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焦慮症患者可以炒股嗎
不能炒股。
患有「風險焦慮症」,而錯過牛市賺錢機會或者盲目炒股導致虧本。
1、牛市自認為買啥都賺錢
十人炒股九人虧,且不說像巴菲特等股神,靠炒股賺的不菲的利潤,但是對於普通股民來說,還得提醒股市風險很大,不僅需要對國家經濟,國家政策形勢等都要了解,自己對股市行情也要會做判斷,並不是此輪是牛市,無所謂購買哪只股票都能賺錢,十隻手指還長短不一呢,每隻股票的風險程度也是不同的。
2、「撒網式」投資總有一個贏
現今一個人能開20個賬戶,對於一些不知該購買哪只股票的投資者來說,「撒網式」投資是最好不過了,認為總能有一隻股票會賺錢,甚至會讓自己一夜暴富,擁有此舉的人明顯存在「風險焦慮症」。對此,國內知名財富管理機構嘉豐瑞德的理財師認為「撒網式」投資認為總有一個贏,純粹就是賭博心理,而此心理是炒股最致命的。
3、只盯著一隻股票投資
在進行股票投資時,不能只盯著一個股票投資,這是賭博心理,更不能一次性把所有的家當都拿出來投資,這就是博傻,此類投資者也存在「風險焦慮症」。害怕風險,但對股市行情又把握不準,那就堵一隻股票吧。其實,這些人過於擔心,如果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低,可以關注一些間接參與股市投資的混合基金類品種穩利精選基金,定增類品種優選定增基金以及銀行偏股型的理財產品,風險相當於股市稍微小一些,也能獲得不錯的收益。總之,炒股兩手准備,一看收益,二看風險。
4、太迷信股評薦股
新股民由於賺錢心切,急急忙忙開賬戶,然後炒股,但由於自身掌握的信息少,即使公開的信息也難辨真假。其次分析能力有限,無法對股市的未來做出准確的預測。從而就使得新股民沒信心對股市進行獨立的預測和判斷,就會太迷信股評薦股,所選的股票不管適 不適合自己,不管買入的時機是否好便盲目買入,這也是明顯的「風險焦慮症」表現。
5、別人買啥我也買
跟風投資是最明顯的「風險焦慮症」表現,別人買哪只股票我也買,也不管適不適合自己,投資門檻是否,最怕有些投資者甚至會借錢投資。所以,投資者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則會後患無窮。
6、只購買低價股票
不少股民比較傾向於購買低價股票,認為用同樣的錢購買50股昂貴的股票,不如買100股便宜的股票。但是事實上,購買股票並不是像買白菜一樣越便宜越好,而是應該購買價格較高,公司運營狀況較好的公司的股票。另外,嘉豐瑞德理財師表示投資者若大量買進低價股,不僅自身所承擔的傭金多,風險也很高,因為低價股下跌的速度遠高於高價股。
以上六大細節告訴你患有「風險焦慮症」,如果存在此「症狀」,趕緊糾正,趁牛市賺一把,否則炒股必虧。最後,提醒大家一句,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⑵ 炒股失敗心情壞對身體的危害
1,股票漲跌、虧損、踏空、操作錯誤等都容易導致情緒波動,久而久之會使得大腦對情緒的控制能力下降,平時會表現出喜怒無常,莫名地生氣、低落,這種情況經過休養之後是能夠自動恢復的,而如果一直維持高強度高頻率的情緒波動,會造成情緒控制系統前額葉-杏仁核通路的不可逆性地損害。
2,進入上癮狀態,它跟賭癮的神經機制類似,很明顯的表現是不看股票就難受、對其它事物提不起興趣,癮的一個特徵是人總是會想方設法去滿足它,沒錢了就去弄錢、沒時間就去擠時間,當這種癮滿足不了時,會感覺痛苦、亢奮、煩躁、空虛。炒股的癮比煙癮要大,比毒癮要小,它的可怕之處在於炒股不違法又能賺錢、對身體也沒有明顯傷害,因此很多人不覺得這是癮或者認為不妥。
3,因為長時間把注意力投入股市、對其它活動缺乏興趣,相比不炒股前,與社會的交流互動頻率大幅減少,這在職業股民里特別明顯,缺少正常頻率的社交會導致社會能力下降,面對社會事物時會感到自卑、害怕、力不從心,這又會促使自己去迴避社交,形成了一個負反饋,長期下來,會有很明顯的孤獨感,社交恐懼。
4,一些觀念發生改變,除了不勞而獲的觀念加強外,像這些行為,比如持有軍工股、疫情股的人內心都期望事態能更嚴重一點,自己空倉了會希望股市大跌、看到別人賺錢會眼紅,當自己的賭癮無法通過正常途徑滿足時就會去想做一些極端的事來滿足,等等,每當有這些行為想法時,自身的道德觀、社會價值觀都會發生變化。
⑶ 因為炒股,已經失眠好久了,總是會擔心、害怕,該怎麼辦呢
是你太過在意在股市行情了,其實只要改變下心態就可以了,把炒股當成是一種人生樂趣,得失輸贏不重要,重要的是從中學會些什麼。
⑷ 為什麼很多散戶在炒股的時候都會有一種很焦慮的心理
散戶可能對市場對個股的買賣沒有自己的一套分析方法,買入賣出都沒有依據,他們有的憑沖動買入(追漲殺跌),有的憑小道消息買入(陌生人的電話,簡訊,網路上的一些不可靠的消息),而不採用技術分析或價值投資方法去做股票投資。對股票的漲跌沒有大致的判斷,對股票的運行方向不確定,因而他們會有一種很焦慮的心理。
⑸ 哪些人不適合炒股
1 .缺乏社會心理支持的人不宜玩股票。這種人性格孤僻,人際關系長期緊張,長期獨身或婚姻長期破裂者.因為人能夠在挫折期順利度過心理危機,是有相應的社會心理支持系統;有親人的支持,朋友的安慰,同事的理解,配偶的分擔等.會促使一個人迅速度過心理危機,這在一些股民中遇到股市暴跌時尤為重要。
2 .有生活挫折的人應慎玩股票。有一些在遇到婚姻不幸福、事業不如意時,將炒股作為心理調節途徑,但常會因期望值過高,在股市突然下跌時,心理難以平衡,從而發生意外。
3 .性格有障礙的人不應玩股票。,這種人自卑、虛榮,特別關注他人,當股市受挫時易誘發心理障礙。
4 .只想贏,無預防跌股心理准備的人也不宜玩股票。這種人在股市急驟下跌時.神情凄迷,心率加快,胸悶氣急,神經過敏,尿急尿頻,甚至血壓上升;更嚴重的,因虧損過多而惱恨異常,不思飲食,身體生理功能發生紊亂,導致憂鬱症、神經質和焦慮症:,
這四種人,共同的特徵是心態不好,不宜進人股市.只有具備良好的心態才能面對風雲變幻的股市。
⑹ 為什麼很正常一個人,一炒股就瘋狂了
用戶注意,部分人群在進行炒股活動中,精神非常投入,給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很大麻煩,這類人群有普遍的焦慮症,建議不要進行炒股。
⑺ 每天看各種股票很焦慮,怎麼樣說服自己不要頻繁交易
本人炒股的前兩年也是喜歡頻繁交易的。最多時基本天天交易,可是結果並不好。牛市時因為大量的手續費明顯沒有一直持有賺的多。熊市時更因頻繁換股,多次遭遇補跌,虧的比一直死扛還要多。我有個朋友在上次5000點時入市,頻繁交易於是頻繁割肉把10萬元成功的交易成了2萬元!他虧了80%,而實際上很多持有不動的股民被套後才虧了一半左右。
實際上要想改掉炒股頻繁交易毛病,首先要真正的深刻認識到頻繁交易的危害。
就如小孩子喜歡去碰仙人掌,當被扎了多次後就會真正的長記性,再也不去碰仙人掌了。很多股民之所以改不了頻繁交易的毛病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只是一時運氣不好而已。當他們一年二年八年十年一直因為頻繁交易而賺不到錢後,他們才會進行真正的深度反思自己到底是否適合頻繁交易。我就是連續二年頻繁交易後進行反思教訓,慢慢才開始轉變——由二天交易一次改成一周交易一次,最後改成現在這樣一二個月甚至半年交易一次。
舊的交易習慣打破後需要馬上建立新的交易習慣或交易系統。這樣才能穩固的擺脫以前的交易壞習慣。當我慢慢建立起適合自己性格的交易系統後,就自然不被盤面的紅紅綠綠所誘惑了。因為我知道那些不是我能賺的錢。我只賺適合自己打法的錢,按自己的交易系統去賺錢才是最安心的。天天去追漲殺跌去玩刺激,決不是什麼正道。
具體的說要有一套自己的買入標准和持有標准,當出現適合自己的買入標准時就大膽買入,當沒有出現賣出信號時就是漲的再多或震盪再大也堅決不賣出。例如上次行情時剛買入東方財富不幾天就大跌10%,當時內心也是有所動搖,考慮是否要賣出。當思緒回到自己的交易系統原則時就會清醒——現在是應持有的。於是出去遊玩了幾天,不久東方財富漲了一倍以上
作者:彭總看盤888
鏈接:https://xueqiu.com/9814892009/86875033
來源:雪球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⑻ 炒股已經嚴重影響我的生活了,吃不好飯,睡不好覺,總是擔驚受怕,該怎麼辦呢
很簡單,把股票賣掉別炒了,從此不看股票,不關心股票了,說白了就是賭博
⑼ 《如何才能不焦慮》內容摘要
「焦慮」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能引發這種情緒。
怕賺錢不夠,怕買不起房,怕選錯了職業,怕被人拒絕,怕別人不喜歡自己,怕找不到理想的對象,怕孩子選不上好學校,怕自己混得不好,怕理想不能實現,過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你還會怕「時代拋棄你,連招呼都不打」。種種的「怕」都會引發你的焦慮,但越焦慮越拖延,越拖延越困難,越困難越焦慮,形成一個死循環。
如果你覺得這些事情並不嚴重,很可能是你沒有意識自己也處在焦慮之中。試想一下,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場景?
有一天晚上,你找不到身份證了,你確信它在家裡而且你近期也不用,甚至明天你有一個重要的工作需要早起,但還是抑制不住想要馬上找到。雖然知道不應該去想這事,可以等它自己出現,以前也有過類似的經驗,東西不經意的就翻出來了。但此時,你就是強迫自己去找。你會緊張不安,覺得找不到這件東西就不對勁,只有找到它才能踏實睡覺,這也是深層焦慮的一種表現。
如何才能擺脫焦慮,活的更輕松呢?《如何才能不焦慮》這本書給了我們答案。本書由三位心理學領域的專家聯合創作而成。他們曾獲得過心理學傑出貢獻獎,和佛羅里達心理協會傑出心理學家獎。
《如何才能不焦慮》這本書從日常故事中帶你了解焦慮,並提供真實例子和途徑來幫助你對抗焦慮。相對於其他情緒管理的書來說,《如何才能不焦慮》是一本針對心理學門外漢的自助書,筆調輕快,邏輯明晰,可以真正幫到那些被焦慮困擾的人。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獻給一有風吹草動就不淡定的你!」你學習了這本書之後,能有效的緩解焦慮情緒,對待生活更加淡定從容。我們會分為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的精華內容:
首先,你會知道,焦慮的源頭是恐懼,到底哪幾種恐懼是焦慮的主要來源?同時,你會知道焦慮的成因是什麼,怎麼用最簡單的公式來展現它。
接著,我會為你介紹兩種非常重要的方法:溝通與設立邊界,可以幫助你更好地應對因人際關系而產生的焦慮。
最後,我將介紹一個遠離焦慮的系統辦法,幫你克服深層次的焦慮和恐懼。
接下來,我們就開始第一部分的學習:讓我們一起來直面恐懼,直面焦慮的原因。
當你感覺到威脅存在的時候,焦慮就會產生,這個威脅可能是針對你生命的,比如車禍或搶劫。但是,更多情況下,焦慮來源於一些非致命性因素,如迫在眉睫的解職、關系破裂或丟失了珍貴的東西等等。
有時候,威脅彷彿具有危及生命的力量;有時候,威脅產生的焦慮只不過是對於未知前路的一種模糊不清的恐懼感,它總是指向未來的,也總是在傳遞危險信息。
一件你關心的事情,感受到了威脅,很可能得不到,很可能做不好,很可能產生難以接受的結果,你就會焦慮。所以構成焦慮的第一個要素是威脅。你也可以簡單理解為害怕和恐懼。關於這一點,書上給出了導致焦慮的三大恐懼:
第一種是對資源不足的恐懼,比如說缺錢。為什麼大家都害怕缺錢呢?因為金錢資源可以給我們一定的物質基礎。金錢不足,會讓人選擇受限,心生挫敗感,更會因為基本的生活沒有保障而擔驚受怕。
有錢意味著選擇自由,不會因為缺錢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
由於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影響,金錢對於一些人又等同於成功和自我價值感;而對大多數人,金錢也代表著安全感和安寧感。
因為金錢能買到資源,這里說的資源並不局限在物質上,還有時間資源、精力資源、學習資源等。時間不夠用,精力總是達不到,想學得更多但消化不了,這都會觸發我們的焦慮。
第二種是對未知的恐懼,比如說要換新工作或者去另一個城市生活。
人很多時候是脆弱的,天性中渴望安穩。未知意味著不確定性,自己的生活現狀可能隨時面臨被打破的風險。
雖然未知的事物會包含一些機遇、積極向上的東西。但通常我們會對此視而不見,轉而將注意力聚焦於有可能帶來破壞、壓力和威脅的東西上。
其實這與人類進化息息相關,正因為對危險的強烈感知,我們才想方設法躲開或化解困境,一代代傳承下來。這是第二種常見的恐懼,我們常聽到的要「走出舒適圈」正是克服這種恐懼的表現。
第三種是對拒絕、否定的恐懼。這個就更常見了,比如老闆對你的評價不好,你心儀的對象會拒絕你等等。
道理很簡單:我們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尊重,這意味著我們的價值感得到了肯定。被拒絕和否定會讓我們內心感到很難過,自尊受挫。一次重要的面試,我們害怕被刷掉;一次重大的簽約,我們害怕被拒絕;一個盛大的演講,我們害怕不被待見。
拒絕和否定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要承擔的後果。這種後果往往在腦海里無限放大,加劇我們的恐懼感。以上是焦慮的第一個要素,恐懼帶來的威脅,下面我們來看另一個要素:關切。
焦慮的另一個構成要素是關切。沒有關切,就不會焦慮。關切是指對人或事的在意。如果這份工作毫無意義,你還有其他好的備選項,那你對它的指望就不會那麼多,失去它也就不會那麼焦慮,反之,則大不相同。
如果你是個學生,念書學習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那每次考試都足以讓你神經緊張。仔細想想,所有在你生活中引發焦慮的情境——老闆對你表現的評價、孩子能不能選到好學校、他愛不愛我——都是因為你對這些事情的結果非常關切。
在沒有炒股前,股票的漲跌都不會引起我任何情緒波動,直到我開始炒股;股票上漲我開心,下跌我就失落,尤其股災期間,我更是惶恐不安,擔心我的血汗錢就這樣付之東流了。
結合以上兩個要素,焦慮的公式就是:焦慮=威脅+關注。你可以回想一下,最近經歷過的讓你感覺焦慮的事情,你所關心的東西和你覺察到的威脅是什麼。 比如孩子的身體健康,他最近不太舒服,而且你非常愛他在乎他。
現在,你已經知道,焦慮源於你關切的事情受到了威脅;你也知道家人和親友對你來說很重要,是你所關心的,所以很容易推斷出人際關系會是一個重要的焦慮源;很明顯現實生活中,你控制不了那些你愛的人們,你能做的只是恰當地回應他們。
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本書的第二部分:指向人際關系引起的焦慮的辦法:設立溝通和邊界。
書上說:「焦慮,通常是混亂、邊界不清、溝通不暢、懸而未決和缺乏控制感的副產品。」這句話就是說:當事情混沌不清時,人們更容易感覺焦慮,焦慮的天敵是明確性和條理化。在溝通中更是如此。
什麼是良好的溝通呢?首先要能達到清楚、簡練、重點明晰的程度。無論你溝通的對象是配偶、孩子還是快遞小哥,你都要清晰傳達信息。
進階一點的要求是不要給人模稜兩可的感覺,也不要留下讓人誤解的空間。
最後在表達感受的時候最好以第一人稱,這樣不僅能避免自責抱怨別人,甚至提醒你在任何合適的地方都別忘了讓對方感覺到你對他是如此的深愛、看重和感激。
邊界又是什麼呢?我們人類有一個心理的邊界,邊界保證了每個個體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存在。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立的生活、獨立的思想、獨立情感等等,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感知世界的角度和權力。因為這個心理邊界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常常被忽略。不過,當邊界被入侵時,我們是可以感受到的。尤其是親近的人。
家庭中的邊界不清很多時候是在「愛」的幌子下發生的,明明是將自己的喜好、期待等等加諸別人身上,還要扣上一個「為了你好」的帽子:父母逼孩子學習是「為了你好」,其實緩解的可能是自己對未來不確定的焦慮;阻止家庭成員做出某個新的嘗試是「為了你好」,其實可能只是將自己無力感投射給了對方,這個投射本身可能就限制了對方的能力;不斷的傳授自己的人生經驗給對方是「為了你好」,其實這可能恰恰阻礙了對方真實的面對世界。
總之,當一個家庭中的成員缺少心理邊界時,就有可能理所當然的入侵他人的心理空間,被入侵的人為了保護自己,也會做出種種反抗,於是,明裡暗裡,就會有很多沖突發生,就會引起焦慮。
無可挑剔的邊界會讓你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明白,你不會控制他們,並且你願意通過控制自己來回應他們。比如,你可以說「如果你再打我我就報警」或者「在截止日期之後交來的卷子會被扣分」。
你可以想一想,現實生活中,你和誰的關系比較緊張?是父母催婚還是伴侶要求你按照他的想法做事?對方侵犯了你的界限,讓你覺得有些焦慮,如果不考慮後果的情況下,你最想對他說出什麼話?
在考慮後果的情況下,加上溝通技巧,你該如何設置清晰的邊界?這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但首先你要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邊界,值得互相尊重,期待你勇敢嘗試起來,緩解自己的焦慮。
工作中也是一樣,當你的上司要求你幫他做家務時,你會感覺到自己被安排了超出工作范圍的事,會感覺不舒服。
聽起來像是一個笑話,但是我的確見過這樣的老闆,他叫司機幫他接老婆送孩子,叫財務人員幫他買很私人的物品,叫員工加班給他家搞衛生,卻感覺是天經地義的事。很明顯,他混淆了工作與生活的邊界,混淆的來源,就是他的心理內部,缺少心理邊界。
心理邊界的缺失,會導致關系的混亂,上面提到的老闆,看起來混淆的是工作與生活,其實上,他混淆的遠不止這些。
首先,他的管理一定是混亂的,當一個管理者無法區分工作與生活的邊界時,他也就無法區分自已和員工每個人應該擔負的責任和義務,管理自然會亂成一團麻;其次,他手下的員工內心會是崩潰的,因為他的內心缺少心理邊界,會導致他在人際關系中無法健康的感受,你是你,我是我,所有的情緒都攪和在一起,分不清到底歸屬於誰。
工作中設立邊界的最直接的方法是理清職責。扮演好你的社會角色。就像電影中的超級英雄一樣,其實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過著平凡人的普通生活。
直到使命到來,才披掛上陣,釋放能量。你也應該這樣,不要在生活中,惦記工作未完成帶來的壓力;也不要在工作時候,焦慮生活中的事情或者別人的評價。
以上我們介紹了緩解焦慮的比較直觀的辦法:明確溝通並且確立邊界。這都是針對直接的、看得見的、容易感受到的焦慮。
但是,有時候,我們面臨著不那麼明顯的慢性焦慮,雖然強度不大,卻對我們的生活有著長期的干擾和影響,這些該怎麼解決呢?讓我們一起進入第三部分的學習:一個遠離焦慮的系統辦法,幫你克服深層次的焦慮和恐懼。
你的生活運轉正常,沒什麼值得抱怨的事情,沒什麼大的變故。縱然如此,當你清晨起來,還是覺得不太高興,很難純粹的休息,完全的放鬆。一種全天候的,持續的,不切實際的,明明白白寫在臉上的緊張緊綳情緒籠罩了你。
晚上回家躺在床上,心裡想著生活原本應該是另外一個樣子,這種感覺甚至比為具體事情操心的時候更加難受。
如果你有類似的感受,你有可能陷入了廣泛性焦慮的坑。你很可能在一直逃避那些無法預測,改變和控制的事情,因為他們沒那麼緊急,但你心裡知道他們很重要,不能置之不理。
於是表面上不想思考這些,但其實總是忍不住的想。越想越鬧心,越想越焦慮。有時候是很大的事情,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舉個簡單例子吧,你有沒有關於鎖門的輕微強迫症?就是出家門之後懷疑門沒鎖好,心裡一直惦記。但是回去檢查,其實每次都鎖好了。有個比較好笑的辦法是鎖門後做一個動作,確認自己鎖了門。比如鎖好門,離開之前,比一個耶的手勢,這個確認能幫助你安心。但是時間長了之後,一個確認動作還是不放心,那麼就在這個手勢之後,雙手向上伸展,確認鎖好啦!時間久了之後發現,這兩個動作也成了習慣,做完了還是覺得不放心,發展到最後,得打完一套廣播體操才能安心出門。
鎖門這件事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它背後代表著你對不安全的恐懼,所以會焦慮。焦慮和恐懼之間的區別在哪裡?理論上講很簡單:焦慮常常是由來自未來的、模糊未知的事情而引發的;而恐懼通常意味著一種更加強烈的情緒,它背後的誘因是具體的、相當於當前的。
有研究發現,只是把情緒表達出來本身就可以減輕人的痛苦。所以,意識到自己的恐懼是良性的、並沒有太大殺傷力將會進一步緩解痛苦。那怎麼樣來判斷這個恐懼是不是真實的,值得反復焦慮呢?
如果想要進一步緩解焦慮,你需要遠離焦慮的系統方法:暴露與反應阻斷治療。這個詞聽起來有點嚇人,醫學上的解釋是「將患者暴露於其最為擔心的事物面前,但不允許其做出迴避或逃跑反應。」根據行為心理學家的研究,如果你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得不暴露於最為恐懼的刺激面前,你就會習慣它的存在,恐懼反應慢慢也就自然消失了。
暴露與阻斷治療,聽起來這個辦法比較直接,為什麼劃在系統方法裡面呢?因為它操作起來要把握尺度,由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操作會更好。同時,這也是個非常有效的方法,研究證明,它對強迫症引發的普遍性焦慮非常有效。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一有風吹草動個就沒法淡定,如果將他們暴露在問題面前,很有可能幫助他們意識到問題並不真的存在,從而放下包袱。
我們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採用提前預演的辦法。在腦海里預演某個你可能遇到的場景,把自己暴露在那個使你恐怖的情景之下,看看會發生什麼事情,會不會讓你恐懼或者焦慮致死。比如你馬上要參加一個匯報,匯報結果決定你是否被升職或者被開除;你即將要在200人面前做一個演講,這是之前從沒有過的經歷;你明天第一次去見未來的婆婆,但是聽說她非常挑剔。請挑選一個以上的情景,做提前預演。仔細想像你在這三個想像中的現場會發生的事情。如果你可以冷靜的分析,認真的演練,就會發現沒有你想像的那麼恐怖。
就算不好的事情真的發生了,你也在腦海里經歷過一次了,有了預期和准備了,不是嗎?
以上就是本書第三部分的學習,針對慢性焦慮,你可以採用直面問題的辦法,把自己暴露在恐懼焦慮的場景里只是第一步。
如果你願意繼續深入學習的話:專注,信仰,正念,冥想,總有一種辦法能幫到你。
聖經說:「不要為明天煩惱,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煩惱」。這句話的意思是,生活中的煩惱真的很多,你是根本煩不過來的,煩也沒用。許多人耗盡一生,卻只是在等待生活的開始。
如何放鬆?如何更好地關注當下?首先要做的是讓自己不焦慮。
好了,我們來總結一下本書的核心內容:
首先,我門學習了焦慮的公式,知道了讓你焦慮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對事情的認識。
人們對焦慮有兩個可以干預的地方:要麼改變對威脅的認識,要麼改變焦慮的另一個變數,你的關切程度。
其次,我們學習了如何通過良好的溝通與建立邊界,有效的減少人際關系引發的焦慮情緒。
最後,緩解焦慮的系統方法讓我們明白:只有當想及將要發生的事情或者已經發生過的事情的時候,我才會覺得緊張,但在真到了上戰場的那一刻,反倒沒有那麼恐懼了。
懸而未決,不確定才更焦慮,在腦海里預演可以幫助你克服這一點。
心理學家理查德·卡爾森博士在他的著作《別為瑣事煩惱》中提出了兩個應對焦慮的辦法:其一,別為瑣事煩惱;其二,一切皆是瑣事。這兩句有哲學意味的話也提醒我們,天大的事很少,但我們的焦慮卻是實實在在的,很多擔心其實是沒必要的。
有很多事情會給他人帶來焦慮,在你看來卻非常正常;一定也有很多在你看起來很焦慮,對別人來說卻不是很嚴重的事情。
你可以換個角度看問題,也可以跟朋友老師聊一聊,你就能比別人更加理性的看待這個問題。焦慮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對你來說有何啟發?通過分析他人的錯誤觀念,你又有何發現?
通過這本書的學習,希望能讓你有所啟發,換個角度看問題。在今天學習內容的基礎上,幫助你更好的緩解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