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市場 > 聖湘生物正式登陸科創板

聖湘生物正式登陸科創板

發布時間:2023-07-29 13:29:36

① 核酸檢測是門好生意嗎上市公司凈利潤暴漲數十倍

做核酸檢測,這些公司2020年「瘋狂暴富」。

文丨BT 財經

隨著春節一天天臨近,核酸證明成了歸鄉人必不可少的通行證。

據交通運輸部預計,今年全國春運期間發送旅客17億人次左右,日均約4000萬人次。若以80元/次官方指導價且不計隔7日需復測來算,光一趟春運,核酸檢測市場收入就至少高達1360億元。

擁有對千億級別的市場增量,核酸檢測躍上風口,很多人沒發現,這筆生意可太賺了。

先上一組數據,直觀感受下核酸檢測到底有多暴利?

你沒有看錯,凈利潤呈現出數十倍甚至百倍的驚人暴增!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核酸檢測概念板塊中已有31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20年業績預告,其中29家均為增長。

核酸檢測試劑生廠商聖湘生物是該領域漲幅最高的公司,2020年8月才登陸科創板,被稱為「抗疫第一股」。2020整年凈利潤就增加了25.2億-27.7億元,增速高達70倍!

這也讓創始人戴立忠身家超過150億元,躋身福布斯億萬富豪隊列。

再看另一家核酸檢測試劑龍頭公司達安基因。2019年,達安基因還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全年凈利潤出現下滑,僅為0.92億元,卻憑借核酸檢測的生意,在2020年第一個季度就實現了1.86億元凈利,2020全年凈利潤預計可達到20-22億元,差不多是之前五年凈利潤之和的4倍多!

提供核酸檢測服務的企業業績也十分亮眼。

醫療診斷機構巨頭迪安診斷預計2020年盈利7.12億-8.16億元,同比增加105%-135%;規模最大的第三方醫學檢測機構金域醫學2020年累計檢測超3000萬人次,預計2020年可盈利14-15.6億元。

有第三方檢測機構的員工向媒體表示,其公司去年5月才通過資質審核,核酸檢測就已成為貢獻最高的收入來源,年終獎都提前發了,今年1月份工資還會翻番。

這還沒完,除了利潤增速,核酸檢測生意還有一項驚人的數字——毛利率。

早在2020年3月,國家就鼓勵第三方檢測機構開展核酸檢測,和公立醫院實行價格雙軌制。也就是說,第三方檢測機構有自主定價權。

當時,第三方檢測機構的市場價格多為200-400元/人次。但實際成本呢?據政府公開的采購信息可知,提取類試劑價格平均為10元左右,檢測類試劑平均價格15元左右。

如此算來,核酸檢測試劑的利潤可以高達80%以上!事實上確實如此,達安基因在2020年半年度財報中披露,其核酸檢測試劑盒產品的毛利率為85.39%。

相比農夫山泉60%的毛利率,果然是比賣水還賺錢!

核酸檢測服務機構還需要增加人力、設備、運輸等成本費用,毛利率相對低一些,但也能達到50%左右,也是相當可觀。

如今,核酸檢測已成為一項剛需。國家提出要求,縣級醫院都要具備核酸采樣和檢測能力,這除了帶動第三方檢測機構進一步增長之外,也大大激增了相關實驗設備的銷量。

據報道 ,聖湘生物的相關儀器PCR檢測儀在2015-2019年這五年裡銷量不到1000台,結果2020年僅一年,這個數字就漲到了6000多台。據悉,有些儀器廠商的訂單已經排到了後年。

有意思的是,核酸檢測產業還衍生了不少偏門營生。

有人干起了微商代理,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發布第三方檢測機構的廣告,每拉到一個人頭就有5-10元的傭金。據媒體報道,有的微商一天能介紹100來位客戶,一天收入千元左右。

不過,也有人動歪腦筋,選擇出售造假的核酸檢測報告。最近一則荒誕新聞,山西一復印店老闆通過修改名字及身份證的方式出具了11份假核酸檢查報告,賺了200元,結果被行政拘留15天,罰款1000元……

風口之上,也不是誰都能飛起來啊。而且,這個風口的紅利期恐怕也維持不了多長時間。

核酸檢測不像口罩,是個有門檻的生意。

門檻倒不是做檢測試劑,而是審批。據業內人士表示,致病性病原體相關檢測試劑,屬於體外診斷試劑的第三類,也就是醫療器械中的最高審查級別,正常情況下,核酸檢測試劑從研發到臨床再到拿證需要3—5年,甚至更長。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國葯監迅速啟動了醫療器械應急審批程序,加快審批速度,擴大供給。一些實力強的龍頭企業正是抓住這個機會,早早上車,搶佔了市場。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隨著審批門檻降低,大量企業入局,市場已經出現了供給過剩的跡象。值得一提的是,核酸檢測試劑並不是To C的產品,而是To B/To G,依賴於醫療機構的集中采購。

首先,集中采購中標者多傾向於產能強、技術高的龍頭企業,對於中途轉換賽道想在風口分杯羹的小企業而言,無疑是個壞消息。

據公開資料,截至12月底,葯監局批準的核酸檢測試劑產品多達24款。2020年4月以來,全國各省已開展16場試劑集采,而這24家只有19家企業入圍。其中,達安基因全部中標,安圖生物、東方基因和優思達三家企業均只中標1次。

更重要的是,集采是壓縮利潤空間的直接原因。

可以看到,各省市的官方指導定價都在一步步降低。以北京為例,從最早的180元降至120元,如今又下調至80元,且可以社保報銷。

背後對應的就是不斷下降的采購價。湖北是最先開始新冠檢測試劑盒集中采購的省份,最終中標價格跟集采前相比已下調81%。1月29日,吉林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更是明確要求,核酸檢測試劑盒的價格原則上不得高於12元/人份;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的價格原則上不得高於5.8元/人份。

以首批獲得核酸檢測試劑盒注冊證的企業之一之江生物為例,2020年一季度試劑盒的毛利率為87.96%,集采之後中標試劑的毛利率大幅下滑至50%左右,價格也從64.13元/人份跳水至15元/人份,降幅高達76.61%。

達安基因的價格更低,在浙江省最近一次集采中,其中標價格已經降至10元。聖湘生物則在2020年業績預告中顯示核酸檢測試劑的最低報價僅為8.88元/人份,快要觸底。

政府訂單都是大訂單,企業為了中標,基本上都已經將價格壓到了極致。

當一個行業打起了價格戰,基本上離盈利就遠了。

此外,核酸檢測服務端企業的負擔還要更重一些。要想擴大市場規模,就需要不斷擴建第三方實驗室,這是個重資產的生意。第三方實驗室的成本刨去試劑盒的采買,還包括檢測相關的儀器、人力、防護費用等等。

PCR儀器的市場售價在5萬元/台左右,好一點的要十萬以上,但檢測能力有限,每天連軸轉可能也只是一千個樣本左右。人力花費更大,核酸提取基本都是靠人工完成,不少企業為了跟上需求,臨時大量高薪招聘檢測人員。此外,配備防護服、護目鏡、N95口罩、乳膠手套、樣本保存管等還需要一筆費用。還有的企業搭建了自動化預約的後台,數據管理和風險監控都是隱形的花銷。

這些一旦投入,都是大成本,搞不好還虧損了。所以,企業也要算筆賬,不能盲目擴張產能,否則潮水退去,裸泳的就是自己了。

據悉,迪安診斷目前每日最高檢測量為60萬例,金域醫學則不過35萬例。

從金域醫學的財報中可以明顯看到,雖然營收和利潤都加速增長,但應收賬款也在不斷增加,2020年上半年增長53.83%,占公司總資產的比重達到45.71%;現金迴流更加緩慢,回款周期從98天延長至212天,現金流從2019年的95.81%降至69.76%,凈現比從164.43%降至42.99%。

西南證券預測,華大基因的醫學檢測營收額將在2021年迎來60.5%的同比萎縮。其中,核酸檢測試劑銷量將從7500萬人份萎縮至2000萬人份。

更值得警惕的是那些核酸檢測業績佔比過高的公司,一旦業務大幅縮水,是否還能維持現在的高估值呢?

目前,核酸檢測試劑仍處於「薄利多銷」的紅利階段。但隨著全球范圍的疫情控制、新冠疫苗接種以及檢測技術進步,供需將進一步趨於理性。

為了維持自己的利潤,不少第三方檢測機構推出了一些增值服務。比如,靠「時效性」和「高效率」拉攏生意,推出了2小時上門、2小時出結果等。

不過,這些並非長久之計。或許可以將目光投向海外。

據海關數據統計,2020年我國出口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10.8億人份,截至2021年1月29日,有547家公司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取得了歐盟標准認證。

目前,華大基因、邁克生物、復星醫葯、安圖醫葯、聖湘生物等多家上市公司的核酸檢測盒已通過美國FDA的認證。

在歐美疫情仍持續惡化的情況下,具有出口資質的企業無疑多了一條賺錢的路,而且利潤不菲。

據悉,我國目前單日檢測能力可達1億人次,而美國在去年9月的單日檢測能力也突破了1億人次,市場需求龐大。

相比於我國政府集採的低價而言,美國試劑盒市場價格可高達2000美元左右(約合人民幣),中國生產出口價格約為40元人民幣,同樣稱得上是暴利了!

據外媒報道,美國一女子在免費檢測站做完核酸檢測後,卻被告知要支付2718美元(約合人民幣1.8萬元),其中核酸檢測費210美元(約合1359元人民幣),其餘2508美元則為實驗室服務費,價格令人咂舌。

而美國保險公司並不支付實驗室服務費。對於一些在海外有實驗室的企業而言,這無疑也是一筆大賺特賺的的買賣。

據媒體報道,有企業樂觀估計,出口到歐美、日韓等國家的試劑盒2020年的銷售額能帶來其自身2019年近三分之一的凈利潤。

葯明康德在財報中指出,隨著海外客戶訂單的較快增長,以及公司產能利用和經營效率的不斷提升,使公司整體2020年下半年營業收入實現強勁增長,同比漲幅超過30%。達安基因也曾在互動平台表示,目前核酸檢測試劑的出口銷售佔比約為20%。

有業內人士表示,新冠給核酸檢測行業帶來了一次爆發機會,但隨著疫情逐漸趨向新常態,核酸檢測不會一直是這些龍頭企業最賺錢的板塊。

事實上,從核酸檢測所在的ICL(第三方醫學檢驗及病理診斷業務)行業的商業特徵來看,就註定了是一門細水長流的生意。

ICL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行業,供應鏈長,涉及環節眾多,成本高昂。龍頭會生存得比較好,因為有較為穩定的運營和規模經濟效應,可以持續賺錢。但由於技術門檻較低,很難出現壟斷寡頭。

從市場發展來看,根據國家衛計委預測,ICL (第三方醫學檢驗及病理診斷業務)行業將在未來數年保持年30%高速增長,2020年將超過250億元,2021年將超過300億元。

簡單來說,市場是有的,錢也能賺到,但是不要指望暴利天天有,核酸檢測的風口正在收緊,你確定還要上車嗎?


歡迎關注【BT 財經 】,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② 生產肛拭子的上市公司

聖湘生物。
公司產品全自動核酸提取儀及核酸提取或純化試劑於近日獲得美國FDA授權,用於核酸的提取、咽拭子、肛拭子、糞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富集、純化等步驟。
聖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自主創新基因技術為核心,集診斷試劑、儀器、第三方醫學檢驗服務為一體的體外診斷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在科創板上市(股票代碼:688289),並入選「科創50」指數樣本股,上榜中國醫葯工業百強、湖南省企業百強。

③ 這些行業為何逆勢增長半年報透出經濟新變化

近日,密集的A股半年報發布落下帷幕,被視為新經濟和科創企業「聚集地」的創業板及科創板上半年業績大幅「跑贏」滬深主板,生物醫葯、高端裝備製造、集成電路、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行業增速遠超傳統優勢行業。

那麼,在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速同比負增長的背景下,新經濟、高 科技 行業何以實現逆勢增長?

新經濟、高 科技 行業逆勢增長

上半年,在A股上市公司整體業績較一季度改善,但盈利能力尚未有效恢復的同時,科創板、創業板表現靚麗,企業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實現42.29%和13.97%的較快增長。

科創板上市公司中,生物醫葯、集成電路行業表現尤為亮眼。上交所數據顯示,上半年科創板生物醫葯行業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4.61%和2757.65%;集成電路行業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2.44%和97.11%。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4.96%和39.05%。即使是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新材料、節能環保等行業,總體業績也都有小幅增長。

而在創業板上市公司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製造行業業績增長顯著。深交所數據顯示,上半年,創業板生物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業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42.88%、18.34%,遠超其他行業。雖然新材料產業、數字創意產業受疫情影響上半年凈利潤有所下滑,但得益於消費需求恢復,在第二季度分別實現環比增長93.01%、64.20%。

可以看出,具備新經濟、高 科技 特徵的行業呈現出韌性強、潛力足的特徵。在疫情和國內外復雜經濟環境挑戰下,以其獨有的競爭優勢,率先實現需求快速恢復,凈利潤高速增長。

從科創板公司來看,存貨周轉率甚至比去年有所提升,說明庫存消化較好。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科創板公司產品契合市場需求,具有市場潛力和競爭力,與部分傳統行業需求疲弱、恢復緩慢的現狀形成鮮明對照。

研發投入持續增強 疫情催生新需求

綜合來看,研發投入持續增強、疫情催生新需求等原因都是新經濟、高 科技 行業業績表現優異的原因。

從科創板和創業板來看,一個顯著的特徵是企業研發投入增長明顯。研發投入增強,進而通過 科技 成果轉化帶來更高收益,成為支撐相關板塊企業業績快速增長的一個原因。

上半年,創業板公司研發費用合計近350億元,同比增長7.01%。科創板公司共計投入研發金額129億元;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的平均值為18.53%,比去年全年提高6個百分點。

從具體公司來看,寧德時代上半年研發費用高達12.98億元,邁瑞醫療、藍思 科技 、欣旺達、深信服、匯川技術等公司的研發費用金額也達到5億元以上。

這些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的企業,大多也獲得了良好的業績回報。以「超額完成了上半年經營目標」的藍思 科技 為例,上半年,其實現營業收入155.6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7.0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9.1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22.42%。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環境,我國部分高端製造企業已具備較強的「補位」能力。

今年年初,在疫情影響下海外多個國家呼吸機短缺,全球對呼吸機的需求激增。「我們從年初二就開始加班,源源不斷為抗疫提供呼吸機、監護儀等產品。」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西廷說。

而在生物醫葯領域,隨著國內疫苗產能投資和高標准實驗室投資需求的上升,生物制葯業務板塊景氣度明顯上升。受益於疫情防控和醫療需求增加帶動,檢測試劑公司聖湘生物、碩世生物、東方生物等盈利增速較高,均超9倍。

國產替代進程加快 資本市場改革助力

部分高技術製造業上市公司凈利潤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國產替代,半導體行業上市公司就屬於此類。中證金融研究院公司金融部副研究員孫即說:「上半年,半導體行業上市公司受益於稅收、資金等多維度國產替代政策支持,凈利潤同比增長80%。」

新經濟、高 科技 行業快速增長的背後,資本市場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去年以來,我國資本市場改革全面加快,科創板、創業板先後試點注冊制,並不斷完善其他基礎制度改革,提升了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

以再融資新規為例,2020年2月,證監會優化完善再融資新規,6月,創業板再融資機制進一步再優化。上半年深市上市公司的資本運作熱度即明顯攀升,共有375家公司披露再融資方案,金額合計超4800億元,其中創業板公司達210家,方案金額合計近2300億元。

「一個企業特別是一個高 科技 企業的發展壯大,需要資本市場提供持續的催化劑和養分。」國泰君安董事長賀青表示。

近年來,在我國創新驅動戰略推動下,從宏觀政策到行業政策,再到地方政策,都為新經濟、高 科技 行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發展環境。

在政策和市場的推動下,專家預計下半年新經濟、高 科技 行業有望延續快速增長態勢,為我國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不斷增添動力。

④ 湖南上市公司超八成盈利 聖湘生物凈利暴增147倍

本報記者 何文英

雖然上半年受疫情影響,上市公司復工復產普遍延遲,但對於吃得苦、「霸得蠻」的湖南人來說,這都不算個事兒。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114家湖南上市公司(不含千山退)合計實現總營業收入約3133億元,實現凈利潤235億元。有92家湖南上市公司實現盈利,佔比80.7%;五成公司營收同比增長,超六成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其中,中聯重科上半年凈賺40億元,盈利能力位居湖南上市公司榜首。

透鏡公司研究創始人況玉清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疫情影響下,湖南上市公司上半年能交出這樣一份期中成績單,表現相當不錯。像中聯重科、藍思 科技 這類頭部企業增長迅猛,可見湖南製造業的頭部企業還是很強的。」

5家湘企營收躋身百億元

今年上半年,湖南省GDP為19026.4億元,114隻湘股的營業收入共計3133億元,佔全省GDP的16.47%。同時,A股上市的湖南企業的經營規模也呈增長態勢,114家上市湘企業的營收平均值約2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

上半年營收超過百億元的湖南上市公司共有5家,分別是華菱鋼鐵、多喜愛、中聯重科、藍思 科技 和步步高,其中有3家分布在製造業。

多喜愛的上榜,得益於重組蛻變。多喜愛主營家紡產品,在2019年被浙建集團借殼重組後,主營業務由家紡產品的生產銷售變成建築施工、基礎設施投資運營等,今年上半年以371億元的營收規模排名湖南上市公司營收榜的第二位。

中聯重科則受益於「兩新一重」建設,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88億元,同比增長29.49%。公司董秘楊篤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上半年公司持續完善業務端對端管理模式,管理效能穩步提升,市場競爭優勢增強,新興產業空間持續打開,實現了高質量、可持續的業績增長。

藍思 科技 一直被視為消費電子護窗玻璃行業的風向標。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6億元,同比增長37.05%。藍思 科技 董秘鍾臻卓對《證券日報》記者解釋稱:「上半年,公司及時可靠地保障了下遊客戶的交付需求,進一步贏得客戶的信任與支持,擴大了公司在全球優質細分產品領域的市場佔有率。此外,公司在消費電子垂直領域加強整合,多點開花,從而成功穿越了傳統淡季。」

科創板「新兵」成「黑馬」

上半年,114家湖南上市公司合計盈利235億元。其中,有92家公司上半年盈利,共賺了約266億元;另外22家合計虧損約31億元。

中聯重科上半年實現凈利潤40億元,摘得湖南上市公司盈利榜桂冠。華菱鋼鐵、長沙銀行、五礦資本、藍思 科技 、聖湘生物、芒果超媒、愛爾眼科、方正證券、中南傳媒分列湖南上市公司盈利榜的第二至第十位。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的榜單中,除了往年經常上榜的金融業、製造業、醫療業的「優等生」外,還殺出了一匹科創板「黑馬」聖湘生物。資料顯示,聖湘生物是一家以自主創新基因技術為核心,集診斷試劑和儀器的研發、生產、銷售以及第三方醫學檢驗服務於一體的體外診斷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公司於今年8月28日正式登陸科創板。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聖湘生物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迅速供往疫情防控一線。在產品快速鋪開的貢獻下,聖湘生物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2億元,同比大增147倍。

聖湘生物董秘彭鑄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除了新冠檢測試劑貢獻的業績外,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儀器裝機量是過去三年的近2倍,為公司試劑業務的持續發展帶來較大增量空間。此外,公司國際化步伐大幅提速,上半年境外銷售佔比由去年的5.05%一躍增至45.12%,國際銷售渠道中50%以上為國外政府官方相關渠道,公司產品目前已服務於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疫情防控一線,國際化將成為公司業績持續增厚的新主線。」

不過,也有部分湖南上市公司受疫情影響較大,上半年業績出現虧損。其中,*ST金貴是虧損大戶,半年虧損13億元。此外,佳沃股份、*ST湘電、華銀電力、開元股份等7家公司的虧損額也超過1億元。

⑤ 宋清輝:基本面仍是選股的重要思路 投資者要遠離績差股


61隻「2020級」新股業績預降 西域 旅遊 存「ST」風險

於2020年在A股上市的396隻新股中,有196股「劇透」了2020年全年的經營情況。據Wind統計,以預告凈利潤下限為統計口徑(以下統稱為「凈利潤」,均指預告凈利潤下限指標),196隻「2020級」新股中,有178股預計2020年凈利潤實現盈利。但從凈利潤增幅上看,有61股預計業績下降。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西域 旅遊 (300859)2020年業績預告觸發退市新規的相關規定,西域 旅遊 存被「ST」的風險。

18股2020年凈利潤預虧

經Wind數據統計,整體來看,196隻「2020級」新股中,有178股預計2020年實現的凈利潤處於盈利狀態。單從盈利數額來看,有109股預計2020年實現的凈利潤超億元,其中天合光能、石頭 科技 、聖湘生物、穩健醫療等8股預計實現的凈利潤超10億元。

相比之下,君實生物、神州細胞等18隻「2020級」新股則預計2020年凈利潤出現虧損,其中君實生物2020年預虧16.44億元,系目前預虧數額最高的「2020級」新股。

雖說大部分企業預計2020年凈利潤實現盈利,但在凈利潤增長幅度上差距較大。據Wind數據統計,從預告凈利潤同比增長下限來看,196隻「2020級」新股中,有134股預計凈利潤處於同比增長水平,增長幅度最大的是聖湘生物。數據顯示,聖湘生物預計2020年實現的凈利潤約為25.56億元,預告凈利潤增超63倍。仕佳光子、東方生物預告2020年凈利潤同比增長超10倍。

另外,北京商報記者經Wind數據統計,196隻「2020級」新股中,還有61股預計2020年實現的凈利潤出現同比下降的情形,其中成都先導、東岳硅材、浩洋股份、派瑞股份等19股預計2020年的凈利潤同比下降幅度超50%。

預計2020年凈利潤出現同比下降的61隻「2020級」新股中,有11股為預虧股。前述11股中,降幅最大的是優刻得。優刻得於2020年1月20日上市,該股預計2020年實現的凈利潤約為-3.6億元,預告凈利潤降幅為1798.87%。

資深投融資專家許小恆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上市首年業績就「變臉」受到多重因素影響,不少企業業績下滑是受到疫情的沖擊。

西域 旅遊 面臨退市風險警示

上述預計2020年凈利潤虧損的18隻「2020級」新股中,西域 旅遊 面臨退市風險警示。

據西域 旅遊 披露的2020年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2020年實現的營業收入為4900萬-5080萬元,對應實現的凈利潤為虧損4300萬-5500萬元。對於業績預虧的原因,西域 旅遊 表示,「2020年年初全國各地暴發了新冠疫情,對整個 旅遊 行業造成嚴重沖擊,上半年國內跨省組團游受限。新疆地區在 旅遊 旺季期間又突發疫情,景區關閉停業,影響尤為嚴重,直到9月初景區恢復開放,按照疫情防控嚴控要求,有序開放、控制遊客流量,且在10月下旬新疆喀什疏附縣亦發生局部疫情。綜上,由於受疫情多次反復疊加影響,導致公司業績虧損」。

據了解,西域 旅遊 於2020年8月6日上市,系創業板存量企業中最後一隻上市的新股。西域 旅遊 主營業務為 旅遊 資源的開發經營,通過對景區景點的開發,為遊客提供 旅遊 服務,公司經營區域有世界自然遺產地、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天山天池景區和3A級五彩灣溫泉景區。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上市之前,西域 旅遊 的業績保持增長態勢。數據顯示,2017-2019年西域 旅遊 的凈利潤分別約為4509.23萬元、5098.96萬元、7355.04萬元。但自上市以來,尤其是疫情的沖擊下, 西域 旅遊 業績大「變臉」。

由於2020年預告業績觸發ST標准,西域 旅遊 很可能成為A股史上最快被「ST」的個股。

西域 旅遊 在公告談到,若公司2020年年度經審計後的凈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2020年12月修訂)》的規定,公司A股股票將在2020年年度報告披露後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針對公司目前業務水平恢復情況,北京商報記者致電西域 旅遊 董秘辦公室進行采訪,相關人士表示,「現在也不好說,一切還是以公告為准」。在談及疫情是否給公司持續盈利能力帶來實質性影響時,西域 旅遊 董秘辦公室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還是按照未來疫情的情況進行判斷,如果業務恢復的好,且達到相關指標就會撤銷「ST」。

埃夫特等9股股價「腰斬」

據Wind數據統計,自上市首日截至2月3日收盤,61隻「2020級」業績預降的個股中,有47股區間股價出現不同程度下跌。

具體來看,「2020級」新股中,上市首日至2月3日收盤,金富 科技 、耐普礦機、協和電子、東亞葯業等41股股價區間跌幅超10%,佔61隻業績預降股的比例約67.21%;同興環保、君實生物、寶明 科技 等25股股價跌幅超三成。

相比之下,時空 科技 、國安達、復旦張江等9股股價表現更不盡如人意,股價「腰斬」,埃夫特算是61股中的最「熊」股。據Wind數據顯示,上市首日至2月3日收盤,埃夫特股價累計下跌68.56%。

埃夫特於2020年7月15日在科創板上市,屬於智能製造裝備行業,主營業務為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整機、系統集成的研發、生產、銷售。數據顯示,埃夫特預計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約10.8億元至12.1億元,同比下降4.56%至14.81%;預計實現的歸屬凈利潤-1.9億元至-1.6億元,虧損同比增加274.86%到345.14%。

三生國健股價跌幅在埃夫特之後。數據顯示,上市首日至2月3日, 三生國健股價累計跌幅為65.8%。三生國健於2020年7月22日上市,主要從事抗體葯物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業務,其主營業務收入主要來自於核心產品益賽普的銷售。上市之後,三生國健業績就大「變臉」,預計2020年業績巨虧逾1.9億元。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對於投資者來說,基本面仍是選股的重要思路,要遠離績差股。原標題:61隻「2020級」新股業績預降 西域 旅遊 存「ST」風險

北京商報記者 劉鳳茹

⑥ 核酸檢測行業越來越卷

5月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電視電話會議,正式要求提升監測預警靈敏性,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鍾核酸「采樣圈」,拓寬監測范圍和渠道。其中,截至5月5日,上海按照「固定采樣點+便民采樣點+流動采樣點」相結合方式,已在全市布局設置常態化核酸采樣點9021個,其中4500多個核酸采樣點已經布設完成開放;杭州也宣布將設立10000個免費核酸采樣點,全市日均配置采樣人員達到8000人以上。此外,其他城市,包括北京、深圳也在積極建立采樣點。

這對核酸檢測企業而言,是一大利好。

常態化核酸催生多家新企業

據天眼查資料顯示,北京朝安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朝安」),成立於2022年4月26日,注冊資本1000萬元;經營范圍包括許可項目:檢驗檢測服務、醫療服務、第三類醫療器械租賃、第三類醫療器械經營、中葯飲片代煎服務、葯品生產、葯品批發、葯品委託生產、葯品進出口、葯品零售等。

這家剛剛成立不足二十天的新冠檢測公司僅僅只有2名股東,3位高管,其中大股東徐野持股90%,同時兼職執行董事和經理;二股東李景財持股10%,兼任公司監事;剩下的一位便是財務負責人王斯微。資料顯示,這3個人均只任職1家企業,便是北京朝安。

從行業看,新冠核酸檢測產業分為上中下游,上游主要是擴增酶、引物、探針等;中游包括核酸檢測試劑盒、PCR擴增儀器、采樣工作站等;下游主要提供采樣和檢測的醫療以及ICL實驗室機構。新冠檢測的直接業務主體便是這些下游檢測實驗室,由於新冠高傳染性,這種實驗室一般也需要相關資質(P2級別),通常是牌照準入。據悉,像北京朝安這類企業還需要經過前置審批,該審批承諾辦結時間為20個工作日。

而根據微博某網友曬出的核酸檢測圖片,該企業最早在5月6日便已參與北京核酸檢測工作,這意味著北京朝安用了不到6個工作日就拿到了前置審批。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近2400家醫學檢驗機構中,有近40%的醫學檢驗機構成立於3年內。

另外,在這些檢測企業中,還包括之江生物、聖湘生物、金域醫學、明德生物、萬孚生物、達安基因、華大基因、東方生物、邁克生物等一大批檢測龍頭。其中,之江生物、聖湘生物、捷諾生物、伯傑醫療、達安基因和華大基因早在2020年武漢疫情爆發初期,就已先後獲得了新冠病毒檢測產品上市資質。並且,聖湘生物、之江生物分別於2020年8月28日、2021年1月18日先後掛牌科創板。

盈利幾何?

東吳證券研究所宏觀團隊公眾號「川閱全球宏觀」的最新研報估算,如果未來中國所有的一線和二線城市(2021年人口為5.05億)都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則每個月常態化核酸的費用上限為1212億元,約合1.45萬億元/年,而這些開支一般是財政資金和醫保基金共同負擔。新冠檢測業務的吸金能力從中便可管中窺豹,試問如此的香餑餑誰能放棄?

那麼,競爭者如此多,這些檢測企業到底盈利幾何?以之江生物為例,受核酸檢測業務拉動,2020年該公司扣非凈利潤達到了9.27億元,同比增長1993.02%,總市值一度達到140億元。不過,其2021年業績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20.19億元,幾乎與2020年持平,但凈利潤卻大幅下滑,實現凈利潤7.59億元,同比下滑18.61%。報告指出,新冠病毒檢測試劑集采,是導致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

2020年處於高光時刻的聖湘生物,其業績在2021年也進入疲態。數據顯示,公司2021年全年營業收入為45.15億元,同比下降5.22%,歸母凈利潤為22.43億元,同比下降14.29%。

以萬孚生物為例,其今年第一季度營收26.25億元,同比增長276.87%;凈利潤為9.04億元,同比增長481.32%;扣非凈利潤8.99億元,同比增長535.50%,僅一季度就賺足了去年全年的量。

再看東方生物,2021年,東方生物全年實現營收101.69億元,同比增長211.43%;歸母凈利潤49.2億元,同比增長193.33%。這樣的好業績在一季度依然持續著,東方生物一季度營業收入47.46億元,同比增長112.28%,歸母凈利潤20.67億元,同比增長74.20%。

業內人士分析稱,隨著醫改和分級診療持續推動,第三方醫學獨立中心會日趨強大起來。數據顯示,中國四大ICL(獨立醫學檢測實驗室)巨頭分別是:金域醫學、迪安、艾迪康、達安基因,它們的市場份額已經接近六成,寡頭競爭格局初顯。為了爭奪市場份額,這四大機構可能會爭取更多檢測量,價格戰火拚在所難免,而新成立的小型ICL很難分一杯羹。

檢測機構擴張如此迅速,彷彿讓人聯想到2020年疫情初期的口罩之戰,熔噴布市場的過分擴張和產能過剩情景。

業內認為,擴張如此迅速,第三方檢測機構的安全性和合規程度已經觸及了紅線。以四大ICL龍頭企業為例,在資本市場上一路擴張的同時,這些企業的問題也暴露了出來。比如,艾迪康因檢測報告出具時間緩慢等問題屢被用戶在多個社交平台上投訴。金域醫學作為四大ICL服務商之一,2022年初在河南市場出現檢測准確性等丑聞。

如果核酸是門生意,那麼,如何在擴張規模求利潤的同時保證檢測質量?這一問題必須引起重視。第三方獨立醫學檢測機構的確是填補醫院以外防疫工作缺口的重要力量,但是,核酸檢測只是檢測手段,並不能治癒新冠,與疫苗這些預防工具而言,核酸檢測行業的無序擴張必須要嚴加管控。

⑦ 科創板一周動態:首批4隻科創50ETF即將開售

本周,新加坡國有投資公司淡馬錫(Temasek)發布2020財年成績單,表示在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財政年裡,淡馬錫投資組合凈值為3060億新元(約合1.53萬億人民幣),在中國的投資組合比例上升至29%,超過新加坡(24%)。據悉,這是該投資巨頭對中國持倉首次超過對新加坡本土市場的投資。

而在國內最具資本熱度的上交所科創板,本周又有哪些動態呢?以下為詳細介紹:


01

首批4隻科創50ETF正式獲證監會批文

9月11日,首批跟蹤科創50指數的ETF產品正式獲得證監會批文,它們分別是華夏科創50ETF、易方達科創板50ETF、華泰柏瑞科創50ETF、工銀瑞信科創50ETF,其發售日期預計在本月18日或22日。從產品託管人看,華夏基金旗下科創50ETF在招商銀行託管,易方達基金旗下產品在工商銀行託管,工銀瑞信、華泰柏瑞旗下科創50ETF則分別選擇在農行、建行託管。

據了解,科創50指數以2019年12月31日為基日,以1000點為基點。截至9月11日,該指數運行9個多月以來,漲幅達32.32%,賺錢效應超過了同期滬深300、中證500漲幅,在主流指數中表現優異。

02

華納大葯廠:正面回復「左奧硝唑片」專利糾紛

9月7日,華納大葯廠提交了關於科創板審核問詢函的回復,其中就關於發行人股權結構、董監高等基本情況、核心技術、研發能力等問題進行正面回答。

對於上述專利糾紛,華納大葯廠方面表示:公司僅在2019年度開始生產並銷售左奧硝唑片產品,銷售收入為63.15萬元。由於糾紛案件所涉及的訴訟金額較小,不會對公司的持續經營產生重大影響。

華納大葯廠核心產品銷售收入

03

科前生物:確定申購價11.69元/股

9月11日,科前生物正式啟動科創板IPO申購。該公司的發行總數約10500萬股,網上發行約為1600萬股,發行市盈率26.23倍,申購價格為11.69元/股,單一賬戶申購上限1.6萬股。

科前生物是一家專注於獸用生物製品研發、生產、銷售及動物防疫技術服務的生物醫葯企業,主要產品是豬用疫苗和禽用疫苗。本次科創板IPO,科前生物擬募資17.47億元,用於動物生物製品產業化建設等7個項目。預計將在本月下旬在科創板正式敲鍾上市。


據招股書披露,2020年上半年科前生物實現營收3.55億元,較上年同期上漲23.86%;凈利潤為1.83億元,較上年同期上漲18.14%。

04

創爾生物:答復關於「醫葯製造業」行業定位的質疑

9月11日,創爾生物提交了關於科創板首輪問詢後的意見回復,其中就發行人曾在新三板掛牌上市的基本情況、核心技術、行業定位和財務數據等問題進行答疑。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關於創爾生物就行業定位」醫葯製造業「質疑的進行的答復,稱公司主要產品膠原貼敷料、膠原蛋白海綿、生物護膚品的核心材料為活性膠原,其中膠原貼敷料主要用於皮膚過敏、激光、光子術後創面修復輔助治療,膠原蛋白海綿主要用於皮膚出血創面的止血以及開放性損傷創面的修復,生物護膚品主要用於皮膚屏障護理、提升肌膚愈活能力等,所處行業屬於「C27醫葯製造業」大類下的「C277衛生材料及醫葯用品製造」類。

創爾生物主營收入財務數據

05

康眾醫療:回復關於「技術先導優勢未能有效轉化為市場先發優勢」問題

9月11日,康眾醫療提交關於審核中心上市意見落實函的回復、並同時提交科創板上會稿。其間就「康眾醫療在醫療類平板探測器中全面使用碘化銫直接生長技術先導優勢未能有效轉化為市場先發優勢」問題進行答疑。

其回復稱:「康眾醫療業務增長落後於國內主要競爭對手是因為目前國內市場尚以硫氧化釓技術路線為主,再加上產品成本和售價相對較高、正式推向市場的時間較晚,從而導致其技術的先導優勢未能有效轉化為市場先發優勢。未來尚需進一步提升銷售能力。 」

其他快訊

9月7日,亞輝龍生物提交科創板上市注冊申請。這是一家繼安必平、賽科希德、聖湘生物後,又一即將在科創板上市的IVD公司。此次IPO擬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4100萬股,募集資金達7.33萬元。

9月8日,惠泰醫療通過上市委會議。這是一家以完整冠脈通路和電生理醫療器械為主導,外周血管和神經介入醫療器械為重點發展方向的醫療器械公司。該公司科創板IPO擬公開發行股票的數量不超過1667萬股,募資8.4萬元。

9月9日,阿拉丁生化科創板上市注冊生效。這是一家科研試劑製造商,業務涵蓋高端化學、生命科學、分析色譜及材料科學四大領域,同時配套少量實驗耗材。此次IPO擬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2523.34萬股,募集資金達4.33萬元。

⑧ 抓緊完善配套規則 穩步推進全市場注冊制改革

多名全國兩會代表委員日前表示,注冊制改革是資本市場改革「牛鼻子」工程,經過科創板、創業板試點後,穩步推進全市場注冊制改革是「十四五」時期資本市場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他們建議,做好注冊制試點總結評估和改進優化,強化市場主體責任,抓緊完善相關配套規則,盡快實現全市場實行注冊制。
改革穩步推進 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升
「注冊制增加了A股市場的股票供給,監管部門也在強調退市機制的完善,有進有出,讓整個資本市場更加健康地流動起來。」全國政協委員、中信集團總經理奚國華表示,注冊制改革穩步推進,保持了制度的連續性,穩定了市場各方預期,進一步提升了股權融資市場化水平。
奚國華建議,監管機構應堅持「建制度、不幹預、零容忍」的市場化監管思路,加快推行全市場注冊制。
全面實行注冊制已是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確定方向。全國政協委員、東方財富董事長其實認為,全面實行注冊制將是「十四五」時期資本市場服務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切入點,有助於更高質量的創新、更高質量的供給,以及更高質量引進外資和我國券商更高水平地走出去。
上交所數據顯示,2020年科創板新增上市公司145家,募集資金2226.22億元,科創板融資額超過主板。深交所數據顯示,2020年8月24日創業板注冊制首批企業上市以來,市場總體平穩,主要制度規則和技術系統運行順暢。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創業板改革並試點注冊制等措施落地,極大地豐富了科技企業、創新創業企業融資渠道,推動資本市場在促進科技企業做優做強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以信息披露為核心 真正還權於市場
「應當看到,注冊制試點時間不長,有關制度安排尚未經歷市場周期和監管閉環的檢驗,有的新制度、新辦法仍需磨合優化,實踐一段時間後需要對注冊制試點進行評估和改進,總結推廣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為全面推進注冊制改革創造條件。」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原主席肖鋼表示,注冊制改革關鍵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要堅持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真正還權於市場,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證監會原主席尚福林認為,真實披露信息,投資者才有可能根據發行人的真實情況和自身的風險偏好做出價值判斷和投資選擇,才能有效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保證發行人信息披露真實性,是注冊制改革的關鍵環節,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尚福林說,一是發行人是信息披露第一責任人,要提高信息披露的針對性、有效性、可讀性。二是要壓實中介機構核查驗證和專業把關責任。三是要培育合格投資者,使其能夠自主判斷投資價值,做出投資決策。四是交易所和監管部門要做好審核注冊,把住入口關。同時,要通過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規則並嚴格執行,以保證信息披露的真實性,真正做到「不做假賬」。依法依規對信息造假等失信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嚴加懲處,不斷夯實信用基礎,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張國俊表示,注冊制有更嚴格的事中事後監管措施,處罰力度也更為嚴格。資本市場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中介機構必須對審計項目從嚴把關。
全國人大代表、天衡會計師事務所首席合夥人余瑞玉認為,要強化中介機構「把關人」角色,對中介機構故意和過失情形下分別應承擔的責任進行相應區分。
完善配套制度 優化市場生態
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認為,推進注冊制改革還需進一步完善配套制度,優化資本市場生態。
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表示,「十四五」期間著力推進注冊制改革,需增強對企業上市的包容性和支持力度,持續帶動發行承銷、交易、持續監管、投資者保護等各環節關鍵制度創新。以市場化定價制度吸引更多優質公司上市,進一步優化資本市場發行生態,加快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聖湘生物董事長戴立忠建議,科創板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進一步強化科技屬性,支持更多硬科技企業上市。進一步完善發行定價機制與監督機制,營造更為良好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環境。
為穩步推進注冊制改革,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全國人大代表、深圳證券交易所理事長王建軍表示,有必要深化落實民事賠償責任優先原則,構建與注冊制改革相適應的證券罰沒款賠先罰後機制。
針對落實「零容忍」方針,肖鋼表示,從過往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的經驗看,對案件的查處要加強對大股東、實際控制人、董監高等「關鍵少數」違法責任追究力度,加大對有關中介機構違法責任的處罰,要有立體式追責機制,把行政處罰、市場禁入、重大違法強制退市以及民事賠償、刑事追責等手段結合起來,形成對違法行為「零容忍」的全方位體系。

⑨ 第一家公開宣布申請科創板上的醫葯公司已誕生 權威解讀來了

第一家公開宣布申請科創板上市的醫葯公司誕生了。

3月8日晚間,港股生物醫葯公司復旦張江(1349.HK)發布公告稱,擬申請在科創板發行不超過1.2億股股票,每股面值0.1元。

復旦張江是H股的「老兵」了。早在2002年8月,復旦張江就已在香港創業板上市,2013年12月轉入香港主板。2018年,該公司的營收規模為7.4億元,凈利潤1.3億元。截至3月8日收盤,公司市值54.64億港元。

如今復旦張江又計劃分拆在香港主板和科創板兩地上市。公告顯示,復旦張江在A股發行完成後,在科創板發行的股本約占總股本的11.5%,總股本中還包括55.9%現有內資股和32.6%的H股。

自2018年11月5日,設立科創板的計劃被公布,整個生物醫葯板塊都躁動起來。光大證券認為,科創板拓寬了創新型醫葯企業融資渠道,未來生物醫葯板塊也可能成為科創板的主力板塊。支撐該論點的論據是,納斯達克生物醫葯板塊市值高達10050億美元(2019年3月5日),占納市市值8%權重,是最重要板塊之一。

當然,對於復旦張江來說,目前的核心任務是保證其發行A股計劃,能在股東大會上通過,且最終獲得證監會和上交所的批准。至於「是不是第一家,不是我們關心的問題」,復旦張江副總裁、執行董事蘇勇對《中國企業家》說。

爭搶頭啖湯

作為近期資本市場熱點,科創板於3月2日凌晨正式開閘。中國證監會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實施了《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相關業務規則和配套指引》。這意味著,企業的IPO申請受理即將啟動。

科創板上市條件包括:發行後股本總額不低於人民幣3000萬元;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到公司股份總數的25%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人民幣4億元的,公開發行股份的比例為10%以上等。

在市值和財務指標上,科創企業想要登陸科創板滿足五項標准中的一項即可。其中,對於暫未產生營收的公司的要求是: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這里還專門提到:醫葯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准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並滿足相應條件。

「這條規則大大放寬了醫葯行業的上市門檻,也比較符合這個行業的特點。」新經濟投行易凱資本負責醫葯業務的副總裁張驍告訴《中國企業家》。

醫葯行業尤其是創新葯研發企業,研發周期長、投入大,在一款新葯上市之前,幾乎沒有收入來源。業內對於一款新葯從研發到上市,有一組公認的數據:平均花費10年時間和26億美元,成功率不足7%,至少100個科學家參與。

早在科創板開閘前幾日,在「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新聞發布會上,上交所理事長黃紅元就透露,交易所做了很多摸底了解工作,初步判斷生物醫葯、高端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的企業相對較多。「這些企業總體研發投入較大,發展潛力較大。」

張驍表示,易凱資本服務的醫葯公司中,有不少符合科創板要求的,如澤生 科技 、長風葯業、長江脈等。弘暉資本管理合夥人王暉也向《中國企業家》透露,弘暉資本投資的聖湘生物等企業在積極准備科創板。

「復旦張江能不能成為第一家在科創板上市的醫葯公司,還不好說。實際上,也有很多中介機構早已進場的醫葯公司,可以針對新公布的審核規則進行材料准備」,腫瘤診療一體化平台公司思路迪的CFO徐萌告訴《中國企業家》,該公司也在評估旗下業務板塊在科創板上市的可能。

「醫葯行業對科創板的熱情挺高。尤其一些年輕創業者,有技術、有干勁,如果科創板通過 社會 資金再扶他們一把,相當於給了他們一個創業成功的渠道」,孫飄揚說。

科創板「好風」一來,是不是只要搭上醫葯的邊,企業就能「憑借力」,「上青雲」呢?

華泰證券研報指出,醫葯公司一般在研產品較多,而新葯研發存在一定風險,因此企業核心產品可能存在研發進度不達預期風險;此外,還存在企業核心產品銷售不達預期風險,公司已上市的核心產品可能面臨市場競爭加劇、推廣進程較慢等風險,從而影響核心產品銷售,最終影響公司業績。

張驍也認為,國家包括科創板可能還是會考慮上述風險,以及對中小股民、散戶的影響,從而在現有標准上有所提升。

「不會像它說的『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准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就OK了。與之對應的較大概率是,某種葯品能獲批或上市風險非常小,才有可能批准(該公司)上市。」張驍表示。

醫葯股爭奪戰

科創板對未盈利的醫葯企業上市「開了綠燈」。實際上,對於這部分企業來說,實現在中國上市還有其他選擇,即香港聯交所主板。

2018年4月,香港聯交所號稱「24年最大改革」落地,包括允許未盈利的生物 科技 公司上市。其上市規則提到,對於無收入生物 科技 公司,預期市值不少於15億港元,從事核心產品研發至少12個月、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已經通過概念階段,進入第二期或第三期臨床試驗等。

上述多名醫葯行業人士向《中國企業家》評論,科創板對醫葯行業的上市規則,與香港聯交所給醫葯行業的上市規則差不太多,「應該是前者參考了後者」。

目前,尚未盈利就在港交所上市的醫葯公司有6家,包括歌禮制葯、百濟神州、華領醫葯、信達生物、君實葯業、基石葯業。另外,還有盟科醫葯、方達醫葯、Steath、AOBiome、康希諾、維亞生物、亞盛葯業、邁博葯業等至少10家醫葯企業排隊上港股。

未盈利生物 科技 公司港股上市情況。制圖:李秀芝

盡管香港主板有先發優勢,但科創板看起來對醫葯行業仍更有吸引力。王暉表示,科創板是中國國家戰略方針的一部分,香港主板的高度與之不同。

關於為何要登陸科創板,復旦張江稱,董事認為,A股發行將有利於提升形象、擴充融資管道。且相較於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主板而言,科創板上市更能體現創新及研發能力。

復旦張江沒有言明的是,A股和H股之間的估值鴻溝,這是兩地上市公司、投資人,甚至交易所早已認清的現實。

在2018年9月的一場香港交易所與生物醫葯創新公司閉門座談會上,身為港交所行政總裁的李小加也坦陳,「香港市場的資金的量、估值的高度遠不及內地的A股市場」。

這意味著,那些符合上述要求,原本為了去香港主板上市而搭建紅籌架構的公司,如果想轉到內地的科創板上市,並不需要花大代價拆紅籌。

針對生物醫葯企業,兩地交易所之間或有一場「爭奪戰」。

徐萌透露,已經有一些擬在香港上市的生物醫葯公司決定轉向科創板了。在目前的形式下,香港交易所的確需要考慮形成一些對醫葯企業更有吸引力的策略,但目前還沒具體的方案出台。

本文源自中國企業家雜志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閱讀全文

與聖湘生物正式登陸科創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漲停之後還能賣出嗎 瀏覽:400
科創板北京君正 瀏覽:481
股指期貨炒 瀏覽:100
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上市公司一覽表 瀏覽:638
民生證券科創板知識測評的答案 瀏覽:44
3家企業過會創業板 瀏覽:479
炒股虧了2萬塊想不開 瀏覽:560
三隻松鼠能漲停幾天 瀏覽:908
方正證券科創板開戶題目 瀏覽:291
上市公司開董事會需要公告嘛 瀏覽:653
艾媒咨詢是上市公司嗎 瀏覽:844
多個股票證券戶如何申購新股 瀏覽:401
藍帆醫療科創板 瀏覽:181
大業股份一字漲停 瀏覽:202
上市公司發行股票比例 瀏覽:398
喜用神火不能炒股票嗎 瀏覽:796
新三板申報的實質性障礙 瀏覽:888
拉漲停資金越大越好 瀏覽:882
上市公司借款會不會影響凈利潤 瀏覽:236
為什麼炒股割韭菜 瀏覽: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