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三板定向增發怎麼退出
隨著新三板利好政策不斷推出,新三板的交易量、企業數量、融資規模不斷壯大,新三板定增吸引了越來越多資本的關注。隨著新三板定增市場的火爆,如此龐大的資金如何退出也成了需要思考的問題。目前,新三板企業定向增發主要退出渠道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二級市場交易退出
通過二級市場交易退出的方式包括協議轉讓和做市,由於做市商能為新三板提供流動性,故相比協議轉讓來說流動性更好。兩者具體模式如下:
在做市制度下,券商要為企業做市,必須要獲取其一部分股權,而正是券商獲取做市籌碼這個過程即為機構提供了新的退出方式。做市商實際上類似於批發商,從做市公司處獲得庫存股,然後當投資者需要買賣股票時,投資者間不直接成交,而是通過做市商作為對手方,只要是在報價區間就有成交義務。同時,做市商通常能夠給企業帶來公允的市場價格,在定增股份退出時也較為接近市場價格。
協議轉讓即買賣雙方以協議約定的價格向系統申報,最終達成交易。全國股份轉讓系統在協議轉讓上接受意向申報、定價申報和成交確認申報,簡單概述為以下幾種方式:意向申報,不具備成交功能,通過股轉系統網站的投資者專區完成,只向市場發布,不參與撮合;定價申報,通俗些說就是投資者通過主辦券商向市場申報買單或賣單,在此報送中,無須填寫約定號,系統接收後自動分配約定號;成交確認申報,可以通俗理解為在市場上尋找買單或賣單,並對有意向的買單或賣單進行確認,正式買入或者是賣出,在向系統申報時,必須填寫有意向的買單或是賣單的約定號。
(二)並購退出
新三板市場覆蓋的企業及業務類型越來越豐富,為並購方,特別是相關上市公司提供了可選擇的標的范圍,同時經過新三板的要求,三板公司的管理規范及財務狀況也要好於其他普通企業,這就大大減少了並購成本。在去年6月27日,證監會發布的《非上市公眾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和《非上市公眾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更為新三板企業參與並購重組創造了軟環境。
如《收購辦法》明確,投資者自願選擇以要約方式收購公眾公司股份的,可以向被收購公司所有股東發出收購其所持有的全部股份的要約,也可以向被收購公司所有股東發出收購其所持有的部分股份的要約。同時,收購人可以採用現金、證券、現金與證券相結合等合法方式支付收購公眾公司的價款。
在2014年,新三板市場因並購重組而終止掛牌的企業就達到了53家。而在今年,僅在3月,新三板公司天翔昌運(430757)發布收購報告書,海文投資擬以現金認購公司發行的539萬股股份。交易完成後,海文投資將持有公司25.04%股份,此次收購將導致天翔昌運控制權發生變化,海文投資將成為天翔昌運的控股股東。2月初,中鈺資本也宣布以1.01元/股的價格認購新三板公司華欣遠達(430118)670萬股股份,收購完成後其持股比例達到67.08%,成為華欣遠達的控股股東。涉及到上市公司的,還有東江環保收購新三板企業新冠億碳,通鼎光電收購新三板企業瑞翼信息51%控股權,東方國信收購新三板企業屹通信息100%股份等案例。
(三)轉板退出
2014年10月,證監會《關於支持深圳資本市場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表示,將推動在創業板設立專門的層次,允許符合一定條件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和科技創新企業在新三板掛牌滿一年後到創業板發行上市。
截至目前,相繼有9家新三板掛牌公司成功轉板至主板或創業板,包括世紀瑞爾、北陸葯業、久其軟體、博暉創新、華宇軟體、佳訊飛鴻、東土科技、粵傳媒,他們通過IPO合計募集資金超過40億元人民幣。2014年1月23日,登陸創業板的安控股份成為了新三板歷史上第9家成功轉板的公司,也是新三板實現全國擴容後的首家通過IPO上市的掛牌公司。新三板企業轉板的成功,表面國務院文件提及的多層次市場有機聯系正在有效推進。
㈡ 姓氏"應"的由來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周武王姬發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後,將其第四子應叔被封於應(今河南平頂山新華區滍陽鎮),稱應侯,伯爵,建立了應國。
在應侯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封國名號為姓氏,稱應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應氏正宗。
第二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應樂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應樂史,亦稱應人、應師,就是在王族宮廷樂隊中執掌演奏應鼓,不包括編鍾、編磬等成套大型組樂。隸屬於春官府司管轄。在典籍《周禮·春官·小師》中記載:「擊應鼓。鼙也。」在典籍《周禮·春官·笙師應樂》中也記載:「應長六尺五寸,象柷,有椎連底,左右相擊,以應柷也。」 後泛稱小型打擊樂器的演奏樂師,這在典籍《樂書》中,對應樂史給予了更詳細的解釋:「猶鷹之應物,其獲也小,故小鼓小舂謂之應,所以應大也。小鼙曰應鼓。 」
在應樂史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應師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應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應門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應門史,就是專門職掌君王出入之門的官吏。西周時期,君王出入之門為正門,君王是「應天之命」而為人君,因稱天子,天子行走之門就是正門,因此稱應門,負責守衛、管理應門的官員就是應門史,隸屬於天官府司管轄。在史書中記載:「天子之門曰應門。」在《詩·大雅》中有「乃立應門」之語。
在應門史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應門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應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歷史上,有西域人、蒙古族冠漢姓為應氏者。詳實情況,仍需考證。
傳說大禹治水事,曾受應龍的幫助,其後人為紀念,自稱為應氏。
第五個淵源
河北涿鹿縣黃帝城遺址,傳說黃帝令應龍擒殺蚩尤於此地。
應龍氏部落以龍為圖騰
通過姓氏,我們知道自己的血脈傳承。由姓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民族。姓氏讓我們知道「我」是誰,從哪裡來。應姓是古老的姓氏群體,源於我市,現有人口60餘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23%。按當今人口排序,在全國姓氏中居248位。應姓分布很廣,遍布全國及世界各地,尤以中國東南沿海居多。其中浙江、上海、福建、江西的應姓人口佔全國應姓人口的50%以上。
應姓起源與古代圖騰崇拜有關
「圖騰」是印第安語「親屬」的意思。遠古圖騰帶給我們太多遐想,而古老的應姓就源起於這種神話與現實的交匯。如果不是走進位於我國北方廣袤的遼河流域,目睹遼西早白堊世義縣組含胚胎的翼龍革質蛋化石,就不會想到千萬年前龍出遼河和一個遠古氏族部落對「龍」的精神崇拜;如果不是走進內蒙古老哈河流域赤峰紅山文化遺址,看到5000年前玉雕龍和夏家店下層文化墓地出土的彩繪夔龍紋陶瓿,就不會想到3000多年前商、周時代青銅器花紋的前身出自這里和人類早期的播遷及遠古文明的融合;如果不是站在華山腳下品味廟底溝文化遺址帶有玫瑰圖案的彩陶,就不能真正解讀「華山玫瑰燕山龍」,解讀5000年前北方古文化與中原古文化交匯以及華夏民族起源的真正含義。
翻閱《史記·五帝本紀》,最初讓人們對龍的概念有所認識的便是應龍。《辭源》對應龍的解釋是:「有翼的龍。龍五千年為角龍,又千年為應龍。」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遂殺蚩尤。」五帝時期,龍作為半神半人的形象趨於明朗,逐漸開始走出神話。這是人類氏族社會脫離原始部落開始邁向古代文明的標志。而這個故事發生及應龍的出現地正是五帝時期的燕山以北地區。遠古時期,應龍氏族就是一個生活在我國北方以翼龍為圖騰的部落。他們漁獵、繁衍、徙居於老哈河、大凌河、遼河、桑乾河及黃河、燕山以北的廣大地區,並把部落名稱「應」帶往不同的居住區域。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里諾爾湖草原上的應昌城遺址,桑乾河上游雁門關的山西朔州應縣,青海湖海心山上的應龍城遺址,傳說都曾是應龍氏部落的分支,他們徙居這里並融合當地其他部族,使這里有了象徵自己部落的名稱或地名,這便成為應姓以圖騰和地名起源的發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