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美貿易戰對中國市場會有什麼影響
中美貿易戰對中國影響(節選自搜狐網:國際在線)
中美貿易戰一旦出現,短期內難免會給中國經濟增長和勞動市場穩定帶來直接的負面影響。
金融業:A 股承壓 避險利好。直接投資方面,過去十年美國對華的直接投資比重巨大中美貿易戰爆發估計難以找到美國市場的替代市場。美國在化工 ( 含塑料橡膠 ) 、機械、有色金屬與非金屬礦製品、電氣設備、家電、鋼鐵及紡織服裝 ( 含鞋類與皮革製品 ) 等領域開打貿易戰,除了會給相關板塊帶來利空外,還會對中國的整個股票市場產生顯著影響。
農業:從中國反制行動中受益。中國擬對美進口產品加征關稅清單中,暫定包含 7 類、128 個稅項產品。其中豬肉產品關稅大幅提高,不僅讓股市的豬肉概念板塊大漲,對於經營生豬養殖的企業來說,也是實在的利好消息。此外,部分水果種植戶,也將從關稅提高中受益。
傢具行業:產出規模或下降 15%。如果美國徵收 45% 關稅,對美國的出口或將大多甚至全部停止。其中傢具行業受影響最嚴重,產出規模下降 15%,另外三個行業產出降幅也將超過 5%。
高新產業:將受到一定的沖擊。中國對美國在技術進口以及融資上也有一定依賴。知識產權之爭,技術密集型行業受影響最為嚴重。中國進口的許多高科技產品,關鍵技術只有美國持有,一旦美國停止此類核心技術的對華出口,可能會對中國的產業供應鏈產生沖擊。近年來我國的高新技術進一步發展,在高壓輸電、高鐵、可替代能源汽車和超級計算等領域都處於優勢地位。但就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而言,在現階段還需要廣闊的海外市場,如果此次中美貿易戰進一步發酵,我國的高新技術行業將受到一定的沖擊和影響。
其他企業:隨之而來的貿易戰又再次讓鋼鐵行業陷入復雜的局面。化工企業受損程度稍次,且對政策的敏感度在出口行業中也不及電子產業。相對紡織類和農產品的出口,紙製品的出口相對不利,但由於行業敏感度較低,所用負面影響有限。各大紙製品企業或需調整政策或需轉型來應對難關。服裝企業的出口前景較為嚴峻但對長遠發展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貿易戰對軍工企業的利好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對貿易博弈或外交關系的悲觀預測上,但不可否認貿易上的沖突升級會為軍工企業帶來商機。新能源被看好的情況像是對貿易戰壓力下激發出的 " 智造升級 " 的樂觀預測,且涉及范圍較廣
⑵ 國際貿易摩擦產生的原因
一、引言
進入到21世紀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迅猛,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在這種背景下,一些西方國家出於各種目的,試圖通過貿易摩擦來遏制我國的發展。其中,美國就是我國最習以為常的貿易爭端國。進入到2018年,美國跟我國的貿易摩擦不斷,不僅影響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給我國的政治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本文對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進行分析,對未來中美貿易摩擦的走向進行分析。
二、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
(一)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特朗普在2018年對中國進口商品設置的關稅壁壘以及貿易投資限制對我國的經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今年第一次提高關稅的商品價值就達到了600億美元,這也是歷史上美國單筆最大的貿易制裁。美國採取了一系列的貿易限制手段對我國產晶元、製造業、機電行業發展是存在明顯的負面影響的。
(二)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影響
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股市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對A股的影響最大。今年3月份和4月份連續多天股市明顯下滑,貿易戰的開始會讓股民對股市產生一定的悲觀情緒。但是總的來看,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股市的影響有限。在貿易摩擦爆發之後,國內一些上市公司紛紛公布了貿易戰對本公司業務可能的影響,總的來看,大部分企業不會受到相關政策波動的干擾,但是個別高新技術企業會受到沖擊。
(三)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
中美近期頻繁的貿易摩擦會使得我國對美國的直接投資減少,但是由於一帶一路倡議的布局,總體來說我國對外投資受到的影響並不會產生多大的波動。我國政府在近期的中美貿易摩擦開始時,就已經宣布我國將繼續擴大開放,在這一措施下,我國對外投資在短時間內不會受到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
(四)對居民生活和社會生產的影響
中美貿易摩擦不僅對國家會產生影響,對於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生產也會產生影響。比如,很多中國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會選購一些進口的商品,而貿易戰的開始則會導致進口商品的價格提高,從而導致一些老百姓的生活成本變高。而且由於貿易摩擦導致的股市的波動,也會對一些居民的投資收益產生影響。
三、中美貿易摩擦的走向分析
(一)政治特徵愈發明顯
當前中美貿易摩擦的政治特徵越來越明顯。進入到21世紀,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對外貿易日漸頻繁,加上國際競爭力日益提升,很多國家都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一些壓力。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危機爆發之後認識到了合作共贏的重要性,在這種和平與發展理念的影響下,當前中美貿易摩擦的政治色彩越來越濃厚。從整體上來說,中美貿易是日漸平穩的,但是雙方,政治層面的摩擦必然會體現在貿易方面。
(二)貿易摩擦形式更加多元化
當前中美貿易摩擦的形式多種多樣。在以往,美國主要以反傾銷手段來跟中國進行貿易爭端。近年來,美國開始變換貿易摩擦的形式,不單單在使用反傾銷手段,還會使用產品技術指標等手段,以產品技術超出指標范圍為由來限制產品入境。而且從2018年美國採取的相關措施來看,美國還採取增加進口稅率、嚴格中國商品進入美國市場標准等措施來開展貿易爭端。
(三)貿易摩擦領域不斷擴大
貿易摩擦領域不斷擴大主要體現在當前中美貿易摩擦不僅僅集中在貿易領域,在服務領域、匯率領域中也開始涉及到。作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中國長期擁有美國大量的國債,為了轉嫁自己的經濟危機,美國長期以來試圖逼迫人民幣升值,提高人民幣匯率,這也造成了兩國經濟之間更大的矛盾。而且從服務業的角度來說,我國服務業當前的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服務產業結構也正在優化升級中,但是美國的服務行業已經相對完善,這必然會對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形成打壓之勢。
(四)摩擦程度不斷緩和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無論是從國際關系還是從經濟利益的角度來看,貿易摩擦都必將不斷緩和。尤其是在次貸危機爆發之後,很多發達國家都已經認識到了加強經濟合作的重要性,所以在這種背景下,未來中美貿易摩擦也必然成緩和之勢。
結論
通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到,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的經濟、資本市場、中國對外投資、對居民的生產生活都會產生影響。從未來來看,中美貿易摩擦未來的政治特徵愈發明顯、貿易摩擦形式更加多元化、貿易摩擦領域不斷擴大、摩擦程度不斷緩和。考慮到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大環境,中美貿易摩擦雖然一定是一種常態,這要求我國要積極採取措施加以應對,將貿易摩擦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⑶ 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到底有多大
實際上,如果從經濟本身來講,影響並不是太大。如果10年前打貿易戰的話,我們當場就會趴下,我們沒有力量來打。因為10年前,我們國家發展戰略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方式。2007年,我們對出口的依存度接近70%。
但是後來發生一件事,就是2008年的美國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危機對中國既是好事也是壞事,實際上對中國一個重要的影響就是我們終於發現,像我們國家這么大的經濟主體,依靠出口來增長,顯然是不夠的。
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中國調整戰略,從出口導向型轉向內需拉動型,整整調整10年。2017年底,我們對出口的依賴度已經從70%降到了10%左右。去年我們GDP總量是82萬億,出口的貢獻是8萬億左右,這8萬億左右里邊美國貢獻了1/3。
所以,如果貿易戰打到底的話,我們對美國一分錢都不出口,對我們增長的影響為0.2-0.5的百分點,最大影響到0.5。0.5我們還承受得起,假定今年增長幅度6.5%的話,最多降到6%。
中國為什麼一再講對貿易戰我們有底氣、有信心,原因就在於我們的戰略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動。從10年前的出口導向型已經轉向了內需拉動型。所以,特朗普老罵他們前任總統是豬,就是你們太笨了,應該10年前對中國動手,現在動已經晚了,一動手,(中國)就反擊你。
雖然貿易戰就經濟影響本身來講不是太大,但是情緒影響非常大。
(3)貿易摩擦對化工上市公司影響擴展閱讀:
一旦美國301限制措施落地,中美貿易摩擦全面升級,雖然部分與中國競爭的美國本土生產者可能會取得一定收益,但下游企業將遭受更大損失。
例如,2018年初美國宣布對全球進口光伏產品採取為期4年的限制措施。此舉遭到美國國內許多地方政府和相關企業的強烈反對,因為安裝等下游企業作為光伏產品的需求者,利潤空間必將被嚴重擠壓。據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估計,美國相關行業將有2.3萬人因此失業。
專家稱,在此情況下,特朗普政府希望以貿易保護主義振興製造業和拯救就業只是一廂情願。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亦發文指出,美國對華貿易摩擦升級將導致失業率上升2-3個百分點。
貿易戰是雙方輪番出拳的過程。「如果美國繼續使用單邊貿易保護措施,中國也必將予以強硬回擊,美國出口商會面臨更高的關稅,消費者特別是低收入者的福利會因商品價格提高直接受損。」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東艷說。
此外,美國的親密盟友也將在貿易摩擦升級中受害。例如,考慮到日韓與中國的生產合作、經貿關系日益緊密,美國對中國產品徵收高額貿易稅,會影響中日韓之間、美國與亞太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價值鏈和生產格局,甚至破壞亞太地區價值鏈。
⑷ 中美貿易戰影響哪些行業
信息技術產業,這塊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美國主要多徵收的關稅就是高新行業。
還有機械行業,美國此次加征關稅的最主要的還有機械產品,這樣的打擊是非常大的,這可能致使很多機械廠直接無法出口,從而直接導致倒閉。
還有鋼鐵行業,鋼鐵行業算是機械行業的源頭了,基本上機械產品都是鋼鐵進行製造的,近幾年,鋼鐵行業本身就不景氣,這樣一搞,可以說讓鋼鐵行業更加難以發展。
化工行業,此處美國對我國出口的化工產品也進行了打壓,不過力度相對來說,比鋼鐵行業要小一些,但這樣的打擊也會致使很多化工企業直接無法出口。
紙製品行業,紙製品是日用品,此次也得到了美國的特別關照,也進行多徵收關稅,雖然力度不是很強,但也會致使很多紙製品企業不得不選擇暫時向美國出口減少一定的數量。
服裝行業,我國每年都會向美國出口很多服裝,此次中美貿易戰爭中,服裝行業受到的打擊還是比較大的。
如果對您有幫助,望採納!
⑸ 「貿易摩擦對溫州中小出口企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的選題背景和意義
所謂貿易摩擦是指在國際貿易中,國與國之間在進行貿易往來的過程中,在貿易平衡上所產生的,一般是一國的持續順差,另一國的逆差.或一國的貿易活動觸及或傷害另一國的產業.
2005年,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加劇,中國連續11年位居全球貿易摩擦目標國榜首,全年共有18個國家/地區對我國發起「兩反兩保」調查63起,涉案金額21億美元。從涉案產品看,主要集中於輕工、紡織、機電等我國具有出口競爭力的產品,其中尤以紡織品貿易摩擦更為突出。近年來,我國摩擦產品種類一直在不斷增加,機電、高科技產品出口增長迅速,成為新的摩擦熱點,例如汽車、醫葯產業等。同時貿易摩擦不斷擴散,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也呈上升趨勢。在表現形式上,技術性貿易壁壘、環境壁壘和知識產權壁壘成為貿易摩擦的主要形式。
中國貿易爭端壓力從何而來?從統計數據上看,2005年,我國貿易順差達到了1018.8億美元。不可否認,貿易順差確實加劇了貿易摩擦,但順差並不是導致摩擦的根本原因。我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造成了對原有利益格局的沖擊,貿易摩擦在所難免。加入世貿組織後,發達國家由於承諾對中國開放市場,給其國內企業和相關產業造成壓力,為保護國內企業,許多發達國家便採取貿易爭端的方式為國內企業贏取空間和時間。WTO歧視規則也是我國遭受貿易摩擦主要原因,例如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紡織品特保及WTO技術、環境、知識產權相關壁壘協議等等。另外,我國產業產品結構、出口經營秩序等方面存在的自身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也容易導致貿易摩擦。
貿易摩擦數量增多並不奇怪,這是貿易增長的必然反應。但應對貿易摩擦是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對貿易摩擦要有長期的思想准備,一方面要冷靜對待、看清本質,並持以平常心態;另一方面要有積極的應對措施。首先,應努力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盡可能提升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開辟更廣泛的國際市場。其次,要建立完善政府、企業和中介組織三者分工合作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此外,從長期來看,要大量培養應對貿易摩擦的專業人才。
相關行業要重視國際規則和標准,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積極利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來應對貿易摩擦,特別是要充分發揮中介組織在化解貿易摩擦中的作用,增強企業主動採取措施避免貿易摩擦的意識,進一步發揮企業應對貿易摩擦的主體作用。行業外交是應對貿易摩擦的重要手段之一,對於增進理解、消除誤解、加強溝通和協商、化解摩擦、構建穩定和諧的貿易環境具有重大意義。以紡織品為例,2005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在解決中歐、中美貿易摩擦活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此外,有條件的企業可以採取國際化經營戰略「走出去」,把一部分加工生產能力轉移到第三國,繞開對我國設置的貿易壁壘,包括國際貿易摩擦矛盾比較尖銳的飽和產業、由於勞動力成本上升造成競爭力優勢下降的產業,以及出現了過剩生產能力的產業,比如像紡織業、家電業等。
從貿易爭端的解決機制來看,雙邊貿易磋商機制在解決貿易摩擦中是一種常用和有效的方法。但是,我們應認識到依據WTO多邊規則比靠雙邊的,主要依靠政治、實力解決問題的途徑要公平、公正,因為WTO的爭端解決更講規則與程序。因此,要適當調整過去只依靠雙邊解決問題的傳統做法,養成尊重、遵守、適用多邊規則與機制的習慣,要敢於和善於在WTO法律框架下解決貿易爭端。
貿易摩擦主要的特點
首先、摩擦數量居高不下且呈增長之勢,強度也在增大。從數量上看,根據WTO統計,在WTO成員發起的反傾銷調查中,約每7起就有1起涉及中國出口產品。近期歐盟對我國鞋類發起的系列反傾銷調查,僅僅廣東一個省的涉案金額就上億美元。
其次、貿易摩擦逐漸從傳統市場擴散到新興市場。美國、歐盟、日本、東盟和加拿大是我國的主要出口國,這些出口市場仍是今後貿易摩擦的「主戰場」,雙方的貿易關系將會出現「發展中摩擦,摩擦中求發展」的局面。而我國對俄羅斯、印度、南非、墨西哥等新興市場的出口,年遞增在25%以上,與這些新興市場的貿易關系將會呈現「大問題不多,小問題不斷」的局面。
再次、貿易摩擦的將從單個產品逐漸擴散到產業,最後直抵政策和制度層面。外貿發展的早期和中期,貿易摩擦更多是集中於單個產品。隨出口產品品種的不斷增加,出口產品結構的不斷優化和改善,我國與國外的貿易摩擦開始針對某些產品群或產業。而且,在今後的貿易摩擦中考驗的已不單純是平息貿易爭端的能力,更主要的將是考驗制定政策和創建制度的水平。
最後、貿易摩擦的直接誘因將呈現多形態性。貿易摩擦多發期的到來有它的必然性。貿易摩擦增長與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狀況是密不可分的。它是我國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的一個副產品、是我國出口產品競爭力不斷增強的一種負反應,與我國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有一定的關聯性。對於一個貿易大國來說,貿易摩擦多是一個常態,關鍵是如何合理解決。
從發展趨勢看,今後外國與我國在農產品、紡織品、金融服務,高技術等領域,在出口量、世貿組織承諾、政策透明度等政策協調方面的摩擦還將加劇。
國際貿易摩擦的新特點
當前的國際貿易摩擦形勢呈現兩個新特點:(1)正在上台階;(2)日趨激烈化。上台階是指正在上第三個台階。第一個台階是關稅壁壘、行政保護措施。世貿組織使所有成員大大降低了關稅,努力取消行政保護措施。因此,這種初級貿易摩擦形式和手段已經大大弱化。第二個台階是世貿組織允許各成員採取的3種合法的貿易保護手段--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方興未艾,同時,一些針對中國的特別保障措施以及貿易轉移、市場擾亂、市場經濟地位等手段和概念也在頻頻發生與使用。目前,貿易保護措施又上到新的第三個台階:技術性貿易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摩擦過去也有,但現在比過去更加廣泛化、常規化。
在國際貿易競爭中,使用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的各種目的和各種貿易壁壘形式交織在一起,使貿易摩擦形勢更加復雜化、尖銳化。技術性的貿易壁壘措施是更具名義上的合法性、合理性、巧妙性,是更加冠冕堂皇的貿易壁壘手段。
在全球貿易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以技術法規、技術標准和合格評定程序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調整貿易利益的重要手段。
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有其科學的定義。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是一國(地區)為維護公民、動植物、環境安全、防欺詐、保證產品質量和貿易秩序而採取的強制性的或自願性的技術措施。這些措施將對其他國家(地區)的商品、服務貿易和投資自由進入該國(地區)市場產生影響。狹義的技術壁壘主要是指世貿組織《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規定的技術法規標准和合格評定程序;廣義的技術壁壘不僅包括世貿組織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還包括動植物及其產品的檢驗和檢疫措施,包裝標簽標志要求、綠色壁壘、信息技術壁壘等,它們也經常以技術法規、標准、合格評定程序形式出現。
運用技術性貿易壁壘手段有兩種作用。一種是正確使用技術性貿易保護措施,維護本國產業的合法權益。另一種是過度使用技術性貿易保護措施,行貿易保護主義之實。兩種目的使用技術性貿易保護措施,使技術性貿易摩擦形勢復雜化。
使用其他貿易壁壘手段也同樣存在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國家、地區,不同的利益集團,不同的目的,使用不同的貿易壁壘措施,就使得當前國際貿易摩擦更加頻繁化、復雜化、尖銳化。這將成為今後較長時期內的一個總趨勢、總特點。
國際貿易摩擦的新形勢
上述趨勢和特點,在當前與我國相關的國際貿易摩擦的各個方面都有較突出的表現。
(一)與我國相關的貿易摩擦的總體情況
(1)我國運用貿易救濟措施情況
面對激烈的國際貿易摩擦形勢,貿易救濟手段也成為中國應對貿易摩擦的手段之一。截至目前,中國對進口產品共發起反傾銷調查43起,保障措施調查1起。案件涉及化工、鋼鐵、輕工、紡織、電子五大行業共35類產品,其中2/3以上的案件集中在化工行業。國內參與案件申請的企業已近200家,遍布全國25個省區市。在國際貿易摩擦中,我國政府和產業界以及中介組織等逐漸學會了運用國際通行規則,加強了對自身的合法保護,同時也有效地遏制了國外對我國發起的貿易摩擦。
(2)我國遭受國外貿易救濟措施情況
近10年來,中國已經連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而且一些國家還越來越多地利用技術壁壘、知識產權壁壘等貿易壁壘對中國出口商品設限。根據世貿組織統計,1995~2004年,中國始終是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1979~2004年,已有30多個國家(地區)發起了700起涉及我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調查案件,其中,反傾銷調查近600起,反補貼調查5起,保障措施調查50餘起,特保調查10餘起,涉及商品4000多種。2004年,共有17個國家(地區)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了59起「兩反一保」(包括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調查。10年來,累計涉及我國出口近3000億美元,而且影響還在積累和擴大。
(二)我國2/3的機電出口產品將受到歐盟環保雙指令影響
2003年2月13日,歐盟頒布了ROHS指令和WEEE指令,並於2005年下半年和2006年下半年開始實施。歐盟雙指令的實施將對我國2/3的機電出口產品造成重大影響。我國政府也於2005年7月28日正式發布《電子電器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檢測行業標准》,該系列標准於2006年1月18日起實施,以幫助我國企業盡快提高和適應新的國際貿易環境。這是國際上首批發布的應對歐盟兩指令的行業標准。該系列標準的發布,有利於規范我國出口產品的檢測工作,促進和優化電子電器產業的技術更新和產品出口結構。由於該系列指令的干預度不大,主要依靠企業自主應對,因此出口企業應聯合起來,集體委託歐盟特別是東歐國家的回收企業代理回收,以降低報廢設備回收成本。
(三)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
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是摩擦的典型事例。2003年9月,美國紡織品製造商協會等組織提出針對中國針織布、胸衣和袍服實施保障措施的申請。2004年8月19日,美國商務部宣布正式受理該申請。2004年11月18日,美國政府啟動了貿易保障條款。美國發難的主要依據是中國入世承諾中的「特別保障條款」,即如果中國在一段時期內某種商品出現「市場擾亂」,進口國可以採取臨時保障措施。盡管目前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已經落幕,輸美紡織品已經通關,但類似的事件並沒有終結,其他產品還有被發起「特保」的可能。
(四)美國將收緊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
美國商務部透露,依照近期將出台的新出口法,美國將收緊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的禁運范圍,同時「出口許可證」的受限范圍也將從目前佔全部出口的1.5%升至10%以上。
(五)中歐鞋業爭端
近些年,中歐貿易爭端頻發。中歐成功解決紡織品貿易糾紛後的2005年6月,歐洲各地的製鞋業者舉行示威,抗議自中國進口的皮鞋數量自2005年年初起激增近7倍。歐盟貿易代表曼德爾森向歐盟委員會建議啟動針對中國鞋的「反傾銷」調查。目前,歐盟延遲對中國鞋設限,主要由於中歐雙方在貿易數據上存在著較大差距。歐盟對於中國六大類鞋類產品的具體進口數據仍在調查確認中。據歐盟公布的進口中國鞋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1~4月,歐盟進口中國鞋產品平均增幅為700%;而來自中國海關的統計數字顯示,同期中國對歐盟鞋類產品出口3.3億雙,同比僅增長3.1%,原受歐盟進口配額限制的鞋類出口增長27%,與歐盟的統計數據相差甚遠。
(六)中美鋼鐵業爭端
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剛結束,中國鋼鐵又因對美出口激增而被列入美國貿易「黑名單」。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前不久向中國鋼鐵企業發出美國可能採取「貿易保護措施」的預警。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05年1~4月,中國對美鋼鐵出口同比增長247%。在中國等7個有「傾銷」嫌疑的國家中,巴西、加拿大已經受到傾銷指控。美國商務部開始就中國鋼材「擾亂」美國市場搜集證據。
(七)中美知識產權保護爭端
知識產權壁壘是阻礙中國產品出口的另一隻「攔路虎」。以打擊知識產權侵權為主的美國「337條款」已顯示出越來越大的威力,2005年上半年,已有7種中國產品被立案調查,包括DVD、拖拉機、葯品、汞電池、油墨列印機等。337調查耗時短、打擊面廣、應訴復雜、訴訟費用高(一般都在百萬美元以上),單個中國企業應訴難度較大。而不應訴就視為敗訴,產品將受阻於美國市場。
(八)中日紡織品爭端
中日紡織品爭端過去是激烈的,將來也是激烈的。激烈的原因主要來自於日本制定了一套針對中國紡織品的特別措施。為防止後配額時代中國紡織品大量湧入日本市場,日本在2004年制定了《應對中國紡織品特別措施》。該措施規定,以最近1年中國對日出口紡織品的數量為基數,其增長幅度不能超過7.5%,毛製品不能超過6%。一旦中國產纖維紡織品對日出口劇增,超過此幅度,就可能擾亂日本紡織品市場,日方將對中國紡織品實施進口數量限制。日本的該措施應引起我國紡織品出口企業的重視,而且一個企業重視不起作用,必須依靠團體力量,實施總量控制,進行談判調整。
(九)反傾銷應訴不斷有新成果,這將增強我國企業反摩擦的信心
最近,歐盟對我國的鑄鐵產品,主要是井蓋類鑄鐵產品作出反傾銷終裁。我國河北等地有5家企業獲得了市場經濟地位並得到零稅率。另有5家企業獲得了18%~37%的單獨稅率。涉案企業積極應訴取得了良好效果。
(十)總體貿易摩擦態勢仍在加劇
在我國進出口貿易繼續快速發展的同時,與美、歐等主要貿易夥伴的貿易摩擦也越來越多。2005年上半年,我國遭受的貿易救濟措施已經超過了2004年同期。而且總體貿易摩擦態勢仍在加劇,形勢更加復雜化,花樣也不斷翻新。技術標准、檢驗檢疫、環保要求、社會責任、勞工福利、動物福利等都成為國外對我國產品設置貿易壁壘的借口。貿易摩擦除了針對產品及其價格外,已經開始涉及到中國的體制和制度,最突出的是美國對人民幣匯率的攻擊,體現出貿易摩擦有深入和升級的趨勢。這些摩擦從表面看是競爭激烈引起的貿易摩擦升級,深層次看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受制約程度加深,因此,國內企業應有充分的思想准備。大環境並不完全是機遇,還有挑戰、遏制和限制。中國企業了解這種環境是非常必要的。
國際貿易摩擦的新對策
面對日益頻繁、復雜的貿易摩擦,我們如何應對?本文提出15條新對策供參考。
(一)戰略上冷靜觀察,戰術上積極應對
應該看到,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和對外貿易量較快增長,出現貿易摩擦是必然現象。我們應當冷靜觀察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化,研究駕馭貿易爭端的規律,制定我們的貿易戰略,爭取國家對外戰略的制高點和產業的高端利益。各地、各級政府貿易主管部門制定貿易摩擦應對戰略極為重要。
積極組織起來,加強應對指導,培訓應對技能,提高應對策略,增強應對積極性,戰術上做到知己知彼,不斷打勝仗,開拓新局面。中介機構把產業界、法律界、研究界團結起來、組織起來,積極應對新的貿易摩擦義不容辭。
(二)推進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
中國外貿快速發展,但是,粗放型的模式必然要受到中國自身的資源條件等限制,因此,必須向「效益導向型」轉變,要以質取勝、以高技術取勝。優化出口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是緩解貿易摩擦的治本之策。國家應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引導對外貿易總體格局和出口企業加快向效益導向型轉變。
(三)加強商、協會職能,加快中介組織法制建設
在應對貿易摩擦中,加強商協會職能,對於搞好行業自律十分重要。目前來說,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加強商協會等中介組織的法律地位。一是要制定商協會法,確立商協會的法律地位。到目前為止,國家沒有商協會法。商協會工作無法律依據,無明確的發展前途,無法定的許可權與能力,以積極組織企業更好地應對貿易摩擦和加強企業自律,促進企業的規范貿易。二是確立商協會組織的進入制度。中介組織應分兩類:(1)公法中介組織,企業必須加入,為義務制;(2)私法中介組織,為自願制。由此可以全部覆蓋企業面,使之全部進入中介組織,以利於加強組織和管理。還可使公法、私法中介組織明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作用。公法中介組織強化管理,可徹底消滅多年來企業間出口「競相壓價、惡性競爭、自毀長城、損人害己、損害國家利益」的頑症。可以使私法中介組織認認真真地為企業服務,否則企業可以退出其組織,對私法中介組織以「致命」的壓力,工作會搞得好一些。
(四)善用規則,主動出擊
應對貿易爭端不僅要在既定的規則下解決已發生的貿易爭端,而且應積極參與制定規則、改進國際貿易規則。從規則上消除對我國出口不利的根源,從源頭上降低貿易摩擦的風險。變被動為主動,變後期應對為前期預防。在世貿組織中,迄今我國被動應對較多,主動出擊較少。為了降低貿易摩擦案件數量,爭取控制貿易爭端的主動權,我們應當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世貿規則的制定與修改。在制定和修改規則時,應當更多地徵求國內產業和中介組織的意見,最大限度地維護我國的經濟利益。
(五)收集國際標准和技術法規,制定我國應對策略
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大、涉及面廣,各國都非常重視。美國和許多國家都主動向國際組織和重點國家派出代表,調查研究相關組織和國家的標准、技術法規和認證的情況;日本、韓國、德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特別重視各國標准化和認證工作的發展動向,以便研究對策。因此,我國應建立專門的機構,收集研究主要貿易國各種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特別是那些正在制訂中的規則。同時,要充分利用世貿組織技術性貿易壁壘咨詢點的窗口作用,收集相關的信息,了解各成員政府、工商及經貿團體採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具體規則,及早得到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的信息,制定我國的應對策略。
(六)建立世貿組織規則和技術性貿易壁壘有關的技術咨詢和信息服務機構,為國內企業提供服務
出口貿易涉及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問題越來越多,建立相應的信息服務機構,了解和掌握世貿組織各主要成員有關技術法規、標准和合格評定程序,為出口企業做好咨詢服務工作,已經成為各級政府和中介機構的一項重要任務。現在沿海地區許多省份和大城市已建立了十餘家有關的咨詢中心,為政府決策和企業出口,開拓國際市場起了很好的作用。中西部地區應當積極研究建立相關機構。
(七)盡快建立我國的技術標准和法規體系
用技術法規、技術標准、合格評定程序等手段合法地保護國內市場和產業經濟安全,已經成為國際通行做法。在國際貿易中,利用標准爭奪市場是屢見不鮮的。世界各國在高新技術領域的競爭已經提前到了研發期。俗話說:「一流企業搞標准,二流企業抓專利,三流企業創品牌,四流企業賣產品」。我國是一個大國,建立我國的技術標准和法規,健全和完善認證制度,具有人口數量基礎和國際意義,要在標准制定權上「占天時、奪地利、掌握制空權」。
(八)推行認證制度,整頓認證秩序
推行認證制度,有利於提高企業管理和產品質量水平,獲得國際市場信譽。要積極推行國際質量保證體系認證、產品認證,重視ISO9000系列標准認證工作。這些都是廣義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當中的重要內容。目前,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或政府采購對供應商提出有關環境認證的要求,許多著名的跨國公司要求所屬的公司和供應商必須在限定時間內通過認證。環境管理體系的認證和環境產品認證,被稱為「雙綠色戰略」的認證,是打破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綠色通行證」,國家應當加大力度予以推行。
目前,我國的認證制度和機構需要整頓。認證制度與收費制度不規范,認證流於形式,受證企業質量依舊低下。此類現象越來越多,不符合國際規則,也不符合標准本身,需要認真整頓,保證認證制度的良好前景。
(九)加強我國產業安全工作
加強調查研究和借鑒國外經驗的工作,制定產業安全的政策措施和健全相關制度。應對國際貿易摩擦、消除不公平競爭的最終目的之一是維護我國產業安全,而政策措施和制度是保護國內產業安全和長遠發展的必要條件和手段。從維護國家和產業的長遠利益來看,必須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和健全相關制度。
維護產業安全工作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應當積極學習和借鑒國際經驗。要加強對世貿組織規則和國際慣例的研究,掌握新的貿易和技術標准。加強與境外同行的學習交流,總結經驗、擴大思路、創新方法,制定一套能夠適應我國產業安全工作並可以充分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和措施。
(十)積極開展產業損害預警工作
加強產業損害、進出口秩序預警應對工作,設立預警協調機制。貿易救濟措施主管部門要指導產業、中介組織和地方主管部門對未立案的產業受損情況定期進行調查研究,通過預警工作,把產業安全工作前置化。
(十一)做好受損產業的跟蹤工作
加強對受損產業的指導和協調,要把促進受損產業恢復發展工作作為保護國內產業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還要注意抓住國內重點產業(如化工等產業)和重點產品的安全工作;建立跟蹤機制和統計制度,把指導行業開展產業安全的工作逐步提高和深化。
(十二)積極引導產業建立貿易救濟聯盟
貿易救濟聯盟是一種企業間適應激烈的貿易競爭的自救組織形式,它以社會中介機構的身份行使組織權,影響企業,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聯盟對企業的支持主要通過信息咨詢、培訓、科研支持以及貿易爭端中形成合力等形式維護會員和產業利益來實現。聯盟多以中小企業共同組建實體聯盟為主,覆蓋企業多,對產業保護力度強,及時對進口產品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採取措施,保護聯盟企業的利益。
(十三)創新市場准入制度
按照國家產業政策,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綜合競爭力。要在保護國內產業安全工作中建立市場准入制度和落後技術產業、企業退出、轉優機制,防止過度重復建設。要建立一套評估指標和技術指標,促進優勢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有前途、有需求產品的發展。限制和不支持落後產業的進入和發展。有鑒別、有目的、有區分地保護和支持受損產業的恢復和發展。
(十四)建立受損產業扶持發展基金制度
加快我國受損產業的恢復和發展、調整和提高,建立受損產業扶持發展基金制度十分必要。
實踐證明,僅靠貿易救濟措施並不能完全、快速地消除損害,使受損產業得到應有的恢復和發展,甚至會出現蜂擁而上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的不利局面。而且一些受到損害的幼稚產業也需要大力扶持才能繼續發展。此外,為了優化產業結構和出口產品結構,必須擁有扶持發展基金的財力支持和引導,才能實現產業的恢復發展和提高。因此,建立受損產業扶持發展基金制度是維護我國產業安全和促進我國外貿發展的必要條件。建立扶持發展基金制度,首先,要制定法規,建立相關制度。其次,要有國家以及恢復和發展較好的產業提供資金支持。第三,應使基金安全運行、良性循環、政企分開、規范運作。而且應制定資金使用規劃和規則,以產業政策為指導,促進對外貿易和受損產業的優化和發展。
(十五)建立我國的貿易保護體系
要制定適當的配套措施,與進口限制相協調,適當保護國內特定產業。對高技術產業、汽車產業、重點農產品等要協調運用配額和許可證管理,加強合法保護。要制定適當的配套措施,與保留的補貼項目相協調,適當保護國內產業。世貿組織規則允許的多項補貼項目,包括地方預算可以提供給嚴重虧損的國有企業補貼,一定范圍的稅收減免,國家政策性銀行貸款,用於扶貧的直接撥款和貸款,科研開發基金,部分基礎設施基金,減免稅和退稅,重要能源產品補貼,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的企業所得稅減免,高科技企業以及貧困地區企業等所得稅減免。要運用好這些規則,適當保護國內產業。
⑹ 化工企業如何面對貿易壁壘
現在,當我國的化工產品出口全球時,反傾銷這種貿易壁壘大多會如影隨形。正因為此,我國已連續16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 逐漸增多的貿易壁壘 世界貿易組織的一項基本原則是市場准入原則,即以要求各成員國開放市場為目的,實現最大限度的貿易自由化。但是,入世十年來,我國出口產品,尤其是化工產品面對的貿易壁壘越來越多,影響越來越大。 商務部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年底,我國已連續16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5年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入世十年來,我國共遭受602起國外貿易保護調查。其中,為人們熟知的「兩反兩保」案件最突出。這包括510起反傾銷調查、43起反補貼調查、106起保障措施案和33起特別保障措施案。 觀察另一組數據可以發現,我國出口產品面臨的貿易壁壘有逐漸增多的趨勢。2001年,我國產品遭受的反傾銷調查數佔全球反傾銷調查數的14.75%。到2009年,這個比例達到40%。 從數據上看,在我國所有遭受貿易壁壘的出口產品中,化工產品遭受的沖擊是最大的。 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發布的《全球貿易摩擦研究報告》指出,過去30年間,在外國對華發起的1025起反傾銷調查中,涉及化工產品的案件位居各行業首位;反補貼調查、特保措施案和保障措施案中,涉及化工產品的案件數均位居第二位。 另外,一些專家認為,化工貿易壁壘的影響越來越大,比如歐盟的REACH法規。該法規規定,3萬多種化工產品和其下游產品要達到相關標准,才能在歐盟市場流通。由於它影響了中歐90%以上的貿易額,所以被認為是我國入世以來面臨的最大貿易壁壘。 貿易壁壘和入世有關? 越來越多的貿易壁壘讓一些學者開始反思:這些貿易壁壘是否和入世有關?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郭海濤認為,我國入世和引起的化工貿易摩擦數量沒有必然聯系,而是和三個方面有關。 他說,第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和利益相關。西方一些國家的政治領導人為了在政績上給自己加分,以本國百姓利益為理由,有意地設置一些貿易壁壘。表面上是為經濟利益,本質上是政治考量。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做法是不利於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的,更不可能讓當地百姓受益。 第二,與西方發達國家是否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有關。比如,歐盟和美國現在都沒有完全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它們在判定一些進口產品是否是傾銷時,只能找一些和我國市場相近的國家對比。這樣就會引起一些爭議和摩擦。 第三,與世界經濟周期密切相關。 另外,市場分析企業卓創資訊公司的高級分析師齊玉琴說:「我國化工出口產品中,中間產品和附加值低的產品佔大多數。產能過剩量居世界第一。國內消化不了,企業只能低價尋求出口,而這些產能過剩的行業在國外很多國家恰恰是貿易保護的行業。」 化工企業如何應對? 面對如此多的貿易壁壘,我國化工企業應如何應對? 齊玉琴說:「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轉變觀念。貿易壁壘和摩擦不僅是關乎某些企業的利潤及生存的個體問題,而且是關乎化工產業調整和經濟增長的大局問題,背後是國與國之間綜合實力的較量。現在,經濟形勢復雜多變,而我國在國際大宗商品交易中幾乎喪失話語權。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相關行業協會和企業應該緊密團結起來積極應對。」 她建議,首先,要由政府牽頭成立專業部門,行業協會和企業積極參與,定期交流。在關繫到我國貿易平衡和行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上,我國政府對外應該主動出面,積極予以回應,為企業應訴爭取一個較為公平有利的政治環境和法律環境。 其次,面對我國化工產能過剩問題,政府要加快行業整頓、規劃和調整,一方面抑制產能過剩嚴重的產品繼續擴張,另一方面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後產能,增強整體競爭力。 郭海濤表示,目前,我國相關的行業協會職能較少,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在這方面,行業協會可以學習美國的經驗。美國的行業協會比較健全,在本國企業和國外企業發生貿易摩擦時,能夠迅速行動,贏得主動。比如,至少有幾十家美國的商會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和我國的相關政府部分保持一定聯系。這點值得我們學習。
⑺ 如何看待當前的經濟形勢及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對化工行業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企穩向好,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逐步復甦,2010年全球經濟和我國經濟都將全面進入「後危機時代」。人類還會發展,但歷史不會簡單重復。「後危機時代」,全球經濟、中國經濟都會出現一些新的重大趨勢。只有立足這些重大趨勢,才能更好地把握2010年我國經濟的發展環境和發展趨勢。
一、「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增長模式和發展格局將會發生深刻調整,中國崛起面臨著新的重大機遇
全球經濟增長模式將發生深刻變化。發達國家正在改變低儲蓄、高消費的經濟增長方式,新興經濟體將逐步增加消費,降低儲蓄。「美國消費,中國製造,中東和俄羅斯提供資源」的世界經濟增長模式將發生深刻變化,全球范圍內的結構調整方興未艾,國際產業分工、貿易方式和資本流向也會有重大變化。未來幾年,世界經濟將維持低速增長。
世界經濟發展格局會繼續調整。金融危機動搖了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加速了全球經濟多極化進程,特別是中、印、俄、巴「金磚四國」已成為世界經濟恢復增長的重要力量。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將會在較長時期內穩居第一。G20取代G7成為國際經濟協調的主要場所,標志著全球治理模式也在發生深刻變化。
全球金融體系面臨重大變革。金融危機弱化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中心地位,歐元地位有所上升,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將會加速。特別是,中國政府加快了人民幣雙邊互換和跨境貿易試點進程,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將加快上升。世界各國還就加強全球金融監管,改革國際金融機構達成共識,勢必對全球金融體系產生重大影響。
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正蓄勢待發。金融危機和應對氣候變化催生了以低碳經濟和「物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綠色經濟和智慧地球有望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均把新能源、節能環保、物聯網、下一代互聯網等新興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大力扶持其發展。全球新一輪產業升級、調整和轉移,已勢不可擋。中國與發達國家在新興產業上的差距有望第一次縮小。
總的來看,「後危機時代」的世界經濟環境總體有利於中國,百年危機也為中國崛起創造了百年一遇的戰略機遇。
二、「以轉型促崛起」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線
盡管我們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但外因要靠內因起作用。中國的加快崛起,關鍵在於自身。今後相當長時間,我國還將處於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發展階段,要素供給條件較好,國內需求潛力巨大,仍能保持8%~9%的增長速度。但是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收入結構、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失衡;經濟發展方式不科學,過度依賴外需、投資、資源和要素投入,直接制約了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中國加快崛起的核心問題不是經濟增長速度,而是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黨的十七大報告對轉變發展方式做出了系統部署,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把保增長和促轉變有機統一起來,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可以看出,「以轉型促崛起」正在替代「以增長促崛起」,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線。「穩增長,調結構,促轉變」不僅是2010年宏觀經濟政策的基調,也將是今後一個時期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方向。
2010年宏觀經濟政策取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支出規模將繼續增長,但財政赤字會有所壓縮,財政支出結構將進一步優化。重點是加大對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對「三農」、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節能環保等方面和中小企業、居民消費、欠發達地區支持力度,支持重點領域改革。投資資金將保持適度增長,但重點用於完成在建項目,新上項目會受到嚴格控制。可以預見,保障性住房和中小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節能汽車、醫葯和生物工程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都會有大幅增長。
繼續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並根據新形勢新情況適度微調。貨幣信貸投放規模會比2009年有一定下降,投放節奏也會更加平穩。投放結構會有較大變化,重點將加大經濟社會薄弱環節、就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轉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緩解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保證重點建設項目貸款需要,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貨幣當局在短期內可能不會動用利率、存款准備金率等傳統工具,主要通過信貸政策的動態調整等措施來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對投機性購房的信貸政策將會明顯從緊。
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把穩步推進城鎮化作為擴大國內需求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抓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節能減排,淘汰落後產能。進一步夯實「三農」發展基礎,完善強農惠農政策,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國家有關部門將會在收入分配、保障性住房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城鎮化等方面出台相關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擴大對外開放。財稅體制、收入分配製度、生產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幹部政績考核評價機制改革有望取得實質性進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壟斷性行業體制改革將繼續深化。繼續落實國家已經確定的穩定外需的各項政策,妥善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支持企業開拓新興市場,支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產品出口,支持服務貿易出口。支持企業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堅持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擴大就業;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優先發展教育,改善辦學條件;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加大公共支出,加強公共服務。
作為相機抉擇的政策手段,未來幾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會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而適度改變,但結構調整、深化改革、保障民生等政策只會加強,不會減弱。
三、2010年中國經濟發展形勢總體會好於2009年
總的來看,2010年中國經濟發展形勢會好於2009年。初步預測,全年經濟增長率可能達到8.5%左右,經濟發展將呈現以下特點: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在高位穩定。2009年新開工項目規模很大,投資增長慣性較強;保障性住房和普通住房建設將會加快,中小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將會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將會大大增加,都有利於投資增長。但政府控制新開工項目,新增信貸規模減少和對重復建設的政策約束將對投資增長產生一定抑製作用。初步預計,2010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和2009年大體持平或略有下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可能在30%左右。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將持續較快增長。高儲蓄率使我國居民消費增長具有較強穩定性,就業將保持穩定增長,政府採取一系列改善民生、刺激消費的政策措施將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都會促進消費增長。但經濟型轎車減稅、家電下鄉、家電和汽車摩托車以舊換新等擴大消費政策已經出現政策效應遞減,尤其是汽車銷售增速可能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又會制約消費的增長。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左右,略低於2009年水平。
外貿出口有望恢復正增長。世界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將實現正增長,我國外需環境將比2009年明顯改善,國家進一步鼓勵穩定外需,人民幣匯率保持基本穩定,都有利於出口增長。但由於世界經濟只是低速增長,發達國家儲蓄率提高、消費率下降,貿易保護主義加劇,我國出口難以實現大幅增長,預計全年增速在10%左右。隨著國內經濟的進一步復甦,進口將更快增長,預計增速在13%左右。外貿順差與2009年大體持平。
居民消費價格將溫和上漲。2010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會低於潛在經濟增長率,總供求關系比較寬松,國家糧食庫存比較充裕,不存在消費品價格大面積、大幅度上漲的基礎。但綜合考慮寬松貨幣政策的滯後效應,國際市場大宗產品價格上漲的輸入效應,水電氣等產品價格改革的傳導效應,2010年居民消費價格出現結構性上漲的壓力較大,預計全年漲幅在3%左右。
四、「後危機時代」中國經濟將會在適度增速中加快轉型
從國內外的經驗教訓來看,「增長」與「轉型」是一對共生的矛盾體。高增長,往往意味著經濟發展方式粗放;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必須適當控制經濟增長速度。中國政府選擇了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首要目標和中心任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將以一個合適的速度保持增長。從理論上看,隨著應對氣候變化壓力的增大,中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在9%左右。2010年中國經濟將保持8.5qo左右的中速增長,2010年以後的增長速度也不可能太快。像2003~2007年那樣連續多年保持10%以上增長速度的時期,恐怕不會再出現了。這是「後危機時代」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特徵。伴隨著這一基本特徵的還有以下特點: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將會大大加快。「通過收入結構調整帶動需求結構調整,進而帶動產業結構調整」的調整思路會更加清晰。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將會步入更快增長軌道,新興產業、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將會加快發展,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力度也將大大增強。
城鎮化進程會進一步加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推進城鎮化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這預示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將會加速,質量也會提高。城市群將成為我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模式,尤其是皖江城市帶等中部城市群將會成為新的發展熱土。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將受到高度重視。國家將重點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葯、第三代移動通信、物聯網等產業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加快發展低碳經濟,努力佔領「後危機」時代國際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區域經濟布局將進一步調整。國務院2009年共批復了9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得到更多的重視。中部地區低成本、接近市場的優勢更加凸顯,遠離港口、物流成本高的劣勢趨於弱化。東部地區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內需導向型產業將加快向中部地區轉移,生產性服務業將加快向重點城市和地區集聚。
如果說,中國的加快崛起是「後危機時代」全球經濟的重大趨勢,那麼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經濟中速平穩增長將是中國崛起的基本內涵。
⑻ 中美貿易戰,將對化工行業有何影響
中美貿易戰會增加化工行業及其上下游的貿易成本,但短期看對化工行業影響較小。本次調查可能涉及的產品集中在機電、通訊、信息技術產品等高新技術產品方面。而化工領域主要為基礎原料,較少涉及到技術糾紛,而國內新材料又主要瞄準的是進口替代;而且,2017年中國與美國在化學工業及其相關工業的產品方面的貿易逆差為7億美元,不存在貿易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