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子元器件檢測供應商思科瑞成功登陸科創板 已募資超13億用於擴產
成都思科瑞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科瑞)即將登陸科創板。
思科瑞是一家提供軍用電子元器件可靠性檢測服務的高 科技 企業,產品應用於機載、車載、艦載、箭載、彈載等軍用電子系統,涉及航天、航空、船舶、兵器、電子等核心軍工領域,客戶主要是軍工集團下屬企業以及為軍工企業配套的電子廠商。
近年來,思科瑞的業績保持穩健增長,優質客戶資源頗多,這背後離不開公司持續的研發投入。目前思科瑞已擁有較強的規模化電子元器件可靠性檢測能力,不僅技術先進而且具備區域布局優勢。
未來隨著軍工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以及行業監管體制市場化變革的逐步深入,占據先發優勢及諸多行業壁壘的思科瑞將具備無限潛力。
可靠性檢測技術處於國內同行業一流水平
作為一家 科技 創新型企業,多年來思科瑞持續進行研發投入,增加新型高端檢測設備,培養及引進高端技術人才。2019年至2021年,思科瑞的研發投入累計為3968.22萬元。截至2021年末,思科瑞擁有研發技術人員70名,占員工總數的比例18.04%,其中5名核心技術人員均具有20年以上軍工電子行業的研究和開發經驗。
數年努力終結碩果,無論是從可檢測的電子元器件種類、生產商還是技術先進性來看,思科瑞已擁有較強的規模化電子元器件可靠性檢測能力。
從檢測的電子元器件種類來看,公司可檢測的電子元器件種類涉及集成電路(如TTL電路、CMOS電路等)、分立器件(如半導體二極體、晶體管等)以及電阻電容電感元件等各類電子元器件,覆蓋了主要軍用電子元器件各大門類。
從檢測的電子元器件生產商來看,公司能夠為客戶檢測XILINX(賽靈思)公司、Infineon(英飛凌)公司、TI(德州儀器)公司、Micron(鎂光)公司、NXP(恩智浦)公司等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廠商生產的電子元器件。
從技術先進性來看,公司的可靠性檢測技術則已處於國內同行業一流水平。截至2021年末,思科瑞擁有測試程序軟體2.3萬多套,其中自主研發1.9萬多套,擁有1.3萬多套檢測適配器。部分測試程序軟體已申請獲得了軟體著作權122項,部分檢測方法和檢測裝置已申請了專利。截至目前,公司已擁有專利42項,其中發明專利14項。
此外,公司可提供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和中國國防 科技 工業實驗室認可委員會(DILAC)認證的檢測項目共計565項,在民營檢測機構中處於領先。CNAS是由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設立並授權的國家認可機構,統一負責對認證機構、實驗室和檢查機構等相關機構的認可工作,目前CNAS已融入國際認可互認體系。
核心技術優勢方面,在可編程邏輯陣列FPGA測試與篩選試驗技術方面,思科瑞是國內極少數可以對復雜的高速FPGA電路實現高故障測試覆蓋率的第三方檢測機構之一。
在電連接器測試與篩選試驗技術方面,思科瑞率先建立了全面的電連接器檢測能力,是國內極少數具備射頻電連接器全項目檢測能力的企業之一。
在破壞性物理分析(DPA)技術方面,思科瑞是行業內少數可針對不同類別不同封裝的電子元器件全面開展DPA試驗的檢測機構之一。
市場認可度高,業績增長穩健
在市場拓展方面,思科瑞的區域布局也具備優勢。思科瑞在成都、無錫、西安三地設立了可靠性檢測服務基地,三地所在的西南、華東、西北區域是我國軍工裝備研製生產重地,因此公司可以及時響應和服務客戶。除上述三個重點區域外,部分客戶分布在華北、華中、華南、東北區域並獲得業務收入。
憑借技術先進性及區域布局優勢,思科瑞已經成長為國內較大規模的第三方軍用電子元器件可靠性檢測服務提供商之一,也是國內軍用電子元器件可靠性檢測行業內的領先企業之一。
大量的優質客戶資源也從側面反映了這一優勢地位及市場認可度。2021年,思科瑞擁有客戶近400家,包括中國航天 科技 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中國兵器裝備集團、中國電子 科技 集團、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等知名客戶。
手握行業內一流的核心技術與優質客戶,思科瑞近些年的業績規模也實現了穩步增長。
2019年至2021年,思科瑞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05億元、1.66億元、2.22億元,復合增長率為45.76%;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170.91萬元、7118.17萬元、9157.43萬元,復合增長率為48.17%。
此外,今年上半年公司預計可實現營業收入為1.28億元至1.36億元,同比增長16.28%至23.55%;歸母凈利潤為5813.38萬元至6357.59萬元,同比增長12.47%至23.00%。
分板塊來看,思科瑞的業務分為可靠性檢測篩選、DPA、技術開發及其他服務。2019年至2021年期間,可靠性檢測篩選業務是公司主要的營收來源,其銷售佔比維持在80%以上;同時,伴隨著業務拓展進程加速,技術開發及其他服務板塊的銷售佔比呈現出穩中上行的態勢。
除了業績規模增長,公司的盈利能力也保持較高水平。2019年至2021年,公司毛利率分別為76.78%、76.48%、74.64%。之所以保持較高的毛利率,主要是由於思科瑞所處技術服務型業務特點和軍用電子元器件可靠性檢測行業存在資質壁壘、技術壁壘、軍工客戶壁壘的競爭格局等。
行業前景廣闊,入局門檻高
近些年思科瑞的業績規模增長也離不開其所處軍用電子元器件檢測行業的蓬勃發展。
一方面,電子元器件檢測行業市場目前已形成相對成熟且全面的工作體系。根據《2019年度全國檢驗檢測服務業統計報告》,2019年電子電器類檢驗檢測機構營收179.62億元,同比增長31.20%,遠高於傳統行業增速。
作為新興領域,隨著電子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檢測頻率、產品種類的雙重提高,該領域市場規模有望持續保持較高增長速度。
另一方面,公司所檢測的是軍用的電子元器件產品,主要應用於軍用武器或設施中。因此軍用電子元器件是國防信息化和武器裝備費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以及行業統計數據,我國武器裝備支出從2010年的1773.59億元上升至2019年的4759.50億元,增長近1.7倍。Wind數據統計顯示,我國國防信息化支出也從2014年的750億元上升至1459億元,增長近1.9倍。
展望未來,鑒於目前我國軍工電子信息化迅速發展,武器裝備更新換代加快,對軍用電子元器件的需求也將迅速增加。
與此同時,近年來,國家發布一系列政策開放檢測行業監管體制,鼓勵不同所有制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平等參與市場競爭。
隨著行業監管體制市場化變革的逐步深入和市場化的檢測機構的快速成長,獨立第三方的民營檢測機構將越來越多地介入到軍工檢測領域,以公司為代表的民營檢測機構將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
不過,民營檢測機構要進入軍用電子元器件供應鏈比較難,對資質條件、技術積累、品牌公信力等要求較高,當前市場中規模較大的民營檢測機構除思科瑞外,僅剩兩家未上市公司。這也就意味著,隨著未來行業監管體制市場化變革的逐漸深化,以及行業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思科瑞將更具備先發優勢與地位。
而此次科創板上市,思科瑞擬募資6.19億元用於擴產和加大研發力度。募投項目包括成都檢測試驗基地建設項目、環境試驗中心建設項目、無錫檢測試驗基地建設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對於公司未來的戰略規劃,思科瑞表示,公司將進一步夯實並發揮已有優勢,不斷擴大可靠性檢測服務規模,提高公司在軍用電子元器件可靠性檢測領域中的市場地位。同時順應軍用電子元器件行業的發展趨勢,持續進行可靠性檢測技術、測試程序以及工藝流程的研發,提高可靠性檢測服務能力以豐富服務的品類。
在鞏固軍用電子元器件可靠性檢測領域優勢地位的同時,思科瑞將進軍集成電路及晶圓等電子元器件的民品檢測市場,並不斷提升公司電子元器件檢測的綜合解決方案的能力,通過實施檢測試驗「高端化、精細化、規模化」發展戰略,努力使公司發展成為我國電子元器件行業具有品牌影響力的第三方專業可靠性檢測服務提供商,打造一流的可靠性平台。文/鏘鏘
每日經濟新聞
每日經濟新聞
② 京東數科IPO:擬募集資金203.67億元
擬募資200億。
日前,京東數字 科技 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東數科」)科創板IPO招股說明書申報稿已被上交所受理。10月16日,京東數科方面向上交所提交了問詢函回復意見。
據招股書披露,京東數科於2013年獨立經營,成立初期主要基於京東集團電商平台為商家及消費者提供普惠金融服務。2018年,「京東金融」更名為京東數科。今年6月,京東數科有限整體變更設立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1-6月的報告期各期,京東數科營業收入分別為90.7億元、136.16億元、182.03億元和103.27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38.2億元、1.3億元、7.9億元及-6.7億元,波動幅度較大。
此次首發,京東數科擬募集資金203.67億元。若按募資估值計算,登陸科創板後,京東數科的估值將到2000億元左右。而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京東數科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劉強東的財富也隨之增加。
時間 財經 查閱招股書及反饋意見等發現,京東數科目前仍存在信息披露不完整、董事、高管變化較大,嚴重依賴京東集團、獨立性存疑等問題。
信批不完整
招股書在「發行人的股權結構和組織結構」章節中,沒有按照《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准則第41 號——科創板公司招股說明書》相關規定進行信息披露。京東數科對股權結構的披露較為簡單,沒有圖示股東間的相互關系。
此外,招股書對於京東數科究竟控股和參股了多少子公司,也未詳細披露,僅介紹稱主要控股子公司14個、參股公司1個,這不符合相關規定。
時間 財經 查閱天眼查發現,京東數科的股權結構和最終受益股東非常復雜,層級多達4、5級。其控、參的公司級層架構也非常復雜,有的多達5級甚至7級。
監管部門在審核問詢函中也注意到這個問題,要求京東數科完整披露控股子公司和參股公司的簡要情況。
然而,京東數科在問詢函回復中,仍只說明公司數目,即合計境內外控股子公司158家、參股公司174家,共332家。其中,披露「簡要情況」的僅15家,剩餘317家仍未「完整披露」。
中國注冊稅務師協會專家、審計專家丁會仁博士告訴時間 財經 ,根據相關規定,京東數科該項披露過於簡單,涉嫌遺漏,應該按相關要求進行披露,否者與披露所要求的完整性不符。
實控人風險
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之日,京東數科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是劉強東,其直接及間接控制發行人股份數占本次發行前總股本50.35%,合計控制京東數科的表決權份數占本次發行前總表決權的74.77%。
京東數科是否也存在實控人風險?招股書僅在「特別表決權機制導致的股東利益受到侵害的風險」中最後一部分提醒:「在特殊情況下,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利益可能與公司其他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利益不一致,從而存在損害其他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利益的可能。」這一部分實際上就是「實控人風險」,需要引起投資者注意。
鑒於京東數科股權結構以及劉強東較為強勢的控制地位,報告期內董事及高管變動也需引起投資者關注。
招股書顯示,劉強東於2012年9月至2018年9月任京東數科經理,2012年9月至2020年2月任京東數科董事長。而緊接著,又說2018年1月8日因個人原因劉強東不再擔任董事長,招股書的兩次表述存在時間差距。
此外,從京東數科2018年1月8日任職的董事和2020年6月20日任職的董事名單對照來看,也出現較大變化。2018年1月8日的董事名單中,余睿為董事長,包括章澤天、陳生強等8位董事在內。而2020年6月20日的董事名單,前任董事僅留下陳生強,其餘董事全部離任。
退出的董事席位中,還包括劉強東妻子章澤天。審核問詢函回復中披露,離任董事均沒有在京東數科持股。鑒於章澤天的身份特殊,其身份變動或許會引起京東數科股權變動。
高管方面,2018年5月28日,陳生強擔任總經理,而招股書披露劉強東擔任經理直到6月,不再擔任總經理,後增加蘇亞蕾擔任董事會秘書。
即便如此,京東數科招股書仍表示,上述情況「不屬於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核心技術人員發生重大變化的情形。」
根據《首發業務若干問題解答》(2020年6月修訂)問題17的解答,根據首發辦法,「發行人需滿足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沒有發生重大變化的發行條件」,京東數科似乎並未滿足。
監管機構在問詢函中也提及,招股說明書披露,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劉強東均為董事長。2020年1月8日,劉強東因個人原因不再擔任董事,並提名余睿先生擔任董事。2020年6月20日公司股改時,董事會成員發生較大變化,劉強東先生重新任董事長。發行人說明2020年6月發行人董事會成員變化較大的原因及合理性、原董事是否仍在發行人處任職,並進一步說明最近兩年發行人的董事是否發生重大不利變化。
京東數科回復稱:「本次董事會變動參照上市公司治理的相關要求進一步完善了董事會結構;有利於提高發行人董事會的運作效率;增設獨立董事也更加有利於維護發行人和中小股東的權益;不影響劉強東先生作為發行人的實際控制人對發行人的控制,也更加有利於維護發行人和中小股東的權益;不影響劉強東先生作為發行人的實際控制人對發行人的控制。」因此,「最近兩年發行人的董事變化不構成重大不利變化。」
依賴京東集團
京東數科雖然稱其具有直接面向市場的獨立持續經營能力,然而,其與京東集團復雜的關系使其獨立性存在疑問。
京東數科源於京東集團,是京東集團生態圈組成部分。京東數科成立初期主要基於京東集團電商平台,為商家及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與京東零售、京東物流等業務板塊共同構建京東生態,與京東集團各板塊之間建立了高度戰略協同的商業關系。
首先,股權方面,除實際控制人為劉強東外,京東集團還通過其境內設立的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協議控制一家內資企業宿遷聚合,並通過宿遷聚合間接持有公司36.80%的股份,對應的表決權比例為18.69%,關聯關系一目瞭然。
其次,關聯交易比例較大。銷售方面來看,報告期各期,京東數科向京東集團銷售商品和提供服務的金額分別為26.75億元、39.60億元、53.12億元及30.86億元,分別占同期營業收入的 29.50%、29.08%、29.18%及29.89%。
采購方面來看,京東數科向京東集團采購商品和服務的金額分別為9.93億元、9.09億元、7.12億元及3.57億元,分別占同期營業成本及期間費用的8.13%、8.91%、4.68%及 3.73%。其他收入方面、京東數科部分收入來源於與京東集團旗下京東零售平台上的第三方商戶、消費者之間的交易,一定程度上依託於京東零售的應用場景。
審核問詢函回復中指出,招股說明書披露,報告期內京東數碼與京東集團存在多種類型的關聯交易,包括營銷推廣、技術服務、綜合風險管理服務、支付服務、保理服務、融資服務等。上述經常性關聯交易的金額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9.93%、29.25%、31.41%及33.20%。
京東數科回復稱: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 年1-6月來自京東集團生態外的收入佔比分別為53.75%、52.37%、54.98%及 56.39%,佔比均超過50% 呈上升趨勢。因此,雖然發行人與京東集團為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的企業,但發行人獨立於京東集團,保持了經營決策與業務方面的獨立性。
然而,根據京東數科提供的數據,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 年1-6月來自京東集團生態的收入佔比分別為46.25%、47.63%、45.02%和43.61%。京東數科獨立性仍然存疑。
再次,鑒於京東數科與京東集團的復雜關系,二者之間還簽署了一系列協議,主要有不競爭協議和關聯交易協議。
不競爭協議方面,根據與京東集團協議,除若干雙方同意的例外情形或徵得對方同意外,京東數科不得從事、開展或參與雙方約定的京東集團業務,或與京東集團就約定的京東集團業務進行競爭;京東集團不得從事、開展或參與雙方約定的京東數科業務,或與京東數科就約定的京東數科業務進行競爭。但在某些情況下,雙方可以在滿足特定要求後不時對所約定的對方業務進行被動投資。在不競爭安排下,若未來京東數科業務擴張涉足的領域被視為京東集團從事的業務或其合理拓展,則京東數科的業務擴張將受到影響。
關聯交易協議方面,京東數科與京東集團之間的重要業務合作關系進行了約定。包括《數據信息合作協議》《資源合作協議》《融資協議》《合作經營協議》《系統支持 服務協議》《職場租賃協議》《綜合支持服務協議》等。
此外,還有涉及知識產權、數據及流量等方面存在長期合作協議。在知識產權合作方面,京東集團許可公司及其子公司使用部分與自身業務相關以及業務所需的專利、版權、商標、域名等知識產權;在數據與流量合作方面,京東數科及京東集團基於各自在數據及流量方面的資源,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通過協議方式約定向對方免費共享其擁有的相關數據與信息,並相互為對方帶來站內流量資源。
如果未來與京東集團的合作模式或合作條件發生變化、協議到期無法續簽或者出現其他不利於京東數科的重大變化,就可能會有與京東集團產生利益沖突的風險。
被罰3000萬元
報告期內,京東數科三家子公司——網銀在線、邦匯保理及鼎鼎保險代理因涉及違規而受到相關部門行政處罰,罰沒款金額合計 3152萬元。
網銀在線(北京) 科技 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網銀在線」)股權穿透後,京東數科持股100%,其主營業務為第三方支付服務,2020年6月底,總資產30.5億元,2020年1-6月,凈利潤3.16億元,是京東數科主要控股子公司之一。
2019年11月20日,網銀在線違反規定將境內外匯轉移境外的外匯違規行為,被國家外匯管理局北京外匯管理部處罰2943.27萬元。
此前2019年2月20日,網銀在線未按規定開展網路支付業務,違反《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相關規定、未經許可為多家金融機構提供跨行清結算服務,違反《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相關規定,被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處以罰款90.48萬元,沒收違法所得87.48萬元,合計177.96萬元。
上海邦匯商業保理有限公司也是股權穿透後京東數科持100%的子公司,其2020年6月30日總資產是135億元,2020年1-6月凈利潤8876萬元。2017年12月20日,上海邦匯商業保理有限公司因為在2017年配合某產品進行營銷活動時,部分文字不當,違反《廣告法》相關規定,被上海市嘉定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處以罰款20萬元。
報告期內受到處罰的鼎鼎保險代理有限公司,處罰信息如下:2018年9月30日,京東數科旗下被中國保監會北京監管局處以罰款11萬元,處罰原因及法律依據是:2017年6月鼎鼎保險代理有限公司未按規定報告分支機構設立事項;鼎鼎保險代理有限公司於2017年8月變更執行董事、經理時,未向中國保監會北京監管局提交新任董事的任職資格申請,且聘任了不具有任職資格人員,上述情況違反《保險專業代理機構監管規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相關規定。
招股書中關於鼎鼎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的信息較少。天眼查顯示,該公司分支機構多達166個,自身風險3個、周邊風險7、預警提醒184個。
招股書還稱,「上述行政處罰涉及的處罰金額占發行人資產總額的比例較小,不屬於重大違法違規行為,不會對發行人業務、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業務風險
根據媒體報道,今年5月,京東數科的理財公司——上海東家金服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家金服」)代銷的基岩資本兩款基金產品,東方價值一號和東方價值五號。在告知投資者基金投向B站、且B站股價暴漲的情況下,基金凈值卻暴跌到只剩下三成,且到期後遲遲不能清盤,不僅沒讓投資者賺到錢,反而出現巨額虧損。
此外,東家金服代銷的基岩資本旗下另一款產品「東方價值基金十四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也遭到投資者的投訴,主要集中在東方價值十四號凈值數據造假,並且給非合格投資者偽造資產證明。
證監會《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合格投資者是指具備相應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投資於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於100萬元,且個人金融資產不低於300萬元或者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於50萬元。對於東方價值十四號凈值數據被指造假、偽造資產證明等問題,東家金服並未向外界正面回復。
天眼查顯示,東家金服於8月24日剛剛變更工商信息,有4家全資子公司,其企業2019年年度報告有諸多事項都選擇了不公示。
此外,公開報道的「雕爺牛腩眾籌事件」也涉及京東數科旗下京東眾籌。當時京東眾籌公布的方案稱,項目募集資金主要用於雕爺牛腩朝陽大悅城(新)店的租金、裝修、設備、運營等相關費用使用。項目融資限定個人投資額為1萬元,總投資人不超過200人。
投資期限為5年,5年後投資者股權由雕爺牛腩回購並返還本金。受今年疫情沖擊等影響,雕爺牛腩眾籌陷入資金鏈危機,投資人申請回購,但雕爺牛腩運營方卻無法執行協議中到期返還投資者本金的約定。
針對上述問題,時間 財經 致電、致函京東數科方面,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本文源自時間 財經
③ 科創板第二批名單
上交所公布科創板第二批共8家IPO申請獲得受理企業的名單,分別為:華興源創(來自江蘇)、微芯生物、特寶生物、國盾量子、虹軟科技、世紀空間、光峰科技、貝斯達。8家企業擬募資額合計60億元。
加上科創板第一批受理企業,17家企業擬合計募資170億元。在這8家企業中,3家企業2018年研發投入營收佔比在30%以上,其中最高者達56%;4家企業2018年毛 利率 在70%以上,其中最高者達96.27%。
④ 吉利IPO獲上交所科創板受理 募資204億李書福持股稀釋至35%
基於此,吉利汽車除了在傳統汽車製造方面布局,還在共享出行、飛行汽車、車聯網/車載晶元/操作系統、衛星通訊、鋰電池梯次利用、充換電基礎設施、碳循環制甲醇等創新商業模式及前沿技術方面布局一個「大吉利」。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⑤ 募資 14 億 中偉股份登陸科創板
日前,中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300919.SZ)正式登陸科創板。上市第二天,中偉股份的股價大漲,盤中股價從24.6元/股的發行價上漲到了90.01元/股,市值達512.7億元。
資料顯示,中偉股份主營高鎳低鈷三元前驅體、高電壓四氧化三鈷產,分別用於生產三元正極材料、鈷酸鋰正極材料。據中偉股份招股書顯示,三元前驅體產品收入(不含受託加工)佔中偉股份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較高,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1-3月營收佔比分別為64.61%、74.92%、72.33%和68.48%。
招股書顯示,中偉股份上市發行5697萬股,發行價為24.60元,募資為14.01億元。募集資金將用於高性能鋰離子電池三元正極材料前驅體西部基地項目和補充營運資金項目。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⑥ 進軍科創板融資120億,國內第三大晶圓代工廠崛起
(文/陳辰 編輯/尹哲)眾所周知,晶元製造主要簡單分為設計、製造和封裝三大環節。其中,晶元製造是國內半導體被「卡脖子」最重要的環節。
近年來,隨著產業發展及國際形勢變化,中芯國際一度成為「全村的希望」。因此,在一路「綠燈」下,中芯國際順利登上科創板,成為國內晶圓代工第一股。
如今,繼中芯國際之後,第三大晶圓代工企業——合肥晶合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晶合集成」)也擬進軍科創板,以實現多元化發展。
5月11日,晶合集成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書(申報稿)已獲上交所科創板受理,並於6月6日變更為「已問詢」狀態。
招股書顯示, 公司擬發行不超過5.02億股,募集資金120億元,預計全部投入位於合肥的12英寸晶圓製造二廠項目。
根據規劃, 募投項目將建設一條產能為4萬片/月的晶圓代工生產線,主要產品包括電源管理晶元(PMIC)、顯示驅動整合晶元(DDIC)、CMOS圖像感測晶元(CIS)。
圖源:晶合集成招股書,下同
自12英寸晶圓製造一廠投產以來,晶合集成主要從事顯示面板驅動晶元代工業務,產品廣泛應用於液晶面板領域,其中包括電腦、電視和智能手機等產品。
與此同時,隨著產能持續抬升以及工藝不斷精進,晶合集成的營業收入實現高速增長。
而在這背後, 晶合集成的經營發展也存在系列風險,其中包括產品結構較單一、客戶集中度極高、盈利能力不足,以及擴產項目能否達成預期業績等 。
因此,盡管自帶「國內第三大晶圓代工企業」光環,但晶合集成未來數年發展走勢如何,仍是一個尚難定論的未知數。而要實現多元化及技術突破,其還需攻堅克難、砥礪前行。
誕生與發跡「錯配」
近十年來,合肥新型顯示產業異軍突起,加劇了「有屏無芯」的矛盾。同時,電子信息企業快速集聚,更激起地方政府打造「IC之都」的雄心。
「大約在2013年左右,家電、平板顯示已經作為合肥的支柱產業,但在尋求轉型升級時都遇到了同一個問題——缺『芯』。」合肥市半導體行業協會理事長陳軍寧教授曾表示。
為了解決缺芯問題,合肥市邀請了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十幾名專家一起參與討論和論證,最終制定了合肥市第一份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規劃。
基於此,2015年,合肥建投與台灣力晶集團合作建設安徽省首家12英寸晶圓代工廠——晶合集成。
據部分媒體報道, 這一項目旨在解決京東方的面板驅動晶元供應問題。
晶合集成合肥12英寸晶圓代工廠
根據總體規劃,晶合集成將在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綜合保稅區內,建置四座12寸晶圓廠。其中一期投資128億元,製程工藝為150nm、110nm以及90nm。
至於力晶達成合作的重要原因,是其當時遭遇了產能過剩危機重創,便致力於從動態存儲晶元(DRAM)廠商轉型為晶元代工企業。
2017年10月,晶合集成的顯示面板驅動晶元(DDIC)生產線正式投產。這是安徽省第一座12寸晶圓代工廠,也是安徽省首個超百億級集成電路項目。
隨後,晶合集成的產能實現迅速爬升。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下稱「報告期內」), 公司產能分別為7.5萬片/年、18.2萬片/年和26.6萬片/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88.59%。
與此同時,其產品也迅速佔領市場。據央視報道稱,2020年佔全球出貨量20%的手機、14%的電視機和7%的筆記本電腦,採用的都是晶合集成的驅動晶元產品。
對於近五年實現快速發展的原因,晶合集成董事長蔡國智曾總結為,首先是「選對合作夥伴很重要」,以及公司對市場趨勢判斷正確、不間斷的投資和新冠疫情帶來的「紅利」。
但稍顯「遺憾」的是,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向境外客戶銷售收入分別為2.15億元、4.68億元和12.63億元,占當期總營收比例為98.59%、87.69%、83.51%。
其中,鑒於公司的台灣「背景」及相關資源,晶合集成的境外客戶中中國台灣地區客戶佔比頗高。
這也就是說,京東方並沒有大量采購晶合集成的面板驅動晶元。業內數據統計,我國驅動晶元仍以進口為主。2019年,京東方驅動晶元采購額為60億元,國產化率還不到5%,可見配套差距之大。
此外,晶合集成依賴境外市場同時,還存在客戶集中度極高的問題。
報告期內, 其源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占總營收比例均約九成。其中,2019年和2020年,公司過半總營收來自第一大客戶。 這顯然對公司的議價能力和穩定經營不利。
國資台資加持主控
誠然,如蔡國智所言,晶合集成的快速成長的確得益於「不間斷的投資」。
2015年5月12日,合肥市國資委發文同意合肥建投組建全資子公司晶合有限(晶合集成前身),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
成立之初,晶合有限僅有合肥建投一個股東。隨後,在國內半導體產業以及合肥電子信息產業迅速發展情況下,公司決定大搞建設。
2018年10月,晶合有限增資,合肥芯屏、力晶 科技 入股。具體股比上,合肥建投持股32.71%,合肥芯屏持股26.01%,力晶 科技 持股41.28%。
後來經過數次減資、增資,晶合有限於2020年11月正式整體變更設立為股份公司,即晶合集成。
截至招股書簽署日, 合肥建投直接持有發行人31.14%股份,並通過合肥芯屏控制晶合集成21.85%股份,合計佔有52.99%股份。而力晶 科技 的持股比例降至27.44%。
值得一提,合肥市國資委持有合肥建投100%的股權,因而為晶合集成的實際控制人。
那麼,多次出現且持股一度占優的力晶 科技 是什麼來頭?
資料顯示,力晶 科技 是一家1994年注冊在中國台灣的公司。經過業務重組,其於2019年將其晶圓代工業務轉讓至力積電,並持有力積電26.82%的股權,成為控股型公司。
得益於力晶 科技 的較強勢「助攻」,力積電的晶圓代工業務迅速實現位居世界前列。
調研機構預估,力積電2020年前三季度營收2.89億美元左右,位列全球十大晶元代工第7名,領先另一家台灣半導體企業——世界先進一個名次。
而除了力晶 科技 和合肥市國資委之外,晶合集成還曾於2020年9月引入中安智芯等12家外部投資者。
其中, 美的集團旗下的美的創新持有晶合集成5.85%股權。而持股0.12%的中金公司則是晶合集成此次IPO的保薦機構。
不過,證監會及滬深交易所今年初發布公告顯示,申報前12個月內產生的新股東將被認定為突擊入股,且上述新增股東應當承諾所持新增股份自取得之日起36個月內不得轉讓。
鑒於晶合集成的申報稿是於2021年5月11日被上交所受理,美的創新、海通創新等12家股東均屬於突擊入股 ,才搭上了晶合集成奔赴上市的列車。
對此,晶合集成解釋稱,股東入股是正常的商業行為,是對公司前景的長期看好。
「上述公司/企業已承諾取得晶合集成股份之日起36個月內不轉讓或者委託他人管理在本次發行上市前直接或間接持有的晶合集成股份,也不由晶合集成回購在本次發行上市前直接或間接持有的晶合集成股份。」
經營業績持續增長
背靠有半導體技術基因的力晶 科技 ,以及資金雄厚且自帶官方背書的合肥建投,晶合集成近年來在營收方面有較明顯增長。
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18億、5.34億和15.12億元人民幣,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63.55%。
其中,2020年,疫情刺激全球宅經濟、遠距經濟等需求大舉攀升,而半導體作為 科技 產品的基礎元件也自然受惠。因此,晶合集成的業績同比大增達183.1%。
美國調研咨詢機構Frost&Sullivan的統計顯示, 按照2020年的銷售額排名,晶合集成已成為中國大陸收入第三大的晶圓代工企業,僅次於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
值得注意,這一排名不包含在大陸設廠的外資控股企業,也不包含IDM半導體企業。
不過,相比業內可比公司的經營狀況,晶合集成仍有不小差距。比如,2020年,中芯國際營收274.71億元,華虹半導體營收62.72億元,分別是晶合集成的18倍及4倍以上。
另一方面,晶合集成已經搭建了150nm至55nm製程的研發平台,涵蓋DDIC(面板驅動)、CIS(圖像感測器)、MCU(微控制)、PMIC(電源管理)、E-Tag(電子標簽)、Mini LED及其他邏輯晶元等領域。
但公司的市場拓展及經營高度依賴DDIC晶圓代工服務,因而主營業務極為單一。
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DDIC晶圓代工服務收入,分別為2.18億元、5.33億元、14.84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99.96%、99.99%、98.15%。
然而,正因如此,晶合集成預計,如果未來CIS和MCU等產品量產以及更先進製程落地,企業的收入和產能還有機會迎來新一波增長。
目前,晶合集成在12英寸晶圓代工量產方面已積累了比較成熟的經驗,但工藝主要為150nm、110nm和90nm製程節點。
其中,90nm製程是業內DDIC類產品最為主流的製程之一,而提供90nm製程的DDIC產品服務也逐漸成為晶合集成的主營業務。
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90nm製程類產品收入年均復合增長率達652.15%,占營收比重從2018年6.52%逐年升至2020年的53.09%。 這一定程度上體現其收入結構正在優化。
此外,晶合集成正在進行55nm製程節點的12英寸晶圓代工平台研發,預計之後會在55nm製程產品研究中投入15.6億元人民幣,以推進先進製程的收入轉化。
另據招股書透露,2021年,90nmCIS產品及110nmMCU產品將實現量產;55nm的觸控與顯示驅動整合晶元平台已與客戶合作,計劃在2021年10月量產。而55nm邏輯晶元平台預計於2021年12月開發完成,並導入客戶流片。
基於此,晶合集成的企業版圖未來確有望進一步擴充,而營業收入也勢必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盈利毛利「滿盤皆負」
雖然持續增收,但作為半導體行業新晉企業,晶合集成要實現盈利並不容易。由於設備采購投入過大,以及每年產生大量折舊費用等因素,晶合集成近年來凈利潤一直在虧損。
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1.91億元、- 12.43億元和-12.58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2.54億元、-13.48億元和-12.33億元,三年扣非凈利潤合計為-38.35億元。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公司經審計的未分配利潤達-43.69億元。
對此,在招股書中,晶合集成也做出「尚未盈利及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及持續虧損的風險」提示,並稱「預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後,公司短期內無法進行現金分紅,對投資者的投資收益造成一定影響。」
另一方面,為滿足產能擴充需求,晶合集成持續追加生產設備等資本性投入,折舊、 攤銷等固定成本規模較高。這使得其在產銷規模尚有限的情況下產品毛利率較低。
報告期各期, 晶合集成的產品綜合毛利分別為-6.02億元、-5.37億元及-1.29億元,綜合毛利率則分別為-276.55%、-100.55%與-8.57%。
與行業可比公司相比,晶合集成的毛利率差距巨大,而且遠低於可比公司毛利率的平均值。
值得一提,同期台積電的毛利率遙遙領先。而在大陸的半導體代工企業中,中芯國際及華潤微的毛利率均低於平均值,僅有華虹半導體於2018年和2019年略高於平均值。
不過,隨著產銷規模逐步增長且規模效應使得單位成本快速下降,晶合集成的毛利率與可比公司均值的差距正在快速縮短。2020年,其綜合毛利率已大幅改善至-8.57%。
與此同時,晶合集成各製程產品的毛利率也在持續改善。
招股書顯示,2020年,公司150nm製程產品毛利已實現扭負為正,而110nm及150nm製程產品毛利率,相對優於90nm製程產品的毛利率。其主要原因為90nm製程產品工藝流程較為復雜,固定成本分攤比例較高。
晶合集成似乎對未來盈利很有信心,在招股書中稱「主營業務毛利率雖然連年為負,但呈現快速改善趨勢... 未來規模效應的增強有望使得公司盈利能力進一步改善。」
其實早在去年底,晶合集成就定下四大戰略目標:即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實現月產能達到10萬片、科創板上市、三廠啟動以及企業盈利。 不難看出其對實現盈利的重視。
但是,參考近三年利潤總額和凈利潤,並未看出晶合集成的虧損有明顯好轉趨勢。更有行業人士稱,「由於每年設備折舊費用可能吃掉大部分利潤,收回成本可能要歷時數年。」
技術研發依賴「友商」
毋庸置疑,晶圓代工行業屬於技術和資本密集型行業,除需大量資本運作外,對研發能力要求也極高。可以說,研發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般來說,半導體企業的研發能力,主要通過研發費用投入占總收入比例、研發人員占總人員比例、科研成果轉化率等評判。
首先,在研發費用投入方面。近年來,盡管一直「入不敷出」,但晶合集成的研發投入總額依然保持著較快上漲。
報告期內, 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1.31億元、1.70億元及2.45億元。 然而,鑒於營業額的更快速增長,其 研發投入佔比則出現持續下滑,分別為60.28%、31.87%及16.18% 。
不過,目前晶合集成的研發費用率仍高於同行業的平均水平。這主要是因其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收入規模較可比公司相對較低,但研發投入維持在較高強度。
其次,在研發人員投入方面。 報告期各期末, 晶合集成研發人員數量持續增長,分別為119人、207人和280人, 占員工總數比例分別為9.47%、15.16%和16.81%。
相比之下,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華潤微研發人員分別為2335人、未知、697人,占總人員比例分別為13.5%、未知、7.7%。
由此可見,晶合集成的研發人員佔比超過已知的中芯國際和華潤微,但在研發人員總數量上仍遜色不少。
另招股書顯示,晶合集成現有5名核心技術人員,分別為蔡輝嘉(總經理)、詹奕鵬(副總經理)、 邱顯寰(副總經理)、張偉墐(N1 廠廠長)、李慶民(協理兼技術開發二處處長)。
然而,根據背景信息介紹, 5名核心技術人員全部為台灣籍人士,而且除了詹奕鵬外,其餘4人均曾任職於力晶 科技 。 這說明晶合集成的核心技術研發極為依賴力晶 科技 。
另外,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截至2020年12月31日, 晶合集成及其子公司擁有境內專利共計54項,境外專利共計44項, 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共71項 。
在行業可比公司方面,中芯國際僅2020年內便新增申請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布圖設計權總計991項,新增獲得數1284項;累計申請數17973項,獲得數12141項;
華虹半導體2020年申請專利576項,累計獲得中美發明授權專利超過3600項;
華潤微2020年已獲授權並維持有效的專利共計1711項,其中境內專利1492項、境外專利219項。
可以看出, 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華潤微擁有的專利均超過了1000項,大幅領先於不足百項的晶合集成。
當然,對成立較短的半導體企業來說,這是必然會遭遇的問題之一。但要加強技術專利的積累及實現追趕,晶合集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募資百億轉型多元化
近年來,隨著全球信息化和數字化持續發展,新能源 汽車 、人工智慧、消費及工業電子、移動通信、物聯網、雲計算等新興領域的快速成長,帶動了全球集成電路和晶圓代工行業市場規模不斷增長。
為抓住產業發展契機及進一步爭取行業有力地位,晶合集成自2020開始便積極謀劃在科創板上市,預計在2021年下半年完成。而這一時程較原計劃提早了一年。
具體而言,本次科創板IPO, 晶合集成擬公開發行不超過約5.02億股,占公司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不超過25%,同時計劃募集資金120億元。據此,公司估值為480億元。
截至6月11日,科創板受理企業總數已達575家,其中僅9家公司擬募資超過100億元。也就是說,晶合集成的募資規模已進入科創板受理企業前十。
在用途方面,公司的募集資金將全部投入12英寸晶圓製造二廠項目。該 項目總投資約為165億元,其中建設投資為155億元,流動資金為10億元。
如果募集資金不足以滿足全部投資,晶合集成計劃通過銀行融資等方式獲取補足資金缺口。
根據規劃,二廠項目將建設一條產能為4萬片/月的12英寸晶圓代工生產線。其中,產品包括電源管理晶元(PMIC)、顯示驅動整合晶元(DDIC)、CMOS圖像感測晶元(CIS)等,主要面向物聯網、 汽車 電子、5G等創新應用領域。
在圖像感測器技術方面,晶合集成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90nm圖像感測器技術的開發,未來將進一步將圖像感測器技術推進至55nm,並於二廠導入量產;
在電源管理晶元技術方面,晶合集成計劃在現有90nm技術平台基礎上進一步開發BCD工藝平台,輔以IP驗證、模型驗證、模擬模擬等構建90nm電源管理晶元平台,並於二廠導入量產;
在顯示面板驅動晶元方面,晶合集成已在現有的90nm觸控與顯示驅動晶元平台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工藝製程能力,將技術節點推進至55nm。
招股書顯示,12英寸晶圓製造二廠的項目進度為:2021年3月,潔凈室開始裝設;8月,土建及機電安裝完成及工藝設備開始搬入;12月,達到3萬片/月的產能。
此外,2022年3月,即項目啟動建設一周年,達到3萬片/月的滿載產能。同年, 晶合集成還將裝設一條40nmOLED顯示驅動晶元微生產線。
未來,隨著項目逐步推進建設及產能落地,晶合集成將繼續堅持當前的戰略規劃:
依託合肥平板顯示、 汽車 電子、家用電器等產業優勢,結合不同產業發展趨勢及產品需求,形成顯示驅動、圖像感測、微控制器、電源管理(「顯 像 微 電」)四大特色工藝的產品線。
結語
依託台灣技術團隊及合肥的國有資本等,晶合集成成立僅五年就成為了全球重要的顯示面板驅動晶元代工廠商,並且劍指顯示器驅動晶元代工市佔率第一桂冠。
這樣的成就對國內半導體企業來說,實屬難能可貴。但長年押寶在「一根稻草」上,晶合集成的經營發展無疑潛在較多重大風險。同時,行業的激烈競爭及國際形勢變化等外部壓力也越來越大。
晶合集成董事長蔡國智,2020年上任,曾在宏碁股份、力晶 科技 和力積電等公司任職。
對此,晶合集成近年來正致力於推動企業轉型,並制定了詳細的三年發展計劃。2020年7月,晶合集成董事長蔡國智接受問芯Voice采訪時,曾透露了公司的具體戰略規劃:
2021年:目標是營收要倍增至30億,公司必須開始獲利賺錢,同時要完成N2建廠、產品多元化以及科創板IPO上市;
2022年:目標是N2廠正式進入量產階段,公司營收突破50億元大關,並維持穩定獲利;
2023年:目標是單月產能要達到7.5萬片,公司營收達70億,並且開始規劃N3和N4廠房的建設。
但在清晰的目標背後,晶合集成不可避免的面臨一系列挑戰。
比如現階段半導體代工行業「馬太效應」愈發明顯,晶合集成要如何扭轉劣勢或突圍?在現有企業規模及相關儲備下,其多元化戰略是否還能順利推進並攻下市場?
此外,由於客戶主要在境外,公司要如何真正提高關鍵國產晶元的自給率?
基於此,即便科創板上市成功,晶合集成還需要克服諸多問題及困難,其中包括改善盈利、升級工藝、募集資本、招攬人才、推進多元化及應對行業競爭等等。
至於本次募資的12英寸晶圓代工項目是否能達到預期業績,以及相關戰略未來是否能卓有成效落地,從而改善當前的系列問題,促使晶合集成進一步壯大乃至真正崛起,且拭目以待!
⑦ 科創板首批25家公司發行價落定!平均市盈率49倍,共募資370億
25家科創板首批公司發行價全部敲定。
7月10日晚間,首批科創板的最後7家公司——瀚川智能(688022)、嘉元 科技 (688388)、交控 科技 (688015)、天宜上佳(688033)、沃爾德(688028)、航天宏圖(688066)、方邦股份(688020)均陸續公布了發行價。
根據發行安排,上述7家公司將定於7月12日(本周五)進行網上、網下申購。7月16日公布網下初步配售結果及網上中簽結果公告,7月18日刊登《招股說明書》。
在7月22日,這25家科創板首批公司將迎來上市儀式。
看點一、25家平均市盈率:49.21倍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認為,在不同行業市盈率相差也相當巨大,例如A股中軟體與信息服務業超過40倍,金融地產則不到10倍,並不能簡單就說軟體與信息服務業的市盈率就高了不合理。同時,還要考慮到一些科創板公司處於快速成長期、高投入或者虧損,其並不適合使用市盈率法來估值。
看點二、總共募資370.17億元
對比最新數據來看,多數公司確定的發行價所對應的募集資金超過原先計劃的資金需求(俗稱「超募」)。例如睿創微納發行價對應募資12億元,原計劃募資4.5億元;南微醫學發行價對應募資17.49億元,原計劃募資8.94億元等。
但也存在發行價對應的募集資金未達標的情況,例如容百 科技 原計劃募資16億元,發行價對應募資額則為11.97億元;西部超導原計劃募資8億元,其發行價對應募資額為6.63億元。
人民網相關評論認為,部分投資者質疑科創板上市公司的所謂「超募」,就是用傳統思路來判研、理解和看待科創板,呈現出的水土不服。
「科創板最大的特徵就是市場化定價。既然是市場化定價,就不會限制發行規模和價格——這些能動變化恰恰是保障市場有效定價的基本保障。市場投資者面對科創板的新制度、新環境都需要一個適應過程,這意味著投資者不能固化思維、用以往的思路理解科創板企業上市定價的過程,不能視打新收益為理所當然的常態,否則很容易水土不服。」該評論指出。
看點三、計算機、通信與專用設備佔比高
按證監會行業分類標准看,25家首批企業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佔到9家;專用設備製造業有8家;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3家;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有2家;通用設備製造業、儀器儀表製造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各1家。
看點四、北京和上海居前
從注冊地來看,北京、上海居前,各有5家,江蘇4家,浙江、廣東各3家,陝西2家,福建、黑龍江、山東各1家。
附:7月10日晚7家科創板公司的發行價、戰略配售等情況:
1、航天宏圖:發行價17.25元/股
網上申購代碼:787066
對應市值:28.63億元
市盈率:45.02倍(按2018年扣非前歸母凈利潤除以發行後總股本計算,下同)
募集資金:若發行成功,預計募集資金總額7.16億元
原計劃募集資金5.67億元,用於PIE基礎平台升級改造項目、北斗綜合應用平台建設項目以及大氣海洋應用服務平台項目
申購時間:7月12日
頂格申購:網上最多可申購11500股 頂格申購需要11.5萬元市值
戰略配售:本次發行最終戰略配售數量為207.50萬股,占本次發行數量的5%
基本情況:
航天宏圖成立於2008年,注冊資本1.2億元。公司是國內領先的遙感和北斗導航衛星應用服務商,致力於衛星應用軟體國產化、行業應用產業化、應用服務商業化,研發並掌握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基礎軟體平台和核心技術,為政府、軍隊、企業提供基礎軟體產品、系統設計開發和數據分析應用服務。公司遙感圖像處理基礎軟體平台PIE於2017年入選中央國家機關軟體協議供貨清單,是遙感類唯一入選的產品。財務數據顯示,2016-2018年,航天宏圖業績穩步上升,分別實現營收1.91億元、2.88億元、4.16億元;歸母凈利潤3158.61萬元、4537.91萬元、6167.87萬元。
2、方邦股份:發行價53.88元/股
網上申購代碼:787020
對應市值:43.1億元
市盈率:36.79倍
募集資金:若發行成功,預計募集資金總額10.78億元
原計劃募集資金10.58億元,用於投資擾性覆銅板生產基地、屏蔽膜生產基地、研發中心等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頂格申購:網上最多可申購5500股 頂格申購需要5.5萬元市值
戰略配售:本次發行最終戰略配售數量為80萬股,占發行總量的4%。
基本情況:
公司成立於2010年12月,是集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為一體的專業性電子材料製造商。公司主要產品包括電磁屏蔽膜、導電膠膜、極薄撓性覆銅板及超薄銅箔等,屬於高性能復合材料。公司2016年-2018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90億元、2.26億元、2.75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7989.87萬元、9629.11萬元、1.17億元,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分別為9.69%、8.59%、7.88%。公司綜合毛利率保持在較高水平,分別為72.11%、73.17%和71.67%。
3、天宜上佳:發行價20.37元/股
網上申購代碼:787033
對應市值:91.41億元
市盈率:34.74倍
募集資金:若發行成功,預計對應募集資金9.75億元。
原計劃募集資金6.46億元,擬投向年產60萬件軌道交通機車車輛制動閘片及閘瓦項目、時速160公里動力集中電動車組制動閘片研發及智能製造示範生產線項目、營銷與服務網路建設項目。
頂格申購:網上申購上限為9000股 頂格申購需市值9萬元
戰略配售:最終戰略配售數量為196.37萬股,占發行總數量的4.1%
基本情況:
天宜上佳成立於2009年,是國內領先的高鐵動車組用粉末冶金閘片供應商。公司2013年成功實現進口替代,有力推動了我國高鐵動車組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進程。財務數據顯示,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68億元、5.07億元、5.57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94億元、2.22億元、2.63億元。
4、沃爾德:發行價26.68元/股
網上申購代碼:787028
對應市值:21.34億元
市盈率:32.19倍
募集資金:若發行成功,預計募集資金總額5.34億元
原計劃募集資金4.07億元,擬投入超高精密刀具產業化升級項目、高精密刀具產業化升級項目、高精密刀具擴產項目、研發中心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項目等
頂格申購:網上申購上限為5500股 頂格申購需市值5.5萬
戰略配售:最終戰略配售數量為100萬股,占發行總規模的5%
基本情況:
沃爾德成立於2006年,主要從事超高精密和高精密超硬刀具及超硬材料製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
公司重點產品包括各類超高精密及高精密的超硬刀具、CVD金剛石等超硬材料製品。財務數據顯示,2016年度至2018年度,沃爾德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75億元2.33億元以及2.62億元;分別實現凈利潤4208.69萬元、5814.12萬元以及6629.79萬元。預計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1.22億元,同比增長3.98%。
5、交控 科技 :發行價16.18元/股
網上申購代碼:787015
對應市值:25.89 億元
市盈率:38.99倍
募集資金:6.47億元(原計劃5.5億元)
頂格申購:網上最多可申購10000股,頂格申購需滬市市值10萬元
戰略配售:最終戰略配售數量為545.6萬股,約占發行總數量的13.64%
基本情況:
公司成立於2009年,注冊資本1.2億元。
公司的主營業務是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BTC技術為核心,專業從事城市軌道交通信號系統的研發、關鍵設備的研製、系統集成以及信號系統總承包。
公司主要產品包括三種:基礎CBTC系統、CBTC互聯互通列車運行控制系統(I-CBTC系統)、全自動運行系統(FAO系統)。公司產品的應用市場包括新建線路市場、既有線路升級改造市場和重載鐵路市場。
2017 年和 2018 年,交控 科技 營業收入分別為 87,961.98 萬元、116,252.05萬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分別為 3,672.14 萬元、6,015.96 萬元。
本次上市擬募資5.5億元,主要用於軌道交通列控系統高科產業園建設、新一代軌道交通列車控制系統研發與應用、列車智能網路控制及 健康 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與應用、補充營運資金等。
6、瀚川智能:發行價25.79元/股
網上申購代碼:787022
對應市值:27.85億元
市盈率:39.65倍
募集資金:6.96億元(原計劃4.68億元)
頂格申購:網上最多申購7500股,頂格申購需滬市市值7.5萬元
戰略配售:最終戰略配售數量與初始戰略配售數量相同為135萬股,占發行總量的5.00%。
基本情況:
瀚川智能成立於2012年,注冊資本8100萬元。主營產品為裝配與檢測自動化設備。公司產品主要服務於全球知名企業先進生產線的智能化,下游應用行業包括 汽車 電子、醫療 健康 、新能源電池。
公司深耕智能製造裝備行業多年,已經積累了大量全球知名客戶。其中在 汽車 電子行業,全球前十大零部件廠商中,有七家為公司客戶,在連接器細分領域,全球前二大廠商均為公司重要客戶。在醫療 健康 行業,公司擁有美敦力、百特、3M 等客戶。在新能源電池行業,公司擁有億緯鋰能、欣旺達等優質客戶。
財務數據顯示,2016年—2018年,瀚川智能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5億元、2.44億元、4.36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42.71萬元、3282.68萬元、7111.36萬元。2018年凈利潤為2016年凈利潤的近30倍。
值得一提的是,瀚川智能堅持全球化布局的發展戰略,積極拓展海外市場,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公司境外營業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5.98%、15.99%、20.66%,主要來源於菲律賓、美國、墨西哥、匈牙利、立陶宛等國家。
7、嘉元 科技 :發行價28.26元/股
網上申購代碼:787388
對應市值:65.25億元
市盈率:36.98倍
募集資金:16.33億元(原計劃9.69億元)
頂格申購:網上最多申購16000股,頂格申購需滬市市值16萬元
戰略配售:
最終戰略配售數量為212.3142萬股,占發行總量約為3.67%。
基本情況:
公司成立於2001年,主要從事各類高性能電解銅箔的研究、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為超薄鋰電銅箔和極薄鋰電銅箔,主要用於鋰離子電池的負極集流體,是鋰離子電池行業重要基礎材料。最終應用在新能源 汽車 、3C數碼產品、儲能系統、通訊設備、 汽車 電子等終端應用領域。同時,公司生產少量PCB用標准銅箔產品。
公司主要產品為超薄鋰電銅箔和極薄鋰電銅箔,主要應用於鋰離子電池行業,最終應用在新能源 汽車 動力電池、儲能設備及電子產品等領域。公司其他產品為標准銅箔,主要應用於PCB行業。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是國內高性能鋰電銅箔行業領先企業之一,已與寧德時代、寧德新能源、比亞迪等知名電池廠商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並成為其鋰電銅箔的核心供應商。公司及其子公司合計擁有106項專利。
財務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嘉元 科技 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19億元、5.66億元和11.53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6252.98萬元、8519.25萬元和1.76億元,營收和凈利潤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分別達65.95%和65.53%。
⑧ 科創板:新勢力再生資格戰
文|Karakush
造車新勢力正在一改上半年的死水之相,迸發出一派新生機。
比如昨天(10月13日),據《未來汽車日報》報道,天際汽車已於近期完成新一輪融資,總金額超過50億元人民幣,資方根紅苗正,包括地方政府產業引導基金和大型國有銀行;以此為號,天際同時已開啟了IPO的准備工作,計劃於2021年上市。
盡管該篇報道中沒有指明,但按照此前的口風和匹配的選擇來看,天際劍指科創板。
9月28日,上交所披露,吉利科創板IPO過會。初始發行不超過17.32億股股份,不超過總股本15%,募資總額約200億元。盡管在最終上市前還要通過證監會審核、詢價、挑挑黃道吉日等步驟,但不出意外吉利應該就是科創板的「整車第一股」,業界預計他們能在年前完成。
除了吉利本身的動作很快,6月底浙江證監局就披露了他們科創板上市輔導計劃,8月底前就完成上市輔導——科創板也提供了政策條件,打開紅籌企業回歸的通路,並且針對吉利的審核效率也確實高於平均水平,9月1日申請,9月28日通過,不是隨便一家企業都能有此待遇,同期也就是螞蟻了。可見科創板對於重要企業還是有傾斜的。
至於新勢力,還有硬流程要走,目前進度最快的威馬已公布上市輔導機構是中金,一般輔導期就要3-6個月。但吉利率先上市,或許不妨礙新勢力中再角逐出一個第一。雖然新老共舉同一個大概念,長遠來看也必將趨同競爭於同一個賽道,但國內投資目前對傳統車企和新勢力還是有明顯的認知差別。
當然,速度還是必須的,先上先有錢先有活下去的機會,過去三年如果教會了諸君任何事,還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個老梗。此外,業界也有擔憂,科創板對整車企業的容量也是有限的,汽車產業上市很快就會轉向核心技術供應商,比如智能駕駛、激光雷達等等。
無論如何,即便能成功IPO,也只是獲得一個扶起來站著的資格,後續能走多遠仍舊看業績。資本市場對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市場的信心與想像,終究還是要隨著真金白銀落腳到具體銷量上,市場很好你持續賣不動,再高科硬科也於事無補。
這或許會成為一部分企業的下一個難題。從自身發展階段來說,現在未必是新勢力上市最成熟的時機,很大程度是被資金需求的必要性裹挾著去上市。上市之後財務數據公開,也會是一個風險。當然那都是後話,在沒穿上褲子之前,先不過分擔心褲子上有沒有拉鏈這些小事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⑨ 100家科創板受理企業詳解:55%來自京蘇滬,73家企業募資不超10億元
45天,100家受理企業,82家問詢,這就是科創板的速度。
上交所5月6日披露受理八億時空、中國電器等2家企業科創板上市申請。從3月22日首批科創板受理企業披露至今,受理企業總數正式達到100家,其中已問詢82家。
此外,針對首輪問詢回復企業的第二輪問詢已經啟動,截至目前,上交所網站顯示,已有超過30家企業通過審核系統收到上交所的第二輪問詢問題。
按照科創板上市審核規則和程序,二輪問詢既是首輪問詢的延續,又是首輪問詢的深化,標志著部分科創板申請上市企業離正式上市又更近了一步。
地域分布:北京數量最多
截至5月6日,注冊地在北京的公司數量最多,共計22家,其次為江蘇18家,上海15家,廣東13家。
此外,九號智能為目前唯一擬發行CDR(存托憑證),注冊地在海外(開曼群島)的受理企業。
行業分布:計算機通信行業佔比最高
截至目前,受理企業的行業分布共涉及19個行業。
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占據頭名,共計23家;專業設備製造業後來居上,目前排名第二,共計20家。此外,今日受理企業中,專業技術服務業首次出現。
保薦機構:中信建投獨占鰲頭
截至目前,保薦機構中,中信建投獨占鰲頭,共保薦15家科創板受理企業:中國電器、西部超導、華特股份、天宜上佳、沃爾德、廣大特材、卓易 科技 、視聯動力、鉑力特、紫晶存儲、恆安嘉新、中科星圖、新光光電、世紀空間、虹軟 科技 ;其次為中信證券,共保薦9家,第三為華泰聯合證券,共保薦8家。
今日,首創證券也首次亮相在科創板保薦機構行列中,保薦企業為八億時空。
融資金額:73家企業募資不超過10億元
目前科創板受理企業募資10億元及以下的企業佔多數,共計73家,其中5-10億元(包括10億)的共計45家。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通號融資金額為105億,為100家受理企業中唯一一家融資超過100億元的企業。融資最低的企業為龍軟 科技 ,擬募資2.55億元。