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維他奶是香港產的嗎
是的,是香港家喻戶曉的飲料品牌,該豆奶飲料自1940年開維他奶始在香港生產,現時生產廠房遍及中國大陸、香港、澳大利亞和美國。維他奶現時由香港上市公司維他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港交所:0345)管理,該公司也以「維他」作為旗下其他飲料產品,包括果汁、牛奶、茶類飲品,汽水、蒸餾水及豆腐等產品的品牌。
2. 維他奶歷史
維他奶豆奶由創辦人羅桂祥研製。羅桂祥希望能夠為香港一般家庭提供一種廉價而蛋白質豐富的飲品,作為價格較為昂貴的牛奶的替代品。有「中國之牛」稱號的大豆,含有豐富蛋白質而價格廉宜,羅祥桂認為由大豆製成的豆奶,可成為牛奶替代品,因此研製出維他奶。
維他奶豆奶於1940年4月3日面世,首家維他奶工廠位於銅鑼灣的記利佐治街,首天只售出六瓶豆奶,售價為港幣6仙。維他奶早期是由售貨員以單車逐戶派送,加上早期維他奶沒有經過消毒處理,需要即日飲用,否則便會變壞,因此未受消費者歡迎。
日治時期,維他奶工廠停工,至重光後工廠恢復生產,並在1950年遷往香港仔,除每日派送外亦透過零售商分銷方式銷售,1953年起,維他奶改以高溫消毒法,無須冷藏貯存,銷量開始大增,至50年代中期已達每年1200萬瓶。最初維他奶推出時的豆奶沒有加工,1962年加入麥精維他奶,同年於觀塘興建新廠房。1987年屯門廠房落成,並成為集團總部。1994年3月30日,維他奶集團正式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首天股價約1.5港元。同年於中國深圳的廠房正式投產。1998年,在上海及美國麻省艾爾市的Nasoya廠房投產。
早期的維他奶以闊口的牛奶瓶售賣,後來改為盛載汽水的玻璃樽。1975年首度從瑞典引入Tetra Pak(利樂包裝紙)保鮮包裝設備,加入250毫升的紙包裝,並以超高溫消毒,令產品可儲存多月。[1976年]]維他奶以「維他」品牌,推出一系列果汁飲品,其後又於1979年推出檸檬茶及菊花茶等飲品。1984年推出375毫升大包裝,到2000年代更推出細包的125毫升,以方便幼童飲用;現時更有鋁罐裝出售。
由於維他奶推出時一直標榜自己的健康形象,以「點只汽水咁簡單」口號作招 ,故不少校規比較嚴的學校亦破例容許維他奶在學校小賣部寄賣。學校中售賣的維他奶一般為玻璃樽裝。在寒冷的冬季,喝小賣部出售的熱維他奶,是不少人的童年回憶。
3. 維他奶和光明乳業 是一家的吧!!
維他奶(光明)有限公司 是光明下家子公司
直接控股的
4. 維他奶是哪裡生產的
生產廠房遍及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澳大利亞和美國。
維他奶(英文:Vitasoy),該豆奶飲料自1940年開始在中國香港生產,現時生產廠房遍及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澳大利亞和美國。維他奶包括果汁、牛奶、茶類飲品,汽水、蒸餾水及豆腐等產品的品牌。
發展歷程:
維他奶的第一家工廠位於香港島銅鑼灣記利佐治街,當時維他奶一輛輛逐戶派送的單車,每天都會在香港的街道上飛奔,將一瓶瓶維他奶送到各家各戶門前。
1975年,維他奶集團進行包裝升級,率先採用無菌包裝技術生產飲品。1979年,維他奶集團首次推出即飲維他檸檬茶。1994年,維他奶集團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中國內地的首家工廠在深圳正式投產。
5. 維他檸檬茶是香港品牌嗎和維他奶是什麼關系啊
維他檸檬茶是維他奶集團旗下的一款休閑、清新、口感豐富的茶飲料,採用原葉浸取,保留純正獨特的茶味,是真茶和真檸檬的真正結合,在香港已經深受大眾歡迎。後來大陸又有了瓶裝維他檸檬茶,將「真茶加真檸檬」的港式檸檬茶風味帶給廣大消費者。維他檸檬茶通過打造一系列充滿趣味性的線上線下互動,鼓勵時尚年輕一族,放膽追逐樂觀自我、張揚「真」性情,尋找真我的生活,成為了我們年輕人心目中最幽默最真實的茶類品牌。
6. 維他是哪個國家的品牌的
截止到2021年8月,公開資料顯示,維他奶是中國香港知名飲料品牌,屬於維他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的品牌。
通過查詢資料,維他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的最大股東是三菱日聯金融集團,其持有13.87%股權。菱日聯金融集團現為日本最大的金融機構,三菱東京金融集團和日聯控股合並而來,在2005年10月1日正式成立。
合並以後的集團資產達到1.64萬億美元,超過了此前世界最大的美國花旗集團。不過據媒體報道,雖然三菱日聯金融集團是維他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的最大股東,但是這家公司並不是實控人,羅氏家族才是維他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幕後實控者。
家族色彩:
維他奶的母公司香港豆品於1940年以股份公司形式成立,而現時的維他奶國際是香港的上市公司,大股東羅桂祥於公司早年多次籌募資金擴大股本時,不斷注資而取得控制性股權,其家庭成員以至家鄉梅州市梅縣區的親戚紛紛投靠公司。
羅桂祥的九弟羅芳祥自豆品廠開張一直服務至1973年退休才離開,長達33年;而八弟羅騰祥由1952年一直服務至1969年才離職,兩人聯同羅桂祥的兒子羅開睦一同創辦大家樂;羅桂祥的六兄羅階祥早年也在公司擔任收帳。羅桂祥於1978年退休,由其兩名兒子羅友禮及羅友義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