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市場 > 科創板受理企業信心哪家強

科創板受理企業信心哪家強

發布時間:2023-06-11 10:08:59

❶ 進軍科創板融資120億,國內第三大晶圓代工廠崛起

(文/陳辰 編輯/尹哲)眾所周知,晶元製造主要簡單分為設計、製造和封裝三大環節。其中,晶元製造是國內半導體被「卡脖子」最重要的環節。

近年來,隨著產業發展及國際形勢變化,中芯國際一度成為「全村的希望」。因此,在一路「綠燈」下,中芯國際順利登上科創板,成為國內晶圓代工第一股。

如今,繼中芯國際之後,第三大晶圓代工企業——合肥晶合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晶合集成」)也擬進軍科創板,以實現多元化發展。

5月11日,晶合集成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書(申報稿)已獲上交所科創板受理,並於6月6日變更為「已問詢」狀態。

招股書顯示, 公司擬發行不超過5.02億股,募集資金120億元,預計全部投入位於合肥的12英寸晶圓製造二廠項目。

根據規劃, 募投項目將建設一條產能為4萬片/月的晶圓代工生產線,主要產品包括電源管理晶元(PMIC)、顯示驅動整合晶元(DDIC)、CMOS圖像感測晶元(CIS)。

圖源:晶合集成招股書,下同

自12英寸晶圓製造一廠投產以來,晶合集成主要從事顯示面板驅動晶元代工業務,產品廣泛應用於液晶面板領域,其中包括電腦、電視和智能手機等產品。

與此同時,隨著產能持續抬升以及工藝不斷精進,晶合集成的營業收入實現高速增長。

而在這背後, 晶合集成的經營發展也存在系列風險,其中包括產品結構較單一、客戶集中度極高、盈利能力不足,以及擴產項目能否達成預期業績等

因此,盡管自帶「國內第三大晶圓代工企業」光環,但晶合集成未來數年發展走勢如何,仍是一個尚難定論的未知數。而要實現多元化及技術突破,其還需攻堅克難、砥礪前行。

誕生與發跡「錯配」

近十年來,合肥新型顯示產業異軍突起,加劇了「有屏無芯」的矛盾。同時,電子信息企業快速集聚,更激起地方政府打造「IC之都」的雄心。

「大約在2013年左右,家電、平板顯示已經作為合肥的支柱產業,但在尋求轉型升級時都遇到了同一個問題——缺『芯』。」合肥市半導體行業協會理事長陳軍寧教授曾表示。

為了解決缺芯問題,合肥市邀請了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十幾名專家一起參與討論和論證,最終制定了合肥市第一份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規劃。

基於此,2015年,合肥建投與台灣力晶集團合作建設安徽省首家12英寸晶圓代工廠——晶合集成。

據部分媒體報道, 這一項目旨在解決京東方的面板驅動晶元供應問題。

晶合集成合肥12英寸晶圓代工廠

根據總體規劃,晶合集成將在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綜合保稅區內,建置四座12寸晶圓廠。其中一期投資128億元,製程工藝為150nm、110nm以及90nm。

至於力晶達成合作的重要原因,是其當時遭遇了產能過剩危機重創,便致力於從動態存儲晶元(DRAM)廠商轉型為晶元代工企業。

2017年10月,晶合集成的顯示面板驅動晶元(DDIC)生產線正式投產。這是安徽省第一座12寸晶圓代工廠,也是安徽省首個超百億級集成電路項目。

隨後,晶合集成的產能實現迅速爬升。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下稱「報告期內」), 公司產能分別為7.5萬片/年、18.2萬片/年和26.6萬片/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88.59%。

與此同時,其產品也迅速佔領市場。據央視報道稱,2020年佔全球出貨量20%的手機、14%的電視機和7%的筆記本電腦,採用的都是晶合集成的驅動晶元產品。

對於近五年實現快速發展的原因,晶合集成董事長蔡國智曾總結為,首先是「選對合作夥伴很重要」,以及公司對市場趨勢判斷正確、不間斷的投資和新冠疫情帶來的「紅利」。

但稍顯「遺憾」的是,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向境外客戶銷售收入分別為2.15億元、4.68億元和12.63億元,占當期總營收比例為98.59%、87.69%、83.51%。

其中,鑒於公司的台灣「背景」及相關資源,晶合集成的境外客戶中中國台灣地區客戶佔比頗高。

這也就是說,京東方並沒有大量采購晶合集成的面板驅動晶元。業內數據統計,我國驅動晶元仍以進口為主。2019年,京東方驅動晶元采購額為60億元,國產化率還不到5%,可見配套差距之大。

此外,晶合集成依賴境外市場同時,還存在客戶集中度極高的問題。

報告期內, 其源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占總營收比例均約九成。其中,2019年和2020年,公司過半總營收來自第一大客戶。 這顯然對公司的議價能力和穩定經營不利。

國資台資加持主控

誠然,如蔡國智所言,晶合集成的快速成長的確得益於「不間斷的投資」。

2015年5月12日,合肥市國資委發文同意合肥建投組建全資子公司晶合有限(晶合集成前身),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

成立之初,晶合有限僅有合肥建投一個股東。隨後,在國內半導體產業以及合肥電子信息產業迅速發展情況下,公司決定大搞建設。

2018年10月,晶合有限增資,合肥芯屏、力晶 科技 入股。具體股比上,合肥建投持股32.71%,合肥芯屏持股26.01%,力晶 科技 持股41.28%。

後來經過數次減資、增資,晶合有限於2020年11月正式整體變更設立為股份公司,即晶合集成。

截至招股書簽署日, 合肥建投直接持有發行人31.14%股份,並通過合肥芯屏控制晶合集成21.85%股份,合計佔有52.99%股份。而力晶 科技 的持股比例降至27.44%。

值得一提,合肥市國資委持有合肥建投100%的股權,因而為晶合集成的實際控制人。

那麼,多次出現且持股一度占優的力晶 科技 是什麼來頭?

資料顯示,力晶 科技 是一家1994年注冊在中國台灣的公司。經過業務重組,其於2019年將其晶圓代工業務轉讓至力積電,並持有力積電26.82%的股權,成為控股型公司。

得益於力晶 科技 的較強勢「助攻」,力積電的晶圓代工業務迅速實現位居世界前列。

調研機構預估,力積電2020年前三季度營收2.89億美元左右,位列全球十大晶元代工第7名,領先另一家台灣半導體企業——世界先進一個名次。

而除了力晶 科技 和合肥市國資委之外,晶合集成還曾於2020年9月引入中安智芯等12家外部投資者。

其中, 美的集團旗下的美的創新持有晶合集成5.85%股權。而持股0.12%的中金公司則是晶合集成此次IPO的保薦機構。

不過,證監會及滬深交易所今年初發布公告顯示,申報前12個月內產生的新股東將被認定為突擊入股,且上述新增股東應當承諾所持新增股份自取得之日起36個月內不得轉讓。

鑒於晶合集成的申報稿是於2021年5月11日被上交所受理,美的創新、海通創新等12家股東均屬於突擊入股 ,才搭上了晶合集成奔赴上市的列車。

對此,晶合集成解釋稱,股東入股是正常的商業行為,是對公司前景的長期看好。

「上述公司/企業已承諾取得晶合集成股份之日起36個月內不轉讓或者委託他人管理在本次發行上市前直接或間接持有的晶合集成股份,也不由晶合集成回購在本次發行上市前直接或間接持有的晶合集成股份。」

經營業績持續增長

背靠有半導體技術基因的力晶 科技 ,以及資金雄厚且自帶官方背書的合肥建投,晶合集成近年來在營收方面有較明顯增長。

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18億、5.34億和15.12億元人民幣,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63.55%。

其中,2020年,疫情刺激全球宅經濟、遠距經濟等需求大舉攀升,而半導體作為 科技 產品的基礎元件也自然受惠。因此,晶合集成的業績同比大增達183.1%。

美國調研咨詢機構Frost&Sullivan的統計顯示, 按照2020年的銷售額排名,晶合集成已成為中國大陸收入第三大的晶圓代工企業,僅次於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

值得注意,這一排名不包含在大陸設廠的外資控股企業,也不包含IDM半導體企業。

不過,相比業內可比公司的經營狀況,晶合集成仍有不小差距。比如,2020年,中芯國際營收274.71億元,華虹半導體營收62.72億元,分別是晶合集成的18倍及4倍以上。

另一方面,晶合集成已經搭建了150nm至55nm製程的研發平台,涵蓋DDIC(面板驅動)、CIS(圖像感測器)、MCU(微控制)、PMIC(電源管理)、E-Tag(電子標簽)、Mini LED及其他邏輯晶元等領域。

但公司的市場拓展及經營高度依賴DDIC晶圓代工服務,因而主營業務極為單一。

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DDIC晶圓代工服務收入,分別為2.18億元、5.33億元、14.84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99.96%、99.99%、98.15%。

然而,正因如此,晶合集成預計,如果未來CIS和MCU等產品量產以及更先進製程落地,企業的收入和產能還有機會迎來新一波增長。

目前,晶合集成在12英寸晶圓代工量產方面已積累了比較成熟的經驗,但工藝主要為150nm、110nm和90nm製程節點。

其中,90nm製程是業內DDIC類產品最為主流的製程之一,而提供90nm製程的DDIC產品服務也逐漸成為晶合集成的主營業務。

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90nm製程類產品收入年均復合增長率達652.15%,占營收比重從2018年6.52%逐年升至2020年的53.09%。 這一定程度上體現其收入結構正在優化。

此外,晶合集成正在進行55nm製程節點的12英寸晶圓代工平台研發,預計之後會在55nm製程產品研究中投入15.6億元人民幣,以推進先進製程的收入轉化。

另據招股書透露,2021年,90nmCIS產品及110nmMCU產品將實現量產;55nm的觸控與顯示驅動整合晶元平台已與客戶合作,計劃在2021年10月量產。而55nm邏輯晶元平台預計於2021年12月開發完成,並導入客戶流片。

基於此,晶合集成的企業版圖未來確有望進一步擴充,而營業收入也勢必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盈利毛利「滿盤皆負」

雖然持續增收,但作為半導體行業新晉企業,晶合集成要實現盈利並不容易。由於設備采購投入過大,以及每年產生大量折舊費用等因素,晶合集成近年來凈利潤一直在虧損。

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1.91億元、- 12.43億元和-12.58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2.54億元、-13.48億元和-12.33億元,三年扣非凈利潤合計為-38.35億元。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公司經審計的未分配利潤達-43.69億元。

對此,在招股書中,晶合集成也做出「尚未盈利及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及持續虧損的風險」提示,並稱「預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後,公司短期內無法進行現金分紅,對投資者的投資收益造成一定影響。」

另一方面,為滿足產能擴充需求,晶合集成持續追加生產設備等資本性投入,折舊、 攤銷等固定成本規模較高。這使得其在產銷規模尚有限的情況下產品毛利率較低。

報告期各期, 晶合集成的產品綜合毛利分別為-6.02億元、-5.37億元及-1.29億元,綜合毛利率則分別為-276.55%、-100.55%與-8.57%。

與行業可比公司相比,晶合集成的毛利率差距巨大,而且遠低於可比公司毛利率的平均值。

值得一提,同期台積電的毛利率遙遙領先。而在大陸的半導體代工企業中,中芯國際及華潤微的毛利率均低於平均值,僅有華虹半導體於2018年和2019年略高於平均值。

不過,隨著產銷規模逐步增長且規模效應使得單位成本快速下降,晶合集成的毛利率與可比公司均值的差距正在快速縮短。2020年,其綜合毛利率已大幅改善至-8.57%。

與此同時,晶合集成各製程產品的毛利率也在持續改善。

招股書顯示,2020年,公司150nm製程產品毛利已實現扭負為正,而110nm及150nm製程產品毛利率,相對優於90nm製程產品的毛利率。其主要原因為90nm製程產品工藝流程較為復雜,固定成本分攤比例較高。

晶合集成似乎對未來盈利很有信心,在招股書中稱「主營業務毛利率雖然連年為負,但呈現快速改善趨勢... 未來規模效應的增強有望使得公司盈利能力進一步改善。」

其實早在去年底,晶合集成就定下四大戰略目標:即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實現月產能達到10萬片、科創板上市、三廠啟動以及企業盈利。 不難看出其對實現盈利的重視。

但是,參考近三年利潤總額和凈利潤,並未看出晶合集成的虧損有明顯好轉趨勢。更有行業人士稱,「由於每年設備折舊費用可能吃掉大部分利潤,收回成本可能要歷時數年。」

技術研發依賴「友商」

毋庸置疑,晶圓代工行業屬於技術和資本密集型行業,除需大量資本運作外,對研發能力要求也極高。可以說,研發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般來說,半導體企業的研發能力,主要通過研發費用投入占總收入比例、研發人員占總人員比例、科研成果轉化率等評判。

首先,在研發費用投入方面。近年來,盡管一直「入不敷出」,但晶合集成的研發投入總額依然保持著較快上漲。

報告期內, 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1.31億元、1.70億元及2.45億元。 然而,鑒於營業額的更快速增長,其 研發投入佔比則出現持續下滑,分別為60.28%、31.87%及16.18%

不過,目前晶合集成的研發費用率仍高於同行業的平均水平。這主要是因其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收入規模較可比公司相對較低,但研發投入維持在較高強度。

其次,在研發人員投入方面。 報告期各期末, 晶合集成研發人員數量持續增長,分別為119人、207人和280人, 占員工總數比例分別為9.47%、15.16%和16.81%。

相比之下,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華潤微研發人員分別為2335人、未知、697人,占總人員比例分別為13.5%、未知、7.7%。

由此可見,晶合集成的研發人員佔比超過已知的中芯國際和華潤微,但在研發人員總數量上仍遜色不少。

另招股書顯示,晶合集成現有5名核心技術人員,分別為蔡輝嘉(總經理)、詹奕鵬(副總經理)、 邱顯寰(副總經理)、張偉墐(N1 廠廠長)、李慶民(協理兼技術開發二處處長)。

然而,根據背景信息介紹, 5名核心技術人員全部為台灣籍人士,而且除了詹奕鵬外,其餘4人均曾任職於力晶 科技 。 這說明晶合集成的核心技術研發極為依賴力晶 科技 。

另外,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截至2020年12月31日, 晶合集成及其子公司擁有境內專利共計54項,境外專利共計44項, 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共71項 。

在行業可比公司方面,中芯國際僅2020年內便新增申請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布圖設計權總計991項,新增獲得數1284項;累計申請數17973項,獲得數12141項;

華虹半導體2020年申請專利576項,累計獲得中美發明授權專利超過3600項;

華潤微2020年已獲授權並維持有效的專利共計1711項,其中境內專利1492項、境外專利219項。

可以看出, 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華潤微擁有的專利均超過了1000項,大幅領先於不足百項的晶合集成。

當然,對成立較短的半導體企業來說,這是必然會遭遇的問題之一。但要加強技術專利的積累及實現追趕,晶合集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募資百億轉型多元化

近年來,隨著全球信息化和數字化持續發展,新能源 汽車 、人工智慧、消費及工業電子、移動通信、物聯網、雲計算等新興領域的快速成長,帶動了全球集成電路和晶圓代工行業市場規模不斷增長。

為抓住產業發展契機及進一步爭取行業有力地位,晶合集成自2020開始便積極謀劃在科創板上市,預計在2021年下半年完成。而這一時程較原計劃提早了一年。

具體而言,本次科創板IPO, 晶合集成擬公開發行不超過約5.02億股,占公司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不超過25%,同時計劃募集資金120億元。據此,公司估值為480億元。

截至6月11日,科創板受理企業總數已達575家,其中僅9家公司擬募資超過100億元。也就是說,晶合集成的募資規模已進入科創板受理企業前十。

在用途方面,公司的募集資金將全部投入12英寸晶圓製造二廠項目。該 項目總投資約為165億元,其中建設投資為155億元,流動資金為10億元。

如果募集資金不足以滿足全部投資,晶合集成計劃通過銀行融資等方式獲取補足資金缺口。

根據規劃,二廠項目將建設一條產能為4萬片/月的12英寸晶圓代工生產線。其中,產品包括電源管理晶元(PMIC)、顯示驅動整合晶元(DDIC)、CMOS圖像感測晶元(CIS)等,主要面向物聯網、 汽車 電子、5G等創新應用領域。

在圖像感測器技術方面,晶合集成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90nm圖像感測器技術的開發,未來將進一步將圖像感測器技術推進至55nm,並於二廠導入量產;

在電源管理晶元技術方面,晶合集成計劃在現有90nm技術平台基礎上進一步開發BCD工藝平台,輔以IP驗證、模型驗證、模擬模擬等構建90nm電源管理晶元平台,並於二廠導入量產;

在顯示面板驅動晶元方面,晶合集成已在現有的90nm觸控與顯示驅動晶元平台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工藝製程能力,將技術節點推進至55nm。

招股書顯示,12英寸晶圓製造二廠的項目進度為:2021年3月,潔凈室開始裝設;8月,土建及機電安裝完成及工藝設備開始搬入;12月,達到3萬片/月的產能。

此外,2022年3月,即項目啟動建設一周年,達到3萬片/月的滿載產能。同年, 晶合集成還將裝設一條40nmOLED顯示驅動晶元微生產線。

未來,隨著項目逐步推進建設及產能落地,晶合集成將繼續堅持當前的戰略規劃:

依託合肥平板顯示、 汽車 電子、家用電器等產業優勢,結合不同產業發展趨勢及產品需求,形成顯示驅動、圖像感測、微控制器、電源管理(「顯 像 微 電」)四大特色工藝的產品線。

結語

依託台灣技術團隊及合肥的國有資本等,晶合集成成立僅五年就成為了全球重要的顯示面板驅動晶元代工廠商,並且劍指顯示器驅動晶元代工市佔率第一桂冠。

這樣的成就對國內半導體企業來說,實屬難能可貴。但長年押寶在「一根稻草」上,晶合集成的經營發展無疑潛在較多重大風險。同時,行業的激烈競爭及國際形勢變化等外部壓力也越來越大。

晶合集成董事長蔡國智,2020年上任,曾在宏碁股份、力晶 科技 和力積電等公司任職。

對此,晶合集成近年來正致力於推動企業轉型,並制定了詳細的三年發展計劃。2020年7月,晶合集成董事長蔡國智接受問芯Voice采訪時,曾透露了公司的具體戰略規劃:

2021年:目標是營收要倍增至30億,公司必須開始獲利賺錢,同時要完成N2建廠、產品多元化以及科創板IPO上市;

2022年:目標是N2廠正式進入量產階段,公司營收突破50億元大關,並維持穩定獲利;

2023年:目標是單月產能要達到7.5萬片,公司營收達70億,並且開始規劃N3和N4廠房的建設。

但在清晰的目標背後,晶合集成不可避免的面臨一系列挑戰。

比如現階段半導體代工行業「馬太效應」愈發明顯,晶合集成要如何扭轉劣勢或突圍?在現有企業規模及相關儲備下,其多元化戰略是否還能順利推進並攻下市場?

此外,由於客戶主要在境外,公司要如何真正提高關鍵國產晶元的自給率?

基於此,即便科創板上市成功,晶合集成還需要克服諸多問題及困難,其中包括改善盈利、升級工藝、募集資本、招攬人才、推進多元化及應對行業競爭等等。

至於本次募資的12英寸晶圓代工項目是否能達到預期業績,以及相關戰略未來是否能卓有成效落地,從而改善當前的系列問題,促使晶合集成進一步壯大乃至真正崛起,且拭目以待!

❷ 科創板迎來AI晶元龍頭股「拓荒者」寒武紀搶跑千億藍海市場

7月20日,AI晶元明星企業寒武紀正式登陸科創板。發行價64.39元/股。至此,創立4年、68天過會的「AI晶元獨角獸」與投資者們在二級市場初次會面,A股市場迎來了AI晶元龍頭股。

寒武紀早已聲名在外:處在人工智慧這一「風口」,卻甚少在公眾面前主動展示自己,被視作低調的「實幹家」,但由於產品過硬,行業地位頗高,談及AI晶元必然要提及寒武紀,正如其名字是地質紀元上的開創意味,寒武紀是國內AI晶元的拓荒者。

於資本市場而言,寒武紀上市意味著科創板注冊制對於「優秀企業」的評判標准走向多元化,意味著創新物種開始在國內資本市場生根發芽。於寒武紀而言,上市不是目的,而是走向公眾的手段,有益於遠大目標的實現,從而吸引更多人才的加盟——毫無疑問,創新型企業走向星辰大海最重要的資本之一就是人才。

「我們有遠大的志向,但長跑才剛剛開始。」三年營收50倍增長,手握40億元現金,處於「新基建」機會窗口,正如其創始人陳天石所言,寒武紀站在遠大征程的起點,而未來是一片藍海。

投資者等來科創板AI晶元龍頭股

2016年3月,陳天石創辦寒武紀,2020年3月,上海證券交易所受理寒武紀的科創板上市申請。四年時間,硬 科技 明星企業通過注冊制走向公眾投資者。

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寒武紀底蘊深厚,技術與產品性能高居全球領先水平。券商研報介紹,寒武紀是目前國際上少數幾家全面系統掌握了智能晶元及其基礎系統軟體研發和產品化核心技術的企業之一,公司憑借領先的核心技術,較早實現了多項技術的產品化,專門設計的通用型智能晶元架構已達到行業先進水平。

寒武紀正處於快速發展期。2017年度、2018年度和2019年度,其營業收入分別為784.33萬元、1.17億元和4.44億元,2018年度和2019年度較前年增幅分別為1392.05%及279.35%,將2019年的營收與2017年作對比,寒武紀在3年間實現了55.6倍的營收增長。

招股書顯示,寒武紀此次公開發行4010萬股,占公司發行後總股本的10.02%,規模並不大。寒武紀募資了25.8億元,主要來自保薦機構跟投子公司和其他戰略投資者,後者包括聯想(北京)有限公司、美的控股有限公司和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均為與寒武紀具有戰略合作關系或長期合作願景的大型企業及其下屬企業。

相較於中芯國際等 歷史 較長的晶元企業,寒武紀的成功上市開創了硬 科技 獨角獸企業在注冊制下成功上市的先河,攪動了一池春水。

長期以來,A股市場有著嚴格且固定的審核標准,這使得一些獨具創新型的 科技 企業無法登陸A股市場,轉求納斯達克等更加「寬容」的市場環境。而一些A股上市公司,盡管上市時盈利能力達標,但不乏上市後業績「變臉」,且後續發展乏力的例證,這並非投資者願意看到的場景。

璞玉並不以當下的盈利能力作為唯一標准,如何留住可能偉大的企業?設立科創板實行注冊製成為眾望所歸的轉折點。寒武紀雖然尚未盈利,但其主要產品性能在與國內外主要競爭對手ARM、英偉達、英特爾以及華為海思的對比中不分上下,部分指標甚至領先對手,展示出了強大的發展潛力。

長跑型選手「放長線釣大魚」

寒武紀本次募集的資金主要用於新一代雲端訓練晶元及系統項目、新一代雲端推理晶元及系統項目、新一代邊緣端人工智慧晶元及系統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自成立以來,寒武紀快速實現了技術的產業化輸出,先後推出了用於終端場景的寒武紀1A、寒武紀1H、寒武紀1M系列晶元、基於思元100和思元270晶元的雲端智能加速卡系列產品以及基於思元220晶元的邊緣智能加速卡。

2017年寒武紀將1A處理器IP授權華為海思使用,搭載在華為Mate10手機上,是全球首款AI手機晶元。思元系列產品也已應用於浪潮、聯想等多家伺服器廠商的產品中,思元270晶元獲得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領先 科技 成果獎。截至2020年2月29日,寒武紀已獲授權的境內外專利有65項,PCT專利申請120項。

在人工智慧晶元設計初創企業中,寒武紀是少數已實現產品成功流片且規模化應用的公司之一,這亦是其大手筆投入研發的成果。招股書顯示,寒武紀2017至2019年研發支出分別為0.3億元、2.4億元、5.43億元,研發投入營收佔比連續3年超過了100%,處於行業的較高水平。目前,寒武紀共有研發人員680名,占總員工的79.25%,碩士及以上的人員佔比超過60%。

對於晶元企業而言,如寒武紀一般巨額的研發投入並不罕見——不論是設計還是流片,晶元企業都需要大量資金,「燒錢」是晶元企業的共同屬性。按照普遍的流程,晶元研發不僅耗資巨大,耗時也較長,研究成品還需「Design in」,得到客戶的響應與支持,磨合後方可進入大規模出貨的營收創造階段。

硬 科技 企業與互聯網企業有著本質的不同,這首先體現在回收研發成本的周期上,不過更需要看到得是,晶元企業一旦研發成功,護城河便是難以輕易被超越的,因此回報也將如研發投入一樣,是巨量且長期的。

研發投入換取的「效率」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陳天石曾表示:「晶元這個賽道,比的就是出產品的速度,以及產品好不好用。」寒武紀進入賽道比較早,幸運地佔了先機,產品又得到了客戶的認可,在研發效率上已經經過市場的驗證,成立四年,寒武紀每年都會推出和迭代新產品,相較於其他國外晶元設計公司與A股上市晶元設計公司以平均約每1-3年的迭代周期,寒武紀的研發能力表現突出。而相較於科創板企業的平均毛利率53.49%,寒武紀的綜合毛利率也高過平均值。

不過,通往偉大晶元公司的賽程很長,更加需要長跑型選手,投資者也需要建立「放長線釣大魚」的投資心態。寒武紀在招股書中坦言虧損還將持續一段時間,這也是晶元企業的正常生長進程,尤其AI晶元是人工智慧產業的引擎,也是技術要求和附加值最高的環節,為了在以後「釣到更大的魚」,寒武紀必須持續研發、快速迭代,而耐心的投資者將享受到最大的利益。

AI晶元領跑者「橫著長」的生態路徑

當部分初創企業靠著一顆晶元艱難維生時,寒武紀已經做出了一把晶元,這是「領跑者」的優勢積累。

寒武紀的業務大致分為四部分:智能計算集群、AI推理晶元、IP授權、AI訓練晶元。其中前三部分業務在2019年分別產生2.96億元、7888萬元和6877萬元收入,毛利率分別為58.23%、78.23%、99.77%。第四部分業務AI訓練晶元是技術的制高點,產品於2020年推出,預計2021年產生收入。

與華為的合作是寒武紀聲名鵲起的因素之一,這證實了寒武紀的產品可靠性,而華為選擇自研道路,也同時證明了AI晶元這一賽道的重要性。

研報顯示,2020年僅智能手機、AR/ VR、無人機等在內的消費電子市場AI智能晶元需求量預計就達到26.11億美元,而智能駕駛有望帶來更廣闊的市場需求。IDC預測,雲端推理和訓練對應的智能晶元市場,預計將從2017年的26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136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39.22%。ABI Research預計,邊緣智能晶元市場規模將從2019年的26億美元增長到2024年的76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23.93%。

對於寒武紀而言,與華為的友好競爭有益於長期發展。目前,寒武紀已不存在向單個客戶銷售比例超過公司銷售總額50%的情況。而從寒武紀的收入結構變化可見,其2017-2018年99%的收入來自終端智能處理器IP授權業務,2019年新增雲端智能晶元及加速卡、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收入,業務走向多元化。

寒武紀定位於中立、獨立的晶元企業,走的是生態型發展路線,而今,經過四年發展,寒武紀「雲邊端」三條產品線已經完備,接下來仍將不斷迭代升級,未來,如英偉達等企業一樣,寒武紀將構建出獨有的生態,並延伸至交通、教育、醫療等多個細分領域。

「雲邊端一體的作用就是讓開發者省力省心,讓我們自己也省力省心。雲邊端一體意味著,部署在不同場景的晶元在硬體層具有統一的指令集和架構,在軟體層具備統一的應用開發環境。這能減少公司和開發者研發不同種類晶元時的成本,是我們生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陳天石介紹寒武紀的業務架構時表示。

人工智慧時代,新的巨頭正在成長,毋庸置疑,寒武紀是種子選手。超過40億元現金儲備以及25億元募集資金加持,寒武紀無疑是AI計算晶元初創企業中資金實力較雄厚之一,這是其鞏固優勢的基礎。面對征途,寒武紀手握成熟且性能領先的產品,以及生態的雛形,藍海就在前方,只待乘風破浪。 文/慧瑾

每日經濟新聞

❸ 上交所研究所廖士光:科創板受理111家,信息技術生物醫葯共佔7成

5月25日,在由第一 財經 聯合承辦的浦江創新論壇之「資本市場創新與行業機遇」分論壇上,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研究所副所長廖士光對目前受理的111家科創板企業做出結構性分析。

廖士光稱,截至5月24日晚,上交所累計受理的111家其中,已問詢89家,中止審核4家。其中,正中珠江審計的3家科創板受理企業被中止審核。

從區域分布分析,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為主,北京、江蘇、上海、廣東佔了前四席,分別有22家、18家、15家和13家。

從行業分析,六大行業中,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生物醫葯為主,基本佔到七成左右。具體來看,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有41家;生物醫葯領域有24家;高端裝備業有16家;新材料領域有13家;節能環保領域有4家;新能源領域有2家。

從申報企業的財務特徵和 科技 特徵分析,申報企業中,研發費用佔比顯著高於現有板塊,體現科創的特質;另外,91%的企業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為正,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為負的企業僅有9家。而在2018年營收同比增速平均值方面,科創板達42%,相比現有三個板塊遙遙領先,創業板、中小板和主板增速分別為20%、21%和15%。

廖士光表示,上海的科創後備企業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葯等行業。上交所未來將進一步做好市場服務,更好得和上海相關部門服務好科創企業,更好得推動兩個中心建設,為資本市場和科創企業的成長發展提供應有的服務和支持。

❹ 2019年首批科創板名單

2019年3月22日,上交虧滾所披露9家首批科創板受理企業,分別為晶晨半導體、睿創微納、天奈科技、江蘇北人、利元亨、寧波容百、和艦晶元、安瀚科技,武漢科前生物。隨著首批名單的公布,意味著離科創板新股掛牌的時間已不遠了。

在首批披露的9家公司中,從所屬產業、行業來看,新一代信息技術3家,高端裝備和生物醫葯各2家,新材料新銷歲余能源各1家,這此企業均符合科創板的定位。

從選擇的上市標准看,6家企業選擇「市值+凈利潤/收入」的第一套標准,3家選擇「市值+收入」的第四套標准,其中有一家為未盈利企業。這說明,虧損企業上市在A股市場已成為可能,也凸顯出科創板發行上市條件的包容性。

從雀虛9家企業的融資規模看,累計融資110億元,平均每家12.2億元。擬融資最多的為和艦晶元25億元,最低的為江蘇北人的3.62億元。

❺ 第二批6家科創板做市商名單出爐,分別為哪些有你的股票嗎

新聞記者全新獲知,中國證監會審批了第二批證券公司科創板做市商資質,共6家,各是中信證券、國泰君安、招商證券、興業證券、東吳證券、浙商證券。加上9月份審批的第一批8家,目前為止,得到科創板做市商資質證券公司一共有14家。好幾家組織覺得,科創板股票引入做市規章制度,能夠達到投資人,上市企業和券商的「三贏」,對促進中國資本市場改革創新戰略地位重要。

「科創板做市體製做為中國金融市場的一項重要制度設計探尋,以自主創新為指引的科創板銷售市場再一次站到了改革創新的前沿,進一步發揮科創板改革創新『實驗田』功效,適度發布科創板做市體制將成為金融市場交易方式創新性的一次強有力試著,有助於推動各市場持續發展,為日後繼續在創業板甚至中小企業板營銷推廣吸取經驗。」國泰君安表明,科創板做市業務流程有益於改進科創板投資者構造、激發市場活力、提高交易效率、提升銷售市場可靠性、提高科創板配備使用價值,與此同時,整體實力坐落於行業前列的證劵公司,在公司治理結構標准、財務內控管理完善、經營穩定、抗風險強等情況下,對進行做市業務流程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和實際意義。

浙商證券老總吳承根還認為,科創板引入做市商混合的買賣規章制度,是中國股市買賣規章制度的一大自主創新。做市商的引入不但能夠提高個股的流通性、減少股價的不確定性,還給其他版塊引入做市商制度奠定基礎。

「科創板引入做市商體制是中國注冊制改革有序推進的重要階段之一,能夠達到投資人、上市企業和券商的『三贏』,對促進中國資本市場改革創新戰略地位重要。」招商證券衍化投資部執行總裁唐勝橋如是說道。

❻ 我們研究了科創板首批上會的三家企業,發現都有一個共同點

作者 | 李攸寧

來源 | 首席科創官

5月27日,資本市場迎來了一個重磅消息——科創板上市委首次審議會議將於6月5日(下周六)召開,被選中的三家企業——微芯生物、安集微電子、天准 科技 將面臨上市流程中的重要一環。

誰又能成為科創板第一股呢?

在發行上市審核中,上市委審議會議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一般來說,企業從准備上市到最後發行成功一共要經歷四個階段,分別為發行准備階段、審核階段、證監會注冊階段,以及最後的發行上市階段。而上市委審議會議則處於第二階段(審核)往第三階段(證監會注冊)的過渡環節。

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微芯生物、安集微電子、天准 科技 三家企業通過了上市委員會審議之後,便離上市發行更進一步。

與三家企業此前所經歷的受理和問詢環節不同,上市委主要側重於對審核報告及申請文件進行審議,並就初步審核意見充分討論後進行合議,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形成同意或不同意發行上市的意見。

然後,上交所將結合意見,出具同意發行上市的審核意見或者作出終止發行的決定。之後,同意發行上市的,將報送證監會履行發行注冊程序。終止發行上市的,將終止審核程序。

由此可見,上市委審議會議這一環節對三家企業上市成功的重要性。在這萬分緊張的時刻,不知道公司的董事長們還睡不睡得著。

主考官方面,上交所規定每次會議由5名委員組成,採取輪值制度,委員按抽簽確定,並需滿足相關專業和界別結構要求。

下周六的5位主考官分別為陳瑛明(上海瑛明律師事務所)、周芊(浙江證監局)、陳春燕(中國基金業協會)、郭靂(北京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和祝小蘭(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

看這個構成,應該是監管層、中介機構、學界兼顧了。

在公告中,上市委特意強調,不受任何機構和個人的干擾,參會委員將嚴格執行有關迴避要求。希望發行人、保薦人等中介機構、其他相關單位和個人自覺支持上市委委員公正履職,不得直接或間接以不正當手段影響上市委委員的專業判斷,如以不正當手段嚴重干擾上市委委員審議,一經查實,將依法依規終止發行上市審核。

截至目前,科創板受理企業共計112家。在這百家爭艷的時刻,為何微芯生物、安集微電子、天准 科技 3家企業能夠脫穎而出,得到幸運女神的眷顧?

首先,從申報時間上來說,這三家企業均不在首批受理企業隊列中,並不佔據「天時」。其次,從問詢情況來看,這三家企業中僅有微芯生物進行了三輪問詢,其餘兩家只進行了二輪問詢。可見,問詢輪次並不是決定企業上會速度的決定因素。

2016年-2018年,微芯生物實現營收分別為8536.44萬元、1.1億元、1.47億元,復合增長率超30%。凈利潤分別為539.92萬元、2590.54萬元、3127.62萬元,研發投入佔比分別為60.52%、62.01%、55.85%。雖然在眾多受理企業中,微芯生物的營收算不上亮眼,但從研發投入來看,微芯生物還是很捨得下「血本」的。

安集微電子成立於2006年,主營業務為半導體材料的研發和產業化,產品包括不同系列的化學機械拋光液和光刻膠去除劑,主要應用於集成電路製造和先進封裝領域。保薦券商為申萬宏源。

2016年-2018年,安集微電子營收分別為1.97億元、2.32億元、2.4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3709.85萬元、3973.91萬元、4496.24萬元,研發投入佔比分別為21.81%、21.77%、21.64%,均超過了科創板規定的15%的研發投入佔比。

天准 科技 成立於2009年,曾於2015年8月掛牌新三板,並於2018年1月摘牌。此次科創板上司的保薦券商為海通證券。天准 科技 主營產品為工業視覺設備,包括精密測量儀器、智能檢測裝備、智能製造系統和無人物流車。

2016年-2018年,天准 科技 營收分別為1.81億元、3.19億元、5.0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3163.59萬元、5158.07萬元、9447.33萬元,研發投入佔比分別為26.22%、18.66%、15.66%。

從基本面來看,三家企業都不是受理企業中盈利能力最強的,也並非利潤率最高的,保薦券商也各不相同。

但首席科創官發現,三者都有一個共同特質——重視研發,近三年研發投入佔比均超過15%。由此可知,研發投入是科創板受理企業審核速度的重要參考指標。

有了這三家企業打頭陣,後面上會的企業也會接踵而至。

據了解,科創板上周六已經進行了第三次全網測試,原定於6月初的通關測試也即將到來。通關測試若順利進行,就意味著上交所關於科創板的交易系統已全部准備就緒。看來,科創板開板指日可待。

❼ 盤和林:第五套標准企業獲受理,科創板包容性並非「紙上談兵」

6月10日晚,科創板首家選用第5套上市標准企業——蘇州澤璟生物制葯股份有限公司獲得上交所受理,計劃募集資金23.84億元。至此,澤璟制葯也成為科創板120家受理企業中唯一選擇第五套上市標準的企業。

據悉,澤璟制葯專注於腫瘤、出血及血液疾病等大病種疾病和罕見病治療領域的新葯研發,旨在聚焦中國的臨床需求提供保質安全、患者可及的治療選擇。公司致力於創新葯物研發,目前已建立精準小分子葯物和復雜重組蛋白新葯研發平台,並依託兩大核心技術平台開發多樣化的產品管線。與貝達葯業、百濟神州等同行業上市公司相比,其中晚期研發管線數量超出平均水平,自主研發優勢明顯,擁有完善的研發體系和持續創新能力。

以核心技術平台和產品管線為保障,澤璟制葯在新葯研發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和專業知識。數據顯示,澤璟制葯先後承擔5項國家「重大新葯創制」、1項國家 科技 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擁有境內發明專利20項、境外發明專利34項,自主知識產權體系相對完整。此外,公司已按照GMP標准建成小分子及重組蛋白葯物的生產車間,並取得葯品生產許可證,生產供應能力和成本控制效率得到進一步保障。

但由於尚處產品研發階段,前期投入巨大且回收周期較長,大多產品還未取得商業銷售批准,尚未形成穩定的收入來源,連續三年處於虧損狀態。這也意味著澤璟制葯未達到科創板上市前四套標准對營業收入或經營活動現金流的最低標准。而從第5套上市標准來評定,澤璟制葯最近一次投資後的估值為47.5億元,符合預計市值不低於40億元的要求,其核心產品也符合市場空間大、技術優勢明顯等條件。

筆者認為,科創板不同於主板上市,在營業收入、凈利潤及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等經營成果的標准之外,設置針對預估市值、產品空間及核心技術的第五套標准,是其科創定位的具體體現,能夠真正起到彌補資本市場短板、呵護科創企業成長的包容性和互補性作用。以澤璟制葯為例,專注於尖端新型產品研發,前期投入資金龐大,技術優勢明顯,但由於行業特性和產品周期原因,未能及時呈現在公司的經營成果指標上,此外人工智慧、晶元研發等高新行業也面臨類似的融資困境。相比於已經獲得穩定收入來源的成熟企業,「厚積薄發」型企業或許更加迫切的需要資本輸血,以強化研發投入、建設產品生產線、擴張銷售網路,早日實現技術的產業化規模化,從而支撐公司的快速發展和良性運轉。

對首家第五套標准企業的上市受理,切實表明科創板在穩步推進的過程中,並未「紙上談兵」, 包容和監管相結合,跳脫呆板的財務指標局限,更注重企業的 科技 屬性。更加靈活的上市標准充分考慮到投入大、周期長但成長潛力巨大的行業特徵,給予擬上市企業更多的融資機會和發展空間,堅持市場化、法制化改革方向的同時准確把握科創板定位,真正在不斷反饋和完善的資本市場中實現彌補制度短板和增強包容性的功能。

作為資本市場落實創新驅動和 科技 強國戰略重大改革舉措,科創板通過在財務指標、產業傾向等方面的差異化安排,優先支持符合市場預期和國家戰略的核心技術企業,增強對 科技 創新企業的包容性,能夠為核心技術的不斷突破增加新動力,助力資本市場和高新 科技 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受理、審核、審議、注冊、上市,澤璟制葯能否通過科創板重重考核走到最後一步還未可知。但能夠真正將第五套標准從文件轉化為實際受理,科創板的包容性和互補性已可見一斑,其代表性意義也為前期研發建設投資巨大的「厚積薄發」型企業帶來資本市場的福音。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擁有關鍵核心技術、 科技 創新能力突出的新興企業在科創板的包容機制下成長為面向世界 科技 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的優質名企。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❽ 6個工作日交出「首問」答卷,螞蟻集團科創板征程再進一步

8月25日晚間,上交所受理螞蟻集團科創板上市申請,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為聯合保薦機構。同日,螞蟻集團向港交所遞交A1招股申請文件。8月30日,螞蟻集團科創板進程狀態變更為「已問詢」。

6個工作日後,螞蟻集團回復「首問」。據此前披露,螞蟻集團擬在A股和H股發行的新股數量合計不低於發行後總股本的10%,發行後總股本不低於300.3897億股(綠鞋前),這意味著將發行不低於30億股新股。本次A股發行可引入綠鞋機制,超額配售權最高不超過15%。

在最新回復中,螞蟻集團表達了對於科創板上市的決心和信心。螞蟻集團表示,公司的A股發行和H股發行兩者並非互為條件。如果公司由於任何原因未按計劃進行H股發行,或如果公司在H股發行中發行的H股數量減少,或公司H股的實際發行價不在H股發行的估計價格范圍內,A股發行可能仍會進行。

對於以上問題,螞蟻集團在回復中披露了杭州雲鉑章程所涉及的相關具體內容,並進一步說明:馬雲能夠實際支配杭州雲鉑股東會與行使螞蟻集團股東權利相關事項山御的表決結果,並通過杭州雲鉑控制的杭州君瀚及杭州君澳間接控制公司50.5177%的股份,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根據相關章程及協議,在杭州雲鉑股東會相關決議事項上,井賢棟、胡曉明及蔣芳為馬雲的一致行動人。

另根據阿里巴巴集團的確認以及阿里巴咐銷巴集團公司章程的約定,阿里巴巴合夥有權提名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多數成員,由股東大會選舉,並在有限情況下有權直接任命董事,以使得其提名或委任的董事構成董事會成員的多數。但是,由於阿里巴巴合夥向阿里巴巴集團提名和委任的董事候選人由阿里巴巴合夥的合夥人通過一人一票表決的方式決定,因此馬雲不控制阿里巴巴集團。也就是說,馬雲控制螞蟻集團,但不控制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集團和阿里巴巴集團非受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

螞蟻集團表示,杭州阿里巴巴網路 科技 有限公司持有公司32.6470%的股份,未達到公司股份總額的三分之一,不存在其他對於螞蟻集團控制權的安排,並非公司的控股股東。進一步而言,其間接控股股東阿里巴巴集團也不控制螞蟻集團。

在回應關於「數據共享協議與數據安全」問題時,螞蟻集團表示,公司的數據平台和數據存儲均是獨立部署。公司和阿里巴巴集團各自具備獨立的計算能力,雙方各自採集的數據均各自獨立存儲,不存在共用的混合數據池。

螞蟻集團還詳細披露了擬重點投入研發的技術領域及方向,包括人工智慧、風險管理、安全、區塊鏈、計算及技術基礎設施等。根據補充披露的最新數據,截至2020年7月31日,螞蟻集團在全球40個國家或地區擁有專利或專利申請,共計26279項,其中衡唯游6382項已經獲得授權,當中40.17%布局在中國。公司在區塊鏈領域連續4年專利申請全球第一,累計專利授權數212件,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技術人員佔比64%,覆蓋所有業務線。

❾ 哪家券商將搶到科創板開市最大紅利

科創板即將開市,首批25家上市企業的發行費用已經公開。哪家券商在這一輪開板紅利中收獲最多?南都科創工作室統計分析發現,首批上市的科創板企業或將為券商創收19.5億元。在此前IPO項目源持續下滑的趨勢下,科創板已成為券商業績增量的大蛋糕。

隨著證券市場改革進程不斷加快,券商單純依靠牌照渠道價值「躺賺」的空間已越來越小。新規則下,投研估值能力將成為券商的核心競爭力,這也將加速券商行業的馬太效應,加速競爭分化。

富貴險中求?

中金力推兩家未盈利葯企上市

數據統計顯示,科創板首批25家企業的背後,共有6家券商保薦的上板企業數超過兩家。其中,收獲最多首批上市企業的是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共有5家主保薦企業和1家聯合主保薦企業。此外,另5家券商還包括中信證券、華泰聯合、國信證券、中金公司和海通證券。

而從這6家券商截至目前保薦的申報企業來看,其中中信建投、中金公司、中信證券和華泰聯合4家券商保薦的申報科創板企業數均達到或超過10家。在中信建投保薦的15家申報企業中,有6家成為了首批上市企業,「首批申報上市率」最高。而中金公司保薦申報了14家企業,僅兩家首批上市,在保薦申報企業數較多的券商中首批上市率最低。

對比中信建投和中金公司保薦的申報企業發現,中信建投保薦的企業融資金額多數在10億元以內,超過10億元的僅3家,首批上市的6家企業中也有5家融資金額在10億元以下。可以看出,中信建投在保薦申報科創板企業的策略上比較保守。

而中金公司在保薦申報企業上則顯得更為「大膽」,不僅保薦了6家融資超過10億元的企業申報,其中還有兩家為未盈利葯企,分別是澤璟生物和百奧泰,均屬創新葯研發公司。這兩家公司也是目前科創版148家申報企業中,唯二採用第五套上市標準的企業,這意味著兩家企業預估市值均超過50億元。兩家葯企融資金額均超過20億元,如果能夠成功登上科創板,將為中金公司帶來一筆可觀的收益。

不過,未盈利的同 時尚 未有產品上市、尚無穩定營收也意味著該類企業具有更大的投資風險。事實上,在首批25家上市企業中,尚未出現醫葯製造業企業,即使是已盈利的葯企也沒能進入首批俱樂部。

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這與早前市場預期科創板將重點支持推動生物醫葯類企業上市的情況有差異。中金公司保薦的兩家未盈利葯企,可能在科創板開市後仍需較長時間觀察。

逆勢而上

首批創收預計直追上半年總量

為何科創板吸引這些上市券商公司大舉進軍?除了外部的政策推動、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等因素外,也由於科創板將成為存量IPO市場下滑背景下難得的增量大蛋糕,券商自身的商業訴求使它們對於保薦企業上市科創板具有很高的熱情。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券商在IPO上的收入情況並不樂觀。上半年券商承銷保薦總收入約35.3億元,同比下滑18%,存量一級市場融資速度放緩已經成為趨勢。

據北京商報報道,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何南野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近年來IPO企業數量和融資規模在趨勢性下降,由於2017年IPO大爆發,提前透支了後續幾年的IPO項目資源,加上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使得很多本來符合IPO資質的企業因業績下滑等因素,退出IPO申報,導致擬IPO企業數量減少。

而IPO項目源的減少又加劇了市場競爭,券商不得不採用「價格戰」的方式在日趨白熱化的IPO項目競爭中爭取客戶。2018年底甚至出現了上海農商銀行A股IPO中標3家券商承銷費率均未超過0.5%的情況,而此前一般來說IPO承銷費率在3%-6%左右。這些因素均使得券商保薦承銷收入不斷下滑。

在此背景下,科創板無疑將成為讓券商眼紅的下半年業績增量大蛋糕。早在今年3月天風證券就曾發布科創板研報預測,首年科創板將給券商帶來60億的業績貢獻。

此外,科創板開市後券商的獲益情況也可對比創業板開市後的情況進行參考預測。公開數據顯示,自創業板2009年10月開市一年後,A股14家上市券商在2010年前三季度的業績表現十分優異,主承銷融資項目融資規模同比增加近三成,這主要就是受創業板和中小板IPO發行提速的影響。而創業板開市兩周年時,共有271家創業板上市公司被56家券商保薦承銷,保薦承銷費、發行費用共計126.9億元。

不過,隨著創業板開市兩周年時大批股票破發造成股民損失,作為中介機構的券商曾被股民質疑「只薦不保干收錢」。彼時,271隻上市創業板個股中破發比例高達77.12%,不僅中小投資者利益受損,甚至不少重倉創業板的基金公司也虧損慘重。兩年中創業板IPO項目造假、過度包裝等問題不斷,成為當時券商賺取創業板紅利的另一面。

分析

新規則下「躺賺」情況不再

科創板或加速券商馬太效應 投研估值能力是關鍵

近年來,隨著中國證券市場持續運行,監管力度逐漸加碼,券商「只薦不保」、「躺著賺錢」的空間已逐漸縮小。

2017年6月,新時代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因其保薦的登雲公司IPO造假被立案調查,被罰款近1700萬元,相比其保薦的登雲公司被處罰60萬元,對保薦券商的處罰力度更大。此前,時任證監會主席的劉士余曾公開表示,券商發展應從源頭上嚴把上市公司質量關,不能「只薦不保」、一上了之。

而對於科創板來說,更是通過市場化詢價定價、券商跟投機制等多項制度創新,更加註重上市企業和保薦機構的利益捆綁。這就使得券商如果沒有足夠的投研能力和銷售能力,保薦一家企業IPO上市可能不僅賺不到錢,還有虧錢的風險。其中尤其是科創板要求券商跟投的機制,將券商與投資者綁上「一條船」,如果發行後股票下跌,券商也將直接面臨虧損。

2018年7月9日,國內明星 科技 公司小米集團在港交所上市,上市當日股價即跌破發行價,直至昨日股價仍一直處於下探態勢,上市一周年之際已從發行的17港元跌至9.37港元。事實上,股價破發情況在近年全球的資本市場並不少見。

有分析人士認為,由於科創板採用市場化詢價定價機制,放開了此前A股的23倍市盈率限制,在科創板短期熱情過後,也將可能出現上市首日破發的情況。而能否避免破發,主要考驗的就是券商投研估值能力。隨著中國證券市場改革進程的加快,投研估值能力將成為區分券商質量的核心競爭力。

7月4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帶隊赴中金公司調研時提出,證券公司等中介機構是資本市場的「看門人」,中介機構的核查工作有效防範各類欺詐行為發生,提升信息披露質量,同時也是資本市場的「穩定器」和市場創新的「領頭羊」,要通過更強的價格發現能力、更理性的投資行為、使用有效的對沖工具,不斷創設新的金融工具,提升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

隨後,為提升證券行業整體水平,7月5日,證監會正式發布《證券公司股權管理規定》,進一步明確證券公司分類管理,根據業務風險劃分為綜合類證券公司和專業類證券公司。

分析認為,科創板即將開市以及證監會近日的一系列動作,將加速券商行業的馬太效應,形成頭部券商強者恆強的局面,頭部券商將拿到更多的IPO項目源和收益,留下的市場空間將更小。與之相應的,券商市場也將面臨競爭分化,中小券商需要謀求差異化發展。

出品:南都科創工作室

數據支持單位:

挖貝研究院

❿ 打新盛宴開啟,科創板過會企業呈現「小而精」

31家科創板過會企業「小而精」

截至7月3日,共有141家企業申報上交所科創板上市:24家「已受理」,85家「已問詢」,16家提交注冊,15家已確認「注冊結果」,中止審核企業1家(九號智能)。

根據證監會發布的公告,科創板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葯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據Wind統計顯示,從主題行業來看,在141家受理企業中,從佔比最多的行業來看,新興軟體和新型信息技術服務最多,有21家企業;電子核心產業,有20企業;智能製造裝備產業佔有19家,生物醫葯產業佔有18家,另外,生物醫學工程產業和下一代信息網路產業各佔有10家,再者,互聯網與雲計算、大數據服務也佔有8家。可見,新一代信息技術企業佔了主流。

截至目前,累計有31家科創企業過會。其中有18家企業完成證監會注冊程序,處於注冊生效狀態。另有13家處於提交注冊狀態。在發審委審核通過的31家科創企業中,上海企業最多,有7家;其次是北京有6家,廣東省有5家,江蘇省和浙江省各4家,陝西省2家,福建省、黑龍江省和山東省各1家。

從目前過會的31家科創板公司來看,這些招股企業不僅都有著精準的科創屬性定位,從數據上看多數顯得體量「小巧」。若不將中國通號(預計發行股數21.97億股,擬募資105億元)計入平均值計算中,其餘30家科創企業,平均發行股數為3959.34萬股,平均擬募集資金8.68億元。安集微電子 科技 (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僅預計發行1327.71萬股,擬募資僅3.03億元。

據業內人士分析:「預計首批科創板企業將在7月份上市,科創板的推出和注冊制的試行,將推動2019年下半年A股IPO市場的活躍。」

科創股打新盛宴開啟

目前已經有14家科創板公司進入了招股階段。除過華興源創、睿創微納和天准 科技 3家公司已經招股完畢,還將有包括中國通號等11家科創公司開始招股。

據wind資訊統計:從資產來看,14家科創公司2018年平均資產72.96億元。其中,中國通號資產最大為796.79億元,樂鑫 科技 資產最小為3.77億元。2017年平均資產53.38億元。其中,中國通號資產最大為612.45億元,樂鑫 科技 資產最小為2.46億元。

從歸母凈利潤來看,14家科創公司2018年平均凈利潤4.1億元。其中,中國通號凈利潤最大為34.09億元,安集 科技 凈利潤最小為0.45億元。2017年平均凈利潤3.2億元。其中,中國通號凈利潤最大為32.22億元,樂鑫 科技 凈利潤最小為0.29億元。

從研發費用來看,14家科創公司2018年平均研發費用2.05億元。其中,中國通號研發費用最大為13.8億元,新光光電研發費用最小為0.12億元。平均研發費用佔比12.1%。其中,中微公司佔比最高為24.65%,中國通號佔比最小為3.45%。

打新盛宴開啟,從已經招股完畢的三家公司來看,呈現「全體總參與」的熱情。其中華興源創網上最終發行數量為4010萬股,參與申購的戶數達到275.63萬戶,網上中簽率為0.05985345%。

7月2日,睿創微納和天准 科技 也進行了招股,頂格申購分別為 10.5 萬元和 13.5 萬元。其中,睿創微納網上最終發行數量為1626萬股,參與申購的戶數達到286.05萬戶,網上中簽率為0.06025353%。天准 科技 ,網上最終發行數量1844.05萬股,參與申購的戶數達到285.92萬戶,網上中簽率為0.05496516%。

華興源創、睿創微納、天准 科技 這三隻科創公司的發行股本在4000萬股~6000萬股之間,平均中簽率為0.05793%。而據統計,2019年以來,發行股本在4000萬股~6000萬股之間,滬深主板、中小創的新股共有29隻,這29隻新股的平均中簽率為0.0385%。按照平均中簽率計算,科創板前三股是滬深主板、中小創同等發行規模新股的1.5倍。

除此之外,7月3日有杭可 科技 繼續申購。杭可 科技 ,股票代碼688006,它是浙江杭州市一家以鋰離子電池的後處理系統的設計、研發、生產與銷售企業。發行股份4100萬股,網上發行數量為779萬股,頂格申購需配市值為7.5萬元,申購上限為0.75萬股,發行價格為27.43元,發行市盈率為38.43倍,擬募集資金為11.25億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7月8日將有瀾起 科技 招股,7月10日起,更有包括中國通號、光峰 科技 、容百 科技 等9家科創公司將紛至沓來。

其中7月8日招股的瀾起 科技 是上海徐匯區一家以雲計算和人工智慧領域提供以晶元為基礎的解決方案的企業。發行股份11298萬股,網上發行數量為1582萬股,頂格申購需配市值為15.50萬元,申購上限為1.55萬股,保薦機構為中信證券。

7月10日將有9家科創企業招股。其中中國通號,可謂「體量最大」。是北京市豐台區一家以軌道交通控制系統技術的研究與 探索 的企業。發行股份180000萬股,網上發行數量為25200萬股,頂格申購需配市值為252萬元,申購上限為25.20萬股,保薦機構為中金公司。

光峰 科技 ,是深圳市南山區一家激光顯示核心器件企業。發行股份6800萬股,網上發行數量為1156萬股,頂格申購需配市值為11.50萬元,申購上限為1.15萬股,保薦機構為華泰聯合證券。

容百 科技 ,是浙江餘姚市一家鋰電池正極材料及其前驅體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發行股份4500萬股,網上發行數量為855萬股,頂格申購需配市值為8.50萬元,申購上限為0.85萬股,保薦機構為中信證券。

福光股份,是福建省福州市一家軍用特種光學鏡頭及光電系統的高新技術企業。發行股份3880萬股,網上發行數量為1096萬股,頂格申購需配市值為10.50萬元,申購上限為1.05萬股,保薦機構為興業證券。

新光光電,是哈爾濱市一家服務國防 科技 工業先進武器系統研製等領域,從事光機電一體化產品的企業。發行股份2500萬股,網上發行數量為713萬股,頂格申購需配市值為7.00萬元,申購上限為0.70萬股,保薦機構為中信建投。

中微公司,是上海一家半導體設備的企業。發行股份5349萬股,網上發行數量為1016萬股,頂格申購需配市值為10萬元,申購上限為1萬股,保薦機構為海通證券。

樂鑫 科技 ,是上海一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發行股份2000萬股,網上發行數量為510萬股,頂格申購需配市值為5萬元,申購上限為0.50萬股,保薦機構為招商證券。

安集 科技 ,是上海一家關鍵半導體材料企業。發行股份1328萬股,網上發行數量為366萬股,頂格申購需配市值為3.50萬元,申購上限為0.35萬股,保薦機構為申萬宏源。

鉑力特,是陝西西安一家專注於工業級金屬增材製造(3D列印)的高新技術企業。發行股份2000萬股,網上發行數量為380萬股,頂格申購需配市值為3.50萬元,申購上限為0.35萬股,保薦機構為中信建投。

總體來看,科創板新股申購的火爆將延續,大幅超募現象或將成常態。

閱讀全文

與科創板受理企業信心哪家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漲停之後還能賣出嗎 瀏覽:400
科創板北京君正 瀏覽:481
股指期貨炒 瀏覽:100
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上市公司一覽表 瀏覽:638
民生證券科創板知識測評的答案 瀏覽:44
3家企業過會創業板 瀏覽:479
炒股虧了2萬塊想不開 瀏覽:560
三隻松鼠能漲停幾天 瀏覽:908
方正證券科創板開戶題目 瀏覽:291
上市公司開董事會需要公告嘛 瀏覽:653
艾媒咨詢是上市公司嗎 瀏覽:844
多個股票證券戶如何申購新股 瀏覽:401
藍帆醫療科創板 瀏覽:181
大業股份一字漲停 瀏覽:202
上市公司發行股票比例 瀏覽:398
喜用神火不能炒股票嗎 瀏覽:796
新三板申報的實質性障礙 瀏覽:888
拉漲停資金越大越好 瀏覽:882
上市公司借款會不會影響凈利潤 瀏覽:236
為什麼炒股割韭菜 瀏覽: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