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炒股大全 > 佛教與炒股之戒定慧與貪嗔痴慢疑

佛教與炒股之戒定慧與貪嗔痴慢疑

發布時間:2021-10-20 11:21:35

㈠ 佛教中的貪嗔痴慢和妄想分別執著和戒定慧分別是什麼

其實都是人的毛病!!!各種思想問題!!修行就是要改變改掉毛病和問題!!

㈡ 用佛法討論一下炒股是不是屬於盜

1.炒股不是屬於「盜」,佛法中「盜」的定義很明確-----非與取,用通俗話講就是「非法所得」
2.佛教有個重要原則是「不違國制」,股票投資是國家倡導的正當行為,佛教不反對。
3.不過,佛教高僧大德開示,修行人最好少參與,因為炒股容易滋生煩惱不利於修行。特別是短線投機,非佛教倡導的「正業」 。

㈢ 佛教什麼是貪嗔痴慢疑

什麼是「貪嗔痴慢疑」
貪--貪愛五欲
指貪婪,貪心,貪念多,不知足,沒有節制,沒有界限。
嗔--嗔恚無忍
指怨恨;經常生氣;對什麼東西都分得很清楚,這是我,這是你的;愛較真。
痴--愚痴無明
指容易把自已的想法加到別人身上;痴迷;迷戀自己,覺得自已就是對的;一門心思、一相情願地認為事情就會往自已所設想的方向發展。
慢--驕慢自大
指怠慢;傲慢;輕慢;對外界不敏感,或者對外界沒興趣,只對自已的東西感興趣;或者是慣性思維,原來我是對的,現在也應該是對的;缺乏激情,缺乏學習精神。
疑--狐疑猜忌
就是懷疑、疑心重,不信任對方,老疑神疑鬼。
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並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雲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㈣ 佛教講怎樣對付貪嗔痴慢疑

『以戒為師』真正學佛,斷滅『貪嗔痴慢疑』有效方法,學習『空』什麼都不是你的,時間的概念是量化的,無常隨時相伴的。有空時多想『我是誰』雖然 殘酷,但必須面對, 當你要的越多,所以煩惱越發多。

㈤ 佛教世人摒除貪嗔痴,代以戒定慧。那佛教人要樂善好施不是犯了貪,佛設戒條約束僧人犯了嗔嗎

阿彌陀佛!佛教和傳統教育都是再告訴世人,助人是快樂之本!樂善好施正是要破這個「貪」,布施就是要捨得,有貪念是「舍」不出來的,佛家設戒條約束僧人這個不是「嗔」,嗔是嗔恨心。也就是:嫉妒、恨。瞪大眼睛張大嘴動了真氣!佛家有佛家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戒條戒律就是規矩,規范行為的准則。大自然有大自然的規則,冬冷夏熱,風調雨順,人類生活在世間,行為都要去適應各種各樣的規矩,走路的規矩---右側通行,綠燈行,紅燈停。法律是規矩,不規規矩矩做人,法律會懲治你,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只能去適應規矩,不可能規矩去適應你!

㈥ 佛教貪嗔痴慢疑代表什麼

貪嗔痴慢疑是佛教所說的五毒心。貪、嗔、痴、慢、疑五種心會使人造作惡業,像毒葯會妨礙人的修行,故稱為五毒心。清除五毒心是修行者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禪定,則終究是邪定;修大神通或各種玄妙大法,若五毒心尚存,則可能會變成魔通或各種惡法。因此,欲修佛道必先除五毒心。

(6)佛教與炒股之戒定慧與貪嗔痴慢疑擴展閱讀:

其實普通人在酒桌上都懂得適可而止,並非別人讓我們飲多少我們就飲多少,都會擔心飲多了會醉,會失態,會干傻事兒,這種能自我約束的行為,遵紀守法等等就是一種持戒的表現。因此學佛不能太刻板和迂腐,並非是我們滴酒不沾就正確。

我們要以智慧心明白戒律產生的初衷和目的是什麼,戒律絕不是修行的目的,只是一種防患的手段。戒律就象「補丁」,它是有了漏洞才會有「補丁」,我相信釋迦牟尼佛若是現在駐世的話,訂制的戒律肯定會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而有所調整。

還有,有人放生,放雞時說以後不能再吃雞;放烏龜就說以後不能再吃烏龜等,不能明白這其中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這也是戒禁取見。甚至有人認為吃素就一定能開慧證果,所以他吃素,這也是戒禁取見。行菩薩道者是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殺害眾生,這不僅會使眾生痛苦,自己造殺業,促成輪回受報的動因,同時還會增加自己在修持上的障礙。

㈦ 什麼是戒定慧,貪嗔痴

貪嗔痴 戒定慧

Nice元寶2014-11-21 21:54:57

佛學上說貪嗔痴、戒定慧。這個貪嗔痴、相對應的就是戒定慧。那麼這個貪嗔痴和戒定慧是什麼呢?

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自己的理解是貪念,也是道家的有為,儒家的不知足。

我們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是想緊緊握在手中的。同時還想要索取的更多。但世事往往不盡人意,有時你越想得到就越得不到,越想擁有就面臨馬上失去。這個貪是捨得的,得。捨得捨得不舍哪有得。

放在咱們這個市場,我等一眾小散,那個不是先教足了學費,才慢慢的收獲。這個順序是絕對不能顛倒的。如果是得舍,那麼就正好對應上貪了。你總是想先得到,那你最後肯定會失去。所以說人的貪念越重失去的越多。

那麼怎麼克服貪呢佛學上給出了對應的戒。

戒:是道德的有軌范的無害他人的生活標准,對治過分的貪心。自己理解就是知足。

為什麼不妨礙他人,你就能戒掉貪呢自己一個人肯定沒什麼貪念。你想想啊,全世界就你一個人,你貪什麼啊,整個世界都是你的。還要什麼。正因為這個世界上有人,有標准。所以才有貪。當人們不知道鑽石價值的時候,它和一粒沙子沒什麼區別。也就是顆石頭。但是有人了,有標准了。那麼就和沙子有本質的區別了。有了這個區別也就是標准吧。就開始有想法,想我怎麼樣才能把他弄到手。從你有這個想法的那一刻起,直到你完成自己的目標。這個過程,你的行為,勢必要影響到很多人。就是因為你想獲得也就是貪,讓很多的人不高興或是很痛苦。到最後你的得到,不一定是好處。因為會有其他的人或更多的人,要在你的手裡得到,最終導致你的失去,讓你痛苦。這就是為什麼一定要戒貪!這就是為什麼不妨礙他人,這就是我的理解只要知足就能戒掉貪。

就說放在咱們這個市場上吧,只要你知足,你就不會每天不愉快,不會有很多的埋怨,也不會整天為了索取更多而煩惱。這個一句兩句也說不清楚,我就不說了。要不越說越迷糊了。

下面咱接著說嗔。這個嗔是什麼呢

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好怒,情緒不穩定。

這個嗔了不得啊。一旦自己失控了,麻煩就大了。

放在咱們這個市場上,你的情緒直接導致了你最終的慘敗。

那麼怎麼克服嗔呢佛學上給出了對應的定。

定,是對於內心的專注和耐心的培養,可以對治過分的暴躁和沒有耐心引起的嗔恨。修為,修養
要有良好的品性,和修養。只有不斷的磨練自己的心性,才能克服你的暴躁不安和情緒失控。也就是自己要和自己戰斗哦。

放在市場上就是你能不能克服自己從前的錯誤,穩住自己,磨練自己。直到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心境如一。不恐慌,不憤慨,不大喜,不大悲。

下面咱接著說痴。這個痴是什麼呢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牛角尖,不明白道理

自己理解還是鑽牛角尖多一些。只想到了事物的一面,而不去看另一面。也就是迷失了。
放在咱們這個市場,就是買只不到為什麼買,賣不知道為什麼賣。翻了錯誤還要死定著不放。
那麼怎麼克服痴呢佛學上給出了對應的慧。

慧:是對於生命以及宇宙實相的如實了知,從而對治愚痴。天道無親這個太難解釋了。自己理解這個慧主要是精神層面上的。怎麼說呢要是說起來可能要寫比整片文章還多的話也不一定能說清楚。這樣說吧:就是要做一個明白人!

放在咱們這個市場,還是要多學,多聽,多看。明白其中的道理,逐漸形成自己的理念,但也不要死抓住不放。一旦發現錯誤要及時的糾正學習。別做一痴人,做一個明白人。

其實不管是貪嗔痴也好,戒定慧也好。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我們都能在市場上成為一個明白人。不要太貪,不要因為這個投資而影響到自己的生活,不要埋怨和抱怨。不要糊里糊塗的來,糊里糊塗的去。能拿得起亦能放得下。做就做個明白,玩就玩個痛快!有一天即便是失敗,我們只要有良好的心態,明白道理。我們依然是個成功者。

寫了這么多,都是自己的片面理解,有很多的地方都不嚴謹。大家看了後不要笑話我,有什麼錯誤指出來,我也及時修正這篇文章。一己之見,遺笑大方。

**********************************

貪、嗔、痴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回,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如何戒除三毒?

戒定慧是對治貪嗔痴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軌范的無害他人的生活標准,對治過分的貪心;

定,是對於內心的專注和耐心的培養,可以對治過分的暴躁和沒有耐心引起的嗔恨;

慧,是對於生命以及宇宙實相的如實了知,從而對治愚痴。

常念觀音菩薩名號,《普門品》:『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

佛家講修行是去除貪嗔痴,如何去處呢?要修煉戒定慧。其實,這貪嗔痴戒定慧是一體的,修行,不是鏟除貪嗔痴,而是將其轉化為戒定慧。

【 戒定慧 】 又名三學,或三無漏學。戒是戒止惡行,定是定心一處,慧是破妄證真。持戒清凈心則安,心安則可得定,得定則可觀照分明而生智慧。持此戒定慧三法,能對治三毒,成就佛果,所以又叫做三無漏學 。

首先認識三毒的害處,平時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不貪聲色(電視、游戲、小說、時裝、容貌等),不偷懶(卧床不求大、軟,按時起床),不貪吃、不追求口味,少欲知足,甘於寂寞。遇到逆境,別怨這個怨那個,苦難是良師,溫室中的花朵經不起風雨。

其次,相信因果報應真實不虛,但是通過懺悔、斷惡修善能改變命運直至成佛。選擇一個法門,一門深入,比如念佛,無論發生什麼,不管遇到什麼境界,只管老實念。若干年後,可能斷除三毒。

隨緣消業 不要攀緣
物來則應 物去不留
不拒不迎 貪嗔痴會慢慢減弱
對於貪,您要多布施
對於嗔,您要修忍辱
對於痴,您要看佛經
***************************************

貪嗔痴與戒定慧

佛教的修行——皈依佛法僧三寶,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嗔痴三毒,凈化身口意三業。這是全部佛教從起步到修學到結果的概括.

皈依是方向的確立;戒、定、慧是所有佛法修學法門的概括。戒,是行為和語言的約束;定,是心力、專注力的培養;智慧,是內心認識能力的開發。貪、嗔、痴是人類的劣根性,心靈的缺陷;身、口、意即是構成我們生命的重要的三個感官渠道。

佛家雲,祛除貪嗔痴,修持戒定慧。貪、嗔、痴是佛教中的三毒:
貪,是指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執著並產生染愛之心,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
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嗔的反應。
佛經說,戒為平地,眾善由生。三世佛道,藉戒方住。佛教修行方法,不外戒定慧三種。
《首楞嚴經》曰:「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戒、定、慧是治療三毒的方法:

戒,是壞事不做好事多做。是道德的有規范的無害他人的生活標准,對治過分的貪心;

定,是使心堅定在一個境上不散亂。是對於內心的專注和耐心的培養,可以對治過分的暴躁和沒有耐心引起的嗔恨;

慧,是通達事理。是對於生命以及宇宙實相的如實了知,從而對治愚痴。
修習上面這些佛學,是因為今天有一位從不上網的老師為了上我的博客上了網,看了之後發來的一條簡訊:戒如捉賊,定如縛賊,慧如殺賊。人類只有一個敵人,即人類內心的無明煩惱---

「貪、嗔、痴」。

有人說:網路如道場,發貼者、跟貼者如同參禪者、隨喜者,或出家,或居士,講佛論道,修行的是身心。

寫作如煉心魔,發現,控制,再通過語言吟誦出來,娛己樂人而已。
到網路上來也可如進寺院,也可隨喜,也可閑逛。跟貼可不跟也可,都隨施主的意。
寺院是清凈之地,不可喧嘩吵鬧,失了施主的風范。更不可惡言冷語,失了向佛之心。

總之,進了山門,一要誠心,二要熱心,三要開心。這是師傅的教導。

雖然,網路不是清凈之地,更不是寺廟。但我堅持寫博是懷著修行的願望。

感謝這位為了讀我的博上網的師長,他的一番話讓我感動:我看你總共發了762篇博文了,如果按平均每篇1000字計算的話,就有76萬多字了,要看完得一段時間。

不斷學習,在修行中了悟。隨緣消,不要攀緣;來則應,去不留;不拒不迎,貪嗔痴會慢慢減弱。寫博不是一輩子的事,但修行將會相伴終生。

祛除貪嗔痴,修持戒定慧。貪念起,心易迷;嗔念起,心易浮;痴念起,心易傷。修戒律,則守規矩;持定力,則思客觀;扎慧根,則長福壽。阿彌陀佛!

㈧ 佛家與道家常說的:貪,嗔,痴,慢,疑 五毒分別代表什麼,請詳細點

五毒心:佛教中所說的五毒心是指貪、嗔、痴、慢、疑五種心,這五種心會使我們造作惡業,就像毒葯會妨礙我們修行,故稱為五毒。

貪:貪念一生,萬物損。人的貪念有很多種類:貪美色、貪美食、貪金錢、貪物品、貪功能等等貪世間一切虛幻之物。

嗔:嗔指生氣,生悶氣,生大氣,內心責怪別人,口語埋怨人、事、物等等。嗔的時候,心和肝的能量場會遭到干擾和損害。

痴:世上多少痴迷事,唯有情字最要命。痴表現最突出的是情痴,尤其是沉浸在戀愛中、失戀中的人,當與自己的情人分開後,心要麼完完全全活在過去,要麼完完全全活在未來的期待中,幾乎沒有處在現在時刻。

慢:所謂慢,就是傲慢,驕傲的意思。很多人都會不知不覺產生傲慢或者驕傲的情緒。這是每個人貌似利於生存的情緒。

疑:是懷疑正知正見,懷疑自己的大我,懷疑這些靈性存有的存在,凡是懷疑一切本源的東西都屬於疑的部分。

資料擴展

五蓋簡介

障義是蓋義者,謂障聖道及障聖道加行善根,故名為蓋。覆義乃至卧義是蓋義者,如契經說,有五大樹種子雖小,而枝體大覆余小樹,令枝體等破壞墮卧,不生花果。雲何為五?(中略)如是有情慾界心樹,為此五蓋之所覆故,破壞墮卧,不能生長七覺支花、四沙門果,故覆等義是蓋義。

五蓋類型

貪欲蓋(ra^ga-a^varan!a)︰謂眾生貪愛世間男女、色聲香味觸法及財寶等物,無有厭足,以此貪欲覆蓋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貪欲蓋。

嗔恚蓋(pratigha-a^varan!a)︰謂眾生或於違情境上,或追憶他人惱我及惱我親而生忿怒,以此嗔恚能覆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嗔恚蓋。

惛沉睡眠蓋(stya^na-middha-a^varan!a)︰又作睡眠蓋。睡眠者,意識惛熟,五情闇冥,眾生以此睡眠覆蓋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睡眠蓋。

掉舉惡作蓋(auddhatya-kaukr!tya-a^va-ran!a)︰又作掉戲蓋、調戲蓋、掉悔蓋。掉悔者,身無故遊行為掉,心中憂惱為悔,謂眾生以此掉悔覆蓋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掉悔蓋。

疑蓋(vicikitsa^-a^varan!a)︰疑者痴惑也,謂眾生無明暗鈍,不別真偽,猶豫之心,常無決斷,以此疑惑覆蓋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疑蓋。

資料參考:網路-貪嗔痴慢疑

㈨ 如何理解貪嗔痴慢疑

「貪、嗔、痴、慢、疑」,合稱為五鈍使.一、貪:指眾生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或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產生執著貪愛的妄想心.二、瞋:對於違背自己所貪愛執著的境界,產生惱怒、厭惡等心念.三、痴:心念混混沌沌、無有智慧,

例如:不明白三世因果、不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不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所生.佛法之智慧,並非一般世間所指之聰明才智,而是要明白因果、心性、緣起等佛法真理,若不明了,則屬愚痴無智.四、慢:指目空一切,眼中無人,貢高我慢,驕傲自滿,自以為是,輕慢別人等心態.五、疑:

對於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心懷疑慮,妄生猜忌,是非紛起,因此生諸煩惱,造作惡業.例如懷疑眾生本具佛性,或懷疑佛法的道理,無法信受奉行等等.

(9)佛教與炒股之戒定慧與貪嗔痴慢疑擴展閱讀

五毒心:佛教中所說的五毒心是指貪、嗔、痴、慢、疑五種心,這五種心會使我們造作惡業,就像毒葯會妨礙我們修行,故稱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禪定,那終究是邪定。修大神通或各種玄妙的大法,若五毒心尚存,

結果可能會變成魔通或各種惡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五蓋:五種覆蓋眾生心識,使不能明了正道的煩惱。蓋乃煩惱之異名,有障、覆、破、壞、墮、卧之義,如《大毗婆沙論》卷四十八雲(大正27·249c)︰『何故名蓋?蓋是何義?答︰障義、覆義、破義、壞義、墮義、卧義是蓋義。

㈩ 貪嗔痴慢疑是什麼意思

指貪、嗔、痴、慢、疑五種習性,這五種習性不是毒葯,但對人的危害甚於毒葯,是人各種痛苦、煩惱的根源。

在佛法中,貪、嗔、痴、慢、疑,屬於思惑。貪、嗔、痴、慢、疑五種心會使人造作惡業,像毒葯會妨礙人的修行,故稱為五毒心。因為有了它們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覺將會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見性了。



(10)佛教與炒股之戒定慧與貪嗔痴慢疑擴展閱讀

在佛法裡面就是十善業道,在中國傳統教育的仁義禮智信,很簡單把病因、病緣、病果、病報,治病的葯方都開出來了,確確實實能救自己,讓自己遠離病苦;自己能離病苦,居住的地方就沒有災難,中國諺語所謂『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沒有病因、沒有病緣,你是個有福的人;如果身心有病因、有病緣,你不是個有福報的人。所以貪嗔痴慢疑要斷,佛法里常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這是佛大小乘經上常講。怨恨惱怒煩,我們常講習氣、沖動,這不是好事情,這對自己傷害很大,要覺悟、要把它放下。

閱讀全文

與佛教與炒股之戒定慧與貪嗔痴慢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是規定連續三年虧損的上市公司 瀏覽:508
高質押比例上市公司 瀏覽:516
那個上市公司生產依達拉奉 瀏覽:798
江蘇揚州化工上市公司 瀏覽:742
江蘇有幾家牛乳上市公司 瀏覽:228
科創板盤後如何買賣 瀏覽:707
仁會生物募集資金炒股 瀏覽:515
省廣集團股票的價格 瀏覽:865
美股集體下跌道指跌超600點 瀏覽:393
美股etf股票 瀏覽:765
天山生物引領題材漲停潮 瀏覽:356
湘財長源股票型基金 瀏覽:370
短期炒股怎麼賺錢 瀏覽:455
要買創業板怎樣開通許可權 瀏覽:77
科創板上市後解禁規定 瀏覽:809
中小板指數連漲接力創業板 瀏覽:605
恆友股份申請掛牌新三板 瀏覽:513
塞萊拉新三板排名 瀏覽:979
現代工程技術上市公司 瀏覽:535
炒股交易軟體密碼 瀏覽: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