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企業為什麼要進行盈餘管理以及盈餘管理的方式
一、企業為什麼進行盈餘管理:
1、資本市場需要
由於會計信息被廣泛地應用來進行股票估價,盈餘信息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因而促使管理當局操縱盈利以試圖影響短期股價業績。通過盈餘管理可以顯示出一個穩定增長的每股盈利額,以此刺激投資者對股票的需求,抬高股票價格,從而在急需追加資本時創造出一個有利於股票發行的氣氛。另外,為了獲得上市、配股、增資擴股及發行債券資格,避免ST、PT等,企業也會有較強烈的動機進行盈餘管理。如蔣義宏教授對部分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進行案例研究後認為,上市公司財務包裝的利益動機主要有三點:在發行市盈率受到限制時為提高發行價格;為獲得配股資格;為避免連續3年虧損公司股票被摘牌。有經驗研究表明,我國存在明顯的10%現象,即在ROE10%這一臨界點和損益臨界點左右時盈餘管理的動機最強烈。
2、契約原因
會計數據是被用來監控和規范公司與其他眾多利害關系人之間的契約。報酬契約用來協調管理當局和外部利害關系人的動力,貸款契約是用來限制管理當局以犧牲貸款人利益為代價而使股東獲益的行為。這些契約產生了管理當局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因為對報酬委員會和信貸者而言,要識別(undo)盈餘管理的代價甚大,這體現了實證會計中的分紅計劃假設和債務契約假設。分紅計劃假設的含義是指,「若其他條件保持不變,實施分紅計劃的企業,其管理人員更有可能把報告盈利由未來期間提前至本期確認」。因為現在的報酬計劃有較大部分是以會計盈餘為基礎的,如果報酬委員會使用某一特定公式制定紅利計劃而不參照會計程序的變動對紅利做出調整,則紅利的存在會驅使管理人員通過程序變動在某些年份提高盈利,而在其他年份降低盈利。至於是提高還是降低,取決於實際盈利是低於目標、介於目標與上限之間,還是高於上限。債務契約假設(又叫負債權益比率假設)是指「假定其他條件不變,企業的負債權益比率愈高,企業的經理人員便愈有可能選擇將報告盈利從未來期間轉移至當期的會計程序」。企業與債權人往往簽定有契約對企業進行限制以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如對分發股利的限制、對增加債務的限制、對營運資本的保持等,而負債權益比率是考核企業償債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管理當局為了能獲取貸款,在其財務報告數字接近限制性條款時,便有動機進行盈餘管理,以使負債權益比率等在限定的范圍內。
3、政治成本動機或稱管制動機
其理論依據在於政治成本假設。所謂政治成本假設,也叫規模假設,是指「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規模越大,它的管理人員就愈有可能選擇那些能夠將當期盈利延續到下期的會計程序」,這是由於大企業的政治成本高於小企業。所得稅是企業所承擔的政治成本要素之一,企業規模愈大,所得稅稅率往往愈高,即使稅率不變,高盈利企業的稅基高也要交更多的稅。因此,為避免高額所得稅,管理人員有進行盈餘管理降低本期盈利的動機。此外,政府行業管制、收費管制、反壟斷都會誘使企業管理當局進行盈餘管理以降低政治成本,避免制裁,尋求政府的幫助或保護。如Jones發現美國國內企業為了減少國外同行的競爭,取得進口救濟(importrelief),往往在國際貿易委員會進行進口救濟調查時通過盈餘管理低報利潤,以顯示受到了進口的傷害。在我國,一些盈利企業為了少交稅,更是不擇手段地低報利潤。
二、 企業盈餘管理的方式:
(1)利用會計政策選擇和會計變更。前文已述,根據分紅假設和債務契約假設,管理人員有選用增加當期盈利的會計程序的動機;根據規模假設,則有選用減少當期報告盈利的會計程序的動機。對於一份報告如何同時滿足三方面要求,管理人員必須進行權衡。一般說來,若某企業存在以盈利為基礎的分紅計劃或其負債權益比率較高,則更有可能選用高報盈利的會計程序;企業規模越大則越有可能選用低報盈利的會計程序。我國許多上市公司為了虛報利潤,往往選擇那些可提高當期盈餘的方法。會計方法變更除由於會計准則變遷、採用新方法更能公允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等正當理由外,其目的往往是為了操縱利潤。
(2)通過改變交易時間來調節利潤。指通過提前確認營業收入、推遲確認本期費用來提高當期盈餘;或反之,推遲確認收入、提前確認費用以降低當期盈餘。如隨著計算機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IBM將發出商品作為銷售,以支撐日益下滑的收入。
(3)改變應計項目的金額,如亂提亂攤費用、利用或有事項、一次沖銷大量重組費用等來調節利潤。
(4)虛構交易或虛增資產。如在年底虛構未發生的銷售、退貨交易,利用資產評估虛增資產等。
(5)利用關聯方交易。企業與關聯方之間採用高於或低於正常交易價格進行交易以實現提高或減少企業收入的目的。為了達到取得配股資格,避免被ST、PT、摘牌下市,實現預定的盈利指標,以及其他經濟的和政治的原因,每到年末,關聯交易便大大增加。
(6)利用資產重組,以達到美化報表的目的。
『貳』 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分析的作者簡介
李吉棟,生於1973年,河北人。河北經貿大學教師,管理學博士。1995年畢業於河北科技大學機械繫,獲學士學位;1998年畢業於天津大學管理學院工業工程系,獲碩士學位。2001年再次考入天津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攻讀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是金融工程和公司金融,2004年畢業後在河北經貿大學金融學院任教。近幾年發表論文十餘篇,研究涉及證券市場、風險投資、公司金融等多個領域。
『叄』 誰知道上市公司要怎麼進行盈餘管理
盈餘一、盈餘管理的涵義
盈餘管理是目前國外經濟學和會計學廣泛研究的課題。對盈餘管理的概念會計學界存在著諸多不同意見。從以下兩個權威性的定義可以看出盈餘管理的基本涵義。一是美國會計學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認為,盈餘管理是指"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另一是美國會計學家凱瑟琳·雪珀(KathehneSchipPer)認為,盈餘管理實際上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據以上兩個權威性的定義,可以看出,盈餘管理主要具備這樣一些涵義:第一,盈餘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它包括經理人員和董事會。盡管經理人員和董事會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並不完全一致,但他們對企業會計政策和對外報告盈餘都有重大影響,企業盈餘信息的披露由他們各自作用的合力所決定。第二,盈餘管理的客體是企業對外報告的盈餘信息(即會計收益)。在雪珀的定義中,盈餘管理不僅僅指對會計收益的調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對其他會計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對會計收益以外的財務數據的操縱並不具有普遍的意義,它所具有的經濟後果相對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將其納入盈餘管理的范疇反而會影響對盈餘管理本質的把握。第三,盈餘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綜合運用會計和非會計手段來實現對會計收益的控制和調整,它主要包括會計政策的選用,應計項目的管理,交易時間的改變,交易的創造等。第四,盈餘管理的目的是盈餘管理主體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員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會成員所代表的股東利益的最大化。綜上所述,盈餘管理就是企業管理當局在遵循GAAP(或會計准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達到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二、盈餘管理的目的
對盈餘管理目的的剖析可以從盈餘管理的終極目的與其具體目的兩個層次來了解。
1.盈餘管理的終極目的
毫無疑問,企業盈餘管理的終極目的是十分明確的,即獲取私人利益。一般認為,通過盈餘管理獲取私人利益的主體是掌握企業管理權的高級雇員,包括總經理、部門經理和其他高級主管。現代意義上的公司制企業是以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為基礎的,公司的大股東可能並不參與日常經營管理,真正掌握管理權的往往是公司的高級雇員。由於管理者與股東的目標並不完全一致,他們都有各自的小算盤。因此,委託--代理關系一經建立,"道德風險"、"信任危機"等問題也將隨之產生。為使二者的目標趨於一致,委託方(股東)通常採用業績--報酬激勵的方式來促使管理者盡最大努力工作。
管理激勵機制產生了雙重效應。一方面,它使管理者的管理活動迅速向股東的目標靠攏;另一方面,它又使管理者更積極地謀求任期內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包括報酬最大化、更多晉升機會等。為此,管理者就有動因採用盈餘管理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凈利潤低於獎金方案的下限,管理者就有可能進一步降低凈利潤。這樣,下一年度得到獎金的概率就會增加。相反,如果凈利潤高於獎金方案的上限,管理者在計算報告利潤時就會盡量去除超過上限的部分,因為這部分利潤得不到獎金。只有當凈利潤在獎金方案的上限和下限之間時,管理這才會有增加報告利潤的動機。此外,管理者在卸任之前通常會選擇有利的會計政策調增報告利潤,以獲取最後一次高額獎金。同樣,業績較差的企業管理者在任期將到時,為防止或推遲被解僱,也會利用盈餘管理來粉飾真實業績。但是,一旦管理者的變動得到確定,管理者便可能降低當期利潤,以增加未來盈利的可能性。在實行承包制的企業中,管理者進行盈餘管理以達到獲取個人利益的目的的可能性更大。
管理者報酬與會計利潤掛鉤的制度原本是用來消除股東與企業管理者之間的"信任危機",但實施的結果卻是事與願違,非但沒有消除危機,反而加深了危機。最終的結果是管理者通過盈餘管理獲取了巨大的私人利益,而股東、底層雇員卻成了名副其實的受害者。
2.盈餘管理的具體目的
管理當局為了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最終目的,在實施盈餘管理過程中又會有一些具體目的。與其終極目的不同的是,盈餘管理的具體目的一般是以促進企業發展為中介,以達到公司規模擴張之後管理者報酬的增加、在職消費層次的提高以及政治前途的發展等終極目的的實現。盈餘管理的具體目的一般表現為四個方面:
一是籌資目的。我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籌資,當公司首次發行股票時。《公司法》對企業有嚴格的規定,如必須在近三年內連續盈利,才能申請上市。為達到目的,企業便採用盈餘管理,進行財務包裝,合規合法地"騙"得上市資格。同時,經過盈餘粉飾的報表還有助於企業獲得較高的股票定價。再如上市公司准備配股的時候。中國證監會的有關文件規定,公司"最近三年內凈資產收益率每年都必須在10%以上,屬於能源、原材料、基礎設施類的公司可略低於9%"。為了達到配股及格線,上司公司便會積極利用盈餘管理調整凈資產收益率以達到配股的目的。
二是避稅目的。公司盈餘管理的避稅目的是十分明顯的。"合理避稅"之所以成為可能,一方面是由於我國的稅法體系還不十分完善,稅收優惠政策頗多;另一方面是由於公司管理者在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的選用上有較大的靈活性。比如我國企業所得稅實行33%的比例稅率,同時又規定了兩檔照顧性稅率,對企業管理者而言,稅法的規定便為其開展盈餘管理提供了彈性空間。管理者會通過選用適當的會計政策和方法調減應納稅所得額,從而有資格按照顧性稅率繳納所得稅。
三是獲取政治成本的目的。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企業面臨著與會計數據明顯正相關的嚴格管制和監控,一旦財務成果高於或低於一定的界限,企業就會招致嚴厲的政策限制,從而影響正常的生產經營。為了避免發生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會設法降低報告盈餘,以非壟斷等形象出現在社會公眾面前。如微軟公司就曾通過遞延確認實際所得收入來下調盈利,以逃避美國反壟斷機構的指控。
四是規避債務契約約束的目的。債權人與企業簽訂債務契約是為了限制管理者用債權人的資產為企業獲利但卻有損於債權人利益的行為。通常包含一些保證條款以保護債權人利益,如不能過度發放股利、不進行超額貸款、計提一定比例的償債准備金等等。有些商業銀行甚至規定不得向虧損企業貸款。這些都使得企業不敢輕易違反有關條款,否則會招致很高的違約成本。如果企業的財務狀況接近於違反債務契約,管理者就有可能調增報告利潤,以減少違約風險。盈餘管理就成為企業減少違約風險的一個工具。
三、盈餘管理的表現形式與防範
1.盈餘管理的表現形式
一是多種形式的"利潤儲存器"。有些企業用不切實際的假設去估計諸如退貨、貸款損失、保修費用等或有事項的准備,這樣,企業就可在業績良好時多計提准備,在業績不佳時少計提准備,以調節利潤。
二是操縱收入的確認時間。如為了虛增利潤,在銷售完成之前、貨物起運之前,或在客戶還有權取消定貨或推遲購貨之前,就確認收入。當為了少計利潤時就做相反的操作。
三是濫用重要性原則。重要性原則認為,對微不足道的項目則不值得對其進行精確計量和報告。有些企業以會計上的重要性原則為借口,編造會計數據,從而達到粉飾財務業績的目的。
四是巨額沖銷。有些企業為了保證未來盈利水平,採取巨額沖銷的手法。例如,在企業重組過程中誇大重組費用,以隱瞞利潤。而當重組企業未來盈利不足時,這些虛列的費用,即隱瞞的利潤,就會變成重組企業的收入。有些兼並公司,尤其是那些通過發行股票實施兼並的公司,在兼並時確認一大筆研究開發費用,或預提大量經營費用,形成巨額准備。在適當的時候就可以調節利潤。
2.盈餘管理的防範措施
一是完善會計規范。首先要求公司在改變會計方法和原則時,應盡可能詳細地披露其改變對利潤的影響,包括增加財務報表附表,詳細列示所有調整項目。其次堅決反對以重要性為借口,為故意虛報業績開脫責任。再次對收入確認提出嚴格要求,特別要避免收入的提前確認。
二是加強審計監控。注冊會計師行業應明確對被兼並公司研究開發費的審計原則,對公司兼並中有關巨額沖銷、資產重組以及收入確認等事項的規則應加以補充、完善。外部審計師必須把信息的完整性放在首位,不允許以追求效率而忽視效果的審計方法取代完整的審計程序。
三是加大監管力度。監管機構應將那些重組過程中預提費用、進行巨額沖銷的公司,列入重點核查范圍。發現問題應進行嚴厲的處理,加大懲罰力度。
『肆』 盈餘管理手段有哪些
從盈餘管理的實施手段看,可將盈餘管理分為兩類:披露管理和真實盈餘管理。前者是通過會計手段實現的,而後者則是通過安排真實交易實現的。
(一)會計手段
公司實現盈餘管理的會計手段主要是利用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進行的。這類盈餘管理手段通常隻影響不涉及現金流量的應計項目(應計項目是權責發生制的結果),而不影響各期實際的現金流量,所以又可稱為應計項目管理。這些通常隻影響會計盈餘在各期的分布,而不影響各期的會計盈餘總額。
(1)利用會計政策進行盈餘管理。由於各公司經濟業務的復雜性和多樣化,企業會計准則規定某些經濟業務有多種會計處理方法,企業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其中一種,並且規定公司會計政策選擇應遵循一貫性原則,一經選定,不得隨意變更。但由於公司所選用的會計政策直接影響當期盈餘,因而根據需要在不同時期選用不同的會計政策,成為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一種手段。如根據固定資產會計准則規定,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可採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等。當公司需要提高當期盈餘時,會選用能夠降低折舊費的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而當公司需要降低當期盈餘時,會選用能夠增加折舊費的雙倍余額遞減法或年數總和法。再如根據存貨會計准則規定,公司可採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在物價上漲時期,當公司需要提高當期盈餘時,會選用能夠降低銷售成本的先進先出法;當公司需要降低當期盈餘時,會選用能夠相對提高銷售成本的加權平均法。
(2)利用會計估計進行盈餘管理。會計人員在對某些不確定性交易或事項進行賬務處理時,需要根據職業判斷進行會計估計。由於會計估計具有主觀性,因而人們很難對會計估計的合理性進行准確評判。眾所周知,會計估計的結果會直接影響當期盈餘,因而根據需要在不同時期作出不同的會計估計成為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如在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時,需要估計折舊年限和凈殘值。這使得公司在經營業績差時延長折舊年限和高估凈殘值,而在經營業績好時縮短折舊年限和低估凈殘值。再如公司利用資產計提減值准備進行盈餘管理。按照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規定,公司應根據謹慎性原則,在資產負債表日判斷其短期投資、應收款項、存貨、委託貸款、長期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和無形資產是否發生減值,並對發生減值的資產相應提取資產減值准備。由於計提多少資產減值准備需要根據判斷和估計確定,具有很強的主觀性,這為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留下了很大空間。公司可在業績好時多計提資產減值准備,作為秘密儲備,而在業績差時少計提資產減值准備,以平滑利潤。
(二)安排真實交易
安排真實交易進行盈餘管理,是指公司管理者通過構造具體交易並控制交易發生時間所進行的盈餘管理。這類盈餘管理手段通常既影響各期盈餘,也影響各期實際的現金流量。並且通常不會增加公司價值,反而在某些非正常的情況下還會損害公司價值。以下對一些主要手段進行具體分析。
(1)負債轉為股東權益。公司的資金按來源可劃分為債務資金和股東權益資金。根據現行財務會計制度,企業在計算利潤時,扣除了債務資金的成本(利息),卻不考慮股東權益資金的成本(股利)。同時,公司負債的利息必須按期支付,而股利卻可以不支付。因此,當公司經營業績差時,通過與債權人協商,將債權人的債權轉為股權,可減少財務費用開支和現金流出,提高企業盈利水平。
(2)股票回購。在資本市場中,公司的股票價格包含了投資者對公司未來業績的預期。因此,當公司公布的業績沒有達到證券分析師的預期時,股票價格將大幅下跌。每股收益是證券分析師預測公司業績的重要指標,當公司管理者預計公司每股收益水平達不到證券分析師的預期時,為防止股票價格大幅下跌,可通過股票回購減少發行在外的股票規模,以提高每股收益水平,從而達到或超過證券分析師的預期。國外學者通過實證分析得到了公司通過股票回購進行盈餘管理的證據。我國以前不允許公司回購股票,2006年修訂後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規定上市公司在一定條件下可回購股票。因此,股票回購是否會成為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新手段。
(3)減少酌量性費用開支。酌量性費用是指費用開支水平可由公司管理者決定的費用項目,如研究開發費、職工培訓費、維修費等。這些費用開支通常是面向未來的開支,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對當期生產經營活動影響甚微。當公司經營業績差,面臨虧損或業績滑坡時,管理者為提高公司當期的經營業績,可以減少當期的酌量性費用開支。國外一些研究資料顯示,很多公司通過減少酌量性費用開支進行盈餘管理。這種盈餘管理手段雖然可使公司短期利潤增加,卻削弱了公司長期發展的能力,損害了公司價值。
(4)增加產量。根據現行企業會計准則規定,企業所生產產品的成本由企業在生產該產品過程中發生的各項生產耗費構成,具體包括直接材料費、直接人工費、機器設備折舊費、維修費、車間管理人員工資及辦公費等。在這些生產耗費中,有些費用屬於固定費用,當產量在一定范圍內變動時,固定費用總額不變。因此,當產量增加時,單位產品生產成本會下降,並直接導致相同銷量的銷售成本下降,使利潤水平上升。由此可見,在銷量無法增加時,僅通過提高產量即可增加利潤。但通過增加產量進行盈餘管理對公司有害無益。因為公司增加的產量轉變為存貨,佔用了公司資金,降低了公司資金的使用效率。而且,過多的存貨還可能面臨由於產品過時或毀損而減值的風險。
(5)資產處置。資產處置是指企業將其擁有的子公司、經營部門或其他長期資產和投資的所有權有償讓渡給第三方,並以此獲取現金或其他有價證券的行為。當公司經營業績沒有達到預期時,可通過轉讓持有的無形資產、已經增值的有價證券或某個經營部門等獲取收益,使利潤達到預期水平。
(6)放寬信用政策或給予銷售折扣。公司在臨近年末時,看到當年經營業績不佳,可能會通過放寬信用政策或給予銷售折扣促進銷售,以改善經營業績。放寬信用政策包括延長客戶的付款期、向信用不佳的客戶賒銷商品等。銷售折扣則主要是通過價格優惠吸引客戶大量購買。這種年末的促銷活動,會暫時性提高公司利潤水平,但是會損害公司長期利益。放寬信用政策會增加應收賬款的回收風險,而銷售折扣促使客戶年末大量購貨,會導致下一年購貨量減少。另外,如果銷售折扣後價格再復原,客戶的購買意願可能下降,因為銷售折扣使客戶對公司商品降價形成預期,會等到下次降價時再購買。
(7)關聯方交易。根據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規定,關聯方交易的類型通常包括購銷商品、購銷商品以外的其他資產、提供或接受勞務、擔保、提供資金、租賃、代理、研究與開發項目的轉移、許可協議、代表企業或由企業代表另一方進行債務結算、關鍵管理人員薪酬。由於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復雜,存在大量的關聯方,因此,關聯方交易成為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重要手段。如在關聯方之間購銷商品時,上市公司低價買入、高價賣出;關聯方將自己的優質資產租賃給上市公司經營,收取較低的租賃費,或者租賃上市公司的劣質資產,向上市公司支付較高的租賃費;上市公司將持有的劣質股權轉讓給關聯單位;上市公司將劣質資產或股權與關聯單位的優質資產或股權進行置換;上市公司向關聯方提供貸款並收取高額利息等。
望採納,謝謝!
『伍』 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問題研究
首先要講選題的目的和意義。之後介紹盈餘管理的理論知識,定義,動機,表現形式等。還有國內外研究現狀,目前研究的程度,你研究的結論,你論文的創新點,(如果有的話)論文的不足,今後的研究方向
『陸』 研究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問題的本科論文,後期好寫嗎
還行,數據好找
『柒』 哪位高手講解一下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
評論1 ┆ 舉報
最佳答案此答案由提問者自己選擇,並不代表網路知道知識人的觀點
回答:田野的小手
學弟
5月4日 16:13 哎,股民都是善良的,查不了.
咱想想,連注冊會計師,都幫他們造假,這例子還少嗎?
作為一個老股民真心希望我們的監管當局加裝防火牆,保護自己的股民!
揪錯 ┆ 評論 ┆ 舉報
『捌』 哪位高手給我講解一下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謝謝!
太多了.不好意思.
一、盈餘管理的涵義
盈餘管理是目前國外經濟學和會計學廣泛研究的課題。對盈餘管理的概念會計學界存在著諸多不同意見。從以下兩個權威性的定義可以看出盈餘管理的基本涵義。一是美國會計學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認為,盈餘管理是指"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另一是美國會計學家凱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認為,盈餘管理實際上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據以上兩個權威性的定義,可以看出,盈餘管理主要具備這樣一些涵義:第一,盈餘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它包括經理人員和董事會。盡管經理人員和董事會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並不完全一致,但他們對企業會計政策和對外報告盈餘都有重大影響,企業盈餘信息的披露由他們各自作用的合力所決定。第二,盈餘管理的客體是企業對外報告的盈餘信息 (即會計收益)。在雪珀的定義中,盈餘管理不僅僅指對會計收益的調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對其他會計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對會計收益以外的財務數據的操縱並不具有普遍的意義,它所具有的經濟後果相對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將其納入盈餘管理的范疇反而會影? 於雜
『玖』 求關於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問題及管控研究的外文文獻及其翻譯
你也好了,可以讓我幫你翻譯~~廈門譯語能幫到你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