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同為地震預警系統 中國和日本差在了哪
日本的地震預報和中國的地震預報不是同一個概念。
日本在全國設有800多個地震觀測點。這樣,可以迅速的測定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地點。
地震震動時分別發生震動小的p波和震動大的s波。p波要比s波先期到達。日本的地震預報就是利用了p波和s波的時間差。
所以,日本的地震預報並不是地震發生前的預報。
由於時間差和傳播的距離是成正比的,所以,距離震中心比較近的地方往往是s波已將到達後才發出警報的。
Ⅱ 地震預警系統的研究所
QuakeSolutionTM預警系統是王暾博士領導的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在國內外專家的支持下,自汶川地震後,通過技術創新而實現的軟硬體一體化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震預警系統。該系統的重要創新是其誤報率低、軟硬體一體化技術等。另外,該系統還可具備烈度速報功能。與無預警系統相比,地震預警系統可以在地震災難到來前給出警告,縮短反應時間、判斷時間、決策時間,減少人員傷亡。
有無預警系統時,避險過程比較。
成立於汶川地震後的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從2008年汶川地震後開始研製地震預警技術;在來自國內外地震、應急專家的幫助下,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初步掌握了地震預警和烈度速報的核心技術,且已經將這些技術融入到其開發的軟硬體一體化系統中,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
從2010年底開始,研究所已經先後在2萬余平方公里的汶川餘震區域包含18個縣市,覆蓋了四川省、甘肅省、陝西省三省交界區域)布設了預警試驗網路,自2011年4月15日起,已經對試驗區域內發生的110次餘震實現了預警,並在國內首次實現了參試人員先收到預警簡訊,然後才感覺到地震(在四川省地震局台站管理中心、成都市防震減災局等單位都安裝了接收終端,並進行了實時錄像)。
汶川試驗區域圖中方框表明地震監測設備布設區域,其中的小圓點表示監測設備
預警和烈度速報系統展示平台展示了台站監控(左上屏)、實時數據流(左下屏)、預警警報窗口(右上屏)、烈度速報輸出(右下屏) 地震預警系統就是在一定地域布設相對密集(例如,台站間距15公里)的地震觀測台網,在地震發生時,利用地震波與無線電波或計算機網路傳播的速度差,在破壞性地震波(橫波或面波)到達之前給預警目標發出警告,以達到減少地震災害和地震次生災害的技術。地震預警的關鍵是利用地震波的前幾秒的數據准確估計震級、震中位置以及快速估計地震對預警目標的影響等。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自主研製《地震預警系統》,公眾體驗從2011年日9月20日開始啟動的。減災面對全國公眾招募多名地震預警系統體驗志願者,現階段中國的部份志願者正在參與測試,主要分為電腦客戶端,手機手機客戶端,手機簡訊,三種方式接收預警。支持的手機操作系統有安卓,IOS,和windows mobile,(iPhone地震預警接收軟體可自動跟蹤用戶GPS位置,或用戶自行設定所在區域,以接收相應預警信息)。體驗志願者將在智能手機或者電腦上安裝地震預警系統的客戶端,在地震發生時,手機和電腦將會自動響起地震橫波到達所在位置的倒計時,非智能手機則通過簡訊功能,接收到地震預警的相關信息,提醒體驗者及時避險。成都高薪減災研究所自主研究的地震預警系統,已經預警120多次,有利促進了中國地震研究。 1989年,日本的鐵道技術研究所開發出了實用性的地震預警系統,投入新干線列車運營管理。
2004年8月1日,日本的全國性地震預警系統試運行,2006年正式運行。
該系統能夠在地震爆發後極短的時間內,向相關地區的民眾傳達地震波將要到達的信息,並且盡可能地將各種特殊情況考慮在內,使預警信息通知到人,「無所不至」。
2007年10月1日,日本氣象廳推出了「緊急地震速報」,能夠在地震發生後幾秒到幾十秒的時間內向公眾發出地震警報。
2007年11月26日,日本電報電話公司(NTT)出售的大部分手機都搭載了簡訊通知地震警報的功能,其它運營商之後也紛紛效仿。用戶可以通過訂閱服務,免費接收地震警報簡訊或電子郵件。智能手機通過設置或下載應用軟體也可以實現接收警報。 2011年4月25日,預警系統開始試運行。
2011年7月和2011年12月,分別召開地震預警研討會。
2011年9月20日,公眾開始體驗地震預警。
2011年11月1日,四川甘肅陝西的學校應用地震預警系統進行演習。
2011年12月6日,實際地震觸發學校的地震預警警報,師生安全有效疏散。
2012年2月12日,組織志願者座談會。
2012年4月22日,多個智能手機平台能夠接收地震預警信息等加入。
2012年5月10日,參加由四川省科技廳組織的中國首次過萬人地震預警演習。
2013年2月19日10時46分,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附近發生4.9級地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雲南昭通市防震減災局聯合建設的地震預警系統對該次地震成功預警。這是國內地震預警系統首次實現對破壞性地震成功預警 。
Ⅲ 國內有好用的地震預警軟體嗎
雅安地震的不幸降臨,震動了全國人民的心;上百名同胞頃刻間陰陽相隔,讓人們再次痛苦地感受到了災難的無情。我們為逝者哀悼,為生者祈福,無論捐財捐物,還是親赴現場救援,都是希望通過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動幫助雅安同胞早日脫離災難。
與此同時,對地震的「敬畏有餘而預備不足」則再次引起了人們的討論和反思,無論是對地震救援知識的擴散傳播還是要求相關部門進一步提高地震監測技術水平,完善預警救援機制,所有可能做到防災患於未然的舉措都值得我們在此研究討論。
同樣出於此目的,小編在此向朋友們介紹們幾個可以安裝在手機上的與地震相關的iOS端App,希望通過它們幫助我們了解地震預防、檢測、提示的知識,當然若能在此次救援行動中發揮作用就再好不過了。
《地震預報與查詢》--喚醒熟睡中的人們
自4月20日發生7級地震以來,雅安地區餘震頻頻,來自中國地震台網微博消息,截止23日10時,四川蘆山地震共記錄到餘震3407次,其中3級以上餘震100次,不免讓人為身處雅安的災民和救援人員捏一把汗。最讓人擔心的莫過於在人們熟睡時候地震不請自來,往往造成人們反應不及。《地震預報查詢》這款應用雖然也無法提前預測地震,但它能在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叫醒睡夢中的人們,為他們爭取到更多的響應時間和逃生機會。
《地震預報查詢》包含三大功能:
1.內置了一份簡單的地震救援手冊;
2.可以連接至中國地震局、日本氣象廳、美國地震信息中心等覆蓋全球的地震信息中心,幫助用戶在第一時間獲取地震相關信息;
對於突然不幸降臨的地震,該如何「審時度勢」選擇最佳途徑逃生,大部分人心裡都沒有底。為了防患於未然,小編建議朋友們多多了解地震的相關知識。
《地震逃生救援手冊》的界面設計和功能非常簡單,但對於補充我們的地震知識還是有一定裨益。該應用通過可滑動的頁面向用戶展示共59條地震自救/急救相關條目,點擊進去便能查看包括地震基礎知識、如何判斷地震、防震避震措施、震後自救應對、地震互助互救,以及後期的心理預防等相關內容。
同類App:《地震自救手冊》
目前來說,雖然已有不少與地震相關的App推出,但是在實用功能和操作體驗方面都有很大不足,特別是地震預警類App,受地震監測預防技術限制,尚無法准確預測。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很期待此類App的發展。考慮到移動智能手機的普及速度,移動App推送消息預警災害或許會成為最方便有效的方式。所以在此,我們希望全球各地的地震監測中心和應用開發者們,能夠在這方面加大投入,開發出更好的地震預警類移動App。
為雅安同胞祈福,希望他們早日戰勝災難!
Ⅳ 汶川地震之前相關部門是否發出過預警系統
沒有 這之後才開始的
我國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從2008年汶川地震後開始研製地震預警技術;在來自中國地震局、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四川省地震局、福建省地震局、雲南省地震局、成都市防震減災局等單位專家的幫助下,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初步掌握了地震預警和烈度速報的核心技術,且已經將這些技術融入到其開發的軟硬體一體化系統中,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
2014年5月7日,首都圈地震預警系統經過近1年半的建設,目前已建成並於當日投入運行,將為首都圈民眾和地鐵、化工等重大工程提供地震預警服務。首都圈是以國家首都城市為核心形成的都市圈,該區域地質構造復雜,也中國東部地震多發區之一,1976年唐山地震就發生在這一區域。此次系統覆蓋了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張家口、保定、廊坊、滄州、大同等首都圈區域13萬平方公里范圍。當首都圈及周邊區域發生地震時,預警系統可以在地震發生7秒內為民眾和重大工程發出警報,減少人員傷亡和次生災害。
Ⅳ 地震預警系統的作用影響
「地震預警」是指突發性大震已發生、搶在嚴重災害尚未形成之前發出警告並採取措施的行動,搶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地區前,向設防地區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以減小當地的損失, 也稱作「震時預警」。地震預警系統是指實現地震預警的配套設施。2012年9月2日,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自主研發的地震預警系統通過鑒定 。
中國地震局「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已經進入發改委立項程序,計劃投入20億元,用五年時間建設覆蓋全國的由5000多個台站組成的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系統。
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寧南縣交界2013年2月19日10時46分58秒發生4.9級地震,有媒體報道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雲南昭通市防震減災局聯合建設的地震預警系統對該次地震進行了成功預警。
據介紹,中國地震局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從2009年開始啟動「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系統的研究與示範應用」項目,項目進展順利,即將進行正式驗收。「通過這個項目,中國地震局已經掌握了地震預警系統的關鍵技術,將來會直接應用到國家地震預警系統工程里去。」該工作人員說。
現狀
中國雖然是個多地震國家,由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與
經濟損失巨大,但除大亞灣核電站在法國人承建時建立了一個由地震監測網路和人工決策相結合的地震預警系統外,中國尚未自主建設過其他重大工程地震預警系統,有關研究工作也僅是剛剛在個別高校和研究所興起。盡管地震預警在國外已有近50年的實踐歷史,但在中國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是一片空白。強震動數據的實時處理與地震三要素的快速確定;地震動場的生成;基於地震動參數的震害快速評估等都是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科學和技術問題。
中國從上世紀末開始開展地震預警技術先期研究,已在測震台網和強震動台網觀測數據實時處理、地震事件的實時檢測、基於有限台站記錄的實時地震定位、基於地震動初期信息的震級測定以及和地震動場實時預測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於地震本身是地質問題,由於相關研究費時費力所以造成很多學者選擇其他研究方向。
Ⅵ 現在的地震預警系統有哪些預警缺陷
地震預警系統並不是地震預測系統。
「地震預警」是指突發性大震已發生、搶在嚴重災害尚未形成之前發出警告並採取措施的行動,搶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地區前,向設防地區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以減小當地的損失, 也稱作「震時預警」。地震預警系統是指實現地震預警的配套設施。
按照系統響應的順序可包括:地震監測台網、地震參數快速判測系統、警報信息快速發布系統和預警信息接受終端。整套系統的特點是高度集成、實時監控、飛速響應,尤其是飛速響應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地震預警系統其實就是在和地震波賽跑,多跑贏一秒,就能多獲得一秒的應對時間,用分秒必爭來形容最為恰當不過。
地震波是一種機械波,具有一定的傳播速度,也就是說,當地震發生後,大家不會立刻感覺到地面的震動,而是要等相應的地震波傳播到人所在的位置。這個時間差給地震預警留下了一顯身手的空間。
地震預警系統的工作原理就在於可以探測到地震發生最初時發射出來的無破壞性的地震波(縱波即P-波,primary wave),而破壞性的地震波(橫波即S-波,secondary wave)由於傳播速度相對較慢則會延後10~30秒到達地表。深入地下的地震探測儀器檢測到縱波(P-波)後傳給計算機,即刻計算出震級、烈度、震源、震中位,於是預警系統搶先在橫波(S-波)到達地面前10~30秒通過電視和廣播發出警報。
預警系統的原理決定了地震預警系統能夠提供的應急時間是有上限的。預警系統面臨一個尷尬的規律:越是地面運動強烈的極震區,能提供預警的時間就越短;對預警系統依賴越弱的地區,能提供的預警時間反而越長。預警系統在關鍵技術上還沒能做到十全十美,尤其是地震參數的快速判定,以及復數個地震同時發生時,震源參數分離獨立判定。
中國雖然是個多地震國家,由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巨大,但除大亞灣核電站在法國人承建時建立了一個由地震監測網路和人工決策相結合的地震預警系統外,中國尚未自主建設過其他重大工程地震預警系統,有關研究工作也僅是剛剛在個別高校和研究所興起。
地震預警系統面臨三個困難:
硬體條件的限制;
技術上的困難——地震發生後,只能用到近震源有限台站的初期信息來確定地震基本參數,並實時預測尚未到達的破壞性地震波的強弱。信息的有限性會影響地震事件自動判別的可靠性和地震基本參數的測定的准確性;
地震預警的局限性——地震預警系統並不是萬能的,其應用受到台網條件、技術發展及震源所處位置等客觀條件的限制。
地震預警系統建立的阻礙在於思路、體制和科技三方面。同時由於部門利益分割嚴重致使地震相關工作大多是地震局在負責,打破部門分割,少一些『本位主義』;發動多部門參與研究,避免思路僵化,引入競爭機制也是地震預警系統建立中需要克服的困難。
Ⅶ 地震預警系統
地震預警系統的工作原理就在於可以探測到地震發生最初時發射出來的無破壞性的地震波(縱波即P-波,primary
wave),而破壞性的地震波(橫波即S-波,secondary
wave)由於傳播速度相對較慢則會延後10~30秒到達地表。深入地下的地震探測儀器檢測到縱波(P-波)後傳給計算機,即刻計算出震級、烈度、震源、震中位,於是預警系統搶先在橫波(S-波)到達地面前10~30秒通過電視和廣播發出警報。並且,由於電磁波比地震波傳播得更快,預警也可能趕在P波之前到達。
當地震發生後,離震中最近的幾個預警台站會陸續接收到地震信號,觸發地震參數快速判測系統;在收到信號的幾秒至十幾秒內,快速判測系統將估算出地震的發震時刻,發震位置,震源的類型和震級的大小;然後利用這些參數模擬出相關區域內地面運動的強烈程度;根據模擬的結果,搶在相應地震波以前,向不同地區發出相應的預警信息。
Ⅷ 從日本引進地震預警系統
我國已在25個省市部分區域建設了地震預警監測網,覆蓋近2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預警網。截止2015年3月,系統已經過4000多次實際地震的公開檢驗,已成功預警景谷6.6級地震、魯甸6.5級地震、蘆山7級強震等26次破壞性地震,減少了人員傷亡。
我覺得現狀是普及 讓更多人明白什麼是預警 接到之後怎麼辦
Ⅸ 地震預警的發展現狀
2014年,全球有五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能夠為一個或多個用戶提供預警信息的預警系統。除了墨西哥和日本擁有通過多種通信信道提供給公眾預警信息的預警系統外,台灣、土耳其和羅馬尼亞也擁有為一個或多個用戶提供信息的地震預警系統。
日本
日本國土交通省所屬的日本氣象廳於2006年8月1日啟用高度利用向緊急地震速報系統,並於次年10月1日上午9時開始向全國的一般大眾發布警報。
日本緊急地震速報分為「預報」和「警報」,「預報」向高度利用者提供,警報的發報條件為「預測震度5弱以上」。
墨西哥
墨西哥城地震預警系統SAS於1991年8月投入使用,向公眾發布地震警報的地震預警系統。該系統可以使墨西哥城2000萬人口中約有440萬人能夠接收到警報信號。
SAS系統已經使用十多年了,錯報率和誤報率很高,探測的地域還有一定限制,這使得SAS系統的作用有限。
2005年,墨西哥國家理工學院的巴埃納?迪亞斯等人發明了一種地震預警系統,如震動超過里氏5級,該系統將自動激活,在地震波抵達前200s通過手機向人們發送預警信號,據試驗,該系統預警成功率在90%以上。 1994年,中國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建立了用於地震報警的地震儀表系統;2001年10月,遼寧省地震局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大連分公司建立了大型石化企業地震預警系統投入使用。
在政府層面,2009年開始,中國地震局在科技部支持下,開始啟動「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系統的研究與示範應用」項目。2013年,據中國地震局相關人員介紹,「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已經進入發改委立項程序,計劃投入20億元,用五年時間建設覆蓋全國的由5000多個台站組成的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系統。
2014年8月,「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的民間機構成功預警雲南魯甸6.5級地震,成立於汶川地震後,研究所通過自主研發的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對民眾進行地震預警。據研究所所長王暾介紹,與日本的預警系統相比,ICL系統的響應時間快25%,可靠性更高。
據介紹,此次雲南的地震是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的地震預警系統預警的第14次造成了破壞的地震,第一次預警破壞性地震是2013年2月19日巧家4.9級地震,迄今國內最大的被預警的地震為2013年4月20日的蘆山7級強震。
2014年7月28日,該研究所宣布,跨越中國五省區(寧夏、甘肅、陝西、四川、雲南)的南北地震預警網貫通並啟用,預警網包括1960個地震預警監測台站,覆蓋近80萬平方公里,可為超過3億人服務的地震預警系統。
2014年8月,中國正在廣東等地開展地震預警試驗,未來將在全國范圍內挖掘數千口地震深井,保證每個縣城至少有一個,共同編織成一張巨大的地震預警網。在一口口深度1公里以上的深井中,將放入各種地震波檢測儀器,一旦捕捉到地震波,即發射無線電波啟動相應預警裝置。然後,通過一系列自動化裝置與交通運輸、重大工程、廠礦企業等相連,趕在有破壞力的地震波尚未到來之時,及時斷水斷電。
2015年1月,成都高新區已通過其新浪政務微博「成都高新」開通地震預警信息發布功能,這也是中國首個開通地震預警服務的政務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