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上市公司 > 中國上市公司經營失敗的案例

中國上市公司經營失敗的案例

發布時間:2022-01-21 15:17:54

① 求中國企業海外經營失敗案例,只需說出哪個企業即可。

●「三株的十五大失誤」
第一,市場營銷管理體制出現嚴重的不適應,集權與分權關系沒處理好。
第二,經營機制未能完全理順。
第三,大企業的「恐龍症嚴重」,機構臃腫,部門林立,等級森嚴,層次繁多,程序復雜,官僚主義嚴重,信息流通不暢,反應遲鈍。
第四,市場管理的宏觀分析、計劃、控制職能未能有效發揮,對市場形勢估計過分樂觀。
第五,市場營銷策略、營銷戰術與市場消費需求出現嚴重不適應。
第六,分配製度不合理,激勵機制不健全。
第七,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有待進一步加強。
第八,相當一部分幹部驕傲自滿和少數幹部腐化墮落導致許多工作沒能落實到位。
第九,浪費問題極為嚴重。
第十,山頭主義盛行,自由主義嚴重,諸侯割據,各自為政。
第十一,紀律不嚴明,對幹部違紀處罰較少。
第十二,後繼產品不足,新產品未能及時上市。
第十三,財務管理出現嚴重失控。
第十四,組織人事工作與公司發展嚴重不適應。
第十五,法紀制約的監督力度不夠。
●「飛龍」的二十大失誤
第一,決策的浪漫化;
第二,決策的模糊性;
第三,決策的急躁性;
第四,沒有一個長遠的人才戰略;
第五,人才機制沒有市場化;
第六,單一的人才結構;
第七,人才選拔不暢;
第八,企業發展缺乏遠見;
第九,企業創新不利;
第十,企業理念無連貫性;
第十一,管理規章不實不細;
第十二,對國家經濟政策反應遲緩;
第十三,忽視現代化管理;
第十四,利益機制不均衡;
第十五,資金撒胡椒面;
第十六,市場開拓同一模式;
第十七,虛訂市場份額;
第十八,沒有全面的市場推進節奏;
第十九,地毯式轟炸的無效廣告;
第二十,國際貿易的理想化;
●「巨人」的四大失誤
第一,盲目追求發展速度;
第二,盲目追求多元化經營;
第三,「巨人」的決策機制難以適應企業的發展;
第四,沒有把主業的技術創新放在重要位置。

② 國內十大企業失敗案例

飛龍、三株、秦池,曾經是中國企業界燦爛的明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輝煌一時。曾幾何時,它們相繼黯淡隱去,給人們留下無盡的思索。

回顧飛龍、三株、秦池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共同特點:第一,抓住了好的契機。飛龍、三株迅速興起的大背景是人們社會觀念的轉變和對身體健康、生活質量的關注;秦池則是奪取央視「標王」,抓住了全國人民的「眼球」。第二,利用電視等大眾傳媒廣泛宣傳,迅速成名,飛速擴張。飛龍廣告投入巨大,1991年為120萬元,1992年為1000萬元,1993年為8000萬元;產出則更為驚人,從1990年注冊資金僅為75萬元的小企業,飛速發展到1995年累計銷售收入20億,利潤達4.2億元。三株強有力的媒體宣傳攻勢,推動三株口服液一夜成名,在農村甚至被稱為延年益壽的靈丹妙葯,銷售額急劇飆升,公司成立僅三年,銷售額就達到80億元,資產達48億元。而秦池在奪標後的第二年,銷售額高達9.5億元,此盛況至今仍為秦池人津津樂道。

飛龍、三株、秦池,在迅速崛起之前都是規模很小、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它們的飛速發展羨煞許多同業,這同時也為自己埋下了日後覆亡的禍根。第一,沒有明確的戰略意圖。德魯克認為,企業戰略就是企業的發展藍圖,沒有戰略的組織就好像沒有舵的小船,會在原地打轉。盡管看起來,三株似乎提出了自己的戰略,吳炳輝在新華社年會上曾經宣稱,三株到二十世紀末完成900億到1000億元的利稅,成為中國第一納稅人,言猶在耳,三株卻已轟然倒下。第二,沒有形成獨特的、不易復制、難以替代競爭優勢。三家企業的產品單一,科技含量低,捨得花大錢打廣告,卻捨不得做產品研發,形不成核心競爭力。這不僅是飛龍、三株和秦池的弊病,更是中國眾多流星企業的癰疽。飛龍、三株、秦池的競爭手段何其相似,建立起龐大的營銷隊伍,不遺餘力地打廣告,短時間聲名鵲起,銷售量和銷售收入大增。從長期來看,這種競爭手段毫無秘密可言,極易被競爭對手模仿和超越。第三,沒有危機管理意識,缺乏危機管理機制。表面上看,飛龍、三株和秦池的猝敗是由極偶然的因素引發的:公司上市運作暴露了飛龍的弊病,一場人命官司擊倒了三株,秦池則源於新聞單位揭密秦池酒勾兌的流程,但從深層次分析,偶然事件打倒一個龐大企業,則反映出該企業內部管理體制不健全,沒有危機管理意識和危機處理機制。

從以上三家企業的興衰我們可以看到,企業間的競爭猶如越野賽跑,一個企業要想在長期的競爭過程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制定出一個長遠的發展思路,一個適合本企業的、迥異於他人的發展戰略。

張瑞敏認為,一個企業沒有發展戰略,就是沒有發展思路,沒有思路也就沒有出路。企業的發展戰略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燈塔,為企業指明前進的方向。德魯克認為,對發展戰略已不是「是否需要」重視,而是「如何重視」及「重視程度」的問題。企業戰略在此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就中國企業的現實來說,戰略在企業運營中似乎是可有可無的東西。1998年,700家上市公司,僅20%有戰略規劃部,15%為其它部門代替,55%的公司根本就沒有戰略,戰略僅是偶然從公司決策層中產生,而戰略規劃在眾多的非上市公司中更是少之又少。

戰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麼是否存在一個普遍適用的戰略呢?正如管理方法、領導方式具有情境性質,戰略也必須因環境而異。無論一個戰略制定得多麼完善,它未必對所有公司都適用,也不是對某一公司的任一時期都適用。波特說過,每個公司都從不同的起點開始,在不同的背景下經營,並且擁有基本上是不同種類的資源,沒有適用於所有多種業務公司的最佳戰略。

只有在分析具體企業的環境(包括宏觀環境和行業背景)和企業內部資源擁有狀況及利用能力基礎上,制定出的戰略才是切實可行的。另一方面,戰略的制定過程也非文字游戲或簡單模仿,戰略必須與眾不同,以此區別於其它企業,並為企業員工注入凝聚力、向心力、自尊心和自豪感。這意味著企業必須仔細選擇一組不同的經營活動來傳達一套獨特的、與企業戰略相配套的公司理念和價值觀念,形成企業難以被模仿的核心競爭力。沒有戰略,或者戰略和公司經營行為兩張皮,輕微的,造成企業平庸的業績表現,嚴重的,可能把企業拖向破產的泥沼。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許多企業認識到戰略的重要性,紛紛聘請外腦為企業把脈,有的甚至重金聘請國外咨詢公司來做戰略,但真正的實施效果卻差強人意。有人分析認為,這是由於國外公司不了解中國國情,制定出的戰略水土不服。我認為這只是部分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則是戰略實施過程中的問題。一個戰略的制定、實施和評估並非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往往是十年、八年的時間期限,牽涉到的人、事廣泛而復雜。因此,戰略的成功並非是做好一件事,甚或者幾件事,而在於做好鏈條上的每一件事。

有了好的戰略及戰略執行,成為企業界天空常駐的恆星,也並非難事。

③ 近幾年中國上市公司並購失敗的案例有那些

如果我們關注歐洲的股市就可以看到,電信板塊的骨幹企業這幾周一直在歐洲市場領跑,英國電信的股價在過去幾個星期中增長了4.4%。而這一段時間內全球范圍內的電信並購案也不斷發生:荷蘭KPN投入11.2億歐元收購了Telfort,義大利電信公司願意出售其在巴西電信公司的股份,西班牙的Telefynica公司有意以2.9億美元收購中國網通的股份。今年1月31日,SBC以160億美元收購了AT&&T;5月,Verizon以84.4億美元收購了MCI。

但是,在成功者眩目的光環背後,更多的是失敗者的黯然神傷。許多電信公司不惜血本大肆向海外市場擴張,特別是在全球電信業空前繁榮的上世紀末,部分電信運營商甚至為此孤注一擲,甘冒債台高築的巨大風險。這其中,雖然不乏成功者,但鎩羽而歸、因此一蹶不振者也大有人在。貌似平坦的大道下面,往往也隱藏著「噬人」的陷阱。國際化,本來就是一場「與狼共舞」的高風險游戲。

1.德國電信:北美玩不轉,遺恨失吞吳

德國電信可謂電信企業國際化的典型代表。多年的擴張使德國電信成為名符其實的全球性運營商,但與此同時,大規模海外擴張也給德國電信帶來了嚴重的「內傷」,背上了沉重的負擔。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這家電信巨頭向美國市場的拓展。

在進軍美國電信市場之初,德國電信首先將目標鎖定在美國VoiceStream無線公司,並將並購這家無線運營商作為進軍美國市場的第一步。

當時,VoiceStream無線是全球發展最快的行動電話運營商之一,雖然在美國的市場佔有率僅為4%,但其網路已基本覆蓋全美,擁有大量潛在用戶群體。因此,德國電信將收購VoiceStream作為進軍美國電信市場的切入點,期望這項收購能夠為其進軍美國市場鋪平道路。

但沒有想到的是,這項收購卻頗費周折。首先是收購計劃宣布後,在法蘭克福交易所,德國電信股價應聲大跌,原因是投資者擔憂收購代價過高,並擔心這項收購會遭遇美國管理層的阻撓。事實證明,這些投資者的擔憂不無道理。這項收購果然遭到美國參議員的強烈反對,以霍林斯為代表的美國參議員堅決反對德國政府控股的德國電信兼並美國VoiceStream無線公司,堅持德國電信的政府參股量不能超過25%。

雖然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最終於2001年4月25日批准了這項收購案,德國電信以225億美元的價格成功並購VoiceStream公司,但由於這一並購案耗時近一年,全球電信市場環境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德國電信在終於贏得美國市場的同時,也進一步加重了德國電信已經很沉重的債務負擔。

包括收購VoiceStream無線公司在內的全球范圍內大規模的收購,在將德國電信推向國際電信巨頭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巨大的債務負擔,同時許多被收購公司在全球電信市場嚴重衰退的情況下,大幅度貶值或是經營出現虧損,從而使得企業市值下降,債務負擔越來越重,盈利水平連續下滑。

今年7月初,這家德國電信業巨擘透露,正在考慮出售公司下屬的T-Mobile美國子公司。而這家公司的前身正是此前德國電信費盡周折並購的VoiceStream無線公司。這意味著德國電信在美國市場已萌生退意,也意味著德國電信此前收購VoiceStream無線公司之舉,實際上是一著錯棋。

德國電信目前意欲退出美國市場的主要原因,是當前美國子公司的網路正面臨可能高達100億美元的升級改造,這必然會進一步加重公司的債務負擔,而德國電信出售其美國業務,則可以獲得302億美元左右的現金。在目前情況下,對於德國電信而言,顯然後者更有吸引力。

2.NTT DoCoMo:「I-Mode」的柔情,歐美永遠不懂

2000年11月,鑒於當時「i-Mode」移動網路服務在本土市場獲得了巨大成功,日本NTT DoCoMo公司決策層決定趁機拓展海外市場。為此,NTT DoCoMo向包括荷蘭KPN-mobile公司和美國AT&T無線通信公司在內的四家海外移動通信運營商投入了總計達160億美元的巨資。作為交換,這四家公司將在各自的網路中運行DoCoMo公司的「i-Mode」移動網路服務,以及其WCDMA 3G技術。當初DoCoMo公司的如意算盤是,這些海外投資項目順利實施後,公司就可以從「i-Mode」服務和3G技術專利中獲取來自海外的滾滾收益。

然而,事與願違,在日本本土大獲成功的「i-Mode」服務在海外市場卻一敗塗地。2002年末,日本國內「i-Mode」服務用戶已多達3500萬,而整個歐洲「i-Mode」服務用戶還不足15萬。在美國,這項服務同樣遭到市場冷遇,DoCoMo公司在AT&T無線通信公司98億美元的投資損失高達80%。

DoCoMo公司揮師美國、歐洲等海外市場失利的主要原因,其實更多地歸咎於文化層面上的沖突。在日本本土市場,「i-Mode」服務由於恰好迎合了日本年輕一代的需求,因而獲得了極大成功。但在歐美市場上,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使歐美用戶對這一服務缺乏足夠興趣。更為不幸的是,在歐美市場,人們普遍認為「i-Mode」服務只是3G服務之前的過渡性技術。因此,DoCoMo公司的「i-Mode」服務難以吸引歐美用戶是必然的,也決定了DoCoMo公司這項海外投資戰略註定將以遺憾收場。

3.沃達豐:看家本領也有失手時

大規模的收購,在將德國電信推向國際電信巨頭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巨大的債務負擔,同時許多被收購公司在全球電信市場嚴重衰退的情況下,大幅度貶值或是經營出現虧損,從而使得企業市值下降,債務負擔越來越重,盈利水平連續下滑。

英國沃達豐集團從一家規模不大的電信業公司,在短短數年內發展壯大成為業務橫跨25個國家的全球電信業巨擘,公司國際化戰略的成功功不可沒。但即使是這家被公認為擅長打海外戰的巨頭也同樣有失手之時。如2004年,對美國AT&T無線公司志在必得的沃達豐就出人意料地落敗於競購對手Cingular無線公司,讓業內人士大跌眼鏡。

此前,業內普遍認為,收購AT&T無線可以使沃達豐順利進入美國市場,並在美國市場推出沃達豐自有品牌,並使其客戶可以在全球眾多國家使用同一網路,進而獲得較好的綜合性收益。但誰也不曾料到,2004年2月17日,Cingular無線公司最終報出405億美元的天價,一舉擊敗出價380億美元的英國沃達豐集團,成功將美國第三大移動電信運營商AT&T無線收歸旗下。

有業內人士指出,除了出價原因外,沃達豐之所以在這次競標中落敗,與其外國公司的身份也有很大關系。因為這之後,曾有消息稱,沃達豐進軍美國市場的另一個選擇可能就是強行收購西南貝爾。但最終可能考慮到這項收購不僅成本高,而且可能會遭遇美國政府的阻撓,因而也宣告作罷。

實際上,除了競購美國AT&T無線公司失利外,沃達豐在海外其他市場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2004年,沃達豐在日本市場的業績就明顯不佳,銷售額與運營利潤分別下滑了6%與27%,並出現客戶流失現象,不少客戶轉投到競爭對手NTT DoCoMo和KDDI門下。

從美國運營商的並購大潮到中國電信運營商的海外資本試水,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啟發都很多。相對於國際大型電信運營商公司成熟的多元化資本運作理念與技巧,國內電信運營市場的資本運作方式和融資方式仍略顯單一。

但隨著企業的壯大和國際化的需求,海外並購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然而國內運營商在實施戰略合作或者並購的同時,還要考慮以下問題:

1.不單純追求規模。不能單純追求規模效應,應該明確自身的戰略目的,明確要將資源投入到什麼領域,避免盲目投資。沃達豐進入美國市場時,選擇Verizon無線公司作為合作夥伴,但後者的技術與沃達豐的服務並不兼容,致使沃達豐在美國業務的開展出現重重困難。

2.合理規劃並購步驟。應採取合作-收購部分股份結成戰略聯盟-整體並購的方式循序漸進,規避風險,積累經營經驗。

3.預先評估。對企業新的協同要求的考慮,預先准確評估未來整合的難度和風險。

4.法國電信:德國市場遭遇滑鐵盧

2001年10月,法國電信出價37億歐元購買了德國行動電話運營商Mobilcom AG公司28.5%的股份,期望通過參股形式向德國移動通信市場滲透。但由於Mobilcom公司創始人格爾哈德?施密特仍持有這家德國移動運營商40%的股份,仍是德國移動最大的股東,仍掌握著公司的實際操控股,作為第二大股東的法國電信對Mobilcom公司日常業務根本無從置喙。不久之後,雙方的合作就出現了裂痕,法國電信與施密特在網路建設等問題的決策上出現了巨大分歧,尤其是施密特家族動用Mobilcom公司資金購買股票一事,更給雙方的合作蒙上了陰影。

最後施密特向法國電信下達了最後通牒:要求法國電信或者投資13億歐元完成3G網路建設,或者完全兼並Mobilcom公司。對於施密特的要求,其時已債務纏身的法國電信當然不會接受。

2002年9月12日,法國電信決定停止投資Mobilcom公司,並出讓所持有的Mobilcom公司股份。至此,法國電信進軍德國移動通信市場的行動宣告收場。在當年的財務報表上,法國電信將參股Mobilcom公司列為投資損失,虧損額總計高達71億歐元。

法國電信投資德國Mobilcom公司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對德國3G通信市場估計錯誤。德國3G許可證拍賣結束後不久,國際電信市場就風雲突變。一度炙手可熱的3G技術驟然冷卻,競拍3G牌照的巨額投入使Mobilcom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並殃及法國電信深陷泥沼,無以自拔。

5.Quam公司:美麗的泡泡讓我昏了頭

西班牙Telefynica電信公司和芬蘭Sonera電信公司合資組建的Quam公司,是另一個在德國3G市場鎩羽而歸的案例。

2000年,鑒於歐洲3G市場如火如荼的發展熱潮,西班牙Telefynica電信公司和芬蘭Sonera電信公司在德國合資組建了Quam公司,並在德國3G牌照競拍中出價164.46億德國馬克,獲得了一份3G牌照。但此後,3G市場卻並未如同人們所料的那樣出現爆炸性增長,而競拍3G牌照的巨額投入卻使包括Quam公司在內的不少運營商不堪重負。

2002年10月,在競拍3G牌照之後不到兩年,Quam公司宣布破產,標志著Telefynica公司與Sonera公司聯手德國3G市場夢的最終破滅。

有業內人士指出,Quam公司進軍德國市場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對3G牌照和市場需求評估失當。同時,競得3G牌照的Quam公司在著手建設網路的過程中,由於不滿足互聯互通的條件和要求,未能順利實現與其他運營商的互聯互通,網路能力不足以滿足需求,也是導致其最終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6.印度市場:早起的鳥不一定有蟲吃

自1992年開始,印度電信市場逐漸走向全面開放,尤其是在最初幾年,由於印度的BSNL、MTNL與VSNL等三大固定電話運營商被禁止進入移動通信市場,因而使印度行動電話市場一度成為對國外運營商最具吸引力的市場之一。包括英國電信、和記電訊、法國電信、南方貝爾等在內的海外運營商,相繼通過獨資或合資方式迅速向印度各大主要城市滲透。

但實際上,印度市場並沒有如預期的那樣發展迅速、利潤豐厚,並且後來印度政府還逐漸解除了固話運營商進入移動通信市場的禁令,使印度移動通信市場的競爭更趨激烈,利潤空間受到進一步壓縮,最終導致先期進入印度市場的英國電信、法國電信、南方貝爾等海外電信運營商相繼撤離。

英國電信、法國電信、南方貝爾在印度市場挫敗的原因是對這一市場的發展情況估計不足,貿然進入加之政策出現反復,使這些海外運營商措手不及,不得不悻然而去。

7.中國移動:我要是拿的彩禮多一點就好了

6月18日,國內最大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試圖收購巴基斯坦電信股份,開始國際化戰略的首次嘗試,卻折戟沉沙。

中國移動最終報出14億美元的報價,但由於同時參與競標的阿聯酋電信最終報價約為25.98億美元,高於中國移動集團公司的出價,因此阿聯酋電信最終成功入股巴基斯坦電信。

電信戰略咨詢專家王煜全認為,缺乏國際化經驗讓中國移動在「臨門一腳」時,顧慮重重,直至落敗。「中國移動勇敢地走出去進行國際化嘗試值得鼓勵,瞄準東南亞電信市場也可圈可點,但它缺乏國際化經驗,最終的報價就是佐證。」王煜全認為,中國電信企業國際化直面三個問題:第一,涉及到企業本身管理水平、國際化經驗以及市場判斷力等諸方面;第二,政府的支持;第三,因為海外收購牽涉國有資產流失問題,讓許多「國」字頭的企業顧慮重重。

「對於純粹資本的輸出,中國公司不佔優勢,可以多向跨國公司學習經驗、管理的高層次輸出。」王煜全說。

8.阿爾卡特:失利緣起「巨人情結」。

2001年5月,當法國電訊設備製造商阿爾卡特公司宣布欲收購美國朗訊科技公司的消息時,許多人認為這將是這家法國頭號電訊設備製造巨頭進軍美國市場的最好機會。

對於阿爾特公司而言,如果能夠成功收購朗訊,將對北電網路構成強大威脅。阿爾卡特公司雖然在歐洲市場的發展有目共睹,但在某些技術領域、尤其是光纜和有線領域,仍落後於北電和朗訊,因此,收購朗訊不僅可以使阿爾卡特順利挺進北美電信市場,而且能夠加速其向全球性電信設備供應商的轉型。

但最終,這項收購卻以失敗告終。2001年6月,朗訊科技公司斷然結束了與阿爾卡特公司的並購談判,使阿爾卡特借朗訊公司進軍北美電信市場的計劃化為泡影。

阿爾特公司收購朗訊失敗的原因首先是阿爾卡特自身規模有限,雖然在歐洲市場上取得了不欲的業績,但在全球電信市場上,阿爾卡特仍無法與沃達豐或諾基亞等巨頭相提並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區域性巨頭,這可能是導致收購朗訊計劃折翼的最主要原因。其次,可能是朗訊公司的「巨人情結」在作怪。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全球電訊市場獨步天下的朗訊公司甚至曾計劃將諾基亞收歸旗下。而十年後,竟會成為當年根本未入自已法眼的阿爾卡特公司的盤中餐,自然不是朗訊、甚至美國投資者願意看到的,這也是朗訊最終拒絕阿爾卡特收購的一個深層原因。

④ 著名企業的失敗案例

飛龍、三株、秦池,曾經是中國企業界燦爛的明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輝煌一時。曾幾何時,它們相繼黯淡隱去,給人們留下無盡的思索。 回顧飛龍、三株、秦池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共同特點:第一,抓住了好的契機。飛龍、三株迅速興起的大背景是人們社會觀念的轉變和對身體健康、生活質量的關注;秦池則是奪取央視「標王」,抓住了全國人民的「眼球」。第二,利用電視等大眾傳媒廣泛宣傳,迅速成名,飛速擴張。飛龍廣告投入巨大,1991年為120萬元,1992年為1000萬元,1993年為8000萬元;產出則更為驚人,從1990年注冊資金僅為75萬元的小企業,飛速發展到1995年累計銷售收入20億,利潤達4.2億元。三株強有力的媒體宣傳攻勢,推動三株口服液一夜成名,在農村甚至被稱為延年益壽的靈丹妙葯,銷售額急劇飆升,公司成立僅三年,銷售額就達到80億元,資產達48億元。而秦池在奪標後的第二年,銷售額高達9.5億元,此盛況至今仍為秦池人津津樂道。 飛龍、三株、秦池,在迅速崛起之前都是規模很小、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它們的飛速發展羨煞許多同業,這同時也為自己埋下了日後覆亡的禍根。第一,沒有明確的戰略意圖。德魯克認為,企業戰略就是企業的發展藍圖,沒有戰略的組織就好像沒有舵的小船,會在原地打轉。盡管看起來,三株似乎提出了自己的戰略,吳炳輝在新華社年會上曾經宣稱,三株到二十世紀末完成900億到1000億元的利稅,成為中國第一納稅人,言猶在耳,三株卻已轟然倒下。第二,沒有形成獨特的、不易復制、難以替代競爭優勢。三家企業的產品單一,科技含量低,捨得花大錢打廣告,卻捨不得做產品研發,形不成核心競爭力。這不僅是飛龍、三株和秦池的弊病,更是中國眾多流星企業的癰疽。飛龍、三株、秦池的競爭手段何其相似,建立起龐大的營銷隊伍,不遺餘力地打廣告,短時間聲名鵲起,銷售量和銷售收入大增。從長期來看,這種競爭手段毫無秘密可言,極易被競爭對手模仿和超越。第三,沒有危機管理意識,缺乏危機管理機制。表面上看,飛龍、三株和秦池的猝敗是由極偶然的因素引發的:公司上市運作暴露了飛龍的弊病,一場人命官司擊倒了三株,秦池則源於新聞單位揭密秦池酒勾兌的流程,但從深層次分析,偶然事件打倒一個龐大企業,則反映出該企業內部管理體制不健全,沒有危機管理意識和危機處理機制。 從以上三家企業的興衰我們可以看到,企業間的競爭猶如越野賽跑,一個企業要想在長期的競爭過程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制定出一個長遠的發展思路,一個適合本企業的、迥異於他人的發展戰略。 張瑞敏認為,一個企業沒有發展戰略,就是沒有發展思路,沒有思路也就沒有出路。企業的發展戰略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燈塔,為企業指明前進的方向。德魯克認為,對發展戰略已不是「是否需要」重視,而是「如何重視」及「重視程度」的問題。企業戰略在此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就中國企業的現實來說,戰略在企業運營中似乎是可有可無的東西。1998年,700家上市公司,僅20%有戰略規劃部,15%為其它部門代替,55%的公司根本就沒有戰略,戰略僅是偶然從公司決策層中產生,而戰略規劃在眾多的非上市公司中更是少之又少。 戰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麼是否存在一個普遍適用的戰略呢?正如管理方法、領導方式具有情境性質,戰略也必須因環境而異。無論一個戰略制定得多麼完善,它未必對所有公司都適用,也不是對某一公司的任一時期都適用。波特說過,每個公司都從不同的起點開始,在不同的背景下經營,並且擁有基本上是不同種類的資源,沒有適用於所有多種業務公司的最佳戰略。 只有在分析具體企業的環境(包括宏觀環境和行業背景)和企業內部資源擁有狀況及利用能力基礎上,制定出的戰略才是切實可行的。另一方面,戰略的制定過程也非文字游戲或簡單模仿,戰略必須與眾不同,以此區別於其它企業,並為企業員工注入凝聚力、向心力、自尊心和自豪感。這意味著企業必須仔細選擇一組不同的經營活動來傳達一套獨特的、與企業戰略相配套的公司理念和價值觀念,形成企業難以被模仿的核心競爭力。沒有戰略,或者戰略和公司經營行為兩張皮,輕微的,造成企業平庸的業績表現,嚴重的,可能把企業拖向破產的泥沼。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許多企業認識到戰略的重要性,紛紛聘請外腦為企業把脈,有的甚至重金聘請國外咨詢公司來做戰略,但真正的實施效果卻差強人意。有人分析認為,這是由於國外公司不了解中國國情,制定出的戰略水土不服。我認為這只是部分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則是戰略實施過程中的問題。一個戰略的制定、實施和評估並非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往往是十年、八年的時間期限,牽涉到的人、事廣泛而復雜。因此,戰略的成功並非是做好一件事,甚或者幾件事,而在於做好鏈條上的每一件事。 有了好的戰略及戰略執行,成為企業界天空常駐的恆星,也並非難事。

⑤ 上市公司負債經營失敗案例

比比皆是!!

⑥ 有沒有我國上市公司因盲目融資,後經營失敗的案例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並購,無論是大魚吃小魚還是快魚吃慢魚,都是企業發展生存的重要手段。在並購活動中,人們卻失去了「理性」,成功率低的並購不斷發生,大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氣概。仔細分析,這種現象並不是缺乏「理性」所致,而是由更高層次的「理性」主導者:成功率低,意味著風險大;而風險大的事,一旦成功其收益也就大;別人不成功,並不意味著我也不成功;昨天不成功,並不意味著今天不成功;權衡之後,還是值得一搏的。企業通過一系列的程序取得了對目標企業的控制權,只是完成了並購目標的一半。要想真正實現企業的目標,在收購完成後,必須對目標企業進行整合。現結合企業並購的實例,分析一下並購最終失敗的原因。
一、 並購後不能很好地進行企業整合
企業完成並購後面臨著戰略、組織、制度、業務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整合。其中,企業文化的整合是最基本、最核心,也是最困難的工作。
通過並購得到迅速發展的海爾集團提出自己的經驗:在並購時,首先去的地方不應是財務部門,而應是被並購企業的企業文化中心。
如果並購企業與被並購企業在企業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企業並購以後,被並購企業的員工不喜歡並購企業的管理作風,並購後的企業便很難管理,而且會嚴重影響企業效益。
2004年1月,TCL並購法國湯姆遜公司,組建TTE公司,共同開發、生產及銷售彩電及其相關產品和服務。2004年4月,TCL並購法國阿爾卡特,組建手機合資公司T&A。
然而並購未能達到TCL預期綜合效益提高的目標,相反TCL集團2004年的凈利潤減少了一半,直接導致集團虧損的就是TTE和T&A的不良業績。
TCL文化的一大特色是――諸侯分權。李東生向來習慣於分權,他看中業績,很少過問各子公司的管理細節。所以TCL注重迅速採取行動,員工加班加點是正常現象。這種「分權」文化造就了TCL昔日的繁榮。而在湯姆遜,受法國文化影響,員工注重生活品質,重視閑暇時間,認為該工作就工作,該休息就休息。據稱李東生在法國時曾在一個周末召開會議,卻發現所有的人都關閉手機。李東生對此感到不可思議!
存在文化差異下的「諸侯分權」帶來的後果:對湯姆遜大量職位進行調整,由TCL派人員擔任主要職位,導致被下調的原法國管理人員高度不滿。2004年底到2005年3月份,法國員工的高層經理基本離職,市場和銷售的一線經理也相繼離職,TCL陷入空前困境。
2004年,聯想集團宣布以12.5億美元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在並購的3年時間里,聯想的銷售額逐步增加。2008年,聯想業績出現明顯下滑,利潤出現大幅虧損。截止2009年3月31日,其營業收入149億美元,同比下滑8.9%,凈虧損2.26億美元。2009年初,聯想進行人事調整,用純中國團隊經營海外市場,聯想前期聘用的很多海外人才相繼離職,這顯示出聯想跨國並購後企業文化面臨較大沖突。遭遇「文化門」的上海雙龍聯姻也是如此。
二、決策不當的並購
企業在並購前,或者沒有認真的分析目標企業的潛在成本和效益,過於草率地並購,結果無法對被並購企業進行合理的管理;或者高估並購後所帶來的潛在的經濟效益,高估自己對被並購企業的管理能力,結果遭到失敗。
2001年德國安聯保險集團並購德國第三大銀行德累斯銀行。安聯以240億歐元收購了德累斯銀行大部分股份,使其資產達到了1萬億歐元。兼並德累斯後,安聯無可奈何地發現,銀行經營風險對自己來說是一個全新課題。德累斯銀行所借貸的許多小公司在當時不景氣的國際環境下憤憤宣告破產,安聯保險不得不用其自有資金去彌補銀行經營中的虧損,從而導致自有資本金下降,信用等級隨之下調。另外,分屬於保險和銀行兩類客戶互相滲透的方式也沒有得到德國法律的支持。
讓諾勒悔之晚矣的是,本來擁有龐大資產傳動裝置的安聯集團,在並購之後將其30%都用做資產投資,而另外大部分資金更是花在了流通渠道等的建立上,這樣,一旦市場不景氣,可支配的資金便捉襟見肘,根本無法抵禦重創。2002年,安聯集團共虧損25億歐元,其中9.72億歐元來自德累斯頓銀行。盡管前9個月售出的51億份養老金保險合同中,只有7.4萬份是通過德累斯頓銀行出售的。由於德累斯銀行的持續虧損,安聯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沒有經過仔細考慮的跨行業兼並,就如同不合胃口的菜餚一樣,消化能力跟公司的規模乃至決心有時並不成正比。
三、支付過高的並購費用
當企業想以收購股票的方式並購上市公司時,對方往往會抬高股票價格,尤其是在被收購公司拒絕被收購時,會為收購企業設置種種障礙,增加收購的代價。
海爾收購美泰,從美國最大的白色http://www.zhao-kao.com/2-xiangmuguanli家電製造商惠而浦加入美泰競購戰,提出13.5億美元的收購價格後,價格就開始不斷攀升。海爾選擇了退出。惠而浦先後三次提高收購價格,最終以總報價23億美元得到美泰的肯定。
實例不勝枚舉,近幾年從2009年,中鋁與澳大利亞力拓的195億美元「世紀大交易」失敗。2010年,騰訊競購全球即時通訊工具鼻祖ICQ失敗。2010年,華為競購摩托羅拉業務失敗,被諾基亞西門子公司以低於華為報價的12億美元收購成功。2010年,四川騰中重工收購悍馬失敗。2011年,上海光明食品收購美國健安喜股權和收購法國優諾公司股權案均無疾而終。無不警示我們:並購風險很大,我們應慎之又慎。

⑦ 咱們國家有沒有中國上市公司倒閉或者破產的例子

你可以看看PT水仙 就是很好的例子

⑧ 急求兩篇國內企業戰略失敗的案例!!!!!!!

反思今年最大的失敗案例---做錯方向 沒及時止損 補倉攤低成本

高級交易者的市場行為 對於中航油事件反思

我們在得知美國的石油投機商皮肯斯幾周之內就賺走30億美元的同時,又聽說中國商人陳久霖所領導的中航油在石油投機交易中損失5.5億美元。在這個時候,有許多人咒罵皮肯斯,也有人為陳久霖惋惜,因為陳久霖這位剛剛當選亞洲45歲以下年齡的新商業領袖,就這樣被石油期貨給廢黜了,令人扼腕。咒罵也好,惋惜也罷。盈虧已經發生了,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現實。我們必須正視一個問題,中國人在期貨、期權這樣一類的交易中還不是美國大投機商們的對手。亞洲國家還沒有這樣的高手,甚至連財大氣粗的日本也不是。

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指出:「有兩種類型的交換,一種是普通的、競爭性的、幾乎是透明的;另一種是高級的、復雜周密的、具有支配性的。兩類活動的機理不同,約束的因素也不同,資本主義的領域所包含的不是第一類活動,而是第二類活動。我並不否定可能有一種既狡滑又殘酷的明火執仗的鄉村資本主義。通常,人們對於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不加區別,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二者從中世紀至今總是同步發展的,是因為人們經常將資本主義說成是經濟進步的驅動力和經濟進步的充分的展現。其實一切都馱在物質生活的巨大脊背上。物質生活充盈了,一切也就前進了,市場經濟也就藉此迅速地充盈起來,擴展其關系網。資本主義一貫是這種擴充的受益者。」

我把從事第二類交易活動的人稱為「高級交易者」,在這群高級交易者中間,又存在著極少數高手,他們是高級交易者中的領袖,是高端中的高端。

布羅代爾還告訴我們:「資本家都是君王的朋友,是國家的同盟者或者是不擇手段利用國家的人。他們很早地、一貫地超越『本國』的界限,和外國商人串通一氣。他們千方百計為自己的私利搞鬼,通過操縱信貸,也通過在好錢和壞錢之間進行偷梁換柱的取巧把戲。金幣銀幣值錢,是好錢,用於大宗交易,流向資本;銅幣不值錢,是壞錢,用於發工資和日常支付,流向勞動。」

布羅代爾除了精心研究過資本主義的交易歷史,想必也潛心研究過20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國際金融領域里的投機活動。所以,他才敢大膽地下結論:「這些人有著信息、智力和文化優勢。他們攫取周圍一切可取之物——土地、房產、定期租金……他們依仗著壟斷或者必要的權勢,十居其九能夠擊敗競爭對手。由於資本雄厚,資本家才得以維持其特權並包攬了當時的國際大生意。」

在皮肯斯與陳久霖的對壘中(准確地講,一開始並不是這樣,只是因為陳久霖選擇了放空油價之後,陳久霖才成為皮肯斯的對手,如果陳久霖選擇在低位做多,就得另當別論),皮肯斯是久經沙場,曾經在石油市場摸爬滾打六十餘年,栽過跟頭,交過學費,好幾次甚至接近破產,經驗教訓多的是;而陳久霖,在國際石油市場只是初出茅廬,滿打滿算就六七年時間,對於止損這樣基本的交易原則都還沒有掌握,就殺入期貨交易這個鱷魚池。還有,皮肯斯在石油期貨市場曾經栽過大跟頭,這一輪選擇操縱石油價格,那是有備而來。特別是,皮肯斯是「君王」小布希的密友。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全部占盡。而陳久霖則沒有任何優勢可言,與皮肯斯相比,陳久霖在石油期貨市場完全是誤打誤撞,希望碰運氣賺大錢,所以,陳久霖在這個鱷魚池被皮肯斯們生吞活剝是遲早的事情。

從石油期貨事件中,必須吸取的教訓。

在新的千年,國際資本會以更快的速度、更加野蠻的方式攻擊他們認為最脆弱的貨幣,攪動最具有成長性的行業,推動一輪又一輪的匯市、股市和期市行情

過去,一流的經濟學家把注意力放在生產過程和生產關系的研究方面。現在,人們把注意力放在宏觀經濟、經濟杠桿(如利率、匯率、稅率)和市場效率方面。

現在的資本,除了生產資本之外,還有一部分純粹為了交易而存在的自由資本,而且,這部分資本規模越來越龐大,力量越來越強。交易資本與生產資本遵循不同的規律。如果說生產資本主要是希望通過提高企業經營效率來收回投資的話;那麼,交易資本則是利用市場的流動性、波動性來盈利。後者具有高度的流動性和投機性。生產資本和交易資本已經跨越國界,可以相對自由地流動,從一個市場到另外一個市場,從一家公司到另外一家公司,從一隻股票到另外一隻股票,其流動性和靈活性非常強。

操縱是最好的價格壟斷手段。操縱市場需要三個條件:一曰人才,二曰資金,三曰政策。如果這三項條件都能夠得到滿足,操縱馬上就可以實施。

關於人才問題,這一點不用多說,大的基金的策劃者及其合作者就是最好的人才,他們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更重要是他們就是身經百戰的市場專家。

⑨ a股歷史上有沒有上市公司的合並失敗的例子

太多了。

川化股份和瀘天化。

閱讀全文

與中國上市公司經營失敗的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是規定連續三年虧損的上市公司 瀏覽:508
高質押比例上市公司 瀏覽:516
那個上市公司生產依達拉奉 瀏覽:798
江蘇揚州化工上市公司 瀏覽:742
江蘇有幾家牛乳上市公司 瀏覽:228
科創板盤後如何買賣 瀏覽:707
仁會生物募集資金炒股 瀏覽:515
省廣集團股票的價格 瀏覽:865
美股集體下跌道指跌超600點 瀏覽:393
美股etf股票 瀏覽:765
天山生物引領題材漲停潮 瀏覽:356
湘財長源股票型基金 瀏覽:370
短期炒股怎麼賺錢 瀏覽:455
要買創業板怎樣開通許可權 瀏覽:77
科創板上市後解禁規定 瀏覽:809
中小板指數連漲接力創業板 瀏覽:605
恆友股份申請掛牌新三板 瀏覽:513
塞萊拉新三板排名 瀏覽:979
現代工程技術上市公司 瀏覽:535
炒股交易軟體密碼 瀏覽: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