛出資,打贏這場官司。 華爾街律師們紛紛發表意見和評論,稱此交易不存在違規交易,而且高盛在那些產品中也蒙受了損失,根本無法證明欺詐的意圖,最多是利用了政府監管不嚴的漏洞。股神巴菲特發表談話,稱高盛公司是華爾街最規矩的公司,政府此舉完全是為自己的無作為尋找替罪羊。此外,高盛還加大了形象工程的力度,在慈善和公益事業方面不遺餘力。 這一系列事件很快起到了效果,高盛的股價狂跌後反彈,最後僅跌去15%,比預期要好很多。起訴高盛沒有引起恐慌,證交會進一步對華爾街出手,對高盛的指控也是一種平衡。如開始調查摩根大通、花旗、摩根斯坦利等銀行涉嫌操縱市場評級,提供虛假信息,從中牟利等違規行為。此類事件還將繼續上演。

⑷ 嘉漢林業國際有限公司的欺詐事件

2011年5月22日,加拿大最大的證券監管機構——安大略證券委員會(OSC)表示,在加拿大上市的中國公司嘉漢林業國際有限公司及其公司5位高管涉嫌「復雜欺詐騙局」,並以此蒙蔽了投資者有關其擁有的在中國林業資產和收入。OSC的調查還將延伸至金融中介機構。
被指虛假賬目和內幕交易
加拿大安大略省證券委員會2011年5月22日發布聲明稱,該委員會指控嘉漢林業及其前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陳德源?Allen Chan等幾位高管在木材采銷問題上存在欺騙和不誠實行為。
該委員會表示,嘉漢林業及其前管理人員「從事了大量欺騙性和不誠實的」行為,以便「用誤導性方式誇大」公司的營業收入和資產規模。
委員會稱,嘉漢林業隱瞞了被稱為「授權中間商」的供應商和客戶實際受其控制的情況。該委員會表示,該公司隨後使用「欺騙性的文檔編制辦法」來對外顯示「其所謂的購買、擁有和出售活立木的情況」。
OSC還指控陳德源沒有披露他在嘉漢林業收購綠森集團有限公司控股股權的交易中存在重大利益,因而存在欺詐行為。
2010年,嘉漢林業斥資1.2億美元收購了綠森集團。委員會表示,陳德源「暗地裡控制一些公司,而這些公司從上述收購中獲得了逾2200萬美元的收益」。
OSC還指控嘉漢林業前首席財務長David Horsley違反安大略證券法,「授權、批准、並且默許」的這些誤導性的聲明,致使公眾利益受損。
根據OSC指控聲明中提供的數據,在2003年至2010年期間,嘉漢林業通過發行債券和股票籌集資金約30億美元。
OSC此次對嘉漢林業提出正式指控,距離該公司首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已經過去了一年時間。也正是在嘉漢林業出現欺詐質疑之後,海外上市中概公司的治理問題才引起市場的普遍關注。
2011年6月,以空頭報告著稱的渾水公司?Muddy Waters首次指稱該林業集團誇大自身資產和收入規模,並對其業務模式中主要未具名客戶的角色提出質疑,致使其在多倫多證交所上市的股票價格大跌80%。
自那以後,市值曾一度超過80億美元的嘉漢林業,2011年8月被安大略省監管部門停牌。2011年4月6日,多倫多證券交易所宣布,把嘉漢林業的普通股摘牌,原因是該公司未能滿足持續上市要求,且未能及時提交財務報告。
海外掀中概企業審查風暴
在5月22日發表的申明中,OSC還表示,正繼續調查這一事件中「看門人所扮演的角色」。此舉表明,當局的調查范圍已由以陳德源為首的公司高管,擴大到了金融中介機構。
2011年年4月10日,渾水公司曾經在官網上公布了一篇署名為約翰·凱恩斯(John Caines)揭秘中概股「金融詐騙學校」內幕的文章。文中稱,中國內地存在所謂「金融詐騙學校」幫助民企粉飾財務數據,以便順利在海外上市。
這些機構的性質其實就是中介,國內一些小型的投資銀行和金融顧問公司,利用其在海外的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關系網路進行專業分工,聯合運作,把一些「垃圾」企業包裝成快速成長和巨大盈利的超級巨星,以騙取外國投資者的青睞,進行私募融資,然後在海外市場上市。
該文章點名了包括傅氏科普威、大連綠諾和綠潤食品在內的4家企業曾接受過該「金融詐騙學校」培訓,這些中概企業都先後傳出財務數據造假等一系列問題。
據了解,就在嘉漢林業被多倫多證券交易所摘牌的前一天,2011年4月5日,擔任嘉漢林業審計工作的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辭去該公司的審計職務。 指控增加OSC勒令離職陳德源兩日內主動辭職
2011年6月2日做空機構渾水公司質疑嘉漢林業旗下資產和財務狀況。第二天其子公司綠森集團停牌,聲稱等嘉漢成立調查委員會進行指控調查。8月8日綠森公告稱,其虧損1184.9萬元;8月15日嘉漢林業二季度業績報告稱,純利增長1.25倍。8月26日嘉漢被OSC勒令停牌,陳德源當即申請辭職並在28日獲批。8月29日綠森也被香港證監會勒令停牌。
事實上,嘉漢持有綠森超過63%的權益,陳德源、馬世民均出任嘉漢和綠森的董事。
事件越演越烈。8月26日OSC下令嘉漢林業股票暫停交易,並要求首席執行官陳德源和其他幾名高管辭職,但隨後不久,OSC撤銷了高管辭職指令,並表示有待進行聽證。嘉漢林業對此表示,根據加拿大相關法律,只有在經過嚴格的聽證程序並且確信相關高管確實有違反法律和損害公眾利益的行為時,OSC才有權作出要求相關高管離職的命令,否則證券委員會這種粗暴干涉上市公司行政事務的行為本身也是嚴重違法的行為。盡管如此,8月26日在停牌消息前,陳德源便主動提交辭職,8月28日嘉漢林業批准了其離職消息,並表示已經將三名雇員行政離職,其原因是獨立委員會發現的「某些信息」。
2011年8月29日,非執行董事兼主席陳德源辭任綠森集團非執行董事兼主席職務。
嘉漢林業2011年8月28日公告稱,已成立獨立委員會,將針對渾水公司所提的某些財務欺詐指控進行審查,結果會在年底公布。「嘉漢林業當前最重要的三項任務是完成獨立委員會的工作、與安大略證券委員會配合以及保全股東價值。」
據悉,任免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是影響公司的重大決定。作為一家成熟的證監會機構,能做出這樣的決定,證明在某些程度上,證監會對詐騙問題的關注。
四大高管拋售8300萬美元公司股票股東三個月虧損34億美元
嘉漢林業在8月28日公告稱,「嘉漢林業當前最重要的三項任務是完成獨立委員會的工作、與安大略證券委員會配合以及保全股東價值。」
然而嘉漢林業高管減持套現昨日也遭曝光。自2006年底以來,多名高管已拋售了價值8100萬加元(約8300萬美元)的公司股票。
前首席行政官陳德源、公司另一名創始人Kai Kit Poon、首席財務官David Horsley 、董事馬世民等停牌前分別賣出300萬加元,3000萬元、1120萬元、1080萬美元價值的股票。
而在8月24日,億萬富翁理查德·錢德勒再度增持,在8月24日購入120萬股。
據了解,從6月至今,嘉漢林業已經跌了67%。股東虧損了33億加元(34億美元)。
前嘉漢林業最大股東對沖基金保爾森公司(Hedge- fund firm Paulson & Co ),在六月份已經售罄了所有的股權,損失了46200萬元投資。
針對高管減持情況,嘉漢林業在紐約的對外發言人Stan Neve 拒絕評論。而錢德勒的發言人也拒絕評論。
OSC早前指出表示,香港和安大略省的管理人員和董事可能與「相關交易」有關,並「已經知道或本該知道」該詐騙。
標普穆迪調低評級嘉漢債務或出現違約
在高管辭職、調查情況未明的狀況下,市場顯然對嘉漢林業並不看好。標普S&P/TSX指數委員會昨日認定嘉漢林業不再滿足入選S&P/TSX綜合指數的要求,將於9月16日盤後將嘉漢林業正式剔除。
評級機構更是紛紛調低其評級。8月23日,標准普爾就將嘉漢林業長期債信評級從「B+」下調至「B」,29日進一步調低至「CCC-」。
同一天,穆迪將嘉漢林業公司及其高級無抵押債券評級從「B1」下調至「Caa1」,並表示將繼續對嘉漢林業的評級進行評估,並可能會進一步下調。
隨著評級機構落井下石後,部分海外債券投資者預期嘉漢林業總額達13億美元的債務可能出現違約。
在美國和加拿大,投資者仍可買賣其債券。其2014年7月到期債券,已經在上周五跌價了50%。有分析人士稱,其違約的機會率高達100%。據多倫多 Marret Asset Management總裁 Barry Allan指出,有關債券價格反映,若公司破產,只能夠以0.4美元回收,這樣幾乎肯定債券違約機會高達100%。
而嘉漢林業公司則稱「本公司認為這一系列事件並未造成其擔保優先債券或可轉換優先債券違約。嘉漢林業將繼續審閱其所有債務和其他合約安排的條款。」
綠森受牽連跌7成市場稱港證監會調查其賬目問題
自渾水研究公司質疑嘉漢林業做假賬及誇大資產,嘉漢林業跌了67%,而香港上市的子公司綠森集團也受到牽連,在過去三個月跌了七成。8月29日綠森被香港證監會勒令其停牌。
有意思的是,綠森最先指出,停牌是涉股價敏感消息,不久又再表示是應證監會要求。有消息稱,綠森是被證監會勒令停牌,為證監會今年以來首次。
據了解,證監會是根據《證券及期貨(在證券市場上市)規則》第8章指令綠森停牌。有關條文稱,如證監會覺得公司招股章程、通告及文件有虛假、不完整或具誤導性的資料,便可指令公司停牌,其他情況包括維持一個有秩序和公平的市場,及維護投資大眾的利益或公眾利益起見等。
有消息指出,綠森的停牌與洪良集團相類似,都依據同樣法律章節,而洪良集團停牌後至今為復牌。 香港方面消息稱,證監會調查范圍與綠森帳目有關,與嘉漢林業被叫停沒有直接關系。
另據了解,綠森持有的林業資產分別位於蘇利南及紐西蘭,於今年年初從嘉漢林業以 2.88億元購入位於紐西蘭林木資產。據悉,這筆交易或被納入香港證監會的審查范圍。
標准普爾日前表示,在指控增加以及管理層辭職後,嘉漢林業的經營環境將急速惡化,公司在流動資金方面的壓力也會增加。嘉漢在 6月底的資產凈值達 59.02億美元,手持現金 8.61億美元,較年底減少 30%;而綠森的資金壓力也加大,中期業績顯示,毛利大升逾 6323.8萬元,但分銷成本及行政開支也上升,虧損達1184.9萬元;綠森的資產凈值為 14.07億元,手持現金 4.91億元,較去年底減少 20%。其市值只有 6.94億元。

⑸ 對沖基金的管理特點

隨著結構日趨復雜、花樣不斷翻新的各類金融衍生產品如期貨、期權、掉期等逐漸成為對沖基金的主要操作工具。這些衍生產品本為對沖風險而設計,但因其低成本、高風險、高回報的特性,成為許多現代對沖基金進行投機行為的得力工具。
對沖基金將這些金融工具配以復雜的組合設計,根據市場預測進行投資,在預測准確時獲取超額利潤,或是利用短期內中場波動而產生的非均衡性設計投資策略,在市場恢復正常狀態時獲取差價。 典型的對沖基金往往利用銀行信用,以極高的杠桿借貸(Leverage)在其原始基金量的基礎上幾倍甚至幾十倍地擴大投資資金,從而達到最大程度地獲取回報的目的。對沖基金的證券資產的高流動性,使得對沖基金可以利用基金資產方便地進行抵押貸款。
一個資本金只有1億美元的對沖基金,可以通過反復抵押其證券資產,貸出高達幾十億美元的資金。這種杠桿效應的存在,使得在一筆交易後扣除貸款利息,凈利潤遠遠大於僅使用1億美元的資本金運作可能帶來的收益。同樣,也恰恰因為杠桿效應,對沖基金在操作不當時往往亦面臨超額損失的巨大風險。 對沖基金的組織結構一般是合夥人制。基金投資者以資金入伙,提供大部分資金但不參與投資活動;基金管理者以資金和技能入伙,負責基金的投資決策。
由於對沖基金在操作上要求高度的隱蔽性和靈活性,因而在美國對沖基金的合夥人一般控制在100人以下,而每個合夥人的出資額在100萬美元以上(不同的國家,對於對沖基金的規定也有所差異,比如日本對沖基金的合夥人是控制在50人以下等)。
由於對沖基金多為私募性質,從而規避了美國法律對公募基金信息披露的嚴格要求。由於對沖基金的高風險性和復雜的投資機理,許多西方國家都禁止其向公眾公開招募資金,以保護普通投資者的利益。
為了避開美國的高稅收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監管,在美國市場上進行操作的對沖基金一般在巴哈馬和百慕大等一些稅收低,管制鬆散的地區進行離岸注冊,並僅限於向美國境外的投資者募集資金。 對沖基金與面向普通投資者的證券投資基金不但在基金投資者、資金募集方式、信息披露要求和受監管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別。在投資活動的公平性和靈活性方面也存在很多差別。
證券投資基金一般都有較明確的資產組合定義。即在投資工具的選擇和比例上有確定的方案,如平衡型基金指在基金組合中股票和債券大體各半,增長型基金指側重於高增長性股票的投資;同時,共同基金不得利用信貸資金進行投資,而對沖基金則完全沒有這些方面的限制和界定,可利用一切可操作的金融工具和組合,最大限度地使用信貸資金,以牟取高於市場平均利潤的超額回報。
由於操作上的高度隱蔽性和靈活性以及杠桿融資效應,對沖基金在現代國際金融市場的投機活動中擔當了重要角色。 在對沖基金投資過程中「套利」指同時買入並賣出兩類相互關聯的資產標的,以獲取不同於正常水平的關聯差異樣而獲利的行為。在「套利」交易過程中一些風險因素被對沖掉,留下的風險因素則是基金超額收益的來源。如果看錯了這些風險因素的走向,就可能給基金帶來損失。以下簡要介紹可轉債套利:
可轉債,即在一定條件下可轉換為普通股的債券,其內含價值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其債券價值,一部分是其可轉換為普通股的買入期權價值。
當一張可轉債發行時,其票面值、票面利率、債券到期期限、轉換率都已確定,影響可轉債價值的不確定因素只有其可轉換股票的股價、股價波動率及無風險利率這三個因素,而其中對可轉債價值影響最大的是其可轉換股票的股價。
當可轉債價格被市場低估時,由於影響其價值最大的因素是其可轉換股票的股價,對沖基金採用「買多可轉債/賣空其對應股票」的策略可獲得風險很低的與股價變動無關的穩定回報。
可轉債套利策略的關鍵是找出可轉債與股票二者價格的相關系數,該系數Delta可表示為「可轉債價格變動/(股價變動*轉換率)」,即股價每變動1元,可轉債價格相應變動。例如,如果Delta為0.8,轉換率為10,則股價每增加或減少1元,則每張可轉債的價格將隨之增加或減少8元。此時,一個 「買多1張可轉債/賣空8股股票」的對沖組合的價值將保持一個恆定數,不因股價變化而變化。 公開和透明,是對沖基金最討厭的事情。這與它所建立的結構有直接的關系。以在位於維京群島注冊的對沖基金為例,他們可以使用任何合法的金融投資組合,在全世界范圍內的任意地點進行套利,而無需向任何國家或部門申報投資技巧和融資結構。
金融危機使對沖基金經歷了一場急速變革。十幾年前,對沖基金圈是一個相對封閉狹窄的圈子,大家做的幾乎都是熟人之間的業務,信任程度很高,根本不需要簽合同就把生意做了。有時,僅僅是上午握個手,下午就把數百萬美元打到了對方的賬戶之上。
但恰恰這種荒誕般的神秘,成為對沖基金最本質的贏利特點。
而隨著中國金融及資本市場的不斷多元化及國際化,讓越來越多的境外對沖基金注目中國。在這個國內對沖基金大力發展完善的重要階段,國際資本經驗豐富的海外對沖基金也盯上了中國這塊蛋糕。不少海外對沖基金或在海外有過對沖基金管理和投資經歷的人准備嘗試或已進駐中國,尋求發展和合作機會。
海外對沖基金看重中國區的發展。其實無非是三大原因:
一是漸漸國際化的人民幣,逐步開放人民幣資產的跨境流動,讓中國部分的資產管理人或投資人提供大量走出去的機會的同時,也會給海外大量機構投資人和高凈值客戶提供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
二是監管層和中國基金業對對沖基金的態度越來越開放,基金法正在不斷修改和完善,這使得對沖基金所參與的二級市場會有更多的流動性,讓對沖基金能真正發展起來。三是中國財富的增值。銀行高凈值客戶管理著17萬億元的資金,而公募基金管理的資金規模才2萬億元,陽光私募也只有2500億元,未來中國人的財富將會流向更有效和積極管理型的投資領域。
盡管如此,隨著中國投資市場的逐漸向國際放開懷抱,以下幾家對沖大佬早已先行一步,搶灘內陸:
1、Bridgewater Associates
雷·達里奧(Ray Dalio)的橋水聯合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連續兩年都登上了LCH英雄榜。這家基金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對沖基金,約有1300億美元的水平。除了管理資產龐大以外,橋水的獨特之處是它的300家客戶都是機構投資者。它們的平均投資額為2.5億美元。
在戴利奧和羅伯特·普林斯的共同領導下,橋水善於創造不同的利潤流,鑒別貝塔源,市場驅動型回報,阿爾法,基於技能回報,然後把它們打包成與客戶需求的兼容的戰略。該公司通過債券和貨幣管理外包提供源阿爾法。但是當機構開始轉向其他資產類別和關注額外利潤源時,橋水也在調整戰略。
達里奧在2012年初被業內評為對沖基金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經理——公司旗下純阿爾法基金(Pure Alpha Fund)在1975年至2011年為投資人凈賺了358億美元,超過了索羅斯量子基金自1973年創立以來的總回報。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曾評價說,達里奧的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對經濟的統計分析甚至比美聯儲的更靠譜。
這家掌管著1300多億美元資產的頂級對沖基金隱匿在康州Westport的樹林里,與紐約華爾街的喧囂保持遠離。橋水聯合基金已於2012年底在上海低調的成立了代表處。
2、Man Group
英仕曼集團是全球第二大對沖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達680億美元,其業務框架主要由三大類別組成:AHL(管理期貨基金CTA)、GLG(由30多個策略的基金組成的多策略基金)以及剛收購的FRM(對沖基金的基金),此外,英仕曼擁有一支有卓越投資專家組成的龐大團隊,就投資管理以至客戶服務的每個范疇,給予強勁的支持。
英仕曼中國區主席李亦非透露,集團希望在中國首先推進的是旗下的管理期貨基金。據了解,AHL基金希望能通過中國期貨市場的國際化發展先進入中國,同時也想藉助QFII、QDII等各種跨境方式,在中國尋找投資和合作的機會。
3、Paulson Co
保爾森公司管理著約為360億美元的資產(其中95%為機構投資者)。據《阿爾法》雜志統計,僅約翰·保爾森個人在2007年的收入就達到了37億美元,一舉登頂2007年度最賺錢基金經理榜,力壓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和詹姆斯·西蒙斯。一時間,約翰·保爾森在華爾街名聲大震,「對沖基金第一人」、「華爾街最靈的獵豹」等稱號紛紛被冠在了他頭上。在接下來的三年中約翰·保爾森與保爾森基金持續的穩定盈利。
直到2011年6月3日,保爾森所持有3740萬股的嘉漢林業(Sino-forest)瞬間爆出一系列的財務丑聞,同時渾水調查公司給予嘉漢林業「強烈賣出」的評級,同時給出的估值不到1美元(當時股價為18加幣)。導致嘉漢林業公司市值在兩個交易日內蒸發了近33億美元,而保爾森基金面臨了4.68億美元的虧損。
距離該事件發生已經近兩年,約翰·保爾森這位曾經的「沽神」似乎逐漸淡出了華爾街。是歸於平淡,還 是在醞釀又一場巨額交易,我們不得而知。據悉保爾森基金已在北京金融街及上海陸家嘴分別設立了代表處。
4、Lone Pine Capital
孤松資本始建於1997年,由斯蒂芬·曼德爾(Steve Mandel)創建,總部設在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在倫敦,香港,北京,紐約均設有辦事處。隆派恩資本是一家私人擁有的對沖基金,在世界各地的公共股權市場進行投資。從最初的800萬美元開始,直到該基金成為了打理自有資金的「超級基金」,為約56億美元的投資者和自有資金估計為150億美元的曼德爾先生服務。
大多數人相信,曼德爾先生的成功可以歸咎於他的「自下而上」的投資。他的重點放在企業的基本面問題上。曼德爾先生認為,破譯業務進行深入的基本面分析,了解其做法,運營和未來的增長。這是重點,這影響到最後的選股和決定是否或長或短。不像大多數的對沖基金管理人,曼德爾先生巧妙地依靠他強烈的判斷和快速決策的位置和移動。孤松資本在花旗集團(Citigroup)和斯倫貝謝公司的增持是證明曼德爾先生靈巧之至最好的例子。
5、DE Shaw
德劭基金由數學家大衛·肖成立於1982年。DE Shaw大部分投資基於復雜的數學模型,旨在找出隱藏的市場趨勢或定價異常。不過該基金也進入到私人股本領域和自下而上的價值驅動型投資領域。
DE Shaw進軍中國內地的舉措,會讓人將之與其2006年和2007年在印度的擴張進行比較。該公司在印度看到了巨大的招聘和投資機遇。
就員工數量而言,DE Shaw令一些更靈活的競爭對手相形見絀。該公司大約有1700名員工——其中估計有100名擁有博士學位。只有英國曼集團(Man Group)的員工數量超過了DE Shaw
過去兩年,不願拋頭露面的DE Shaw在其主要戰略方面表現穩健。該公司的旗艦基金Oculus回報率為8.7%。Oculus按照該公司的一系列定性及定量戰略進行投資。一位投資者表示,該公司旗下的另一支基金DE Shaw Composite實現了21.1%的回報率。
位為處於上海陸家嘴的辦事處擁有一支私募股權投資分析師團隊。拓展該集團在亞洲地區的業務,並標志著首次進入中國內地。該辦事處將重點關注中國的收購機會。
6、Hoyder Asia
匯德亞洲(Hoyder Asia)是匯德投資集團於2001年成立的面向亞太地區的全資附屬公司。匯德亞洲投資於全球外匯,商品期貨以及股票方面, 乃亞太地區最優秀的資產管理服務商之一. 其憑借對新興市場的專業認識及豐富經驗, 於十年內迅速增長.匯德亞洲透過旗下的匯德品牌基金與信託為客戶提供不同層面的投資服務及產品,憑借其專業及奉行多年的環球對沖與價值投資等方法,於國際資產管理巿場已建立優良的聲譽。
據悉, 位於中國上海的匯德亞洲辦事處, 在2013年初早已悄悄布局內陸,公司高層也放言會從運營決策上更重視大中華市場。
7、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文藝復興科技成立於1988年,其創始人為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 他是世界級的數學家,擔任著美國數學協會的主席(Math for America);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對沖基金經理之一,在全球投資業內,他的名氣並不亞於索羅斯,更是被認為是保爾森、達利歐這些業內領軍者的前輩。「量化基金之王」是這位國際投資行業領袖最顯貴的稱呼,雖然,他本人並不在意。
作風低調的西蒙斯很少接受采訪。在僅有的幾次接受國外媒體采訪時,他透露稱:「我們隨時都在賣出和買入,依靠活躍賺錢。」他只尋找那些可以復制的微小獲利瞬間,而絕不以「市場終將恢復正常」作為賭注投入資金。事實上,西蒙斯幾乎從不僱用華爾街的分析師,他的文藝復興科技公司僱傭了由數學博士,物理博士及自然科學博士組成的超過150人的投資團隊。用數學模型捕捉市場機會,由電腦做出交易決策。
文藝復興科技公司及旗下多家關聯子公司於2013年1月分別在北京,上海成立了代表處。
8、Chilton Investment
奇爾頓公司由理查德·L·奇爾頓(Richard L. Chilton)先生於1992年成立。管理著超過65億美元的資產。其核心的運作手法是通過價值導向的基礎研究和紀律嚴明的投資組合來進行管理。 奇爾頓先鞏固了長期投資的理念,其紀律嚴格的文化是一個標志。而奇爾頓公司正計劃採取一項不同尋常的舉措,奇爾頓公司在中國北京及成都分別成立了代表處,這是該公司在中國擴張戰略的一部分。
其實,以上這些筆者了解到進入國內的海外對沖基金,只是全球對沖基金大軍的冰山一角;中國這只美味十足的大蛋糕,相信吸引到更多的大鱷只是時間問題。
9. Citadel Investment Group
城堡投資管理著130億美元,是目前最大的對沖基金之一,它的日交易量相當於倫敦、紐約和東京交易所當日交易量的3%左右。

⑹ 約翰·保爾森的職場生涯

在貝爾斯登任職四年後,他決定從投資銀行轉行到基金管理,加入格魯斯合夥基金,成為合夥人之一,正式開始了他的基金管理生涯。1994年,他看準了對沖基金的勢頭,和其他幾家小對沖基金合租了一間辦公室,創立保爾森對沖基金(Paulson &Co),專做並購套利(風險套利的一種)和事件驅動投資。
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給了保爾森絕佳的機會。他當時的判斷是,很多在虛高股價支撐下的並購案會「黃」掉,因此他大量賣空,在互聯網股票狂跌的2001年和2002年,他的基金都分別增長了5%。逆市飄紅,投資人便聞風而來,到2003年,他的基金規模達到了6億美元。兩年後,他管理的總資產更達到了40億美元。但因為為人非常低調,在對沖基金行業之外,他的名聲並不大。
2006年7月,保爾森籌集了1.5億美元,為第一隻用於做空CDO的基金建倉。他設計了一個復雜的基金操作模式:一邊做空危險的CDO,一邊收購廉價的CDS。隨後的幾個月,美國房產市場卻依然繁榮,絲毫看不到萎靡的跡象,保爾森的基金在不斷地賠錢。
2006年底,次貸危機已經初見端倪。保爾森的基金已經扭虧為盈,升值20%。他的信心越來越足,緊接著又建立了第二隻同類基金。
2007年2月,保爾森管理的兩只基金在華爾街的冬天異軍突起,截至2007年年底,第一隻基金升值590%,第二隻基金也升值350%,基金總規模已達到280億美元,僅2007年一年,就有60億美元的資金湧入保爾森的基金。保爾森一舉登頂2007年度最賺錢基金經理榜,力壓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和詹姆斯·西蒙斯,一時間,約翰·保爾森在華爾街名聲大震,「對沖基金第一人」、「華爾街最靈的獵豹」等稱號紛紛被冠在了他頭上。
2008年11月13日,約翰·保爾森與其他四位排名前五的對沖基金大佬,出席了美國眾議院監管和政府改革委員會召開的聽證會。

⑺ 中國經濟轉型:讓年輕人看到希望嗎

第三是要提高各類機構組織維護社會流動性的社會責任感。社會流動性的提高,最終要落實到各類機構和組織中的所有人,尤其是起點較低的階層人群,能夠給他們提供公平的就業和發展機會。各級政府部門,國有企業、公立學校和其他公共組織的社會責任不僅在於捐錢支持公益事業,更重要的是推動社會進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給沒有機會或者缺少機會的群體以更好的機會。舉例而言,美國的「平權法案」規定任何接受美國政府項目的機構、組織或企業,雇員結構都要滿足一定的條件,包括少數族群佔多少比例、婦女佔多少比例、受到不平等待遇的群體佔多少比例等。在政府招標中,只要涉及到財政撥款的,滿足這些條件的組織和企業都會享受優惠條件。這是健康社會和良治政府要做的事情,作為財政支持的公立機構,理所應當在這方面承擔更多的責任。

第四是要逐步形成增強社會流動性的社會共識。提高社會流動性,只有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之後,才能真正持久和貫徹。現在很多社會公益救助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是非常好的現象,政府應當積極鼓勵和扶持。現在社會的公益活動經常說到一句話「達則兼濟天下」,個人富裕之後去捐錢幫助別人,這當然是很了不起的胸懷。但是一個真正健康的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富人救濟窮人的責任,更是保障所有人,尤其是起點較低階層的人群,能夠有公平機會的社會共識。

中國社會現在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們面臨著經濟轉型這一重大課題。但是,我們面臨的更大的課題是怎麼增加社會的流動性,使社會上所有的人,尤其是所有年輕人,無論他們的出身和背景,都感到有機會和希望,都有奮斗的積極性,這才是一個健康的社會,才是一個能夠保證經濟長期增長的社會。這不是一個道德的問題,也不是一個政治理念問題,這是我們要擺脫中等收入陷阱、保持長期經濟增長的必然要求。

⑻ 約翰·保爾森的相關事件

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巴菲特的這句投資格言廣為流傳。如果要將它演繹為一幕劇,約翰·保爾森當是最佳男主角。約翰·保爾森
2006年,深秋的上午,紐約中央公園,秋葉似火。
沿著湖邊的小徑,約翰·保爾森緩步慢跑,與其他心情輕松的晨練者不同,他看起來眉頭微皺,心事重重。當時的美國房地產市場,正如中央公園這滿園的枝葉,紅火而繁榮,這使得約翰·保爾森專門做空抵押債券的基金一直在賠錢。更要命的是,關於房地產市場利好的消息鋪天蓋地,樂觀的房產市場專家和貸款機構們,不斷地鼓吹著房價將持續上漲,或是聯邦政府將降低利息以維護市場。
但是,約翰·保爾森堅信,冬天一定會到來,到那個時候,再紅火的枝葉也會在寒風中凋零。在風景如畫的中央公園里慢跑,是一種不錯的緩解壓力的方式,他緊了緊運動衫的拉鏈,加快了步子……
非典型金融奇才
今年52歲的約翰·保爾森並沒有一條標準的華爾街金融高手的成長軌跡。1978年他畢業於紐約大學商業與公共管理學院,緊接著考入哈佛商學院,並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MBA學位,隨後進入大名鼎鼎的波士頓咨詢集團擔任管理咨詢師。
在這一連串的成長歷程中,約翰·保爾森練就了出眾的財務分析能力,這使得他後來的投資策略與傳統的金融家有著很大的區別。他的思維並不受制於華爾街的金融體系中的條條框框,他也並不依賴信用等級評級機構的打分,而是喜歡海量收集財務信息自己分析,以此作為判斷的依據。
1984年,他轉投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負責並購業務。他的一個客戶--馬蒂·格魯斯管理著一個非常成功的風險套利公司格魯斯合夥基金。這是一個很小的公司,但是獲利頗豐。約翰·保爾森意識到:雖然貝爾斯登的收益也相當豐厚,但它主要的盈利模式是賺取傭金,這與投資業務的盈利相比顯得相當有限。基金投資能獲得更高的回報。
與其幫人賺錢,不如自己行動,在貝爾斯登任職四年後,他決定從投資銀行轉行到基金管理,加入格魯斯合夥基金,成為合夥人之一,正式開始了他的基金管理生涯。
1994年,約翰·保爾森成立了自己的對沖基金,由於在貝爾斯登的工作經歷使他對公司合並業務了如指掌,他將這支基金專門用於合並套利的投資,即同時買入及賣出兩家合並中的公司股票,從而獲取無風險的利潤。
狂歡中的冷靜
2007年以前,在高手如林的華爾街,約翰·保爾森仍然默默無聞,但他時刻都保持著警覺的目光,如同蟄伏在灌木叢後的獵豹一般,伺機而動。
在房產借貸市場中,貸款公司為了分擔風險共享收益,找到投資銀行,投資銀行將其債券化,就產生了CDO(擔保債務憑證)。
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採用20~30倍的杠桿操作。比如有一家阿獃投資銀行的自身資產為30億美元,採用30倍的杠桿操作,即以30億美元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美元的資金用於投資,如果投資盈利5%,那麼阿獃投資銀行就獲得45億美元的盈利,相對於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
但是杠桿操作風險高,按照正常的規定,阿獃投資銀行本不願進行這樣的冒險操作。於是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杠桿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是CDS(信用違約交換)。
阿獃投資銀行找到阿瓜,阿瓜可能是另一家投資銀行或保險公司。阿獃為杠桿操作做保險,每年支付給阿瓜5000萬美元的保險費,連續十年總共5億美元。如果CDO沒有違約,除了5億美元的保險費,阿獃還能賺40億美元;如果CDO有違約,反正有阿瓜來賠。
對於阿獃而言,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投資。但阿瓜也不是傻子,通過統計分析,在繁榮的市場中違約情況不到1%。如果做100筆保險,總計可以拿到500億美元的保險金,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美元。
這是一筆多好的買賣啊!華爾街大多數的阿獃與阿瓜們,在美國房價長達十餘年的增長中,盡情享受著一場空前的財富狂歡。
2006年初,人們普遍認為,房價絕不會在全美國范圍內下跌;房貸專家們不斷地鼓吹著,樓市和住房抵押市場將持續紅火;利好消息頻頻見諸於各大媒體。華爾街的絕大多數大腕們也持同樣的論調。信用(證券)等級評定機構也紛紛為華爾街的金融產品打出AAA評級。
草原上百獸奔騰。可是,周圍任何一絲的風吹草動都逃不過蟄伏著的獵豹的眼睛。在華爾街的財富狂歡中,約翰·保爾森卻異常冷靜,他敏銳地發現了美國房貸市場的泡沫。
專家們被房地產市場的繁榮蒙蔽。 約翰·保爾森摒棄了評級機構的打分,他親自帶領自己45人的團隊,追蹤成千上萬的房屋抵押,逐個分析所能獲取到的個人貸款的具體情況。
從最開始就要選出那些埋藏著地雷的個人按揭貸款證券。那段時間,約翰·保爾森和他的團隊在辦公室里分析各種資料,直至深夜。隨著逐漸地深入,他越來越深信投資者大大低估了房貸市場的風險,債權人越來越難以收回貸款。
透過寫字樓的窗戶,看著深夜的華爾街,約翰·保爾森隱隱覺得,一股不可抗拒的破壞力將從某個被人們忽視的角落裡迸發出來,不可收拾。他感到有些毛骨悚然。
在冬天裡收獲
在別人貪婪時恐懼,恐懼者即是清醒者。
華爾街為房貸市場發明的兩種金融產品--CDO與CDS之間的關系是:CDO的風險越高,為其擔保的CDS價值就越高。在房產繁榮時期,絕大多數人都認為CDO沒有太大的風險,所以CDS的價格非常低。
憑借清醒的分析,約翰·保爾森剝開了房產繁榮的虛表,他費盡周折地勸說投資者們,要使他們相信美國房產市場正面臨極大的危機,而要在這場危機中保護自己的資產,進而獲利,做空CDO則是一本萬利的最好選擇。
盛世危言,信者寥寥。
許多投資者都疑慮重重,甚至嗤之以鼻,因為做多CDO使他們賺得盆滿缽滿。不過還是有少部分約翰·保爾森的長期合作夥伴給與了支持。
2006年7月,約翰·保爾森籌集了1.5億美元,為第一隻用於做空CDO的基金建倉。他設計了一個復雜的基金操作模式:一邊做空危險的CDO,一邊收購廉價的CDS。
隨後的幾個月,美國房產市場卻依然繁榮,絲毫看不到萎靡的跡象,約翰·保爾森的基金一直在不斷地賠錢。有投資者好幾次急匆匆地問他,是不是應該止損。他斷然回絕:不,我還要加註。
雖然他對投資者表現得鎮定自若,但他自己的內心卻一直不能平靜。一方面,與當時主流投資方向全然相反的基金操作方式,使他感到壓力重重;另一方面,在不斷地追蹤大量個人按揭貸款情況的過程中,他又清晰地感覺到巨大的成功正一步一步地臨近,正如獵豹已經鎖定了笨重而軟弱的獵物,那種激動與欣喜已經無法平息。
約翰·保爾森只有通過在中央公園晨跑來緩解這種復雜的心情。面對公園里波瀾不興的湖面,他已經分不清那一陣陣強烈的心跳,是因為壓力,還是激動。
2006年年底,次貸危機已經初見端倪。約翰·保爾森的基金已經扭虧為盈,升值20%。他的信心越來越足,緊接著又建立了第二隻同類基金。
2007年2月,寒意襲入華爾街。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企業新世紀金融公司預報季度虧損。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公司投資次貸的兩只對沖基金也相繼垮掉。這一切無不意味著,大規模的信用違約已經到來,華爾街的阿獃和阿瓜們精心構築的財富大廈,其根基已經開始松動。在金融市場中,CDO風險陡增,其價值大幅縮水,而CDS大幅增值。
這一切,正是約翰·保爾森在過去那些華爾街不眠夜裡所預見到的,而他管理的兩只基金在華爾街的冬天異軍突起,截至2007年年底,第一隻基金升值590%,第二隻基金也升值350%,基金總規模已達到280億美元。
據《阿爾法》雜志統計,約翰·保爾森在2007年的收入達到了37億美元,一舉登頂2007年度最賺錢基金經理榜,力壓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和詹姆斯·西蒙斯。一時間,約翰·保爾森在華爾街名聲大震,對沖基金第一人、華爾街最靈的獵豹等稱號紛紛被冠在了他頭上。
大規模的危機終於在2008年爆發,貝爾斯登倒下了,雷曼兄弟死掉了,華爾街彌漫著恐懼的氣息。正當另一個著名的保爾森--美國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為金融危機焦頭爛額時,約翰·保爾森正在與喬治·索羅斯共進午餐。這位在金融界呼風喚雨的傳奇人物正躬身向約翰·保爾森請教投資心得。
只需要注意壞的方面,好的方面會自行增長。這就是約翰·保爾森的投資信條,而他的貪婪似乎才剛剛開始,我們只實現了預期收益的25%,次貸危機的負面影響將在接下來的三年逐步顯現。
但是,變數永遠是投資的主旋律,也是它吸引著人們甚至使人如痴如狂的最大魅力。
金融風暴之中,投資銀行不行了,保險公司也忙於自保。對美國政府來說,阿獃和阿瓜們已經靠不住了,他們開始把信心寄託在諸如約翰·保爾森這樣的貪婪者身上,更希望這些貪婪者能夠挺身而出,成為拯救者。
2008年11月13日,約翰·保爾森與其他四位排名前五的對沖基金大佬,出席了美國眾議院監管和政府改革委員會召開的聽證會。
正處於恐慌中的人們永遠不會了解:當這五個在2007年收入分別超過10億美元的大佬,結束一天的會議後,走出美國眾議院辦公大樓,對著華盛頓清冷的夜空,心中升騰著的是怎樣一種使命感。不過,人們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次契機,也將是一個轉折。
聽證會後,約翰·保爾森一反常態地開始買入CDO。風暴中的貪婪者,已出手力圖挽狂瀾於傾倒…… 保爾森公司管理著(截至2007年6月1日)125億元(95%的金額來自機構),截止到2008年11月,基金已經躍升為360億美元。在他的指導下,保爾森公司在抵押贖回證券市場獲利。2008年,他決定發起一家新的基金,用來投資那些因為次貸風暴而面臨危機的投資銀行及其金融機構。2008年5月15日,保爾森在第一季度買了5000萬股雅虎的股票,表明他支持Carl Icahn代替雅虎董事會。在2008年初,保爾森公司聘請了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
2008年9月,保爾森在英國最大的五家銀行中的四家身上押寶,3.5億英鎊用於巴克萊銀行; 2.92億用於蘇格蘭皇家銀行,2.6億用於勞埃德TSB集團,他最後獲利2.8億英鎊。2009年8月12日,保爾森購買了200萬股高盛股票和3500萬股Regions Financial股票,他還購買了美國銀行的股票,預計到了2011年會翻一倍。2009年11月,保爾森宣布他創建了一隻黃金基金,用於投資開發金礦的公司和進行黃金投資。 SEC在其起訴書中指出,高盛於2007年2月應美國大型對沖基金保爾森公司委託,推出一款基於次級抵押貸款的抵押債務債券,向多國銀行、基金和保險企業等投資者推銷。而保爾森公司本身看空美國抵押債務債券市場,其向高盛支付了大約1500萬美元的設計和營銷費用,意在借做空抵押債務債券謀利。但高盛在向投資者推銷時沒有說明保爾森公司與這款金融產品有關,導致投資者在不足一年時間內損失大約10億美元。

⑼ 請問什麼是對沖大鱷

隨著中國投資市場的逐漸向國際放開懷抱,以下幾家對沖大佬早已先行一步,搶灘內陸:
1、Bridgewater Associates
雷·達里奧(Ray Dalio)的橋水聯合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連續兩年都登上了LCH英雄榜。這家基金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對沖基金,約有1300億美元的水平。除了管理資產龐大以外,橋水的獨特之處是它的300家客戶都是機構投資者。它們的平均投資額為2.5億美元。
在戴利奧和羅伯特·普林斯的共同領導下,橋水善於創造不同的利潤流,鑒別貝塔源,市場驅動型回報,阿爾法,基於技能回報,然後把它們打包成與客戶需求的兼容的戰略。該公司通過債券和貨幣管理外包提供源阿爾法。但是當機構開始轉向其他資產類別和關注額外利潤源時,橋水也在調整戰略。
達里奧在2012年初被業內評為對沖基金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經理——公司旗下純阿爾法基金(Pure Alpha Fund)在1975年至2011年為投資人凈賺了358億美元,超過了索羅斯量子基金自1973年創立以來的總回報。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曾評價說,達里奧的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對經濟的統計分析甚至比美聯儲的更靠譜。
這家掌管著1300多億美元資產的頂級對沖基金隱匿在康州Westport的樹林里,與紐約華爾街的喧囂保持遠離。橋水聯合基金已於2012年底在上海低調的成立了代表處。
2、Man Group
英仕曼集團是全球第二大對沖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達680億美元,其業務框架主要由三大類別組成:AHL(管理期貨基金CTA)、GLG(由30多個策略的基金組成的多策略基金)以及剛收購的FRM(對沖基金的基金),此外,英仕曼擁有一支有卓越投資專家組成的龐大團隊,就投資管理以至客戶服務的每個范疇,給予強勁的支持。
英仕曼中國區主席李亦非透露,集團希望在中國首先推進的是旗下的管理期貨基金。據了解,AHL基金希望能通過中國期貨市場的國際化發展先進入中國,同時也想藉助QFII、QDII等各種跨境方式,在中國尋找投資和合作的機會。
3、Paulson Co
保爾森公司管理著約為360億美元的資產(其中95%為機構投資者)。據《阿爾法》雜志統計,僅約翰·保爾森個人在2007年的收入就達到了37億美元,一舉登頂2007年度最賺錢基金經理榜,力壓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和詹姆斯·西蒙斯。一時間,約翰·保爾森在華爾街名聲大震,「對沖基金第一人」、「華爾街最靈的獵豹」等稱號紛紛被冠在了他頭上。在接下來的三年中約翰·保爾森與保爾森基金持續的穩定盈利。
直到2011年6月3日,保爾森所持有3740萬股的嘉漢林業(Sino-forest)瞬間爆出一系列的財務丑聞,同時渾水調查公司給予嘉漢林業「強烈賣出」的評級,同時給出的估值不到1美元(當時股價為18加幣)。導致嘉漢林業公司市值在兩個交易日內蒸發了近33億美元,而保爾森基金面臨了4.68億美元的虧損。
距離該事件發生已經近兩年,約翰·保爾森這位曾經的「沽神」似乎逐漸淡出了華爾街。是歸於平淡,還 是在醞釀又一場巨額交易,我們不得而知。據悉保爾森基金已在北京金融街及上海陸家嘴分別設立了代表處。
4、Lone Pine Capital
孤松資本始建於1997年,由斯蒂芬·曼德爾(Steve Mandel)創建,總部設在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在倫敦,香港,北京,紐約均設有辦事處。隆派恩資本是一家私人擁有的對沖基金,在世界各地的公共股權市場進行投資。從最初的800萬美元開始,直到該基金成為了打理自有資金的「超級基金」,為約56億美元的投資者和自有資金估計為150億美元的曼德爾先生服務。
大多數人相信,曼德爾先生的成功可以歸咎於他的「自下而上」的投資。他的重點放在企業的基本面問題上。曼德爾先生認為,破譯業務進行深入的基本面分析,了解其做法,運營和未來的增長。這是重點,這影響到最後的選股和決定是否或長或短。不像大多數的對沖基金管理人,曼德爾先生巧妙地依靠他強烈的判斷和快速決策的位置和移動。孤松資本在花旗集團(Citigroup)和斯倫貝謝公司的增持是證明曼德爾先生靈巧之至最好的例子。
5、DE Shaw
德劭基金由數學家大衛·肖成立於1982年。DE Shaw大部分投資基於復雜的數學模型,旨在找出隱藏的市場趨勢或定價異常。不過該基金也進入到私人股本領域和自下而上的價值驅動型投資領域。
DE Shaw進軍中國內地的舉措,會讓人將之與其2006年和2007年在印度的擴張進行比較。該公司在印度看到了巨大的招聘和投資機遇。
就員工數量而言,DE Shaw令一些更靈活的競爭對手相形見絀。該公司大約有1700名員工——其中估計有100名擁有博士學位。只有英國曼集團(Man Group)的員工數量超過了DE Shaw
過去兩年,不願拋頭露面的DE Shaw在其主要戰略方面表現穩健。該公司的旗艦基金Oculus回報率為8.7%。Oculus按照該公司的一系列定性及定量戰略進行投資。一位投資者表示,該公司旗下的另一支基金DE Shaw Composite實現了21.1%的回報率。
位為處於上海陸家嘴的辦事處擁有一支私募股權投資分析師團隊。拓展該集團在亞洲地區的業務,並標志著首次進入中國內地。該辦事處將重點關注中國的收購機會。

⑽ 去年美國一個對沖基金公司經理年薪47億美元.他是誰

保爾森 在危機中賺大錢

麥迪遜大街590號29樓,保爾森公司的總部設在這里。從窗口向外眺望,約翰?保爾森(John Paulson)可以看到同一條街上他的老東家——貝爾斯登,2008年5月29日,它被摩根大通以2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成了此次信貸危機中最大的受害者,而危機中最大的受益者,正是保爾森。

16年前,保爾森就曾從樓市的大蕭條中受益,通過抵押拍賣,他買下了紐約的一套公寓和長島漢普頓的一幢大房子。而去年,通過做空樓市,保爾森個人凈賺37億美元,就此成為對沖行業有史以來年收入最高的經理人,連索羅斯這樣的「老手」也望塵莫及。

放膽一搏

他把丘吉爾的一句話當作自己的格言——永遠、永遠、永遠不要放棄。

現年52歲的保爾森是哈佛商學院的MBA畢業生,曾效力過奧德賽合夥人公司、貝爾斯登公司以及格拉斯公司。1994年,保爾森自立門戶,成立了一隻專注於並購套利的對沖基金。到了2002年,這只基金管理的資金從最初的200萬美元變成了5億美元,9年的時間里,這只基金有8年都在賺錢,這包括網路泡沫破滅後「所有主要的市場指數都在下跌」的那幾年。這並不等於說,它已然是行業里的明星了——它也許不再是麻雀,但卻遠遠沒有變成鳳凰。

2005年,保爾森擔心美國經濟會走向衰退,他開始做空汽車供應商等公司的債券,賭它們的價值會下跌。然而,即使這些公司的債券已經進入破產程序,它們的價格仍然在上漲。

「這很瘋狂!」保爾森對公司的一位分析師說。他催促他的經紀人想辦法保護他的投資和利潤。

保爾森問他們:「哪裡有我們可以做空的泡沫?」

最後的答案是:房地產。

當時,處於牛市思維中的房地產專家們反復宣稱,房屋價格永遠不會在全國范圍內下跌,否則美聯儲會通過大幅削減利率來挽救這個市場。「大多數人告訴我們」,保爾森說:「永遠不會出現拖欠投資級別的抵押債券的現象。」

在分析了大量數據之後,保爾森確信投資者遠遠低估了抵押信貸市場上所存在的風險。他賭這個市場會崩潰。「我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交易,有這么多人看多,而只有極少的人看空。」

保爾森當然不能直接做空房子,但他可以做空與之相關的證券化產品——CDOs和CDS。

CDOs(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也就是債務抵押債券,是華爾街將抵押債券重新包裝形成的券種,投資者如果擔心CDOs風險太高,華爾街還提供一種可以避險的衍生產品CDS(Credit Default Swap),也就是信用違約交換。

公司的投資經理佩里格利尼開始操作復雜的債券交易:一邊做空危險的CDOs,一邊收購廉價的CDS(由於投資者對房地產市場普遍樂觀,所以當時CDS的價格相當便宜)。

保爾森還覺得人們處於信用泡沫之中,他懷疑評級機構在給次貸產品評級時標准過於寬松,於是,他讓團隊展開大規模的調查,結果發現,貸方回收貸款確實正在變得越來越困難。

2006年,保爾森決定成立一隻對沖基金Paulson Credit Opportunities I,專門做空危險的抵押債券,保爾森為這只新基金募集了大約1.5億美元的資金,大部分投資者來自歐洲。2006年中,這只基金開始發力。

可是,房地產市場還是那麼牛,保爾森的新基金卻一直在賠錢。

猶疑的投資者勸告保爾森,在房地產領域有著更多經驗的人都保持樂觀,他卻偏離了他擅長的並購套利領域。一位好友也打電話給保爾森,問他是不是准備止損。

「不。我還要加註。」他回答說。

保爾森決心放膽一搏,雖然他需要每天到中央公園跑上5公里來緩解壓力。他把丘吉爾的一句話當作自己的格言——永遠、永遠、永遠不要放棄。

1%的風險、100%的利潤

控制好風險,利潤會不請自來;風險套利不是關於賺錢的,而是關於不賠錢的。

保爾森的投資理念深受格拉斯公司的高級合夥人馬蒂?格拉斯及其父親約瑟夫?格拉斯的影響,他們的兩句話一直指導著保爾森的投資:其一、控制好風險,利潤會不請自來;其二、風險套利不是關於賺錢的,而是關於不賠錢的。

「對於我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指導思想。我們的目標是保護本金,不是賠錢。如果某一年我們的投資回報沒有跑過S&P,我們的投資人會原諒我們,但是,如果我們有非常大的損失,沒有人會原諒我們。」

保爾森唯一的失手是在1998年,受長期資本管理公司衰落的影響,「損失了大約4%」。他們發現,大部分的虧損源於事件套利組合。從那時起,他們就減少或者乾脆關閉事件套利組合,以減少基金與市場下跌的正相關性。

在保爾森看來,這次做空次級債與他的投資理念非常契合。

「這是一個不對稱的風險回報交易。」保爾森解釋,「我們瞄準了BBB級債券,在次級債里是評級最低的部分。在一個典型的資產證券化中,一般會有18至20個不同的風險等級,等級最低的最先遭受損失,BBB級債券大約在5%次級的位置,如果標的資產損失超過5%,這種債券就要遭受損失,如果超過 6%,這種債券就不會得到償付。所以,做空這種債券,如果我的決定是錯的,那麼我會損失1%,如果我是正確的,那麼我會賺100%。損失的空間有限,而盈利的空間巨大,我們喜歡這種投資。」

他接著說:「只冒1%的風險賺取100%的利潤是巨大的風險回報。」

危機剛剛過去1/3

鳳凰變麻雀的故事並不會比麻雀變鳳凰的故事更少。

利潤果然不請自來。

在2006年年底,Paulson Credit Opportunities I上漲了大約20%,保爾森開始成立第二隻類似的基金Paulson Credit Opportunities II。2007年,第一隻基金上漲了590%,第二隻上漲了350%。2007年開年的時候,保爾森公司管理著70億美元的資金,僅去年一年,就有60億美元的資金湧入,這還沒有把他們當年的投資收益計算在內。

馬里蘭大學史密斯商學院的教授彼得?莫里西相信保爾森並非唯一嗅到抵押貸款行業將要遇到麻煩的人,但他確實是將理論實踐得最有效率的人。「他看到了我們很多人都懷疑的東西,但是,我們沒有勇氣把錢投進去。」

同樣關鍵的是:保爾森做空的時機剛剛好。好幾年前,房地產市場的一些學者在做空房地產,這些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保爾森一飛沖天後,等待他的並不只是鮮花,也有臭雞蛋。某社會組織說他從這場危機當中賺錢「很齷齪」。「從失去家園的人那裡獲利不是一個賺錢的好辦法。」美國鄰里協助公司的CEO 布魯斯?馬克斯說。

雖然免不了媒體的狂轟濫炸——有報紙居然把他母親都挖了出來,81歲的老太太對該報紙的記者說:「我的兒子約翰是一個重要人物,但我確實沒什麼好說的。」——但保爾森依然保持著刻意的低調。畢竟,在對沖基金的世界裡,鳳凰變麻雀的故事並不會比麻雀變鳳凰的故事更少。

保爾森仍然看空房地產市場,他認為「危機剛剛過去1/3」,市場將需要幾年時間才能回暖。他還看空美國經濟的其他方面,例如,信用卡和汽車信貸。他告訴投資者,現在賭經濟將出現問題還不算太遲。

閱讀全文

與保爾森基金與上市公司合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業板指是等權平均法 瀏覽:483
中國保利集團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瀏覽:609
有個的什麼炒股軟體 瀏覽:45
股票價格的變化根據 瀏覽:593
量柱抓漲停公式黑馬王子 瀏覽:4
怎樣查新三板股票解禁 瀏覽:472
新三板5月設獨立交易系統 瀏覽:780
黃岩模具上市公司 瀏覽:884
微博炒股大v靠譜 瀏覽:869
股票603118現在價格 瀏覽:928
樂凱膠片開盤漲停 瀏覽:867
集合競價掛漲停版會如何 瀏覽:193
今日賽輪股票價格 瀏覽:977
渠道炒股 瀏覽:67
制氫上市公司龍頭股 瀏覽:422
韓國最貴股票價格排名 瀏覽:512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外文文獻 瀏覽:475
漲停買點指標源碼 瀏覽:51
科創科創板的股票代碼 瀏覽:596
帶炒股的手錶 瀏覽: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