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市場 > 科創板是下一片韭菜收割地嗎

科創板是下一片韭菜收割地嗎

發布時間:2023-08-05 10:16:22

A. 科創板虧損第一股年虧26億 核心技術依賴母公司

(原標題:科創板虧損第一股年虧26億背後:核心技術依賴母公司 與台積電相差3代)

晶元產業國產化迫在眉睫!

2018年,我國集成電路行業實現銷售收入2519.3億,但其中自給率僅為15.35%。也就是說,85%——超過2000億元的晶元要依賴於進口。

事實上,我國在核心領域的晶元自給率更低。比如計算機系統、通用電子系統、通信裝備、存儲等設備中使用的晶元,國產晶元佔有率都幾乎為零。

但集成電路製造是砸錢的產業,要大力發展,除了國家的支持,更少不了資本市場的幫助。科創板的誕生的初衷,正是支持這些產業發展。

在昨天公布的首批9家企業中,就出現了集成電路製造領域的和艦晶元。招股書顯示,其最先進的產品是28nm的晶圓。

這也是9家企業中唯一一家虧損的企業。2018年和艦晶元虧損26億,大幅虧損的主要原因是資產折舊。沒辦法,生產線投入大,但晶元更新迭代快,導致生產線折舊率高,這是行業屬性決定。一旦資產折舊完成,實現盈利並非難題。

和艦晶元大幅虧損的另一個原因是無形資產攤銷。招股書顯示,公司的核心技術全部需要取得控股股東聯華電子授權。賬面原值高達23.87億元無形資產,主要是技術授權費。技術授權費的攤銷,加大了和艦晶元的虧損金額。

與資產折舊不同,巨額無形資產反映出和艦晶元的核心技術能否進步只能取決於母公司聯電。目前來看,聯電已經放棄7nm晶圓的研發,加上台灣經濟部規定在大陸地區投資建廠的晶圓製程工藝需落後公司在台灣製程工藝的一代以上。和艦晶元很長一段時間里,只能在28nm晶圓的市場中爭奪。

一方面,這個市場競爭激烈,另一方面隨著三星、台積電10nm晶圓已經進入量產階段,中芯國際的14nm晶圓也已進入了客戶驗證階段。28nm市場的熱度還能持續多久是個大問題。

對於即將登陸科創板的和艦晶元來說,前途依然充滿挑戰。

和艦晶元虧損26億真相:生產線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

集成電路製造有垂直整合製造(IDM )和晶圓代工(Foundry)兩種模式。

IDM指企業業務范圍涵蓋集成電路設計、晶圓製造、封裝及測試等環節的全產業鏈模式,代表企業有英特爾、三星等;晶圓代工則只是承接其中一個製造環節,代表企業有中芯國際、台積電、聯華電子等。

登陸科創板的和艦晶元是聯華電子的子公司,同樣是一家晶圓代工廠

聯電成立於1980年,是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集團旗下有5家晶圓代工廠,包括聯電、聯誠、聯瑞、聯嘉以及合泰半導體,是全球第三大晶元代工廠商,市場佔有率在9%。

晶圓指的是矽片,可以理解為製造晶元的「地基」。「英寸」代表硅晶圓的直徑。晶圓尺寸半徑越大,每片晶圓上可製造的晶元數量就越多,意味著大批量生產成本的降低。目前,主流晶圓代工廠都在從8英寸向12英寸轉型。

晶圓的生產中,良品率很重要。當下12寸晶圓生產還在進行良品率的技術爬坡,成本居高不下,而8英寸晶圓已具備了成熟的特種工藝。

和艦晶元原本主要從事8英寸晶圓研發製造,良品率基本上能達到99%;2016年,和艦晶元設立公司子公司廈門聯芯,開始從事12 英寸晶圓研發製造業務。

2018年,和艦晶元實現36.94億元收入,虧損26億元。實際上,2016年、2017年,和艦晶元虧損額分別為11.49億元、12.66億元。

和艦晶元巨額虧損的原因之一,就是轉型造成的巨額固定資產折舊

對各晶圓代工廠商來說,競爭力由其製程工藝的水平決定。截至2018 年,具備28nm及以下先進製程技術的純晶圓代工廠僅剩台積電、格芯、和艦晶元母公司聯華電子、中芯國際、發行人、華力微六家,14/16nm以下廠商剩台積電、格芯、 聯華電子3家;目前能提供7nm製造服務的純晶圓代工廠商僅剩台積電。

掌握最先進的製程工藝,除了技術要過關,更要有大規模的資金投入。正常情況,一條28nm工藝集成電路生產線的投資額約50億美元,20nm工藝生產線高達100億美元。

去年,聯華電子、格芯宣布停止10nm以下技術投資。 這背後,跟需要巨額資金投入以及能否產生的性價比

2016年,和艦晶元選擇在廈門設立子公司廈門聯芯用於生產28nm、40nm、90nm等製程的12英寸晶圓,總投資額高達到62億美元。但晶元又是一個更迭迅速的產品。

英特爾創始人摩爾在1965年提出,至多在10年內集成電路的集成度會每兩年翻一番。後來,大家把這個周期縮短到18個月,即每18個月,集成電路的性能會翻一番,指每代製程工藝都要讓晶元上的晶體管數量翻一番。

你也可以理解為,性能不變的晶元,每18個月價錢會降一半。這也意味著到第5年的時候,晶元的價格只有5年前的十分之一,基本上不值錢了,需要換代。

對於晶圓製造廠來說,每次換代都需要購置新的製造設備。 理論上,生產線迭代很快,在會計處理上,需要折舊

巨額的生產線資產加上大比例的折舊,這就產生了巨大的折舊金額。和艦晶元的會計政策是6年折舊,也就是每年折舊16.67%。

2018年,和艦晶元折舊金額28億。截至2018年年底,和艦晶元生產設備凈值為126億元。

不過生產線使用期限在5年,只是存在於理論上。雖然晶元迭代很快,但實際應用場景中晶元更新速度並不會這么快,一條生產線的壽命也不只5年。

在折舊期限後,一般這些企業馬上會實現盈利。所以生產線折舊造成的虧損,只是會計上的虧損。 據說沒有一家晶圓廠能夠在頭5年在報表上實現盈利,台積電為此花了6年,和艦晶元母公司聯電花了9年

如果從現金流來看的話,實際上和艦晶元表現非常好。2016年—2018年,和艦晶元經營性現金凈流入分別為12.67億元、29.13億元以及32.06億元。

除了巨額資產折舊,和艦晶元虧損的原因還有無形資產攤銷,去年無形資產攤銷金額大約為4.77億元。

巨額無形資產攤銷背後:

核心技術依賴母公司,與台積電相差3代

和艦晶元巨額無形資產攤銷, 主要是給母公司付的「稅」費

根據招股書顯示,生產晶圓的核心技術全部需要取得控股股東聯華電子的技術授權。賬面原值高達23.87億元無形資產,主要是技術授權費。這部分費用分為5年均攤,正因如此,每年大概需要攤銷4.77億元。

雖然和艦晶元每年數億的研發投入, 和艦晶元的研發投入更多應用於具體行業產品的研發和本身製造工藝改良,而非實質性的技術突破

實際上,和艦晶元每年數億的研發投入也只夠用於技術改良。過去三年,公司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88億、2.91億和3.86億。反觀中芯國際,2016年、2017年其研發投入高達3.18億美元和4.27億美元,摺合人民幣21.3億和28億。

如此來看,和艦晶元的核心技術能否進步,只能取決於母公司聯電。但從目前來看, 和艦晶元的核心技術已經很難再進一步

根據聯電所述,公司未來還會投資研發14nm晶圓及改良版的12nm晶圓工藝。不過在更先進的7nm晶圓及未來的5nm晶圓等工藝上,聯電已經基本放棄。原因很簡單,聯電無法像台積電那樣持續大規模的投入研發。

再加上台灣經濟部的規定,在大陸地區投資建廠的晶圓製程工藝需落後公司在台灣製程工藝的一代以上。

這意味著, 如果聯電放棄對高端製程的沖擊,單憑和艦晶元很難取得更大突破,其製造工藝將在相當長時間內停留在28nm

對和艦晶元來說,只能競爭28nm的市場。

現階段28nm晶圓市場看上去前景依然不錯。隨著研發難度和生產工序的增加,IC製程演進的性價比提升趨於停滯,20nm和16/14nm製程的成本一度高於28nm。

這是摩爾定律運行60多年來首次遇到製程縮小但成本不降反升的問題。也正是因為如此,28nm作為最具性價比的製程工藝也擁有較長生命周期。

在28nm製程,和艦晶元主要的競爭者有台積電、格芯、聯電、三星和中芯國際,以及剛剛宣布量產聯發科28nm晶元的華虹旗下的華力微電子。

雖然競爭對手不多,但28nm的競爭卻異常激烈。由於台積電技術突破最早,目前憑借較小的折舊壓力打低價戰來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加上整個製程擴產相對激進,供大於求,給其它幾家廠商帶來很大的壓力。

價格競爭的背後是技術實力的沉澱問題 。要知道,能做先進製程了不代表技術實力就過關,其中還涉及到工藝成本、良品率等諸多問題。

以中芯國際為例,其製程工藝技術早早突破28nm,但始終沒有產生理想的收益。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28nm收入仍然只佔在中芯國際總收入中的8.6%。

從毛利率情況看,不想辦法突破更高的製程工藝,很難獲得超出同行業的利潤水平。

但如果一直停留28nm,對和艦晶元來說,這個市場的熱度還能持續多久是個大問題。目前三星、台積電10nm晶圓已經進入量產階段,中芯國際的14nm晶圓也已進入了客戶驗證階段。換句話說,和艦與台積電的差距至少在表面上是28nm對10nm,差距為三代。時代總是會進步的。

據IBS估算,2014年全球28nm晶圓需求量為291萬片,2018年將增至430萬片,預計2024年將緩減至351萬片。

即使和艦晶元成功上市,也掩飾不了聯電發展緩慢,日益沒落的大趨勢。相比於三星、英特爾、台積電、格芯, 聯電不僅營收規模小,增幅緩慢, 而且先進製程已經遠遠落後,短期內都沒有追趕的打算

而和中芯國際相比, 背後沒有海量資本作為靠山,在集成電路這個要依靠大量研發支出和資本支出的行業裡面,聯電處於不利的地位 。2017年年初,聯電傳出28nm技術團隊被上海華力微電子挖角的消息就是個例證。

早年間,和艦晶元還能依靠國產化率的紅利獲得可觀增長。但隨著國內越來越多的晶圓廠落地,行業整體產能釋放速度將遠遠超過下游產業鏈需求增加速度,產能過剩將不可避免。

根據SEMI的數據統計,預估在2017年至2020年間,全球將有62座新的晶圓廠投入營運,其中中國大陸將有26座新的晶圓廠投入營運,佔新增晶圓廠的比重高達42%。

更要命的是,半導體行業景氣度可能也將面臨拐點。

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宣布,2019年1月的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比2017年1月減少5.7%,減少至355億美元,創下了自2016年7月以後30個月的首次負增長。 核心原因是,儲存晶元價格的回歸,AI等增量市場又尚未形成真實的需求

核心技術停滯不前,市場競爭加劇,行業又面臨產能過剩。不說和艦晶元的處境危機四伏,至少往後的日子也不會太好過。

最高270億估值!

發行後市值或逼近中芯國際,值不值?

招股說明書顯示,本次發行不超過4億股,預計募集資金近30億。預計發行後,4億股佔比在11.1%。

這意味著,和艦晶元的估值最高能到270億。從目前科創板的熱度來看,270億並非沒有可能。

大家可能並不理解270億意味著什麼。這么說吧,截至本周五,中芯國際的市值在394.72億港幣,換算成人民幣337.88億。2017年中芯國際收入31.01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207.77億。而2018年和艦晶元的營業收入也僅有36.94億

不出意外, 和艦晶元的收入應該是中芯國際的六分之一,而市值卻到了80% 。這還不算上市後,股價上漲所帶來的市值增加。

更重要的是,即使在美股,和艦晶元母公司聯電的市值也僅有308億。從2000年在紐交所上市,初期股價最高達11.73美元,到如今股價僅1.88美元。毫不誇張的說, 在相當長時間,聯電都是一家沒有給投資人帶來回報的公司

2017年,聯電營業收入1492.85億台幣,凈利潤卻只有66.79億台幣,凈利率僅4.5%,表現也完全不像一家高 科技 公司。

核心技術嚴重依賴的和艦晶元又將表現如何?

近幾年,隨著摩爾定律的極限在逐漸逼近,先進製程的發展速度在減慢,加上中國本土晶元設計產業蓬勃發展,帶來了物聯網等巨大的內需市場。中國的晶元產業迎來 歷史 機遇。

隨著科創板的推出,國家舉全國之力支持集成電路、生物醫療、人工智慧等重點行業,資金也不用發愁。

所以,讀懂君衷心希望,在這個過程中,絕大部分的資源可以用到真正有核心技術的公司上。

當然,考慮到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相對國外發達國家仍有相當差距,和艦晶元在國內仍然是比較優質的集成電路公司,和艦晶元的28nm晶圓甚至好於中芯國際的同類產品。

期待登陸科創板後的和艦晶元,獲得更好發展。將來有一天,期待公司不僅僅局限於28nm晶圓產品,不斷沖擊更高等級的晶圓,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作出貢獻。

只要咬著牙,把技術做出來,不愁沒有客戶和市場,中國集成電路製造產業也會迎來光明的前途。

本文源自讀懂新三板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B. 【一周車話】科創板成「搖錢樹」,美股的「韭菜地」卻黃了!

最近一周里,汽車企業似乎總與股市幹上了。

9月17日晚,在三番五次地向外界要登陸A股科創板地計劃後,吉利汽車終於披露了對上交所的首輪問詢答復。而在長達在247頁的文件中,吉利汽車共回復了包括:發行人股權結構和董監高等基本情況、核心技術、業務、公司治理與獨立性、財務會計信息與管理層分析、其他事項在內的6大類共27個問題。

很明顯,吉利在距離披露招股書僅半個月便做出回應,已足以體現出它是何其渴望登陸A股科創版。而要問原因嘛,無疑和「錢」脫離不了干係。要知道,哪怕是對於吉利這樣的一線車企,快速盤活產業現金流同樣是其強化企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

?

作為商用車大拿的戴姆勒,不僅正式宣布了卡車運輸領域電動化戰略新計劃,還適時發布了全新賓士eActrosLongHaul電動卡車以及GenH2燃料電池卡車概念版。其中,eActros電動卡車續航里程約500公里,預計在2024年批量生產,而GenH2燃料電池卡車續航里程將超過1000公里,計劃2023年開始客戶試用,2025年後也會投產。

總之,無論從資本市場的運作上來看,還是以技術實力來論,來自漂亮國的尼古拉就是個「哈皮」。

搜羅一周車聞,回顧大小車事,車聞軼事盡在【一周車話】,下周見!

文/曹佳東

---------------------------------------------------------------------------

【微信搜索「汽車公社」、「一句話點評」關注微信公眾號,或登錄《每日汽車》新聞網了解更多行業資訊。】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C. 科創板已運行一周年了,你認為投資者門檻會降低嗎

我覺得投資者門檻不會降低,至少短期內不會降低門檻。因為科創板一直是比較熱門的一個板塊,啥時候能夠降低呢?只有科創板不再有人玩,或者玩的人很少、交投很清淡,或者是科創板注冊制玩不下去的時候,估計到時候監管者會降低門檻讓更多的人進來玩。

對於股民而言,要參與科創板的交易,我們首先要了解科創板的一些規則。科創板對於股民殺傷力最大的還是觸發退市就直接退市。再就是上市前5天不收漲跌幅限制,第6天開始收漲跌幅20%限制。

科創板開通的門檻,20個交易日內,賬戶日均資產不能低於50萬元,參與證券交易24個月以上,這兩條門檻也很容易滿足。證券交易滿 24個月以上,達不到24個月的,耐心等兩年以後,再去開就行了。資產沒有50萬元,想著法子籌夠50萬元資金,放到賬戶里20天,20天到了拿走,這樣開也可以。如果要求賬戶里一直有50萬元以上的資金才能參與科創板的交易,那樣做才能把多數散戶都擋在門外,那才是真正的門檻高。

其實我們股民要研究的不是科創板的門檻高不高的問題,也不是降低門檻的問題,我們要研究的是如何從科創板獲得穩定的收益,還不會被傷害到的方法。如果我們能夠琢磨出從科創板穩定獲得利潤的方法,那我們砸鍋賣鐵籌足資金往裡干也是可以的。

比方說,把所有的科創板股票的基本面、股票的走勢圖研究一遍,看一看科創板股票上市一年內退市的可能性有沒有?如果上市一年沒有退市的可能性,那我們就在上市一年內做它。我們還可以研究科創板股票上市兩年、三年、四年退市的可能性,找出科創板股票最短時間內退市的股票,以這個時間為參考,來躲避科創板股票退市的風險。

再就是科創板股票的上市第6天,漲跌幅設20%。科創板股票上市的前5天不設漲跌幅限制。你得研究所有的科創板股票上市的前5天的表現,以及上市5天後從第6天開始的表現,看看它的真實的漲跌幅度。利用它的漲跌幅度來賺錢,看看是否可行利用它的漲跌幅度來賺錢,看看是否可行。

我以前針對A股的多數股票說過,首次買1/4資金的股票,上漲5%拋1份,下跌5%買1份。

對於科創板而言,我考慮的是,如果把5%改成10%,也就是上漲10%賣1份,下跌10%,買1份。或者改得更大一些,改成20%,也就是上漲20%賣1份,下跌20%買1份。看一看這樣的操作是否能夠從科創板獲得穩定的利潤?是否冒的風險比較小。

我也看了不少科創板的走勢,並沒有出現每天都是漲跌20%的情況。科創板每天的漲跌幅度,只是比主板的漲跌幅度要大一些。

我雖然開了科創板的許可權,考慮到科創板的風險比較大,我還沒有做科創板的股票。

總之,炒股票玩的小一些,不管是科創板還是主板都是可以獲得利潤的。科創板不是洪水猛獸,真正的洪水猛獸是我們自己貪婪的內心。

科創板已運行一周年了,你認為投資者門檻會降低嗎

這個問題我來說幾句,而且恰好今天早上在瀏覽 財經 新聞時看到了一則相關報告,現引述如下:

答案很明顯,投資者門檻肯定會隨著科創板交易、監管等的完善而逐漸降低,但這需要一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

有意思的是最後的表述:方便上市公司減持的便利性,這里你們自己的腦補,我就不詳細闡述了。

科創板現執行的投資者門檻

2019年3月7日,上交所正式公布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交易特別規定》,明確了個人投資者參與科創板交易的條件,具體來看:

簡單說,兩個硬核條件就是50萬資產和2年證券交易經驗。

客觀說,這的確篩選掉滬深市場絕大多數投資者。據測算,符合條件的賬戶大約有300萬上下,顯然這不是一個正常交易的市場,因為參與度太小。

如果科創板全部是專業投資者,全部是機構投資者,那機構投資者的對手愛哪裡呢?如果沒有對手,機構投資者咋能減持套現呢?

經過這一年的運行,科創板並沒有出現什麼幺蛾子,整個市場運行平穩,也沒有大起大落,投資者還是比較相對比較理性。

降低門檻的可能方式

的確,科創板企業商業模式較新、業績波動可能較大、經營風險較高,需要投資者具備相應的投資經驗、資金實力、風險承受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

隨著時間推移,投資者逐漸充分的認識了科創板的風險和機會,與之伴隨的顯然就是科創板門檻的降低。

溯源認為,最有可能的方式是分階段,梯度方式的慢慢放開。

比如:現在適當將門檻降低到30萬,交易經驗1年,明年在將其降低到20萬,以後甚至不設置門檻。

根據創業板的發展歷程來看,科創板門檻降低也是必然

創業板開市掛牌交易之初,對投資者的門檻要求也是50萬,同時必須具有一定的交易經驗,開通必須到券商營業部面簽,錄制視頻風險提示,通過其風險測評。

而現在,各家券商幾乎不需要投資者申請就會開通創業板交易許可權。

最新的規定是:投資者幾乎不需要投資經驗,前20交易日日均股票資產達到10萬元,簽訂相關風險提示之後即可開通。

綜合來看,隨著制度建設完善,投資者充分認知之後,科創板投資門檻肯定降低!

目前, 科技 板塊的IPO條件過於苛刻,尤其不適應市場發展的特點和要求

昨天,由 科技 風險投資集團主辦的 科技 板塊一周年主題論壇在上海舉行。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闕波出席論壇並致辭。闕波表示:「為了促進二級市場的平穩運行,我們還在研究和推出一個制度,鼓勵更多的投資者參與 科技 股。為了提高上市公司減持的便利性,我們還將提出實施細則。」

雖然這樣讓人很不舒服,領導說為了提高減持上市公司股份的便利性,引入了鼓勵更多投資者參與 科技 股的制度。但值得確認的是,領導層開始考慮降低准入標准。

科技 板塊有這么多公司。從華興源創的第一隻 科技 股板,紅籌股回歸華潤微,第一隻無利潤的股票澤晶葯業,第一隻擁有不同權利的股票,再到剛剛上市的半導體巨頭中芯國際,巨無霸螞蟻金服馬上就來了,當然會帶來更多的韭菜。因此,考慮放低標准,估計它將很快實施。

未來的話應該會降低投資者門檻,讓更多的投資者直接參與科創板公司投資(當然目前科創板基金的發行,很多資金量相對較小的投資者其實也有了一定渠道)。但是短期來看,由於科創板仍然波動非常大,整體公司估值也比較貴,投資難度很高,這種情況下直接讓「散戶」進場投資還不見得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

存在科創板降低門檻的可能,讓小散戶也能炒,但要耐心等

這個問題有很明確的答案,肯定不會。

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上市企業成熟程度不同

不同的板塊上市企業的成熟程度是不一樣的,也就是企業上市的門檻不同。

目前來看,上市門檻從高到底依次是 :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科創板。

那麼所對應的上市公司投資風險(企業的破產的概率)就不同 ,風險由高到低依次是:

科創板>新三板>創業板>中小板>主板

再來看看交易風險 ,因為新三板不設漲跌幅,所以交易風險最大,科創板為20%的漲跌幅限制,風險其次,總體風險從高到低排序為:新三板>科創板>創業板=中小板=主板。

根據風險大小的不同,管理層對投資者也做出了一些相關的限制,例如剛開始的創業板,投資者需要有兩年的投資經驗,才可以開通。現在更加嚴格了,投資者不但需要兩年的投資經驗,而且還需要10萬市值,連續20個交易日才可以開通。因為創業板也要改革為注冊制,日漲跌幅到20%,就是跟科創板一樣。對應的交易風險變高,投資者門檻也是相應的提高了。

上市企業大部分為高 科技 企業,很多公司連續幾年並沒有盈利

科創板的使命本就是從資本市場支持高 科技 企業發展,所以科創板上市的企業很多都是看好未來的概念或者前景,創業者燒錢干個3年左右的時間,企業還尚未盈利就能注冊上市。

舉個例子,寒武紀這家公司2020年一季度營業收入大約1100萬,一上市市值就飆到了一千億,該公司的招股說明書顯示,未分配利潤是-8億多元,注意是負的。


所以,如果科創板不設門檻,萬一不明所以的投資者買入股票,碰上企業的經營風險,或者其他風險,有可能血本無歸。有了門檻就不一樣了,50萬的投資門檻,相對來說這部分投資者承受風險的能力會強一些,兩年的投資經驗,會讓投資者在專治各種不服的大A股多少有些成長。

設置門檻是在保護中小投資者,高風險的投資門檻不會降低

就如創業板改革,改革後馬上提高了投資者的投資門檻,因為交易的風險提高了。

所以,交易風險越高,對於投資者的門檻也是越高的,新三板的投資門檻更高從最早的500萬到100萬,雖然門檻看似降低了,但是對於上市企業的標准也有了嚴格的要求,叫新三板精選層。

所以科創板投資門檻是不會降低的,除非對於上市企業有了盈利要求或者其他更加嚴格的標准。

或者50萬10天。

不用降低,我們不玩,鐮刀對砍刀,你們請繼續。[呲牙]

D. 科創板什麼時候推出的

2019年6月13日科創板正式開板;2019年 7月22日,科創板首批公司上市;2019年8月8日,第二批科創板公司掛牌上市。2019年8月,為落實科創板上市公司並購重組注冊制試點改革要求,建立高效的並購重組制度,規范科創公司並購重組行為,證監會發布《科創板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特別規定》。

拓展資料

科創50ETF
為了能夠為投資者通過指數化投資、分享科創板成長紅利提供良好的工具,四家基金公司於7月15日率先上報了首批科創50ETF基金產品,當天便獲證監會接收材料,並於7月22日獲得受理。科創50ETF是以科創50指數為標的、可以在二級市場進行交易和申購/贖回的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
科創板50指數是目前市場上唯一表徵科創板整體走勢的指數,科創板50ETF緊密跟蹤該指數,能夠較好的反映科創板總體表現,具有稀缺性和代表性。 [33] 相對於直接投資科創板股票,科創板50ETF具有費率較低、參與門檻較低、投資透明、交易便捷等特點,是分享科創板企業高速成長的良好工具。
設立科創板是落實創新驅動和科技強國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大改革舉措,是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激發市場活力和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重要安排。在這樣的市場定位下,科創板要順利落地生根、茁壯成長,很關鍵的一點是要打好「創新牌」。
從市場功能看,科創板應實現資本市場和科技創新更加深度的融合。科技創新具有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等特點,間接融資、短期融資在這方面常常會感覺力有不逮,科技創新離不開長期資本的引領和催化。資本市場對於促進科技和資本的融合、加速創新資本的形成和有效循環,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些年,中國資本市場在加大支持科技創新力度上,已經有了很多探索和努力,但囿於種種原因,二者的對接還留下了不少「縫隙」。很多發展勢頭良好的創新企業遠赴境外上市,說明這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設立科創板,為有效化解這個問題提供了更大可能。補齊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短板,是科創板從一開始就要肩負的重要使命。
從市場發展看,科創板應成為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改革創新的「試驗田」。監管部門已明確,科創板是資本市場的增量改革。這一點非常重要。增量改革可以避免對龐大存量市場的影響,而在一片新天地下「試水」改革舉措,快速積累經驗,從而助推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不斷完善。以最受關注的注冊制為例,在市場中已經討論多年。此次明確在科創板試點注冊制,既是呼應市場需求,又有充分法律依據。
幾年來,依法全面從嚴監管資本市場和相應的制度建設也為注冊制試點創造了相應條件。注冊制的試點有嚴格標准和程序,在受理、審核、注冊、發行、交易等各個環節會更加註重信息披露的真實全面、上市公司質量,更加註重激發市場活力、保護投資者權益。在科創板試點注冊制,可以說是為改革開辟了一條創新性的路徑。
從市場生態看,科創板應體現出更加包容、平衡的理念。資本市場是融資市場,也是投資市場。科創板通過在盈利狀況、股權結構等方面的差異化安排,將增強對創新企業的包容性和適應性。與此同時,投資者也是需要被關注的一方。在投資者權益保護上,科創板一方面要針對創新企業的特點,在資產、投資經驗、風險承受能力等方面加強科創板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引導投資者理性參與。
同時,應通過發行、交易、退市、證券公司資本約束等新制度以及引入中長期資金等配套措施,讓新增資金與試點進展同步匹配,力爭在科創板實現投融資平衡、一二級市場平衡、公司的新老股東利益平衡,並促進現有市場形成良好預期。與投資者攜手共成長,科創板定能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E. 新股為什麼容易出現天地板全面注冊制後會有什麼不一樣

很多散戶朋友喜歡炒新股,特別是開板次新股,甚至不惜每天掛漲停板期待自己的排單能夠成交。但是這種做法是有很大風險的,因為新股波動很大,特別現在是科創板可和創業板漲跌停幅度放寬到20%,一旦出現天地板式殺跌,可能一天之內資產就會縮水一半,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根本無法承受這樣的損失。那麼為什麼新股容易出現這種極端的行情呢,這里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相關原因。

發行溢價高
很多新股發行的市盈率可能都偏高,特別是科創板新股,平均發行市盈率將近70倍。這種程度的溢價發行嚴重透支了後續股票的上漲潛力,根本沒有留給二級市場的投資者留下什麼空間,只能說吃相實在太難看。也許你會說,科創板上市的公司潛力大、成長性好,市盈率高也合理。我們認為可以適當溢價,但嚴重偏離價值規律的炒作行為最終還是會被打回原形,從科創板股票上市一個月後的普遍表現來看,可以證明這個觀點。
主力控盤
由於新股的上市發行過程中,大量的股份是由機構投資者通過一級市場的配售等方式獲得,再加上原始股東持有的股份,很大比例的股票實際上在上市之初是被鎖定的。這樣,新股上市時能夠交易的流通股數量很少也很分散。機構投資者此時一般會採取鎖倉的辦法,然後從不堅定的散戶手中慢慢的收集籌碼。因此,新股最開始幾天可以很輕松的出現漲停板。
當機構手中的籌碼足夠多的時候,很可能會選擇趁著大盤調整砸開漲停,隨著散戶的恐慌性拋售,開板新股很容易就直接殺到綠盤甚至被摁在跌停板上。
題材炒作
還有一些新股可能符合當下炒作的熱點題材,比如光伏、新能源汽車等等,這種特性容易被游資利用來誘騙散戶進場接盤。前期他們會想各種辦法讓散戶交出籌碼,待後期炒作題材時會利用籌碼優勢控盤,將股價迅速拉升一波後果斷賣出離場。而炒題材追高的散戶進場時就套在高位了。游資的這種玩法很惡劣,常常在漲停板上猛烈出貨,盤面不好的情況下,新股可能就會直接跌停。
散戶過度投機
散戶的交易常常是非理性的,明知道博弈新股的二波行情風險很大,有時候被主力誘導一下就頭腦發熱的追進去了。反過來看,也正是大量散戶的這種過度投機行為助長了主力用新股割韭菜的動力。是基本面過硬的股票,有時候也的確能走出較好的後市行情,比如之前的湘春股份。但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散戶投資者還是應該理性對待。
考慮到
全面注冊制後,新股大量上市,不在具有稀缺性。而且,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
,那麼想要再用新股來投機的主力應該會越來越少。只要投資者學會如何對股票進行合理估值,就不會再出現盲目炒新股,被天地板收割的情況了。

F. 散戶需要了解哪些科創板知識

科創板的推出對於A股肯定有很大的影響,科創板對於A股的主要影響體現在以下幾點:

(1)給A股帶來未來發展有重大意義

大家都知道科創板的成立目的就是“增強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包容性,更好服務具有核心技術,有良好發展前景和口碑的企業”意思就是幫助那些高新企業,支持哪些高新企業上市募資,讓這些解決資金周轉的問題,讓這些企業用心做大做強;當然科創板的成立對於A股未來長久的發展也是有重大意義的影響。


科創板的成立對於散戶有哪些好處?

(1)科創板的成立對於散戶最大好處就是又接觸了一個新的投資品種;

(2)科創板的成立對於散戶第二好處就是讓散戶又有一個新的投資品種選擇;

(3)科創板的成立對於主板很多東西是成了試驗田,從而讓主板更加快速的健康發展,間接性的對於散戶就是長期好處。

總之科創板的推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對於散戶的肯定都是有利有弊的,利弊都是相對而言,沒有絕對性的好與壞,根據每個散戶們的理解。

G. 開戶科創板需什麼條件

在科創板上市的條件比正常的股市上市要簡單的多,一般來說一個最低的條件就是每年企業的盈利是在5000萬以上,凈利潤連續兩年,然後他的資產是在10億以上,這是最低的條件。

掙錢的事情沒有那麼簡單的,不是說你看好哪個公司,你把錢投進去了,隔一段時間他就能給你賺錢了,完全不是這么回事了,你看一個企業他現在發展挺好的,但是未來出突然出現了一個利空消息,那他可能股市的價格立馬就變了,出來那個利好消息那股市的價格也就變了,這個波動是很正常的,還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說莊家散戶的比例。

H. 科創板開戶條件是什麼

1.資產要求:

開通許可權前個交易日日均資產50萬元以上(含50萬),資產認定包括:A股賬戶、B股賬戶、封閉基金賬戶、開放式基金賬戶、OTC理財賬戶、衍生品合約賬戶、信用賬戶等賬戶內的資產凈值。(不含信用賬戶融入的資金及證券)

釋義:上述賬戶內的資產包括:客戶資金賬戶及證券賬戶下的資金余額、A股、B股、港股通、三板股票、債券、基金、理財產品及期權合約市值等(含限售股)。(信用賬戶融入的資金及證券不計算;B股、港股通股票市值按匯率折算成人民幣)
如在T日申請開通許可權,則按T日之前(不含T日)的20日日均來計算資產是否符合條件。

2.交易經驗要求:交易經驗須超過2年(含2年)。(起算時點為投資者本人一碼通名下賬戶在滬深交易所和股轉系統發生首筆交易之日,以中登公司的數據為准)

3.通過科創板業務知識測評

4.適當性匹配要求:風險等級——中高風險、投資期限——短期、投資品種——權益類

5.普通賬戶和信用賬戶需分別開通科創板許可權。開通信用賬戶科創板許可權前,需先開通普通賬戶科創板許可權。

6.申請開通許可權時年齡不超過70周歲。(如超過70周歲但符合其他開通條件,可臨櫃辦理開通)

7.其他要求:客戶風險承受能力為非特別保護型,賬戶狀態正常且不存在異常情況。

I. 科創板交易規則是什麼

1、上市後5日內不設漲跌幅限制,之後漲跌幅為20%;

2、申報數量:單筆申報數量應不小於200股,可按1股為單位進行遞增。市價訂單單筆申報最大數量為5萬股,限價訂單單筆申報最大數量為10萬股;

3、申報價格:按照股價所處高低檔位,實施不同的申報價格最小變動單位,以降低低價股的買賣價差;

4、引入盤後固定價格交易。盤後固定價格交易指在競價交易結束後,投資者通過收盤定價委託,按照收盤價買賣股票的交易方式。盤後固定價格交易是盤中連續交易的有效補充,可以滿足投資者在競價撮合時段之外以確定性價格成交的交易需求,也有利於減少被動跟蹤收盤價的大額交易對盤中交易價格的沖擊。

5、相關規則並未提及T+0。

保留「持有1萬元以上滬市流通市值的投資者方可參與網上發行」的有關規定,並將現行1000股/手的申購單位降低為500股/手,每一個申購單位對應市值要求相應降低為5000元。

閱讀全文

與科創板是下一片韭菜收割地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漲停之後還能賣出嗎 瀏覽:400
科創板北京君正 瀏覽:481
股指期貨炒 瀏覽:100
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上市公司一覽表 瀏覽:638
民生證券科創板知識測評的答案 瀏覽:44
3家企業過會創業板 瀏覽:479
炒股虧了2萬塊想不開 瀏覽:560
三隻松鼠能漲停幾天 瀏覽:908
方正證券科創板開戶題目 瀏覽:291
上市公司開董事會需要公告嘛 瀏覽:653
艾媒咨詢是上市公司嗎 瀏覽:844
多個股票證券戶如何申購新股 瀏覽:401
藍帆醫療科創板 瀏覽:181
大業股份一字漲停 瀏覽:202
上市公司發行股票比例 瀏覽:398
喜用神火不能炒股票嗎 瀏覽:796
新三板申報的實質性障礙 瀏覽:888
拉漲停資金越大越好 瀏覽:882
上市公司借款會不會影響凈利潤 瀏覽:236
為什麼炒股割韭菜 瀏覽: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