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的關系研究
可以去圖書館參考一下相關書籍
⑵ 淺析如何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
辛勤(遼寧大金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遼寧 阜新 123000)
摘要:會計信息作為信息使用者進行投資時賴以決策與分析的基礎,其真實性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如果會計信息失真,它不但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破壞了上市公司的社會形象,而且挫傷了廣大投資者的積極性,使信息使用者產生一種不信任的感覺。因此,如何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對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和維持社會穩定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現狀,剖析質量薄弱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現狀;對策
1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現狀
1.1 信息披露不真實。信息披露不真實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利潤造假。上市公司為了自身利益,常常採用多提多攤的手法,把本不該列入本期的成本費用列入本期;一些上市公司甚至還利用非經常性損益實現賬面上的扭虧為盈,誘導投資者。二是盈利預測弄虛作假。很多公司為了盡可能在上市時募集資金,常在盈利預測方面做虛假陳述,甚至故意操縱盈利預測,發布誤導性信息。三是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一些上市公司在披露會計信息時,常採用手段發布虛假的會計信息披露。
1.2 會計信息披露不夠及時。若不及時公布,信息的相關性就會降低。在證券市場上,若信息披露及時,投資者能在第一時間獲得准確的信息,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相反,如果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僅會影響投資者的決策,而且還可能有一些內幕人員利用時間差進行內幕交易、牟取暴利。目前上市公司在實際操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上市公司將有利的會計信息提前披露,而將不利的會計信息延遲披露。
1.3 信息披露不充分。會計信息充分披露要求信息披露當事人依法充分完整的公開所有法定項目的信息,不得有遺漏和短缺。但在實際操作中,一些上市公司通報有利的消息而隱瞞不利和消息,常常隱瞞部分事實,誤導投資者。主要表現有償債能力、或有事項、關聯交易等信息披露不充分。
2 造成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薄弱的原因分析
2.1 會計法規不完善。在我國,雖然已相繼修訂了《會計法》、《公司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法律、法規,但由於經營者法制觀念淡薄,有關規定不配套,執法環境欠佳及執法者本身素質低下,對違規違紀者懲罰不力等因素,會計法律規范的執行仍不理想。就現有會計管理法規、會計管理體系而言,還存在理念滯後,規定內容空泛,監管手段不明確等局限。
2.2 社會監督力度不夠。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社會監管,主要是由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的獨立審計來完成的。其他社會機構或組織,雖然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監管也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並沒有相關的法律將其納入監管主體的范圍,賦予其監管責任。以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的獨立審計為主的會計信息社會監管,能夠促使上市公司強化會計核算基礎工作,加強對會計人員的培訓,提高其業務水平,從而有利於對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但是,從目前的監管效果來看,並不令人滿意,這種社會監管機制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2.3 上市公司內部有意進行違規操作。上市公司的管理層處於利益驅動,失實披露會計信息。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由於在現代股份公司中,股東和受託管理公司的經濟利益傾向於提高利潤,並往往藉助於會計上的技術處理達到自己的目的。此外,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證券市場也成為展現企業形象的一個重要舞台,公司的盈利以及其它有利好消息,有利於吸引投資者。因此提高公司的股票價格,有利於樹立公司的良好形象,使公司在競爭中立於有利地位。而且由於我國證券市場建立的時間不長,一些成熟的觀念和意識還沒有建立起來,許多上市公司對會計信息披露的做法也不很成熟,這樣製作出來的信息常常不能完全符合規范的要求。
2.4 企業內部治理結構有缺陷。具體表現在,一是從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來看,存在著嚴重失衡。股東大會大多是擺擺樣子,難以有效監督公司管理人員,大股東干預上市公司日常決策的不規范現象時有所見。二是從公司董事會的結構和功能來看,許多由國有或集體企業改制而成的上市公司,公司的董事長多數仍由原來的廠長或者經理擔任,習慣於既管決策,又管經營。三是從監事會的監督來看,其監督功能弱化、缺乏權威,部分監事因缺乏法律、財務等專業知識無法行使職權。許多公司的監事。是由現任董事長或總經理上市前的副職或助手來擔任,由原來的上下級關系轉變為現在的相互制衡關系,其監督難度可想而知。
3 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對策
3.1 完善會計法規體系。我國在借鑒國際會計准則制定我國會計准則上邁出了較大步伐,但在具體執行時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一個制定得再好的會計准則,如果得不到有效執行,那就是形同虛設。所以,要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會計准則執行機制。同時,不斷完善會計法律法規建設,從制度層面預防會計違規行為。會計法律法規的作用在於強約束性,通過對具體會計核算業務進行規范性約束,來達到規范會計行為的結果,最終達到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目的。
3.2 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應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健全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一是明確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者責、權、利,建立股東對經營管理者的強力約束,建立董事會與經理層之間基於合約的委託代理關系;二是理順委託方和代理方的利益關系,解決國有股產權主體虛位問題;三是通過權利分配、權利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機制,在企業內部控制機制上減少會計造假的風險;四是完善業績評價機制,應考慮增加一些涉及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等的非財務會計指標,使經營者所得的利益與企業目標約束掛鉤;五是改變激勵措施,防止經營者的短期行為,就經營管理者的激勵措施將長期績效補償與短期工薪支付分開。
3.3 逐步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水平。會計人員如果缺乏必要的業務水平,很可能會出現會計信息差錯。而當會計人員缺乏職業道德時,那麼就算他的業務水平再高,也會出現會計信息舞弊。所以需要以技能培訓與強化職業道德教育相結合的方式來提高會計人員素質。即要經常對會計人員進行培訓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素質。高水平的專業素質是規范會計職業的前提條件,職業道德意識的提高是規范會計職業的重要因素,有助於會計人員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其能夠抵制和化解來自外部的威逼利誘,依法辦事,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之間的關系,杜絕會計違法現象的發生。
3.4 完善公司獨立董事制度,建立審計委員會。完善的獨立董事制度可加強對上市公司的外部監督,並使董事會這一內部機構適當的外部化,從而形成一定的監督制約力量,加強了對公司經營活動的監督。同時,在獨立董事制度下設置審計委員會有助於對受制於經理層的會計信息進行再監督。鑒於會計信息由管理層負責編制和提供,而管理層的聘任顯然受大股東意志的支配或影響,為了防止內部人控制,制衡管理層和大股東在會計信息方面的權利,在公司的治理實務上,設立審計委員會,對受制於經理層的會計信息進行再監督。審計委員會最主要的功能是通過指導和協調公司內部審計工作與外部注冊會計師審計,確保公司披露的會計信息的質量。審計委員會制度的建立,可有效擺脫經理層的控制,實現對注冊會計師執業質量的再監督,從而為資本市場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
3.5 加強執法力度。要明確會計信息失真的責任承擔主體,應該將會計信息失真歸入企業領導者的約束體制中,而不應讓會計人員充當不該充當的角色,否則會適得其反。應該明確會計信息失真的衡量標准,使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成本遠遠高於其所得的利益,革除目前造假利益大於造假成本的現象,從經濟利益上隔斷對會計信息造假的偏好。
[2]李翔,馮崢.會計信息披露需求.來自證券研究機構的分析[J].會計研究,2006(3).[3]降琪琦.會計信息的優勢分析[J].財會通訊,2006(5).
⑶ 近三年關於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參考文獻
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劉洋:《商業時代》 2012年第3期上;劉冬冬;;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知識經濟;2012年10期
⑷ 論文提綱:關於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探析 急!
[摘 要] 會計信息無論對於一個企業還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會計信息的第一生命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更是投資者作出投資決策的最主要依據。會計信息失真會嚴重影響到財務會計報告使 用者的正確判斷,但是,在我國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中,信息失真程度不低,已經演變成一種較嚴重的社會問題,危及 到證券市場的正常發展,值得我們多加關注。新會計准則實施後,對會計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會計信息失 真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並對會計信息失真提出了相應的治理對策。
[關鍵詞]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危害;對策
《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第十二條規定「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最根本要求。而當前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仍極為普遍,會計信息失真不僅給會計信息使用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還擾亂社會經濟秩序、阻礙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其失真程度之深、范圍之廣、危害之大,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造成了對會計信息的「誠信危機」。會計信息失真涵蓋的范圍很廣,只要企業所披露的會計信息與企業實際情況不符,都可以稱之為會計信息失真。因此,深入分析會計信息失真的影響因素,進而尋找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就成為當前會計、審計准則改革進程中頗具現實意義的問題。
一、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形式及其危害
(一)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形式。當前在上市公司中,雖然新的會計准則的頒布及其實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會計信息的失真現象,但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總體上來說還不盡人意,存在的問題較多,對近年我國所發生的大量會計信息失真案例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會計信息失真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1.上市公司違規造假,出於經營管理上的特殊目的,故意隱瞞或虛構交易事項;蓄意歪曲或不願披露詳細、真實的信息;低估損失,高估收益,使得上市公司財務信息不夠真實,或上市公司運用不恰當的會計處理辦法,提供帶有明顯誤導性的財務報告,以粉飾經營業績,使得會計信息不真實,會計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時等。 會計人員濫用判斷,利用其職業判斷能力,對會計事項作出非公允的表達,致使會計信息扭曲。例如:《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第十七條規定「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即企業在提供會計信息時應遵循重要性原則,重要性原則允許對不重要的事項可以簡單處理、例外處理,但對於重要性的判斷標准,無論是從質的方面還是從量的方面新准則均未能作出規定。這樣對業務事項是否重要的判斷就將由會計人員處理,不同的會計人員對同一經濟事項所作出的重要性判斷就可能產生差異,這種差異將直接導致對同一事項會計處理方法的不一致。許多會計事項正是由於會計人員的隨意判斷導致會計信息大量失真。 會計人員在核算過程中的差錯失誤。由於會計人員專業知識欠缺,或者粗心大意,在會計核算過程中出現差錯,造成會計信息不準確。例如:新會計准則的頒布對會計行業的影響很大。與原有會計制度相比,內容更新較多,許多會計人員習慣於執行會計制度,會計業務發生時要告知「借」與「貸」的相應科目,但新會計准則規范的是確認計量和列報的一般原則,甚至沒有具體的科目名稱,這就使得部分會計人員在核算過程中容易出現差錯,濫用會計科目,虛列會計明細,致使會計信息失真。 會計准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上市公司就利用會計准則等有關財務核算規則存在的缺陷及其企業自身較大的會計政策選擇權,大搞「特技表演」,導致會計信息未能公正地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利用壞賬准備計提隨意性強;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多種選擇;各項減值准備的計提與沖回;折舊政策的調整;利用會計差錯更正;提前確認收入等等製造失真會計信息。
例如:《企業會計准則第1號——存貨》第十四條規定「企業應當採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者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新的存貨記賬方法,取消「後進先出」法,對於原先採用後進先出,存貨較大,周轉率較低的公司,如一家採用後進先出法的電器設備製造的公司,在原材料價格不斷下跌過程中,一旦變革為先進先出法,成本將大幅上升,毛利率快速下滑,當期利潤便會顯著下降。而對以生產電纜線、變壓器的公司而言,由於當前國際市場有色金屬的價格不斷上漲,改變計價方法就會出現相反的結果。這種計量屬性的改變,也會產生會計信息的失真。
(二)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會給社會帶來嚴重的危害:
1.對於國家和社會來說,會計信息失真將造成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國民收入無序分配,導致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及其稅收政策無法正常執行,嚴重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社會經濟正常發展受阻,證券市場及其整個國民經濟建設混亂,出現嚴重的信用危機。還將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為經濟犯罪活動提供方便,滋生腐敗,影響社會穩定,滋長浮誇之風和腐敗現象,敗壞黨風和社會風氣,增加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對於上市公司自身來說,會計信息失真將使企業的會計工作喪失其職能,從而失去會計對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指導作用,會影響企業經營者管理和科學決策,企業會因家底不清無法作出合理的經濟預測而發生財務危機或其他重大損失,另外,信息失真會使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和債權人喪失向企業融資的信心。如此情況下的企業,長期下去,必將削弱其市場競爭力,制約其發展、壯大。 對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和債權人來說,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將給投資者和債權人帶來信息投資風險,將會誤導社會公眾對證券投資作出錯誤的抉擇,出現投資得不到回報,最終喪失投資熱情。
二、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一是非故意性原因造成的,例如:會計人員在提供會計資料及其數據的過程中,由於專業水平不夠,經驗不足,導致計量出錯,主觀判斷失誤;二是故意性原因造成的,例如為了某種意圖和目的,通過弄虛造假,人為地、故意地隱瞞收入與支出等,導致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具體可以從下面幾點來分析:
(一)各方利益的推動
1.投資方利益的推動。在證券市場中,相當一部分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喜歡獵取小道消息,只關心股票價格的升降,對會計信息的真假缺乏研究,從而造成市場對虛假會計信息的大量需求。 上市公司利益的推動。某些上市公司為了在當前證券市場中樹立其良好形象,並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以致於利用會計造假、操縱利潤的各種利益沖動一直有增無減。上市公司管理當局出於經營管理上的特殊目的,蓄意歪曲或不願披露詳細、真實的信息;低估損失,高估收益,使得上市公司財務信息不夠真實。再者,上市公司運用不恰當的會計處理辦法,提供帶有明顯誤導性的財務報告,以粉飾經營業績。 政府行為的不規范對會計信息失真的影響。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政府對企業經濟活動的調控通過市場以間接方式進行,但某些政府官員為了自己的「政績」,直接干預企業的經營管理,左右企業管理人員的經濟決策,甚至授意企業管理人員報列虛假的財務數據,人為誇大當地的經濟增長速度,造成國家統計數據與地方統計數據相差懸殊,企業會計信息基礎數據注水嚴重。這種由於政府行為的不規范導致會計信息的失真,在當前國有企業中普遍存在。
⑸ 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存在哪些問題優化對策有哪些
真實性不高,利潤虛高,企業一大責任就大,尤其上市的,就算虧了也不會輕易做出來,不然就被ST了。對策,強化審計、監督、責任制
⑹ 如何加強會計職能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探討
伴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證券市場正逐步發育成熟。證券市場作為資本再配置的場所,若想在有效配置經濟資源,支持產業結構合理調整、推動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完善等領域充分發揮作用,就必須確保證券市場的有效性。證券市場有效性探討的是資本市場在證券價格形成中是否充分而准確地反映了全部相關信息,它建立在公開發行股票公司的業績評價基礎之上。有效市場追求的不是個別投資者福利的最大化,而是建立在社會資源最佳配置基礎上的社會福利最大化。有效證券市場所要求的,是會計必須披露有用的、相關的、可靠的信息。
1. 會計信息質量對證券市場有效性的影響
會計的目標就是要提供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需要的會計信息。這表明,會計信息是決策者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會計信息的質量直接關繫到決策者的決策及其實施後果。因此,決策有用性是會計信息最基本的質量特徵,而為了確保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確決策就必須保證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決策有用性特徵對證券市場有效性的影響。在明確了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以後,就應確保不同使用者獲得其各自所需的信息。各種投資者只有通過對有用的會計信息的分析,才能依據當前證券市場的「風險一回報」偏好,權衡不同證券價格找到一種合理的證券投資組合;上市公司也只有向市場披露了真實有用的信息,才可能獲得投資者的信任,籌集到必要的資本。可靠性特徵對證券市場有效性的影響。在證券市場中,與其說人們從事的是證券交易,不如說從事的是信息交換。如果有關證券的信息是可靠的,那麼通過投資者作出的關於該種證券的購入、持有、轉讓等決策,就能把社會資金引向生產效率較高企業或行業,最終實現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可見,提供可靠的會計信息有助於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生產力的提高。相關性特徵對證券市場有效性的影響。為了使所披露的會計信息對市場有用,有助於形成有效市場,其前提是這些信息必須能使投資者產生一個合理的期望值,從而對其決策行為產生影響。換言之,有效市場對決策無關的信息不感興趣,它要求會計不斷地提供相關的會計信息。顯然,相關性是會計信息必須具備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質量特徵。此外,上市公司所披露的會計信息要面向證券市場所有的參與者,而不是僅僅面向某些個人或集團,也不能對不同的參與者在提供信息的量和質方面區別對待,否則,就等於支持利用內幕信息的非法交易,導致社會資源的低效或無效配置。
2. 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對策
由於會計信息主要是用來作為財富分配和投資決策的數量依據,要使同種屬性的會計信息同時滿足兩種不同用途的信息質量要求,即傳統財富分配所需要的可靠性和投資決策所需要的相關性,就必須確保會計信息能夠完全真實地反映各項經濟活動。而且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是真實性的目的,真實性是決策有用性的手段。因此要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就是要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2.1 規范公司會計行為。良好的會計信息披露體制是建立在規范的公司會計行為基礎之上的。倘若公司會計行為不規范,違規美化公司業績,必然會影響到信息披露的質量,進而會影響依據這些信息選擇投資方案的決策過程。由於會計是環境的產物,會計信息的內容、結構和口徑是與特定時期的經濟管理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相適應的。並且我國多數上市公司是由國有企業轉制改造而成,受計劃經濟管理方式的習慣影響,它們對於如何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恰當地選擇會計方法,合理地處理會計業務,可靠地提供會計信息,審慎地反映其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等,都沒有作好應有的准備。如我國新的《會計法》規定,所有上市公司都必須計提四項准備,並且各公司有權制定各自不同的計提標准,這雖然照顧了公司之間的差異,但也造成了一定的隨意性。有些公司為了能把利潤做高些,採用直接核銷法,根本不計提任何准備金,事實上公司並不核銷任何損失,虛增利潤,增加了公司的投資風險;還有些公司拿計提四項准備作為調節利潤的手段。因此我們應當加強會計規范的建設工作,盡快健全和完善我國的會計規范體系,進而規范公司會計行為,從而使公司所披露的信息更加可靠。
2.2 發揮產權對會計信息生成過程的規范和界定功能。產權是企業取得市場法入資格的基本條件,只有產權明晰的企業才能真正成為市場主體。在產權不明晰的企業里,不能顯著降低會計信息交換中的交易費用,且人為因素阻止了按市場規律實施企業行為,從而造成會計信息不能向投資者提供真正有用的信號。而且會計信息產權界定的不完善和低效率還表現為會計信息的不對稱。只有產權的明晰界定,才會使市場主體根據會計行為規范開展會計管理交易活動。這是因為明晰的產權為會計信息目標的實現創造了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資產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存在經濟上的契約關系。在這兩個條件之下,資源的配置相對地有效率:經營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時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場而非所有者的旨意來實施經濟行為。當會計主體真正成為市場主體時,才會根據交易費用的高低來選擇會計規范組合方式,充分發揮會計規范的激勵、約束、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從而向投資者提供對決策有用的信息。
2.3 理順各方的利益關系,減少利益沖突,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由於企業內部存在著多層次、復雜的委託一代理關系。因此理順委託方和代理方的利益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由於委託方只能觀察到經濟行為的後果而不能得知經濟行為的過程本身,而在事前辨別經濟行為的後果到底是由於主體的選擇還是由自然環境作用的結果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委託方應當根據某些假設如:關於代理人偏好和沖擊的分布函數等信息,根據經濟行為的預期結果為代理人確定一個報酬方案。委託方應當使得在這個方案下,代理人將不但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同時也最大化委託人的效用。這樣,委託人和代理人有了經濟利益上的一致性基礎,使得利益關系清楚,減少利益沖突,從而減少由於利益沖突原因而產生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在企業內部建立起對經營者的基於經營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勵機制,如使經營者部分持股或給予其股票購買選擇權等,使經營者的目標函數與所有者趨於一致,從而改善雙方的「激勵相容性」。
2.4 強化契約關系。合同關系的強化有利於降低違規行為的預期收益,提高違規行為的預期成本,從而有效地控制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首先必須使企業中的個體嚴格地執行已經訂立的合同;其次應當訂立關系合同而非完全合同,合同中應當允許存在一定的發展餘地,使得合同各方可以根據情況的變化和經營成果的變化來確定風險和報酬。此時,違規行為變得沒有必要,或者說違規行為的成本變得很高,合同當事人就不會故意地選擇舞弊、欺詐等違背合同的行為,從而可以減少會計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採取措施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杜絕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發生,從而充分利用會計信息質量對證券市場的影響作用,促進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⑺ 我國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控制有什麼研究
可靠性(客觀性、真實性) 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會計信息要有用,必須以可靠為基礎。如果財務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是不可靠的。就會給投資者等使用者的決策產生誤導甚至損失。為了貫徹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做到: (一)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將符合會計要素定義及其確認條件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等如實反映在財務報表中,不得根據虛構的、沒有發生的或者尚未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 (二)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則的前提下,保證會計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應當編報的報表及其附註內容等應當保持完整,不能隨意遺漏或者減少應予披露的信息,與使用者決策相關的有用信息都應當充分披露。 (三)包括在財務報告中的會計信息應當是中立的、無偏的。如果企業在財務報告中為了達到事先設定的結果或效果,通過選擇或列示有關會計信息以影響決策和判斷的。這樣的財務報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 【例一】某公司於二0×漆年末發現公司銷售萎縮,無法實現年初確定的銷售收入目標,但考慮到在二0×吧年春節前後,公司銷售可能會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公司為此提前預計庫存商品銷售,在二0×漆年末製作了若干存貨出庫憑證,並確認銷售收入實現。公司這種處理不是以其實際發生的交易事項為依據的,而是虛構的交易事項,違背了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可靠性原則,也違背了我國會計法的規定。 相關性 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一項信息是否具有相關性取決於預測價值和反饋價值。 (一)預測價值。如果一項信息能幫助決策者對過去、現在和未來事項的可能結果進行預測,則該項信息具有預測價值。決策者可根據預測的結果,作出其認為的最佳選擇。因此,預測價值是構成相關性的重要因素,具有影響決策者決策的作用。 (二)反饋價值。一項信息如果能有助於決策者驗證或修正過去的決策和實施方案,即具有反饋價值。把過去決策所產生的實際結果反饋給決策者,使其與當初的預期結果相比較,驗證過去的決策是否正確,總結經驗以防止今後再犯同樣的錯誤。反饋價值有助於未來決策。 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要求,需要企業在確認、計量和報告會計信息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使用者的決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關性是以可靠性為基礎的,兩者之間並不矛盾,不應將兩者對立起來。也就是說,會計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盡可能的做到相關性,以滿足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決策需要。 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清晰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於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業編制財務報告、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在於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使用會計信息,應當能讓其了解會計信息的內涵,弄懂會計信息的內容,這就要求財務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易於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滿足向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會計信息畢竟是一種專業性較強的信息產品,在強調會計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時,還應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關企業經營活動和會計方面的知識,並且願意付出努力去研究這些信息。對於某些復雜的信息,如交易本身較為復雜或者會計處理較為復雜,但其對使用者的經濟決策相關的,企業就應當在財務報告中予以充分披露。 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相互可比。這主要包括兩層含義: (一)同一企業不同時期可比 為了便於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了解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變化趨勢,比較企業在不同時期的財務報告信息,全面、客觀地評價過去、預測未來,從而做出決策。會計信息質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採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但是,滿足會計信息可比性要求,並非表明企業不得變更會計政策,如果按照規定或者在會計政策變更後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關的會計信息,可以變更會計政策。有關會計政策變更的情況,應當在附註中予以說明。 (二)不同企業相同會計期間可比 為了便於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評價不同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及其變動情況,會計信息質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業同一會計期間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採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業按照一致的確認、計量和報告要求提供有關會計信息。 實質重於形式 實質重於形式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僅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 企業發生的交易或事項在多數情況下,其經濟實質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況下,會出現不一致。例如,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資產雖然從法律形式來講企業並不擁有其所有權,但是由於租賃合同中規定的租賃期相當長,接近於該資產的使用壽命;租賃期結束時承租企業有優先購買該資產的選擇權;在租賃期內承租企業有權支配資產並從中受益等,因此,從其經濟實質來看,企業能夠控制融資租入資產所創造的未來經濟利益,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上就應當將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資產視為企業的資產,列入企業的資產負債表。 又如,企業按照銷售合同銷售商品但又簽訂了售後回購協議,雖然從法律形式上實現了收入,但如果企業沒有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沒有滿足收入確認的各項條件,即使簽訂了商品銷售合同或者已將商品交付給購貨方,也不應當確認銷售收入。 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 在實務中,如果會計信息的省略或者錯報會影響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據此作出決策的,該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應用需要依賴職業判斷,企業應當根據其所處環境和實際情況,從項目的性質和金額大小兩方面加以判斷。 例如,我國上市公司要求對外提供季度財務報告,考慮到季度財務報告披露的時間較短,從成本效益原則的考慮,季度財務報告沒有必要像年度財務報告那樣披露詳細的附註信息。因此,中期財務報告准則規定,公司季度財務報告附註應當以年初至本中期末為基礎編制,披露自上年度資產負債表日之後發生的、有助於理解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變化情況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項。這種附註披露,就體現了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性要求。 謹慎性 謹慎性要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面臨著許多風險和不確定性,如應收款項的可收回性、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售出存貨可能發生的退貨或者返修等。會計信息質量的謹慎性要求,需要企業在面臨不確定性因素的情況下作出職業判斷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既不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者費用。例如,要求企業對可能發生的資產減值損失計提資產減值准備、對售出商品可能發生的保修義務等確認預計負債等,就體現了會計信息質量的謹慎性要求。 謹慎性的應用也不允許企業設置秘密准備,如果企業故意低估資產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負債或者費用,將不符合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要求,損害會計信息質量,扭曲企業實際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從而對使用者的決策產生誤導,這是會計准則所不允許的。 及時性 及時性要求企業對於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後。 會計信息的價值在於幫助所有者或者其他方面作出經濟決策,具有時效性。即使是可靠、相關的會計信息,如果不及時提供,就失去了時效性,對於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實際意義。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過程中貫徹及時性,一是要求及時收集會計信息,即在經濟交易或者事項發生後,及時收集整理各種原始單據或者憑證;二是要求及時處理會計信息,即按照會計准則的規定,及時對經濟交易或者事項進行確認或者計量,並編制出財務報告;三是要求及時傳遞會計信息,即按照國家規定的有關時限,及時地將編制的財務報告傳遞給財務報告使用者,便於其及時使用和決策。 在實務中,為了及時提供會計信息,可能需要在有關交易或者事項的信息全部獲得之前即進行會計處理,這樣就滿足了會計信息的及時性要求,但可能會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反之,如果企業等到與交易或者事項有關的全部信息獲得之後再進行會計處理,這樣的信息披露可能會由於時效性問題,對於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決策的有用性將大大降低。這就需要在及時性和可靠性之間作相應權衡,以最好地滿足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為判斷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