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介紹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簡稱石柱縣)位於長江上游地區、重慶東部,長江南岸、三峽庫區腹心,是集少數民族自治縣、三峽庫區淹沒縣、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於一體的特殊縣份。石柱縣東接湖北利川市,南連重慶彭水縣,西南臨重慶豐都縣,西北界重慶忠縣,北與重慶萬州區接壤。截至2015年10月10日,石柱縣幅員面積3012平方公里,轄3個街道、16個鎮、14個鄉。1戶籍總人口547871人,常住人口39.91萬人。以土家族為主,另有漢族、苗族、獨龍族等民族,共29個民族。石柱縣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縣,獲得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家農業標准化辣椒生產示範區」等榮譽稱號。
Ⅱ 重慶市石柱縣位於哪裡
重慶市石柱縣位於長江上游地區、重慶市東部、三峽庫區腹心。
石柱縣東接湖北利川市,南連重慶彭水縣,西南臨重慶豐都縣,西北界重慶忠縣,北與重慶萬州區接壤。至2018年,石柱縣幅員面積3012平方公里,轄3個街道、17個鎮、13個鄉。
石柱縣地處渝東褶皺地帶,屬巫山大婁山中山區。境內地勢東高西低,呈起伏下降。縣境為多級夷平面與侵蝕溝谷組合的山區地貌,群山連綿,重巒疊嶂,峰壩交錯,溝壑縱橫。
地表形態以中、低山為主,兼有山原、丘陵。西北方斗山背斜、東南老廠坪背斜,順北東、南西近似平行縱貫全境,形成「兩山夾一槽」的主要地貌特徵。
(2)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粳稻期貨開戶擴展閱讀:
石柱自唐武德二年(619年) 分浦州(今萬州) 之武寧縣西界地置南賓縣,至2017年己有1398年。
期間: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 ,馬定虎奉詔入川,征服當地土著,受封石柱安撫使,在南賓縣水車壩(今石柱縣悅崍鎮古城壩) ,設立軍事機構石柱安撫司節制九溪十八峒(取其境內石潼關、駐蒲關而名石柱) 。
明洪武十四年(1318年) 裁南賓縣,部分縣地並入豐都縣,編南賓里。其餘縣地歸石柱宣撫司管轄,隸重慶衛。自此石柱宣撫司始理民事,統掌行政、軍事之權。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九月二十八日,升為石柱直隸廳,直隸四川省,明令「宣慰使改授土通判,不許干預民事。」
民國二年(1913年) 改石柱廳為石柱縣,設縣知事公署,隸川東道(三年改為東川道)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 川政統一,隸笫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署址酉陽)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一月改隸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署址萬縣)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石柱縣隸四川省涪陵專區。1959年6月16日,國務院批准改石(砫?)縣為石柱縣。1983年11月13日,國務院批准改石柱縣為石柱土家族自治縣。1988年6月至2000年6月先後隸四川省、重慶市黔江地區(開發區) ,2000年7月直隸重慶市。
Ⅲ 重慶石柱縣歸哪個區管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屬於重慶市的一個直屬區縣,當然歸重慶市管了。
重慶共轄19個市轄區(萬州區、涪陵區、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萬盛區、雙橋區、渝北區、巴南區、黔江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南川區),17個縣(綦江縣、潼南縣、銅梁縣、大足縣、榮昌縣、璧山縣、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武隆縣、忠縣、開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4個自治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Ⅳ 重慶石柱縣生產 透水磚 水泥磚廠家位置
地址為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沙子鎮興隆村上壩組23號
重慶東鴻建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9-09-30,經營范圍包括新型建材研發及相關技術服務;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不含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報廢汽車等需經相關部門批準的項目);建築工程施工;市政工程施工;道路工程施工;生產、銷售透水磚、路沿石;銷售:建築材料、裝飾材料;工程機械設備租賃。
透水磚最早出現於荷蘭,在鋪貼透水磚時,會將磚與磚之間預留2毫米的縫隙,這樣就可以讓雨水直接滲透到地下,因此取名為透水磚。透水磚的原材料是普通的碎石、混凝土,經過機器按壓製成,在市場中的價格比較低。
Ⅳ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自治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以下簡稱自治縣)自治機關依法行使自治權和維護各民族平等的權利,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規有關規定,結合自治縣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特點,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自治縣是石柱土家族人民實行區域自治的地方,自治縣境內除土家族外還居住有漢、苗、蒙古、滿、朝鮮、布依、白、回等民族。第三條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以下簡稱自治機關)是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
自治機關行使縣級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依法行使自治權。
自治縣下設鄉、鎮。
自治機關駐南賓鎮。第四條自治機關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保證憲法、法律、法規在本地方的遵守和執行;積極完成上級國家機關交給的各項任務。第五條自治機關帶領自治縣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第六條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結合自治縣民族的經濟、政治、文化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第七條自治機關在執行上級國家機關的決定、決議和命令時,遇有不適合自治縣實際情況的,可報經上級國家機關批准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
自治機關在不違背憲法和法律的原則下,採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加速自治縣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第八條自治機關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實行依法治縣。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宣傳教育和民間糾紛排查調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打擊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保護各民族公民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秩序。第九條自治機關加強鄉鎮政權建設和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建設。
自治縣內鄉(鎮)的設立、撤銷、更名和行政區域的調整,鄉(鎮)人民政府駐地的遷移,根據法定程序報請批准。
村民(居民)委員會的設立、撤銷、范圍調整以及名稱的變更,由鄉(鎮)人民政府提出,經村民(居民)會議討論後,報自治縣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市民政部門備案。第十條自治機關根據自治縣的特點和需要,自主安排和管理本地方的經濟建設,制定經濟建設的方針、政策和規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改善和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
自治機關根據自治縣的實際情況和民族特點,自主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繼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建設具有民族特點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斷提高各族人民的社會主義覺悟和科學文化水平。第十一條自治機關加強對自治縣各民族公民的國防教育,依法做好徵兵、民兵、預備役、人民防空、國防交通、國防設施保護、退出現役軍人的安置和擁軍優屬等工作,增強軍政、軍民團結。第十二條自治機關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自治縣境內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保護歸僑、僑眷、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台灣同胞和外國公民在自治縣境內的合法權益。第十三條自治機關保障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應當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自治機關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破壞民族團結、擾亂社會治安、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和婚姻制度。
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第十四條自治縣內的一切國家機關、武裝力量、政黨組織、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各民族公民,都必須遵守本條例。第十五條自治縣各族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第二章自治機關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第十六條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是自治縣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它的常設機關是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土家族和其他民族代表的名額和比例,由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法律規定的原則,報請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
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中,合理配備土家族和其他民族的人員,並有土家族公民擔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工作需要,設立辦事機構和其他工作機構。
Ⅵ 石柱縣屬於重慶哪個區
石柱縣是重慶市下轄的自治縣。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位於重慶市東部、長江南岸、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三峽庫區惟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東接湖北省利川市,南鄰彭水縣,西南靠豐都縣,西北連忠縣,北與萬州區接壤。全縣幅員面積3014.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萬公頃,森林面積11.53萬公頃。
特色資源
石柱生態環境宜人,綠特資源豐富,人文底蘊厚重,土家風情濃郁。擁有重慶市巴渝新十二景—黃水林海,網評重慶最美森林—黃水大風堡自然保護區、最美草地—千野草場,高原明珠—太陽湖、月亮湖。
首批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巴渝新十二景—西沱古鎮,秦良玉歷史文化,川東名剎銀杏堂、三教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土家「啰兒調」和世界經典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以及土家吊腳樓、哭嫁、盤歌、薅草鑼鼓、土家擺手舞等自然、人文資源。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Ⅶ 重慶石柱啟動土家文化旅遊季,重慶石柱縣有哪些好玩的景點
重慶作為我國的一個重點旅遊之地,其實本身景色就非常好,再加上當地人喜歡吃辣,比較重口,所以深受很多遊客的喜歡和愛好,而重慶的石柱鎮啟動了土家文化旅遊季,現在我們就介紹下,都有哪些好玩的景點呢?
3.當然在石柱縣還有很多非常不錯的景點,比如石柱國家森林公園,還有充滿了土家族文化的石柱畢茲卡綠宮景區、石柱千野草場,在這里你能看到風吹草地見牛羊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旅遊景點,我就不一一介紹了。
Ⅷ 石柱縣在那個省
重慶市石柱縣
概況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簡稱石柱縣,位於重慶市東部、長江南岸、山峽庫區腹心,是集少數民族自治縣、三峽庫區淹沒縣、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於一體的特殊縣份。幅員面積3012平方公里,轄32個鄉鎮,總人口51萬人。
http://ke..com/view/1073461.ht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